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4-08 17:3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实践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1、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获得的基本途径。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感受和社会责任适应的过程。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美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自我意识障碍;二是与家庭、学校、社区疏远。因此,要积极倡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近距离接触社会,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的灵感植根于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场地、对象,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只有投身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实践创造了各种平台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完善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养成优良的人格品质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成熟的心态,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支教团成员深入贫困地区进行义务支教期间,他们近距离接触贫困学生,总会创造性的提出一些新奇的教育实践方案,使支教效果大大提高。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将影响其创造力的发挥和未来个人事业的发展。
3、社会实践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相对于社会而言是单纯和封闭的,这有利于大学生安心学习文化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但是,长期脱离社会,会使大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缺乏应有的认识,对社会报有幻想,给大学生融入社会带来困难从而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缺乏认同感,因此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走出校0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有效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重要渠道。通过实践,大学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认知,理性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正确寻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性格和能力素质相匹配的职业。通过社会实践的经验,大学生在全面参与社会工作中体验、了解到就业环境、国家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了解劳动力市场乃至行业现状,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目标职业准人条件,近距离感受工作环境对目标职业的工作职责、能力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社会的影响
1、社会实践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高校社会实践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学校与社会以“双向受益、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进行交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有助于应逐步实现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提高社会实践的效益,使社会实践具有更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高校与社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式为契机,通过招标洽谈、签定合同等多种形式确定活动项目和利益分配,形成完善的运作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平稳有序进行,实现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有偿化。更好地调动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实践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2、社会实践有助于加强社会与地方的文化交流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本身带有学校的符号,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气息带入社会,在影响社会的同时,大学生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社会文化的熏陶,这也进一步加速了学校与社会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以“生命之光”支教团为例,大学生通过西部支教,将在大学所学的相关知识带到了贫困山区,开扩了山区孩子的视野,给他们带去了新的希望。这无疑推进了当地文化的进步,而当地淳朴的民风,也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学校有关方面的影响
1、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学校整体及大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价值取向,行为取向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才欲转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信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引导大学生在为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达到自身全面发展的目的。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建立。,从而使学生与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使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发展,引导校园文化建设走向辉煌。
篇2
关键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所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在临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构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青年强则国家强,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祖国富强的希望。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认识,总体上还是比较健康的、积极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大学生不断渗透,影响了一批青年学子,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变得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缺乏远大的理想、漠视等。这必须要引起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和重视。因此需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今在大学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心灵触动。培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抓住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天性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现欲,动手能力比较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贯彻党的革命优良传统,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熟悉国情,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需躬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投身目前国家正开展的深化改革当中,向人民学习,在基层锻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动性,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认为,应以多种形式和方式,构建社会实践体系,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结合实际,创新社会实践载体,构建社会实践体系。笔者在多年从事学生工作和本单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构建“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3+1”中的“3”包括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日常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3+1”中的“1”是指志愿服务时数保障制度。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是指把文化、科技、卫生三方面的内容知识送到农村,促进农村的发展。目前该活动的开展要把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要与大学生自身成人成才结合起来,开展公益教学、关怀留守儿童和老人;用专业知识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开展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为农村发展出言谋策;送文化到农村,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避免了形式主义,用实实在在的活动,既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也给广大农民群众带去了实在的利益,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2.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上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活动之后,每个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心得体会等,撰写调研报告、实践实录或实践总结。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四类。一是调研类,二是志愿服务类,三是单位实习、见习类,四是其它。学生归校后开展总结交流,各年级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总结表彰及交流会,让同学感受分享自己的社会实践成果,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层面上的含义。3.日常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日常在校期间,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如宿舍红旗岗、迎新服务队活动、毕业离校服务队活动、清除“牛皮藓”、扫墓、学雷锋月活动等。通过日常的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积极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既提高了学生工作的育人水平,也能增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紧迫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4.志愿服务时数制度。为积极鼓励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服务同学和回馈社会,让学生学会感恩,并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建立《会计系学生志愿服务时数申报》保障激励制度。符合志愿服务时数申报的服务类型共三类,包括志愿服务型、调查服务型和学以致用型。学生需要参加院系各大评优评选,必须满足学院规定要求外,一学年需总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到60小时以上。
四、结语
三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时数保障激励制度共同构建成“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实践详实数据支撑起激励体系,各类社会实践鉴定在使用“个人申报”记录“志愿时”后,以“志愿时”数据为基础,对大学生服务社会进行维系激励,在党团推优、入党、评奖评优、综合测评等方面体现了我系志愿服务时数的激励作用。贯彻学院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结合三类社会实践活动,扎实开展综合实践培育项目。以“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为平台,育人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陆育蕾,安阳阳.基于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J].企业导报,2012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形式;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依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生活的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涵在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书本知识学习和投身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四有”新人,价值目标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旨在通过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观察、分析与服务,进而了解世情、国情,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的再要求、再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大学生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体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探索、掌握、实践、验证、发展真理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科技相结合、认识与改造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体、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的重要渠道。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仍处于被动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单向的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尽管我们认为大学生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是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在教育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相对应地,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群体也一直习惯于以教育者“权威”自居,对大学生实施甚至灌输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分别处于主动、被动的位置,这体现了双方地位上的不平等。如果不能将这种传统、单一的主客体关系打破,自然也就无法建立起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新局面,不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实践形式有待创新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无论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学科专业实践活动还是校外实践活动,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形式。每年各种活动在开展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流程乃至学生参与的群体、活动合作方往往都沿袭多年来的经验做法。当然,依靠经验办事是有利于提高活动组织、实施的效率的,也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一些精品活动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不断进步、精益求精。但是,这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怠于思考、盲从组织安排,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继承性的传统实践活动中,新一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往往会先研究前辈留下来的活动资料,往往也因为这样而容易陷入到旧的思维模式之中,难以实现突破创新。
(三)考核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首先,实践报告作为当前考核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主要依据,实践报告所获得的成绩分别与个人、团队受表彰情况有关,笔者发现实践报告得“优秀”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表彰。实践团队中,获得优秀实践报告的成员越多,该实践团队也更容易获得“优秀实践团队”的表彰。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察比较片面,主要是依据实践报告来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实践成果。在成绩评定和表彰上,对学校立项的实践活动参与者存在明显的偏向性。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少数精英群体具有“保护性”,不利于提高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全面评估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建议
(一)校企联合的“双元”实践模式
高校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了解更为全面,在活动策划和组织管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能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能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实践场地、资金支持和最实用的案例学习。校与基层一线相互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也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带来的价值,那么只有全方位地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因而,大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推行校企联合的“双元”实践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校企联合实践模式以企业为高校创办实践基地的形式为主,这样可以长期为大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场所和岗位。这样既能保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实践教学成果的转化,也能为企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在选择合作单位时,应倾向于对培养大学生的主观愿望强、社会信誉高的单位,并且从一开始就签订全面而详细的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细化共建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等内容。对于实力雄厚的学校,在拓展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师生自主创业、与企业合作发项目等,这种合作形式下更能保持高校的自主能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二)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
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落脚点,即是培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具备优秀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因而,实行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是高校实践教育社会功能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服务型实践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近些年,由团中央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累计有七千多万人参与进来,分别深入到贫困、偏远地区进行支教、支农、医疗卫生及科技服务等志愿工作。其中,扶贫接力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等是当前几大重要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
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大学生真正有机会深入到山区、农村、基层,了解最真实的国情、民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且通过运用自己所学到知识、才能为人民群众服务,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感,是对大学生最生动、最具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服务型社会实践通常都是以义务服务、公益活动为主,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来说,是没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可言的。因而,政府和高校最主要是解决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在政策和物资上大力支持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国家对志愿服务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对于服务期满、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在报考公务员时可以优先录取等政策,很显然对大学生投身于西部建设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其次,时常关心和慰问正在服务期内的大学生,对家庭困难的志愿者直系亲属给予一定的帮助和照顾。这样才能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安心于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对志愿者的工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当地政府应与之保持经常的沟通和联络,了解服务地区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帮助志愿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志愿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三)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都是比较多的,要使其规范、有序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运行的各个环节、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高校实践教育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表彰先进来激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等,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精益求精、做得更好。
当前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估考核,按照考评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对参与实践的大学生的考评与对组织方的考评。从考评的内容来看,对大学生的考评,主要以其参加实践的时间、实践单位的评价及实践报告为依据;对组织方的考评则主要依据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和总结材料以及参与人数、媒体报道情况等量化的实践效果,从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的贴合度、参与面与受众面、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等方面来进行考察。现有的这种考评形式在考察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考评者对考评对象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知之甚少,仅仅依靠文字材料和汇报演讲作出判断,主观性较强。
针对这种现状,应建立起综合全面的评估考核机制,按照比例分摊的形式分别考察学生、组织方、学校、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中以大学生和组织方为考评重点,同时要总结学校整体的部署、指导情况,并定期对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进行评估和考核工作。
对组织方的考评亦同,以目前的考评指标为主,并参考过程监控中所得到的详细信息、学生对组织方的评价等内容,对其在社会实践计划、组织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考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过程交流和成果分享,并适当对优秀个人和组织者进行表彰奖励。对于某些长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或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的实践活动,还要进行后期的效果追踪,并根据实践效果决定该类实践活动的持续时间和周期。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地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减少行政干预和教师权威,放权给高校自主设计教学计划,放权给大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地以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导向,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规划、组织管理、评估考核及保障支持工作,将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和日常教育相结合。通过把每一环节做到实处,来实现社会实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国栋,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对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在大学的第一个寒假里,我希望能与以往有所不同。在这个时候团支布提供了参加实践活动的建议。这是一种磨练,对于学生来讲,实践的机会真的是很难得。在中国的教育里,我们学的都是理论知识,真正用到的却不多。理论加实践才是最科学的学习方法。感谢学校给我们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
本次到酒店参加社会实践的总共有三位同学。
实践的时间是从01月20日到02月10号3为期一个月,实践的主题是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内容有刷盘子、擦酒杯、上菜、收拾餐具等等。现将本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基本情况以及工作体会:
我是通过熟人的介绍才找到的打工的机会。第一天进去做事觉得感觉很奇怪,因为以前一直都是以消费者的身份进的酒店,这次的身份却是一个服务生。呵呵,第一个感觉就是首先要把心态调整好。酒店的老板娘我认识,平常都叫她阿姨。人很和善,第一天来什么也不懂,她就叫了一个老生来教我们。平常在酒店吃的时候不觉得,来工作的才知道酒店的工作还真不是盖的,每个细节都要弄好。我们第一天是试工,大家都在努力的学习,虽然说有点累,但我们每个同学都很积极、很投入,都感到很乐意,因为这毕竟是我们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一步嘛。所以在那一天的时间里,虽然说有一点点累,但我们却都觉得挺充实的
所以服务生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还是挺麻烦的。
不过慢慢的我就习惯了。后来证明,我还是很幸运的,因为这给了我一个独立锻炼、独立挑战的机会。
(三)实践感悟以及心得体会
我以“善用专业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暑假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这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现在举例如下: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工作让我认识很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的。以前实践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实践中以及以后的工作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就像刚开始时我到饭店那样有一点胆怯,但后来是自信给了我勇气。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缺乏社会经验等种种原因往往使自己觉得自己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所以应该尝试着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有人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 在工作中要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此次社会实践,真正地填补了我在课堂上所没能学到的空白,真正增长了我的社会交际经验。一个人可以没有渊博的知识,但绝对不能没有社会交际的经验和能力,这也是我此次实践体会最深的一份心得。
(四)本人存在的问题以及几点思考: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本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还欠佳,这还应在日后的日常生活、交际中有待加强和学习。
第二,缺乏社会经验,在为人处事方面尚还不太成熟,处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往往有时不得当。
虽然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觉得仍有一些值得骄傲的闪光点的。本人参加社会实践有着不畏困难的精神,敢于实践,对工作充满热情,细心真诚。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我认识到,在生活中吸取周围人的经验和阅历,掌握一些社会礼仪的技巧是极为必要的。充分发扬本人自身的优点,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对将来充满信心,也为以后真正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本次社会实践的问题和建议:
一.在同一个地方的时间有点太长,社会实践不完全等于上班工作,所以不应该总在一个地方,时间长了会让人有一种厌倦的感觉。所以建议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调换一下实践岗位。
二. 因为我的专业是经济方面的,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建议到底对不对。但还是觉得如果想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一定是双方面的。商家和消费者都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达到“双赢”。
最后,很高兴能有这个实践的机会,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月,但我觉得挺充实的,至少让我的寒假过得有意义。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得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而是要深入地探索,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在学校学会更多的书面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真希望以后能再有这样的机会,也希望我们学校以后能有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去参加这样的社会实践吧。
篇5
在这2个月暑期社会实践时间里,我们的收获很多很多,总结报告只能用书面的形式汇报出我们在医院实习的具体方面,但是却很难表达出我们在医院实习那又激动又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至少不能很准确和清晰的表达我们受益匪浅。实习期间的收获将为我们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感谢医院培养我们点点滴滴,也感谢江苏大学给我们这次实习的宝贵机会。
回想刚来暑期社会实践的时候,军官老师给我们分配科室的时候,我和俞良,王琳娜,王佳音同学被分到了内科门诊,于是开始了我们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带我们的老师是周家合老师,一位安徽医科大毕业的医生,他跟我们的年龄差不多大。所以比较谈的来。我们在内科门诊接触了好多病人。房颤,肠炎,普通感冒,结合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使我们对这个病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工作之余,周老师跟我们畅谈世界杯,又为实习相对枯燥的工作增添了几分趣味。
在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努力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的书写。
在内科病房的实习经历也是很有意义的。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于护理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介绍病房结构,介绍工作,带教老师们的丰富经验,让我们可以较快地适应医院的护理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践和工作打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应该算的上是实习阶段的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在病房我们接触了护士们的工作环境。
篇6
1
转眼间大学四年就快要结束就还剩下一年了,即将踏上社会的我而很懵懂,不知道社会的酸甜苦辣,之前一直是学生,也没有到社会上去实践工作过,这很是不好。终于在即将踏入社会之前有了一次社会实践的机会,我当然不能放过,兴高采烈的去参加实践去了。希望在毕业之前能够了解工作生活的艰辛,在毕业以后踏上社会也不至于无所依赖。
在实践结束以后我感觉这个暑假过得异常的丰富,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第一次真正的接触了与中药学专业有关的社会部门,进行了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让我亲身经历了本专业的工作流程,仿佛是一次模拟的职场人生,受益匪浅。
联系到中医院实践是通过一位要好的初中同学,她所读的专业是药学(中药学方向)。今年过年的同学聚会上,我便听她聊起了她在寒假时14天的到中医院实践的经验。当时的我兴奋不已,直说暑假的时候也要一起加入她们的行列。
八月初,我带着从辅导员那开的证明信,和好朋友一起来到了中医院报道。首先去科教科和那里的医生说明我们是来进行短期实践的学生,然后科教科开介绍信给财计科和药剂科说明我们的来意。在财计科交完费后,一位李老师带我们去中药房熟悉环境。
第二天开始正式上班。我们的实践期虽短,但实践的内容和其他大三、大四的实践生没有什么区别。每天和专属的指导老师一样时间上下班,在药房里协助老师抓药,有空的时候将缺的药材及时补够。
还记得刚到药房的几天,我对药材所在的位置都很不熟悉,抓一味药就要问一次老师,烦的不得了。于是我在有空的时候用纸将药材的名字按顺序抄下,再多多转转药盘,刻意的去记记药的位置,甚至于想到一个联想的办法,比如从下面开始将药盘编号,将编号和药材的名字进行联想几天下来就对药材的位置有了大概的印象。
然后再过了几天,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由于我们的中药学课程还没有学,所以我对药材的药性不是很清楚,老师一开始教我用药性的方法来归类,然后不知不觉地,下次再见到这味药的时候就自然想起了上次的暗示,回忆起了药的位置。
在药房里的时光过得很快,每天都是站在药盘中间不停的抓药,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机械的工作,没有什么专业度可言,只要是看得懂字,记得住位置的人都可以胜任这样的一份工作。药房里的老师每天都找不同的话题来聊,有时候说得火了甚至还骂两句,但我想,这也是因为工作本身没有太多的乐趣和潜力的原因吧。
4天的实践生活让我和中药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我记录下了中医院中药房里所有的药材,同时也将大部分的常用药材记在了心里。认识了300多种常用药材,我想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带我实践的老师和我算是半个老乡,老师很慈祥,她经常在工作不忙的时候教我一些认识鉴别中药的方法,也和我讲一些有关在药房工作的利弊,她说她在药房工作了三十几年,人情世故见得最多。我还在平时不用上班的时候去安娜老师家拜访了一回,老师带我参观她的书柜,里面全是有关中药的书籍,其中最老的竟然比我还要大上三、四十年。我在老师家借了三本书回去看,受益匪浅。
在实践期结束的时候,老师为了些了一段实践鉴定,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兴奋了一天。她在评语中写到:“由于学习刻苦,目前已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这是对我的实践工作的一种认可,也是我这14天来不断努力的最大的收获。
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们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在这写实践活动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社会中的一员,在社会中不断的磨练自己,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特殊的技能,学会更好的容入社会。
这一次暑假的学习实践,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宝剑锋从磨砺出,腊梅香子苦寒来”这次实践活动有苦也有甜,在魔力和充实自己的同时,让我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经体会到社会的方面。
2
暑假期间,我到xx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践,实践期间学到了许多丰富的医学知识,接触了许多以前从未见过的医学设备,领悟了更多医学工作者崇高的医德医风,为下一阶段的医学学习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临床实践知识。
实践期间,主要是八点前准时到达中医科的医生值班室,八点钟和中医科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每天的例行交班,交班时期由前晚值班医生护士汇报值班情况,主要为病人情况,再由科室主任决定各事项。
交班完毕,即随主任、医师一间间地查房,了解病人情况,聆听病人痛楚,对病人进行必要检查,作为一个医学生更需仔细聆听主任与医师研讨病人病情的过程,先有自己想法,再结合他们的意见进行思考、汲取更多有用的知识。
查房完毕,即整理当天查房遇到的各种问题,主动向医师、主任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互相交流各自对这个问题的延伸,例如这个问题的医学学派情况,弥补自己对医学知识的某些漏洞,扩展自己的医学眼界,并抄下医生们给病人的处方,为日后学了方剂的自己再看看那些方子结合病人情况回味思考。除了努力巩固自己的中医知识,更接触了不少西医知识。由于我们的西医知识几乎为零,所以不懂得很多,记下来的也很多。现整理部分如下:
实践结束后,除了学到许多丰富的医学知识,自己的精神,思想上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一、待人要真诚
查房的时候,主任都会先和每一个病人说声“您好”,给予亲切的微笑,或者拍拍病人的肩膀,给予病人信心,这历历在目的一幕,让我学会待人要真诚,病人更需要我们的关怀。还有,踏进医院,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医护人员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
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朋友的关怀。实践期间,也认识了从台湾来的一位大四实践生,她真诚待人的面庞让我难以忘怀,教会我许多尊敬他人,为别人着想的人生细节,她那纯净的眼神至今洗涤着我曾经污浊的心灵。
二、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看到主任耐心地为病人解释病情,细述治疗方案,让病人安心地治疗,放心地住院,让我学到了很多。
三、要善于沟通
善于和医生护士,甚至医院里的清洁工打交道,聊更多的东西,了解更多关于自己以后想去工作的地方——医院。
四、要主动出击
主动学会知识,例如我从未涉足过心电图的领域,但台湾的实践生由于心悸,需测心电图,于是我主动向医生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她测心电图,了解测心电图的过程。不懂的知识要主动问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踏踏实实学本领
看到许多医师除了照顾好自己的病人,还刻苦地钻研医学知识,利用闲暇时间看更多的中医书籍。这让我认识到学习知识是永无止境的,要踏踏实实学好本领,特别是学医的,要对得起每一个宝贵的生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若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更加令人印象深刻,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巩固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知识,补偿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实践环节,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短期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不但让我巩固书本里的知识,更让我得到书本以外的人生经验。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大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3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医学生,说起这句话来我满是惭愧。
在大学校园里流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光阴似箭。医学知识,点燃了我救死扶伤的信念,大学校园,却也激发了我的惰性。畅游着浩渺的医学知识,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医生职业的神圣,然而纯理论知识让我感觉疾病离我还很遥远,学习成了一种任务。“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疾病,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的庄重誓言变得空洞而又模糊。
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市里一所三甲医院实习,在这里,见闻感想不断地填充着我的躯壳。实习中的点滴,鞭策着我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医学生神圣的使命照亮了我为医学事业奋斗的漫漫征途。
实习的第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了医院,带我的医生还没有去,我就去和护士站的陶护士打了声招呼,然后就安静地坐在加床上等他的到来。一个小时感觉漫长而又充满期待,似乎想了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想。他的忽现竟让我不自主的笑了起来。他很和蔼地叫上我去查房,问诊我在一旁记。感觉真的很神奇,早上收治一病人,问了她是怎么回事、什么时候起病、按压哪里有疼痛、大小便是否正常、既往病史,再结合一下b超报告,短短几分钟就确诊为急性阑尾炎,中午进行了手术。
看给一病人换药时,我开始懂得作为病人是多么多么痛苦而又无奈的事情。她25床,进去时看到其右下腹侧垫了许多纱布,染有脓液,皮肤鼓起一“大包”,病房里充满了难闻的腥臭味儿,现在想起还有些心有余悸。当时我没敢问医生是怎么回事,因为我看到了病人痛苦的表情:眉关紧收着,看看自己的伤口后又绝望地扭开头去,却又忍不住又看,换药时要把凡士林纱布条往伤口里塞(起引流、促肉芽组织生长作用),她又痛苦的起来,走出病房,我问刘老师是怎么回事,他说留在外面的是小肠……
我开始真切地体会到病人的疾苦!
通过了解病情,得知其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肝区梗阻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一月余患者切口处见食物残渣流出,以“1.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切口感染2.肠瘘”再次收治入院。入院一月余行“末段回肠造瘘术”,伤口需每日冲洗、换药,就出现了先前那一幕。
当第一次进入中心手术室,我内心充满的不是激动,而是压抑,是震颤。平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竟比我还小1岁的女孩儿,要做“脾脏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被诊断为“1.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2.胃底静脉曲张3.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在感慨病人命运不济的同时,我开始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开始意识到医生的神圣职责。“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的誓言不断在脑海回旋。我告诫自己: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要除人类之疾病,助健康之完美。
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应该具备“五心”:即耐心、爱心、信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对病情要耐心分析,对病人解释工作要耐心细致,让病人多些安心,少些顾虑;对待病人要富有爱心,能够站在病人的角度为他们考虑,特别是在病人入院和手术之前,要多关爱病人,多于病人交流沟通,消除其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对疾病的治愈要抱有信心,不管再疑难的杂症,只要病人或其家属不放弃,医生就应该不抛弃,要相信自己,要赋予他活下去乃至康复的机会;对待日常工作或是手术要有责任心,医嘱要开得适合准确,手术要做的精准完善;对待自己更要有进取心,要不断的积累经验,也要不断的学习,要拥有广博的医学知识更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
同时我也深切体会到,医生工作是辛苦的。早上8点钟查房,之后为病人开医嘱,一两个医生要管三十多床,开完医嘱十点左右,接着上手术室,有时一天就有两台手术,中午在手术室里吃饭,手术下来也就两三点了。另外每天都有病人出院与入院,出院的病人要给“出院记录”,需整理病历;入院的病人得有“入院评估”,要查看病人,询问病因、病史及现状,要分析病情、给出最佳治疗方案。此外,手术后的病人伤口要进行换药,不时还有急诊病人……
但当看到痛苦而来的病人含笑离开医院的时候,也许就会觉得自己所做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所以当医生一定要当个好医生,做个学会为病人着想、能够与病人同疾苦共欢笑的医生,那样才不会觉得工作枯燥、繁重。病人把他们的生命放心的交到了我们的手里,我们就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尽全力还他们健康和欢笑。如果认为这些工作枯燥抑或繁杂的话,那就一定不要来当什么医生,心中没有病人的医生一定不是个好医生,也一定医不好病人。
篇7
虽然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倍感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天的锻炼和自我进步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实践之前,是科教科老师依照我们的需要和上岗要求安排同一培训,包括:
其间科教科的老师还穿插地组织我们到各病房看病历、观看关于医疗纠纷的专家讲座及急救处理方面的录相,让我们对实际的临床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为正式上岗工作打下了基础。
刚进进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护理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先容病房结构,先容工作,带教老师们的丰富经验,让我们可以较快地适应医院的护理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践和工作打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应当算的上是实习阶段的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护士的工作是非常沉重与杂乱的,虽然在之前前也有所感悟,但是真正进进病房后,感慨又更深了。的确,护士的活很零碎,很杂乱,还可以说是很低微,可是透过量数人的不理解,我们发现,护士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医院不可能没有护士,这就说明了护士的重要性。医生离不开护士,病人离不开护士,整个环境都离不开护士。这琐碎的工作,有着完全的体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正因如此,才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有了临床的实践,我们才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护理工作,更具体而详实的了解这个行业。进进临床的第二个收获:正确熟悉护理,建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篇8
关键词:马克思 实践主体性理论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重温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理论,选择其中若干主要思想作分析,探讨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作用和启迪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主体性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自始至终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思想。
1 人始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首要任务就是与呈现在自己面前的自然客体发生关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获取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的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人是改造自然的主体,自然是客体。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人为主体而不断生成的自主运动。唯心主义虽然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但否定了主体以及客体的客观实在性。而旧唯物主义把主体理解成进行感知活动的感性的人,把人置于自然之下,这都是不正确的。另外,马克思肯定了人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同时又指出现实的人和主体又不是等同的,只有现实的人具备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后,并主动投身于实践,才能成为创造历史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2 在实践中确证人的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从传统西方哲学中继承下来的,他吸取了其中的唯物主义传统,但又严厉地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非历史性;吸取了西方传统主体性学说,但又批判了这种学说的唯心主义基础,而确立了自己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学说。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说明,人的认识是积极能动地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主体性是受社会实践所制约的。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着眼于“改变世界”,是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是人的主体性的真正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人感受到自己的智慧、才能,体味到自己的力量和坚强的意志,从而了解到人之为人的快乐。
3 人的主体性是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的统一。
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具体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
自主性就是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显示的主人性质。有自主性的人会把自己看成是主动者,把万物视为被动者,“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立法”等观念,都是主体性的体现。自主性带有自发、盲目因素。自为性就是主体的自觉性,是扬弃了的自主性。选择性是扬弃了的自为性,它标志着人的意志自由或自由决断的性质。选择性使主体有了更大自由。创造性又是选择性的展开形式,也是人之主体性的最高形式。马克思说“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使主体的活动能够将主体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客体内在固有的尺度统一在自己的实践活动里,并最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对象。
马克思关于主体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论述是相互联系的,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自为性侧重于主体目的,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据。选择性和创造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创造;只有四者结合和统一,才是完整的主体和真正的主体性。
二、马克思实践主体理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人是最根本的,尊重主体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亿万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把解决农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
1 要充分肯定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农民始终是农村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居民达7.5亿左右,接近全国人口的60%;农村居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从事的职业虽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仍然达3.4亿左右,占农村居民的45%。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改善环境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民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和最终受益主体。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不能仅仅把农民作为政府关爱、扶持的对象。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看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从思想认识上和工作中都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实现农民的主动参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才能顺利贯彻实施,政策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
2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必须发挥农民主体的能动性、尊重农民主体的选择性、肯定农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能动性,鼓励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了解新农村的内涵和建设目标,知晓新农村建设与农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让农民明白新农村的建设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生活幸福的大事业。只有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自发地将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内心动力和自觉行动。
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选择性,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尊重农民的选择意愿。只有农民知道自己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才更能为自身群体的前途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创富活力的涌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智慧及力量源泉。
创造性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的创造性表现为在改变自己命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农业现代化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性劳动和不断地提升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
大限度地迸发出来,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创造历史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
3 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利。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尊重农民的自利,就是要尊重农民自主选择职业和劳动方式、自主支配劳动对象和劳动成果、自主选择进入市场网络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参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权利。农民主体的自主性是一个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都已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农民自主性发挥得比较好的时期,就是农村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改革初期的带来了农村的繁荣,与它有效发挥了广大农民的自主性是分不开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必须发挥农民的自主性。要把“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让农民拥有建设新农村的发言权。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在决定支援农村时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并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地方政府要充分考虑农民对自身价值的认定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维护,但不能越俎代庖,切忌盲目地替农民作决定。
篇9
1.树立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知识。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知道,今天的危机已呈现常态化,今天的社会时刻都有危机发生的可能。因此,作为危机处理的主要指挥者和组织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危机不仅仅在资本主义社会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屡见不鲜,难以避免。”
2.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公共危机管理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就社会现实情况看,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已不再是政府偶尔为之的任务,而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常态职能。这就要建立常设性的专门危机管理部门,统一指挥重大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工作。然而,我国有些地方的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却缺乏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当公共危机出现后,主要依赖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临时机构来进行危机管理。这些临时机构,一方面缺乏对危机的预测、预警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危机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和处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必然影响危机处理的效果。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地方各级政府内部,成立一个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公共危机事件。
3.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
根据危机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危机大致要经过危机的爆发、持续、消失三个阶段。政府完整的公共危机管理应该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防范预警、危机持续中的应对处理和危机结束时的善后总结三个过程。为此我国政府加强危机管理就必须在危机预防、预警、处理及善后等各个环节上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和机制,着力构建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危机预防预警机制。从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效果来说,危机预防比危机处理更重要。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加强危机管理,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就是要加强危机预防,以减少和避免危机发生,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一是,各级政府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自我诊断,对发生在辖区内的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查找自身工作的薄弱环节,从源头上扼制危机的发生和扩大;二是,建立一个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对事态的发展和应对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建立危机应对处理机制。危机不可能绝对避免,一旦爆发危机,从政府角度来讲必须运用所有的资源开展危机救治,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快速、有效遏制危机的发展和升级,迅速解决危机,以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其一,实行强制性干预,保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要对付危机,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就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在危机状态下,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快速处置危机的需要,政府有必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多方面非常态管理措施,使各级政府在危机状态下能依法行政,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化解危机;其二,建立危机管理的监控系统,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变化,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其三,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危机产生后,对社会和公众心理影响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危机产生根源的不确定或不明确,从而引起恐慌。探寻危机根源一方面可以暂时安抚公众心理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其四,确保信息公开。危机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应该及时、公开、真实地披露,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的信心。
篇10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Russian professionals from soci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ssian discipline is imperative. At present, the Russia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do not have much experience. From the three disciplinary functions of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this paper probes the rapid develop path of Russian disciplines and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Russian disciplin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发展路径
Key word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Russian disciplines;development path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34-02
1 问题的提出
学科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社会历史背景是紧密相关的。俄语学科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随后,由于中俄关系的恶化,社会需求逐渐锐减而开始衰落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时期。九十年代在俄罗斯经济、政治转型后,俄语学科的状况有所好转。随着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互惠合作,这一切无疑为俄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国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已由最初的几十所发展到上千所。目前我国专业俄语主要分布在以下五类高校:外语院校(北外、上外等)、综合性大学 (北大、黑大等)、师范大学(北师大、首师大等)、理工科院校(哈工大、长春理工等)、部队院校(洛外、南京国关等)。理工科院校的俄语学科与上述四类院校的俄语学科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它既没有外语院校的规模、师资,又没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深厚的人文底蕴,更不具备部队院校国防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在高水平的科研、教学成果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而,如何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加强俄语学科梯队建设,如何依托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培养出适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已成为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当前面临的紧要问题。
2 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的现状
根据我们所进行的调查,当前开设俄语专业的理工科院校为数不多,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除哈尔滨工业大学俄语教研室成立于1952年外,其余几所高校俄语学科的起步均较晚。在这些高校中经过几代俄语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仍然看到当前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在发展上仍存在着如下问题:
2.1 弱势地位明显 理工科院校中显然理科、工科处于强势地位,学校绝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大多集中在这些学科。相比之下外语类学科却处在相对弱小的地位,而外语中的俄语学科相对于英语、日语等学科更是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具体体现在:一、缺乏竞争力及品牌、特色专业。二、招生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三、学校教育层次的纵深不够。很多理工科院校的俄语学科通常只有本科一个层次或本科、硕士两个层次,而在学科建设上对本科教育真正具有辐射和拉动作用的,应该是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层次的教育[1]。对于理工科院校的俄语学科来说,上述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
2.2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理工科院校秉承传统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将其定位在狭窄的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上,学科门类不够齐全。俄语学科的师生只研究俄语,虽然也开设相关的俄罗斯文学、国情课,但一般学时较短,仅对学生进行扼要介绍以应对全国俄语专业四、八级考试部分的国情试题,没有使其深入、细致地了解俄罗斯,掌握与俄罗斯相关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历史、国情、艺术等多个领域。在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下所培养的俄语人才仅有的就是语言这门工具,却没有自己的专业,因而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3 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 理工科院校的俄语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在职教师年龄普遍不高,多以中青年为主。在理工科院校中,学术上的“领军人物”极其匮乏,尽管部分高校聘请了一些外校名家作为名誉教授,定期进行科研讲座,但成果并不显著。很多高校都处于科研探索、积累阶段。因此,如何组建一支过硬的科研团队,成功申报国家、省部级项目,发表、出版更多高水平的论文专著已成为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长足发展所面临的难题。
3 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快速发展策略
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发展的不景气及其存在的潜在危机引发出我们对其前景的思考。如何提升俄语学科在该类院校中的地位,促进其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理工科院校俄语系面临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要加快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的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眼:
3.1 根据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与外语类、师范类、综合类及部队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俄语+语言,俄语+文学①,培养目标至今还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人才层次上。显然,这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所需要的是那种实用性与创造性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综合文化素质较强的“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而,应对理工科院校中所坚持的以纯语言、文学教学培养俄语人才的模式应加以改革,使学生在充分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对相应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成为真正精通俄语的通才。此外,理工科院校俄语系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本科开设科技俄语方向,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科技词汇,能够独立对难度适宜的科技文献进行翻译。科技俄语人才应成为理工科大学俄语系的培养目标。这对俄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名教师除讲授本班级的俄语课程外,还应讲授一门专业课程,不再是为应对考试,而是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根据所学知识从事与俄罗斯相关的各个领域的交流与研究工作。同时,要改变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2]。适应时代需要,素质+俄语+专业+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是理工科院校俄语系人才培养的目标。
3.2 加强学科梯队建设 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科建设应包括教学建设、科学研究以及队伍建设。理工科院校俄语系教师年龄呈现年轻化,一方面为学科建设、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由于绝大部分年轻教师多是刚刚离开高校,尽管他们满怀热情,但在教学、科研上往往缺乏经验,没有资深教师的指导,短时间内并不能看出其成果。因而,一定要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培训。教学方面:通过助课制、轮流听课制、教学观摩等形式,使年轻教师积极向老教师学习,探讨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对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予以改正。科研方面:一、鼓励、支持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为其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以此使他们的理论基础、专业水平、教学科研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二、鼓励年轻教师积极申报各项校级课题,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理工科院校俄语系可根据自身情况聘请外校专家为年轻教师进行科研讲座与指导。三、理工院校的俄语系年轻教师不要有自卑心理,可结合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或某一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尤其是要向“含金量”高的核心期刊投稿。通过科研项目自始至终的复杂过程培养年轻教师缜密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创新能力,以此提升学术团队的科研实力,促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副高级职称、高级职称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培养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在本科人才培养层次基础上尽快实现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最终实现教育、教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3.3 鼓励学生参加各项赛事及实践活动 向其他兄弟院校一样,理工科院校俄语系也应重视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内外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国内外各项赛事不但可以展示理工科院校俄语系学生的风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通过赛事使我们看出与其它院校的差距,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各理工科院校俄语系可结合自身实际,利用本地有利条件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锻炼,在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的处事能力。
3.4 积极发挥学科的社会服务职能 学科科学定义中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社会服务。外语学科不像其它理工科学科那样成果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外语类学科从本体上而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我们可以从该学科的特点出发,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翻译,建立横向课题。此外,各理工科院校俄语系可进行跨校合作,集结本专业精通科技俄语、计算语言学的精英共同研发“俄汉语电子科技词典”,该词典必将是中俄经贸活动、科技交流急需的便携式词典,相信它的问世必将提升整个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的整体实力。
4 结语
俄语学科建设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几代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在这条道路上可能还会出现坎坷、挫折,这要求我们理工科院校俄语系的教师要信心满怀,不懈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素质+俄语+专业+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理工科院校的俄语学科跟上时代的步伐,缩小与其它类高校中俄语学科的差距,突出自身的优势、特色,在全国高校俄语学科评估中位居前列。
注释:
①在此应指出,哈工大俄语专业自2008年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俄语—航空航天类专业双学位的联合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懂俄语又懂技术的紧缺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爱国,姜宏.“现状”与“创新”——综合性大学俄语学科建设发微[J].中国俄语教学,20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