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6 17:0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物馆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B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博物馆是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人类文明的展示橱窗,是对大众进行文化普及的一个机构。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博物馆,博物馆对于促进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近代的博物馆建筑主要是从后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我国第一座博物馆是中国清末实业家张謇1905年在江苏省南通市创建的南通博物苑,它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综合性的博物馆。
2. 博物馆的职能
博物馆主要有三大基本职能,既调查研究、收集保管和普及教育。第一,对藏品进行调查研究,背景材料分析后才能确定其价值。博物馆的一件藏品经过组织研究以及相关材料的充实加工后,才能从保存它的库房走向陈列室,成为博物馆教材中的一个部分。第二,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是博物馆根据一定的选择性采集而来,由博物馆所进行教育目的的性质与内容所决定的。收集来的藏品经过筛选、整理、修复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能很好的抽象概括博物馆教育内容的、有价值的藏品加以保管。第三,可以说博物馆是一个从事学校之外教育的社会教育机构,其教育对象是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不受年龄限制。博物馆通过普及教育向观众展示陈列的展品。
3.对博物馆设计的构思
设计者通过对一系列资料的综合分析与掌握,博物馆概念与设计会在设计者脑海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映像,以下是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博物馆的设计与构思。
3.1 博物馆的艺术化理念。
通过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与外观造型的设计,在满足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外,追求更高层次上的要求,在人们欣赏艺术品的同时,加上人与环境的对话、人与建筑的交流,将博物馆自身建造成为一件艺术品。
3.2 博物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博物馆的设计应注重人性,重视人们的心理感受,创造和谐、健康、舒适、高效以及优美的环境,以达到人、建筑以及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从人的健康出发,在追求舒适的同时,消除不当建筑设计。另外,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将无障碍设计作为设计重点,真正体现建筑设计对人性的关怀,力求为大家建造一个优美、健康、舒适的精神家园。
3.3 博物馆的整体化设计理念。
博物馆的整体化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保持内容分化的整体感,主要是通过统一协调不同的造型、配置、材质、色彩与语言以展现顺序中的节奏与设备种类、大小。另一方面,其他辅助展品的制作也需要做到风格的整体统一。整体化设计把建筑环境融人陈列设计中,做到更大范围的整体统一。从更大范围着眼,强调陈列设计要把自然环境、建筑环境、陈列厅内部环境统一进行设计,取得整体协调的效果。
4. 博物馆设计
4.1 博物馆空间的展示照明设计
博物馆展厅中,观众的主要活动就是观赏陈列室中的展品。光不仅能显示展品,还能将展品的魅力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陈列室光环境的好坏关系着博物馆的使用效果。
4.1.1 博物馆的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
我国《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除特殊要求需要全部采用人工照明外,应根据展品的陈列设计要求与特征确定人工照明与天然采光的合理组合与分布。由于同一博物馆中,各陈列室所陈列的展品并不相同,而为取得最佳展示效果不同的展品需要不同的光的烘托,所以,陈列室的光环境设计要区别对待。
4.1.2 博物馆光环境设计的一般要求
首先,博物馆的光环境设计要以突出展品为主。在陈列室中,展品的照度宜大于陈列室的环境照度。其次,根据展品的感光性决定适宜的照度。在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中,展品也多种多样,不同类别的展品因其材质、色彩等的不同其感光度也不相同。因此,陈列室的一般照度应根据展品的类别来确定。第三,展品的照度、陈列室的环境照度要均匀 一般画面最低照度和最高照度之比。第四,尽量避免产生眩光。眩光由同整个视野范围内的总体亮度相比过于亮的光源直接或间接的被看到而形成的。眩光会引起观者眼睛不适,无法看清展品。为了保证陈列效果,应对展品、光源、观察者的相对位置的选择进行科学计算。第五,防止光学辐射对展品的损害。实践已经证明光学辐射与藏品的蜕变有着明晰的关系。由光辐射引起的展品损害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热效应和化学效应。第六,合理安排光源投射角,可以保障观众观看展品时达到良好的效果。视觉对不同灯光的投射角、灯光位置等有不同的要求。第七,阴影的调整。雕刻、造型物等立体展品的照明阴影的状况,对观赏效果有很大影响。应把主光源的照射方向和光照强度等予以调整,克服不良阴影的影响。
4.2博物馆的人性化设计
博物馆空间中过大或过小的尺度都会使空间失衡,使人产生冷漠或压抑的感受。设计中的充分应用人体工程学,依据人的生理尺度和人的心理维度。结合形式、比例、色彩、肌理、材料等诸多元素的综合运用,创造出亲切宜人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极佳的空间感受。全方位地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互动性是博物馆设计的一大特点。提高互动性.给参观者提供了一个与博物馆互相交流的平台。互动式的展示设计相比静态的展示设计,使观众有了参与的感觉,对展览的印象更深刻。展览看起来更有深度,人性化设计的界面也能使博物馆的展示更为有趣和生动。当互动性被植入博物馆设计中时,博物馆放低了身份,更多地和观众形成一种互动,那么人性化设计也就理所当然的扎根在其中。
4.3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4.3.1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特征
博物馆陈列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第一是具有多维性特征。在进行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陈列设计的多维性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效果,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抓住设计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矛盾。第二是具有综合艺术特征。这些综合艺术特征主要有时间、视觉以及影像。首先时间是博物馆陈列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元素之一,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时间艺术的特征。其次博物馆展品的外在形状是博物馆陈列设计也要考虑的内容,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想要以何种视觉展示出来都要结合博物馆展品的形状特征设计。第三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还要具有影像的艺术特征,博物馆的一些展品是在灯光之中展现出来的,其造型艺术必然要考虑影像艺术特征。这三个艺术特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是独立分离的。
5. 结束语
博物馆建筑是功能性较强的公共建筑,由于其公众性、开放性及文化性,因此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是反映所在地区科技水平与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 类型之一。今天的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橱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服务与管理的一系列变革,都对博物馆建筑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裴丁丁,张薇.博物馆设计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17):124-125.
[2] 周微.浅析博物馆空间室内照明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2012, (02):31-32.
篇2
【关键词】渤海国 遗址博物馆 展示设计
遗址博物馆是建立在遗址之上或遗址区范围内的,以保护遗址、研究遗址和展示遗址为其主要任务的博物馆。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在空间上属于遗址保护区建馆的模式,内容上以展示上京城遗址为主,同时将渤海国的历史、经济、文化贯穿于展馆之中。作为唐代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在唐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展示设计需要在满足博物馆信息传达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挖掘地域形式语言,展现渤海国灿烂的海东文明。
一、项目背景
渤海国是唐朝册封的中国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结合靺鞨诸部及其他各民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建于公元698年,亡于公元926年,历经229年,更迭15世王。公元755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迁至上京为国都达160余年,创造了“海东盛国”的灿烂文明。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境内,为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渤海国古遗址,遗存包括内、外城墙和宫城三部分,王城整体形制模仿唐长安城。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1943平方米,主要展示渤海国的历史、经济、文化和上京城遗址,承担着对渤海国出土文物保护、研究、传播教育和展览的功能。
二、总体构思
(一)设计理念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在科学内容研究基础上有特色的艺术创作活动,它既要符合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又要符合博物馆展示的特殊规律。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首先以史实为依据,以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陈列内容及形式以遵从科学性为前提,无论是内部空间的装饰纹样,还是场景复原等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都不能违背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所提供的科学信息。其次,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遵循合理的空间尺度,突出展示与观众的互动性。再次,挖掘地域语言,体现上京城地方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达到展陈内容与展示形式的统一。
(二)空间布局与流线组织
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主要包含展示空间和其他附属空间。展示空间以序厅为中心,将展示渤海国历史、上京城遗址、渤海国文化和经济的展陈空间分列序厅两侧。布局方式采用“走道式”,总展线长341米。由于序厅位于两个展厅中间,为避免展示过程中断和参观流线的交叉,在大厅中多功能厅墙体前设影壁墙,与多功能厅墙体形成通道,使观众从第一展厅出来后通过序厅中的通道直接到达第二展厅。这样就将陈列布局和展厅的流线组织进行了统一设计,既回避了建筑空间的不足,又保证了线性参观流线的通畅和连贯。
为避免直白的叙事性展示方式,合理布置展示节奏,在整个参观路线中均匀布置能够调动观众情绪的亮点,如第一展区中设置“朝唐纳贡,渤海中兴”的场景复原。第二展区中有结合数字设备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的上京城遗址复原模型以及渤海国王子归国的主题半景画等,增加了参观过程中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有效合理的组织路线使展厅形成连续统一的展陈空间。
三、设计深化
在方案整体思路确定后,为进一步阐释设计主旨,研究上京城遗址博物馆的特殊属性,分别在不同层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化处理,以便更深层次诠释展示主题,完善设计方案。
(一)展示空间意象的塑造
展示空间意象通过实物、道具、材料、影像、肌理等一系列传播要素,对展示空间主题进行有意识的构建、强化与渲染。空间意象的真实来源于对遗址本来的面貌、历史环境的深入认识,立足于对确凿的历史事实、文化个性的真实汲取。其目的在于恰如其分地烘托展示气氛,在人与展示空间中搭建内在联系的关系场。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在空间意象上着重体现历史感的营造,针对该馆非遗址实物的展示,需要有意创造与渤海国有情感联系的意象性空间,有助于拉近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
序厅是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需要调动各意象元素来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将观众迅速拉进渤海国的历史氛围中。渤海国与唐朝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水路,东渡日本也依赖航行,水陆交通在渤海国的对外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序厅正中复原波涛中行驶的渤海船只,表现海东盛国渤海远航朝唐的历史画面。船后设置大型影壁墙,墙面采用遗址中散落的砖瓦堆砌而成,形成特殊的历史肌理,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砖瓦而获得直接的历史信息。影壁墙上镶嵌唐都长安城浅浮雕,既说明渤海国是唐在东北的属国,也暗含了上京城仿唐都长安建设的意义。影壁墙画面以唐文宗在致大彝震敕文书中,盛赞渤海“遵礼仪而封部和乐,持法度而渤海晏宁”等句为画面题记。这样,通过“象”的创造与“意”的建构,向观者更好地传递博物馆空间主题的内容与信息。
(二)历史真实信息的传递
遗址博物馆的特殊性在于需要展示历史原貌,但古代渤海国的视觉图像保存并不完整,已经没有办法得到特别准确的资料,给展示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展示设计的表达上,主观上不臆造历史片段,力求传递正确的历史信息,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和文脉的延续性,反映历史真正的文化内涵。如在渤海国十五王的展示过程中并未采用原老馆中后人刻画的形象,而是在玄武岩制成的石碑上刻录以唐楷写就的渤海诸王世系表(渤海国没有本民族自创的文字,而是通用汉字)。同样,在渤海国族属的部分中,渤海国姓氏墙中主要姓氏都以出土的文字瓦中的文字展示,保证展示信息的真实性。
(三)地域特征的体现
采用地域性设计手法,将地域性元素与展示设计结合,丰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形式,加强展示形式与遗址的内在联系。渤海国考古发掘显示上京城的城市建设、建筑形制及建筑构件装饰风格等都受唐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材料选择上,展陈空间使用了上京城遗址中使用较多的玄武岩、土坯、木材等天然材料。展馆中将当地盛产的玄武岩石材大量应用在主要墙面、地面及雕刻构件上,与遗址产生直观的联系。序厅夹道两侧的墙体采用堆砌成的土坯墙面,增强墙面肌理和视觉震撼力的同时与遗址中城门夹道的土坯墙面形成历史的对话关系。艺术造型的处理上,把遗址的地域性符号表现在展陈环境中,保持渤海国遗风。如将序厅地面用渤海花纹方砖做铺装收边,两个承重柱做唐柱式处理,柱础采用玄武岩并与遗址中处理的方式相同,不做刻意雕刻修饰,循石而凿,柱础风格雄浑、粗犷。
(四)数字技术的应用
遗址博物馆中的展品普遍观赏性较差,需要改变传统博物馆中实物加图版的单向型展示方式,在展示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来弥补缺陷,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多维性和体验感,力求将专业性、学术性与观赏性、趣味性紧密结合。在展线各环节设计一至二个亮点,营造气氛,以多元化的展陈手法全方位展示渤海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状况。
渤海国上京城“三朝”制的展示即采用三维投影互动沙盘模型,将互动投影的三维数字技术与传统的物理沙盘模型进行无缝结合。依据渤海上京遗址宫城与皇城平面图制作传统模型,观众可通过看台上的电脑设备与沙盘互动,利用虚拟三维图像技术可以在沙盘上切换渤海宫城南门与丁字街广场、1号殿、2号殿。同时大屏幕投影会分别将举行外朝、中朝、内朝的盛况在对面的屏幕展现出来。参观者可以最快速地获取生动逼真的动态信息。在展示渤海国墓葬的内容上,由于考古发掘的墓葬较多、较分散,如果采用传统展板的形式占用面积较大,且展示内容枯燥,展示方式平淡。因此采用3D影像技术,将投影打到地面突起的台基上,地面上设置感应装置对应渤海国早、中、晚期墓葬形式,投影会随着观众的脚步切换内容,增强了观众的临场感。
结语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渤海国存在与发展最直接、最客观的真实写照,它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在尊重历史价值与实现现代展示手段等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博物馆作为渤海国尤其是上京城的传播媒介,在展示东北地区渤海文化与唐文化的历史渊源,挖掘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课题编号C058)
参考文献:
[1]张男.遗址博物馆建筑研究——“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初探[D].天津大学,2004:9—30.
[2]梁乔,梁华.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空间意象创造[J].四川建筑,2001(5).
[3]谭红毅,董智.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建筑遗址保护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10).
[4]鞠叶辛,梅洪元,马维娜.寓历史于当下,融深思于淡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方案设计[J].建筑实践,2010(3).
篇3
(一)生命起源“生命起源”即自然博物馆,这个展馆特别针对小学班级而开设。通过祥宝的文字,图片和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标本,揭示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馆后,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和草图、绘画来记录他们的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观察发现,这一活动直观地为孩子们展示了考古的过程,他们了解到了一件展品是如何被发现并挖掘的,而且意识到这中间经历了多么繁琐的程序。从学生和老师的评价及活动期间学生明显增强的参与性来看,自然博物馆具有简单,紧凑并易于理解的特点,是非常成功的教育活动。
(二)历史博物馆灿烂的赣文化,展出文物、文献500余件,以鲜明的主题,利用大量文物、文献、图片、景观、字画等比较传统平实的陈列展示,再现赣文化的数万年的辉煌。参观者如何理解博物馆及其通过文物传达的信息资源则尤为关键,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可。
二、稳固:传统的展示形式仍是博物馆展示的重点
革命历史博物馆中传统的陈列展示是面向大众化传递信息的主要平台。王宏钧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对陈列的论述为“: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采取场景还原法是在“五万人群众大会”这个事件的设计中,当时的场景再现是由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蜡像组成了,并结合了模拟以及绘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场地的约束,在灯光和声音的处理上稍欠细节,不够精致。而在场景还原中,灯光的重要是毋庸置疑的,对气氛的塑造和空间的架构的作用很重要。
三、互动:加强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互动性建设
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的表现形式是借助游戏、情景模拟等手段,让参观者感受到展览的参与性、趣味性。例如在德国馆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表演,参与者正是参观的游客,与之互动的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球”,它的变化来自于观众。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集体行为,观众感到互动是如此具有魅力。互动体验可以体现在触摸、扮演、游戏等一系列方式中。“功能主义没有考虑到建筑设计对游戏活动,交往类型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潜在的影响,完全是一种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思想。”杨.盖尔教授《交往与空间》一书被著名建筑师拉尔夫.尼斯金称之为“有特殊重要性的著作”。大家接触较多的是游戏这一项,其他方面则投资力度不大,建设较弱,博物馆可设立专门的小舞台,长期保持特定的剧目或经常更新,让感兴趣的观众过一把演员的瘾,穿上战争年代的衣服,用一用当时的仿真物件,这样来过博物馆的群众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篇4
新建博物馆的基本思想
目前的绝大部分博物馆更新项目都是对建成项目的再完善,而博物馆弹性设计原则要求在博物馆项目设计之初,对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功能划分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目的是使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此种观念的引入,将对博物馆建筑的更新手段产生深远影响,也必然会导致从建筑形态、功能格局到人的思维习惯的变化。
1.总体布局的完整性,博物馆的总体布局应体现服务观众的思想。设计过众多博物馆佳作的贝聿铭曾总结道:“当今的博物馆已远远超越了‘艺术宝库’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公众聚集的场所。”博物馆的设计应把观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重视观众的需求,为观众创造多样性的服务设施和环境。2.使用功能适用性,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基础是使用功能的适用性,它是博物馆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和建造博物馆的基本目的。满足博物馆各个部门的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满足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和设备不断更新的要求。3.社会服务的开放性,随着现代博物馆理念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性越来越得到公众和管理者的重视,也更加强调了博物馆空间的开放性。4.内外环境的舒适性,博物馆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观众提供最完善的服务。因而一个舒适的内外环境,对大型博物馆是必不可少的。博物馆建筑的关键在于对城市环境及其自身环境的关系的细致研究。5.展示方式的多样性,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展示空间与展览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空间充满着人流和信息流的转换,并通过流动空间的构建组合以及观众参观过程的连续效应、参与效应和心理效应等来共同塑造展示效果。
整合理念下的博物馆空间设计原则
功能的融合性,它是指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各个功能之间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并能保证博物馆具备展示,教育,研究以及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建筑。1.功能的完整 博物馆的功能首先需要保证能满足现代博物馆的要求。不应该停留在传统博物馆只重视展览的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2.功能的适宜 博物馆的运营需要投入很多。在博物馆的功能设置方面应从博物馆自身情况出发,恰当的制定功能空间类型以及规模。3.功能的协调 博物馆的功能复杂繁多,各个功能之间都有一定联系与区别。需要设计者合理的组织好这些功能空间,使得各个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空间的整体性,它是指建筑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功能、交通、开放空间、生态系统、文化传承等因素相互交织,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整体性的设计既是对设计过程的表述,也是对设计内容的表达,体现在结构和功能空间方面的整体性。结构是组成要素按一定的脉络和依存关系连接成整体的一种框架。博物馆的主要空间序列就是观众的参观序列,这个序列的营造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展出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参观感受。既满足观众的连续性参观需要又合理的组织交通和过渡空间。同时也要保证博物馆的其他空间形态的完整性,使得整个博物馆空间和谐完整。
时间的连续性,连续性原则是指建筑空间的各个要素从时间上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体现建筑及其场地环境构成要素经历过去、体现现在、面向未来的演化过程。随着历史的演进,新的内容会不断的叠加到原有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不同时间的内容的增补与更新,得以不断的调整结构以适应新时代。建筑形态与空间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应与既存空间有着时间上的联系,是空间自身演变、连续的必然。建筑设计要重视空间环境的文脉,重视新老建筑的延续。建筑形式的语言不应抽象地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必须依靠和根植于周围环境中,能引起对历史传统的联想,同周围的原有环境发生共鸣,从而使建筑在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上得以强调自身的延续性。
服务的开放性,开放原则是营造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最本质的原则,它决定了博物馆空间场所的性质。扩大观众的选择范围,给予其更多的体验机会,并给与观众更多对空间的掌握力。同时提供更多改变原有固定的展览方式,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体验,扩展其对新事物的接纳。开放原则实际上是强调了对行为的开放的重要性。行为上的开放性是与形式上的开放性紧密相关的。为适应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将建筑的主要空间更加开放,包括对展示空间、主要交通空间以及部分储藏空间的开放。这些空间的开放优化了博物馆的交通组织;扩大了博物馆展览的灵活性同时更好的满足了观众的参观需求,最大化的提升了博物馆的自身价值。
篇5
虚拟设计的设想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拉厄尔提出的。虚拟设计利用计算机仿真的现代设计技术,为用户提供了真实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体验。这种设计可以模拟真实世界,节约开发、保护的成本,缩短设计制造的周期,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技术手段。如今,这一技术在社会的众多领域得到了运用,如虚拟种植、虚拟信息、虚拟交际等。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对文物进行展示和保护,可以将文物展示与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在图像数据采集方法方面,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可以建立一个真实的模型数据库,保存原始数据和其他类型的文物等重要资源,实现了对珍贵文物资源的高科技、高质量、长期的保护。其次,借助此类先进科技可以加强文物修整的准确度,预判、确定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另外,也能够大幅减少修复的工时。将文物通过网络整合在一个宽泛的范围之内,使用虚拟技术全面、生动、形象地进行展示,使文物展示摆脱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使文物最大限度地成为人类能够共享的文化财富。虚拟设计技术能够助推文博行业更加迅速地进入信息时代,达到文物展示与保护的先进水平。
二、生态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生态博物馆应运而生。生态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概念,将民族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保存于其所属的社区环境之中,通过社区居民参与管理,保持文化的鲜活特性和动态发展,寻求民族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延续。生态博物馆是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理念,是人类思考对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的结果。我国的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和保存的社区,是社区居民追溯历史、掌握和创造未来发展的特殊博物馆形式。建设生态博物馆,目的是保护民族文化,并逐步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身保护,从而使人与物、环境处于健康的生态关系中,并共同和谐发展。从地区范围看,生态博物馆要解决一个地区或民族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完整保存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其要在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三、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概况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湘、桂、黔三省的搭界处。通过“馆村衔接、馆村联动、互推互进”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就是以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的三江侗族博物馆为生态博物馆的呈现要点,全面展示古老侗寨、侗族建筑与工匠、古朴习俗、侗族服饰、侗族织锦和刺绣、侗乡文艺等侗族文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把侗族的鼓楼、寨门、风雨桥以及民间传统习俗、田园风光汇成一体。馆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有风雨桥13座,鼓楼20多座,吊脚木楼1580多座,是侗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图1)。随着旅游开发建设的开展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内优良的自然环境、质朴的民风民俗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旅游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区域内质朴的民俗风情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态美学视阈下的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深度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只有切实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好生态审美主体古朴的民族审美个性和独特的生态审美趣味,保护好极具审美文化价值的日常生活方式,才能有效保证生态审美环境和审美人生和谐共生的审美场的存在。生态博物馆要保护的不是僵死的文化,而是活态文化,是保持着原有文化特性并不断发展的文化。有学者在谈到民族文化生态村时认为,民族文化生态村保护生态与传承文化的理念,说明民族文化生态村已经不是原生的真实,而是一种建构的真实,但又作为一种真实的文化而存在。随着近几年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三江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一些侗族文化遗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传承艰难,或者由于保护不到位而面临消亡。四、虚拟展示设计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人们进入了一个数字技术时代。虚拟展示以三维技术展示生态博物馆,与现实接轨,与现代技术接轨。用虚拟展示技术展示三江侗族生态圈现状,可使人们不接触真实环境也能欣赏和观摩,同时也不会破坏自然环境。近几年,以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依托,博物馆数字展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些数字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高度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和推广,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虚拟展示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再现对对象的真实体验。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的9个原始村寨中最典型的自然特点,借助巧妙的虚拟设计在博物馆里呈现出来,这需要村寨文化的突出代表和文化特征,把生态馆特色文化、民间习俗和地形、地貌以及其他元素借助有效的设计整合进虚拟博物馆。这样,博物馆可以呈现一个反映真实自然环境的虚拟状态,并可以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图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应体现最直接的沟通,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实现文化保护和宣传的双重效益。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可借助数字虚拟技术,构建逼真的动态三维模型,全方位地展现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代表性村寨的布局和建筑物的细节,从而让三维漫游的模拟功能顺利实现,让观众感受到三江侗族文化的魅力。观众能够针对各个村庄里典型性的建筑景点,如岜团风雨桥、高定独柱鼓楼等开展三维漫游,实现任意行走和自由观看,解决传统的三维动画没有办法进行互动的难题,给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和画面感,这极大地提高了生态博物馆的营销效果。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设计,旨在解决传统博物馆展示中的空间、时间、语言和人数的限制问题,为人们了解馆内文物,特别是不适宜展出和移动的文物提供了方便。各地的人们可通过网络访问虚拟博物馆,随时随地进行欣赏。由于数字技术的特点,该系统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能够自由改变数字显示或显示主题,为三江侗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能够从各个角度对展品进行展现,为博物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数字化展示形式。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
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
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
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
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
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
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
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
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篇7
关键词:实事求是 精简节约 适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f2011102-0144-08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建设适度
建设节约型社会,其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建筑领域的节约尤其重要。建筑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社会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这个比例越大。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0%~25%,且呈逐步上升之势,可以说建筑能耗状况是牵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建筑的节能,设计是先行。好的设计,就是从有节制的设计人手的,专靠技术的补救,是杯水车薪。“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筑实践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
节约能源要求建设要适度。减低造价的同时追求建筑品质是建筑师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这个度,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这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进行建筑的适度设计。
适度的建筑要求设计遵循适度原则
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例如,日本的一个杂货产品――无印良品(本意是“没有商标且优质”),它摒弃一切外在“标签”,不断简化:拿掉商标、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包装。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提醒人们去赏识原始素材和质料的美感,还物品以本来面目,将使用者从外在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达到一种更接近于内心自我,更接近天然的状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刻意追求低调反而成为著名世界的“No Brand”(无品牌),达到了“无牌胜有牌”的境界。它已经超脱了商品品牌的局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品牌,这也是品牌发展的最高境界。适度的美好,这是这个品牌的设计理念。度的界定是前提,也是价值取向的具体实现。有度之后,还要品质,不是一味的节省,简化,而是一种克制的美。
从建筑的角度来讲,适度设计就是在保持建筑节能、降低造价同时追求建筑的品质,如何在二者之间把握经济投入的量的设计。适度设计要求根据项目性质,场地条件、客户需求的客观现实来建立设计理念,并要求设计者的逻辑性与创造性结合的设计。适度设计是相对于过度设计而言的。在过度设计的误区中,视觉形象常常扮演着过度设计的角色。设计者在拿到项目后,往往在设计之初脑海中就浮现设计作品的意象图,这也是设计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但是经验不足的设计者很容易在协调意象与功能上,不能成功地解决功能问题。在初始设计中考虑视觉形象的话,设计者的注意力将会集中到如何展示外形上,而不是集中在如何满足使用需求上。这样就会导致不恰当的设计(如设计不充分的过度设计)。
适度的设计取决于设计者“真”的实力和“求真”态度,而不是潮流和时尚的驱动下所制造出来的具有自我陶醉性质的建筑作品。设计者应用批判的观点去审视设计,用功能的尺子去衡量设计。设计者没有实力、或者虽具备实力却不真心投入,都不可能设计出对人,环境和社会有意义的建筑作品。
建筑创作的愉悦来自于适度。适度的设计实现了人们对建筑的需要,适度的高附加值展现建筑的品位,适度设计应该成为每个景观设计者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只有建筑和环境的适度设计,才能同时做到能源节约,又能提供人们温馨周到的、品质高尚的室内外环境,从而环境不但没有破坏,从某种程度上反而延续了其自然的生命力。
中国粮食博物馆的适度设计
中国粮食博物馆是国家粮食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河南工业大学承办的河南省重点文化项目。基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郊高新区河南工业大学新校校区内。项目总用地1.3hm2,南侧为居住用地,东、西、北均为教学科研用地,东侧紧邻河南工业大学校门,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河南工业大学的名片和形象标志。
甲方的设计要求:中国粮食博物馆应成为全国粮食行业的标杆。建筑语言应突出粮食元素,要与农业元素有所区别。充分挖掘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体现粮食储藏、加工,制造,衍生产品,粮食物种等粮食科技的丰富内容,集收藏,展示、教育、科研科普为一体的重要文化基地。同时且宜体现低碳、绿色、环保,生态的现代价值观。
在对博物馆使用功能、建筑个性和格调充分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确立了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和建筑定位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精简节约,文化内蕴。与时俱进:反映粮食产业的历史沿革,现展和未来展望。体现博物馆建筑的时代精神和可持续发展,做具有时代感,适度超前但不追风的设计,以人为本,以建筑的开放性,文化性和亲和性来显示博物馆的公共性,创造优质的室内外观展环境:实事求是,建筑设计贵在得体,使建筑在时间和地点均适宜,要准确把握建筑功能,做不虚张声势理性的设计;精简节约:建筑要“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设计中贯彻低碳、绿色、环保理念,兼顾一次性投资与长期维护的辩证关系:文化内蕴,以丰富的形态语言呼唤大众的自由联想,避免“说教”和“强加于人”的牵强(图1、图3、图15,图16)。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总体布局
总平面用地规整,博物馆正人口开在南向,东西设次入口。次入口根据需要灵活开闭。为节约用地,基地内只设尽端路,充分利用基地四周的校园辅路形成消防环路。为保证建筑正面环境的完整,将车位、地下车库入口集中在建筑北和东侧,南侧开敞的广场成为主体建筑重要的烘托。用地南侧和西侧的绿化形态呈放射状,充分考虑到绿地的可达性、参与性(图4、5)。
2 功能布局
展厅:展厅是博物馆最主要的部分,应在建筑最醒目,便捷的位置。其布局应保证参观的系统性、顺序性和选择性,本设计展厅的空间组织采用放射
串联式,即:展厅与共享大厅直接相连,各展厅之间彼此串联,各展厅均可单独面对共享空间。因此可根据需要开放多个展厅。各功能流线间接明了,不同的人流都有直接专用的竖向交通(图11~13)。
3 外型设计
建筑“基本形”是在对平面功能的认真思考后确定的。外部是由内部决定的:先有内部,而外部是平面功能的自然流露。从而使建筑的形态有着坚实的功能基础。对于建筑外形以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图2、6、14)
(1)建筑形态分析A展厅造型(图7)
展厅部分平面形式用了弧线,立面形式用了上升的斜线,其目的是使建筑有一定的张力和向上的感觉。平面的弧线使建筑重心倾向河南工业大学的校园中轴线,产生向心感,同时呼应了学校大门。从而明确了博物馆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关系。弧线和斜线也带来了联想,如“元宝”或者“蒸蒸日上”。
(2)建筑形态分析:B线刻天工开物(图9)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人力和自然力的配合”,早期有农业、手工业科学发展的雏形,里面有关粮食的加工如:水碾,藏粮,去壳,榨油,酿酒……图案。我们进行重组,用花岗岩石线刻,放在建筑正入口左侧,使之成为参观展览的前奏,体现本建筑的“文化”“历史”的丰富内涵。
(3)建筑形态分析:C外墙开窗和材料(图10)
展厅外墙开窗,用尽量不影响展品布展的竖向长条窗,同时也保证了展厅的展示光环境和参观的舒适性。外墙材料建议使用节能环保、朴素自然的挤塑成型水泥幕墙板(俗称埃斯洛克――ASLOC板)。它由水泥和纤维为主要原料挤压成中空板,具有高强,轻质,耐火耐候,抗震隔音等性能。
(4)建筑形态分析:D粮仓的联想(图8)
粮仓不仅仅是粮食储藏的重要工具,更是国家兴盛、人民富足的重要象征,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将粮仓的形象转化成建筑符号,运用到博物馆设计中,将共享空间的玻璃幕墙做成筒状,除完成采光和拔风功能外,还能产生粮仓或某些机械之感。
(5)建筑形态分析:E简约的辅助功能体块
建筑北部是社会教育和内部使用空间,有节制设计成一字形,与南部的弧型形成“和而不同”的整体,也成为弧线的烘托。
4 室内设计
在共享大厅(图17)里设计了大型展品的展示墙体,同时它也是分割公共与私密空间的隔断,结合展示墙体和参观路线设置坡道,此坡道提供了接近参观大型展品的一个机会,同时也可以作为无障碍设施。
总之,中国粮食博物馆的方案设计无论从总体、功能、外型、室内,都最大化地做到深入的、适度的设计,这正是我们这个项目投标胜出的原因,也是我们工作一直坚持的制胜法宝。工程负责:刘力刘小飞方案设计:刘力,刘小飞周文瑶
杨真 侯晟
作者:刘小飞,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刘力工作室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刘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顾问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
计大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
模型摄影:杨超英,《建筑创作》
篇8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苏州园林;现代主义;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03-03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苏州市区东北,馆址分为两个部分,旧馆是忠王府(李秀成官邸)原址,成立于1960年元旦。紧靠着旧馆的苏博新馆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于2006年建成开放。占地约10750平方。
在新馆的设计风格上,贝聿铭提出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很有吸引力”。因此,苏博新馆呈现出传统苏州园林与现代城市建筑的杂糅风貌。
二、苏博新馆与苏州传统园林对比
(一)苏州园林的建筑特征
1、白墙黛瓦
苏州园林所有建筑其屋顶都是黑色的,墙壁是白的,砖墙是灰的,门窗柱子挂落是栗色的,与皇家园林黄红亮丽的色彩相比,显得柔和雅淡。如狮子林的燕誉堂前院,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庭院,留园的古木交柯等等,都是以大片留白的粉墙为背景,花石为绘,正是一幅天然图画。
2、池、石、花、树
池、石、花、树是苏州园林内部装饰的几项必备元素。在众多的苏州园林中,除沧浪亭外,大多把池塘置于园林的中心。“园中修池”已经成为人们对苏州园林的普遍认识。池中或种荷或养鱼,与倒映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增加了园林的灵性。太湖石因其瘦皱漏透、光怪陆离的相貌特性,历来受到园主人和造园家的青睐。园林之内还广种花、树,常见的有松竹、梧桐、芭蕉、玉兰、紫藤、桂花、荷花、、山茶等等。这些植物除了具备观赏功能之外,更寄寓着园主人的思想和愿望,担任着文化符号的角色。
3、“藏景”与“借景”
为了在面积有限的私家园林中营造出多层次的丰富景色,造园师们运用了“藏景”和“借景”的办法,使空间以小见大,“咫尺山林,多方胜景”。“藏景”即通过屋舍的阻隔或曲折的小径及游廊,使人在入园时无法一下子见到园子的全貌,随着人的行进,景色陆续呈现,有移步换景之效。“借景”是指透过园内门框观赏他院的山水竹石,好似一幅画,这是有别于直接观赏的另一种趣味。
苏州园林另有亭、廊、榭、舫,家具陈设,建筑纹样等其他构成特征,由于不是本文重点,在此不逐一介绍。
(二)苏博新馆设计中的园林特色
在新馆内游览,可以直观地发现许多传统园林的建筑特征和构成元素。例如白色粉墙的主色调,馆内的人工湖、九曲桥和凉亭,刻意安放在墙边的假山,游廊结构,窗户的“藏景”设计等等,都反映了设计师的良苦用心,烘托了“苏州园林”的设计主题。
(三)苏博新馆与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之别
虽然借用了传统园林里的许多构成元素,贝聿铭设计的新馆和传统的苏州园林在美学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园林对自然山水的模仿,被人工雕琢、刻意营造的设计美所取代;另外苏州园林所承载的园林主人对隐世的追求,对品格含蓄的褒扬,在新馆的设计上也被淡化了。钢和玻璃等现代建筑材质的使用凸显了贝聿铭的设计自信,新馆不是苏州园林的复制品,而是传统园林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全新组合。
1、“自然之美”与“设计之美”
苏州园林本来就是自然山水的缩影,是造园家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园林的内部装饰无不以体现自然生命的灵气为目的,以植物为例,苏州园林里栽培的花卉有桂花、杜鹃、、木兰、茶花等,观果植物有枣树、柿树、石榴树等,林木植物例如银杏、松柏、竹子、槐树等等,品种繁多数量颇丰。园内春有春景,冬有冬色,屋舍亭榭大多为植物所遮挡,和植物融为一体。想象一下,如果苏州园林仅有寥寥几颗草木会是多么乏味!园林中的假山大多以嵌空穿眼、遍布凹窝的太湖石为原料,其纹理多为湖水天然冲刷而成。即便有仿造,也需将人工凿孔后的石头放置到波浪冲激处长年冲刷才行。如此种种皆是是苏州园林“自然之美”的证明。
贝聿铭设计的苏博新馆也有植物和假山,却是另外一种视觉感受。新馆内的植物数量不多,基本不高,在建筑物的包围下显的零落疏散,每一棵树显然都经过设计师的刻意安排,是构成空间美感不能缺少的元素。如果说苏州园林中的植物体现的是自然的活力,新馆中的植物好比人工培育的盆景,做作地漂亮。在新馆人工湖畔有一道白墙,面前一字排开地放置着数块雕凿成山状的大石,正面看去好像国画山水长卷,群石“峰峦起伏”的边际线与白墙坚硬的直线条形成对比,和太湖石自然成形的肌理美不同,这种人工塑造的美也有另外一番韵味。
2、传统文人价值观的缺失
苏州园林的主人们往往借助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素材,时而委婉,时而晦涩,时而“顾左右而言他”地表达思想感情,景点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例如拙政园中的一池三岛,这是文徵明画笔下的山水意境,是文人的隐居象征符号。还有留园的五峰仙馆、又一村,网师园中的梯云室等等。此外,苏州园林中的花卉也隐喻着文人所崇尚的操守和德行,如拙政园雪香云蔚亭的梅、兰雪堂的兰、倚玉轩的竹、环秀山庄的菊、网师园的松,它们不仅是欣赏的对象,也是园林主人寄情言志的载体。
新馆中虽然也采用了竹子、松树、紫藤等植物,但设计师并不是任它们随心所欲地生长,而是有意识地挑选、控制它们的形态,以达到和整体空间相呼应的美感效果,植物的文化功能被造型功能掩盖。例如新馆紫藤园内的这一株紫藤树,它纠结缠绕的藤干和周围建筑刚硬的直线条形成对比,一柔一刚、一驰一张,营造出抽象的线条美。相较于旧馆里的文徵明手植紫藤,前者唤起的是观者对曲直美感的直观印象,后者让人看到文人避世隐居的理想。
苏州园林承载了园林主人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但是在新馆的设计里,园林的“灵魂”从其形式上被剥离了,假山、修竹、凉亭、六角窗这些熟悉的元素被生硬地嫁接到现代文明的语境下,难免让人感到一丝陌生。或许这就是贝聿铭对苏州本土文化的解读呢?
3、现代建筑材质和构建方式
精简的几何形态和现代建筑材料的使用是我们对苏博新馆的第一印象。对比新馆和旧馆(忠王府)主要入口处的大门,可以感受到设计师对传统建筑的取舍和重构。旧馆大门的灰色青瓦被灰色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统一的色彩和纹理。新馆大门屋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建筑的坡顶结构,淘汰了旧馆屋顶的飞檐、瓦当、小雕刻等细节,利用方形玻璃营造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使自然光线得以穿透,金属遮阳片用于控制和过滤直射的阳光。旧馆的木梁和木架构系统被现代的开放的钢结构代替。这样的构建方式被普遍的使用在了新馆的各个角落。
三、苏博新馆与美秀美术馆的神似
从苏博新馆的设计风格不禁让人联想到同是贝聿铭作品的美秀美术馆。美秀美术馆是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私立美术馆,于1997年11月开馆,被当年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年十大建筑。在美秀美术馆的设计上,贝聿铭把日本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分解,利用开放式的钢架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等现代建筑手段,将这些元素以几何形态重新组合。比如美秀美术馆的主体建筑,屋顶的外形源于日本古代农舍建筑,在此基础上简化提炼而成。
从这两座“姐妹”展馆,我们可以勾勒出贝聿铭的设计风格的大概轮廓,即将当地传统的建筑元素加以提炼,将其简化为简单的几何形态,并在现代化风格的建筑中加以运用,既可以保留建筑的抽象的几何美感,又能为建筑增加历史风韵。这一思路值得设计师思考和借鉴。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B类项目,项目编号:JB11060S
参考文献:
[1]薛恩伦,李道增等著.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9
[关键词]博物馆;内容设计;方法
历史博物馆是精神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展览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陈列内容的设计最终体现出了广阔的历史现象,能够给人以文化、智慧上的启迪。因此在历史馆的设计中,应当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达到文物和参观者有效沟通的目的。
一、历史博物馆文物陈列的要求分析
历史博物馆作为人类体验人类社会变迁以及历史文化的特有场所,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同时还具有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的特殊作用。陈列作为博物馆展览中的重要工作,也是博物馆进行日常活动的重要方式。在文物的陈列展览中应当按照一定的要求,保证陈列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1]。因此在历史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要改变传统的严肃的展览氛围,改变陈列内容简单的设计形式,使文物的陈列设计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需要,为参观者提供良好的轻松的环境,使参观者能够受到良好的精神享受。
文物作为历史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对象,具有历史性和物质性的双重性质。历史博物馆在文物的陈列内容设计上要重点突出其历史性,从陈列主体的塑造以及色彩的应用以及辅助展品的展示等都应当突出文物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同时文物又具有物质性的特点,在文物的陈列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到安全性,包括馆藏环境以及照明、摆放形式等都要满足其安全性的要求。
历史博物馆陈列内容的设计体系出了设计人员对历史的态度和认识,但是这种文化系统是通过文物展现出来的,不是工作人员特地表达出来的。通过对文物陈列内容的设计,将文物单独或者并列的组合在一起来表现出不同的展览主体。观众通过设计人员的工作,根据具有一系列具有逻辑信息的陈列文物,再结合观众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来联想和解读文化的内涵。通过文物陈列设计所塑造的真实情景而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从而理解对文物的深刻含义。通过专业的陈列内容设计,将一个个普通又具体、独特的文物结合起来,使观众能够得到一般性的普遍认知。通过观众的感受使展览活动能够更好的打动观众的心,激发观众的情感和情绪,使观众能够对文物的陈列设计产生共鸣。
二、文物陈列内容设计方法的研究
历史博物馆具有历史、艺术的价值,其文物的陈列设计方式也影响了博物馆参观者的心理和行为。历史博物馆的内容陈列不仅是设计者的工作,同时也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将自己对文物的理解应用到陈列设计中,从而真正的突出文物的价值。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文物展览的历史、科学价值,还要突出文物的审美和环境的统一。因此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和室内的装修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能够体现出博物馆在文物收藏、展示以及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功能[2]。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了图书馆更多的功能和任务,如果历史博物馆仍然按照传统的陈列设计方式,将容易造成陈列内容呆板、没有个性,也就不能提起观众参观的热情,影响了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因此应当加强对历史博物馆文物陈列内容的设计研究。
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应当围绕着展览的主题和陈列的内容展开,通过展示和提取相关的资料,将文物艺术展现或者用加工、创造的方式应用到陈列出来。在博物馆文物的陈列设计中应当能够突出展览的内容,并且突出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将相关的艺术、文化元素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博物馆文物内容陈列设计不是文物简单的陈列,热情通过巧妙的形式再现人类历史文化的长卷,展现出历史的变革,使观众能够通过一定的文物环境来感受历史,感悟文化和人生[3]。通过在有限的空间里,利用文物的陈列设计来展现出文物的艺术光芒,这也是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思想,是现代历史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发展的潮流。陈列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上的设计应当紧密配合,这样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图片、文字的内容进行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要努力保证内容和形式的协调统一,,这样性能取得良好的展览效果。对于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来说,应当避免严谨严肃的表达形式,通过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设计,其设计的内容应当浅显易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只有观众才能决定展览的成败与否。陈列内容和形式设计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其外观设计通俗流行或者高贵典雅,但是其内容让人感到烦闷,那么就难以受到观众的欢迎。因此在陈列内容设计时,要积极的联系社会热点,使旧的文物不旧,这种设计方式能够有效的抓住观众的心,提高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陈列内容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如果不改变文物内容的设计方式,再新颖的形式也难以和内容搭配起来,也许开始看似新鲜,但是不能和观众产生共鸣,还是难以抓住观众的心。对于历史博物馆来说,内容陈列设计是决定文物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应当首先确定好展览的主体,然后是组织相关的文物展品。文物作为历史博物馆展览的灵魂,应当充分的借助文物来进行展览设计。通过突出文物的艺术特色、材质等陈列主题,是陈列设计的重要方法。通过以某一个系列的文物来作为主题,按照文物年代的先后顺序来展示文物,可以使观众从整体上欣赏到文物的艺术美。这种文物陈列设计方式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某一文物的好奇心,同时通过观赏也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在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中,还应当重视历史文化的展示,这也是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的重要意义。在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中可以考虑到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形式来展示文化,充分的表达出特定文物的主体思想。在这种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文物文化内涵的挖掘,并且通过升华主体的形式来引导观众投入到观赏的过程中,这种内容设计方法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特别是当序厅的整个设计都展示其陈列的内容时,能够给观众带来比较强烈的视觉感受。在文物的内容设计中,还可以增加和观众互动的内容,使观众能够参与到其中,使观众能够对文物获得更好的实际感受。在文物内容的设计中,可以利用并列、对比等设计方式,也可以将几种框架形式综合在一起,提高了设计方法的灵活性。
三、结束语
在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中应当以文物为中心,通过相关的馆藏品来选择性的突出展示的主题。但是在内容的陈列设计中不能仅仅依靠文物,这样容易给人以单一、呆板的感受,还需要通过辅助陈列的形式来对文物的内涵进行阐发,增强文物的主观性、趣味性和形象性,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在文物的内容陈列设计中,应当重视观众的内心感受,通过抓住观众的心是设计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炯.浅谈历史类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49-150,170.
篇10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文化
一、博物馆室内陈列设计概述及其作用
1.博物馆陈列设计概述。陈列是博物馆中的最原始的职能之一,当博物馆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各种收藏品都是采取不同的展示方式在博物馆中陈列。在中世纪的中国或欧洲,虽然对外都是奉行“秘不示人”,但在一定的范围内依然是一定的陈列方式展示出来,进行观摩研究活动。随着近代博物馆的产生,很多收藏品走向了社会,陈列方式也进行了重大变革。这时的陈列往往都是收藏品的罗列,库房和展室是同一个概念,各种收藏品,不分种类,只是从大到小简单的排列,这时候的博物馆陈列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在西方有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逻辑,逐渐从最初的朦胧状态走进现代社会中,而后以博物馆为中心的民族学探险、考古学、环境科学考察等,不断推动着科研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的日趋进步,现代的博物馆陈列不仅内容丰富,且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从博物馆的藏品还是从现代的科学研究来看,陈列设计在博物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很多人将博物馆的陈列称为是“形象化的教科书”,这也说明陈列式的实物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不能被现在的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教育所代替的。
2.陈列设计在博物馆中的作用。传统博物馆主要承担着藏品展示、教育推广、典藏维护、学术研究等职能,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审美眼光的不断提高,对博物馆的社会性要求越来越高。陈列设计在现代博物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博物馆作为承载人文精神的机构,其室内陈列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博物馆室内陈列内容可以营造博物馆的整体环境和气氛,运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在博物馆展厅中实现历史文化与现在人们的交流,让参观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陈列设计可以保护历史展品和文物,引导观众有秩序的参观。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1.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特征
①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多维性特征。现代博物管的陈列和以前的有着截然的不同,现代的博物馆陈列内内容比较多且非常复杂,涉及的学科知识比较多。在进行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陈列设计的多维性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效果,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抓住设计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矛盾。② 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综合艺术特征。时间是博物馆陈列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元素之一,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时间艺术的特征。其次博物馆展品的外在形状是博物馆陈列设计也要考虑的内容,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想要以何种视觉展示出来都要结合博物馆展品的形状特征设计。第三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还要具有影像的艺术特征,博物馆的一些展品是在灯光之中展现出来的,其造型艺术必然要考虑影像艺术特征。这三个艺术特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是独立分离的。
2.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要求
①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总体要求。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总体要求以建筑场地为出发点,以陈列内容和展品为对象,是对陈列内容和形式的总体构思和全面规划,以保证陈列艺术形式的完整统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形式应根据陈列内容进行构思,内容决定着表现形式,应该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展览品的艺术特色和形态,使内容与形式达到最完美的融合,这样才能吸引广大的观众。一个成功的陈列设计,必须具有明显的个体,突出的主题,要突破传统陈列的思维的模式,具有独创性,能够创造出合理的空间环境和高雅的艺术品位。
②从内容和理念上看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要求。陈列设计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陈列艺术品的设计,二是陈列大纲的编写。陈列大纲是陈列主题的具体表现,是主题条目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时间顺寻、地域方位具体排列穿插使其形成一个形象的剧本过程。陈列内容设计主要考虑陈列主题的提炼、陈列信息的传播、陈列目标的设定,还有和观众的互动交流。陈列艺术设计应充分考虑到陈列主题和陈列目标的价值判断,力求在空间、色彩以及形象上表达展览作品的文化背景、历史和社会境况,用传播视觉的手段表陈列中更深层次的态度和情感。
三、结语
陈列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之一,是高质量博物馆的重要标志,是向世界人民展示历史文物和研究成果的窗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提升,现代博物馆的理念也正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原来的博物馆只是收藏文物的一个地方,更加注重收藏品,以对收藏品的研究为重点,而现代博物馆的中心是观众,将博物馆中的收藏品以陈列的方式展示给广大观众才是博物馆的重心。
参考文献:
[1]李华.浅谈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艺术[J].科技信息 2008(3):52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