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4 02:4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生态乡村规划设计;探讨

未来的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良胜发展,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将生态的观点引人到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中来,以生态学的原则指导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人、自然、社会、经济的相互依存与协调统一,建设高效和谐、持续稳定、舒适美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村镇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1、当前乡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村镇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村镇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在进行村镇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化,耕地减少等,不仅仅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因而,加强生态设计观在村镇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村镇建设用地的开发量在迅速增加。由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较低的投人。为避免土地平整和拆迁安置费用,开发部门常选取交通条件好、平坦开阔的土地,而这些土地往往都是良田.这给广大村镇农田耕地的保护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造成耕地数量锐减。一度曾较为盛行的“开发区热”也影响到村镇。各种名目的所谓“开发区”占用了大量的良田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2 近年来村镇生态环境的污染有加剧的趋势,其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为农业污染,如过量施放农药、化肥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农村使用塑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等一方面为村镇工业“三废”污染。村镇经济发展的落后以及环境意识的淡薄往往使得人们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工业项目的选择及用地布局的不合理,加上部分有污染的城市工业有向村镇转移的趋势,都使得村镇“三废”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再有村镇的垃圾污染也很突出,垃圾往往任意倾倒且未经处理,部分城市近郊的村镇更是受到自身垃圾及城市垃圾的双重包围,生态环境恶化。

1.3 绝大部分村镇缺乏排水设施,生活及生产污水随意排放,影响环境质量在集镇。自来水管网普及率虽然较高,但却缺乏相应的水处理设备对饮用水进行处理,而在农村,居民多采取直接从江河取水或自家打井的办法,水质状况更是令人担忧。还有大部分村镇通讯落后,部分村镇供电不足。此外,多数村镇居住环境质量较差道路断头多且路面质量不高,土路较多.缺少路灯及环卫设施私人建房缺乏统一规划.有些地方住宅布局杂乱无章大部分村镇都没有供居民观赏、休闲的公共绿地,公共绿地面积为零人畜混居现象仍有存在。垃圾粪便无人管理,卫生条件差等。

2、生态设计观在乡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设计是一种以现代生态科学为基础和依据的设计思维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保持与维护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生态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性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乡村规划中融人生态设计观,也就是将生态设计的思想渗透到乡村规划的各3个阶段。即村镇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阶段和集镇、村庄的建设规划阶段,以生态的原则指导乡村规划与设计。推动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2.1 合理布局各项建设用地

村镇各项建设用地的布局首先应满足节约用地的要求,用地选择上不占或尽量少占良田。还要做到有利组织生产协作,使货源、能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再有,要做到方便居民生活,协调好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如将有污染的生产项目布置在村镇的下风向及河流的下水向,避免生产对居住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协调好过境道路与村镇生活的关系。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的村镇生活环境。

2.2 积极发挥村镇园林绿地的作用

村镇园林绿化用地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改善小气候、创造财富、美化村镇和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规划布置中应做到结合村镇自然环境,将不同性质的绿地在村镇中均衡分布。构 成较完整的村镇园林绿地系统。必须改变原有村镇中缺乏公共绿地的面貌,提供多种形式的公共绿地,满足村镇居民游憩、休闲、娱乐的需求同时.要根据村镇的特点,综合发挥防护绿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村镇防风防沙林及卫生间隔林等发挥村镇生产经营绿地的作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绿地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注意布置各种交通绿地、公共建筑及生产建筑附属绿地,增加村镇绿化覆盖率。在树种的选择方面,应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并根据不同性质的村镇绿地区别对待。

2.3 完善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高村镇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尽快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如加强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等工程管网的建设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及自来水的净化推广集中供热、节能型采暖热水家用锅炉及小型燃气锅炉的应用等,并且积极倡导清洁型的新能源,如采用太阳能、沼气等加强村镇垃圾粪便的管理,以生态的观点进行无害化处理,用作肥料或回收利用。提高环境卫生质量

积极防治水污染.推广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以利于进行回收利用,变害为利实行人畜分离,牲畜集中饲养,其垃圾粪便单独处理。保护村镇生态环境。

2.4 严格进行宅基地的管理

村镇居民宅基地的选择应严格按村镇建设规划进行。规划新建宅基地必须控制在国家及地方相应定额标准以内,杜绝浪费土地的现象。对原有的旧宅基地进行改造,废弃或空置的宅基地应进行再利用或还田复耕。针对东北地区原有宅基地较大的实际情况,规划中应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在旧村镇改造时通过一次性拆旧建新,执行新的指标,也可以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退地还耕,或者让出旧宅基地的超面积部分进行村镇绿化建设,改善村镇生态环境。并节约土地。

2.5 积极发展村镇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建造自身可以良性循环的建筑,使其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自然、舒适、节能、无污染的生态居住环境。例如在住宅内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供暖和制冷利用沼气技术处理有机废物,提供燃气能源利用先进的生活污水高能低耗处理技术及雨水管道收集技术,进行生活污水及雨水等的回收利用运用生态建材建造村镇住房等等。目前,首先应积极开发研究村镇住宅生态节能新技术、新结构,如提倡建设改良型生态建筑,便于就地取材,节约资金在寒冷地区推广复合保温墙体,减少能源损耗等。

3、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的农村经济建设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在获得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而正是这些代价促使我们认清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未来的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良性发展,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将生态的观点引入到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中来,以生态学的原则指导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人、自然、社会、经济的相互依存与协调统一,建设高效和谐、持续稳定、舒适美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村镇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青园.生态设计观在乡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9,(17)

[2]李志刚.村镇生态规划设计手法和策略室内设计[J].2011,(03).

[3]冷红,金虹.乡村规划中的生态设计观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J].2010,(01).

篇2

关键词:园林学视角;美丽乡村;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

受我国基本国策影响,建设美丽乡村是当下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诸多地区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在对乡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因为构建步伐较快,对乡村一些基础要素或是实质原则有所忽略。因此,本文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探究思考美丽乡村建设。

1园林学视角的概述

1.1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是把乡村景观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对象包含农业、生物、湿地景观、农田等。当前乡村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园林研究者以保护环境为原则规划村庄,对环境进行改造,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展现乡村生态的优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2地域性

乡村的地域性包括了情感记忆、生活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一些植物、建筑等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乡土气息。这些要素不单单依赖于具有特征性的建筑以及山水等,同时,也依附在地域的文化认知与情怀中。

1.3文化性

基于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情怀不单单包含了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交流方式与精神情怀等。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用到对联与牌匾等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可以传达该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牌匾或是对联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组成元素的。美丽乡村中的文化要与其他乡村的文化进行区分,从而突显乡土特点。延续乡土文化是确保乡村建设的基础,可以使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加多样化,使乡土民情得以保留,进而增加乡民的自豪感。

2基于园林学视角的乡村建设

2.1生态性建设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的特性。村庄的布局与溪流、河道、山体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或是与自然风景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当前已有的景观资源。绿化建设是体现乡村生态的基础,不论是在山水风貌上,还是生物保护中,都是属于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流水的添加,可以有效还原出自然生态的美观,对于一些垂柳或是滨水植物等基调树种的配置,创建出一个适合生物与乡民栖息的场所。植物需要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时刻注重季节变化,建设出一个美丽且生态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基本使用乡土树种,搭配使用引种驯化的景观树种。

2.2地域性建设

在建筑改造方面,保留乡村区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对于一些破损的建筑作复原处理,既能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还能对其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留带来极大帮助。一些新建的建筑物需要通过门楣、门窗等在形式或是颜色上进行处理,使其充分与原有的建筑物协调统一。同时,应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展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在建设美丽新疆乡村建设中,更要加入民族团结的设计元素,使其空间具有领域性与识别性。对于目前因住宅而形成的巷道,在满足原有机理的状况下,可以对其空间进行梳理,使其空间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在景观建设上,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的方式,有机融合景观建筑物,从而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2.3文化性建设

依据乡村用地设计与该区域地质地貌的特点,依附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化风景区。可以在一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旁边构建休闲公园,使其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或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的区域,构造出一个可以供乡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地。公园可以充分结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例如,结合孝道,自古以来我国都在提倡孝道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公园的核心雕饰,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提供给乡民一个休憩、锻炼的场所,可供村民品茗下棋等,不仅满足乡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

3结语

基于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统一的目的就是使乡村更加美丽。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构建美丽乡村不单单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实际构建,满足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在构建美丽农村时需要重点加强文化、生态、地域的建设,基于此,才可以真正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作者:赵晓忠 单位:哈密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王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6(5)

篇3

以北京为例,全市4000家日间照料中心2/3关闭。为什么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难以盈利?我们在做国家标准的时候,也曾经访问过全国的其他地方,很有感触。发现以下几个原因:从运营服务的角度讲,一是我们国家老年人口是2亿多,其实年轻老人的数量比较大,可能占到1/3还要强。这些老人并不需要天天坐在那儿看电视,而是需要小饭桌,需要组织一些活动。二是大部分失能老人又不方便去日间照料中心,因为走不过去,这些人更需要的是上门服务、陪医,而不是去日间照料那里坐着。这就是日间照料很难运营的原因。

从运营服务的角度来说,因为现在的服务能力有限,服务人手少,没有办法接送老人,日本有介护保险,可以派车去各家接,再用车送,但是咱们国家做不到。日本的瓶颈也在这儿,没有办法很好地接送很多老人,这是日本日间照料存在的问题。另外,因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在社区,场地有什么条件就用什么条件,场地比较小,床位数少,因此能够容纳的老人数量就少,要成为一个机构,至少要有这么多人来运营,所以就难以实现盈亏平衡。我们感觉到社区都在推动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但其实很难盈利,必须要政府帮助他们。所以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2:法规与设计存在一定冲突

最近,新的消防法规从严执行,阻碍了机构养老的建设,原因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当中写到,“老年人活动场所不应超过3层”。我们查询了相关的条文说明,这里的老年人活动场所指的是老年人的公共活动场所,比如说多功能厅、活动室、餐厅这样人比较多的场所,不应该设置在3层以上,而并没有说老人住的房间不可以在3层以上。但是消防审批当中,因为各个层级的人都不愿意承担责任,所以就从严执行,反正说不宜,所以就不批,很多项目因为3层以上有老人住的地方,就都不批。比如说原来有一个高层建筑改造,只能在3层以下住老人,这肯定是不行的。现在可以这么讲,到2050年全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如果这些老人都住在3层以下,国家土地就没有了,这是做不到的,法规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很大,所以很多项目都被卡住了,等着做通这个工作。

篇4

关键词:村庄规划;内容和任务;影响因素

在对村庄整治规划的时候有一定要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对人民群众的意见进行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规划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受到阻碍。群众参与规划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为村庄服务,同时也体现了以人文本的宗旨。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对传统的文化进行弘扬,对乡土特色进行保留。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要对古建筑进行保护,这样能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的收入。村庄规划设计中要对环境和建筑风格进行重视,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特点,这样能够更好的将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进行融合。村庄规划设计要利用地理优势,在布置方面要和自然环境做到和谐共处,这样能够更好的突出地方特色。村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样也能更好的促进村庄发展,合理布局,能够对古建筑进行更好的保护。村庄规划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结合。

1 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1.1 目标取向不同

城市规划在功能方面是为了满足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空间安排。村庄规划设计更加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提高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建设各种配套设施,这样能够更好的改善村民的生活化解,同时也能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1.2 内容深度不同

城市规划主要是从城市人民居住环境方面来考虑,这样的工作对象就是城市层次问题,因此,其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在内容方面也是非常复杂的。村庄规划在规模上非常小,而且成分比较简单,这样在规划方面就比较方便。村庄规划设计范围非常小,规划用地范围也非常小,因此,设计的内容也是非常少,对技术因素要求非常低。

1.3 居住建筑形式不同

城市土地集约化程度非常高,这样就导致了城市建筑形式是以高层或者是多层为主,形式比较多样化和复杂化。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比较低,建筑密度也非常低,因此,农村的住宅在规划的时候可以采用低层独立建筑。农村的住宅在使用功能方面不仅仅是可以进行生活,同时也是可以进行生产的,因此,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具备生产功能,在空间保留方面要进行设计。不同地区的农村度住宅建筑的功能也不同,因此,在进行村庄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规划设计。

1.4 道路系统不同

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以城市用地规划布局作为基础,道路系统构成通常比较复杂,而且要承担很大的交通量。农村的道路系统主要的作用就是满足其和外部的联系,或者是联系各户和农田,因此,在农村进行道路建设的时候,通常道路的等级非常低,而且,规划设计时以农户和农田为主要的依据。

1.5 公共设施的不同

城市公共设施是公用设施,在使用的时候具备公共使用特征。城市公共设施分为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和文物古迹用地等,公共设施用地和城市规模以及城市职能有密切关系。农村经济在增长过程中,发展程度比较低,人口也比较少,因此,用地结构方面等级比较低,用地分类方面比较简单,这样公共设施配置也非常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中公共设施也将会越来越多。

2 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内容

2.1 新农村村庄规划的任务

新农村村庄规划是村庄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同时也是政府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作出的新决定,这样能够更好的确定村庄发展规模和方向,同时也能改善农村生活、生产以及生态条件。在村庄发展中,可以对布局和具体安排进行明确,这样也能进行更好的管理。

2.2 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内容

对村庄进行规划按照空间进行规划,可以分为村域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村域规划是指宏观层面的规划,这样在建设过程中能够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以及耕地方面做到更加合理。主要包括评价村庄的发展条件,确定村庄的类型、规模和发展方向,提出村庄经济组织合作方式建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农民增收的措施以及农民社会生活的建设目标和措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评价和预测。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村庄内部村民住宅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等的空间布局,具体安排村庄内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垃圾点、公厕等基础设施的规模、位置和走向,提出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措施和景观控制要求等。

3 新农村村庄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

3.1 自然因素

影响新农村村庄规划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两大类。资源状况主要指土地、水、矿产、森林、风景资源条件及其分布特点;环境状况主要指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日照以及自然灾害等条件。这些自然因素不仅影响村庄位置、规模、形态、职能和分布,对住宅形式、建筑风格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肥沃的土地一般会吸引较多人择地而居,从而可能使耕地资源相对稀缺,这些地方的村庄密度往往较大,耕作半径相对较小。

3.2 经济因素

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在一定层面上受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村庄,可以在道路交通、给排水管网、电力电信网线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方面有更多的投入,来改善村庄的生产生活环境。

3.3 区位条件

村庄的区位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村庄的规划设计。如靠近城镇的村庄, 可以享有城镇基础设施的延伸利益,这样在对村庄的规划设计时,可以适当减少单独的配套设施;而距离城市较远的村庄,村民只能依靠村庄自身配套设施来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这样就需要加大村庄基础设施的规划项目和内容。

3.4 人口数量

村庄是农民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其规模大小受到人口数量多少决定,因此,在很多的大村庄中,人口数量相对比较多。人口数量对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规模和投资都有很大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自来水供水量、用电量以及公共设施配套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村庄的建设规模受到人口数量影响,在进行规划的时候要按照人口来进行基础设施规模和标准。

4 结束语

对农村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目标取向、内容深度、建筑形式、交通系统和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能够更好的总结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同时,对相关的事项也能进行重视。新农村村庄规划在规划设计中要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控制,然后在平面布局、住宅设计、公共设施和村庄道路方面都要进行很好的分析,这样能够为以后的新农村村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梅耀林.村庄乡土特色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9.

[2]张泉,梅耀林,赵庆红.村庄规划[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

[3]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8):7-12.

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农田水利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工程。因为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搞好农业发展,才能使其他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基础。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无疑成为重点。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所需浇灌的农作物的特点,合理的进行规划,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的资源,这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才能有效的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的具体内容

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主要包括对以下几个内容的规划和设计,按照其主次程度以及发挥的不同作用排序依次为农田水源工程设计和规划、灌溉渠系工程的设计和规划、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及和规划、排水工程的设计和规划、农村河道清淤整治工程的设计和规划、田间配套工程的设计和规划这七个组成部分。这其中主要的是针对为农田提供水源灌溉和使用以及供应各个私人大量水资源储蓄支持的农田水源工程进行设计和规划,它主要包括有中小型塘坝、引流量较小的引水、和功率较小的渠泵站的建设和选址以及出水量的实际调查等,此外、雨水集蓄池(容积小500m)、相关的机井设施的供水量等也可以算入其中;灌溉渠系工程则主要是指大型灌区和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工程的规划情况,除上述的灌区末级的渠系工程布置与设计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渠系配套附属建筑物以及下灌区的渠系工程的规划和选址设计问题等等;所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就是指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布置问题等;排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是指排水泵站(装机容量小于000kW),控制面积以下的排水沟道及配套建筑物等的规划和设计;农村河道清淤整治工程是对承担灌溉、排涝功能的调查和规划,以及流域控制面积在50km 以内的某些农村河道的清淤整治;最后的是田间配套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它主要包括机耕道路、生产桥、相关的量测水设施和配套布置等、斗闸门以及灌溉试验设施的配套和布置设计等。

三、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勘测不到位。我国的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都兴建于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与技术条件的关系,多数工程并没有进行合理的环境勘测,这就导致了农田水利工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配合不密切。在使用这些水利工程时,造成了大规模的资源浪费,并且对农作物的增产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工程设计不合理。我国现有的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都兴建与上个世纪,在建设时多数工程都是一边兴建,一边规划的,兴建时并没有考虑到水利工程的设计合理性。这就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灌溉的效果不明显,据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中水资源的利用率只有60%~70%,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积极发展水平。

(三)工程设施较为老旧。早期的水利工程在兴建时,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加之施工人员的不熟练,导致水利工程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问题。因为施工时间较早,设施现在也较为老旧,在灌溉时使本就不高的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的下降,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四)农田水利相关工程模式古老

我国大多数水利工程自身使用时间都比较长, 特别是平原地区中大多数的水利工程都是以前建立的, 而新建立的水利工程极少。并且其水利工程对应的设计方案基本都不完善, 这就导致了水利工程自身渠道大多都无法和水利工程自身进行配套,因此在对农田进行灌溉的时候,经常会有不同农田之间出现串灌或者是漏灌等不良现象, 从而导致水利工程自身灌溉效率过低, 并且因为水利工程对应的水库存水量损失过大, 其水利工程方面的绩效比例也会严重失调。

(五)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不管任何工程建设都需要严格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才能可持续性的发展,才能在飞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立足。然而,在有些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为了获取更多的效益,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规划设计几乎会在超负荷的情况下运行,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设计任务,导致设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地考察,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更加完美的规划设计方案,最后的规划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用价值,这将会直接导致工程的设计在执行过程中变更、施工联系单增加,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投资等都不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四、对农田水利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明确水利工程规划的核心思想和目的。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初期,要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的目的与核心思想。在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过程中要紧密的联系工程的核心思想与目的,并结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合理的进行工程规划。确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思想和目的,尤其是一些各地方政府融资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更要注意这个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开工。

(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要切合实际。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与当地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合理的进行规划。对于工程所需的材料以及施工人员方面,要尽量采用当地的材料进行施工,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约工程的施工成本。当然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部分,要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施工,不能因为省事而随意选用当地的材料,严防工程出现质量事故。对于施工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施工技巧,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实施前做好预备工作。a.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在工程规划设计前,要先到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多向当地政府或村民了解农田的情况,深入了解以后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就会减少问题的出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和地形,然后设定方案,这样工程进行时才更具目的性和有序性。b.有计划地进行工程施工。以前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都是按照“做一步,计划一步”的方法进行,导致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都逐渐开始不能运作。新开始实施的水利工程一定要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没有计划的工程是不能稳步向前的,不对工程进行一系列财力、物力的规划,便不能使整个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保障。

五、注意事项

(一)技术能力。在农田水利工程中,拥有好的规划和合适的技术才能使水利工程稳步发展。设计者具有高的能力、好的素质,对于整个施工过程都是有利的。相对于设计者的技术能力来说,施工者的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素质较高的施工者就会对自己的施工项目认真负责,他们的工作会对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现今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都会找当地农民当施工人员,但是一般农民都不具备相应的施工技术和实施能力,在这一点上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做好提前的速成辅导工作,使每个施工者都能学会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基本要领。

(二)安全问题。农田水利工程不像楼房建筑那样在高空进行作业,虽然看起来危险性也没有那么大,但是不能因为危险性小就不去重视安全问题,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多加小心。无论是什么工程,不管是建筑高楼还是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只要是在施工场地就要把安全问题摆在首位。农田水利工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配备安全设施和安全员,严格掌控施工过程的安全问题。

结语

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当中,农田水利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保证粮食安全,防治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同时促进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搞好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是建设可使用的、效率高的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注意到引流量灌溉率及田间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才能及逆行最合理最优化的设计,同时设计出的农田水利工程才最实用,方便农作物在需水时进行及时灌溉需要。

参考文献

[1]姜伟.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 门窗,2014,(10).

篇6

[关键词]乡村景观;历史园林;现代园林设计;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乡村景观规划

自人类定居以来,乡村一直都是人类重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人类在乡村地区因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而形成的乡村景观,展现了农业文明特有的田园风光。现代文明诞生之后,科学、艺术和社会的发展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不管怎样,园林依然是人们“理想的天堂”,是人们为了补偿人与大自然环境的相对疏远而创造的“第二自然”。乡村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区域环境和国土环境的主体。20世纪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乡村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变,传统美丽、和谐的乡村景观受到冲击,也对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中,风景园林设计师涉足乡村景观规划的领域,可以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传统乡村风貌,提高乡村地区的景观品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的协调发展。

一、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状况

我们从乡村景观与东西方历史园林、乡村景观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两个方面来阐述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进而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作了一定的思考。一方面,我们塑造属于中国的园林景观,除了延续中国历史园林的优秀传统之外,也可以回到中国园林的本质——向自然学习;不仅将天然的山水风景作为参考对象,还可以放宽视野,将乡村景观作为研究和考查对象,从中汲取设计的语言和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乡村地区面临巨大发展和变迁的情况下,关注乡村景观规划,有助于改善我国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国土面貌,也有助于学科向大地景观规划的层次进展。影响园林设计的因素很多,哲学思想、自然观念、功能需求、艺术潮流、技术水平都会对园林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建设园林也就是建设一种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对理想生活环境有不同的认识,会形成特定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继而也影响到特定环境中的园林形式。这些地域特征除了纯自然环境之外,在相当程度上就体现在农业景观上。地域的农业景观对西方历史园林以及对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地理学界和规划学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在其他知识结构体系的规划学科中。

二、乡村景观的概念

1.乡村

乡村,在现代地理学词典中的解释为:非城市化地区。通常指社会生产力发生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国内外对乡村概念的理解和划分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乡村的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相对较简单、类同,居民生活方式上及景观上与城市有明显差别。典型的乡村地区包括城镇、村庄、村落和环绕它们的开放地带;森林、农田、湿地、牧场及其它开放地带构成了围绕乡村居民点的环境。

2.乡村景观

景观一词自出现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概念的争议,在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中,景观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纷繁复杂。论文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认识景观以及乡村景观,认为景观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

三、乡村景观的特点

乡村景观是当地人为了生产、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和土地的适应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乡村景观的形成和构成来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生产性:乡村景观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使用者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对原有乡村地区的土地进行完善、修正和创造,这种行为本身是以生产、实用为功能目的的,因此,生产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

自发性:乡村景观的形成是“劳作”出来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使用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最低能耗下去满足生产、生活和居住的需要。

地域性:乡村景观是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受所处地域影响较大。另外还有生态性、审美性,还有文化与历史的体现

四、乡村景观的价值意义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乡村景观这种“人工化的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不断的体现出其所对于人类文明的内在价值。

1.农业文明时期: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在农业社会中,农业开发活动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2.工业文明时期:对环境的意义

在延续着农业文明时期所具有的价值意义的同时,乡村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鲜花盛开的果园、落英缤纷的田野等自然气息,在工业文明下也突出的体现出对于城市环境、对于城市居民的环境价值和休闲游憩作用,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也是智慧的源泉,对后来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后工业文明时期:地域认知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

乡村景观所体现的这些特点和价值意义,既是影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因素,也是在乡村景观规划中所应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H].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陈晓彤.传承整合与嬗变——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H].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单德启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H].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韩炳越.风景园林规划中历史景观保护、恢复与更新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5]韩西丽,俞孔坚.伦敦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中的绿色通道网络思想[J].新建筑,2004

[6]韩选棠.农村社区更新规划之基本理念与实务[J].台湾:农业工程学报,1992

篇7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意义

园林文化是中国优秀且久远的传统艺术,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的山水风光的审美意识和感悟。乡村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因为现代风景园林的不断发展前进,对乡村景观的合理规划更为必要,它不仅有利于对传统乡村风貌的保护、提高乡村景观的品质,还能改善乡村居住人民的环境、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

一、乡村景观概述

总体来说,与城市景观相比,乡村景观具有自身的特征:一方面,与城市景观相比,乡村景观的自然属性更加明显,景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田园文化和风景以及因为农业而形成的生产景观也是城市所没有的。具体来说,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区域性。乡村景观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次,生产性。生产性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生产性。再次,生态性。较为理想的乡村景观在生态性上基本都有较为充分的体现,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生态多样性的特征。最后,历史与文化的统一性。乡村景观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变迁和文化繁衍的真实反映。

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能够让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因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应该对外开放,采取大众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限度的开放,要把握开放的度。比如,在设计中不能一味地开发土地,要限制性开发,尽可能地保留文化底蕴深厚的景观,这样更有利于乡村景观更好地融入设计中,再加上乡村景观本身就具有的文化底蕴,使景观更加具有文化气息。

(二)协调性的原则

乡村景观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将其融入风景园林规划时,要综合二者的特点,做出最优方案,协调两者之间异同。在设计中,必须要突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要综合比较与融入不同之处,两者兼顾。另外,在融入的过程中,要统筹全局,根据乡村的地域特色以及园林的实际环境进行统一部署,协调合作。真正做到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将协调发挥到极致。

(三)规划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实际上就是在风景园林中再次展现乡村景观中一些具有意义与价值的资源。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乡村景观,而且还能够提升风景园林的文化底蕴。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肆意开发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从一定程度上说,将乡村景观融入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也是对乡村景观的另一种恢复。

三、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主要意义可以从以下3点看出:第一,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建设,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师来说,乡村景观也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是建设美好国土的开始。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能够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乡村的视觉感受,提高乡村景观的价值。第二,乡村景观是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的景观,属于乡土风景,能够显示乡村的气候特点、土地资源、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情况,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景观的特点,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历史内涵。第三,乡村景观是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有着十分和谐的美感,其自然资源更加S富,给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也能让相关的设计人员不断产生新的思路。

四、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融合的方法

(一)对农业体验加以保存

乡村景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产物的完善,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与经济状况等等的融合,将文化价值记录档案。但是如今的园林景观在规划的全程中,要使得乡村景观中的场所能够展现出文脉以及历史,展现出现代化景观场所的别具一格。

(二)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将乡村的古老的文化进行完善,传播且发展乡村场所的历史与文脉,且把乡村景观中古老的乡村文化集聚,将地域历史展开全面的探析,建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且城市与乡村经济的能够协调、统一的发展。这是乡村景观在融入现代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时,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三)对田园风光加以借景

借观景平台与田园风光的特殊性等等,从而使乡村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是乡村景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融入常使用的手段。这使之拥有自然的生态环境氛围,达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乡村景观融合时更加的完善、和谐。

五、结束语

在当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有了一定的提高。按照环境保护的方向,将生态环境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与升级,且将历史文化与乡村文化展开全面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前进的步伐,将城市与乡村氛围的更加协调,使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乡村规划建设、基本原则、现状、问题、完善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一、新时期乡村规划概念性分析

乡村规划是对乡村长期发展的整体部署,包括社会、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是乡村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依据。规划的内容有一是分析评价乡村自然以及经济资源。二是布局乡村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三是乡村经济的各个部门的发展水平、规模以及速度。四是对乡村规划的办法与步骤进行制定。在进行规划制定的时候,要与乡村的资源条件相结合,把经济发展作为中心,在效益得以提高的条件下进行,并进行平衡与比较,选择出最好的方案。

二、乡村规划基本原则分析

第一,以人为本,农民是主体。对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是第一位的,对农民的意原充分尊重,将群众认可、参与以及满意当作根本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群众的工作,通过群众的智慧来把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二,城乡一体化,进行统一发展。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对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进行统一的推进,对户籍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命名农民市民化的脚步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统一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坚持以规划引领,用示范带动。对规划的引领以及指导作用进行强化,在进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时要具有科学性,一定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没有规划不建设。根据统一的规划,集中的投入,走试点先行的道路,进一步完善配套,保证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第四,坚持生态第一,把特色彰显出来。在生态强省建设的过程中,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对于农村的植物造林工作要大力开展,在森林以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方面要不断加强,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局面得以实现。另外,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与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相适应,把乡村的特色突出出来,保持田园原有的风貌,把地域文化的风格体现出来,在农村文化传承方面要多加关注,预防千村一面的现象发生。

第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进行指导。结合各个地区发展的基础,人口的规模以及资源的情况,还有民俗文化的不同,在分类指导方面不断加强,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政策,现在主要是以旧村改造以及整治环境为主,不能大拆大建,预防基本农田被中心村建设占用。

三、现阶段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中的问题所在

首先,我们国家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外在问题。一是乡村的规划编制质量不同,有一些规划是在多年以前就进行了编制,对于村庄以后的发展速度以及规模没有过多的预计,之后又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村庄发展的需求相比明显滞后。还有一些规划对于乡村居民点存在的特殊性没有充分的考虑,花昆曲了很多土建工程对城市型社区进行了建设,最后导致失去了乡村的地方风格。除此之外,以前乡村规划也不够全面,还有一些规划只对建房进行了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给排水系统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规划,对村民安全项目也没有太多的涉及,这些内容都是乡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二是没有健全的乡村基础设施,乡村居民点的形成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在发达的过程中,因为不具备科学的规划指导,在建设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房屋没有整齐的排列,各个年代建设的房子都有,道路也不通畅,公共活动场地以及绿地普遍缺乏,在用地结构上非常不平衡。除此之外,因为乡村居民点的布局较为分散,规模不大,并且也不没有相应的财政支持,在公共设施运营方面的维持非常困难。所以,给每一个村庄都配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我们国家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内在问题。一是乡村规划建设没有足够的思想认知,过去各级政府对于村庄的建设都不够重视,重城轻乡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家在城市支持乡村方面的战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村庄的规划建设中,实质性的办法非常缺乏。村委会在村庄规划的重要性方面也没有深刻的认知,使得建设出现严重的混乱场面,不但对土地造成浪费,而且,还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二是乡村规划建设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也是把争取过来的农业项目资金都用在养、种以及加工等产业的扶持中,在乡村居住环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的提升方面,是严重缺乏资金方面的支持。另外,农民的增收较为缓慢,对规划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限制。近些年以来,国家在惠农政策方面的实施有很多,但是,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农民的增收还是非常的困难,这也对乡村进一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二元的结构下,长期对乡村没有足够的投入,卖到现在很多乡村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没有足够的编制规划的费用,对规划的编制启动造成制约,给后期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

再者,乡村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传统的乡村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体现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的较低层次上。首先,公众参与范围小、广度和深度不够,较少涉及参与主体利益平衡等深层问题。其次,目前的技术手段多为问卷调查、一些意向性地选择和规划成果展示,它们仅被作为辅助设计手段,起不到协调、平衡作用。

最后,乡村规划建设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乡村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的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乡村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对乡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至今难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明显“力不从心”。

四、当前我国乡村规划管理完善性策略分析

第一,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乡村规划建设不仅受到村庄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受到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现有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将乡村规划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统筹规划,才能统筹协调村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政府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当地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地域资源经济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的生态和经济系统效益,通过科学设计,提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方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村庄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

第二,大力引导资金投入乡村建设,地方的乡村面貌与乡村发展直接体现了领导部门对乡村建设的认识与决策水平,规划管理部门应从长远、社会各个方面考虑,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不要盲目建设与急于求成。同时,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对于破坏乡村生态环境、违背农民意愿的建设应坚决制止、追究责任。此外,政府应将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放在首位,立足于公共利益,注重每一项规划措施的社会效益。

第三,使农民参与规划的水平得到提高,在乡村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是其中的主体,所以,在进行乡村建设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把传统的规划模式进行改变,要把农民的支持与参与放在首位,把村民的决策参与度提升上去,把村民对各项决策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进行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要给农民一定的决定权,对于问题的解决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把长远的乡村规划建设方案制定出来,乡村规划一定要具备科学性,才能把规划建设引上正确的道路。所以,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建筑以及建设的标准进行科学界定,预防与实际脱离。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我们在实际的建设中,一定要本着节约资源、优美环境、服务共享的原则进行乡村的打造,并且要把其特色突出出来,把乡村建设成具有乡村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以及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中心点,为我们国家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新乡村道路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利. 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规划初探[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2).

[2]李铜山,陈明星. 科学规划新乡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

篇9

一、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紧密结合乡村实际,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乡村级规划,引领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着力提升乡村级(以下简称“乡村”)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指导全县乡镇形成一批乡村规划编制示范样本,以先行试点编制的示范村镇为基础,根据省市目标要求及县域发展,应编尽编乡村规划,实现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覆盖。建立健全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完善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三)加强试点示范

结合我县实际,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乡村规划。2021年5月底前选择镇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选择7个产业发展试点村,6个乡镇振兴示范村。2021年6月底前完成试点乡镇、村规划编制需求摸排。2021年前完成13个试点村和1个试点乡镇的乡村规划编制初稿,力争12月底前完成审批;2022年,全面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村规划编制工作;至2025年,根据省市目标要求及县域发展,逐步推进编制余下村的村庄规划和乡镇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力争做到应编尽编。

(四)强化规划管理

一是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机制,每个乡镇建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按区域设置自然资源所,配备专职乡村规划师,2021年底前率先在已实施的镇和13个示范村所在镇先行各设置一名专职乡村规划师,所在村设置一名兼职乡村规划员。2023年底前,实现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全覆盖,制定乡镇国土空间管理机构制度。2025年底前实现每个乡镇或片区配备专职乡村规划师,制定完善的乡村规划师管理制度。二是健全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2022年前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原则构建乡村规划法规政策文件初稿,完善审批、项目监督、验收等相关政策文件,2023年前完成乡村规划法规政策文件的宣传及试落实工作。2025年确定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信息系统。

(五)把握规划重点

鼓励人才下乡,因地制宜编制规划,产业用地复合高效利用,科学避让自然灾害风险,推动乡村居民点适度集聚。

突出耕地保护。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安排专人落实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入库监管工作,2025年底前实现对全县13个乡镇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全覆盖动态监测。

三、保障措施

(六)加大统筹推进力度。成立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规划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及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统筹力量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规划设计中心,由分管规划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县自然资源局加强日常评估和监督检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新情况,及时提供技术咨询、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做好规划的动态完善。同时鼓励乡镇探索研究村民民主监督机制,实施村民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全过程监督。

(七)多渠道强化资金保障。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原则,建立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财政保障机制,以县级财政为主,通过纳入预算、财政奖补、整合上级有关资金等方式提供必要保障,支持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一是规划编制费用。目前我县2021年镇国土空间规划和13个规划编制试点村费用约405万元,其中编制村庄规划费约25万元/村,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费80万元/镇(乡),如连片建设,经费可适当降低,预计剩余乡镇和村还需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二是培训学习费用,2025年前预计投入50万元规划培训费用,每年投入约10万元。

篇10

一、版总体规划

(一)基本情况

镇划入区后,年。区委区政府委托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市区乡村总体规划(年4月由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编制单位:大学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

现代化工业卫星城乡村性质:国家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用地规模:近期12.1KM2远期17.6KM2远景44KM2

规划年限: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远景2050年

规划人口:近期11万人;远期16万人;远景44万人

发展方向:向东、向北、向南发展。

(二)执行情况

较好地指导了区各项建设活动有序展开,该规划批准实施后。拉大了乡村框架,完善了乡村功能,增强我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加快了区经济建设的步伐,对我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化水平不时提高1扩大了乡村建城区面积。

区在镇划入之前,年。建城区面积只有8.7平方公里,而经过五年的发展,截止到年底我区建区面积已达到26.66平方公里,原来的3倍多,乡村化率已达到72%含镇)

2完善了路网结构

近几年来,乡村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区新建、改造、扩建了10余条城市道路,基本形成了七纵十横”路网格局。

3建成了高品质居住社区

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环境,以乡村规划为指导先后建成了亚星江南小镇、建业·森林半岛等规模大、品质高的居住社区。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4城中村改造力度不时加大

夏侯村1820街坊以及左照沟村的拆迁改造,先后完成了聂寨村34街坊、街坊。对原村民进行了妥善安顿,改善了城中村的旧貌,提高了村民居住质量。

5促进了区三园建设

中铝工业园的范围不时扩大、阀门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已具规模、科技孵园项目顺利建成并正常运行,总体规划指导下。三园建设形成了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6完善乡村功能

区先后建成了镇卫生院、寄宿式小学、老干部活动中心、敬老院、三馆一中心、行政服务大厅等公共服务设施,近五年来。人民广场、公园等以及路游园、公园多个街头游园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乡村功能进一步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

(一)国家法律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5年。

(二)现实需要

目前建设用地规模偏小,1由于5年来的快速发展。限制了乡村发展的空间,影响了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我区总体规划,由于我区人口规模较小。区近期建设规划年建设用地范围只有12.1平方公里,镇的建设用地范围只有2.53平方公里。但是由于我区经济发展迅速,建成区范围扩大较快,规划中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远不能适应我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用地不能满足项目建设需求。而根据新版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能做出规划许可。

为我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2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后。

局部地块用地性质需要进行调整3随着乡村发展。

周边旧村的改造速度不时加快,由于城中村、旧街坊的改造。左照公园、长铝企业文化活动中心、中心中学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用地的用地范围及用地性质与规划不完全相符。基础设施用地作为乡村规划的强制性条文在总体规划中已被明确,集中供热上马以后,原规划的区域锅炉站用地必需调整用地性质才干使用。

三、修编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