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1 20:3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居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居调研报告

篇1

建材家居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目前××区家庭装修材料、家居用品等建材家居商品经营商户主要分布六大片区:

1、人民路的建材商业街

2、以中山东路及中山西路为中心的建材商业街

3、香江家居建材大市场

4、天一园家居广场

5、凯震建材大市场

6、四方园建材家居广场

二、各片区分布状况及商业特征:

1、人民路片区

a.人民路经营户沿街分布,店面较小,均在15m2左右,主要经营瓷砖、地板、门类、洁具等

b.该片区已有二十来年经营历史了,在消费者中印象较深,但因店面较小、档次较低、商业形象差,已形成不了市场效应。

2、中山东路及西路片区

a.该区商户沿街分布,由经营户自发性组合。中山东路2001年初始经营,由于入驻的经营户多,市场形成周期较快,在2003年市场经营形成一定气候。中山西路为东路的延伸,后又逐渐向井冈山大道北南侧蔓延,该市场在消费者中形成较深印象。

b.属中心城区,人流量较大,主要以灯具、五金水暖、低压电器、板材经营为主,目前经营状况相对较好。

c.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经营较零乱,没有停车场地,且城市建设道路拓宽后,人行道变狭小,消费者购物不方便。

3、香江家具建材大市场

a.位于城南井冈山大道46号,市场建筑面积2300

m2,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由214间商铺和大开间的二楼商场构成,于2000年建成开张;二期由一、二楼大开间的商场和三~六楼商务公寓构成,并于二oo六年五月全部完工。

b.一期二楼和二期一、二楼主要经营家具,其余为建材、厨卫洁具、装饰材料等经营场地。

c.一期二楼是较早的家具市场,有一定的名气,现经营设施已显陈旧。目前该市场向太平桥延伸,经营不锈钢材料、铝材批发,商铺不多,但交易量大。

4、天一园家居广场

a.位于韶山中路,占地面积2万m2,营业面积1.3m2,于2004年10月8日开业。

b.该场地为商住式建筑结构,一楼为经营店铺,目前有30家商户在经营,主要经营商品种类为家具。

5、凯震建材大市场

a.位于××大道与韶山西路交叉口处,营业面积3万m2,首期推出170间商铺,于2007年10月1日开业。

b.主要经营建材、家装饰品等。因进场商户免两年租金,故无空置商铺;近期有6000

m2仓库推出使用。

6、四方园建材家居广场

a.该市场位于××大道正丙角,2006年8月开始建设,占地面90亩,营业面积76000

m2,总投资人民币2.1亿元,于2008年8月1日开业。

b.一层共有商铺323间,按商品类别分七个区:板材、线材、油漆涂料区、陶瓷区、地板区、建材超市区、管材、型材、顶材、小五金区、石材区、卫浴区。二、三楼主要经营家具、厨具等。

c.初具规模,一层近300间商铺已开张营业,37000m2营业面积已装修,地下层3000

m2仓库近期推出交付使用,市场定位:以建材家居为主,形成赣中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集展示、交易、信息、仓储、服务为一体的建材家具贸易集散中心。

建材家具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低,存在散、乱、差、小现象。全区建材家具市场大小七个,由商品市场整合运作产生,存在着散、乱、差、小现象。散:七个市场盲目发展,难以形成中心。乱:人民路和中山路片区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经营的商品种类比较杂乱。差:购物环境差。经营户经营在场地内切割瓷砖、金属材料,送货车辆随意停放。小:临街的店铺面积小,特别是2007年城市建设人民路和中山路主车道拓宽后,人行道变狭小了,这些地段商户经营也自感没有以前方便,也无发展空间,已不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

二、管理模式滞后,缺乏市场整体推广意识。目前我区较大的建材家居市场都是开发商在市场内建设若干单个商铺,然后或出售、或出租、或出售后市场代出租、或业主购买后出租、自营;经营户租赁(购买)商铺自主经营,市场统一管理,业界称为“摊位制”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往往经营与管理相分离,特别是市场始建初期,采取初始的物业式管理模式,管理停留在保安、保洁服务水平,缺乏现代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且市场整体经营、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发挥大市场优势。

三、商品价格透明度差,售后服务不规范。建材家居商品的消费具有特殊性,绝大部份消费者都是首次消费,对这些产品缺乏辨别能力,精明的消费者货比三家后,往往是卖方出价,买方砍价,价格透明度差,出现同一商品价格在不同的市场差距很大的情况。价格不透明影响了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市场竞争也处于价格竞争低水平。售后服务也打折扣,推销商品时把商品说得天花乱坠,一旦货物出手,商家自己就变成“上帝”,消费者想要退货比登天还难。

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超市化经营模式。与市场“摊位制”经营模式相比,超市化经营更具有全新的经营方式:商品全部统一采购、统一经营、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统一配送、统一结算,提供导购、网上购物、加工定制、无理由退货等特色服务。超市化经营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和完善的服务,目前在全国很多城市大行其道。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建材家居超市会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二、提升市场经营管理水平。随着四方园家居广场的开业,标志着我区的建材家居市场的硬件设施上档次、上规模,而市场的治理模式、经营理念、营销策略成为当前需要提高的重要软件因素。提升软件因素一是市场发展定位要高,要以立足吉安市、面向全省、辅射周边的高度,打造江西省的知名品牌。二是明确经营模式:市场化经营、商场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就是摊位商户自主经营,商场化管理就是把市场当作商场经营管理,是经营与管理相结合,要把商户自主经营、市场经营和管理相结合,三管齐下。三是建立完善质量与服务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强化培训,持证上岗。

篇2

按照甘价监综函[2009]05号《关于开展当前农村生产和消费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局抽组人员,以5名向国家推荐的农村价格信息员为主,分别深入南湖镇贾门村、柳梁乡吊咀村、朱店镇三合村、良邑乡李咀村、盘安乡湾李村,向30户农民通过组织座谈、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关于农民农业生产消费情况的调查结果

1、粮食种植情况。调查户中,60%的农户春播面积与去年持平,30%的农户面积增加,10%的农户播种面积有所减少。2009年1月我们通过对全县农产品调查户种植面积调查,主要常规调查品种中,冬小麦种植面积预计与去年相比降低8.3%,玉米种植面积增长持平,油菜子增长60.4%,胡麻增长37.5%,洋芋播种面积增长7.3%。从种植总量上看,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年和08年比重分别为51.8%和57%,09年预计为52.3%。而油料作物、玉米、洋芋、果菜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2、农户种植意向。60%的农户更倾向种植经济作物,40%农户倾向粮食作物。影响农民种植意向主要有个因素。一是价格因素。*年11月份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粮油价格的波动,主要农作物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尤其去年以来,经济作物的胡麻和油菜均价上涨达40%和43%,小麦价格上涨16%,洋芋收购价格上涨35%。农民生活主要副食品的胡油、菜籽油价格也一路上涨,主要农作物的价格的波动直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二是比较收益因素。我们统计,去年以来,我县调查玉米平均产量416公斤/亩,总产值637.7元/亩,成本利润率36.8%。而小麦产量平均仅188公斤/亩,总产值366.4元/亩,成本利润率26.7%。玉米种植收益优于小麦。胡麻种植由于气候因素,产量几年来难以增加,但由于今年食用油价格上涨因素,农民种植不降反增,作为油料作物的油菜,虽然我县群众不喜食用,但因菜油价格上涨,这几年种植产量稳定,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洋芋也因这两年秋季雨水合节,产量增加,收购价格上扬,越来越成为群众变现的主要来源。随着乡村道路改善和农村市场建设日益完善,玉米、洋芋等农副产品变现容易,农民现金收益增加。

3、目前市场尿素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经我们监测,今年春播以来,尿素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4%-9.3%左右。

4、种子价格。由于春播主要种子品种中的优质玉米种子价格保持稳定,所以种子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5、农业水费没有变化。

6、农村外出务工返乡情况。73%的调查者认为没有变化,23%的被调查者认为少。认为变化大的占4%。由于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输出人数在10万人左右,但由于劳动力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大多属于苦力型,主要流向宁夏银川、内蒙、新疆等西北内陆地区,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太明显。

二、关于农村消费情况

1、关于家庭收入来源。认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的各占23%,养殖业和农村工副业各占26.6%。调查显示劳务输出和养殖业、农村工副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家庭收入。认为与去年相比增加的占26%,减少的占20%,持平的占54%。由于受近期宏观经济形势和农副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大部分农户对今年家庭收入并不持乐观态度,特别是由于近期生猪价格下滑,养殖户对收入没有信心。

3、对家电下乡政策知道的情况:占26%的人认为清楚,13%的人不清楚,61%的人一般。由于我县家电下乡政策从今年1月份启动,受多种因素影响,群众熟知程度不高。对国家家电下乡政策不清楚和一般的比例分别达到26.7%和53.3%,暴露出农民对知晓国家政策和获取外部信息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4、本地最受喜欢的家电下乡品种:电视机占60%,洗衣机占37%,计算机占3%。电视机、洗衣机等日常生活必需电器仍是下乡家电的热选品种,而电脑、电冰箱等却甚少有人问津,反映出广大农民的购买力和购买层次不是很高。

5、家庭收入开支:依次为孩子上高中大学支出占27%、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占25%、购买家电等日常用品支出17%、修建房屋支出占16%、就医看病和婚丧嫁娶及人情往来支出各占5%。表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前农村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民基建费用高。近年来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大力改善,但与城镇相比整体水平较差,仍然存在商品流通设施少、文化娱乐设施少、有线电视不能普及等问题,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民的生产和消费。“5?12”大地震后,机红砖、机瓦、钢材、沙石等价格一路上涨,人工费也同时上涨,加重农民修建负担。

2、农资价格上涨,质量参差不齐。农资价格上涨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的主要原因,每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农资价格也“及时”跟进,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市场放开经营后,供应渠道混乱,监管难度加大,农资商品品名、规格、含量等标准混乱,尤其是我县的磷肥品种,让农户在购买时无所适从。假冒伪劣农药、化肥仍然侵害着农民的利益。

3、农业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推广有限。农民最缺的是科技,最盼的是服务,但由于农村面大量广,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难度大。尤其我县10万劳务大军的劳动技能培训,大范围培训有一定困难。

4、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商品质量问题突出。大部分农村市场存在着场地狭窄、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由于改制因素,供销、商业等大型流通企业在农村的销售网络萎缩,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由于监管不到位,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不合格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小五金、小家电、日常用品中假冒伪劣产品较多,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5、农民增收相对缓慢。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农村经济有了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增收幅度相比城镇而言趋缓,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业上的丰欠年和养殖业的价格大起大落,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6、农民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结构不合理。长期的自然经济状态,使农民消费观念相对陈旧,养成了捂紧“钱袋子”的消费习惯,消费预期心理和预期收支趋紧,即期消费观念不强,导致农村消费领域不宽,消费层次不高。农村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性消费日趋严重,赌博活动屡禁不止,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四、加强农村生产和促进农村消费的几点建议

1、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现实购买力。促进农民消费,根本出路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在农村一些原有收入增长点的优势相对弱化的情况下,必须开辟农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一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注重特色,形成产业创品牌,对农民种植意向进行科学的引导;二要积极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尽快形成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加工增值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要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宽度,着力培育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收入。

2、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努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变农民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是促进农村消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好小城镇建设,尤其是重点城镇建设和乡镇机关所在地集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建立规范的农资质量监督体系和合理的价格调控机制。首先要严把源头准入关,对农资经营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认真清理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对不具备条件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其次要严把市场监管关,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时季节,集中力量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切实加强对种籽、化肥、农药、农机及零配件等四大类农资商品的质量监管;再次要采取一定的价格干预措施,进一步稳定农资价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任意上涨,确保农民稳定增收,避免由于生产成本增加而带来的“增产不增收”现象发生,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好处,同时要加大农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囤货居奇、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牟取暴利等各类价格违法行为。

4、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培训班等各种形式,不断加大农技知识推广、普及力度,根据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原则,积极引进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种植的优良品种,淘汰劣质品种,优化粮食产品质量,提高粮食单产效益,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病虫害预报预警制度,病虫害预报预警要做到及时、准确,同时,还应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进行大力宣传,把科普知识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送到每一农户手中,最大限度减少由于病虫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篇3

关键词: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地区收入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总量迅速增加,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这一主要发展趋势不协调的是城镇贫困群体的不断增加,城市贫困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我国在社会救助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必须尽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1城市贫困居民现状及其特点

1.1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城镇居民采取供给制度,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虽不算太高,但较为稳定。城镇贫困人员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或扶养人),由于数量少,政府能较好地解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贫困人口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多,1997年达到281万人,2000年达到402万人,2003年已达到2053.6万人。近几年国家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力度,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近几年的城市贫困发生率基本为6%-8%,而20*年我国城市贫困率为5.3%。城市贫困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大大高于十年前水平。

1.2特点

分析20*年几个省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

1.不同类型区域与城市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

20*年东南沿海地区的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4.7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4.18%,而东北地区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10.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9.1%。20*年的低保平均水平为203.6元,东北地区为143.1元,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东南沿海地区为221.5,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贫困程度较东南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更为严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和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关。

2.城镇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

近几年的城镇贫困发生率基本在6%-8%,而20*年的这一数字下降到5.3%,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这得益与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计划的多年累积效应。近几年来,我国不但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而且也更加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相继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计划。

2致贫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致贫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因素,即由于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企业破产,致使职工下岗与失业,家庭实际收入减少;二是个人因素,如个人健康问题、素质问题、择业观念等原因,导致不能从事或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三是家庭因素,如赡养系数大或其他负担过重等等。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五个具体原因和一项其他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首要原因是无固定职业;其次是下岗;并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学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灾。

其中,无固定职业的比例最大,为40%,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其次是下岗,所占比例为16%。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这些年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一些受旧体制束缚的行业和企业,人浮于事,冗员膨胀,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陷入极大的困境。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造成其收入下降,陷入经济困难。这一宏观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当前城镇致贫的主要因素,应当予以重视。

根据调查结果,子女上学已成为城市居民贫困第三大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教育费用也水涨船高,在居民消费开支中,教育开支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对本来生活上就难以维继的贫困居民来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可能导致其更加贫困。调查结果显示,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来自贫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劳动者身体状况差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突遭变故等。

3政策建议

>对于低保户最须解决的问题,本次调查列出了六个项目,即“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建立助学机制”、“给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和“建立养老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列为解决的问题首位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接下来依次是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助学机制和建立养老机制。

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其主要是由政府牵头,通过法律保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我国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救助制度的核心,在解决当前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我国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正如调查结果所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城镇居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优越性借以解决当前城镇贫困问题。但是这项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如:低保制度覆盖范围过窄、低保制度的管理问题、低保标准不够合理、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调查结果,虽然要求提高最低保障水平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政府应该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具体建议如下: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4)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生产自救基地,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

篇4

按照甘价监综函[2009]05号《关于开展当前农村生产和消费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局抽组人员,以5名向国家推荐的农村价格信息员为主,分别深入*镇*村、*乡吊咀村、*镇*村、*乡*村、*乡*村,向30户农民通过组织座谈、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关于农民农业生产消费情况的调查结果

1、粮食种植情况。调查户中,60%的农户春播面积与去年持平,30%的农户面积增加,10%的农户播种面积有所减少。2009年1月我们通过对全县农产品调查户种植面积调查,主要常规调查品种中,冬小麦种植面积预计与去年相比降低8.3%,玉米种植面积增长持平,油菜子增长60.4%,胡麻增长37.5%,洋芋播种面积增长7.3%。从种植总量上看,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年和*年比重分别为51.8%和57%,09年预计为52.3%。而油料作物、玉米、洋芋、果菜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2、农户种植意向。60%的农户更倾向种植经济作物,40%农户倾向粮食作物。影响农民种植意向主要有个因素。一是价格因素。*年11月份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粮油价格的波动,主要农作物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尤其去年以来,经济作物的胡麻和油菜均价上涨达40%和43%,小麦价格上涨16%,洋芋收购价格上涨35%。农民生活主要副食品的胡油、菜籽油价格也一路上涨,主要农作物的价格的波动直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二是比较收益因素。我们统计,去年以来,我县调查玉米平均产量416公斤/亩,总产值637.7元/亩,成本利润率36.8%。而小麦产量平均仅188公斤/亩,总产值366.4元/亩,成本利润率26.7%。玉米种植收益优于小麦。胡麻种植由于气候因素,产量几年来难以增加,但由于今年食用油价格上涨因素,农民种植不降反增,作为油料作物的油菜,虽然我县群众不喜食用,但因菜油价格上涨,这几年种植产量稳定,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洋芋也因这两年秋季雨水合节,产量增加,收购价格上扬,越来越成为群众变现的主要来源。随着乡村道路改善和农村市场建设日益完善,玉米、洋芋等农副产品变现容易,农民现金收益增加。

3、目前市场尿素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经我们监测,今年春播以来,尿素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4%-9.3%左右。

4、种子价格。由于春播主要种子品种中的优质玉米种子价格保持稳定,所以种子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5、农业水费没有变化。

6、农村外出务工返乡情况。73%的调查者认为没有变化,23%的被调查者认为少。认为变化大的占4%。由于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输出人数在10万人左右,但由于劳动力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大多属于苦力型,主要流向宁夏银川、内蒙、新疆等西北内陆地区,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太明显。

二、关于农村消费情况

1、关于家庭收入来源。认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的各占23%,养殖业和农村工副业各占26.6%。调查显示劳务输出和养殖业、农村工副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家庭收入。认为与去年相比增加的占26%,减少的占20%,持平的占54%。由于受近期宏观经济形势和农副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大部分农户对今年家庭收入并不持乐观态度,特别是由于近期生猪价格下滑,养殖户对收入没有信心。

3、对家电下乡政策知道的情况:占26%的人认为清楚,13%的人不清楚,61%的人一般。由于我县家电下乡政策从今年1月份启动,受多种因素影响,群众熟知程度不高。对国家家电下乡政策不清楚和一般的比例分别达到26.7%和53.3%,暴露出农民对知晓国家政策和获取外部信息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4、本地最受喜欢的家电下乡品种:电视机占60%,洗衣机占37%,计算机占3%。电视机、洗衣机等日常生活必需电器仍是下乡家电的热选品种,而电脑、电冰箱等却甚少有人问津,反映出广大农民的购买力和购买层次不是很高。

5、家庭收入开支:依次为孩子上高中大学支出占27%、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占25%、购买家电等日常用品支出17%、修建房屋支出占16%、就医看病和婚丧嫁娶及人情往来支出各占5%。表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前农村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民基建费用高。近年来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大力改善,但与城镇相比整体水平较差,仍然存在商品流通设施少、文化娱乐设施少、有线电视不能普及等问题,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民的生产和消费。“5?12”大地震后,机红砖、机瓦、钢材、沙石等价格一路上涨,人工费也同时上涨,加重农民修建负担。

2、农资价格上涨,质量参差不齐。农资价格上涨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的主要原因,每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农资价格也“及时”跟进,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市场放开经营后,供应渠道混乱,监管难度加大,农资商品品名、规格、含量等标准混乱,尤其是我县的磷肥品种,让农户在购买时无所适从。假冒伪劣农药、化肥仍然侵害着农民的利益。

3、农业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推广有限。农民最缺的是科技,最盼的是服务,但由于农村面大量广,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难度大。尤其我县10万劳务大军的劳动技能培训,大范围培训有一定困难。

4、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商品质量问题突出。大部分农村市场存在着场地狭窄、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由于改制因素,供销、商业等大型流通企业在农村的销售网络萎缩,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由于监管不到位,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不合格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小五金、小家电、日常用品中假冒伪劣产品较多,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5、农民增收相对缓慢。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农村经济有了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增收幅度相比城镇而言趋缓,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业上的丰欠年和养殖业的价格大起大落,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6、农民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结构不合理。长期的自然经济状态,使农民消费观念相对陈旧,养成了捂紧“钱袋子”的消费习惯,消费预期心理和预期收支趋紧,即期消费观念不强,导致农村消费领域不宽,消费层次不高。农村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性消费日趋严重,赌博活动屡禁不止,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四、加强农村生产和促进农村消费的几点建议

1、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现实购买力。促进农民消费,根本出路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在农村一些原有收入增长点的优势相对弱化的情况下,必须开辟农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一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注

重特色,形成产业创品牌,对农民种植意向进行科学的引导;二要积极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尽快形成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加工增值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要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宽度,着力培育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收入。

2、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努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变农民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是促进农村消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好小城镇建设,尤其是重点城镇建设和乡镇机关所在地集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建立规范的农资质量监督体系和合理的价格调控机制。首先要严把源头准入关,对农资经营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认真清理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对不具备条件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其次要严把市场监管关,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时季节,集中力量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切实加强对种籽、化肥、农药、农机及零配件等四大类农资商品的质量监管;再次要采取一定的价格干预措施,进一步稳定农资价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任意上涨,确保农民稳定增收,避免由于生产成本增加而带来的“增产不增收”现象发生,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好处,同时要加大农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囤货居奇、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牟取暴利等各类价格违法行为。

4、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培训班等各种形式,不断加大农技知识推广、普及力度,根据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原则,积极引进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种植的优良品种,淘汰劣质品种,优化粮食产品质量,提高粮食单产效益,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病虫害预报预警制度,病虫害预报预警要做到及时、准确,同时,还应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进行大力宣传,把科普知识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送到每一农户手中,最大限度减少由于病虫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篇5

一、强化“四种意识”,转变干部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很神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变和凝聚起干部群众的意志,发挥强大的合力。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必须思想观念先行。只有提高并统一全县机关干部的思想认识,围绕“*发展、*富裕、*和谐”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才能为改进机关作风奠定基础。

一是强化诚信意识。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性中最为基础和最为可贵的一个方面,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就我县目前而言,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党政机关的诚信是社会诚信的表率,而机关党员干部诚信则应是我们*26万人民诚信的表率。党员干部讲诚信,就能带动全县的社会诚信蔚然成风,就能得到26万干部群众的信任,增强外来投资者的信心;机关不讲诚信,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近年来我县项目建设之所以蓬勃发展,外来投资者纷纷齐聚*,与县委、县政府的诚信是分不开的,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二是强化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服务全局的思想观念。强化大局意识,最重要的是在认清大局的前提下,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部门的工作置于全县的工作大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特别是我县目前的发展正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收益极少,甚至没有收益,资金的绝对投入是最大的特征,这时候需要最多的是部门和个人的绝对的付出,没有付出就没有发展。所以一定要识大体、顾大局。只有站在发展大局的高度,才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推进工作;才能正确对待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决策,自觉做到政令畅通;才能善于把县里要求和本部门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部门利益和全县利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机关部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用来为人民服务。作为机关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摆正位置,深刻认识到执政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始终把服务放到首位,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着眼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对外来投资者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主动为投资者着想,及时排忧解难,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要坚持把为企业、为投资者、为普通百姓竭诚服务作为机关工作的出发点,自觉地将工作精力集中到为企业、投资者、人民群众办实事、解决困难、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四是强化效率意识。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围绕速度的竞争,谁赢得了速度,谁就把握了发展的先机。也就是说,现代的市场竞争已不单纯是“大鱼吃小鱼”,更是“快鱼吃慢鱼”。企业发展如此,一个地区的发展也是如此。适应这一形势,党政机关必须全面提速,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一个企业来我县投资,仅各种手续就办了几个月,那么,这个企业肯定就会延迟或失去占有市场份额的先机,也就会面临支出更多的商务成本,这与企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背道而弛,这样势必会影响客商投资的积极性,甚至会失去一个投资商。所以,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才能捕捉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强化“三项措施”,转变机关服务机制

党政机关工作的核心就是服务,其外在表现就是有效服务,这也是软环境的核心。没有有效服务,就是不称职、不合格,就会软弱涣散、难有作为,就会失去诚信、背离群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服务机制是转变机关作风的关键,提高机关服务职能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要做到政务公开,阳光操作。

一是要实施机关政务公开。对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决策,要通过召开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让广大群众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增大党政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所有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具体完整地公开办事流程,详尽说明有关事宜,通过服务窗口等多种有效方式向社会公开。

二是要落实首办负责制。大力加强和改进机关的办公“窗口”,关键是相关部门和单位要选调“精兵强将”到“窗口”办公,并赋予其相应的必要的职权;在首办岗位或一线工作的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尽心尽力工作。把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只要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是要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党政机关所有向社会办理事项必须在法定期限或者本机关承诺的期限内办结。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事项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随到随办。情况特殊,比较复杂需超过办事时限的,要经上级领导批准并事先告知审批对象。凡没有正当理由超出法定或本部门承诺办事时限的,必须依规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具备条件的事项要实行超时默认制,切实为群众,特别是外来投资者考虑,如果党政机关超过规定期限未做出决定,应一律视为同意,本着谁误事谁负责的原则,出现问题由相关经办人负直接责任。

三、强化“两项制度”,提高服务履职能力

建设服务型机关,工作目标的完成,仅靠提高积极性、“吃大锅饭”和搞“大帮哄”是不行的,关健要靠责任制,说到底,就是要落实详实的责任目标,做到部门目标清晰、岗位职责明确。

一是要建立完善部门工作目标。把制定部门职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作为对部门绩效考核和行政监督的主要内容。逐步探索建立部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结合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对部门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使用财政资金、依法行政以及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二是健全岗位责任制。党政机关要把部门职责和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内设机构、各个岗位及承办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要将每个公职人员承担的责任具体化、细化,清楚明确,使每个机关干部都明确自己所处岗位的职责任务。完善机关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全面考核机关干部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要突出量化考核的作用,建立以能力与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真正做到能者多劳多分配,无所事事者无岗位。

四、强化“一个监察”,提高机关行政绩效

篇6

一、*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地处*北坡,*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7大类,82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温泉、热气泉;最美的*风光——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地缘优势。旅游区位良好,*市是*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位于*、*、“金三角”之西一角。位居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三线五区”的“二线”之中,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别与*、*、*、*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网络畅通,*至*仅需2.5小时。312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3、人文优势。*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同时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后裔在*生活以及三区革命、兵团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都有深厚的一笔。

4、市场优势。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目前,*市方圆65千米范围内居住有100万人口,其中:*市和*区皆为石油城,职工经济收入较高,消费临界点在1000—2000元以上。随着*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将会成为北疆地区游客中心集散地,旅游发展的中心枢纽。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为重视,依据《*市旅游资源普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20*——2*5年)》,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截止20*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0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22.5万人。目前,*市有2家二星级宾馆,l家旅行社,7个初具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56家旅游经营户。相对于*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2、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

我市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自治区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特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缺少立足于自治区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3、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

作为刚刚兴起并得到发展的特色旅游,在各个景点得到有效开发的同时各景区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能及时的跟进,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出来。旅游(景点)资源在由于位于较为偏远的地方,各个景点辐射区的基本的服务行业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发展,有的景区甚至找不到一个饭店和一个旅店,当然,缺乏基本的吃住服务条件的旅游景点是无法吸引游客的。如*荒漠生态旅游区位于*盆地西南边缘,距市区180千米。*林区保护区面积56.7万公顷,是全国面积最大、物种最多、自然景观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区。其中的“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全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林区内有40余种动物和228种植物,其中有马鹿、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发源于北*的*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流经这里后,汇聚向西注入艾比湖。湿地分布于河流西旁的洼地,芦苇生长茂盛,野鸭、天鹅在此栖息。这里即有沙漠,又有湖泊,有低矮的灌木,也有高耸的乔木,沙漠与绿洲共存,局部地区还保留着大自然的原始形态,是整个新有的天然荒漠生态公园,但是因为路程远,景区路纵横交错,路况不好,没有饭店和旅店,更谈不上购物和娱乐了,现在只有单位组织的旅游和媒体记者进入,个人徒步旅游方式没有被大众接受。

4、特色体现不足,互动欠缺

*旅游的景点本身还是很有特色的,但现阶段挖掘不够。例如,*木喇嘛庙曾是北疆最大的佛寺,寺院座落于*市*镇内的*木度假区北侧山坡,面向东方,依山而建,山前是*木牧场,河水缠绕,林带交错,风景优美,寺庙建于光绪五年(*年),由东归土尔扈特部落黄教信奉者所建,属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整个建筑仿的布达拉宫而建,建于阶梯状排列的山坡平台上,主殿建在平台最高处,山势的高低不同使建筑群落错落有致,气势恢弘,曾被誉为“新疆的布达拉宫”。东归文化和草原文化特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参观旅游的游客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不少,但知道*木喇嘛庙在东归文化中的浓厚一笔的不多。要做一些“活化”工作,包括好的解说,尤其要提高解说员的水平,可以组织一些当地的离退休干部、*族研究者来进行自愿讲解,以此提升特色旅游的效果。

三、改进不足、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1、加强旅游开发树立品牌效应

要树立特色旅游品牌,政府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统一规划,以有力措施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特色旅游的开发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搞好宣传推广,提高接待服务水平。目前市委宣传部正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反映*的城市名片,其中包含旅游名片,让世人通过*城市名片,知道*。

2、重视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互动开发

我市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重将其融合到整体的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去,综合开发我市的优势旅游资源。在我市的各条精品路线设计的同时适当的将特色旅游(景点)资源融入其中,使游客能在娱乐消遣的同时充分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又不会使单一的特色旅游显得枯燥乏味。

3、加大宣传力度,使*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一是加强*风景区“雄、险、奇、秀、幽”和*荒漠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宣传力度(可制成风光光碟在城市公共场所播放,设计一张自然风光宣传画、编导一台体现*民俗风情的歌舞篝火晚会);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让人留下余味)和*椒蒿鱼、酸菜鸡、回族八块鸡的饮食文化;三是开发“柳花茶”文化;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烟。

4、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的旅游应该列入整体规划,立足于自治区旅游产业的规划和统筹,重点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三条,一条是生态旅游线路从*----*(*)---*(泥火山、国画山、烟火山)----乔尔玛-----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线路,一条是红色旅游线路从*----*(军垦文化)----*(夏尔苏满庙)东归草原文化----伊梨(三区革命遗址)线路;一条是特色旅游线路*----*(*荒漠生态旅游区)----*(*城)---*(*)---喀那斯(世界遗产)线路。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要投入资金修建了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

5、区域旅游的联动开发与协作开发

加强*、*、*三地四方的地缘优势,加大*旅游开发的规划中,延伸和完善*旅游的布局,构建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实现全方位的互补共享,不断推陈出新和合理分布的旅游体系,吸引更多的游客,全面促进*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

篇7

一、税收执法内部监控运行现状

(一)执法内部监督控制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各级税务机关就开始注重对税收执法的监控,并提出了税收执法检查的概念,国家税务总局于*年制定了《税收执法检查规则》(国税发[*]131号),将执法检查内容界定为具体税收行政执法行为和抽象税收行政执法行为,方法主要采取了全面执法检查、日常执法检查、专项执法检查和专案执法检查,同时还就执法检查的组织、实施、处理、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制定《税收执法检查规则》的前后,配套出台了《税收行政执法公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执法监督控制管理制度。20*年对税收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资格考试,20*年开始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20*年全面推行全国税务系统“两个办法”和“两个范本”,即《税收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办法》、《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全国国税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范本》、《全国地税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范本》。20*年全面推行

“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对税收执法行为实施计算机科学监控,初步形成了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机结合”监控新模式。

(二)现行执法内部监控运行的特点

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现行税收执法内部监控格局基本形成,主要有五大特点:

1.明确了执法监控责任部门。从当初税收执法监督控制职责挂靠办公室,至后来成立政策法规部门专司政策法规工作,从其机构演变和职责定位来看,充分体现了各级税务机关对税收执法监督控制的重视,为税收执法监督控制提供了组织保障。

2.明晰了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制定了《税收执法责任制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范本》,对税务登记岗等69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规程及岗位间工作关系图进行了详细阐述,对15个公共职责涉及的岗位和工作规程进行了明确,建立了明晰的执法岗责体系和工作流程体系,使身处不同岗位的执法人员明确了需办理的工作事项、履行职责必须遵循的各项要求以及与其他岗位之间的业务流转配合关系,实现了税收执法权的合理分解和相互制衡,为税收执法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执法标准,也为实施流程环节控制奠定了基础。

3.明确了人机结合考核的模式。在对税收执法进行内部考核、外部评议的基础上,着重推广运用了“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了计算机网络对税收执法的适时监督控制,形成了人机结合的监控管理模式。

4.制定了执法监控制度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执法公示制》、《重大案件集体审理制度》、《规范性文件会签审核和备查备案制度》、《税收执法检查规则》、《税收执法考核评议办法》、《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执法监控制度。

5.规范了责任追究。制定了《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对责任追究进行了全面规范。一是规范了责任追究的形式。对税收执法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导致税收执法行为违法的,明确了行政处理和经济惩戒两大类责任追究形式,其中行政处理包括批评教育、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待岗、取消执法资格,经济惩戒包括扣发奖金、岗位津贴。二是规范了责任追究的适用范围。按责任追究的形式分类,采取正列举法对每种责任追究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对不予追究、从轻从重追究、主次责任也进行了规范。三是规范了追究程序。

二、现行执法内部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行与控制难对称,执法行为的复杂性、广泛性、时效性与监督控制的单一性、局限性、滞后性之间不对称。

从执法内容来看,仅国税而言,税收执法涉及83个业务流程,适用税收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更是纷繁复杂;从执法客体来看,每个基层县(市)局管辖的纳税人成千上万,每个纳税人的经营纳税情况千差万别;从执法主体上看,除开办公室、人事教育、监察室、财务核算中心等人员外,其他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均是执法的主体。因此,不论从执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上看,税收执法贯穿于税收管理实践的自始至终,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广泛性和时效性。它客观要求有一个组织体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监督,但从目前税收执法内部监控的运行情况来看,存在着监控的单一性、局限性和滞后性,一是监控组织单一。根据当前税务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责分工,各级政策法规司、处、科、股是实施执法监控的部门,按编制看,基层县(市)局政策法规股(科)的人员为3-4名,而一般县(市)局在执法岗位的人员有100多名甚至更多,以一个部门的力量应对众多执法人员、各个环节的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监控是相当困难的。二是计算机监控的局限性。目前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对106个执法过错点和32个执法监察疑点进行监控,其监控点多为逾期办理、应办未办等程序容易监控的点进行了监控,并未全面涵盖每项业务各个环节的执法监控点,尤其信息系统无法对虚假信息进行识别,只对执法行为进行表面和形式上的控制,难于对执法行为进行深层次控制。三是人工监控的滞后性,目前执法检查是对税收执法进行人工监督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主要为事后检查,并且多采用抽查,只检查了既成事实的结果且监控面窄、不深入,不能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地监控,难于实现事前预警、过程监控、及时校偏纠错的功能。

(二)监控难统筹,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工作职责不清、要求不一。

随着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初步形成了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机结合”监控新模式,但在工作实践中,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却因各种原因难于统筹,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控职责不明晰,监控职能难统筹。从目前部门职责定位上看,对税收执法进行监督控制的职责定位于政策法规部门,其他部门虽然对职责范围内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了监控,但因其监控的内容、重点、方法以及结果应用未进行明确规定,部门执法监控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难于实施统筹管理,不能形成监控合力。二是管理要求不统一,执法监控难操作。各业务部门之间在平时缺乏及时沟通,在任务下达、流程设计、标准设定、业务衔接、资料流转等方面未进行统筹规范,致使基层执法人员难于操作,执法监控也难于实施。

(三)信息难互动,监控信息流转呈无序性。

由于税收执法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时效性,要对税收执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控制,需要各部门全面参与,部门与部门间良性互动。而部门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各类执法内控信息的有序传递、分析和运用。但在部门职责定位中,税收执法监控的职责定位在政策法规部门,而在其他部门、单位的职责定位上没有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监控的字眼界定,虽然在税收工作实践中,税政、征管、计统以及各基层分局对税收执法进行了管理,取得一些信息,但这些部门却将自己定位被监督控制的地位,自己对职责范围内税收执法进行监控发现的问题毕竟属于“家丑”,要么极力遮掩,要么及时纠正,实施“内部矛盾内部消化”,并未将这些信息进行有序地分析、传递和运用,税收执法监控信息流转处于无序状态,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四)责罚难对接,现行责任追究与公务员法不能对接。

在现行的执法责任追究中主要有两类形式,即行政处理和经济惩戒,其中行政处理包括批评教育、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待岗、取消执法资格,经济惩戒包括扣发奖金、岗位津贴。而其中责令待岗、扣发奖金、岗位津贴难于与《公务员法》进行对接,如责令待岗,在公务员法中无待岗的条款,更没有待岗期间工资、福利、津贴、奖金等方面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有违法的风险。又如扣发奖金、岗位津贴,在《公务员法》中规定:“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政策,擅自提高或者降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除此之外,国家未对扣发奖金、岗位津贴做出其他任何规定,因此对执法过错行为实行扣发奖金、岗位津贴难于从法律上找出依据。

因此,要对税收执法进行全面有效监督控制,单凭一个部门的力量,或者仅靠制定并实施几项制度、办法很难实现目标,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备税收执法内控机制,要在不断完善的执法岗责、流程、制度、标准体系基础上,通过建立执法内部监控组织,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办法,强化内控信息流转分析和运用,加强对税收执法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才能达到规避执法风险、提高执法水平、实现税收职能的作用。

三、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这是我国的法制原则,也是内控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在这里所谓的“法”是一种广义的法,它既包括法学意义上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而且应包括执法内控机制建设中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办法、流程和操作指南,即在税收实践工作中不断建立健全的制度规范体系,通过制度的实施、执行,充分发挥其规范、指引、评价、制约、惩治、教育的作用。

(二)要坚持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简捷高效的原则

我们在对税收执法进行监控中,既要对税收执法内容进行全面覆盖,又要突出监督的重点,不能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齐抓,做到重点内容重点控,一般内容一般控。要充分体现效率原则,在监控方法上必须简捷高效,必须突出税源管理的核心,不因监控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影响正常税收管理活动,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内控机制建设的设计原则。

(三)要坚持人机结合、过程监控的原则

既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监控的功能,又要注重人工监督,既要对执法的事后监控,更要突出事前、事中监控,在监控方法上,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往往比事后“亡羊补牢”更有效,也更有意义。这是执法内控机制的重要方法原则。

(四)要坚持责任追究与校偏纠错相结合的原则

对税收执法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导致税收执法行为违法的,必须实行责任追究,但责任追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岗责、流程、制度和标准制定起到指引和标杆作用,要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起到警示、督促、纠错作用,要通过责任追究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这才是实施执法内控机制主要目的。

四、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应建立的相关体系

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应建立执法岗责体系、执法流程体系、执法制度体系、执法标准体系、内控组织体系、内控方法体系、内控信息流转互动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其中执法岗责体系、执法流程体系、执法制度体系、执法标准体系是建立科学完善执法内控体系的基础和前提,这四大体系业已成形,待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在本文中不再赘述。内控组织体系、内控方法体系和内控信息流转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是建立科学完善的税收执法内控机制的核心要素,在这里进行一下探讨。

一)建立统筹的内控组织体系

要按权责统一、条块结合的原则,对税收执法监控职责、层级及监控对象进行科学分解设定。法规科为执法内控管理的组织协调部门,监察、稽查、税政、征管、计统、办税服务厅及税源管理部门为执法内控管理的参与实施部门,人教、办公室、信息中心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管理的服务保障部门。政策法规部门主要负责执法内控方案、办法、制度的制定,全局执法内控的组织、协调,对执法内控部门的职责履行及全局范围内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控制。监察室主要对法规部门执法行为及内控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稽查部门除块对本单位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外,还要通过实施税务检查主要对税源管理部门税源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税政、征管、计统、办税服务厅按职责分工,对税源管理单位、稽查局和本部门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税源管理部门按管辖范围分块对本单位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人教、办公室、信息中心主要负责执法内控管理的人员培训、执法事务的督查督办及执法信息管理运行维护。这种由监察室监督法规、法规监督科室(稽查局)、科室(稽查局)分线监督基层分局、基层分局分块监督管理人员的职能定位,就形成以政策法规科为核心,各部门共同参与,分层闭合监督的内控组织体系。

(二)建立多元的内控方法体系

内控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我们可从内控的手段和内控的时段进行分类。从手段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微机监控,从狭义上讲就是“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从广义上讲就是在税收工作中所有业务工作应用软件和系统,只不过“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为专司执法监控的信息系统,其他管理系统和软件主要用于税务管理,但也有对执法进行监控的功能。二是人工监控,目前人工监控主要有执法检查、流程控制等。从时段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事前监控,二是事中监控,三是事后监控。鉴于目前微机监控已做得很好,本文仅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探索一下人工监控的方法。

1.事前监控。事前监控就是在实施税收执法行为之前,对执法人员进行规范指引和预警提示,于事前规避执法过错和执法风险。主要方法有:(1)强化标准指引。合理设置执法岗位,科学分解执法权力,明确各岗执法内容、责任和要求,建立科学的岗责体系;优化业务流程,细化执法环节,明晰执法标准,建立执法流程及标准体系;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执法内控制度体系。通过合理的职责定位、科学的流程设置、严格的执法标准、完善的配套制度,为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达到规范、约束和指引作用。(2)提高素质支撑。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通过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观和廉政勤政的教育,弘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公务员精神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观念,倡导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税务干部职业道德规范,促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加强技能培训,通过业务培训、以案说法、专家讲座以及自学等形式,加强对各类实体法、程序法以及各项执法监控管理制度的学习,督促每名执法人员清实体、明程序、晓规章,增强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技能和执法风险意识,为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撑。(3)加强信息预警。加强各类信息分析和运用,通过异常信息的分析和传递,对执法中存在薄弱环节以及可能存在执法风险的问题进行预警提示。如征管、税政部门应定期对征管“六”率、行业税负进行分析,对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税收执法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集中性问题进行预警提示;计统部门应定期对税收宏观税负进行分析,对税源管理中薄弱环节和后期税源管理的重点进行预警提示;办税服务厅应加强普通发票开具情况的审核,对普通发票开具超定额补税信息向征管部门、税源管理单位传递,提醒税收管理员应加强上述纳税人的定税管理。

2.事中监控。事中监控就是在一项税收业务办理过程中对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监控,它有利于执法过错行为在税收业务办结之前及时纠正,能较好地规避执法风险。事中监控主要方法是流程环节控制,一是明确环节监控的职责,在建立规范的执法流程体系基础上,对流程中下一个执法环节设定对上个环节进行监控的职责。二是明确监控重点,对执法流程环节进行梳理,将自由裁量权大、容易产生执法风险的环节纳入监控的重点,实施重点监控。三是规范监控方法,根据业务流程和政策法规的要求,明确执法标准、监控内容、监控方法,既要监控程序,还要监控实体。对一般性监控点,只对其传递资料的完整性、法律条文适用的准确性、程序的合法性、数据之间逻辑性进行书面审查;对纳入重点监控的环节,在进行书面审查的同时,还要采取到纳税人进行实地调查核实、检查管理员原始记录、进行数据信息分析对比等办法进行重点监控。事中监控除流程环节控制外,还有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会签审阅、对重大案件的集体审理审查等。

3.事后监控。执法检查是目前主要的事后监控办法,除此之外,对具有调查管理权、审核审批权、行政许可权、检查权、行政处罚权等自由裁量权大、容易出执法风险的岗位和人员要加强监控,实施下列监控方法:

(1)记录抽查。业务部门按职责范围、税源管理单位按管辖区域,通过分线、分块抽查税收执法人员的工作底稿、证据文书等,对税收执法人员职责履行情况以及执法规范性、合法性实施监督控制。

(2)工作复查。各单位(部门)按内控职责范围,采取资料文书调阅审查、实地调查核实、人员谈话询问等方式,按比例对执法事项的规范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检查。

(3)集中检查。主要形式为法规部门按季组织开展执法检查,监察部门按季组织开展绩效考核,其它业务部门按内控职能组织开展的专项工作检查,通过执法检查、绩效考核、专项工作检查对税收执法情况进行集中、全面检查。

(4)动态巡查。通过巡查责任部门实施多元化巡查、监察部门明查暗访,对税收执法人员的职责履行、税收执法、工作纪律、廉政建设的动态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

(5)一案双查。在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和代扣代缴义务的同时,对税收管理员执行税收法律制度的情况进行审查,制作《征管质量评估分析报告》,并对税收管理员税源管理责任问题提出处理建议;对税收管理员的廉政行为进行监督,对为税不廉问题制作《涉税廉政情况报告》,并按程序向相关部门进行传递和处理。

(三)建立互动的内控信息流转体系

1.规范执法内控信息的传递

建立以法规部门为枢纽的信息传递流程模式。所有的内控信息由内控责任部门传递给处于内控枢纽的法规部门,由法规部门在核实分析、拟定初步处理意见后,分类传递给相关的内控责任部门处理。其中对于需要绩效考核扣分、行政党纪处分的向监察部门传递,需要实施经济惩戒的向人教部门传递,需要整改建制的向责任单位传递,让所有处于税收执法监控范围内的部门和人员能随时明晰自身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不足,确保执法过错行为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改正。

2.强化执法内控信息分析

主要是加强个性分析和共性分析,个性分析即由内控部门对内控管理获取的内控信息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初步处理意见和整改措施,并向法规部门传递。共性分析即实行定期分析制,制定执法部门联席会制度,联席会按季召开,由执法内控责任部门通报责任范围内的内控信息,分析执法内控机制运行情况以及执法问题的集中表现和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对执法内控机制建设运行以及执法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提出建议和意见。

3.充分消化内控信息,堵塞工作缺漏

在对内控信息进行分析基础上,要加大对内控信息的运用力度,不仅要对责任人和单位进行责任追究,还要对发现的执法工作缺漏进行整改建制。一要建立整改督办机制,凡是发现的执法工作问题,均要纳入督办工作内容,限期进行整改,定期进行回访复查,确保整改落实到位;二要建立调研完善机制,对执法内控中发现带普遍性的问题,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本级可解决的问题,制定或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对本级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积极向上反馈。

(四)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体系

篇8

*镇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林农开展香榧生产,县政府出台香榧扶持政策,每亩补助*元,我县掀起了香榧种植热潮。今年5月,县政府出台了《*县扶持香榧产业发展意见》(松政办:县财政每年安排*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香榧产业发展,计划到2020年,争取全县香榧面积达到5万亩,并对今后10年的香榧发展对进行了规划,进一步推动了我县香榧产业的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今年新发展香榧面积在*亩以上,全县累计栽培面积已达*余亩,已成为我省“香榧南移”工程的亮点。

二、存在问题

1、产业投入大、产出慢,群众生产积极性受挫

投产的香榧经济效益很高,发展香榧具有非常诱人的前景,但香榧生产存在一个投入大,投产慢的缺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采用嫁接苗造林,一般第5~6年开始结果,经营管理水平好的,15年后进入盛果期。前期投入每亩在1千元以上,投入较大。一些群众虽然也看到了香榧的潜力,但在高投入、慢产出的现实面前,往往缺乏耐心,影响了生产积极性。

2、林农缺乏种植管理技术,香榧成林率较低

一方面香榧幼苗的抗逆性较差,幼年期需要庇荫的环境方能良好的生长,而且很容易被鼠、野兔啃噬造成夭折,香榧幼龄期管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林农缺乏相应的香榧种植管理技术,对香榧幼龄期管理难度没有足够的认识而疏于对幼龄期香榧的科学管理,香榧当年成活率高而成林率低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东阳等原产地,历史香榧造林的成林率仅30-40%,我县早期的引种香榧成林率也很低。

3、地方财政对香榧产业扶持力度不足

由于我县的财力不足,我县香榧扶持资金皆是林业部门向上争取的中央和省里的项目经费。虽然政府出台《*县扶持香榧产业发展意见》,加大政府对香榧产业的扶持,但扶持力度与其他新发展区相比显然是不足的。如*市每年财政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对5年生大苗和容器苗造林给予当年400元/亩,次年80元/亩的补助;鉴于香榧产业的良好前景,富阳、临安、建德、桐庐、浦江部分新发展市县已将香榧产业作为兴林富民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都出台了扶持政策(政府补助200-400元/亩不等),大力鼓励林农发展香榧。

三、建议

1、加大宣传,强化领导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开展香榧种植开发的宣传,让全县人民尤其是广大山区农民充分认识种植香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认识香榧种植产出时间长、回报大,有利于实现山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水土、美化环境。从根本上转变农民发展香榧“投入大,产出慢”的短视心理,激发老百姓发展香榧种植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县香榧产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香榧产业的宣传、规划和实施,协调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我县适宜香榧种植的山地资源非常丰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个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利用山地资源,做好香榧生产和加工利用文章,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布局,通过规划实施、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手段,推动香榧产业的发展,拓展山区经济发展空间,逐渐形成我县农村“平原茶叶发家,山区香榧致富”的产业格局,促进平原山区均衡发展。

篇9

二、*镇发展当地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基地。*是个传统的农业大镇,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初步建立起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小麦、优质芝麻、优质生姜、优质水果、优质畜禽产品等具有很强的优势。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的养殖业发展迅速,规模养殖户82家,年出栏山羊1.3万只,生猪4万余头,肉鸡36万羽。“林—草—牧—沼—菌”、“猪—沼—菌”等生态农循环经济模式在该镇刘大、郭沟、*等村得到了较快发展。郭寨三水梨、甄庄贡柿成为当地群众重要收入来源,并在积极申报省级无公害农产品。

(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镇主导产业是农副产品加工,主要产品是粮油食品、肉食冷冻和脱水蔬菜系列产品。近年来,通过整合、转型、改制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使原来分散零散的加工业得到进一步整合,已形成*、*两大麻油加工企业,*、*两大脱水蔬菜生产企业,*姜油生产企业。20*年*粮油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其“盛和”牌产品获“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盛和”香油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均有销售,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2000多万元;*、*两大脱水蔬菜企业生的“*”、“*”牌调味品出口到香港、欧美,尤其是姜油生产量占全省出口量的70%以上,每年为*赚取近200万元外汇。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突起带动了运输、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工业经济迅速崛起。除了多家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外,以为农服务为主的机电、农用三轮车组装加工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富达”牌农用三轮车、电机泵深受市场欢迎,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四)积极壮大劳务经济。该镇党委、政府把劳务经济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壮大镇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对全镇劳动力进行调查摸底、分类登记造册,有针对性地组织参加各类技术培训。鼓励社会各界兴办技术培训学校,全镇有电子、服装、计算机等培训技校4所,每年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00多人。涉外劳务发展较快,全镇常年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工作的劳务人员有200余人,外出务工人员每年总收入可达8000多万元。

(五)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几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改善镇村基础设施条件。投资200多万元把集镇5.7公里街道改建成柏油路,整修道路两侧8.5公里排水设施。筹资600多万元对全镇13个村道路全部进行硬化。目前省国土资源厅在*村投资270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工程正在实施中,该工程的实施使2000亩低洼地得到整治,新增耕地130亩,新打机井24眼,新建桥涵15座,新铺生产道路5000米,*—*、*—*7.5公里村道柏油路铺设工程已动工,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全镇缺乏能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项目,经济的发展仅仅靠宝鼎、文彩等两个油厂支撑,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少。二是经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看不到外地客商在本地经商给当地带来的利益,强买强卖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和谐,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较多,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非法集资案、红旗三队土地纠纷等解决起来仍存在难度。四是集镇基础设施现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集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需要实施,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农村道路、卫生条件等需要改善。五是人口过多仍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沉重负担。

四、启示和对策

*镇经济社会发展是全县一个缩影。通过对该镇的调研,给了我们发展全县各乡镇及县域经济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认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正确把握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和定位,选准并坚持一条适宜本地发展的战略,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人专我精;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带动战略,立足资源、区位、劳动力优势,加快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必须坚持不懈地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主攻大项目,壮大园区经济;必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让创业主体铺天盖地、发展领域不留空地,最终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镇(乡)域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分类指导,拓宽发展空间,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具体对*来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一个主题。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全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构建和谐*。

(二)强化两种意识。

1、开明开放意识。*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要克服资金匮乏、自主增长能力不强的弱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县内县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工作实践中必须站在*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上,进一步树立“开明比精明更重要、践诺比承诺更重要、软环境比硬环境更重要”的观念,以全新的思路,开阔的视野,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进一步从自我封闭的小农经济意识中解脱出来,树立“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新观念;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观念中解脱出来,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新观念;从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中解脱出来,树立开拓创新的新观念。要切实做到开明开放,真正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怕失位、怕失权、怕失利、怕失宠、怕失分、怕失群”的思想顾虑,立足长远算大帐、算发展帐,不要怕外商投资赚钱。要坚持集中攻坚、源头治理,努力破除环境约束,结合机关效能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好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以更加开明开放的观念,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实现更快的发展。

2、竞优争先意识。我县是欠发达县,基础差、底子薄,财力有限,干事创业比发达地区困难要多。面对繁重的发展任务和周边县市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争先进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要进一步树立“主动找事干比被动抓落实重要”的观念,率先动作,抢占先机,做到做任何工作都早准备、早谋划、早干事,始终掌握工作主动权,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进一步树立效率意识,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加快工作节奏,抢先抓住机遇,高效利用机遇;要善于分析机遇,应当看到当前国家控制投资规模、严格土地管理等政策对发达地区来说是不利因素,对我县来讲却是有利机遇。要进一步树立落实意识,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从实字入手,拿出实招,注重实效,层层落实,一抓到底,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早日崛起。要进一步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坚持做任何工作都要争位次、高标准、严要求,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赶超目标,争得一流的位次,争创一流的业绩,只有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都做好了,全县的整体工作才能上一个台阶,才能在与周边县市的竞争中争得上游,才能使我县在全省、全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形象有一个新的变化和提高。

(三)破解三大难题。

1、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小康之路。对我县来讲,计划生育尤为重要。要通过深入的宣传,有力的举措,扎实的工作,真正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工作长效机制,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和乡所村室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要加大“两非”案件的查处力度,着力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要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逐步减轻人口过多对经济发展的沉重压力,走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2、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群众基本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支持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小城镇等工程建设,通过完善乡村功能,促其快速发展。

3、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消费、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就我县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属于投资推动型经济。因此必须继续紧紧抓住项目建设不放,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重点做好“选项目、做项目、跑项目、干项目、管项目”的文章。选项目就是要构思项目,要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了解政策导向,把握投资动态,结合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把握项目的发展方向,选准项目、选好项目。做项目就是要按照做精、做深、做专的要求,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储备;要按照续建项目、新开工项目、预备开工项目和前期工作项目四个层次建立项目库,同时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努力形成“建设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的良性工作机制。跑项目就是要积极行动,争取项目,落实资金,完善程序,为项目开工建设做准备。干项目就是要实施好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尽快发挥投资效益。管项目就是要加强督查检查,建立项目推进机制,继续实行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落实好例会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协调调度制度、统计月报制度等。

(四)做好四篇文章。

1、工业强县。“经济是中心,工业是重点”,*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奋力崛起的希望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工业首位意识,把提升工业化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举全县之力组织工业突破。在发展思路上要立足农业和农产品资源优势,主攻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为农服务工业。在发展重点上,要积极巩固和壮大化工、机械、纺织、食品、酿造、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努力培植一大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群体和利税大户。在发展战略上,要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依托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推进经济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努力打造脱水蔬菜、皮革加工、肉食加工、面粉加工、油料加工、“三粉”加工、木材加工等七大产业集群。在发展载体上,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平台效应,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工业企业聚集的主阵地。

2、畜牧富民。我县是全省第一养羊、养牛大县,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立足我县农业资源,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增长点,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要向上积极争取更多畜禽养殖专项补贴资金,加大对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的扶持力度。要通过健全动物疫情防控体系,确保畜牧养殖健康快速发展。

篇10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多年来,人民调解制度以其自愿协商性、程序简易性和成本低廉性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作出新的贡献,这些都亟待我们去深入思考和仔细探究。最近,我们深入各县(市、区)及部分乡镇就全市加强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市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和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加强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坚持排查在前,防范在先,在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较好地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人民调解预防、减少和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遵循“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四前工作法”,大力开展“调解矛盾纠纷,创建平安*”和“矛盾纠纷调解年”活动,及时有效地排查化解和预防减少了大量民间矛盾纠纷。全市人民调解组织每年平均调解各种纠纷一万余件,成功率在98%以上。据统计,20*年一季度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53起,调处成功1833起,成功率达98.9%。其中,防止民间纠纷引起群体械斗33起,涉及670人;避免群体上访22起,涉及224人;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8件。20*年1月,*区*镇*村两个组的村民为争鑫源矿业运输权发生纠纷,将运矿车停在矿口主要运输道路上,使矿方采矿运输工作停滞,同时致使矿业工人无工可做而与当地村民又发生冲突,双方手持铁棒对峙,群体械斗一触即发。镇里接报后,立即组织司法所、综治办和派出所人员火速赶到现场,一方面做好双方的疏导工作,避免矛盾升级;另一方面组织村民代表和矿方代表协商调处。经过4个多小时的调处,双方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避免了一起群体械斗的发生,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环境。20*年3月,永州市蓝山县新墟镇一妇女邹某在*县城关镇一房东李某家突然死亡,几十名死者亲属情绪非常激动与房东李某发生争执,并到*县城关司法所报案,要求追究李某责任,并扬言如果处理不好就扣押*来住蓝山的车辆。司法所的同志意识到情况紧急,迅速将情况上报镇里和县司法局。镇里立组织纠纷协调处理小组奔赴现场维护秩序并深入调查情况,同时通知法医验尸确定死因,并联系蓝山县新墟镇干部一起到*县城关司法所共同处理。经法医鉴定,邹某属正常死亡。调查中发现,邹某与李某同居生活了两年。事实清楚后,城关司法所召集纠纷双方进行调解,经过多方努力,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一起跨市、县的突发性纠纷得以圆满解决。由于防范机制不断健全,全市民间纠纷发生率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统计数字表明,20*年全市共排查出各种矛盾纠纷14830起,20*年为11350起,20*年为8992起,20*年比20*年下降了23.5%,20*年比20*年下降了20.8%。人民调解把大量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基层,大大减少了量、诉讼量和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群体斗殴事件,成为党委、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我市的人民调解经验在20*年4月9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

(二)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制度建设逐步健全。目前全市建立了县、乡、村、组、联户五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有各类人民调解组织3661个。其中县(市、区)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11个,乡镇(街道)调委会257个,村民调委会2974个,社区调委会2*个,厂矿、企业及各类专门调委会212个;有人民调解员1.3万人,义务调解员和纠纷信息员3.8万人,并在乡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了调解庭(室)。各乡镇成立了以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国土所、林业站和水管站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合调解委员会,构筑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遍布城乡、厂矿企业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形成了“大调解”的工作格局。人民调解委员会基本实现“六统一”(标牌、印章、人民调解标识、程序、制度、文书统一)和“五有”(有标识牌、有办公场所、有印章、有调解回访记录、有统计台帐。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持证上岗、纠纷登记、统计、文书档案管理等十多项管理制度;实行纠纷情报信息月报制、重大疑难纠纷报告制度、跨地域联谊联调制度、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等制度;加强了联络互访机制、矛盾纠纷预防机制、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机制、人民调解工作督办机制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了管理有章程,考核有标准,办事有程序,监督有依据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人民调解工作规范有序发展,提升了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

(三)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领域逐步拓展。为了有效整合和强化化调解职能,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均结合实际逐步建立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效衔接配合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区成立了三调解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司法局,具体履行牵头、协调、督办、考核、问责等10项工作职责,并配备流动调解车一台,设立“流动调解庭”,建立了由“一个三调联动班子、一套规范工作机制、一支综合调解队伍、一台流动调解专用车、一条人民调解热线”“五个一”构成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将人民调解贯穿于民事案件的诉前、诉中、诉后各个阶段,明确了与行政调解对接工作范围。对重大疑难纠纷和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矛盾纠纷,由办公室指派相关成员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流动调解庭”,赶赴纠纷现场进行集中调解。*市对涉及有关人身、财产权益的民间纠纷和简易经济纠纷到法院的,由法院妥善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还积极在城区派出所设立调解室,由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派人到调解室值班,配合派出所现场调解纠纷或受理派出所移交的当事人申请调解的民事纠纷,实现了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的优势互补。*、*在城区派出所设立调解室,实现了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的优势互补。临武县在交警大队设立调解室,有效调处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纠纷。汝城县分别在县法院、公安局、司法局设立了司法调解协调中心、治安调解协调中心和人民调解协调中心。安仁、桂阳、*、*等司法局通过“三调联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成功化解了多起疑难纠纷和群体性纠纷。20*年1月,同新建材市场一门面的产业主曹某一纸诉状将租赁其门面的江某告上法庭。在此之前,双方因门面归还时间产生分岐发生打斗,都被公安机关治安处罚过,双方积怨较深。*区三调联动工作办公室获知这一信息后,主动介入调处,经过几个回合的协商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握手言和,既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又消除了当事人的积怨。据统计,*区自流动调解庭成立以来,共组织和参与调处重大矛盾纠纷79起,调处成功77起,其中成功调处跨区县边界纠纷36起。

二、对当前我市主要社会矛盾纠纷的简要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各种利益冲突和磨擦不断出现,不断发生,涉法问题越来越突出,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对社会稳定形成较大的压力。我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矛盾纠纷诱因复杂、类型多,矛盾纠纷主体呈多元化。过去调解矛盾纠纷集中在婚姻家庭、宅基地、邻里、债务等方面,诱因相对简单,只要及时调处,一般都能化解平息,对社会危害不大,已经不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而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大多与当地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有关,涉及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矿产资源、企业改制、村务管理、土地承包、职工下岗、干部待遇、复员军人就业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加。从矛盾纠纷的主体来看,过去以单一的自然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居多,现在矛盾纠纷的主体涉及企业、社会团体,甚至涉及到政府部门。

(二)突发性纠纷增多,易发群体性纠纷。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发生绝大多数与经济利益有关,如拆迁安置、征地补偿、企业改制纠纷等。为了尽快解决问题,矛盾纠纷当事人往往给对方施加压力,或借助媒体将矛盾纠纷社会化、公开化,使矛盾纠纷更为复杂。有的矛盾纠纷当事人甚至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想法,动辄越级上访、甚至到当地政府“闹事”,试图通过“闹事”来引起政府的重视,以求问题的解决。一些地方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甚至有的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统计数字表明,全市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组织因利益引发的群体性纠纷发生率逐年上升,20*年度为19.7%,20*年度为21.5%,20*年一季度达到了28.3%。

(三)矛盾纠纷调解难度大,反复性强。随着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提高,无理取闹或无原则纠缠的现象减少了。现在,矛盾纠纷主要趋向是自我保护和维护自身权益,矛盾纠纷的内容由简单趋向复杂。有的历史遗留问题,有的群体性纠纷往往与少数人行为偏激违法纠缠在一起,在有关部门处理之后,由于个别别有用心的人从中作祟、唆使,导致纷争再起。一些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不断增多,解决起来难度很大。

以上特点说明,矛盾纠纷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人民调解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调解工作的内容增多,涉及面更广,工作的难度增大,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和采取切实措施强化人民调解工作。

三、当前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我市人民调解工作总的情况是好的,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新形势的发展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各县(市、区)和部分乡镇的走访调查发现,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在有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实践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及其职能的发挥。

(一)一些地方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一是有的基层领导认为人民调解“职能软”,可有可无,对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上的作用持怀疑态度,未能把人民调解工作提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重治理,轻防范,从而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舍不得投入;二是对人民调解工作宣传少,致使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不相符合;三是一些地方各有关部门没有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对人民调解工作支持配合不到位。人民调解组织在调解纠纷过程中,要求有关部门给予配合和参与时,存在着回避的现象,调解人员孤军作战,无法处理涉及面广的复杂矛盾纠纷。

(二)人民调解工作缺乏必要的保障。一是组织保障不到位。由于受利益驱动,在涉及基层政府、集体经济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利益之争,甚至涉及到一些政策的贯彻执行时,一些基层组织的硬性干预,损害了人民调解的中立性质。二是经费保障不到位。有些乡镇(街道)没有将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费纳入乡镇(街道)财政预算,或虽列入预算却不能做到专款专用。村居(社区)调委会的经费更是没处落实。这样既不利于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不利于纠纷的及时妥善解决,也不利于调动广大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经济条件相对好些的村,调解主任有一定的工资性补助,但经济较差的村,调解主任连工资性补助都不能很好地落实,更不能保障其为调处纠纷而支出的费用。

(三)调解人员的法律素质和调解技能有待提高。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之人民调解协议与民事诉讼相衔接后,调解的程序、文书等规范性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对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及调解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市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技能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一些地方在产生人民调解员时,只注重个人的品德和威望,忽视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造成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调解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特别是村、居(社区)调解员文化程度明显偏低。二是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大,大多数调解员,特别是村(社区)调解组织中的调解员没有经过较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专业知识欠缺,在工作中难以做到依法调解。三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法律知识的年轻调解员因缺少基层工作经验,面对一些较疑难的矛盾纠纷,无从下手,从而影响了矛盾纠纷的及时有效化解。

(四)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程度还不高。目前,我市各级调解组织调解工作规范化程度还很欠缺。部分人民调解委员会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文书不齐,调解协议书表述不清,要件遗漏,装订不规范等问题大量存在。有些村的调委会主任虽有工作热情和工作经验,并具有一定的威望,但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下,法律知识贫乏,很难达到依法调解的要求,且无法独立制作规范的调解文书,从而严重影响了人民调解效力的发挥。此外,村、居(社区)人民调解组织普遍存在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程序不规范的情况,还有些村的调委会组织涣散,形同虚设,不能发挥村级调解组织应有的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为促进全市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和预防减少社会矛盾纠纷构建和谐*中充分发挥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各级党政领导在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矛盾纠纷调处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的同时,要认识到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调解工作当作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把人民调解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要严格落实领导目标责任制,强化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纠纷,各级领导要亲自出面协调处理,防止因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当引起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酿成或刑事案件。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人民调解的性质、意义、作用和独特优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调解工作的良好氛围,使调解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解决矛盾纠纷的第一选择。

(二)大力推行“三调联动”,构建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新形势下,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多主体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成因越来越复杂,调处难度很大,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各自为政的局面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人民调解经常出现力不能及、工作协调衔接难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调解职能的充分发挥。积极整合调解资源,实行矛盾纠纷归口管理、综合协调、统一调度,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三调联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机制,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有利于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调解的优势和功能,及时有效化解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重大矛盾纠纷。全面推行*区“流动调解庭”的成功经验和“一个三调联动班子、一套规范工作机制、一支综合调解队伍、一台流动调解专用车、一条人民调解热线”的“五个一”做法,尽快形成“党政牵头、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调解工作新格局。

(三)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要在“调防结合”上下功夫。人民调解一方面要积极调解,及时化解民间纠纷,努力把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哪里有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及时地去化解这些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科学地把握民间纠纷产生、演变、发展的规律,增强对民间纠纷发生的预测、控制能力,加大预防工作的力度。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及时发现有可能导致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防止矛盾纠纷特别是的发生。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优势,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为处理矛盾、防范激化提供及时的信息。同时,要把人民调解工作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调解的过程就是法制宣传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坚持在调解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自觉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