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时间:2023-04-02 15:0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诗词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诗词鉴赏

篇1

㈠注重平时积累

1.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2.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㈡把握古代诗词类别:

①写景抒情诗:在高考中大多写景诗是一些精巧的山水田园诗。鉴赏山水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掌握方法:第一、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第三、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等。)

②咏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一首好的咏物诗具有的特点为: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追求贴切逼真,要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不但要形似还要神似;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着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再次要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不融合到描写的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③边塞征战诗:在高考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唐代的边塞诗还要关注宋代的边塞诗。赏析边塞诗,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反映的时代风貌。

在唐代,初唐时期写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写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写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了一些凄厉,更多了一些惆怅。

篇2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 本词的词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加以解析。

2. 你认为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是豪放还是婉约?请结合全词分析。

3. 上片写“春意阑珊”有何用意?

4. 请赏析结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8题。

翠楼吟

姜 夔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栏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5. 作者吟咏的对象是“翠楼”,词中写出了“翠楼”怎样的景观?

6. 请从情景角度赏析结句“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7. “此地”指的是哪里?有何用意?

8. “叹芳草萋萋千里”翻用崔颢诗“芳草萋萋鹦鹉洲”,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2题。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

米 芾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9. 开头一句“千古涟漪清绝地”对全词有何作用?

10. “海岱楼高”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其他写景句有何作用?

11. 词的下片写“玩月”,但首句却不去写月,而是写“海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2. 根据你的理解,请赏析“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句的理趣。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6题。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黄庭坚

其一

翰墨场中老伏波, 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 惟见归牛浮鼻过。

其六

闭门觅句陈无己, 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滕州。

【注】①此组诗作于作者峡州待命期间,此诗,作者的好友秦观已死于贬所滕州,陈师道虽被召回京中,却只是一个“正字”小官。诗中的陈无己即陈师道。②伏波:指汉代将军马援,马援六十二岁时自请出征,并“据鞍顾盼,以示可用”。③未:一作“味”。

13. 对于“近人积水无鸥鹭, 惟见归牛浮鼻过”两句,前人就有“隔岸水牛浮鼻过,傍溪沙鸟点头行”之句。任渊注说:“此本陋句,一经山谷妙手,神采顿异。”请简要赏析。

14. 请从两首诗中概括出诗人的形象。

15. 两首诗共同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6. 第一首中的“惟见归牛浮鼻过”是化用诗人陈咏的“隔岸水牛浮鼻渡”一句,作者将改“渡”为“过”。你认为哪个字更好?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20题。

伯牙绝弦图

郑思肖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宋亡后,他在诗集自序里说:“凡有求皆不作,绝交游,绝著作,绝唱和。”

17. 请你对第三句中的“闲”进行赏析。

18. 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9. 请对末句进行赏析。

20. 诗人借“伯牙子期”的故事表达自己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4题。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21. 诗歌的第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2. 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古典诗词;高中语文教学

中国古典诗词是闪耀在中国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某些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当然,这一能力目标的实现是以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为前提的。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文学知识、专业术语,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性鉴赏。

一、组织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背景材料

相关背景材料包括诗人的人生历程、当时的创作情境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对相关背景材料的了解能够让学生直接地触碰到诗人的灵魂,了解其写作意图,从而客观地解读文学作品。这也就是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文论观。而知人论世要建立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把相关背景材料作为加深理解文本的工具,不能主观地凭借相关背景材料给予作品先入为主的论断。不仅如此,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材料的途径并不是通过教师直接宣讲,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收集资料。据《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导》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普遍存在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缺乏或严重不足的现象。”那么,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材料,团结协作、取长补短,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取得高效优质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借助专业术语深层次解读诗词

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其实不然,对专业术语的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品味诗词,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词不达意的困难,使他们针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性语言更准确生动、更具文学色彩。例如,我们积累了一些有关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专业术语: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用典、反衬、烘托、象征、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如果学生能够分析出李煜《虞美人》中无休无止的“春花秋月”和转瞬即逝的“往事”的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的对比,就不难概括出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从而深切地体会到词人满腔的愁情与亡国之恨。除此之外,有关古典诗词的专业术语还包括一些描述诗人情感的语言。例如,忧愁、孤独寂寞、恬淡、闲适、忧国忧民等等。如果我们用闲适、恬淡来准确生动地概括陶渊明《归园田居》所描述的诗人重返田园的心情就更准确生动了。

三、鼓励学生在阅读鉴赏诗词的过程中背诵诗词

能够让学生更快更熟练地背诵诗词是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实现这一重要的教学任务,对诗词浓厚的兴趣是首要条件,其次要求反复诵读诗词,最后要求对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三个条件相辅相成,正如《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提出的“文章鉴赏吟诵说”的观点:“在文学鉴赏中,(诗文的吟咏)有助于鉴赏者培育审美的心理功能,从审美的眼光关照作品,更好地入情入境把握作品的精奥及其多元的美学特质,从而显示了它在文学鉴赏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意义。”而学生自主地阅读鉴赏诗词,使得以上三个条件得以充分实现,背诵的任务也就自然显得轻而易举了。

四、引导学生探究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正如《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在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时主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历史观念与现代观念统一”,当然,这也是和前面所提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相吻合的。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惊叹于中国古代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为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化遗产、民族精神而喝彩。我们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除了引导学生品味词作本身的精华,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为赤壁的雄壮而惊叹,为三国英雄的英勇和智慧而折服,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情结而喝彩。当然,人类文明一直在不停地向前发展,现代观念难免有与古人思想相冲突的地方,我们也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如果我们在阅读鉴赏柳永词作之时,还像当时士大夫一样视柳永词为艳词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今天就应该公平地还柳永应有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他在词的形式、题材、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赋予古代作品新的时代精神,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新的观点毫无根据地强加于古典诗词,只有作品本身才是我们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根本。

总之,对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既要做到知人论世,又要做到以文本为中心;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要注意解读文本的合理性;既要汲取古典诗词中的文化精髓,又要能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真正地实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层次地研究性鉴赏。

参考文献:

[1]程振响,王一军 主编.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古诗词自主鉴赏能力从属于自主学习范畴,属于自主学习能力之一。教育部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培养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从高考要求来说,诗词鉴赏已成为重要的一部分,而许多学生这一项得分却不高。因此,无论从学生的升学角度出发,还是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角度出发,研究高中生诗词自主鉴赏教学已是迫在眉睫。在教学中,笔者一直深入思考,实践摸索,致力于探索一种具有操作性、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模式。即从古诗词鉴赏出发,借助现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创造一种融古诗词朗读、吟唱,鉴赏写作,鉴赏表演比赛为一体的自主学习模式。

鉴赏前的准备:编订《高中生古诗词自主鉴赏基础知识手册》,学生人手一册,要求每位学生认真研读,初步自主掌握古诗词鉴赏的一些基础知识、重要概念。由于所任教的学生缺少诗词鉴赏的经历与经验,所以按照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古诗词自主鉴赏能力培养三步走策略,即开设教师主导鉴赏课——学生半自主鉴赏课——学生全自主鉴赏课三种课型。开展学生古诗词自主鉴赏的时间安排:鉴赏活动前期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随着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逐步提高,渐渐变成以课外为主,课堂为辅,以课堂为点,课外为面,以点带面开展古诗词自主鉴赏活动。具体实践如下:

一、开设教师主导鉴赏课

以教师为主导的古诗词鉴赏课,重点讲授鉴赏的步骤、技巧和重要方法等等,并且努力使这些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在日常鉴赏活动中,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尤其是遇到难度系数较高的诗词鉴赏活动,难免有畏难情绪,所以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是一种必要的、有益的尝试。通过鉴赏苏教版《采薇》、《念奴娇·赤壁怀古》、《登高》、《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大量优秀古典诗词来落实以下教学目标:①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培养民族自豪感。②感知意象,了解诗词中所包含的景物美和人物形象美,从而提高鉴赏能力。③领略意境,能从诗词的景、情、境三个方面入手,将外在客观的景象化为内在的情感,从中体会不同的诗歌意境以及思想感情。④品味语言,通过品评字词句,掌握诗词语言的特点,理解诗词中字词句的独特含义,提高学生的炼字水平和分析能力。⑤鉴赏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化用典故、对比衬托等手法,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⑥了解古诗词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和诗人,做到知人论世。⑦通过对古诗词内容的分类鉴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和审美等能力。

本阶段教师主导鉴赏课的开设,结合了学生古诗词鉴赏的“现有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学生鉴赏兴趣,夯实根基,为后两步作铺垫。

二、开设学生半自主鉴赏课

在听了教师大量主导鉴赏课后,学生开始尝试对古诗词进行半自主鉴赏,组织形式如下:学生自选古诗词(不限范围)——自己查阅资料——自己组稿或制作课件——自己选定鉴赏方式上课——学生自评打分——学生自行将鉴赏资料上传班级博客,老师加以适当点拨、点评。这一环节允许并大力提倡学生查找资料,然后从自己的鉴赏角度或与小组同学相互讨论后动笔组稿。

例如,学生制作简易课件上鉴赏课,在鉴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时候,他只提问同学们“辛弃疾的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同学明确回答“用典”后,他又问“用了几个典故”,而没有更深入地提问什么是用典,用典有什么作用。

笔者做了补充和点拨: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诠释了“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目的就是以古证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典故的来源包括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佚闻等。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开设学生全自主鉴赏课

经过一年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和重要方法的学习,教师主导鉴赏课的示范以及学生半自主鉴赏课的训练,现在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是时候放开手脚让学生尝试全自主鉴赏古诗词。这是检验学能否致用、自主鉴赏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

学生进行全自主鉴赏的组织形式如下:学生在一定的范围(限定在苏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所选古诗词、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鉴赏选读》三部分内容)内选诗词——学生进行全自主鉴赏,撰文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以不受现有的观点或看法拘束。

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诗词自主鉴赏比赛。参赛形式可以个人参赛(参赛者自己先朗诵再鉴赏),也可以组合参赛(其中一人朗诵或吟唱,另外一人鉴赏)。具体流程如下:语文课代表制定评比规则、组织赛程——学生自己事先撰文——学生担任评委——评委即兴提问——评委综合打分——评委当堂点评——评委当场公布比赛结果,各评委当天整理出简短评语,并上传到班级公共博客。在这些鉴赏活动中,所任教的高二两个班级的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并写出了能独抒己见且形式丰富的鉴赏文章。

篇5

一、品味诗歌,分析语言

诗歌的精华之处就是在于诗歌的语言,在如何运用语言方面,历代文人骚客最是呕心沥血,务必要达到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利用最少的字来表达最深厚的情感。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以及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的《送无可上人》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充分的表达了古人对于语言的极致追求,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

古代人在鉴赏诗词中,会十分讲究诗词中的每个字词例如,在宋朝时代,杜甫的诗词非常备受推崇,一次有人在读到他的一首诗,《送蔡都尉》时,由于纸张的原因,其中有一句诗句漏掉一个字,也就是其中的身轻一鸟之句,原本的五个字看不到最后一个字了,而这时,他和他的朋友们就开始猜测最后一个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字,有人说是起,有人说是疾,还有说是落,这些字眼用上之后,他觉得总是少点什么,于是找来完本,最终发现,杜甫用的是过字。仔细一想,过字表现身影象飞鸟一样从眼前飘掠而过,正与下句桦急万人呼气势相应,实在用得好,经过这一番思索、议论,对诗的韵味体会深入多了。

在鉴赏诗歌中,分析诗眼也是极为重要的。就如著名诗人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所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诗眼就好比人的眼睛一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眼是诗歌的敲门砖。从诗眼中我么可以看出诗的主旨、意境,所以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善于抓住是诗眼。例如,在张先的一首词《水调》中有一句,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即为这首词的诗眼所在。明月冲破花层,淡淡月光下花枝摇曳,带出华影绰绰。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破与弄字是诗眼。两个动词下得极其生动细致,天上,月移云飞;地上,花影摇曳。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云、月、花三种景物的美好生命力。

二、从诗歌意象入手

从诗歌意象入手,主要在于意象,这需要准确的把握住意象,所谓象,即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好比如,山川河流,树木花鸟等。所谓意,即为诗歌的作者所要表达的他的思想情感。想要很好鉴赏古典诗歌,就要将诗歌的意象联系起来,理解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意义以及情感。如在理解落花的意象时,首先,落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这是意,但在古诗词中,作者又赋予它们以情感和生命,用来表达一种意境。例如,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中,我们可以构建出一种意境,凉凉夜风中,伴随着雨滴的掉落,倾听着风雨之声,眼见花瓣慢慢飘落,满地缤纷,瞬间联想到春天的到来,大地的复苏,嫩草的发芽,孩童的笑颜。而如果在另外一首诗中,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里作者表达的就完全不同了,落花飘去,荣华不在,身世飘零,无可托付,道尽了心中绵绵的悲苦。还有另外一种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用到的赋予了情感与寓意的事物,梅花。梅花因其高雅脱俗的形象,并在寒风中傲然开放而受到古代文人的青睐。例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在这里,一句众芳摇落独暄妍,形象的刻画了梅花的高雅圣洁,园子中所有的花朵都抵不住寒风的侵袭,而只有梅花傲然挺立,展露风情,黄昏后的月光下,处处漂浮着梅花的香气,浮动鼻尖,这也正是说明了诗人的清高幽静,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读懂这些意象所暗含的情感与寓意,对古代诗歌鉴赏就能更进一步。

三、从体会诗歌语言含蓄入手

古诗词语言还有另一重意境,可以用言外之味,弦外之响来概括。古代文人很是讲究诗词语言的含蓄婉曲之美,重在让人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因此,在鉴赏诗词上,应该反复品味寻找作者的意犹未尽之感。

在诗词的表现中,最明显的一种含蓄悠远表现即为化景物为情思,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先前两个字为黄河,给人以广阔的感觉,再加上白云,瞬间让人有一种处于广漠壮阔场景中。还比如,在《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如果只理解字面意境,看着桥面的芍药花,对它发问:你年年开在桥边,这是为谁而开的呢?这并不能看出什么,实际上,作者是通过这个来表述经过战火后的扬州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人户都开始萧条冷落,表大理一中冷清沉寂的景象,堪为千古绝唱。

另外一种表现手法是从侧面入手,弦外有音。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作者先是点明了长久了离别家乡的事实,已暗寓客在他乡之情,然后具体写自己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鬃毛,为下文儿童想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作了铺垫。

篇6

关键词:开展活动;古典诗词教学;兴趣

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书,人教版选修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三个单元全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篇目。唐诗宋词就是我国文学上的瑰宝,选进教材的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但即使再美的诗词,在连续的为备考进行的教学中学生不免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觉得乏味。而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第一点就提到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该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诗词的勃勃兴致呢?本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认为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常态教学中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诗词综合实践活动,多角度、多层面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浓厚兴趣。下面以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下面简称“粤选1”)为例谈谈古典诗词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想与实施。

一、“命名取号”酝酿蓄趣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的阐述要求学生尝试组织文学社团,其实在班上也可组织成立缩微的“文学社团”,如某个专题方面的学习小组等。所以,在正式进入诗词教学前可发动组织学生成立“诗词学习小组”。即在班级要求全体同学以4~6人组合成立一个诗词学习小组,所有同学均要参加,组员尽量包含“各有专长”的同学,如语文综合素养较高、会绘画或唱歌、能制作课件等。选好组长,并取一个有诗意的组名。同时,建议每个组员各取一个有个性的字或号以显“诗意人生”。在整个过程中,诗词学习小组不能任意变换组员,以保证后续开展活动时诗词学习小组的整体合作及统一。

一般来说学生在分组后为小组取名的时候都很积极,许多小组成员常常为一个字展开激烈的讨论,就怕自己组的名没有其他组的有意蕴。同学们最后定的组名,有些取自古诗词名句,有些融进组员的名字,有些结合组员的兴趣爱好等,每次总能出现许多“出彩”的富有诗意的组名,如“疏星淡月”“鸿雁单秋”“梦圆唐朝”等。而在给自己取字号的时候,如果出现不够积极的情况我就借机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借力激趣。我在简单介绍古人取字与号的基本知识时,就特别向学生强调:字,也叫“表字”,古时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并非所有成年人都有字,是有一定学识、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为地位的象征;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这个时候学生就积极起来了,全班出现一股势不可挡的“查词典,定雅字,取美号”的热潮。

而@些都为接下来的诗词学习铺设道路,酝酿蓄趣,营造学习氛围。

二、“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阐述中提到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诗文。还指出:选修课程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活动就是指在老师的示范讲解下,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然后选择自己喜欢又感觉理解最透彻的诗作给同学们讲授,学生每人都有一次走上讲台当小老师的机会。

粤选1将唐诗宋词元曲中大家们的作品编为基本阅读课,其他名家的作品按题材内容分类编排为拓展阅读课,这样的框架有利于突出重点。教师先把不同题材的作品与名家典型代表作列为自己示范重点讲授的专题课与名家学习课。专题授课讲明诗词常识,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的分类鉴赏。名家学习课精讲最能体现诗人风格的诗篇。除了这些,其它的篇目则可让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学生与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轮流穿行。如杜甫诗五首,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高度成熟的诗歌艺术技艺。教师可只讲《月夜》,而其余四首诗让学生自主鉴赏。

三、“寻觅收集”深入研究

新课标指出,诗歌课程应有较大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精选重点学习篇目,进行作品鉴赏,即鉴赏研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的。要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势必要找到相应的契机,给予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去阅读鉴赏。

(一)收集意象典故活动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常用修辞手法,不知道诗歌中所用的典故,势必也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归纳掌握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或典故,可以让学生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积累较为丰富的鉴赏知识。布置学生搜集的时机应以教学进度为准,搜集的内容可以有四种:1.单个典型意象涵义的搜集。如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中三首有“月”的意象,所以可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带有“月”意象的诗句,探讨这个意象的寓意。2相同题材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学了第1课王维的边塞诗《观猎》及第6课的边塞战争诗之后,可以让学生收集边塞诗常见意象或典故的有关诗句,然后解说意象寓意和典故内容及含义。3.表现相同思想内容的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如学了第19课言情词三首后让学生搜集整理代表爱情的常用意象。4.名家常用的意象搜集整理。

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比教师直接给资料会有更深印象,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二)寻觅“唐词宋诗”活动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唐词和宋诗。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有温庭筠,执教唐诗最后一课咏史诗介绍温庭筠时,我重点强调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诗人、词人,他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在惊诧于竟有“唐词”时让学生每人找一首唐词和一首宋诗。一些学生搜集到苏轼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时,激动地说“这出自苏轼的诗,而不是词!我可从来没意识到这是宋诗!”“我几乎是又惊又喜了”。

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有点被教材“忽略”的唐词、宋诗。学生在有点意外号晾喜中,增加了阅读量,既有助于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全貌,也为后面宋词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寻觅节日诗情”活动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教材中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都是有关元宵节的词。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写七夕的。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出现其它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查找内容包括相关节日诗词,节日诗词相关的作家、年代以及背景等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制作课件汇报展示搜集结果。

学生在寻觅搜集有关节日诗歌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本身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时又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脉相承,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在广泛阅读的时候,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阅读鉴赏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四、“尝试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唐诗与宋词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创作,以期能深入理解诗歌。可采取下列多种形式,如改写诗词:可在学过的古典诗词中选择一首诗或词进行改写,可以把诗改为词,也可以把词改为诗;填词:老师简单介绍填词的基本知识,然后要求每位同学试填一首词。可以给定主题:如以“校园生活”“艺术节”“学语文”为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创诗词。

创作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写歌词:先让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首有关古典诗词的民乐、歌曲让同学们欣赏,之后要求学生以某一古典诗词为原型,改写成一首歌词。老师可以先教给学生简单的方法,如: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曲,确定韵脚(与原韵可同也可不同);灵活变换句式,选用原诗中的意象,自由打散重组,设置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场景或背景故事,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构成一首具有古典韵味又具有现代特色的词作。对于学生的作品,可以整理出版班级诗集。学生认真进行创作的风气不知不觉也渗透到平时的作文中去了。

五、“展演评比”提高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关于诗歌提到要让学生“L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程标准关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建议提到“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鼓励学生创办文学刊物。以上活动内容学生本来就有兴趣,如果再加上评比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了。

(一)笔记展评

在开始诗词学习时即布置整理归纳笔记任务要求,同时预报在适当时候进行展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后以“内容丰富,有助于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做到图文并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为标准评选最受欢迎的笔记。例如一个同学在积累本上整理归纳历史上一系列的壮志难酬的英雄、士大夫有关诗句时,旁边画了一个仰天长啸的人并在旁边用艺术字写着“爱国忠君如是也”。在同学们整理出来的笔记中大都能包含“文学文化常识”“分类知识”“诗歌鉴赏术语例举”“鉴赏步骤方法”“传统意象集锦”这些内容,而这正是鉴赏诗歌所必备的知识。同学们笔记的内容各异,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学了不少的诗词知识。

(二)专题朗诵表演

“专题朗诵表演”活动流程大概为:把粤选1作为范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并确定朗诵主题。按此专题搜集、整理相关诗歌,制作成课件,然后进行专题朗诵表演。学生在欣赏同学们表演时要作出准确的评价,小组同学人人参与,组与组同学互相观摩,互相评议。

学生最后确定的专题通常有“远游怀人”“军旅战争”“爱国情怀”“登临感悟”“爱的诗篇”“友谊如酒”“珍惜亲情”等等。各专题涉及面很广,准备过程可以说已达到了初步全面复习的目的。另外,当欣赏同学们的“倾情展演”时,也相当于把全书的内容分专题又复习了一遍,学生的分类鉴赏能力又得到一次长足的发展。

(三)手抄报、语文电子杂志评比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一路走来,点点滴滴,感悟与体验,进步与提高,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展示学习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展示方式主要有制作展示手抄报、编辑展演语文电子杂志活动。

活动还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选择展开对某一位作家或者某一题材、主题的诗歌进行阅读探究,每个学生把研究收获、心得写成文章。接着小组长组织有专长的组员把本组的文章整合制成“手抄报”或编辑成语文电子杂志。当“手抄报”全部制作完成时就在班上张贴展示,编辑制作成的语文电子杂志则在网上让同学们点击观看。

篇7

自我国在上世纪末颁布科教兴国战略计划以来,国家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人文教育列入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面向社会不同领域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专业技能而缺乏人文素养的学生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年轻人。古诗词鉴赏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高职人文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古诗词鉴赏传承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样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追求的不应该仅仅是语文理论知识,而是要通过语文课程追求其中的内涵,追求价值层面上的内在涵义———真、善、美。在语文课程上,高职生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够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加对古诗词的认识,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在文学层面上,古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古诗词的解读,可以分析作诗当时的社会背景,对研究历史有很高的价值,是一项重要的文献史料。而在价值层面上,古诗词鉴赏的价值更加体现在传承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等方面,古诗词不仅仅是折射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大学生从古诗词作品中可以学习到作品的意境,从中升华到人文精神层面上,而且古诗词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对其进行鉴赏和学习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从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在这学习过程中再升华到精神层面,传承人文精神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例如通过对宋代诗人苏轼的著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可以读出当时是中秋节,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表达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从中体会《水调歌头》的深刻意境。

(二)通过古诗词鉴赏提高高职生的审美水平

人文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鉴赏古诗词是一个发现美体会诗词之美的学习过程,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环节。古诗词鉴赏通过对古诗词作品的鉴赏和学习,在教师的领带下走进作品的意境中,亲临其中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诗词作品所体现的美,在这一鉴赏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从诗词作品中升华到欣赏层面上,理解诗词作品中的深刻意境和内在涵义,从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中国古代诗人追求的“博雅”中的“雅”是指“典雅而方正”,具体而言就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旨趣和审美能力。在如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很容易在物质生活中迷失自我,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一直盛行着,功利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功利化现象和拜金主义已经蔓延到高等院校中,尤其是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的拜金主义更为严重,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生活环境比较复杂、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就业竞争大等因素所造成的。在拜金主义越来越盛行的背景下出现部分高职生审美情趣低俗的现象等问题十分值得我们去深思。在高职院校中审美教育这一环节比较薄弱,有时候我们会忽略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而审美教育如果真的能起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将对高职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而古诗词鉴赏是高职生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上通过细细品味一些古诗词佳作,从作品中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感性认识,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艺术细胞,从而提高审美水平,体悟生活中、人生中的旨趣,而不会去追随那些低俗的志趣。

(三)通过古诗词鉴赏陶冶高职生的情感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陶冶高职生的情感,通过人文教育提高高职生的审美水平,从而进一步升华到陶冶情感,而古诗词鉴赏是一个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个人素养,不仅仅只是学会专业知识,而是要综合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四有”青年,学会怎样去承担,承担自身的责任、承担社会上的责任。情感是人们认知的升华,高职人文教育需让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感性认识,通过一些典型的古诗词作品的鉴赏,让学生从中得到价值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升华,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内涵,再进一步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陶冶情操。例如通过鉴赏宋朝岳飞的作品《满江红•写怀》,可以读到岳飞的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表达自己不在乎名利而是想一心为国战斗的情感,大有“捐躯赴国难”的情怀。虽然如今的爱国情感已经有了新的涵义,再也不像古代那么壮烈,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之情是一样的。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怀,感受诗人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对于塑造高职生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结语

篇8

关键词:鉴赏 ;创新; 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诗词,古代诗词,现代诗词无一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让学生学好诗词,创造性地鉴赏诗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水平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从事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深感诗词的鉴赏应等同于小说,散文,戏曲等文学作品,不可偏废,同时在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地鉴赏诗词方面有一定的感受,尤其在对古诗词的引领鉴赏中尝到了一定的甜头。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程度

应当说古诗词有着诸多不便我们学生鉴赏的因素,首先,古诗词一般都为格律诗,这些诗词有了平仄的韵脚,诗句词序往往显得比较复杂。其次,古诗词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有的上百年,有的上千年,距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较远。第三,有的诗词的意境抨击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的则是作者自身生活情感的流露。不同的诗人词人机遇有别,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则代表着个人的志向和认识,即使是同一作者由于喜怒哀乐的时段有别,不同时段诗词亦同样大有差异,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有时还真是困难重重,有时勉强凑合一下总不是作者心声的写照,总有牵强附会之嫌。所以作者以为,要让我们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这里包括民族斗争史,文学发展史,汉语知识变迁史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鉴赏古诗词。应当说我们不可能有时间让学生去掌握与古诗词有着密切联系的诸多内容,有时只要结合相关学科的学习稍作提示性的联系即可。有时还可通过一些历史故事的电影与古诗词有关的历史镜头,这些镜头完全可以辅助我们的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鉴赏。如让学生创新鉴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必须先从历史的角度去介绍其人,他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诗人,再从文学的角度去介绍其人,他是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史具有显赫地位的诗人。从某些意义上讲,我们的学生知晓了这些,就能比较顺利自主而又创造性地鉴赏“大江东去”的壮阔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腔真诚。

二、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去进行古诗词艺术的比较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作品的样式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久放异彩,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又能在人类文化的长廊中同占一席之地,都是因为有着匠心独具的表现手法,都是因为有着美好的情感。要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创造性地鉴赏这些古诗词,最好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多将古诗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提高创造性鉴赏的水平和能力。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延伸以及综合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比较性的鉴赏,柳中庸,唐朝著名诗人,有两首古诗不但值得一读,而且有利于我们的学生通过比较提高创造性鉴赏能力。柳中庸的这两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征人怨》诗题中有怨字,而诗歌中无一怨字,《听筝》题中无怨字,而诗歌却以“怨”去铺陈。应当说这两首古诗都与“怨”有关,但诗题与抒写内容之间都有不同之处,因此我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地开展。通过相互置换关系的你谈我议,学生们豁然开朗,为了检查学生的鉴赏效果,我让学生以《柳中庸的怨求》为题,写探究两首诗的异曲同工的小论文,学生们所写的论文有理有据,中心明确,论据确凿,简洁独到且篇篇入理入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把故事的意境与人们的推崇无缝对接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给人们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启迪,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人们受到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主人翁精神的启迪。如目前的“”事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吟诵此文,通过创造性地阅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总而言之,我们的国家要兴旺发达,需要我们有高尚的道德,有可贵的人文情怀,有满腔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要有把握社会关注民生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应当说新的时代我们所崇尚的精神都能从古诗词中挖掘。我们还记忆犹新,在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曾引用了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明自己今后工作的态度,十年来温总理就是这样践行总理职责的。人们说以史明镜,我们也完全可以诗明镜以诗励志。

参考文献:

[1]曹津源.以身许国为民造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9.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

篇9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鉴赏 整体思想 创作技巧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朵光芒四射的奇葩,在高考试卷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摸索中,我们总结出只有从诗歌本身出发,尤其是能与作者的思想相交融,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才能了解诗的形式美与内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一、古诗词鉴赏的整体把握

在对古诗词的把握中,首先要明白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态度与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作者的态度观点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词不达意的现象。要杜绝这类错误,我们在鉴赏时必须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去鉴赏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全面。

二、古诗词鉴赏的技巧

首先,鉴于古诗词在中学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在平时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更应注意掌握方法,首要工作是着力帮助学生了解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对于常用典故,我们要求学生不但要熟悉,更要理解掌握好。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古诗词鉴赏题大多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这些典故的含义,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表达内容。例如“杜鹃”,俗称布谷,暮春苦啼,啼至口中流鲜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悲凉哀伤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理解了其中之意,遇到类似诗词就不难理解,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其次,平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真实感情去理解诗歌含义,力争与作者平等交流,深入理解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1)首先要学习概括全诗诗歌主题。“主题”,要么是作者流露的某种情感,要么是作者阐述的某种人生哲理,要么是诗人对人生、社会、对历史事件的某种总结或感慨。例如,高考卷题目的设计就体现了把握主题的要求,很多考生在理解《春日忆李白》时,把该诗的主旨理解为离别之情,而实际上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杜甫和李白的相互思念之情。因此,只有在平时的古诗词鉴赏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这样在考场上才能尽量避免考生在审题时会,而做题时马失前蹄的现象。

(2)在平时的练习中注重尝试评价诗歌意义。或评价该诗的积极意义(即对诗人所处的社会有何现实意义),或指出该诗的局限性(要实事求是)。

(3)分析作者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审题步骤,把握正确的思想感情,就把握了阶梯的正确方向,就会避免和减少失误。作者态度包括:对诗歌中某个人物的态度、对叙述某件事情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对历史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它或者用某句话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

最后,学会捕捉感情体会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且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就是意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所谓诗的意境,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来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两个方面。在具体的诗词分析时以元代马致远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的真实感受,把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断肠人。我们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一匹廋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鉴赏古诗词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切记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不能答非所问。优秀的古典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与观照,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与看法。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即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生活认识、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这些,在诗歌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曲折地、隐晦地表达的,它需要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通过各种鉴赏方法去体悟,去挖掘,去揭示。因此,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出发,还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都要进行深层的沉淀,从作者的创作本身,从诗歌的源头去把握鉴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提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中国科技信息,2005(13).

篇10

一、密切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鉴赏,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能够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如:《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后问题是: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我们关注了题目中的“闻笛”,再加上第三句中的“闻”字,肯定会明白“闻”的对象——“折柳”,是一种曲子名。再联想到“柳”与“留”的谐音关系,“折柳”的“惜别怀远”之意就会十分明了,如此,本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诗恬淡平和,王维诗诗中有画,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等,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诗作。对于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作者,在试卷中一般不会给予解释。而对于比较陌生的诗人,在诗句之后、问题之前会给予注解。注解有的简单,有的较为详细。较为详细的除了介绍诗人的经历外,一般还附带出该诗的写作背景。这对把握整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准确解读诗歌的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密切关注诗歌中意象的文化积淀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像浮萍、飞蓬、孤雁等。这种万物因古诗文的附丽而成为某种精神象征的现象,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解读诗歌语句时一定要关注我们的文化习惯,这样才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的语言特点是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能用来回答诗词语言特色的词语有:雄浑飘逸、沉郁顿挫、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语言特色常常与作者的创作风格有关。如李白诗雄浑飘逸,王维诗清新自然,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苏轼、辛弃疾的词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婉约凄清等。

六、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古典诗词中关于表达技巧的鉴赏是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要求之一。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诗词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现手法含描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