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8 10:4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 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的学习互动活动;它是一门艺术,必须融入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降低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努力的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既重“知识”又重“技能”;既重“过程”又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学贵有疑,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索,探索活动始于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是前人所总结和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可以说善于提出问题就意味着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开发,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信息堆积、静态知识梳理、学生被工具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主体性回归、转向文本理解、动态思维呈现。
1 强化基础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1.1 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1.2 学生的思维能力。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2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2.1 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2 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3 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3 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1 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78-01
读懂孩子,是现代教学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读懂孩子,读出孩子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学习素养等;也要读准孩子,知道他们的心理需求,明白他们的感情所向。分析准学生已有的认知,解读准他们的认知方法与过程,就能有效地规避教学中的障碍,积极地迎合学生的求知思维,使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厘清既有的认知储备
有效教学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符合班级学情、针对学生现状的脚本,这个脚本就是教学设计。一个合理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学情,符合教材的知识架构,还要依托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并以此设计教学流程,设计知识引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务实、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科学预设:学校为运动会准备了瓶装水,每箱24瓶。三(3)班分到了4箱,共有多少瓶?然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根据以前的知识解决好这个问题吗?接着安排学生自主练习,并在练习后组织交流,重点分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基本上能快速运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后,笔者再改编题目:学校为运动会准备了瓶装水,每箱24瓶。三年级分到了14箱,一共有多少瓶?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计算出结果呢?
此时,笔者引导学生说出:14箱想成10箱加上4箱,再合起来就是14箱的总数。利用分步解答、说理,再合并的方式解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方法。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小结:先用24乘4,再用24乘10,把两次的积合起来,从口算到笔算,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消化关键点。
这样的设计不仅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去展开,更能通过分解找准两位数乘法的核心要素。在这种设计的引领下,贴近了学生的知识背景,便于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里解读新知,形成新的经验,也利于学生厘清一位数乘法与两位数乘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快对新知的有效建构。
二、读准原有的认知方式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样,在数学学习中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教师要采取最大化的趋同策略,实现趋利避害的理想格局,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动,让数学教学愈加理性,富有智慧。
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教学中,笔者设计教学流程:先从分4个苹果入手,针对学生可能出现1和3,2和2两种情况时,引导学生感受公平性,顺势导出“平均分”,接着引导学生分2瓶矿泉水,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平均分的含义。这样的实践能够强化平均分的构造,帮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意识,形成一种认知方法。紧接着笔者提问:只有一个蛋糕,你打算怎么办?学生很自然地运用平均分,再通过动画展现平均分成2份的操作过程,进而引出分数。最后,再让学生创造二分之一、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是不是二分之一等,让学习走向纵深,变得抽象。
三、研究固有的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障碍是必然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容易走向片面,也极易产生负迁移,从而形成学习障碍。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重视学生固有思维障碍的矫正,努力创设思辨的情境帮助学生克服负面影响,形成较为科学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让学习更加高效。
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中,笔者就从克服忘记退位这点入手,进行全面调控。首先是设计巩固练习,让学生自主练习,说出算法。再引导学生总结这类算式的共同点,总结出退位中的关键点、易错点,给学生以警示,帮助学生形成感知,形成记忆。
其次是创设购物情境:一件夹克衫单价是208元,妈妈付给营业员300元。营业员应找回多少元呢?学生自主练习,分析自己的算法,总结对应的算理。通过模拟展示,学生明白个位不够减,十位上也没有,必须从百位上借1,到十位上当成10个十,个位再从十位上借下1,变成10个一,这时必须记住十位上还剩下9个十等。通过真实的钱币找零过程,能够克服学生思维暂时短路的现象,促使学生领悟准连续退位减法的关键点所在。
第三,组织对应训练,305-209,604-409等,从训练中找到感觉,领悟算理,让学习效率倍增。第四,设计辨一辨活动,引导学生判断计算正确与否,巩固算法,深化算理理解,把握易错点。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因此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一场景时间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间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
(1)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
(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 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
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生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同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 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1秒”、“几秒”到“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1)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走到5)。(2)从整点到不是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到7多2小格,从2多l小格到5)。(3)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例:2多l小格到8多2小格)。(4)跨过l2点的的情况(例:从8到2)。(5)秒针走一圈的的情况(1N:12到l2,2到2)。(6)分针‘圈至几圈等情况。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优化数学教学设计,实现此目的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数学教学生实践,谈谈优化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严格按照目标设计
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想让学生通过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学的目标相当重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细分目标并以此设计目标教学任务。设计之前,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教学迁移和知识的系统性来设计教学方案。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方案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一是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二是教科书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调整;三是明确本次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设计能更好地服务教学。
三、制定明确的具体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参考标准。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知识经验,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并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发展哪些情感与态度。
四、研究设计教学步骤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条理性决定了教师教学步骤设计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和学习知识的转化。教学步骤的设计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进展。设计教学步骤时,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如学生的学习了的知识、掌握知识的水平和学习方法等。
五、精心设计练习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81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对教学系统进行的设计,主要是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设计活动,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使教学不断得以改善。教学设计具有科学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设计具有艺术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教师将教学经验有效融入设计之中,并以教材和学生为出发点;教师还要有效运用与教学设计相关的方法。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就怎样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进行论述。
一、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要以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为前提
教学目标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学活动应该实现的结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也更加多元化,不仅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还要通过数学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理解,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的水平产生差异。例如:对于同一章节的数学教学,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不同,对教学的侧重点就不一样,有的教师侧重于通过这一章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教师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同的侧重点,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一定要首先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避免课堂教学重点偏离教学目标。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理解教学目标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以新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为指导,不断学习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二、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
学生在现代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因此,教师想要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生的已有数学基础;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思维方式。
(一)了解学生的已有数学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关于学习应具备的条件及学习结果的有效分类,为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至关重要。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的,尤其是数学学习,更应该是环环相扣,因此,如果逾越了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那么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将会大打折扣。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也可以通过观察等方式。教师在有效掌握了学生的已有数学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更能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接轨。
(二)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
影响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的背景知识。所谓背景知识既是学生学过哪些数学知识,哪些数学知识还没有学。教师在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知识讲授,避免教师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或忽略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够有效提高数学课堂设计的准确性。
(三)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数学学习,能够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有目的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进行锻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注重将德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之中
新课改更注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将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第一位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助于学生学习,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还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一,数学发展至今,有悠久的历史,因此,教师可以将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为推动数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数学家,让学生对中国数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民族自豪感。例如:我国秦汉时期的《九章算术》远远领先于西域各国。第二,将数学家为推动数学发展做出的努力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历史责任感。第三,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感恩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学会感恩,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四、通过教学设计,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俗话说的好:教学要追求一定的方法,但是却没有确定的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学采用单调教学形式的局面,要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兴趣等方面出发,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的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篇8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被忽略
虽然现在小学数学教师也开始注重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技巧,也越来越注重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然而,由于在小学数学教师中,有经验的教师长期以来都是采取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讲,突然在教学设计上进行改变,受到以往惯性的影响,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执行的过程中很难立刻转变观念,在教学设计上往往还是忽略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教师虽然观念比较新,但对于把握和控制小学生的经验不足,如果在教学设计上采用较多的环节和方法,往往很难控制课堂纪律,从而无法达到提升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且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许多小学的数学教学都是采用的大班授课,人数较多,基础参差不齐,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小学生。最终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忽略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方法仍然单一、趣味性不强
由于小学数学这门科目本身的内容较多,理解难度大,计算多,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乏味。虽然新课改加强了小学对于教学方法多样化的重视。但往往都是在语文和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上体现出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还没有研制出比较统一的可供各小学参考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参考方案。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方法、流程等环节,各小学虽然也努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改进和努力,但受到自身教学条件、教师教研能力的限制,往往无法在教学设计上有质的突破,仍存在严重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设计不合理、缺乏层次感等问题。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在教学设计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受到内外因素的限制,没有对小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改善对策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应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观念真正体现到教学设计中,将课堂还给学生,保持与小学生平等的交流方式,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则主要充当引导、答疑的角色,及时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小学生主动思考并找到思路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在以小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控制课堂节奏,把握课堂纪律,可以请数学基础较好的小学生辅助教师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效率与效果。
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注重采用多样化、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结合实际案例、游戏教学、分组讨论、分组竞赛等方式方法,以丰富教学环节。在进行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时,仅仅凭借一人之力是很难做好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多互相交流、学习,互相讨教经验,以此来保证教学流程更加完善,同时,在教学内容上,重难点更加突出。
3.教学设计应做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主动、自我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设计增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更要加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的难点、重点,并在课堂上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现。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条理性、层次性,将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相结合,循序渐进,从简到难。不仅要引导小学生能够从难题中找出知识点,更要引导小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小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协作;建模;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37-02
随着新课改新理念的贯彻落实,协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课堂的教育中已经屡见不鲜。但是由于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分工不够明确、优生主宰等因素,这种协作建模的学习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甚至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负效应[1]。笔者将结合理论依据和教学经验阐述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使得每位学生都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其中,实现小学生们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学习。
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学习就是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形成共同协作学习的集体。笔者将从协作建模教学设计的特征、框架结构以及设计内容进行论述。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协作建模的教学设计是对旧有的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新型模式的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传统模式相差不大,都包含教学的目标、内容、重难点等要素,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协作建模的设计却和传统模式大相径庭[2]。
首先,基于协作建模的教学过程设计本着知识形成与认知过程并重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师的一贯做法是先易后难、逐层深入,最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但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存在的,那就是学生的思维要全神贯注地跟随老师,稍有差池便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加上我国主要是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师很难兼顾每位同学。因此,协作建模就关注了这一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分为学生独立思考环节和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环节,这就使得每位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引导教师更好地设计学习任务[3]。
其次,协作建模的任务框架设计改变了以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的旧有模式。教师会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出相应的协作建模框架,把知识连成相对完整的整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作沟通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新概念和内在规律。协作建模可以分为协作前的独立思考探究环节和协作中的协作探究环节[4]。
(一)独立思考探究环节设计
独立思考是协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小组协作前教师要设计好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的学习任务。一方面,任务以卡片的形式分到每位学生手里,确保每位同学都参与思考环节。独立思考完成的任务必须落到实处,若只是教师口头提问,成绩较好的同学很容易居于领先地位,于是教学很难达到全体都能够参与思考的理想效果。基于协作建模的教学设计以任务卡片的形式具体到每位学生,这就保证了人人思考、人人参与,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卡片上记录自己的疑惑或者想法,以供小组交流协作之用。另一方面,卡片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教师分发的任务卡片要确保答案具有开放性,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才能使每位同学都能发挥创造性思维,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答案,这样学生的答案具有多样性,他们的角色意识也会得到加强,尤其是鼓舞了成绩不理想、很少受到老师关注同学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同学们注意积累事物的表象,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好充足的准备。独立思考探究在协作建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开动脑筋,为下一步的探究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把握好直观层面,引导学生积累大量感性的材料从而形成表象,为探究活动做好充足准备工作[5]。
(二)协作探究环节设计
在独立思考探究之后,协作建模是学生外显自身思维、调整自我认知从而完成转变概念的重要环节。协作环节是独立探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协作学习的重要平台,它不仅能把学生的智慧汇聚在一起,还能够为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知识提供条件,形成小学数学的模型构建。协作建模的框架设计包含两个主要特点。其一,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各组的数据。协作建模的探究环节要求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汇总数据的表格,引导小组成员对探究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记录关键数据,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归纳总结,探寻内在的数学规律。在表格中,每一位小组成员的意见和观察记录都会体现,成绩不突出的学生也会受到尊重和关注,这会增加每位学生的成就感和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们探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6]。其二,协作建模的建模要求比较明确。协作建模的探究环节要教师提出建模的明确任务,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带着目标进行小组探究,从而明确协作的目的,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出数学知识内在的规律性,从而归纳数学方法和思路,让学生逐步形成知识体系,更利于数学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设计的模板分析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基于协作建模的教学设计包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五个要素[7]。下面将以小学数学中“最小公倍数”这个知识点作为案例分析协作建模的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要求学生能用简单方法找出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如下表所示,分为问题情境、独立思考、协作探究、构建模型以及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以上是笔者以案例对协作建模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知识自身的不同特征因地制宜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把握学科的内在规律,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独立思考环节和协作探索环节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调整内容,如果两者趋于一致,也可以考虑整合为一个环节。
新课程新理念的落实,离不开新型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基于建模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沟通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学习模式还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为孩子构建了一座属于他们的知识殿堂,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教师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协作建模的教学过程中总结设计的经验与不足,及时作出相应调整,让协作学习发挥其最大效果,我们坚信,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将会取得骄人成绩。
参考文献:
[1]戴亮.数学问题解决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可行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7-29.
[2]柯文举.如何运用学习小组进行初中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4):123-124.
[3]孙颖.小学数学协作建模学习及其任务设计策略[J].教育导刊,2010,(9):28-29.
[4]岑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6):129-130.
[5]桂建明.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指导策略[J].零陵学院学报,2004,(10):28-29.
篇10
一、贴近生活,创造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所以在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分一分”,在教学“分一分”时,虽然生活中“分一分”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却很少去关注它。即使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储备了这方面的经验,也不一定很丰富。而学生学习“分一分”的相关知识需要我们给予激活。因此,课前布置学生,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亲自去超市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将数学“回归生活”——学生直面营业员阿姨装东西的过程,从而获得最直接、最可信的活动经验,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探究新知也做好了准备。
二、直观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1、不拘泥于例题的安排,合理整合、适度延展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中例题的安排,应依据新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科学的整合。如“分数的意义”这一课中的单位“1”,尤其是把整体作为单位“1”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以1/2为突破口,事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先通过一张圆形纸片、一根铅笔说说1/2所表示的意思。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用12根小棒如何表示1/2,接着出示一幅苹果图和一幅小狗图说说如何表示1/2。在比较归纳中使学生知道了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都可以表示1/2。这样,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单位“1”。再通过让学生对一个整体的举例和判别,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把一个整体作为单位“1”的含义,从而突破了难点。
2、利用实物直观、语言直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让学生通过撕下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建立千克的重量概念,一定要让学生接触1千克的具体物品,如两袋食盐,1大包洗衣粉,通过称一称,掂一掂,到拎一拎,实实在在感受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往往理解得透、记得牢。在学习中有很多几何概念可以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如射线、线段、直线、角、平行线等。再比如1吨重量观念的建立,不可能像体验千克重量那样去掂一掂、称一称,这时必须借助语言直观,描述每袋500克的盐,2000袋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了1吨的重量。
3、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厘米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小组合作学习走向实质
小孩子不善于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会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以及合作学习的快乐,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还应注意及时指点,帮助他们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师不能成为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有效教学的作用。
四、重视学生学习情感,营造和谐而又活跃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五、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