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书范文

时间:2023-03-23 12: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报告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报告书

篇1

可行性报告的内容千差万别,因涉及的问题多,涉及的面广,所以一般都由集体汇写而成。写作上的要求各不相同,但从结构上都包括首页、正文、附件、日期等几个部分。在写可行性报告时,要注意叙事清楚、文字简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分析系统、全面、完整、准确。可行性报告的首页:是可行性报告正文前面内容的统称。一般包括标题、研究人员名单、目录、前言几部分。

2、可行性报告的正文

是可行性报告的主体部分,其核心是论证项目的可行性。要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材料,以系统分析为主要方法来进行论证。可行性报告写作的成功与否,主要看这一部分写得是否有说服力,是否清楚地说明了投资人所关心和需要明确答复的问题。

譬如项目实施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什么时机实施项目最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是否能解决,怎样解决?项目实施后会获得什么样的经济效益等等。

3、可行性报告的附件

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和批准书、有关的写作意向书、可行性研究委托书、实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附表附图、选址报告、环境调查报告、市场预测资料、工程项目时间表、工程设备材料一览表、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批复等。不同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会有不同类型的附件材料,可行性报告中的图表和附件的作用是补充说明正文,避免因在正文中出现过多的说明而影响正文的表达。在编制可行性报告时,要特别注意图表的绘制和编写及附件所涉及材料的完备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正文的叙述内容与图表及附件要保持一致。

4、附

可行性报告的参考提纲各行各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格式大致相同,但在内容上不同的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

譬如:服装行业的产品特点、生产特点、经营特点等决定了可行性研究内容的独特性。由于财务分析部分比较专业,具体做时须由专业人员协助完成,故简述之。

标题:《关于创办地区字号行业组织的可行性报告》

说明:①地区:国家、省、市、县、区、乡。

②字号:反映产品特征、企业理念、业主姓名等,参考《姓名学》、《起名学》等。

篇2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17年5月-2017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17年9月-2017年1月,开发软件

2017年2月-2017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17年9月-2017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篇3

我们查阅了近20年的国内外近10种方言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报纸和期刊,如《中国语文》、《方言》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学类)、省内外高校学报等;再次,我们课题组骨干成员,还先后到维扬区、广陵区、开发区、邗江区等老城区和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收取了有关信息。

从目前我们收集到的资料看,有关扬州方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 明清地方志中散见的方言语料.

(2) 王世华.扬州话音系.科学出版社,1959.

(3)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和指导组编.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

(4) 王世华.《红楼梦》下江官话选释.扬州师院学报,1985,(1)42

(5)王世华.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共存.中国语文,1985,(6)415-416

(6)黄继林.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方言,1987.(4).

(7) 李建.谈谈《背影》中的橘子.中学语文教学,1987,(11).15.

(8) 李建.扬州方言"时间名词+的"的特殊用法.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1).90.

(9)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的连读变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3).98-105.

(10)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的连读变调(续).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 (4).119-125.

(11)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词语选释.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4).91-99.

(12)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词语选释(二).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1).102-106,111.

(13)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单音词汇释.方言,1991,(3).211-222.

(14)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单音词汇释.方言,1991,(4).299-309.

(15) 吴继光 李建.扬州地方文艺作品中的方言词语选释.扬州师院学报,1991,(4).75-79

(16) 王世华.扬州话的声韵调.方言,1992,(2)115-119

(17)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本字考.汉语研究论集(第一辑),130-146.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8) 吴继光 李建.扬州曲艺作品中的方言词语选释.盐城师专学报,1993,(2).52-55

(19) 王世华 黄继林.《扬州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3,(3).161-175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差异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

一、前言

1.问题的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部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当前选拔方式的影响,学校和教师都把目光投到优秀学生身上,成绩不好的学生通常不被重视,他们的学习无人关心,他们的成长无人关注,他们的前途让人担忧。所以,倡导差异化教学,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迫在眉睫。

2.研究的现状。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只有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关键阶段,高中数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课程,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差异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组织的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则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亦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授予什么。所以,实施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实现自己的最佳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分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前,对于差异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国内有很多研究,北京市西城区已在多所高中试行差异化教学,通过个性化排课、导师制、课题研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此外,一些学校也陆续进行了研究,如福州八中的“深化分层教学,实施学分管理”改革,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教学模式,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等等。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教学条件、学校师资等的影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在很多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3.研究目的。长期以来,只有优秀的学生才会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注,而个别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和后进生的学习不但得不到学校的重视,甚至还会受到歧视。本文通过在高中数学课堂实施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活动,一方便寻求促进个别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同时希望差异化和个性化教育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学校的关注,社会的关注。

4.研究时间:2014年2月至2014年5月

5.研究方法和目标。本文主要以因材施教为主题,以新课程理念为理论指导,在学校不同层次的班级同时开展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通过个别谈话、个别调查、阶段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在教育比较落后,社会对教育不够重视的地方,寻找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差异化教学有效方法,关注个别学生,关注学校教育。

二、正文

1.学情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差异。全面了解学生差异是实施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基础。经过课题组内成员分工,我们对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两次考试和一次问卷调查。第一次考试我们分三个年级出了三套非常简单的试题,第二次考试我们主要根据高考难度出题,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目的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于是我们得到了很肯定的答案,教学活动中,没有一种合适全体学生的方法,不同层次的班级在教学方法上不可能相同,甚至同一个班上的学生也有差异,通常一个班上的学生有三个层次,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隐性的分层”。另外,我们还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他们的回答更加让我们坚定了实施差异教学和个性教学的决心。

2.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是开展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关注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按年级把学生分成三类,对于优等生,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没有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他们在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知识应用方面的发展。对于中等生,我们会以培养他们学习的耐心,细心,恒心为目标,希望他们在现在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学习上的差生,他们大多数实际上不合适学习,我们主要从生活和做人方面去努力,希望他们克服在学习方面的自卑心理,正确对待生活,同时帮助他们找出自己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让他们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完成差异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关键。任何一种教学方,其教学效果都是辩证的,应该具体学生具体方法。针对优秀学,通常他们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不需别人提醒,我们主要从学习技巧,探索性学习或应用能力方面对其进行辅导,使之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对于中等生,我们主要从探索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个学习任,达到某个具体的小目标等。而对于学困生或后进生,内因是导致他们学习不好的主要因素,我们以激励为主,比如根据其个性特点,鼓励他们自行完成某次作业。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实施差异化与个性化教学的保证。教学活动中要能兼顾到所有学生,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是必须的。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我们通常将导学案设计成隐形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基础知识的扫描,内容相对简单,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完成,同时也不会打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知识本质体系的巩固与数学方法的形成,要求中等生和优等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三个层次是在固学案中以附加题的形式设计一两道思维拓展的练习,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5.分类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应用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效果反馈的一个重要窗口。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有难度、有层次的作业任务供学生选择。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并能做到学有所用。为此我们将课后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合学困生的基础性作业;第二层次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适合中等生;第三层次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适合学优生。一般学生能在半个至一个小时内完成。这样具有差异性的作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一刀切”的做法,使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困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实施发展性评价

实施发展性评价,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个性化、综合化的评价。高中数学的学习,适当的考试或练习是必须的,但在考试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平常的考试应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但同一份试卷也应拟定出一些不同层次的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按规定要求选择完成。

当然,差异性教学的评价不能仅从考试、练习进行评价一个学生,还应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评价,比如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此外,既要发现优等生的问题,又要尽可能地找出学困生的闪光点。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科学、恰当的全方位评价,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之中加倍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

篇5

关键词:劳动报酬;偏低原因;评价展望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114-06

一、我国劳动报酬偏低

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

(一)劳动报酬占比呈下降趋势

李稻葵等认为,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从1992—1996年略有上升,然后逐步下降。1999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比重约为54%,但到2006年已下降到50%以下。张车伟认为,自2003年以来我国工薪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的程度不足。

(二)我国劳动报酬低于劳动贡献

荀关玉、白妍根据1986~2008年国民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进行测算后认为,23年间我国的劳动贡献比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持续下降,劳动收入比远远低于劳动贡献比。

(三)我国劳动报酬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罗长远、张军认为,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份额已从1995年51.4%的峰值下降至2003年的46.2%,并在2004年加速下降至41.6%。他们认为,与世界大多数国家55%~65%的劳动收入占比相比,我国的这一比重较低。

二、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

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因素、技术和产业结构因素、二元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的供求因素、政策因素等等。

(一)制度因素

刘国光认为,最近十几年来公有制经济比重的持续降低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持续增加是劳动报酬比重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在分配方式上按劳分配的比重相对减少,按要素分配(主要是按资本和按劳动力市场价格分配)比重相对增加。这一分配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资本的收入份额相对扩大和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缩小。

白暴力、傅辉煌认为,企业古典产权制度下的工资市场定价是劳动报酬偏低的核心机制。他们认为,当前我国私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基本上是古典产权制度,即产权统一于所有权,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单一地决定企业决策。这种决策机制的目标是单一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劳动力市场上就表现为尽可能的压低工人的工资。这种古典产权制度的决策机制,再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过于求和劳资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导致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点。

刘润芳、杨建飞认为,我国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是近年来劳动报酬比重持续走低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我国企业的所有者处于强势地位,企业内部缺少工资议价机制,很多企业并未与员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并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这为企业压低工资留下缺口。

(二)技术和产业结构因素

赵俊康认为,节约劳动的技术的开发使用和资本对劳动的相对价格持续走低导致近年来技术构成的提高和资本的深化是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他认为,长期以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存在重视节约劳动的技术、忽视节约资本的技术的问题。1996年以后,资本对劳动的比率大幅度提高。同时,在国内市场处于长期疲软的情况下,为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政府一直采取鼓励投资的金融政策,表现在利率上,从1996~2003年连续八次降息。而同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工资水平逐年提高。这些因素导致企业采取节约劳动的技术,并引起资本的深化,从而提高了资本所得的比重,降低了劳动报酬的比重。刘润芳、杨建飞提出,资本深化速度过快是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比重持续走低的原因。现阶段,我国生产要素投入中资本快于劳动增长。1991~2007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18.44%,而劳动力就业年均增长仅为1.02%。因此,在要素边际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劳动所得收入份额必然下降。

罗长远、张军认为,三次产业中不同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是不同的,一般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相对较高,第二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相对较低;同一产业在不同时期由于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比例不同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不同。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走低与三次产业演进情况和第二产业中使用的劳动和资本比例的变化密切相关。我国第一产业持续减少,第二产业不断向资本密集型演变是劳动占比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白重恩、钱震杰认为,产业结构转型会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走低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三)二元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因素

李稻葵等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伴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大量转移。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劳动力转移初期,总产出的上升速度大于工资的上升速度。因此,劳动份额占总产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在劳动力转移中期,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不断上升,工资的上升速度加快,总产出的上升速度减慢,当两者逐渐趋于一致时,劳动份额达到最低点。在劳动力转移末期,随着工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继续下降,导致工业产出的上升速度减慢,而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上升速度加快带来工资的上升速度加快,这使得产值增长率小于工资增长率,引起劳动份额不断上升,直到工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相等时为止。因此,劳动收入份额在这一过程中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正U型曲线。

龚刚、杨光认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得工资不随劳动力需求增长而增长,同时也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的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不够敏感。这意味着,当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由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进而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由劳动者分享。

姜磊分析了我国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提出我国劳动分配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由农村庞大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和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缺位。

刘润芳、杨建飞认为,劳动力市场上严重的供大于求现象是劳动者报酬偏低的原因之一。我国缺乏经验或技术较低端的劳动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流入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下岗且技术相对落后的工人。而用工单位则可以凭借优势地位压低他们的工资。

(四)国际资本的挤压因素

郑志国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资本大量进入。1979~2010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2504.4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483.81亿美元;2010年底,登记外资企业共有44.52万户,外资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从我国工业部门外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净产值分割状况看,1998~2010年,工资占净产值比例由49.11%下降到33.80%,下降15.31个百分点;税金所占比例由30.37%下降到20.23%,下降10.14个百分点;利润所占比例由20.52%上升到45.97%,上升25.45个百分点。一些外资企业通过压低工资,规避税收,形成对中方收入的挤压,使中方应得的劳动报酬和税收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而外商获得的利润比例则逐年提高。他认为,国际资本对民营资本的挤压也是我国民营经济中劳动报酬偏低的重要原因。在企业外部,外商凭借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对我国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实行市场封锁。一些民营企业试图创造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但都常常遭到国际资本的排挤,由此便打压了中资企业的收入空间和劳动报酬份额。另外,也有学者指出,我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加工环节,跨国公司凭借掌握的品牌、技术和销售网络等高端链条获得绝大部分利润,也是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不高的重要原因。

(五)政策因素

周明海等认为,政府间的引资竞争是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之一。地区间在招商引资中互相竞争,地方政府将低劳动力成本和低劳动保护作为招揽投资者的必要手段,增强资本谈判能力,弱化劳动力的谈判地位,导致劳动报酬占比不高。

方文全认为,政府财政收支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间接的负面影响。为保证经济增长和扩大收入来源,政府倾向于推动高投入、高产出的资本密集型项目,这种政府财政收入的资本依赖和财政支出的资本偏向,在扩张产出规模和提高资本产出效率的同时,间接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

白重恩、钱震杰认为,税负水平上升是导致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我国税负归属并不是由各种要素平均承担,税负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显著为负,税率上升1个百分点,按要素成本法计算的劳动收入份额就降低约0.8个百分点。

三、提高劳动报酬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程恩富等提出,过低的劳动收入份额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内需不足和外贸依存度过高。他们认为,劳动收入份额和收入差距存在密切关系。资本收入增长过快,劳动收入增长缓慢是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影响到最终消费需求。劳动报酬份额是衡量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劳动报酬份额持续下降导致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足,这虽然并不是决定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最重要原因。他们提出,劳动收入份额过低,内需相对不足,是导致外贸依存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大批企业利用我国大量的过剩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对外加工企业。这种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造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过低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我国企业不得不依赖对外贸易,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风险。2003年,全球平均外贸依存度为0.45,发达国家均值为0.38,发展中国家均值为0.51,而我国2004年外贸依存度为0.68,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赵俊康提出,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偏低,在扩大收入差距的同时,还扩大了社会保障的供需矛盾。目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参保比例远远低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由于初次分配中劳动分配比例持续降低,社会保障财政负担增加。

王佳菲提出,劳动报酬偏低阻滞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在面临不同类型的生产技术选择时,工资水平是决定这种技术选择标准的关键因素。企业一旦形成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便会寄希望于压低工资而求得生存而丧失产业升级的动力,陷入“低技术陷阱”。而当全行业工资水平偏低时,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无须改善技术工艺也能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而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由于无法获取发展资料而难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去适应先进生产条件的需要,于是,行业内优胜劣汰的有序竞争被大大削弱,整个行业也停留在低工资——低素质劳动力——低端产业和产品——低附加值和低利润——低工资的恶性循环之中。

四、提高劳动报酬的措施

(一)从制度上解决劳动报酬偏低问题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是扭转劳动者报酬占比持续走低、缩小收入差距并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措施。刘国光认为,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报酬、缩小贫富差距时,人们往往从分配领域本身着手,特别是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领域着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但仅仅就分配谈分配,从分配再分配领域着手,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还需要从所有制结构、财产制度上直面这一问题,需要从基本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等方面来接触这个问题。只有强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扭转“公”降“私”升的趋势,才能最终阻止贫富差距扩大,实现共同富裕。

2.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提高劳动者在工资谈判中的地位,减缓劳动者报酬占比走低的趋势。白暴力、傅辉煌认为,必须改变民营企业的古典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厂商的决策权不应仅仅集中在生产资料所有者手中,而是与劳动者、社会、政府和知识界共同参与企业决策,厂商的决策权由诸多力量共同掌握。这样,可从内在机制上克服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格水平低的行为。

3.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和政府指导下的工资市场定价,制定工资增长指导线。荀关玉、白妍认为,政府介入劳动者工资水平确定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确定工资增长指导线。政府以国民收入增长率和企业利润增长率为指数,确定工资增长率,实现工资增长指数化,保证工资增长率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和企业利润增长率。同时,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实行工资集体谈判制度,提高劳动者在工资决定中的话语权。

(二)从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视角解决劳动报酬偏低问题

赵俊康等认为,一是鼓励开发和使用节约资本的技术。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对于资本过度替代劳动的技术,要进行适当控制。加强自主创新和开发的力度,鼓励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节约资本的技术。二是降低劳动对资本的相对价格,促使企业采用劳动替代资本的策略,使国民收入分配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自动向劳动者倾斜,提高劳动分配的比例。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以解决劳动报酬问题

王德文认为,加强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是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城市二、三产业就业的大多是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劳动者,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收入水平也低。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在职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来增加其劳动收入。

(四)实行税制改革,适度降低政府税收份额,为工资上升预留空间

郭飞、王飞认为,深化财税制度改革,降低生产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新建企业的税收,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益、增加就业、减少利润对工资的侵蚀,为企业提高工工资提供较大空间。当前,我国生产税占政府税收总额的80%,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20%,已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十二五”时期力争将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至23%,为企业提高职工工资提供较大空间。

五、评价与展望

(一)对已有观点的认识

1.关于劳动报酬水平期望值的确定。劳动报酬占比是否偏低,取决于期望值的确定及其与劳动报酬实际值的比较。而选择好这个期望值的决定因素是确定好期望值的关键。一些研究将人均GDP、经济开放程度、城镇化水平、投资率、经济增长率、政府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等指标作为确定期望值的标准存在一定偏颇。这些指标虽然能对劳动报酬产生一定影响,但他们并不是决定劳动报酬的最直接的因素,决定劳动报酬的最直接因素,也是衡量劳动报酬的最直接的尺度应是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同时,对劳动报酬水平的评价,还应结合劳动报酬的社会功能,即劳动报酬水平的高低在微观上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宏观上影响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消费水平和国内需求水平,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因此,劳动报酬水平的期望值,应以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为依据,同时参考劳动报酬的社会功能等因素综合确定,而不是选取一些影响劳动报酬的间接因素确定。

2.对劳动报酬偏低原因的解释。对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分析可划归两个视角,即工资率的视角和就业率的视角。从制度、二元经济、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国际资本挤压等因素解释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属于工资率的视角,即认为这些因素压低了工资水平,所以劳动报酬比重持续走低;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属于就业率的视角,即认为这些因素减少了就业率或就业量,从而降低了劳动报酬的份额。

把工资率的视角和就业率的视角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观察和说明问题。如,虽然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公有制比重的减少对劳动报酬比重具有不利影响,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也解决了大量人口就业问题,这些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报酬虽然低于公有制经济的劳动报酬水平,具有拉低劳动报酬比重的作用,但却增加了国民经济总量和劳动报酬总量。因此,它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同时,必须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有效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多数学者认为劳动报酬偏低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于多种原因中,哪一种原因或哪几种原因起主要作用,却存在明显的分歧。同时,由于对劳动报酬偏低的主要原因的看法不同,也导致对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提高劳动报酬的措施不一致。

3.提高劳动报酬的对策。认为二元经济和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的学者,对提高劳动报酬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这些学者根据发展中国家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演变的一般规律做出推论,认为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只要采取相应措施,在近两年内我国经济中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便会进入上升通道。认为技术和产业结构因素是劳动报酬偏低的主要原因的学者,对提高劳动报酬持比较乐观态度。这些学者提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劳动收入占比便会发生变化。在工业化完成后,经济逐步向现代化迈进,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劳动收入占比便会进入一个上升通道。而认为所有制演变是劳动报酬偏低的主要原因的学者,对提高劳动报酬则持悲观态度。这些学者的根据是目前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过程中出现公有制经济比重逐渐减少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因此,提高劳动报酬比重自然也就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劳动报酬占比偏低或收入差距扩大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相对偏低而不是绝对走低。近些年在经济发展中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随着发展和改革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目前,对提高劳动报酬问题、劳动报酬比重走低的原因、提高劳动报酬的措施的研究观点很多,但对提高劳动报酬的制约因素的研究显得不够。难以改变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既定事实决定了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难以打破的低工资制度的路径依赖使工资水平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高。

对提高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标准还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目前,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导线还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方面的研究。如,既然工资水平是由市场或企业自主决定的,那么政府干预工资的理由是什么等问题,目前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关于提高劳动报酬的标准,可以从微观企业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两方面考虑。从微观层面看,劳动报酬的水平应以劳动要素的贡献为依据,不应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利润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从宏观层面看,从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内需、保持正常的外贸出口这些相关因素来说,劳动报酬提高的空间到底有多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显缺乏,需要实证研究。另外,需要进一步从提高工资水平和扩大就业规模两个视角对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做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

[1][[12]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70-82.

[2]张车伟.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9):10-19.

[3][27]荀关玉,白妍.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例判断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31):8-9.

[4][10]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65-79.

[5][18]刘国光.关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开放导报,2007(5):5-19.

[6][22][26]白暴力,傅辉煌.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主要因素和消费需求牵扯[J].改革,2011(7):32-41.

[7][9][15]刘润芳,杨建飞.我国居民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1992-2008年资金流量表数据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5):5-11.

[8][23][28]赵俊康.我国劳资分配比例分析[J].统计研究,2006(12):7-12.

[11][19]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00(12):3-27.

[13]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J].管理世界,2010(5):45-55.

[14]姜磊.我国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4):7-12.

[16]郑志国.中国企业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研究,2011(11):60-70.

[17]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J].世界经济文汇,2010(6):92-105.

[18]方文全.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构调整抑或财政效应[J].金融研究,2011(2):32-41.

[20]程恩富,胡靖春.论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可能性、迫切性与途径[J].经济学动态,2010(11):33-39.

[21]刘社建,李振明,扩大消费研究:提高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思路[J].上海经济研究,2010(2):13-19.

[24]王佳菲.提高劳动者报酬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其现实启示[J].经济学家,2010(7):35-41.

[25]刘国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收入分配问题[J].百年潮,2010(4):13-18.

篇6

制定读书计划在研究生入学时,要求每位研究生详细地以学期为单位制定一份“研究生期间读书计划单”,并且将书单的内容分为专业部分与人文科学部分,在研究生与导师积极沟通的情况下对书单的内容进行修改,使该书单中所涉及的读书计划详实可靠,切实可行,对今后的研究生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实行读书计划入学之后,要求研究生逐步完成读书计划单中的内容,并且每两周举办一次读书报告会,每次报告会由专业指导教师参加。此举不仅有利于导师对该计划的执行进行有力的监督,亦使研究生对读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充分保证研究生对所读书目真正有所收获。在报告会进行过程中,由研究生依次进行读书内容的汇报,并且不拘泥于形式,演讲、演示文稿、声频、视频等均可应用于其中,研究生不仅要述明所读内容,更要对其进行提炼总结。研究生报告结束后由导师进行点评,并对今后的读书计划进行指导。学期末总结每学期结束时,研究生应对本学期所读书目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自己在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之后与导师进行沟通,对下学期的读书计划加以修改完善,力争在三年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读书报告会的意义

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众所周知,随着网络技术和医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医学理念与知识结构应运而生,因此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继续学习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与提高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性,该阶段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黄金时间,而读书报告会活动正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研究生通过制定实施读书计划从而逐渐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读书计划制定的过程让研究生真正明白自己知识领域所欠缺的部分,从而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此项活动的开展为今后即将步入临床工作的研究生打下自主学习的基础,为他们在专业学术方面的发展做好准备,使其不仅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而且赢得更加长远。完善医学知识体系过分注重临床实践以及专业知识体系的单一化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不足,但是医学从来都是多元一体化的知识体系,任何一部分知识的缺失均会为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带来困扰,进而导致研究生在步入临床工作后可能会面对医学知识过于狭窄的问题,甚至出现“专科看专病”的情况,培养了许多“专家”,难以成就“大家”。读书报告会使研究生可以弥补医学知识不够全面的缺陷,从而能够建立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全面体系化的治疗临床疾病[4]。扩展人文知识视野当今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综合模式”,掌握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能够为今后临床工作中提供人文关怀式的医疗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现行模式下医学本科阶段教育缺少这部分内容,因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应当及时补充。人文科学部分的读书计划,则使研究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充分扩展人文知识视野,提升人文知识素养[5]。高尚的人文素养使其可以关注器质性疾病之外的因素,例如心理、家庭、社会等等,为其诊治疾病、维护患者健康提供新的思路。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随着当今时代国内乃至国际的学术交流会议开展的越来越频繁,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变得尤为重要。读书报告会中要求每位研究生都要进行汇报,这对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都是一种锻炼;并且汇报时可以借助视频、音频、演示文稿等多种形式,使研究生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而且有的导师提出研究生应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要求,这就使得研究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了相当的提升空间。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7

一切研究都始于问题,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研究的开题报告,因此也必须始于问题。

年鉴学派大师费弗尔说得明确:“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同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数学或实验技巧,而提出新问题、发现新可能性或以新视角看待旧问题,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研究中问题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者想要知道什么,想要通过研究理解什么,因此研究问题一定是指向知识和理解。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是有区别的,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性回答。

1.问题的来源

“多数人的写作或者缘于现实的思考,或者缘于阅读的兴趣。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会促进对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思考常常会求助于阅读。”“通过专业或个人日常经验选择一个研究问题似乎比通过(老师)建议或文献的途径更加危险。但这种担心未必正确。以个人经验指导你的研究有可能会更具价值。”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专业活动、生活经验、老师建议都可能成为研究问题的来源。

这里需要解释和说明的是,在中文中“问题”有多重意义,而英文中question、problem、issue各具有特定的意义所指。我们用三个动词就可以解释这三个词的意义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议)题”。在学术研究中可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要提出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所有的“解决”“回答”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回答问题”。通常我们会说,“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常常出于解决某一急迫的实际问题。”

2.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价值观不同,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也不同。马克斯威尔把研究问题划分为三类,它们是一般化问题(genericquestions)和具体化问题(particularisticquestions)、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变量问题和过程问题。也有方法研究学者认为,“大量的教育研究问题可以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类形式:描述性问题———正在发生什么?因果性问题———是否有系统性的作用?过程性或机制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或怎么发生的?”我们把问题基本上分为三类,即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通俗地说,在研究中时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怎么办”的问题。

3.问题的表述方式

研究者应该以有助于实现实践目的的方式提出研究问题,而不应该把这些研究的目的隐藏在研究问题本身中。并且研究问题必须是通过研究能够得到解答的问题,研究必须是真正可以实施的。“如果提出一个没有哪个研究能够回答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无论是因为无法获得回答问题的资料,还是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严重的效度威胁。”

如果把研究问题划分为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那么通常会有如下说法:提出研究问题时,要以研究对象所说或所报告的方式,或者以直接观察到的方式,而不是以信念、行为或因果推论的方式提出。

4.问题和选题的关系

对什么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才具有选题意义?研究问题应该通过研究者的研究可以回答的问题,而且可以直接询问研究如何实现实践的目的。

在论文开题报告中,首先要表述的是“问题的提出”,也就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德里达在谈到“本体论”问题时,认为本体论始于“这是什么”这种方式的提问,但他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方法,但反对的策略则是“回溯到源头去”,他主张的追溯就是“提问(questioning)”,“提问看上去只是疑问而无所肯定,其实,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在提问中,所要问的问题的方向就已经确定了。这其中就有着yes。”因此在我们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肯定,提问者只是对它进行论证而已。

要很好地设计研究问题,因为它们会影响到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的效度或结果。研究问题是研究设计的中心,它决定着其他各个部分。

问题提出要有意义。“从偶然的想法到形成概念并具体确定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一过程对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篇8

[关键词]业务外包 高校图书馆 核心业务

业务外包 (Outsourcing) 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在最近20多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图书馆业务外包(Library Outsourcing),是图书馆参照工业企业外包模式提出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指图书馆利用外部的专业化资源,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重复性的业务,以合约的方式委托给外部服务机构办理,由他们代替图书馆提供服务,以克服内部人员不足,降低劳动成本,强化核心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图书馆服务水平。这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图书馆现代化经营战略和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开始重视和采用业务外包。

一、业务外包给图书馆带来的益处

1.业务外包能节约资金,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以采编业务为例,将采编业务委托给书商完成,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书商在完成购书的同时,实现了随书配送书目数据,有些甚至帮助图书馆将所购图书贴条形码、书标、盖馆藏章等,而且这些工作是完全免费的。这样,图书馆的采编成本就降低了很多,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因其成本低廉,已被很多图书馆采用。

2.业务外包能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难题

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人力资源的不足。

3.业务外包能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图书馆来说,核心业务就是图书馆所独特的、难以被其他行业所模仿或替代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业务。在信息机构林立的形势下,图书馆要立于不败之地,务必要分清核心工作和非核心工作,将非核心工作外包,是为了将专业人员更好地充实到核心工作中去,从而建立起图书馆的核心竞争优势。图书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完成,将使图书馆的管理层可以集中精力实现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进行整合,加强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服务功能以及服务质量,突出自身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特色与信息服务特色,进而提高图书馆的竞争优势,保持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业务外包可能给图书馆带来的风险

外包后的服务质量有时不尽如人意。企业受利益驱动,有时外包之后效率提高了,质量却下降了。例如在编目外包实践中将编目工作外包给书商,书商的编目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操作,由于工作性质,他们只追求数量,很少关注质量,而且他们也很少有提高业务能力的培训,这势必会影响数据的质量;每年招标的书商可能会更换,相应编目人员也会更换,这样一方面会加重图书馆的培训任务,另一方面经常更换新手难免会出差错,况且他们都是短期工,责任心及工作的主动性都会打折扣,会影响数据质量及业务的连续性和工作的衔接性。再如,将流通上架、整架、倒架的业务承包给学生工或临时工,而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固定,更换比较频繁也导致外包服务质量低。

三、业务外包的范围

1.编目外包

编目外包是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是指图书馆借助于外部的力量或与专业公司合作,将馆内编目工作委托给从事分类编目的专业机构,有的还进一步把贴书标、条形码以及其它加工业务一并承包出去,使得图书到馆以后就可以直接上架,提供给读者使用编目加工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加工处理的速度,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图书、工作量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

2.部分流通书库和阅览室外包

将图书馆的书库和阅览室部分外包给图书服务公司或本校勤工助学的学生工管理。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将书库、部分阅览室的一部分业务工作外包给图书馆业务服务公司,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再如清华大学凯风人文社科图书馆将15个书库全部交给80名勤工助学的学生管理,也取得较好效果。

3.自动化业务外包

自动化业务外包是指在共同鉴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移植或委托专业厂商设计和开发,服务提供商直接向图书馆提供整套的应用力案,包括咨询、软件系统、实施、运行中的维护、软件的升级、高质量的技术支持等。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升级,如果相关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由书馆自行开发,则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支出,还可以直接享受服务提供商提供强劲的在线支持、网上维护和更新升级的优质服务。

4.后勤物业管理外包

高校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面积都较大。新馆的各种设施,包括公共卫生、消防、绿化、空调、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任务很重。通过后勤外包可以使管理层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精力用于业务建设中。后勤外包可以采用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全部外包可以向社会邀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对图书馆所有物业及设施、设备实施统一的一体化管理,图书馆只设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负责物业的宏观管理及与管理处的联络。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部分外包主要用于:(1)清洁卫生项目,对于几万平方米馆舍来说,清洁卫生是一项较繁重又不可忽视的业务,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包给保洁公司来完成,图书馆办公室可以建立明确的检查制度进行监督。(2)门卫人员,有些图书馆门卫人员年龄偏大,反应慢,责任心差,形象不佳。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就是将清扫工、门卫外包保洁和保安公司,取得较好效果。(3)设备维护项目,除计算机设备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包括空调、电梯、复印设备、视听设备等,这些也可以通过合约形式进行委外服务。

5.信息服务外包

图书馆为满足广大师生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把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提供的一部分乃至全部信息服务外包给数据库服务商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

四、完善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对策

1.制定业务外包的策略

业务外包虽然会给图书馆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但不严格管理的外包也存在较多问题, 图书馆要实施业务外包,需要确定业务外包的项目并制定实施策略以争取外包的最大效益,并进行评估和确立外包方案,在听取和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后,写出可行性报告。

2.准确确定外包的范围

各个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应该根据学校和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图书馆人力、经费、技术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明确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专注于核心业务能力的发展,外包非核心工作。例如,对于编目实力很强、参与全国性大型联机合作编目项目建设的大中型图书馆,编目业务就要确定为核心工作;而对于编目实力不强的中小型图书馆就可以将编目工作确定为非核心业务,而将学科信息服务等确定为核心工作。

自动化外包方面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多数高校图书馆缺乏既懂图书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软件开发、网络维护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通过服务外包,委托专业企业直接向图书馆提供一整套应用方案,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还可以直接享受 IT 企业提供的在线支持、网上维护和更新升级的优质服务,不失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3.注重把好业务外包的质量关

图书馆对外包的业务要把好质量关。首先,谨慎选择业务外包商,必须对承包商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对其信誉度、实力状况等方面做客观的分析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承包商作为合作伙伴。其次,与外包商签订合同时要考虑周全。图书馆与外包商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互惠关系,加强双方在外包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取得双赢的效果。再次,图书馆还应对业务外包过程加以监督,对其计划的执行进度、质量问题要时刻关注,对外包商的业绩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制定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和验收,严把质量关。

五、结语

图书馆业务外包是图书馆界近年来广泛关注和探讨的课题,如何将图书馆非核心业务和服务进行部分外包,有效地整合图书馆资源,提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高校图书馆快速发展是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关注的热点。业务外包在给图书馆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的馆情来实施和定位业务外包工作,尽可能地避免业务外包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我们应加强业务外包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使图书馆的业务外包工作不断完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月娥,卢振波.我国图书馆业务外包现状及实施策略探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3):33-34

[2]肖群芳.论图书馆业务外包[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5):63-65

[3]朱复成.美国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得失及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 (1):30-32

[4]党洪莉,彭泽华.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情况调查及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4):58-60

篇9

【关键词】剧院;高支模;混凝土

一、编制依据

《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 166-2008

《钢管扣件水平模板的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 DG/TJ08-016-2004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11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JGJ162-2008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上海市嘉定新城D10-15地块,北隔白银路,西以裕民南路为界,南侧为塔秀路,东南方向面临远香湖。用地总面积30235 m?,总建筑面积54934 m?,其中地上34870m?,地下20064m?。

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结构总高度约33.6m。高支模区域主要分布在三层~屋面楼板,支模高度8.4m~34m不等。

三、施工部署

1、现场作业条件准备

模板由现场加工:依据图纸、方案、现场实际尺寸等画出班组施工范围内模板拼装图,经项目总工程师审核后交班组施工。

2、施工交底

本次搭设的模板高度较高且区域较多,因此在施工前技术部门组织项目部工程部、安全部、质量部等相关部门进行集中管理人员施工交底。各相关职能部门交底完成后及时向现场操作人员进行详细技术和安全、质量交底,明确各项技术控制参数及安全、质量管理要求,确保排架搭设严格按照方案执行。

四、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模板支架材料及构件参数

本项目模板支撑架采用哈斯科Cuplok支撑体系(包括CUPLOK碗扣式支撑架和铝梁系统)。

CUPLOK碗扣式支撑架,新一代的换代产品,采用Q345材质低合金高强结构钢加工制造而成,构件内外表面采用热镀锌处理,有效提高构件的防腐能力和安全性能,操作简便,使用灵活。

铝梁系统具有强度高、承载力大、质量轻、易于操作,以上优点使其成为替代木方的环保产品。

1.1立杆

立杆分为七种规格,1m、2m、3m整数杆主要设置在下部,0.8m、1.3m、1.8m、2.3m非整数立杆主要设置在上部。上碗是由延展性强的铸件构成,以便确保高强度的施工现场操作需要;下碗是由锻造而成,塑性、韧性好,承载力更大。

1.2横杆

横杆分为九种规格,分别为0.3m、0.6m、0.9m、1.0m、1.2m、1.3m、1.6m、1.8m、2.5m、3.0m,常用规格为0.6m、0.9m、1.2m、1.8m;横杆端头插片由锻造而成,塑性、韧性好,承载力更大。横杆固定在立杆上碗和下碗之间,横杆安装后将上碗扣锁紧即可。

1.3顶托

顶托上端可搁置S150及T150铝梁、钢梁、木方、钢管等,下端与可调丝杠相连;作为支撑架的主要传力构件,安装时尽量避免偏心荷载的产生。

1.4可调螺杆

可调螺杆起到调节Cuplok支撑架的顶托和底座之间距离的作用,使Cuplok支撑架满足各种使用高度的要求。可调螺杆分为二种规格,最大可调距离650mm

1.5底座

底座与可调螺杆相连,底座放置在基础上,当基础有坡度时,可以通过调节可调螺杆使最下部横杆在同一标高处。

1.6 T150铝梁

模板支撑主梁采用哈斯科公司T150铝梁 T150铝梁几何参数及特性:

允许强度 = 255 N/mm2

极限强度 = 290 N/mm2

伸长率 = 8%

2、模架设计

2.1梁模架

(1)普通梁模架搭设(梁宽≤600,梁高

主要梁截面为:300×950,400×800等

梁模板采用16mm厚的胶合板,梁侧模板横向内楞采用50×100规格的木枋(间距为250mm),梁侧模板竖向外楞采用Φ48×3.0钢管(间距1200mm);梁高大于800mm的,梁中间加一道M14规格的对拉螺杆(水平间距1200mm)。

梁底模板支撑在50mm×100mm规格的木枋上,间距为250mm,木枋支撑在小横杆(Φ48×3.0钢管,间距1200mm)上;小横杆支撑在梁底立柱(Φ48×3.0钢管,间距1200mm)上。

(2)1000mm≤梁截面高度≤1200或梁高600模架搭设

主要梁截面为:700×800, 400×1200,550×1200

梁纵向底模下放置50×100的木枋,间距为150mm,当梁高≥1000mm或梁宽≥600mm时,梁底木枋数量应不少于4根;1000mm高梁底木枋支撑在钢管主楞上, 1000mm以上梁底木枋支撑在S150铝合金梁上;铝合金梁通过U托支撑在梁底立柱上。梁高≥900mm的梁加设多道对拉螺杆,其中最下面一道距离梁底300mm,其余竖向间距根据梁高调整,对拉螺杆间距300mm。

(3) 1200

梁截面为: 600×1750,500×1800,600×2000等。

梁纵向底模下放置50×100的木枋,间距为100mm,当梁高>1200mm或梁宽≥500mm时,梁底木枋数量应不少于4根;梁底木枋支撑在S150铝合金梁上;铝合金梁通过U托支撑在梁底立柱上。梁高≥900mm的梁加设多道对拉螺杆,其中最下面一道距离梁底300mm,其余竖向间距根据梁高调整,对拉螺杆间距300mm。

(4) 2000

梁截面为: 600×2200,500×2850等。

梁纵向底模下放置50×100的木枋或S150铝合金梁,梁底木枋支撑在S150铝合金梁上;铝合金梁通过U托支撑在梁底立柱上。梁高≥900mm的梁加设多道对拉螺杆,其中最下面一道距离梁底300mm,其余竖向间距根据梁高调整,对拉螺杆间距300mm。

(3)多功能厅钢桁架下超高梁设计(800mm×4500mm)

梁底支模高度为3.45m,梁截面为800mm×4500mm。梁底模板采用16mm厚胶合板,模板支撑在S150铝合金梁上,3根承重立杆,立杆沿梁跨度方向间距600mm,立杆步距1500mm。底部采用可调顶托支撑,梁侧模板按照墙模板支设方式加固。

2.2楼板模板

楼板底模采用16mm厚胶合板,支模架用碗扣架搭设成整体满堂架。板模板支撑在50×100木枋,间距为250mm,木枋支撑在100×100木枋上或S150铝合金梁上,Φ48×3.0钢管,步距2000mm,扫地杆离地不大于350mm,立杆纵横向间距均为1200×1800。

由于支撑高度大于8m,为了保证支撑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满堂架应与混凝土柱抱接,抱接点竖向间隔为4m;同时在支撑系统四周与中间的垂直方向纵横向均设置之字型斜撑,之字型斜撑均需与相交的立杆或横杆用转角扣件相连接。

(1) 架体搭设前混凝土柱已经浇筑养护完成,可将满堂架与混凝土柱抱紧,

抱箍竖向间距4m;

(2) 高度大于30m时,在架体顶部、底部及架体中间纵横向水平杆的平面位

置设置水平加强层;

(3) 水平加强层采用45°水平剪刀撑,剪刀撑需与相交的立杆或横杆用转角

扣件连接,水平剪刀撑须连续贯通设置。

3、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方法

3.1模板支撑系统安拆施工流程

Cuplok支撑体系搭设及拆除的顺序如下:

3.1.1在大致正确的位置画出第一排主梁线。放置底座和可调螺杆,根据图纸检查所要求的构件类型及长度。

3.1.2放置第1水平横杆并保证已经识别正确的长度。

3.1.3在第1层调节丝杠上放置具有正确长度的立杆(除非非常低,否则应采用上端带连接棒的立杆)。在一个人握住立杆时在最下面的碗扣中插入两根横杆并锁紧上碗扣。此时该支架能够实现自稳。如需要应添加木质构件底垫。

3.1.4 确定下一根立杆的位置及以同样方法定位横杆及紧固。在搭建好第1层支架后使可调螺杆处于水平,但应使调整程度最少。添加上一层横杆。

3.1.5 上支撑杆:为下一支撑杆搭建工作平台。可以搭接的脚手板或中间横梁进行搭建。应确保中间横梁的楔块装置牢固。

3.2模板支撑系统搭设构造要求

3.2.1 模板支设必须满足《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66-2008中的相关要求。

3.2.2 模板支设必须满足《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 162-2008中的相关要求。

3.2.3 扫地杆(第一排纵横向横杆)与水平杆:第一排横杆在立柱底距地面高度不大于350mm高,沿纵横水平方向设置;扫地杆与顶部水平拉杆之间的间距,在满足模板设计所确定的水平拉杆步距要求条件下,进行平均分配确定步距后,在每一步距处应一道水平拉杆。

3.2.4 非立杆接长方式:钢管扫地杆、水平拉杆应采用对接,剪刀撑应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0mm,用两个旋转扣件分别在离杆端不小于100mm 处进行固定。

3.3水平加强层:在架体顶部、底部必须设置水平加强层,中间水平加强层设置间距为每三步设置一道;

3.3.1 水平加强层采用45°剪刀撑,剪刀撑需与相交的立杆用转角扣件连接,剪刀撑连续贯通设置;

3.3.2 剪刀撑、横向斜撑搭设应随立杆、纵向和横向水平杆等同步搭设;

3.3.3 立杆的垂直偏差和横杆的水平偏差及脚手架搭设满足《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66-2008中的相关要求。

3.3.4 脚手架与外墙之间空隙铺设跳板,为外墙模板支设提供作业面,跳板距离外墙350mm;

3.5 固结点:竖向立杆应在有结构柱的部位,按竖向间距每4m(两步)与建筑结构设置一个固结点。当支模架高度≥30m或时,应在相邻楼层板上预埋短钢管,与支模架体按水平间距每5~7跨设置连墙杆件。注:所有连墙件均需与支模架体中3排立杆或横杆相连接,连接点与主节点距离不大于150mm。

4、模板支撑系统验收程序

高支模搭设完成后首先由劳务分包单位对照方案进行自检,检查合格后报总承包单位,由总承包单位组织各参建单位包括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等相关人员,对模板支撑体系进行最后验收,并对验收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整改;

验收合格后填写模板支撑体系验收记录,并交各方签字并挂牌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五、混凝土浇筑与支模架监测

1、浇筑顺序

柱子和墙根据施工条件及浇筑质量控制要求分多次浇筑,梁、板一次浇筑。

2、混凝土浇筑控制

混凝土浇筑应尽可能使模板支撑系统均匀受载,浇筑过程中及时挪动调整汽车泵下料口或布料杆的位置,保证单点混凝土短暂堆载高度不得超过该设计楼板面以上30cm。采用固定泵进行浇筑时,泵管不得与支撑架相连,其立管应固定在旁边已浇筑完成竖向结构上。

3、支模架监测

在浇注混凝土前、浇注混凝土的过程和浇注混凝土后,派专人对支撑系统进行观测。项目部准备在现场采用水平仪及经纬仪进行施工过程自我监测。

1、监测项目:支架沉降、位移和变形。

2、测点布设:垂直监测点布置梁底跨中及板底中心处,水平监测点设置在边立杆上;对于4500高大梁支撑立杆中布置应变片进行变形观测。

在1/2梁板跨位置,每个监测剖面布设三个支撑位移变形监测点。

3、监测频率:模板的沉降测量由专人专职负责。在开始浇筑前测量一次,记录此值并以此值为初始值;在混凝土浇筑时为重点监测,派施工人员一直监视监测点,得出数据并与初始值相对比,得出沉降、位移量,直至浇筑完成;浇筑完成之后至高支模层的混凝土强度达到80%这段时间,每隔半天测量一次。

4、变形监测预警值;

梁板支撑架垂直位移预警值取5mm,水平位移预警值取10mm。

当监测数据接近或达到报警值时,立即疏散人员,并组织有关各方采取应急或抢险措施,同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4、高支模区域回撑

高支模区域浇筑混凝土前须对其支撑楼板进行回撑(底板除外),要求回撑层数至少一层,回撑形式可采用以下方式(采用顶托回撑):

(1)当高支模区域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其支撑楼板浇筑时间较短(小于一个月),其支撑楼板底部钢管支架可不拆除,待高支模楼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拆除;

(2)当高支模区域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其支撑楼板浇筑时间较长时,考虑模板架料周转,待其支撑楼板达到拆模条件后可先行拆除钢管支撑架体,待浇筑高支模区域混凝土前,对其支撑楼板进行回撑。回撑采用48钢管进行施工,顶部采用可调顶托,钢管立杆纵横间距不大于1.5m,步距不大于2m。要求楼板及梁跨中部位需有立杆回撑。

六、脚手架搭设安全技术措施

1、 技术保障措施

1.1 作业层上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超载。混凝土除外材料堆载高度均根据混凝土高度进行换算),该荷载均为临时允许荷载,仅允许材料吊运时堆载,所有材料吊运至架体上后均需散开堆放,及时将材料转至使用部位:

1.2不得将缆风绳、泵送混凝土和砂浆的输送管等固定在脚手架上;严禁悬挂起重设备;

1.3当有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和雾、雨、天气时应停止脚手架搭设与拆除作业,雨后上架作业应有防滑措施。

1.4施工管理人员在脚手架搭设、拆除前必须给作业人员下达安全技术交底,并传达至所有操作人员。

2、 质量保证措施

2.1钢管与扣件进场前应经过检查挑选,所用扣件在使用前应清理加油一次,扣件一定要上紧,不得松动。每个螺栓的预紧力在40N・m~65 N・m之间,用扭力扳手抽查5%;

2.2对作业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文字形式技术、安全交底,形成书面交底记录,并签字确认;

2.3脚手架搭设完备,依据施工方案与单项作业验收表对脚手架进行验收,发现不符合要求处,限时整改;

3、 安全保证措施

3.1脚手架搭设人员必须是经过按现行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 5036)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搭设脚手架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

3.2架子在搭设(拆卸)过程要做到文明作业,不得从架子上抛落工具、物品;同时必须保证自身安全,未佩戴安全防护用品不得上架子;

篇10

关键词:冬油菜 试验 品种 越冬 播期 密度

一、试验课题总体目标

1、明确白菜型冬油菜在陕西北部栽培的可能性、适宜栽培的品种以及配套栽培技术措施。2、提出陕西北部冬油菜后茬复种的适宜作物及品种。3、探索形成陕西北部栽培冬油菜高效轮作模式。4、提出陕北冬油菜种植区划。

二、试验项目

1、冬油菜抗寒品种筛选试验。2、冬油菜适宜播种期筛选试验。3、冬油菜适宜密度试验。4、冬油菜品种示范。5、适宜冬油菜后茬复种的作物筛选试验。

三、试验材料

1、冬油菜试验品种:06468、宁油2号、陇油6号、平油1号、07兰天2号-2、07兰MXW-1-3、07302、天油4号、0737、07临延2号-9、陇油7号、07皋DQW-1-3、2307、2465、2465、2355、2400、2358、2315、2297。共计20个品种,均为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2、冬油菜播期品种:陇油7号。3、密度试验品种:陇油7号。4、冬油菜示范品种:陇油7号、陇油6号。5、冬油菜后茬复种的作物:马铃薯、油葵、玉米(吉单27)、饲草玉米。

四、主持单位及承试单位

试验由农业部主持。陕西由陕西省油菜研究所与靖边县原种场共同承担。

五、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位于靖边县原种场。北纬37°37′,海拔135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7.8℃,无霜期120天左右,极端最低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为395mm。

六、试验设计

品种试验于2011年8月19日播种。小区面积13.42m2。株行距是(10×13)cm,密度是51037株/亩,重复2次。播期试验分别于2011年8月19日、8月27日、9月3日、9月10日、9月20日、9月26日、10月2日、10月10日、10月18日播种。小区面积13.42m2,株行距是(10×13)cm,密度是51037株/亩,重复2次。密度试验于2011年8月19日播种。小区面积26.84m2,密度分别是5万、6万、7万、8万株/亩,未设重复。试验地前茬马铃薯,播前对地块进行灌水,施尿素10Kg/亩、磷酸二铵10kg/亩,然后整地作畦,随后划线播种。

七、田间管理

试验留苗密度完全按方案要求进行。在种植与水肥管理方面全部一致。2011年灌水3次,追尿素8kg/亩;2012年3月15日开始返青,返青后进行了灌水追肥,共灌水3次,追尿素10kg/亩。生长期间中耕除草1次,打药1次。

八、田间种植图

九、试验进展

十、田间调查表

1、冬油菜品种试验越冬率调查表(表1)

2、陇油7号播期试验越冬率调查表(单位:株)(表2)

3、密度试验越冬率调查表(单位:株)(表3)

4、播期试验田间记载表(表4)

5、密度试验田间记载表(表5)

6、播期试验特真特性表(表6)

7、密度试验特真特性表(表7)

8、室内考种表在此报告中略

十一、特除气候对冬油菜的影响

根据往年试验,陕北冬油菜播期在8月中下旬较为合适,但2011年秋暖,同时来强霜冻较晚,造成油菜苗冬前徒长,部分品种在越冬前已开始抽薹,导致越冬率下降。

十二、试验总结

1、冬油菜抗寒品种筛选试验。从表1可以看出,陇油6号、陇油7号越冬率相对较高。但由于气候与播期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越冬率较低。

2、冬油菜播种期试验。从表2表6可以看出播期在9月3日越冬率最高,同时有效角果数最多,是最佳播期。但根据往年试验的数据来看,8月中下旬是最佳播期。通过分析,由于2011年冬暖,播期较早的冬油菜生长超过了安全越冬期。所以冬油菜在陕北的播期应根据气候、温度条件控制在8月下旬到9月初,同时根据油菜长势与气候条件,加强进行管理,使越冬前叶片长到12-14片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