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10 11:2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目标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目标设计

篇1

关键词:教学 ; 目标 ; 设计

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特别强的学科。一堂语文课要想达到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必须要设定好。可以这样说,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有直接的关系。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更加的省时高效。因此,我们搞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好教学目标。然后,按着目标要求,设计好教学环节,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我们设计教学目标,通常要符合三种要求:

首先,我们要设计好学生在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这是基础性目标。

其次,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好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最后,我们要结合文本,适应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设计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三点。

现在,我们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些改变,实行教学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因为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识,互相督促,那么在使用教学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施。我们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这种目标意识,让学生清楚每节课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我们要正确的引导他们,一步步去完成这些目标。

当然,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因学情而异的。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要提高他们的目标难度,要求他们去突破。而对于那些学习本来就吃力的学生,就要适当的降低目标的高度,减少一些要求。我们要让我们设计的目标真正发挥其作用,所以不能设计那些假、大、空的目标。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向上跳一跳就能够的着。是一定要符合学情特点的,真正能起引导作用的目标。

篇2

一般而言,对于一节课,教师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去思考课堂教学设计。“是什么”,即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儿童真实生活中的个人表现,明确认识:这是什么样子的行为?这样的表现是不是儿童真实的生命状态?“为什么”,即引导儿童确立观点,找到实证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有哪些社会的、个人的因素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怎么做”,即儿童在自我反思和互动合作的活动中明晰怎样做是善的,怎样的表现是符合规范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教、悟、学、呈现”四个角度去思考教学,实现教学预设与儿童真实生活愿望一致。

一、“教”的角度:基于儿童视角

儿童时期的经历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老师说:“童年留在人生这棵大树最核心的年轮里,它始终在为人生提供滋养。”发现儿童,以儿童为本位,这是近现代教育的逻辑起点。成尚荣认为:“认识发现儿童与教育、与教师是同一语,谁真正发现了儿童,谁就赢得了真正的教育。”陶行知也曾说:“儿童社会充满简单之美。”儿童的本义是自由,其具有乐于探究、喜爱游戏的天性以及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对儿童真实生活的认识上有三个误区。一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论上的儿童是伟大的,实践中的儿童与发现的不一致,往往以理论遮蔽实践。二是理想代替现实。三是对儿童可能性的把握,认为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往往忽略儿童消极的、灰色的一面。[2] 传统的品德课教学设计,教师因为不了解或者无视儿童的真实生活,偏重于道德知识传授,忽略了道德情感体验;偏重于教师的权威和理智指导,忽略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偏重于约束控制,忽视了学生的内省与合作。

有一次,笔者看到四五个小男孩在楼道里正在玩枪战。他们一只手卷成喇叭状,另一只胳膊伸直扮作长枪,口中振振有词:“你挂了!”“我来了!”伴随着“哒哒哒……”射击模拟声,楼道里人声鼎沸,乱作一团,甚至无视笔者的到来。笔者走近他们,把他们叫到身边,接着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你们玩的是什么游戏?

生:枪战。

师:这个游戏怎么玩?

生:丛林中发现敌人,伏击扫射!

师:如果这个游戏情境发生在真实生活中,战士需要隐蔽吗?只要不怕死的就一定能活下来吗?如果既要夺得胜利又能成功地活下来,你觉得怎么做更合适?

大多数学生听到笔者的问话都会心地笑了。在这个简单的师生互动中,对与不对无须说教,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游戏也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在其中会面临着多种选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第一要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促进学生对生活认知的升华。在这个教育实例中,学生有自我反思,也有自我教育。教师在融入他们的过程中,实现了轻声慢步的行为养成教育。当然,教育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目标确定要根据儿童的生活灵活变通。指导儿童要受到教育情境的影响,做到审时度势,方能体现真正的教育智慧。尊重儿童生活,才是“道法自然”的教育。

儿童的生活中有三个世界:现实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虚拟化的世界。在三个世界中儿童的学习方式、生活状态、价值取向都不同,常常发生猛烈的碰撞,以致价值迷乱,而价值迷乱又影响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方式。不能把儿童当成“小大人”,即按照成人的样子将儿童塑造成成人想要的样子。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基于儿童视角,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真实世界。合理的目标设计是把儿童和成人看作是蛹和蝶的不同状态,遵循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基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进而指导儿童生活。

二、“悟”的角度:源于生活体验

儿童在真实生活状态下获得个体经验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生活、以班级和学校为主要组织形式的集体生活、家庭生活、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等。教师往往围绕学校生活这一特定的个体体验环境设计教学,而忽略了其他更为广阔的教育背景。对儿童教育十分敏感的教师,同样对他们所负有责任的儿童的家庭背景、生活历史、道德品质和具体情况十分敏感。[3] 儿童游戏中的假扮,儿童自发性的歌唱和跳跃,儿童自发性的涂鸦和临摹,儿童泛灵论的世界观念,儿童的幻想想象,儿童对童话神话的热爱,都是儿童生活的反映形式。以各类生活资源为主要载体,运用儿童所熟悉的学习方式,实现个体现有生活经验所指向的道德生长。

例如,一位教师在《校园绽放友谊花》一课中设计了调查项目:自己爸爸妈妈的好朋友中有哪些是童年朋友?今天他们的关系怎样?说说你的发现。85%的学生发现童年时期的友谊持续最久,在父母好朋友中占的比例最大。他们从身边的生活中得出了“纯真的情谊最持久”“童年友谊要珍视”等心得,进而设计了“和朋友怎样相处”的目标,这样的一条生活主线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而另一位教师在《他们都是我的老师》一课目标设计中,以“猜猜我是谁”“老师的一天”“聆听感人的故事”等三个活动为载体。第一个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根据人物的服饰、特长等来发现老师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调查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体会老师的繁忙和辛苦;第三个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身边的好老师和最美教师张美丽的事迹,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这样的活动设计,偏重于知识能力性的学习,忽视了儿童对于活动的自然选择,缺少了与儿童真实生活的密切结合,很难调动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经过同课异构比较,另外一位教师设计的“说一说我和老师之间的故事”活动,调动了学生独有的个体经历和记忆,通过照片、小礼物、信件等真实生活的痕迹,较好地实现了活动的教育目标。

三、“学”的角度:多维目标,循序渐进

学习目标,是通过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而实现的。完成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要经历从知道到行动、从发现到反思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应达到的目标,至少有四个层次:一是知识传授,二是情感调动和激励,三是明确的态度以及明确的行动计划或者倾向性,四是思维方式。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又要组织学生围绕目标组织调控学习;既要设计“教”的目标以调整课堂行为,又要把握“学”的目标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以《现代交通的烦恼》教学目标设计为例: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哪些影响,想办法使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和填表格的方法来了解交通带来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之树立改变交通现状、畅想未来交通的志向。

上述三个目标中,目标1所使用的“了解”“学会”是含糊的、不可测量的;目标3缺乏针对性,不够具体;目标2和1之间指向的重点和难点不一致,过程和方法只解决了一个方面的任务,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涉及的任务更宽广,三个目标之间关系连接不紧密。

“科学取向教学论”强调目标的导学、导教和指导测量评价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做到简明、精要,可以观察和测量。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用学生学习后会做什么、会说什么和会表现什么来陈述目标。会做的目标,是技能目标;会说的目标,是知识目标;会表现出的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4]

没有目标,就无法评价;没有评价,目标就无法落实。评价本身即目标实施的一部分,而只有实施了即时性、过程性、主体性评价,目标的生活化才能完全落地。正如福柯所说:“人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经常也知道为什么做所做的事,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为他们所做的事做了什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有效目标,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教育的效度。[5]

四、“呈现”的角度:内容分层,表述规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设计目标是一种教学上的前置行为,既要从内容上充分准备,又要从形式上规范呈现。目标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教学到什么程度。目标的设计层级方面,纵向地看,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横向地看,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从预设到生成的逻辑顺序上把握目标,真正的教学效果等于“预设目标”加“生成目标”。预设目标是设计的重点,也是教学的底线,要做到可以评价和测量。生成目标决定于师生的创造,受人的因素影响。

目标设计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主要形式,表述要具体而明确。既要针对个体的学习指导,也要关注小组和集体的学习。学习目标不应太过广泛,那样无法开展具体教学,也不应太过狭义,导致无法进行差别化学习。既要突出主题性又要整合不同主题,把学生的动机和已有经验相联系,把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相联系。[6]目标设计表述应是教师的创作,杜绝胡乱一写或者随便一抄。只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才能引领教师完成备课、上课各个环节,实现“跳出教材教教材,超越学科学品德”的教学目的。

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制定;实践

一堂好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课不是好课,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课的一切方面,包括组成部分和阶段都必须服从它。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一抄了之,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教学在教学时一旦沉浸在各种教学情境中,教师更是很少想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很少在想“我这个教学环节为会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课堂教学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导致教学活动产生偏差或失误。

一、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目标设计缺乏梯度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只了解总目标,没有确定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等。

2.目标设计操作性缺乏

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经常用一些含湖不清操作性缺乏的词语,如“让学生懂得”、“培养学生”、“认识到”“体会到”这些词语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得到较为准确的评价和测量。

3.目标设计主体错位

有些教师习惯自己的行为或感受出发,把自身的行为或准备讲授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行为、情感变化或学习结果。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

因此,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之前,信息技术教师通常都要熟悉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以及各个章节的具体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也要非常明确地表述出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用不同的行为动词作出具体而恰当的描述,严格把握分类的准确性、描述的严密性。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具体地来说,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兴趣性原则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前几节课,学生都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去学习,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知识程度的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跟着下降。这时教师应扮演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根据学生的情况,删减或补充新的内容如足球、蓝球、滑雪比赛等,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2.实践性原则

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不尽相同,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讲解的内容比较深,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无法跟上;如果讲解的内容太浅,基础较好的同学就会注意力不集中。遇到这种问题,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尝试分层教学,解决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加强学生间的合作精神,让对相应部分知识更加了解的学生帮助更多的学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激励性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课时较少,为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应该与时俱进,深入地讲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社会需求相契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作为主体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改变学习观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创新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将知识强行灌输,要求学生能够真正地脱离课本、脱离教师,主动的寻求知识。

4.平等性原则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互助、自主的学习环境,并增进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还建立起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根据新课程标准,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是产生理想教学效果的基础。

三、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学生的现有基础、各册教材的整体布局,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使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开展有了方向性,才能在课后检测自己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才能衡量这节课的效益如何。

1.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由于家庭条件、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农村合并初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现有基础知识和技能差距更大。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设计目标不仅要适度、恰当,更要体现层次性,根据学生实际,普通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消化得了”,发展性目标让先进生能“吃饱”。

⑴横向分层设计

不同乡镇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生活习俗都有很大的不同,来自经济比较好的乡镇的同学绝大部分家庭中有电脑,并且可以上网;来自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乡镇的同学,很多家庭都没有电脑。因此,我在七年级入学第一课进行一个前测,测试内容包括:文字测试、创建新文件夹、复制文件、创建两张幻灯片等。然后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分成A、B二级;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其中普通型目标要求全班同学都能完成,发展性目标让B组同学在完成了普通性目标的前提下继续完成。

案例1:七年级上第5课:分类整理信息

任务1:说一说,你身边的“分类整理事件”,它们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让学生从身边去感知日常生活中的分类整理,切身体会分类整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必要性,也引申到信息技术课堂中资料的分类整理。

A级目标: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分类1—2种,了解整理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B级目标: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分类3-4种,谈谈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必要性,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延申到信息技术课堂中资料的分类整理。

任务2:辩一辩,如何判断某个素材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呢? 通过小游戏,判断常见文件类型的区分。 A级目标:能掌握判断一种文件类型分类方法。

B级目标:能掌握判断三种及以上文件类型分类方法。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有效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普通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发展性目标优生能“吃饱”。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⑵纵向分层设计

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状况、学习能力也不一样,社会阅历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设计符合身心发展情况的目标,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

案例2:表格的应用和设计专题

1.七年级上第10课:表格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

了解表格的结构与组成,掌握表格在文档中作用。

A级目标能用一种方法正确插入表格、并对表格进行相应的修饰和美化。

B级目标能用不同的方法创建表格,并对表格进行深度修饰和美化。

2.八年级上第12课:用表格为网页布局

知识与技能:

①A级目标自由选择一个插入表格的方法,来设计“网络世界”网站,学会使用“合并单元格和拆分单元格”及给表格设置背景来修饰和美化网站。

B级目标要求用“表格嵌套”或“表格布局”来设计“网络世界”网站,灵活使用“合并单元格”、“拆分单元格”以及给不同的单元格设置不同的背景来修饰和美化网站

②学生掌握通过表格来归类网页中的内容。

信息技术课堂纵向分层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各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并逐步提高,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心。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改提出的人才培养的三个维度,同样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所需要关注和实施的目标。知识与能力地位处于首位,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二,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前一基础上的进一步开发,是学生联系实际体验、感悟知识的过程。情咸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目标之三,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信息技术教育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体验,可以形成和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

案例3:七年级上册第15课《公式与函数》

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公式与常用函数进行计算。

②学会单元格格式的设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处理,体会在excel中用公式或函数计算的方便快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利用Excel做一些简单的计算的过程中能体验到Excel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功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Excel新用途的兴趣。

经过集体备课,我们觉得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了一下修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小组用计算器计算和运用excel中用公式或函数计算对照,对我国雪灾损失的数据及各方援助的数据处理,体会在excel中用公式或函数计算的方便快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本班期中检测成绩表,让学生自主探究excel中用公式或函数计算的其他功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Excel新用途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品质;通过对我国雪灾损失的数据统计和各方援助的数据分析,让学生并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

当然材料也可以选用:奥运会、亚运会、锦标赛等社会热门信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材料知识载体。

三个维度的目标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共同体。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知识与技能是新课程的首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维度之间的中介物,起着连接和桥梁的作用;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起着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维度升华与实现的作用。

制订了三维教学目标并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师要真正理解三维目标及意义,怎么来实施、落实,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来,否则的话,一到课堂就变成教师讲,学生单纯模仿的模式,三维目标并不能实现。

五、后记与思考

现代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是没有预设的,我们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再好,学生的一个回答,一个错误,都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新的情境,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案的教学目标条条框框,而是准确、及时地捕捉课堂中的信息,及时生成新的课堂教学目标,而不是单纯地按照教案上课。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索活动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思考角度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性,都是学生创造的生成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注意倾听,就能从学生活动中提炼,生成更具有针对性的、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如果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充分的发展。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时代性。合理设立教学目标,将帮助教师开启成功课堂之门。

参考文献:

[1] 李琼.浅析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J].家教世界,2012.24

[2] 黄栋.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J].新课程学习(中),2012.10

[3] 刘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及设计方案探析[J].时代教育,2013.02

[4] 梁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信息技术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

[5] 徐克强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2

篇4

关键词: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现状分析

1.引言

教学目标既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归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目标的教学犹如没有航标的轮船,难以到达目的地。特别是根据新课改中有关教学目标的新理念,教学目标变得更加具体、丰富。由以前单纯的一维目标具体为三维目标,即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认知目标,而是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更为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具体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发挥教学目标本身所具有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2.1在教学目标的编制方面

2.1.1大多教师对知识分类理论掌握不够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本质上是一样的,实质也就是对知识的分类。总体上知识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然而不同的领域有其具体的亚类划分。而教师常常滞留在较为抽象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层次而没能够将知识具体定位到各个的亚类。在对知识类型不能准确定位的情况下,一些教师写出来的教学目标往往含糊不清,缺乏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这对教师来说就难以找出恰当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更是摸不着头脑,不知教学目标具体的要求,所以很难确定自己的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所要求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即自己的学习需要。例如“让学生理解蔬菜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就很抽象,可以改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判断某种植物是否属于蔬菜”,目标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操作。

2.1.2大多数教师不能合理地编写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编写的基本要求是:编写的目标要具有可观察性、清晰性、可操作性、层次性。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往往对这些标准考虑不够。例如一个教师的教案中对教学目标是这样编写的:“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很显然教学目标没有一点可观察性,难以操作。如果我们改为: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法的条件;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句子;从含有类比法的课文中找出含有类比法的句子,这样的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就很清晰,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操作。

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时往往缺少一定的思想方法的指导。比如我们常用的“ABCD”法、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2]例如在“ABCD”法中,教师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如果能够考虑到“A”学习者即教学对象;“B”行为即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该能做什么;“C”条件即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程度即上述行为的标准这四要素的话,编制出来的教学目标就会很清楚。但前提是教师对知识的分类要到位,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知识能够采用合理的行为动词。这种目标也有一定的局限:只强调了行为结果而忽视了内在心理过程,违背了学习的意义,有的学习结果也很难行为化。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而那些内在心理的变化是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的,[1]而是结合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追求一种折中的思想。所以,教学目标的表述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或形式,而必须根据目标的层次、学习任务分析的结果、学生特点等情况具体分析,只要简洁明了、容易理解就可以。

2.1.3在编制教学目标时缺乏必要的学习者分析

没有起点的教学也将失去终点。新课改以来教育思考的角度由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教学目标不再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描述,而是指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所以,教学目标的编写也应从学习者出发,进行学习者分析,确定教学起点。绝大多数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往往是“就知识论知识”,敷衍了事,有的甚至直接从参考教案上面抄下来,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再加工。不进行学习者分析,就很难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不了解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情况下编制出来的教学目标的信度是不会高的。通过学习者,我们可以分析了解学习者的社会特性、预备技能、目标技能,确定学习的起点,找出差距和存在问题,并搞清楚问题的性质、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法和教学策略。由此可见,我们既要处理好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又要作好学习者分析。

2.2教学目标的运用方面

2.2.1教师对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够重视

在常规的备课中,教师们多是迫于应付上面的检查才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多是直接从参考书上抄写,或是编制一些大而空的没有实际意义的目标,完全地作为装饰。徐清明老师说:“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的中心和灵魂,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如此轻视教学目标怎能有高的教学效率呢?或许有人会反驳说我们对教材已经很了解很透彻了,每章、每单元、甚至每节课的目标都已经摸透了。殊不知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不同、有变化的,而且他们所摸透的其实仅仅是认知目标。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由一维转向了三维,怎能忽略掉学生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的培养呢?

2.2.2一节课不能实现很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一些观摩课或公开课中会出现不同于常规课的别样风景。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教案中往往体现得“绘声绘色”,三维目标也都定得很具体,能给人的感觉很“虚”,没有实际的意义。教师往往以为将新课标的一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就能提高自己课的层次。其实这些虚假的教学目标最终让学生学会的只是做表面文章,使课改实践流于形式。

虽说课改下我们的教学目标由一维变成了三维,但这并不等于仅仅是教师教案中量的改变。现在一些教师为了说明自己的教案体现新理念就将各个维度的目标说得很详细,占去教案的相当一部分,结果是教师写得累,学生看得累。其实学生的情感、态度、习惯、品德不是通过一节课就可以形成的,教师就没必要放这些“花架子”在自己的教案里,只要自己知道就行。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这些方面目标的感知能力是很弱的,呈给学生往往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搞不清主次。笔者认为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目标的实现,更多地与教师的教学方法、过程设计相联系。教师可只建构一个能让学生体验、感受的载体,即教学实情,使学生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

2.2.3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感知程度不够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学习者感知教学目标方面做得不好,似乎在教学环节当中忽略了这一点。在新授课之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展示,多是一概而过,使得学生的认知中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建构,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容易成为一只无头的苍蝇,抓不住知识的主干和方向,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适当提前将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时间进行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与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确定属于自己的学习需要,从而作必要的知识补充或强化,达到实现最近发展区所需要的知识水平。

学生了解到确切的学习要求,在达到教学目标后,就会增强学习者的成功感,从而更积极主动参与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1]学生心目中存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完成以后,自然会感觉到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产生达到下一个目标的强烈渴望。

有人认为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将教学目标呈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改下注重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是相悖的。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从知识分类入手,分析不同类的知识,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哪些适合提前呈现,哪些适合不呈现。另一方面探究能力、发现能力是属于思维层次的,关键在于一种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所以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实现。

3.小结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犹如画龙之中的点睛之笔。只有点得到位、准确、适度,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体现教学的精髓所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上把握教学目标。把握不好,就犹如“瞎眼的龙”把握不住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埔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一、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教学实施之前,首先要对课堂进行整体的目标设计,在授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在課堂设计的过程中,对教学最终目标的设计是最为关键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模式的选择。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明确地指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育课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主要以应试教育和分散教学为主,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内容经常会有变动。到了初三阶段,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中考的项目为主,对中考需要考查的项目进行多次训练。另外,初中体育课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课程在开启之前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对所制定的教学体系也不太理解。整体的模糊教学造成无法实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的运动形式较少,对于学生所建立的教学项目也较少。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授学生几个简单的基础运动项目,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并且对于运动项目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

二、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一)全面性目标与简洁性目标相结合

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体育教学的现状,教师可以制定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将目标进行全面性和科学性的结合,推动初中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摒弃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缺点,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学习技巧。简化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对于重要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全面而细致化的设计,通过仔细地研究制定措施,解决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所存在的纰漏。在设计体育教学课程目标时,教师要突出教学的主要目标,强化体育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在体育项目上的提高,深化体育教学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保证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设定体育教学目标时,选择目标要在体育教学的范畴之内,在确定完目标之后,就要通过一些教学措施来实现目标。通过具体的体育教学项目,提高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知识技能掌握,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

(二)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结合

将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科学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预先设定教学目标,可以按照教师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拟定。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一般不会将教学的目标设置太高,通常都具有普遍性。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所设定的课程目标,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完成,在教学的具体流程上,并不会太复杂。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会像教案中所写的那样简单,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彼此互动,共同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收获到新的知识,认识到新的领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生成性目标,总结自己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所收获的教学经验,全面应用课程中的资源。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主体性

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通过目标来展现主体性,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现代教育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新的知识,并且在一种较为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知识的力量。在设定初中体育课程目标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制定符合他们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多样性

篇6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一、引言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其合理性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目的的达成。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最下位最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第十二届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在河南师范大学举行,共有21位河南省师范院校毕业生参加此次比赛,其中大赛指定说课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笔者对21位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参考其提供的PPT课件材料,对其教学目标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

二、初中英语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根据语言的学习规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设计课程的总目标和分层目标。同时,这五个方面要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使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笔者通过分析参加此次大赛的21名选手的教学目标设计,发现大多数选手对如何设计和表述教学目标存在不足,如教学目标陈述语言模糊、笼统、针对性不强;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目标设计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教学目标选用的陈述动词缺乏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教学目标设计与课堂教学相脱节等。具体案例如下:

1.目标主体错误

针对一节具体的课,要谈有效教学就应该以学生能力的实际变化为目标,强调学生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而不应是教师教了什么,教了多少。换言之,教学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然而,参赛的21名选手中仅11位明确表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余10位选手中有4位表述混乱,主体时而为教师,时而为学生,另外7位选手均用教师做主语。

2.目标表述不明确

听说读写作为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但在真实的英语课堂中,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在45分钟内做到四项技能面面俱到,总会有所倾向,这就出现了阅读课、听说课、写作课等不同课型。课型不同,教学目标的设定尤其是能力目标,就会有很大差异。然而,21位参赛选手无一人明确介绍自己设计的这节课是什么课型,这就造成多数选手能力目标设计偏离。

3.目标不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点滴的知识积累才会获得技能的最终发展。因此,教师每一节的目标都应该明了,让学生看后知道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也就是目标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然而,21位选手中仅5位设立的目标具有以上特点,大多数选手设计的目标无法对学生进行检测。如7号选手设计的能力目标: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1)develop the listening in real situation,improve;(2)improve the speaking of asking and soon;(3)learn to send E-mail.仔细分析以上目标里的谓语动词develop,improve,learn,发现其均属于思想性动词,这样的思想性动词很容易造成学生在一节课结束时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实现学习目标。如何才能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呢?在描述目标时应使用一些行为动词。笔者建议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考虑以下框架,即学生能够运用本课所学词汇或语言结构,通过什么方式或运用何种策略,完成什么事情,能够达到何种水平。

4.目标缺乏层次性和多元化

由于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等多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从这些差异出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提出层次性的学习要求,使学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消”,从而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促进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例如针对此次大赛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其知识目标分层设计为:(1)All of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ad and spell the words,music,science ...(2)75% of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make correct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music,science ...参加比赛的21位选手都未进行诸如此类的分层。

四、结语

本文通过描述分析第十二届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21位参赛选手的教学目标设计,发现大部分选手存在目标不具体、不明确、不具备可检测性等问题。诚然,教学技能大赛虽不是常态教学,但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往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比赛不仅给了我们反思教学问题的机会,而且为即将踏入教师岗位的选手提供了展示和学习的平台,进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龚亚夫.重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55-61.

[2]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三维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32-01

一、追寻音乐课程三维目标的溯源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音乐新课程由此确立了三维目标,摒弃了传统课程“双基”教学的一维目标。这种质的改变仅仅是在跟随课程改革的潮流吗?还是由它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我们或许可以从它自身的哲学中去寻找答案。首先,我们必须得提到列奥纳德·梅尔的三个美学思想——思辨主义、绝对形式主义、绝对表现主义。思辨主义者认为:音乐在多大程度上使人联想到一种非音乐的体验,它就在多大程度上是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在我们课标中, 也充分体现了这样一个思想, 就是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音乐之外的价值。由此, 思辨主义可以看作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的哲学基础;而与之对立的形式主义者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在其音响本身,音乐中的音响仅仅意味着它们自己,他们只重视音乐本身的学科特点和结构,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可见, 形式主义可以说是知识技能这一维度的哲学基础;而这些目标,又需要学生运用体验、模仿、探究等手段去达成,也就是过程与方法。

雷默在他《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将绝对表现主义视为解决思辨主义、形式主义两大对立美学思想的一种最符合音乐教育的哲学观。正是受雷默绝对表现主义音乐审美教育哲学观的影响, 我国音乐课程决策者在整个基础课程改革目标研究的范式下, 制定出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

二、探究三维目标蕴含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中这一维度的要求虽然仍包含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但它是蕴涵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一种隐性目标。它更看重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知识水平和音乐专业能力。如情感,不仅体现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学生本身的情感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因此,它所蕴含的教学设计理念应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在于熏陶、感染、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包括体验、模仿、探究、合作与综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体验和方式。在素质教育阶段,把过程与方法定成目标,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可能比知识技能本身更重要。因此,它蕴含的教学设计理念应是:让学生会学音乐,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获得运用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添翼。

(三)知识与技能

课改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由提高专业音乐能力变成为追求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它淡化了音乐课的学科性质,从精英教育的培养方式向大众教育、普通公民教育转变。因此,它所蕴含的教学设计理念应是:改变音乐教学中单纯传授音乐知识,机械训练音乐技能的枯燥形式,创造性的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丰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等因素紧密结合,通过体验、探究等过程和方法来完成音乐教学。

三、深思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对三维目标的合理把握

首先,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三维目标的关系。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情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其次,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切忌泛泛而谈、好高骛远。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导向性,音乐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设境引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乐观的情绪中,获得音乐知识;使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得到稳妥的把握和充分的落实。

篇8

关键词: 体育教学目标设计 问题 策略

1.引言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即要求“目标统领课程内容”,通过课程要求,分析学情和其他教学条件,首先设立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完成教学任务,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明确变革。体育教学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充分理解与解读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在体育教学设计中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结合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但在现实的关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当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缺乏调研,教师没有吃透新课程改革要求,仅凭自己的经验设计教学目标,缺乏可靠性;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学活动联系不紧密,教学目标只是停留在教案上;教学设计不够具体,内容大而空,操作性不强,情感教学目标没有内容;总体教学目标观念落后,只体现教学的具体目标,没有体现教育目标。本文针对中学体育教学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旨在提高同行对新课改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2.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

2.1教学目标设计的可靠性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变化,在熟悉教材后,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进行调查。调查学生喜欢哪种教学形式,对哪种运动比较有兴趣,以及学生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等,在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计适合自己能力与风格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目标服务。但现实的大部分情况是,因为中学升学压力大,体育课处于从属地位,要求不严、目标不清,所以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设计普遍缺乏课前调查,只是凭借课本的教学要求设计教学目标,或者是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设计,不考虑学情与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等,造成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缺乏可靠性。

2.2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活动联系不紧密

我国课程教学虽然没有歧视体育课程的内容规定,但由于大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使得体育教学的地位极其尴尬。而且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要求具有完备的教学计划、教案等,但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学要求较低,这就造成很多体育教学,教学设计或教案只是用来应付教学检查,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联系不紧密。

2.3情感教学目标设计空洞

教学目标设计要求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完成几个既定的目标,现行的做法是完成三个主要目标:一是对体育知识、技能的认知目标,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一些体育技能之外的体育知识,了解相关体育文化、体育技能的原理等;二是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学会一些运动技术;三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情绪等。前两个目标一般教学目标基本都容易达到,但情感目标从设计到实施、考核在体育教学中很难达到,情感目标难以量化,很多体育教师只是在课程目标设计时提到情感目标,但即使是教案里也难以体现,针对情感目标的教学活动更是少之又少,情感目标空洞,没有实际内容。

2.4教学目标设计观念落后

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具体的课堂要求上,只考虑学生学多少体育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几个动作或技能等,站在教育的高度进行设计。体育教学是学生教学的一部分,除了体育教学具体目标以外,还承担着学生教育的责任,独立地设计教学目标显然没有完成整个学校教育的目标。加之,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学观念与模式影响较深,过于注重技能教学,为热爱技能进行教学设计。虽然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但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还是影响着一部分体育教学工作者。鉴于此,需要抛弃那些落后的观念,从教学设计上进行观念更新。

3.策略

3.1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可靠性

要充分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改革要求,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身体素质存在的差异,以及现实的教学条件,设计符合自己能力、学生有兴趣能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

3.2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

要做到教学设计提到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整个教学工程科学规划,保持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活动高度一致。

3.3情感教学目标操作性要强

认识到情感目标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情感目标,并设计能体现情感目标培养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目标进行记录,并能合理量化,把情感目标教学落到实处。

3.4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抛弃只注重技能教学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出教育的目标和责任。

4.结语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缺乏可靠性;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学活动联系不紧密;情感教学目标没有内容;总体教学目标观念落后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可靠性;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情感教学目标操作性要强;更新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篇9

一、全面与简洁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发展目标。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如何设计全面而又简洁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就成为很多人研究的对象。第一,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第二,关注知识目标。知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和前提,方法能力目标是工具和武器,情感态度目标是内驱力和政治立场”。因此,双基目标是基础的目标。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建议首先设计双基目标,再设计其他范畴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主要目标,形成课堂教学目标。以四年级上册《简单数据整理》为例,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主要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最后将选定的目标整合在一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就可以得出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如“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在表述上有取有舍,充分体现了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的要求。

二、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

教学目标一般描述的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终端结果,没有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目标内容。在目标描述上基本都采用了“培养学生……能力”、“掌握……知识”的方式。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例,过去制定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意义,形同虚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认识到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认识到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方法这些结果,它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根据这一思想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等结果的描述,更要重视这些结果形成过程的描述,使用形成、养成、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仍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目标设计为例,根据过程目标与终结目标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将目标制定为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层面立体的整合,由静态走向动态与静态的整合,不仅体现了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的要求,而且赋予了教学目标以“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三、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相结合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在教学中调控教学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准确,目标的描述一般也要采用行为描述,并使用能够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指出、比较等。如“掌握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等目标,改为行为描述不是一两句话能表述清楚的。因此,人们又开始关注目标的心理描述。心理描述通常使用一些能愿感官动词,如愿意、乐于、欣赏、了解等,它的优点是概括性和完备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把握教学方向的作用;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即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为了使目标的完备性与可操作性都得以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应采用心理描述和行为描述相结合的思路。

在这里有两点应该注意:第一,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要改变目标陈述模式,采用“学生能……”“学生具有……”等表述方法,清楚地表明学生是目标实施的行为主体;当行为主体省略没有写出时,从上下文要能看出行为主体是学生。第二,描述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要准确。例如,《新课程标准》将知识技能目标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等级层次,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正确领会各层次目标的意义和要求,设计偏高或偏低层次的目标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

篇10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69-04

不管课程标准会作怎样的修改,教学目标都会有多样的呈现方式,在当下就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而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仍是比较合适的方式。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教案存在如下问题:课时教学目标缺失、三维目标割裂、行为主体错位、行为表现抽象等,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对课程目标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分解技术薄弱。

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教师往往认为,“目标是重要,我已经看过了,心中有数”;“主要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至于目标,只是个‘摆设’而已”;“‘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不会写,难以描述,也懒得去写”。当下的一些课时教学目标已变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内容,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日益残缺化或被形式化。笔者对某区105位中学数学教师开展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其中“你会基于课程标准进行目标分解,并认真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吗?”的答案统计显示,会的,占20.0%,多数会的,占26.0%,偶尔会的,占36.0%,几乎不会的占18.0%。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很多教师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意识不强,不会分解和描述教学目标,认识不到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一、课时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目标缺失

目标缺失主要表现在:教案没有设置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栏空白或敷衍了事,残缺不全。大多数情况就是教师简单地写几句关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而很少提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二)课时教学目标偏离课程标准

课时教学目标偏离课程标准首先表现在课程理念“涛声依旧”。虽然课程标准修订版即将下发,但是课程倡导的“‘用教材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重组’,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主旨是不会变的。但不少教师仍然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中的“课程”几乎等于教科书,无论面对什么时期的学生,什么层次的班级,教什么和怎么教几乎完全取决于教科书。学生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成为了一个被不断灌输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很难得到发展。[1]

课时教学目标偏离课程标准其次表现在行为主体错位。课堂学习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学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学的行为,而不是教师教的行为。但是形如“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能力”之类的表述,指向教师的行为主体错位,仍然大面积出现在教师的教案中。

(三)课时目标表述不具体

课时目标应是具体的、微观的。因此,数学课时目标强调可操作性、具体化,是经过课堂教学,能看得见的“学生的变化”。课时目标表述不具体体现在教师把课时教学目标写成“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而没有具体目标的陈述,也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更没有从哪个层面反映出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思想。由于教师们根本没有着眼于“活动”“过程”和“体验”,因而显得抽象和不可考量。

(四)三维目标人为割裂

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因为不会描述,直接忽略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应是融为一体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必须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只有在过程与方法中才能形成和实现。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把三维目标人为割裂,分别表述,确实有待商榷。

二、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导致以上课时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对课时目标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很多老教师对于课程标准虽然J同,却不去实践。他们习惯对着课本和教参,凭借自己的经验备课。因为他们一直使用的方法照样出成绩,所以并不愿意大幅度地改革课堂。另外长期教学毕业班的教师,自认为目标了然于胸,或认为课时目标只是设计中的一个“标签”,故对这种文本分解不屑一顾。

正是由于没有真正意识到课时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才导致了没有明确目标的“空”对“空”教学;正是因为目标缺失,才呈现出在风雨中飘摇,“魂不附体”的课堂;正是这种飘忽不定的课堂,注定了当下教学“高负轻质”现象的大量存在。

(二)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存在“落差”

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都很认可,但落实在教学中却有不同程度的“落差”。有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对一些数学教学观念完全赞同。其中认可度最高的教学观念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高达97.7%,认可度最低的是“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到有困难的学生”,赞同率也有85%。但是,教学行为的实现程度却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其中最高的,“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进行教学”才50.7%,认为完全能够做到的教师比例只有31.5%。由此可见,教师认同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原因主要是:1.老教师教育思想跟不上,虽然认同,但无法实现;2.改革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因素阻碍了教师自认为的“冒险”;3.知识老化、师生之间存在代沟,教师没有真正把握学情。

为了纠正这个“落差”,教师在设计课时目标时,应牢记两个“有没有”:有没有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并在课标指导下研究过一份完整的高考试卷?设计的教学活动有没有设定在大多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合一地带?教的起点应在哪儿?许多教师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学的起点!”其实并不是这样。如图1所示,教师教的起点和学生学的起点还有好长一段距离,并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绝对的静止状态,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同一个学生,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或者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不同教师指导下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切忌以静止的眼光和简单化、一刀切的心态看待学生,而要用发展的观点、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如何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潜在可能,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找到教学合一的最佳着力点,这确实是一个技术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同时,还要把握动态的、真实的学情,努力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三)课时目标缺乏主体性、层次性和可观测性

在“平行与垂直”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呢?途径、策略是什么?为何越过空间知觉、空间表象直接上升到空间想象能力?显然太空太大。有的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简单地写上两条:1.使学生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概念;2.使学生体会垂直和平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很明显,主体错位,表述太过粗略,层次不强,与知识紧密相关的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根本就没有,且目标不可测量。

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主体明确、具体、可测、有层次、可实现。其实,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很简单,抓住ABCDE即可:Audience(行为主体),Behavior(行为动词),Condition(行为条件),Degree(表现程度),Evaluation (评价、评估)。还是以“平行和垂直”为例,可以设定为如下几条:1.学生(主体)通过操作、想象、观察(行为动词)等活动(行为条件),理解平行和垂直的概念(表现程度),能正确判断平行与垂直(评价评估);2.学生经历两直线动态变化的探索过程,感受平行和垂直的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发展空间观念;3.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的平行和垂直现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虽然有时省略主体,但是心中一定要有。

(四)对“三维”目标理解模糊或对整体目标不会分解

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更不是先去完成一个目标,再去完成下一个目标,而应融合在一起。它们是学会、会学与乐学的关系,知识与技能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尽管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性的目标,处于核心地位,是每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但这不应该成为教师们不屑或不愿写后两个目标的“理由”。

三维目标书写的方式,并没有也不必要有一个统一模式。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是分三条明确标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的是去掉三个具体名称,但具体内容还是相对应的三条,有的是将两维或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这都未尝不可。笔者更倾向于最后一种模式,即融合在一起去设计,因为“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三者是相伴而行的,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当然,有时根据需要,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牵强附会地加以表述,表述时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更不一定要平均用力。但是必须要力求做到行为词语明确、具体,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词语来陈述。[2]

(五)对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的关系认识模糊

课程目标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它规定的是一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要求,比较抽象,达成目标时间较长,具有宏观性和长远性。单元教学目标是一个单元所有学习内容的总体目标。而课时目标则是教师在一节课中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具有微观性、短期性。三者不能混为一谈。

例如,人教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二节应用的举例(第一课时)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为1.通过对事例的解决,能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有P问题,解决两种类型的距离测量问题:一个不可到达的点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2.经历将距离测量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的过程。认识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方法:分析―建模―求解―检验,能够类比解决问题。3.体验将具体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三维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如果去掉以上三条课时教学目标中的后半部分内容,显然就不是具体、明确和可操作的了。而恰恰相反,许多教师就是将没有具体可操作内容的单元教学目标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同理,课程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同,此处不再赘述。

三个层面的目标不一样,那么如何将课程标准落实到单元目标,再具体到课时目标呢?

笔者以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为例予以说明。这节课的内容标准是: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整体目标分解到单元目标再到课时目标,必须要以学生的现时的认知水平为起点,不仅要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还要考量“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由于学生已学习了必修2的第一单元,故可设计如下的单元目标:以线、面的有关定义,四个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有关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考虑到学生已学过集合的知识,教师可将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分别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进行描述和比较。再通过国旗与地面、火车与地面的关系等生活场景,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又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并已初步学会了转化思想,因而教师可再将单元目标具体化为如下课时目标:1.学生能借助具体实例,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含义,并能准确理解其定义;2.通过折纸实验,门窗旋转等具体操作,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分别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此基础上运用定理解决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证明;3.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体会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4.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3]

没有科学的、适切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效果;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就很容易出现许多人为的教学问题。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一项点缀、一种摆设,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制定全面、具体、适宜的课时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广大教师应本着对教育负责的态度,认真领会课程标准在教学设计中的灵魂作用,学会课程目标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分解,同时以学生寻求真知为目标,综合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经验,以超越教材的方式,与时俱进地制定出以人为本、既符合课程标准又具可操作性的课时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允t,李锋.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理论诉求[J].基础教育课程,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