公安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6 10:2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安信息化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截止10月15日,共收到各旗县区林业局、局机关各科室、所属各单位和局领导班子成员提交的调研报告50篇,其中林业建设类20篇,资源保护类14篇,林业产业类5篇,林业改革类7篇,基层基础建设类4篇。
市林业局通过召开调研报告评审会,评出优秀调研报告26篇。这些优秀调研报告涉及林业建设、资源管理、湿地保护与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生态工程资金管理、公益林管护机制、林业产业、森林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等内容。
据了解,该主题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在林业建设方面,提出了“三个转变”,即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由生态为主向生态优先、突出经济效益转变,经营管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治理集约经营转变,组织形式由全民动手向专业队伍、公司制转变;
总结了目前市的四种成功沙地治理模式,针对目前治沙存在的治理难、保护难等问题,提出了增加治理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快发展沙产业等对策;
在经济林建设方面,提出了在坡耕地大力发展经济林,加大节水经济林建设力度,加强经营管理等建议;
提出了在生态建设中借鉴德援项目参与式规划、契约化管理、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等建设管理模式的建议;
从增加生态建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角度提出拓宽投资渠道、理顺资金运转渠道的建议。
二是在资源保护方面,围绕当前现行采伐管理制度与林业生产实际的矛盾,从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森林采伐技术规程、简化审批环节,规范管理三个角度提出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的建议;
提出了提高征占用林地定额指标、下放审批权限、提高林地补偿标准等建议。
从我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实际出发,提出积极争取国家湿地保护资金,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加快国家湿地保护立法步伐的建议;
从国有、集体和个人公益林管护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护林员管理,吸纳人才强化队伍建设,改善护林员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牧民补偿机制维护公益林稳定等建议;
在规范森林公安执法方面,提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执法培训和执法监督等切实可行的对策。
对林改后如何创新机制加强森防工作,提出了建立区域间联治联检机制、建立社会化防治机制等八个方面的对策;提出了加强基层扑火队伍建设的建议。
三是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针对目前林产业基地化水平低、产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提高产业基地建设质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品牌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等对策。
四是在林业改革方面,调研提出了建立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完善管护机制,加强木材采伐监管,规范木材有序流转,转变政府职能等举措;
提出将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纳入新型市场主体管理,实行备案登记,出台扶持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扶强扶大一定规模的林业专业合作社等建议。
在国有林场改革方面,提出创新经营机制、盘活林地资源、承揽绿化工程、化解债务等对策和建议。
篇2
一、以转变执法、司法理念为导向,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学习,坚守法治信仰。深入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部署要求,深入开展法律业务学习培训,切实增强人权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和监督意识,以法治的理念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执法办案的规范意识和工作水平。二是要深化教育,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针对队伍思想和素质现状,加强教育和引导,坚守职业良知,坚持执法司法为民。三是要严格管理,确保执业廉洁。针对执法办案的重要岗位和腐败易生的关键领域,着力加强廉洁制度建设,从严管理队伍。强化对执法办案、纪律作风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防止执法、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和律师的非正常接触,严格防止执法、司法人员参与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活动,严格约束执法、司法人员各项业外活动,严肃查处违反廉洁规定的行为,举一反三,吸取教训。
二、以深化制度建设为根本,进一步规范执法、司法行为。一是要不断完善制度。制度规定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以确保制度行之有效。围绕执法办案的每个环节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认真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切实规范执法和司法行为。完善、落实防止冤错案件机制,规范调查取证工作,严格非法证据排除,坚守防止冤错案件的底线。二是要严格执行制度。扎紧制度篱笆,发挥铁规效力、让禁令生威。加大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的公开力度,督促规范有效执行。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依法严厉处罚违法违规行为,使规范的执行落到实处。
三、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牵引,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效能。一是要加大投入。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单位和地区要加大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和基层基础建设,加强软件研发运用,实行案件办理全过程网上流转和全过程网上实时动态监管,提高办案效率和监督效果。二是要注重统筹和共享。公检法司之间和各自系统内部,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要积极推进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打破网络壁垒,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司法效能。三是要坚持服务导向。信息化建设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对信息全面公开的迫切期盼,更好地服务于内部监督管理和执法办案。要重视政法信息数据的处理运用,为社会治理和预防违法犯罪提供支撑。
四、以加强监督制约为核心,进一步促进规范运行。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建设。一是要加强内部制约。公检法司各机关内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落实办案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二是要加强相互制约。公检法司各机关之间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强化相互间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要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充分发挥律师在促进司法公正中的职能作用。检察机关要进一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能。三是要继续深化司法公开。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全面推行执法和司法公开,进一步搭建平台,创新形式,不断拓展公开的范围、内容,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公开促规范,以规范保公正,以公正树公信。
篇3
[关键词]智能手机;应用软件;隐私权;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TN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8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38 [本刊网址]http:∥
本调研报告主要针对西宁市曹家寨社区的手机APP应用用户的隐私权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133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探讨用户对隐私相关内容的态度与认知、对隐私安全相关内容的评价,借此为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隐私权保护提供政策参考。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案访问,法律检索。研究方式包括调查研究,实地研究以及文献研究。
一、用户基本资料
在133份问卷调查中,男性为68人,占比51.12%;女性为65人,占比为48.88%。学历层次为高中以上的为101人,占比75.93%,专科及以上学历者有31人,占比23.30%。用户的年龄主要18岁以上,共计114人,占比85.71%。
在参加调研的用户中,他们比较倾向于那些软件呢?经过调查,绝大部分用户安装了QQ、微信、支付宝、新浪微博,分别为130人(97.74%),118人(88.72%),98人(73.68%),89人(66.92%)。另外还有陌陌:15人(11.28%),人人:23人(17.29%),YY:8人(6.02%),其他:76人(57.14%)。对于使用手机APP时间每天超过1小时的有84人,占比63.16%,超过3小时的有44人,占比33.08%。调研结果表明,高中以上学历的用户使用手机APP的时间较长,平均每天使用43.7分钟。
二、调研内容及反馈
(一)用户对隐私相关内容的态度及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用户对隐私关注程度总体程度较高。121人表示对于隐私比较注意保护,对个人隐私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其中学历层次在高中以下的用户为32人,其中25人对隐私也有一定的保护意识。由此可见,隐私保护意识与学历高低并无必然联系。
对隐私内容的理解程度因学历高低而有一定的差别。结果表明,学历层次为高中以下的用户对于隐私的理解仅限于个人信息、金融资料、社会关系。但是学历层次为高中及以上的用户对于隐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将历史记录与地点位置等信息也纳入其中。
在问卷中,53.38%的用户(71人)承认隐私曾经被泄露,主要包括个人信息,金融资料,历史记录等内容。在承认隐私曾被泄露的用户中,金融资料占比超过60%(45人)。该结果表明,用户对金融资料泄露的关注度最高,被泄露的可能性最大。其次包括个人信息50.70%(36人),历史记录33.80%(24人)。
在承认隐私曾经被泄露的用户中,53人表示因为手机被盗而导致隐私泄露;25人认为是手机病毒的缘故;21人坦诚是自己操作缺陷所致。由此可见,隐私被泄露主要因为缺乏保护手段,在手机丢失之后容易被人利用。
(二)用户对隐私安全的评价
1.对手机社交软件的安全性评价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用户中,75人对手机中的应用APP表示信任,占比56.39%。剩余的58人表示对手机中的应用APP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手机应用APP有越轨行为的有53人,认为手机应用存在隐私保护缺陷的有44人,认为手机应用具有欺骗性的有21人。超过90%的用户(121人)表示经常受到广告的骚扰,对隐私影响较大。广告的主要形式包括:广告短信和应用软件消息推送。另外超过30%的用户(41人)表示对政府监控APP账户信息感到忧虑,超过20%的用户(27人)表示对软件的一些功能感到忧虑,例如:好友推荐功能,地址共享功能,信息共享与转发功能。还有不到20%的用户(24人)对手机网络黑客或病毒感到忧虑。
针对应用APP后台监控行为,主要包括记录历史记录,地点位置信息,个人输入习惯。应用APP在记录用户以上三种信息后,会进行广告推送,个人信息公开,及其他商业。
2.对手机社交环境的安全性评价
在实名制政策加速覆盖互联网的2015年,实名制对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隐私又有多大的影响呢?在参加调查的用户中,57.89%(77人)的用户表示受到了一定的困扰。个人真实信息频繁暴露的新闻对于大部分人还是带来了一定的恐慌。针对这种情况,用户一般采用三类方法来保护个人隐私。比率分别为:故意伪造真实身份信息,即采用假名、假联系方式、假照片以保护隐私的用户达到了97人,占比72.93%;设置多重准入权限,即设置多重密码,多重身份验证以保护隐私的用户有21人,占比15.79%;拒绝任何个人资料的上传,使用空白资料的用户也有15人,占比11.28%。
前文已经提到大部分的用户安装了不止一个手机应用APP。那用户针对各种APP设置密码的情况如何?经过调查,93人(69.92%)针对不同的应用设置了不同的密码,其中28人(21.05%)设置了超过4组或4组以上的密码组合;还有19人(14.28%)对于各种手机APP只设置了一组密码。以上结果也佐证了用户对隐私有一定的保护意识。
3.对隐私保护政策的信任度评价
用户在安装软件之前,都会出现软件的隐私保护条款。研究表明:有70人(52.63%)表示在安装APP之前都会大致看一下隐私保护条款的内容。有26人(19.55%)表示会具体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有37人(27.82%)表示会直接省略隐私保护条款、直接安装。
有超过一半的用户(71人)对隐私保护条款表示信任,认同APP的隐私保护条款,符合隐私保护的预期。有超过1/3的用户(47人)表示APP的隐私保护条款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存在欺骗行为。另外还有15人表示说不清。当笔者询问对隐私条款不信任、不了解的用户“既然对此不信任、不了解,为什么要安装呢”?大部分用户均表示,不会在其中使用过多真实资料。
4.对国家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的信任度评价
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还并不完善,目前仅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规定》第五条规定:服务商应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健全各项制度;保护用户信息及隐私,接受社会监督。《规定》第六条规定:用户在注册账号时,应当与服务商签订点击协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国家制度、公私利益、社会道德及提供真实信息。《通知》规定:服务商不得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与修改用户资料,侵害用户权益;擅自启动通信功能,造成用户费用损失;危害网络安全。对于这几个法律法规,用户又是怎样的态度呢?结果十分令人遗憾:超过95%的用户(127人)表示根本不知道有这两个法规,只有不到5%的用户(6人)表示对该法律法规有所留意。
当用户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33人(24.81%)表示会与服务商客户服务中心进行沟通。28人(21.05%)表示会选择向相关机构投诉,例如:12315。10人(7.52%)选择向公安报案。62人(46.62%)表示吃一堑长一智,吸取教训,放弃救济。放弃救济的用户在问卷中表示,之所以放弃救济的原因是认为隐私泄露救济途径太少太窄(45人);操作难度太大(36人);隐私泄露的内容没什么太重要的(25人);够不上刑事标准(12人);不知道如何救济(8人)。
三、结论及解决办法
(一)提高隐私权保护意识
调研结果表明,手机APP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意识比较高,这一点需要肯定。只是对隐私保护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金融信息,用户要加大保护力度,尽量采用多重密码组合;注意手机使用习惯,防止手机病毒进入。为了防止手机被盗或遗失导致隐私泄露,应随时注意备份相关信息,设置专属密码锁,保障财产安全。同时注意自己的使用习惯,不要点击未知的网站和链接,避免一时失误导致隐私泄露。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进行相关的了解和研究,明白个人权利和义务,知晓相关的补救途径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设立行业标准以规制服务商行为
行业自律作为国家立法的重要补充形式,在保护用户隐私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采用了行业自律模式,在隐私权保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依照行业自律,规范服务商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规范条款默认选项,规范隐私政策的监管与执行。
在APP读取用户隐私的时候,默认选项中用户不反对即视为同意。笔者认为服务商应提高用户隐私采集门槛,通过行业自律使默认选项规范化。把默认设置设定为否;将读取用户隐私对用户的影响最小化,在用户同意采集隐私时尽量减少隐私的采集量。尽量避免对用户进行骚扰,减少身份信息验证的内容,把网络安宁还给用户。
当前的隐私政策普遍存在包括单向制定政策、条款形式化等问题。笔者认为:隐私政策应该参照《合同法》、《民法》等相关规定,使之规范化;详细说明信息采集内容,使采集行为明晰化;在隐私政策中增加隐私保护方式与救济模式的相关说明,保障用户求偿权。
(三)加强国家立法以健全隐私权保护
篇4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市场监管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经济户口管理、登记注册、市场巡查、企业年检、案件、办公自动化(OA系统)等工作环节和领域已逐步推广运用,使市场监管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执法效能,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监管中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化建设对市场监管的重要作用
1、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市场监管模式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去年12月23日,吴仪副总理在对工商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是为市场主体和广大消费者服务的现代化手段,对于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社会诚信体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工商部门的同志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总局王众孚局长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建立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商标管理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网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效用。”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办案现代化,已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2、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市场监管职能的到位。近几年来,随着工商体制、机制、监管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小局大所”的格局的形成,基层市场监管执法的力度的加大,实施“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建设、商品准入制度建设、个体经济分层登记和分类监管等新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都有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没有信息化的支持,就难以实现市场监管的创新和突破。
3、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进一步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系统内部管理日渐高效、规范、科学、透明,形成流程科学、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工作新格局;可以使案件办理流程化。案件处理从发现线索、立案、调查取证、移案、撤案、案件调查终结到案件执行、责令赔偿、结案等可全部实现网上审批,既规范了办案工作程序和办案行为,也有效地减少了执法的随意性;信息化建设,还可以通过计算机随时查询每项业务工作的质量,过错责任一目了然,从而有效地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4、加快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提高监管服务效能。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步完善,12315维权网络系统,网上查询、名称核准、办照、年检,网上互联审批,企业信息实现网上交易、招商引资等无纸化办公方式的变革,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消费者,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在监管方式改革中的现状
1、信息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贫乏。体制改革以后,工商系统现有人员知识结构还主要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对社会招聘干部和复转军人的基础上,专业性技术人才的补充和更新受体制的影响速度缓慢,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工商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上还跟不上信息时展要求。
2、硬件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部门预算等因素的限制,部份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工商部门缺乏经费,硬件建设工作滞后。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硬件建设。一是针对各项监管职能的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信息网络资源相对闲置,“路多车少”,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已开发利用的软件因是各地区各部门自主研制,系统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百花齐放”,“各自为政”,数据资源不能有效的对接共享;三是系统内网络建设还仅限于内部业务网,对外服务网络如12315维权、网上受理、商品准入、企业信用建设等网络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试阶段,与政府网站及税务、金融、质监、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信息共享网络建设也仅仅处于构想阶段。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落实组织保障。省、市、县各级工商部门要分别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把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部署。要加强对系统干部的思想观念教育,使每一位干部都能认识和体会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文字处理,而是做好日常工作、强化监管职能和提高服务水平的最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和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认真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群策群力,克服困难,把信息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好。
2、培养专业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建设发展离不开专业性技术人才。各级工商部门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宽松优惠的工作和创业环境。二是要立足本单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和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以及把办公信息自动化能力作为考察(核)干部的硬性指标等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干部队伍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请进来就是请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人才来本单位结合实际授课,提高系统干部操作和运用能力;送出去就是选派系统干部到高等院校学习培训,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与IT企业的合作就是选派系统内既精通业务,又精于程序开发的干部与IT企业共同开发应用软件,以培养系统内能独立进行软件升级、系统维护和数据资源开发等工作的实用人才。三是要引进技术人才,以统一招考国家公务员为契机,筑巢引凤,把技术精、责任心强和热爱工商事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工商队伍中来。
篇5
【关键词】 信息系统; 审计; 审计目标
2007年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了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国有企业审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与公共部门在内部控制、管理和治理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企业信息系统审计与公共部门信息系统审计的不同特点。
一、增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可信性
审计机关的审计目标取决于法定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显然,真实性是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之一。信息系统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审计的总体目标,决定了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国有企业审计的真实性目标,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真实性的信息,这意味着,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必须把真实性作为审计目标之一。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也可以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65条的规定,“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且,2008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第六十七条明确规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或者通过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由国有资本控股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维护出资人权益。”大家知道,依据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①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是要求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具有可信性。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国有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是由国有企业的信息系统产生形成的,因而必须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可信性目标,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对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可信性目标。
同样的审计对象,不同的审计主体,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目标。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审计机关还是注册会计师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其中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审计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是真实性。而根据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对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是可信性。那么,什么是真实性?什么是可信性?这两种目标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为什么说审计机关应当把增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可信性作为审计目标呢?
(一)真实性与可信性的基本涵义
我国审计法强调真实性,根据2010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真实性是指反映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那么,什么是真实性呢?真实性只是对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信息质量的最低要求。如果会计信息是真实的,但是不够完整或者披露不及时,仍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甚至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事实上,就真实性本身而言,由于会计估计、核算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把真实性作为审计目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谓可信性,从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ISA200)可以看出,当编制的财务报表公允表达(presented fairly)或真实公允(true and fair)时,它才是可信性的。从字面上讲,公允(fair)或公平的要求,强调了财务报表各种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从理论上讲,公允表达或真实公允的概念比真实性概念具有更多的内涵,涉及会计适当性、适当披露及审计责任等概念。在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ISA200)中,公允表达是指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公允”还意味着超出财务报告框架所要求披露范围的必要性,以及在极端情况下必须偏离财务报告框架的可能性。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主要是指适用的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大家知道,我国会计法强调“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根据会计法的要求,我国的财务报表不仅要具有真实性,而且还要具有完整性。总的来说,可信性并不否认真实性,真实性是可信性的必要前提之一,但真实的并不一定是可信的,可信性的内涵更加丰富,真实性是对财务信息质量的最低要求,可信性反映了对财务信息质量更高的要求。
(二)可信性目标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的新阶段
一般认为,受社会需求变化、自身技术手段及审计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的发展演变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查错纠弊阶段、3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验证会计报表真实公允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真实公允与查错纠弊并重阶段,及90年代后期以来的增强信息可信性阶段。虽然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然而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看,真实性只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早期目标,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的可信性目标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新发展,是更高级发展阶段的目标。
(三)可信性目标比“真实公允”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成为更为广义的概念――“保证业务”(Assurance Service)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译为“鉴证业务”②。2004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了《国际保证业务框架》,2005年1月1日生效。2006年我国制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2007年1月1日起施行。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鉴证对象与鉴证对象信息具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当鉴证对象为财务业绩或状况时(如历史或预测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鉴证对象信息是财务报表;当鉴证对象为非财务业绩或状况时(如企业的运营情况),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反映效率或效果的关键指标;当鉴证对象为物理特征时(如设备的生产能力),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有关鉴证对象物理特征的说明文件;当鉴证对象为某种系统和过程时(如企业的内部控制或信息技术系统),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关于其有效性的认定;当鉴证对象为一种行为时(如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对法律法规遵守情况或执行效果的声明。不难看出,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只是鉴证业务中的一种。鉴证标准随着鉴证对象的不同,也从财务报表审计中按照适用的财务报表编制框架,如编制财务报表所使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扩展到单位内部制定的行为准则、绩效水平等方面。从其定义看,鉴证业务的目的在于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的信任程度。真实公允目标是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可信性目标在概念外延上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可信性目标不仅适用于对财务信息的可信性,而且还适用于非财务信息(绩效信息)的可信性。对财务报表来说,如果它是真实公允的,即在所有重大方面是按照适用的财务报表框架编制的,它就是可信性;对于其他鉴证信息来说,如果它是符合适用的鉴证标准,就是可信性的。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现在已不仅仅是财务信息系统,还包括各种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与此同时,为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也不局限于财务信息,而且还包括许多非财务信息。所以,在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中,把可信性作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比真实性目标更加符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可信性目标反映了审计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可信性不是一个孤立的术语,它是新审计理论(或一组新的相互联系的审计概念)中的一个关键性概念。随着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发展到鉴证业务,传统的审计理论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大家知道,审计三方关系是指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受托责任论,即审计动因论,是建立在传统的审计三方关系之上的。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给出了一种新的审计三方关系,即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在新的审计三方关系中,被审计人与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之间责任关系的含义更加丰富,除传统的受托责任关系外还有其他种类不带委托性质的责任关系③。在新的审计三方关系中,预期使用者应包括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除了传统受托责任关系中的股东外,还应包括经营者、员工、顾客、供应商、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监管层、竞争者等。聘请注册会计师的通常是预期使用者或其代表,但也可能是责任方。责任方、预期使用者和注册会计师三方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和信息可信性的保证者之间的关系④。增强信息的可信性,实际上是减少了信息提供者与预期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鉴于预期使用者的广泛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有利于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拓展了审计的社会功能。可信性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鉴证对象信息是否具有可信性,需要执行一定的业务程序。审计师在收集证据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责任方的鉴证对象信息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符合适当的标准后,才能为鉴证对象信息的可信性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从而提供给预期使用者。鉴证业务的保证程度被细分为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鉴证对象信息被划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其中财务信息被进一步细分为历史财务信息和预测性财务信息。可信性概念是这些新审计理论中的关键性概念之一,相比之下,真实性概念在新的审计理论中却没有相应的理论地位。
(五)可信性目标反映了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
在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的道德准则(Code of Ethics)中,强调了信赖(trust)、信任(confidence)、信誉(credibility)对于审计机关的至关重要性。在南非审计署1911至2011年百年纪念的纪念品和网站首页上有一句格言:“Auditing to build public confidence”,即“审计旨在建立公共信任”。我国审计署2011年7月15日印发的《审计署关于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可信、可靠和可用。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无信不立”,说明了信任、守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国家审计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整个社会的诚信。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可信性目标比真实性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经过上述真实性和可信性两种审计目标含义的对比,不难发现,虽然真实性目标是国有企业审计的传统目标之一,但是可信性比真实性的涵义更为丰富,可信性目标中不但包含了真实性目标,而且可信性目标要求信息系统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两种目标都对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质量提出了要求,国家审计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应低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笔者认为,尽管现行的审计法规定了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真实性目标,但是,从理论上讲以及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审计机关应当选择可信性作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即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应当促进企业信息系统提供可信的信息。
二、促进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遵循性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审计基本原则(ISSAI-100)中,把政府审计业务分为两大类,即合规审计(regularity audit)和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并制定了相应的审计执行指南,即财务审计执行指南(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on Financial Audit)、遵循审计执行指南(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on compliance audit)和绩效审计执行指南(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on Performance Audit)。在这个准则指南框架中,合规性审计包括了财务审计和遵循性审计。遵循性审计是指对公共部门实体的活动是否与相关法律法规及授权要求相一致的审计。在《国际审计准则第250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ISA250)中,非遵循(non-compliance),是指被审计单位不履行法律法规责任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犯罪,故意地或者非故意地,与执行的法律或法规对立的行为。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遵循性(compliance)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指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由此看来,在上述准则指南中,遵循性,就是我国国家审计中的合法性。但是,在本文中,作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之一,遵循性与合法性不同。
为满足业务需求,对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有一般性的要求,在IT治理框架COBIT4.1中,这些要求也被称之为信息标准(information criteria)。遵循性(compliance)作为其中的标准之一,是指“涉及业务流程与所需遵守的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之间的符合程度的属性,即外部的强制要求和内部政策的遵循性。”⑤在本文中,遵循性作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之一,采用COBIT4.1中遵循性的概念,即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监控不仅要符合来自企业外部的强制性要求(合法性),而且还应符合国有企业内部制定的各种规定的要求。
我国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合法性是国有企业审计的审计目标之一。作为国有企业审计的重要内容,信息系统审计应当促进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合法性。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把国有企业内部制定的各种规定同时也纳入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呢?企业内部如何制定关于其信息系统的规定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似乎审计机关不应干预,但是,效益性也是国有企业审计的审计目标之一。当信息系统不符合国有企业某些内部规定的要求时就会影响到企业效益,这些内部规定,如内部控制、管理和治理等,也应纳入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遵循性目标范围。
三、改善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绩效性
绩效性目标是企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发展到了关注绩效性的阶段。绩效性目标也是IT管理和IT治理的重要内容。IT管理和IT治理的国际标准或良好实务,为开展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提供了审计标准。
(一)企业信息系统绩效性的概念
当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信息系统的绩效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企业信息化的早期阶段,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企业的财务会计领域,这时人们对信息系统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信息系统的可信性和遵循性问题,相应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方面,强调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逐渐从财务会计领域扩展到整个业务领域和管理领域,与此同时,信息系统的建设投入和运行成本显著提高。这时人们发现,大量的信息化投入并不一定能够带来预期的收益,而且还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个别企业甚至因高投入造成利润下降或财务危机,有的企业因业务流程改造滞后,还会导致管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信息系统关注的焦点,逐渐从“投入”转向“产出”,从技术和内部控制问题转向管理和治理问题,在企业内部出现了专门的IT管理部门,IT管理和IT治理逐渐从企业的一般管理和治理中独立出来,而“绩效”是描述信息系统投入产出、管理和治理的核心概念。
信息系统的绩效性是指利用IT资源提供企业信息服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它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是企业存在的基本前提。企业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利用IT资源,通过IT流程,提供企业信息服务,以满足业务需求。信息系统要实现的绩效目标必须与企业的业务需求或业务目标相一致。
(二)绩效性目标的可行性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看,目前信息系统的绩效问题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2011年2月,工信部电子一所和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了《2010年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数调研报告》。该报告将中国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基础应用阶段、关键应用阶段、扩展整合及优化升级应用阶段以及战略应用阶段,如图1所示。
该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总体上处于由基础应用和关键应用向扩展整合与优化升级过渡阶段。报告的主要结论之一是,2010年“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应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企业基本完成了信息技术在各业务领域的应用覆盖,已逐渐开始深度关注企业业务发展需求,着力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提高信息系统的绩效,也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信息化深度发展的方向。把绩效性作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符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在现实中具有可行性。
(三)绩效性是IT管理和IT治理的重要内容
IT管理目的在于如何降低成本,以更好的弹性及更快的响应速度,向组织内外部顾客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提供顾客的满意度。IT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追求信息系统的绩效性,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信息系统的绩效性也是IT治理追求的目标之一。在IT治理国际标准ISO/IEC38500(组织的信息技术治理)中规定了“绩效”原则,即IT应适合于支持组织的目的并提供服务,服务等级和服务质量应满足当前和将来的业务要求。IT治理框架COBIT4.1有四个基本特征:以业务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以控制为基础、以绩效测评为驱动。在该框架中,绩效测评是IT治理的关键,并且指出,“多项调研已经表明,IT成本、价值和风险管理缺乏透明是驱动IT治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相对于其他关注的领域,提高透明度主要通过绩效测评来实现。”⑥
(四)绩效审计的参照标准
IT管理和IT治理从企业管理和治理中独立出来,为开展单独立项的信息系统绩效审计创造了条件。就像企业审计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和治理那样,企业信息系统审计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IT管理和IT治理情况。IT管理和IT治理的国际标准或良好实务,则为开展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提供了审计标准,也可以作为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的参照标准。常见的IT管理和IT治理国际标准有:ISO/1EC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ITIL(信息技术基础库)、ISO/IEC38500(组织的信息技术治理)、COBIT4.1(信息及其相关技术控制目标)等。
四、维护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维护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信息系统安全性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正确理解信息安全的涵义,对于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性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性目标的重要性
根据199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就是要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⑦。从这里可以看出,信息系统的安全包括:信息本身的安全、系统设施设备的安全和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三个层面。就三个层面的关系而言,信息是核心,系统设施设备及其运行环境是保障,信息本身的安全是目的,系统设施设备的安全及其运行环境的安全是手段。
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中央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2010年12月,公安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据统计,截至2010年5月,已有89.6%的中央企业开展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央企业总计建成投入使用的信息系统有16 092个,已定级14 539个,占比90.3%;应向公安机关备案的系统(二级及以上)有11 370个,已备案8 113个,占应备案系统的71.4%;列入2010年定级计划的有1 598个。中央企业在公安机关备案的信息系统总数约占全国信息系统备案总数的21%,第三、四级重要系统约占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备案总数的30%⑧。这些数据表明,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已成为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七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由于国有企业集中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电信、电力、石油、石化等重要行业,其重要信息系统已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命脉之命脉,保护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安全概念的演变
根据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的定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信息本身的安全、系统设施设备的安全和支撑环境的安全。其中,信息本身的安全,即信息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核心和目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安全呢?
人们对信息系统安全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防部制定的《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把保密性当作信息安全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初由英、法、德、荷四国制定的《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ITSEC》开始把完整性、可用性与保密性作为同等重要的因素。自此,信息安全的概念,即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逐渐被普遍接受。在2002年的国际标准ISO/IEC17799:2000《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业务规范》中明确规定,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即确保信息只能够由获得授权的人访问;完整性(integrity),即保护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信息处理方法;可用性(availability),即保证经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到信息,如果需要的话,还能够访问相关资产。”然而,在2005年的该国际标准修订版即ISO/IEC17799:2005中,信息安全的定义,包括了七种安全特性: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及其他属性,如真实性(authenticity)、责任性(accountability)、不可抵赖性(non-repudiation)、可靠性(reliability)等,而且,这种修订后的信息安全定义,被2007年的国际标准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与使用指南》)引用。在学术界,有人认为,信息安全的特性还应进一步包括可控性(controllability)、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可审计性(auditability)、遵循性(compliance)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安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信息保密性发展到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进而又发展到相关的真实性、责任性、抗抵赖性、可靠性等。相应地,对企业信息安全的考虑,也从最初关注企业信息安全技术层面,发展到关注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管理和治理等层面。
(三)正确理解信息安全涵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不同。从信息安全概念的涵义可以看出,信息保密与信息安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安全比信息保密的涵义更加丰富。尽管我国新修订的保密法对信息系统的保密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保密法不能代替信息安全法。目前,我国对信息安全的立法仍然比较滞后,尚无专门的信息安全法。信息安全法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微观信息安全与宏观信息安全的联系。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离不开系统运行环境的支撑,系统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从社会环境看,主要是指有关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意识、人才培养等。这就是说,微观层面单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安全,还离不开宏观层面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微观层面的信息安全是基础,没有微观层面的信息安全,也就没有宏观层面的信息安全。
3.授权管理的重要性。信息安全的概念有三个核心涵义: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这三个核心涵义都涉及一个共同的要素,即“授权”。保密性意味着只有获得授权才能访问;完整性意味着没有授权不得对信息进行删除或修改;可用性意味着拥有授权者随时可以使用。这表明,授权管理是信息安全管理的一项关键内容。信息系统是一种人机系统,授权管理主要涉及对人员行为的安全管理。
4.安全性目标与遵循性、绩效性、可信性目标的联系。从信息安全的涵义可以看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目标不同于其遵循性、绩效性和可信性目标,但是,安全性与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安全性必须满足遵循性的要求,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使用和管理可能要置于法律规定的和合同约定的安全要求的约束之下,特别是各种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保密法,以及知识产权、个人隐私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其次,信息安全没有绝对的安全,所有的信息安全都是风险可接受条件下的安全,高水平的安全保护需要大量的投入成本,因而需要在成本、收益、风险和安全之间进行权衡,即安全性与绩效性的联系;最后,在信息安全技术层面,可信计算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而表明安全性与可信性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
笔者认为,目前国际上制定的有关信息安全等级评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国际标准,无论是在理论概念还是在操作实务方面,对于我国审计机关开展信息系统审计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些国际标准或良好实务可以作为审计的参照标准,同时也可以作为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信息系统安全性建议的依据。同时,在对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审计时,还要立足我国实际,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信息系统是国民经济命脉之命脉,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在重视企业本身信息系统安全的同时,还应当从宏观上揭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在审计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单个审计项目可以选取上述可信性、绩效性和安全性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作为审计目标。
篇6
为了使调研的结果尽可能地符合真实情况,调研区域主要设定为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江苏省、湖北省、贵州省等省及其下属地市,选取样本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等有代表性的省份。调研对象囊括上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综合运输管理部门、各地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大中型运输企业、重点道路货运站场和集装箱货运站、有关协会、学会、专家及相关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
本次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现场考察、信函调查等方式,调研小组对样本区域道路货运业发展现状、问题及经验,现行道路货运管理办法、政策构成及政策需求,道路货运站场的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建议)、政策需求,道路货运站场类型、规模、投资构成、经营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需求,道路货运站场的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需求,规范道路货运站场经营管理的相关设想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分析。
货运站场存在问题多
通过对调查区域的实地调研不难发现,我国道路货运站场经营管理中有许多不足亟待解决。
站场定位不明
道路货运站场在性质上是属于社会公益性设施、经营性设施还是道路基础设施的定位不够明确。但站场性质定位是根本性的,它将直接影响货运站场的资金来源渠道、分配方式、使用方式及经营管理方式等。道路运输站场(主要是货运站)与运输管理部门、运输企业的关系以及在运输市场中的地位不合理,有碍于形成有机的运输站场体系,有碍于形成社会的多渠道投资主体。
因为货运站的产权和经营主体不明晰,使得国家投资和股权及其收益的管理不够严格,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不够明确。也因为管理人员与经营者不明确其功能、面积、定位、运营主体等重要问题,因此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了种种分歧,产生不便。例如广州市运管人员就询问了集装箱堆场是否属于道路货运站场这样的问题。
在货运场站的规划与建设中同样存在诸多的问题。道路货运站场规划在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法律地位不够明确,站场建设与道路建设、道路运输的其他环节、城市公交、其他运输方式、城市布局规划的协调渠道与手段不够通畅和有效;政府在规划中的职责既有布局,又参与项目立项与实施,政企分工不明确。
规划主体层次过低,没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从而造成货运站场规划与产业规划不衔接,投资容易失败。一些货运站场的建设标准过低,一些地方根据1995年制定的零担货运站级别来建设现代的物流园区,若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建设,绝大多数的货运站场用地将大幅度缩减,明显不适应现代物流园区的综合发展方向。
由于以上原因,许多货运站的选址规划与海陆空运输方式、城市配送衔接不到位,公安和城管部门不让货车进城,直接造成非法面包车拉货猖獗,即城市的最后一公里不畅,推高了物流成本。
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资金问题是制约道路货运站场发展的瓶颈,充足的资金才能为企业发展谋求更多的市场机会。调查中发现,道路货运站场除了极少数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或补助建设的以外,多数主要还是依赖于民间资本,例如大连市有7个零担货运站,其中80%的在建项目均为民营,资金量稍显不足。
现有政府投资部分的筹资渠道较窄,目前主要是国家和地方的车购费、客货运输附加费及交通企业自有资金等,这使得道路站点建设缺乏资金投入;政府资金扶持方式主要是拨款,推行无息或低息贷款方式和资本金方式,由此造成许多省份对于道路货运站场长期投入不足,甚至毫无补助。部分省份现有的道路货运站场建设改造主要依赖于交通运输部和省厅的拨款,资金有限,如广东的货运站场建设资金目前缺口达到30亿元,而且下拨资金迟缓,企业似乎看不到政府的支持。
土地使用障碍重重
原有的货运站场和物流园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被商业地产等包围,被迫拆迁,然而由于城市经营者的逐利和城市形象等问题,迁建的土地申请却常常被地方政府拒绝,土地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货运站场土地租期较短,政府在物流用地方面缺乏指导,经营者只好各显神通,各自拿地,土地使用得不到保障。如广州市1991年成立的一家大型货运市场,到了1998年就被迫拆迁,2005年拆掉了广州有名的同德货运市场,2007年又拆除了新百佳。土地的问题极大地困扰着企业经营,因为经营时间得不到保障,由此造成投资谨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水平低下。
管理政策体制不健全
调查显示,只有广州、深圳、大连等少数地市制定了自己的货运站管理制度,其余的仅以国家的规范来进行管理,事实上已经完全放开,缺乏治理货运站的有力依据。
就目前而言,道路货运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过低,从源头上导致了货运市场竞争无序、货运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为管理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同时,行业准入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如进入行业应有的资质、经营范围等问题都不明确。
运管部门管理不到位,对于非法营运打击不够,未经许可的货运站仍然有机会生存。一些地方货运站场建成后许多货车仍然不进站经营,市场仍然保持分散经营、恶性竞争的状态,极大冲击了正规市场的运营秩序。
政府对信息化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以中外运广东省分公司为例,企业在GPS应用中因为与配套系统产生冲突,不得不多次放弃原有系统,现有GPS系统已经是企业使用的第四套了,信息化标准的缺失实际形成了很大的浪费。
货运站的投资选择标准以及资金的安全回收方面有所不足。在现有货运站的选择标准下,一些站被政府选上并进行了补助,可是结果却并不理想。还有一些地方的站场缺乏对投资的监控和后评价,在国家各级政府投入资金以后,在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管和安全退出问题方面就显得有心无力了,如广西目前仍有4个亿的政府投资没有回收。
一些地方政府直接进行货运站场的日常经营,这种政企不分的局面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应该尽快明确站场的产权和经营主体,加强国家投资和股权及其收益的管理。
人力资源问题无疑是阻碍道路货运业发展的一块短板。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相关规定一片空白,造成针对货运站场的执法随意性较大,企业无所适从。行业内不仅职业经理人严重不足,技能型人才也有很大的缺口。
道路货运站场实际运营水平低下。现有货运站场和物流园区多为民营,经营主体五花八门,以个体为主,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第三方物流较为薄弱,服务方式和手段传统、单一,货运站场主要还是采用大排档的形式建设,与物流园区的定位不符,致使站场经营效益低下,缺乏对入驻业户的严格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机制。
经营者市场观念薄弱。多数传统的道路货运站场无论是设备投资还是服务项目设计,其水平都不高,也没有形成货运站的经营网络,其经营不适应运输市场需求变化,站场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基本处于微利和保本状态,特别是国有货运站场亏损面大,货主和车主不能得到满意的服务,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货运站场运营管理中存在的许多薄弱环节导致车辆空驶率增加,实载率低,能源浪费惊人;同时严重影响道路基础设施及运输车辆能力的充分发挥和运输效率的提高,制约了道路运输作为多种运输方式联系的纽带所应发挥的作用。
信息化水平低且缺乏标准,运输组织化程度低,很难形成站场─道路─车辆─站场这样一个有机联系的道路运输服务系统。
综上可知,目前我国道路货运站场的管理是很空泛的,管理力度远远不能起到引导发展的作用,管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名存实亡,管理行为效果差。道路货运站场对管理部门有很大的意见和期待,希望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来规范货运市场和货运站场的发展。
如何引导货运站场健康发展
根据9个省份的座谈、现场察看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各级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道路运输企业及货运站场经营者主要关注道路运输站场性质、功能定位、投资政策、市场准入等问题,先要解决道路货运市场培育、发展完善和监管、道路货运站场建设等问题,在此前提下才能做好引导道路货运站场运营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
明确站场性质、功能与定位
大多数调研省份建议尽快在国家层面明确道路货运场站的类型划分及各类道路货运站场的性质和功能,尽快明确道路货运站场与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区别与联系;建议通过明确货运站与物流园区的区别与联系,划分清楚货运站场的公益性或经营性属性,加快制定道路货运站场建设投资、土地、税费相关政策,统筹规划国家道路运输枢纽城市的零担货运站、集装箱中转站,以及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内相关道路货运基础设施的布局。
改善站场投资环境
除甩挂运输试点项目的道路货运站场建设有明确的中央政府补贴外,其他道路货运站场政府投资政策不明确,规划、土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的相关政策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导致道路货运站场投资环境欠佳,各地方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对道路货运站场建设投资态度差异明显(从政府全额投资到完全无政府投资等形式均存在)。建议从国家层面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与发改、建设、国土、税务部门协作,加大道路货运站建设用地、投融资及税收优惠政策并保障其落实,同时明确本部门对道路货运站场建设的投资方向和补贴力度,统一资金使用模式和投资标准,从国家层面消除不同部门对道路货运站场与道路运输类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差异。
多部门协作把好准入关
绝大多数道路运输企业、货运站场经营者认为我国道路货运市场过度开放、市场运行效率差,呼吁通过强化市场准入引导道路货运业及道路货运站场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建议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从落实许可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市场退出机制等方面强化市场监管力度;特别建议对于道路货运站场经营行为的市场准入应改变“后置式”许可制度为“前置式”许可制度,争取货运站场经营者在获取规划国土部门的用地许可、营业执照之前能实施道路货运站场经营许可制度,以保障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能真正把好市场准入关。
对跨省道路货运企业入驻货运站场经营时的许可或者备案问题,部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建议,应由交通运输部牵头推动省际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例会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对道路货运市场及道路运输站场的监管。
同时,部分省市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建议结合《公路保护条例》的源头治超相关条文,应建立健全行业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道路运输站场作为车辆源头管理、治理超载超限的重要依托场所的作用,明确道路运输站场对经营者、承运人、驾驶人员及车辆的管理职责,建立货运源头监督管理机制。
推动标准体系建设与考核
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和道路货运企业代表认为,原《汽车货运站(场)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T402-1999)已不适应运输服务和物流业发展需要,建议尽快修改货运站场建设标准,应对道路货运站场的规模、功能、设备设施(如仓库、绿地)等建设标准进行修改、完善,以便于根据修订过的货运站站级标准进行评级,对符合标准的货运站给予相应的补助金额;同时,建议制定货运子系统间的配合标准,包括信息平台的建设标准、各类信息系统的接口标准、货运站与货物、包装、运输车辆、装卸机械等各种设施设备的配合标准,形成全国货运站场建设体系。
同时,大多数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和道路货运企业建议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道路货运站场服务标准、管理规范、道路货运站场及经营业户质量信誉考核办法等,并下发指导性文件,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向社会公布,建立起正确的市场导向,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提高道路货物运输的服务质量,这样做有利于道路货运和物流的发展;并建议通过规章制度对货运站场驻站经营业户的不良经营行为(如货物损坏不赔偿、不执行合同、不诚信经营等)予以严格管理,应将道路货运企业、道路货运站场的信誉考核与级别评定相结合。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与监管
大多数道路货运企业和道路货运站场经营者认为,中央及省级政府与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应鼓励、支持全国性或区域性道路货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实施信息系统对接工程,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建议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的模式设立信息平台,政府主导可以统一标准,为全省、省际、全国联网做好铺垫,企业经营可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推进货运信息化的程度,通过建立全国道路货运站场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吸引货主和运输企业进场交易,从而促进货运站场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
部分道路货运企业和道路货运站场经营者建议,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和“虚拟网络货运站”应加强对道路货运公共信息平台的监管与监督检查,特别要对运输车辆、从业人员信息真伪进行身份识别,通过审核信息保证实名操作和信息真实,将相关违规信息、不诚信记录可以及时反馈到运政系统中。
推动规范化经营
篇7
一、以组织征收为中心,狠抓征收管理。
一年来,我局紧紧抓住组织收入这个中心不放松,发扬四铁精神,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采取了一切措施,确保了应收尽收。我局截止月日共组织收入万元,其中省级收入完成万元,占年计划的;县级收入预计完成万元,占年计划的,以上任务的完成,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⒈全员抓收入,实行目标管理。
今年,我局省级收入任务为万元,县、乡两级税收计划为万元。县是个农业县,一些人纳税意识淡薄,税收环境差;全县形成规模效益的企业几乎没有,税源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个体工业。要完成市局敲定的税收任务,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困难,我局干部职工没有退缩,再次对全县税源进行了调查摸底,强化组织收入工作的中心地位,确保思想认识到位,征管力度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年初,县局与各基层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为强化目标管理,我们实行局长包片,股室包所,连带责任追究制;定任务,定目标,实行奖优罚劣形成了人人头上有指标,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局面。
⒉加强税源监控,严格税源管理
在组织征收工作中,全局干部职工牢固地树立了全方位税收观,抓大不放小,对重点税源与零星税源、大税种与小税种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地限制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年纳税额在万元以上的企业,我局领导进行了分户定责,跟踪管理,做到对重点税源心中有数。同时,我局乘今年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之东风,加强了对集贸市场的综合治理,合理调整了个体税负,调整面不低于,税负调整率不低于;加大了对加油站、砖瓦场、建筑市场、房屋租赁、医疗机构等行业的专项检查,有效地防止了税源的流失。仅对加油站的专项检查就查补税款万元,罚款万元。
⒊加大稽查力度,打击涉税犯罪
今年,我局加大了稽查和打击涉税抗税行为的力度,进行了营业税、所得税等税种的检查和发票使用检查,坚持向征收管理要收入,向稽查要收入。
⒋全面细致地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
从二月初到四月中旬,我局对全县应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户进行了年的企业所得税清缴,共检查企业户,查补税款万元,罚款万元。
⒌加强教育,依法行政
在征收工作中,教育和要求干部职工遵照应征不漏,应免不征的原则,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杜绝有税不收或收过头税、人情税、关系税等现象。
二、凝聚人心,转变作风,文明办税
⒈用兵的前提是爱兵。在今年的工作中,局领导班子视同志为兄弟姐妹,在工作上给职工关心、支持和爱护;在生活上,尽最大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千方百计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在去年基层所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改造了个基层所和两个办公楼,并向乡镇为基层所协调交通工具。为尽快落*实市局民心工程决策,我局经过紧张有序的先期一系列工作,县局家属楼已于月初开工建设。领导处处关心同志,同志时时支持领导工作,全局上下凝聚在了一起,紧紧地团结在领导班子周围,形成了一个风正人和、人人爱岗敬业、个个奋进争先的合力局面,使地税队伍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⒉今年,我局按照省局、市局的要求,在全局深入持久的开展了转变作风,优质服务,文明办税活动。采取了内外结合,广开言路,查找剖析本单位和个人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行业风气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我们还广泛征求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和纳税人的意见,主动接受他们的评议和监督,以完善规章制度和改进工作作风。
⒊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规范化管理。
今年,我局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重新讨论制定了《县地税局考勤及值班制度》、《加强临时人员管理若干规定》和《干部职工违反工作制度经济处罚及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做到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一年来,全系统实行了早点名、午签到制度,对违犯制度迟到早退者实行当天黑板公布名单,月未扣除工资;全年全系统实行了轮流值班制度,局机关三人上岗,基层所双人值班,做好值班纪录,并不定期对值班情况进行抽查,给予违犯制度者经济处罚和通报批评。不管是局领导还是一般同志,谁违犯制度处罚谁。今年局机关共处罚迟到、早退人员人次,罚款元。对于制定的制度,局领导都能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规范着装,带头参加点名和夜间值班,形成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干部职工互相监督、共同治局的可喜局面。为使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今年月,我局抽调名人员组成个检查组,对基层税收票证、应税发票、安全保卫、考勤值班、廉政建设等各项制度进行回头看,为确保检查实事求是、不走过场,县局要求各组写出书面报告,检查人员签名盖章,以后如果出了问题要实行责任追究。
⒋合理轮岗,加强对临时工的管理。
针对我局临时人员较多,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多数工作在征收一线等特点,我局于上半年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全系统临时人员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对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时间超过三年的,全部进行了轮岗交流,从而促使了临时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和爱岗敬业的自觉性。
⒌建立文明办税社会监督网络,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
今年,我局遵照省局《关于文明办税八公开实施办法》和市局相关要求,我局在机关大院设置了公示专栏,在县城主要大街公示八公开内容,各基层所也在各辖区设置了公示专栏。同时,县局聘请县、乡两级企业界和社会知名人士为文明办税社会监督员,建立了文明办税社会监督网络,有效的促进了文明办税的开展和质量。
⒍今年月份,我局根据县委的指示,及时向县便民服务中心派驻人员,与其它职能部门联合办公,真正把文明办税、优质服务落实到实处。
三、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化建设
新《征管法》自去年正式实施和今年《新征管法实施细则》颁布以来,我局把认真宣传和贯彻《新征管法》、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全体干部职工学法、懂法的基础上,在实际工作中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纳税人了解了新税法,增强了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今年上半年我局投入万元资金,购置了台计算机及网络服务器、、激光打印机、数码像机、摄像机、扫描仪、碎纸机等办公自动化配套设施,局机关于月份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今年月份县地方税务局网站局内局外网同时开通,为税法的宣传落实、为地税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今年,我局共编印《地税信息》期,在《工人日报》、《税务》、《*日报》等报刊发表稿件篇,被省局采用信息条、调研材料篇。其中,局长李庆中同志撰写的长篇调研报告《谈普通发票管理存在的漏洞及对策》被《中国税务报》记者站编印的《情况反映》全文刊发;副局长*同志撰写的《实践三个代表,实现依法治税》被《税务》杂志全文刊发。
四、依法治税,依法行政,大力整顿纳税环境
⒈治本为主,标本兼治。
在去年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工作的基础上,今年我局继续对税收秩序进行了整顿和规范,对一些钉子户、难缠户依法采取了税收强制措施;对一些涉税案件,按新《征管法》的规定加大处罚力度,做好案件移送工作;加强与公安、国税等部门的配合,狠抓了偷逃抗税恶性案件、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如今年月份,楚旺镇发生一起服务业个体户张某偷逃税并持匕首暴力抗税案,我局及时向县委、政府汇报,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审理,并通过新闻媒体在全县范围内曝光,对偷逃抗税行为起到了警示作用,有效促进了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的开展。
⒉整治企业经营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为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局今年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进行自查自纠,边整边改。局长李庆中同志还代表地税局在县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大会上作了表态发言。二是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杜绝特权思想和四乱行为。三是健全了政务公开制度,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从而不断提高了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
⒊搞好税法宣传,创造良好的纳税环境。
今年,我局把税法宣传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一是利用上街游行、设咨询台、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多种形式,除继续对新《征管法》进行了宣传外,还对刮刮乐发票和其它税收知识进行了广泛地宣传。新的《征管法实施细则》公布后,我局利用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还召开了企业厂长经理座谈会,贯彻学习新的《征管法实施细则》的内容;组织了多期培训班,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和个体工户共多人参加了培训;上门散发宣传资料*多份,发放新《征管法实施细则》多份。对建帐企业以所为单位举办《征管法》培训班。二是为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讲授税法知识,使他们明白了税收的特点及地方税种的简要知识,认识到了加快建设依法治税环境的重要性。三是在因特网上建立了我局的宣传网站,扩大了税法宣传的范围。通过以上措施和活动,使地税法规日益深入人心,树立了良好的地税形象。
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一年来,我局坚持围绕税收抓廉政,抓好廉政促税收,加大责任追究,强化对两个权力的监督制约,使党风廉政建设健康发展。
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今年,我局始终坚持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分解目标,量化责任,认真执行《廉政准则》相关制度,视责任重于泰山,视形象重于生命,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把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到了实处。
⒉加强教育,警钟常鸣。
一年来,我局坚持了每周二、五政治学习制度,利用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干部职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关、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岗位和权力,警钟长鸣,从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防线。为做到防微杜渐和节约开支,局机关设立了小伙房,来局指导工作的领导和来局办事的客人一律到小伙房就餐;机关人员下基层做到同城不吃饭,下乡不喝酒,谁违反就处理谁、追究谁;对于汽车,实行油票定额制度;经费管理,除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外,局领导处处带头精打细算、紧缩开支,为干部职工树立过紧日的榜样。
⒊建章立制,强化监督。
对于廉政建设,我局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强调必须令行禁止,言必信,行必果,并强化监督,使其成为碰不得的高压线。
⒋廉洁自律,有效监督。
一年来,我局坚持了廉洁自律民主生活会制度,除自我评议外,还邀请了县纪委的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认真查摆有无不廉洁的行为和四乱问题,并向企业和纳税人发放征求意见书份,对全局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和专管员进行民意测验和监督,从而有效杜绝了不廉洁行为的发生,在全县行风评议活动中,我局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六、其他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全局上下对安全工作群防群治,全年没发生治安案件和意外事故。
为使计划生育工作万无一失,主管局长和各基层单位齐抓共管,全局没有违犯计划生育政策的现象。
月初,按照组织秩序,顺利完成了党总支的换届工作;工会组织也通过民主选举进行了换届。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⒈县工业欠发达,税源少,完成上级交给的征收任务有不少困难和压力,致使部分干部和职工有畏难情绪。
⒉公民纳税意识尚需进一步增强,纳税环境差,依法治税的原则时常受到冲击,偷税、抗税案件时有发生,地税司法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篇8
关键词: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现状;分析
一、前言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是河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兼备的综合通和通讯枢纽,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郑州市现辖6区5市1县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28.6平方公里(含上街区26.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743.6万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2∶55.2∶41.6。“2009年,郑州市国内生产总值3300亿元,相比2008年的3004亿元,增长12%。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7元,其中,郑州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17元”。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47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998家、超10亿元的41家、超百亿元的7家,上市公司20家,拥有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铝工业、能源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郑州商贸优势突出,每年举办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商贸活动上百次,是中国十大最佳会展城市之一。郑州商品交易所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家期货商品交易所,“郑州价格”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指导价格。郑州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优势,全市科研机构200家,高等院校48所,中等职业学校126所,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郑州市的这些条件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通信基础设施及计算机网络建设取得较大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98.8万户,普及率27.1部/百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13.8万户,普及率83.5部/百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07.6万户,普及率14.6台/百户,郑州市2003-2008年电话与互联网用户数的增长情况如图所示。有线电视终端用户达83万户,年增长率为4.14%;数字电视用户为2.5万,年增长率为56.25%。光(电)缆线总长为7900公里,数据专用线用户为5000,个人数据用户为8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开始推广
“通过对11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企业电子商务采用率达到26.49%,打算采用电子商务的企业为33.11%,17.3%的企业有明确的电子商务战略或规划,53.7%的企业具有做规划的意向。在256户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中,有23.4%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有41家企业2008年电子商务销售收入占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已达到30%以上;有37家企业电子商务采购占全部采购额的比率已达到30%以上。”以宇通集团为例,该公司先后实施了OA(办公自动化)、CAD(计算机辅助设计)、ERP、CRM、BI(商业智能)、售后服务网、供应商门户等系统,是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最好的企业,通过持续的信息化投资,财务月结由原15天缩减为1天,制造成本降低3%,库存降低20%,库管人员减少10%,出入库时间缩减35%;95%以上交易通过供应商门户进行网上采购,80%以上订单通过配置器系统下单,95%以上通过售后维修网上报单和结算。
通过对全市462家限额以上商业企业调查:“企业电子商务开展率为24%,计划开展比率为23%;有12.9%的企业已经有电子商务战略或规划,49.6%的企业正在考虑制定相关规划;在78户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中,已有58%的企业成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有14家企业2008年电子商务销售收入占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已达到30%以上;有16家企业电子商务采购占全部采购额的比率已达到30%以上。”
大型传统连锁企业和商场在郑州已初步开展B2C电子商务,如苏宁网站郑州分站、国美河南分站、丹尼斯等;一批本土的购物网站或网上商城开始涌现,如酷乐妈妈购物网、郑州女性购物网、艾莉购物网、郑州陈砦鲜花购物网、年年有购物网、去吧看看、校购网等人气旺盛,发展较快。
中华粮网已成为全国粮食行业最大的网上交易平台。2008年度网上成交国家临时储备粮1830多万吨,累计成交金额280多亿元。吉林、宁夏、甘肃、山西、天津、福建等七省市粮食批发市场还通过中华粮网拍卖成交83多万吨,成交金额11.3亿余元。这表明: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网站在郑州已经显现。
(三)支撑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2007年10月,郑州市政府颁布了《郑州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从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整理、企业信用信息公开与使用以及法律责任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规定。河南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的数字证书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河南省国税网上纳税申报、公安网络监管、财政电子化政府采购、组织机构代码年检、社保网上业务申报、药监网上行政审批等诸多电子政务领域。截至2008年底,数字认证中心累计发放企业证书近20万张,个人证书数量为210万余张,为郑州市电子商务的软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009年初,郑州市通过了“市民卡规划方案”,并发放了一批学生卡,全市市民卡工程正式启动,预计在两年内完成推广应用,社保、交通、旅游、教育、社区等社会公共服务多领域、跨行业将实现“一卡多用”和信息资源共享。市民卡在小额支付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第三方在线支付体系建设,为郑州市营造了安全可靠的支付环境。与此同时,郑州市还十分关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出台了《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推动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郑州已有锐之旗――百度河南总代、中企动力郑州分公司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为推动郑州市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郑州市政府还出台了《“数字郑州”总体规划》,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仅与中国移动河南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5年将投资90多亿元,将郑州打造成具有通信枢纽地位的“无线城市”。“数字郑州”将带动郑州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打造“四港一体(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和信息港)”现代化国际物流中心,为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对郑州市发展企业电子商务的基本看法
(一)郑州市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枢纽城市,郑州市集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信息港于一体,京广、陇海两大干线在此交汇,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全国最大的零担货运站和全国闻名的客运站,形成了客运和货运双十字架的铁路、公路运输体系,大流通的区位优势为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郑州市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具备扎实的经济基础
经济实力较强,有利于企业采用、普及和推广电子商务。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电子商务普及、推广就会进入快速增长周期。2009年郑州市人均GDP5940美元,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郑州市的GDP总量排第八,财政收入排第七位,这些都为电子商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近年来,郑州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快,拥有较为庞大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视终端用户,互联网接入设施完善,所有这一切都为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郑州市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行业优势突出
郑州是全国著名的商贸城市,商业较为发达,是全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之一,镁、电、铝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速冻食品行业在全国位居第一,服装行业尤其是女裤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被誉为女裤之都。纺织、机械、建材、耐火材料、能源和原辅材料等产业优势明显,装备制造、食品、汽车、纺织与服装加工等行业已具备一定的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
(四)郑州市政府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较好的软环境
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推进“三化两型”城市建设,提出了大力发展企业电子商务的战略设想,为郑州市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市政府又制定了《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四、郑州市发展企业电子商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提高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性
目前,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许多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落后,信息化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在降低成本、扩展市场、应对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开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小企业上网少,网站注册的企业会员数量也少。以阿里巴巴数据为例,杭州市在阿里巴巴注册的企业78427家,其中诚信通企业会员10647家;而郑州市在阿里巴巴注册的企业31577家,不到杭州的一半,其中诚信通企业会员1615家,仅为杭州的15%。
郑州市现有66个产业园区,其中重点园区39个,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参差不齐,发展较好的如上街区装备制造业基地(阀门产业园)、郑州纺织产业园、巩义市耐火材料工业园区,搭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为园区和行业内企业提供企业名录、产品服务宣传与展示、供求信息、技术知识、经营之道、科技成果和招聘求职等服务。一些产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由于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资金缺乏、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等,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滞后,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已经成为郑州市发展企业电子商务的关键。
(二)加大对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
进行电子商务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支撑系统。包括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电子商务信用服务体系、电子商务安全服务体系、在线支付体系等支撑体系。此外,还应该有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同杭州、青岛、武汉、成都等城市相比,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已有的行业平台整体竞争力较弱,缺少全国知名的本地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行业平台。
(三)加快企业电子商务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建设滞后是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突出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与应用人才缺乏。缺少具备电子商务技能、管理和营销才能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和能够进行电子商务具体操作的应用人才。人才供需之间存在悖论,企业缺乏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无法就业的困局制约着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二是多头管理,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尚未形成主管部门统筹、相关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管理混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郑州市电子商务的效率。三是扶持政策不足。目前郑州市还没有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不够。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郑州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2008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9-03-04.
2、郑州市经贸委调研报告[R].2008-09-12.
3、郑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规划[Z].2009-12-02.
篇9
一、综合行政执法形成的背景与推行现状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自1997年以来至2002年,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8月22日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该决定指出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点的基本内容、试点的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2004年××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我市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区人民政府关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府发【2004】96号),即三定方案,将××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更名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组成部门,专司行政监督处罚职能。至此,管罚分离的行政执法法制格局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从全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的现实状况来看,已有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实行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格局,其推行情况亦不尽一致,有的完全没有了管理职能,有的还交叉了部分管理职能,有的是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并列环保局、市政绿化局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不论哪种机构设置形式,都基本形成了管罚分离的法制格局。
二、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之分析
综合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种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具备执法主体唯一性、执法体制统一性、执法职能综合性、执法范围灵活性的特点,但该项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法律资源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
第一,我市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根据“三定”方案(政府规章)明确的授权方式进行执法。政府规章进行授权的方式,适用于行政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这样的授权,综合执法队伍只能实施政府规章的规定,无法实施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由人大授权方式取得执法主体资格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因此,现行综合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包括其执法内容和程序均受到挑战。
第二,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带有不确定性:目前综合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部分是按照原行政执法体制和主体设定的,所以,一旦相关法规、规章发生变化,综合执法依据也将随之变化,执法体系始终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
(二)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
一是有些执法行为往往同时涉及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完整统一的执法行为被人为割断,制约了综合执法队伍职责的有效履行。二是专业管理部门囿于无明文规定,缺乏专业的有效指导,综合执法队伍面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执法领域,颇有无从下手之感。
三是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有的地方出现管理和处罚盲区,专业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两不管。
(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当、责权界限不清的问题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性规章对综合行政执法定性不准确,导致这支队伍存在职能职责不清现象,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责权利也很难划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1、管罚分离的法律要求与执法实践中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
综合执法是解决管理权和审批权合二为一、权权不分的一项举措,但执法是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执法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罚分离后,各试点区均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违法行为的现象,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所有违法行为已无权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赶赴现场处理的当事人已逃逸,行政执法无法实施,由此造成管理和执法效率低下的后果。第二,执法工作超越不了“事后执法”的属性,前期管理不到位,执法队伍成为“救火队”,后期管理跟不上,执法效果难以保持。第三,有的试点区现在两权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管理和执法在许多方面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管理和执法形不成合力。
2、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
首先,街镇作为第三层面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面对量大面广的社区、村社综合管理任务,承担大量区政府下达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其工作是需要有一支“拉得出、能办事”的队伍;另一方面,大部分街镇尚未真正从长期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网中摆脱出来,还无法真正站在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对执法活动履行管理职责。
其次,面对权力上收、任务下放的综合执法格局,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熟知各项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切实履行综合执法的职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必然要求之要素在客观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主观素养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条、块管理与执法的界限不明、责权不清。
第三,权责分离现象严重,“三定”方案明确授权执法主体和执法权力属于综合执法机构,而工作责任则延伸到了只有管理职能的街镇和相关部门,出现了街镇执法越位和执法不安的现象和心理,致使执法局综合执法编制和经费投入不到位,不仅使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均提出工作异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存在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隐患,如若涉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政府将处于不利与不法的地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街镇普遍认为综合执法局指导不力,人力不足,自己冒充执法主体冲锋陷阵,其不合法履职的隐患令人担忧,希望尽早取得合法执法主体资格,扭转条块管理和综合执法不尽协调的工作局面。
(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的问题
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没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每一个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无一例外深感困惑,同时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也缺位,不论从法律规范角度还是行政管理角度都有先天不足,部门设立的缺位,法律规定的缺失。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的工作职能名不副实。综合行政执法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是与城市管理相配套的行政执法,即关于市政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超出或职能不足都是不恰当的。而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超出(管罚不分)和职能不足(未能统领城市执法)的现象尤为突出,综合行政执法未真正实现其综合执法的目的。
三是现行综合行政执法本职任务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三定”方案以“7+1”规定了综合执法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对象,各试点综合执法区均反映执法局半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完成+1的任务,此项工作严重冲淡了其原本的7项综合行政执法任务。
三、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分离,是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规范行政部门政务行为的重要举措。该工作格局有利于在相关的行政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行政权力的过量裁量;有利于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执法权力部门利益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巩固试点工作的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
(一)理顺体制
严格使权力主体、监督执法主体相分离,从体制上形成一种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执法机构相对独立、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的格局。
1、成立××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业务全面的大部委形式工作机构,通过机构设置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资源,解决一些专业执法问题,彰显综合行政执法的威严,同时让行政相对人多一条合法的行政复议救济渠道。
2、努力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规范高效的工作体制。现在××的试点区中,南岸区市政环卫和综合执法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做法,在未实现“大综合”情况下,其权宜之法显得较为合理,既满足了管罚分离的法制要求,又能较灵活地处理管理与执法相脱节的矛盾,能一定程度避免多头管理执法难到位、多头管理不便执法的现象发生。
3、明确综合执法的功能定位。要对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综合执法不能越俎代庖。“三定”方案中明确给执法局的“7+1”项职能,对“+1”职能中任务过于繁重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好疏导工作,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少用甚至不用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围堵”,适当调整其该项职能,应“本位”而非“越位”。
(二)转换机制
要解决管罚分离法制要求与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要解决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审批、许可等管理权与处罚执法权的分离,不是行政权力的简单加减,而是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衡;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同是行政行为,是同一行为的不同阶段。其次,就综合执法的整体状况而言,合理分配管理和执法的功效、合理区分条块管理的职能重点,我们可着眼既发挥综合执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又发挥行业管理的技术优势,依托街镇管理的人财优势,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运转和谐的衔接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科学、有效的沟通运作机制;二是探索街镇管理与综合执法之间既联系又独立的运作机制;三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疏与堵是城市管理的两种手段,两者不能偏废;四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执法队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就我区实际情况,可形成各街道、相关部门和管理处相对工作独立性和自,又可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调度集中的工作局面,有利于实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工作机制,有利于广泛调动各方面城市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法制保障
执法的有效性是基于执法的合法性,加快调整完善授权方式、组织开展前瞻性的立法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为核心,以取得强有力的综合执法手段为抓手,以清理修订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配套,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综合执法法制保障机制。(1)由市人大制定城管综合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执法手段和执法程序等。(2)对现有的涉及市容市貌的有关专业执法依据进行整体清理,并按照责权利的统一要求进行完善,为构建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实现高效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现行法律法规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亦便随之消弭。
篇10
流通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其活跃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我市正处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率先崛起,就必须加快发展流通业,努力把xx建成xxx现代商贸中心。流通业不发达,尤其是现代流通业不发达,就难以形成皖中南商贸中心,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建设和谐铜陵。因此,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流通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在xxx现代商贸中心城市建设中的推动与支撑作用,事关我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一、我市流通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主体多元发展,对提高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创造了一定的市场条件。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全市流通业拥有各类经营单位x.x万余户,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xx家,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xx家,城镇从业人员x..x万人。
但是,我市流通业的发展理念、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挥作用程度,与加快推进xxx现代商贸中心建设的要求和我市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观念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制约流通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思想障碍。由于我市工业经济比重大,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和“流通从属论”的观念,没有树立“投资有限、消费无限”的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促进xx流通业发展,是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确立xxx中心城市地位、构建和谐xx的需要,进而不能自觉地将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作为建设xxx中心城市的重要切入点。
二是流通业总量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我省的x.xx%,居全省第xx位处中下水平。“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xx%,低于全省xx.x%的平均增幅,低于xx市、xx市、xx市的年均增幅x-x个百分点。流通企业摊位式、分散性、小规模的组织形式和传统的营销方式占绝对比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商业企业也只有市xx商厦1家,营业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只有xxx和xxx两家,缺乏具有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流通企业。国有流通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经营困难,作用发挥有限。
三是现代流通方式发育不足。2006年,我市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住宿等传统行业占流通业绝对比重,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方式份额较小,尤其是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还几乎呈空白状态,总体上仍处于“专业市场虽大不强,传统百货不大不强,现代流通既小又散”的现状。这不仅增加了我市的要素配置成本,而且弱化了城市的聚集功能,制约了城市的平衡发展。因此,流通业组织化、信息化程度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餐饮业、住宿业发展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四是农村市场发展滞后。农村市场发育迟缓,商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设施不配套,尤其是市场秩序较乱、商品质量问题较多,方便、安全、实惠的消费环境有待形成。2006年,我市县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x亿元,占全市总量xx.xx亿元的x.x%,这与xx.x%的农村人口比重极不相称。
五是发展无抓手,组织没保障。长期以来,我市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政府投资、政策扶持等方面重视不够。由于缺乏工作抓手,缺乏扶持引导政策,致使行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全市综合性、专业性市场辐射力小,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流通主管部门频繁变动,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流通业的发展。
二、建设xxx现代商贸中心的总体构想
(一)建设xxx现代商贸中心的可行性
1、xx具有建设xxx现代商贸中心的外部条件。xx周边是广大的欠发展地区,尚无中心城市,xx经济腹地和辐射范围远景开阔,极具潜在投资价值。如果能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聚集体外生产要素,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xx完全有可能成为xxx现代商贸中心。
2、xx具有建设xxx现代商贸中心的内部条件。根据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的阶段,经济发展将呈加速之势,即经济加速增长、产业结构加速升级、消费结构加速转型。目前我市人均gdp已达xxxx美元,标志着我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将由生活型向享受型转变,将直接推动城市形态由低级向高级转变,商贸流通业将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二)建设xxx现代商贸中心的挑战性
1、从外部看,xx、xxx、xx、xx等市,纷纷高起点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争取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中抢夺先机。这些都对我市加快推进建设xxx现代商贸中心形成压力。
2、从自身看,我市以商贸流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成长性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2000年—2004年,我市服务业增长均速为x.x%,明显低于工业xx%的均速增长,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3年的xx.x%下降到xx.x%。
(三)建设xxx现代商贸中心的战略构想
1、建设xxx现代商贸中心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通过“做实零售抓住购买力、发展批发扩大辐射力、建设市场增强吸纳力、政策扶持提高引导力、优化服务促进发展力”,加快把xx建成xxx现代商贸中心。
2、建设xxx现代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xxx亿元以上,年均增幅达xx%;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xx%,其中商贸对三产的贡献率占三分之二;全市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xx%以上;全市三产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xx%以上,其中商贸的税收占xx%以上。
3、建设xxx现代商贸中心的总体布局是:建成与xxx现代商贸中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网点结构体系。增强主城区商业中心的核心与带动作用,完善以主城区商业中心为主导,区级商业中心为支撑,社区商业中心和城镇商业为基础的发展机制。发展面向省内外的现代化专业市场,形成以现代化专业市场为主导,其它专业市场为补充的基本布局。依托xxxx和高速通道,以区域物流为主导,市域物流为补充,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立足xxx,融入长三角,努力构造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把xx建设成为xxx物流中心,xx物流中转枢纽、长三角物流内联腹地。
三、对策建议
加快xx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设xxx现代商贸中心,必须规划先行,政策引导,采取以下切实措施:
一要高起点规划xxx现代商贸中心建设。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坚持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水平的要求,市商务局按照高起点规划xxx现代商贸中心建设的设想,委托xx市规划勘测设计院承担《xx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设计任务,现已进入审查论证阶段,建议市政府尽快组织评审,实施,同时出台相关落实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的管理办法,保证规划更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以进一步发挥规划在合理布局、集约利用资源、指导重要特色商业区块发展和形成商业组合优势等方面的作用,以促进商业网点、市场建设的发展,实现合理空间布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系统运作质量。
二要打造xxx现代商贸中心的发展平台。建议通过实施三个工程,打造xxx现代商贸中心的发展平台。一是“双心工程”,重点是加快市级的商业核心和区级商业中心的发展。通过优化业态,鼓励大型百货业、超级市场、大卖场、专卖店等现代商业主流业态集聚,提升新型业态比重。通过提升档次,结合城区改造,进行“腾笼换鸟”,优化空间利用,提升商业设施品位,增强城市现代气息,引进大型商场、超市等。通过体现特色,引导各主要街区错位发展,既各有特色、功能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补充。二是“双进工程”,重点是开展创建商业示范社区活动,以便民服务进家庭,便民消费进社区为主题,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城市社区商业服务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三是“万村千乡”工程,重点是不断开拓农村市场,构筑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为有效实施三个工程,建议市政府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我市商贸流通业的重点项目,切实解决其建设用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