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记叙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7:0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记叙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记叙文

篇1

一、农村学生面对的农村生活比较单调,取材单一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一般来说还是遵守“我手写我心”的原则,写生活中的体验,写所见所闻所感。农村高中学生,面对自然界中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周围是周而复始的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画面,加上学校、家庭、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的生活素材是贫乏的、单一的。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写作》的第一章,写作要求让学生写一个最尊敬的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村高中学生写最尊敬的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究其原因,这一代农村高中学生很多从小就是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手上长大的,学生的父母为了生活远走他乡打工维持家庭。学生心中最尊敬的人当然是爷爷奶奶等亲人。试想,农村学生远离父母、面对农村,哪有许多新鲜的生活素材?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接近枯竭,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走出乡村、体悟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才能写出新鲜的、活泼的记叙文。

语文教师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生活,与学生一起感悟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面对以上宜兴市农村学生写作记叙文的困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宜兴市“陶的文化”,研究紫砂壶的文化艺术;带领学生游玩善卷洞,让学生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宜兴市素有“教授之乡”的美誉,让学生每年走访一名宜兴籍教授,写人物报告文学。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才智,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农村学生的记叙文有东西可写,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太少,记叙文写作受到考场作文评分标准的干扰

写作需要人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获得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提高写作能力。一个学生的阅读史,也是一个学生的精神发育史。农村高中图书馆建设比较滞后,在数理化学科高压的氛围中,语文学科课时不多,大量的课外阅读已经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最起码的阅读时间没有保障。还有,阅读与写作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阅读是基础,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还需要语文教师精心指导。针对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少的现状,有必要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加大农村高中图书管建设力度,增加学生阅读课时,有条件的农村高中图书馆增添网络阅读。有阅读材料,有阅读课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例如,定期举办阅读报告会,研究读写转化的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架起一条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渴望阅读,如此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大有益处。

三、新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目前的记叙文写作

虽然评分标准有一条“文体不限”,但是实话实说,新材料作文还是从议论文角度切入比较方便。例如,学生先读懂材料的主旨,然后提炼一个中心论点,再采用并列式结构或者递进式结构议论,最后强化观点,自然收束全文。如果审题不错,那么作文的切入分肯定会得到。笔者在基层高中学校调研时发现,有很多高三语文老师平时让学生积累很多素材,作为备考的“论据”,而且每种观点都有不同的素材佐证,可以说议论文备考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而记叙文的写作备考难度就很大,而且在高考的评价标准方面,文章“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中,很明显,记叙文的要求难度比议论文要求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干脆放弃记叙文写作,专门训练学生用议论文写作对付高考的考场作文。

高考考场作文的评价标准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如果评价标准稍微向记叙文倾斜,那么,农村高中写作记叙文的现状就会有大的改变。至少,在细节描写、构思立意、照应脉络上面的训练会落到实处。现代学生需要哲理思辨式思维方式,但是记叙文写作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放弃记叙文写作,片面追求议论文应试作文训练,都是舍本逐末、不负责任的做法。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是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文体,是写作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且是写作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初中记叙文的写作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需要重视记叙文的写作教学。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的不足

记叙文写作是小学、初中写作教学与训练的基础与重点,从小学开始,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中学生本应对记叙文的写作和训练驾轻就熟,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对文体把握不明确,立意通俗老套,理解较肤浅,结构不严谨,思路混乱,详略安排不当等,这导致了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整体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写作文体认识不明确,很容易将文体弄混,本来脑子里想写记叙文,写成后却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还错将文体混杂当作是夹叙夹议,学生片面误解了记叙文的文体特点,犯了文体不能统一的错误。学生对记叙文的基本特点一知半解,对记叙文的六要素、表达方式等认识不明确。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不少语文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只注重内容是否符合主题、语言是否优美华丽,而忽略了写作文体,从而导致学生对记叙文文体认知模糊。为了应付考试,写作不讲究层次、目标的系统训练,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的写作范文,学生就按照设定好的模版死记硬背,考试时把背过的内容做一下变动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写作习惯,严重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违背了教学的初衷。

2.教师方面的问题。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当之无愧的难点,许多初中教师对此都感到束手无策。在作文指导上,教师只重视审题、立意、写作方法、写作思维的指导,急于求成,导致一上作文课学生就唉声叹气,失去了对写作的兴趣。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写作质量时还是遵循旧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写作教学在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因此,在当前初中写作教学新背景下,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教学改革的探究者和先行者,对新课程理念进行全面、深入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技巧指导,全面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

二、记叙文细节描写的具体教学策略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关注身边人事物景。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真正的好作文里的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创作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所以用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初中记叙文写作训练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让学生能够深入感悟平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人事物景,不断积累经典的写作素材。例如:在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内容的教学中,老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家中一共有多少个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经历、嗜好和习惯?以及所有家人之间、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否相处融洽?在你们的记忆中,家人们做的哪些事情能够表达对你的爱呢?你们最爱家里的谁呢?通过老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都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出来。一位学生写作的文章片段:“快要中考了,你也非常辛苦,出去玩一玩吧,放松心情,妈妈相信你能够在中考的平台中绽放自己的光芒。”然后,我点点头,深情地望着自己的母亲,看着母亲两鬓已经开始发白的头发,脸庞已不再有光泽,就连眼角也出现了皱纹蔓延的痕迹。只有那担心的话语依然是那么的暖心,那眼神依然充满着慈爱。在这个片段中,通过“两鬓的头发”“皱纹蔓延”等细节的描述,不仅表现了母亲因岁月而带来的容貌的改变,更体现了作者对母爱深情的理解和感恩,提升了该片段的感染力。

2.合理拓展教学流程,引导体验细节描写。

当学生积累了部分经典写作素材之后,为记叙文细节描写课堂教学指导奠定了基础。再将各个细节进行加工组合,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文章的水平,充分凸显出细节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性。但是,在记叙文写作训练教学过程中,如果简单的由细节描写的含义引出记叙文教学的内容,便会让整个记叙文写作训练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可以采取有趣的课堂导入方式。其中,可以适当引入小说中有关的人物形象进行描写,并引导学生欣赏两个不同的表述片段,让学生初步领悟到细节描写的重要性,从而由此引入到课堂教学主题上。这样不但能够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3.注重记叙文写作的人文性序列训练。

篇3

笔者借用潘文的“共能”“异能”术语,表达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笔者赞同潘文提出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以“共能”为主、以“异能”为辅的作文教学观,但对“共能”“异能”的内容认定不同于潘文。笔者认为:中小学作文教学所要培养的“共能”,不仅仅是议论类文体的写作能力,还应包括记叙类文体与说明类文体乃至常见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所要培养的“异能”,可以因人而异——擅长记叙类文体者可培养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方面的写作能力,擅长说明类文体者可培养说明书、解说词、科普小品等方面的写作能力,擅长议论类文体者可培养随笔、杂文、社会评论等方面的写作能力;“共能”是“异能”的基础与前提,“共能”缺少基本的构成要素,就不能为“异能”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前提。

一、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化繁为简的真文体

为突出其培养“议论体式”写作的“共能”观,潘文将记叙文、说明文排除在“共能”之外,并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作了“伪文体”定性:“学生按部就班学的这些‘文体’还不是‘真文体’,非但不是‘共能’,而且还是‘伪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相沿成习专用于教学、考试的虚拟文体,是一些‘四不像’文体——‘伪文体’。……在真实写作中,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记叙文,只有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小说等特点不一的叙事体式,记叙文与其中的哪一种都不靠谱。……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如此,与真实写作的哪一种体式都不同:说明文不是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中的某一种,议论文也不是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论文(按:“论文”与“思想评论”等是属种关系,似不能并列)中的某一种。这就使学生学了12年的语文、写作,绕了一大圈,到头来什么实际的写作体式也没学会。……显然,‘伪能’是严重违背教学规律的。”潘文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定性为“伪文体”的理由分别是: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记叙文,只有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等叙事体式;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说明文,只有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等说明体式;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议论文,只有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议论体式。我觉得,这些理由不成立,因为:相对于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等,记叙文是上位概念;相对于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等,说明文是上位概念;相对于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议论文是上位概念。上位概念各包含若干下位概念,这正如“马”包含“白马”“黑马”等,我们不能据此认定“白马非马”抑或“黑马非马”。

“叙事体式”及“议论体式”是潘文使用的术语,“说明体式”是笔者依据潘文用法仿拟的术语;既然“叙事体式”、“议论体式”的说法成立,那么,“说明体式”的说法也成立。这三种说法成立,毫无疑问,它们使用的依据是表达方式:叙事体式文章主要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说明体式的文章主要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议论体式的文章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既然可按表达方式将文体分为叙事体式、说明体式、议论体式,那么,将文体按表达方式分为表达简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有何不可?想必,表达方式的说法还成立吧。而如果成立,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就成立;而如果不成立,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叙事体式、说明体式、议论体式也不成立。在笔者看来,所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与记叙体式、说明体式、议论体式以及记叙类文章、说明类文章、议论类文章的内涵外延差不多,而使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比另外的叫法更简洁方便。何况,这样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再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也都使用这些术语来指称和区分文体。记叙文是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等叙事体式的概括指称,是其上位概念;说明文是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等说明体式的概括指称,是其上位概念;议论文是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议论体式的概括指称,是其上位概念。总之,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是“伪文体”,而是化繁为简的真文体。

潘文关于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伪文体”不能培养写作能力的说法也不符合客观事实。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些术语长期使用,大纲及教科书非但未将其看作“伪文体”,而且还长时间将这些文体安排为写作训练的内容。试想:我们国家现在还算有一批一般意义上的人才或者写作人才吧,而他们不正是用这些“伪文体”、按这样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吗?因为,据笔者所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并未抛弃这些文体训练而另搞一套。虽然不排除这些人才出学校后会自己进修提高,但恐怕不能认定他们全都将学校所学抛弃不用而另起炉灶,相反可以肯定,正是学校所学为他们进修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构成“共能”的基本要素

既然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是伪文体而是化繁为简的真文体,既然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最为基本的、比较全面的写作能力有作用且舍此别无它途,那么,这些文体必然是构成“共能”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进行这些文体的写作训练必然是培养“共能”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因为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打基础是需要打下这些写作基础的。潘新和教授认为,“一个人可以拙于叙事,但不能不精于议论”“(《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重点——试论写作教学的文体次序》,《语文学习》2010年第10期。注意:潘教授在这里使用的术语是“议论文”),因而主张中学生作文最应该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潘教授加强议论文写作训练的理论与主张自有其合理性,因为学生能写好议论文的确是件大好事。但笔者认为,“精于议论”还不够,“拙于叙事”更不行,中学生作文最好是“各体都会”,实用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能比较熟练地写作,文艺类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指剧本)等也能略会一二,因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打基础的阶段是需要打下各种基础的。如果中小学只将议论文写作作为“共能”训练,他们也就没有练习记叙文、说明文的机会,也就缺少写作记叙文、说明文的能力,也就缺少构成“共能”的基本要素。况且,三种能力互相促进,如记叙中要议论、说明,议论中要记叙、说明,说明中要记叙、议论,而只练一种,效果未必会好。再说,“共能”是“异能”的基础,“异能”以“共能”为前提,不具备记叙、说明、议论的基本能力,就不能培养和发展更高档次的展现特长的“异能”。

三、作文教学要由易到难、由简而繁有序进行

作文训练是否有序?如果有序,是怎样的序?对这些问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在笔者的印象中,长时间以来,大纲及教材的要求及安排是:小学高年级进行简单的看图写话(说明性质)及记人记事(记叙性质)练习,初一着重进行记叙文的写作练习,初二着重进行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初三着重进行议论文的写作练习,高一着重进行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如人物通讯、报告文学)写作练习,高二着重进新比较复杂的说明文写作练习(如科普小品、试验报告),高三着重进行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如思想评论、社会评论)写作练习。从这些安排可以看出,大纲及教材是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作为“共能”要求的,也大致体现了由叙到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序”。大纲及教材经专家编写而成,其要求及安排想必不是轻率之举,肯定有其充分依据。现在的课程标准及各种教材与先前的要求和做法有所不同,但大体上还是有序的——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易到繁难、由记叙到议论,要求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都要求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等能力,有的还要求写简单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并非只将议论文体作“共能”写作训练。当然,大纲拟定及教材编写是科学,而科学没有穷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或许都做得不够科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写作教学同其他教学一样,必须由简到繁,先易后难。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不能写,肯定不能写这些文体类别下的复杂的东西。比如:简单的记人记事都不会,肯定不能写调查报告、人物通讯、人物传记;简单的看图写话都不会,肯定不能写说明书、实验报考、科普小品;简单的一事一议都不会,肯定不能写思想评论、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说记叙文不是真文体,而要求学生写“真文体”人物通讯,学生肯定不知道人物通讯为何物;同理,如果你说议论文不是真文体,而要求学生写“真文体”思想评论,学生肯定不知道思想评论为何物。能写人物通讯、科普小品、思想评论等那是“异能”,而“异能”的写作及培养要以“共能”为基础为前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文教学不仅要由简到繁,而且要化繁为简,而使用化繁为简的术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十分必要。

四、在疯狂应试的氛围中不应只重议论文体

多年来,中高考作文都允许“自选文体”且考材料作文,这一做法导致极为严重的新问题出现。一方面,多年允许“自选文体”使教学大多不搞文体训练。允许“自选文体”本来是极富人性化的举措,其初衷是最大限度地为考生提供写作空间,让各类考生都能发挥特长。但“自选”是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而目前已演变为“弊”多于“利”。多年允许“自选文体”使教学“熟悉”了中高考作文的“规律”:会写一种文体就可对付(捞个不错的分数),擅长一种文体就可“优胜”(获取高分满分)!这种“一招鲜,吃遍天”,不必担忧“文体变天”的心理,必然会导致教学急功近利,不愿“浪费时间”去搞扎实的文体训练。试想:既然有直奔目标的“捷径”,谁愿走迂回曲折的“弯路”?既然有省时省力的“好事”,谁愿做费时费力的“坏事”?另一方面,多年考材料作文使学生作文大多为议论文。材料作文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合理性。材料作文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猜题押题,也具有设置情境、激活思维的作用。但材料也是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相对于无材料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材料话题作文、材料命题作文、材料自拟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大得多,它要求读懂材料,在材料的含义及范围内立意;否则离题。为避免离题,学生往往使用议论语言点明材料的含义,选择议论文体表达自己的立意,而不大用相对含蓄的记叙文体。因为记叙文体表达不够直接,往往写了相当多的篇幅还没有表达出吻合材料含义的意思,甚至所叙述的故事完全偏离材料含义,导致离题。无论是考试作文还是平时作文,符合题意是“基础等级”最基本的要求,作文一旦离题,即便内容充实、构思严谨、语言通畅,得分也都只能在及格分以下。故平时作文,只要是材料作文且允许“自选文体”,学生一般都写议论文。但即便如此,每次考试(月考、周考),总会有相当多的离题作文,且离题者未必只是差生,常常有年级前10名之内的优生。专家们对这一情况未必了解,但一线教师对此感受深刻。

篇4

写作教学的第一个层次――帮助学生弄清如何取得材料

没有材料,就无法写作。有主题找不到恰当的材料去表达,就谈不上有写作能力。“双手按白卷,两眼望青天”,是没有写作能力的表现。所以,写作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帮助学生找到写作材料。

丰富的写作材料首先来自作者的生活,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锐敏的观察,富有个性的体验、感受,再通过文字的表达,常常显露出一种“言他人所未言,道他人所不能道的”的“新”意,让人读后耳目一新,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高玉宝》一书大概可以给我们这种启示,高玉宝没有去寻章摘句,没有去研究巴尔扎克,但是,他打开了自己的知识宝库,难以忘怀的往事就历历在目。所谓“修辞立其诚”,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大概说的正是这一种情况。基于这一点,每一个中学生都可能围绕故乡、亲人、童年这三个题目,写出有他们独特感受的动人文章来。不少老师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启发了学生,鼓励了学生,使他们树立了信心,找到了途径,从而使文章越写越好。忠于生活,源于生活,中学生用“大实话”写的日记,常常比一般性命题作文写得更动人。我们老师又常常利用提倡写日记,提高中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培养了中学生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习惯,于是,我们常常把“生活是源泉”这个文学创作的原理运用到写作教学中来,从而解决了材料来源问题,打开了写作教学的局面。

写作教学的第二个层次――帮助学生牢牢地掌握“要素”

有了材料,文章就好写了。但是,一位同学在写《学习雷锋的意义》时,他写了以往他不大关心集体,也不关心同志,读了雷锋的故事,很受教育,接着写了自己做的一件一件的好事。这里有描写,有叙述,有对话,有心理活动的剖析,最后,用“学习雷锋意义真大啊”点明主题。作文交去后,评分很不理想。观点,正确;题材,取之学雷锋。问题何在?文体不对,未能充分表达命题重点。换句话说,这位同学作文中给人强烈的印象的是时、地、人、事,而不是论点、论据和合乎逻辑的论证。也就是说,未能体现出命题中所要求阐明的“意义”。这使我们看到要素对体裁的影响之大。

作者有了材料,有了表达的需要,要写出有文体的作品,下笔时所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写作的要素。要记叙就要交代时、地、人、事;要写一个人,不可能不写人的活动,这就是事;事件的出现,总和一定的时空关系相联系,这就一定要写时间、地点来。

有了材料,能掌握文体感的文章大致就能写出来了。当然,不是说这样写的都是好文章。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对记叙的要素已是“人人皆知”了,所以,记叙文是初中学生的“拿手好戏”。由于幼稚,有的记叙文是“流水账”,但只要记叙的要素齐全,“流水账”也还是记叙文。

写作教学的第三个层次――文体的开头、结尾和基本结构

既要作文,就必然有开头,有结尾;如内容比较复杂,那么,一段一段的文字、一层一层的意思,就存在一个衔接问题,这就是过渡。开头可以描写,可以叙述,可以设问,虽不一定篇篇开门见山,但也不能离题万里。收尾无非或回应前文,总结全篇;或围绕中心,略作引申。这里也有一条规则,就是突出本文中心。所谓过渡,无论顺接、逆接、递进、转折,都是旨在使人看出发展变化中如何保持了思路的流畅,前后的一贯之迹,有意地推敲,可以增添文字色彩。初学作文的人,虽不知上述各点用途,但它仍然存在于文章之中。因为,它是构成完整篇章的必然内容,是正常思维的自然形态。

基于不同文体的不同功能,除了内在的要素有所区别外,行文结构也各具特色: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形式。就记叙文而言,以时间的推移为准的顺叙是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其次是倒叙和平叙。

对上述三个层次略作回顾,我们可以发现,这都是写作时包含于文体本身的应有之义,而不是作者的自由创造。借用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这一切实际都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识,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所谓“一般的”,应是能恰当地寻找材料,正确地运用要素,通过基本结构写出有一定文体感的,观点正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且有中心的文章。

写作教学的第四个层次――表现手法

作者能写出“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后,必然追求在写作中更完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作者在写作构思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表现手法并加以借鉴显得十分重要。

篇5

一、精心拟题

画面组合式记叙文如果能针对文章的一个个片段拟写一个精彩的小标题,就能避免了数字式呆板、无生气的缺陷,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富有文学特色,又解决了片断独立性的问题,同时又能呼应题旨,显得脉络清晰。高考作文的满分佳作中,就出现了不少小标题精巧新奇,内涵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标题。如满分作文《一步与一生》作者巧妙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分别作为几个片段的题目,使文章不仅具有美感,而且充满诗意。再如优秀作文《感受中学生活》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个小标题“紧张:生活的旋律”“牢骚:生活的小夜曲”“希望:生活的狂想曲”从三个方面写出了高三学生特有的紧张和辛苦,也写出了高三学生特有的兴奋和希望,表现了当代中学生的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二、巧妙选材

由于画面组合式记叙文不像一般记叙文那样展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选材时只要能抓取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或几道靓丽的风景线让读者敏锐洞察和尽情领略生活中的美与丑即可,为此,我们在选材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异彩纷呈的动人画面,使题材更具典型性和形象性。又因为此类文章的画面展现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因此,要求选材还有多角度,力求立体的、全方位的反映主题。优秀作文《失落的文明》出众之处就在于作者个性化的视角和独特的选材。作者选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三组镜头来观照现代文明的冲击、碰撞和消失。第一组镜头从出行的角度落笔,写出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问题。第二组镜头从“家庭”的角度,写出了对亲情消逝的无穷哀叹。第三组镜头从“吃”的角度,写出了传统文明的消失和现代文明的崛起。作者选材新颖独特,很好反映出了文明交替和发展的生动轨迹,写出了时展给作者带来的困惑和思考。

三、合理布局

篇6

高中作文教学记叙文文体回归意义分析作文写作训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将来的深造、工作等成长的角度看,写作能力是其人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将自己的思想与别人交流,因此,写作训练的中心就是能够恰当的表达。各种文体就是恰当表达的各种形式。高中作文教学从何种文体入手才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才更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与现实背景?这值得高中语文教师深思熟虑。

一、从面向两个实际(高考和现阶段高中校园生活实际)的意义上,作文教学训练必须回归记叙文为主

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高考成为了高中教学的一根指挥棒。新课标实施以来,高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作文命题也逐年贴近生活,贴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尽管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做出自己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他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写作的学生作文整体情况比写议论文相对较好。

二、回归记叙文为主,高中作文教学训练的具体做法的教学意义探究

明确了高中作文教学训练回归到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接下来就要思考,在作文教学的训练中,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解决“怎样训练,训练的指标与内涵”的问题。笔者认为,多年来,许多教师先后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笔者经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抛砖引玉,粗议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1.在作文的文体形式上要训练学生写好“完整记叙文”

所谓“完整记叙文”,是相对“单项描述为主”的“小作文”而言的,即一般意义上的有头有尾、记人叙事比较完整的记叙文。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努力挣脱。当然,要想写好“完整记叙文”,教师必须训练学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要认真审题。由于命题往往是一个词,如《雨后》《眼睛》《寻找》《手》等,所以,显得有虚、有实,既确定又不完全确定。这就要求考生在下笔前吃透这个词的含意。譬如《尝试》,就一定要抓住两个要点来写:第一次作为;主动作为。否则就走题了。

文体感要强。通篇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不得大发议论。为了防止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不妨“断其后路”:通篇不发议论,只靠记叙、描写和适当的抒情。

要以情动人。所选的生活题材,必须是能让作者自己十分感动的。就是说,在高考考场上,一想起这个人、这件事,作者就十分动情。自己都不感动,怎么能打动阅卷教师呢?

2.在作文写作技巧中要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

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强调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不排除学生作文出现“新”、“奇”、“怪”,但是,这得建立在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弄巧成拙。

记人记事要顺乎自然。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小学生的记叙文写得比初中生有味,初中生的记叙文写得比高中生有味。这里所说的“味”,非指词汇量和文字基本功,而是指文章给读者带来的真实感、亲切感和生活美感。中学生大哥哥、大姐姐就会比小学生小弟弟、小妹妹更会“做人”、“做文”,更会“摆平”各种人际关系,更容易说“套话”,更容易“拔高”和“贬低”,于是,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犯了作文的一大忌:做作,不自然。貌似平平常常的记叙,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有时能把亲情、爱情、友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各种感情的“浪花”,天然无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清水出芙蓉”,这就是“天然去雕饰”。

要用“小石子”激起“大波澜”。记叙文的感情力度要大,但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要小;还是那句老话:要以小见大,一以当十。激起感情“波澜”的“小石子”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它常常是一个动作,一样东西,一种眼神,一两句话……这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活细节一旦冒出来,就能够诱发我们的思路,叩响我们的心弦,只要投放得当,击中生活的漩涡,其写作效果是颇为理想的。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向记叙文的回归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实际的行为操作可能。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记叙文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为学生终身能力构建最基础的能力保障,这就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

参考文献:

篇7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长期以来还是“三无”产品:无写作教学的理论体系、无写作教学的课程体系、无写作教学的成熟的实践探索。这源于不少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写作教学当作软任务。二是教课文有一定的计划性、系统性,教写作却无计划性、系统性。这些误区导致了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再从学生的写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问题;写作知识贫乏,写出的作文字迹潦草,错别字多,语句不通,文体不符,优秀率不高。

针对上述的现状, 语文教师如何建立一个作文训练的科学体系,改进作文教学内容,达到作文教学的整体化系统化,增加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切切实实、扎扎实实在日常有目的的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中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写出“象样”的文章,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面对文体不限的作文要求,多数学生都会选择他们最熟悉记叙文来写。因此,记叙文写作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对语文课程的教和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总结十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效地记叙文写作教学模式。

我认为,记叙文写作的有效教学模式,是把教师的“教”系统化,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以此实现其“有效” 性。因此,我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设计出一条“快乐作文——规范作文——创新作文”的记叙文系统的教学模式,有梯度,可操作性强。具体方法如下:

(一)把记叙文文体教学、记叙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生要想写出优秀的记叙文,记叙文知识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没有文体知识的支撑,写作就如空中楼阁。所以,写作教学是建立在记叙文文体教学的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做好“四读一悟”的贯彻工作,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四读”即“读自己”、“读名人”、“读生活”、“读自然”;“一悟”即“读中悟”。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教科书记叙文的安排规律,七年级时,把重点放在“读自己”、“读名人”、“读生活”上,以便学生认识自我,效仿名人,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在八年级时,重点放在“读名人”、“读生活”、“读自然”上,实现阅读名著积累文学知识,发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认真观察自然,在认识自然中陶冶情操。在九年级时,随着积累的增加,生活阅历的丰富,逐渐学会从中悟出人生的哲理,提高自己认知、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三)鼓励并指导学生坚持写随笔。

随笔作文,又称随笔化作文,随笔作文包括课堂随笔和课后随笔。平日以写日记随笔为主,所做、所观、所闻、所感、所想,尽收笔下。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初中生应达到的写作要求,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四)按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不同时期,重点各异,由浅入深的把“教”与“学”系统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和知识储备的多少,我把7——9年级分成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突出重点,由浅入深的把“教”与“学”系统化”。

1、第一阶段(七年级),采用多种形式增加学生的积累。

在这个阶段,除了多种形式的积累外,学生思维的回想能力的训练也不能忽视,教师进行适当的语言表达训练之外,主要是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说心里话,写放胆文,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只要敢想敢写就行,有没有写作意识、表达的恰当不恰当并不是评分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自由表达、说真话、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快乐的“学”,快乐的“写”。

这个阶段我称之为:“快乐作文”阶段。

2、第二阶段(八年级),分专题对记叙文写作技巧进行探究,并做成专题讲座的教学设计或示范课,使这些专题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在这个阶段,我把“作文的拟题、开头、结尾、照应的技巧;作文的一题多意(立意)、一题多形(结构)方法;素材转化方法;布局的技巧”等方面的写作技巧“教”给学生,用学生的实践,验证这些技巧是否有效。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把这些记叙文专题写作的技巧,按照顺序形成一套完整的记叙文教学方案。学生通过使用技巧前后的比较,会切实感受到作文得到“规范”后的好处。

这个阶段我称之为:“规范作文”阶段。

3、第三阶段(九年级)加强学生作文的立意创新的指导。

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的是中考这一最实际的压力,如何让自己的作文立意深刻,语言流畅生动,在应试中得高分便成了许多学生追求的目标,这个时候无论是课堂阅读教学还是具体的写作专题课堂教学都要指向考试作文。在此阶段“规范作文”要想达到深刻、精美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所以此阶段就把作文的审题立意作为训练重要。

这个阶段我称之为:“创新作文”阶段。

(五)、建立多元化的修改与评价机制。

篇8

体例新颖,遵循规律

正如《学案》前言中所述,目前市场上有关中学生的作文书籍举不胜举,它们或限于单纯文选类,学生充其量只能依葫芦画瓢;或限于枯燥理论类,学生不愿阅读,即使看了,到实际写作中仍然无所适从,难以下笔。本丛书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在体例上有了很大突破。全书共分三册,每册都按“技巧学习”、“篇章学习”、“专题学习”等三部分来安排,高一、高二分册还附以“练习指导”,在“技巧学习”中着重介绍各种文体的经典技法,如高一分册中“写出景物特征”、“写出人物个性”、“学习描写”、“学习抒情”等诸多章节,高二分册中“学习立论角度”、“学习横(纵)向论文”、“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等章节,在这些方法学习中,编者并不是把相关概念、枯燥理论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对每一技巧进行条分缕析,并附以鲜活实例且作精炼点评,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既从理论上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又从感性上进行了认知,极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如果说“技巧学习”侧重于理论的话,那么“篇章学习”就侧重于实践了,在“篇章学习”中,编者对每一要点作精练梳理后附以大量习作,这些习作既照顾点,又兼顾了面,并有不同的层次供学生欣赏借鉴。如高二分册中“学写阐释型议论文”中所选各篇文章都紧紧围绕着“阐释”二字这个“点”进行,选取了“意气”、“成功”、“个性”、“纪念”等“面”来全面展开,所有这些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还有升格前后的作文对比阅读欣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每篇习作后配以入木三分、切中肯綮的精湛点评。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极有利于学生的借鉴品评。“专题学习”中对相关专题进行解读并附以适量经典例子,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审题及积累材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作文有序教学方面,《学案》高一分册重记叙文,高二分册重议论文,高三分册重能力提升、高考应试的形式来编写,这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中作文教学规律。记叙重在于感性认知,议论重在于理性思考,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想是感性的升华。高一年级在记叙方面从各个不同角度加以训练,夯实了基础,高二年级在此基础上对世间万象、人生哲理等加以品评就有了物质基础,高三在以上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加以专项训练提升能力,就不再是构建空中楼阁了,《学案》这样体例的安排也解决了高中作文教学盲目性和无序性的问题。

定位准确,贴近实际

高中作文教学也无外乎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其中记叙文、议论文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讲的大作文、说明文、应用文贯穿在语言知识运用类的题目当中,实际上这些体裁在小学、初中就都已涉及,到了高中作文教学中将怎么处理这些看来是“炒剩饭”的工作,《学案》中对这一问题做了很好的定位,那就是要写好复杂的记叙文和较复杂的议论文。所谓复杂记叙文,就是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去写人记事,使人物形象丰富,事件描述清楚深刻,如高一分册“技巧学习”里就开辟了12节内容,从结构、写景、叙事、摹人、表述、表达等多角度做了全景式的介绍,高中生如果能在原有的写作记叙文的基础上再悉心领会,认真借鉴,定会再进一层,大大提高了记叙文的写作能力。议论文亦是一样。

《学案》中的选材既有展示青年人的“青春风采”,又有培养健全人格的“学会宽容”;既有展示时代风貌的“时代窗口”,又有继承传统的“崇尚节俭”;既有面对人生的“直面荣辱”,又有触及心灵的“心灵涟漪”……所有这些选材,昂扬向上,积极乐观。它们是一付心灵的鸡汤,滋润着年青人的稚灵的心灵;它们是一份沃土,哺育着年轻人茁壮成长。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很好的正面影响。

当然此套丛节还有诸多可取之处,如材料丰富,点评精准,便于操作等便不一一赘述。

下面谈谈我们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是如何实施《学案》的。

目前中学生对于作文的畏难情绪十分严重,作文教学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作文的不规范,缺乏针对性的训练亦难辞其咎。《学案》丛书出版后,我们有了教学蓝本,但好在蓝本还需合理绘制,才能变为宏伟的蓝图。具体措施是:

集中学习,统一部署

学期初,由各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本组教师集中学习相应《学案》,结合学生实际(高一上学期除外),制定本期训练目标及内容。如高一上学期因不了解学生实际,我们选取了《学案》高一分册中的“写出景物特征”、“写出人物个性”、“学习描写”、“学习抒情”四个专题,原则上每专题训练一个月,每次专题训练一次统一题目,一次不统一题目,每次专题训练一次集中品评,一次由各班自主批阅。计划制定后,学期内严格执行,遇特殊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分步实施,重点落实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学案》的体例,分步实施,高一训练记叙文、高二训练议论文、高三在高一、高二训练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结合考场作文特点训练考场作文,这样安排,既解决了作文有序教学的问题,又遵循了作文训练的基本规律,学生们写作也感到有了思路,有了章法,有了话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做到点面结合,重点落实,如在高二的训练议论文时,刚开始学生们不知如何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我们就不急于写成篇文章,结合“技巧学习”中第三专题“选取议论角度”,找出多篇材料,训练学生们从材料中用一句话提炼一个观点,进而从不同角度提炼出多个观点,并结合材料简单阐明提炼的理由,这样,经过训练,学生从材料提炼观点问题就解决了。再如选取和使用论据的问题,刚开始,学生们出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要么选取的例子不能说明观点,使文章缺乏说服力;要么仅仅举出例子,没有结合观点作必要议论,使论据观点成为“两张皮”;要么是运用大量篇幅记叙例子,淡化了议论文的文体,甚至根本就谈不上是议论文。针对此种情况,我们结合“技巧学习”中第四专题“选取和使用论据”,来进行专项训练,重点突破,一方面利用《学案》中的观点,让学生找材料,然后训练对材料进行压缩,最后训练运用议论句结合观点来点评材料。这样经过反复的专项训练,学生们的议论文写作逐渐上路了。

提升能力,健全人格

篇9

关键词:写作训练;初中语文教学;写作训练中的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87-01

目前的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提高学生写作训练看成一项重要要求。写作训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成了最重一项任务。关于以上观点,在课程标准中已经谈到过:"学生要会写读书笔记和书写日常信件;学生还要学会写日记、修改自己的文章并能相互交换进行修改。"的话语,里面还提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每学期不少于16次,要求在40分钟内写完一张半左右的文章"等具体的要求。总之,根据课程标准的较高要求来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语文教学里的写作训练中重视引导学生确实很有必要。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作训练?下面我根据自己在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看法。

1.引导学生增加语言资源

写作训练中语言资源很重要。要增加初中生的语言资源,首先必须制定好每一节课的重、难点,要争取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取积极的效率。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多方培养他们写作技巧,对他们要有高度警惕,要避免一概而言或制定很高的标准,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多多阅读课外健康读物。

2.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里的写作训练中应该激发学生讲述独特的看法,在此基础上重视培养他们想象力。

3.写作训练方法上要创新

初中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忘掉学过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用各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视进行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

4."写作训练"中要全面引导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能够口头及书面上准确表达自有想法、培养准确应用词句能力方面,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要求不同。并且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根据语文基本知识安排得很合理,其中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应该重视一下几点。

4.1 要让学生清楚学会写什么,怎么写。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写什么,怎么写是很重要的。因此,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懂得自己在写什么?此点已经是写作训练中的最重一点。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写记叙文和说明文看成是一种基本写作训练,再说以上两种文章形式在初中写作训练中占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关于这两种文章形式上应该给予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4.2 "看图写作"是初中生初次学习写作的良好方法,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用此种方法时,要根据写人、写事、写景、写人物等小点认真引导学生。

4.3 引导学生多多观察事物。观察――认知事物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精髓,也是培养创作能力的起点。

4.4 要重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想象的基础。 教师应该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4.5 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书写练习中要通过突出重点而引导学生。记叙文书写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技巧。安排记叙文练习时,教师首先要抓紧记叙文的六个重要因素(人、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结合与课本中的记叙文进行引导并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技巧。

引导说明文类型的文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说明文要以用某种方法将某一个事物解释给他人并且让他人认知此种事物为基本目标的道理,然后在实质性讲解根据需要解释的事物形状、特征、性质、用法、内部关系、意义等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5.要引导学生多次进行修改

篇10

关键词:体育运动;时间;地点;不良反应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合理的进行锻炼,选择好有效的体育项目,否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错,有时“爱”也是一种害。

一、运动时间和地点要讲究

对于健康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时间进行锻炼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清晨、下午和傍晚都可以进行锻炼。但是早晨锻炼多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所以运动量不能太大,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容易引起低血糖,影响一天的学习,下午是进行锻炼的最佳时期,晚饭后却不宜马上锻炼。对于运动场地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在户外锻炼一定要考虑到周围环境。

春天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光,但值得注意的是,温差大,容易发生流行性疾病,例如流行性感冒等。因此锻炼时要适时增减衣服,以防伤风着凉,切断病毒的传播媒介,防患于未然。

夏季气候的特点,主要是温度高,湿度大,闷热。在锻炼时必须注意下述事项:

⒈应尽量避免在炎热的、烈日直接照射下的中午进行锻炼(游泳例外),一般应放在上午或傍晚。若在烈日下锻炼,应戴白色凉帽,穿浅色、宽敞、通气性能良好的薄衣。室内运动场地,应有良好的通风降温设备。⒉在运动量和强度上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凭兴趣突然增加运动量。在运动过程中,应增加休息次数,最好到荫凉的地方去休息,练习时间不易过长、过累,这一点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来说,更应注意。⒊夏天进行锻炼,因出汗很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盐分,就很容易引起热痉挛。若在休息时喝少量清凉清暑及低糖含盐的饮料,不但可以补充体内因出汗而减少的盐分,还可限制一部分水不致大量排出。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剧烈的运动后,不宜吃冰棒一类的东西和过冷的食物,以免发生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腹痛、腹泻。⒋出汗之后,不要立刻用冷水洗澡,在运动后用温水洗涤,对避免中暑是很有好处的。

秋季气候忽冷忽热,变化剧烈,早晚和午间温差很大,气候还比较干燥,锻炼时稍不留意,就容易发病。运动后,要及时把汗擦干,不要把汗涔涔的身体在冷风之中。平时秋装不易过厚,以免汗后受凉,俗话说:春捂秋冻,不易生病,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地区,人体因受秋季气候干燥的影响,致使上呼吸道的分泌能力降低,所以要多喝开水,保持粘膜的正常分泌。

冬季有些人十分怕冷,一到冬季,尽量躲在屋里,很少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很少接触日光,结果体质日渐衰弱,疾病找上身来。但是如果锻炼不得法,也会事与愿违。为了取得好的锻炼效果,应注意:⒈预防呼吸道炎症。冬季天冷、雾多,有时还有风沙。为了不使冷空气直接过分刺激口腔、咽喉和气管粘膜,而引起呼吸道炎症,所以冬天跑步时,应尽量用鼻呼吸,或混合(鼻和口)呼吸。⒉在冬天早晨进行户外锻炼时,眼睛常常流泪。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眼睛的保护性反应,可用洁净的手帕擦去泪液,不要用手去擦、去揉。但是如果少遇冷空气就流泪很多应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⒊防治皮肤干裂、冻疮。为了保护好皮肤,不发生冻疮,衣服、鞋袜要温暖而合适。运动后要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和鞋袜,保持干燥,在剧烈运动或比赛间歇要及时穿衣。不要在户外长久静止不动。为了提高皮肤的抗寒能力可以从温暖季节开始用冷水洗脸、洗手、洗脚,然后坚持全年,也能起到预防冻疮的作用。⒋冬季容易发生一些挫伤。一旦发生,应马上停止锻炼,及时诊治。否则伤情容易加重。在发生明显的出血与水肿时,应立刻在受伤部位用冷水冲洗20~30分 钟。当时勿用热水热敷,热敷和按摩要在受伤后24~48小时进行。预防挫伤、扭伤的主要方法,应在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 ⒌大雾天不宜进行锻炼,在大雾的时候不仅空气中的水分多、尘土多,而且气压较低呼吸困难、汗液不宜蒸发,再加上视线看不清楚,在车辆较多的公路上锻炼,很可能发生意外。

二、不良反应需要特别注意

1.青春期高血压

青春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相对处于滞后状态,加之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血压明显升高,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现象。对于这种学生经过检查不属于高血压病又无异常症状的,课照常进行一般体育活动。如有头晕等不良症状的应避免剧烈运动与比赛,做定期观察,适当参与轻微体育活动以提高心血管功能,改善由于血压增高产生的不良感觉。

2.运动性晕厥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大家正在剧烈运动的时候,主要症状表现为两眼发黑、呼吸困难,严重者还可出现意识障碍等。此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人体运动过于紧张激烈或突然改变,使体内的血糖消耗过多所致。此时应让患者平卧,饮用糖水或注射葡萄糖,同时注意保暖。

3.运动性哮喘多发生于剧烈运动后的5至10分钟,症状主要表现为:可出现面唇呈青绀色、呼吸困难等,多与过敏性体质等因素有关,一般在一小时内可自行缓解。

4.运动性腹痛若在空腹时锻炼,或者是饭后立即运动和突然剧烈运动,均可引起内脏器官功能紊乱而导致运动性腹痛。此时患者应立即停止锻炼,热敷腹部,适量喝点热饮料,即可自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