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市场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5 23:0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餐饮市场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餐饮市场研究报告

篇1

摘要: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旅游业的结合日益紧密,旅游产业呈现出新的特点,给旅游安全保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旅游安全保障工作起步较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借助大数据构建旅游安全监管平台;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立面向散客旅游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提高紧急救援能力;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及时、有效地安全信息。

关键词:

互联网+;旅游安全;移动互联网

旅游安全就是为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提供人身、财产、心理和名誉等各方面的安全保障,即保障游客在整个旅游行为过程中一直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没有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发生,携带的财物保持完好无损。旅游安全是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石,关系到游客体验的好坏和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已步入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的新时期,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旅游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旅游变得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同时也给旅游安全保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新特点

“互联网+”给旅游业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销售模式从单一的线下模式到“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出行方式从以旅行团为主到自由行成为主流。互联网正迅速影响着我国的旅游产业,“旅游+互联网”的新型产业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一)在线旅行预订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需要借助网络渠道旅游信息,而越来越多的游客借助网络来获取旅游信息、购买旅游产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7.6万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2014年在网上预订旅游度假产品时,使用综合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用户占65.7%;使用旅游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占44.6%;通过微博和旅游预订类网站获取信息的游客分别为39.5%和37.1%,互联网已成为游客获取信息的最大来源。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0亿人,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提升和网民规模的迅速增长,促进了在线旅游业务尤其是手机在线旅行预订业务快速增长。根据艾瑞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4326.3亿元,同比增长39.9%;截至2015年底,我国移动端出行服务用户乘客数量总计接近4亿人,85.9%的用户会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使用两种以上的移动出行服务。随着“旅游+互联网”进程加快,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开始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会议、门票、邮轮和餐饮等预订平台快速发展;出境游、周边游、亲子游、户外旅行和智慧旅游等在线旅游领域发展迅猛。如何有效保障旅游网络信息安全及游客财产、个人信息安全是“互联网+”时代旅游安全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改变出行模式,自由行市场前景广阔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截至2015年12月,我国20岁~3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达53.7%,是上网用户的主要群体,而年轻游客更愿意选择自由度高的行程。《2014年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在线旅行预订用户中,“80后”和“90后”消费能力逐渐提高,分别占在线预定总数的38.0%和39.0%,日益成长为主流用户群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APP的快速发展,不少在线旅行社将机票、旅游目的地酒店等资源与旅游产品动态打包在一起,消费者可以较为便捷、灵活地在线获取信息、定制个性旅游产品、分享旅游体验,这使得消费者能够追求更加个性化、便捷的旅游产品,以散客化、休闲化旅游为特征的大众旅游市场迅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4年游客网上预订旅游度假产品的类型中自由行产品订购得最多,占总预订量的51.1%,旅行团和半自助游产品分别占总预订量的28.1%和19.6%。艾瑞咨询的《2016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在线度假市场规模达700.7亿元,同比增长56.1%,其中自助游市场规模达388.7亿元,占在线度假市场规模55.5%。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由行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旅游在线移动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与旅游的融合已成为旅游业的新常态,越来越多的景区、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和旅游目的地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开辟独立APP;携程、途牛、去哪儿、同程和驴妈妈等在线旅游社在移动客户端大布局,不断加大移动客户端的投入;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三大巨头(BAT)将各自优势与旅游结合,大力发展移动在线旅游板块;面包旅行、穷游网、在路上等提供游记分享、导游类的新兴APP不断涌现。劲旅咨询的《2015年12月国内旅游类应用(APP)市场监测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主流安卓系统应用下载市场中,已有近百个旅游应用产品,有43个APP下载量达到千万级以上,其中携程旅行、去哪儿旅行和同程旅游的APP下载量分别为11.76亿次、11.09亿次和8.25亿次。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在移动端上预订旅游产品,占比逐渐增大,旅游业迎来了第二次跨越机遇。

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旅游产业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旅游方式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自驾游、散客游等多样化的旅游形式不断涌现,旅游安全也呈现出新的形式。

(一)游客迅猛增长,考验旅游安全保障能力

在国家倡导“国民旅游”的背景下,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旅游业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外出旅游,旅游已成为国民常态化的生活选择,并逐步大众化。2015年国内游客40亿人次,比1984年增长了19倍;国内旅游收入3.42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426.5倍;国民年人均出游3次/人,比1984年增长了14倍,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随着出游人数的激增、出游频次的增多以及出游地域的拓展,旅游安全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尤其是在黄金周和旅游旺季,由于出游规模较大,给各地景区、旅游交通、住宿接待带来巨大压力,对旅游安全突发事件的预告防控难度增加,对旅游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2014年12月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2015年3月广西桂林叠彩山山石砸伤游客事件都是血的教训。面对规模庞大、高速增长的旅游市场,建立旅游安全区域防范机制和预案尤为迫切。

(二)散客旅游、自驾游监管困难,交通安全问题突出

散客游的最大优点是自主性强,游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灵活、自主地选择旅游目的地,以满足个性化的旅游体验需求。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行者采取自助游的方式完成旅游,自驾旅游、徒步旅游、探险旅游、房车和露营等专项旅游不断涌现,散客群体已成为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由于散客群体人员分散、随意性大、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监管困难,容易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给旅游安全保障工作带来很大困难。2014年6月29日,广州的3名游客在四川甘孜丹巴地区墨尔多山徒步旅行时,遭遇大雾后迷路,其中1人不幸身亡。交通事故一直是旅游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近几年,由于疲劳驾驶、经验不足和超速导致的自驾旅游交通事故时有发生。2015年10月5日,深圳6名游客自驾到广西旅游,行驶至金秀瑶族自治县时发生交通事故,5死1伤。近年来,我国推出了重要节假日免征高速费的便民措施,使得旅游旺季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大,交通旅游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上网的迅速普及带动在线旅行预订迅速增长。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2.60亿人次,同比增长17.1%。其中,手机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2.10亿人次,同比增长56.4%。我国网民使用手机在线旅行预订的比例由24.1%提升至33.9%。随着在线旅行预订群体的不断增大,网络消费安全和游客信息外泄问题明显上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42.7%的网民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在安全事件中,电脑、手机中病毒或木马情况最为严重,发生率为24.2%;其次是账号或密码被盗,发生率为22.9%。同时,在网上遭遇到消费欺诈比例为16.4%,同比提升了3.8个百分点。2013年的“马尔代夫旅游”诈骗案中,不法经营者利用低价来吸引游客在线购买机票和预订酒店,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骗取游客的旅游保证金。旅游业与移动互联网的紧密结合使旅行更加便捷、智能化,但是旅游网络信息安全也面临严峻考验。

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安全管理仍需发展

完善旅游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管理过程,我国旅游安全保障工作起步较晚,需要对管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互通监控信息,加强游客安全意识教育,减少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借助大数据构建旅游安全监管平台

旅游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覆盖广、规模大,借助大数据构建旅游安全监管平台,是破解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瓶颈的突破口。利用大数据系统将旅游目的地主要景区、乡村旅游点、商圈、交通枢纽、机场和集散中心等重要节点区域的日常实时数据纳入监测范围,对这些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综合分析,实时直观地显示景区各景点舒适度、游客流量、交通状况等,并根据景区的游览空间科学评估出景区最大游客容量。同时,实时显示各热门景区、景点的承载量指标,制定出超出景区容量时的游客分流方案,积极优化高聚集旅游景区的风险防控机制,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有序地游玩,避免游客踩踏挤压事件发生。旅游目的地应在容量管控中重视大数据的使用,加强重点旅游景区、主要节点的综合信息监测,提高容量监测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存在的旅游安全风险信息应及时和预警,以便游客和旅游团体及时做出行程调整。

(二)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智慧城市”的大力开展,景区、酒店、商场等公共区域无线网络日益普及,Wi-Fi无线网络成为网民在固定场所下的首选接入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91.8%的网民最近半年曾通过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但是我国网络安全技术防护能力较弱,开展网络安全硬件、软硬件集成防护的企业比例仍然很低。截至2015年12月,只有8.9%的企业部署了网络安全硬件防护系统,17.1%的企业部署了软硬件集成防护系统。要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和网络安全产业产品研发与服务能力。

(三)建立面向散客旅游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提高紧急救援能力

我国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未能跟上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仍处于发展初期,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遇到安全风险,缺乏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支撑和保障。同时,由于散客分散性、突发性的特点,政府和社会组织很难对其监管,亟须建立面向散客旅游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对于散客、自驾游客、个体探险者等要加强安全引导,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保障方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或事件,要具备紧急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完善旅游保险制度,增加针对散客的保险产品种类;鼓励、引导民间救援组织、社会商业救援机构参与应急救援,提高应对游客紧急求助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加散客旅游咨询点和游客集散中心网点;提高游客安全防范意识,加强针对散客出游的建议路线、旅游安全统计以及旅游安全方面知识的宣传,如火灾逃生、事故互救自救、自然灾害避让和旅游出行安全、出国文明及自我保护的能力等,避免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及时、有效地进行安全信息

一方面,扩大旅游安全提示信息的渠道建设,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微信、微博等新途径提高安全信息的受众面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加强与气象、地质等部门的合作,规避因气象或地质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旅游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研究报告.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市场研究报告.

[4]艾瑞咨询.移动端出行用户近4亿出行场景影响用车选择.

[5]劲旅咨询.2015年6月中国旅游类应用(APP)市场监测.

[6]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在线旅游研究报告2014[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篇2

前景巨大,团购网站成了市场的“香饽饽”

自去年初开始,以提供超低折扣著称的国内团购网站火火红红,迅速增加到1700多家,平均每天诞生5.7家团购网站,上演“千团大战”,并涌现了团程网、拉手网、美团网、糯米网等十多家颇具实力的专业团购网站,而包括淘宝、搜狐、新浪、百度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和中国电信等传统企业也纷纷相继涉水团购,甚至一些旅游餐饮上市公司如中国国旅、华天酒店等亦准备加入战局,共抢团购网大蛋糕。

据《2010年团购市场统计报告》,2010年国内团购销售额全年总计约20亿元,团购物品平均折扣3.3折,单笔平均价达97元。娱乐、餐饮、旅游是国内团购的绝对主力,其中餐饮行业在2010年贡献了5.7亿元的团购销售额。截止去年底,国内团购网站已达1726家,客户数量有三、四千万人。

团程网CEO陈东锋称,基于18%的月度复合增长率保守预测,2011年国内团购市场销售总额将达165亿元,但200亿元或更符合中国市场的成长表现,相当于2010年的10倍。

社科院的《商业蓝皮书》预计,2010年国内网络购物交易总额达到5000亿元,约可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5%。而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未来两三年中国团购网将占整个电子商务交易额的15%左右,“钱”景远大。因此团购网站成了各方眼中的“香饽饽”,备受关注。

2011年,国内团购网纷纷制定了高格局的经营战略,全方位拓展推广业务,团程网、拉手网、美团网等大型专业团购网站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很多二、三线城市积极开展业务。据团800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团购行业销售排名前十位的网站较为稳定,搜狐爱家团、团程网、拉手网、饭统饭团、美团网、糯米团、爱帮团、窝窝团等表现良好,位居国内团购市场前十位。

风险资本不断注入,团购网热恋上市

伴随“团购”概念的热火,展示巨大市场钱景的背后,是风险资本地不断进入,资本针对团购网站的投资开始风起云涌。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B2C和新生的团购是资本关注的两大热点,投资案例达39起,披露投资金额的案例数为24笔,总投资金额为3.91亿美元。其中,从2010年4月-12月初,针对团购网站的投资事件共发生10起,加速了团购市场的发展。其中,已经披露金额的5起投资案例中,3起人民币投资案例,2起美元投资案例,金额分别在100万-5000万美元不等,多集中于Series A,6家企业获得SeriesA投资。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较早进入团购行业的拉手网,2010年12月初获得5000万美元投资,成为迄今为止团购企业获得的最大一笔投资,而作为国内最大旅游团购网团程网也获得两轮数百万美元天使投资。另外,建材团购网齐家网、娱乐团购物嘀嗒团、家居生活团购网快乐团等也分别获得数百万至上千万元注资。

然而对私募、风险投资人的角度而言,他们并不满意团购网一味对他们寻求融资,最终还是希望所投资的企业最终也能出现在证券市场上,获得更丰厚的资本支持,或者被一个更大的企业并购,以此获得巨大的收益。

因此时下,各家团购网站风风火火地计划融资的同时,也有不少大型的团购网站开始筹谋上市,希望通过IPO,在股市上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壮大实力,以对抗国际大鳄Groupon入华。

据悉,团购网站糯米团所在的千橡互动计划通过首次公开募股筹资10亿美元,已经聘请了投资银行,为明年上半年在美上市做准备。团程网CEO陈东锋表示,希望与行业巨头合作,做垂直领域旅游团购的NO.1,两年内争取上市。拉手网负责人吴波也曾公开表示,希望拉手网可以在未来两年左右时间内上市,如果进行海外上市,上市的时间表将进一步提前。

2003年以来,中国电子商务企业迎来资本市场的春天。该年,慧聪网成为国内B2B电子商务领域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随后在2006年,网盛科技、生意宝在A股中小板挂牌上市,2007年,阿里巴巴也在香港上市。而从2010年开始,电商企业上市的“接力棒”从B2B轮转到了B2C企业手中。2010年10月,麦考林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随后12月,当当网也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团程网陈东锋认为,资本的逐利倾向已经证明团购网站将成为互联网领域的下一个金矿,未来一两年电商企业上市的“接力棒”将再从B2C企业转到团购网企业上,中国将诞生自己的团购网第一股。

乐观之余多份清醒

可以说,团购网旋风给国内市场带来一片美好的“钱”景,足让风险投资者心动。据悉,在对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的投资中,几家大的风险投资机构,最高的风险投资回报率可达60倍,而最少的两家风险投资机构其投资回报率也有5倍多。因此如今国内团购市场飙升让各路风险投资者跃跃欲试,都希望Groupon网站创造的高利润神话能在中国重演。

但这商机滚滚、风光无限的背后,也渐显虚火旺盛,暗流汹涌。近期的《中国网络团购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份,全国大大小小的团购网站已逾千家,但从年初至今,也已有两三百家团购网站在竞争中迅速消亡。

易观国际分析师指出,目前国内不少团购网,大都通过超低价来招揽网民,尚未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从页面设计、产品推出到营销理念和商业模式等上也呈大同小异,近乎克隆团购网的鼻祖美国Groupon,只有网站名号是不同,用户体验并不太好。重要的是,随着国内团购网的激增,难免泥沙俱下,其弊端与问题日益涌现。目前一些团购网良莠不齐,可信度不高,经营不规范,在资金和诚信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而给今后的市场埋下了败笔。

篇3

8月7日,网易在北京召开会,正式推出网易新闻客户端4.0版本。据网易CEO丁磊介绍,该版本在“更个性、更智能”理念的驱使下,“帮助用户把碎片时间进行梳理,整合多样的阅读内容,形成用户特定的‘移动阅读节奏’新概念。”

但这不是网易对新客户端的终极诉求,因为据本刊记者了解,网易的最大希望是以新闻客户端为载体“打造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吃、住、行、购、娱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让利于用户,服务于用户,打破资讯类应用的发展瓶颈和商业界限”。

通过对庞大用户群体数据分析,网易发现用户除了对民生新闻的刚需之外,吃喝玩乐的需求也非常旺盛,因此,网易门户移动总经理徐诗将此定义为网易跨界切入本地生活服务的出发点,希望做出一款基于人性、个性、手机原生特性的综合应用。

网易并不是第一家探索垂直类移动应用“跨界”试水O2O服务的企业。通过入股嘀嘀打车、大众点评以及京东,腾讯微信早已在打车、团购、电商领域进行了诸多本地化服务的尝试。然而,尽管坐拥超过6亿的用户,根据团800等第三方数据显示,嵌入大众点评团购几个月以来流量导入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网易新闻客户端显然也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以O2O的名义

O2O,这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实现互联网与实体店对接的模式已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玩法”。

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O2O市场整体规模达4623亿元,比2012年增长69%,而O2O模式所涉及的品类已涵盖汽车、服装服饰、家电、餐饮、食品、日用百货等多个生活领域。

现在,如果一家企业不涉足O2O业务,都会被怀疑是否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存,而O2O更成为互联网巨头们打通各项细分业务的关键。

以百度地图为支点,通过构建团购等基于地图的应用场景,百度用搜索流量敲开了本地服务大门,并借助百度钱包进军在线支付市场。

无利不起早。阿里巴巴和腾讯对在线打车领域近乎惨烈的争夺战,更让围观者意识到了O2O市场的无限潜力。此外,双方又分别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中心,前者嵌入医疗、餐饮、旅游等服务;后者除了在微信平台推出公众服务账号,还通过对大众点评、京东的股权收购进军团购、电商等领域。

“这是因为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本地生活服务O2O的商机。”有业内分析人士直言,更有市场研究报告称“本地生活服务O2O将会是下一个亿万级市场。”

实际上,这也是网易尝试将新闻与本地服务连接的出发点的之一。更重要的是,网易新闻客户端提供的资讯与本地资讯服务具有先天的统一性。徐诗告诉《IT时代周刊》,“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先天统一性体现为网易为全国300多个城市设立了本地频道。”

在此基础上,新版网易新闻客户端以资讯代入服务,让用户能够在查看当地推荐美食、精选旅游线路、商场促销折扣信息的同时,无需跳转,直接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完成更多查询、预订,甚至购买行为。

据悉,网易新闻客户端4.0版本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重点城市接入大众点评网、艺龙、高德等第三方合作伙伴,为用户提供更多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

背靠强需求

大众点评网和高德地图已经是资深本地服务提供商,且这两家公司还与腾讯和阿里巴巴有着唇齿相依的关联。这种情况下,两家公司同时与“竞争对手”网易展开合作,显得十分不同寻常。

对此,高德地图副总裁郄建军告诉本刊记者,“新闻客户端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每天每个人都在多次使用,活跃度非常高。这个基础上它做任何的东西转换都非常容易。”

网易官方资料显示,网易新闻客户端至今已累计1.2亿活跃用户,以及超过2亿下载量。另据第三方调研机构华通明略数据,31%的用户选择网易新闻客户端作为首选新闻客户端产品。

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下载量过亿的应用已有数十款,但活跃用户过亿的应用却不足10款。也就是说,网易迈过了“吸引用户使用应用”――这个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第一道坎。

在这个基础上,网易打破了资讯与服务的固有界限。大众点评网CEO龙伟就认为,“把用户日常生活从基本的媒体服务、新闻服务,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这些用户不仅看新闻,还能够在他日常生活当中也用到新闻客户端,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优惠、团购,而我们也能从中拓展一个新的盈利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网易方面表示不会无限量扩充本地服务内容,“我们都是挑选最优质的城市生活服务内容到平台上,给用户提供信息的同时,让用户可以非常自然地去进行一些选择。”从而避免了多数移动应用越来越臃肿的弊病。

“网易新闻客户端的逻辑是,以现有用户基础拓展本地服务,再通过本地服务的良好体验来提升用户黏性,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有分析人士总结道。

培养使用习惯

有了丁磊的站台,网易新闻客户端4.0版在业界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但在此之前,网易要面对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培养用户在新闻客户端上进行本地生活服务消费。

团购领域有美团、糯米、大众点评、在线旅游领域艺龙、携程等垂直网站已深耕多年――这种形势下,甚至当大众点评导入微信也没有带来预期的转化率。

根据团800今年3月数据,美团环比增长19.1%,百度糯米环比增长34.9%,而大众点评网的环比仅增长12.7%。显然,大众点评网市场份额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高增长,甚至连团购网站的平均水平18.1%都没有达到,“微信入口无所不能”的神话近乎破灭。

网易方面没有对此作出正面回应,只是向本刊记者强调,“网易会扎实地把产品做好,甚至宁可慢一些,精益求精地雕琢产品细节,让用户获得极致的美好体验,用户自然就会选择我们的产品。”

其实,网易虽然是O2O领域新兵,但其为增加用户黏性而建立的积分商城,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徐诗告诉本刊记者,网易新闻客户端至今有1000多万的积分用户和进行了2亿多的兑换,比如“用积分兑换购物优惠券、数码产品,以及各种摇奖抽奖活动等。”

在这过程中,积分成了用户、广告主和客户端之间的有效粘合剂,“用户对新闻的活跃度和关注度能够折算成对应的价值;广告主既推销了产品又宣传了品牌;新闻客户端赚到了广告费,同时收获了用户更高的忠诚度和活跃度。”引入本地服务不过是将积分换成了实打实的金钱,而效果是不变的。

另据分析人士观点,O2O服务还有助于提升网易旗下支付系统“网易宝”的存在感。

篇4

“上市是一件好事,可以使公司更正规,融资渠道也更多。全世界最优秀的100家公司,有90家是上市公司,这就说明了问题。有些人上市之后赚到钱,反过来说没必要上市,却也没见他们退市,这叫放下筷子骂娘。”向来说话直率的陌陌CEO唐岩在上市前曾对《财经天下》周刊谈论他对上市的看法。后来,在IPO现场,他表示敲钟的一刻如“做梦般美妙”。

“市场上的第二名可能更着急上市,第一名反而不那么着急。”美团CEO王兴、赶集网CEO杨浩涌都曾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过这个意思,这两家公司都被传将在今年排队上市。实际上,不论第一名,还是第二名,当其中的一个要上市时,剩下的那个总会不舒服。

上市,意味着更多的融资渠道,这当然是竞争对手不愿意看到的。而如果是第一名先上市,第二名的价值在投资者眼中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无论创业者们如何表明“不觉得上市是最重要的事”,处在上市档口时,他们无不摩拳擦掌,或明或暗地施展十八般武艺,冲刺或者阻击对手IPO。

赶集网VS58同城:

冲刺与阻击

赶集网和58同城,可谓是一对老冤家了,都成立于2005年,目标受众一致。2013年10月,58同城登陆纽交所,看起来,两者之间的拉锯战暂时有了一个结果。不过,杨浩涌不这么认为。2014年8月14日,赶集网获得老虎基金和凯雷投资的2亿美元的第五轮融资,随后杨浩涌表示将在2015年6月赴美IPO。

当时,杨浩涌说,“它们刚刚出的财报,然后股票开始跌,从54块跌到了47块多。原因是什么?一是我们融资了,58同城也说:‘我们有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再就是分析师会分析我们两家的增长速度,我们也比他们快不止一点点。”杨浩涌强调,公司不会以第二名的身份去上市。“我们当时想,是2014年做IPO,还是至少再等1年,后来决定2015年做。”

而58同城CEO姚劲波的思路也很清晰,他明白融资之后的赶集网必定会在2015年冲击美股,他当然希望将这个进程扼杀在摇篮里。

虽然58同城和赶集网都是分类信息平台起家,但各自都在进行O2O服务的探索转型。半年多来,双方你来我往,在家政、汽车、房地产、招聘等各垂直领域不断见招拆招。

作为赶集网首个O2O项目,赶集好车于2014年12月上线。杨浩涌表示,其中第五轮融资中的1亿美元被投入到了赶集好车中。杨浩涌表示,赶集做二手车业务,旨在重构二手车交易产业链。他的期望很高:2015年,赶集好车项目将完成100亿元交易额。随后,58同城摆出了“下足血本做汽车生意”的架势,2月27日宣布全资收购驾考平台驾校一点通,同时还投资了273二手车、e代驾、宝驾租车、卓杰行(汽车拍卖平台),还有自有的58陪练与计划中的58违章查询。可以看出,58同城对汽车市场不只是虎视眈眈,而是面向汽车行业布局全面的产业链。

房地产是O2O市场中公认的大蛋糕,赶集网在2013年就内部孵化了蚂蚁短租项目,今年3月,58同城宣布2.67亿美元正式并购安居客集团,直接进军房地产项目。3月9日,土巴兔装修网完成C轮融资,58同城表示,除了以3372万美元参与此次投资外,还将投入大量广告资源及战略性合作资源。

招聘也一直是双方的主战场,2014年11月,58同城宣布公司已于近期全资收购一家垂直行业招聘网站“魅力91”。3月12日,赶集网宣布针对中基层蓝领劳动者推出了一个基于LBS(地理位置服务)的移动招聘应用易招聘,杨浩涌表示,2015年在线招聘营收目标为15亿。

在家政市场上,2014年12月底,赶集网宣布推出生活服务领域的放心商家服务,整合线下的商家。而58同城则重金打造了58到家。

双方的战争从业务布局甚至延伸到了代言。针对58同城的杨幂,最近赶集网换掉了此前的代言人姚晨,转而启用了范冰冰。赶集网的解释是,大数据调查显示,范冰冰才是赶集网的主要用户――蓝领阶层心中的女神。

至此,在“招聘、汽车、房产、线下服务 O2O四个万亿市场”以及代言人上双方都展开了布局。白驹过隙,现在距离杨浩涌所说的6月,只剩下3个月的时间。对于58同城和赶集网而言,都到了紧要关头。

美团网VS大众点评:

大众点评更着急?

美团网和大众点评,都被认为是2015年最有可能上市的企业。3月12日,传言称大众点评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金额可能达到8.5亿美元。就在1月,大众点评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团网宣布获得最新一轮7亿美元融资。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的统计报告,2014年第三季度,美团、大众点评团、百度糯米占据中国团购市场份额前三名。其中美团名列第一,占据团购市场份额的55%,大众点评团占比22%,排名第二,第三名百度糯米占比13%。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团购市场竞争格局已成“三足鼎立”之势,未来针对市场份额以及用户的争夺主要集中在前三名当中。

美团和大众点评都把自己定位于提供“吃喝玩乐”服务的公司。2014年,大众点评、美团就都曾发起1元甚至零元“吃喝玩乐”活动。比达咨询《2015年1月外卖O2O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外卖O2O订单量市场份额中,饿了么以28.4%位居第一,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分别位居第二、三位。其中,饿了么在1月完成3.5亿美元的融资,大众点评是投资方之一。

电影消费是除了餐饮消费之外通过补贴实现激增的领域。美团猫眼在电影O2O领域有其先发优势,覆盖了全国3500家影院。不过,大众点评2015年春节期间也售出了650万张电影票。据统计,目前,猫眼电影和大众点评加起来大约在国内电影市场覆盖逾40%的市场份额。

2015年1月初,大众点评CEO张涛发邮件宣布告别“慢公司”,并发力三四线城市。大众点评称,目前公司旗下团购业务实现快速增长,在今年新开拓的三四线城市中,已有近20城实现逆袭,实现了当地团购市场占有率第一。目前大众点评在业务营收、用户数、服务覆盖等方面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50%。不过,这与美团网的数据统计似乎有所出入。根据美团网的内部统计,美团已经在800多个城市进行了布点,其中80%为三四线城市。目前市场占有率不是第一名的城市仅有北京、上海、苏州及个别县市。

其实,美团网已经占据了团购市场的老大位置,但是大众点评网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排名。由于大众点评被收购在腾讯旗下,这让整个团购市场未来的格局成为了未知数。2015年,腾讯从大众点评又分出了婚礼业务,开创餐饮预订业务,看起来,腾讯对大众点评的改变还只是开始。有了腾讯的支持,大众点评的实力大增,有了更多想象力,其非常渴望能在此时实现反扑。但如果美团率先成功IPO,势必削弱大众点评的气势。

滴滴VS快的:

合并也是光明大道

2015年,最具戏剧性的情节,莫过于滴滴与快的合并。2014年,滴滴与快的之间掀起了这一年最为惊心动魄的“烧钱大战”。创业公司间的资本战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正如经纬中国管理合伙人、快的投资人徐传所说,“滴滴和快的这两年多的故事,很像2005年、2006年的视频大战,以及2009年、2010年的团购大战,中国的互联网江湖,每两三年都要打一次。”滴滴背后是腾讯,快的背后是阿里,这样的格局注定让这场战争打起来更为剧烈。

但双方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最简单的解释,是1月21号那天,两个CEO在过去一年半里不打不相识,共同决定一起做比分开做更好。”徐传认为,即使双方合并了,打车市场的战争仍没有结束。神州租车、易到用车、uber等接下来将发起的挑战或许不会亚于2014年的“烧钱”大战。就像当年的优酷、土豆的合并,并没有对中国视频网站形成垄断一样。

篇5

在过去的一年,《保障性住房目标责任书》《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宏观“货币从紧”、“限价令”、“限购令”、“保障房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老房贷套上新利率”、“房产税”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席卷而来,在此调控大潮中,房地产业内外争论不休,褒贬不一,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最严厉、最饱受争议的2011调控年。

在经过系列调控之后,房地产住宅市场成交量一路下行,许多房地产投资商开始看好商业地产,纷纷转移阵地。“转战商业地产”似乎成为2011年国内众多一线住宅开发商的集体舞,连一贯以标准化住宅开发而著称的地产龙头万科,也未能免俗。

2011年下半年,商业地产的投资优势从众多投资产品中凸显出来,也为不断降温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一丝暖意。那么,商业地产既然再次成为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是否可以表明,在当前形势下,商业地产就是房地产行业的避风港呢?龙年之际,南昌的商业地产将呈现一个什么样的态势?2012年,南昌商业地产又能否出现“龙抬头”?让我们一起回顾和展望一下2011年和2012年的商业地产市场。

回顾2011年 商业地产的时代

《2011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显示,排名前20名的开发商都进入商业地产,整个行业处于大发展和的时代。

2011年7月,万科旗下深圳公司推出“万科广场”购物中心品牌、“万科大厦”写字楼品牌和“万科红”社区商业品牌三大商业地产产品线,正式宣告万科进军商业地产由虚转实。万科集团总裁郁亮去年还数次公开表示,未来5年,万科在商业地产领域的投资比例将提高到整体业务的20%。而在万科之前,保利地产(600048,股吧)、中海地产等昔日传统住宅开发商,也纷纷瞩目商业地产,高调增持商业地产投资比重。

作为商业地产龙头企业万达集团的拳头投资产品“红谷滩万达广场SOHO公寓”,在去年限购令后,便以不限购、不限贷等优势,成为众多投资者的投资首选。并以开盘当天全面售罄的销售盛况在南昌盛极一时。江西本土第一品牌开发商恒茂地产去年推出的城市综合体恒茂梦时代广场精装SOHO,同样一经推出便成为了投资者的香饽饽。事实上,除了排名前20名的开发企业,其他有实力开发商也开始关注商业地产。目前商业领域的各种业态,如百货、购物、超市、家居、家电、餐饮等经营者,都有直接涉足商业地产开发的。

展望2012年 商业地产迎来投资浪潮

对于2012年房地产,有业内人士认为,2012年房地产业仍属于国家为经济放缓做贡献,为国家调控GDP走势的杠杆之一。房地产行业2012“崩盘”之说的确有点过了,毕竟往年一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60%来自于房地产行业,政策也不会容许房地产行业崩盘。降,从目前市场态势看来,可能性较大。专家预测,2012第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将出现深度调整,明年上半年是价格的实质回归,下半年是心理的合理回归。

对于2012年商业地产能否延续2011年的火爆,大部分业内人士还是很看好商业地产。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院长黄瑜乐观地指出,“未来一年,商业地产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投资,都是很好的机会。”

在住宅开发商集体转“商”的冲动下,2012年伊始,商业地产逐步迎来新一轮“大干快上”的投资浪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同比增长46.3%,2011年上半年,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同比增长18.6%,保持着快速高昂的发展势头。从数据上来看,当前形成的这股商业潮流,是有根据的。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全球前15名的房地产商大部分都拥有较多商业地产。多家地产公司持有商业物业的比例占总资产的60%~100%不等;香港一些房地产公司投资性物业的比例也达60%~85%。而我国房地产开发商的物业主要都是住宅开发。因此,从全球趋势来看,商业地产将会被逐渐重视,更多的资金会投入到商业地产中。也有人预言,2012年资本流向很可能向商业地产继续集中。

按照目前城市化的进程,每年大约有1500万~2500万人进入城市,成为新的城市人口。这些至少每年要增加商业地产需求1500万到2000万平方米,而且在不断地推进不断地增加,这给商业地产带来巨大前景。“十二五”规划也把扩大内需放在首位,就是要提高消费能力。有专家预测,中国可能在“十二五”规划末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

而目前国内商业地产的整体持有率还不足5%,离20%的期望值很远。因此,商业地产还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前文也已提到,全球前15名的房地产商大部分都拥有较多商业地产。而我国房地产开发商的物业主要都是住宅开发。那么,更多的资金会投入到商业地产显然已是大势所趋。

但投资者也应该了解的一点是,虽然房地产市场调整对商业地产影响较小是一种共识,但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形式下,商业地产并不是房地产行业的避风港,因此也不可能成为开发商的救命稻草。当然,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考虑地段好或有发展潜力的写字楼或低价商铺胜算更大。

受楼市调控影响,目前商业地产市场的过热现象,使融资环境持续恶化,这对新近转型做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将面临考验,这也意味着,众多中国小开发企业转型商业地产必须谨慎,而对一些运作管理经验成熟的企业,将会迎来整合机会。(据《江南都市报》)

布局商业地产 房企强势推进

2011年出台的限购令将很多投资者隔在了房地产市场之外。大家本以为只有一年期限的“限购”在2012年就能够解禁,但没想到政策延续,让更多的投资者不得不将目光再次集中到了商业地产上。

商业地产占大型房企业绩半壁江山,今年房企继续推进商业地产项目意图明显,专家警示泡沫风险。有迹象表明,2012年开发商布局商业地产以求助推其业绩的意图明显。

商业地产为业绩兜底

在住宅市场受到限购影响之际,商业地产为房企去年的销售业绩提供较大支撑。

目前,合景泰富宣布其投资兴建的广州首家国际高端品牌度假酒店花都合景喜来登度假酒店正式营运,这是继该公司在广州开发东圃合景福朋喜来登酒店以及珠江新城W酒店之后的第三家酒店业务,显示其不断加速推进酒店业务,支撑业绩。

与合景泰富一样,调控政策作用下,鉴于住宅市场疲软,不少开发商通过投资和出售商用物业,加速资金的回笼。

越秀地产日前公布的2011年业绩显示,在其90亿元的销售业绩中,商业地产超一半。而广州保利今年销售100亿,五成贡献来自商业地产部分。

而一直专注于住宅地产的万科,去年也走起“商住二八分”的产品策略,即20%的开发项目是商业物业。涉足商业地产,成为万科产品新战略的重要变化。通过直接拿地、收购项目等途径,万科投入大约260亿元开发商业地产。

再以合景泰富为例,2011年上半年,收入51.42亿元,其中酒店营运收入为约人民币34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3.8%。而2011年底,珠江新城公寓项目“天銮”坐收21.08亿元,及时为合景全年业绩“兜了底”。

而保利、富力、合生、合景、珠江去年也都在商业地产投入相当多的精力。

调控逼商业地产提速

大房企转向商业地产,并非完全是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其实早两年已出现。但无可否认的是,楼市调控使这一转变步伐瞬间提速。

在地产市场疲软的寒冬里,商业地产像一枝梅花“凌寒独自开”。2011年,广州写字楼价格终于摆脱长年“商住倒挂”的阴影,甲级写字楼最高报价达4万元/。

据戴德梁行统计,过去一年广州写字楼总的吸纳量达到30.4万平米,几近历史最高值。而2011年广州甲级写字楼租金在中心区域已经涨至133元/,已接近2008年最高水平时的135元/。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1-11月商业及办公楼销售面积和均价都呈10%以上增长。办公楼销售额整体增长20%,商业用房销售额增长30%。

谨防滞销风险

“未来一年,商业地产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投资,都是很好的机会。”中国指数研究院院长黄瑜表示。而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日前也认为,2012年市场的亮点依旧在商业地产。

去年销售业绩得益于商业物业销售的大幅增长,越秀地产副总经理朱晨日前透露,2012年,越秀仍将采用住宅和商用物业的组合拳来应对调控,在商业地产上会着重打造航母型、高品质的商业项目,今年销售目标还会有所增长。

而保利计划更将商业地产的投资比例逐步增大到总投资的30%。按保利地产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将持有的商业地产规模提升至总资产的10%,一年的营业收入计划达到20亿元-25亿元。

有专家提醒,虽然2012年商业地产整体将继续上涨,但期望短时间内追逐超额利润显然不现实,因为商业地产的投资线和回报期都比较长。如果供应量超过市场的消化能力,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商业地产项目的滞销和堆积,最终仍然考验开发商的资金承受能力。

商业地产是不是下一个泡沫?

房企纷纷转向商业地产,是否酝酿着新一轮的泡沫?事实上,这并非杞人忧天。在中国银监会去年八月召开的2011年年中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公开表示,要对商业地产和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风险保持“关注和警觉”。这是银监会首次在内部全体会议上对商业地产贷款提出风险警示。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此前也曾表示,商业地产转型已经错过最好时期。他认为,现在转型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存在的问题是,以前主动转型的好时机并没有抓住,现在因为住宅受限而一哄而上被动转型,胜算机会并不大。

住宅地产下滑 商业地产将迎来销售春天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25日,我国20个一、二线城市成交量合计为137.5万套,相比2010年全年少了23万套。从2011年部分地产的销售数据上看,商业地产都占据了半壁江山。有业内人士预测,在全国范围内,2012年商业地产将抢占住宅地产的投资地位,成为很多家庭投资的首选。

从地产企业角度来看,很多公司在早些年就开始进入商业地产项目,但是都没有太好的收益。而今天,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庆幸,当年提前进入商业地产项目,为今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用"恰好牢牢把握住了机会"来描绘现阶段的商业地产。

收益大风险也大 投资要慎之又慎

商业地产到手后,如果其项目运作方能够如期运作成功,投资者仅靠租金一项,就可以得到丰厚的收益。按照头三年"6%、7%、8%"的回报率,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商铺管三代人吃喝"。不过,同样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商业地产投资必须谨慎又谨慎。它与住宅不一样,如果一旦眼光不准,或者项目运作失败,投资者将有可能损失惨重。

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给想盲目冲进商业领域的投资者敲一个警钟。位于东莞万江的商业地产项目华南MALL城,即是失败的例子。

资料显示,华南城MALL是由北大资源集团成员机构东莞三元盈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的全球超大型商业地产项目,也是中国首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文化、运动七大特色主题区的超大型主题式购物公园,主要面向珠三角地区市场。

据悉,华南城MALL其商业面积4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了25亿元。华南城MALL试图将家具、餐饮、大型游乐、电器等众多业态糅合在一起。

那个位置不错,但不适合这么大的体量。所以现在都还没有做起来,主要是因为规划不合理。所以进军商业地产还需要小心谨慎才可以。(据搜房网)

收购兼并来临

随着消费力提升,商业地产空间拥有不可限量的增长,表面看来这并没有错,但市场巨大不等于没有陷阱。

当各方在热烈议论2012年春节期间住宅市场的惨淡行情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商办市场的行情更加惨淡。而至少从去年12月开始,京沪穗深四大城市写字楼市场销售价格出现了全面下跌。

“国内许多地区的商办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必将经历市场分化的阶段。二三线城市虽然拥有更具想象的空间,但踩到地雷的概率也更高。”阳光新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尧向本报记者直言,近几年兴起的这波商业地产投资,2012年或许会是一个“分水岭”――这波商业地产的争夺战将胜负渐分,存在问题的项目会加速暴露,随之收购兼并也将快速升温。

不过,包括吴尧在内的大部分受访业内人士均认为“商办市场目前依然值得继续投入”。

商业地产颓势初现?

上海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统计显示,上周上海全市写字楼成交5套、2505平米,环比前一周分别下跌90.9%和53.2%。春节期间上海商铺、写字楼的成交量也是深度下跌。

春节假期的特殊性和相对较短周期内的市场成交特点,也许并不直接说明相应市场的真正走势。不过,结合2011年底期间更长时间段内商办市场的走势却不难发现,多个城市春节期间商办成交的惨淡并非突然出现,而是前段行情的延续。

中原集团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一线城市写字楼市场供求回升,供应量和销售量均达到年内的第二高位,但受价格持续高位及年底投资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写字楼销售价格在当年最后一个月全面下跌。同时,京穗深租金下调,二线城市租金则依然稳中有升。

中原集团研究中心经理季峰认为,12月价格出现调整主要有两方面因素,2011年六大城市写字楼价格全年平均涨幅超过15%,短期面临调整压力;临近年关,国内外经济形势并不明朗,投资者开始放缓投资节奏,写字楼价格相应高位盘整。

同时,火热全年的商办土地市场,降温迹象尽显。统计显示,刚刚过去的 1月,上海成交经营性地块数仅6幅,其中4幅商办用地全部以底价成交,其中3幅位于闵行莘庄、七宝商务区的楼板价均在6500元/平米左右。而2011年2月莘庄商务区内1幅地块成交楼板价达11129元/平米。同策咨询研究中心分析师许之静认为,房地产信贷紧缩政策,令开发商很难投入大资金购入商办土地。

商办开发企业的销售策略也在悄然调整。2012年1月份上海174个在售写字楼报价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月31日,上海2012年1月共有27个写字楼项目报价发生变动,报价下调的在售写字楼项目明显多于上涨项目。

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商办市场近几年的火爆,是否已悄然面临高峰回落的态势?

吴尧坦言,一些商业地产商日益出现发展的瓶颈。“特别是2008年前后才开始大举进军商业地产领域的企业,至少面临着两个瓶颈。首先是资本,紧缩信贷政策同样影响到商业地产商;其次是人才,商业物业的迅速增加和竞争的加剧,落后的管理团队开始疲于应付。”

不过吴尧认为,市场整体依然会继续向上,尤其是优势大企业,还会对商业地产追加投资,同时被淘汰者将加速出现,这是一个必然过程。

商业地产大战2012 收购兼并来临

高力国际华东及西南区暨中国物业投资服务董事总经理翁琳向本报表示,整个住宅市场可能会在今年出现15%-20%的回落,而商业地产,尤其是商铺,投资回报率较高,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大对零售物业的兴趣。

高力国际最新《2011年第四季度上海零售物业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上海投资市场表现十分活跃,写字楼大宗交易频现。

“大宗交易背后是商办市场的易手,2012年开始,国内主要市场的商办物业换手率将明显增加。”吴尧预测。

吴尧的这一判断与多家国际知名房地产服务商的认识一致。高纬环球中国区投资部董事叶成宇表示,在商业地产领域,位于核心位置的成熟有租金收入的物业是大多数投资客户的首选,二三线城市购物中心等零售物业也将是机构客户密切关注的收购对象。预计2012年将是房地产开发商的整合年和并购年,是许多房地产项目公司的“2012”。

吴尧还表示,在2012年兴起的这波商办物业换手热潮中,至少有两个节点会出现接盘的主力。首先是港资及各类外资将趁机收购,加大投资;其次则是国内各类资本通过资本创新进军商业地产领域,例如中小资本通过基金等模式参与到商业地产的收购中。

换手率增加的背后,是市场风险的增加。

篇6

关键词:网络消费 网购 网络营销 电子商务 商业

网络消费的产生

网络消费广义的解释包括对互联网(应为因特网Internet,通常的中文表述为互联网,严格的学术概念互联网为internet,与首字母大写的Internet不同。本文中,互联网即因特网)本身的消费,以及借助互联网实现的消费。前者主要指对3G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的消费,如通话、短信、微信、网上社交等,为此需要支付通话费、上网费等,这一类网络消费亦称网络信息消费;后者指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的消费,主要的消费形式是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和服务。只包括后者的网络消费,被定义为狭义的网络消费,本文专门讨论狭义的网络消费,主要指网络购物,简称网购。

网络消费是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造就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其产生过程历经如下的时序:网络消费发端于互联网的出现及其商业化,其次是网络营销促生了网络消费,然后是电子商务使网络消费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的主导型消费方式。

互联网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作为互联网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奠定了互联网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1983年,ARPAnet分裂为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两部分。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应用对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关键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的NSFnet。NSFnet的最大贡献是使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而不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 Science Inc.)并建立起全美范围的主干网,它能以45Mbps的速率传送数据。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与ANS提供的主干网相联通。此后,商业机构进入互联网这一全新领域,很快发现它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互联网,带来了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中国科学院1987年开始介入互联网,于1988年实现了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1993年3月开通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中心的高速计算机通信专线,1994年5月正式进入互联网。以清华大学为网络中心的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也于1994年6月正式联通互联网。1996年6月,中国最大的互联子网 ChinaNet正式开通并投入营运,从此中国真正进入互联网时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On-line Marketing或E-Marketing即网络营销应运而生。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言之,即以互联网为手段的营销方式,亦称线上营销或者电子营销。其主要特点是成本低、传播面广泛而及时、效率高、效果好。

网络营销是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和商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信息的分配和接收方式,企业需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营销,占领新兴市场,实现飞速发展。在个性化消费日益强化的同时,互联网为买方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的便捷性成为消费者新的追求目标。于是,促进和迎合个性化并给予消费者更大选择自由的网络营销应运而生。网络营销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企业想方设法吸引顾客,而网络营销不受时空和场地规模的限制,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和费用,缩短竞争周期,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加盈利。网络消费是网络营销诱导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网络营销先于网络消费,而不是相反。

电子商务是从网络营销中脱颖而出的一种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在全球的发展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情,起初只是少数大公司通过EDI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普遍认为亚马逊公司是全球最早的电子商务企业(俗称“电商”),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于1995年7月16日成立一家起初名为Cadabra的网络书店,在互联网上卖书,开创了电子商务时代。从1996年开始,电子商务发生了质的飞跃,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现象。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充分说明了制造商与经销商的渠道之争,传统销售渠道与新型虚拟渠道之争,以及电商之间的渠道之争。电子商务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渠道形态结构,成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更颠覆了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将网络消费推至新的阶段。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消费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网络消费的特征

互联网给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活动空间,使人类的消费呈现出质的飞跃。全新的网络消费具有不同于传统消费的显著特征,对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模式等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别于传统消费。

(一)网络消费与生产一体化

由于生产和消费在空间、时间和信息上的不同一性,造就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在传统的模式中,消费者所选择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已经设计制造出来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各种销售渠道,最终到达顾客的手中。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是产品的被动接受者,而且由于技术、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企业难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商业流通循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共同完成,商业机构充当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的共同纽带。但在网络消费模式中,由于生产者直接面对消费者,缩短甚至省去了中间商环节,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构成商业的流通循环。网络消费使“订制营销”成为现实,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将自己的需求信息传递给厂商,使消费者的消费趋于个性化,消费成为生产的出发点与归宿,与生产有了直接的同一性。

(二)网络消费与享受一体化

消费者在网络世界中,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消费,而且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占有以及对网络的应用,在消费的同时得到前所未有的享受。在网络世界里,消费和享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消费与享受一体化成为网络消费的一大特色。消费者所追求的“体验式消费”不仅包含对实物和实体服务的体验与享受,更追求“唾手可得”与“无不可及”的精神享受。“唾手可得”与“无不可及”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使消费进入以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为核心的新阶段。网络消费在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提高生活质量和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网络消费全面提高消费水平,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网络消费无边界

传统消费在消费内容、消费空间和消费时间上都存在明显的边界。由于网络技术在网络消费过程中的成功运用,这种有形的边界被打破,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无边界消费。

首先,网络消费在购物的选择上是无边界的。电子商务起初只是在网上销售标准化商品,最早的电商亚马逊仅仅是一个网上书店,但是如今的亚马逊为客户提供数百万种独特的全新、翻新及二手商品,如图书、影视、音乐和游戏、数码下载、电子和电脑、家居园艺用品、玩具、婴幼儿用品、食品、服饰、鞋类、珠宝、健康和个人护理用品、体育及户外用品、汽车及工业产品等,大量个性化突出的非标准化商品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不受货架限制,以无限的货架,无限的商品满足大众化的人性化需求。

其次,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不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通过在线方式,消费者可以在全国各地的网店购买商品和服务,甚至可以在全球购物。互联网所提供的超越地域边界的强大功能,使网络消费成为一种没有空间边界的购物行为。

再次,消费者可以不受限制的提高购买效率。网上购物更加简单、便捷,消费者可以在任何移动终端使用语音或者其他方式,很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商品;消费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高效率地实现网络消费。

最后,网络消费的消费信息来源是无边界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数量巨大的、多样化的消费信息的收集、和传播不再受到边界的限制,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和数据在网络上被迅速地搜集和传播,比传统商贸形式提供的需求信息更及时、更广泛、更完整,网络消费的供求信息时刻处在流动状态,不受时间、空间和载体运转的限制,有利于在生产与消费领域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网络消费边际效用递增

传统消费应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在一定条件下,连续消费每一单位的该商品,消费者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但是容许在整个过程中某个区间内边际效用递增(陈威,2011)。现阶段,网络消费是效用递增的,边际效用递增是网络消费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这是因为:第一,由于网络信息技术进步速度倍增,同类网络消费品的技术含量始终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消费者可以在同一消费品的连续消费中获得递增的边际效用;第二,网络消费是包含信息的消费,消费的信息含量和信息流的不间断性,使网络消费在信息增殖过程中获得递增的边际效用;第三,由于网络消费的高智能要求,消费者在网络消费过程中通过“学习”而提高自身的网络消费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消费品的潜在功效,直接导致边际效用递增。

网络消费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3G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消费由PC端为主的网购,演化为以移动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和iPad)为主的移动网购。为了打发时间或消除寂寞而通过移动终端在网络上“闲逛”,是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浏览商品的最初动机,但在“闲逛”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购买行为,这是移动网购一大特征,与通过PC端较有目的的网购过程有着本质区别。市场研究机构对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武汉、成都6个城市2015名16-54岁消费者在线调研显示,86%的被访者有通过移动设备网购的经历,53%的被访者表示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然后冲动购物是其选择移动网购的主要原因。

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达到12594亿元,较2011年增长66.5%,2012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1%。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提升至42.9%。我国网购用户人均年网购消费金额达到5203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1302元,增长25%。用户网购频次有了显著的提升,用户半年平均网购次数达到18次,较2011年增加3.5次,而购物网站用户流失率明显减少。

我国六大区网络购物渗透率最高的是华东地区,达到47.1%;第二位的是西南地区,渗透率为41.3%;第三位的是中南地区,渗透率为41.2%;华北、东北的网购渗透率分别为41.1%和40.8%;西北地区网购渗透相对最低,为38.8%。网络购物用户支付方式最多的是网上银行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帐号余额支付,分别为63.1%和61.6%,使用货到付款的用户比例为32.4%。

(二)网络消费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互联网是网络消费的载体,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消费提供了根基坚实的载体,奠定了网络消费的稳固基础。互联网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将继续扩大网上用户的数量,不断提高网络消费服务水平,使网络消费呈井喷发展之势。

三网合一使电视用户进入网络系统,更大范围地扩大了网络消费群体;网络宽带提速,进一步方便网络用户的使用,提高网购效率;互联网更新换代,移动网络快速普及,扩大了网络零售市场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激发居民的网络消费热情,大大增强网络消费对消费者行为的引导力;微博、微信、易信等各种社交网站,以新型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为网络消费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网络消费渠道,比如图书音像制品、餐饮娱乐、服饰箱包已成为消费者从微博出发购物的前三大选择;云计算为网络消费平台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极大地提升了大规模面对消费者的服务能力,降低了网络消费成本;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信息、支付、配送、物流等服务领域的水平,促进网络购物模式进一步创新,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网络消费服务。

(三)网络消费领域不断扩大

网络消费领域扩大首先表现在商品种类和品种的扩大,比如京东商城在线销售的商品就超过3.6万种。2012年,网络消费用户的81.8%最近半年在网上购买过服装鞋帽,31.6%的用户购买过日用百货,29.6%的用户购买过电脑、通讯数码产品及配件。网购量大增的同时,网络消费的种类,正在由快速消费品向珠宝配饰、文体用品、化妆品及美容产品等选择性商品延伸,由大众化的日常用品向汽车、家私等耐用消费品扩展,由实体商品向订餐、购票、保险、旅游、家政等服务产品扩展。

网络消费领域扩大还表现在消费空间的扩张。网络消费者不再受所居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空间的无限延展性在全国范围甚至全世界范围内购买商品,实现异地消费和无国界消费。调查显示,有4.7%的网购用户最近半年在网上参加过海外代购商品。海外代购的商品类型,第一是服饰,占50%;第二是化妆品及美容产品,占26.8%;第三是奶粉、婴幼儿用品,占15.2%。用户最近半年海外代购平均次数是4次,平均金额为1698元,12.5%的用户每次消费3001-5000元。但是,目前海外代购的频次还较低,超过一半的用户(55.9%)半年海外代购为1-2次,3-4次的仅有28.4%。57.1%的用户在国内网站使用网络海外代购服务,30.4%直接上海外网站购买,由海外直接快递或通过转运公司递送。

网络消费与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从EDI开始,起初不过是从网络营销脱颖而出的一种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是网络消费的产物,网络消费的勃兴助长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电子商务又是网络消费的推手,强力推进网络消费井喷式发展。目前,电子商务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电子交易方式或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密切相关,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电子商务以网络营销为前提。但是,没有实现网上电子化交易的网络营销,不等于电子商务。狭义的电子商务E-Commerce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所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包括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广告商、消费者、中介商等有关各方行为的总和。广义的电子商务E-Business,指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工具,使公司内部、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利用电子业务共享信息,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电子化,配合企业内部的电子化生产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生产、物流、商流、资金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对电子商务形成更多共识的定义(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定义)是: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它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他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商务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

如果将1999年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诞生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起始点,至今10多年间,始终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贯穿于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之中,因此,电子商务不仅可以运用于商业,几乎可以渗透于所有的产业。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和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支持适应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架构的信息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和新兴信息服务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以及“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推动大型信息资源库建设,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强调了信息技术对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促进意义,以及电子商务作为“新兴服务业态”的重要作用,而根本没有将电子商务视为“新兴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有许多关联产业,但是电子商务本身并不是一种产业,把电子商务视为“新兴产业”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都不准确,是对《“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误读。如果权力部门将电子商务视为“产业”,则会误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宏观经济。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可以创造较大的价值,产生较大的效益。但是电子商务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或商业模式一样,并不是万应的良药,不能必然盈利,同样需要科学的管理和精明的经营,而且与传统模式相比,它还要求更专业、更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必须面对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的无情选择,尽管有淘宝、天猫、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诚品、亚马逊、唯品会、苏宁易购等成功案例,但不知还有多少亏损者和失败者。

截至2010年底,美国有2亿多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达到1.4亿,网络购物渗透率高达71.2%,但是美国网络消费只占全社会消费的8%。通过对2010-2012年我国网络市场交易规模及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见表1)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0-2012年3年间,我国网络市场交易规模的平均增速为70.4%,可谓发展迅猛。但是,网络市场交易量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却仅仅以平均不到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因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是下降的。这说明:第一,网络市场交易量目前还只占有全社会零售总额的很小比重;第二,电子商务带来的交易量的增加并非全部是经济增量,其中绝大部分还是传统消费领域存量的转移。当此网络消费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之时,线下的传统交易和传统消费,从绝对数量上仍然占据主流。

无论如何,电子商务不仅使网络消费的特征更加明显,更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拓展商业空间和提高交易效率,有利于工业企业实现柔性化的大规模生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推进商业的巨大变革,还直接推进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变革,以及由这些产业变革引发的产业融合。电子商务在虚拟空间的无限延展性,还有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商品市场区域分割,加速区域经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网络消费对商业的影响

网络消费促进商业变革,推动现代商业不断深化发展。网络消费对商业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消费提升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网络消费促进商品、资金、信息等市场全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对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促进形成多层次的区域流通网络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全社会覆盖的商品流通系统。有利于实现商业从产品的交易者向生产的组织者转变,从市场的接受者向消费的引导者转变,从价值的实现者向价值的提升者转变,使商业成为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扩大内需以及保障经济运行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先导。

(二)网络消费改变商业的营销模式

网络消费使实体商店和传统营销模式面临严重挑战,实体商店加速转型,商业趋向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类型。同时,线上线下又出现融合趋势。一方面,像淘宝、天猫、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诚品、亚马逊、唯品会等电子商务平台商和垂直商逐渐与传统商业企业成鼎立的竞争之势,而苏宁易购“触电”后加速转型,最近干脆脱离传统电器行业,经营的商品品种扩展到母婴、玩具、护理、服饰、箱包、居家、美食以及服务等领域,由苏宁电器到苏宁易购,再到苏宁云商,彻底实现蜕变。另一方面,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O2O模式崭露头角,O2O模式即从线上Online 网店到线下Offline消费,商家通过网店将商家信息、商品信息等免费展现给消费者,消费者通过线上筛选,线下比较和体验后选择商品,在线下支付,实现消费。O2O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实体商店,消费者无需余额支付,实体店的优势依然得以充分发挥。

(三)网络消费冲击原有的商业秩序并改变商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2004年商务部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中,网上商店归属于无店铺零售业态,仅仅是5种无店铺零售业态之一,可见当时的网络消费需求之少、水平之低。经过10多年的迅猛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当代消费的主导形式之一,网上商店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已经今非昔比。当初在2004年版《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的引导下,商业主管部门做商业网点规划时,网络消费和电子商务还没有进入主管部门的视野。目前,商业网点规划工作遇到新的挑战—实体空间的商业网点布局如何适应虚拟空间的商业发展?实体店和虚拟店如何协调发展?传统的商业组织管理模式应如何创新?如何规管网上的无序竞争?同时,面对实体商业关于公平征税的诉求,如何向网商征税?总之,网络消费所带来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敦促传统的商业组织管理模式尽快改变。

(四)网络消费使商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品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的对立愈演愈烈,流通环节通过“通道费”、“促销活动费”等手段挤压生产环节和供应商的利润空间,以至于严重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网络消费促进的电子商务,有利于商家和生产厂家联手针对消费市场需求变动的即期信息,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计划,使商业产业链向生产环节延伸,以及生产环节的产业链向中间环节延伸。在网络消费井喷式发展的促动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动嵌入商业供应链的意识在逐渐增强。一些先进的物流企业及时将物流管理嵌入供应链管理,进而由物流服务提供商蜕变为商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商,实现了向现代物流和高端物流的转化,不仅扩大了物流服务的领域,更有助于实现商业产业链向下游的延伸。网络销售与传统销售相比,节约60%运输成本、30%运输时间、55%营销成本和47%渠道成本,客观上大大缩短了生产与消费的距离,对生产、流通和消费都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2013.3

2.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2012年中国网上购物消费者调查报告,2012.4

3.新浪公司,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第一象限公司.2012年新浪微博用户发展调查报告,2012.10

4.洪银兴.消费需求、消费力、消费经济和经济增长.中国经济问题,2013(1)

5.陈威.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金融经济,2011(8)

6.廖英敏.我国网络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与影响.中国市场,2012(33)

7.苏芷庭.消费需求的时代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11(2)

8.孙立平.中国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1(B04)

9.孙立平.再谈中国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经济观察报,2010-7-19(041)

10.闫群.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中国电子商务,2010(10)

11.吴瑾,张红伟.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机制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12.张敏,申峻霞.网络消费空间的性质与生产.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13.席广亮,甄峰.中国网络信息消费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14.杜新丽.网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与网上商店营销策略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9(3)

15.强.网络消费的发展及特征解析.商业时代,2008(16)

16.戴景南.网上购物消费心理及营销策略分析.中国商界,2009(9)

17.程华.论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商业研究,2002(2)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