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26 21:3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

篇1

摘要: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目标和自身特点,重视内部管理制度,设立有效的控制活动,完善企业的内部监测,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实现企业目标,保障企业的持续经营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完善

一、引言

随着中小企业数量的递增和规模的扩大,中小企业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管理水平已不适应企业新的发展,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二、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管理环境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制度的贯彻、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设,强化管理主体职能,应依据中小企业实际情况,首先建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使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董事会,即使有董事会其监控作用也严重弱化。董事会是公司管理系统的核心,它负责为公司经理制定博弈的规则,形成管理控制的逐级向下延伸,建立良性循环的职业经理人进入、退出机制。对企业管理而言,一个积极主动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

2、合理设置组织结构

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实现其整体目标,而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则在于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及控制效果。企业要有效地从事各项业务活动,必须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行使管理与控制的职能。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目标和自身特点,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充分注意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做到高效、协调、简洁,并确保企业的目标以最合理的成本实现。

3、适当的权责分配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企业要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根据各职能机构的经营任务与特点划分岗位系列,确定需要的岗位,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和责任是关键一环,对不同的管理环节要有不同的授权,并承担与之相当的责任,使之“越权”将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

4、信用和责任

信用是商业社会的基石,责任是信用的基础,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中,无论是岗位与岗位的关系,还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都可视为责任关系。第一,责任的可传递性。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从企业最高管理者至企业的一个具体员工,应根据其职责大小、工作性质、标准要求,逐级传递,并以此形成企业的责任体系和责任流程。第二,责任的可量化性。企业责任的实质是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目标(指标)的逐级量化实际上是随着责任的可传递而得到量化。第三,责任的可追溯性。企业的任何过失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都应对责任的主体和相应的责任人进行追究,包括对过去的责任过失行为进行追溯性追究。

5、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秉承“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的人事政策和实务的宗旨,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正直品行和胜任能力。管理者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绝对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公司职员的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有关薪酬、雇佣、培训、福利、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的公正性和程序的合理程度。公司应当合理配置岗位人员并给予能完成所分配任务的资源,这是建立合适的控制环境的基础。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员工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制度有很大的帮助。

三、设立有效的控制活动

在完善了管理环境后,中小企业应当执行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已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了必要行动。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体设置以下控制活动。

1、独立内部审计

公司内审人员的内审工作直接对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负责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凭证和账簿记录、物资采购、定额消耗标准、付款流程、工资管理、赊销流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账实相符等的真实性、准确性、手续的齐全程度进行审查、考核。

2、明确授权控制

明确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相关内容。公司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例如,企业的采购循环就应注意请购单、订购单、采购单等的授权与审批,要注意对采购的单价、质量、数量等的控制审核。

3、职能分工控制

合理设置分工,科学划分职责权限,贯彻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即每一个人工作能自动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工作的原则,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

4、合理的凭证流转控制

合理地制定凭证流转程序,使得经营人员在执行交易时能及早送交会计部门以便填制凭证,已登账凭证依序归档。各种交易必须做相关记录,如固定资产的审批及验收记录、存货的购销记录、支票的领取登记记录等,并且将记录与相对应的分录独立比较。

5、严格的资产控制管理

保护资产和记录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实物和技术防护措施。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用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以使各项财产安全、完整、有效。

6、绩效考评

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应实施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激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主观能动性。各部门应定期举行绩效考评会议,作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它不仅可以总结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配合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将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部门的工作目标将通过个人工作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7、完善企业的内部监测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测。监测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内部监测的核心之一是在单位内部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测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保障内控制度的执行和及时修正。

在实践工作中,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把完善管理环境、设置有效的控制活动等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中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为中小企业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持续成长和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2).

篇2

企业的正常运转要以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积极运转,但是当前部分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存在着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管理制度存在认识错误当前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两种缺陷:(1)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方式,对于管理中存在的弊端认识不足,甚至不愿意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只想保持原有的管理方式不变;(2)部分企业管理者虽然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创新过程中工作片面,使企业制度创新和改革创新不能同时进行,严重制约了管理制度创新的成效。

(二)管理制度的制定并不完善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造成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有:(1)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存在着偏差,过分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思维,造成了管理工作权威性不足;(2)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并且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在产品的安全生产中,对于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容易使企业陷入经营危机。

(三)管理制度的执行缺乏力度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也制定了相对完备的操作流程,但是在真正的执行中,并不能充分发挥先进管理制度的优越性。其主要的原因是,在一些企业中,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情关系,很多企业在执行管理制度时,往往需要衡量人情关系,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企业制度创新带了严重的阻碍。

二、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措施

复杂的市场形势需要中小企业及时改变自身的经营策略,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于企业而言,盲目地坚持传统的管理思维,不能和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接轨,迟早会被淘汰。因此,企业要重视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管理思维的创新研究调查显示,部分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足,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经营思维,思维的落后造成了工作的落后,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经营问题,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使企业彻底陷入了经营的泥潭中。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并针对企业自身制定完备的管理流程,对于企业生产、销售、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重新的规定,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二)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企业的管理制度革新中,要把握住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是对于企业中人才的管理,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改革要采用优秀的人才执行,并给予其充分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事务的管理,要根据事情的重要性,进行等级分割,并把管理工作安排到位。

(三)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引导着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质量。因此,企业要任用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的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权利信任,以确保企业在正常的轨迹上发展。

三、结论

篇3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制度创新 对策

一、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涵义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指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在实现了量的渐进积累之后,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和改变,实现了质的突变飞跃,这一交替演进过程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继承和创新过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一种更有效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财务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总是不断地积累、总结已有的知识成果,同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创新。这个过程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性和突变性的有机统一。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一场历史性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浪潮。能否抓住机遇,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伴随着它赖以存在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已经走到了尽头。探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本身,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具体体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机制是竞争机制的升华,是把财务管理要素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诸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并引起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毁灭。在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过程中,一批财务管理能力差的企业被迅速淘汰,其生产要素被财务管理能力强的企业重新组合起来,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组合。

二、中小企业财务的制度创新

1.中小企业财务治理创新

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在研究问题的角度、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必然要遵循、借鉴公司治理理论。一般认为,公司治理产生于问题。在中小企业不同的组织形式中,关系有一些差异。但是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业主往往同时兼任经理之职,因此,中小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存在或者很微弱。规模越小,这一关系越淡薄。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将表现出与大企业显著不同的特征。然而,尽管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其他问题也可忽略不计。由于业主和经理是合二为一的,企业的主要财务决策往往由业务一人做出,这样不可避免地使企业的财务决策受业主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使得个人价值取向和偏好融入企业的财务目标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治理实质上是业主主导型的治理结构。但业主的目标与债权人、顾客、雇员、政府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公司治理应当为利益相关者服务,因为雇员等专业化投资也是风险的承担者。

因此,中小企业的财务治理应当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让关键性资源所有者参与财务治理。关键性资源在不同的中小企业以及不同的成长阶段的含义是不同的,有时是物质资本是关键性资源,有时则是人力资本,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鉴于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作为关键性资源在企业中的“谈判力”正日益加强,因此,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有必要让雇员等参与财务治理。关键性资源所有者参与治理也是激励约束机制的一种创新体现,可以大大激励关键性资源所有者专用性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投入专业化资源。

2.中小企业财务控制创新

财务控制是现代控制论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成为财务管理的系统或全部职能。由于受企业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存在诸多缺陷,如缺乏良好的现金控制计划、存货控制薄弱等等。对此,中小企业有必要进行财务控制的创新。财务控制创新是财务控制能力的重构和建立。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财务控制能力原本就处于不同的水平上,因此,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财务创新的衡量标准是不一致的。只要能够提高自身的控制效率、风险防范能力的新的控制方式和方法都是创新。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创新主要包括:一是再造财务控制流程。当前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流程与业务流程是脱节的,企业无法对业务活动实施实时监控。这样的结果很可能导致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价值链环节的失控。因此,中小企业有必要树立价值链财务的观点,将财务控制流程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让财务人员嵌入业务活动;二是中小企业还需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一个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运用实时的财务控制方法,如预算管理、财务结算中心、财务业绩评价等,从而对业务活动展开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另一方面,设立多道财务防线,为财务活动稳健、高效运行提高有力保障;三是注重关键点的财务控制创新。所谓关键控制点是指对该点的控制效果和效率将决定整个控制体系的效果和效率。中小企业的关键控制点在于现金、存货和信用风险的控制。当前许多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的漏洞就发生这三个关键点上。

三、结束语

我国已加入WTO多年,国内企业不仅是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局势,也会面临着国际市场上的残酷的市场竞争,都说商场如战场,要想在市场上立足,企业不仅要抓外部的市场环境,更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建设。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做好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这样才能缩短与国际管理水平的差距,更好的在国际市场上立足。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越来越得到集团公司的重视。财务管理创新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企业正面向世界实行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却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企业要努力建立创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会计研究.2000(10).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完善

对于群体庞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加速构建起相对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还可以有效提升中小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助力企业的健康、稳健发展。但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内部控制基本上形同虚设,只有在正式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有效措施,才能借助健全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确保中小企业的高效运营及稳健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在注册企业总数中占比高达90%多的我国中小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对助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不仅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对扩大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群体庞大的中小企业当中,蓬勃发展的科技型企业更是为社会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国有企业占比大的特点。

中小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领导层管理意识薄弱当前中小企业当中,领导层管理意识薄弱是影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因素。多数中小企业管理层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明确认知,他们认为将有限的资金及人力资源放在产品研发等一系列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方面更靠谱,大型企业才有精力且有必要建设内控制度。领导层的管理意识都如此薄弱,都认为内控管理制度可有可无。一方面导致中小企业很少将精力投入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另一方面更导致中小企业自上而下忽视内部控制,中小企业不仅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更缺失对提升企业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的内控文化。在日常工作中,由于领导层管理意识薄弱导致的营私舞弊现象甚至违规违法行为极容易导致企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

2.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当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设置有内部审计部门,但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的作用根本无法有效发挥。第一,包括企业领导及内部审计人员在内的人员都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科学认知,这与内部审计并非企业生产经营必备步骤有一定关系,并且对于企业领导而言内部审计很容易影响自身利益,上述因素都导致中小企业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积极性不高。第二,由于多数中小企业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性质、含义缺乏充分认知,他们认为查账即内部审计,且将内部审计与财务部门“财审合一”,因而导致内审工作范围小,且内部审计对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责形同虚设。第三,由于中小企业“财审合一”,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大大降低。由政府推动实施的内部审计行政性极强,但对中小企业而言,财审合一削弱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自身行政待遇有赖企业提供,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使内审工作受到严重不良影响,内审工作的权威性自然大幅降低。

3.资产管控力度不强,容易发生风险当前,私营企业在中小企业中占比较大,家族性质的私营企业占有一定比例,在这些集权管理现象严重的中小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对资产管控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第一,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规范、适用性强的资产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也极为混乱。当前我国多数的中小企业仍旧沿用传统的集权式财务管理方式,中小企业包括原料采购、财务管理等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都集中在中小企业经营者身上。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对资产管控制度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科学、深刻的认知,他们认为企业员工、不同部门正常运作,企业就会获得较高的运营效率。第二,资金使用随意性强,欠缺必要分析、科学计划及科学合理的安排。第三,对企业重要资产的管理模式落后,风险风控意识差。重要资产如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缺乏先进管理手段、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严格的监督;存货占用过多资金导致资金流转不畅。第四,多数中小企业不重视纳税筹划,纳税筹划成效低下。

中小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完善策略

1.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力度对中小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中小企业应该从管理层做起、自上而下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力度。首先,中小企业管理层必须积极转变陈旧管理观念,对在企业内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具有明确、充分、合理认知,提升对内部控制的认同感。有了企业管理层的认同,内部控制制度才能顺利构建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进一步优化。管理层在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完善的基础上,应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理念渗透进整个企业当中,借助学习、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向不同层级员工灌输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理念以及经营理念,从而在中小企业内部树立起正确经营观、科学价值观,企业内部才能自上而下提升执行内控职能的自觉性,为企业运营营造良好内控环境、形成浓郁内控文化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及合规经营意识。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制度问题;分析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开始实现信息化管理,运用信息系统来对企业生产进行管理,一方面,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科学性,使企业的生产、存储、财务、成本、控制都得到大幅度改善;另一方面,在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地引发各种问题,其中包括信息安全性问题,即存储在计算机或在传输中的文件和数据遭受到破坏和滥用,而且这种活动对企业的影响非常严重,例如,电子商务公司网站出现故障,每天损失将数额巨大。如何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经常由于信息管理系统内部制度不完善和管理疏忽、松懈以及信息系统监管不到位,出现数据丢失或者数据信息反应迟钝,使管理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因此保障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关于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如何构建中小企业信息系统,涉及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则很少,或在构建中提到制度设计,但没有作为一个研究重点,其他相似文献基本是从技术角度探讨。从中小企业实际成本收益考虑,由于运用相应信息技术不高,都是基础软件系统,因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面临的信息管理制度进行详细分析。

二、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制度方面分析

根据Laudon的观点,企业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按照来源分为六类:硬件故障、软件故障、人为因素、数据、服务及设备被偷盗,都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但Laudon仅从单个信息系统角度进行分析,没有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制度考虑进去。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上尽管设置了制度,但很大程度上都是形同虚设或者存在缺失,容易导致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实际操作上面临效率和安全的问题,下面具体从制度方面进行分析。

在中小型企业中,存在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主要包括法律制度、企业制度安排等;而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是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对人们行为不成文的限制。

(一)正式制度分析

在中小企业中,正式制度包括国家信息系统法律规定和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方面,我国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从信息交换角度来保护整个信息系统安全,而对于企业自身信息系统安全只是规定各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并没有对企业实际业务中关于信息系统安全进行规定,所以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法规制度的建立基本都是从企业各自实际出发,各企业的标准不一。

从企业建立信息管理制度来说,一般大型企业有明确规定制度,包括维护、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能够有效防范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够及时进行相应信息反馈,对企业信息安全起到积极作用。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自身比较小,信息管理系统人员比较缺乏,只能根据自身人员情况来确定其系统的安全程度。其次在效率方面,由于人员缺乏以及其计算机操作应用存在的不规范,信息交换、反馈也相对比较落后。再次中小企业虽然有一定的信息管理制度规范,却监管不到位,主要是中小企业的机构比较小,维护人员、计算机使用都是由使用人员一人来完成,容易导致有制度也难以执行,这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的主要原因。

(二)非正式制度分析

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蕴含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在形式上构成某种非正式制度的“先验”模式。公司员工的思想和传统操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效果。

在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由于员工意识不强,对于信息系统的维护、使用存在一定的松懈,信息操作员经常没有定期维护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系统,只在产生问题时才处理,很容易导致企业数据损失,如信息备份不完全的话,可能由于人为操作或者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会造成整个系统数据损失。非正式制度因素对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三、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在加强制度建设中,主要从国家信息系统的法律制度建设、企业信息制度的设置与执行,再次就是信息系统中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意识的改变三个层次来考虑。

第一,首先在我国信息管理系统法律规范中,不仅应该对信息交换中安全问题进行规范,而且公司对其管理系统的安全达到最低标准,这个标准是指从各因素方面来确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安全性的最低标准值,不仅能够使信息安全从法律依据上得到一个基本的系统安全标准,而且也能对公司信息管理系统起到强制规范性的作用。

第二,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服务器日常维护、巡视和记录制度、客户机维护、操作制度、用户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等,并严格按照制度实施奖惩,从企业内部制度上认识到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第三,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并应设立一个既懂信息系统、又懂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信息主管职位。在国外大学、大企业的CIO(首席信息主管),相当于企业级的领导,直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一个合格的CIO既能充分调动网络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又能把握企业信息化发展全局,随时为领导提供参考意见,对公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制度改善、监督、反馈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企业中也应设立CIO职位,使信息化系统成为企业运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四,加强信息系统人员培训,使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操作、安全等方面了解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系统人员包括操作人员以及维护人员,定期对信息系统人员进行培训,有助于其了解信息系统最新发展,使其不断了解信息系统安全重要性,使其操作、维护的规范化不断得到改善,从而减少非制度性因素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四、结论

在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制度方面造成的,在企业内部加强其监管,使中小企业信息管理制度得到很好执行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加强员工的素质培养,使其能够具有很好的业务水平,使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很好的运行,并能够使管理层及时了解到企业的信息,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完善国家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是保证企业信息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准,使中小企业达到基本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从制度上使其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很好保护。

参考文献:

1、KennethC,LaudonJaneP,Laudon.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第8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霞,张永,彭智才.如何保障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J].资源方法,2004(9).

3、刘仁勇,王卫平.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学术研究,2007(6).

篇6

企业的正常运转要以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积极运转,但是当前部分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存在着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管理制度存在认识错误当前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两种缺陷:(1)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方式,对于管理中存在的弊端认识不足,甚至不愿意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只想保持原有的管理方式不变;(2)部分企业管理者虽然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创新过程中工作片面,使企业制度创新和改革创新不能同时进行,严重制约了管理制度创新的成效。

(二)管理制度的制定并不完善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造成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有:(1)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存在着偏差,过分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思维,造成了管理工作权威性不足;(2)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并且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在产品的安全生产中,对于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容易使企业陷入经营危机。

(三)管理制度的执行缺乏力度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也制定了相对完备的操作流程,但是在真正的执行中,并不能充分发挥先进管理制度的优越性。其主要的原因是,在一些企业中,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情关系,很多企业在执行管理制度时,往往需要衡量人情关系,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企业制度创新带了严重的阻碍。

二、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措施

复杂的市场形势需要中小企业及时改变自身的经营策略,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于企业而言,盲目地坚持传统的管理思维,不能和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接轨,迟早会被淘汰。因此,企业要重视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管理思维的创新研究调查显示,部分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足,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经营思维,思维的落后造成了工作的落后,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经营问题,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使企业彻底陷入了经营的泥潭中。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并针对企业自身制定完备的管理流程,对于企业生产、销售、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重新的规定,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二)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企业的管理制度革新中,要把握住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是对于企业中人才的管理,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改革要采用优秀的人才执行,并给予其充分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事务的管理,要根据事情的重要性,进行等级分割,并把管理工作安排到位。

(三)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引导着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质量。因此,企业要任用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的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权利信任,以确保企业在正常的轨迹上发展。

三、结论

篇7

1 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组织忠诚度的现状分析

1.1 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总体不高

1.1.1 管理人员流失频率越来越快

不管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流失仍将是一种常态。优秀管理人员供求的失衡和市场竞争导致各企业势力对比的迅速改变,使得中小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不断流向大企业,其频率也越来越快。因此,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面临着严峻考验。

1.1.2 管理人员向发达地区流失趋势明显

目前,管理人员具有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特别是向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流动;从我国中西部地区向相对较发达的地区流动,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勃海三角洲等地区。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这样的趋势很明显。

1.1.3 管理人员流向国有或外资大型企业的比重较高

长久以来,国有大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大优势,当然在人才的争夺中也占据优势。面对国有或外资大型企业种种诱惑,大量的优秀管理人员从中小企业不断流向其中,或被高薪聘请,或被委以重任。可以说,中小企业似乎成了这些大型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1.2 中小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管理存在问题

1.2.1 中小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管理不到位

首先,中小企业对管理人员组织忠诚度的观念认识不到位或存在偏差。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手握重权,企业主想当然的认为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是毋庸置疑的,从而放松了对管理人员忠诚度的防范性和警惕性。其次,中小企业对管理人员流失不够重视。部分中小企业主对于本企业的管理人员流失不够重视,总以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殊不知,一个优秀管理人员能够发挥作用是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磨练的,管理人员流失所带来的损失不是一时之间可以弥补的[1]。最后,中小企业缺乏相关的机制。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相关的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使得管理人员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不相匹配,导致管理人员忠诚度低下。

1.2.2 中小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管理能力有限

由于历史、社会和自身等诸多原因,中小企业的地位、环境、条件和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均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如今,在人员流动相对宽松自由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使其对管理人员的忠诚度管理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 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组织忠诚度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因素

2.1.1 社会经济因素

如果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则企业也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会相应增加,且能支付更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因而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就会偏高;反之,则会偏低[2]。另外,社会经济越发达地区的企业,它们在各方面的优势就越明显,对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强,这也将影响着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

2.1.2 法律制度因素。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大环境而言,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对于损害企业利益的低组织忠诚度的员工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精神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为第一宗旨,这虽然体现了劳动者当家做主的特点,但也显现出有关劳动者行为约束条款和法律制度的不足。比如,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泄露企业机密等方面的规定尚不够具体细致,惩处方式也不够明确、有力[3]。

2.2 企业因素

2.2.1 企业制度因素。一是管理制度因素,是指企业的招聘、培训、晋升、绩效考核、劳动关系管理等制度。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规模比较小,缺乏相关正规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在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各方面的随意性比较大,使得管理人员的精力主要放在揣摩老板心思上而不是如何提高管理效率上[4]。在这种状况下,管理人员感觉没有发展前途,一有机会便选择离开。二是激励制度因素,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贡献一般比较大,如果没有科学的激励机制来奖励那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管理人员,那么他们会觉得自我价值没能实现,因而其工作积极性降低,更有甚者“另攀高枝”,即便他们继续留在企业工作也心不在焉了,这就造成了管理人员组织忠诚度的下降。三是薪酬福利制度因素,一般来说,管理人员的学历和能力都比较高,他们进入企业后,当然期望得到比较高的薪酬和比较好的福利待遇。虽然说高薪和高忠诚度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作为基础保障,薪酬的高低最容易受到关注,并最有可能影响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除了薪酬,管理人员也非常关注福利方面的待遇,良好的福利更有利于提高其组织忠诚度。

2.2.2 发展前景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大企业里的员工往往有较高的忠诚度,主要原因可能是大企业的发展稳定性较高,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机会。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不是很明朗,加上经济环境复杂以及中小企业本身技术、资金、人力缺乏等诸多因素,管理人员一旦感到企业没有发展前途就很可能会离开[5]。当然,即使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但如果在经营上的发展前景很好,同样能赢得管理人员的忠诚。

2.2.3 企业文化因素。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与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是成正比关系的,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能给员工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如果一个企业具有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团结友爱、凝聚共进的企业文化,那么其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自然较高。

2.3 个人因素

2.3.1 年龄因素。年龄是影响管理人员组织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一般的,年龄越低的管理人员其忠诚度越低。年轻管理人员的优势比较多,如适应能力强、精力旺盛、家庭负担较少、便于流动,加上流动的机会成本较低而收益却可能很高,所以其对企业的忠诚度相对而言比较低。

2.3.2 性别因素

从社会分工上来看,女性多在家庭中担当重要角色,顾及家庭稳定,对工作流动比较慎重,不会轻易变换工作岗位;而男性多愿意从事富于挑战性的工作,为寻求更高报酬的工作,有机会便会产生跳槽行为[5]。相对而言,男性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较女性低。

2.3.3 文化程度

在中小企业中,存在着不同文化程度的员工,其中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虽然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比较高,但他们的组织忠诚度却相对较低。这是因为他们具备较高的学历、技能,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企业的期望值就越高,而中小企业却往往难以满足其高期望。另外,文化程度高的管理人员的工作机会也多,不太可能一直停留于一个职位或企业,其组织忠诚度也就相对较低。

2.3.4 婚姻状况

在企业中,已婚的管理人员会更多的考虑家庭,倾向于希望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相对稳定,不会轻易发生离职的行为,其对企业的组织忠诚度相对较高。而单身者则更多的处在相对自由的状态,基于这种状态,他们的跳槽频率比较高,以寻求自认为更好的机会来发展自己。

3 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组织忠诚度的提升路径

3.1 政府方面

3.1.1 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很明显,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产生了巨大影响。政府应该采取适当措施,通过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整相结合,积极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如此一来,可以避免人才往发达地区拥挤,也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

3.1.2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流动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完善的社会法律制度将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管理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法律制度不仅能维护正常离职的企业管理人员的正当权利,也能对那些不正常离职或正常离职后损害原企业权益的管理人员起到约束和监督作用。

3.1.3 重视中小企业发展

由于自身的规模小以及缺乏资金、技术等特殊性,使得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其管理人员的流动率就比较高。政府应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可以稳定中小企业的员工队伍,对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大有裨益。

3.2 企业方面

3.2.1 提高“三度”水平。所谓“三度”,就是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和组织承诺度,这“三度”对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有重要影响。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中有男女老少,分高、中、基层,有已婚的也有未婚的,大家的需求当然有所不同。企业应想方设法满足不同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积极采取措施,适当提高“三度”水平,做到“三度”合一,以提升管理人员的组织忠诚度,保持人员稳定,不断促进企业发展。

3.2.2 健全各项机制。

一是新陈代谢机制,就是企业从社会中招聘管理人员,然后根据工作实际对其进行培训开发,并根据其业绩情况适时提拔晋升,到其离职退休之时加以善待。

二是薪酬福利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机制,为管理人员提供合理的薪金,改善其福利条件,满足其附加需求。

三是考核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来评估出谁真正为企业做出了贡献,而谁却是“南郭先生”。

四是监督约束机制,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工作权限并且掌握着一定的商业机密,应该制定相关机制来对其进行监督约束。

五是职业发展机制,根据企业和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为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使管理人员在为企业做贡献的同时能够发展自己,其忠诚度就会提高。

3.2.3 培育企业文化。一是恰当的领导方式,采取以人为本的领导方式;二是开放的组织氛围,在开放的组织氛围下,人的工作、学习效率高,既有利于员工自身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三是顺畅的沟通渠道,通过构建企业上下左右顺畅的沟通渠道系统,使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以增强他们的企业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四是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才是抓住企业文化建设的“本”,也是提升管理人员组织忠诚度的关键。

3.3 个人方面

3.3.1 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可以让管理人员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何在,不仅仅是追求金钱等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更多地关注人际关系、知识积累、自我实现等方面。管理人员一旦在企业中做到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其跳槽率就会降低。

3.3.2 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管理人员要正确自我定位,既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委曲求全,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为企业谋发展,也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去争取自己所应得到的东西。此外,管理人员不能老是高高在上、孤芳自赏,在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的同时,更要妥善处理与下属员工的关系,如此一来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使自己在企业中赢得尊重和威望,自己也就不会轻易地离开企业。

3.3.3 坚守基本的职业道德。管理人员是为企业提供管理服务而获得报酬的劳动者,应该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而在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中,爱岗敬业是最基础的。管理人员作为中小企业的关键人物,如果他们能坚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尽心尽责,那么就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这也正是他们组织忠诚度高的最好体现。

篇8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知识经济;中小企业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概念

1.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定义。企业制度的创新,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由领导治厂到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依法治企”阶段等。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管理创新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管理的创新、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创新型管理。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它把创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而且要求整个组织和成员是创新型的。当今的趋势是由单项创新到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

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原则。(1)“经济人”假设是管理制度创新普遍而有效的人性前提。“经济人”假设既是管理制度建设的普遍前提,也是管理制度建设的最有效前提。而从其他人性前提出发构建的管理制度,都或多或少的为人类的机会主义行为留下了活动空间。而机会主义活动的结果,只能是对个体有利,而对整体不利,其最终结果是对所有人都不利。(2)惩治违规者的权力应直接来自利益损失者。惩治违规者的权力应直接来自利益损失者。在管理制度创新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在管理制度创新中,应充分调动利益损失者制约违规行为的积极性,应重点建立健全利益损失者对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机制。这样得到的管理制度,才有可能是最有效率的管理制度。(3)规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则时,应保持中性原则。制定规则的主体能不能摆脱自身利益的干扰而从中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成了保证制定规则有效性的重要静提条件。规则制定者应当努力克服短见,放眼全局和长期,这样才能既利已又利人,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4)管理制度创新应不断的进行。明智的选择应是尽可能早的修订规则。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到某一方的利益,但有效率的规则和制度最终会使社会各方都获益匪浅。

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1)决策制度。第一,管理者要在决策中把科学性和艺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决策中要把科学决策作为企业管理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决策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在决策中注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多元性。第二,应建立风险决策机制。风险决策机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建立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在组织的各种活动与决策中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风险应急处理机制,一旦风险发生,即可迅速启动,对风险做出反应和处理。(2)信息管理制度。首先,环境的复杂和多变使信息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企业需要通过信息管理制度来在企业与环境之间建立信息交换通道,建立快速的信息反馈机制。其次,在新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各环节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动态无缝联结,实现协同。在价值链的各环节中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最后,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知识经济要求企业能实现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演进,使信息转化成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制度外部环境的变化。现实的环境是不确定和复杂的。但是建立在传统管理学范式上的管理制度安排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组织变革与创新的需要。这些制度忽略外部市场对于组织的压力,无法将外部市场的竞争信息有效地传送到组织内部并在员工间传递,结果造成组织员工对市场不敏感,组织的创新和应变能力较弱等等问题。因此,运用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前沿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建立适应复杂环境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就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2.企业中小型化的到来。在以往,企业管理制度往往是大中型企业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其管理制度一般而言较为简单也较为固定。但在

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必须快速的揣摩新的经济走势,调整生产和销售渠道,学习新的管理经验等等。这对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了更高的要求。

3.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与传统管理经济不同的新经济形态。首先,它要求人们转变思维方式,形成创业精神导向的观念和行为。其次,创业经济要求管理创新,建立创业管理范式。传统的管理范式以大工业为基础,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绩效目标,追求的是稳定和秩序。而创业管理范式则是以发现和识别机会为起点,以创新、超前行动和勇于承担风险为主要特征,强调机会导向,强调创业过程中组织与资源问的关联和耦合。创业经济中管理制度的重点不再是控制和稳定,而应以创新、机会为导向,鼓励个性的发展和团队的协作。

4.客户经济的出现。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认为客户经济是客户占有优势地位的经济。客户经济对管理制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以客户价值实现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具体表现为:(1)在客户经济的主导下,处于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组合在一起,共同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创造价值。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仅要重视企业内部管理,还要重视价值链的协同管理,重视顾客价值网络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管理。(2)随着企业的资源外取、虚拟化经营、网络化、战略联盟的普及,组织与组织的边界日益模糊,组织的所有权控制逐渐淡化,以虚拟、契约和经济控制的管理控制高于所有权控制。企业的管理制度也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与外部资源和外部组织的连接。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提

1.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产权制度建设相结合。现在的产权制度最大的问题是一股独占或一股独大。名称换了,性质没有换。所以企业改成公司之后管理上不去,改成了上市公司,管理还是上不去,为什么?东家没有变,控制权没有变,当然管理制度也就变不了。所以产权要多元化。多元化最主要的方向是增加经营者持股和必要的职工持股,形成新的产权主体。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本身目标不明确,由于所有者虚位,不是一个主体,经营者不知道为谁而管。管理缺乏前提,就不可能产生动力,更不会带来效益。因此,产权制度要与管理制度紧密联系,而且管理制度要服务服从于产权制度。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市场相结合。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是面向市场还是面向政府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企业管理只是对政府负责,对主管部门负责。而企业生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其管理要对市场负责。所以我们要建立面向市场的企业管理制度,包括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等等,都要面向市场。这一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改革。

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企业形态相结合。企业形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中小企业;二是大企业;三是企业集团。企业形态的不同,管理的方式方法就不应该相同。中小企业的管理更多的要考虑到激烈的市场竞争性,而大企业特别是企业集团的管理处除了考虑竞争外还要考虑讲究合作,否则会遭到损失。因此我们不要把双赢、竞争、合作等都套到所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之中。

4.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完善的组织制度相结合。组织和管理这两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的。组织是管理的保证,企业的管理制度再好,如果没有组织保证,这个管理制度也是行不通的。组织制度现存问题需要解决两个,一是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一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组织结构随着公司制度的建立逐步得到完善,但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依然问题重重,主要是还没有解决好内外部四种人的关系。外部四种人有政府、客户、债权人、社会公众;内部四种人有股东、董事(独立董事)、经理、职工。管理的任务就是协调好这八种人的利益关系,保持一种利益的平衡,侵害任何一种人的利益,企业管理都是不成功的。

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措施

1.加强理念创新。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必须得有市场意识和预测意识,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理念和管理方法等。有了先进的理念做后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进行,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有利干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加强企业人文体制建设,必须树立重视人才的观念,企业要加强员工

树立“企业为家”的人文思想,提高他们的价值观,做到尊重人、关心人,使企业员工具有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同时,企业应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组建有凝聚力的员工团队。

2.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当环境复杂变化的情况下,组织就要产生多种行为模式来应付不同的要求,以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做出合理调整,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把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系,最终使企业的综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如何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是需要一个企业随时创新的问题。

3.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全业管理发展水平的高低,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这因为企业搞技术创新实质是企业把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融汇其中的过程。对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点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产值和效益。现代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能够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开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活动,有助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4.完善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对中国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软实力,把创新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企业文化的创新,既要分析好组织环境,积极评价、补充、发展和完善,同时,企业的经营者要积极地号召大家共同学习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组织成员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种企业的感召力与亲和力。

篇9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入手,着重阐述了如何通过宏观政策环境的建设,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作出更多的制度性安排,着力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从统计数据上看,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8%,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每年出口创汇占6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因此可以说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但是受社会整体信用环境、金融市场发育程度、银行自身定位等因素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由来已久。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仅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的22%。在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数量约占沪深两市公司的9%,而融资额占比仅为3%。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信贷从紧、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外需大幅下滑等原因“汇合”,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和发展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对于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即包括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也包括宏观政策的扶持力度、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市场选择等多种因素。

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加强实力和诚信水平的提升是解决融资难现状的首要任务。任何方面的加强与完善,都取代不了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和自身信用度的提高。因此一方面企业必须要强化信用观念,加强公司治理建设,主观上积极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来加强内部融资的力度,同时发展到一定规模,可转化为股份制公司,最后争取上市,突破融资的障碍与瓶颈。

而从银行角度来说,长期以来,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差别,以及银行追求规模效应的因素,包括融资在内的各项金融服务都不可避免地向大型企业集团倾斜,而造成对中小企业的惜贷。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金融机构观念转变势在必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必须要扩散思路,从现实的多方面去考虑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切实可行的创新产品,提供更多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对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为关键的还是宏观环境的建设,国家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出台措施,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作出更多的制度性安排。首先是金融体系的完善。在金融机构体系方面,亟待构建中小企业银行等一些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多种形式的地区、社区性金融机构,进一步推动多种形式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美国有2万家地方性的中小银行,意大利有9万多家,这些中小银行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很难给大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他们的主要客户就是当地的中小企业,极大的促进了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赚取了相当的利润,形成企业和银行的良性循环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其次是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专项资金。二是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向社会直接筹资。二是中小企业互助基金。我国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发展基金的发展,为基金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

此外,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也是重要举措之一。

(1)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上市。通过公开上市,中小企业可以增强影响力并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商业银行提供进一步融资服务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板,加紧创业板推出进程,引导全社会资金合理配置,降低交易成本。

(2)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到企业债的发行行列中来。目前无论从市场成熟角度,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来看,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已经可以起步,发行短期融资券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优化财务结构,增加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而且对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体规模偏小的中小企业还可推广集合发债的模式,这将从更大范围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能较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也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新途径、新模式。

当然,市场人士也指出,中小企业的参与债券市场,在信息披露、评级制度等方面对我们的债券市场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短期融资券的信息披露方面,应有针对性地探讨事前预防、严格披露、监管得力等措施。同时,投资人也需要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与判断能力。市场既需要保护,也需要完善,既需要规范,也需要创新,只有健康的市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市场。

(3)促进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是投资于具有发展潜力的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待企业上市之后或者时机成熟时,转让股权,获得高额回报。基金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产业投资中的风险投资或者创业投资多投资于高新技术和企业创业初期。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创业投资是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以美国为例,官方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民间的风险投资公司是中小企业筹资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们一方面为那些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无担保或担保不充分的贷款,以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对勇于进行创新投资的中小企业投入资金以获取高额回报。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取官方投资公司和民间风险投资公司结合的办法,为中小科技企业尤其是私营中小科技企业提供筹资渠道。我国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成立了很多类似的投资公司,但仍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我国产业投资方面的法律和相应的配套机制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投资公司的发展。我们知道,我国的产业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是高风险和高收益的高科技,因此,健全的退出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尽快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在试点阶段应给以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实行税收优惠以吸引投资者的参与,减少对基金的费用征收以降低其运营成本。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以弥补中小企业银行信用资源不足的问题。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信用体系试点,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制度、发挥信用中介主体作用和营造社会信用法制环境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可以考虑由地方政府出面,在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配合下投资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和中小企业负责人信用档案,并与各金融机构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级制度、企业法人代表资信评级制度和企业总体资信评级制度,强化企业信用观念,以信用等级确定是否贷款和担保。

总之,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无论从政府、金融机构还是中小企业自身都要审时度势地从现实情况出发,摆脱以往的观念束缚,从资金供给者到资金需求者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思想转变。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在目前国内外经济都偏紧的形势下,要从根本上环节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打开其融资渠道,就必须要进行制度革新,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和谐良好的宏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静,梅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管理制度 存在问题 完善途径

一、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概述

(一)中小企业的简介

中小企业是指一些人员相对少一些的、规模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的作用。近年来,中小企业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小企业对于市场的应对能力很强,机制非常的灵活多变,能够满足一些特殊少量领域的需求,经营范围特别的广泛,涉及得到方方面面的行业,能够满足市场各种各样的需求。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各个大型企业不能够缺少的合作伙伴。

(二)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

会计管理制度是根据一定的环境因素,对会计活动进行约束、规范、控制而制定的一种管理的制度。会计管理制度制定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会计管理中领导体制的明确,会计管理工作是企业中一项非常严谨而又重要的工作,会计管理工作要由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下属的各个部门也要做到分工明确;在全国统一的制度下来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准则和制度;还有就是对于从事相关的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会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遵循国家相关的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在许多的大企业中纷纷意识到了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大企业的规模比较大,资金方面也比较的充足,所以大企业一直在积极不断的对会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而在我国的很多的中小型的企业当中,管理者们虽然也已经意识到了会计管理制度在企业整体发展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于大企业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使得企业不具备及时的对会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的能力。

(二)会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中小企业的运营体系比较的灵活,可以很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规模小也会有一些弊端,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不是很容易吸引到一些高水准、高素质的人才,资金的缺乏也不能够让员工进行各种会计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管理技术的培训,所以导致了中小企业中的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是很高,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会计核算方法简单

大企业的资金雄厚,会计管理制度也相对的比较完善。而在中小企业中,会计核算工作一般就是极其简单的记账、核对,忽视了中间的审核、监督等等非常必不可少的步骤。所以在中小企业中常常会出现账面不准确的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坏账和死账。会计工作的不严谨,直接就导致了账目的混乱,账面数据的失真。

三、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的特点是具有双面性的,就是说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不足的地方就是对于管理制度的完善方面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会计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克服规模小,资金不足的困难来完善我们的会计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够不断的前进。

(二)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提高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整理水平,应该对企业中的会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及时的掌握最新的管理方面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其次是要培养多方面的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不是单单一个方面的骨干,而是要能够独当一面、知识系统全面,能够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最后就是对企业中的会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这种考核不但能够激发会计管理人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同时之间形成良行的竞争,还能够定期的发现企业在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问题能够得到最快的解决。

(三)完善会计核算方法,加强会计监督职能

完善会计核算方法要从中小企业的最基本的会计工作开始着手进行改变,各个环节都应该具有严密的规定,形成一套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坚决杜绝坏账和死账的发生。而且在怎个的核算过程中都应该进行同步的监督工作,从而帮助会计核算工作更好的完成,也能够有效的避免账面失真状况的发生。

(四)运用现代化手段,为会计工作服务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中小企业也要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规,首先我们就应该安装电脑,实现会计管理工作的网络化。然后应该与计算机专业人才一起研究出更加适合自己企业的相关的会计管理制度的软件。最后就是要对会计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网络的覆盖,使得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工作起来能够更加的方便。

总之,中国目前的各种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制度的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制度管理当中,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的管理是跟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所以我们中小企业一定要对会计管理制度的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那么我国的中小企业就一定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中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