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6 16:1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词

篇1

昨天下午,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我一个人在家,进行着妈妈给我安排的唯一任务。什么任务啊?呃,当然是背《初中必背古诗词61首》啦。哈,不就是背一首诗嘛,小菜一碟,几分钟就OK啦!

你可千万别这么想,这初中的古诗词,比起小学的诗篇嘛,不知道要难多少倍呢!你瞧瞧,你瞧瞧,这第一首,就这么这么难,我去,连这题目,我都不知道读什么……呃,查字典吧,结果……木有这个偏旁啊!差不到耶!好吧,竟然还有字典差不到的字喔,是不是我搞错啦?不管了不管了,从第一句开始吧,呃,好吧,我又不知道!字典,字典在哪?让我来找一找,我翻,我翻……

额,在这!这个字念jiu(鸠)的第一声~好棒~好吧,继续。没想到的是,接下来不会认的字,反而越来越多了,我去吖,这初中古诗词,和小学的诗篇,怎么差别这么大啊!让我来查查这两个字,呃,好吧,在这!念wu(寤),好的,下一个字!等等!这不是有了吗,这两个字素一个词,哈哈,一举两得,我又知道了这个字念mei(寐)。这时,我又发现,几个我不会的字,在注释上就有了,哈哈,终于把不会的字,都搞定咯!

篇2

那么,诗词该怎么“泡”呢?

诵读。诵读是诗词学习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要想诵读好,必须做到四点:初读读准音,字正腔圆;再读读通意,句逗明、词意清,文意通;三读读出美,节奏和谐、韵味十足;四读读出情,走进作品、走近人物。

换调。诗词是古人反复锤炼的血泪之作。好比宋玉笔下的东邻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能添、不能删、不能改、不能换。换了之后,韵味全无。

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不能换成“僧推月下门”。夜深了,寺院也是要关门的,甚至日落十分,就关山门了,是推不开的。“敲”字好啊!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这样效果就有了。

猜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李煜国破家亡被俘,身陷囹圄,在他的生日(同时也是祭日)的时候,我们不难猜测到他所说的“往事”,可能是昔日锦衣玉食的生活,可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荣耀,可能是惠风和畅、佳节美日之际与臣子妃嫔饮酒、填词、作赋的情景,可能是高高在上,臣民顶礼膜拜的尊严,还可能是挂念他往日的百姓。

联想。“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公谨”是周瑜的字,苏轼没有直呼其名,而是称他的字,为什么?表现了苏轼对年轻有为、功成名就的周瑜的钦慕之情。称字表示尊敬,比如诸葛亮称鲁肃一律为“子敬”。

想象。想象和联想是诗词学习的魂,离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诗歌就变得干巴巴的,并且枯燥无味。“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诗人哀伤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更勾起伤心往事:那不是以前传递过和丈夫之间往来书信的鸿雁吗?曾经相亲相爱的人,现在却阴阳阻隔,你和我一样孤影独立吗?那不是以前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常见的鸿雁吗?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藕花还那样娇艳吗?

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极大地丰富诗词的内涵和韵味。

情境再现。古诗词中创设了大量的情境,怎样才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置身其间的感觉呢?这就需要还原、再现情境。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呢?我们可以再现出来:陡峭的石头奇形怪状,参差交错,直插云霄。波涛如惊马一样,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滔滔江水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仿佛把我们带进了杀声震天、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不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横拟。模拟诗词中的声音、动作、神态,可以使欣赏变得妙趣横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词人和他的恋人怎样执手(是单手相牵,还是双手相握)。怎样凝噎(酒醉后打嗝和哭泣后的呜咽),可以模拟他们的动作和声音。

组合。古代诗词中有许多相同的意象,蕴涵却不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能够领略到无限的美妙。

篇3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部分,如何指导道学生有效地背诵古诗词,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方法很重要。

一、情感教学,激发古诗词朗读的兴趣

李吉林曾说过:“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素质可言。”蔡起福在《语文教学心理学》中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一定的情感能激发起一定的意志行动。因此,课堂教学教师除了可以借助激情的语言、优美的动作之外,还可以通过幻灯、录像、光盘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诱导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留下来的一首绝笔诗。从诗人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河山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数十年来,诗人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动摇过。因此,他在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王师北定中原”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教师可以通过深情的朗诵和多媒体演示来引导学生,从而加强学生记忆的条理性。

二、指导朗读,开启古诗词阅读的大门

古诗词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绵,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读到位,才能把简单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将“读”简单地理解为不加思考地乱读一气,而应该在“读”的方法、情感等多方面指导学生,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内涵来。

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求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读出意蕴。事实证明,单纯的读只能吸引学生短时间的注意,不久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而有滋有味的品读,特别是“会其意,悟其神”的朗读,不仅能激起学生长久的兴趣,还能使其真正领悟到古诗词的意境美,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更应该强调读出品位。

此外,还可将古诗词朗读与音乐欣赏相结合。例如,一些气势磅礴的古诗词,搭配雄浑的古琴乐曲,以营造出豪放、旷达的气势;一些色彩明丽的写景文,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盎然的情景中;而一些悲凉凄婉的抒情文,搭配哀怨凄清的二胡曲,更平添一种伤感的味道……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词的学习不知不觉就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引导“趣”背,增加“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素养。怎样才能把背诵古诗词变成一种乐趣、一种需求呢?

1.创设情境背诵

巧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来背诵。如学习马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师可以按照课文插图制作课件,让学生根据画面的描绘与诗句对照,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图像识记背诵。

2.配乐曲背诵

对于一些抒情性美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激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乐曲为课文配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记忆。

3.用对比背诵

有些古诗词的内容及写作对比十分鲜明,遇到这类诗词,就可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

4.搞竞赛背诵

一个古诗词单元,就可组织开展一次相应的古诗词背诵比赛。背诵前要制订规则,方式是:小组比―班内比―全校比。背诵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竞争中达到背熟、背准古诗词的目的。

篇4

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投影、mp3朗读、电视散文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教学中可分自由读、小组全班交流读、师生赛读等形式体会诗歌的韵味,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

一、节奏

掌握古诗朗读节奏,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其实,古诗词朗读节奏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四言为“二二”节奏,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词的节奏按表意表划分多,按表音划分少。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二、感情基调

注意掌握诗词的感情基调,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如《观沧海》和《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过零丁洋》和《满江红》的气壮山河、慷慨悲壮,《将进酒》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豪迈奔放、想象瑰丽,《渔家傲・秋思》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伤心痛惜、沉郁慨叹,《无题》、《望江南》的幽怨委婉、缠绵绯恻的,《春望》的忧国思家、深沉含蓄,《归园田居》、《过故人庄》的恬静娴适、清新自然等。

三、语速

根据古诗词感情基调来把握诵读语速。一般情况下,表达 “激动、愉悦”情调时语速、欢快些,高亢些,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出“喜降甘霖”喜悦之情;若表达出“痛苦、悲伤”的情调时语速、语调则缓慢低沉些,如读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话已尽,日倦懒梳头。……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语调去读才能读出李清照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四、语调

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要明白朗读古诗词“平长仄短”的意思,即读音为“第一、二声”的音节朗读时稍长一些,读音为“第三、四声” 的音节朗读时则短促一点。做到平声平滑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抑扬顿错,形成主观情绪的起伏迭宕和音韵的和谐优美。如果对诗词的韵脚读得响亮而稍长,也能读出诗词的韵味,突出诗词的情境。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的《无题》),读“难”、“残”时稍微拖长些,就能读出沉重的离别之情,感受人生命运的变化无常。

五、重读

篇5

一.创设意境,让学生感悟体验

朱光潜先生给“意境”下过定义:“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既然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知和进入意境。把握意境需要的不是感知而是感悟,是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自由和谐活动所形成的审美直觉,透过诗歌形象的“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进而把握宇宙人生的无限意味。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一个秋天的月夜,一位女子久久地站在庭院的台阶上,被露水打湿了罗袜。这是诗歌形象的“形”,见到这一层,还无深意可言。透过第一层形象,去静观景物的内在境象:洁白的玉石,清润的露珠,玲珑的晶帘,明净的月夜。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月夜,普通的庭院,却是诗人灵想独辟构造出来的一个晶莹剔透的世界,一个诗意的创造性空间。穿过幻妙的境象,再去展开新的想象与体验,能够久久地沉浸在这样洁静美好的世界里的女子,她的心地也定然一样的洁净美好。然而,在这样空灵旷远超脱的环境里,她却长久伫立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当我们超越一位思妇幽怨,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这整体画境,反思普遍人生机缘的时候,自己心中是不是领悟到一些不能一语道破的人生真意呢?因此,诗的意境,能启示人们超越具体意象而飞跃到幻妙的艺术空间去驰骋想象,醉心领悟韵外之致。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使古典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反复诵读,让学生积累感悟

古典诗词,精炼含蓄,跳跃性强,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要想真正欣赏古诗词,就要加强诵读,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理解诗意,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即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朗读、吟读、说读等各种诵读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感受诗歌意境之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强调用普通话,清晰响亮地把诗读出来。必要时,老师可范读或放录音,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吟读,强调读出诗味,声音洪亮、舒缓,讲究抑扬顿挫,咬准韵脚,甚至可以让学生摇头晃脑。然后进行说读。如说读《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两句,教师示范为:扬子江畔,春风吹拂,微波荡漾,桃花盛开,杨柳依依。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色,诗人啊,你都无法欣赏,因为你就要和朋友永别了。看着飘飘扬扬的柳絮,你不禁想到了自己即将漂泊天涯的身世,于是你不禁长叹一声,愁上加愁。之后让学生自己说读,说出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补充诗词的意境,感悟体验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最后让学生自然成诵。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能力

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并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就靠读者的联想。所以,好诗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于想象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活》中用晏殊、柳永和辛弃疾词中所创造的三种新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对学问、对事业的企望和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种对学问和事业执著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一种在事业学问追求中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和欢乐。

有了联想与想象,诗才不致于窒息在狭窄的空间和局促的时间里,而能由当下时间入手,展现诗人身处的非当下空间。如杜甫《夜月》:“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描写杜甫困隐长安时,日夜思念~州家小的心情。先从当下时间“今夜”切入,而展现的空间却是~州,并非诗人所处的当下空间――长安。这样,诗人将自己的月夜思家的心情寄托于家小思念自己的想象,极其含蓄,却感人之至,从而形成前人所谓的“诗思从对面飞来”的艺术效果。

篇6

1 走进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古诗词的写作年代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作者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想与古人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作者、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古诗词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就会认为是中写了自己和敬亭山相对视,觉得作者很无聊。其实,这是李白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居无定所,是他尝尽人间疾苦,深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

2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感受意境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是描写童年生活的,对于小孩子来说,虽然时代不同了,但童年的快乐是一样的。如《小儿垂钓》诗人通过诗句写出了垂钓小儿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说说去钓鱼事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再结合说的内容了解课文,学生学起来就非常容易。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借景抒情的好诗。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真切感受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色。如《春日》诗人通过描写踏春时所见,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景色。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春天里。你看见了什么?请把它画下来。在新课之前,跟同学交流有关春天的图片,学生理解课文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3 发挥想象,探索古诗词的哲理美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要通过想象把其中的空白加以连缀,从而获得全诗的完整形象。如《寻隐者不遇》,诗中“问童子”问的是什么?诗中留下空白,但可以从“言师采药去”的回答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哪儿了?”这样想想诗就完整了。在很多古诗词中,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喻和拟人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了解比拟事物和被比拟事物在形象上的联系。而夸张则需要想象出通过夸张所表达的情感。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想象出瀑布从高处飞落下来的宏观气势,体会诗人的赞叹之情。

4 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诗词讲究韵律,是有声的画。通过诵读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继而增加其艺术修养。一首诗,首先要教他读通,这是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古诗词的朗读可以从重音、停顿语速和语调入手,教师和学生朗读相结合,通过朗读体会古诗词语音抑扬顿挫的特点。如在教学《梅花》时,我反复引导学生吟诵,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出“墙角”、“梅花”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并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玩钱的斗争精神的象征,从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

篇7

我的父亲向来以文自负,是个可以背诵大量诗词的人,为了给我营造气氛,天天在家吟经诵典,起初我还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在潜移墨化之中,我也对诗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时间长了,我也能背诵很多,有时候,爸爸故意背错一句,我听到了,会立即指出,并为自己能指出爸爸的错误而自豪,从而更加喜欢诗词。在我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也打上了深深的诗词烙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我深深地理解了母爱,幼小时就有了用“寸草心”报答父母“三春晖”的信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知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会留下终生遗憾!“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使我深感光阴易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懂得珍惜时间。

诗词让我明白友谊的重要,“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一片冰心在玉壶”代表着友情的纯洁和伟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饱含着对朋友的祝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有着和朋友“千里共禅娟”的幸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游子对亲人的倾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诗人对回故乡的期盼;在外漂泊了好多年,终于可以回家时,连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也会“漫卷诗书喜欲狂”。

在诗词中也不乏一些爱国的篇章,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岳飞写下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到死也没有看到祖国统一的爱国诗人陆游也只好在给儿子的遗书中安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诗词还可以陶冶情操,每每背起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都有饮马长江边,看那涛涛江水,体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气,每每读到“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自己也仿佛身处月缺花残的小院,为春的匆匆离去黯然泪下。

篇8

一、读书悟,培养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有音乐美。古诗词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于诵读。通过诵读让学生渐进诗歌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教育。诵读方法:范读与仿读。课前,教师范读或播放教材录音带,扫除文字障碍,同时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每一首诗诵读的语气轻重、语调变化、节奏快慢以及艺术处理,让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学生通过仿读,确定诗词的情感基调,感知形象美。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指导学生把重音放在“予独爱”三字上,且稍放慢语速,这样诗人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就表现出来了。

学生在感知了课文之后,教师应找到学生生活经验与诗词所述之情的契合点,恰到好处的点拨激起学生的相似情感,体验作品的情境,实现“诗中有我”的融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写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几只小船在抢着往前划,而正在沙滩上休息的一群鸥鹭受惊起飞的画面,则一群沉醉不知归路的好友互相追逐嬉戏之乐也可知了。

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的使命,并启迪真理。学生在体验了诗词的情感之后,还应进一步反复品读,悟出诗词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境”。惟有如此,学生的审美才能从“体验”的层次上升到“鉴赏”的层次。要做到这一点,先要再现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后,再引导学生去品味,感受诗人们所表达的感情。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下片中写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学生反复品读,从对比中悟出了词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领悟到词人壮志未酬的忧愤,也理解了作者的爱国之心。

二、讲中背,不失人文色彩

说到背书,学生就头疼,尤其是初二初三的文言文,篇幅较长,学生还没有学就开始打退堂鼓。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化大为小、各个击破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是:如果段落较短,但里面却有长句,那就先让学生花三十到九十秒钟的时间把长句背下来,剩下的就好解决了。如果段落较长的,就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它分层。根据每一层的长短给一到两分钟的时间读,然后背诵。在这样的强制训练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集中精力在预订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成功的感觉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后面的环节就好操作了。这一段的几层都背下来之后,又给出两至三分钟的时间读背整段。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准备,因此,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背下来,而对少部分强记能力稍微弱的学生,允许他们半看半背。再要求他们课后读几遍,趁热打铁,把课文下面的注解读熟。

要想在考试中多得分,做到这些还不够,因此记忆有遗忘的规律,同时中学生又有贪玩的特点,因此,有必要把背书进行到底:即要求学生课后任意找个时间到老师那儿背,背完课文教师还要抽查学生对注解的把握。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还根据中学生好胜的心理,规定背书日期,设立“背书能手奖”。这样的引导和把关,帮助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他们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篇9

一、反复诵读,感受古诗之音乐美

古诗合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还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

南宋朱熹有言“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学初,我们可针对不同年级段指导初读,可采用教师范读,自由练读,个别指读,合作读,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意在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韵律。例如教学一年级《登鹳雀楼》,课初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不疾不徐、身心投入地朗读古诗,在第一时间为孩子传递每个字音的正确读法,每行诗句的抑扬顿挫,为学生如何读放好样子,有力提高初读诗文的效率。

二、品味字眼,感受古诗之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练。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描写了西湖雨来得猛去得快,“黑云翻墨未遮山”犹如画家泼墨顷刻间一幅中国画展现在诗人面前,不等诗人尽情欣赏,暴雨骤停“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天一色,动静结合,色彩鲜明。曾有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为一“绿”字斟酌的佳话,历代文人字斟句酌,古诗凝练精妙的语言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范例,教师大不必逐字逐句繁琐分析,应扣住一个字眼细细品味,慢慢推敲,用心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品悟“白雨跳珠乱入船”的“乱”字,教师在读的基础上启发想象:“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什么,耳边又听见了什么?” 交流后教师追问“这里的‘乱’字,你能换一个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抢着说“冲、刮、弹、溅、急、挤、蹦……”教师不做任何回应一一在黑板上写下,“孩子们,不妨我们也学学贾岛,来推敲推敲,究竟是用‘乱’字好,还是用‘冲’,或‘刮’,或‘弹’,或‘溅’字好呢?为什么?前后相邻的同学讨论讨论。” 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说“乱”字好,好在生动写出了雨点的气势磅礴,好在表现出了大雨猛的特点,好在让人感受到雨点密密匝匝,又急又猛……比较、推敲、讨论、交流中学生自然领悟到诗的语言魅力。

三、启发想象,感受古诗之画面美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

1.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古诗词文体虽离现代学生久远,但其内容源自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古诗教学中结合学生所见所闻所感,缩短了古诗与学生的距离感。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2.凭借文字,描绘画面

古诗篇幅短小,文字凝练,但字字句句内涵丰富,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篱笆、小径、树木、儿童、黄碟、菜花构成了一幅恬静的乡村图,可“儿童急走追黄蝶”让原本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类似此类写景叙事的古诗教学可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中描写景物的词语,凭借具体词语展开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例如教学《渔歌子》教师扣住诗眼“不须归”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愿回家?自由读词,划出描写景物的相关词语,并请学生在黑板上面的方框内相应的位置上填写,以此丰富画面。

3.借助媒体,丰富画面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恰如其分地使用往往事半功倍。如教学《登鹳雀楼》,教者请孩子说说印象中的黄河,适时播放黄河水奔腾不息的画面,帮学生丰富脑海中的画面,深化感悟黄河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再如引导理解《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教师尊重学生畅所欲言工具书的概念,随后出示相应画面,调动视觉感官丰富画面色彩。

篇10

古代诗词,我们知道它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诗人智慧的结晶。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赏析好的诗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丰富阅历,美化心灵陶冶情操。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培养能力上来,在诗词赏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诗词,让学生激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会去死记硬背,唯书唯师是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一、标题入手

俗语说:看报看题,读书读皮。许多诗词的主旨常常通过标题即可体现。诗题中的一些诸如“怨、哀、恨、喜、送、别、忆、赠、答”等字眼,即有鲜明点睛作用。如《行路难》、《梦江南》、《天净沙・秋思》、《别云间》《相见欢》等,观其标题,已可略知其情感倾向和内容旨要。

二、找准诗眼

诗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情感及艺术水准的词句,诗歌就是通过这些关键词来点明该诗的思想感情。如杜牧《泊秦淮》,诗眼就是“犹”字上,蕴含丰富的情味,令人生发联想,生发忧虑之情,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尽寓其中。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眼就在“别”字上,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好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三、反复吟诵,披情入文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词赏析一如散文赏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想象、记忆、思维。带着情感去阅读,思考体会作者在此时此境中会有何思何想。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感情美。作品蕴含的究竟是悲?是欢?是忧?是喜?通过认真地读去细细地揣摩。读时应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含蓄,读出韵味,这就是美读。如《观沧海》是曹操凯旋而归,途中登临碣石。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朗读时,自然用高亢喜悦的语气,读出诗人的沉浮,读出诗人的豪迈,读出诗人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感,才能引人入胜,激发学诗的乐趣。

四、分析意境,发挥想象

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借助景与情的对应规律,分析诗中景物描写所折射出的感情,并进而判断全诗的感情。欣赏诗歌,就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再现其中的事物,领会诗歌的意境,倘若缺乏想象,就不会有真正的艺术感受。如《如梦令》,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描绘了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全词仅33个字,郊游的趣味、景象却写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从字面看,出现的景象似乎只有溪亭、暮日、藕花、鸥鹭和醉人。但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我们会发现一道道情趣盎然、绚丽多彩的景观:远处是一座掩映于落日余晖中的溪亭;近处是一位醉入藕花丛中的女子。伴随在女子周围的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展翅惊飞的白鹭,幽深湛然的湖水。色彩清新,情致动人,景象优美!词中一个“误入”,一个“惊起”,使动景静景交相辉映,声音色彩融为一体。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既描绘了美的境界,又展示美的心灵。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是作者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所作的一首词。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枝杈上的喜鹊,以为日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起来,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杈还簌簌作响呢!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起。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青蛙也为他奏起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诗人已听到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蝉鸣、稻香、蛙声,诗人看到的、嗅到的、触到的却令人心旷神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笔调生动、活泼、欢快、灵活,勾勒了一幅江南夏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感知直观提供的形象与鉴赏者脑中储存的其他表象,意象相融合,往往出现新的形象和相应的审美情境,从而产生审美顿悟,只有在这时,文学鉴赏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五、联系生活,启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