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副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4 17:1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委副主任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认真总结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2011年项目申报工作,对今后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出意见。
1.正确评价五年来新农村专项资金投入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成立了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过去五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协调推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全面提高了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水平,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五年来省级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据统计,五年时间市(州)和长白山工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达到10.77亿元,乡镇投入达到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财政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到目前,全省有近1/3的市(州)、1/2的县(市、区)、3/4的乡镇都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二是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调动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五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亿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和杠杆撬动作用。
三是有力地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补贴是省级专项投入的重点。五年来,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建设农村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建设农村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支持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13个。省级专项资金投入促进形成了新的农村投入机制,构建了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渠道,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实现了市带县、城帮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全省共同努力下,有6类项目建设呈现了快速推进的大好局面:第一类是在产业发展上,全省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屯4205个,工业集中区72个,各类专业合作社978个,实现产业立村230个,市场活村75个,人才强村36个,旅游兴村58个,城镇带村63个,第二类是在农村道路建设上,全省1000个示范村,累计修水泥路11132公里,柏油路47公里,巷道铺砖466公里,修边沟1251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屯屯通和户户通达到70%以上,第三类是在农村房屋改造上,新建砖瓦房16.4万户,改造旧砖瓦房15.4万户,新建和改造面积2449万平方米,户均面积达到80平方米,重点推广了新式农居和暖房子,农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第四类是在农村环境整治上,改围墙8.3万延长米,修铁大门21.6万个,建公共厕所14443个,建室内水冲厕所32151个,建户外卫生厕所33.9万个,建垃圾站18180个,建垃圾填埋点15117个,栽树15098万株,安装路灯50547盏,第五类是在办公健身活动场所上,新建和改造村部2240个、卫生所2342个、农民夜校1213个,建乡村文化站599个、村图书室2150个,建文体健身广场1093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4600套,第六类是在便民服务上,新建农村超市3056个、幼儿园746个、网吧293个、洗浴点602个、老人托养所161个。通过新农村建设,全省打造了一大批产业发达、环境整洁、院落整齐、设施完备、美化绿化的魅力村庄。
四是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切实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到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上来。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加大规划编制的资金支持,是启动规划、做好规划的重要保证。五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累计投入规划编制资金5500万元,其中投入省级专项资金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五是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五年来,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省新农村办和省委组织部联合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由省纪检委、省委组织部、省农委和省民政厅共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两年已完成培训任务4000名。省里还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近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
总之,五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这一成绩的取得与省和各级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是分不开的,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专项资金的设立已经成为凝聚各级各方面力量,合力建设新农村的原动力和活化剂。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规范,积累了一定经验。一是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扭住关键,找准切入点,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两项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强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抓纲带目、纲举目张,才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才能加快农村面貌的改变。二是尊重民愿,切实发挥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还权于民,建什么、怎么建都由农民自主决策,不包办代替,不行政命令,不搞暗箱操作,实行公开公示,接受农民群众监督,这是搞好新农村项目建设、加强专项资金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的有效办法和重要保障。三是激励约束,注重发挥专项资金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是充分体现专项资金的补、引领性和带动性,对于项目捆绑多、自主投入大、干的效果好的,坚持多补助、多奖励,调动积极性;对于具有创新的、方向性强、起点高的项目,比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这类项目等,给于重点倾斜和大力支持;对于那些无所作为、工作推进慢、建设效果不明显的,适当削减支持规模。四是立制规范,把各项制度建设贯穿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注重项目审批程序,坚持村申报,乡镇、县、市和省逐级审核审定的办法;建立健全项目申报公示制、建设合同制、工程招标制、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等,严格履行各种手续;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检查,每年春秋各集中检查一次,既检查项目,又检查资金,确保项目建设扎扎实实,资金使用管理安全规范。五是协调配合,努力做到部门之间工作衔接有序、上下工作拧成一股绳。多年来,与省财政、省发改部门工作协调顺畅,保障了专项资金的规模和及时审批下拨;加强了与市(州)、县(市、区)和村镇工作的有序衔接,确保了项目建设的真实性、可行性,保证了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地发挥了专项资金的支持作用。可以说,这些工作经验是上下共同努力、共同实践的结果,要倍加珍惜,积极运用,以利工作,切实把今后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做的更加扎实、更富有成效。
2.全力做好今年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申报工作
2011年是全省新农村建设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第二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省里继续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1000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补助。前段时间,经过与省财政厅沟通协调,省农委党组研究确定,省新农村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吉林省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以吉农综字[2011]56号文件下发到各地组织实施。2011年项目申报工作与历年比较,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一是时间紧。按照计划,在2月底前完成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下发工作,3月15日前完成项目申报,3月31日前完成项目考核,4月15日前完成项目调整,4月30日前审定项目上报省专项资金委员会,争取5月份第一次例会审核通过,6月底前将资金拨付到市、县。从整个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上看,可以说是步步紧逼、环环紧扣,时效性很强,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二是任务重。1000个示范村项目申报和审核审定工作,无论是从示范村数量来说,还是从工作环节来讲,都存在着点多面广、程序多项目多、数据量大工作量大、检查任务重和复核任务重的特点,需要我们上下共同努力、合力攻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三是责任大。项目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示范村建设水平,而且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项目资金的后续管理和使用是否科学和规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工作,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工作上要细上加细,做到申报无纰漏、无遗落,一次申报、一次成功。四是关注程度高。尽管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新农村办公室以及各个示范村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关注能批多少资金,还关注今年干什么项目,我们一定要引导好,把好事办好,切实让各个方面和各个层级满意高兴。
根据2011年面临的新形势,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文件精神要求,今年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工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一)申报范围、补助原则和支持重点项目。项目申报范围主要是被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1000个示范村。补助原则主要有5条:上限控制,对示范村上报的项目补助资金实行上限控制,并根据示范村大小、建设成效和原有条件等情况,适当确定补助额度;重点支持,主要是支持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相对集中,申报项目要具备一定规模,避免出现项目投资过小、数量过多。每个村申报项目1个,最多不超过2个,排好顺序;尊重民意,按照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和要求确定建设项目;奖优罚懒,对于地方投入大、乡村集体和农民主动投入、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的,给予适当倾斜。相反,则适当削减支持规模。
2011年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共10类,分别是: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包括村道、屯道、巷道的水泥路、油路、铺砖建设。二是桥涵建设。三是自来水工程建设。包括水源、泵房、管线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排水排污工程建设。包括路边排水沟、屯内小河流两岸整治。五是清洁能源建设。兴建集中供气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省支持最高额度不超过70万元,不足部分由县(市、区)财政和村集体、农民自行筹措。六是休闲文化广场。包括场地整治、设施配备、宣传栏建设等。七是垃圾处理场点建设。包括垃圾堆放场所、垃圾处理场、垃圾转动车等。八是有线电视建设。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或建设卫星接收装置。九是农户围墙、大门改造。支持示范村改造农户围墙,统一格式,美观实用。十是太阳能路灯。这10类项目是省里综合考虑全省情况确定的,既照顾了建设好的地区,又考虑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项目申报不得超出这个范围。对于省里没有支持的项目,各地可通过本级专项资金、乡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社会帮扶资金予以扶持。
(二)申报程序及时间要求。申报程序基本是与往年一致。各示范村要按照规划建设的要求,提出本年度具体建设项目,编制《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书》,经市(州)、县两级农业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签属意见后,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按照早申报、早批复、早实施的要求,省里已将《项目申报管理指南》通过网络进行了转发。要求各地在3月15日前将申报项目上报到省里,逾期视为自动放弃。省里还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考查、集中审核、专家论证,上报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审批。这样,2011年的项目申报审批和资金拨付工作最晚不迟于6月底前完成。因为,省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规定,2011年同2010年一样,凡是6月底前没有下拨专项资金的,每逾期1个月削减10%,并在第二年预算安排时扣减。11月份起不再下达专项补助资金,结转下年使用。这次会议结束后,大家就要立即着手组织抓好本地项目申报工作,尤其是部分县(市、区)示范村数量较多,市县两级要加快项目审核进度,在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出现贻误时间,影响省里项目批复,责任自负。
(三)项目核查。为确保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省里要对各地的申报项目进行检查。3月15日以后,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将会同财政部门组成9个组,对全省1000个示范村项目申报工作进行实地考核,对所有示范村2010年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是查阅账目,对2011年申报项目进行逐村现场对接,根据实地与可能确定建设项目,同时对部分示范村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考核和检查。要坚决杜绝和防止利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偿还历史积累的债务。发现哪个地方出现这类问题,不仅要追缴今年的专项资金,以后也不再支持安排。
(四)专项资金分配办法。在申请补助额度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申请额度要实事求是。一般来说,每个村申报资金规模在20万元左右,工作开展好的村可以多报一些。另一个是注意项目捆绑。省专项资金委员会规定“专项资金的使用要相对集中,不撒‘芝麻盐’,单个项目在40万元以下的原则上不再安排”,这是硬性要求。各县(市、区)要继续按照2010年的做法,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捆绑立项,以申报指南的10类项目进行捆绑整合,如,道路建设项目就是将各个示范村申报的道路建设项目捆绑为一个以县(市)为单位的项目,一般一类项目申报示范村个数要在3个村以上,申报补助资金超过50万元。各(县、市)在申报时一定注意,没有达到这个规模就协调各村进行项目调整。
(五)需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坚持以规划为指导进行项目申报。做好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特别是这1000个示范村,要进行连续三年的投入建设,必须要制定科学建设指导规划。去年,在省里的要求和督促下,各地、各示范村都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一些县(市、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本级拿出很大一块资金,推进省级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到目前已有近70%示范村规划编制任务已经完成。2011年还没有完成的,要抓紧完成,避免盲目建设和无序建设。在项目核查中,是否是按照规划进行申报将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二是突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新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面貌。经过省里积极协调,农户的院墙、大门建设和安装太阳能路灯纳入了2011年省里支持项目,这是一个突破。同时,市县两级也要把环境整治作为主要投入方向,建立起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切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2011年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全面铺开的有利时机,把省里专项资金支持和积极争取其它政策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立项和批复会充分考虑对其它方面投入带动情况,凡是有其它投入的就优先立项,凡是其它投入较大的就给予多一些的支持。几年来,省里一直督促市、县两级要设立本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践看,凡是设立的,工作就主动,工作成果就大,就能形成多渠道投入、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干部群众积极响应、社会广泛关注支持的良好氛围。这次会议后,还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的市(州)、县(市、区)还要继续积极争取,这不仅是我们做好工作的要求,也是强化单位职能、树立部门形象的重要方面。四是切实尊重农民群众建设意愿。项目申报要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重点解决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路、水、气、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要坚持民主程序,项目申报要进行民主决策,申报项目要在村里公示7天。五是做好大型秸秆气化站项目申报。2011年继续以试点性质安排一部分秸秆气化站建设项目,总体考虑数量控制在15个以内,力求做到当年投入、当年建设、当年运营。由于秸秆气化项目投入较大,省里只解决项目投入的一半多一些,所以要求申报兴建大型秸秆气化站的示范村要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所在的县(市、区)财政投入要达到30万元以上。同时考虑项目长久运营,在项目检查中,凡是申报大型秸秆气化站的,省里将对村班子组织能力、集体经济实力、农民自筹能力和县级财政匹配资金情况也要进行考核。对于不具备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不得申报秸秆气化站项目。
3.切实抓好省级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近几年,从全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看,各县(市、区)都能够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统筹安排,科学使用,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和完善。但个别县(市、区)仍然存在着缓拨、滞拨、串项使用等倾向性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切实加强管理,就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切实保障专项资金安全使用出发,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一)严格按照批复项目使用专项资金。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补助范围严格按照当年省里批复的建设项目使用,不得截留、挪用、串项使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及补助的额度使用,严禁用于补充工作经费、发放奖金等,杜绝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及时拨付和使用省级专项。按照省财政厅和省农委联合印发的《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吉财乡指[2008]797号)文件的规定,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在接到省财政厅指标文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建设单位,并通知当地乡镇财政所(分局)。各地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及时拔付专项资金,不准缓拨和滞拨,务必将专项补助资金在规定时限兑现到村,用到项目建设上。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协调当地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特别是市所辖的区,资金必须及时由市拨付到区,由区拨付到乡镇财政所。发现缓拨和滞拨的,省里要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建议省财政部门收回资金,另行安排。
(三)建立严格的使用管理制度。一是坚持实行报账制度。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在乡镇财政所(分局)实行报账制,严格防止白条入账。二是严格履行项目建设相关程序和手续。主要是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标、项目合同、工程监理、法人负责、竣工验收等相关制度,严格程序,完备手续,经得起检查和审查。三是及时公开。项目建设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每一个环节都要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强透明度,不准暗箱操作。四是建档立卷。对于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情况,都要及时备存相关的文件、资料和图片。县(市、区)和各村都要建立相关档案,以备查询和检查。
(四)加强存在问题的整改。从前段时间省里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调度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县(市、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作是严肃规范的,专项资金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能,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但也存在着有的地方资金挂帐、项目无法实施问题。对于过去擅自串项的要妥善处理,抓紧解决。对于去年和今后批复的项目,无论是因灾还是其他原因,省里要求一律不准串项。各地要坚决杜绝这类问题,哪个地方再出现这样问题,就取消哪个示范村资格,同时对县(市、区)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提出批评,并取消年终省级先进的资格。
篇2
一、继续完善联动网建设。××镇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于××年月份,虽然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建设,初步构建了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但这毕竟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常务副主任上任后,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立即着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年下半年××镇联动中心工作方案》。
⒈继续扩大联动网覆盖面,提高联动网的知名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向广大农民朋友介绍城南联动中心的宗旨、服务内容及城南信息网的功能作用。二是全面改版了城南联动网,增设了劳动力转移、各村特色产品等版块。三是及时产品、劳务信息,宣传镇域产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水平。抓好科技特派员及农村信息员的培训,鼓励联动中心工作人员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并要求科技特派员协同所包村科技联络员在所包村举办了一期培训班。协助村科技协会办好科技夜校,联动网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设立村级服务网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帮助群众依靠科技共同致富。
⒊进一步完善健全联动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制度。联动中心工作人员必须了解所包村(居)的基本情况,如人口数量、劳动力结构、经济状况、农业资源、村委班子结构、可发展潜力等。每月至少走访四户或四家企业,并做好下乡记录,同时,每月至少上报两条信息,每月至少编一期联动网宣传栏。坚持每月日例会制度,要求联动中心工作人员汇报本月的工作情况及下个月的工作计划。
二、继续抓好莲峰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
⒈针对城南莲峰三村)比较薄弱的经济状况,与村民们探讨发展大计。莲峰三村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地,多年来一直以种植蔬菜为主,品种单一,已造成品种退化,产量降低。为尽快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镇联动中心积极与福建农科所联系,结合山区的气候、土壤等实际情况,建议引进该所的新品种金蕃五号、广东黑皮冬瓜等,更新了种植品种,并经常上山为村民指导,目前长势良好。
⒉努力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针对现有莲峰三村示范基地内种植的水果、蔬菜等缺乏科技含量,大部分品种老化,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象,常务副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与福建农科院及市、区联动中心联系,尽可能地为基地提供新品种、新产品等有关信息,以增强示范基地科技含量,使村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目前基地资金不足,无法进行品种更新等一系列问题,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为其争取资金以解其燃眉之急。目前,该笔资金正在落实中。
三、抓好劳动力转移工作,解决当前突出问题。
××镇地处城郊,随着城市东扩南移,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见突显,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被镇党委、政府摆上“三农”工作的重要议程。常务副主任上任后,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在她的组织部署下,××镇于××年月日全面展开新一轮富余劳动力培训意向调查摸底工作,并根据调查摸底的汇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培训,以有效地提高村民的就业率。目前,第一期富余劳动力电脑培训班有望在近期举办。自月以来,已成功转移富余劳动力余人。
四、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篇3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规定要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禁毒工作方针;坚持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我区戒毒治疗、心理干预、帮扶救助、监控管理工作机制,努力推动我区禁毒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组织领导
成立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管委会主任杨旺生,副组长:区党委副书记徐丽斌、区党委副书记杨海山、管委会副主任王顺火、管委会副主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综治办,办公室主任由蔡海春(兼),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区戒毒和康复工作。
工作任务
通过戒毒(康复)工作,在逐步建立以村为基础,家庭为依托,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功能兼备的戒毒工作体系,努力实现吸毒人员戒断毒瘾,身心康复,回归社会的目标。
(一)落实基础设施以及工作开展的各项基本保障。
1、落实好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配齐必要的办公设备;
2、研究提交戒毒(康复)工作所需的经费名称,保障额度及保障途径和办法;
3、组建戒毒(康复)专业服务队伍,以村委会为单位,建立戒毒(康复)工作小组,原则上每一名吸毒人员对应一个小组,明确工作内容,制定工作计划。
(二)逐步建立健全戒毒(康复)的各项规章制度。
1、规范制度戒毒(康复)工作内容,相关程序规定参与戒毒(康复)各相关单位,专职人员、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和义务;
2、探索戒毒(康复)对象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医疗服务和心理干预工作机制,生活救助和帮扶工作机制;
3、解决好戒毒(康复)工作的检查、考核、评估、奖惩、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逐步实现戒毒(康复)工作顺畅,持续运行。
职责分工
(一)各村要按照本村内吸毒人员数配备,配齐配好戒毒(康复)专(兼)职的工作人员;落实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场所、设备和经费;统一制定戒毒(康复)工作计划,指导工作小组开展各项相关工作。
(二)马洋警务区要负责对戒毒人员的审批和定期检测工作,对违反戒毒规定和协议的依法处理,责令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接受康复。
(三)综治办要对戒毒(康复)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供司法援助,并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吸毒人员登记。
(四)宣传科要指导戒毒医疗机构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戒毒医疗和护理;加强对药物维持冶疗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加大对医务人员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
(五)民政办要指导基层组织将戒毒(康复)纳入建设和管理,促进和指导社会工作者参与戒毒(康复)工作,将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戒毒(康复)人员纳入救助范围。
(六)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要对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七)戒毒(康复)工作小组要根据戒毒(康复)人员的染毒程度、经历、个人特点和家庭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分级分阶段的戒毒方案,并适时进行调整。对严重违法戒毒协议或者在戒毒(康复)期间又吸食、注射的,戒毒(康复)工作小组应当及时对公安机关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戒毒(康复)对象
对下列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戒毒:
(一)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初次查获,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的生活来源,具备家庭监护条件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的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三)不满十六周岁的;
(四)七十周岁以上的;
(五)因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
(六)其他不适宜强制隔离戒毒的。
时间和步骤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3年7月30日至2013年8月15日)。
1、各村要成立戒毒工作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定具体责任人。
2、制定工作方案和其它准备工作。
3、召开相关部门动员会,全面部署,开展摸底排查。
(二)工作实施阶段(2013年8月16日至2013年11月30日)。
按照总体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3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1、全面回顾工作开展情况,客观准备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方法和工作建议。
2、充实、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
3、召开戒毒(康复)工作现场会。
工作要求
(一)加大宣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要大力宣传开展戒毒(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切实抓好工作,要着力提高全社会对工作的理解、支持,增强社会各界参与戒毒(康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投入,确保工作开展所需的经费到位。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戒毒(康复)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精力投入,各村要按照一定比例落实戒毒(康复)工作经费,确保戒毒(康复)可持续开展。
篇4
一、中村乡基本情况
中村乡位于禄丰县城北部,距县城13公里,与武定、元谋两县接壤。全乡国土面积301.7平方公里(45.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8.4万亩,占全乡国土面积的85%。全乡下辖9个村委会,137个村民小组,有乡村人口17000多人,其中彝、苗、傈僳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3%。全乡海拔1592米一2510米,年降雨量为900—1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8℃,森林覆盖率82.6%。乡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是禄丰县的重点林区之一。
二、中村乡森林防火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为及时部署中村乡2018年森林防火工作,中村乡及时调整并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任主要领导的乡森林防火领导指挥机构,并于2017年12月29日,在乡人民政府大会议室召开了由乡党政班子领导、各村委会书记(主任)、副主任、林管员、下乡工作组组长以及林业站全体人员参加的“中村乡2018年森林防火工作会议”。会上,乡党委书记对抓好2018年森林防火工作做了全面动员;乡人民政府乡长认真总结了中村乡2017年的森林防火工作,对2018年森林防火工作进行安排布署;并开展了森林防火知识培训,乡人民政府还与各村委会签订了中村乡2018年森林保护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责任制度,切实将森林防火责任分解落实到全乡各相关部门。
(二)明确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为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责任。进入防火期以来,乡党委政府严格落实各项防火责任制。2018年全乡共签订各种责任状4726份,其中,乡人民政府与村委会签订9份,村委会与村民小组签订137份,乡人民政府与林区施工企业签订责任状 10 份,村委会与护林员签订106份。各村民小组与农户签订的森林防火责任书4464份。同时从村民小组、村委会到乡,各级均已经做出了书面承诺,森林防火承诺制落实到位,全乡已经按照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的要求,每个山头地块都配齐了巡山护林人员,划分了责任区,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
(三)落实防火经费,确保森林防火工作扎实开展。为确保全乡2018年森林防火工作有序开展,乡党委、政府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全乡共投入防火经费47.1万元,其中8.5万元主要用于全乡的森林防火宣传、火灾预防、专业队人员工资发放等各项工作的开展,38.6万元用于长期护林员工资发放和聘请季节性护林员。
(四)做好防火物资储备。进入防火期,中村乡党委、政府积极按照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要求,认真抓好防火物资储备工作,并对现有的扑火物资进行调试和检修。中村乡现共有风力灭火机24台、油锯5台、水枪40支、睡袋75个、打火拖把120把,锄头100把,砍刀50把,兵工铲20 把,全乡防火物资储备达到了16.5万元。
(五)加大宣传,增强防火意识。为使防火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人民群众从被动防火转变为主动自觉防火。我乡自进入防火期以来,就结合中村乡的实际认真制定了中村乡森林防火宣传方案,把森林防火宣传工作落到实处。一是以会代训,广泛宣传动员。无论是乡人民政府还是各村委会召开的各种会议,相关领导都在会议上对森林防火工作进行广泛宣传,使森林防火工作扎根于群众心中,增强全民的防火意识。整个防火期全乡共召开各种防火会议810场次,累计受教育人数38149人次;二是在各交通路口、人员集中的地方刷写、粘贴防火宣传标语3812条;三是及时发放、张贴森林防火宣传材料。到目前为止,全乡共发放《森林防火户主责任书》5700份,森林防火安全知识宣传手册2300本,,五色彩旗50袋,森林防火责任义务告知书4700份,致全县人民的一封公开信220份,禄丰县人民政府令190份,省州防火命令230份。四是新建森林防火宣传碑2块(山前岔路口、山前壮山路口各1块)。五是认真开展森林防火“五个一”工程宣传。中村乡辖区内有中小学11所,共上防火教育课课时,写有关森林防火作文篇,出黑板报期 ,刷写标语条,发放 《致中小学生家长的公开信》2100份,高火险期致中小学生家长一封信2100份。
(六)强化火源管理,禁止火种入山。进入森林防火期后乡森林防火指挥所就对全乡护林员严格要求,野外用火加强管理。一是加强全乡护林员管理。要求全乡106名护林员经常巡山护林,特别是多年易发生火灾地段、边界地带派专人守护,做好巡山日记记录和进山人员登记。二是严格野外用火管理。严禁火种入山。加大对全乡9个森林防火临时检查站的督促检查,聘请18人对进山人员车辆进行登记收缴火种。三是加强对“五种人”及70岁以上老人的监管。要求各村委会落实责任,明确对象,对辖区内的“五种人”认真登记造册,并落实好监护人。2018年全乡共登记造册的“五种人”64人,70岁以上老人434人,并落实了监护人,并与监护人签订了双向责任合同。同时认真修订《森林防火应急处置办法》,确保发生森林火灾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组织扑救。
(七)严格值班制度,做好应急处置。一是严格值班制度。一进入森林防火期,乡党委政府就要求乡党政办、林业站、9个村委会都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有人值班。为了确保在发生火灾时能第一时间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置,中村乡党委、政府结合中村的实际组建了专业队、半专业队、义务扑火队,其中:乡机关组建一支20人专业队和由60名机关干部职工组成的一支半专业扑火队伍, 9个村委会也根据自己的实际组建了31支的群众义务扑火队,同时乡森林防火指挥所还及时组织人员深入9个村委会对扑火队进行了扑火机械的使用和安全扑火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了全乡辖区内各扑火队伍整体应急水平和安全扑火意识,确保在最短的时间,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火场积极参加扑救,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尽可能的把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在整个防火期内由于各项防措施落实到位,中村乡没有发生森林火灾。
三、取得的经验
1、森林防火工作突出抓“早”。进入12月,乡党委政府在大会小会上都对森林防火工作进行提前安排布署,把各项预防措施提前做好准备并落实到位。
2、森林防火宣传深入林区、深入边远村寨,宣传不留死角,做到家喻户晓。
3、野外火源管理上有新突破。进入森林防火高火险期,特别是小春收割大春栽种时节,我乡在林区禁止一切野外用火。但是在中村坝子由村委会、村小组制定烧秸秆方案,实行有计划烧除,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提高农户自愿防范森林火灾的意识,减少林区擅自野外用火引发森林火灾发生。
4、督促检查落实到位。进入森林防火期,乡党委、政府、纪委多次深入林区、村组进行森林防火宣传、督促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5、村级对森林防火工作高度重视,由被动防火转变为主动防火。
四、下年工作计划
1、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大对森林防火工作的宣传力度,特别加强历年来发生火情的村组,交界地区群众进行宣传培训,逐步提高村民的自觉防火意识。
2、加强村级物资储备。逐年配足村级3万元扑火专用工具和通信器材,提高处置森林火灾的能力。
3、加强对护林员的管理,充分调动护林员的积极性,使之更好的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
4、进一步加强火源管理。充分发挥森林防火临时检查站的作用,严格开展进山人员登记,严禁火种入山。
5、希望上级能给予一定的防火经费补助,减少乡村两级筹集资金的压力。
篇5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实现减排10%的目标的又一项重大国情调查,也是一项事关大局、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基础性工作。
因此,这既是一次涉及“三源”的普查,也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为正确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更加科学、更加翔实、更加全面的基础性数据。各村、各单位(厂)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建设新农村,实现“两率先、两步走”目标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为切实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我镇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特制定本普查实施方案:
一、普查时点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时点是2013年12月31日,时期是2013年全年的资料。
二、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是在我镇地域上的全部工业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餐饮业、住宿业、服务业;抽样的农户、一定规模的饲养及养殖户。具体为:
1、工业源:制造业、电力、水的生产和供应;
2、生活源:住宿业≥30张,餐饮业≥30张(个),洗染业≥20公斤,理发美容≥3张(个),洗澡业≥20张(个),摄影业必须有扩印设备,汽、摩修必须有洗车或经营面积达20㎡,医院≥20张,锅炉出力≥0.7兆瓦。
3、农业源:种植业抽6‰的农户;饲养业猪≥50头,蛋鸡≥500只,肉鸡≥2000只;养殖业≥5亩。
三、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我镇污染源普查的组织领导,镇成立了以聂美红为组长,王春龙、蔡荣方、邵飞、许俊芳为副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负责人员、组织、资金三落实。
成立了普查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济中心,由陈鸿雨兼任常务副主任。文秘组组长赵红锦、组员陈琼花。负责本次普查的组织、宣传、协调、督查、质控。
下设三个专业指导组:(1)工业源组:组长曾建芳、组员谢锁南;(2)生活源组:组长陈峰、组员祁嵩;(3)农业源组:组长董国良、组员刘腊仙。负责各个专业普查员的业务培训、业务指导、调查摸底、表的审核、质量控制、汇总上报。
抽调盛六英等10名镇业务指导员,分工包村,负责各自所分工村的普查工作。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普查组织机构建立和人员抽调阶段:(2月15日——3月5日)
在本阶段,主要抓好两件事:
1、镇级:镇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建立普查办公室,组建普查业务组,抽调分工包村的工作指导员。
2、村级: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和村会计为副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按照各村已划分的“工业、生活、农业”三源调查范围,各村分为两个专业普查组。工业、生活源组:以村会计为普查指导员,按照摸底下发的普查单位(户)的个数,确定好普查员(每15——25个选调1名普查员);农业源组:以村农业主任为普查指导员,每个村再抽调2--3名普查员。
第二阶段:普查准备阶段(3月6日——3月15日)
主要包括:拟订工作计划;落实普查经费;广泛宣传发动;划分普查范围;培训普查人员;开展调查摸底;编制单位(户)底册。
第三阶段:现场调查、入户登记阶段(3月16日——4月20日)
主要任务是:开展入户登记前的总动员;制定入单位(户)调查计划;组织现场调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登记(表)工作。
第四阶段:审核复查阶段(4月21日——5月5日)
主要任务是:以村为单位,组织普查人员,对所有普查表按要求进行自查、复查、审核,直至通过省、市验收合格为止。同时做好普查资料的包装、运送、交接工作。
第五阶段:工作总结阶段(10月8日——11月20日)
这是普查的最后阶段,主要工作是:做好普查总结和表彰;普查资料数据库的建立;普查文件汇编、归档、进行普查成果研讨和数据开发。
篇6
一、基本评价
近年来,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相关部门把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有效载体,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认真履职,扎实工作,全县贫困人口比年减少了1.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年均减少贫困人口2000余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增加收入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抓手,每年安排100多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支持贫困农户大力发展食用菌、果、茶等特色产业。在扶持柑橘示范区等5个产业扶贫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全面启动了6个村的产业扶贫示范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柑橘基地4万多亩,茶叶2万余亩,食用菌发展规模达到1.1亿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家(规模以上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5家,3.65万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年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880元,比年增长了2.07倍,年均增长15.7%,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坚持以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为主,以设施建设、“一建三改”、安全饮水等工程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贫困村和老区村的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建设。年来,已完成了30个村的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80公里,累计投入2.1亿元解决了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兴建末级渠240公里,完成晓坪等7座水库除险加固,完成了农网完善化建设任务,累计新建沼气池达9560口。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坚持与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相结合,与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房户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对居住“三不通”的贫困农户稳步实施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农村危房和土坯房改造4300户,完成扶贫搬迁408户1489人,完成生态移民315人,90%的移民搬迁户基本实现脱贫,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三)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坚持把实施“雨露计划”培训作为提高贫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有效整合“阳光工程”、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积极推进贫困农民参与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的劳动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00多人,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培训贫困农民3万多人,转移安置就业1400人,全县通过培训后外出务工人数达4万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就业促增收”扶贫新模式。
(四)以满足贫困人口需求为重点,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贫困学生救助、广播电视村村通、医疗救助和“三下乡”等项目建设,贫困地区和老区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县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新建农家书屋110个、村广播室102个,新建、改造村级组织活动阵地87个;新建、改造2家县级医院、7个乡镇卫生院和45个村卫生室,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因病返贫现象得到缓解。积极推进了“两项制度”对接,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和特别困难贫困人口基本纳入低保,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贫困人口。自年来,全县共投入4亿多元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累计有5790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9.86万人参加社会保险,累计救济救助困难群众9500人次。
(五)以社会扶贫为重点,不断增强扶贫开发合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县直单位驻村帮扶活动和“百企反哺”活动。全县县直单位每年为贫困村、贫困户兴办实事500多件,捐赠和争取扶持资金200多万元,建立结对帮扶基地100多个,建立农家书屋40多个,累计向贫困村捐赠各类书刊5万余册。累计有50家民营企业支持贫困村建设,为贫困村捐资捐物折款500多万元。扶贫开发工作的扎实推进,有效改善了干群、党群关系,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调查组在充分肯定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认为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二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三是扶贫开发的任务越来越重。四是扶贫开发争取资金难度越来越大等。
二、相关建议
为深入推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调查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年)》,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和社会帮扶机制,创新完善扶贫方式,确保扶贫规划的顺利实现。
(二)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计划。要根据国家、省市扶贫纲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计划,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效推进。要加大全县贫困人口的普查力度,掌握贫困人口的现状、需求、脱贫路径,为扶贫计划推进提供科学依据。要坚持城镇农村统筹规划,各乡镇、村要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因地制,作出具体扶贫规划,做到上下衔接协调推进。
(三)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要以“雨露计划”为载体,进一步丰富形式、拓宽渠道,不断创新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相关部门、乡镇、村居的工作积极性。要把扶贫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种渠道的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素质、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充分调动扶贫对象自主脱贫的积极性。
篇7
一、试点目的
取得组织实施经济普查的经验,锻炼和培训经济普查业务骨干,发现普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寻求破解经济普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为顺利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创造条件。
二、试点对象和范围
清查摸底对象:*市*街道*村、*社区范围内全部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个体经营户(含无证)。
普查登记对象:*市*街道*村、*社区范围内从事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三、试点方法
对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采用全面调查;对个体经营户进行全面清查,查清户数、从业人员和行业分布;对第三产业个体户进行抽样调查。
四、试点时间
从20*年8月开始至9月中旬结束。试点调查的时点是20*年6月30日,时期资料是20*年1-6月。
五、试点组织领导
为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市、*街道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主要成员组成的*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试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下设三个工作小组(组成人员名单见附件1)。
六、试点内容和重点
(一)内容
模拟普查工作相关过程,对普查的组织、宣传、培训、部门资料整理、单位清查、普查登记与审核、质量控制与评估等重点环节进行试点(试点应研究的主要问题具体见附件2)。
(二)重点
1.普查组织实施方式。重点研究普查组织模式,检验提高市、乡、村三级普查机构协作性和工作效率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单位清查摸底。重点研究如何充分利用部门资料与地毯式清查结合起来,做到不重不漏,提高清查质量;清查结束后数据质量抽查、验收和部门资料比对工作的可操作性;抽查、验收、比对的最优方法。
3.能源消费调查。重点研究如何收集能源消费数据,准确填报能源消费普查表,检验能源调查方式的可行性,检查各被调查单位的能源消费计量、记录情况。
4、服务业调查。重点研究查准查实服务业数据的办法;检验搞好财务不健全单位普查数据填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个体户调查。重点研究如何搞全户数和人数,搞清行业。
6、亿元市场调查。重点研究如何收集市场成交额、批零贸易业的内部结构状况,以及市场内非贸易业的个体经营户数据。
7、业务培训。重点研究如何提高业务培训效果;检验单位业务培训组织方式的可行性,总结不同类型单位的业务培训方式。
8、增加值项目调查。如何搞准填全涉及增加值项目的指标数据。
9、整理和规范基础资料。如何建立健全企事业行政单位原始记录、统计台帐,整理规范基础资料。
七、试点进程安排
(一)试点准备(8月18日前完成)
1、确定试点地区,征求试点方案意见。
2、组建市经济普查试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落实办公室工作人员。建立村(社区)级经济普查工作小组。
3、划分普查区域,绘制普查区地图。以居(村)委会(社区)为单位分别设普查区,按实际需要划分若干普查小区,并绘制普查区图、普查小区示意图,按普查区编制地址代码表。
4、收集、整理部门资料。工商、国税、地税、民政、编办、质监等部门提供单位名册,并进行排重,建立清查底册。
5、选调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和陪调员。每个普查区配备指导员1名(*街道选调)、每个普查小区配备普查员至少1名(居村委会选调),必要时配备陪调员。
6、准备试点所需的各类物资及后勤保障工作。包括清查摸底表、调查表、普查员用品及宣传用品等。
7、落实数据处理环境。按照需要配备计算机,调试数据处理有关程序(由市经普办解决)。
8、编写业务培训课件。按专业编写业务培训课件,并组织试讲。
(二)宣传发动(贯穿试点的全过程)
1、8月27日前召开经济普查试点动员大会。参加人员:*街道经普办人员、试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以及各镇乡(街道)、市经济开发区经普办主任、副主任。会议内容为经济普查试点动员和试点工作部署。
2、对试点全过程进行宣传报道。期间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信息网络、户外广告牌、横幅、标语、黑板报、简报等多种媒体和形式宣传经济普查及试点工作的意义和要求。具体宣传材料包括:宣传口号、致调查户的一封信、普查公告、普查知识等。
3、清查摸底阶段集中开展经济普查宣传周活动。
(三)清查摸底(8月31日前完成)
1、清查摸底培训(8月19日)。由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试点街道及普查区的普查业务人员进行清查表业务培训。
2、“地毯式”扫描方式进行单位清查摸底(8月19日—28日)。由普查员按普查区对区内所有单位和第二、三产业个体经营户进行全面清查摸底,做到不重不漏。
3、清查摸底查漏补缺和清查资料数据处理(8月29日—31日)。以普查区为单位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对清查单位数与基本单位名录、部门资料进行比对、分析、查漏补缺;对全部清查表进行审核、分类、编写行业代码、过录、汇总,再将清查过录表、汇总表上报试点办公室,建立单位名录,并导出清查结果表。
(四)试点普查表业务培训(9月2日—3日)
1、由普查试点办公室对*街道*村、*社区参加试点普查人员和被调查单位的会统人员进行普查试点表业务培训。业务培训采用各专业通用表统一培训,不同专业表分别培训的方式。
2、分专业集中对规下、限下等财务健全单位(除年报单位外)的专兼职会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可采取培训和填报相结合方式进行尝试。
(五)试点普查表的登记填报和审核(9月3日—14日)
1、9月8日前,参加业务培训单位的会统人员完成普查试点表的填表工作。未参加业务培训的财务不健全单位采取普查员上门调查。
2、9月8日前,采用单位上报和普查员上门收表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普查试点表,并上报所在普查区(居、村委会)。市、街道、村(社区)三级普查业务骨干按需要入户指导、督查,并及时发现和收集问题。
3.9月3—10日,各普查区对普查试点表进行审核,由普查区工作小组组织指导员及普查员开展“三查”即自查、互查、复查,并于9月10日前上报普查试点办公室。
4.9月3—10日,开展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与法人单位普查表上报时间同步)。在对个体经营户全面清查的基础上,对主要经济指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开展个体经营状况抽样调查,完成现场调查、审核及上报试点办公室。
5.9月11日—14日,市试点办公室组织力量对试点普查表开展人工逻辑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进行必要的数据录入、计算机审核以及能源核算、个体经营户的样本推算工作;完成试点普查表数据的汇总。
(六)事后质量抽查及普查数据质量评估(8月27日—9月16日)
1.9月5日前,组织单位清查质量抽查。在两个试点普查区分别抽取1个普查小区作为抽查对象,检查普查小区内应调查户是否已作调查,单位界定、行业划分等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9月13日前,组织试点调查表填报质量抽查。随机抽取5%调查表,检查调查表指标填报质量。
3.9月16日前,完成数据质量评估。由普查试点办公室组织对试点过程中各环节工作质量和主要数据质量进行分析、评估。
(七)试点重点问题研究、工作总结(9月17日—18日)
9月17—18日,组织召开有关座谈会,从组织实施和业务技术两方面,对试点工作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完成清查摸底、能源、服务业普查试点课题调研分析,撰写试点工作总结和业务技术总结。提出搞准普查数据质量及组织方式需完善的问题;查找试点成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今后全面普查中应注意的方面和应准备的预案等等,并形成总结报告,上报*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经普领导小组。
八、试点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试点工作是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试点,及时发现问题,取得组织实施经济普查各个环节的具体经验,为顺利开展我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试点工作过程中,市、试点街道和试点村(社区)三级经济普查机构和有关领导对试点工作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抽调精干力量,全力以赴投入试点工作。
(二)认真组织,做好普查各项组织实施工作
试点工作一定要认真做好各项组织工作,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和《*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业务培训,精心组织调查摸底和现场登记,保质保量完成试点各环节的工作任务,切实为全市经济普查的正式开展提供经验。
(三)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试点工作氛围
市、试点街道和试点村(社区)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紧密合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手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和思想教育工作,争取广大普查对象的支持和配合。
篇8
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全市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67件,涉及人数2417人,其中拖欠工资案件219件,涉及人数2069人,为职工追回拖欠工资款172万元;工伤案件348件,涉及人数348人,工伤补偿抚恤金526万元。处理30人以上集体拖欠工资突发事件1件,涉及85人,追回拖欠工资款11.25万元。协助洪濑镇某企业案外协调一起没按月发放工资引起的罢工争议,涉及人数200多人,当月按时补发工资30多万元,平息了纠纷,恢复生产秩序。有效地维护了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维护我市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十一个部委授予“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光荣称号。
一、领导重视,工作深入
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是一项涉及社会安定稳定的工作,关系到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它列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指定分管劳动工作的副市长亲自抓,遇到发生重大突发劳动争议事件,书记、市长都能亲自过问,或到现场具体指导,为及时解决集体劳动争议起到积极作用。人大、政府、政协联合组织对《劳动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视察,有力的推动了企业主对《劳动法》贯彻的自觉性。同时密切与有关方面的联系,主动向市委、人大、政协汇报、请示工作。南安市人大副主任、常委和法制委员旁听仲裁庭庭审,审视运用法规、听取案件分析,给予较高的评价。
局领导能结合今年是《劳动法》颁布实施10周年的宣传活动,为切实宣传有关的劳动法规,从思想宣传抓起,一是组织两次大型上街咨询活动,接受社会各界咨询人员1800人次,印发宣传材料2500份,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劳务站、事务所开展上街咨询,设立宣传专栏、广告、标语,掀起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维护企业、员工双方的合法权利。二是成功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针对今年国务院375号令《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和劳动保障部及其相配套法规的出台,为准确掌握新条例法规的运作。今年1—5月份分片在水头、梅山、溪美三个片区,举办仲裁员、调解员、村级协调员及企业人事、劳工人员培训班,参加培训213人次,熟悉了解新法规的运作和法律意识。三是重视本系统的业务学习,局先后派出5人次参加省、市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体人员法律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四是在机构设置上,对企业规模大、相对集中、就业人员多的五个乡镇,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集劳动保障为一体的办事机构,人员配备和仲裁庭建设都列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内。同时全市178个重点村委设立协调员,为调解劳动争议案件和预防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调解网络。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劳动争议的主体是企业单位,用工单位劳动法律法规意识提高,劳动制度健全了,劳动争议纠纷就会减少。今年市政府把劳资纠纷列入乡镇(街道)解决劳资纠纷的政绩年终考评目标,是对劳动争议工作的支持。一是4月1日市政府在我局召开向社会承诺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企业大会,有114家企业在会上签定承诺书,并发放“承诺诚信企业”铜牌,向社会公开承诺。二是跟踪检查,从承诺签定之日起局劳动监察大队每月一次跟踪监察检查工资发放情况,收到很好的效果,至今公开向社会承诺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企业没有发生劳资纠纷案例。今年劳资纠纷比去年同期下降39%。
三、掌握政策,依法办案
劳动保障部门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主要机构,首先要有一支业务熟练、精干的仲裁员队伍,同时要设立一个庄严、设备齐全的仲裁庭场所,这两个主体是处理好劳动争议案件的条件。一是抓定位,促仲裁,树形象。为进一步强化劳动争议案件的质量体系,按照维护仲裁公正,提高办案效率,坚持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增强创新意识,确立公正和公平的基本定位,做到五个公开,即开庭案由、时间、场所公开,仲裁规则公开,仲裁程序公开,组庭审理公开,仲裁结果公开,让劳动争议当事人双方都可以亲眼目睹整个劳动争议仲裁的全过程。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仲裁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劳动争议案件调解成功率由去年的89.2%提高到91.6%,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同时也将规范化仲裁庭建设延伸到乡镇,制定乡镇仲裁分庭的调解办案制度,提高乡镇的办案能力。二是定制度,抓效率,快速有利,使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工作的职责,充分酝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制定了劳动争议处理的十项制度上墙公布。方便劳动争议仲裁双方当事人,简化办事程序,形成一套简便案件简便审,复杂案件简化审,重大疑难案件规范审,多调少裁科学审的快速处理劳动争议的新路子。三是定计划,抓落实。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目标,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审理案件案头有思路,庭审有程序,结案有效率,归档正规化。同时建立案件处理反馈制度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案件分析会,研究、探讨我市劳动关系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重大疑难案件坚持集体讨论,依法处理,提高办案质量。
四、依法维权,提升审速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只有坚持“双维护”,提高办案质量,才能真正化解矛盾,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随着劳动关系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面对劳动仲裁工作的严峻形势,我们坚持掌握“三个有利于”因素,有利于依法维权,有利于稳定大局,有利于企业规范管理的工作方向。根据劳动争议双方的争议焦点,逐件分析,分别对待,运用四个办案方式,改变了案多立不了、立了审不了、审了结不了的局面。一是对事实清楚、案情简单、证据充分、法规政策规定明确的争议,由独任仲裁员负责,采取打电话、提建议的办法,通知被诉方按政策规定办理,既不伤和气,又及时解决。二是对事实清楚、案情简单、政策规定明确,由仲裁员和书记员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案外调解,宣传有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双方当事人心平气和,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协商一致,给予解决。三是对案情复杂、矛盾尖锐的疑难劳动争议,及时向仲裁委汇报,听取案由分析意见,指定专人负责,及时组成仲裁庭人员,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按程序公开开庭审理,以公正、公平、合法给予裁决。今年来共受理立案567件,审理结案552件,结案率97.3%,准确率100%。
五、重在源头抓预防
篇9
过去的三年,未来的三年,城中村改造带来了什么,又会抽离什么?
三年未达成
2009年,武汉市全面启动对全市城中村的改造建设。武汉市政府在当年2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的文件》要求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二环线内56个城中村综合改造任务。
当初的三年限期已逾,时至今日,二环内城中村的改造目标仍然没有彻底完成,相关部门领导再次表示:“2015年,武汉将彻底告别城中村”。
原二环内56个城中村现已改造48个,眼看就快拆完了。
但自去年下半年起,二环内城中村改造工作却突然进入缓滞阶段。“2009年、2010年,开发商拿地都恨不得抢,现在却有流拍的。”但武汉市城中村综合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叶齐伟对《新楚商》记者说,“受政策调控的影响,开发商拿地的热情跟往年相比有了消减。目前的城中村改造进度也受到影响,可以说是‘在艰难中推进’吧。”
今年年初,原本要拿硚口区建荣村的万科地产因为资金问题放弃了这块好地,最终,由政府出面牵头,该地块被广州电子集团接下。
由于政策、资金等问题调整战略的房企并非万科一家,在市场遇冷的情况下,开发商拓展领地的欲望暂时有所消减。
尽管如此,武汉城中村改造的规模和速度仍然在全国位居前列。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市计划改造村共156个,与同样面临城中村改造现状的广州、郑州、太原等城市相比,改造总量居首,成为全国城中村改造的一个典型样本城市。
“这可没什么好骄傲的。”某业内人士对记者说,“这只能说明,武汉的城市化进程太慢了,这是我们落后于别人的表现。”
自从2009年武汉确定了二环内56个城中村的改造目标之后,此后三年的改造之路并不是一马平川。除了楼市连遭调控打击,或多或少影响了开发商的参与热情之外,拆迁过程中的阻力也令城中村改造之路维艰。
但三年改造也算是有了可以拿出来交代的成绩,改造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在缓慢凸显。有业内人士说,这还只是开始,在未来的几年内,城中村改造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影响将会显著并集中呈现。而今,城中村改造已经成为全民话题。
被拆的村民有一个疑问:拆迁补偿能令我满意吗?
开发商有一个疑问,参与城中村的改造到底能给我带来多少盈利?
买房人有一个疑问,城中村的全面开发会对房价有什么影响?
……
事实上,像城市化进程中的任何一次改革或变动一样,城中村改造圆过“一夜致富”的拆迁梦,也会让得不到满足的村民闹情绪;城中村改造能树立起开发商的知名度,也可能给房企带来难以预知的风险。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区研究副总监李国政说:“别的城市想要继续发展已经很难找到空间,只能在旧建筑老厂房的基础上拆除重建,而武汉城中村却给房地产发展提供了大量质优价低的土地,从这一层面来说,武汉城中村改造给房地产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
武汉城中村改造办公室主任叶齐伟告诉记者,从现在已经挂牌的城中村面积来算,不久的将来这些村的开发将会给武汉提供4000万方的商品房。依照现在的消化速度,短期内武汉楼市都将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对于平抑商品房的价格会起到有效的影响。
谈起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叶齐伟说:“今年的目标,二环内全部要启动拆迁,已经挂牌的,要打破僵局。与此同时,外环的开发改造也开始逐步推进了。”
开发商“进村”
2012年上半年,武汉共出让24宗城中村土地,除一宗流拍,另23宗土地成交金额达179.7205亿元,占上半年总成交金额的65.83%。武汉城中村土地出让在房地产市场下行的情势下仍未冷场。
6月27日,名流置业公告称,为保障公司在武汉地区的中长期发展需要,公司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授权公司参与武汉长丰村“城中村”改造项目,预计总投资不超过65亿元人民币,其中2012年计划投入约20亿元。
消息一出,业界哗然,业内将名流这一堪比豪赌的行动形容为“蛇吞象”。毕竟,一个总资产108亿的地产企业要用超过半壁江山的老本玩转一个大项目,如不成功,代价巨大。
有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名流置业的营业收入仅为3.21亿元,而2011年全年,名流置业总营收额为18.13亿。而公司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计则达10.17亿。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名流置业的净利润水平便出现逐年下滑态势,从3.14亿元跌至1.67亿元。
与介入武汉城中村改造的另外几家房地产大户相比,名流置业的资本实力并不令人普遍看好。那么,名流此举意欲何为?有分析师认为,城中村土地低成本的诱惑和近期竞争对手们懒于拿地的审慎态度,是造成名流“不管不顾”出手的主要原因。
“目前武汉三环线以内可供成片开发的土地已经寥寥无几,城中村的地块相对完整,面积大,而且大多数地处闹市,开发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去年到现在,受房地产调控的影响,整个土地交易市场都很冷清,这造成了即便一些黄金地带的城中村地块也身价不高,因此有部分开发商选择此时抄底也是解释得通的。”某业内人士如此分析,“在目前市场下行的情况下,名流这样大的手笔实属特例。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房企对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景的信心。”
不过,从某些方面来看,这种所谓的“信心”似乎也是无奈之举。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即是从城中村改造中产生的,且城中村土地比例占到土地总供应量的一半以上。对开发商来说,城中村改造不仅意味着可以拿到地,而且可以拿到含金量很高的土地。由于历史原因,武汉的城中村不少都集中在繁华地段。因此,城中村拿地,似乎成了那些致力于在武汉占据一席之地的房企绕不开、躲不掉的必由之路。
“前几年,武汉供地的主要来源还集中在一些老企业、旧厂房方面,该拆的拆,该建的建。这几年这种土地已经极其稀少了,开发商拿地没有什么选择,要么选择郊区的净地,要么就是城中村。郊区的净地地理位置普遍比较偏僻,房企竞争也很激烈,成本又高。在这种情况下,包括万科在内的开发商越来越多地介入城中村改造项目,这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武汉万科地产战略部总监文汗青对记者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在土地成本方面优势较大。此前福星惠誉股份取得城中村改造,所获取红霞村地块和贺家墩地块的楼面地价分别只有1014元/平方米、2381元/平方米,位于武汉洪山区的三角路村城中村,楼面地价也仅2858元/平方米,低于同期同区位其他项目的地价。而当时武汉中心城区土地招拍挂价格则几乎不会低于4000元/平方米。城中村土地以其地块完整、面积大,且质优价廉等优势成为开发商趋之若鹜的香饽饽。
2009年以后城中村改土地现已经投入供应。2010年,万科正式涉足武汉城中村改造并很快尝到甜头,以万科“金色城市”项目为例,去年仅此一个项目开盘即售出3000套,一时间创造了武汉同类商品房的销售记录。该项目更是极大影响了南湖片区的房价。据了解,该楼盘为装修房,均价约在6500——6700左右,与同期推盘的商品房相比,价格优势极为显著。
“城中村项目一般靠规模取胜。”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区研究副总监李国政认为,“所谓薄利多销,打个比方,以前开发商卖一套房子赚30万,现在可能赚15万。城中村土地的出让方式决定了开发商拿地成本不会很高,卖的房子也都不会贵,开发商要回笼资金,追求的是销售速度。”
目前,万科在武汉已经接连拿下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万科地产战略部总监文汗青说,万科将会持续跟进武汉城中村改造项目,但跟进的速度、方式与节奏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战略调整。
机遇风险并存
对于武汉本地房企福星惠誉来说,通过参与城中村改造以获取土地储备,是其一直以来的发展模式。2010年7月2日,福星惠誉以9.77亿元的价格拿下江汉区贺家墩城中村改造地块,同年12月,福星再次斥资近60亿元,拿下4宗城中村地块。
2010年12月,福星以29亿元拿下姑嫂树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虽然楼面地价较市价较为便宜,但根据估算拆迁及安置费用逾40多亿元,即姑嫂树城中村改造福星惠誉将出资70多亿元。这笔庞大的开支使公司面临严峻的资金压力。据了解,目前该项目拆迁因资金问题仍处于半停滞状态。
城中村改造在带给开发商们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带来风险。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区副总监李国政说,城中村改造项目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和运作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过去小企业拍的地一般是‘净地’,不像城中村往往存在复杂背景、地下管网什么的,城中村改造的内容还包括设计、拆迁、还建等长期细致工作,不是有钱就搞得好的。而现在又是市场下行时期,整个武汉的房地产市场都比较低迷,房子卖得慢。没有经验的小企业搞城中村的话,一个项目就能把自己搞死。”曾参与过城中村开发项目竞地的一家地产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开发商在城中村拿地方面应该量力而行。要看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看经验。还需要大笔资金周转。
一名正在参与武汉城中村改造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城中村改造涉及各方利益,看似利好诱人,实则情况复杂,没有资质和能力的开发商很难处理好随时可能面临的个中问题。“虽然不少城中村已经完成拆迁挂牌,但从长远来看,武汉城中村改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涉及许多遗留问题。因为利益分配的复杂性,大量城中村项目一会儿是诱人的大餐、一会儿又变烫手山芋。”他说。
那么,在如此风险之下,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到底赚钱吗?能赚多少?
“不能说没赚钱,但是赚得不多,城中村项目利润很薄。”万科战略部总监文汗青告诉记者,“现在武汉城中村拆迁的模式等于是企业承担了一部分政府改造的功能,除了拆迁成本,企业还要负担引入配套,修建道路等责任,这些都是需要开发商垫钱来做的。”文汗青认为,赚钱并不是大型房企涉足城中村改造的首要目的。“参与城市化进程、做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这些都是我们考虑的因素。”
走出城中村
武汉过去曾“中国最大县城”之称。从卫星图上“俯瞰”全城,密密麻麻的城中村落如星罗棋布占据三镇。据目前相关调查,武汉城中村的数量和规模现已居全国之最。而与此同时,由城中村引发的环境、治安、社会保障等问题,也无时不刻不在对本地政府进行着执政能力考查。
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纷纷着手治理城中村问题,武汉作为城中村问题大户,首当其冲地走在了前面。
武汉的城中村和其他城市并无二致:村道里挤满了无照经营的小吃摊,路两边高竖起排排电线杆,各种线缆盘根错节。楼房间距逼仄,相邻两楼的住户之间低声可以互闻,仰头便是“一线天”……这些也是武汉大大小小城中村给人的直接观感。
城市化必将遣散城中村。作为村民,有的人守着老家不愿离去,有的人怀揣着一个叫做“拆迁致富”的梦,高高地标出心理期待,等待挖掘机开进村庄,成为“失地农民”。而层出不穷的关于城中村村民与开发商斗智斗勇的故事,也是城市化的一大特色。
提起拆迁,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副主任叶齐伟对记者说出了当下存在的最大问题:“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村民的违建房都要求按照合法国有土地的市场标准来补偿,也不管你什么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坐地要价。我们不能强拆,造成现在的改造进度放缓。但虽然进展缓慢,毕竟还是没有停,事情在往良好的方向发展。”
早在2004年9月,武汉市就制定了《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任务。具体包括:“经济组织改制”,改村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模式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户籍改登”,将城中村村民农业户口改登为城市居民户口;“村改居”,依法撤销村民委员会,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福利改保障”,村改按月发放福利为一次性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改性”,将“城中村”的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按照城市管理规范要求,建设文明社区,充分考虑村企业的发展及村民融入城市等问题,永久性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
2009年,武汉市全面启动“城中村综合试点改造”。与许多地方“城中村”改造征地补偿拆迁的思路不同。虽然也是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路子,但武汉市“城中村综合试点改造”将定位提升到了“偿还历史旧账”和“建立责任政府”的高度:“将村集体组织的改制、村民身份转换与村湾改造同时进行,改造要体现‘依法行政,有情操作’,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政策框架内,改造要充分考虑到村民的利益。”
综合对比全国其他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和办法,武汉“城中村”改造最大特点在于土地出让实行彻底的市场化道路,全部土地以项目捆绑、挂牌底价方式出让。按“城中村”综合改造政策规定,开发用地与还建用地捆绑成项目后,采取公开供地,并规定其挂牌底价为安置房建设成本和本宗地价之和的1.15倍。这多出的15%一方面用于保护村民利益:即让有开发资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争取自行改造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效保护村集体经济的利益和落实改造资金;另一方面是给前期进入但最终未能获地的开发商以适当补偿:即先期进入的开发商即便在土地挂牌后没能拍到该地块,也可以获得15%的补偿,同时村集体仍可获得还建安置房的建设资金以及村集体土地的补偿金。
在基础设施配套资金方面,土地出让金、增值收益的60%划转给“城中村”所在的区财政专户储存,专用于“城中村”综合改造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道路、排水、绿化、供水、燃气、供电、电信、邮政等;40%由市政府统筹用于“城中村”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真正实现“专款专用”。按照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办法,村民身份变为市民之后,将全部进入社保范畴。政策规定,允许村民上溯10年补缴养老金。按以村民平均年龄55岁,武汉市民平均寿命76岁计算,村民只需再交5年保费,政府就将承担他今后20年的生活保障。此外,武汉市还规定,“城中村”村民转居民后,在两年内还享受农村计划生育二胎政策。
在这种改造模式下,武汉诞生了类似于铁桥村这样的“标本村”。汉阳区永丰街铁桥村改造后,该村首创“出租公寓”,将村民自住的“铁桥新家园”与“出租公寓”同步规划,两个项目分块开发。股民用超过自住的还建面积入股,参与集中建设“股民公寓”,公寓房产权仍归股民所有,集体管理,集体对外租赁,增加了股民财产性收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铁桥村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叶齐伟说,“这种方式已经开始被推广,其他村也在纷纷效仿,可以作为武汉未来城中村改造的一个良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