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保范文
时间:2023-04-04 07:2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低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职责分工
1、负责城市低保申请的评估和审批工作;
2、编制全区城市低保年度资金预算,负责全区城市低保资金的发放和使用;
3、指导、监督、检查全区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4、组织开展全区城市低保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5、受理全区有关低保工作的行政复议;
6、负责全区城市低保统计汇总、档案管理和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
(二)街道城市低保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负责对申请城市低保待遇家庭的复审资格复查和审核工作;
2、成立城市低保评审委员会,组织进行城市低保资格评估;
3、负责发放城市低保款物;
4、指导社区城市低保工作;
5、会同就业服务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城市低保对象提供就业服务;
6、提供城市低保政策咨询服务,调查处理骗取、冒领城市低保款物等违法违纪行为;
7、管理城市低保对象档案,统计上报有关城市低保情况和数据。
(三)社区居委会受区、街道城市低保管理部门的委托,从事城市低保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居民申请,对提出申请的家庭进行登记;
2、根据街道评估及公示结果,召开社区民主议事会;
3、负责城市低保人员的公示;
4、城市低保证;
5、组织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活动;
6、负责城市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的定期核查工作,并提出调整保障待遇初步意见;
7、进行季度续保登记;
8、管理、建立社区城市低保对象档案。
二、改革低保评估机制,确保公平公正
为统一低保政策的执行水平,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压力,增强街居低保工作监督力度,新办理低保的评估工作由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承担。
(一)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人员组成。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负责低保评估及审核工作。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低保工作人员和5名社区负责低保工作的社工组成。
(二)街道评估人员要持证评估。区低保中心负责对街道评估人员进行低保业务培训、考试,对考试合格的人员发给《四方区低保评估资格证》。街道评估人员考取《四方区低保评估资格证》后,方有低保评估资格。街道评估人员入户调查评估时应3人以上,要佩带《四方区低保评估资格证》持证评估。
三、完善低保实施程序,确保应保必保
低保评估机制改革,低保审批程序也随之变化,对新申请低保的具体办理程序如下:
(一)申请
申请人到所在社区低保站进行咨询或提出申请,社区低保工作人员要向当事人解释有关规定,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申请公开告知书》。申请人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申请公开告知书》准备申请材料。
(二)社区初审与
1、申请人申请材料准备齐全后报社区低保站,社区低保站进行初审;
2、社区低保站对初审认为符合低保条件的进行,由人签名并填写时间,报街道低保所;认为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不予,应说明不予的原因。申请人仍有异议的告之其可到街道低保所直接申请。
(三)受理
对社区低保站同意上报的低保申请和社区低保站初审认为不符合低保条件不予而申请人有异议的,街道低保所应当受理。
(四)评估与公示
街道低保所受理低保申请后,安排街道评估人员进行评估。低保评估采取核对原件、入户评估和其他调查相结合:
1、核对原件。街道低保评估人员负责对申请人提供材料的复印件与原件核对,确保材料真实;
2、入户评估。街道低保评估人员到申请低保家庭中进行入户评估;
3、综合调查。
(1)通过核对原件、入户评估,对申请人提供情况有异议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调查。
(2)街道低保评估人员根据评估情况,在《申请低保家庭情况入户调查评估表》上填写评估意见,并由评估人和申请人签字。
(3)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评估认为符合低保条件的,在申请人所在楼座进行公示,公示期三天;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评估认为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填写《低保不予受理通知书》(一式两联),一联存档,一联交申请人。
(五)召开低保议事会
对申请低保的家庭评估、公示无异议后召开社区低保议事会。社区低保议事会由街道评估人员主持,其一般议程为:
1、申请人宣读申请书;
2、街道低保评估人员介绍评估情况、宣读评估报告;
3、社区低保议事会成员向申请人进行询问;
4、申请人回答询问;
5、申请人退场;
6、社区低保议事会全体成员进行酝酿、讨论;
7、社区低保议事会成员举手表决,2/3成员同意为通过;
8、社区低保站根据低保议事会决定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表》和《社区低保议事会决议反馈意见书》,盖社区居委会公章,参加低保议事会全体人员要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表》上签字;同时,社区低保站要将低保议事会决议反馈低保申请人,低保申请人对社区低保议事会决议无异议的在《社区低保议事会决议反馈意见书》上签字并存入《青岛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档案》(以下简称《低保档案》);
9、社区低保议事会评议通过的,社区低保站发给《低保档案》,指导申请人填写《低保档案》,报街道低保评审委员会。
(六)审核
街道召开低保评审委员会会议,根据《低保档案》进行审核,审核人、负责人签字;审核合格后,街道低保所盖《街道救济专用章》、录入微机报区低保中心审批;同时通知申请人在3日内持办理低保所有复印件的原件,到区低保中心核对。
(七)审批
1、区低保中心根据街道低保所上报的《低保档案》,对照申请人的原件进行审查,审查申请人原件与复印件是否一致;审查社区、街道是否按程序办理;审查是否符合低保条件;核查《低保档案》与录入微机内容是否一致。区低保中心审核人签字并填写审核时间后报局负责人签字(盖章),盖《四方区社会救济专用章》审批。
2、区低保中心审批后,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办理《低保证》,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填写《不予批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知书》,并将《低保档案》、《低保证》或《不予批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知书》发给街道。
3、街道低保所依据区低保中心的审批,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办理发放低保金《银行存折》。并将《银行存折》、《低保证》或《不予批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知书》发给社区低保站,由社区低保站发给低保家庭,同时让批准享受低保的家庭签订《四方区享受低保家庭承诺书》。
四、坚持低保复核制度,确保低保动态管理
为保障低保家庭应保尽保、应退则退,保障金额应调则调,确保低保动态管理,对已享受低保的家庭,实行定期复核制度。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为复核月,对C类家庭每季度复核一次,对B类家庭每半年(即6月份和12月份)复核一次,对A类家庭每年(即12月份)复核一次。具体复核方式如下:
(一)低保复核的方法
低保季度复核采取核对原件、口头讯问和入户调查等方法进行。复核时,低保家庭应提供低保材料原件,家庭情况有变化的须提供相应的复印件。
(二)低保复核的形式
1、低保季度复核实行“三结合”的形式,即区、街、居三级复核相结合、区街抽审与社区自审相结合和集中复核与入户复核相结合。
2、区、街、居三级复核相结合是指:复核工作是由区低保中心、街道低保所和社区低保站三级共同进行。区低保中心负责全区低保季度复核工作的部署、指导、汇总,采取“零距离”办公形式,直接到社区与低保人员零距离接触,现场指导基层低保工作人员进行复核。即参与零距离复核;实行零距离服务;对基层低保工作人员进行零距离指导。
3、区、街抽审与社区自审相结合是指:低保季度复核以社区自审为主,区街负责抽审。每季度,区低保中心抽审全区15%以上的社区;街道低保所抽审本街道50%以上的社区。区、街重点抽审低保户数比较多、低保力量比较薄弱以及低保工作难度比较大的社区。
4、集中复核与入户复核相结合是指:一般情况下,低保季度复核是将享受低保的人员集中在社区,使复核人员和低保人员之间、低保人员与低保人员之间“面对面”接触,使低保复核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对复核结果有异议的要入户复核,深入低保家中进一步了解情况。
(三)落实低保公示督查制度,确保低保公开透明
1、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0-15日为全区享受低保家庭季度公示日。公示方法为:在社区政务公开栏内同时张贴《四方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季度公示榜》公示提要和从《山东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系统》低保软件中直接打印出的本社区低保家庭享受低保情况表。
2、公示期间,区低保中心、街道低保所要对社区低保公示情况进行督查,区低保中心督查面不低于30%,街道低保所督查面不低于50%。
五、实行低保就业联动制度,加大低保失业人员管理力度
各街道要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失业人员实行就业援助,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介绍,使低保人员自食其力、尽快脱贫,保障低保动态管理。为畅通低保管理及就业信息,规定如下:
(一)实行低保人员就业反馈制度。街道低保所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失业人员一年内至少发放两次《四方区低保人员就业情况反馈表》,低保失业人员持《四方区低保人员就业情况反馈表》到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进行求职登记;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提供岗位或技能培训,并将提供岗位或技能培训情况及就业情况填写至《四方区低保人员就业情况反馈表》(一式两联),一联低保人员交回社区,一联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留存。
篇2
一、全面开展以劳代赈工作,促进城市低保对象就业
(一)进一步加强低保人员参加公益性劳动(活动)的日常管理。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立山区以劳代赈的经验做法。由街道办事处定期组织有劳动能力低保人员,开展公益性劳动(活动)。社区与有劳动能力低保人员签订公益性劳动(活动)协议书,对无正当理由两次不参加公益性活动(劳动)的低保人员,要按程序终止其低保待遇。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要做好公益性劳动(活动)的组织工作,做到活动有内容、有秩序,并做好公益性劳动(活动)记录。
(二)积极推进有劳动能力低保人员就业工作。各级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做好促进有劳动能力低保人员就业工作。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与最低生活保障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障稳定就业、再就业,形成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互动;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所要与基层低保工作机构共同搭建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低保对象的基础管理;各级低保工作机构要主动配合劳动就业部门组织举办有针对性的“低保对象再就业援助专项招聘会”,吸引低保对象进场应聘,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成功率。
二是构建就业援助指导服务网络。在街道办事处设立由低保工作机构、劳动保障部门以及驻区企事业单位参加的低保对象就业援助指导服务窗口,有专人从事低保对象就业援助工作。要深入开展低保对象就业需求调查,做到人员底数清、择业方向清、个人技能清、家庭情况清、思想动态清,为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掌握第一手材料。对低保对象申请就业要做到“三个积极”,即:积极提供培训、积极提供信息、积极推荐上岗,做到与特困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指导。
三是坚持先求职后保障、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具备劳动能力未就业的低保申请人,首先到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进行求职登记,未就业的必须由街道劳动保障所出具非个人原因未就业的“未就业证明”。低保、劳动保障等管理服务部门要为其优先落实帮扶政策、优先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街道办事处低保工作机构要建立低保对象就业登记备案制度,根据低保对象的劳动能力、劳动技能,为其介绍、安排就业岗位,有针对性地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稳定就业实现脱贫。无正当理由两次拒绝就业的,不能享受低保待遇。
四是依托社区拓展就业。由政府出资购买社区公益性岗位,如社区保安、社区环境保洁、社区车辆看管、小区物业管理等,安置本社区内的低保对象就业。同时,大力扩展社区服务领域,兴办理发、餐饮、车辆修理等社区服务网点,为低保对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以社区创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卫生、科技、劳动、教育、法律等服务进社区,借此挖掘、开发一批社区服务岗位,为低保对象就业提供新的支撑点。
(三)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渐退制度。针对部分低保对象心存就业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不升反降的担忧,实施低保就业渐退制度。对低保对象就业后,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保障标准的,采取保留低保待遇三个月不变的渐退方式终止低保待遇,以鼓励更多的低保对象通过就业来增强自救能力,实现彻底脱贫。
二、严格城市低保和低保边缘户的审核审批工作,加大动态管理力度
(一)严把低保入口关,做好城市低保和低保边缘户的审核审批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通知》(鞍政办发[2008]82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市城乡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的通知》(鞍政办发[2008]108号)精神,做好舆论宣传和学习培训工作,让贫困居民知晓低保相关待遇,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低保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低保政策,更好地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成立由市、区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民政、国资、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的*市城市低保联合审批工作领导小组(详见附件),各城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审批工作领导机构。对城区新增的特别是有劳动能力人员的低保审批工作,由各区民政局审核,报区联合审批工作领导小组审查无异议后,提交市联合审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审批工作采取召开联席会议的方式进行,每月集中审批一次。
(二)做好提高低保标准后的动态管理工作。各县(市)、区要本着应保尽保、准确施保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市低保动态管理。结合提高低保标准工作,对辖区内的低保对象开展一次全面复查。要详细调查核实困难家庭的收入情况,摸清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离退休金标准、到期领取养老保险金、规范自谋职业收入行业评估所致收入变化的情况。要按照《办法》要求,对申请或已经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人员的收入确认工作,实行由低保申请人员收入认证部门(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县区经发局或经济局)与低保经办部门(各县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进行联动的双线认定方式。同时,各县(市)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要认真开展自谋职业行业评估工作,对上述人员从事无固定收入或无法确定固定收入职业的,按照《辽宁省城镇贫困居民自谋职业收入行业评估操作规范(试行)》(辽民发〔2006〕5号)和《*市城市贫困居民自谋职业行业收入评估标准》(鞍民发[2009]8号)的要求,评估其收入。通过准确掌握家庭收入情况,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准确施保。
(三)认真做好城市低保对象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申请享受、已经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人员,提出本人丧失劳动能力的,必须到市或县(市)卫生和民政部门共同指定的医院进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各县(市)、区要定期组织上述人员参加劳动能力鉴定。对阶段性丧失劳动能力和阶段性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每年要组织复查一次。鉴定机构要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做好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的,一经查出严肃处理。
三、规范操作,周到服务,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以劳代赈工作取得实效。要以对贫困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加强城市低保对象管理促进就业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城市低保和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的良性运转,使每一个困难群众的生活都得到保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积极协调,密切配合,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篇3
一、审核对象
(一)2010年4月在册的城市低保对象要无条件接受动态审核。
(二)申请低保的困难居民按属地管理的要求到实际居住地社区登记备案,在该社区动态审核结束后按照规定程序接受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进行分类施保,动态管理。
二、审核时间步骤
动态审核采取分乡镇、社区依次审核,县、乡镇和社区三级集中会审的方式进行,审核时间从5月1日-12月底。灵城镇和经济开发区各社区、其他乡镇要在30天内完成辖区内动态审核工作。
(一)成立组织,明确责任。县低保领导小组负责动态审核总体调度、协调工作。灵城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因低保对象量大工作任务重,要成立低保动态审核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民政助理员、纪检工作人员等为组员;成立三级集中调查评议小组,由乡镇分管负责人任组长,县局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低保中心工作人员、民政助理员、各社区(村)2名工作人员为组员。其他各乡镇要成立低保动态审核调查评议小组,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民政助理员、纪检工作人员为组员。各乡镇要将成立组织以文件形式要报县民政局备案。社区要成立相应组织,并报乡镇备案。各组组长要明确组员分工,夯实责任,协调解决问题,组成人员要按照各自分工抓好工作落实。
(二)注重宣传、强化培训。县民政局要在5月10日前将这次工作要求及时传达到乡镇和社区居委会,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并组织学习《操作规程》和《动态审核方案》。同时由乡镇、社区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开展低保咨询业务等方式将动态审核工作的意义和要求传达到全县低保家庭和困难群众。
(三)先行细致摸底,确保审核时效。各乡镇(社区)要采取多种方式对辖区内低保对象的家庭实际情况进行细致摸底,以提高审核时效,保证序时进度,整体推进。
(四)先行停发低保金,符合条件的补发。对审核的乡镇和社区先行停发低保资金,审核结束对符合条件的原低保对象补发从停发之月起的低保资金。
(五)重新申报,严格审核公示。(各社区30天时间)
1、申报。(10天时间)在册低保对象对照《操作规程》的相关规定,认为符合低保条件的,在各乡镇(社区)通知规定的时间内到实际居住地所在的社区申报低保。申报时需要提供如下资料:(1)填写《**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表》;(2)全家户口本、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家庭成员各自的户口和身份证要在同一页a4纸上复印);(3)婚姻状况证明(结婚证、离婚证、配偶死亡证明或离婚)的原件和复印件1份;(4)申请人近期1寸照片5张(照片底部要打印出申请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及家庭合影照片2寸1张;(5)残疾的需出具残疾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6)患重病的需提供在县级以上医院住院病历原件;(7)收入状况证明;(8)申请前三个月的家庭电费、电话费票据原件。(9)低保证原件、低保银行卡和2010年4月-2010年4月份银行卡领取清单。在规定时间内不申报低保的,视为不符合低保条件。
2、社区对申报对象材料进行初审。(与申报时间同步)初审时注意将户口本、身份证、婚姻状况证明、残疾证等证件的原件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原件即时返还给申报人(电费、电话费、住院病历原件和低保证、低保银行卡不予返还)。对材料完善的登记《**县城市低保备案表》,备案表文本和电子版本各一份。(电子版备案表从低保中心邮件下载)。社区必须安排两人以上参与登记,登记人员要在《**县城市低保备案表》得每一页签字负责。
3、三级联合调查评议。(15天时间:与申报时间同步后续延5天)调查评议小组采取以入户调查为主、集中见面审核为辅的方式进行。入户调查时采取分组分小区调查的方法,每组2-3人,调查人员如实填写调查表,调查双方签字确认。集中见面审核时,调查评议小组人员全部参加,申报对象说明家庭情况,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三级通过入户调查和集体见面的方式要达到100%审核率。召开评议会议时,由乡镇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会议,调查人员对入户调查和集中见面情况进行逐个通报,拟定低保对象,评议结果要记录在册,参加评议人员均要签字负责。
4、理顺管理关系,三级同步公示。(10天时间)调查评议小组对拟定低保对象按实际居住地理顺管理关系,由实际居住地社区履行审核公示程序。三级联合对拟定低保对象按公示要求在政务公开栏公示7天(公示内容包括低保户主姓名、身份证号、全家2寸合影照片、保障人口和保障类型,同时公布三级举报电话),各乡镇要将公示照片拍照存档。公示期间三级调查评议组要安排工作人员做好接待工作,做到有登记,有结论,并形成登记记录,接访人员要签字负责。
5、县局审批,发放低保证。(5天时间)对公示无异议的,由实际居住地社区填写《**县城市低保审核审批表》一式三份,连同申报对象个人材料报乡镇和县局审核审批。县局再次审核相关材料,三级同步公示5天(公示内容同上),对认定符合条件的发放低保证,委托银行实行社会化发放低保金。对不符合条件的,委托乡镇发出书面通知。
6、完善档案,建立低保信息库。各乡镇和社区要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整理业务档案和低保对象档案,低保对象个人材料由社区保管。乡镇(社区)要有专门低保档案柜,实行一户一档,按abc三类分别归档,要做到完整、规范,不得空项、错项。各社区要根据县局的审批文件在每月底将当月低保对象信息录入低保数据库,并及时予以更新,确保文本档案和电子档案准确无误,并按规定上传到乡镇和县民政局。
(六)其他乡镇审核公示的要求。其他乡镇涉及城市低保对象人数少,要在5月10日-6月5日内按“重新申报、严格审核公示”规定的时间步骤召开会议,抽调人员,成立组织,细化方案,要做到调查评议公示程序完善,档案材料规范,县局于6月10日前通过抽查、审核材料的方式进行审批,县乡两级同步公示5天,无异议的于6月底发放低保证,委托银行进行社会化发放低保金。
三、申报审核注意事项
(一)申报注意事项:(1)凡实际居住地和户籍地不一致的必须将户口迁到实际居住地所在乡镇;(2)要在各乡镇(社区)通知的规定期限内进行申报;(3)不得无理缠访,扰乱正常审核秩序。对申报注意事项不遵守的,视为自动放弃申报。
(二)审核注意事项:
1、重点保障“三无”、重病、重残低保对象,对其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上门管理与服务。
2、对所有重审对象重新建档,做到材料齐全、手续完备。
3、以户为单位进行低保保障,各乡镇(社区)户均保障要达到2.3人,单户保比例不得超过20%。
4、按缩水保质的要求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人员,重点核查《操作规程》规定的不应纳入人员,确保重新纳入的人员完全符合低保条件,维护社会公平。
5、对因重残、重病等特殊原因不能将户口迁移到实际居住地所在乡镇的,要由社区(村)主要负责人写出书面说明,乡镇分管负责人签字批准。
6、要做好审核期间的接待工作,做到有接待、有记录、有调查处理意见,实行接访人首问负责制。
四、具体要求
(一)强化领导,提高对低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低保对象复核认定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矛盾比较集中的任务,必须要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县低保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成员单位协调会议,促进资源共享,协调解决问题。各乡镇要牢树城市低保工作的责任主体意识,坚持依法行政,阳光操作,保证低保动态审核工作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理顺属地管理关系。要严格按照灵城镇、经济开发区低保对象以实际居住地社区(村)为城市低保具体管理部门,其它乡镇以民政办公室为城市低保具体管理部门,为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常规化,分类施保规范化,公益劳动制度化夯实基础。
篇4
最近,我部通报了今年1-5月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金发放情况,并决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6月起通报县(区)级情况。从前5个月的低保金发放情况看,许多地方的补助水平明显偏低,部分地区压低水平发放、平均发放、不按月发放低保金等问题相当严重,群众因不能及时足额领到低保金而上访的现象屡有发生。为杜绝上述现象的发生,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金,现紧急通知如下:
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低保金发放情况的监督检查
7月中旬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要对本地各市、县的城市低保金发放情况进行一次清查,并及时向政府作出汇报,根据本地情况研究采取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平均补助水平明显偏低的省份和平均补助水平明显偏低的市(地)所在省份,要采取必要的督促检查措施,对于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金地方,要尽快查明原因,在一个月内进行整改,并跟踪督促落实。今后对于平均发放水平连续居于全国后10名的市(地)和县(区),民政部将在通报时一并标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可参照这个办法进行通报。同时,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听取群众反映,对通过反映的低保问题,要认真登记,及时处理,不得推诿和敷衍了事。
二、各级民政部门要逐月公布低保金发放情况
今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都要逐月向社会公布本地的低保人数、低保资金累计支出数、当月资金支出数和低保金月平均支出水平,并按月均支出水平对各市(地)进行排序,同时,对各市(地)逐月公布低保金发放情况提出明确要求,以保证低保制度的公开、透明,随时接受社会监督。省级民政部门要每月公布本地所有市、县的情况,并要求和指导市(地)级民政部门公布本地所有县(区)和街道(乡镇)的情况,力争使各级民政部门参照这种通报方式,一直公布到所有社区居委会(村)和低保对象家庭的情况。各省级民政部门每月通报的内容,要同时抄报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备案。
篇5
一、领导小组
二、项目目标
(一)2013年为全区3000名农村孕妇和城市低保孕妇免费产前筛查、诊断,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
(二)提高全区孕妇出生缺陷干预知识的知晓率。
(三)提高产前筛查诊断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筛查对象
全区农村孕妇和城市低保孕妇。
四、检查内容
(一)产前筛查。
以血清生化三联筛查评估15-20周孕妇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及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值,同时对18-24周孕妇进行产前超声筛查。
(二)产前诊断
1.对血清筛查高风险的孕妇转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对神经管缺陷高风险及产前超声筛查异常的孕妇进行彩色超声诊断确诊,根据诊断结果予医学指导,随诊至分娩。
2.孕妇有下列情况的进行产前诊断:羊水过多或过少的、胎儿发育异常或者有畸形可能的、孕早期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的、有遗传病家族史或分娩过某种遗传病患儿的、曾分娩过先天性严重缺陷儿的、年龄超过35周岁的、其他医学上认为需要产前诊断的。
五、工作职责
(一)相关医疗保健机构职责
区妇幼保健院、各镇卫生院及莲花医院莲河总院在实施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中应宣传动员农村户籍和城市低保孕妇自愿接受筛查,告知孕妇持联系单,身份证或户口簿(城市低保孕妇还应持低保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到同民医院采集血样和超声初筛(最好是空腹采血)。各镇卫生院妇产科应协助跟踪转诊过程中失访的当地户籍孕妇。
(二)同民医院职责
1.负责血样采集。同民医院为我区采血点,负责本院门诊及区妇幼保健院、各镇卫生院、莲花医院莲河总院介绍来的孕妇的血样采集,集中血样标本定期送市妇幼保健院检测。
2.负责彩色超声初筛。
3.开具全区符合产前诊断条件的介绍信到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诊断。
4.负责指定专人随访跟踪项目服务至分娩。
(1)通知血清筛查高风险、超声初筛异常的孕妇到市妇幼保健院接受诊断(其中神经管缺陷高风险孕妇应先行超声筛查发现异常或可疑异常后再行转诊);
(2)将转诊名单报市妇幼保健院;
(3)对未及时转诊孕妇进行追访;
(4)血清筛查和超声初筛高风险孕妇以及直接做产前诊断孕妇随访跟踪率应达100%。
5.定期收集数据、上报项目报表。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要成立产前筛查领导小组,制定产前筛查实施工作计划,指定专人负责,分解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分配任务的完成。
(二)做好宣传工作。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要利用电视、宣传栏、标语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孕妇产前筛查有关知识宣传,提高全区孕妇孕期健康知识知晓率,让孕妇自觉接受筛查。
(三)严格督导检查。区卫生局将定期对该项目进行督导检查,将产前筛查工作列入妇幼保健工作考评内容,对项目工作完成较好的单位给予奖励,对工作不落实,任务完成较差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篇6
近期,各地积极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应保未保问题的步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工作,做好明年的资金用款计划,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备案制度,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抓紧做好明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用款计划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咆[20**]87号)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每年年底前,由各级民政部门根据核定的保障对象所需资金提出下一年度的用款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人财政预算。”当前,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本地实现应保尽保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人数、20**年人均实际补差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额,抓紧测算明年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制定20**年度用款计划,尽快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20**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沿保障资金用款计划,由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旗)三级民政部门分别制定。县(市、区、旗)民政部门编报本地20**年度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时报上级民政部门。市(地、州)民政部门,汇总本辖区内各县(市、区、旗)所需资金总数,报上级民政部门;测算本市(地、州)级财政应承担的资金数最(包括对各区、市、县的资金补助),将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省(区、市)民政部门,汇总本辖区各市(地、州)所需资金总数,报民政部;测算省级财政对各地进行补助的资金数额,将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当地财政部门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安排和落实工作,尽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专户,并共同制定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使用的具体办法和规章。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规定程序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确保按时、足额发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手中。
篇7
[关键词]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郭健美,潍坊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邢 洁,潍坊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助教,山东潍坊261053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040―03
城市低保边缘群体是家庭人均纯收入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不能被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遭遇生活困境而无力摆脱的社会脆弱群体。低保边缘群体虽然家庭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是由于无法享受低保待遇,相应地更难以享受到低保的优惠政策和生活补贴,处于救助政策的真空之中,实际生活水平偏低甚至低于城市低保对象,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的缺失不仅使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破坏社会公平,而且会直接增加城市低保制度的压力,阻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设计和完善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缓解低保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是当前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设计的原则
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的生存环境与低保对象相差不大,但是低保边缘群体本身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其救助需求千差万别,因此设计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设计的第一个原则,它指的是要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幸福。以人为本首先要求的就是要尊重人的权利,而人权最基本的内容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设计也应该从保障生存权出发,解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体现社会公平。但是社会救助不能仅局限在人的生存,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幸福,因此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设计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发展权,在保障低保边缘群体基本生活的同时,积极拓展开发其人力资源,激励其就业自救,实现可持续发展。
2.范围的广泛性原则。范围的广泛性要求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要覆盖所有有救助需求的低收入人群。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的规模庞大,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实际生活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他们需要的不是低保对象迫切需要的补助金,而是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等方面的专项救助,不需要一刀切的补助政策。因此,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的设计应坚持范围的广泛性,既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涵盖所有的低收入人群,又能够通过分类实施专项救助控制资金的压力。
3.救助的多元性原则。救助的多元性原则指的是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救助方式的多元化和救助项目的多元化。救助主体的多元化要求低保边缘群体的社会救助不能仅靠政府的力量,需要充分调动街道、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实施救助,拓展救助的主体和渠道。救助方式的多元化要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既要有实物和资金的救助,也要有服务和培训的援助,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救助项目的多元化要求针对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的救助不能是统一的,而是区别对待救助需求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救助需求实施不同的救助项目。
4.实施的渐进性原则。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的实施坚持渐进性原则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对城市低保边缘群体实施制度保障,意味着社会救助范围的扩大和救助对象的增加,不仅需要救助政策的制定,更需要救助资金的增加和救助途径的拓展。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发展不平衡,实行同步的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财政难以承受。因此,在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政策统一的基础上,各地区应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坚持从低水平出发,从生活最困难的家庭开始实施分类救助,以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的设计
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已经逐步引起社会的关注,合理设计针对低保边缘群体的社会救助机制,是缓解其生存困境、实现制度保障的前提。
1.制定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管理政策。低保边缘群体家庭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无法享受到低保制度的保障,相应的无法得到与低保制度捆绑实施的各专项救助和生活补贴,处于救助的盲区。制定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管理政策的目的是首先把低保边缘群体纳入政策救助的范围之内,避免救助政策的真空。(1)制定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的界定标准。制定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界定标准,明确低保边缘救助对象及其规模,是实施社会救助的第一步。笔者建议从覆盖范围的广泛性出发,以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2倍作为低保边缘群体的界定标准。目前各地城市低保相对于最低工资的现金替代率都在40%左右,那么以低保标准的2倍为标准基本上可以达到最低工资的80%左右。以此为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的界定标准,既可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又不会抑制他们的工作积极性。(2)制定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管理程序。与低保对象相同,低保边缘家庭的认定也需要遵循个人申请、社区调查核实、街道办事处审核、民政部门审批公示的程序;与低保对象不同,城市低保边缘群体即使被纳入到救助范围之内,也不会立即享受补助金,而是需要经过个人申请和相关部门审批后才能享受分类救助。当然,低保边缘家庭的认定和分类救助资格的确定可以合并申请,经过一次申请和审核程序确认两种资格,从而简化工作程序。
2.发展城市低保边缘群体专项救助。城市低保边缘群体虽然生存环境相似,但是群体内部各家庭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救助需求千差万别,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救助措施。因此,与低保对象定期领取低保补助金不同,符合救助条件的低保边缘群体不需要定期发放救助金,而是应该根据低保边缘群体各自的致贫原因和救助需求分类实施专项救助。发展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的专项救助,主要是扩大各专项救助的覆盖范围。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在城市已经建立,低保边缘群体缺乏社会救助机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专项社会救助制度与低保制度捆绑实施,将低保边缘群体排除在外。扩大专项救助的覆盖范围,使各专项救助制度不再局限于低保对象,而是将城市低保边缘群体涵盖在内,让其享受到制度的保障,是解决低保边缘群体基本生活的主要方式。其中首先要重视发展的是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一方面,医疗费用支出和教育费用支出是造成
低保边缘群体贫困的最主要因素,应该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医疗救助可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教育救助能够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增加贫困群体的竞争能力,改变他们的贫困状况,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
3.完善阶梯式社会救助体系。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由于不能享受低保政策以及与低保制度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和专项救助,其家庭人均纯收入虽然略高于低保标准,但是实际生活状况可能比低保家庭更加困难,这就是低保制度的陡崖效应。阶梯式社会救助体系就是根据贫困的原因、贫困的程度以及贫困周期的长短等因素,按照实际需求确定有针对性的救助项目和救助标准,以便充分体现政策差异与贫困差异的对应性,实现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和协调,避免救助盲区。首先,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加强低保制度的动态管理,将家庭收入降低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制度,将家庭收入增加不再符合条件的家庭退出低保制度,享受低保边缘群体的救助,实现低保政策与低保边缘群体救助的有效衔接。其次,完善低保边缘群体信息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低保边缘群体信息数据库,是实施分类专项救助的条件。通过信息数据库的有效管理,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施救,避免重保、漏保。最后,完善临时救助制度。针对遇到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事件等影响基本生活的家庭,给予临时救助或一次性救助,帮助其恢复自我发展的能力,避免其陷入生活困境,增加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的压力。
三、完善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的措施
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要做到长期存在,有效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就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1.重视“发展性救助政策”。促进再就业。城市低保边缘群体与低保对象不同,除了退休老年人由于疾病生活困难外,大部分人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有部分收入的人。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说,基本生活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单纯的生活救助无助于消除贫困,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通过工作自立增强自我发展和抗风险的能力,彻底摆脱贫困。首先,加强职业培训。城市低保边缘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多数处于中年时期的劳动年龄之内,只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下的教育,从事的多是技术不高或不稳定的工作,收入偏低。加强职业培训,实施免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帮助低保边缘群体提高劳动就业能力,实现相对稳定的工作。其次,开展就业指导。低保边缘群体由于信息的缺乏和个人特殊情况,寻找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应该深入了解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结合低保边缘家庭的实际,协助其实现有针对性的就业。对于家里有老人或病人需要照顾的,就近安排就业。最后,创造就业机会。政府要针对低保边缘群体的实际创造就业机会,社区、街道、企业也要发挥各自优势,尽可能地安排有劳动能力的低保边缘人口就业。
2.充实培训专业救助工作人员。社会救助不仅仅是救助金的发放,还要促进救助对象的发展,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社会救助的实施过程是关系社会救助制度成功与否的关键,应该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而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的实施,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因为低保边缘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救助政策的实施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区别对待,依据实际生活状况采取不同的救助措施。这对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他们对自己所辖区域内的低保边缘群体有切实的把握,既要了解低保边缘群体的整体状况,也要了解其成员的实际状况。目前基层的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主要是低保工作人员,而且他们一般都是身兼数职,工作压力巨大,无法负担低保边缘群体的救助工作。首先,解决专业救助工作人员的岗位设置和办公经费问题。岗位的设置可以考虑实现专业救助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或划人事业编制职工,享受社会工作师相应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办公经费可以综合考虑社会救助工作所需经费,统筹安排。其次,充实专业救助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公开考试招聘的方式,吸收社会保障或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充实工作人员队伍。最后,培训现有的救助工作人员。中国低保制度的发展时间不长,低保边缘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更是刚刚起步,现有从事救助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需要加强其培训。可以考虑通过社会保障部门的集中培训、短期培训班及进修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3.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实施救助。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共同奋斗并协调推进的社会系统性工程。虽然社会救助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但是社会力量并不是无所作为。因此,以政府救助为主,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救助,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如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非盈利性机构和慈善机构在各自领域和空间的救助作用,共同促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是保障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依靠社会力量充实社会救助资金。低保边缘群体救助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应该在政府财政支持下,争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社会福利基金、福利彩票收入可以列支一部分给予补充,而社区、街道、企业以及慈善组织通过市场机制以及自愿捐赠原则调动的政府无法动员的社会闲散资金和海外资源可以弥补救助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重视发挥慈善事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低保边缘群体的生存环境和救助需求千差万别,单靠政府的救助无法满足他们的救助需求,而慈善事业和各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和专业化则为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可能。社会组织数量众多,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具体到每个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准确定位,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开展大病救助和资助贫困家庭孩子上大学;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针对残疾人实施救助。因此,慈善事业和社会组织的救助,能够为低保边缘群体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多样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棉管.城市低保制度与贫困者的“福利依赖”[J].社会工作,2008,(2).
篇8
零陵区柳子街社区居民艾继民在1984年因犯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后其妻以夫妻感情彻底破裂为由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1985年5月法院判决准许二人离婚,其未成年的一对儿女随其妻生活,抚养费由其妻负担,小孩长大以后随母随父由孩子自愿。1995年初艾继民刑满释放后与带有一个15岁女儿的丧偶女子再婚,三年后,继女出嫁,艾继民与妻子一直靠做点小生意谋生。近年来,艾继民年事偏高,体弱多病,做生意存在一些困难,遂向零陵区民政局申请城市低保。自2001年开始,零陵区民政局经核实后发给艾继民家每人每月27元的低保费。经艾继民多次反映和要求,2004年3月,区民政局逐步对其老两口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今年5月8日,58岁的艾继民认为自己符合城市“三无”人员即五保户的城市低保条件,要求按每人每月144元的标准全额享受低保,未达要求后,艾继民遂将零陵区民政局告上法庭。
法院经审理认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八条规定,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者扶养人的城市居民,经县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审查,可以批准其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但是艾继民有继女一人,且对继女承担过抚养义务,艾继民与其继女已构成了法定赡养关系。此外,虽然艾继民与前妻离婚时,未成年子女判由女方抚养,离婚后艾继民没有承担抚养亲生子女的义务,但是由于此期间艾继民在监狱服刑,在客观上无法履行抚养子女的义务,何况父子、父女关系也不因婚姻关系的解除而消失,因此,艾继民拥有法定赡养人,不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八条第(一)项规定的享受全额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条件。零陵区民政局核定为艾继民发放部分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
中国法院网·唐正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
第一条为保障城市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辽宁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辽宁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范(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困难居民予以适当救助的城市社会救济制度。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持有非农业户口,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和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困难居民。
第四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分类救助、临时救助(应急救助)、政策扶持、社会互助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救济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相适应,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
第五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属地管理,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市、市(县)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拨付和管理使用情况的督查工作;审计、监察、金融、统计、物价、劳动保障、人事、建设、卫生、教育、工商及工会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市(县)区民政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具体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审批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区)受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可以承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受理、呈报及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第六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保障对象、保障资金和保障标准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
市和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设立公开举报箱和投诉电话,受理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举报和投诉。
第二章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
第七条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以下简称城市低保待遇)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持有我市非农业户口。
(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八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扶)养关系,户口在一起并长期(1年以上)共同生活的成员,包括:
(一)夫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成年子女,尚在校就读的,确无生活来源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
(三)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四)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五)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
(六)其他经市(县)区民政部门认定的成员。
第九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的费用确定,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义务教育的基本费用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当低于当地失业保险标准。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需要变动时,依照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六条规定执行。
第十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分别按照下列规定享受:
(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抚)养人的,在全额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每户每月再增加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50%。
(二)有一定收入,但无劳动能力,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额救助。
(三)有劳动能力、符合就业条件,暂时未就业,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下浮60%,也可采取享受定额救助和粮油扶持的办法予以救助。
第十一条下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在差额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每户每月再增加50元予以救助:
(一)因病(伤)等原因造成生活不能自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员。
(二)优抚对象。
(三)生活不能自理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员。
(四)患重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人员。
(五)单身(亲)家庭中未成年人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人员。
(六)家庭中有就读大学(大专)、高中(中专、职业高中、技校)的学生(含初中、高中直接考入各类成人教育学校的学生)。
(七)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保障对象,按其中一种条件享受,不兼得。
第十二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劳动能力的鉴定由市(县)区民政部门指定定点医院鉴定,鉴定费用由申请人自理,对鉴定结果有异议的,由市(县)区民政部门报本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导小组裁定。
第三章家庭收入的核实与计算
第十三条家庭月人均收入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为基数,按照申请前3个月的平均数计算,包括下列各项:
(一)工资、奖金、津贴、补贴。
(二)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者生活补助费。
(三)离(退)休金、养老金、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
(四)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及红利。
(五)特许权使用收入、租赁收入、馈赠和继承收入。
(六)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
(七)自谋职业收入。
(八)其他应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十四条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家庭收入相关费用,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赡养费、扶养费和抚养费,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按照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数额计算。没有协议、裁决或者判决的,赡养费按被赡养人子女家庭月人均收入减去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后剩余部分的50%,除以被赡养人数计算;扶养费、抚养费按照给付方收入的25%计算,有多个被扶(抚)养人的,其给付额最高不超过其收入的50%;实际支付赡养费、扶养费或者抚养费高于上述规定的,按照实际支付的数额计算。
(二)大中专院校、技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仍作为家庭人口计算,其本人获得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不计入家庭收入。
(三)军官、士官计算为家庭人口,其收入计算为家庭收入;士兵在服役期间不计算为家庭人口的,不计算收入。
(四)家庭成员中既有非农业户口又有农业户口的,农业户口成员不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但参与家庭收入计算,非农业户口成员收入仍低于保障标准的,可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五)因病、残丧失大部分劳动能力,一户多残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其家庭收入按实际收入计算。
(六)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在扣除计算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所依据的月数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后,剩余部分按计算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所依据的月数的平均额计入本人月收入。
(七)优抚对象的各种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费,义务兵津贴和退伍费,政府颁发的一次性见义勇为奖金,工伤人员的护理费、补助金,因公死亡人员及其家属的一次性抚恤金、丧葬费、生活补助费,因公致残返城的知青护理费和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以及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费用,不计入家庭收入。
(八)经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经贸、工会等部门共同认定确无经营能力,拖欠职工工资或生活费、养老保险统筹费、失业保险金等达半年以上,且今后不能再补发的集体企业困难职工,按实际收入计算本人收入。
(九)自谋职业收入由当地民政部门参照工商、税务等部门提供的依据计算,从事其他有劳动报酬的工作,其收入无法界定及本人提供不出相关收入证明的,按户籍所在地职工同期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十)对家庭收入难以核实的,可采取行业收入测评,家庭收入调查、群众监督、跟踪消费、社区评估等方法,核实申请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收入。
第十五条对企业改组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特殊困难群众,特别是中央、省属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在职职工、下岗职工、退休人员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过程中的下岗、失业人员,按规定计算其应得收入后,家庭人均收入仍然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对未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但生活确有困难的,可采取粮油扶持或临时定额救助。
第四章保障金的申请、审批和发放
第十六条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由户主持户口簿、身份证、身体状况证明、家庭收入情况等证明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的社区提出书面申请。
第十七条由于动迁等原因造成人户分离,在暂住地居住不满1年的,由暂住地社区和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证明,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申请;在暂住地居住1年以上的,由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社区和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证明,向暂住地社区、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户籍不在一地的,由户主向其户籍所在地社区提出申请,其他成员由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社区和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证明。
第十八条社区受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收到申请材料后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实际生活水平,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等方式进行核实,并提交居民代表评议,经张榜公布无异议的,填写《城市低保待遇申请表》连同其他相关材料一并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
第十九条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社区上报的基础材料进行初审后,报市(县)区民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市(县)区民政部门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社区将市(县)区民政部门的批准结果张榜公布,对无异议的,发给城市低保待遇领取证件;对有异议的,由管理审批机关核实,情况属实的予以纠正。
第二十二条社区收到申请人的申请后,7日内上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收到申请人的申请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初审;市(县)区民政部门收到初审材料后,应当在2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按月发放或委托社区、银行发放,必要时也可给付实物。
第二十四条因土地被征用而获得一次性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的农转非居民,自领取费用之日起3年内不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村屯整体动迁、土地被征用而办理农转非的居民,符合当地低保条件的可以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因其他因素而农转非的居民,自户籍变更之日起3年内不能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期间因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可通过临时救助、社会互助的办法予以救助。
第二十五条户籍与居住地分离1年,长期租房、借房的居民,确定居住地1年后(含1年)方可申办城市低保待遇。新立户籍或合并户籍关系的家庭,自户籍变更满1年后可申办城市低保待遇,期间因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可向户籍所在地社区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申办临时救助。
第二十六条刑释解教人员有劳动能力暂时没有就业且生活确实困难的,可向户籍所在地社区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申办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期限不能超过6个月。
第二十七条管理审批机关、社区应当建立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和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第五章动态管理
第二十八条对城市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对已保对象生活转好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及时办理退保。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况的家庭和人员,不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一)家庭月人均收入虽然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实际生活水平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存款总额超过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6个月总额的。
(三)家庭通信费月均超过30元的。
(四)家庭有空调、高级音响、电脑、钢琴(单件价值1500元以上)等高档非生活必需品的。
(五)三年内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
(六)家庭有汽车、摩托车(不含残疾人代步车)等机动车辆(船)的。
(七)安排子女择校就读、自费出国留学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进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八)家庭饲养宠物的。
(九)有高值收藏或投资有价证券或者有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馈赠、礼金支出的。
(十)家庭成员佩带金、银、宝石等贵重首饰的。
(十一)有赌博、吸毒、、酗酒行为的。
(十二)经常出入餐饮、娱乐场所消费的。
(十三)在本地就读的外地在校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及人户分离(本人不在本市)的。
(十四)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条件,无正当理由经两次介绍拒不就业的。
(十五)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两次不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的。
(十六)其他按规定不能享受低保待遇的。
第三十条对已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保障对象,由于动迁等原因造成人户分离的,可暂时由批准机关所在地实行属地管理,但时间不能超过2年,否则取消其城市低保待遇。
第三十一条保障对象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后,每2个月应当到所属社区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进行一次重新登记并办理续保手续,不按规定办理续保手续的,视为自动放弃城市低保待遇。
第三十二条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发生变化时,保障对象应当及时主动告知社区或管理审批机关,隐瞒不报的,取消其城市低保待遇。
第三十三条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区分不同情况,按照下列规定的期限对保障对象进行复核:
(一)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抚)养人,以及法定赡养人、扶(抚)养人无赡养、扶(抚)养能力的保障对象,每年复核一次。
(二)对有一定收入、但无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每6个月复核一次。
(三)对有劳动能力暂时无收入或者有一定收入的保障对象,每3个月复核一次。
第三十四条社区应每2个月对辖区内的保障对象进行一次入户核查,并填写核查手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每3个月对辖区内的保障对象(含异地居住的保障对象)进行一次入户核查,并填写核查手册。
第三十五条管理审批机关对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变化情况进行核查后,应当及时办理增发、减发、停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手续。
第三十六条保障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城市低保待遇:
(一)保障对象家庭月人均收入达到或者超过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稳定6个月以上的。
(二)保障对象死亡的。
(三)保障对象的户籍迁出原户籍所在地的。
第三十七条保障对象在执行同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本市(县)区行政区域内迁移的,由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办理保障待遇迁移手续,不再重新履行申请手续;跨市(县)区迁移的,持市(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到迁入地重新履行申请手续,管理审批机关应当简化审批程序。
第三十八条保障对象被取消城市低保待遇后需重新申请的,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因家庭收入好转被取消城市低保待遇后,家庭收入又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应间隔1年以上。
(二)因有赌博、吸毒、、酗酒行为被取消城市低保待遇的,应间隔6个月以上。
(三)因高标准装修住房被取消城市低保待遇的,应间隔3年以上。
(四)因隐瞒家庭收入被取消城市低保待遇的,应间隔3年以上。
第三十九条被取消城市低保待遇的,由保障对象户口所属社区呈报相关材料,经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市(县)区民政部门审批后,由社区送达取消城市低保待遇告知书。
第四十条保障金由户主或家庭成员领取,非家庭成员不许代领(特殊情况除外)。除特殊原因外,保障对象2个月不领取保障金的,予以停发。
第四十一条劳动保障部门及其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民政部门的查询要求,应当将失业保险金、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情况以及失业保险期满人员名单及时通报同级民政部门。
第六章临时、应急救助与政策扶持
第四十二条对已享受低保待遇或虽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生活遇到突发性困难或临时性困难的城市居民可实行临时救助(应急救助)。临时救助(应急救助)按低保审批程序办理。
第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临时救助(应急救助):
(一)在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就学援助、住房援助、采暖费减免等项社会救助政策后,家庭又遇突发性灾害损失或其他特殊困难影响基本生活的。
(二)虽未享受本条第一项救助政策待遇,但家庭遇有突发性灾害损失或存在其他特殊生活困难,使实际生活水平降至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造成生活特殊困难的。
(三)在特定时期,由政府指定对某些特殊困难群体给予临时救助(应急救助)的。
对虽遭遇突发性灾害损失或其他特殊困难,但自身有能力维持基本生活的,原则上不享受政府的临时救助(应急救助)。
第四十四条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社区服务、经常性捐赠、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捐赠的款物由民政部门所属的慈善机构负责接收,全部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同时,大力开展临时救济、政策扶持,提高贫困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各部门应建立健全城市贫困居民帮扶档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保证帮扶工作落实到实处。
第四十五条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工商、税务、公用事业与房产等有关部门要对保障对象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采暖,使用煤气、水电等方面,按规定减免相关费用和给予政策扶持。
第四十六条鼓励创办慈善机构或贫困家庭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可按税法有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和个人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可全额在税前扣除。
第七章保障资金管理
第四十七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四十八条各级民政、财政部门要建立双向通报制度和经常性的工作会商制度,确保全市保障对象统计数字准确,保障资金发放及时。各市(县)区民政部门要与同级财政部门联合确定保障对象人数和资金收支情况,并分别上报市民政、财政部门。
第四十九条各级民政部门要在每年年底前编制完成下年度保障资金需求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列入财政预算。各级民政部门要在每月底前做出下月资金变动需求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及时调度资金,保证按时发放。如遇政策调整等特殊情况,民政、财政部门应及时沟通协调,调整年度资金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十条各级财政部门要设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财政专户”,并将上级和同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保障金按时足额拨入专户,当年增加的保障对象,财政部门要足额安排预算。不能按时足额将低保资金划拨到户的市(县)区,市财政将等额上划财力。
第五十一条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建立城市低保待遇审批、发放监督管理制度。
第五十二条财政、审计部门依法监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五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每年预算内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同级民政部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经费。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各级民政部门设立城市低保举报奖励机制,举报经查证属实的,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奖金从被举报人的当月保障金等额支出。
第五十五条从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无故不予及时审批的。
(二)不依照审批条件,故意为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办理城市低保待遇的。
(三)无故不按时发放保障金的。
(四)贪污、挪用保障金的。
第五十六条保障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冒领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情节恶劣的,处以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二)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收入情况好转,不按规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继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第五十七条为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及个人,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10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领导,市民政局成立了复查复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20__年度乐山市城乡低保复查复核工作方案》,明确了普查的目的意义、复查复核时间、对象和内容、复查复核方法步骤及要求。统一制发了《乐山市城乡低保宣传资料》、《乐山市××区(市、县)城市(农村)低保取消或减少低保金对象花名册》、《20__年统一组织城市(农村)低保复查情况统计表》、《乐山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调查审核情况登记表》等相关资料。要求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严密组织,搞好培训,确保普查工作质量。各区市县民政部门也高度重视此次低保普查工作,成立了以民政局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普查工作方案,分阶段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限,做到人力、财力集中,重点突出,措施落实。
二、广泛宣传,规范程序。
为深入开展低保普查工作,各区(市、县)利用广播、报刊、社区(村)公示栏、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低保政策、普查意义和程序。通过宣传,提高了低保政策的群众知晓度,增强了群众参与低保监督的积极性。同时,在普查工作中,各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专门落实人员走村入户,采取查、看、听等方式对低保户情况进行逐户调查,对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在村(居)公示栏进行重新公示,群众无异议的重新填写《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表》,对评议有异义的由乡镇(街道)评审小组再次审核,对符合条件的纳入城乡低保;不符合条件的,取消低保资格,并书面通知本人。通过政策宣传和程序的规范,为低保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培训,典型引路。
今年4月,我市专门召开了城乡低保普查工作会议,用三个月时间对我市城乡低保进行了全面普查。9月上旬,根据全省低保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再一次对全市城乡低保普查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通过总结4-6月城乡低保普查工作经验,推广市中区、马边县城乡低保普查工作经验,以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各区(市、县)民政分管局长和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各区(市、县)也相开了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民政办主任、村(居)委会低保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会,对普查工作的重要性、普查内容、工作程序和低保工作政策再一次进行了认真培训。通过培训和市中区、马边县的经验引路,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为保质保量完成城乡低保普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加强监督,保证质量。
为保证普查质量,市和各区(市、县)由民政部门牵头成立督查组,对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低保普查工作进行了督查,同时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督查组采取抽查方式对普查程序是否规范、档案管理是否完毕等进行检查,对普查工作不到位的,指导限期整改。有力的监督指导,确保了普查工作不走过场,保证了普查工作质量。
五、工作成效
通过城乡低保普查,我市城乡低保的保障对象情况更加准确,操作程序更加规范,真正做到了政策透明,群众满意,为打造我市“阳光低保”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提高了低保工作人员素质。通过城乡低保开展普查的政策、操作流程等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低保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和工作责任心;同时,及时开展经验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整改,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提升了低保工作水平。各地通过严格、规范的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三榜公示等程序,使我市城乡低保工作程序更加规范,低保工作更加“阳光透明”;通过加大政策宣传,群众对低保工作的参与度、知晓率和监督力度大大提高,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城乡低保工作水平。
(三)建立了规范的城乡低保台帐。在全面清理核查的基础上,对确定的享受对象分别填入《农村低保台卡》、《城市低保台卡》,做到了低保数据与计财实际发放数据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