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范文
时间:2023-04-09 19:0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河底小学 王平
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区已实施多年,先后经历了由学到创的过程,近年来,在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力主下,我区提出打造“三有”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特别是2020年河底联校在“三有”的基础上综合拓展提出打造“三有四主”课堂,将“三有”课堂理念具体化、操作化。一学年来,我校校认真贯彻区、镇教学工作思路,继续坚持“问题道导学,课模推进”,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继续逐步引深“2+X”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积极践行“三有四主”课堂,规范课堂教学管理,落实“普查+抽查”常规管理运行机制,使教育教学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一、深入学习贯彻领会精神,牢树课改先进思想。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三有四主”课堂的构建越来越深入,围绕问题导学,在问题设计的思维性、灵敏性、差异性、批判性等方面,越来越细腻,在导学过程中的训练和检测,越来越全面,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坚定课改信念。学校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先后组织教师采用集体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结合的形式,强化教师学习。
2、加强培训,借鉴经验
学校历来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针对年轻教师,总是尽可能提供有利条件,安排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本学年,学校先后安排了区级观摩,联盟校观摩,联校观摩,校级观摩,没学期每月都有培训活动。
在学校范围组织的观摩活动中,年轻教师王磊的科学课,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设计吸引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设置环环相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共鸣;同时教学设计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新颖、独特,引人入胜,课堂目标达成率高;骨干教师李静的数学课,通过多媒体与数学课的深度融合,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数学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二、努力践行,大胆尝试。
1、开展教学展示活动。本学年,我校结合联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构建“三有四主”课堂,突出教学有效性为主题,于2020年11月开展了全校课堂示范展示活动。
2、青蓝工程结队活动。学校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就“培养名师,打造名师”入手,通过建机制、创条件、搭台子、压担子等多种形式,打造有影响有示范的名师,为学校教学工作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活力。
三、深入反思,不断改进,保证效果落实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内容,虽然本学期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反思过后,我们存在的问题,更需我们认真面对。
一是学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教学指导方面,学校还有差距,教学领导的示范、引领、指导水平有待加强和提高。对薄弱学科的研究继续深入,对学生指导、辅导再想办法,攻坚克难。
二是质量意识高度不够,坚持长期践行课改力度不够,体现在学校平时推门听课时,部分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教学环节设计欠合理,教学语言不准确,课堂教学时不能抓紧重点,突破难点,存在效益低的现象。
篇2
我校美术教师康世著同志从1987年至今始终工作在美术教学第一线,不断地设计教研课题,进行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概括归纳如下:
一、吃透教材,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康世著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优化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首先,他把教材按美术的类别进行归类,并按着内容的特点划分时间表,使重新编排的教材整体脉络清晰;然后在每一个整块类别中确定一个教研课题,归零为整。一个课题下来,学生就可以通过一点明白一片。
1987年康世著确立了小学高段年级以创作为主带动双基的新思路。即每一节课都根据课时内容提出几个创作题目,让学生根据这些题目展开想象。因为是几个而不是一个题目,所以不同素质和能力的学生都有选择的方向。这样就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达到了100%的教学成功率。
他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范例和教师事先组织展示的佳作,使学生明白这些不同的作品都同属于一类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艺术作品多样性的概念。其次,他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压力,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认为,教师的导主要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具使用等,以此实现以创作带双基的目的。学生在欣赏当中,相互交流,一般来说很快就能产生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作画,教师加以指导,教学效果好。经过两年的实验,他教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完成作业既快又顺利,无需老师过多的讲解就能完成任务。
在低年级中康世著进行了智力和能力促进实验。他把美术和电教相结合,美术同音乐相结合,音乐和电教融进美术课堂的做法,儿童喜闻乐见,因此教学效果好。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他把一些学生需要的资料画成挂图、幻灯片,制成录像带,展示或放给学生看。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了作画意图和情绪。为了产生愉快教育的效果,他还根据不同内容采取手势法、口诀法、谜语法、连环漫画法等多种方法因势利导进行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听、看、说、动、愉快中,施展着自己的智能,锻炼着自己的智能,提高着自己的智能。在他的教学中,教师就是一位向导,帮助学生解决知识和能力方面出现的困难,使学生顺利产生构思构图,进入创作意境。
1992年,康世著又进行了一项“金字塔格式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实验。这一实验运用由低级向高级辐射扩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封闭视觉,调动触觉,传递引发大脑思维的反常规视觉艺术现象),他把它叫做“螺旋式教学法”。“螺旋式教学法”可分三步训练学生。第一步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的形象;第二步通过触觉判断色彩倾向;第三步通过触觉分析物体的质感形成。这三步的效果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记忆、想象、判断、分析、理解、认识能力,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源于生活的和高于生活的更美好的形象思维。
“螺旋式教学法”既改变了常规的运用视觉绘画的习惯,又集多种能力培养于一炉,可一并完成明暗规律、色彩常识的知识传授。通过这种方法教学,提高了静物写生课的知识含量。这是一种培养美感兴趣和审美能力型的教学实验。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改革,使课堂始终保持活泼生动的局面,学生掌握知识量大,表现技能提高得快,美术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康世著觉得,普通美术课堂教学不能一手课本一手参考书加上一张嘴就事论事,要本着改革发展、创新提高的思路去探讨、研究、实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全面要求和任务。
二、增设特色课,提高教学效率。
上好特色课是康世著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认为,特色课是本着普及与提高的原则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即在上好普及课的同时,对划分好类别的整块内容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一个重点来进行教学。这需要课前认真分析教材,找出共同点,也就是找出一条能把这一整块内容串起来的内在联系条件,围绕着重点内容进行以点带面的教学。
由于特色课是一种表演技能型教学,所以在特色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个重点能够展示表现技能的本领,从工具使用到技法、技巧等训练,使学生全面熟悉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能用这方面知识、技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现象、规律、特征,理解艺术处理及表现能力的展示方式。如儿童画创作、书法、图画、手工制作等等。通过儿童画创作完成想象画、插图、添画、设计等一系列的零散教学内容,可谓一举多得。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补充乡土课,渗透思想教育。
乡土课主要是针对本地方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康世著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所以,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因为这些材料大多是学生动手制作的,具备雕、编、绘、拼、插、捆等多种立体和平面造型的功能,很受学生的欢迎。这些材料的制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地贯穿着构思、选材、设计、制作、整理完成作品等系列过程,这就提高了小学生的创作能力,调动他们用全部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作品。康世著注重对乡土教材课堂教学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和利用。他认为上乡土课不能抛离基础课的内容和大纲要求,要围绕着思想教育、审美和创作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乡土课教学要注意整理学生的优秀作品,建立好展品室,把一些好的作品进行展览,经常让学生欣赏。为此他收集了一些其他地区的特色作品,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观看作品,提高了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并不断地产生创作激情,创作出新的作品。由于乡土课最容易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所以康世著叫它“滚雪球”教学法。他在教学中把有地方特点的版画引进课堂,运用版画特有的绘、制、印这一形式,进行多项内容制作。色彩感情部分,图案纹样部分,还有一些绘画类部分,都通过版画这一教学形式来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还对学生进行了养成习惯教育,使他们形成了动脑动手习惯,培养了耐性和毅力。
四、延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
延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是康世著成功的经验。他认为,业余美术辅导是课堂美术教学的延伸,是学校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既和课堂教学统一,又有着自己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其不受大纲和省编教材的限制,在使用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环境上具备着灵活性。统一性是在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同课堂美术教学一样。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的表现技能,掌握表现方法,也就是常说的基本功训练,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特长人才。二是培养兴趣和艺术素质,让学生通过培训,发展和提高多种能力,并使一些素质优良的学生能够有条件和机会接受更高水准的培养。这一教学形式更能体现因材施教。
正因为是业余辅导,所以有着自由选择时间的可能,一个学期,一个月,一年,也可能到上中学,到考艺术院校为止,这也是一个培养特长人才的重要形式。
篇3
关键词: 数学教学 “262”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一、数学教学改革的实际背景。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数学存在畏难情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及慢慢滋长的厌学情绪与教师的教学心理落差和实际教学效果相抵触,运用陈旧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实际。如何实现教师轻松地教,学生有效地学,不让更多的学生掉队,是数学教师必须研究的新课题,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推出了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262”课堂教学模式。
二、何为“262”课堂教学模式?
可以概括为三段两线五环节。
三段:预习阶段—探究阶段—测评阶段。
两线:①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主线。②以教师点拨、解难、拓展为导线。
五环节:①以学案引导学生自学。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③生生展示交流。④教师解惑提高。⑤课堂训练巩固。
“262”体现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即:预习自学占20%、课上探究占60%、达标检测占20%。
“262”体现在学生的分层上,即:20%是优秀生、60%是中等生、20%是潜能生。
“262”体现在知识的分层上,即:简易基础知识占20%、中等难度知识占60%、难点拓展知识占20%。
“262”体现在学习形式上,即:20%的知识是独学解决、60%的知识在组内合作解决、20%的知识在全班展示解决。
三、“262”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是怎样的?
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与评价标准,不可能按统一的模式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所学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不同,在“262”课堂教学模式大框架下,教师要视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数学课型通常有新授课和习题演练课。在新授课中,一般情况下,我在课前设计好预习学案,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填写,课上前8分钟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答疑。这部分问题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基础性。课上探究时间大约为24分钟。我现场设疑,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学生保持站立姿势。确定小组意见、发言人,需要时可以先让学生板书,之后让学生分组讲解。达标检测阶段大约占8分钟,前2分钟教师做重点强化总结,后6分钟做学案最后部分的达标检测题。课上收上来批改,在下节习题演练课的复习巩固环节进行反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262”模式要求由20%的优秀学生作为小组的组织者,组织课堂内外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协助教师帮助同组中的待进学生进步;由20%的待进学生作为小组的汇报者,通过与同组其他同学交流、探讨,将观点进行梳理、概括、总结并展示;最后由60%的中档学生作为小组中针对其他组意见的反驳者和评价者,其任务既包括帮助本组的组织者、发言者探究、归纳问题,又包括对其他组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补充、质疑、反驳和评价。
四、“262”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有效执行?
由于一些学生一直以来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不是十分强,因此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困难,要长期坚持就更难。为了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就要建立一定的机制鼓励学生。我校建立了班级量化考核制度,班级建立了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而且较成熟,把“262”课堂教学模式与班级的量化考核制度相结合,效果尤为显著。建立并完善班级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要求在班级分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个小组组员的具体分工,推选出每个小组的组织者、发言者,以及针对其他小组意见的评价者;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责任感和进取心,从而实现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堂教学要遵循三大原则:自主预习不看不讲;新知学习不议不讲;课程训练不练不讲。
在新型课堂模式下,应该把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学这种旧式关系转换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均要围绕学生的“学”开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权威,是课堂的绝对主角。新的课堂模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督促者。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的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师生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真正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数学教师要肩负起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的重任,让学生在合作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 课堂 教学改革
对于老师来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值得不断探究的学问。因为,课堂是整个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不但要求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能传达无穷知识的可能,还要尽可能保证被接受者能最大限度地有效吸收,所以,课堂教学的设置构思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试从几个具体的方面展开论述。
一、激活课堂氛围,更多情感投入
课堂氛围的营造可能常常被我们忽略,原因主要来自许多传统的观念的影响,比如老师传授知识就好,学生学不学是学生的事,和老师没什么关系等等。可是,试想如果你在讲台上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在下面一点反应都没有,各行其是,你恐怕也很难保持讲课的激情,就更不要谈什么教学灵感了。我有一位同事,她就很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比如,她有一次上课,上了几分钟感觉课堂氛围让她很不舒服,她感到整个能量场是淤积的,不顺畅,所以,她停了下来对学生说:“能量是共振的,你在消耗我,我也在撕扯着你,现在的氛围让我喘不过气来,想必你们也感觉到了,现在休息五分钟,五分钟过后重新开始。”五分钟过后,同事明显感觉到教室里的能量场在一点点苏醒,果然,后半节课渐入佳境,她问同学们感觉是不是好多了?大家相视一笑。这个例子除了让我们了解到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那就是教师对教学的情感投入,我的这位同事如果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投以自己感情的关注,她是不会去在意学生是否真正很好地吸收了她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在传授知识之外,老师还要自觉地投入自己的情感,切身为学生着想,与此同时,你也会得到同等的回报,好的学生,好的教学氛围会带给你无限灵感。
二、灵活地运用教材,为学生自主创新创造条件
教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存在,你的组织教学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那么教材的运用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首先,教材的选择要慎重起见,一定要根据讲课老师的实际授课内容以及他的授课实践来衡量,同时,教材不是越新越好,对于某些理论性较强的文科专业来说,有些教材是属于比较权威、专业的,不能因为它不是近三年或是近五年的新教材而不选。其次,怎么很好运用教材也是很重要的,主要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有时教材内容太丰富,可是我们的教学课时远远不够,调整教材内容就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我上《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由于课时太少,往往讲到唐宋就快结课了,所以有学生就找我聊天说,老师能不能讲点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我权衡了一下说,那么我以后在讲完一个朝代后就穿插着讲一个现当代作家以及他的作品怎样,事实证明,效果很不错,师生的相互交流也是很重要的。
三、课堂分组讨论交流,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
传统的课堂通常是老师就是唯一的主角,所谓的师生互动也只是公式化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在大学,连这种公式化问答操作起来都很困难,普遍情况是老师一提出问题,学生们纷纷沉默,低着头,会的不会的同学都不反应,课堂一片死寂。当然这主要存在于大班上课,专业小班的课由于人数少,师生交流多,课堂讨论还是比较积极有效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大班教学,除了传统的理论授课,学生必须要被拉进课堂,让他们的注意力从手机、耳机、课外书以及其他杂事中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我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大概谈谈我的做法:先按各班情况分学习小组,能学生自由组合最好。老师就教学内容给出相应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备课,每个小组自行讲课,最后派出一个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课,老师和同学都参与评讲,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也可以适当地给予物质表扬。这种教学的好处在于,学生不再仅仅是个“旁观者”,他可以参与进来,可以尝试做“老师”的感觉,既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我初次进行操作的时候,心里还很担心学生会怯场,不配合,教学效果达不到我预期的样子。但是当我看见学生在紧张了几分钟后就开始发挥自如地讲解自己准备的内容时,我惊讶于他们潜在的能量。还有的学生在谈论爱情这个主题时,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实际情况侃侃而谈,甚至还在课堂发问,俨然一个专业的爱情专家。讲了三毛的学生课后对我说,她第一次这么详细地了解了三毛,可能以后永远都忘不了,我听了很欣慰,也许她自己准备的这一课会是她开始自主学习的第一步,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正是大学教学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吗。
篇5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们的教学设计包括两个部分:备案和学案。备案是基于教师“教”的教学设计,是供教师用的;学案是基于学生“学”的教学设计,是提供给学生用的。备案是学案设计的基础,学案是备案得以落实的最终归宿。
一、备 案
备案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识水平,自主选择的教学的组织程序和表达方法而形成的案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课题,包括课型、主备教师、审核时间。其中,审核时间为备课组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备案的时间。
2.教材学情分析。主要是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了解课程标准要求;认真研究教材,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搜寻有关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现状,为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供依据,为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预设学生学习的起点、梯度作准备。
3.教学思路。在充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从而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流程及所采取的措施。
4.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即问题的预设,要求教师制定预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提高学习效率。
5.板书设计。
6.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效果的反思,包括备案和学案设计的得与失,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有益的经验。
二、学 案
“学案”是教师为了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而设计的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是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和生成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一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二是强化了知识的探索性,即如何科学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三是引导性,“学案”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更是一个路标,指引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具有“导读、导听、导学、导思、导做”的功能。
1.学案的一般内容
(1)课题,包括年级、学科、课型、主备教师、审核时间等。其中,审核时间为备课组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备案的时间。
(2)学习目标。
(3)学习的重点、难点。
(4)学习过程。该部分是学案设计的核心内容在编制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是根本。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三重对话,《学案》是三重对话的最佳结合点,因此,学案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如何学,最终要达到什么效果,并针对学习内容给予方法指导,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2)问题预设是关键。“学案”实际上就是一份引导探索型的自学提纲。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具有一定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以达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理想效果。
3)知识生成是核心。学案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并且鼓励学生能够标新立异,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4)技能训练是重点。坚持“做中学”,教师要设计部分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题目,让学生独立进行技能训练,训练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做到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按容易题、中等题、高档题为7∶2∶1的比例来编写,为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5)自我检测。为检验学习效果,教师可组织部分典型性题目,供学生自测。
(6)资源链接(课外拓展)。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可读性强、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供学生阅读,也可组织部分拓展性的知识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挑战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7)学习反思。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谈体会,进行学习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2.学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转变观念,打破神秘感,增强责任感。一提到设计“学案”,有的教师认为是一场彻底的革命:设计学案应该由教育专家来做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上好课。其实,这是由于教师传统的思维定势造成的,设计学案不是编写教材。应该说,我们现用的课本就是一本很好的学案,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是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供学习者使用的学习材料。严格地讲,教材应当叫做“学材”,更具体的来说就叫“学案”,当前我国教材编写呈现出了百花争鸣的局面,有人教版教材、冀教版教材、北师大版教材、鲁教版教材等等,学习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自由选择教材,但总体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样的,所以不论选择何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为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实现学习目标服务的,学案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教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少走弯路,只要是教材或学生手中资料有的内容,教师就不再重复编入教学设计之中,避免使教学设计成为教材的翻版或内容的重复,这样,就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其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材。
(2)学案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各科《课程标准》均根据本科特点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如《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师设计学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创造性的工作,防止超越课程标准,一味追求拔高、离奇,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3)学案的设计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学生现有资料。既然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做到三个明确:①明确学习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②明确学习方法。例如,看书,是围绕思考题看书,独立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解决疑难;或是边看书边做练习题?做哪些练习题等。怎样好,就怎样设计。③明确学习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如数学《等腰梯形的判定》一节在学案设计时有一部分是这样写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0~122页,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1.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们的逆命题是什么?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2.等腰梯形有几种判定方法?你会证明吗?你有几种证明方法?
3.你在证明过程中,添加辅助线了吗?在等腰梯形中有几种常见的辅助线的做法?
4.做课本练习1、2。
在思想品德《公共利益的维护》一课在学案设计时有一部分是这样的:
阅读课本45~48页,完成下列问题:
1.体验
(1)我了解得政府机构有_____、_____、_____。
(2)假如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试举例。
(3)你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2.结合预习举例说明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式(提示:从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
3.中国政府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你能举出两例吗?
即老师将课程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案引导下通读教材、学习教材,学习内容具体,问题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照搬照抄,成为教材的翻版。
3.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此教师在学案设计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如问题情境的设计、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度和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体现出层次性,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低起点、密台阶,对学有余力并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操作可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可设置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层次,切忌一刀切,造成“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局面,影响或阻碍了学生正常健康地发展。
4.学案的编写设计要突破教学计划的局限,大胆整合,富于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根据教研室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一章一节地进行教学,认为只要将上级业务部门的计划贯彻落实好了就算完成任务了,殊不知,业务部门的教学计划仅仅是指导性意见,作为教师还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果某一节课内容较为简单,或学生通过学习已掌握,那么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快学习进度;如果某一节课内容较多,或内容不好理解学生掌握不好,那么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放慢学习进度,求得学习效率的最优化。也就是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而采用一些变化的形式。如课时分配可以一节课一课时、一节课两课时或多课时、一课时两节(或以上)课等。方式上可以分两次自学,两次检测、点拔,最后运用、训练;也可一次性学习,但分两次检测、点拔,最后运用训练;还可学一点,检测一点,再学一点,再检测一点……最后运用训练等变化了的结构,但不管怎么变,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体现了两条线,一条线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练,这是一条明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条线是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这是一条暗线,表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防止将学案设计成简单的练习题的罗列,让学案成为练案。
5.学案的设计要突出学科特点。由于学科不同,学案的设计也应呈现不同的特点,按照我们目前的要求,数学、物理、化学等以理解训练为主的学科,要求在课前预习,这样教师就要相应地增加思考和训练的容量;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不要求课前预习,不要求留课后作业,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向课堂要效益;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朗读、阅读和交流应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设计学案时,应以学生对单词、课文的记忆和背诵作为重点,在熟练记忆单词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语法学习和作文训练。语文教学应以阅读欣赏、写作训练为主,其中阅读欣赏是前提,在学案设计中应以阅读欣赏的方法指导为重点,在阅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6.媒体使用的补充设计。教学媒体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工具。广泛而正确地使用媒体,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媒体设计,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推动剂,教师应在编制学案的同时,进行媒体设计,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学习内容。但它绝不是指以往意义上的简单的知识罗列或仅仅体现课堂教学进度的课件,而是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演示和阐释。
三、教学设计的生成
教学设计是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要求备课组集体编写学案,即“四设计”。
1.自主设计:首先是利用寒暑假任课教师个人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其次是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确定各部分内容的主设计教师。然后是设计教师根据分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分别设计备案和学案。
2.集体设计:主设计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解分析,同科教师集体研讨,提出修改意见,由主设计教师进行完善,形成定稿。
篇6
一、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必要性
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这是物理这门课程的性质的内在要求.物理课程,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对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样的课程内容决定了物理课堂改革中需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比如高中物理中速度和加速度知识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跟现实生活结合较为紧密,在日常生活中汽车的制动距离,以及刹车到车辆完全停止距离的计算,这都需要用到加速度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书本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际运用的典型例子,如果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基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看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也具有必要性.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基本具备,但还不是特别成熟,另外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抽象程度高,学生理解起来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还需要辅助一些直观的、现实性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同时运用,更好理解高中物理知识.这也是高中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状况对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一个必然性要求.
二、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1.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性情景
为了使物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可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性情景.通过现实性情景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所学内容,对所学物理知识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性情景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利用各种事物或者模具来进行辅助教学.物理中有很多知识属于直观知识,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应该着重突出直观性,可以通过事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学生也就能更直观地获得知识.比如高中物理中力学知识的学习,力学知识比较抽象,并且有的力的作用不容易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可以借助一些实体来模拟力与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亲自参与,切身感受一下力与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另外创设现实性情景还可以充分运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现在的多媒体技术能把很多知识很直观地表现出来,有的还具有3D效果,让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多媒体技术也能把某些物理知识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展现出来,比如初中阶段对光和声的内容的学习,光和声的某些知识运用模型或者老师直接讲解的方式都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这些知识则能够直观形象展现出来.
2.组织实地参观和实际观察
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为了与生活实际结合更紧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观察和操作.这样也可以算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知识更直观,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比如学过高中知识中比较复杂的电力知识之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力故障尝试加以解决,应当鼓励学生在家中在家长的陪伴下做一些电力方面的实际操作,比如家庭线路的走线等.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也就有了更好的理解,对老师来讲也达到了这一块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跟传统的完全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具有很大优势.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强调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这样学生学得的知识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不能体现出学以致用的原则.比如物理学过光和声的传播速度的差异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知道光传播速度比声快,对于雷雨天出现的先闪电后打雷的现象则不能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加以解释.这就是物理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和只注重课堂书本知识教学的差异.而运用实地参观和实际观察教学方法,则可以充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能帮助学生更好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改革;探讨
引言:随着初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主要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教师在其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规范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并引导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问题。良好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可以形成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从根本上理解初中科学课程的意义。本文从科学课程教学特征出发,重点探讨了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特征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该将探究为核心,探索不但是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还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自体验各种以探索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重要途径。这就是说科学教学是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探索,所以科学教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1.1情景教学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是亲身体验的探索性学习,因此,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就会建立很多探索科学的情景,通过创建这种实际情景,能够促进学生去发现科学、探索科学,进而通过获取的实践根据去论证自己的科学思想,渐渐建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1.2师生交流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相互的影响作用就是师生交流。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非常鼓励师生交流,教师在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时,还应该积极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成为科学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应该担任规划和引导者的责任,这样才能使得师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能够合作共赢、互相鼓励,合作完成探究学习。
2.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2.1将验证科学事实作为教学基础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从验证事实转变成为比较观察。初中科学课程就是将大量的科学事实作为教学基础。例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可燃物必须在氧气存在下才可以燃烧等。所以,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实例的代表性、实际性、基础性和科学性,指导学生从已经了解的知识开始,去观察科学课程所学习到的科学内容,从而去论证、对比并得出结论,敦促学生不但应该达到论证科学事实的学习目标,还应该建立一种验证精神。
2.2将质疑作为推动创新的动力
学习的宝贵之处在于质疑。提出疑问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索、创新的过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应该紧紧抓住这一点,持续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勇于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独到看法的学习习惯。例如,在科学学科中,大家都知道原子分子理论、阿基米德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可是却很少有人提出为什么有些知识被称为“定律”,而有些则被称为“理论”,针对书本中提供的结论和各种定律,从来不会有人提出疑问。这是因为学生大多已经形成了完全信任书本、信任教师的习惯,造成了学生对理论、对书本的盲目顺从。所以,教师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这一状况,防止学生的思想教条化、固定化,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特别是一些具有独到见解、创新性较高的疑问。
2.3重视师生间的交流
兴趣是学生最佳的老师,是他们自主学习科学内容的主要推动力。对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而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当指导的角色,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置,引导并建立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声与听觉”课程为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主融入到课堂交流中,让学生探索声音的魅力。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声音片段,可以是丛林的声音、飞机的引擎声、流水的声音等等,通过这些声音把学生引导到发声物体上,激发学生的求知心,提出“声音是如何形成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等疑问。这些交流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建立平等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教师要保护并给予激励。在学生获得进步或成功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也感受成就带来的信心,同时对学生的兴趣有激发作用,而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更喜欢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心情,教师可以适当组织活动,和设置台阶性的知识,教师设定同一主题的不同难度水平的题目,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和解答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逐渐掌握科学知识的重点,从而获取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如果在学习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指导,让学生更有信心的面对困难。
2.4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学生责任心和协作能力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的小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传授式教学的挑战,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协作的进行学习,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责任感。小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几点要素:学生间互相合作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明确个人责任并进行分工;小组学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学习任务完成后对小组学员进行评估;小组学习过程中寻找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教师在组织小组学习之前,要对小组合作规则和制度进行建立,例如在小组讨论之前,让所有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记录各自内心的想法,在讨论时发表每个人的意见,其他学生认真听取后进行讨论,从而实现对某一学生的想法提出集体性的建议。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参与到每个组中去,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每个学员的责任心进行了解,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的重心,掌握整体的讨论进度,并适当的做出调整以实现讨论的有效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教师要适当的转变传统观点,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学生有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组织者及评价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初中科学课堂要从多个方面包括教学方法、环境等进行思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文和;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第21期
篇8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
许多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和态度没有改变。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被要求老老实实地听;教师上课时太依赖备课内容,只顾完成自己的授课内容,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没法巩固;学生交流、训练等活动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状态和厌倦情绪。这样不但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大大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师的消极情感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巨大影响。教师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中,患职业倦怠,对工作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和教学热情,毫无兴趣而又不得不做,容易有烦躁之感;不好好掌握教材,处理课文缺少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表情麻木冷漠,讲授平淡无奇,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不专心听,不愿回答问题,不愿参与教学活动,久而久之必定会使学生形成对英语学习的消极情感。
(三)学生没有信心
由于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没有时间思考、交流,所以他们学习死记硬背。学生的努力学习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学过的单词念不准,新的单词不会念;一些重点句型得不到操练,新的句型又出现。这样,越学越吃力,越学越对英语没信心,慢慢地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害怕、厌恶甚至抵触的情绪。
二、反复操练和交际,训练巩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语言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交际。因此在异步教学过程中必须使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相联系,使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以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在实施这个教学步骤中,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其过程是,教师示范学生准备(教师巡回指导,监听、协调、帮助乃至参与学生活动)师生交际生生交际。
由此,像这样的交际巩固,为学生口语操练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空间。消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了参与语言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十分有好处。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篇9
一、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
当今,传统型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原因是复杂的,但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要回归教育应有的要义。通过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积累、提炼、总结,白云区提出了本真教育的教育理念,并构建了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模式。
(一)教育理念:本真教育
“本真”,就是“立本求真”。“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 “本真教育”之“本”,是指回归教育的本源,皈依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真”,是指客观实际、规律、真理。本真教育,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坚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模式: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就是在充满成长气息的教学时空内,以生态的视角、态度与方法观察、思考、设计课堂,通过“目标生成、自主学习、反馈提高”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智开导、真知学习和高尚人格培养的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是绿色的、健康的课堂;生态课堂彰显师生主体生命的本真,焕发生命力的课堂;生态课堂是师生协作、与教学环境共存,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是身与心的和谐,和谐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主要状态和形式,是和谐的课堂;生态课堂中师生共同促进,协调发展,教学相长,生成新知,是共生的课堂;生态课堂凸显生命的个性,体现主体的多元,焕发生命的多姿多彩,是多样化的课堂;生态课堂着眼于师生的未来发展,是明天生活的准备,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整体性、多样性、协变性、共生性是生态课堂的典型特征。生态课堂的实施原则是:生本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生态课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架构与实践指引。
二、过程与方法
(一)推门听课,诊断教学问题
2007-2009年,发现与诊断问题阶段。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全体教研员,以集体视导、学科教研与工作站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全覆盖式的“推门听课”活动。所谓“推门听课”,就是不提前给学校打招呼,学校教师不提前刻意做任何准备的一种听课调研活动。课,是常态的,自然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提炼好的教学经验,诊断区域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顶层设计,构建理论体系
2009-2010年,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阶段。在区课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课题组成员、专家、部分校长与教师根据推门听课诊断的问题,深入剖析根本原因,探究解决的根本途径。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区域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充分把握课改的本质,构建了白云区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体系,即“本真教育・生态课堂”。强有力的区域课改领导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利于保证课改各方达成改革意义的一致性,凝聚力量、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课改愿景的实现。在区域课改理论的引领下,所有试点学校在改革实践中构建了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区一领,一校一品”的区域、学校课改特点。
(三)全员培训,筑牢改革之基
2010-2011年,教师全员培训阶段。教师培训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前置性、基础性、关键性的意义。从事课改的教师应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较高的学科理论素养,应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应有勤于实践探索的精神,应有长于提炼经验、总结规律、形成理论的能力。面向所有中小学教师,白云区组织了分层、分类、分岗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项培训。一是强化课改顶层设计的干部培训,提高课改领导力。开设了面向全体校长的“走向优质”的大讲堂,开展了名校长“领航课改”工作室研修系列活动,开展了中层干部“诊断课改”专项培训活动。二是优化课改策略的学科带头人培训,提高课改引领力。组织了450名区名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课改专修活动,研修课程包括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知识(PCK)等。举行了“国际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云港系列交流活动,交流形式包括同课异构、课堂观摩、学术论坛等,参加教师达3000多人次。三是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培训,提高课改实践力。成立“白云课改宣讲团”,成员由优秀校长、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高校专家组成,他们在实践中指导试点学校课改。开展校际间课例研修活动,课例研修催生了很多学科教学模式,孵化了很多教学思想或教学主张。
(四)分层推进,整体提高
2010-2013年,分层试点阶段。白云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突出,学校差别大,决定了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层次性。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区域课改规律,遵循学校课改主体性原则,从2011年全面启动区域课改以来,确立了三批试点学校,共116所,占全区50%之多。非试点学校,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改革样态,但各学科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止过,并构建了一些好的教学模式。
(五)推广应用,评价深化
2012-2015年,推广深化阶段。一是评选优秀课例,提炼课改实践成果,收集了全区各学校的课改优秀课例,组织评选,并出版了优秀课例集。二是召开科研大会,总结课改理论成果,对全区近100项研究主题为课改的区级小课题与区规划课题成果进行了评审,对经实践检验产生效果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与表彰。三是举办展示活动,推广课改成果,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在优秀试点学校举行了各学科课例展示交流活动,在区内有效地推广了课改成果。四是举办课改高峰论坛和课博会,纵论课改,相互借道。五是拓宽课改视野,与香港学校同课异构,交流课改。六是全省交流,大面积推广。七是评价护航,深化课改,课题组组织开发“白云区课堂教学改革评估指标体系”,编写《白云区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
三、成果创新点及价值
践行本真教育理念,回应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以本真教育理念统领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在改革中坚持教育返璞归真,坚持改革要符合人作为教育主体发展的规律,选择或构建了教育理论。由此,区域课改从教育的本源出发解决了改革中的基本坚持与方向。全区试点校选择或构建的教育理论能指导课改实践,如生本教育、生态教育、自主教育、成功教育等。
篇10
[关键词]合作交流调整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91
“高一”前奏曲
我清楚地记得,2011年11月底,学校领导决定在我们高一年级1班、2班试点实行“1121”课堂教学改革时的情景,教师有的在观望,有的在质疑,当然有的也在大刀阔斧地准备大干一场……于是乎从形式到内涵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都顶住压力,摸着石头过河,经历了近半年的摸索和打造,在我们一中逐渐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课堂。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谈变化。
一是教师的变化。“1121”高效课堂实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改实验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业务技能;此外,课改实验要求教师有创新精神。课改中,教师在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出现了众多被学生感动着、被自己激励着的教师。他们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他们代表着教育的希望。
二是学生的变化。“1121”高效课堂追求的是高品质的教育,通过自主学习、高效学习促使所有学生都要努力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热爱学习的学生增多了;第二是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没有睡觉的了;第三是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许多学生有了更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塑造形象的追求;第四是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沟通、学会了表达;第五是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许多学生有明确的努力目标,有内在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策略;第六是学会了创新,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自我、挑战书本、挑战教师,初步具备创新型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是课堂的变化。“1121”高效课堂的显著特征就是节奏快、负荷大、容量多,通过把各种教学“资源”分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学生展示次数多,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示的时间多,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还收获了快乐。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既有喜悦也有辛酸,既有成功的尝试也有操作的败笔,但我们的变化和收获是毋庸置疑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还将继续,还将做出新的努力,在课改之路上继续前行……
“高二”进行曲
“1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一段时间之后,为了防止走回头路,学校有关部门及时做了调查研究,主要针对“什么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析。如:假讨论现象、 小组内成员不团结、依然有个别学生参与不积极、只是精英展示等问题。为了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我们试着进行探索,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学,逐渐摸索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没有合作意识,小组学习就谈不上真正的合作学习了,那只是单打独斗的变种而已。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合作意识,我们首先用生活中典型的事例教育学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阿里巴巴马云创业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单枪匹马很难取得成功,要想成功就要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其次,在导学案的设置上,设置学生合作讨论的环节,指导学生学会讨论。如,在学习《北美大陆的新体制》时,导学案设置:创设材料情景,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1787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再次,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学会具体指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比如,历史需要背诵的基础知识特别多,科任教师对检查背诵很头疼,因为这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操作不好,会浪费很多宝贵时间,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如果我们利用小组这一平台,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检查,既可以解决巩固所学知识的问题,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收到一举两得甚至多得的成效。因为小组成员通过相互检查,既可以增进彼此的信任,又可以发现别人的优点,增强彼此的认同感。
最后,每次大型考试后,学习委员算出各组的平均分,给小组排名,教师也可以适当给较好的小组发小奖品。通过采用合作评价,激发了每个学生的价值感、荣誉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教给学生合作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当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后,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可是往往却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
首先,学会分工与协作。让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并宣布小组成员需共同遵守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1)独立地思考,不人云亦云;(2)勇于承担任务,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3)遵守课堂纪律,不喧哗,不干扰他人,不讲题外话;(4)在指导合作时,还要注意观察,尽可能地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 (5)尊重他人,认真倾听; (6)小组长要负总责,小组成员相互检查,相互监督。
其次,学会总结与汇报。当小组合作交流即将结束时,小组长应组织小组成员对记录员的记录进行小组反思,保留大部分组员同意的意见和小组还存在争议的意见,整理好交流成果,并由小组长安排好汇报方式,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与众不同,代表的是小组这个集体,所以上来汇报时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
最后,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讲不到位时,要及时加以指导。
总之,经过高二阶段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也使我们学校的课堂改革持续进行中。
“高三”攻坚曲
进入高三,我们反复考虑的问题是:“1121”在复习课中的运用,既要保持原有形式,又赋予新的复习内涵,保证课堂效率,或者说保证高考成绩。经过我们的反复讨论和实践,最终形成具有高三特色的四种课堂形式和操作程序。
第一种课型预习课,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知识梳理时间,大约20分钟左右,由学生按照学案依托课本自行梳理基础知识,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先列框架,填学案,并将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标出来以备小组讨论时解决,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醒每位学生都要自己思考,切勿一味依赖别人,依赖小组。第二阶段:讨论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个阶段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自主,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讨论,由本组的“主持人”主持讨论的方向和顺序――先合力完善框架、再列基础知识点、再将当堂探究的问题、组内解疑但不理解的地方最终形成问题卡片统交教师。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课堂的讨论环节是一节课的关键所在,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讨论一下学案的问题,教师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不同的教师会设计不同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值得讨论,讨论之后起不起效果,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还需要集体的力量,只是一个教师的力量,很难把每一节课每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都能设计好,需要集体备课。另外,问题卡片及学案教师务必及时收起,以了解学情、做好准备、完善教学设计。第三阶段:完善学案,5分钟,经小组讨论后学生再自行总结完善学案。
第二种课型互动课,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小组讨论,交相解决疑难,10分钟左右,以问题多少自行调节时间。第二阶段:展示成果,25分钟,先小组展示,相互补充,再组组合作,最后教师点拨。第三阶段:针对性练习,10分钟,以巩固重难点。
第三种课型习题课。第一阶段:小组讨论,各成员以错题为突破口,进行知识查漏补缺和思维层面的矫正。第二阶段:教师集中讲解疑难多之处,并作方法指导。第三阶段:进行变式训练,着眼于对疑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习效果。
第四种课型总结反思课。总结本单元反映出的普遍性问题和总体构建框架,以学生静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