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0 04:0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美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不能全面地看待美术教育
多数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绘画作品、总以成人的眼光去看、纠正孩子所谓的“错误”,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小孩子会将天画成灰色、太阳画成蓝色等,这并不是错误的,而是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直观认识和表达。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这样的绘画,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在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情感宣泄的方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模式死板
课堂评价对于孩子是极为重要的,一句鼓励的话语甚至能决定一个孩子今后的一生是怎样的。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评价方式,运用多种评价语言,要对学生起到有效作用。例如,在一堂课中,教师往往会对学生的绘画作业给出这样的评价“:画的很不错。“”还需要多多努力。“”画得很好!”等完全没有价值的话。
建议教师换一种方式,具体地去引导学生,例如,“你的太阳画的很棒,让老师一看到就觉得暖洋洋的”等评价语言,让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取长补短。对于幼儿美术教学,教师普遍采取教师选材,教导学生绘画的方式。然而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对于幼儿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毫无益处。
教师应该放弃死板的教学板书,融入孩子的世界,绘画的题材可以随意发挥,让学生画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喜欢上美术课,才能最终达到量与质的转换,也可以借鉴国外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教材或作品,认真学习并运用到课堂中来,都能够对现阶段死板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教学设备
幼儿美术教育是启蒙教育,而美术教师则多数没有相关的专业的教学经验,只能以大众的、通俗的教学视角来对待教学成果,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无法有效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而教学设备的不齐全,也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前进,这些归根结底,是社会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的不正确或不重视。
二、总结
篇2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 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 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 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 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 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 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 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一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
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 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 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 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 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 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 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 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 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 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 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 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 恩海姆(Rudo If 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 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 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 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 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 、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 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 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 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 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 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 ,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 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 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 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 0fe8 ?锥?朗跻?胄词档哪J街?小?/SPAN>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 )”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 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 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 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 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 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 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 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 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 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 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 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 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三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 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 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 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 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 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教育;误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56-01
儿童有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心理,他们拥有伟大的想象力,他们作画时随心所欲,形状、颜色、构图变化无穷,不受任何限制,表现了儿童特有的质朴、纯真、自然、幼稚的美。而幼儿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所以教学方法和内容必然有着内在的对应性。但我在教学中经常看见教师们进行纯技巧式教学,让孩子们机械模仿,一些家长看自己的孩子在画画时笨手笨脚的样子,显得比孩子还急,看到孩子画出来的画和老师的范画有差别就训斥孩子,用对成人的教育方法教育幼儿,用评价成人绘画作品的标准评价幼儿的作品,这无疑造成幼儿学画心理障碍,摧残幼嫩的童心,挫伤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针对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幼儿园美术教学和家长观念两方面存在的误区,浅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误区一:幼儿园美术教学存在的误区
1.重技巧轻想象。《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注入式教学,即老师怎样教,幼儿怎样画,亦步亦趋,不能走样,近似于机械模仿。还过分强调幼儿涂色能力的训练。这种教学只有教师一个人的积极性,而几十个幼儿是被动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这种舍本求末的方法压制了孩子们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孩子们自身潜能的发挥。
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2.追求成熟美。《纲要》中,艺术部分的表述是“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教师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由此可见,幼儿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在于要孩子画一幅多么象样的画,而是要激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而现实中,幼儿被要求学画一定要“象”,横要平,竖要直,把画画得“象”与“不象”作为学画的终极目标,这样会导致孩子画画的胆子越来越小,又擦又改,谨小慎微,匠气十足。
3.幼儿美术创作没有自由的环境。《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总是让孩子们选择用单一的工具作画,孩子的绘画创造没有自由的环境。没有什么于艺术有关的创作活动比自由的画画更轻松的了。教师应鼓励幼儿随意选择材料和手法画画,告诉他们不要以为只能用水彩笔或油画棒绘画,绘画可用的材料各种各样,随手可取,如:棉花点染、树枝造型、树叶树皮装饰、各种布料创造肌理效果、橡皮印章画、铅笔屑粘贴、树叶拓印、吹墨画等等。
二、误区二: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
1.恨铁不成钢,对儿童作品的评价方法有误,扼杀幼儿学画的兴趣。学前儿童自我评价发展首先表现为儿童依从性评价和被动性评价,其自我体验容易受暗示。大部分家长评价幼儿的作品都是看幼儿画得象不象教师的范画,认为不象,就急躁,批评多于表扬,这种评价方式造成幼儿消极心理引导和暗示,让孩子认为,画就得象,否则就不好,但幼儿的身体机能决定他们不能做到画得横平竖直,比例恰当,过多地批评使幼儿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感觉自己无能,扼杀幼儿的绘画兴趣。一颗幼小的心灵需要的是鼓励和肯定。多表扬、少批评,调动积极因素,提高幼儿学画的兴趣,这一点十分重要。
2.认为学画要象,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究竟什么样的幼儿美术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家长们认为画得象,颜色涂得均匀,就是好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著名画家马蒂斯、毕加索都曾模仿儿童画,从中寻找灵感,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家长应该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学习如何欣赏幼儿的绘画作品,鼓励孩子多想象,给孩子的作品肯定和表扬,通过正面的评价和引导,让孩子体验到想象和创造的快乐,从而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的兴趣。
篇4
一、感知欣赏法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观察欣赏事物的审美特征,帮助幼儿积累内在图式,深化幼儿的表象,使他们获得鲜明、深刻、完整的视觉表象,提高其审美感知能力。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感知欣赏时,感知内容上须是事物的造型、结构、色彩、运动模式等审美属性,感知方法上应注意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顺序,同时注意用启发性和艺术性两种语言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二、情感体验法
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使幼儿的内心情感模式与外在事物模式形成同构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情感体验时,首先应注意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对象进行想象和体验,同时对内在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能在头脑中形成视觉形象。
三、游戏练习法
教师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状态下习得美术操作技能,把视觉形象变为视觉运动形象,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游戏练习法的使用灵活多样,教师应注意美术命题的游戏性、操作过程的游戏性、具有可游戏的美术成果以及游戏活动中的美术训练等几个方面。
四、范例演示法
教师直接呈现现成的作品或把美术活动中的重点、难点直接操作给幼儿观摩,以利于他们学习美术活动必需的—些工具与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一般而言,范例演示法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尽量少用它。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范例应该多样化、有美感,其创作方法应让幼儿能理解和接受。演示应注意尽量让幼儿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五、儿歌简化训练法
教师将绘画步骤编成儿歌简,让幼儿通过儿歌掌握绘画要领,从而使幼儿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绘画作品。这不仅增强了幼儿绘画的乐趣,也提高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六、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法
教师安排幼儿学习的内容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克服幼儿易枯燥厌学,难而知难放弃的特点。从而提升幼儿绘画的信心,为幼儿学习美术开了个好头。
七、兴趣培养法
(一)选材要新颖,形式要多样
幼儿开始学习画画时,教师一定要在选材内容上下一番功夫,一定要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题材。假如一开始就教幼儿正规学画,从单调、枯燥、呆板的几何图形入手,势必抑制他们学画的兴趣,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甚至对学画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感。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教师一定要采取灵活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画画的欲望。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学,不但愿意学,而且能起“乐学”之效。
(二)认识幼儿的涂画表现,尊重幼儿的情感表达
三岁的孩子处于涂鸦阶段,他们的画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线条不直,歪歪扭扭,比例不正确,造型不完整,画出的物体大致相似,甚至很不像样,但正是那些不太规范的圆圈、点点和线线,以及一些近似于符号的图形,都包含了孩子这一时段的想法和情感,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这种现象,这时,我们可以试着去问问孩子,让他们给你讲一讲画中表达的是什么。例如:有个小朋友在画人物时,只是画了几个歪歪斜斜的圆圈及一些线条,而他的回答的确令人吃惊,他说:“我画的是一个人在和别人吵架,你看他正在哭呢。”啊,原来那些在我们看来是乱线条的画,他竟有这么多想法,这时我及时当众表扬了他,说他画的画很好,孩子高兴极了,逢人就说他画的画最好。从此,这个孩子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步很快。
我认为,对于孩子的作品,尽管有些很不成熟,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应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创作意图,经常问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认真听孩子在绘画中的言谈,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及时给予技巧上的指导,孩子在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指导后,才会感到他的画是有意义的,画的兴趣就会更浓,进步会更快。
(三)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绘画学习环境
创造良好的绘画学习环境,虽然它不是直接的做法,也不能产生直接的作用与效果,但它对幼儿却是一种极好的熏陶,能引起幼儿共鸣,使幼儿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自然是美好的,花、鸟、鱼、虫、田野风光,都是幼儿所喜爱的,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幼儿更多地接触大自然,引导幼儿观察、认识、了解大自然,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知识,充实幼儿的头脑。 我们还经常带幼儿观看大班幼儿作画,欣赏哥哥姐姐的画,定期为幼儿办画展,展出全班幼儿的作品,充分发挥环境的刺激作用,对幼儿绘画兴趣培养同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5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回归;主题活动
一、回归生活的美术学习必要性
在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也即是生活”。幼儿作为一个年龄小,知识和经验都比较匮乏的个体,他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体验、积累、构建知识和经验体系。回归生活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尝试兴趣,激发幼儿不断以满怀的热情去探索。所以在幼儿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不断的带领幼儿进行各个方面的体验,以积累美术教育的经验,让直接经验直接在美术教育中体现。同时也要通过多媒体等突进拓展他们的间接经验,让美术教育在直接和间接经验和常识中不断升华。在儿童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美好的,真、善、美都是都充斥在幼儿的脑海中。我们通过不断的美术学习来关注幼儿的精神世界,让生活的美好和未来的憧憬在幼儿的世界中得到再次的显露。这个时段的美术学习不注重技巧的培养,而注重他们精神世界的显露,鼓励幼儿通过美术将自由、纯真、活泼得以展现。所以美术应该在追寻幼儿精神世界,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体现心灵感受。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资源整合
1.自然环境为踏板的开发。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在自然中发现的美,通过植物成长记录本,集体交流活动等形式开展。幼儿通过郁郁葱葱的森林、秀丽的山峰、曲径通幽的公园、七色的彩虹等自然景观来体验自然环境的美。幼儿还可以用植物的叶子、种子、瓜果蔬菜、贝壳等自然材料进行美术课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材料的特征,利用他们的特征进行美术创作,进而更加体验自然的美。幼儿也可以采用生活中的用品来开展创作,用废旧物品例如报纸、包装盒、旧瓶子等进行美术创作。
2.以主题活动的形式为中心进行美术教育开发。随着整合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在美术教育中也可以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美术资源开发。让集体教学、区域游戏、主题花墙、家校互动等都可以提现艺术的美,让学生感受美。例如可以针对奥运为主题,教师可以让健康、快乐、幸福等理念渗透到美术活动中,可以设计运动服、徽标、吉祥物等。在自行车比赛为中心活动的主题中么可以设计一些公园、道路、街景等形象。通过这样的主题式的活动,让幼儿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记录生活、积累创作素材。
3.以优秀作品点状发展。如果在创作中遇到了比较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让家长帮助来记录幼儿的经典时刻,这也方式也是艺术化的生命感受。在日常的美术教育中可以收集比较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赏析,这个赏析可以在教室的引导下进行,让幼儿感受不同媒介、不同方式、不同手法、不效果下表现同一种情感的方式,让美的方式在幼儿内心中不断的内化和升华,促进幼儿萌发最初的美的情趣。
三、生活回归的幼儿美术教育途径
1.自主美术区域的建设。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在幼儿看来美术也是一种游戏。在开发自主美术区域时,我们首先必须倡导幼儿游戏的自主性,给幼儿提供多种可能性,让幼儿自己手机游戏材料、设计美术分区、配置游戏角色等,让幼儿通过自己想象来拓展游戏情节和情景。其次我们也要考虑到年龄因素,给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供适合他们的游戏和体验机会。再次在美术游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游戏环境的选择,积极创设和完善幼儿自主创作,让幼儿在丰富的选择中进行不断拼接,让美术作品得以不断的创作。
2.开放式饮食活动。著名教育学着陈鹤琴的看来幼儿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都是可以用来进行美术体验的。饮食文化在中国可谓是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不论是在餐具还是饮食环境还是花式拼盘中都是美的元素的体现。幼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饮食来开展美术教育,让幼儿在饮食活动中真切和生动的体验生活中的美。具体说来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在众多的饮食活动中筛选出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作为美术活动的素材,将饮食活动从食物、器皿、饮食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细化分类:有水果、蔬菜、荤菜、点心、饮料、糖果等食物;有盘子、杯子、碗、筷、刀叉等餐具;还有西点屋、咖啡房、饭馆、酒店等环境。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遵循体验与创作并重、技能与表达结合的原则,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与自主性的发挥,积极鼓励幼儿创作出别具风格的美术作品。
3.节日活动渗透。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为幼儿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节日环境、节日饰品、节日主题都是我们美术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节日中感知生活、享受生活。在每次的节日之前都可以安排幼儿进行仔细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美术教育。例如在节日装饰中,可以利用幼儿的手工绘画,手工作品来进行,让幼儿自主创设节日环境,还可以让幼儿自己进行节日环境的创设,当然这个过程中缺少不了美术教师的指导。在节后的自主绘画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欣赏、体验、谈话等形式来充实幼儿想象空间,然后再进行自主的创作。
参考文献:
[1]夏光明,王立信.弗洛伊德文集———与文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59—160.
篇6
【关键词】艺术熏陶 绘画 创意 美术教育
一、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艺术呢?
1.学习艺术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创造力是高于一切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曾凡一也曾说:“创造力来自对艺术的追求。”而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最重要因素。试想,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再渊博的知识也只是零散的配件,无法拼凑成任何有实际价值的东西。而任何一种艺术欣赏或艺术创作都是一次想象力、创造力的实现过程。这个过程,促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同时工作,从而开发思维能力,提升灵敏度,使大脑的运用得到锻炼,极大地促进智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纵观古今中外,从艺术中获得启迪的学有所成者不乏其人。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是一位不错的小提琴手;科学家钱学森则坚信,“搞科学同样需要灵感”,而他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感悟而来。
2.艺术是快乐的源泉
快乐可以在创造艺术中产生。孩子几乎个个都爱画画。为什么?因为他们在画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其实,大人也一样,试着静下心动手完成一幅画,甚至照手边的卡通抄一幅。不管好不好看,过程一定是放松的,心里一定是满足的、快乐的。
其实,艺术的快乐,在生活中无时不在,只要细心感受。路旁一堆看似垃圾的玻璃渣,花花绿绿,在阳光下,小水晶般明亮可爱;身边的电脑风扇哗哗地响,搭配着硬盘读写的声音像是蛐蛐在海边唱歌;汽车呼啸而过时,再聆听自己的脚步声,一切似乎有着活泼的节奏。
3.艺术是拓展知识面的有利渠道
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拓展知识的过程。
应对问题时,一个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与其知识面成正比,创造力的精髓则在于对问题多方面的认识思考与联想。也就是说,艺术有助于启发乃至增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获取渊博的知识,从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能力。孩子是属于未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知识点越发趋向于交叉、渗透、融合。非艺术类学生主动接受艺术熏陶、充分挖掘其艺术潜能。艺术的魅力与力量将愈加凸显。除了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外,雄厚的基础知识和非智力因素如优秀的情商、高尚的道德修养乃至美学修养的积淀,对人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如何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
1.有意识地让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
孩子是一艘小船,需要父母细心的引导,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港湾。父母的责任重大,既不能急功近利,让孩子成为各个方面的能手,也不能强迫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而违背孩子的愿望和天赋,更不能一味地放任孩子去寻找自己的天赋。但父母有必要让自己的孩子接触并学习艺术,不一定走这条路,只是要得到艺术素养。
为创研原子弹、氢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汪德熙也是一位钢琴家。他从小喜爱音乐,曾学习过小提琴、钢琴和声乐。上世纪40年代初,汪德熙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时,经常参加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留学生组织的合唱团活动。他们演唱最多的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和《长江船工号子》。对音乐的热爱和深厚造诣曾一度使他有过专业从事音乐事业的想法。古建筑、园林艺术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生物学家、化学家高士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科学小品作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数学之王苏步青、物理学家李政道……这些堪称大家的人物都不仅有广博的科学知识,也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
2.理解和保护孩子的艺术创造力
有些父母会有意无意地当着孩子的面评论甚至贬低孩子的作品。这类做法是非常忌讳的,这等于直接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其实,孩子画一个没有闭合的圈圈也是一次努力和探索;画一张满满的、看似乱七八糟的画,也许是一个带有繁杂情节的战争场面。
每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艺术家,他们那敏感的心灵,细微的感觉,毫无束缚的思想火花都是最真实、最有价值、最富创新的。父母大可不必担心孩子的艺术创造力,甚至去评判、“教”孩子画画,而应该对孩子的创造行为做到理解、爱护和欣赏。
3.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启发创意思维
绘画,主要是创意的表达和技法的表现。幼儿学画,技法是很难教的,因为绘画技法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事,孩子没有耐心,强制学习可能会造成逆反心理,还不如父母在创意上加以启发。
引导孩子细心观察,是诱发孩子创意的有效方法。例如,摘一片凤凰木的叶子,让孩子细心观察,问他们:看到这一小片一小片穿在一起的造型会联想到什么?可以做什么用?有时候可以随手拈来,用各种颜色的树叶和他一起拼个图形,制作一张小卡片。
4.用鼓励的方法让孩子大胆地画
有的孩子很喜欢让大人画各种各样的东西给他看,我们可以和孩子做个游戏,比如他出题大人画,或大人出题孩子画。为了不禁锢孩子的思维,大人画的时候,要尽力都画不一样的造型,如画太阳,这次画的是线条的,下次画的是色块的,再下次画个外圈是火焰的。孩子自己画的时候,大人可以在一边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一边问一边夸,看情况让孩子加些什么。比如消防船会不会喷水啊?水从哪里出来啊?等等。孩子会很放松,越画越起劲,画画的胆子就越来越大。
5.挖掘各种材料,给孩子创造广阔的空间
艺术有它的不随意性,也有它的随意性。只要有艺术的效果,就不必拘泥于它的工具、材料及形式。孩子正处于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是玩具的阶段。粉笔、水粉、水彩、毛笔、铅笔、炭笔等等,什么都可以玩。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画画,比如碎鸡蛋壳、沙子、毛线、面包等。玩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比如手直接蘸颜料画、鞋子脱下来直接压个印子等。把画画当作快乐的游戏,哪个孩子会不爱上它?
6.儿童画之误区
(1)让孩子描简笔画
如图1所示,市面上充斥着这类简笔画的拓本,每页上附了一层半透明的硫酸纸让孩子描着画。这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抹杀。
(2)要求画得很像,涂得很匀
以像不像、涂色涂得匀不匀作为衡量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在有些学校、有些绘画培训班还是会经常碰到的。有些教师认为,把颜色涂得很均匀,不仅可以画好画,还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和耐心。对这种观点,笔者持否定态度。
如图2所示是梵高的名画《峡谷》,山不像山、树不像树,人不像人,颜色涂得也不匀,摆在一起却是一幅心中的山景。这种手法浑厚有力,使画面充满炽热激情,传达了生命的气息和激动人心的感动与震撼。这难道不是一张好画吗?
(3)认为深色就是脏色
在儿童画中,我们经常看到大量的原色和纯色。原色和纯色即未经调和的颜色。从儿童审美能力、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原色和纯色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色彩。但是并不是灰暗的深色、黑色就是脏的颜色,用到深色的儿童画是不应该遭到排斥和否定的。一幅画中,有暗才会有明,有深才能有浅,有对比才会产生和谐,深浅呼应的才是真正的色彩绘画。图3是小朋友用颜料和宣纸表现矿井里的工作情景图,大胆的大面积黑色,丰富的层次让人不禁大为赞叹。谁说黑色的儿童画不好看?
以上是笔者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所看所想所感所悟,衷心祝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小贝.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4).
[2] 王东兴,徐国帅.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力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4).
[3] 陈磊.创新型人才是怎样炼成的——重读钱学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篇7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幼儿美术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幼儿美术教育思想影响,加上教育实践者对美术教育理念的认识还欠深入,走进幼儿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美术教育沿袭着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跟不上理论的现象普遍存在。
回顾以往的美术教育,许多是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教学内容,把美术教学定向为单一的技能训练和模仿,过分强调标准化要求,扼杀了幼儿的幻想和创造。很多喜爱美术活动的孩子,在成人的盲目指导下循规蹈矩,情绪低落,对美术活动兴趣索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改变过去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促进作用,改变过去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幼儿园正确的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在美术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现今的幼儿园美术活动过程的现状如何?究竟何种因素影响着美术活动的开展?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鉴于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问题的探讨都将有利于幼儿艺术思维的培养及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为了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状况进行更为直观、深刻的了解,进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笔者走进桂林市某实验幼儿园中三班的一堂美术活动课,就10名幼儿的绘画过程进行了调查。
笔者随机抽取班级里10名幼儿,男女生各5名,并采取时间抽样法,在绘画课的20分钟时间内对幼儿绘画过程中的主动性、兴趣性、独立性和自我感觉这四个方面进行观察。主动性观察的是根据教师的指导语,幼儿是否主动参与绘画活动,分为四个维度进行记录A:由自身兴趣、愿望支配,自动进行美术活动;B:由特定材料引发,开始进行美术活动;c:看到别人活动,开始美术活动;D:在成人的要求下开始美术活动。兴趣性观察的是幼儿是否对绘画的内容以及活动过程产生兴趣,记录如下四个维度A:自动从事活动,对美术活动灌注极大热情,完全沉浸在活动之中,默默无语;B:欣然从命,愉快从事活动。在做的过程中会自己自言自语地流露出愉悦之情:c:对美术活动迟疑不前,活动中企图离开或张望别人做什么:D:拒绝参加美术活动。独立性观察的是幼儿是否单独完成绘画作品,是否需要教师言语、行动指导。按照四个维度进行记录A:自己决定活动任务,解决问题,拒绝别人干涉,独立完成任务;B:主动请教他人,考虑别人的建议,然后自己完成任务;c:模仿他人完成自己的作品;D:接受并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作品。自我感觉观察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情绪的外在表现,如愉悦、兴奋、沮丧、烦躁等,记录如下A:自己认为很成功,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并讲解作品的含义,能慷慨的将作品赠人;B:对自己的作品感觉满意,但不主动展示,听到别人的称赞感到愉快,希望保留作品;C:认为不太成功,接受别人的看法,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D:感到沮丧,对别人的反应无动于衷或抵触,对作品去向不关心或毁掉作品。研究者将记录幼儿这四个方面的表现,结合一定的辅的对幼儿的访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统计,获得相对应的信息数据。
三、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主动性方面是观察与评价幼儿在发起和投入美术活动时的情况的标准,幼儿对活动的主动性受他对这类活动的兴趣的影响,在活动中是否有热情,感到愉快和满足。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幼儿绘画100%是由特定材料引发,开始进行美术活动。50%的幼儿自动从事活动,对美术活动灌注极大热情,完全沉浸在活动之中,默默无语。30%的幼儿欣然从命,愉快从事活动,在做的过程中会自己自言自语地流露出愉悦之情。20%对美术活动迟疑不前,活动中企图离开或张望别人做什么。影响美术活动兴趣的因素很多,幼儿个人对美术这以类型活动是否感兴趣,幼儿对某一项活动能否胜任,活动是否有吸引力等,都影响幼儿的兴趣。在独立性方面,能自己决定活动任务,解决问题,拒绝别人干涉,独立完成任务的幼儿为60%,40%的幼儿接受并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作品。这既与幼儿的个性性格有关,又与幼儿是否具有美术才能有关,此外还与教师所规定完成作品的时间长度有关。绝大部分的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并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比例高达90%,只有10%的幼儿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太成功,但都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
篇8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曾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拿着笔不知所措;有的无目的地在纸上胡乱涂画;有的东瞅瞅西望望,看到同伴画什么便画什么或者干脆一动不动……幼儿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学前幼儿具有目的性不强、构思能力不完善并易受他人影响等特点造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应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幼儿感兴趣的题材作为创作题材。例如:在下雪的时候带孩子们一起看看雪,摸摸雪,玩玩堆雪人、打雪仗的游戏。再请孩子们来画画,孩子们会更投入地进行创作。
其次,创作开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或者谈话活动,帮助幼儿明确创作主题、与创作相联系的绘画内容以及可以如何表现等。同样是画雪的主题,有的孩子习惯在天空中画上大大的红红的太阳,“我们就是在白天玩的,在太阳下玩的呀?”孩子们疑惑的看着你,那就得请你明确绘画的表现方式,请孩子理解,雪最怕什么,我们的画面里不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再次,应为幼儿提供简单易学但具有变化性的绘画材料。工具的完善,材料的丰富,是绘画的基础,当孩子们有创作欲望的同时,请将这些材料为他们准备好,放在随手能触及的地方,请他们来创作。
最后,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当发现幼儿停笔不动或左顾右盼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的意图、心态,多给幼儿正面回应,找出幼儿成功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建议的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如:“刚才想画什么的?”“哪里不会画了?”“看看旁边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通过言语上的提示、问题的启发,帮助幼儿找到创作的方向继续下去。
还有在美术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活动结束了,仍有些幼儿因种种原因还未完成自己的作品。那么这时教师该不该进行活动评价呢?怎么评价?
首先,教师要观察还没有画完的幼儿有多少,如大多数没完成,不必着急评价:如只有少数几个就可以进入评价环节。
其次,教师要将这些没有画完的幼儿作品与画完的展示在一起,并与未完成的幼儿说:“等有时间你们还可以画!”评价过程中不要回避这些作品,因为他们只是没有时间继续画,并不是画得不好。
篇9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作的愿望
美术是视觉上的艺术,想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关键是为幼儿营造一个具有视觉美感的创作环境,让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愉快的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究,乐于学习。在幼儿园中,幼儿大部分美术活动是在教室进行的,因此创作环境主要就是指教室中的环境。要让教室的环境适宜孩子进行绘画创作,关键是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同时也要让环境具有审美价值,有目的、有选择、合理地布置活动室,根据主题内容,联系日常教学,营造出一种愉快、活泼的环境氛围,对孩子产生迁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点滴中感受艺术的美,让孩子融入到情境中,自主探索。平时也可以利用恰当的时机,引导幼儿积极体验感受环境,丰富幼儿的情感教育,开阔眼界。
二、丰富活动形式,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在为幼儿设计艺术活动时,要考虑到活动应是能让幼儿主动参与的,不能有任何强迫性。《纲要》中也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让幼儿愿意自由表现自己的想法,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是关键。幼儿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往往能够集中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体验自然比较深刻,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把握细?,结合了自己的想象,有利于幼儿的创作。教师也要给幼儿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描述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单一的绘画形式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甚至对某种绘画工具产生依赖性。因此教师要注意组织各种不同的美术绘画形式,或是游戏式的教学情境,丰富幼儿的体验,比如在户外作画、沙画、盘子上作画、水墨画等,为幼儿提供不同的作画材料,比如:颜料、蜡笔、墨水、水彩笔等,或是不同的绘画工具:蔬菜印章、棉签、碎布、手印,还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作画,放松自由的创作环境,有利于幼儿开展丰富的想象力,表现自己的个性。而新颖、有趣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创作
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时,教师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倡作品与形式的个性化。幼儿的美术作品中反映出孩子的情感和体验,和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世界。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对孩子给予鼓励,让幼儿在获得绘画经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幼儿美术的重点是对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启迪,而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思维和想象力的特点,给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导幼儿用合适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用自己认为有美感的形式,创造性的表达、表现对事物的观察和感悟,注重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发展,比如:在画房子时,对幼儿说:小兔子要建造新房子啦,你们愿意帮助她建一栋大房子吗?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创作,对有特点、有想法、有创意的作品不吝表扬,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这样也可以消除迟迟不敢下笔的幼儿放心大胆地去画,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想象画在纸上。
四、重视幼儿作品的评价
篇10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幼儿教育 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最被关注的是走在社会前端的人、引领方向的人。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需要这样的人才;需要懂得创新的人才;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此我们要从娃娃抓起,努力培养文化界、科技界的创造型人才。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之一。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教育儿童的创新行为是教育者需要研讨的一门专业课程。关于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发挥儿童的创新潜能,人人都各执己见。
一、美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幼儿在日常教育中收到的美术教育是有限的,大都通过美术教育老师的引导,其中美术教育中的手工课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为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通过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双手参与活动。通过这些动作,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得到发展,并使手指和手腕配合一致,协调发展。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手脑并用”。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质相应运动区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因此,手的动作对发展思维有积极的参与作用。
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在画画或做手工的过程中要与同伴交往,帮助同伴解决困难,与同伴共同进步。这就无形中引导幼儿学会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如自信、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等。
二、将幼儿美术教育方式生活化
(一)专业化美术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这种被称为专业化的美术活动大多以思想比较成熟的一部分群体为主,大都出现在中高中和大学的美术课程中。在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中,大都以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为主,并在这种生活化美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向专业化引导过渡。
(二)生活化美术
“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是指,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将传统美术活动的材料与幼儿生活中发现的美术元素相结合,组织开展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的活动,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
三、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一)培养兴趣是重中之重
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的美感体验处于积极发展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欣赏美的东西,而且要鼓励幼儿敢于把感受到的美表现出来。为了培养幼儿的美感意识,提高幼儿的美术素养,发展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必须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论是发现美、欣赏美还是创造美,都是通过美术教育实现的。
(二)如何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观看电视节目,欣赏电视中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并加以评论解说;或者参观艺术作品展览,引导幼儿欣赏优美的艺术作品,提高欣赏美的能力。在幼儿获得美感体验、提高欣赏美的能力之后,家长可以让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美景,鼓励孩子进行实物写生,把他观察到的美景描绘下来,加以适当的想象,创造美。
四、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
幼儿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由个体以最便捷的方式融于社会,美术活动也很好地为幼儿提供了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而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多少画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让孩子参加美术活动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丹尼・格雷戈里.手绘的奇思妙想[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