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范文
时间:2023-03-23 07:2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实践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综合实践课是本着对社会负责,为学生未来着想的教学理念,所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一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能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那么,如何才能上好一节综合实践课呢?
一、认真备课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综合学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既懂理论又会实践,既会说又会做的综合性人才。精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和保证,教师要广采博览,为我所用,精心比较,择善而从,能勇于探索。这样,讲课时才能深入浅出。教师在备课时要预设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教学才能有地放矢,得心应手。
二、精编教案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表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表达应该力求全面、适当、明确、具体。既有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又要从教材实践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导向和标尺,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师生实际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
(二)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备课时,教师应把握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并记录在案,做到坚持重点,兼顾一般,主次分明。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而难点是这一课中难易理解掌握操作的内容。
(三)精巧设计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实现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而有计划安排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个具体的教学步骤,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同时,教师还应当熟悉各种教学模式,熟悉多种课型和教法,了解它们的功能,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规律,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形式,适当地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
三、趣味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乐于接受。如在母亲节到来之时制作贺卡活动,活动前,我说:“同学们,母亲节快要到了,你想怎样向日夜为自己操劳的母亲祝贺节日?”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我又说:“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双手做一份虽廉价但又有创意的礼物送给母亲,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最高敬意?”这样一来,学生的活动热情高涨了,整个活动过程在浓浓的气氛中进行着……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他们交往与审美的能力等。如在教学中,分小组进行讨论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实践等,这样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获取成功的喜悦,从中知道人与人合作可以获取更好、更准确的经验。
四、家校携手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许多活动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完成。如我们在进行“参观制作皮鞋流水线”活动时,我们班鲁宗超同学家开了一家制作皮鞋流水线工厂,我提前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征得家长支持。这样,我们师生明白了制作一双皮鞋要经过买鞋料、买样品、选鞋楦、打样、下料、跑绑、扣底、抹绑、跑前头、清里子、下绑下楦、绷大头、拉脚腰、烘鞋、脱楦、喷光十六道制作工序才能完成,从中知道了每一只鞋包含十几个工人的辛苦劳动,懂得了该如何尊重制鞋劳动者,更加爱护自己脚上的鞋。
家长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反对单纯的分数式的评价。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家长资源是不可忽视的。
当然,每节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同,活动形式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初衷不变、目标不变。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怎样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好,使活动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还需我们继续进行探讨、研究和交流。
综合实践课以注重联系学生的切身生活,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为目的。综合实践科的实施体现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使学生由以掌握书本知识为主导的传统学习逐
转变到全面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创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张婕.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性[j].《语文学刊》.
[2]邓斌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新课程研究.
[3]龚茂莉.边疆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熊跃根.从社会诊断迈向社会干预: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反思[j].江海学刊.
篇2
关键词:新课程;综合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37-01
初中语文新教材增加的综合实践课,是语文教学领域 出现 的一个新内容 。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综合实践 课 占据语文教学一席之地,促使 了语文教学 改变传统 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并以其每一次真实情境的表达交流,给学生留下愉快的记忆 ,受到学生的喜爱。
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出现,是语文教材的一次大变革,也是促使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语文教学过去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是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才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增设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路。通过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展, 大大丰富了学生课内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部分语文教师理念落后、方法单一,还停留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只知道枯燥的讲解和抓基础知识的落实,而轻视综合实践课,甚至把综合实践课作为教学的点缀, 往往不认真落实,走马观花。造成形式上课改轰轰烈烈,而效果仍然不佳。只有把语文综合实践课 重视起来,充分的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充分的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综合实践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综合实践课所设计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而主要指发展学生的五官开放、心灵感受能力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因而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实践性。传统 课堂教学 以 教材为中心,内容 狭窄,方法 陈旧,与现实生活远离。语文综合实践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 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 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 它能够弥补 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讲故事”“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担任编辑、记者、校对”等专题活动,让学生读、说、写互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实践中使学生真正 感到语文有趣、 有用。
篇3
此可见,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怀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愿望。
一、立足于社会生活,寻找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动力,它关系到学习内容与儿童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里面就存在了一个自觉主动探索的愿望。讲到这点就让我想起了李四光小时候与大石头的故事。李四光小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他最喜欢藏身的地方是一块大石头的后面。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每次听到小伙伴来抓“俘虏”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巨大的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的,即使小伙伴围着石头转一圈,也找不到他。久而久之,他对这块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问题在他的头脑中产生。为了寻找答案他四处寻问,先去问启蒙老师,老师告诉他,自己小的时候已经在那儿了,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老师提示他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又想,这么重的一块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把自己埋进土里。可它为什么没被埋近进土里呢?没能从老师那里找到答案,他又去问爸爸,还是无功而返。这块突兀的巨石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周围都是平地,没有一块石头?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了他二十多年。直到他成年以后到英国学习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这种石头被科学家称作“漂砾”。许多年以后,他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谜一样的大石头,终于弄明白了它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儿来的。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所以我认为学生以自我发现的问题作实践研究的课题,正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
二、遵循发展性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成长
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跟学生们呆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如上语文课一般,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这一屋檐下“畅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简直失去了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
接下来我和学生选择性地确定了几个主题,把电脑、网络等媒体引进了课堂,引导学生参观神奇的宇宙世界,遨游浩瀚的知识海洋,浏览网上的信息,或者将他们带进工厂、带进大自然,参观先进的设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性活动才得到发展。人的能力是在人的实际活动中发展得来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胆量,锻炼了口才,增强了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调查收集材料,有利于探究成果的交流。实践是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源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见识,培养了问题意识、创新能力,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主题的提出、活动的具体措施等都需要学生的全员参与,他们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写出周密的活动计划,提出合理的行动建议,详细地做好活动纪录,有所取舍地收集活动资料,撰写活动的结果或成果、体会。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还有了充分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使他们树立了自信,更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得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
三、重过程中的适当指导,教会学生一些实践方法
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教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事;教师的指导又使学生们少走弯路,可借鉴教师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地享受成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所以在开展这类活动的时候,我们当教师的有必要把有关本次主题活动的基本方法教给孩子们,保证他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章可寻,有路可走。
四、通过实践性的社会参与,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没有走出校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不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亲历社会活动与社会领域,可以使学生获取较多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最好形式,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这里,市实验小学的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让我记忆深刻。社会调查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市实验小学地处繁华的商业地段,针对校园空气内经常弥漫着“难闻”、“恶心”的油烟味,他们的综合实践老师就组织学生展开了“谁在污染我们的校园空气”为主题的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个调查活动,查清污染的来源处,提出治理对策。
首先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以学校为中心,在周边环境里寻找可能的污染源。第二,到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观察、访问,并做好记录,锁定可疑污染源。第三,在可疑点附近实地调查取证。第四,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第五,以“召开记者会”的形式交流调查结果,并请来了环保、人大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和领导共同协商、探讨解决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社会性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性大课堂,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了周边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了解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养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及发现、安排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活动形式非常受学生们喜欢,从“记者会”上小记者们作答的踊跃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来。
五、分利用地方资源,争取各方支持
篇4
[关键词]小学生 实践课 自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49-01
一、实践与书本相结合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自然和社会”应该在学生书本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展开。譬如,小学语文书本上有许多关于秋天的散文、诗歌,那么如果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进行与此相关的观赏红叶活动,通过制作简笔画、采集红叶标本、实物拼贴等方式完成灵活多样的作业,就会进一步强化书本原有的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性目标。这种课程案例的思考与设计,最大化地让课外实践与书本认知融为一体,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个性的内在张扬与心性的外部舒展创造了极大的空间,推进他们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再如,小学课本中有许多宣传节约、孝道方面的文章,对此,教师就要有的放矢地设计相关的实践教学案例,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学以致用,通过学生的采访、参观等形式,让他们心有所动,情有所感,最后以书面报告或演讲交流等形式完成实践教学的具体目的,谋求自我、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在书本认知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情境,既离开书本又依赖书本,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与手段,加以变通地把握各种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活动网络
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旨在倡导生活教学。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小学综合实践课务必要注重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陶冶。所以,要从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各种联系,引领学生从禁锢的校门走出来,在家庭、社区等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姹紫嫣红,用自己的方式体味社会的人情冷暖,在潜移默化中改造自我、淬炼人格、升华美德。所以,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师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根据不同阶段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宏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活动网络,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的过程,在综合实践课环节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让课程设计更有创意
教学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内驱力。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儿童的智力活动特点,内容和水平。找到他们的脑中所感,心中所思,设计不同的活动,学生才会喜欢,才会乐于其中。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找一找,演一演,都深受他们喜欢。在备课时,教师更应该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而不应成为教材的奴隶。游戏是小学生最熟悉和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在实践综合活动课程时,把需要教学的知识,把需要培养的能力通过游戏体现出来,使全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之中,积极参与,它有助于激发和保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达到加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他们浓厚的童趣
长期以来,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俨然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师最关心的是课本上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全部灌输给学生,而综合实践课要彻底改变固有的思维惯性,从根本上把学生设定为学习和活动的中心。这样在教学实践课时,就能够焕发学生的童心,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塑造完美人格。同时要求学生将活动中的感悟以日记、作文的形式完成,教师不定期开展展览、考评。
(三)以实践为主线,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
为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化效果,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实践”这条主线。一方面,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尽量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由于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会使学生萌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发挥内驱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以某些基地为依托,有利于实现实践课程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社会领域不同空间的拓展。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的部分学生家长、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进行高屋建瓴的点拨与语重心长的指导,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真谛、生命的价值,让教育因此呈现强大的生命力与人文色彩。
篇5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传播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一个人从小时会说话起就会不断提问,那就是在思索;就是为一个大科学家,他的知识也执偾全部知识海洋中的几个小贝壳,仍然要不断地思索。可是,为什么偏偏在我们的学校里,这样的提问和思考少了,甚至几乎是没有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学生不会问了!这要归结于我们的教育形成的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学习和研讨是两个阶段,学生只是学,学书本知识,学好书本知识将来自然就会用;中小学阶段只是打基础,搞研讨是上了大学、当了科学家以后的事。但是,我们的先人并不这样以为,在他们看来,“问”就是“学”的一种,也是研讨,所以学习叫做“问学”,学习和研讨获得的知识叫“学问”。在英文中,study的意思既是学习也是研讨,这也表明学习和研讨是有着亲密关系的。所以,把学习和研讨截然离开,并不符合学习的规律。从生理学上说,上了大学才去开发研讨潜能,也会错过火脑中研讨性才干开发培育的最好机会,失去一生中良好思维品德养成的最好机会。现在,人们终于提出了研讨性学习!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可喜的提高,是对旧的思维定势的否定。
改变观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调整思路,重视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育;通过让学生分组学访,培育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归纳整顿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力。同时,在制作中,不给学生各种条条框框,让学生自由施展,这样就不断培育学生的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由于分组进行,同时培育了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摸索、互帮互助、公平竞争的优秀品质。增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同样是一个极富挑战的信息时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能熟练控制电脑是不行的。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参加此项内容。研讨性学习,需要具备研讨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发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讨性学习,就需要研讨型教师。“研讨型教师” 不是指专门搞研讨,而是指具备研讨问题的素养和能力。
因此,我个人以为研讨型教师除了要体系深入地控制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素质:
1、教学实践的理论性与理论学习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有一个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问题,这就是知其所以然。书本知识重要是一些理论,这些理论也有一个与实践接洽的问题。这就要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接洽。把教学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思考、把握,是教学实践的理论性;把教学活动与社会生发生活实践接洽,是理论学习的实践性。
2、兴趣的普遍性与学习的渗透性。除了本专业外,对其他学科有普遍的兴趣,同时能够渗透性学习,从而达到由专才向一专多能改变,这是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各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接洽,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对一个专门课题的研讨,也经常需要邻近学科有关知识的支持;新的学科更往往是在几个边缘学科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有普遍的兴趣,在教学中随处体现广博的知识面,引导和激励学生扩大知识面。
篇6
一、活动情况
(一)七年级开展了以“童年岁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采访、调查、对比、制作“童年岁月卡”、成果汇报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而这份幸福是父母等人用血汗换来的。从而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二)5月10日是母亲节,为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我校以母亲节为契机,开展了以“母爱无疆——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全校型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走进父母、主题征文、致母亲一封信、我为母亲做件事、主题汇报演出等五个阶段的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爱父母、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付出,还让学生收集、利用信息能力、规划意识、动手动脑能力、创新精神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更使学生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让他们通过自主实践获得知识的学科,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扬个性,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他们已由衷地爱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说到要上综合实践课,大家都乐了……这些都让我感到欣慰。
二、点滴经验
在专家们的多次专业引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成长着,下面是我这学期来认为比较有成效的几点做法:
1、以前在写活动方案时我只写出活动总目标,没有再细化到每节课的目标,这样导致老师上课时目标不够明确,上课内容较零散,没有突破重难点。发现这个问题后,这学期每节课上课前我都在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更具体的备课,对每节课的活动目标、学生主要活动、教师指导要点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考虑,并书写在笔记本上,也因为我这样做所以觉得现在每节课上起来更顺手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了,学生也能在每节课都能有所获。
2、以前我常常有个困惑就是如何知道学生在课外的活动情况,这学期来我认真地指导孩子们写好“活动记录”“信息卡“考察记录”等,在上课前我都先把孩子们的这些作业收上来批改,从作业中我们就可以较好地了解孩子们的活动情况,那么就有利于我们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指导。
三、我的困惑
学生的作业经常要催怎么办?
虽然在课堂上自认为已经把作业布置得再清楚了,也多次强调要按时完成,可每次去收作业都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一催再催,虽然我也采用批评加激励措施,可每次仍有不少同学没完成,有时去催作业,其他老师常会说:“语数作业能保证完成就不错了!”我也无奈地笑笑,孩子们可能也是这种想法吧!可技能科的作业不完成老师就更难上课了。这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今后思路
回顾这一学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有喜有忧,是忙碌而又充实的,今后,我将扬长避短,继续努力做好以下方面:
篇7
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1 把握课堂,积极实践。
1.1.1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语文课上成形式多样的课堂,比如把丰富的表演、朗诵、演讲、讨论等形式穿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实践。如在讲学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
1.1.2 利用好《口语交际》,进行实践。新课程中的《口语交际》,是我们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良好契机。《口语交际》除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更好地交流,我们首先应该注重课前的实践。
1.2 开放课堂,创新实践。
1.2.1 课内延伸,开展拓展性阅读。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把学生学习的视野引到课本以外的世界。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向课外延伸。每周可以布置主题阅读。如:不同季节背写不同季节的诗,写雨的诗,写风的诗等。还可以从诗人入手,比赛谁对这位诗人写的诗背的多。
1.2.2 超越课堂,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布置这项作业意在让学生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研究中养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段有编识字报,从无意识地认识几个字开始编,到有主题地设计。如春天的识字报,热爱家乡的识字报,介绍水果的识字报。中高年段则是比较规范的手编报。然后在班级中评比展出,每半个月一次。再如学了有关花草的课文,则布置学生到各小区走走,摘录小区草地上竖着的宣传语。为了学写广告,让学生们支搜集、摘录一些电视上、大街上的广告语,然后自己再来设计出新的广告语。
2 在各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1 拓展教材的活动课。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教材给我们的内容只是一个例子,老师要善于开发教材和拓展教材,这儿的拓展指的是有效拓展,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拓展。
2.2 主题性活动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们还设计了各种主题的班队活动课、演讲比赛、新闻会等等。比如:我校本学期举办的“课堂常规三字经”比赛,母亲节时开展的“我和妈妈的故事”摄影大赛,为贫困地区儿童捐书,“阅读经典、古诗文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2.3 学生自行设计的活动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把实践的权力交给学生。所以,让学生自己为自己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重要内容。不过,学生自己设计活动课要经历从低年段教师扶着学生实践,到中段教师对学生实践的半扶半放,最后到高段教师放手让学生实践的过程。
3 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1 结合校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如学校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活动时,抓住这一契机,设计一系列的活动。①学会欣赏:学做小小摄影师,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艺术节中的闪光处,感受艺术,陶冶情操;②学会体验:学做小小艺术家,在参与艺术节的活动中,积极体验艺术带来的情感;③学会交流:学做小小记者,采访艺术节中涌现的小小艺术家;④学会感悟:上一节以“畅谈艺术”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
3.2 结合家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利用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五一劳动节”等,让学生回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可以给父母洗一次脚,烧一次饭,画一张画,唱一首歌等。或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他们当一天的妈妈、爸爸,计划一天的衣、食、住、行,再和父母进行交流,然后进行一些征文比赛。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94-01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并且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活动课中,我们对现有教材作适当改造,增加一些时代信息和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信息,以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实践知识。收集小溪流的资料,并尝试着把所看到的现象及感受记录下来,培养了孩子们阅读、写作、讨论、表达能力。思考分析小溪流消失的原因,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责任感、组织和策划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心智和语言素质,而且得到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启蒙教育,培养了综合素质。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人的创造力要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交叉活动,通过“发展”途径进行“提高再创造”的训练,使创造潜能得到发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老是圈在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 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群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不会给自己梳辫子,父母不在家宁可自己饿肚子,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逼”着孩子“走”吧,即使“走”需要勇气和执着,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篇9
1.从生活中选题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没有围墙”的学科,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小学生的活动集中在生活领域,他们的认知与社会相距较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促使小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如让小学生调查、询问家乡的名人趣事,展开社区服务活动,利用易拉罐制作美术品等,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服务精神以及环保意识。同时,依据已选题目展开实践活动,这会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活动的关系,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自由发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德育分析,并展开相应的德育教学,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2.从“师范”中感染
小学生对教师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极强的反应,因此,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要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仪表,给学生提供无形的美的感染力,陶冶学生情操;做好实践教学准备,以充实而适应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活动环境,促使学生感受到实践与学习的快乐;加强与学生交流,积极对学生实践活动展开定向辅导,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促使学生从心里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体会到教师身上的责任感,进而刺激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情感,规范学生的行为态度。
3.从内容中挖掘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超越学科框架的课程,其不具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却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所选教材的德育知识,并给以深化引导,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德育价值。如在一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哪些事情是属于自己职责之内的,如帮助妈妈做家务、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学会自己洗衣服等,以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通过“洗衣服”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洗衣服的辛苦,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让学生说出洗衣服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评述,引导学生了解妈妈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尊敬长辈的品质。通过洗衣服这件事,还可以向中国人民艰苦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过渡,给小学生讲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伟人或是具有美好精神的故事,引发学生共鸣,刺激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好习惯。
4.从实践中获知
真知来自于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将知识、技能以及德育融入到学生的亲身实践中,这就达到了解放学生肢体和思维的目的,进而刺激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多重价值以及精神。如通过展开社会调查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划分学生职能,当学生完成自身任务后,便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必定要求学生间团结协作,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责任心,提升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此外,调查实践需要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就促使学生对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等进行整合,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这就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从评价中深化
“我是最棒的”是每个小学生的心理意识,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小学生进行积极性、情感性的评价。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表扬态度端正、作业认真的学生,以此刺激更多的学生模仿先进学生;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积极评价,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勤俭、文明、创新、责任、诚信等精神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以及爱国情怀。
小学综合实践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立足于课堂与生活、人与社会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将德育渗透于综合实践课程中,必须把握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选材,并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价值,利用多种方式展开评价,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文情感以及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 魏凤英.小学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J].宁夏教育,2010(6).
篇10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认识
新的课程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国家课程中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开设这门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地、探究式地解决与自身联系密切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同时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2]。
增设这门课程,在宏观上有利于改进我国基础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微观上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非学科课程知识的总和,更不是“非主科”内容的总和。它是对前几年提出的“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2],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确立一套或多套解决方案,进行试验和探究,其中可能变换各种方法,反复循环直到成功(或失败),总结经验,最后以一定的活动向外界作出反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首先是学生自主性:在信息技术部分和劳动与技术部分,学习内容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或学生实际给出,在学习过程中就提倡任务驱动式的探究性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部分,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参与活动和研究等一系列步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则主要作为以上三个部分的载体,其本身就明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程的实践性也是一大特征,是由自主性所引发的。
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活动中牵涉的知识、技能一般是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的。信息技术部分大力提倡课程整合,反过来其它学科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课程整合。劳动与技术往往与制作、创新、发明联系在一起,,也明显体现综合性,新的七年级教材就非常明显体现这一思想。
再次,学生在一系列活动后应有一定的反馈活动,如报告会,成果展览,小发明,科技制作,写论文,演小品,演讲等,甚至是专题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教育环节的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计划要求所有学科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探究性教学,这种课是属于该学科内部的探究性学习,而综合活动实践课则突出跨学科的,甚至是超学科的,即不属于任一学科内容的。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借此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促进综合能力,这种作用是学科教学所达不到的和不能替代的。下图为新老教学体系中教学思想的变化。
旧新
的的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思想综合
教所有学科:教各科的内部的实践
学学有教材的学科:综合活动课活
体各学科独立的教学思想体各学科独立的动
系系教学思想和方法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升学考中的体现:自02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起,已提出高考、中考的各学科均有综合探究性的大题目,并努力在其它题目中体现这个思想,特别是高考的X科目,除了希望实现大综合外,还要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占15%-30%的目标。这几年的高考、中考题不断朝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方向发展,显然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这个评价思想会得得到进一步加强。
3、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的教学原则、目标、基本内容范围、教学时间由教育部制订,学校或其它教育行政部门无权改变,。但它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没有教材(不提倡编写学生用书)、形式不固定,相对学生而言,指导师可以不固定。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当地教育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形式,可以自编教学提纲。一般只针对一项内容,展开深入学习和探究,如小发明、书法、集邮、小学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等,并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内容、形式可以相同,但两者的发展方向不同。
4、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关系: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要求所有学生参与的课程,课外活动是针对数量较多的部分学生的,如有些学校举办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兴趣小组则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往往带有竞赛辅导的作用,如信息学奥赛,航模、书法、运动队、科技等各种小组开工存在的活动等。可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以实践为主,锻炼综合能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是针对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不排除教学为主学习方式,以专业和钻研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三者之间内容上互有关联,时间上可以互相穿插。要注意的是要朝各自的特征方向发展,不能是简单的代替。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有关问题
1、理清四部分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的四部分并不是平等的和同类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和重点,其它三个部分一方面为研究性学习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和特有教学形式,但同样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这也是把这四个部分归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原则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有四种课型,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的课型是在传统的课型上进行改良的形式,主要为自身教学目标展开的,这里不展开论述。
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四部分关系是: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展开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完成较为简单的,带回有意义且一时不能解决的(注意: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不一定来自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后续的活动则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究、调查和学习,直到课题完成,最后向外界课题的成果(反馈性活动)。这整个过程会经常用到信息技术和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几种技术性劳动,用于查找资料、制作研究工具和辅助反馈性的活动的实物等方面。
下文所讲“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围绕研究性学习的部分。下图是四部分的关系示意图。
信息技术
狭义研究性
学习
广义研究性学习
劳动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2、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障碍: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文化,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的思想,这既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的原因或需求,也成为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思想障碍。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放远眼光,努力学习,转变思想,才能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
3、理想的师资结构和当前形势下的师资调配措施:基于四部分的关系,理想的师资结构应有两种专职教师和两种兼职教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方面是专职,另两方面则由各学科教师兼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专职教师,但一般学校应有一二人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例如教科室主任负责研究性学习,政教处主任负责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我省的新课程计划将信息技术课独立出来,劳动与技术(原称为劳动技术)则是半独立,它们都有规定的课时,指定的教材,这种做法也说明了上文所述的四部分关系和理想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在当前情况是:本学科刚起步,一缺广泛而正确的的思想认识,二缺操作经验,三缺专职教师,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按要求开足课时。如何配置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1、缺乏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其它教职工兼职,以保证按上级要求开足课时。2、要对绝大多数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包括一些各级文件要求。通过培训,形成氛围,从而培养一批本学科的带头人。3、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开展学科教学的探索。4、学校要通过制订管理条例来督促教师不占用、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课时分配。5、排出专门时间开展本课程的教研活动。
4、探究性学习选题[5、6]: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虽然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但在确定具体课题时,应定位在一个较大领域,如人与自然(科学),人与社会(人文),自我关系(心理),人与文化(文化艺术),或者象工程技术(技术),社会危机(人文)、经济现象(人文)之类,作为指导师,应该熟悉以上各大领域内包括哪些小的领域或具体的可选内容,如: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饮食与健康、情绪调节,消费观念等。当然,这些课题本身可能在几个领域中交叉。当一个主题确定后,一般会有所侧重于某些教学的学科,例如:对乡土历史、人文情况研究的,侧重政史地方面;联系课本,进行实地污染调查,即侧重理化生。如果选择范围在一个学科内部的课题,主要由该学科教师安排探究性学习,超出一个学科,又在一个大领域内,带有专题性的内容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5、教材的选用和证订原则:这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配套材料的征订比较混乱。我们依据的原则是(1)、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任何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教材及教材的配套材料,必须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未经审定的,应立即停止使用”。(2)、试用教材通过教研室征订,正式教材通过新华书店证订。按目前情况,作为试用教材的高二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四选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高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教研室证订,初中劳动与技术
教材(每学期均为多选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新华书店证订。各中小学校和证订工作相关的单位,应密切注意下一学期的订单,注意是否有变,并在弄清其性质后再行订购。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备课
因综合实践活动有四种课型,对应的也有几种不同备课的形式或方法。信息技术技术课的备课与普通学科的备课相差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不同层次学生作帮助。本文的第五部分中给出比纲更详细的参考内容,活动形式则根据有关原则和实际情况,由指导师自行设计。根据《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等材料精神,我们认为备课的总思路是“学校定方向,教师分组集体备课,个人指导实施”三层次备课。
第一层次: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由于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校级讨论会,确定本校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课时安排和功课表编排方法,指导师聘任方法以及活动前后有关的与校外联系,学生组织什么样的反馈活动等等相关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校级会议能一学期召开多次,则更好。
第二层次:以年级为单位,教师分文理两小组讨论本年级学生一学期的具体活动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请某些学生参加。注意:供选内容一般是单一性,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使每次活动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再安排时间,场地,费用等,确定分组形式和指导师人选。分组形式可以是按原来的班级进行,如有些内容是与个人能力爱好关系不大的,也可指导师给出可选方案(可以多个),学生自愿选择而分组。本层次应每一到两星期进行一次。
第三层次:教师分组同上,频率同上,加上选聘的指导师,详细准备综合活动的每个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原则,注意事项等,最后由指导师单独统筹,进一步考虑,付诸实施。
在实施中,有一些具体情况,如:二三层次的备课可能连在一起的;全年级一起活动;对一组学生的活动同时有多位指导师;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一学期集中安排一到两次,研究性学习分配给各班任课教师。
学校安排举例:一学期教学时间共17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周一节,劳动技术每周一节,实际各用15节,多余4节,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探究性学习共17*2+4=38节,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安排1、远足为主要内容,(远足中调查,采集,回来试验,制作标本、展示板和中华节,详细本处略)一天计7节,2、对社区中饮食卫生、环境卫生、人群健康意识方面进行调查,用于研究性学习(联系初一科学的生理卫生部分内容),再将结果制作成展览板,进行针对性小发明,制作实物在社区中用各种形式宣传。安排不连续的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共7节。两项内容全段教师有所侧重地分工,共同承担指导师角色。这样前七个星期的课已统一安排。接着10周的每周2节,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探究性学习由各任课教师分担,分别上侧重某一方面的某一类探究性学习,因有10门不同学科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两次,每次一节或两节,共25节。第二层次的备课采用学科教研组为主的集体备课形式。
变化举例:因担任探究性学习的教师较少,后10周中再安排一个或下午两个下午或一整天用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所余时间仍是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只是总周数减少。
五、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及选择注意事项
(一)、中小学生常见或重要的活动内容
1、中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礼仪教育2、法纪法规教育3、各种安全教育4、学习方法指导5、走向社会他人交往、基本人际交往能力训练6、科技小发明7、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学习8、手脑并用的,左右脑协调,开发右脑的训练。
由于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活动,形式绝不应是讲授式,而应是学生参预活动(为主),也参预准备(为辅),如智力抢答式,猜谜语式,制作并参观展览式,先学生自学、提问,再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看展览、听讲座、看电影等(代答疑),最后写论文,写心得,演小品,小制作等反馈活动。
(二)、中小学生均可选择的一般性活动内容
1、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班刊、校刊(校内部分),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校内外劳动、社区服务,家庭劳动、成人工作一日体验,参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科学技术活动:通过发明、科技论文、制作、种植饲养、科学调查、人文考查、探究性实验、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各种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体验或尝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造意识,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对待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3、文体艺术活动:通过读书、讲座、器乐、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欣赏、体育比赛、国防体育、登山、远足等形式,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感受各种形式的美,认知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三)、侧重中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
读书节活动、时事报道、主题班会活动课、社区服务活动、专题夏令营、学习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学法训练活动、智能训练活动、家政、职业指导、走向大自然生物班等自然兴趣组、科技节活动、科技“三小”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劳技兴趣小组、
(二)、(三)部分因是可选择的内容,建议学校确定课题,教师集体备课,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依据,确定某内容的指导师,学生根据公布的指导师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的模式,也可以按班级指定内容。学校确定课题时,校长、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各学科骨干教师集体商量,要充分考虑课时和课题数量、难度的关系;教师集体备课时,以本年级教师为主,其它相关教师,有关职工,如实验员,或社会上有关聘请的人员要一并参加;确定的指导师可以是本校教职工,或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学生必须人人参加,每课不缺。
(四)、课题详细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