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综合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6 20:2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调研综合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7年新农村综合体调研报告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是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xx县农村文化建设, 5月下旬,县财政局与县文广新局组成联合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县14个乡镇,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
一、xx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素有梅花鹿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美誉的xx县是东北黑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是著名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县。县域面积2522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28万。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健康的发展势态。
1、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
近几年来,xx县以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扎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为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县乡镇文化站建成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上,近年来,该县立足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文化服务,将组建各类文体社团、协会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作为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县有文化中心、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已建设农家书屋229个,文化大院229个,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建设全覆盖,并在229个行政村都配设了文化志愿者。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78处,室外活动场地面积达28万多平方米。
2、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精神。
xx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能人层出不穷。多年来,一些农村文化能人依托自家庭院或村级活动场所,自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大院应运而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下,全县文化大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县委、政府一直关注民间文化的发展,把发展群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组建各类业余社团、协会、演出队伍,把文化大院建起来。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各乡镇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书屋,充实文化大院的内容。利用村委会闲置房屋或公用场地,通过整修粉刷,绘制文化墙,建成文化大院、活动广场。小四平村利用村中闲置的一块低洼地,平整出了1500平方米的广场,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二是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和建设文化大院,带起一个甚至几个村的文化活动。北屯基村的张家文化大院集中了戏曲、书法、绘画、舞蹈等各类人才,常年开展文体活动,涉及周边多个村组,吸纳聚集和涌现出了众多的文艺人才,形成了能人建大院、大院出能人的良好机制,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县财政与文化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上,顺势推动,通过政府采购集中为文化大院配发秧歌服、音箱、锣鼓镲唢呐等器材,吸引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让老百姓跳出健康、舞出快乐。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组织500多支,常年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农民有近5多万人。这么多的队伍于劳作之余排练节目,在节庆或农闲时进行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受群众欢迎。现在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了各村村民的娱乐健身、学习休闲的好地方。我们在对xx镇的调查中,了解到该镇活跃着神鹿艺术团、中老年艺术团、喜洋洋秧歌队、火苗健身舞队、太极拳、广场健身操队、诗词协会、读书协会、农民书画院等30多支队伍,每支队伍都在50人以上。每当夜幕降临时,参加文体活动的人们,脸上洋溢出喜悦的笑容,手舞足蹈,欢声笑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幸福生活,与围观欣赏的群众喝彩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xx镇的神鹿艺术团所演出的文艺节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是针对个别群众出现的封建迷信、不赡养老人、邻里不团结、赌博、酗酒等陋习和群众中涌现的文明新人新事来编排节目,所表演的内容在群众中有原型,深受群众喜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像小四平镇的小阳村、那丹伯镇屏风村、南屯基镇的张家大院在村干部和文化带头人的组织下,纷纷建起了农民秧歌队、广场舞表演队、二人转小剧团等。只要喇叭一响,男女老少齐上阵扭起大秧歌、跳起广场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积极来参加,已经成为村里主流娱乐方式,使得各村多年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整个村组在一片和谐中快乐的生活着。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惠民措施的深入实施,让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需看到,当前的农村文化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存在地区差异。在调查中,xx镇、小四平镇的总体情况远远好于拉拉河镇和三合乡,在xx镇湾龙村我们不仅看到该村有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村民活动广场,而且该村还建有健身路径和篮球场。另一方面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不平衡。我们在调查村组里是否有文体队伍的问题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比如南屯基镇、横道河镇、xx镇基本上每个村组都有2-3个民间文艺体育组织;而文化基础条件不好或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组,如二龙山乡、大兴镇等,一个村里只有1支文体队伍或者只停留在庭院活动中。
二是免费开放资金尚未到位,缺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国家要求乡镇文化站每年免费开放资金不少于5万元,应由县级配套的25%资金始终没有到位,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镇文化站的正常业务工作及开展活动。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村组一级的文化建设,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对各乡镇村级文化设施调查中,目前现有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民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有的文化大院虽然配发了音响、乐器和服装,建设了文化大院小广场,但对于更多的农民群众需求(比如一个村有多个组有秧歌、健身舞蹈队)还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更高的要求。
三是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文化人才。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泛,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有的乡村开展活动,也只是平时组织农民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或三五个人搭个土台子,唱一唱戏,农民在劳作之余从事较多的活动是看电视。调查中发现,与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大、参与热情高相比,农村文化培训工作尚未跟上,农村文化人才缺乏、素质不高、成员年龄老化等现象在许多乡镇存在。尽管现在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已配备了乐器、音响、灯光、电脑等文化设备器材,但由于缺乏懂得使用专业人才,而使这些文化设备器材闲置。另外大部分的文化带头人专业素质低下,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可提供的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针对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统筹城乡文化,积极推进城乡互动。一是要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快推进落后乡镇村级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一些群众基础好、建设积极性高、符合项目建设场地要求的村组作为重点示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点。建设内容包括一个标准的小广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楼、组建一支或多支农民文艺队伍和健身队伍。二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薄弱乡村组建文艺组织扶持力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壮大农村文化大院文化队伍。三是加快推进村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2、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农民参与度高了、主动性强了,工作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一是切实发挥好村级文化公共平台作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民俗和各种文化节等节日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竞赛活动,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县文化广播站、文化馆、艺术团和民间文艺团体的传、帮、带的作用,深入农村与农民观众同台演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演出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演出活动的积极性,又使农民在娱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五好家庭、文明户、模范夫妻等文明创建活动,用农民亲身经历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促进文明新风进万家,这样的文明创建活动既增强了活动的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2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政策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四是抗灾能力。包括排灌设施条什、物质装备状况和粮食种子储备情况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部“十五”计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28亿公顷(19.2亿亩)。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考虑,“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公顷(16亿亩)左右。二是粮食单产。可综合反映粮食的产:出水平。2000年我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568斤/亩),“十五”时期的亩均单产应高于这个水平。三是抗灾水平。可反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状况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可用受灾面积‘孙览灾而积之差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灾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物质要素投人不断增加。化肥施用总量(按有效成分100%计算)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146万1吨,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6.74亿亩增加到2000年的8.08亿亩。主要粮食品种良种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0—70%。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51亿元增加到1999年357亿元(同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为2.67%)。由于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由1978年的6000亿斤增长到1996年的10000亿斤。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99年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出现连续下降。1999—200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770.7万公顷(11561万亩),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62.6万公顷(939万亩)、469.8万公顷(7047万亩)和238.3万公顷(3575万亩)。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2亿斤,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78.2亿斤、924.2亿斤和190.8亿斤。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自主调减粮食面积。1996年以来,受粮价持续下跌和农资、机械和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出售粮食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种粮效益明显下降。据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2000年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1%,亩均税后收益为3.26元(其中水稻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绿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县有关部门测算,2001年度种植水稻亩纯收入约200元,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种植沙梨、蔬菜等经济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及60%左右的纯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二是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2000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食面积333万公顷(4995万亩),占粮食播面减少总数的70%。近两年粮食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主产省份也调减了粮食面积。浙江省德清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553,5万亩,调减到2001年的175.5万亩,减幅为68.4%,其中,2001年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18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2812.5万亩,比1997年减少1396.5万亩,减少幅度为33%。今年一些省区开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护价,通过粮食购销公司补贴收购部分粮食,但补贴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给17个粮食主产县按每公斤补贴6分钱汀购3()亿斤优质粮,对其他县区不下达订购补贴任务,这些地区就相应地自主调减丁粮食种植。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减少了耕地和粮食播种。近两年全国因生态建设退耕,调减部分粮食种植面积。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由80年代的7699,5万亩,减少刊现在的6000万亩,其中退耕39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9.5万亩,退耕还湖约79.5万亩)。据估计,全国因退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100万公顷(1500万亩)。这项计划的实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利的。四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低,因灾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90年代以来,国家预算内农业资金投入总量有所增加,但投资比重没有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重点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明显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1990—2000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8。1亿亩,成灾面积3.9亿亩,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48%,抗灾率仅为52%,与80年代水平相比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如1978年的水平(57%)。2000年因灾损失粮食1300亿斤,比上年增加600亿斤。近几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趋于下降。全国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由多年稳定在1.10—1.13亿公顷(16.5—17亿亩),减少到警戒线1.07亿公顷(16亿亩)以下。2001年为1.06亿公顷(15.9亿亩),2002年预计为1.05亿公顷(15.7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复起来代价很大。例如耕地的减少,2000年耕地占用2349万亩(其中建设占用244.5万亩,生态退耕1144.5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867万亩,灾毁耕地93万亩),耕地补充436.5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开发276万亩,废弃地复垦99万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万亩),占补相抵,2000年耕地实际减少1912.5万亩。从1999年以来的情况看,在粮食生产和流通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润,粮农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得到保护,投入粮食生产的各种要素会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一)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继续增加和粮食转化与深加工的进一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将早刚性增长。近年来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2005年的粮食需求总量为1062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985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69斤;饲料粮需求量4108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及损耗,人均需求量为786斤。
2、2015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167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503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12斤;饲料粮需求量5545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04斤。
3、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3195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160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260斤;饲料粮需求量7244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54.9%;加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24斤。分品种来看,今后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粮增长。据预测,从目前到2030年,稻谷需求略有上升,小麦需求持续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长。玉米2005年需求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为28.4%;201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来粮食产需缺口较大
从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看,2005年、2015年、203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分别为620亿斤、1671亿斤和3195亿斤。按照粮食最低自给率95%计算(粮食净进口控制在总产量的5%以内),为实现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别提高约100亿斤、1100亿斤和2540亿斤,提高幅度分别为1%、11%和25%。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难和压力很大。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粮食单产在533斤/亩左右,1995—2001年7年粮食单产在573斤/亩左右,1990—2001年12年单产提高幅度仅7.5%,年递增0.6%。在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产需平衡,粮食单产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三)影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目前国家资源未能有效的补贴到农民,在粮食流通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如无有力的保护措施,不解决粮食的比较效益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资源紧张。我国耕地数量和水资源不足而且不断缩减,是阻碍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1.59亩,为世界人均数3.75亩的42%。即使现有耕地总是稳定,随着人口增加,到201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将降至1.43亩和1.34亩。农业用水也严重紧缺。现阶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的25%。预计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时,在降水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小,干旱半干旱面积比重大。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水田和水浇地为7.91亿亩,仅占总耕地的39%。全国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四是科技储备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由于体制不顺、科技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经费不足、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各类试验、示范等科研推广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新推广速度较慢,直接制约着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状况加剧,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由于工业和城市“三废”对基本农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全国已有1000万公顷(1.5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灌溉总面积的7.3%,’且呈上升趋势。每年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数千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由于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影响,难以估计。
四、建议立足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要从长远战略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一)依法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部门分割,制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互脱节,造成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耕地和水足粮食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要树立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水资源,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国家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二)实施农业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粮食产品成本高、品质较差,国际竞争力不强,逐步增加的粮食进口势必会冲击国内粮食市场,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因此,我们应在WTO规则框架内,利用政府补贴弥补完全市场调节的缺陷,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粮食作物科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对良种和适用新技术推广的补贴制度,加强技术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特别是国内支持保护的“绿箱”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资力度,加强基本农田没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土地生产力,直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主产区选建500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加强农田灌排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这些基地县,形成年产粮食5000—6000亿斤的生产能力,保证每年提供2000—2800亿斤商品粮。
(五)建立国家粮食预警体系,及时调控粮食市场版权所有
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家应建立粮食预警体系,确定粮食警戒线,进行指标监测。同时对粮食预警进行立法,确保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要求各级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
篇3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围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新发展”参考课题,科技局班子问计于专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和开展了泥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述
(一)泥炭的概念
泥炭(peat)又称草炭、泥煤,是由沼泽植物残体在水下缺氧环境中经厌氧菌的不完全分解形成,具有多组分、多级分、半胶体特性的高分子复杂亲水物质。泥炭是一种在农业、工业和医药等方面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泥炭有机质由腐植酸和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组成,有疏松的结构、含抗甾类、黄酮类等。被称为“乌金散”的腐植酸(简称 ha)药物记载起源于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二)我国的泥炭资源概况
水热组合条件是影响泥炭形成与发育的主导因素,因此,泥炭的空间分布主要决定于泥炭形成时期的气候状况,其次是地质、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全球泥炭的分布具有地带性特点,从高纬到低纬可分为4个地带:带湿润广泛发育的弱泥炭堆积带;温带湿润发达的强泥炭堆积带;热带湿润不发达的弱泥炭堆积带;赤道雨林或热带雨林较发达的强泥炭堆积带。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形成多种多样类型的泥炭。泥炭资源的调查系统数据变化大,1963年列入世界泥炭资源统计表中的泥炭地面积10万公顷,泥炭储量只有2亿吨;1980年的数据是,泥炭地面积348万公顷,储量达270亿吨;1988年国家地质矿产部在“全国泥炭资源报告”中指出,全国有泥炭地面积104万hm2,储量为46.8亿吨(绝干重量计),该数据是按泥炭矿层自然状态下超过30cm(埋藏泥炭大于50cm)的标准调查获得,比较接近世界规范。如按世界泥炭含水量40%要求计算储量,我国泥炭的容重0.8-0.85g/cm2(干容重0.3-0.45g/cm2)。这样一来,我国泥炭总储量应是124.8亿吨(不包括近50年已开采用掉的约10亿吨泥炭)。 近年来我国泥炭列为矿产资源后,地质调查工作水平有很大提高,1986年地质矿产部所组织的全国性泥炭资源远景调查,采用了地质填图、钻探、取样和测试等手段,配合航测、卫片解译及现代化仪器分析,实现了规范化的泥炭调查,在获得的总储量中属可用资源量的有115.6亿吨,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2.5%,其中探明储量或称勘探储量为8.8亿吨,占全国可用资源量的7.6%;推断储量81.3亿吨,占70.4%,预测储量为25.3亿吨,占21.9%。
从泥炭存在形式看我国泥炭量与质量分布特点是,裸露泥炭明显多于埋藏泥炭。裸露泥炭和埋藏泥炭分别占总量的70.72%和29.28%。从泥炭营养类型分析,以富营养泥炭占优势。富营养泥炭储量为43.2629 亿吨 ,为总量的99.91%;中营养(173.33 万吨) 和贫营养泥炭(221.86 万吨) 甚少,分别占0.04%和0.05%。从泥炭的残体类型看,草本泥炭极其丰富。草本泥炭储量为42.6567万吨,占总量的98.51%,混合泥炭(3923万吨) 占0.91% ,木本泥炭(2311万吨) 占0. 53% ,藓类泥炭为(221.86 万吨)最少,只占0.05%。并且,大部分营养型草本泥炭中氮、磷、钾含量高,分别为2.1%~3.0%、0.06%~0.2%、0.5%~1.2%。
我国泥炭分布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主要集中分布在五大泥炭聚集区:东北山地现代泥炭聚集区,西部高原现代泥炭聚集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埋藏泥炭聚集区,云贵高原埋藏泥炭聚集区,雷州半岛埋藏泥炭聚集区。从省、市、自治区泥炭储量来看,四川省泥炭资源最丰富,云南省次之,甘肃、江苏、西藏、黑龙江、安徽、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均是泥炭储量超亿吨的省份。另外,从泥炭的赋存时代、埋藏类型及其成炭植物类型诸方面来看,我国泥炭主要赋存于第四纪的全新统地层中,约占总量的97.12%,部分产于上更新统,仅占2.8%,少量赋存于更新统及第三纪的上新统中,仅占0.08%;裸露泥炭明显多于埋藏泥炭,分别占总量70.72%和29.28%;低位泥炭占绝对优势,为总量的99.1%,中位和高位泥炭甚少,分别占0.4%和0.5%;其中低位草本泥炭极其丰富,占总量的98.51%,混合泥炭和木本泥炭分别占0.91%和0.53%。
如上所述,全国各地泥炭资源量超过1亿吨只有10个省、市、自治区,分别为四川、云南、甘肃、江苏、西藏、黑龙江、安徽、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共占全国可用资源量的92%。据有关资料,根据我国各地泥炭的储藏量,其中四川和云南的储量最大,属于最丰富的地区。
(三)**县泥炭资源情况
**县目前基本查明或初步查明的泥炭总储量达4.6亿吨,广泛分布于赤瑞湖、异龙湖区域,且埋藏浅、厚度大、层位稳定、易开采。 圈定泥炭分布面积7.106万亩,其中:湖面水域面积4.654万亩,耕地面积2.452万亩。
赤瑞湖矿区位于**县城区西部10公里的宝秀盆地中,矿区面积17平方公里,泥炭分布面积0.936万亩,其中:湖面水域面积0.06万亩,耕地面积0.876万亩,远景储量达0.9668亿吨。腐植酸含量达35.31%,有机质含量46%-56.69%,总平均值达到50.79%。
异龙湖矿区泥炭分布面积6.17万亩,其中:湖面水域面积4.594万亩,耕地面积1.576万亩,远景储量达3.63亿吨。腐植酸含量达27.4%,有机质含量83.5%。
宝秀泥炭矿区经地质队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进行了初步普查。施工了深钻4个、50型取样钻9个,完成勘探剖面二条,使用钻探工作量1569.03米,取样钻382.14米,合计1951.17米。基本情况是:
1、地理位置
矿区位于**县城西十公里宝秀盆地中。东经102°22′11″北纬23°45′5″至东经102°22′25″。该泥炭矿是地质队在区调工作中发现的,
2、矿区地质
泥炭埋藏于宝秀盆地中,盆地长约7公里,宽2-4公里,面积约17平方公里。高程1400-1430米,南面较北面稍高,盆地向东逐渐变窄。
**断层控制了宝秀盆地的延伸方向,为一断陷湖积盆地。湖积层(第三系和第四系)厚高大于530米,基底大致呈锅底状。盆地中心赤瑞湖上第三纪时位于小陈营一带(盆地西部),沉积了54米厚的褐煤,第四纪时湖泊中心渐渐东移到火车站附近。
盆地四周发育有昆阳群(pt),盆地内为上第三系(n)、第四系(q),第三系不整合覆盖于昆阳群之上,第四系(q)与第三系呈微角度不整合。
区内第四系发育齐全,从更新统到全新统均有沉积,总厚192.51-310.37米,成因类型多样,有冲积—洪积、湖沼和湖积等。
洪积—冲积发育在盆地边缘,大都为三角形的洪积—冲积扇,厚度可达48米,主要由灰白、褐黄色砂质粘土大小不等的角砾、半滚圆砾石组成。
湖沼相和湖相沉积物分布在赤瑞湖周围,由泥炭、软褐煤、粘土、亚粘土、砂和砾组成。
盆地内第四系自上而下为:
全新统:厚度35-43米,为湖沼湖、湖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粘土、亚粘土,含主要可采泥炭二层。上部泥炭厚8至12米,下部泥炭厚1至5米。其孢粉组合以蕨类孢子为主,占57%,针叶花粉占17%,低矮被子植物花粉占13%。
上更新统田坝心组:厚度47-48米,以褐色、灰白、灰绿色粘土和亚粘土为主,夹少量砂层,含泥炭3至7层,在盆地中部均有工业价值,最大厚度可达4米以上。经c14同位素样品分析测定,年龄距今23100±1000年,属晚更新世。其孢粉组合接近现代植被面貌,蕨类孢子点33%,针叶树木占27%,阔叶乔木花粉占23%,低矮被子花粉占17%。
中更新统大样营组:厚度在45-65米之间,底部为砂砾层,中上部亚粘土、粘土、平砂层和砾砂层,含软褐煤1-5层。孢粉组合以蕨类孢粉为主,占47%,针叶乔木花粉占19%,低矮被子植物花粉占18%。
下更新统小陈营组:厚度在64-156米之间,为亚粘土、亚砂土和砂砾,夹厚1米以下的软褐煤0-5层,在盆地中心部位软褐煤可达2米左右。孢粉组合以蕨类孢子为主,占70%,裸子植物花粉占11%,被子植物乔木花粉占10%,低矮被子植物花粉占5.6%。
与下伏上第三系呈微角度不整合。
上第三系分布在宝秀盆地300米以下,为湖相沉积,厚度大于223米。含50多米厚的褐煤。倾角多为10°-20°,与昆阳群岩层不整合接触。
3、矿床地质
该区泥炭为低位木本-芦苇中偏低分解度泥炭,圈定泥炭分布面积6243750平方米,已获得泥炭远景储量96675014.93吨。
泥炭呈水平层状产于第四系全部统、上更新统和中更新统中,盆地东部火车站一带沉积最厚,往周围逐渐变薄至盆地边缘尖灭。
区内全新统(q4)泥炭共分五层,第一层及第五层为该区泥炭主矿层,厚度较大,也较稳定。第一层平均厚8.82米,最厚达15.50米。第五层平均厚3.86米,最厚9.28米。第二、三、四层厚度变化较大,其平均厚度分别为1.94、3.15、4.03米。更新统泥炭(或软褐煤)共七层,为六—十二层。其埋藏较深,厚度变化大,六—十二层平均厚度分别为2.13、5.69、1.77、1.50、0.90、2.92和0.57米。该区泥炭总平均厚度21.36米。
该区泥炭为优质泥炭、一至五层各层有机质含量46%-56.69%,总平均值达到50.79%。分析项目共45项,性能多样,用途广泛,使用部门可选择所需要的性能合理利用。
4、储量计算
50米以上(全新统)的1-5层泥炭及50米以上(更新统)的6-12层泥炭分别计算储量。
(1)、一至五层泥炭储量计算:其中第一层和第五层以2米厚度分块段计算。
第一层共分为8个块段,第五层共分为5个块段,块段面积用求积仪求出。第二、三和四层泥炭未分块段,用求积仪求出分布面积,采用平均厚度计算。
计算储量结果:
第一层储量=8825577.344吨。
第五层储量=8434535.625吨。
一、五两层共求得d级储量1760112.97吨。
第二、三、四层储量计算。分别求得第二层储量为5789578.4吨、第三层10292181.10吨、第四层为12247092.46吨。二、三、四层储量共28328851.96吨。
五层合计d级储量45588964.93吨。
(2)、六至十二层泥炭储量计算:
由于只有四个深孔控制,对比也较困难,所以未分层计算,采用平均厚度12.39米,进行估算,面积用方格法计算,为4平方公里,采用干容重平均值1.031吨/立方米。算得远景储量51086050吨。
该区共泥炭d级储量45588964.93吨、远景储量51086050吨、共计96675014.93吨。为大型泥炭矿。
该矿区泥炭厚度大、沿走向稳定、储量大、埋藏浅、交通方便,是开采的有利条件。其不利条件是,多为农田覆盖,水文地质资料较少,但经进一步工作后,在处理好生态平衡条件下,可进行开采利用。
二、泥炭的特性、利用现状和展望
在自然条件下泥炭呈褐色、黑褐色或棕色。泥炭是比较稳定的有机- 无机(矿物物质) 复合体,具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含纤维量30%~90% ,比重约1.3 ,发热量9.5~15kj / kg ,干燥泥炭的最高热值近21 mj/kg (5000kal/ kg) 。泥炭(干基) 主要成分:有机质30%~90% (腐殖酸含量一般10%~30% ,高者可达70%以上) ;灰分10%~70%; 氮、磷、钾含量较多;此外泥炭中丰富的蛋白质和腐殖酸态氮、氨基酸也是潜在的成分。此外,我国泥炭还含有铜、铁、锌、钼、硼等农作物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泥炭所含的矿物中包括钙、镁、硅及其它多种微量元素(如硼、铁、锰、锌等) 是其在农业上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条件。而且,泥炭有机质、腐殖酸含量高,纤维含量丰富,疏松多孔通气透水性好是制作土壤改良剂、植物生长刺激素、有机—无机复合肥料的最有效的原料资源。泥炭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有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和盐分平衡控制能力,是良好的作物栽培基质。泥炭腐殖酸的自由基属于半醌结构,既能氧化为醌,又能还原为酚,在植物体的氧化还原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生理刺激作用和较强的抗旱、抗病、抗低温、抗盐渍的作用。总之,泥炭含有多种有益组分且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所以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中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国内外利用概括
现今世界泥炭开采量(近2 亿吨/年) 的70%都用于农业。泥炭应用于农业方面,在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历史,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俄罗斯在近10 年来,用于农业(包括园艺) 的泥炭数量已占年总产量的60%; 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加拿大、美国和瑞典等国家生产的泥炭也大部分用于农业。我国对泥炭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初,在农业方面的利用也有较大进展。泥炭在农业上的应用具有产品种类多、用量大、综合效益高等特点。但主要是用于制备各种腐殖酸类肥料(主要品种包括腐殖酸铵、腐殖酸氮磷以及泥堆沤肥等)、营养土、营养钵以及饲料等。
(二)肥料方面的利用
肥料是发展农业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机肥料又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产量不可缺少的条件。富营养草本泥炭不仅含较高的有机质和腐殖酸,而且包含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泥炭一般呈弱酸性至中性,是制造腐肥(泥炭腐殖酸肥料) 的优质原料。国外用泥炭作为肥料有如下几种类型:浓缩泥炭—无机—氨化肥料;泥炭腐殖酸肥料;绿化用泥炭肥;温室、温床用泥炭土;泥炭营养钵。我国自20 世纪70 年代初在有泥炭资源分布的省、区都进行过泥炭腐殖酸类肥料(腐肥) 的生产和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加强了对腐肥和腐殖酸类物质的科学研究,改进了加工工艺,在配料、生产和施用等各个环节都加强了科学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益。长期使用泥炭复合肥能明显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疏松、增加有效养分、增强土壤保肥性能。对于持续农业和无污染蔬菜、粮食的生产有一定的意义。
(三)园艺利用
园艺利用主要是指配制泥炭营养土和制备营养钵等。国外园艺泥炭用量大、应用广,可用于草坪、育苗、花卉和各种经济作物,尤其是塑料大棚和玻璃暖房的用量最大。我国近10 年来对园艺泥炭的研究和应用比较重视。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制的泥炭营养土,用于花卉栽培、水稻育秧、室内园林植物培育、蔬菜育苗与植物组织培养,具有促进生长、成活率高、延长花期、缩短育种期等多种功能,是花卉、苗木和蔬菜育苗、试管苗移栽的优良栽培基质。南昌市园林处花圃采用南昌腐殖酸厂生产的“天女”花肥培植杜鹃、金菊、茶花等十种木本花和、仙客来等九种草本花,结果其肥效优于等养分无机肥和枯饼,长相、长势也较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四川大学利用若尔盖地区的“高原泥炭”,经处理进行花卉、水果和农作物的栽培试验,获得了增产,同时也达到了美化环境的良好效果。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使用塑料大棚和玻璃暖房育苗、种菜、养花已比较普遍,发展泥炭营养土大有可为。
(四)饲料利用
泥炭含有大量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生理活性物质和维生素,用泥炭研制动物饲料已为一些国家所重视。白俄罗斯牲畜饲养研究所试验了八种泥炭饲料配方,认为可用泥炭替代饲料中15%~50%的谷物。但是泥炭用作资料还存在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泥炭饲料还处于试验研制阶段,今后应加强研究试验和推广应用,以减少粮食饲料用量,充分利用丰富的泥炭资源,发展我国的饲养业。
(五)刺激素
从泥炭中提取的腐殖酸类物质属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强化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腐殖酸对植物的刺激作用,无论是草本或是木本植物,都是首先通过刺激植物体内酶活性,促进植物体内呼吸作用、新陈代谢的旺盛进行,增大叶面积,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叶功能,使植物体内物质的制造、运输、吸收、转化和积累加快,产品品质和产量提高。将泥炭腐殖酸类物质作为动植物生长的刺激素利用,国内外已有成功的先例。如前苏联全苏泥炭工业科学研究所,用不同的氧化剂,对分解较强的泥炭进行氧化,制得腐殖酸生长刺激素等系列产品,用于处理种子,一般可提高产量10%~15%;用于营养体生长阶段的西红柿时,可增产25%。我国农用的腐殖酸类肥料和植物生长刺激素,主要以富含有机质、强分解的泥炭和风化烟煤作为原料,用于植物生长刺激素的腐殖酸盐类。
(六)泥炭资源利用展望
1.泥炭在农业上的利用可以保障我国农业持续发展
农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是土壤质量下降,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则是土壤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于化肥的廉价、便利、卫生等有点,长期大量施用,加之环境污染物的投入致使土壤质量下降。目前虽有不少企业拟通过用大型养殖场的动物粪便作商品有机肥,已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目的,但是与此同时会引动物粪便的施用而产生重金属污染、病菌传播、抗生素通过食物链的传播等不可严重问题。因此,制作泥炭型有机无机复合肥是既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质量,又保障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泥炭在农业上的应用可以生产卫生食品
由于泥炭是以自然植被衍生来的,所以与动物粪便比较,泥炭不含饲料添加剂的残留,如重金属、生长素、抗生素等。故此用泥炭为主要原料开发的农用复合肥生产的农作物材应该是真正的卫生食品,材应该是绿色食品。因此泥炭型复合肥可称之为绿色食品专用肥。
3.泥炭作为天然饲料添加剂也有广阔的前景
泥炭腐植酸还可以作饲料添加剂,在猪,牛,羊,鸡等畜禽饲料中添加0.1-0.5%的ha-na, 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生长发育,改善肉质,增加肉,蛋,奶的产量,并可使牲畜皮毛发亮,发病率减少,增加动物机体抗病能力。
就目前的利用现状看,泥炭的利用面窄,多集中在肥料和基质两个方面。提高泥炭开采和利用的经济效益取决于扩大泥炭的用途。采用高新技术,研制生产较高技术含量的泥炭农用、非农业新产品,对于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简化农民劳动,提高经济效益,对改善环境和增加泥炭的附加值,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泥炭产地人民收入和发展边远地区经济具有深远意义。
三、**泥炭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泥炭开发产品单一,产品科技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根据有关科研单位多年的研究积累,就**泥炭的综合开发项目分以下两部分提出项目建议。
第一部分:利用现有技术可以开发的产品
(一)以泥炭为主要原料开发护坡草坪泥炭贴
1、产品名称:泥炭护坡草坪泥炭贴
2、产品用途:
( 1)高速公路两侧坡地。用于速生和提高坡地草的成活率,从而减少路旁坡地滑坡。
(2)用于江河两岸坡地植草,一减少水土流失,从而减少江河水中的泥沙和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河流湖泊水系污染。
3、主要原料:泥炭、控释肥料(华南农业大学专利产品)、成型剂。
4、主要设备:制贴整形机,播种机。
5、关键技术:草坪泥炭贴的配方;控释肥料制造技术;种子包衣技术。
6、技术来源:与相关科研单位共同开发。
(二)以泥炭为主要原料开发屋顶绿化泥炭基(或泥炭砖)
1、产品名称:屋顶绿化泥炭基(砖)
2、产品用途:
用于城市屋顶绿化,即屋顶植草、种植观赏植物的轻质、保水保肥、肥效持久的栽培基质。从而达到了既绿化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绿色面积,又能降低顶层楼房室内温度,而不会过多增加屋顶承重的三重效果。该泥炭基也可以用于家庭阳台种植采苗(食用)或叶菜。
3、主要原料:泥炭、控释肥料(华南农业大学专利产品)、成型剂。
4、主要设备:制基整形机,播种机。
5、关键技术:泥炭基的配方;控释肥料制造技术;种子包衣技术
6、技术来源:与相关科研单位共同开发。
(三)以泥炭为主要原料开发优质有机复合肥
1、产品名称:泥炭系列有机复合肥
2、产品用途:
(1)用于大棚保护地(如大棚蔬菜、大棚花卉地等)
(2) 适用于大田果树、蔬菜、粮食作物等。
(3)适用于烟草等经济作物。
(4)适宜于城市绿化、家庭绿化等园林观赏植物。
(5)适宜于草坪。
3、主要原料:泥炭、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粘结剂。
4、主要设备:熟化车间、搅拌翻堆机、传输机、混料机、提升机、造粒机、包装机等。
5、关键技术:专用系列复合肥的配方;熟化技术;造粒技术;推荐施肥技术。
6、技术来源:与相关科研单位共同开发。
第二部分:药用腐植酸及高端泥炭系列产品
根据**县科技局与华东理工大学双方签订的技术开发合同协议,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对**泥炭的研究,目前已开发出泥炭药用腐植酸及梯度利用的高端泥炭系列产品。
(一)高端技术产品——泥炭药用腐殖酸
在提取泥炭黄腐酸的基础上,着眼于“分子基础”,按照药典标准,说明药用腐植酸用于不同疾病的关键组分(成分),并通过医院的临床试验正式申请腐植酸类新药。如:nf-护肤防裂软膏(利用泥炭黄腐酸形成可促进角质软化的尿囊素功能结构);bnh-抗癌药(利用泥炭黄腐酸形成有生物活性可抗癌的吡喃酮复合结构);zf-抗心血管药(利用泥炭黄腐酸形成可抗心血管疾病的植物多酚复合结构);以及kf-消炎止血胶囊(利用泥炭黄腐酸形成可止血的含维生素k等元素的复合结构)。并联系选择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上海中山医院、福建泉州中医医院进行有关的抗癌、抗心血管药物的临床试验。药用腐植酸的研究目前已申报2个专利:天然泥炭腐植酸改性尿囊素制备护肤药的方法、吡喃酮-天然泥炭黄腐植酸降解物制备抗hiv病毒前药的方法,
(二)泥炭种植板
将抽提出黄腐酸的泥炭梯度利用于泥炭营养钵的制备,在钵内种绿豆、种芝麻比正常土壤育绿豆、育芝麻快10-15%,并对节水,对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和分解流失量有效果。
(三)隔音抗震泥炭复合板
将抽提出黄腐酸的泥炭梯度利用于泥炭复合板的制备,可压制成硬质板、软质泡沫板、具有隔音、节能、绝缘等功能,其理化性接近于木材制品,具有防虫、无污染、成本低等优点。
(四)污水治理基
将**泥炭+有利于淡水养殖的生物酶(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下属的公司提供)用于异龙湖的水体净化,cod可降低30-50%,并有抑制蓝藻等生长速度的效果。
(五)替代燃料
泥炭气化(沼气化)、液化、焦化,可用于能源紧缺区。因为与秸秆等生物质相比,泥炭的能源密度要大得多。
提取药用腐植酸、研制育苗钵、泥炭板技术路线及产品示意图
图1.化学萃取与离子交换树脂法 图2. 泥炭钵及其应用
制备药用泥炭腐植酸原料
图3. 隔音抗震节能的泥炭复合板
泥炭制备系列育苗钵泥炭复合板的流程示意图
这些项目的研发对于**泥炭开采和利用无疑增加了后续产品的竞争力。如果说项目第一部份产品是投资泥炭开采的眼前效益保障,那么梯度开发高瑞产品的研制就是投资泥炭开采的长远效益的保障。
四、**泥炭资源开发投资指南
(一)投资政策:严格执行**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二)主要支持机构:县发展改革局、科技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经贸局、工商局等。
(三)工作程序
1、项目单位承办人员到发展改革局索取、咨询申办企业所需文件资料及范文。
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办理完工商登记注册、用地预审意见、矿产资源采矿审批、环境影响评价后到发展改革局办理备案手续。
篇4
一、简阳市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基本情况
1、简阳市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村镇环境卫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群众迫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垃圾一天不清扫,不处理,就会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群众就会有意见。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满意的居住环境,近几年来,简阳市各级都十分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乡环境整治工程,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农村场镇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普遍比较满意,一致反映: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是领导的形象工程,是实实在在的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一项民心工程,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大好事,为群众初步创造了一个清洁、整齐、舒适、卫生、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信任度,融洽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卫生意识。今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更高的创建目标,并把它作为市委、市政府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来抓,可见市委、市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视。从我们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清风乡场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1吨左右,垃圾每日清运,该乡为此新建了6个垃圾收集点和1个垃圾处理池;五星乡场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1吨左右,垃圾每日清运,该乡为此新建了5个垃圾收集点和1个垃圾处理池;芦葭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2-2.5吨左右,垃圾隔日清运,新建了10个垃圾收集点和1个垃圾处理池。
2、简阳市乡镇垃圾处理费征收基本情况
从简阳市物价局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清风、五星、芦葭三个乡镇的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标准是由当地乡镇政府公告执行的,征收标准是(清风:3元/月,芦葭:5元/月,:五星4元/月),征收对象是场镇门市和驻镇单位,征收单位为与乡镇社会事务办签订合同的清洁服务队伍,年度征收金额为(清风:9500--10500元/年,五星:9000--10000元/年,芦葭:11000--12000元/年),征收的费用主要支出是清运垃圾的人工、车辆费用和部分清洁工工资,征收费用的比例为80%--95%。
二、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来简阳市各级花了很大的气力,投入了相当的财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新建和完善了垃圾处理设施,加强了村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力度,但是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乡镇垃圾处理费征收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1、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
简阳市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和完善,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乡镇垃圾设施建设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是乡镇垃圾处理填埋场,在选址上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许多乡镇的简易垃圾处理填埋场都是在本区域范围内选一偏僻的河塘、废弃石场或深沟进行填埋,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有的镇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只能用1—2年,又要重新选择新的垃圾填埋场址。二是乡镇垃圾收集点或垃圾箱配置没有完全到位,受乡镇财力的制约,一些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商业集中区垃圾设施建设比较健全到位,而离镇区较远的部位,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就比较欠缺。
2、乡镇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难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场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除驻镇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垃圾处理费能够大部分收到外,其余由清洁服务单位负责征收的垃圾处理费普遍征收不到位,征收费用的比例为85%--95%,且征收对象只限定为门市,对场镇居民没有征收,没有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的要求,征收不足的部分都要靠乡镇财政承担。垃圾处理费征收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门市赖着不交,环卫部门无可奈何;二是居民缺乏交费意识,加之缺乏相应的制约手段和措施,征收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3、有的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为:收费标准制定不够规范,缺乏监督,多为乡镇政府确定,缺乏征求居民意见;有的承包给个人收费,收费行为不够规范;收取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缺乏监督,没有公开收支。
4、场镇卫生垃圾处理经费投入大,导致乡镇负担加大随着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质量大大提高,但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环境,让群众普遍比较满意,必需实行长效管理,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撑,由于近几年来连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现在乡镇财力普遍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一是乡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普遍较少,场镇卫生垃圾处理经费缺口较大,少的乡镇弥补1-2万元,多的乡镇财政每年都要补贴3-5万元,有一定的压力。如芦葭镇今年已经投入十几万元改造市场、硬化道路、清理河道环面广、量大、任务重;二是有的乡镇如清风、五星、芦葭等没有符合“4050”条件的下岗工人,乡镇清洁工的费用都需要乡镇政府支出,增加了乡镇财力负担。
三、意见和建议
1、市政府加大环卫设施建设的指导和经费投入力度简阳市环卫事业经过仅几年的努力,可以说环卫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完善,但是,由于各乡镇财力不均,环卫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档次也均不相同。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各场镇的不配套问题;加强对合理规划环卫设施建设的指导,重点研究解决垃圾处理后的去向问题;规范各场镇简易垃圾处理填埋场,对各场镇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全面督查和规范,要求各场镇所选的简易垃圾填埋场要切实选择在距离群众居住地区和主要河流较远的偏僻河塘或深沟,并在周围砌筑拦截坝对垃圾进行拦截,垃圾堆放过程中要铺设废气导排管,对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排放,定期采取用石灰等杀菌剂进行消毒处理,尽可能地减少二次污染;市上应尽快分片建立统一的垃圾处理厂,尽可能地将各场镇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彻底解决二次污染问题。
2、加强乡镇清洁环卫队伍建设,解决环卫人员经费加强乡镇清洁环卫队伍建设,是搞好场镇环境卫生的关键,市上出台的“4050”的下岗工人在领取相关社保的基础上每月增加150元左右作为乡镇清洁工的办法,解决了部分乡镇清洁工工资,但对于没有符合“4050”条件的下岗工人的乡镇清洁工的费用市政府应统一解决经费,切实减轻乡镇财力负担。
3、进一步规范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
针对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不规范问题,应采取:民主科学决策收费标准,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应依照收费部门提出制定收费标准的依据、乡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乡镇初审、报物价部门审核”的管理办法;搞好卫生垃圾处理费收支管理,做好卫生垃圾处理费收入和支出公开。
4、广泛宣传发动,强化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各场镇的卫生垃圾处理费普遍征收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确保场镇垃圾处理费能够征收到位,尽量减轻财政压力,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向社会各界做好广泛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广播、有线电视、墙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努力营造谁产生垃圾谁付费的良好氛围,提高群众的交费意识;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树立环卫人员敬业爱岗思想,切实履行职责,克服困难,收好收足垃圾处理费。
5、探索研究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新思路、新办法
创新运行机制,改进现行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的弊端,是保持良好的村镇环境卫生实行长效管理的关键。简阳市物价局对简阳市场镇垃圾处理的收费曾有过相关政策,但是由于该政策的制订已经过去多年,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非建制镇的乡,现无卫生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急需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
篇5
关键词:农村 调研 碳消耗 低碳宣传
一、调研目的
在河南省6市、7个乡镇和河北省唐山市下辖一个乡镇,约 22个行政村开展低碳调研活动,具体了解当代农村的碳消费情况,摸清农村碳消费结构,得出一批准确、具体、有使用价值和指导价值的统计数据,根据调研数据提出切实可行、针对性比较强的建议和观点,直接指导农村低碳生活的推广,为政府等有关单位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同时在调研过程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活动宣传,以点带面,为切实提高中国农村公众低碳意识做出点滴努力,加速我国低碳进程。
二、调研范围
为了保证调研样品充足,结论全面和可靠,我们确定在河南省6市、7个乡镇和河北省唐山市下辖一个乡镇,约 22个行政村开展调研:平顶山宝丰、南阳方城、南阳桐柏、周口太康、信阳淮滨、洛阳栾川、郑州沟赵、河北玉田。具体调研地点和时间参见表1.
三、 调研对象
河南省7市8乡(平顶山宝丰闹店镇雷庄、南阳方城榆林坪、南阳桐柏大河乡箭杆、周口太康张堂、信阳淮滨张里梁庄、洛阳栾川庙子乡高崖头、郑州沟赵乡和河北玉田农村)约20个村庄的各个年龄段各类农村群体,以农村常住普通村民、农村村干部、农村务工返乡人员以及农村高年级学生(17岁以上)为主要调研对象。
四、 调研方法
调研采用抽样调研的方式,对20个农村进行走访,每村走访40~80户农村家庭,走进受访农户家中,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沟通,对调研预期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了解农户低碳意识,并结合调研问卷进行调研。(调研问卷由调研员根据所见并参考农户叙述填写,调研问卷分为调研详表和简表,至于填写详表还是简表,则由调研员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般情况下,年前调研采用低碳调研详表,年后采用低碳调研简表)
五、调研数据分析
如下表:
六、调研结果总结
篇6
一、我矿煤尘治理的基本情况及经验做法我矿现有2个综采工作面,6各掘进面,开采煤层为3下煤层,自1997年我矿共进行了6次鉴定,煤尘爆炸指数最高为3上41.54%、3下44.35%、二水平16层煤44.56%,我矿的煤尘均具有强爆炸危险性,采掘工作面粉尘浓度高达1000mg/m3,粉尘危害严重。为全面抓好综合防尘治理工作,我矿始终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以建立制度为基础,以规范管理为重点,以严格落实为根本,全面推动矿井综合防尘管理再上新台阶,确保各项工作走在了同类矿井的前列。
具体做法如下:
一、完善“四项制度”。一是完善了矿井综合防尘管理职责。持续全方位推进精细化管理,根据综合防尘工作需要和工作职责,把井下所有地点按照生产和辅助单位管辖范围,对综合防尘工作分片包干,挂牌管理,及时修订,并对各片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检查验收作了明确规定,使综合防尘工作职责明确、任务明确、标准明确,杜绝了推诿扯皮现象,做到了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问,事事有标准。二是完善了综合防尘管理网络。构建了矿月度排查、专业旬排查、区队周排查、班组班中排查和岗位工种岗前排查的“五级防控”网络,并严细信息收集、、认领、落实、验收、考核、通报等“七个步骤”的管理,以职能部门严督导、责任单位严落实、责任追究严奖惩实现了综合防尘的可控、受控。并推行了专业部室管理人员、矿副总及以上领导定置定向综合防尘责任包保,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完善了监督检查流程。采取定期监察、突击监察、专项监察等九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织密检查网络,堵塞管理漏洞。并进一步细化规范了11种类型的安全质量隐患监督检查流程,将综合防尘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逐一明确了督察形式、重要督察地点及闭合流程,提高了综合防尘监察效能。四是完善了考核兑现机制。全面开展文明清洁型采掘工作面创建活动,对井下各采煤掘进区队划分了竞赛区域,细化了清洁型采掘工作面检查验收标准,建立完善综合防尘管理台帐和记录,通防工区负责每旬一次检查验收,每月进行一次总结评比,并将检查评比情况进行全矿通报,对考核得分最高的采掘区队,奖励1万元,得分末位的区队对等罚款。同时矿专门设立2万元基金,用于对取得优胜矿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员进行嘉奖,奖罚力度之大,重视程度之高,在近年来是少有的,充分证明了矿党政对我矿综合防尘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彻底根治煤尘的决心和信心。
二、抓住“三个源头”。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们深有体会:粉尘防治必须先从其产生的源头抓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再大的努力也是徒劳。为此,我们结合矿井特点,重点抓了三个源头:一是抓入井风流净化源头。我们在矸石山翻罐笼建立了矿车自动冲洗系统,所有矿车入井前必须冲洗干净,且所有装沙、水泥、石子的矿车下井前必须加盖防尘罩,杜绝矿车在运输途中产尘扬尘。在副井口、洗煤厂至矿西大门沿途及主要产尘点安装了自动卷绕冲尘器和旋转式自动喷雾降尘装置,定期对路面、产尘点冲刷除尘。二是抓采煤生产源头。在采煤工作面实施了煤层长壁注水短壁煤体注水,使落煤、司机操作、移架、多工序和回风巷五个工序的煤尘浓度平均降低了26%,较好的解决了综采工作面煤尘治理难题,并为矿井综采工作面粉尘控制提供了一条可靠有效的经验和途径。同时,我们安装了移架自动喷雾、随机自动喷雾、采煤机二次负压降尘装置等,并安装了粉尘浓度传感器和智能降尘系统,实现了粉尘浓度实时监测和自动喷雾降尘。
在运输巷、主回风巷等地点设计安装了全封闭挡尘帘,将煤尘集中后进行消除,减少了粉尘污染和人工降尘范围、周期。三是抓掘进生产源头。巷掘进工作面实施了短壁快速注水,通过注水前后粉尘浓度的对比,打眼、扒装等工序的粉尘浓度均降低了30%以上,特别是放炮工序粉尘浓度降低了42.32%。炮掘工作面安装了放炮远程喷雾、扒装机自动喷雾,综掘工作面安装了湿式振弦除尘风机、湿式振弦除尘风机,并坚持正常使用。另外,在井下大巷、采区进回风巷、主要运输上山等地点安装了红外线自动喷雾、微震动喷雾、隔爆水槽自动加水装置,统一了管路的安装标准等。通过以上措施,降低了矿井井下粉尘,消除了煤尘爆炸隐患,改善了职工作业环境,确保了职工的身心健康。三是加大“三新投入”。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投入,积极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综合防尘技术和高压喷雾除尘技术,重点对雾化效果好、安装方便、维护简单的风水联动喷雾、组合喷雾进行广泛使用,大力提高了综合防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近两年,自主设计和推广应用的推拉式全封闭捕尘帘、转载点全封闭喷雾帘、皮带运输巷微震自动净化喷雾帘等100余项创新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综合防尘和通防质量标准化的提升,为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我矿综合防尘管理存在的问题此次调研,我们共计座谈党员群众32人次,发放调查问卷34份,通过整理,提出制约我矿综合防尘管理的问题有如下几条:1、各别基层单位对矿井综合防尘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在防尘设施新技术的使用上图省事怕麻烦,使很多防尘设施在现场使用效果不太理想。2、我矿井下防尘管路长达56610米,管路老化严重,特别是南、北翼皮带机道、采区回风巷等地点的管路锈蚀尤为突出。3、冲刷煤尘难道大,特别是冬春季节,巷道特别干燥,现有冲刷周期满足不了防尘要求。4、我矿开采的煤层孔隙率低(只有4%左右,在所有孔隙中,微孔和过渡孔占84%左右),煤质坚硬(f=2.5~3)、煤体原始含水率低(约为1%)、煤体润湿性差等原因,只是常规防尘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5、工作面短孔注水在检修班进行,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打眼、封孔、注水等工作,煤体润湿时间短,注水工序和注水参数有待优化。
篇7
一、综合行政执法形成的背景与推行现状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自1997年以来至2002年,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8月22日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该决定指出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点的基本内容、试点的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2004年××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我市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区人民政府关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府发【2004】96号),即三定方案,将××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更名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组成部门,专司行政监督处罚职能。至此,管罚分离的行政执法法制格局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从全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的现实状况来看,已有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实行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格局,其推行情况亦不尽一致,有的完全没有了管理职能,有的还交叉了部分管理职能,有的是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并列环保局、市政绿化局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不论哪种机构设置形式,都基本形成了管罚分离的法制格局。
二、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之分析
综合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种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具备执法主体唯一性、执法体制统一性、执法职能综合性、执法范围灵活性的特点,但该项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法律资源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
第一,我市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根据“三定”方案(政府规章)明确的授权方式进行执法。政府规章进行授权的方式,适用于行政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这样的授权,综合执法队伍只能实施政府规章的规定,无法实施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由人大授权方式取得执法主体资格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因此,现行综合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包括其执法内容和程序均受到挑战。
第二,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带有不确定性:目前综合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部分是按照原行政执法体制和主体设定的,所以,一旦相关法规、规章发生变化,综合执法依据也将随之变化,执法体系始终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
(二)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
一是有些执法行为往往同时涉及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完整统一的执法行为被人为割断,制约了综合执法队伍职责的有效履行。二是专业管理部门囿于无明文规定,缺乏专业的有效指导,综合执法队伍面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执法领域,颇有无从下手之感。
三是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有的地方出现管理和处罚盲区,专业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两不管。
(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当、责权界限不清的问题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性规章对综合行政执法定性不准确,导致这支队伍存在职能职责不清现象,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责权利也很难划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1、管罚分离的法律要求与执法实践中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
综合执法是解决管理权和审批权合二为一、权权不分的一项举措,但执法是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执法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罚分离后,各试点区均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违法行为的现象,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所有违法行为已无权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赶赴现场处理的当事人已逃逸,行政执法无法实施,由此造成管理和执法效率低下的后果。第二,执法工作超越不了“事后执法”的属性,前期管理不到位,执法队伍成为“救火队”,后期管理跟不上,执法效果难以保持。第三,有的试点区现在两权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管理和执法在许多方面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管理和执法形不成合力。
2、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
首先,街镇作为第三层面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面对量大面广的社区、村社综合管理任务,承担大量区政府下达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其工作是需要有一支“拉得出、能办事”的队伍;另一方面,大部分街镇尚未真正从长期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网中摆脱出来,还无法真正站在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对执法活动履行管理职责。
其次,面对权力上收、任务下放的综合执法格局,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熟知各项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切实履行综合执法的职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必然要求之要素在客观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主观素养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条、块管理与执法的界限不明、责权不清。
第三,权责分离现象严重,“三定”方案明确授权执法主体和执法权力属于综合执法机构,而工作责任则延伸到了只有管理职能的街镇和相关部门,出现了街镇执法越位和执法不安的现象和心理,致使执法局综合执法编制和经费投入不到位,不仅使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均提出工作异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存在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隐患,如若涉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政府将处于不利与不法的地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街镇普遍认为综合执法局指导不力,人力不足,自己冒充执法主体冲锋陷阵,其不合法履职的隐患令人担忧,希望尽早取得合法执法主体资格,扭转条块管理和综合执法不尽协调的工作局面。
(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的问题
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没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每一个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无一例外深感困惑,同时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也缺位,不论从法律规范角度还是行政管理角度都有先天不足,部门设立的缺位,法律规定的缺失。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的工作职能名不副实。综合行政执法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是与城市管理相配套的行政执法,即关于市政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超出或职能不足都是不恰当的。而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超出(管罚不分)和职能不足(未能统领城市执法)的现象尤为突出,综合行政执法未真正实现其综合执法的目的。
三是现行综合行政执法本职任务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三定”方案以“7+1”规定了综合执法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对象,各试点综合执法区均反映执法局半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完成+1的任务,此项工作严重冲淡了其原本的7项综合行政执法任务。
三、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分离,是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规范行政部门政务行为的重要举措。该工作格局有利于在相关的行政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行政权力的过量裁量;有利于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执法权力部门利益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巩固试点工作的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
(一)理顺体制
严格使权力主体、监督执法主体相分离,从体制上形成一种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执法机构相对独立、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的格局。
1、成立××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业务全面的大部委形式工作机构,通过机构设置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资源,解决一些专业执法问题,彰显综合行政执法的威严,同时让行政相对人多一条合法的行政复议救济渠道。
2、努力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规范高效的工作体制。现在××的试点区中,南岸区市政环卫和综合执法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做法,在未实现“大综合”情况下,其权宜之法显得较为合理,既满足了管罚分离的法制要求,又能较灵活地处理管理与执法相脱节的矛盾,能一定程度避免多头管理执法难到位、多头管理不便执法的现象发生。
3、明确综合执法的功能定位。要对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综合执法不能越俎代庖。“三定”方案中明确给执法局的“7+1”项职能,对“+1”职能中任务过于繁重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好疏导工作,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少用甚至不用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围堵”,适当调整其该项职能,应“本位”而非“越位”。
(二)转换机制
要解决管罚分离法制要求与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要解决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审批、许可等管理权与处罚执法权的分离,不是行政权力的简单加减,而是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衡;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同是行政行为,是同一行为的不同阶段。其次,就综合执法的整体状况而言,合理分配管理和执法的功效、合理区分条块管理的职能重点,我们可着眼既发挥综合执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又发挥行业管理的技术优势,依托街镇管理的人财优势,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运转和谐的衔接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科学、有效的沟通运作机制;二是探索街镇管理与综合执法之间既联系又独立的运作机制;三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疏与堵是城市管理的两种手段,两者不能偏废;四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执法队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就我区实际情况,可形成各街道、相关部门和管理处相对工作独立性和自,又可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调度集中的工作局面,有利于实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工作机制,有利于广泛调动各方面城市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法制保障
执法的有效性是基于执法的合法性,加快调整完善授权方式、组织开展前瞻性的立法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为核心,以取得强有力的综合执法手段为抓手,以清理修订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配套,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综合执法法制保障机制。(1)由市人大制定城管综合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执法手段和执法程序等。(2)对现有的涉及市容市貌的有关专业执法依据进行整体清理,并按照责权利的统一要求进行完善,为构建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实现高效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现行法律法规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亦便随之消弭。
篇8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自1997年以来至2002年,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8月22日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该决定指出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点的基本内容、试点的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2004年××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我市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区人民政府关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府发【2004】96号),即三定方案,将××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更名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组成部门,专司行政监督处罚职能。至此,管罚分离的行政执法法制格局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从全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的现实状况来看,已有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实行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格局,其推行情况亦不尽一致,有的完全没有了管理职能,有的还交叉了部分管理职能,有的是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并列环保局、市政绿化局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不论哪种机构设置形式,都基本形成了管罚分离的法制格局。
二、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之分析
综合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种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具备执法主体唯一性、执法体制统一性、执法职能综合性、执法范围灵活性的特点,但该项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法律资源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
第一,我市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根据“三定”方案(政府规章)明确的授权方式进行执法。政府规章进行授权的方式,适用于行政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这样的授权,综合执法队伍只能实施政府规章的规定,无法实施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由人大授权方式取得执法主体资格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因此,现行综合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包括其执法内容和程序均受到挑战。
第二,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带有不确定性:目前综合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部分是按照原行政执法体制和主体设定的,所以,一旦相关法规、规章发生变化,综合执法依据也将随之变化,执法体系始终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
(二)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
一是有些执法行为往往同时涉及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完整统一的执法行为被人为割断,制约了综合执法队伍职责的有效履行。二是专业管理部门囿于无明文规定,缺乏专业的有效指导,综合执法队伍面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执法领域,颇有无从下手之感。
三是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有的地方出现管理和处罚盲区,专业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两不管。
(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当、责权界限不清的问题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性规章对综合行政执法定性不准确,导致这支队伍存在职能职责不清现象,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责权利也很难划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1、管罚分离的法律要求与执法实践中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
综合执法是解决管理权和审批权合二为一、权权不分的一项举措,但执法是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执法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罚分离后,各试点区均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违法行为的现象,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所有违法行为已无权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赶赴现场处理的当事人已逃逸,行政执法无法实施,由此造成管理和执法效率低下的后果。第二,执法工作超越不了“事后执法”的属性,前期管理不到位,执法队伍成为“救火队”,后期管理跟不上,执法效果难以保持。第三,有的试点区现在两权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管理和执法在许多方面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管理和执法形不成合力。
2、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
首先,街镇作为第三层面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面对量大面广的社区、村社综合管理任务,承担大量区政府下达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其工作是需要有一支“拉得出、能办事”的队伍;另一方面,大部分街镇尚未真正从长期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网中摆脱出来,还无法真正站在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对执法活动履行管理职责。
其次,面对权力上收、任务下放的综合执法格局,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熟知各项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切实履行综合执法的职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必然要求之要素在客观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主观素养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条、块管理与执法的界限不明、责权不清。
第三,权责分离现象严重,“三定”方案明确授权执法主体和执法权力属于综合执法机构,而工作责任则延伸到了只有管理职能的街镇和相关部门,出现了街镇执法越位和执法不安的现象和心理,致使执法局综合执法编制和经费投入不到位,不仅使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均提出工作异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存在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隐患,如若涉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政府将处于不利与不法的地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街镇普遍认为综合执法局指导不力,人力不足,自己冒充执法主体冲锋陷阵,其不合法履职的隐患令人担忧,希望尽早取得合法执法主体资格,扭转条块管理和综合执法不尽协调的工作局面。
(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的问题
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没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每一个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无一例外深感困惑,同时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也缺位,不论从法律规范角度还是行政管理角度都有先天不足,部门设立的缺位,法律规定的缺失。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的工作职能名不副实。综合行政执法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是与城市管理相配套的行政执法,即关于市政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超出或职能不足都是不恰当的。而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超出(管罚不分)和职能不足(未能统领城市执法)的现象尤为突出,综合行政执法未真正实现其综合执法的目的。
三是现行综合行政执法本职任务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三定”方案以“7+1”规定了综合执法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对象,各试点综合执法区均反映执法局半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完成+1的任务,此项工作严重冲淡了其原本的7项综合行政执法任务。
三、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分离,是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规范行政部门政务行为的重要举措。该工作格局有利于在相关的行政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行政权力的过量裁量;有利于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执法权力部门利益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巩固试点工作的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
(一)理顺体制
严格使权力主体、监督执法主体相分离,从体制上形成一种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执法机构相对独立、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的格局。
1、成立××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业务全面的大部委形式工作机构,通过机构设置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资源,解决一些专业执法问题,彰显综合行政执法的威严,同时让行政相对人多一条合法的行政复议救济渠道。
2、努力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规范高效的工作体制。现在××的试点区中,南岸区市政环卫和综合执法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做法,在未实现“大综合”情况下,其权宜之法显得较为合理,既满足了管罚分离的法制要求,又能较灵活地处理管理与执法相脱节的矛盾,能一定程度避免多头管理执法难到位、多头管理不便执法的现象发生。
3、明确综合执法的功能定位。要对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综合执法不能越俎代庖。“三定”方案中明确给执法局的“7+1”项职能,对“+1”职能中任务过于繁重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好疏导工作,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少用甚至不用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围堵”,适当调整其该项职能,应“本位”而非“越位”。
(二)转换机制
要解决管罚分离法制要求与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要解决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审批、许可等管理权与处罚执法权的分离,不是行政权力的简单加减,而是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衡;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同是行政行为,是同一行为的不同阶段。其次,就综合执法的整体状况而言,合理分配管理和执法的功效、合理区分条块管理的职能重点,我们可着眼既发挥综合执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又发挥行业管理的技术优势,依托街镇管理的人财优势,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运转和谐的衔接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科学、有效的沟通运作机制;二是探索街镇管理与综合执法之间既联系又独立的运作机制;三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疏与堵是城市管理的两种手段,两者不能偏废;四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执法队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就我区实际情况,可形成各街道、相关部门和管理处相对工作独立性和自,又可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调度集中的工作局面,有利于实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工作机制,有利于广泛调动各方面城市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法制保障
执法的有效性是基于执法的合法性,加快调整完善授权方式、组织开展前瞻性的立法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为核心,以取得强有力的综合执法手段为抓手,以清理修订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配套,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综合执法法制保障机制。(1)由市人大制定城管综合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执法手段和执法程序等。(2)对现有的涉及市容市貌的有关专业执法依据进行整体清理,并按照责权利的统一要求进行完善,为构建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实现高效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现行法律法规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亦便随之消弭。
篇9
目的为防治电脑视力综合征寻找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法从健康用眼、眼外肌训练、合理饮食3方面进行预防。内治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活血通脉,调和阴阳。外治以通过穴位按摩,疏通眼部周围血管,改善眼部血供,濡润眼球;结合物理学原理,通过清华同方视康仪自动调焦原理,有效调节眼部睫状肌、眼内外肌的联合运动,逐步恢复眼部的视神经功能、屈光系统功能。结果通过预防,受试者能明显减少、减轻电脑视力综合征出现;临床对118例就诊者的疗效观察,治愈率83.1%,好转率15.3%,总有效率98.4%。结论 综合疗法提高了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电脑视力综合征; 中医与物理之道防治
电脑视力综合征(computer vision syndrome)是由美国眼科协会提出的名词,系令电脑使用者感到眼部疲倦和身体不适,进而影响其生产力的症状。为给学生提供健康用眼知识指导,探索简便经济、疗效可靠的方法和手段防治电脑视力综合征,笔者从中医与物理之道防治电脑视力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从漯河医专2004级学生中筛选出电脑爱好者300人,对他们操作电脑时间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上机时间对视力影响的关系、引发电脑视力综合征即VDT(computer vision syndrome电脑视频终端)综合征的表现。
从漯河医专2005级学生中筛选出电脑爱好者300人,对他们进行健康用眼指导、眼外肌训练,列出饮食宜忌,尤其严格控制上机时间(每天不能超过3 h)。随后跟踪追查视力状况、引发VDT综合征的表现。
1.1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来自漯河医专三附院自200409~200704诊断为VDT综合征的门诊学生患者,共118人。其中男72人,女46人;平均年龄20岁;每天平均上机时间<4 h者12人,每天平均上机时间≥4 h为106人;病程3 d~4年,平均1.85年;初次发病 15例,反复发作103例。
1.2 诊断标准自拟诊断标准:①出现眼干、眼红、眼胀、眼痛等眼部症状与长期操作电脑有关。②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复视等视觉障碍与长期操作电脑有关。③出现头痛、头昏、疲倦、颈肩部僵硬疼痛、手臂疼痛等与长期操作电脑有关。④生活中连续操作VDT时间越长,症状就越严重。⑤每天电脑操作时间常超过3 h。
1.3 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过度用眼引起的视疲劳和视力减退。②排除空气污染、用药不当引起的眼部不适。③排除脑内占位病变引起的视觉障碍和头痛、头昏。④排除病毒、细菌感染、糖尿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眼部不适和眼部疾患。⑤排除配置眼镜不当或眼本身病变引起的眼部症状和视觉障碍。
2 防治方法
2.1 预防措施
2.1.1 健康用眼①操作电脑时尽量选用液晶屏幕的平面机,或在显示屏上安一块电脑专用滤色板或防护屏,以减轻辐射的危害,而且光线要柔和,有利于瞳孔和晶状体的调节。②调整好座位高度和靠背角度,保持电脑屏幕跟眼睛的距离为50~60 cm,荧光屏的中心应位于视平面以下,以20°俯视角宜,切忌仰视荧光屏。③强化眨眼意识,增加泪腺分泌,润泽眼球。④连续作业1 h应休息10 min,缓解眼部疲劳。⑤每天操作电脑不能超过4 h,1周内工作时间不要超过20 h,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⑥不要在黑暗中看电脑,因为黑白反差对眼睛损害极大。⑦电脑各组成部分均有电磁波,其辐射量分别是:键盘为1 000 V/m,鼠标为450 V/m,屏幕为218 V/m,主机为170 V/m[1]。休息时避免趴在键盘上方,最好及时关闭电脑,而不要让电脑处于待机状态,以杜绝辐射。
2.1.2 眼外肌训练①按摩法:按摩眉心5~7下后,沿着眉弓向外一直到太阳穴,然后将手指立起来,加一点压力,再作环绕按摩,反复3~5次。或用4根手指,轻缓压到眼球上,然后做3~5次按摩以后向外延展至太阳穴,随后用手指再进行环状按摩3~5次。② 转动眼球:头部左右上下移动,前后左右旋转, 眼球随着头的方向跟着移动。③热敷法:闭上眼睛,用热毛巾覆盖于双眼,1~2次/d,10 ~ 15 min/次;或用两手贴住双眼,让双眼感受手的温暖,过一会儿再将两手离开,反复做这个动作[2]。④远眺法:远方眺望, 10~15 min/次。
2.1.3 合理饮食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应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粗粮、动物肝脏、鱼和鸡蛋,增加维生素A,B,C,E的摄入。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状态, 避免电磁辐射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2.2 治疗方法
2.2.1 内治选用加味八珍汤(人参12 g,黄芪12 g,茯苓12 g,当归10 g,熟地10 g,川芎9 g,白芍12 g,枸杞子15 g,白12 g,决明子10 g,桑椹子10 g,菟丝子12 g,珍珠母6 g,炙甘草 6 g)调治。若眼痒、视物流泪加白蒺藜、五味子;伴头目不清者,加薄荷、石菖蒲;伴发颈肩臂部僵硬疼痛者,加羌活、丹参、地龙。1剂/d,分2~3次服用。
2.2.2 外治穴位按摩,选用睛明、攒竹、太阳、四白、鱼腰、承泣,每穴揉按20 min,1次/d;使用清华同方视康仪。1~2次/d视看光标,10~15 min/次,每治疗1周根据情况进行视标距调整。疗程结束行疗效评定。
2.3 观察指标
漯河医专2004级学生受试者上机时间调查;漯河医专2004级学生受试者引发VDT综合征的现象;漯河医专2005级学生受试者VDT综合征调查;临床就诊学生电脑视力综合征现状;临床疗效评估。
2.4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标准参照美国眼科协会提出电脑视力综合征的表现自拟。
2.4.1 治愈视力下降控制,各种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2.4.2 好转视力下降基本控制,各种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
2.4.3 无效视力下降无控制,症状、体征改善不大。
2.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3 结果
3.1 漯河医专2004级学生受试者上机时间调查结果见表1。表1 漯河医专2004级受试者平均每天操作电脑时间调查结果(略)
3.2 漯河医专2004级受试者引发VDT综合征的表现结果见表2。表2 漯河医专2004级受试学生VDT综合征调查结果(略)
3.3 漯河医专2005级受试者VDT综合征调查结果见表3。表3 漯河医专2005级受试学生VDT综合征调查结果(略)
3.4 临床就诊学生电脑视力综合征情况结果见表4。表4 漯河医专三附院就诊学生电脑视力综合征临床观察(略)
3.5 临床患者疗效评估118例中,治愈98例,占83.1%,好转18例,占15.3%,无效2例,占1.7%,总有效率为98.4%。
4 讨论
电脑视力综合征为当前计算机时代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随着电脑的普及,长时间受电磁辐射和强光刺激从而出现的特殊的眼病群体。目前对本病病理现象的认识,主要是视网膜长时间受电磁辐射和强光刺激及接受近视反射,造成睫状肌痉挛,从而造成视力下降,且电磁辐射可引起泪液分泌障碍或引起视网膜细胞的凋亡、线粒体肿胀,光感受器细胞变性等。而且推测: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其损伤可能都产生了作用。
祖国医学千百年来对眼睛疾患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学认为,目之所以能视者气也,血为养目之源;肝藏血,肾藏精;肝开窍于目,肾司瞳,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气旺血足则视物清楚;久视伤血耗阴、少气滞血则视物昏花,或干涩疼痛,或畏光流泪,或视远不清。故对电脑视力综合征的防治,我们从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入手,内治上注重益气养血、滋肝补肾、活血通脉、调和阴阳。选方加味八珍汤。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培土扶中;熟地甘温味厚,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填精补肾。二药相配,益气养血;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补益阴血;川芎活血行气,使之补而不滞;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动静结合,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加黄芪益气健脾,枸杞子、桑椹子、菟丝子、白滋肝补肾,养血明目,扶阴益阳;决明子、珍珠母镇静安神、明目退翳。
外治方面,采用眼周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眼部供血,舒缓睫状肌痉挛,降低辐射伤害,缓解视疲劳。同时使用清华同方视康仪,通过“双眼合像”理论和自动调焦原理,有效调节眼部睫状肌、眼内外肌的联合运动,逐步恢复睫状肌、眼内外肌的弹性和眼部的视神经功能、屈光系统功能。
运用上述预防手段,通过对学生普查、试验、对比分析发现,能明显减少VDT综合征出现,或能明显减轻发作时的症状,较大限度控制视力的下降。通过临床对118例就诊患者的疗效观察,治愈率83.1%,好转率15.3%,总有效率98.4%。提高了目前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治疗手段简单、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治疗费用低廉,减少了病人开支,节约了药源。
【参考文献】
[1]郭振举.眼辐射损伤[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15.
篇10
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执行《XX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XX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情况相关工作,自11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在黄锦朝主任、钱世茂副主任的带领下,进行了专题调研,专题听取10多个市级政府部门单位关于执行《决定》情况的汇报 ,赴有关县(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委托其他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相关调研,并召开全市人大城建环保工作座谈会交流调研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决定》执行基本情况
自2013年8月29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会议作出《决定》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全域治水的攻坚战,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倒逼转型升级成效初显,治水长效机制逐步完善,XX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决定》得到了较好贯彻执行。
(一)流域水质改善明显。
自2013年以来,全市42个地表水市控断面中,5个劣Ⅴ类断面全面消灭,Ⅴ类断面从7个减少到1个;11个国家考核断面、16个省控断面、10个出境断面、20个县市交接断面和8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流域水环境明显改观,《决定》提出的“2014年底基本消灭黑臭支流;2015年底流域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2016年底流域交接断面水质基本达到III类标准”的XX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近期目标基本实现。通过治水,水变清了,山变绿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变美了。治水促进了人们生活理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二)治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一是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自2014年以来,全市共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10座,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24座,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29.8万吨/日,累计完成城镇污水管网1818.5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609.1公里。二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实施。截至2016年10月,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覆盖率78.2%,新增受益农户62万户。三是河道清淤快速推进。迅速开展河湖库塘淤积情况的调查摸排,制定工作计划,选用生态环保方式大力开展清淤,到2016年9月底已完成清淤1615万立方米。四是“清三河”活动大力开展。全面消灭垃圾河4500条,消灭黑臭河83条749公里,积极开展“清三河”达标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积极推进特定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实行畜禽养殖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双控”制度,关停养殖场户15565家,减少生猪存栏167.1万头,完成温室甲鱼整治6.57万平方米、拆除25.54万平方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做法在全国推广。
(三)治水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
一是“河长制”全面推行。按照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公安部门配套设立“河道警长”,增配监督员和指导员。全市现有四级河长4250名、河道警长714名、监督员和指导员1024名。二是水质考核奖惩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研究制定流域水质考核奖惩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跨流域联动治水、乡镇交接断面水质考核通报、水质奖惩补偿等机制,落实治水督查考核、责任追究制度。三是执法监管力度明显加大。开展环保系列执法专项行动,建立环保公安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三年来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358件,处罚额2.08亿元,行政、刑事拘留760人。
自《决定》作出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选准主题、突出重点推进《决定》的贯彻落实。2013年,举办了市、县两级企业界人大代表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培训会,组织代表视察了市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开展了《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和《八婺问水》大型新闻活动。2014年,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开展跟踪督查并作了满意度测评,对全市黑臭河治理工作进行现场督办,开展了申报“可游泳河段”系列活动。2015年,组成两个督查组,对全市58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和37个市控监测断面水质情况进行督查;分成7个组,由常委会领导分别带队,对治水7个方面具体工作进行了专项视察和专题调研。
二、《决定》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对照省委提出的治水“十三五”战略目标和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各地在执行《决定》、推进治水工作中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水平参差不齐。
表现在:一是有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低,工艺简单,执行标准不高,无法与日益繁重的污水处理任务和不断提高的污水处理标准相适应。二是镇级污水处理设施综合利用率低,一些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缺乏资金保障而间歇运行,个别污水处理设施处于无专人管理、无资金保障、无处理效果的“三无状态”。三是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理能力低下,专业化运营水平不高,第三方运营还没有全面推行;一些农村地形复杂或日益“空心化”,污水处理设施方式、选址和设计能力不尽合理。
(二)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整治任务仍然艰巨。
老旧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块雨污不分,管网破损比较普遍,特别是一些集镇污水直排,成为污水处理的盲区。“六小行业”、畜禽养殖行业、“低小散”特色区块行业污染仍然较为突出,整治任务繁重。涉及部队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协调难度较大。据婺城区反映,在洪源溪治理工作中,该区已将污水管网接至73051部队,但该部队至今尚未启动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影响了治水工作的开展。
(三)“三河”整治面临反弹压力。
从XX江流域市控地表水近期水质状况看,XX江部分监测断面水质不降反升,重点支流水质提升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地方在重污染行业整治、地方特色行业污染整治等方面决心还不够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不明显。农村面源污染量大面广,特别是受肉类价格回升影响,禁限养区关闭或整治提升的畜禽养殖场出现复养和污染反弹的迹象,生态化养殖推进缓慢。
(四)治水资金、技术保障压力大。
一些地方反映,污水收集管网敷设、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淤(污)泥处置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镇村污水处理站点运行、管理、维护也需要资金保障,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各地普遍对治水人才“喊渴”,科技治水管理人才缺乏。
(五)治水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
在调研过程中,基层反映:在以往治水工作中,存在改变自然原貌、人工工程过多的问题;在农村污水收集管网敷设过程中,存在管网混接、错接,施工不规范,甚至多次返工的问题,农村污水处理工程质量形势不容乐观;在治水考核中,存在一些地形复杂、住户分散且人畜排泄物多作有机肥用的山区小村,也要铺设污水管网的问题。
三、进一步执行好《决定》、推进治水工作的建议
治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为更好推进治水工作,早日实现《决定》提出的远期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拉高标杆,进一步增强治水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一是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对于治水,我们既不能畏葸不前,也不能小进即安,更不能麻痹松懈、半途而废。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顺应“后治水”时期形势,时刻保持政治定力,充分认识治水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紧紧围绕巩固治水成果、防止污染反弹,消灭存量、遏制增量,拉高标杆、提升标准三个重点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下去,积极打造浙中生态廊道。二是坚持走科学治水之路。要以先进的治水理念为指导,用系统、科学、前瞻的治水总体规划引领治水各项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防止急于求成,努力实现治水工作由运动式治水向长效化护水转变,由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转变,由运用行政手段治水向依靠法律手段治水转变。三是实现治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促共赢。要把治水工作成绩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治水对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二)补齐短板,着力破解治水工作的瓶颈问题。
一是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要科学布局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坚持县(市)域一盘棋,该关停的关停,该扩建的扩建,该改造的改造,使污水处理设施真正符合实际需要;要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鼓励出水深度处理,不断提高中水回用率;要重视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模式的探讨,加大经费保障、监管和督查考核等力度。二是彻底打通截污纳管最后“一米”。科学规划布局城镇污水管网,积极推进片区管网改造,特别是集镇、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区块的污水截流、雨污分流。加强管网渗漏修复和日常养护,建立污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推动“零直排”示范区建设。三是加大治水经费、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保障力度。明确治水资金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真正落实污水处理设施后续运行维护的资金来源。加大治水工作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加强治水项目的监督、指导和考核,确保一次建成,长期管用。大力引进、培养治水高科技人才,加大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力度,吸纳他们先进的治水理念,吸收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先进治水经验,实施岸上、水面和水体的立体防护工程,恢复和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三)着力长效,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治水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