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集体经济范文

时间:2023-04-10 16:1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级集体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级集体经济

篇1

一、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制约和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政社不分,其职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部门主体不明、责权不清,其管理缺乏相应的法理依据,再加上经费无保障、队伍不稳定,管理指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受到限制。

(二)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不宽松,村级负担较重。有的地方随意转嫁行政事务,甚至仍然向村民乱收费、乱摊派,增加了村级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上下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机构、管理法规,管理约束乏力,非生产性支出居高不下,招待费、租车费有增无减,村干部人数偏多,人浮于事,有的地方将专职支委、村民委员会委员也列入误工补助干部行列,加重了集体负担。

(三)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渠道不宽广。

目前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是资源性资产发包收入,资产经营方式以承包经营为主,经营方式单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人口的增长,村集体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集体增收越来越难。

(四)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到位。

近年来,尽管中央及省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财政、信贷资金扶持力度不大,相关政策、要求难以落实到位,个别地方截留挪用上级扶持资金现象时有发生,惠农政策执行中缩水走样的问题依然存在,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持。(五)村干部队伍素质与发展村集体经济要求不适应。由于待遇偏低,上交任务沉重,村干部队伍极不稳定,有的村甚至一年一换负责人。村干部普遍年龄老化,思想僵化,创新发展能力较弱,“等、靠、要”思想严重。守摊子、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者大有人在,村级缺乏懂经营、会管理、善于创新的领头人,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迫切性。笔者认为,要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消除不利因素,解决发展瓶颈,完善创新相关机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一)顺应形势,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要以村为单位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政社分离,使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市场主体地位,成为经营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对集体现有实物资产、无形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抵押、融资、盘活,变“死资产”为“活资金”,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同时,要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部门(农经中心)职权,树立管理权威,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改变目前职能部门有职无权,都管都不管的状态,把农村集体经济纳入依法管理、正常有序的轨道。切实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来源,调动人员积极性,提升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保证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二)选优配强,完善经济发展“带头人”培育机制。

要在能人、大户、致富能手、企业主中选优配强村“带头人”,实行能人治村,发挥其聪明才智,借助其经营管理经验,找准发展路子,解决发展无方的问题。要加强村干部培训,解放思想,提高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

(三)开拓创新,健全发展集体经济多重机制。

一是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强化领导,严格奖惩,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对镇、村的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奖罚分明,使基层有压力,有动力,上下一体,共同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健全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积极拓宽发展路径,探索集体经济实现的多重方式,努力增加集体收入。进一步规范村级合同发包,坚持民主议标,公开招标,使集体资源、资产发挥最大效益;搞好为农服务,增加集体劳务与服务收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有效增加集体收入;鼓励村集体带头领办如土地股份、农机等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服务合作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三是健全经济薄弱村帮扶机制。对集体经济薄弱村,采取区、镇部门结对帮扶的形式,派员到村,理清发展思路,开展技术指导,提供资金、信贷支持,化解发展难题,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输血”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同时要坚决取消一切向集体的乱收费、乱摊派,不能让村集体经济再因“抽血”而“贫血”,切实保护集体经济利益。四是健全村级债务监控机制。建立健全新增债务申报制度和新增不良债务追究制度。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搞超前消费。对于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而确需举债的,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镇审批后方可实施。对擅自举债、增加村集体不良债务的,谁举债,谁负责。遏制村级不良债务上升的势头。同时要千方百计通过债权债务互抵、盘活闲置资产、对上争取等方式,积极化解村级债务,使村集体卸下债务“包袱”,轻装上阵,一心一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四)多措并举,强化发展集体经济扶持机制。

篇2

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路线图。平塘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工作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强力推进,成立专门调研组,组成工作专班,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解剖麻雀”。立足实际,下发了《平塘县消除“空壳村”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按70%:20%:10%的推进步骤,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时间表和线路图,因村施策,挂图作战,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专项督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县级领导挂帮重点村机制等。组建巡回督导组,不定期开展督查,并将发展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三年行动计划作为镇(乡、街道)、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重要考核内容,作为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的重要评价依据。

目前,全县已消除空壳村88个,其中,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在5至10万元的有77个,在10至30万的有8个,在30万元以上的有3个,“空壳村”消除率为70.9%。预计在2017年全面完成空壳村消除计划。

创新途径,找准发展驱动力。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近年来,平塘县立足各村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采取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分红、闲置资产合作开发、兴办产业实体带动等方式,依“地”生财、借“水”挣钱、点“房”成金,切实把沉睡资源转变为经济收益,让企业、农户和村集体三方共赢,走出了一条条发展集体经济的特色之路。

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把闲置民房改建为养鸽场,发展山鸽养殖,购置种鸽300对,预计年产值23万元。平舟镇京舟村依托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点的落户,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动社员500多名,撬动民间资金200余万元入股康体养生项目,预计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增加30万余元。掌布镇开花寨村果蔬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用土地、荒坡荒山作价参与合作社入股成为股民,118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带动300余户种植蜜柚1万余亩、刺梨200余亩、椿树600余亩,每户平均纯收入近3.7万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加10万元。

篇3

一、宁波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扶持途径和经营管理模式,村级集体经济有了新的发展。2005年全市村级集体总收入(不包括依法属于村集体的土地征用补偿和上级补助收入)达20.2亿元,比2000年的12.8亿元增长58%,平均每村可用收入达6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比2000年增加54%。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的主要措施是:

(1)采取综合措施,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2000年,宁波市专题召开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座谈会,出台《关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途径和运行管理模式,并落实有关扶持政策措施。2000―2002年“固本强基”工作中,整治了200多个问题村,扶持落实了5000余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近三年又连续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帮助和指导村基层组织围绕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宁波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摆脱了“九五”期间的徘徊局面,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6%。2005年全市村级集体总资产达249亿元,净资产17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38%和120%。

(2)适应新的形势,拓展集体经济发展途径。面对农村集体企业转制、电管体制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等带来的村级集体减收压力,各地在巩固资源开发、小水电开发和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办法、新途径。一是做好物业开发租赁文章。积极开发标准厂房、三产用房、外来农民工公寓等物业,发展租赁经济,租赁收入大幅增长,成为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年全市村级集体租赁收入达到8.5亿元,占集体收入的比重从14%上升到42%。二是做好旅游资源开发文章。利用乡村各种旅游资源,投资或合作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如宁海天河景区,涉及的6个村以山林为资本参股,以门票收入的7%分成,每村每年增收几万到十几万元。三是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文章。通过旧房改造、宅基地整理或标准农田建设,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利用土地折抵指标,发展二、三产业或依法转让兑现。如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通过土地整理,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340亩,再开发二、三产业用房吸纳企业落户,创收1700万元。

(3)增加财政补助,减轻集体经济支出负担。长期以来,村级集体承担着大量社会事业的费用支出,负担沉重。近几年,宁波市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市、县(市)区和部分镇(街道)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有效地减轻了村级集体的负担。据统计,2005年全市村级获得上级拨款收入共7.9亿元,是2000年的4倍。这些拨款主要用于村庄整治管护、社会综合治安、村道建设、薄弱村帮扶、村主要干部报酬、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补助,约占村公共服务支出的30%。

(4)加大帮扶力度,促进集体经济均衡发展。在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努力帮助薄弱村培植稳固收入来源。2000年以来,除市、县、镇三级财政投入外,组织机关部门和单位与贫薄镇(乡)、村开展结对帮扶。有关部门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实行倾斜性补助,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2000年来,市财政共投入扶持资金近2亿元,各帮扶单位共投入结对帮扶资金6000多万元,6000余户地处偏远山区和地质灾害地区农户得到帮扶迁移,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数量占总村数的比例从35.6%下降到21.4%,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人口下降70%。

(5)加强民主管理,保障集体经济规范运行。各地加大对近郊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力度,妥善处置村级集体资产,保护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到2005年底,全市已有222个村经济合作社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江东区29家股份经济合作社2005年总资产达到36.1亿元,净资产29.6亿元,当年可用收入3.1亿元,分别比改革前增长128%、115%和129%,人均分红达到6000多元。同时,全面推进村务财务公开,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全市普遍实施了村级会计账务乡镇会计服务站制,会计电算化和县镇村联网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得到加强。村级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合同管理、重大工程招投标、管理费用定项限额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增强了村级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调查表明,近几年宁波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势头,总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发展领域逐步拓宽,经营方式也由直接的市场竞争型向资源发包、物业租赁型转变,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管理制度也逐步建立健全。但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管理也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是:总体实力不强,经营性收益较少;公共服务项目增多,支出总量刚性增长;发展很不平衡,部分农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管理不够规范,制度执行不够有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统一。一些干部对要不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怎样发展集体经济存在模糊认识:一是“过时论”。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已经过时。二是“无用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已经没有必要。有的说,村里搞公益事业应当由公共财政向村级延伸和覆盖。三是畏难情绪。认为现在既没有了村办工业企业,又不能与农民争利,发展集体经济已是难上加难。一些地方干部安于现状,不愿多花心思抓集体经济的发展,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2)原有收入渠道减少。村办集体企业上缴利润是我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级主要收入来源,而今村办企业已经转制,集体资产参股企业取得固定回报的村为数极少。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承包上交收入来源减少;部分村在城市化和旧村改造过程中,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被拆除,以致收入减少;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原村集体投资兴办甚至借债兴办的水、电设施,收取水电费差价,但这些收费项目在农网改造后已全部取消。如慈溪市周巷镇因电管体制改革,全镇村级每年减少收入达150万元以上。

(3)政策与要素制约增强。由于土地宏观调控趋紧,村级用地指标更加难以落实,致使一些有区位优势、发展项目和货币资金积累的村丧失了发展机会,村级发展空间难以拓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村集体将自然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换。此外,生态环保要求逐步提高,对生态涵养区、水源集聚区发展工业、休闲旅游业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4)部分村缺乏基本发展条件。目前有些地方薄弱村较多,客观上分析是不少村地处偏僻,区位条件差,资源开发利用成本高、效益低,加之自身缺乏资金积累,这些村在短期内要取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度确实较大,有的本身就是需要下山移民、易地致富的资源贫薄村。

(5)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最大的缺陷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集体资产产权主体不明确,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加上激励和经营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经营管理者与经营效益关系不密切,缺乏经营动力;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利益关系不够密切,缺乏凝聚力。此外,部分村人才外流,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创新能力,影响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村级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农村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一项重要任务。村级要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保证村级组织的公共属性,必须有集体经济的支撑,依靠社会捐资不是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长期进行大量的物质投入。要比较好地维持村级运作,解决村民基本福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有效管理,一个村每年大约需要30万元;如果要达到全面小康示范村的建设标准,每个村大概需要即期投入500万至1000万元。尽管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完全依靠政府财政和民间的力量是不现实的,还必须依托村级自身发展经济、积聚财力,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

(2)理清发展思路,拓宽发展路子。要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一些集体经济发展办法已经不相适应,各地应该在发展领域、发展途径、发展方式层探索新的路子。具体为:一是开发利用资源。在继续搞好山林、海塘、“四荒”等农业资源集体统一发包经营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利用水源、景点等优势资源,采取资源入股、使用权转让租赁等方式,发展小水电、休闲观光旅游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发展物业经济。综合利用区域经济优势,积极发展标准厂房、市场、商铺、仓储、外来民工公寓等物业资产,采取物业出租方式,获得稳定长效的物业租赁收入。三是盘活存量资产。在土地控制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村内存积的闲置资产潜力,对空置的校舍、村(队)公用房、晒场、旧厂房、多余的农业生产管理用房等进行改造集约利用,增加集体收入。四是向外购买资产。货币资产较多的村,可以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法跨区域购买房产、土地、水源、景区等产权或使用权,通过开发或改造升级,获取增值收益。五是通过服务增收。在个私块状经济比较发达或形成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的地区,村级可以通过提供仓储、运销、信息中介、通用设备、集散场地、水电供应等有偿服务,增加经济收入。

(3)强化管理监督,创新经营机制。一要健全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村级要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结合本村实际,制定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实施办法,明确民主决策的组织、内容和程序。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发展项目、建设工程等重大支出项目必须实行民主决策。要保障社员(村民)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确保民主决策机制健康运行。重大工程项目还应当公开进行招投标,工程质量问题要进行责任追究。二要推进以股份合作制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有条件的村,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已经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要积极探索对经营者实行基本年薪、绩效年薪有机结合的年薪制考核办法,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责任风险保证金制度,使经营者的责任风险与利益挂钩。支持有条件的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支持引进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决策经营水平。

篇4

一、立足当地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发展“一镇一业”如果靠行政命令式的让群众去做,效果不会很理想。其一,由于历史原因,强迫式做法会引起群众的逆反心理而不接受;其二,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民都有自己的想法,能挣到钱就是硬道理。因此,应立足当地实际,选准主业,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市场培育等调控手段,引导群众共同从业致富。

一村一品是根据各村庄基础条件不同和生产经营传统,引领群众从业,形成相对集中,有集聚效率的生产群。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群众普遍存有从众跟风的心理习惯,看到别人干什么好,自己也跟着干,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生产专业村,因此说,一村一品是群众致富的好出路。

一村一品的发展势头呈上升趋势,全市共有一村一晶专业村360余个,如东部的岙山、温泉、田横等镇的农家食宿、游玩养生、休闲度假、海岛观光等;如西部移风、刘家庄的蔬菜种植、观光等;七级的食用菌生产、生猪营销,兰村的皮鞋加工销售,灵山的瓜果蔬菜等。其中,灵山中姜村瓜果蔬菜合作社辐射8个村,带动近千户。

发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等,不能拘泥于形式,而是一种产业的聚集,既可以充分发挥优势产品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又可实现产品共享。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是一村一品经济的重要特征,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有效办法。首先,立足当地经济特色,在本地范围内重点培养扶植几个优势的主导特色农业产品。其次,一村一品并不是产品遍地开花、无序发展,而是更要注重规划,强调产品、区域共性。打造优势主导产品的联动基地建设,基地之间可以连接也可以不连接,但必须统一品牌、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同时,产品的选择必须注重互补性,注重区域协调,避免系统性风险。最后,应该成立相关产品联动基地管理组织,加强管理、营销力度,做好基地和企业合作,叠加发展,拓宽并延长产业链条。

二、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向“地”要收入

靠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是基本的土地经营制度,主要是发挥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但是不利于规模经营,不利群众进入市场。政策上不宜把引导群众捆在土地上,应鼓励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并为之搭建流转服务平台。群众致富的出路之一在于土地流转,通过流转形成大户,形成规模经营,规模效益,这是根本措施。

庄园经济特别是土地流转的优势在于它是融民营经济、特色经济、规模经济和公司经济于一体。依托耕地及荒地、荒山、荒坡、荒滩等资源,由开发者以租赁、购买方式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进行规模开发的生产经营模式,把资金、管理、技术、知识等现代生产要素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农村、与土地结合,将传统低效的农业改造成现代高效的农业模式。在开发模式上,可以单一模式和多种模式并存,形成企业家独资开发、农户独资开发、股份合作、整村对接开发、企业租赁农户土地经营及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发、外资开发等多种开发模式,投资者可以是企业老板、普通农民等各界人士,从而折射出庄园经济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这也是建设现在农业的根本出路。否则,即便农业基础条件改善,群众增产,有限的效益不会从根本上促使群众增收。

三、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提高群众整体“素质”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目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的主要途径,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基本是“转移一人,脱贫一户”。转移劳动力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致富,但不能只注意到转移农村劳动力所带来的好处,也要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后所带来的问题,如:农民进城的管理问题;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后造成土地的抛荒和粗放经营;进城农民年老返乡工作、养老等等。因此,劳动力转移既要着眼当前,还要兼顾未来发展。

当前的劳动力培训转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宣传发动不够,农民对转移培训政策及相关组织机构缺乏了解,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培训机构硬件设施不配套,培训师资力量不强,培训内容和培训质量与市场需求差距大。三是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培训时间短。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要逐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其次是加强综合服务基地、技能培训基地和接收安置基地建设,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第三是抓好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一条龙”转移就业服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商贸”发展

俗话说“无工不富”,没有二三产业的支撑,农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不但可以为群众提供就业市场,更可提供工作流向。如果二三产业提供不出就业空间,就没有劳动力转移,就没有土地流转,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这是促进群众增收的根本性问题。

因地制宜的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特别是发展特色经济是今后当地政府的着力点。多数群众就业离土不离乡、不离村,群众更愿意在家门口接受就业。在当地发展二三产业难点不少,多数农村第一难题还是资金,这是制约的主要瓶颈。第二难题是选项立项问题,一些村庄似乎觉得什么都可以干,又什么也干不了。有些村发展意愿曾经很强烈,可至今还是二三产业空白村,这就是没有好项目造成的结果。因此,发展好二三产业除解决上述难题之外,还要根据当地实际做好科学规划,以规划引领建设,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高区位优势吸引更多客商投资办厂,从而突破发展二三产业。

五、加强服务意识譬辐射带动群众增收

篇5

关键词:集体经济;长岭县;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27-1

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我们就长岭县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了专题调查。

1 基本情况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长岭县所辖22个乡镇,232个村,2011年度,全县农村集体总收入为3074万元,其中经营收入446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1092万元,补助收入1399万元、其他收入137万元。村级收入组要来源于发包及上交收入,占总收入的35.5%。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年总支出2585.3万元,其中干部报酬789.9万元、报刊费119.6万元。当年有收益的村108个,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村56个,5-10万元的村25个,10-50万元的22个,50万-100万元的4个,100万元以上的1个,无收益的124个村;集体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有179个村,占村总数的77%。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106个,占村总数的45%。目前,村集体支出一般包括以下几大项:管理费用,主要用于干部报酬,报刊费支出和其他支出。从调查数据可看出,大部分农村集体收入承受上述支出已是勉为其难。截止2011年末,在232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务总额为13,327.9万元,其中经营性生产形成的债务429.3万元,占债务总额的3.2%。兴办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2,935万元,占债务总额的22%。如:太平川镇由于2000年以前兴办集体企业、修建道路等形成债务829万元。从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的村级债务清查的数据中显示,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环境所限,各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潜力也有很大差异。二是农村集体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包括机动地发包收入,集体资产(山地林地房屋场地)租赁收入征地补偿费收入和财政补贴收入等,而且大多数村前几年一次性发包年限至二轮土地承包期结束,近几年无资金来源。

2 影响和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2.1 增收渠道不宽,增收后劲乏力

从2011年年末报表,全县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直接经营收入比例过低,仅占村级总收入的14.5%,这使得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空间较小,缺乏后劲。

2.2 村级债务过重,严重阻碍集体经济发展

由于兴办村级公益事业和问题突出等原因,许多村的负债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沉重枷锁。

2.3 干部素质不高,发展人才匮乏

村干部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发展意识不强,缺乏管理能力。特别是近村委会换届选举,有的不是正常渠道产生了村班子,且任职时间短,多数村干部都没有长远目标,只顾个人利益,没有大局意识,导致村级集体经济越来越薄弱。

2.4 缺乏资金

很多村有发展集体经济的自然条件,但由于原有的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普遍存在着没有资金发展新项目,且贷款困难,没有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3 如何化解村级债务以及避免村级债务形成

村级债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大项:1.垫付税费。2.生产性投资。3.公益性建设。4.配套资金缺口。5.民间高息借贷。村级债务形成以后,大多数采取村级收入、变卖集体资产等方式偿还债务。2009年以后,国家将普九的债务由财政偿还,大大化解了村级债务。从目前看,村级原来形成的债务靠村级自身很难化解,因村级已无资金来源,还需要政府的支持。

要避免村级形成新的债务首先要选好当家人,让一批思想进步有责任心、有能力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干部做村级的当家人;二是当地政府要负起责任,避免搞一些形象工程,增加村级负担;三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杜绝不合理支出。

4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方式和途径

4.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硬件任务,纳入整个经济发展规划,统一部署,狠抓落实,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纳入工作实际考核内容,对集体经济长期抓不上去、村级经济长期发展不起来的,乡镇党委书记不能提拔,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给予物质精神奖励,以调动其积极性。

4.2 选准班长,配强班子

要把一大批年轻、文化高、观念新、能办事、群众信赖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支部的岗位上。同时加强培训,增强村干部的政策观念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使他们既懂党务又懂经济。

4.3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发展村集体经济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开发农业型。就是利用村集体土地,发展村办农场、林场、果园、水产、畜禽养殖等;二是基地农户型。“公司+农户”形式社会化服务实体,走既富村又富农的农业产业化之路。三是资源开发型。四是加工增值型。依据当地的产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实现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可以通过召开现场会,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各村发展村集体经济。

篇6

关键词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途径

长久以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2006年,霞浦县296个村中,当年有收益的村82个,当年无收益的村达214个,在有集体经营收益的48个村中,集体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27个,集体收益5~10万元的村15个,而集体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只有6个。因此,可以看出,集体经济薄弱村在霞浦县农村中占有较大比重。为了搞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必须从解决以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按照启动内部活力与优化发展环境相结合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形式和途径。

1建设好村党支部班子,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首先必须把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好。一是确立新的用人标准。选拔任用经济薄弱村干部,要把是否具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过硬本领作为重要标准,决不能因村的经济总量不大而降低对干部的要求。对那些创业精神强、有胆识、有魄力的人,要不拘一格,大胆选拔,放手使用,为他们施展抱负和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对那些有事业心、工作勤恳,但因历史问题多、集体债务包袱重而造成信心不足的干部,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工作,重点在帮助“换脑筋、树信心、增本领”上下功夫,激励他们振作精神,轻装前进;对少数事业心差、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能力的村干部,要克服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和姑息迁就的思想,果断地将他们调出班子。二是完善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要求,完善农村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把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村级负债的化解等目标作为重点内容,纳入村“两委”班子及成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与个人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形成“发展集体经济光荣、发展集体经济有功”的良好政策和舆论导向,激励干部奋发创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干部任期制,对经济薄弱村的支部班子成员,只要基本素质好,有实干精神,在其任期内一般不要做大的调整,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三是强化教育培训。要按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要求,实施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工程”,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

2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

一是发展模式与目标要切合实际。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发展集体经济不应该、也不可能搞成一个模式,而应该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切不可急于求成,脱离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条件。在项目的选择上,做到扬长避短,只要能增加集体收入,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适合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不搞“一刀切”;在规模的确定上,不能一味地贪大,搞“大呼隆”;在发展速度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二是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要适应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新情况,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发展以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经营为主要特点的股份合作经济。集体可以以资源、场地、资金等方式入股,也可以对原有的集体工副业项目进行股份制改造,增强集体经济活力。三是多种形式搞好资产运营。根据不同类型资产的特点,按照“资源性资产抓开发、经营性资产抓增值、非经营性资产抓保值、福利性资产抓保护”的基本思路,搞好现有资产的运营,不断提高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可以通过开发“四荒”,拍卖使用权,村集体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搞以地生财、资源开发增收;通过建立集体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对集体的厂房、仓库、房屋、小型水利设施等进行租赁或承包经营,盘活资产;通过兴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服务实体,开展中介服务,兴办科技示范园区,搞服务创收。可以围绕土地开发、农产品加工、村办企业改造等,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外力拉动集体经济发展。四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相统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活跃一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民营经济提供的税收,是乡村集体收入的基本来源之一。要把民营经济视为村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坚定不移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把富民和强村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

3落实配套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启动发展的活力

目前,不论从资金、技术、财政、税收、人才等具体政策的“倾斜度”看,从宏观政策的系统配套程度看,还是从落实政策的力度看,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迫切要求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抓住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政策,为集体经济发展创造积极条件。如在资金方面,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完善贷款政策和办法,尽量满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需求;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利用各项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积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用足用活国家在农产品种、养、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区分不同情况,对村级集体项目实行税收减征、免征、缓征、抵扣、分成。在土地政策方面,鼓励村集体参与土地整理、村庄改造和整治,增加有效土地面积;允许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兴办合作企业。在人才技术方面,各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部门和单位,要加强联合与协作,从课题研究、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推广、成果转让、信息中介服务等方面,优先扶持集体经济的发展;在落实鼓励和扶持政策的同时,对那些集体经济特别薄弱、尤其是集体“空壳”和债务包袱沉重的村,应根据帮扶难度大小,分别列入县、乡镇重点管理范围,落实责任单位,进行集中攻坚,分期分批改变经济薄弱的状况。一是部门单位一对一包扶,“以输血促造血”。在帮助选准路子的基础上,积极提供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帮助。形成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强大合力。二是强村一对一“联姻”,以强带弱促发展。鼓励和提倡班子战斗力强、经济基础好的强村与集体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利用强村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兴办效益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来料加工,帮助弱村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4强化管理机制创新,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主要应抓好两点:一是创新领导体制。要根据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现状和村班子素质状况,帮助村班子建立适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工作领导体制,重点解决好目前普遍存在的决策盲目、责权不清、缺乏约束等问题,确保集体经济项目按市场化要求运作,实现责、权、利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活力。一些经济强村在改革村级经济建设领导体制上进行的探索比较早,值得经济薄弱村借鉴。二是规范财务管理机制。要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对集体资产,无论是土地、果园等资源,农机、水利设施等固定资产,还是企业实体,凡是不再由集体直接经营的,都要合理确定集体与承包、租赁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强承包、租赁合同的动态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和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集体原有的积累和新形成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应建立健全使用、租赁和折旧制度,保证不断增值。对借改革之机侵吞集体资产的,要坚决追回;对贪污、浪费、挪用集体资产的,要依法严惩,落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对集体经营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5逐步化解村级不良债务,切实减轻村级集体负担

篇7

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

——赣县区江口镇河埠村“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简介

 

为使群众脱贫和村集体经济“双脱贫”,赣县区江口镇河埠村通过“三驾马车”拉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即:创办产业合作社、参股乡村旅游招商项目、开办实体店。2017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大幅度提高,达到22.8万元。

1.以资金、管理入股产业合作社,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河埠村耕地大部分为沙坝土,且集中连片面积大,适宜种植甜叶菊,自2006年开始发展甜叶菊生产,2009年开始发展甜叶菊育苗。为实现2018年前整村脱贫目标,村党支部充分把握这一产业优势,把甜叶菊作为主导产业来培植,着力推动甜叶菊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通过召开户主会、党员会等迅速统一全村思想,创办产业合作社,在带动群众致富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产业合作社实行股份制,村集体以资金和前期管理入股,流转土地600亩,积极向上争资争项投入90万元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育苗大棚建设;贫困户以资金入股,用活精准扶贫贷款政策向银行贷款,每户贫困户入股资金3-5万元,5000元为壹股;村民以流转土地入股,每亩为壹股。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28户、入股资金83.3万元,产业基地600亩。

合作社所产生的利润,按4:2:2:2比例分配,即:40%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用于下一年生产投资;20%作为河埠村集体经济收益;20%用于贫困户、村民分红;20%作为合作社绩效管理基金。预计2017年合作社收益能达到60万元,村集体通过自己和管理入股可分红12万元。

2.以基础设施建设参股乡村旅游项目资源变资产。河埠村地处江边,古树成群、生态优美,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离赣州市中心城区仅50分钟车程。江口镇党委把该村纳入“都是客”旅游规划,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招商引资。2016年,该村支部成功引进赣州客商投入600万元合作打造150亩小麻洲拓展训练基地,2017年基地又计划投入200万元与镇村两级合作打造200亩四季花海、农业体验项目。

由于该村是“十三五”贫困村,享受精准扶贫各项优惠政策,项目多、资金多。为此,该村支部创新理念,用活政策,改变以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无收益的现状,将项目区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资金作为股份,以村集体名义参股乡村旅游项目获取收益,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和村集体增收的“双促进”。

篇8

一是开发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因村制宜培植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且集体资金积累较多的村,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采取集体出资建厂(房)、整体对外招租的办法,发展仓储、市场、宾馆、商铺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稳定的项目。绿色资源、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等较为丰富的村,采取对外合股开发的方式,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家乐等项目。

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通过引进外来企业落户、支持能人回村创业、扶持能人兴办实业等形式,获得政策性补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资源、资金、资产、人才等优势不明显的村,加大宣传、推介、服务力度,引进一批企业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招商引资企业和项目所在村,通过迁村腾地,将节约出来的土地折现入股,对外开展合股经营,走以地生财的路子,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三是盘活农村土地。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户自愿转让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结合扶贫迁移、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整治和零星自然村迁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通过土地整理新增的有效耕地,归村集体所有和经营。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可采取自主经营、租赁、承包、入股等方式流转,以增加集体资产的经济收入。

四是发展合作组织。加强与市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贸市场的联系合作,通过合法途径实行土地流转,采取合股经营、对外租赁等方式,发展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和安全菜园。有条件的村,以土地、房产等资产入股,联合能人创办农村产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和为企业提供组织服务,以分红或获取服务费用的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篇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销售窗口;村级集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4—0075-03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既是我国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广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思路。但是,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必然要求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其中核心是市场化。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需要有更广阔的市场,而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国性、普遍性存在矛盾。因此,要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对接,必须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快速的物流体系,同时还要有及时的市场信息。而从现实的情况看,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物流成本较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

一、建立农产品销售窗口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中,农户的农产品主要通过中间商进行销售。农户与中间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农民难以把握市场整体的交易信息,中间商往往从中哄抬物价,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因此,建立高效、顺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农村小商品生产与城市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本文认为,通过在城市尤其是主要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建立固定的销售窗口,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固定的销售渠道

农产品销售窗口为农户提供了固定的销售场所,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以销售窗口为基础,使农产品向周边地区辐射,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覆盖范围,同时还可以形成“市场+公司+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链条,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

(二)产品展示的窗口

目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很多特色农产品由于缺乏广泛的消费者认知和市场影响,还没有进入商场、超市这些城市的主渠道;即使进入了商场、超市,也由于缺乏集中展示和宣传,使得产品销售价格较低,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宣传。而销售窗口给特色农产品创建了一个集中展示和宣传的平台,可以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使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市场信息的窗口

在传统的销售方式下,中间商往往与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农民获得的市场信息有限而且不及时,导致农民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弱势,利益经常受到损害。销售窗口通过其与市场间固有的联系能有效收集市场供求变化情况,整体把握市场交易信息。销售窗口可以作为一个信息节点向分散的农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以指导农户进行生产,减少农户生产的盲目性,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二、湘西州特色农产品销售窗口建设的有益探索

湘西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的武陵山区,是全国集中连片的18个贫困地区之一,全州8个县市有7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

近年来,湘西州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龙头企业发展较快,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日渐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底,经营效益较好、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58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5家,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实现利润1.8亿元,带动湘西州22万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0万公顷。其中,“湘西猕猴桃”、“湘西椪柑”、“古丈毛尖”、“龙山百合”、“保靖黄金茶”、“湘西黄牛”等特色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湘西的特色农产品已经远销东北、山西、内蒙、广州等国内市场,并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围绕如何加快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湘西州已经在建设销售窗口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销售大户建设模式

近年来,随着湘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一些具有市场经济头脑、信息灵通、善于经营的农民逐渐由原来的销售经纪人发展成为农产品的销售大户。他们除了提供本地产品的销售信息或从事长途贩运以外,开始重视对固定市场需求情况的掌握,因而主动在主要销售城市或者城镇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窗口,发挥商品储存、转运和批发等功能。

(二)龙头企业建设模式

一些专业的农产品销售公司由于销售量大、有固定的销售网络,因此更重视销售窗口的建设。它们在主要的销售城市如长沙、广州的农贸市场建立固定的联系点,及时收集市场需求信息、与采购商洽谈交易,进而根据需求组织货源,提高交易效率。这种模式实际就是龙头企业在主销市场建立的办事处或分公司。

(三)合作组织建设模式

即由特色农产品的合作社出面在主销城市或城镇建立自己的办事处,从事信息收集、贸易洽谈、商品储存和转运等业务。将分散在各会员的产品进行集中收储和分级、包装,从而提高商品交易效益和效率。

(四)政府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模式

总体来看,以上三种模式主要是市场交易主体来进行建设的,受到主体资金实力的制约,因此发展比较缓慢。特别是这种方式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小,虽然扩大了特色农村的产品销售,但是村级组织由于自身没有资金积累不能对现有的销售窗口进行投资、入股,无法享受销售窗口带来的利益。为了加强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湘西州积极实施500个村级农产品销售窗口建设工程,安排项目资金4680万元,目前已完成购买或自建农副产品销售窗口234个,每个窗口为村集体增收1万元以上,既实现了村级集体稳定增收,又实现了资产稳定增值。

三、进一步发展村级农产品销售窗口的深入思考

目前,湘西州仍有许多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因此,通过利用扶贫资金来建设村级特色农产品销售窗口,以窗口来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对于发展“一村一品”的专业化道路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通过村级销售窗口自身的收益来形成村级组织的收入,进而增加村级组织的积累,可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滚动式发展,进一步扩大扶贫资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覆盖面。鉴于现有的销售窗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湘西州建设村级特色农产品销售窗口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把发展村级农产品销售窗口与发展村级特色经济紧密联系起来

销售窗口的首要目的是推进村级农产品的销售和提高市场影响力,但是,利用扶贫资金建设销售窗口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因此,销售窗口的建设,一方面,要围绕村级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特点来进行规划,对于大宗农产品应当着眼在更大的中心城市建设销售窗口;另一方面,要考虑销售窗口的收益情况,必须是收益稳定并且收益水平不断提高的项目。只有把促进村级特色产品的发展和增加村级收入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销售窗口的积极作用,也才可以增强村级组织在建设销售窗口方面的积极性。

(二)把发展村级农产品销售窗口与推动特色农业的组织化、合作化紧密联系起来

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要求产业发展的组织化与合作化,即把分散的农户以一定的利益共同体形式联系起来。从现有的产业合作组织来看,主要是上级政府推动发展起的,而且规模往往过大,社员之间利益均沾,但风险共担机制不健全,很难避免成员之间的搭便车行为。而村级组织在村民间的权威高,以村为单位的合作社规模比较适度,利益的约束力较强。因此,应当建立以村级组织为核心的合作组织,销售窗口则应当为本村的特色产品销售服务,特别是要由村级合作组织进行管理,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本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以点带面,突出优势农产品销售窗口的建设

相对而言,湘西州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自身的财政非常困难。长期以来,湘西的财政收入远远小于财政支出,各方面的建设主要靠转移支付资金。因此,应当集中有限的资金以点带面,优先选择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较高的村建设农产品销售窗口;增强窗口的作用,必须扩大市场选择范围,可以在中心城市建设相应的窗口,同时集合几个村的资金建设窗口,获得的收益由几个村共享,这样既可以增强村级销售窗口的吸引力,也可以更快地形成资金积累,加快销售窗口建设的进程。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发挥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销售窗口的积极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湘西州的农产品销售窗口不但数量较少,而且覆盖面和市场辐射力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窗口建设的资金缺口很大。据调查,即使按照目前采取的以购买门面的形式来进行销售窗口建设,要想实现为集体经济薄弱村建立销售窗口,按每个门面20万元测算,湘西州1417个集体经济“空壳村”、39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需要资金量高达3.6亿元,仅1417个集体经济“空壳村”需资金量也在2.8亿元以上,分5年完成每年也需投入资金5600万元以上,资金需求量很大。显然,单靠财政扶贫资金难度较大。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拓宽销售窗口建设的资金筹措渠道。一是对相关财政扶贫资金进行集中规划使用,以集中连片的若干个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名义对销售窗口建设项目进行打包项目申请,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扶贫和其他相关资金的更多投入。二是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尤其是农产品生产、销售大户的参与,特别是吸引村级经济合作组织的参与。在操作形式上,财政资金在窗口建设上占控股地位(51%以上),其余部分由农产品生产、销售大户和合作组织筹集,门面经营利益按股份比例分红。这样既可以更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还可以动用社会资金建设更多的销售窗口。三是以现有的农产品销售窗口和财政资金为担保积极申请项目贷款,利用银行信贷来筹集窗口建设资金。对新建设的窗口其收益按一定比例偿还贷款本息,这样既可以保证银行的利益,又可以为贫困村集体提供相应收入。

[参考文献]

[1]李剑文.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6):65-68.

[2]刘良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农业产业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0,(33):5-6.

篇10

一、充分认识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村级组织换届和农民案件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混乱,如票据不规范、手续不齐全等,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及时纠正和查处村级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稳定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县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各级财政对农投入的日益增加,特别是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通过村集体筹措、县乡(镇)配套奖励等办法,村级集体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监督管理,推进村级集体财务规范化、制度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明确职责,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合力

县农业局:负责农村审计制度建设、农村审计人员培训、农村审计业务指导,牵头农业重点项目专项审计。

县审计局:负责对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指导,协助开展审计培训、审查审计业务。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审计专项工作经费。

住建、国土、交通、水利、县招投标中心等部门(单位)对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配合做好调查取证、账务核查等工作。

各级纪检监察、公安、检察部门负责违规、违纪、违法案件查处。

乡镇(开发区)、街道办:负责本辖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编制本辖区审计工作计划。

三、规范审计,有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工作

(一)审计依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县村级财务管理监督规定》以及招投标管理工作相关规定等。

(二)审计内容:

1.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

2.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财务会计报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合法性;

3.“中国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的财务情况;招投标制度执行情况;民主决策执行情况;

4.资产、负债、损益、分配情况;专项资金和专项物资的管理和执行情况;各种支农惠农补贴发放管理情况;

5.提留、统筹费等的管理、使用情况;

6.承包金、租金等费用和土地征用补偿费的收入、存储、管理、使用情况;

7.财务公开情况;

8.债权、债务的形成、化解和管理情况;

9.村级组织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

10.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三)审计方式:采取送达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计由乡镇组织,也可采用委托中介审计机构审计。

(四)审计要求:

1.村级集体财务原则上三年一轮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执行实时审计:“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重大基建项目竣工,村级主要领导届中(终)离任,矛盾突出等。

2.审计前要编制审计计划,制定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审计要求全面、客观、公正,相关文字材料要规范;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要加强与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的沟通联系,认真听取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审计结果应向被审计单位及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公布。

3.审计事项完毕后,乡镇要及时将审计报告报送县农业局。县农业局会同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对审计工作及审计结果进行审查、复核后,按照《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规定办理。

4.县政府有关部门和乡镇对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建议书提出的整改或处理意见要督促检查,抓好落实。

四、加强领导,充分运用好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成果

一要加强领导。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要在乡镇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突出重点,有序进行。

二要强化监督。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既不能放纵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又不能单纯脱离实际情况找问题,要把有效预防和及时制止违规违纪违法问题作为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