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31 18: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居易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情感 形象 内容 通俗化

白居易将创作经验总结为诗学理论,详尽地表述《与元九书》中。本文从《与元九书》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思想情感的重视、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和向通俗化推进四个方面分析白居易的诗学理论。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首先,白居易提出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原则。白居易推崇《诗经》,因为《诗经》“六义”植根社会,具有现实主义写实的传统,能够让人听诗了解社会现状。所以白居明确提出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后重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讽谕时政。用诗反映社会现实在杜甫的创作中多有体现,但还是白居易将这一实践上升到诗学理论高度。

其次,白居易认为诗歌应发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功效。白居易用“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强调诗歌的社会功效:诗歌应该让上位者补救考察政事的缺失,让平民宣泄疏导感情,针砭时政。

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重视思想感情

白居易强调诗歌创作中思想感情的抒发。感慨于“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开门见山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将诗歌比拟为树,将“情”,即思想感情比作树根,而“言”、“声”、“义”都是由“情”衍生出的。而“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所以语言、声韵使得情见”而“感易交”,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段。

但“情”不局限于诗人的个人之情。白居易反对只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他评论屈原、苏武、李陵“各系于志”的诗是“止于伤别”、“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所以白居易在提出“情根”后又做了补充:

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

白居易的“情”不是“纯属个人的愁乐哀怨”。“情”既言个人之志,有诗人本身的爱恨情仇,更要有“超越个人之上的‘圣人之情’”,囊括现实社会真实的民情时事。白居易对自己的不同类诗歌的态度,也体现这一创作思想。白居易的杂律诗被时人喜爱,但白居易却说“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因为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只抒发了他个人的情感,没有上能“补察时政”,下可“泄导人情”的社会功效。

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白居易将诗歌的“情”、“言”、“声”、“义”比作树木的“根”、“苗”、“华”、“实”。“情”和“义”是诗歌的内容,“言”和“声”是形式。

其一,白居易重视诗歌内容。他提议“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白居易认为,诗歌的创作应该在六义的标准下进行,并发挥惩劝补察的作用。他反对抛开内容只追求“宫律高”、“文字奇”,因为“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于是他对梁陈的诗歌做了全盘否定,认为不过是“嘲风雷,弄花草”,空有华丽的辞藻,但“吾不知其所讽焉”。

其二,白居易也重形式。“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是四个要素中的根本,但“言”、“声”、“义”三者也是展示“情”的工具。“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韵律协调言语通顺,进而声音悦耳,情感才能得以表现才能感人,从而结出的果实“义”,才会贯串隐密细微的事物包含博大精深的道理。可见,白居易认为优秀的诗歌应兼顾情感与主题、语言和韵律,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相互统一。

四、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向通俗化推进

《与元九书》中记叙道:“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官府部门选人以白居易的诗为标准。就是在民间“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白居易的诗歌在不同阶层不同知识层面中广为流传,反映了白居易诗歌的雅俗并赏、通俗易懂。

白居易讲求诗歌形式通俗,语言浅显易懂。白居易在作新乐府诗时,就提倡:“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要求新乐府诗句言语朴实而直率、直笔而恳切、所写的内容真实,让人容易理解,能够得到深刻启发,容易传播开。他的良苦用心使其诗歌达到了“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的效果,形式通俗,语言浅显而不浅薄,贴近民间大众生活,“老妪都解”,在当时瑰丽、的词风中另辟蹊径。

总的来说,白居易他继承了儒家诗学的进步理论并将其发扬光大。他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重情、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及语言通俗化的诗学理论,大大地丰富了诗学观念,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白居易.白居易选集[M].王汝弼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白居易 “鱼”意象 庄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80-01

引言

白居易是唐代诗歌发展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常以各种事物的形象进行诗歌的创作。而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可以说是白居易自身形象的主要体现,这一点从白居易现存2800余首作品中诗中出现172次“鱼”,诗题中出现7次“鱼”得到充分的验证。

一、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简析

研究表明,白居易最早以“鱼”为意象的诗歌是在元和年间所做的《续古诗十首》“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而后又写到“而我方独处,不与之子俱,顾彼自伤己,禽鱼之不如。”从而看出这一段时间白居易正处于人生失意之时,正处于心情低谷期,感叹自己还没有禽鱼的快乐[1]。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在《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仰荷圣泽聊书鄙诚》中写道“炎瘴抛身远,泥涂索脚难。网初鳞拨剌,笼久翅摧残。”白居易初到贬所时,就像是被捕的鱼,身体和精神上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然而当知道他要调任忠州刺史时他的心是喜悦欢乐的。

白居易在长庆二年(828)任中书舍人时,曾写过“龙蛇隐大泽,麋鹿游丰草,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玩松竹二首》)。这首诗表面上说:龙蛇栖于大泽之中,麋鹿生活在草原之上,凤凰栖息在梧桐树上,而游鱼独爱在水草中穿行,诗人同样喜爱自己的茅草房,享受这种园林之乐。从而可知这时的诗人是享受园林生活的。宝历二年(826)年,白居易在《卯时酒》中又提到“前年辞紫闼,今岁抛皂盖,去矣鱼返泉,超然蝉离蜕,是非莫分别,行止无疑碍,浩气贮胸中,青云委身外,扪心私自语,自语谁能会,五十年来心,未如今日泰,况兹杯中物,行坐长相对。”这时的诗人已经不是贬官的身份,此时的心态是安然的、闲乐的。

而到了晚年时期,诗人更对“鱼乐”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以诗中多以“鱼乐”诠释洛阳隐居生活的自由、快乐、从容。例如,有诗云“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咏所乐》),“波闲戏鱼鳖,风静下鸥鹭”(《闲居自题》),“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春日闲居三首》),“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春池闲泛》)等。

借“鱼乐”来诠释自己的现象和自己对生命最高境界的理解与追求的表达。

二、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简析

“鱼乐”来自于《庄子・秋水》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愠鲇未尤荩是鱼之乐也。”其中庄子认为濠水之鱼的快乐在于它们摆脱了牵累是自由的、随性的、快乐的[2]。而白居易在晚年时期退居洛阳任闲职,其生活状态是寄情于山水之间,逍遥与园林之中的,正符合庄子“鱼乐”的意蕴。例如,在大河七年(833)时所创的《咏兴五首・四月池水满》提到“四月池水满,龟游鱼跃出。吾亦爱吾池,池边开一室。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且与尔为徒,逍遥同过日。尔无羡沧海,蒲藻可委质。吾亦忘青云,衡茅足容膝。况吾与尔辈,本非蛟龙匹。假如云雨来,只是池中物。”诗人以鱼自比,说像鱼一样安然自乐,不与蛟龙媲美,向往自由逍遥的生活。从“会心不远,熟读蒙庄,方有此悟境。”对《咏兴五首・四月池水满》的评价中可见,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

在庄学思想中,“鱼乐”不仅在于生活的自由快乐,更在于它懂得自身的位置,它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解放。诗人一生中潮起潮落,经历了多年的波折,到晚年时期诗人向往远离长安党政纷争,只求身心的自由闲适。这正符合《庄子・赓桑楚》中“弟子曰:不然,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鳅为之制;步仞之丘,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夫子亦听矣!赓桑楚曰:小子来!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的处世之道[3]。庄子常以动物来表达人生哲理,白居易也多用“笼禽”寓意自身情感。在白居易诗作中,常将“鹤”表示前期动荡的人生变故,以“鱼”表达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充分的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本质,即寄寓鹤、鱼等形象表达对自然的追求和思想精神上对自由的向往。

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对白居易诗歌中“鱼”意象的研究与分析,可知白居易思想深处的庄学渊源。白居易作为由盛唐向中晚唐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从他以“濠上之鱼”自比可窥见从盛唐到中晚唐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转变,他们追求心性的自由。

参考文献

[1]过安琪. 中国古代乐、画理论的同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王润格. 唐代田园诗概观[D].青海师范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 为时为事 革新 内容上深强为民 形式上优化新体

近来看许多诗词评论文章多十分强调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基于诗词如何优化创作,如何体现“核心价值”的思考,这就促使我对白氏诗文和革新理论的再思考。

历数中华诗苑中关于诗歌改革的论述,从孔子、郑玄、刘勰到唐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略作评议,该是孔子、郑玄是开山,刘勰是诗文总论(纯理论),李、杜多片言居要(包括元稹),集大成,深入思考,系统发声的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诗论不仅在当时一声炮响,震惊天下,而且从那以后直到今天,仍然轰鸣诗苑,为诗苑圭臬。这其间奥秘值得细加探究。

白居易诗论从《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版)看来,有诗歌、书信、序言等数十篇章,常为人称引的有《新乐府序》、答策问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与元九书》。

《与元九书》是写给同是沦落天涯的知音好友,当时大诗人元稹的。是系统回顾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对诗歌革新的种种思考与见解(标尺),对己是诗作、理论分类汇展,对朋友是倾吐衷肠,嘤鸣嘱托,对诗苑则振臂一呼,电掣长空。白居易的革新诗文和革新理论,从出现到当今,光芒不褪,成为诗新的经典。

白居易的改革设想和理论因何而来?特色是什么?

一、白氏诗论,是时代、民众、作家和诗文本身发展的需求。

(一)初、盛唐之诗,可谓高峰叠起,诗人辈出,光焰万丈,陈子昂、张九龄慷慨高歌;张若虚豪迈绝唱;王维、孟浩然清亮应和;李白、杜甫登峰造极。营造了雄视前古后难追攀的唐诗高峰。可是安史乱后,高峰横断,荒峦草蔓。国有中兴之时,诗无继贤之作。弊端频生,或崇尚绮靡,发展齐梁浮艳,如杜甫批评的“齐梁后尘”;或堆砌典故,书橱式的展览,或只咏小我,叹老嗟卑,惶惶呐呐;或相互捧场,成为哄抬广告……总之,诗苑诗作,多失“诗经”以来的风人之旨。用现代语来说,诗歌背离了当时“主旋律”和诗歌本身的特质。佳作锐减,庸品成堆,民众厌恶,诗人心惶,因之,更新改革的潮流奔涌而出,不可阻挡。志者、智者相继提出改革的主张,发出改革的号召。

(二)白居易前后觉察诗歌弊端,提倡诗歌改革的不乏其人,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和元稹等,李白倡扬诗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论述更多,“王杨卢骆当时体”、“恐与齐梁作后尘”、“晚岁渐于诗律细”等。韩愈、柳宗元着重于文,(要“文起八代之衰”,说明当时文风和诗风一样“衰”得厉害了,不是“文以载道”,而是文以济私。)白居易、元稹着重于诗。但系统、郑重地谈诗改革的唐前唐后无过于白居易,有关影响更谁也比不上白氏之论。

二、白氏诗改理论的主旨和特点:

(一)白氏诗改理论的重要文章有:《新乐府序》、《策林节录》、《与元九书》、《六十九、诗以补察时政》、《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诗解》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与元九书》(该信较长,节录如下):

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 马矣,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洎周衰秦兴,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导人情,乃至於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矣。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於苏、李、骚人,皆不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故河梁之句,止於伤别,泽畔之吟,归於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然去“诗”未远,梗概尚存,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于时六义始缺矣。晋、宋以还,得者寡,以康乐之奥博,多溺於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於田园。江、鲍之流,又狭於此。如兴、梁鸿《五噫》之例者,百无一二焉,於时六义微矣。

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也;“采采”,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於此,而义归於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焉,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鲂有《感兴》诗十五首。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篇。至於贯穿今古,尔见 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於李。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塞庐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仆尝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辍哺,夜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自登朝以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於指言者,辄咏歌之,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举。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

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谓之“感伤诗”。谓之“杂律诗”。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於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

节录的这部分主要说诗的经国济民的重大作用,和古今体现诗歌作用的有关诗作,和当时纷然丛生的诗病与自己的治救之见(改革的主张),并以自己作品的反响来强化诗歌必须革新的意见。白居易为何写这封信?因为他深深感到当时诗坛的弊端和衰败诗象。大量作品远离了“诗经”以来的“关注民命”的传统。写诗者既不深入社会采风,也不了解民众要求、心声。白居易要力矫时弊,创作了“新乐府”“唯歌生民病”,又大声疾呼号召为时为事,不能只是吟风弄月、叹老嗟卑,或者互相应酬庆吊,这是将诗歌“经国之大业”矮化了,大失风人之旨,有愧诗人身份。当然,这封信也是嘤鸣求友,共襄诗改盛举。

不过这里应郑重说明白氏的“为时为事”是是指诗作要写当时关系国计民生之大事,而不是迎合执政者的颂词,更不是追逐时尚,图解政策,或者附合大人物的言论。一定要执笔作诗时,“唯歌生民病”。

再有白居易的“时、事”是揉和在一起写的,不追风(时)逐雨(事)。他的“新乐府”就是这些主张的标本,卖鱼翁、卖炭翁、轻肥……莫不如此,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或所咏者看似是小事,其实是大事,小中含大之事。

再有还必须理解认识白氏此论,是改革诗风的系统工程的一部份,是制度性的、机制性的,而不是短效性的急救药。

(二)白氏诗论的主旨性、统一性、系统性超迈前古:

1.如前所述,白氏诗改理论创作主旨是以《诗经》、时贤佳作和自己的作品为例,突出作诗主旨应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叙载民众的痛苦生活,作君上施政的参考(依据)。

2.白氏诗论反复强调的革新锋芒涉及内容、形式和作者、读者的感受,多方面、多角度阐发自己主张,但又总是处处突出重点,推崇先进。多处称引古贤佳作,评论得失,如对“朱门酒肉臭”和“澄江静如练”的不同评论。

3.“时”“事”的重要性、先进性的融汇共辉。

同韩愈的文以载道一样,白氏的诗以载道的“道”也内涵丰富,有内容方面,有时、地方面,有形、艺方面,但总体说来,所咏“时、事”要(1)与时俱进,领先时代;(2)针砭时弊,补救缺失;(3)眼前给力,长远持续(获益)等。绝对可称系统、郑重的谈诗改革的唐前唐后无过于白居易,有关影响更谁也比不上白氏之论。

三、白氏诗论的影响:

(一)白氏诗论整合“诗经”以来的诗的社会功能,强化主流意识和强化对政局、社会、民众、君主、大臣的正面作用,白氏诗论是当之无愧的国学经典、诗苑法典。《与元九书》就是一座纪念碑!白居易还有其他辅助“碑铭”,如《采诗・以补察时政》:

臣闻圣王酌人之言,补己之过,所以立理本,导化源也。将在乎选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俾乎歌咏之声,讽刺之兴,日采于下,岁献于上者也。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大凡人之感於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而形于歌诗矣。故闻《蓼萧》之诗,则知泽及四海也;闻“禾黍”之,则知时和岁丰也;闻《北风》之言,则知威虐及人也;闻《硕鼠》之刺,则知重敛以下也;闻广袖高髻之谣,则知风俗之奢荡也;闻“谁其获者妇与姑”之言,则知征役之废业也。故国风之盛衰,由斯而见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所谓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故政有毫发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锱铢之失,上必闻也。则上之诚明何忧乎不下达,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上下交和,内外胥悦,若此而不臻至理,不致平,自开辟以来,未之闻也。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斯之谓与。

可见诗歌的作用,已被强化到施政必读,施政依据,和民心所归,民风所尚的地步!

(二)白氏认为当时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可或缺的革新之列,具体说来,内容要为民,形式要简化,语言要通俗易懂,他有几则诗论说:

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於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

凡人为文,私於自是,不忍於割截,或失於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与元九书》)

“新乐府”是体式方面的,从语言来讲,“元轻白俗”,“老妪能解”,就是说的白居易诗是以提炼的民间口语,画社会实景,吐民众心声。

(三)对前代的改革作了总结与推崇,为后代的改革指出了必然性,树立了榜样。《策林节录》六十八有:

国家以文德应天,以文教牧人,以文行选贤,以文学取士,二百余载,焕乎文章,故士无贤不肖,率注意于文矣。然臣闻大成不能无小弊,大美不能无小疵,是以凡今秉笔之徒,率尔而言者有矣,斐然成章者有矣。故歌咏诗赋碑碣赞咏之制,往往有虚美者矣,有愧辞者矣。若行于时,则诬善恶而惑当代;若传於后,则混真伪而疑将来。臣伏思之,恐非先王文理化成之教也。且古之为文者,上以纫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今褒贬之文无质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虽章镂句,将焉用之。臣又闻稂莠秕稗生于谷,反害谷者也;词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王者删词,削丽藻,所以养文也。……谕养文之旨,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碑诔有虚美愧辞者,虽华虽丽,禁而绝之。若然,则为文者必当尚质抑,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议文章碑碣词赋》)

这里白氏举了大量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强化他倡扬的诗歌革新的意义、力量和不可轻忽的作用,让人信服。

白氏创作和理论的“活水”从何而来?一是从社会民众中来,没见过那些恶吏、恶行,是写不出《卖炭翁》、《卖渔翁》的“心忧炭贱愿天寒”、“卖鱼未足充饥肠”的。这是一般“活水”。另一股则是前贤的爱民经典,白居易自己也说《诗经》里好多篇章为他的创作树立了榜样。不仅《诗经》,还有与他同朝的李白、杜甫的作品也启发、指引他的创作,他十分钦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可见这股“活水”对他创作的渊源影响了。

篇4

2、原文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篇5

1、所有的在抗疫一线的医生及医护人员都是值得赞美和尊敬的人。非常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这是你们的工作,也是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使病患得到医治,并为社会人提供了隔离屏障感谢并祝福你们平安。

2、感谢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任何词汇不足以表达我的赞美,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

3、赞美奋战在抗议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基层防疫工作者等所有英雄们,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大爱无疆,众志成城,我们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2、《望洞庭》

[作者]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7

 

以下是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向白衣天使致敬赞美的优美语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 汗水流到眼睛里,口鼻里,手臂被口罩和衣袖勒得青紫,鼻梁上得压疮……他们不是白衣天使,是战斗天使!

2、 希望春暖花开,国泰民安,所有白衣天使平安归来,所有同胞有家可回,疫情快点结束。

3、 我们都是平凡人,却有白衣天使为生命逆行,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白衣天使!

4、 护士有着纯粹的心灵,高贵的情操;走进每一位患者总带着一份职业性的微笑;不求回报只求奉献成了她们心中的自豪;黑夜的可怕加上生物钟倒置;超负荷的工作连着疲乏的心身,她们想着的仍是患者的须要;面对很多渴求健康的眼光,她们习用激励的眼神传递力气,用有力的双手扶持着患者超出心灵的池沼地,带给她们解脱病魔的勇气和一份生存的基础需要,居心理学常识安慰心灵空寂的患者轻松地进入梦乡,用语言美学知识为患者弥补疾病痊愈的健康领导。

5、 护士,我为你赞美,你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无私奉献的担子,如青春的雨露滋润患者苦干的心田;如夏日的微风吹散患者身心的痛楚;如秋天的明月照亮患者走向健康的道路;如冬日的阳光温暖人心!你们是爱的散播者,不求名利,不求回报。

6、 冠状病毒是恶魔,空街无人车不多。白衣天使辛劳赞,民亦煎熬阻传播。

7、 在这场疫情中,白衣天使一直冲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他们奉献自己,守护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8、 抗击疫情人人有责,向白衣天使致敬,祝患者早日康复!

9、 淡淡的微笑,浅浅的酒窝。凝望着你的笑脸,我就能想象出照顾病人时的你多么和蔼可亲。愿我心目中的你们,永远是背着白色羽翼的天使。

10、 不管,春夏秋冬,他们,总衣着白大褂。不论,老弱病残,他们,都仔细照料。无论,酷寒酷暑,他们,都呆在病院。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使人快活,使人健康。就是他们!白衣天使!

11、 无私的天使,你用博爱的手腕,抚摩着每一个受伤的孩子;你用冰寒的内心,温暖着每一颗惧怕的心灵;一双双忧伤的眼睛,在你的恬淡中变得安详平静;一张张恐慌的面孔,在你的仁爱中变得坚强无惧。

12、 白衣天使们努力追寻着南丁格尔的足迹,以无私奉献精神,用圣洁的双手托起人文关爱、托起健康!彰显护理人文关爱,传承南丁格尔精神!天使们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让关爱无处不在、让温暖充满人间!

13、 护士工作平凡而又伟大,琐碎而又不易,艰辛而又劳苦;我赞美护士能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一份女儿、母亲、妻子的重担;我赞美护士如春天的雨露滋润患者久旱的心田;如夏天的微风吹走燥热的空气带走患者心灵的创痛;如秋夜的明月照亮患者通往健康的心灵彼岸;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患者蒸发她们的忧伤。

14、 输液瓶里滴着你的希望,体温表里刻着你们的叮咛,你们是生命的守护神,你们用智慧和真诚托起生命的阳光,你们无私,献生命,扶伤痛,含辛茹苦。

15、 护士有着忘我的爱,面对多重性情的患者,她们贡献的是海一样博大的情怀;面对刁难者纵使本人受了天大的冤屈她们对病人讲得也是医德和榜样;世人眼前一笑而过,有谁知?一个人的时候她们却在暗洒的泪涛中苦苦地彷徨;饮下苦酒之后留给自己的是一份休会的悲痛。

16、 你们是一棵棵无名的小草,是多么的渺小,但你们从没有放弃自己执着的追求,你们也有崇高的信念,也有不移的人生坐标,那就是,奉献我的一切,为了他人生活 得更幸福更美好。

17、 我的天使,无论往后的路有多难、有多累、有多苦,请用你们的温柔,抹去饱受摧残的伤痛,将心比心,用你们的一丝爱心、诚心、细心,换取病人的一分舒心、放心、安心,我的天使,应该爱人如己,温暖如春。

18、 一袭白素衣,一双纤纤手,一颗炽热心。在如花般的流年里,见惯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深谙生命的可贵,揣一个天使的梦想,青春不悔,岁月依旧。

19、 她们奉献的是一丝温情,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份真情;她们奉献的是最最可贵的青春,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健康领有者的安祥;南丁格尔精力永不灭。我赞扬护士,歌唱护士,国际护士节永远是她们幸福的天堂。

20、 你们是一棵棵无名的小草,是如许的微小,但你们从不废弃自己执着的寻求,你们也有高尚的信心,也有不移的人生坐标,那就是,奉献我的所有,为了别人生涯得更幸福更美妙。

21、 在肺炎疫情面前,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就是我们的英雄,无数的白衣天使无惧无畏地投身于抗战疫情的火热斗争中,他们保持积极奋进的状态,只为在这场疫情抗争中赢得胜利。

22、 白衣天使你穿梭在生死之间,用自己的青春挽救别人的生命,你把全部的爱都种在病人的心中,你是最美的。

23、 护士工作平常而又巨大,琐碎而又不易,艰苦而又劳苦;我讴歌护士能用纤弱的肩膀挑起一份女儿、母亲、妻子的重任;我夸奖护士如春天的雨露润泽患者亢旱的心坎;如夏天的大风吹走燥热的空气带走患者心灵的创痛;如秋夜的明月照亮患者通往健康的心灵此岸;如冬天的阳光暖和着患者蒸发她们的哀伤。

24、 个春天有这么多令人难忘的事情,不安,苦痛,更有那些逆向而行,奔赴救援一线的白衣天使和人民卫士,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工作,每一天都有无数个令我们肃然起敬的人,有无数个令我们感动的瞬间,这一切终将镌刻在历史上,铭记在人们心中。

25、 正确对待疫情。自觉隔离响应着政府号召,坚信疫情转折即将到来。致敬默默无闻、忘我奉献、不计生死的白衣天使们,致敬不留姓名伸出援手的同胞们!

26、 祝你们平安凯旋!向白衣天使致敬!就算剃了头发,你们也是最帅的和最美的!

27、 一起致敬白衣天使,致敬守护生命英雄!防控疫情,我们始终在一起!

28、 在疫情面前,总有一些白衣天使舍小家为大家,愿疫情早日过去,奋战在一线的医生们早日回家!辛苦了!

29、 你们,象一滴晶莹的雨露,象一朵雪白的雪花,悄悄飘落在世间;你们象烛炬,焚烧自己照亮别人。

30、 当曾经喧闹的都市变成了流泪的城池,是你们冲在一线,负重前行。我们称呼你们为“白衣天使”,你们说““我们只是穿上白大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感谢你们用生命托起生命,感谢你们逆风而来的守护。下次樱花烂漫,我们定相会!

31、 多少个白昼,你们战斗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多少个夜晚,你们与死神和病魔抗争,治疗时是医生的臂膀,巡视时是患者的亲戚,监护时是健康的使者,抢救时是生命的卫士,精湛技艺让死神战栗,微笑服务献出真情爱意,救死扶伤燃起生命之火,保健预防使千家万户康益。

32、 护士有着无私的爱,面对多重性格的患者,她们奉献的是海一样博大的情怀;面对刁难者纵使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们对病人讲得也是医德和表率;众人面前一笑而过,有谁知?一个人的时候她们却在暗洒的泪涛中苦苦地徘徊;饮下苦酒之后留给自己的是一份体验的悲哀。

33、 在你病床上守候的除了家属,还有白衣天使。

34、 她们为了工作无碍,剪去了长发,她们是最美的天使。

35、 你用祥和的心境,慰藉天下绝望的灵魂,夜空中的明星,不及你的光芒,雪夜里的火焰,比不上你的温热。

36、 刚来时,他以为 她只是医生的助手 那么匆忙 那么机械 失眠时,他感叹 她像朋友又像家人 那么真诚 那么亲切 无意间,一个微笑 他发现她是白衣天使 那么美丽 那么温暖 离别了,他回忆 她为何总是一身白衣? 啊~ 原来她的色彩在我们身上

37、 多少个白天,你们战役在杀人如麻的第一线;多少个夜晚,你们与死神跟病魔抗争,医治时是医生的臂膀,巡查时是患者的亲戚,监护时是健康的使者,挽救时是生命的卫士,高深技能让死神战栗,微笑服务献出真情爱意,救逝世扶伤燃起性命之火,保健防备使千家万户康益。

38、 我心目中的护士是细致而入微,果断而不惊,每天站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把每一个平凡演绎出无数个精彩

39、 致敬逆行者:共同战疫,共克时艰。致敬白衣天使,期盼平安归来。

篇8

7月4日下午,由阳光国际集团投资的“白金瀚宫”终于掀掉它那神秘的面纱,公开亮相。当日“白金瀚宫”的售楼中心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其魅力不言而喻了。

白金瀚宫,这个城市公馆建筑,它的奢华与实质价值代表了未来城市居住的价值趋向,无论是从其诞生的城市核心地段,到产品顶级品质的打造以及至尊完善的服务等,始终遵循为居住者打造尊贵名宅的理念,从设计构思、风格确立到材料选用都做到无可挑剔。在设计格调上吸取了欧式古典建筑风格的精华,用世界的建筑标准,铸就百米建筑王座。

室内空气美国布朗气候

阳光“自金瀚宫”作为福州城市地标性建筑,遵循环保原则,追寻高科技含量。采用超过50项国际领先的科学技术、材料、设备等,精确定制与细心雕塑科技智能化住宅,全面解决现代居住的“阳光、空气、水、声环境”等难题,提升了豪宅的品质及居住价值。其中室内空气是采用欧美最先进的科技动态技术,配备了国际顶级的布朗室内全天侯气候系统,对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进行24小时的调节,使室内温度、湿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同时,空气置换系统持续24小时运行,排除室内发气和有害气体,提高全屋整体空气质量,为尊贵的居住者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全面提升居者的生活质量。

近6000平米水景公园

如今,在城市繁华的中心地带,本已是寸土寸金的。可阳光白金瀚宫为了住户生活环境、生活品质更高端化,由阳光集团出资建造了近6000平米的水景公园。以此放大城市风景院落范围,既有蜿蜒而行的水道、高低错落的中岛、浪漫流露的亲水中央舞动、旖旎灵动的水畔、林荫步道等,美感与灵感不约而同与此风情独具匠心地合二为一。景观设计中以英国传统的皇家园林元素作为设计的主导,但却一改英国皇家古典园林的封闭沉闷,大胆的采取视线的通透开放,赋予了现代都市的气息。景观中轴线上的中心广场被几何图案造型的灌木围绕,精致特色的水景观建筑的变化等给人的视觉带来丰富的层次感。铺地的设计很独特的反映了庭院的区域性和功能使用性,同时也不失高贵感。光面整块石材的使用让这个社区凸显华丽。

篇9

人面不知何处去,从此君王不早朝――恐怖片

花径未曾缘客扫,从此君王不早朝――邪恶

停车坐爱枫林晚,从此君王不早朝――看晚了回不来

霓为衣兮风为马,从此君王不早朝――贪图享受

少小离家老大回,从此君王不早朝――老大回来了,老大来早朝吧

人生在世不称意,从此君王不早朝――朝得不爽,咋地吧

玉盘珍馐值万钱,从此君王不早朝――吃东西去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此君王不早朝――别比了,再比我就不早朝

隔座送钩春酒暖,从此君王不早朝――喝花酒去了

且就洞庭赊月色,从此君王不早朝――欠债了不敢上朝

醉卧沙场君莫笑,从此君王不早朝――估计也早朝不了了

黄鹤一去不复返,从此君王不早朝――找鹤去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从此君王不早朝――嗯,扬州是个好地方

春潮带雨晚来急,从此君王不早朝――前半句也够邪恶的

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此君王不早朝――君王啊君王

身无彩凤双飞翼,从此君王不早朝――臭美的君王

王师北定中原日,从此君王不早朝――生于安乐么?

大风起兮云飞扬,从此君王不早朝――沙尘暴

冬雷阵阵夏雨雪,从此君王不早朝――气候恶劣影响君王心情

左牵黄,右擎苍,从此君王不早朝――打猎去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从此君王不早朝――迷路了

昨夜寒蛩不住鸣,从此君王不早朝――没睡好

三十功名尘与土,从此君王不早朝――皇上还要功名么?

自首相知犹按剑,从此君王不早朝――有刺客

转型成加餐:

从此君王不早朝,不如高卧且加餐――皇上不来了,咱先吃吧

人面不知何处去,不如高卧且加餐――脸都没了还吃

欲把西湖比西子,不如高卧且加餐――比啥比,先吃

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如高卧且加餐――啥都不如吃重要

且放白鹿青崖间,不如高卧且加餐――可怜的鹿

百搭名句――自挂东南枝: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事了拂衣去,自挂东南枝

北方有佳人,自挂东南枝

欲穷千里目,自挂东南枝

听君一席话,自挂东南枝

锄禾日当午,自挂东南枝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自挂东南枝

人生自古谁无死,不如自挂东南枝

篇10

[关键词]《李尔王》;文艺复兴;基督教悲剧

对于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历来的学者和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相比国内单一的文本解读研究方式而言,西方莎剧学者从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以宗教、存在主义、历史与政治、意象与象征、语言和神话原型等角度为出发点,试图超越各种批评方法局限,力图对该戏剧进行综合性研究,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研究策略是自20世纪初兴起的从基督教文化角度进行的研究。其中最早的研究者是A・C・布雷德利,他在《莎士比亚悲剧》(1904)中讨论过《李尔王》,强调苦难与救赎的主题,指出入所经受的苦难具有净化人灵魂与赎罪的作用。他的阐释所表现的倾向为以后该剧研究开辟了新思路,例如海伦,加德纳干脆称《李尔王》是一出“基督教悲剧”。

一、《李尔王》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困境

文艺复兴后期的西欧人文主义思想家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如何解决欲望和理性之间的矛盾。早期的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并以此来反对基督教神学教条。但是,在后期的人文主义者看来,人的欲望是人自身的产物,无视这种欲望的合理性是错误的。当然,人的欲望也有“恶”的特性,对这种欲望上的“恶”必须要加以限制否定。在这一潜在理念下,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表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世俗生活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每个人殊途同归,尽管选择不同,却都面临着被历史灭的命运。

从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关系瓦解、资本主义关系萌发的过渡时期性质来看,当时社会资产阶级并未定型,也决定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本来就有内在的矛盾。作为先行者,它最初的发展必然具有两面性的特征,首先是有反封建的一面,毕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要求必然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相冲突,但是必然又要与上层的封建贵族集团相投和;其次有与下层平民接近的历史要求,又不可能没有阶级差异和矛盾。前者显然是以爱德蒙为显著代表,后者是以爱德伽和考狄利娅为代表。在这种过渡性质的特定时期,它在否定封建主义的同时,也有可能上承封建社会原有的两相对立的传统。这可以说是正反两个方面。两方面的矛盾表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初步危机。

在这一特定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过渡时期,多重矛盾斗争的双方交相辉映,显示出了当时万花筒般的复杂现实。李尔和葛罗斯特一登场,他们的子女都成了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他们关系矛盾的焦点就是对钱、权、欲望截然相反的态度,传统的是非观念为新的是非所取代。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李尔和葛罗斯特是典型的封建阶级的代表,最终因倒行逆施而自食其果――李尔疯了,却清醒了;葛罗斯特瞎了,倒开了眼。在流浪的痛苦中似乎想靠民,但是却来不及挽回地成为社会新贵们的绊脚石,被历史扫地出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封建关系作为旧的剥削关系固然要被资本主义关系所取代,但是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显然是预示,要彻底反对普遍的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非当时这些芸芸之辈所能做到。

人类的困境在《李尔王》的戏剧寓言中获得了成功的表达。我们不能把这个故事仅仅看做是一个子女忘恩负义的故事,它的深刻性在于这部悲剧中包括了父放逐女,女驱逐父,兄弟仇杀,姊妹相残的各种悲剧冲突。既包括政治悲剧成分,也包括正义同邪恶斗争的社会悲剧成分;既包括权力导致偏执的家庭悲剧成分。也包括人性异化的道德悲剧成分。莎士比亚从一系列的社会悲剧冲突中,向人们揭示了人性善恶的深刻命题,李尔和葛罗斯特在自我解剖中,认识自己过去的罪恶或过错,他们已经变成道德完善的新人。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他们所经受的磨难,所经历的人生角色的转Q,由极权的国王降为流浪疯汉,由一个权臣变为瞎子,他们的悔悟,他们的呼唤,正是他们自己的灵魂在命运的观念里颤抖,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李尔等人的自我谴责,显示了人类的自省精神,在人类追求真、善、美,抛开假、丑、恶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基督教的悲剧与莎士比亚的困惑

我们在考察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因素之后,最终要考虑一个问题:这场悲剧和灾难背后支配的力量是什么?莎士比亚是如何潜在的表述这一力量的?本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天文地理的发现,知识、文化上的发现,“人的发现”,开始走向以“人”为中心,相信人可以像“神”,也可以像“兽”――事在人为。表面上看,似乎旧的势力是兽性的表现,新的倾向就是神性的表现。整个剧的后半部中,善良的人物都在思索这主宰世界的根本力量,而都迫不及待地按各自的见解表示,如果没有这股力量,他们将会陷入怎样的绝望境地,这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危机所在。对于两姊妹,莎士比亚曾借助剧中人物言道,“如果她活得长,还能太平无事的活到老死,女人都要变怪物了。”对于爱德蒙,他指使人去绞杀考狄利娅,那军官却说出了:“我不会拖车子,也不会吃干麦;只要是男子汉干的事,我就会干”(第5幕第3场),他不甘于贫贱,不愿过贫困生活,但是又不能面对现实无动于衷。旧的社会上层,貌似神实是曾,新的社会上层也是貌似神实是兽,新旧合流,是非颠倒,变本加厉。面对这样的现实,关于这股主宰命运的力量的本质。不得不让莎士比亚也无可奈何。

莎士比亚是以基督教的秩序和善与恶的鲜明对照为参照物,来解析当时社会关系中的潜在规则和现实风险,并展现当时现实困境下人类面临的自身无法解答的问题的。《李尔王》这部剧中,不同的人物时不时就要提到基督教信仰的字眼和情感,在不断暗示基督教的价值观念。然而事实上,神明既不“保佑”他们摆脱悲剧的命运,也不赐予他们报复的力量。相反,似乎不存在任何支配性的力量。所有的人物都在现实的艰难困境中,求助于神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过来意味着,莎士比亚也在依据基督教价值观来评判人的行为。这就导致了莎翁一方面对宗教道德的不信任,另外一方面由于他还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观,所以,他只好通过对传统的基督教的改造来实现自己的主张。

总体上看,一方面,由于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世俗性,即剧作家们无需致力于阐释神圣教义这一事实,使得悲剧作家在表达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时,能够像没有正规神学束缚的希腊人一样,自由地想象某些事情。他们所用的术语和概念,他们从事创作所置于其中的知识结构,以及他们借助形成戏剧的情节及其所表现的伦理观和宗教观,是为当时的人们,特e是基督教徒所熟悉的。晚近西方批评界大都同意说《李尔王》是“一出关于基督教的戏剧”。虽然也有人还重提“莎士比亚恰好不是一位宗教戏剧家”这种已成常识的看法,说《李尔王》老剧本的调子显然是“基督教虔诚”的调子,然而相形之下,莎士比亚在他的《李尔王》悲剧里更显出存心回避基督教背景或色彩的意思。《李尔王》是以“基督教信仰的框架”表现出“世俗的想象”,但是实际上这无非更进一步说明,莎士比亚在这种摆脱成见的挖掘里,还是发扬了基督教精神。

从时代背景来看,莎士比亚生活在基督教习俗里,不可能不沿用基督教套路。但是他的《李尔王》作品,从爱憎分明的戏剧里体现出来的,是不断向前突进的时代精神,并不符合维护传统的基督教蒙昧精神的取向。毕竟,莎士比亚以作品表明,在世俗方面,他不可能不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