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校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14 04:1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示范校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示范校建设

篇1

关键词:示范校;电气;专业建设;初探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38-02

2011年,云南工业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重点支持专业。在2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专业建设方向,明确了专业发展思路,多措并举开展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强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效益。

1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开展专业建设

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摆在专业建设的首位。工业是云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把坚持工业兴省、工业强省、工业富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作为实现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要措施。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将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特色工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学校所在的曲靖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要产业基地、能源基地,滇中城市群次中心,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基础雄厚,经济门类齐全。伴随着曲靖“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在云南“率先进入新型工业化城市”三大战略的实施,“滇中经济圈”、“滇中产业新区”的建设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将进一步加速,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自动化产品普及率不断提高,交流调速不断发展,电动机控制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企业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都迫切需要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和供电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安装、调试和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云南省以及曲靖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以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大量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改造、维修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开展专业建设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成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改革评价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全面提升专业办学质量。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体现四个方面的强化:

一是强化为社会和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意识。

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目标,通过导入企业参预机制,在公共实训基地运作、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实施等多方面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实现工作过程同学习过程的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达到为企业服务的目的。

二是强化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双核”相融的人才培养意识。

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入手,把职业素养培养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形成以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核”相融培养体系,在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导入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从安全教育,到环境教育;从人文教育,到素养教育,从技能学习,到驾驭工作过程能力的培养,形成以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双核”相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强化机、电、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之间的融合。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学习内容涉及到机械、电气、电子以及计算机等多种技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以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导入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强化各专业知识间的融合,充分利用学院各系的教学资源,完成多种技术的复合,从而实现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是强化技能型知识人才培养过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实行学籍管理学分制,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技能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满足学生需要的技能培养机制。

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专业建设

本着基础课程为“一体化”教学服务、“一体化”教学为学生顶岗实习服务,顶岗实习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原则。从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方位进行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特色树品牌,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课程体系架构为切入点,以“三段式”、“一体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依据培养目标和规格准确定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多年实行“三段式”、“一体化”教学积累的经验和专业实际,结合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整合构建《电工基本技能》、《常用电器设备及线路安装与维修》、《供配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电工新技术运用》5门专业核心课程,把《常用电器设备及线路安装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建成学校精品课程,并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包含专业教学辅导书及习题库、教学案例、课件、教学作品、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积极参与国家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为教学信息化、现代化提供软件支撑,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通过扩建、新建实训车间,增加实训工位,保证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的实施和“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电控设备厂这一产学研平台,吸纳学生参与电控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与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电控设备厂的企业氛围,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组织专兼职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以及高等院校举办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及相关电气专业各种形式、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继续推行教师进企业研修制度,新进专业教师参与各种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努力提升教师学历及职业技能等级,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培训教师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不断充实由企业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大与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力度,除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外,还将开展技术攻关等活动,由企业委派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工为学校兼职教师,确保了学生与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

4专业建设的回顾与总结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至今,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既定目标按期推进,专业建设初具雏形。

一是领导重视是专业建设强有力的保障。

学院领导和技训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专业建设工作,积极协调争取机会让更多的教师外出培训和下企业锻炼。专业建设至今,多次派出教师到外省和发达地区学习,本专业的教师多次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研和培训员工。

二是团队协作是专业建设的动力源泉。

电气教研组的24名教师全员参与专业建设,通过整合组建团队,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各环节建设,把教学管理工作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促进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效解决教学、专业建设面临的时间矛盾,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综合实力,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

三是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的平台让更多的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并把这些新知识补充到相关教学内容中,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要,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贴近工艺现状,增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校企合作有助于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建设,有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助于专业的课程建设,有助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助于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示范院校 教学素质 建校目的 团队建设

1 示范校的建设目标

在会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维修与运用、机电技术应用等几大专业上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人才培养是当前中职学校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校企合作是目前解决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择适合本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培训的最好的学习方式,通过校企合作这样的合作项目带动学生的学习,对人才的培养制定合理化的安排,对教师的素质也要有所提升。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大学校的师资建设,建立具有生产、项目开发、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教学为一体的实训基地,构建具有专业化和能力化的课程平台,使实训基地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学校在制定课程时文化课和专业课上要分出重点,要结合实际做出更全面的工作,提升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培养,在整个素质的培养中得到更好的教育目的。为了使更多的中职学校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出更多适合社会的人才,国家在此方面也建立了很多示范校,示范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具有专业素质,使中职学校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学校教学的多样化与素质方面的提升就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在人才培训方面是整个国家教育的一个关键,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特色办学是目前建立示范学校的重点,在整个示范学校的建立过程中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发展目标。我们所建立的示范学校的口号是:拼搏团结,自加压力,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新跨越,创建首批国家示范改革发展学校。

2 示范校的建设途径

建设示范院校需要详细的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方式,下面就来讲述一下示范院校的建设途径:

2.1 探索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要使学校发展的更强大,教育出来的学生更加优秀就要加强校企合作体系,对企业所需人才进行定向的培养,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目标同时也缓解了学校的压力,在这样的企业环境中为学校学习的学生创造了很多就业的机会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更多的人才。在人才的运用和合理化的运用与培养上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每个学校都要将校企合作这一项目长期的开展下去,使企业所需人才能够更加的熟悉企业的文化和专业化的知识,使学校在就业上也减轻了很多压力,所教育出来的人才也不会造成人员的浪费与缺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做到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合作育人、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将用人标准和毕业标准融合、工场与教室融合、技术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相融合,从而加大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2.2 提高信息化水平

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是高科技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信息化时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更多信息化的项目,因此为了培养出具有信息化专业的人才,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一,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一定要提高,学校可以找相关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辅导,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二,建设具有数字信息化的校园,对学校内部的后勤、德育、教学和办公等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三,建设具有信息化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训效果,增加学生体验,摸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信息化的教学软件。

2.3 探索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掌握的一点就是要具有科学精神,具有探索的精神,人才培养的方案要针对每一个学校和每一个专业的学生,让学生意识到高效科学的人才对社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社会的需求,在这样的需求中要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使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的掌握学习的重要性,了解专业方面的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这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学校是一体的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不停努力的一个方向。校企合作在这方面起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此作用中是整个高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为学校增加科学高效人才的意识,使学校也重视起培养高效人才的重要性。这是校企合作的核心。

2.4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的培养是整个教育中的重点,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进步。增加教师的素质可以通过几点来进行培养:一是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更希望教师参加研究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的学历;二是教师努力提升科研水平,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发表自己的课题每年都获奖或者发表文章;三是提升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将企业技术与专业教师研发相结合;四是教师要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技能方面的比赛;五是学校希望教师能够多多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在省级培训中要积极的参与其中,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六是在信息化建设、资源库建设、校本教材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等工作,使教师参与到要多的示范工作中,提升各层面的教学专业知识。

2.5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示范校中教师要有团队的意识,要建立具有各专业教研组团队、班主任团队、对口单招团队、优秀技能竞赛团队的核心队伍,建立出具有核心意义的团队建设之后,要依照国家所给予的鼓励培训出教师教学方面的认知,明确好每一个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要了解更多的教师知识和教学内容,学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教育培养与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团队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团队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目标并提升工作水平。使学校的整个教学建设都有一个完整的教育水准。这才是建立教师团队的最根本的意义。

2.6 完善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管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教科研奖励条例》、《班主任考核条例》、《校外培训奖励办法》、《精品课程建设奖励条例》、《教学部考核方案》等条例,有关教育条例的制定都是为了加强学校的创业创新、文化建设、校企合作、信息化能力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制度的形成,是为了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学习知识技术。

3 建立示范校要做的工作

为了加强示范校的建设,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大家去努力共同去完成。

①培育创业典型,运作创业平台,布置创新展厅,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基地。②收集优秀毕业生的工作信息,编制校园企业文化,建设文化长廊,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企业文化,制定出符合各专业发展的专业文化。③教师要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开拓专业技术和视野,外聘技术骨干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养。④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⑤投入更多的硬件设备,建设实训基地,以学生专业为重点发展对象。⑥发展社会经济服务水平,加大培训力度,使中职教育更加全面更加适应社会化的发展。⑦与专业的公司合作,跟上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资源库、仿真实训、校本教材、精品课程等。⑧完善内部管理,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⑨组建专业优秀的团队。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大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工作。

4 结束语

现代社会需求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和专业型的人才,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人才要跟上社会的脚步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示范校的建立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一个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国家示范校可以带动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更加带动学校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莉娟.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彭瑜.关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推进策略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2,07:4-7.

[3]王福海,毕长寿,崔坤,赵章彬.巩固示范建设成果 扎实推进示范校建设[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01:57-61.

[4]王良青.核心竞争力视域下的高职示范校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5-8.

篇3

关键词:教学资源 示范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41

1 分层级教学资源库建设

采用层级设计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能满足师生、企业等多方用户需求的框架结构,主要涉及到专业性、课程性和素材性教学资源库建设三块。

1.1 专业性教学库资源建设

借助开展各专业建设调研工作、直接聆听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行业需求,在对调查数据分析整合的基础上,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构建比较全面、基于行业发展动态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1.2 课程性教学资源库建设

课程性教学资源建设,可以基于企业的项目和岗位要求通过课程标准制定与优化、课程主讲人说课、习题库、教案、课件等资源建设为主要载体,经过课程教学设计,同时开放以项目或任务为单位开发课程“多要素学习包”。

课程性教学资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说课、课件、教案、教学录像、教学后记、习题集、案例集、专业精品课程等方面的建设。

1.3 素材性教学资源库建设

素材性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专业性教学资源库和课程性教学资源库的素材来源之地。按照媒体类型分类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主要建设内容:第一,各专业根据课程采集本课程教学所需要或所能体现出来的教学活动图片,如能反映教学团队、学生作品、教学场景等图片素材。第二,研制课程教学组织过程指导录像、实训课程操作录像、专业基础课和公共文化课说课比赛录像、信息化大赛录像等视频教学资源,视频涵盖面尽可能覆盖到各专业。第三,组建团队,力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研制专业相关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工作流程等内容的动画教学资源,逐渐推广至绝大部分专业。第四,以专业部为单位开发仿真教学素材,建立仿真教学案例库、课件、学案、教案。第五,采集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企业典型案例,建立较为丰富的企业案例素材库。第六,开发覆盖面较广的专业课程各教学单元辅助课件,并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第七,研制题量较丰富的试题库。

2 拓展模块建设

职业学校进行专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认证是推进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的核心,是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职业学校历年的技能大赛是职业学校师生充分展示自己整体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大舞台,是行业专业技术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院校与时俱进,谋求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接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高素质高技能性人才的关键措施;就业是家长、学生、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关注的焦点,也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最终方向。职业院校对于各专业学习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就业质量的意义重大,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要在学校校园网平台上嵌入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服务和就业信息服务等四个功能模块,丰富和发挥教学资源库网络平台功能,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人员提供信息支持。

3 网络性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满足师生教学与学习的教学资源需求,进一步为职业教育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与服务,要构建功能齐全、集教学资源个性化定制、教学资源库集成与共享、教改成果交流与推广、校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水平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包括:

第一,建设职业院校校园网平台,开辟教学资源子平台,在此基础上丰富各级各类教学资源,同时注意与时俱进,不断紧跟社会需求,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学平台,以保证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先进性、易用性,能满足多人同时在线访问的需求。

第二,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学校为促进教师之间能共享教学成果,建设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由各位教师将自己的所学、所见、所闻、所教以及心得体会进行,教师个人在登陆教学资源网时,即可浏览自己所感兴趣的栏目和内容,下载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并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回帖。

第三,开辟网络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学习交流。以学校网站为平台,开辟教学论坛、管理论坛、育人论坛、读书体会专栏等网络交流平台,引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鼓励教师进一步学习并将成功的经验通过网络平台等途径进行推广,以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教学素质。

第四,进行校本教材出版工作。鼓励各系各专业部积极进行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通过资源整合与团队协作形成校本教材,并逐渐推进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后的出版工作;既要重视研发者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要通过出版手段,进一步推广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五,进行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平台建设。教师将所授课程的教案、学案、学生的电子作业等放入其网络个人空间,以有利于师生间的学习与沟通。同时积极推进“云空间”建设,由系部推选优秀教师参加校内外云空间培训,将教师个人的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资源等内容逐步纳入云空间,形成强大的网络学习与交流平台。

第六,进行文献资料检索平台连接服务,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学校与扬州科技情报研究所进行合作,链接了维普资源扬州镜像站、万方资源扬州镜像站、知网资源镜像站等文献检索平台,以便于教师进行教科研资源材料搜索、研究。

第七,开辟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学校以校园网为平台,开设精品课程专栏,由各系各专业进行各级精品课程申报,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力测试、教学效果等栏目入手,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以推进优质课程优秀做法,形成辐射示范作用。

篇4

[关键词]中职教育;示范学校;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01-04

[作者简介]李和(1971―),男,广西博白人,本科,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

2011年3月,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确定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建筑工程施工、硅酸盐工艺及工业控制、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和计算机应用等五个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建设进程中,按照示范校建设的总体规划,我们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要求。关键的各项举措,除了加大投入实现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紧紧围绕三大战略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探索更加适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之视为重点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涵。2013年9月,我校高分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省级验收,专家组对我校五个重点专业建设成果进行评价时认为“任务完成的比例达到100%”。两年多来,我校在硅酸盐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结合本专业特点,把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多项项目成果,与示范校建设前比,办学水平大幅提升,面貌焕然一新。以下是我们有代表性的一些工作,抛砖引玉,与同行的专家学者和各界关心职业教育发展的朋友们分享,欢迎批评指教。

一、创建“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两年的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到企业调研、召开行业专家座谈会等形式,切实了解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建设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极具岗位针对性,达到毕业生与职业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我们指的“学岗直通”,图1为其示意图。

依图1的构架,“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学年计划,把中职生三年的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岗):基础认识及技能学习。第一至第三学期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必需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完成全部核心课程的学习。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重点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项目引导”等教学方法、“双证书”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实训课程。这个阶段是针对企业一线岗位工作所需重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第二阶段(学岗):第四学期在校进行综合培训考证。这个阶段是将生产实际岗位工作程序与理论知识和技能相联系,以真实工厂相应岗位为载体,强化训练,为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创造条件。

第三阶段(顶岗):第五至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这个阶段是实战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学习成果在企业实际中的应用,通过锻炼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此阶段要不断加大顶岗实习的覆盖面和深度。顶岗实习的教学场应在企业生产现场上,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最终形成就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与专业对口单位无缝对接,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建设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相应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来与之相适应。我们为硅酸盐专业“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这个体系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明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第二部分确定为了使学生达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胜任典型工作任务、取得岗位技能证书(上岗资格证)计划开设的课程。这是一个以水泥生产企业主要岗位典型职业活动为载体,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的新课程体系。显然,成功构建和实施这个体系,必须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

三、加强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

根据“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和新课程体系实施的需要,我们要求专业教师大力发扬创业精神,积极参加教材建设,除参加多校合作的教材共建外,把深入学校合作企业、开发教学资源、编写校本教材也纳入工作计划之中。硅酸盐专业建设中,教师们先后完成并最终投入使用的校本教材有《硅酸盐化学分析》《硅酸盐化学分析实验》《中央控制室操作》《水泥质量控制》《水泥生产控制实训》和《水泥工艺》六种,这对推进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新课程体系的进程中,课程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水泥工艺学”“煅烧工艺”和“硅酸盐工业控制实训”等三门评为优质课程。

四、探索更加适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我们探索这一问题的思路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一定要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各种改革的路径都必须以这一方向上的效率来衡量,看其是否能最有效地帮助学生进入职场,实现高质量就业;二是一定要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这两个基本点紧密相关。最有利于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反之,若偏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轨道,则学生会立即成为“迷失的群体”,谈何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于上述两个基本点,我们要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观念要从学科本位转变到能力本位,教学内容要“以岗位典型职业活动为载体、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教学过程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组织实施。我校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仿真模拟教学,以学生能够依托高水准的实验实训设施和成功的校企合作,获得实实在在的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为灵魂。期间,学校投入巨资用以完善水泥性能实训室、分析化学实训室和硅酸盐工业控制仿真实训室等校内实验实训设施,成功建成、巩固七个校外实训基地。现在,我校硅酸盐专业与广西鱼峰水泥、广西登高水泥、华润水泥(南宁)、华润水泥(红水河)、华润水泥(防城港)、华润水泥(平南)、华润水泥(贵港)等七家大型水泥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这些企业中只有一家(广西登高水泥)是示范校建设前就与我们有合作的企业。

2012年,我校与广西鱼峰水泥和浙江中控教

学仪器有限公司开展三方合作,联合研发“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仿真教学系统”,并获得成功。这一系统随即投入使用,不但用于我校实训教学,也用于广西鱼峰水泥员工培训,无论是学校教学还是员工培训均收到良好效果。这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应用性,还在于它扩大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不但合作培养学生、培养双师型教师,也合作培训企业员工、开发高新科技产品。多种合作互相促进,优化了合作培养人才的路径。农荣、陈聚华等人的课题研究“混凝土高温下膨胀及劣化的研究”和“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处置城镇生活垃圾的研究与应用”通过自治区科技厅验收,这对发展校企合作具有双重意义。企业吸纳学校的研究成果,不但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使企业对学校产生信心和新人,创造更好的合作氛围,起到增强合作培养人才效果的作用。此外,我们在改革学生成绩评价(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和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经过示范校建设,目前,我校硅酸盐专业毕业生“双证率”达992%,就业率达981%,基本实现“学岗直通”。教学相长,示范校建设也是培养教师难得的机遇,硅酸盐专业现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有专业教师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4人,占667%;双师型教师19人,占905%。这支队伍忠诚职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肩负改革和建设的重任,以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光荣使命。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学校今后一定会有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 项目管理 示范校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Vocational School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

ZHENG Lanlan

(Tianjin Medical College, Tianjin 300222)

Abstract Vocational school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a demonstration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school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strategic initiatives, and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roject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mbin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model school projects from other regulatory agencies of the project, the process of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and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the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发展,利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高职骨干校进行重点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全面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以期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办学特色方面取得成效。PMI对项目管理定义为:“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内完成项目各项工作。”①笔者把项目管理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下,为了达到既定的建设目标,立项单位运用系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对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过程的总称。本文以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为出发点,结合目前专家学者对于项目管理的研究情况,综述我国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的研究成果。

1 成立项目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现代项目管理学认为,组织是一切项目管理活动成功的基础。对于示范校建设项目而言,合理的项目管理机构是项目有效运转的基础和条件。要充分发挥项目组织机构在项目实施、监控、考核等方面的作用,提高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率。因此,各建设单位要科学设置组织机构、组建优秀项目团队,明确工作职责。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机构包括项目决策、执行、监管和协调机构,根据职能分层次组建项目管理机构:项目领导组作为决策层,全面负责示范校的总体规划;示范校建设管理办公室为监管层,负责项目指导和监控,组织专家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评估、验收并形成报告;项目建设组、工作组为执行层,负责项目建设中具体工作的执行。杨成、林徐润提出成立专家指导工作组,对骨干校项目建设、资金预决算提供指导和建议,对技术性问题进行专题论证,加强专项工作指导;在组织结构模式方面,周劲民指出建立纵向的执行指令传递与横向监督相结合的矩阵结构组织机构,各建设项目小组直接对上一级组织负责,通过示范办、监督组和项目组来加强横向监督。

2 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提供决策依据

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项目有效运行的重要依据,它能有效规范各种管理行为,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各建设单位应遵循“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原则,在项目管理、专项资金、质量标准、验收、绩效考核等方面完善管理制度,逐渐做到项目的实施、监控等各环节有据可依,保障项目建设标准的具体化。通过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学校管理体系,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冯渊分析了绩效审计评价对于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设置绩效监控指标,从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资金的使用、建设的管理和建设效果四环节入手,对每个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多方位的绩效审计。周劲松强调要建立合理的授权激励体系,确保项目负责人有调配必需资源和进行利益分配的权利,必须接受学校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3 加强项目过程监控,保障建设质量

对项目过程的有效管理和监控,是保障建设任务有效落实,促进项目规范有序进行的关键。因此,必须对建设项目过程进行全面监控,严格过程和节点考核,才能确保建设项目预期目标。

3.1 合理安排建设进度

任何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都是有约束条件的,项目管理组必须对各项工作的开始、完成时间点以及项目之间的衔接作出明确要求,分解任务,对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在项目进度方面,从学校和专业两层面制定具体的建设计划,将项目所需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控制在进度表中,(下转第18页)(上接第14页)各子项目在学校进度表内合理安排建设任务。周进民提出应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使用微软公司以项目进度控制为核心的管理软件编制进度计划,有利于领导组了解项目建设总体情况,对建设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调整,保证示范校建设按期完成。刘峰提出运用工作分解结构WBS对目标成果进行分解,按照合理的层级将所需要的所有工作合理地分解到工作结构中,再以各单元工作的成果最终构成项目整体的成果。这种方式有利于各建设单位准确把握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时间,合理安排建设任务。

3.2 搭建灵活多样的交流平台,完善沟通机制

充分有效的沟通是项目建设单位传递信息、分享经验、攻克难题、加强监管的重要途径。建设项目需要职能部门、专业建设人员统一协调,共同完成建设任务,因此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对于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各单位的内部交流平台:一是通过计划编制、信息、绩效报告及年度总结;二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示范校互动平台、QQ群、飞信等。内部沟通机制是一个交流平台,是反映问题的平台,也是对各项目建设成员进行管理和监控的平台。项目建设是一项新的复杂性工作任务,彭瑜认为应建立专家指导、行业参与的内外协作平台,有助于促成决策有专家咨询,过程有专家指导,改革有专家把关的过程管理。杨成、何杨盛哲提出要建立兼职信息员队伍,将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及建设经验向监控组报送,以便通过学院办公系统及时向各项目组公布,发挥其把握全局、借鉴经验、克服困难的重要作用。

3.3 加强项目监控与考核

监控与考核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顺利进行的保障。如果缺乏监控与考核,项目的效果和质量则无法保证。对于大多数示范校而言,大都是通过项目建设例会制度、月度检查制和项目逐级验收制等方式进行监控,项目监控小组对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进行横向监控。南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自主研发出示范建设任务监控管理系统,管理层能从该系统中准确把握各建设项目完成进展情况。廖忠春提出要采用动态控制方法,即阶段性地检查实际值与计划目标值的差异,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制定新的计划目标值,使项目能实现最终目标。

4 结论

将工程领域的项目管理理论引入到高职示范校项目建设中来,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各单位有必要将项目管理的知识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理论体系,交流共享,在后示范校建设、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深入发挥其应有作用。

注释

①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61.

参考文献

[1] 彭瑜.关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推进策略的思考[J].职教研讨,2012(7):4-7.

[2] 季翔.项目管理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应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7.

[3] 杨成,何杨盛哲.项目管理在示范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39-43.

[4] 周劲松.以项目化管理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0.

[5] 周进民.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0):31-32.

[6] 林徐润,庄培灿.论项目管理在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中的应用[J].2013(11):29-34.

篇6

【关键词】机电专业教师 职业能力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的推进,中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逐步深入,教育思想和理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理念、新思路对传统的办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根据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创新了校企合作建立“两岗位、三阶段、三证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施、完善“两岗位、三阶段、三证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基于岗位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靠教师来设计;体现与技能对接的教材要靠教师来开发;与岗位对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式课程教学方法要靠教师来探索和运用;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要靠教师来实施。教师要担当起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应多方面加以学习、锻炼和提高。具体来讲,要提高以下六种能力:

(1)开拓创新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基于岗位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它需要一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师来研究、探索、实施。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实践,在改革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机电教学部计划借助实施包括考察-培训-实践-研讨-交流多种形式的教师能力建设活动,开拓教师创新能力。

(2)课程设计能力。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开发典型案例驱动的知识与技能一体的综合型课程设计,这也是要靠教师来完成的。我部现有的教师,大多数没有参加过课程设计。要完成基于岗位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教师需要加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实践,熟悉职业岗位的特点、职业工作的过程和内容、职业群中相关职业的关系等。机电教学部计划通过派送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或挂职锻炼,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方法;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熟悉本专业主要服务行业,结合数控机床与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两大行业岗位职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技能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设置课程体系。

(3)教材开发能力。教师不仅要按基于岗位能力来设计课程,还要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开发与技能对接的教材。专业教师只有通过学习与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其教材开发的能力。机电教学部计划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以授课、指导实践、讲座等方式实质性参与开发教材及课件、实训指导书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企业生产中的经验、做法以教材和课件的形式进行总结和推广,依据岗位职业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工学结合校本特色教材。

(4)职业求新能力。职业是在不断变化的,职业技能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原有技能可能不再适用,新的技能不断形成。作为专业教师,要高度关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学的社会实践情况,始终站在职业前沿,使其教学过程始终反映职业技术的最新水平,增强其职业求新能力。因此机电教学部计划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并根据专业主攻方向分组,有选择性地进行专向培养,跟踪行业企业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

(5)职业操作能力。专业教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操作能力。因此,作为专业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即不仅要会教,还要会做,会操作。在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中,职业操作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机电教学部计划组织所有教师参加高级工(工种根据任课专业自定)专业资格培训和考试,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要求教师利用学校的实训场所和校内实训基地(如校企合作的欧姆龙自动化实训基地、格林生产性实训车间)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模块的培训;组织教师到区域内大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要求教师能承担企业的技术培训任务,参与全国中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参赛学生的培训工作。

(6)职业教学能力。基于岗位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专业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应是高效的组织管理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有问必答的咨询师、探索创新的引路人。专业教师唯有迎难而上,通过学习、锻炼,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能力、教育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了解学生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等。本学期机电教学部将通过开展教师教学法评优,推优活动,促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检查和总结现行教学及教学改革的成败得失,在教学部和校内两个层面上交流和评价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形成一批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优秀教学案例,推出一批理念领先,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建设一门示范性课程,打造一支品牌教师队伍,提升教学部教学的整体水平。

总之,专业教师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才能顺利推进国家示范校项目的实施,才能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示范校建设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

数控加工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常设专业,其技能培训特点是材料消耗多、培训成本高,这也是各校数控加工实训中较为棘手的问题。高消耗的实习从经济方面影响学校发展,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培训质量。因此,如何把消耗性实训变为生产性实训,这是很多职业学校一直在探寻的问题。笔者参加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数控加工重点专业建设,对实施生产性实训进行了有效探索与实践,现将建设过程总结如下。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我校数控加工专业自1996年开设以来,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具有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数控维修实训室、模具加工装配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等十五个实验实训室,数控设备总数为46台(套)。因考虑方便教学,这些数控设备的规格型号基本相同,按功能和新旧程度平均分配到7个实训室(区),承担数控车工、数控加工中心技师、高级工、中级工、五年制高职等层次的数控实训教学任务。所以,各数控实训教室功能相对单一,主要分为数车和数铣/加工中心两个方向,对专业的培养也只能按方向进行。教学内容上只能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消耗性课题训练。教学形式上由指导老师示范讲解,然后学生独自练习,在数控设备上完成简单的课题类工件加工,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只是掌握了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会使用数控设备,加工出单件的课题类工件。对于企业要求的批量高效地加工产品,保证质量,探索合理的加工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做好分班维护保养设备等都无法体会掌握。绝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操作技能到企业基本用不上,企业还要花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再培训。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如何让学生在学校里就掌握企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采用生产性实训是一条最佳途径。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培养模式,我院数控加工专业将培养模式定义为“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厂校一体”,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引产入校、引产入教、引企入校。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结合数控加工专业发展实际情况,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为:

1.在校内建成独立的生产性实训场所一处,并且按企业标准健全组织结构、各种制度、岗位职责,明确生产加工任务。

2.选择与一两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条件是有适合学生参与生产的数控加工工件,生产设备是数控设备,可以企业投入或学校提供。

3.生产性基地有稳定的年生产任务,以保证常年教学需要,并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用来补贴学生、教师。

4.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参与企业考核评价标准,提高学生质量意识,保证数控加工专业学生每年参加生产性实训学时数达60学时以上。

5.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反哺企业,为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提供支持。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

1.成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小组,明确分工,组长统筹调度,成员合作互助。

2.广泛开展调研工作,走访多家企业或同类院校,收集相关企业的生产资料,借鉴兄弟学校经验,分析整理调研材料,确定目标企业和目标产品。通过广泛调研,掌握大量企业的数控加工信息,为做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寻求合作企业做好准备。

3.征求数控加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根据企业生产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根据调研和专家论证意见,制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4.选择合适企业开展合作洽谈,确定生产加工合作项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5.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从企业引进或按照企业要求采购新设备,保证新进生产性设备性价比高。根据合作企业要求,为更好地开展生产性加工任务,新增有利于生产的设备,同时兼顾场地和学生掌握的操作情况,确定合适的设备。

6.高标准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场所,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基地运行工作。

7.稳步开展基地生产性实训工作,承接企业生产性加工定单,完成计划任务。

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果

我院为改革培养模式,根据数控加工专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现代企业的用工需求,深化校企合作,采取“引企入校”的方式,在校内创办生产性实训基地一处。所有加工设备、生产产品、技术和工艺均由企业提供,学校安排不同班级广泛参与生产性加工任务,利用真实的生产任务培训学生的技能。生产现场采用企业方式进行管理,应用企业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最重要的不是盈利,而是让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提高产品质量意识,让学生在生产中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五、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1.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首先把学生培养模式变换为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生产实习为主的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实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其次,利用区域经济及自身优势,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使工作过程系统化,在稳定的生产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辐射、牵动正常的实习教学工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创建同时改善了实训条件,变消耗性实习为效益型实训。搭建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平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社会服务,开拓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打造出职业教育品牌。

2.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就是把企业引进来,实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培养目标,定单、定位为企业提供最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学校接受企业的思想文化,再灌输给学生,减少企业对学生进行再次培训的可能,使学生在就业前就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同时,加深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

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实惠,恰当的生产订单使得双方互惠共赢,企业降低了人力资源生产成本,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对其他地区学校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成效。我院生产性基地建设一直受到周边同类院校的关注、重视,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交流,起到了借鉴、示范的作用,发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必然结果,我们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得到本地区其他同类院校的认可,通过生产性实训,真正让学生、学校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意义,对下阶段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周边同类院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六、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体会

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我们认识到怎样才是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培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利用真实的环境,达到企业的需求标准,真正为企业量身定做,在这个环境里,老师有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企业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共赢。

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受益的是教师,建设与企业一样真实的环境,完成与企业一样的工作任务,可以让参与的老师体会到生产性实训对自己的要求、标准,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是锻炼自已的好机会。在带领学生完成生产性任务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通过建设,我们发现了很多不足,如何制定稳定合适的生产加工任务?如何把握学生能力水平与生产效益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如何管理、完善、规范执行企业制度?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如何进行教师师傅、学生员工的角色转换?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0.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1.

[4]李斯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1(6).

[5]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1(8).

[6]宋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2(7).

篇8

【关键词】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 临床医学技能考核 改革

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应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用三年时间,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中职示范校建设投资大、范围广,学校申报立项、专家评审复核、检查验收各项工作长期而艰巨。我校已申报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各项创建工作落正在落实,现就临床医学技能考核与大家共同探讨。

1.创建中职国家示范校的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职业学校为国家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贡献[1]。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工作岗位服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其技能考核就非常重要。

2.目前中职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存在问题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能力是通过临床实践而形成的解决病人(临床医学)问题的技术和能力,它是医务人员顺利完成医疗卫生活动必需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和特征。近年来,我国医学生多(招生规模扩大),临床教师相对缺乏,医疗法规在客观上限制了医学生的实践机会。而且中职生源多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但这些学生智商与普通高中生无大差异,他们有自己的特性,思维较活跃,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强。

2.1 考试方法高度可靠但缺乏表面效度

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试,而现实需要更多地对学生的临床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估。

2.2师生比例低

临床教育领域中学生多、教师少,教师不能正确指导每一个学生的临床操作,使得对学生临床技能的评价失去了客观性。

2.3大循环,慢反馈,弱矫正

以往操作技能训练考核中,我们采用平日课上分项目训练,期末考核验收,一次分数定“终身”。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不能得到及时反馈,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不能得到及时强化。

2.4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技能训练课上多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练习“三步法”,教师再巡回指导、个别矫正。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机械性重复操作使学生感到乏味,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不利于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医护人才,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有关素质教育的要求。

3.改革措施

教学强调反馈和矫正,检测是为了控制和改进教学,以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1采用标准化病人(SP)、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评估

3.1.1标准化病人 [1]是经过训练可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的人。他们可模拟病人,也可对学生技能记录并评估,同时将评估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在OSCE中采用SP使每个学生面对同样的问题,病人病史和体征都是标准化的,评价病种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从而使评价公平、真实,且可以将不同时间、地点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

3.1.2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评估要求考生参加多个站点考试,在每一个程序站点中,要求学生采集病史或/和体格检查或完成其他任务,SP避免了真实病人的不便,实际操作性强[2]。

3.2教师学生共同评估

每次技能操作课教师简明扼要讲解、演示一个训练项目,学生分组互为“医士”或“患者”,练习操作并体验感受。一定时间后,分组操作考核,师生共同评价。被考学生边操作边讲述要领并报告检查结果,操作结束后,组内其他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评价考核矫正。教学过程实现了小循环,快反馈,强矫正。在实施师生共同评价考核法过程中,教师创设了实景练习环境,学生有充分参与评价的机会。学生在观看其他同学考核操作时注意力非常集中,评价讨论时积极踊跃,研究技能达标标准时特别认真。这种互动式教学活动,消除了学生对以往技能训练的机械乏味感觉,对技能考试的紧张情绪与厌烦心理。学生积极主动练习,认真研究操作,激发了学习兴趣,改变了被动学习的状况,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达标,使教学考核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不足,重视自我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觉要求达标。各项技能操作考核分数的均值为临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避免了以某一项技能操作成绩代表课程成绩的随机误差,提高了技能操作考试的信度。在实施师生共同评价考核法过程中,对于暂时不能达标的学生,教师应创造矫正强化条件,让学生利用课上课下反复练习。由于学生技能训练内容清楚,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通过教师辅导,同学间相互帮助,最终都能通过达标。新考核法通过群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必然。

总之,在临床医学技能考核中,应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客观原则,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作风 教风 学风 高职院校示范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近些年教育部、财政部相继联合实施了全国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各省市、区也在本地区范围内启动了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我院有幸成为四川省首批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现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示范校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诸方面改革创新,办出新时期的高职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对接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在办学条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在办学理念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要在学校软实力方面下大功夫,切实加强以“作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涵的校风建设,而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从严治教的良好教风和刻苦学习良好学风既是示范校建设的基础内容,也是示范校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三风”建设的内容

“三风”即包括作风、教风、学风,也就是学校的校风的具体表现,她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所在,她决定着学校的品位、档次和特色,代表着学校的软实力。校风是学校的历代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凝练和传承下来的校园精神和办学力量,她需要无数的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在长期的育人活动过程中逐步摸索、前仆后继形成的校园精髓,是学校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整体体现。她影响着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良好的校风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许多著名大学,都会因为优良的校风而闻名于世,并引以为骄傲。校风主要体现在作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

作风主要是教职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工作风气。学校的行政、教学、学生、后勤管理的工作作风直接体现在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风清气正,高效有序的校园作风能使一所学校良性运转,能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能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真抓实干,扎实务实的工作局面。

教风是教师在育人活动中的风范、风格、特点和作风,集中体现在师德、敬业精神,学识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风的标准,身体力行地达到这些标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学风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校的治学方略作用在学生身上的外在体现,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学习纪录等方面。学风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综合反映。优良的学风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基础条件,也是育人效果的必然体现。

作风、教风、学风三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作风带动教风,教风决定学风。因此,作风建设是基础,是前提,是关键,教风建设是核心,是灵魂,学风建设是落脚点和着力点。是三风建设的具体表现。

二、示范高职院校与三风建设的关系

“三风”建设就是人们常说的校风建设,示范建设最基本的目标之一是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需要师生员工全力配合,尽职尽责地履行岗位职责,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去创示范。因此,“三风”建设既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示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校风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关系到示范校建设的成效,是示范校建设成功的基本保证。借助于示范高职建设这一契机,整顿和调整职工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使示范建设与“三风”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既能保证各个示范建设项目的良性推进,也能形成学校的纯正风气。“三风”建设中,职工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是基础,教风建设是核心,学风建设是着力点。

首先,“三风”建设是示范校建设的内容。示范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涉及办学硬件建设、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但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一支能吃苦,善于打硬仗的干部职工队伍,而他们的工作作风决定着示范建设工作的成败,而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态度,是能否贯彻学校的示范建设意图的根本保证、也是影响学生学习风气的关键因素。因此示范校高职院校建设内容必须包含作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要求每个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将示范建设任务变为自觉行动,群策群力、共同克服示范建设工作中的具体困难。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个性化;特色建设;规律

中职学校个性化特色示范建设是在国家规定的标准框架下,彰显本校个性特色的示范,难度很大。广东省中职示范校的经验表明,从相同的标准重组出不同的示范要素,创造出拔尖的特色是其首要规律。其次是找到示范标准与学校个别化特色聚焦的规律。最后从极有可能形成特色,取得突破的标准入手,结合学校需要解决的难题、具有的优势、区域发展特色等方式,去开拓最适合本校的个性化特色建设亮点。下文将结合广东省中职示范校的建设经验,归纳出中职个性化特色示范的一些规律。

一、相同的标准重组出不同的示范要素

国家用相同的标准进行示范,旨在促使中职学校办出特色树立标杆。因此,各示范校为了打造出个性化的特色,需要在相同的示范标准制约下,彰显其不同的结构特色。一是形成拔尖水平的特色。国家中职示范校的标准具有提升的空间,可以借此打造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特色。国家规定了达标的水平基线,但上没封顶,各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选取自己超越一流示范校水平的优势项目,做成国家顶尖级品牌。二是根据中职实践发展需要,在达到国家示范标准前提下增加新的内涵,形成学校特色。惠州商校的“四维师资”就是在双师型教师标准上,增加了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两个维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师结构特色。三是在满足国家单一示范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校优势将相关标准的核心要素进行重组,形成具有集成特色的品牌优势。

二、示范标准与学校个别化特色聚焦规律

惠州商校教育集团,一方面按照“解读标准-对照标准找差距-达标建设上台阶”的程序创建示范校;另一方面,又尽力从国家示范标准中发掘自身优势,寻找中职学校特色发展与示范性建设的聚焦点。从成熟的、稳定的,具有潜在推广价值的特色中,提炼出向全省、全国示范的亮点。只有形成特色与示范的聚焦,示范才有价值和力度,才能让其他学校感受到有学习的必要性。特色也只有与示范聚焦,进入省级和国家级的示范标准,才能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获得相应的人力和物力支持,这样特色的建设才有保障,特色在有条件的学校中推广起来也才有可行性。所以,示范学校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是寻找到示范标准中的特色创建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示范与特色的聚焦处,将特色创建与示范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三、定位学校个性特色示范亮点的规律

作为中职学校“类”特色的示范规律,在国家示范标准中已经分学校管理、基础条件、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办学效益五大方面20条标准予以明确。那么,在这些重要示范领域中,到底根据什么规律来确定自身的示范亮点呢?总结本研究中的示范学校经验,笔者得出以下五条规律。

(一)明确最有可能形成特色取得突破的标准。

为了明确哪些标准最适合本校示范建设中予以突破,就需要明确哪些领域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比如硬件设备其创新特色的空间就很小,而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德育品牌的形成,则会因地区、学校环境和建设的理念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是打造中职示范校个别化特色的重点领域。只要我们从构成标准要素的结构、要素的多少、要素的水平提升上着力,就能有所创新,实现结构要素或水平的超标。就中职示范校建设而言,走以特色成名,整体达标,靠特色示范之路,重在抓住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德育工作出成效、就业指导工作上台阶四个重要的方面。在示范性建设中,力主突破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这是在示范标准解读中得出的结论,也是创建示范校需要达标的重点所在。

(二)从难题解决入手形成个性化的特色示范。

东莞长安职高在改革开放初期,纪律涣散,打群架成风,校风不正,被社会称为“烂仔窝”。在这种情形下,曹永浩校长上任后,从德育入手,转化学风和教风。一开始,这仅仅是出于学校生存的需要,也是解决学校最大难题的需要。为此,学校形成一系列的德育常规制度,改革班主任津贴和管理制度,由校长亲自主抓德育工作,慢慢地学校的校风明显好转。学校对照国家关于德育示范标准的条款,在机制上将德育理念实施制度化,建立起“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牵手德育”管理模式。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创新了“超市模式第二课堂”;在德育人员上,形成靓妈妈班主任的德育师资队伍特色;在德育文化上,创造出书香校园——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品位。这一系列创新,是对国家三个示范标准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全面超过了其预设的标准,为其成功申报国家级示范校创造了赢得竞争对手的条件。

(三)从自身优势入手形成个性化的特色示范。

坚持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是打造学校个性化特色的关键。学校个性化特色的形成,如果有前期优势作基础,能在既有经验和成果基础上打造具有学校个性化特色的品牌,相对而言比从其他弱势方面进行打造更容易出成效。比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惠州商校,一直以来都注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因此,其以“职业人格”塑造打造“四维学生”、形成阳光1000等品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另一种优势则不是历史积累形成的,而是得天独厚的优势。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就是凭借其既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又面对澳门这个国际化城市的地理优势,打造出国际化的办学品牌。珠海高级技工学校从国际合作办学特色打造出发,明确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合作思路,与德国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开展了合作办学,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国际化合作办学之路。而国家示范学校评审标准中,强调的是校企合作指标,珠海高级技工学校不仅加强了与国内企业的合作,而且走出国门开创出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其特点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同时,预示着中职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样就成了其个别化特色示范的重要亮点。

(四)从区域发展入手形成个性化的特色示范。

惠州商校根据惠州市实现教育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顺应惠州市教育局关于全市职教改革的决策思路,于2003年冬提出了组建惠州商校职业教育集团。惠州商校组建职教集团是为了加速惠州市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的进程,促进校际联合、校企合作,使职业学校和成员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教学和管理上水平,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更紧密和更有实效,从而更好地为惠州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作出贡献。由于这一战略举措抓住了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这样打造出的品牌就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而且对其他区域组建职教集团也具有广泛的示范价值。惠州商校组建职教集团的经验表明,打造区域性职教品牌需要站在全市职业教育的高度,按照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全面规划好集团化发展的方案,通过强化与县(区)职校、民办职校、农村学校以及行业、企业的联动合作,才能打造出区域性个性化办学特色。

(五)在处女地开拓个性化的特色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