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搭配范文

时间:2023-04-05 16:2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词语搭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语境 词语 异常搭配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个社会的交际工具,具有一套明确一致的规范。语言使用者在这种共同遵守的、习惯化的语言规范下表达或接受信息,才能交流思想感情达到相互了解。然而,好奇心理常常使人们对出现频率高的语言形式失去“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因而言语的发出者为了吸引接受者的注意力,往往会有意识地违反这种语言规范,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采用一些“不合情理”、“不合语法规则”的新鲜语句,使接受者体验从最初的模糊不解到思路回转、迁引联系后的“豁然开朗”的过程,“把我们从语言对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出来”(特伦斯・霍克斯,1987),同时取得好的修辞效果。这种可称为“突出”(foregrounding)的语言现象可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层、字音层、句法层、词汇层、语义层,甚至是在方言、语域中出现(胡壮麟,2001)。本文主要从词与词之前的横向组合入手,讨论词汇层面上的异常搭配现象。

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是受到语法限制和语义限制的。合乎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的是常规搭配,反之,则是异常搭配。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异常搭配是用词不当,会影响到语言交际,但实际上把这种有意冲破搭配规则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则会产生“别有洞天”的修辞效果。语言环境对理解语言至关重要。早在20世纪30年代,Malinowski就提出“context of situation”,他认为,语言是“行为的方式”即“言有所为”,不是“思想的信号”即“言有所述”。“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彭利元,2008)。后来Firth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观点,把“context”的含义加以引申,认为不仅一句话的上句或下句、一段话的上段或下段是“context”,而且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叫“context”(朱永生,2005)。由此可见,结合语境来诠释语言,对理解词语的异常搭配非常重要。接受者借助语言环境,包括所提供的上下文联系和非语言环境,如社会场合情景、文化语境等,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这些看似令人费解的组合重新加以诠释以达到理解并交流的目的。同时,异常组合的“异常修辞效果”也只有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认可。反之,它们也只能保持语法或语义的“不合常理”“不合逻辑”而无深义。

二、语言语境和词语的异常搭配

语言语境是语境的狭义层面,指言语内部环境,包括口头上的前言后语和书面的前后文的关系。语义学认为孤立的词语只有词典意义,不能表示信息的丰富内涵。某些词语,看似文不对题,或某些词语组合搭配看似矛盾,但联系了一定的上下文理解,其深层含义往往比“常规搭配”更具有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

(1)I had no outlook,but an uplook rather.My place in society was at the bottom.我没有人生观,倒是有“向上爬观”。我在社会上处于底层地位。(Jake London:What Life Means to Me)

“uplook”是对前文“outlook”一词的仿拟,没有“outlook”这一常规词,“uplook”无从理解,但正是“uplook”这个词使语言显得非常生动,表现出诙谐幽默的意味,取得了新奇别致的效果。

(2)The interview lasted for an endless morning,I got quite exhausted.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morning”不可能“endless”,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得知是“interview”把人搞得“exhausted”,因此有了感觉上时间的“endless”。言语者把有限和无限的东西放在一起,形成矛盾修饰,形象地表达了interview的压力和疲惫。

这样的组合搭配不仅在形式上以超常新颖的面目吸引我们,而且对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起了积极作用,使我们在诠释其异常性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了作者“如此用心”的深意。

三、非语言语境与词语的异常搭配

非语言语境指外部语境,它包括社会历史背景、现实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以及其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同时还包括地点、场合、对象,以及使用语言的人物、身份、处境、心情,等等。在理解词语的异常搭配的过程中,非语言语境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异常搭配的创造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言语者或作者不是凭空随意将两个毫无关联的词语拼凑在一起,他们必须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根据某种文化根源的理据,根据他们当时的心情等“有感而发”,只有将词语的异常搭配结合语境考虑,才具有语义价值。所以特殊语境是词语异常搭配的基础,也是检验其修辞效果的条件。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两个例子。

(3)雨轻轻淌,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方文山,《台》)

歌曲描写了一对夫妇在战争岁月中的心态和感受。这一小节中人的“一生”与“在纸上”“被吹乱”组合到了一起,这就要和外部语境联系起来理解。“一生在纸上”,根据具体语境可以有两种含义:其一,“我”因为连年征战,无法与家人相聚,只能以鸿雁寄书,互通消息,所以本应相亲相爱的年华都在信纸上流逝了。其二,“我”一生功名事业何在?一是皇上圣旨;二是排兵布阵的地图。也只是纸而已。“笑容”按常规搭配,我们只会和可爱、甜美,或阴险、狡诈等连用。而歌词中“笑容”与色彩词“泛黄”连用是一种异常搭配。但这一搭配是基于客观基础和文化心理基础构成的外部语境。言语者和接收者都具有这样的文化共识:年华逝去,信件会泛黄,人也会老去。这为实现这个异常搭配的特殊修辞效果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这一异常搭配生动地表现了曲中人回忆的模糊如同来往的信件泛黄一般,也表现了二人年华逝去,只余下空空相思。这让听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4)The talk about raising taxes was a red flag to many voters.

此句中,“the talk was a red flag”是异常搭配,在语义上是不合逻辑的。red flag来自西班牙斗牛的民俗,人们用红布激怒公牛。该搭配通过文化背景知识让人产生联想,形象地表现出“关于增税的谈论”对选民的刺激,就像red flag对公牛产生刺激一样。这一联想离不开red flag所处的文化背景,就这个异常搭配的创造而言,它不仅服从于具体语境,而且服从于文化指令,将语义寓于某种形象之中。而就其效果来说,正是文化为我们提供外部语境,使我们把握这个异常搭配的实际意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非语言语境中文化语境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中出现的许多新颖的词语异常搭配也是社会文化语境的一种体现。也只有透过社会文化这面透视镜,我们才能揭示出这些新鲜词组隐藏在不合理的字面意义下的合理性。

四、结语

孤立地看一个词、一个句子,是无法真正把握其语义的。语言运用得好不好是对语境而言的。创造者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创造某种突出价值、偏离语言常规的组合方法和规范,对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再组合,其过程离不开语言本身的语境和外部语境的参与。同样,在接受者对这些改造后的搭配组合进行意义的重新建构过程中,也必须结合各种语境所提供的信息,将这些看似费解的词语后的语用意义挖掘出来。从中也可看出,异常搭配绝不是胡乱搭配,绝不是脱离语境一时兴起而玩的文字游戏。它的产生和运用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否则那就成了真正的“异常”了。

参考文献:

[1]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彭利元.走出扶手椅,迈向田野――马林诺夫斯基语境论发展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9).

[4]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学林出版社,1998.

[5]白健.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与词语的超常搭配[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6]曹京渊.异常搭配的语义语用分析[J].福建外语,2000,(3).

[7]郑荣馨.语言得体艺术[M].书海出版社,2001.

[8]卫乃兴.意义共享与非词语化[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

[9]Firth,J.R.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10]Sinclair,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篇2

关键词:词语搭配;对比分析;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96-01

词语搭配(collocation)为一种语言提供了形象、生动及准确的表达法, 也为研究一种语言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词语搭配是构成一种语言最主要的有机成分, 也是反映该语言特点的最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长期以来, 词语搭配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按照词与词之间组合搭配的紧密程度,将词汇搭配分为三类。第一类:自由词组(Free combinations)是人们在说话时为了表示某个概念而把词按语法规则临时搭配起来的词组。(e. g. want a car)第二类:搭配(Collocations)名词不受限制,动词受限制,动词只能和某些名词有固定形式和固定意义。(reach an agreement)第三类:成语( Idioms)是语言中单词的固定词组的一种形式,结构定型,动词和名词搭配受到严格限制。典型的英语词语搭配由名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组成,分为七种类别。英汉语在词语搭配上既有共性也有区别,下面将对比一下它们在词语搭配上的异同点:

一、英汉词语搭配的相同点

1.英语词语搭配/动词+名词和汉语中表示支配关系的述宾结构相同。

2.英语词语搭配/形容词/名词+名词与汉语中表示限定关系的偏正结构相同。名词作定语,反映了当代英语简略的走向,但这类搭配译成汉语时,有时要做些调整。

3.英语词语搭配/名词+动词,与汉语中的主谓结构相同。

4.英语词语搭配/副词+形容词与汉语中的形容词能受副词的修饰相同。

5.英语词语搭配/动词+副词与汉语中的动词能受副词修饰/副词+动词不同。

6.英语词汇搭配/形容词/名词+名词与汉语中表示限定关系的偏正结构相同。

可见,英汉词汇的组合搭配在结合上是基本对应的,这种结构上的对应性有利于学习正迁移的发生,但学习者还应同时注意英语词汇搭配的特殊用法。

二、英汉语对应词在搭配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的任何可接受的惯用法都是约定俗成的。任何语言都非常注重搭配,运用语言时搭配不当实际上就是违背了人们的语言习惯。其中包括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习惯不同,.动词与名词的搭配习惯不同等。

1.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习惯不同。

2.动词与名词的搭配习惯不同。

3.单位词(unit noun)搭配习惯的异同。就言语习惯而论,汉英语的/单位词既有相似点,也有差异。

4.英汉语词汇的引申义搭配不同

三、英汉词语搭配差异产生的原因

1.英汉词义项的多寡。虽然搭配能力的强弱与义项的多寡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绝对、唯一的联系。 这只是决定词语搭配能力强弱的一个因素,仅凭这一点不能得出英语词语搭配能力强,而汉语词语搭配能力弱的结论。

2.英汉词语义的宽窄。英汉词语义的宽窄与词语搭配密切相关。有的词语义宽,搭配能力强;语义窄,搭配能力弱。汉语词总数量在七万左右,而英语词最少也在五十万以上,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汉语对世界上千变万化的事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与表达。

3.英语用词精准性和汉语用词笼统性用词的精准或笼统直接影响词语的搭配能力。用词笼统则搭配能力强,用词精准则搭配能力弱。首先,本族语为汉语的人重整体、重意合、重直感的思维方式反映到语言上表现为用词笼统;相反,本族语为英语的人重逻辑、重推理、重形和的思维方式反映到语言上则表现为用词精准。其次,英语词汇量大,其中有大量的借词。

四、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项多寡、语义宽窄、用词倾向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均存在种种不同, 而这些不同使英汉词语的搭配存在着巨大差异和不对等。英汉词语搭配既有许多共性,同时又各有特点,它们在结构形式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词语的搭配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但在搭配方式上有迥然不同,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在结构客体方面尽量顺应目标语。汉语搭配的经济性和模糊性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表达有很大影响。了解英汉搭配的不同特点,顺应英语表达特点对于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基于语料库;词语搭配;高频名词;对外汉语教学

一、词语搭配研究的背景与内容

20世纪中叶以来,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突飞猛进地发展,这不但使得语言学成为一门领先的科学,而且也催生了词语搭配研究的日益精密化,这不但表现在理论的革新上,还表现在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信息化与现代化上。词语搭配是当今语料库语言学最为活跃的领域,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处于中心地位。那么如何界定词语搭配?被称作词语搭配行为之父的Firth把搭配定义为:“习惯一起出现的词语。”(洪荣丰,2009年)但这一定义太笼统,似乎只能靠语言学家本身的语感和直觉,缺乏真实的数据来验证其想法。Sinclair(1991)将其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文本中短距离内的共现。”这个定义比较宽泛,适用于基于大型语料库的词汇搭配研究。卫乃兴(2002)则认为:“词语搭配是在文本中为实现一定的意义从而以一定的语法形式因循组合使用的一个词语序列,构成该序列的词语相互预期,以大于偶然的几率共现。”从一般的语言教学与研究角度看,他提出的搭配概念更具可操作性。

关于词语搭配研究,传统的方法多基于直觉,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新弗斯学派的词语学方法,米切尔等人的综合法,韩礼德和哈桑的篇章衔接概念,博林杰等人的惯例化搭配研究。这些靠语言学家个人直觉进行的词语搭配描述,其效度、深度、广度都往往有限。因此,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语料库知识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语料库来做研究。语料库研究,就其主要本质特征来说,是基于定量分析的研究,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研究,从而对词语搭配进行语言学描述,提高理论抽象度。这种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库方法是很客观的,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意义及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利用语料库来研究词语搭配。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的是北大CCL语料库,其丰富的资源给笔者提供了详实的证据,此外,其数据来自真实语言交际活动,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真实规律,使我们能对关键词的搭配情况和特点进行较为扎实的概括,不必求助于个人直觉,使研究结果有较高的可靠性。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以现代汉语高频名词“家”和“人”为例来具体阐释关于词语搭配的问题。(“家”和“人”是《中国语言生活状况调查(2011)》中统计出的高频词语表中的高频名词)之所以选取高频名词主要考虑到两方面:首先,名词在汉语中所占比重很大,除了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名词的功能也众多,它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有时充当定语、谓语(名词谓语句),有些情况还可充当状语,可见名词在日常生活中是我们广泛接触的词类。其次,研究高频词比较有代表性。在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或撰写论文时会经常用到这些高频词,这样如何正确使用它就显得格外重要。除了母语学习者,这一研究对外国人学习本土语言也有极大帮助,外国人学习中文要接触大量词汇,首先学习的就是高频词汇,这与我们学习外语是一个道理,在背英语单词时我们总是先背高频词汇,并了解与之经常出现的搭配,有利于更快地掌握一门语言。因此,我们认为研究高频名词的搭配是很有价值的。

二、高频名词“家”与“人”的相关搭配

以“家”、“人”这两个高频名词为例,我们从北大CCL语料库中得到500条该关键词的句子,并对这两个关键词出现的条件做了细致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如下表格所示。

1、高频名词“家”的相关搭配

家作为汉语高频名词,能与其搭配的词类有很多,经统计,与其搭配的对象可以是代词、动词、数词、名词、介词、助词、区别词、副词以及形容词,而且各个搭配对象出现的频数是不同的,如上表所示,代词与“家”搭配出现的频数最高,其次是动词,数词、名词与家搭配出现的频数相差无几,助词与介词则少得多,至于区别词、副词与形容词几乎不出现。由于代词出现的几率很高,笔者对其也做了细致的分类与统计。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人称代词出现的频数最高,指示代词次之,疑问代词与其它代词出现频数较少。人称代词中最常出现的是第一人称复数“我们”,高达37次,其单数形式“我”出现12次,其它人称代词如“自己”、“咱们”、“他们”、“她”、“你们”等出现频数相当,在此不一一详述。代词与中心语搭配一般作定语,两者是修饰限制关系。再看与“家”搭配的动词。最常见的是与动词“回”搭配,比如“一年难得回家探亲几次”,这个动词共出现24次,其次是“在”,“在”这个词比较特殊,在与“家”搭配的介词中,“在”出现的频数也是最高的,达12次。介词“在”是由动词虚化而来,与“家”搭配通常在句中作状语位于动词之前。“家”有时与介词搭配作补语,(如:走到家、死在家)这类例子出现频率则较低。“家”与名词、数词搭配出现的频数相当,出现的名词多为姓氏,例如:贺家一门世代有习武之风。这类名词共出现15次,以及方位名词“里”出现18次,方位词有定位性,总放在词语之后,与实词语组成方位短语,表示空间位置。与“家”搭配的数词主要是基数词“一”,出现34次,此时“家”是作为量词与之搭配,两者构成数量短语,通常修饰名词。例如:女记者请我们去村子里最好的一家饭店吃了一顿饭。关于“家”作为量词,这里再做一补充,“家”有时会出现重叠的情况,这时“家”是一个单音量词,重叠后单独充当主语,表示“每一”的意思。有时“家”出现在动词之后,如:找家饭馆。此时“家”前面省略了数词“一”。至于其它词与“家”搭配的几率小而且不稳定,笔者不一一赘述。以上所说的搭配是实词与实词或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即是将“家”作为一个词来分析其出现的条件。而在所选取的500条数据中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就是“家”作为一个语素与其它语素共同构成一个词。比如:与语素“人”构成代词“人家”,共出现55次,与语素“大”构成代词“人家”,共出现35次,与“国”构成“国家”这个名词,共出现33次,还有一些是人名或地名,像是“张家口”、“张家界”、“沙家店”等,共出现62次,还有一些词属于职业或是在某一方面有天赋的人,例如: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共出现102次。有个别情况是出现在固定短语中(保家卫国、挨家挨户)此外与“家”这个语素构成的词出现频率低,故不作详述。

2、高频名词“人”的相关搭配

由上表可知,“人”作为高频名词,出现的环境也很复杂。“人”可以与名词、助词、形容词、动词、介词、代词、指量短语等搭配出现。其中数词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数词“一”出现了11次,其它数词出现的几率则是不稳定的。其次是名词,出现在“人”之前的名词多为兼属专有名词与处所名词的词。例如:北京人、天津人、河北人、浙江人、中国人。这些名词与“人”搭配,表示一个人的籍贯,出现的频数为59次。还有个别名词是时间名词(现在)。再者出现频率较高的便是动词,例如:有、找、没、当等,这些动词中数“有”出现频率最高,共10 次,值得注意的是与“有”搭配时,“人”后面往往会出现其它动词,构成一个兼语短语。如:“有人告诉我”,“有人不赞成”。此外,与关键词搭配较多的是助词“的”,“的”之前的成分作“人”的定语。数量短语与“人”搭配的几率也比较高,在关键词前出现的数量短语多为“一个”。据统计,“一个”出现的频数为17次,剩余的数量短语出现频数不等。至于介词、代词、指量短语等出现几率很小,介词与“人”搭配时多位于动词前作状语,如:“受人欺压”、“给人帮着拉车”。出现的代词有“这”、“那些”等。指量短语共出现三个,“每个”(6次)、“那个”(2次)和“这个”(4次)。出现的形容词个人觉得不代表性,不一一赘述。与之前的高频名词“家”类似,以上所说的搭配是实词与实词或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即是将“人”作为一个词来分析其出现的条件。而根据语料库所得到的数据中还有一些语素是与“人”共同构成一个词出现。其中一类是表示族类,像“满人”、“汉人”、“回族人”、“旗人”、“波斯人”等,出现的频数为37次,一类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词,“人民”出现95次,“敌人”出现63次,“爱人”出现23次,“工人”出现19次,“老人”出现16次,以及代词“别人”出现17次,“人家”出现31次。以上所列举的搭配出现频率较高,至于其它词像“举人”、“佣人”、“人员”、“人口”出现频数小,在此不再列举其频数。同“家”一样,“人”也会出现在一些固定短语中,“沁人心脾”、“人之初,性本善”,虽仅出现一次,因在所选取的数据中出现故做一说明。

三、词语搭配研究的意义

语料库所提供的详实的数据便于我们对这两个词做定量及定性的研究,从而进行扎实的概括,使得我们对两个高频名词的常见搭配有初步的认识。笔者认为本文最大的意义在于两方面:第一,它可以弥补基于语料库研究汉语搭配的不足,语料库虽提供了详实的数据,但未做科学的系统分析与统计,人们很难通过直观了解到这些高频名词出现的环境,通过这个研究,人们可以根据表格所提供的可靠的数据,即与关键词搭配的各个词出现的频数,对关键词的常见搭配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并结合母语文化,更好地运用高频词。第二:由于汉语在形态上缺乏变化,词与词搭配起来没有语法形式的约束,自由灵活,使得搭配结果非常丰富,因此,无论汉语作为母语还是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中,关于词语搭配的教学都极其重要。这里着重总结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留学生,方艳(2002年)提出了这些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带着基于母语文化的感知框架去感知、接受、理解第二语言,容易发生信息模糊与错位现象,随着词汇量的增多及其意义用法的多样化,词语搭配不当会成为其汉语学习中的常见错误。通过这项研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那些结合比较紧密的词语组成板块直接交给他们,使他们在看到某个高频词时可以大致猜测该词可能搭配的对象,这有利于留学生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更快地习得这门语言并灵活运用。此外,这项研究或许能为更多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直观的数据,能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因而,在今后的语言学研究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料库,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进程。(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卫乃兴.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卷 第2期

[2]洪荣丰.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研究评述.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月

[3]孙丽丽.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和类联接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19卷第2期

[4]陈贺.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实证研究.考试周刊,2009年第30期(上卷)

[5]甄天元,任秋兰,尹海良.词语搭配的界定与研究概况.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18卷第一期

[6]高凤英.语料库语言学在词汇和话语研究中的运用.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第24卷第4期

[7]林杏光.论词语搭配及其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8]方艳.论词语搭配与对外汉语教学.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9月

篇4

班级:

姓名:

ABAB式词语:

打听打听、、雪白雪白、火红火红、金黄金黄、碧绿碧绿、

ABB式词语:

喜洋洋、笑盈盈、绿油油、红艳艳、乐呵呵、笑哈哈、金灿灿、

亮晶晶、水汪汪、笑眯眯、红通通、白花花、胖乎乎、干巴巴

AABB式词语:

隐隐约约、许许多多、明明白白、多多少少、大大小小、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平平安安、仔仔细细、认认真真、日日夜夜

ABAC式词语:

无边无际、无法无天、无穷无尽、自言自语、自生自灭、自给自足

动词搭配:

播种、积肥、耕田、除草、打谷、割麦、穿衣服、披红袍、甩甩头、摇摇头、插秧苗、采蚕桑、弹钢琴、练舞蹈、画图画、捏泥人、

下围棋、滚铁环、荡秋千、唱京戏、滑滑梯、穿草鞋、戴斗笠、

挑粮食、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治理洪水、

疏通河道、恢复生产、驱赶猛兽

词语搭配:

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黑灰色的身子、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蛋、乌黑的头发、水汪汪的眼睛、波浪似的头发、陡峭的山峰、翻滚的云海、金光闪闪的雄鸡、

奇形怪状的岩石、薄薄的雾、茂密的枝叶、绿色的凉棚、

热情好客的老乡、鲜红的地毯、欢乐的鼓点、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细长的葫芦藤、茂密的森林、飘荡的风筝、

高高的树枝、美丽的风筝、淘气的孩子、顽皮的孩子、美丽的白云、

很轻很轻的水汽、

快活地游、紧紧地闭着、微微地笑着、呼呼地刮着、不停地叫着、

激动地说、悠闲地散步、得意地端详、伤心地哭、仔细地看、

懒洋洋地趴着、激动地说、断断续续地流着、飞快地跑、

冻得直打哆嗦、热得直冒汗、冷得直发抖、急得直跺脚、

冷得像冰块、热得像火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又高又大、又细又长、又说又笑、又唱又跳、

飞来飞去、走来走去、跑来跑去、游来游去、跳来跳去、说来说去、

带有动物的四字词:

一马当先、九牛一毛、画龙点睛、叶公好龙、车水马龙、天马行空、

马到成功、千军万马、小鸟依人、猴年马月、一马平川、打草惊蛇

表示不说话的词语:不言不语

表示话说得很少的词语:只言片语、三言两语、少言寡语

表示话说得很多的词语:千言万语

与春天有关的词语:

春回大地、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色满园、鸟语花香、万物复苏

与天气有关的词语:

篇5

关键词: 搭配 搭配失误 教学策略

一、引言

词的搭配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Geoffrey Leech(1983)认为,“搭配意义是由一个词所获得的各种联想构成的,而这些联想则产生于与这个词经常同时出现的一些词的意义……搭配意义属于各个词具有的特异性”。换句话说,搭配是语言中一个词与别的词习惯上的连用。目前,搭配已成为语言研究与教学关注的焦点。国内搭配研究包括理论引介(卫乃兴,2003)、搭配的多视角透视(谢家成,2008)及搭配的语义分析(汪榕培,2000)等。本文旨在从词汇视角入手,探讨搭配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二、词汇搭配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词汇搭配是语言习得的中心问题,是建构过程的基础。Palmer(1933)指出,“搭配远远超过了通常人们对日常用语中单个词语的估计数”,因而呼吁重新思考词语的属性,并建议将搭配作为教学讲解的内容。Nattinger(1992)认为,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不取决于学习者大脑中储存了多少生成语法规则,而取决于词汇组块储存的多少,是词汇搭配使人们流利地表达自我。此外,朱永生等国内学者同样提到了搭配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对于学外语的人来说,掌握目的语中的足够词汇无疑是相当困难而又十分重要的,但同样困难、同样重要的是掌握好这些词汇的正确用法,掌握好目的语中词项与词项的搭配习惯、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单个的词项好比是砖瓦,好比是机器的零部件,了解如何才能将砖瓦砌成房屋、如何才能将零部件组装成机器,方能真正达到学外语的目的”(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由此可见,在英语写作中,选词和搭配非常重要,精妙的措词可以使文章增色,更加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思想;而搭配用得不好或用错会使文章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学好搭配,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三、写作中搭配失误的成因

搭配失误是学习者写作中的常见现象,反映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取知识的非全面性,对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发展构成了直接的影响。本文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搭配失误的成因:

1.英汉思维模式及语用习惯的差异。

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上不够精通之外,另一方面是由于中西思维模式及语用习惯之间差异造成的。词语之间是否具有搭配关系,有时和语义语法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受人们思维习惯和语用习惯的制约。比如,在英语中,“浓咖啡”是strong coffee,而不是thick coffee;与之对应,“淡咖啡”是weak coffee,而不是thin coffee。然而,谈到“汤”的浓或稀时,却用thick或thin,而不用strong或weak。由于中英两国人民的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各异,对词语搭配的习惯用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常常把汉语的习惯用法融进英语中。例如,汉语中“开”一字可以和很多概念进行搭配,如:开门、开灯等,但英文中对应的搭配则分别为open the door和 turn on the light。由于受到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初学者在写作中往往会出现open the light这种错误搭配。

2.词语的标记性差异。

就目前通行的看法来说,所谓的无标记性(unmarkedness)是指与所有语言中发现的一般倾向相一致的特性,有标记性(markedness)则是违背这种一般倾向的特性。人们在学习外语时,一般总是按“无标记―有标记”顺序进行,即一般先学习无标记语言项,然后习得相应的有标记项。而有标记项由于其非常规性,学习者在写作中更难掌握,因此容易产生搭配失误。例如,wear一词在英语中有很强的搭配能力,可以出现在以下表达中:wear clothes,wear a watch,wear a tie,wear a hair ribbon,wear perfume,wear light make-up等。其中wear clothes和汉语的搭配习惯无异,属于无标记性搭配,容易被学习者掌握。而wear a watch等其它搭配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属于标记性搭配,不易被学习者所掌握。因此,很多学习者在写作中遇到“带表,系发带,抹香水,化淡妆”等表达时,常会感到手足无措,最终造成搭配失误。

3.母语负迁移。

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词汇搭配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有其特点和规则。在写作时,很多学习者习惯将汉语的一些语言用法移植到英语中,受到母语干扰的英语表达自然不够规范,甚至产生错误。Nesselhauf(2003)在实验中发现,母语对搭配失误的影响巨大,在搭配失误中,几乎没有哪一类搭配失误与母语迁移无关。写作中套用汉语词语的搭配形式去构建英语词语的共现关系是母语干扰的主要表现形式。例如,学习者在表达“完全意识到”这一涵义时,经常会使用completely aware这种搭配,显然是受到汉语的影响,而事实上well aware更符合英语的搭配习惯。

四、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学习者常犯的各类失误的规律性,科学分析各类搭配失误的特点,从而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搭配失误的发生。

1.写作教学中词汇搭配模式的选择。

两个词在语义上没有联系不可能形成搭配,但是,每个词可接受搭配的范围是不一样的。严格意义上的搭配实际上是把搭配研究限制在“固定搭配”的范围内。该种类型的搭配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词组,在组合方式上是有限制的,因而它体现出“稳定性”。而“开放型搭配”是在千变万化的语言环境中按照一定语法结构和语义联系造就的灵活词语组合,可以无限生成,相对而言其意思比较清楚易辨。另外还有一些词的搭配范围处于两个极端之间,有的更接近于自由组合,有的更接近于严格意义上的搭配。由此看出,搭配关系有强弱之分,而在写作教学中搭配模式的选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下面的图示中,箭头的方向例示了强势搭配和弱势搭配的区别。Hill(2000)和Conzett(2000)等学者认为,教学中应该选择的是位于图示中端的中等强度的搭配。

根据他们的观点,类似于stars and stripes的强势搭配往往应用并不广泛,而诸如a big flat之类的弱势搭配则不能吸引教师和学习者的兴趣。反之,很多中等程度的学习者都知道hold和conversation,但却不知道两个词语可以搭配使用,因为这种搭配在他们的心理词汇中并不是作为单一的词汇项而存在的。同样,高级学习者可能知道sibling和rivalry,但他们却不知道本族语使用者通常使用sibling rivalry,而不是sibling competition。因此,中等强度的搭配在对于扩展学习者的心理词汇、提高写作能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增加真实语言输入、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语言输入的不充分是造成学习者搭配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外语教学没有重视真实语言输入的重要性,教师的课堂用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汉语的影响,因此汉语思维模式造成了写作中大量的搭配错误,而英语思维模式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因此应鼓励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观看原声影片,在积累词汇搭配的同时,加强学习者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从而逐渐改变汉语思维模式,达到运用英语思维模式考虑问题的目的。

3.加强英汉对比分析教学,减少母语干扰。

Bahns(1993)认为,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词语搭配学习,可以减少巨大的学习重载。根据他的观点,外语学习者搭配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并不是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词语搭配,而是母语和英语之间的搭配差别。英语中大量的词语搭配在母语中可以直接对译,这些不需要教。需要教的是那些在母语中不能直接对译的词语搭配,并需要强调有标记性的搭配。此外,帮助学习者明白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写作中克服母语的干扰;否则,即使掌握了外语中词汇搭配的正确方式,由于受到母语先入为主的影响,学习者在写作时仍然倾向于使用母语搭配方式。例如,学习者知道in my opinion,但他们仍习惯于使用according to my opinion。

4.培养学习者的搭配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所能教授的词汇搭配是有限的。由于词汇搭配的任意性和复杂性,词汇搭配的学习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搭配意识,比如说,要求学习者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各种词义搭配;或者是指定一个单词,要求学习者尽可能多地给出可以与之搭配的单词或短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习者对搭配的敏感程度会提高,写作时对词语搭配的掌握也会随之增强。此外,教师在批改学习者作文的时候,对搭配错误也要进行认真详细的批注,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搭配意识。

五、结语

中国学习者英语写作中的搭配失误往往是由于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引起的。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往往忽视了培养学习者的词汇搭配意识,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加强英汉对比分析教学等多种途径,可以增进学习者对英语词汇搭配的敏感性,有效降低学习者词汇搭配错误的数量,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Bahns,J.Lexical collocations:a contrastive view[J].ELT Journal,1993,(1):56-63.

[2]Conzett,J.Integrating Collocation into a Reading and Writing Course.In Michael Lewis(Ed.),Teaching Collocation: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3]Hill,J.Revising priorities:From Grammatical Failure to Collocational Success. In M. Lewis(Ed.), Teaching Collocation: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4]Leech,G.Semantics[M].Penguin Books Ltd,1983.

[5]Nattinger,J.D.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6]Nesselhauf,N.The use of collocation by advanced learners of English and some implication for teaching[J]. Applied Linguistics,2003,(2):223-242.

[7]Palmer,H.E.Second Interim Report on English Collocations[M].Tokyo: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English Teaching,1933.

[8]汪榕培.英语搭配新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35-38.

[9]卫乃兴.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变与方法的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1-15.

篇6

【关键词】搭配同义词母语负迁移英语词汇教学

一、搭配的界定

一般认为,最早提出“搭配”这一概念的是英国语言学家J.R.Firth(1957)。他把collocation称为一种“结伴关系”,即横向组合关系。根据陆国强的《现代英语词汇学》一书,“词的搭配关系主要指词与词之间的横组合关系,即什么词经常与什么词搭配使用。” 《牛津英语搭配词典》上所提供的定义为:搭配词是某语言中词汇合并的方式,以产出自然的口语和文字。若要流畅正确地使用英语,就必须学习如何将字词组合成词组、句子和文章,这种组合的方法就是搭配(collocate)。以上这些定义都指出英文个别词汇的意义相当灵活,不容易确定其义,要等到它和其前后的文字组合形成一特定的搭配关系后,其意义单位(unit of meaning)才会稳定明朗。而词汇的搭配虽不见得有严谨的规则来规范,却也不是任意组合,而是有其固定的搭配形式以形成搭配词。

二、高职学生词汇搭配常见的错误

本文作者选取118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一学期内先后要求学生上交四篇字数均在150词以上的命题作文,共收集近500篇学生习作,随机选取100篇来进行分析。作者对学生作文中的搭配错误实例进行收集、记录、归类及分析,从中总结出学生作文中搭配错误产生的原因。

1、同义词错误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很多学生根据多词共义和互为释义的现象就误以为这些词语是真正相等的。以“say、speak、tell和talk”为例,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错误表达:to say a lie,to talk English,speak a story等。这样的错误反映出他们对这组同义词的含义及搭配模糊不清。他们误认为这些同义词含义相近,所以就可以随便搭配和使用。假如他们平时学习这些同义词时,有意识地注意词语搭配,写出tell a lie/story,speak English这样的正确搭配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又如Putrid,heavy和addled是同义词,都表示“变质的,腐烂的”意思。有的学生以为它们在用法上完全相同,在写作中常常顺手拈来一个便用,结果往往出错。虽然这组词含义相近,它们却与不同的名词搭配。Putrid形容fish,rancid形容butter或bacon,而addled形容egg。

2、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

学生在写作中通常是用汉语思维,然后把要写的内容翻译成英语,更多地依赖母语的模式去思维、表达,当遇到自己不知道的表达时,他们通常是把所要表达的内容直译成英语,不论英语的语言习惯能否接受。这种直译没有考虑到英汉语言习惯、结构及文化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语间错误。所以因母语负迁移而导致的错误也比较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容易犯中式英语的错误, 经常做出这样的句子: “The price of the computer is too expensive” 。学习者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 不明白在英语中“price”是不能与“expensive”搭配使用的。不少学生直接套用汉语的习惯,把自认为与汉语对应语单词堆砌在一起,这样就造成了错误。常见的词汇搭配错误,像“写日记”说成“write a diary”而不是“keep a diary”, “写作业”说成“write homework”而不是“do homework”, 将“看朋友”说成“look at a friend”而不是“visit a friend/see a friend”,将“红茶”错用为“red tea”而不是“black tea”,将“学习英语知识”翻译成“learn a knowledge of English”而不是“acquire a knowledge of English”。 这些搭配错误表明学生在语言知识内化过程中对目的语典型意义的理解和消化不够全面,易受到汉语的干扰,套用汉语的思维方式,采用英汉语际间的逐词翻译。

三、提高学生英语词汇搭配能力的教学对策

(1)联想法

英语词汇学习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教师在词汇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各种词语的搭配,尤其对一些封闭型搭配要讲释、比较、举例、讲清这些短语应用的场合。英语的许多搭配是由动词和名词,形容词和名词,动词和副词,动词和介词构成的,如讲到 “commit”这个词可让学生列举一些与之搭配的常见词:suicide,mistake, murder,crime。在教授新单词的同时教授其常见的搭配信息, 扩展学生已知搭配,提高学生的英语搭配意识

(2)反例法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故意犯一些搭配错误,从反面给学生一个深刻印象。如英语中“浓茶”是strong tea而不是mighty tea,“淡茶”是weak tea而不是feeble tea。归纳总结学生常犯的搭配错误,制作搭配错误列表; 鼓励学生常做笔记,记录下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有用词语搭配。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有些词汇符合搭配习惯却是错误的表达,从而使学生学到自然地道的语言。

(3)同义词对比法

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相同词在不同搭配中的词义区别,如 “white coffee” 中的“white”的意思是“加了牛奶的”,而“white 1ie”中的“white”是无害的”。由于不同的语言受到各自语言特征、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学生注意中英文词义的表达习惯的不同。如中文的“干妈”不能按字面翻译成“a dry mother”,这样成了“不能哺乳的妈妈”,而正确的说法是 “adoptive mother”。增加英语原文的输入量、培养学生合理使用英语词典的习惯等等都会对学生搭配知识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因此,只有了解英汉词汇搭配的异同,才能真正掌握它们的用法。

(4)训练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词汇搭配的一些创造性训练是很有益处的,例如。设计要求学生挑出不能与所给词汇搭配的词引导他们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增强其搭配词汇的能力,促进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在搭配的学习训练上,设定语境进行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对比与翻译联系也是行之有效的。

四、结束语

单个的词好比是砖瓦,好比是机器的零部件,了解如何才能将砖瓦砌成房屋,如何才能将零部件组装成机器,方能真正达到学外语的目的。教师要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词汇搭配的因素,提高学生对词汇搭配学习的意识,把词汇搭配与语篇教学结合起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迅速、更高效地掌握英语词汇搭配,从而掌握地道的英语语言。

参考文献

[1]卫乃兴.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变与方法的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1-15.

[2] 陈万霞英语学习者作文中的搭配错误分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60-62

篇7

关键词: 英语词汇教学 大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

词汇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词汇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没有足够量的词汇输入,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和说写译就都无从谈起,也必然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难以提高英语成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清代王药也说:“读书虽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2]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优化词汇教学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一、兴趣教学概述

所谓兴趣,就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的发生、发展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即有趣――乐趣――志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以定向引导。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对学习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促进作用是因为:学习兴趣作为学习动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另外,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热情紧密相联,它常会促使学生深入钻研,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同时,在浓厚兴趣推动下的学习活动,一旦获得成功,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促进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并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这样,学生将会采取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教学的核心就是把教学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认知、行为、情感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共同作用于教学媒介,以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从而实现最终的教育目的。

二、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路径

纵观林林总总的词汇教学法:直译法,同义词法,反义词法,词缀法,虽然这些方法在词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脱离上下文和语境,使词汇孤立化,让学生记忆一堆互不联系的词的意义和例句,没有揭示词汇的语用功能,使得学生记单词记忆耗时多,效果差,没有学习英语的情感兴趣。兴趣教学提倡在教学中融抽象、枯燥的词汇教学于富有实际意义的生活当中,使学生下意识地将特定词汇纳入实际生活,从而切实提高词汇语用能力,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消除学生对英语的畏难情绪及心理障碍。

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词汇语境。

语用是近年来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个侧面,语用研究的核心是语言和语境的关系。词汇教学不能不考虑语境这一因素。语境作用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新的知识,所以一定要和教学内容相关。否则只是单纯意义的表演,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孤立地教单词往往事倍功半,如果通过创设语境教学,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单词。尽管通过语境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已经不是新方法,但通过语境学新单词却不容易做到。在实际生活交际中,学生接触的语料都有语境相随,起到制约的作用,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词义适合特定的语境。比如在教gossip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语境:“平时我们托口而出的谈话用talk,七姑爷婶七嘴八舌聊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叫chat(闲聊,侃),gossip(嚼舌头)就比如说,‘我们那个老师坏透了,一天到晚就在那鬼混’。所以,gossip尽聊那些不是你好就是他坏的事情。”总之,英语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认真做好词汇语境准备,深入浅出,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词汇语境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2.善于导入文化因素,重视文化习得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重要作用……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应该指出,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3]可见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价值及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它们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学习与文化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英语的构成部分,英语词汇也被深深打上英语国家的文化烙印。这就决定了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包括文化教学。因此,在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导入文化因素,重视文化习得教学。秦秀白教授认为文化习得(cultural acquisition)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熟悉目的语国的日常生活情景,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对问题的通常看法等;其次,了解语言的使用与年龄、性别、民族、社会阶层及职业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培养学习者对语言文化的辨别和判断能力。[4]教师在大学词汇教学中,应改变单纯传授语言而忽略文化教学的现象,适当引入词源故事等历史文化,不仅能方便理解,更能帮助持久记忆;针对性地介绍词根和词缀等词形演变文化,不仅能强化拼写记忆,更能帮助拓展记忆范围和识别途径;有意识地提炼短语和搭配,不仅能强化结构理解,更能帮助提高记忆效果。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原声视、听、说材料,如录音故事、原版电影录像片、歌曲、演讲录像等。通过观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加深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及兴趣;有意识地把习语、谚语捆绑呈现给学生,不仅能深化理解,更能促进英汉对比记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单词的情感色彩,不仅能澄清模糊理解,更能促进记忆效果,加速正确的语言输出;及时地介绍英语新词和单词语义演变,不仅能拓宽理解范围和视野,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记忆的兴趣。

3.不断创设教学情景,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词汇课外活动小组、课外阅读、课外参观、词汇专题报告会、词汇竞赛、词汇展览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英语第二课堂,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词汇,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源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词汇活动课程,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体会到了词汇知识包含的无穷魅力,使更多的学生被词汇吸引。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一种主要非智力因素。在词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词汇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仅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时代感与责任感,在钻研业务、更新知识的同时,不断探索和运用多种有效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 Wilkings曾说:“没有词汇,人们无法表达任何东西。”[5]而兴趣是爱学、增知、长智的起点。教师应在词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词汇语境;善于导入文化因素,重视文化习得教学;不断创设教学情境,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把学生的兴趣、乐趣、情趣、志趣辩证地统一起来,使学生能从认知结构上对词汇知识有一个深入浅出的理解,逐步培养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是词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也是值得教师研究和实践的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篇8

[关键词]异常搭配;关联理论;语境

异常搭配,指异于习惯性搭配的词语组合方式。卫乃兴指出,词语搭配是反复使用的词语序列;常用搭配中的词项相互吸引和预见,其中有语法关系的制约,也有语义关系和别的因素的制约[1]。那么当共现的搭配词项间语法关系正确无误,然而某一词项并非反复使用的习惯性词语序列,因而词项间的相互吸引和预见被打破时,这个搭配就出现了变异,形成异常搭配[2]。换言之,习惯性搭配和异常搭配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共现的词项间是否具有相互吸引和预见。

根据认知学理论,获取注意力的方法之一就是“打破常规”。因为语言是呈线形从左到右逐渐打开的过程,变异后,前一个搭配项将首先引出人们对它们的常用搭配词项的期待,当其搭配项被发现违背了人们的期待时,读者将会延长对该组搭配的处理时间,作者的意图就会受到额外的关注。共现词项所吸引的词项仍然保留在人们的心理词汇中,与变异的词项共同构成双重语境,形成双重交际效果。这正符合关联理论对交际意图、交际过程和交际效果的阐释。

本文将分析一些从Readers Digest,Newsweek,Times等英文原版报刊中的新闻故事、广告中摘选的、人们刻意组成的往往是一次性使用的创新性搭配――即本文所称异常搭配――的语义特征,研究它们在交际中起到的、普通常用搭配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一、文献回顾:异常搭配

国外学者在研究词语的搭配行为时,也同时注意到了异常搭配的存在,认为异常搭配是一种特殊的看待事物的角度。J.R.Firth指出搭配是一种意义方式,异常搭配可被用于特殊用途[3]。Cruse(1986)提出理解一些看似违背了语义一致性和逻辑的共现词项时要强调语境的作用[4]。Alan Partington在“Kicking the habit: the exploitation of collocation in literature and humor”(1995,摘自 Hori,2004)中也讲到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语言,他提出了四种改变常用搭配的方法――替换、扩大、缩略和重新措词,为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搭配提供了重要线索[5]。国内学者瞿铁鹏(1997)指出,当这类语言被成功地使用时,它唤醒读者注意语言本身,从而注意到新的“世界”[6]。

二、关联理论

1.明示―推理交际中的显映和推理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不仅是传统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更是传递意图的过程。Sperber and Wilson认为有两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一是提供所传递信息的直接证据;二是提供人们要传递该信息的意图的直接证据。后者就是他们所称的明示―推理交际,明示就是所谓的意图证据,它是推理过程中受话人的目标和方向。明示可以被看做一个刺激物,用来使得一个信息意图互明。每个人都有一个认知环境,这是他所处的外界环境和它的认知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显映就是在他们的认知环境中成为可感知的或可推定的。它不仅包含他已知的一切事实,也包含在他的认知环境中他有能力知道的一切事实。被明示的假设被接受的可能性越大,就越容易得到注意。例如:

Wi-Fi… let you play with others a world away,or…during those stolen moments.(“Sony gets personal”,from Newsweek Nov1,2004)在这段介绍游戏机的文字中,作者使用了“a world away”,使读者更强烈地感觉到了遥远的空间距离。 而短语“stolen moments”也给人“忙里偷闲”的感觉。对于文章的目标读者来说,该机的强大网络功能,超强便携性便深入内心。

2.最佳关联和回报

Sperber 和Wilson 提出“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一种语境中产生语境效果时,这个假设才是相关联的。就此二人提出两个条件:当一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的语境效果大时,它就与这个语境相关联;当一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所需要的处理努力少时,它就与这个语境相关联。人类生来就是高效的信息处理者,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取最有用的信息,因而总是直接选择最相关的假设。但在异常搭配中,由于有违背预期的词项出现,读者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似乎这违背了人类的认知特点,但这些额外的努力付出后,读者能获得更多的语境效果作为补偿[7]。例如:

With cross-pollination,NEC is growing the future.(The slogan of NEC,from The Times,oct5,2004) 从字面上看,“future”是无法“grow”的,读者会给予更多认知努力,考虑到这是一则广告性质的话语,这个短语被用来表现NEC的勤勤恳恳的员工形象。此句中 “cross-pollination”和 “NEC”这个公司名同样构成创造性的共现关系,意在明示读者该公司注重与同行交流这一在“异花传粉”中证明成果颇丰的做法。

三、异常搭配的形成与其修辞作用

从语义学的角度,异常搭配打破了词项与词项间的习惯性语义限制,甚至造成语义冲突。 如Maybin和Mercer所说“搭配是指词与词之间的结合趋势,当这种关系被打破,作者能够利用我们对词语搭配的知识来凸显“异常的、显著的意义关联”[8]。以Carol Ann Duffy的诗“Litany”为例,其中有关婚姻的一句“The terrible marriages crackled,cellophane round polyester shirts.”“crackle”通常是与一些无生命的、易碎品搭配([+INANIMATE],[+FRAGILE]),这种搭配产生的联想使读者意识到婚姻就像玻璃纸一样易碎。

此类异常搭配,可以起到各种修辞格的作用。如:Our love affair with sugar…goes back millions of years.(“How we grow so big”,from Time,Nov8,2004)“love affair”经常是用来修饰人的感情,此处作者意在凸显人们对糖的痴迷,从修辞的角度看是隐喻。

On the front――in bold letters――it screamed,“If hes heard it once,hes heard it a hundred times.”(From Readers Digest,Sept 2004)此处是移就,用以把视觉所见借助听觉表现,意在突出字体的醒目、夸张。

The sight that greeted us was simply astonishing.(“My rumble in the jungle”,from Readers Digest,Sept 2004) 词项“greet”最常见的搭配是 “new year,guest,people”等。这一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人们看到这一幕的狂喜。

Outside,the temperature …felt well below zero in the biting wind.

(“All-star catch”,from Readers Digest,Sept 2004)

这组异常搭配让人感到寒风像是长了牙齿,拟人的效果使得寒气如入骨髓。

“If they wanted to fill me with canned speeches,I couldnt do it.… You can almost hear the Karry staffers sucking in their collective breath when Teresa opens her mouth.”(“When Teresa talks”,from Readers Digest,Sept 2004)此句中 “canned speech” 使人联想到不新鲜的罐装食物,而对 “suck in a deep breath”这一改写向读者明示了这名主持人一呼百应的影响力。

We brought more than five tons of equipment and an enormous faith that we would succeed.(“Call of the abyss”,from National Geographic,May,2005) 此处的轭式搭配也是一种异常搭配,同样起到打断读者正常的思维惯性的作用。

第二种异常搭配依靠的是对谚语或俗语的改动,如:

My mother-in-law minds everybodys business but her own.(“Ask IASKAS”,Readers Digest,Feb,2005)在这里读者的预期“to mind your own business”被打破,既描画了一个指手画脚、自以为是的长辈,又批评她应该“mind her own business”。

第三种是利用语义韵冲突的异常搭配。语义韵表现为一些词项习惯性地吸引某一类具有相同或相似语义特点的词项,与之构成搭配。任何异质词在语境中的出现,都可能造成一种语义韵的冲突,破坏搭配和谐。但在特定的语言交际环境中,人们故意选用一些语义冲突的词项来构成不同寻常的异常搭配。如:Now,suddenly,they were deranged with joy.(“So the Tories are human ―― but is it life as we know it?”From The Times,Oct5,2004)词项“derange”带有消极语义韵,与“joy”搭配,表示工党很难体会普通人的感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言这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体系中,词项搭配变异借助词汇的局部性变异,在遵守语言规范的同时保证了语言的活力。纵观词汇的发展史,有不少词汇(如Ms.,paper tiger等)的出现就是始于创造性的变异,之后逐步成为规范,继而可能再次被突破。这体现了语言的自然演变。在本文探讨的词项搭配变异中,变异的词项打破了词项间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期待,故意扰乱读者或听者接受信息的正常过程,使他们带着对原有语境的理解和预期,再结合新语境来推测作者意图,同时,处理这种双重语境的额外努力将从获取的最佳关联获得回报。推广到教学中,也能使学生充分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卫乃兴.词语搭配的界定与研究体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25.

[2] 徐华.从搭配到异常搭配――词语搭配力的扩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04).

[3] Firth J R.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1935-1955,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Special volume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A].刘润清,史・麦基,赵桐,闫晓天.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下册)[C].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96.

[4] Cruse D A.Lexical Seman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39.

[5] Hori Masahiro.Investigating DickensStyle: A Collocational Analysis[M].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4:75.

[6] 瞿铁鹏.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70.

[7] Sperber D,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

篇9

She is quite a different girl ___ she was five years ago.

A. from B. to C. than D. with

问题:张老师,这道题为什么选C呢?不应该是be different from@个搭配吗?

这个问题涉及形容词different及其副词differently、动词differ和名词difference (笔者称之为“different家族”)与介词的搭配用法。一般来说,可以与different家族成员搭配的介词包括in、from、than、to和between。为了表述方便,下文笔者就以different作为代表,来概括描述它们与各个介词的搭配用法。

Different家族与介词搭配关系总览

我们都知道,different的基本意思是“不同的”,这就含有做比较的意味。说到比较,无外乎涉及两个要素:一个是比较对象,通俗地说就是“谁和谁比”,下文以X和Y来标记;一个是比较标准,通俗地说就是“比什么”,比较哪个(或哪些)方面,下文以Z来标记。

有了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把different后面的介词分为两类:in后面接比较标准,其他介词后面接比较对象,如下表所示。

表格中所列的比较句型都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句子结构,但是这些介词的逻辑用法不变。下面笔者就来分别举例说明。

Different in

在作比较的时候,用in接比较标准,基本句型为:“X and Y are different in Z.”请看例句。

1. a. “Flower” and “flour” are different in meaning.

这里的比较对象是flower (花)和flour (面粉)这两个单词,比较标准是meaning (含义)。在实际造句中,可以很灵活地构造各种句子结构,请看下面这几个句子。

b. “Flower”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s “flour.” 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meaning.

我们可以采用动词differ替换different,具体如下。

c. “Flower” and “flour” differ in meaning.

我们也可以采用名词difference来表达类似的含义,比如下面这个例句。

2. There are some subtle differences in meaning.

由此可知,不论选择哪种句子结构,我们都是采用in来引出比较标准。

Different from

除了in之外,下面其他介词都是引出比较对象的,基本句型是:“X is different from/than/to Y.”在这三个介词搭配中,different from是最常见的,请看下面的例句。

3. a. “Flower” is different from “flour” in meaning.

b. “Flower” differs from “flour” in meaning.

请注意,由于from是介词,因此different from后面一般是接名词、名词短语或其他名词性成分。若接其他结构(比如介词短语、句子),此时就会用different than,下文将会详述。

Different than

关于different than有很多的争议。有的权威专家认为它是正确的,也有的权威专家认为它是错误的。在此,笔者不想过多纠结这些争议,而只是想告诉大家different than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常用。下面来分类讨论。

第一类:different than +名词(非省略句)

我们可以直接用than来替换例1的a句中的from,写成下面的句子。

4. “Flower” is different than “flour” in meaning.

但这种句子被很多人认为不规范,大家最好还是用from。不过,类似这样的用法确实时常出现。请看下面这个句子中的定语从句。

5. a. I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even people who are different than me.

这里把定语从句who are different than me改为简单句,就相当于说:“They are different than me.”这里的they和me是两个比较对象,笔者建议此处最好还是用from。

第二类:different than +名词(是省略句)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than后面虽然接了名词或代词,但其实是一个省略句,than的这种用法更为大家所接受。请看下面这段话。

6. Your brain gets too comfortable in your everyday surroundings. You need to make it uncomfortable. You need to spend some time in another land, among people who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an you. Travel makes the world look new, and when the world looks new, our brains work harder.

这段话中的定语从句who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an you若改为简单句,可以说成:“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an you.”句中的you后面省去了do,是一个省略句,完整的表达应该是:“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an you do.”

这里的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an you比上面的They are different than me的可接受程度要大很多。实际上,different(ly) than后面接句子是非常多见的,请看下文详述。

第三类:different than +句子

请大家看来自《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句话。

7.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even loyal fans of Bruce Springsteen will think of him differently than they did before.

我们看到,than they did before是一个从句,与differently呼应,than前面并没有比较级出现。此时一般不会把than改成from,说成“… differently from they did before”,这是因为from是介词,其后面一般接名词或名词短语,不接句子。而than可以作为连词,引导一个句子。

简言之,different from后面接名词,different than后面接句子。据此,我们回头看本文开头提问的这个句子。

8. a. She is quite a different girl than she was five years ago.

因为she was five years ago是一个句子,所以填入than正确,此处不能用from。如果要改成from,我们需要将from后面的句子改成名词从句,具体如下。

b. She is quite a different girl from how she was five years ago.

再列举一组句子,供读者体会different than和different from的句式差异。

9. a. The campus is different than it was 20 years ago.

b. The campus is different from how it was 20 years ago.

第四类:different than +状语从句(是省略句)

有时,在than的后面会出现一个状语从句(比如when或if引导)。

10. a. Related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monkeys, cats and dogs respond to music that is designed to suit their vocal frequencies and heart rate (two factors that are thought to make music enjoyable), behaving differently than when no music is played.

我们看到,例句中的differently than后面出现了时间状语从句when no music is played,其实这也是一个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形式为:

b. … behaving differently than they (=these animals) do when no music is played.

第五类:different than +介词短语(是省略句)

在than后面接介词短语是非常多见的。我们先看来自《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里的一段。

11. Happiness has gone up for this group, despite employment percentages having fallen, and the percentage living with parents going up. And that’s different than for any other group.

这里的第二句话使用了different than,其后接的是介词短语for any other group。而第一句话出现了句子Happiness has gone up for this group,由此可知,第二句话的than前面其实是省略了比较对象for this group。该句子加入for this group后,可以写成:

b. That’s different for this group than for any other group.

其实than后面是省略句,省去了it is,完整的句子结构应为:

c. That’s different for this group than it is for any other group.

再比如下面这句话。

12. a. It is no different for men than for women.

篇10

【关键词】语料库 并列连词 名词搭配

文献回顾

汉语与英语的语言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因而英语断句规则相当严密,结构非常清晰,相对于其他的衔接手段,连接是英汉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别之一。衔接手段有助于篇章语义和逻辑连贯,连接词是一种重要的衔接手段。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误用逻辑连接词,造成英语表达缺乏逻辑或逻辑混乱。关于学习者词汇搭配的研究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学习者词汇搭配能力的欠缺,表现在搭配不地道、错误多、缺少变化、产出困难和产出性知识滞后等方面。如果将对比中介语分析与基于双语语料库的对比分析结合起来,就能验证某些存在于中介语中的语言特征是否是因为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用的中国学习者语料库是由陈建生等建立的非英语专业EFL大学生作文语料库。该语料库收录的是天津市各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所写的作文, 体裁为议论文,约1038篇, 涉及48个作文题,共174931个词。作对比研究的英语本族语语料库由《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和《泰晤士报》上的社论构成,共900篇,345946个词。这两个语料库都设置了自动词性附码,采用的附码集为CLAWS7,检索工具为Wordsmith Tools 4.0和antconc3.2.1。

本文采用antconc分别统计and,but,or和nor在学习者语料库和本族语者语料库中的数量,使用Wordsmith Tools 统计society在两个库中出现的次数及其搭配出现的词。

数据分析

1.并列连词对比分析。经过卡方检验发现,学习者使用and, but和or显著多于本族语者,使用nor显著少于本族语者。具体数据见表1:

学习者语料库中and用于句首的标准频数为197次,在本族语者语料库中标准频数为113次。and和or作为逻辑连词有助于语篇的逻辑连贯,但中国学习者在写作中使用and, or的频率高于本族语者的使用频率,并不意味着中国学习者已经正确掌握了and, or的用法,过分使用显性连接词会影响语篇的连贯程度。写作不仅要求形式的连贯也要求内容的连贯,外语学习者习惯于把连接关系明晰化,表现出语言学习或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特征(陈清,陈建生,2010)。朗文英语口语笔语语法的研究表明,but多用于口语中,书面语中则较多使用however和yet等连接词。中国学习者多用but的原因可能是写作中出现了口语化现象。在本族语者语料库中,共使用nor 84次,其中用于句首35次。而在学习者语料库中,共使用nor 6次,仅1次用于句首。说明学习者对nor用于句首的用法不熟悉。

另外,通过Wordsmith统计,学习者语料库平均句长为13.36,本族语者语料库平均句长为20.47,这说明本族语者使用复合句多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使用逻辑连接词却多于本族语者,进一步说明了学习者过多的使用了显性连接词。

2.名词society的搭配研究。对比两个语料库,society在本族语者语料库(总词数345946)中出现81次,在学习者语料库(总词数174931)中出现了559次,这可能是特定的作文题目导致学习者多用society这个词。

经分析,学习者在society这个词的搭配使用中,存在明显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以development为例,在学习者语料库中development与society的搭配力排在第11位,甚至在a之前,而在本族语者语料库中,与society搭配5次以上的词并没有development。学习者语料库中,development与society搭配基本都是以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ociety development组合形式出现的,这是学习者按照汉语“社会的发展”直译的搭配组合,是母语对目标语的负迁移。两组数据都有一定的“噪音”。

结语

本文借助学习者语料库和本族语者语料库,对比分析了并列连词使用及名词society的搭配,发现中国学习者在使用并列连词时存在只注重形式连接,从而导致了过度使用连接词的现象;在society的搭配使用上,中国学习者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过度搭配使用了一些词。在英语写作中,学习者一方面要注意文章的逻辑连接,另一方面要注意词汇的搭配,不要受到母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ranger,S.H.J.& Petch-Tyson,puter Learner Corpor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John Benjamins B.V.,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