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19 22:5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建设

篇1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整体性原则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体现整体性原则,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改革一样,要强调其整体效应。

校园文化是由不可分割的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的一个系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追求一种有序的、有机的、优化的整体建设,要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对校园文化各层面的基本建设都要考虑到这个目标。就像有的学校在搞校容校貌建设时提出“要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发挥育人的作用”。还有的学校提出:“上硬件,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注重环境建设的艺术性和教育性、思想性和知识性;抓软件,要把精力用在校风建设上;抓队伍,要提高校园人的整体素质,发挥教育工作者人格的感召力。”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多样性,要在健康向上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做到丰富多彩。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发展性的原则

校园文化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校园文化是以一种动态、发展的形态存在着,不断有新的内涵、新的表现形式,这其中也包含了一种文化积淀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通过逐步进化、优化和强化的过程来实现。为此,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校园文化始终融合时代的节拍,始终回荡时代的强音。

近年来,有的学校只注意挖掘和保持传统,一到校庆等纪念日,就大张旗鼓地编校史、唱校歌、请校友;有的从故纸堆里寻找依据,证明自己历史悠久;有的非要花钱“复古”旧的建筑或树立古代名人塑像。主事者名为塑造文化,实际并不真正懂得文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内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和外界有充分的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保持系统的平衡。在高等学校的开放度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把内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才能历久弥新。所谓内生性,就是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作为全体师生共同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是外加的,强行赋予的,而是由这个组织内部自然而然地生成的。由于每个学校独特的历史传统、校园环境、学术资源、教学育人和管理育人模式长期作用,潜移默化的结果,才产生了各自的引以为荣和内部与外部都认可的不同的校园文化。这种内生的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学习能力、自组织能力的产物,不可强行改变,但可以自我调节、更新和繁荣发展,使之生机勃勃,充满朝气。指出这种内生性,只是说明任何外来的元素,最终一定要通过系统内部主体的认同和消化吸收,才能成为校园文化这个系统的内部组成部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封闭和保守,大学的文化永远是积极开放的,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就是其校园文化的重要核心。如果说,为抵御世俗的、浮躁的和功利主义的某些文化元素的干扰侵袭,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当有一定的封闭和自我保护的话,但对于任何优秀的外部文化,校园文化都应当是“来者不拒”,热情欢迎的。高校校园文化应当与系统外部,主要是与地域(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外国文化形成良好互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但它不是一种自然的积淀,而是人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断地认识与自我总结之后,理性地升华出来的。“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要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坚持人文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坚持人文和科学的不断整合,建设机制创新的课程文化,坚持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善诱、灵活、高效的教师文化,坚持自由与合作统一,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

另外,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分批建设,逐步完善。校园文化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做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而不是将外在的文化细胞移植于学校体内,要结合时代要求、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特色而逐渐生成。学校作为大众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人与人打交道的文化场所,应把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大众认同的观念,形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让不同领域的知识在交流中相融,让不同观点的思想在碰撞中升华,让不同种类的文化在沟通中趋同,真正成为从事文化的传承、积累和创新的地方,成为思想与思想交流、情感与情感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心灵家园。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原则

篇2

校园文化可以较好地发挥育人功能,特别是在德育方面更是得天独厚。从学校理念,学校品位到校园布置设计,由室外橱窗、艺术画廊到校园广播、名人画像,从有形激励到无声熏陶,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这个平台进行德育的渗透和张扬,以达到陶冶情操、愉悦心情、提高审美、树立志向、塑造品质的多种效果。

校园文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教育,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终身难忘的教育。校园文化可以较好地发挥启智功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者可以相互统一协调,通过校园文化最大限度地整合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愉悦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启迪学生心智的阳光生活。再次,校园文化可以较好地优化人本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励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是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本质要求。那么,如何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呢?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克服盲目性、任意性,避免一刀切

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它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条件和特性,在具体工作中切忌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力求规划上有新理念,设计上有新思路,内容上有新要求,不搞形式主义。

2.注重活动的思想性与娱乐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少些命令式,多些倡导式,寓教于乐,自然流畅。

3.与时俱进,强化先进性

校园文化建设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继承和光大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吸收当代先进文化的成果,使之武装、丰富学生的头脑,让校园文化起始就有一个高起点。与此同时,还应做好对热点、焦点文化的梳理和讨论,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从而在校园文化上构筑起一道坚实牢固的抵制低级、庸俗、腐朽文化侵蚀和毒害的防火墙,以保证校园文化的纯洁性、先进性。

4.注重渐进性和长期性,克服短期效应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而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遵循校园文化建设规律,把握好集中与经常的有机结合,不搞过场,不图热闹,注重过程,讲究实效,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件事情,扎扎实实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篇3

校园应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尊重。学校应视大一入校新生为未来校友的理念,从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坚持以大学生发展为本,从关怀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专业导航、行为规范、文化沉淀等入手,结合学生现实问题的解决,在校园环境、学习场所、公共设施等细微处下工夫。

二、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途径

(一)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校园里德育和规范应无处不在。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良好的育人环境,事事是衡量的标准。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学校里、街道上处处可见悬挂着的国旗,经常可见国民手里摇着国旗,脸上画着国旗,汗衫上印着国旗……这种育人氛围的渗透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应该在高校的走廊上,通过一句名言、一个故事、一个陈列品,以身边事、身边人感染和激励学生,处处渗透着文化育人氛围。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集实用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使学生从中受熏陶,得启迪,如建筑、名人话语、展览品,身边点滴都是教育。大学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跟进和提高。要做好扩容场地的建设,在活动场所做好应急预案,要在学生生活区规划要考虑兴趣相似、年级相对集中的原则。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组织和发动学生,相信和依赖学生。制定和监督实施大学生行为规范,充实大学文化精神,丰富大学文化内涵。

(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的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网络的正面引导力量,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建立一支网络宣传员队伍,做好舆论引导和监督。加强学生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敢于同网络不良言论作斗争,让学生成为网络正能量的引领者、践行者和武装者。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要充分发挥校园活动的阵地和载体作用,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结合社会热点和重大时间节点开展文化活动。进一步深化活动主题,提升活动实效,实现活动育人功能。可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好“三节”、“三爱”、“核心价值观”、“三走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重大时间节点、重要活动场所和重点学生群体,开展好“学雷锋”教育、“心理健康教学”、“女生安全教育”、“毕业生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同时,高校还要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特色文化活动。

(五)积极培育社团文化

社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应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培育健康的社团文化。高校要加强对社团的分类管理和分层指导,鼓励社团开展富于思想性,体现时代性,具有艺术性的校园活动,在社团品牌活动推动下,实现社团内部高度融合,社团间极大互补的社团发展之路,使社团走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利用理论性社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探讨,可举办专题研讨,可邀请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成功案例开展系列等活动。利用专业性社团,强化专业素养的提高,在继承专业学术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利用兴趣性社团,以兴趣探索和培养为主要切入点,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兴趣发掘和培养中锻造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拓展专业实践平台

篇4

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生存、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真实深刻地体现人文精神,体现科学发展观,以独特的办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模式、独特的学生个性发展、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活动、无限的创造潜能、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完美的文化人格来塑造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即构建出“和谐与美”的物质文化、“以人为本,以善为本,全面发展”的制度文化和“奋发向上,积极向善,不断超越,关爱协作”的精神文化,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永远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让学生的心灵深处始终充满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积极追求。

一、构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精心设计并努力渲染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无形中净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感染着学生的行为,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校园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因此,一个明丽清新、生机盎然的“绿色校园”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及学生个性的形成、情操的陶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教学大楼、办公大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整个布局应该十分合理,外形要美观,内部要宽敞明亮,室内环境要优美。校园要建成花园式文化长廊,通过造型、雕像渗透出先进文化的韵味。如整洁的校舍,宽敞的场地,葱绿的草木,明艳的鲜花,幽静的凉亭,欢畅的喷泉,总给学生以赏心悦目之感,让学生进入一个美丽、温馨、幸福、愉快的校园,帮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得到自然的身心调节,让学生得到美的净化和陶冶,提高审美情趣。另外,校园内设置的名人雕像,撰写的名人名言、教育格言警句、标语口号及壁画等,凝聚着学校的教育信念和理想,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精神环境,使学生透过这些形象化的雕塑、名言、壁画,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和榜样的激励,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室内环境的布置更要特色化,如设“读书角”、“活动角”、“卫生角”,立“评比栏”、“竞赛栏”,办“黑板报”、“手抄报”,四壁贴名人像和名言等,可有力地渲染一种学习气氛和竞争氛围,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念。

二、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篇5

Abstract: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way by which school conducts good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e should insist on cultural correct direction i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trengthen teleonomy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building a teacher troop in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al system should be innovative and adapt to the times.

关键词: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文化制度;规章制度;改革发展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system construction; cultural system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0 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制度文化是主要载体,制度是执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同样,制度也是校园文化稳定发展、持久不衰的保证。制度宜以时而定、以事而立、以项而设,而不能因人而定,随意取舍。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应坚持文化的正确方向,明确规范的文化内容,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力求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文化而无制度,或有制度而不能执行,文化环境难以形成,文化气息难以浓厚,文化魅力难以持久,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也要大打折扣。一句话,没有制度化的校园文化,形不成独特的文化气候带和风景区,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只有制度化的校园文化,才能拥有校园文化,才能巩固和发展校园文化。我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应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目的性及认识

制度建设端正言行、养成良好习惯起着催化作用,同时科学的制度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保障。学校要构建科学、民主、人本管理制度,让全体师生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既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民主气息的环境里里。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更有利于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更能使学生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形成受用一生的良好品质。同时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对于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对于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对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充分把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态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自创自编了各种活动,由于学生本身生活经验严重不足、知识广度有限、社会阅历浅等原因,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常常力不从心,事倍功半,一旦得到经验丰富、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的及时指导,马上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就会使活动不断完善,并将广大学生吸纳其中,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的目的。

3 要把校园制度建设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为一个整体

学校基于管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不等于形成了制度文化,例如: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它包容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无论是校园中的设施,还是校园中的环境,它们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既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顺利进行的保证。学校应根据地理环境和现有的建筑、场地、经济条件,按以文治校,以文育人的原则规范校园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要坚持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切实抓好学校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让学校的每一扇墙壁都会“说话”,努力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文化味浓的校园环境。校文化建设另一层面就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校园主体中的主体。只有当这些有形的可见的制度与那些无形的、有形的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内化成了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准则之后,制度文化才会最终形成。因此,如何实施这些成文的制度,采取什么样的得力措施来落实统一,这才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在校园制度建设上创新。

4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要有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校园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人的教育教养及塑造人的规章制度。它规定了校园里的人什么样的行为和思想是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什么是提倡的和反对的,什么该奖励的和惩罚的。包含各种行为、规章、制度、规定。因此,在新形式下校园制度建设必须创新,使之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创新校园制度建设。

首先必须体现先进性。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适应时代的要求精心计划和设计,提出学校的近期、短期、远期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树立起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目标、共同理想和共同思想观念,促使校园制度建设的提升,从而具有时展的先进性。

篇6

(一)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楚文化的概念

楚文化作为我国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延续。楚文化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和南蛮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挥着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借鉴,楚文化自身的风格更加突出,文化艺术成就显著。楚文化的文化性质源于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创造。楚文化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并独具风格。楚文化作为一整套文化系统,包括历史、文学、经济、科技、文艺、人文等重要方面。楚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古代中国人民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人民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楚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之一。

2.楚文化的内涵

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内涵十分丰富。最杰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楚文化是一种神秘想象力的象征。

楚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民最原始的崇拜。楚文化的神秘性正体现在古老的图腾艺术中,古代中国人民发挥想象力,将耕种和祖先的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属于各个氏族的图腾文化。主要有凤凰、公鸡等图腾符号。通过图腾艺术传达人们祈福、祭祀等最原始的意识。楚文化丰富的想象空间还体现在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春秋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冶炼达到了顶峰,人们将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在纸质、青铜、陶器和漆器上,从而成就楚文化中绘画、青铜器、陶器和漆器的繁荣。

2.2科学技术的进步。

楚文化时期不仅人文艺术繁荣,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在数学和天文知识的新探索和新发现上,也表现在建筑和农业的发展上。春秋时期的建筑集中反映在都城的建设上,楚文化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的布局设计已经逐渐成熟,楚文化的建筑都城已经集群化发展,不仅有了护城墙,也开始建造护城河,兼顾建筑美观、居住舒适和国家防御的功能。举世闻名的章华台就建筑在这个时期。楚文化时期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楚文化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相互学习和借鉴,楚国融合了南北农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修筑水利工程来解决农田旱涝的问题,孙叔敖修筑的期思陂就是我国第一个水利工程。

2.3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艺术不仅是楚人智慧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进步。青铜器是春秋时期出现,并在战国时期走向成熟,因此青铜器是楚文化艺术的集中代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和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楚国人民能够博采众长,结合焊接和铸造技术冶炼青铜器。同时还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的装饰纹样结合起来,通过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技法让我国的青铜器走向成熟。除此之外的制陶业、漆器、丝织刺绣、文学、音乐、绘画也彰显了楚文化的特色。

(二)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

富含楚文化艺术精髓内质的湖北高校校园文化系统是中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应用楚文化的代表。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的应用现状还不容乐观。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行为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共同和谐发展。其中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都是静态的,而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动静结合,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但是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实际上楚文化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不广

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在逐年壮大,每个学校也有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地域性比较强,北方学校十分注重儒家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南方特别是湖北的部分高等院校会结合地域文化适当的吸收和借鉴楚文化。因此总体而言楚文化在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还很小,甚至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楚文化并不熟悉。

1.2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是为了起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为数不多的楚文化应用高等院校中,楚文化有的单单作为符号,被摆放在学校当中,学生缺乏对相关校园景观的了解,楚文化在校园中的文化认同度并不高。因此楚文化的传承作用完全不能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从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受到教育。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的建筑应用了楚文化的建筑风格,学生只知校园美,却不懂得将这种楚文化的美传承。

2.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2.1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文环境、校训等潜移默化的软件。这些都可以和楚文化结合。利用楚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古代楚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来教育影响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形成勤劳、创造、智慧的观念,将楚文化融合到高等院校的学校文化中,形成高等院校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2.2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明是指学校中的建筑、雕塑、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楚文化可以充分的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融合,楚文化中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手工艺作品可以作为学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利用楚文化中的绘画、文字、音乐符号来装饰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楚文化中的建筑成就来设计学校的教学楼,让楼宇更加具有文化气息,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硬件条件。

二、国内外高校在导入民族地方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外高校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应用现状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特色方面各有千秋,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

1.中国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差距很大

有的高校能够将民族地方艺术特色完美的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以江苏省的苏州大学为例,苏州大学校园不仅自然景观优美,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学生置身校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部分中国高校在校园的建设方面过分的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艺的教育渲染作用,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根基。不仅让民族地方文化艺术渐渐被学子淡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岌岌可危。

2.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存在着地方上的差别。

以山东高等院校为例,山东是孔孟之乡,因此山东文化中一直具有浓厚的儒家氛围,山东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多重视儒家思想的再现,在山东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孔子雕像在校园中很常见,孔夫子在时时刻刻教育学子勤奋努力。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多注重地方文化的发扬,还是以苏州为例,苏州校园中处处流露出古代吴国的文化气息,东吴文化盛行,学子在漫步校园的时候也仿佛回到古代和圣人对话。

3.国外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上要略胜一筹。

国外的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经过长久的发展和融合,已经实现了民族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和谐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富含魅力的校园文化。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不仅有美国的传统建筑等硬实力,也有美国传统文化等软实力,因此哈佛大学的校风一部分的贡献来自于美国的民族地方文化艺术的应用。

(二)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湖北省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理所当然的应该承担起传播楚文化和发扬楚文化的责任,高校作为地区文化集中地,更加应该将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的融合。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校园文化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1.湖北省高等院校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文化失根现象

校园文化缺乏民族文化的渲染,而民族文化在重塑校园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也容易引起学子的共鸣。因此解决湖北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失根现象,需要借鉴楚文化的优势,将楚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应用于校园,渲染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将楚文化的理念传播给学子,引起学子的共鸣。

2.楚文化的传承本身遭遇危机

楚文化发源于湖北省,但是人们目前对楚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只是简单的知道楚国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文物,对楚文化的内质并不清楚,湖北省的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有义务将楚文化艺术内涵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让楚文化得以发扬,有让校园文化得以鲜活。

3.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是创新发展的需要

湖北省高校的学校建设需要创新,楚文化要想在时代的潮流中继续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十分必要。

三、结语

篇7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一般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相应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主要是对这四方面的文化进行营造构建。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精神文化体现着一所高校的特质,是高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身份标签,它往往承载着一所高校的悠久历史和文脉传承。例如提起北大,人们立刻会想起它“兼容并包”的博大人文情怀,说到清华,则会想起其“厚德载物”对学子的循循善诱,而“求是”则是浙大的标签,“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会让人立刻想起复旦。精神文化对于一所高校至关重要,不论是百年名校还是新兴高校,精神文化的探索和传承都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之义。一般来说,精神文化建设需包含传播大学使命、凝练文脉气质、增强爱校荣校等要素。传播大学使命是高校立校之本,应切实立足于教书育人、科技进步、社会服务等高校核心使命,维护高校宁静庄严;凝练文脉气质的核心要素在于确立、谨遵、传承高校的校训,形成一校同一的精神气质;增强爱校荣校是对师生凝聚力、归属感的建设,内生出高校生生不息的活力。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制度完善是一切良治的先决条件,制度文化对高校校园文件建设起到重要的保障、促进作用。高校的制度文化一般包含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学术规范、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依法治校不仅要遵守国家在教育领域内的各项法律法规,还要特别注重对大学章程等高校重要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民主管理是指师生员工参与大学管理的各项规程途径的制订与实践,比如说对“三重一大”事项的民主参与等;学术规范是对高校最重要活动的各种规范配套,不管是育人、科研,抑或是社会服务,只要主体是高校人,广义上来说都可以用“学术”来定义,严谨的学术规范是高校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公开则呼应了人们对现代管理模式的需求,制度只有透明、接受监督才能言之有物、行之有效。行为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载体。行为文化是高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显式的存在,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眼见到的色彩缤纷的文化活动。高校行为文化按大类分一般包含学术文化活动、文体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学术文化以学术建设为核心,可以通过讲座、论坛、沙龙等学术平台得以施行;文体文化是行为文化乃至整个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表现形式丰富,可以有展演、比赛、表演等多种方式,表现主体多样,工会、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承担校园文体活动的主要主体;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真正深入社会学知识、做贡献、长才干的活动,应该建设丰富的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以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文化交流则需要加强与境内外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及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校在学术、人才、文化等方面与外界的交流沟通。物质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高校的校园文化,除了“人”,还应该有“物”。这里“物”主要指文化设施、文化景观、文化标识、文化媒介等。文化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文化活动空间和文化发展场所,例如对图书馆、校史馆、展览馆、科学馆、体育场馆、文化广场、宣传橱窗等的建设;文化景观建设则更加直白易懂,现今很多高校都已经有了声名在外的“十景”“八景”,这就是对校园文化景观的成功打造;文化标识建设重在建设、推广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歌及学校标准色系等,营造明确的身份标记;文化媒介建设是要加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期刊等文化传播媒体的建设与发展,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文化宣传效果。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继承传统与锐意创新相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兼顾传承与创新,要继承和发扬已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紧紧围绕校园核心文脉不偏移,不妄动;要密切关注当今新科技革命和多元文化激荡带来的社会新变化,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注重文化创新,构建面向新时代的大学文化。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和合理推进,一方面要着眼长远,从高校发展全局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也要立足当前,整合资源,分步实施,有序有力地逐步推进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统筹把握与全员参与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一定是至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进行的,学校的规划决策和师生的全员参与都不可缺位。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营造氛围,汇集民智,创新制度,提供保障,师生员工则要主动参与、献策献力、积极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高质量和好品位的校园文化。

作者:张美宁陶珺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政办公室

篇8

1.1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理论研究系统化程度不足

总体上看,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大部分都能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设置等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规划方面程度明显不足,偶有提及,却没有进行系统分析,也没有提出具有特色的新思维。而且,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会不自觉地借鉴普通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并逐渐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翻版。为了实现由特色文化指导学校发展,脱离照抄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轨道,必须加强理论研究。

1.2校园文化活动特色不明显

由于各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久,都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文化内涵不明确,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缺少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内涵定位模糊,与高职院校发展相脱节;二是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持续性。由于受到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对促进具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持续性,影响校园文化内涵的传承;三是高职文化活动开展内容没有创新,其活动内容都是模仿或者直接照搬综合类高校的文化活动。1.3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不是很高很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理解不透、定位不准,甚至出现了曲解现象。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往往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或者只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同样类型的活动在社团等学生组织中重复开展,缺乏统一调度。虽然高职院校不同系院都会组织一定数量的文化活动,但是他们组织的文化活动存在重复现象,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在理念上没有目的,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不相干。这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向普通本科院校看齐,缺少文化底蕴,文化指导和创新意识不足,定位不稳、发展不均衡造成的。为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必须找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认真总结提炼出一套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措施,用以指导校园文化活动长期、有效、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总体来看,不外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越发严重。

2.1主观认识上的原因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具有社会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技术,因此学校的教育任务也就是为社会、企业培养更多地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而开展校园文化只能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有人认为,课外活动不过就是玩玩乐乐,是课余生活的调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考试,学生只重视成绩,逐渐对校园文化活动失去热情和兴趣。

2.2客观实践上的原因

客观实践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二是社会实践具体运作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校园文化开展。首先高职院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由于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他们内在的特色文化内涵不足,而高职院校受到资金、场地等限制,造成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相关设施不完善,使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表现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与品位。其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高职院校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高职院校的运作由多个部门的共同合作,它们之间具有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合作的基础,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属于软文化,许多高职院校对其管理只是依靠高职院校辅导员以及学生会等工作,其势必会存在一些高层次文化的构建,因为没有学校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专业组织机构的管理,使得高职院校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再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约束。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以及人才成长环境的制度的竞争。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高职院校需根据本校的实际和特色,制定出校园文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并在其指导下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促教功能,才能增强我国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提升竞争实力。第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各种信息充斥着整个校园环境。但如果大学生对这些信息不能取舍、区分好坏,缺少正确的认识,其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就会侵蚀校园文化。国外的一些媒体经常会一些攻击我国、我党的反面言论,这些消极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及心理的健康成长,从而制约着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健康发展。

3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3.1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强化学校的教育发展。因此文化建设要以促进教学为主要理念。首先文化建设要确定高职院校教育目的。任何高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托教育目的而开展,教育目的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也就存在不同的文化内涵;其次加强高职院校学风文化建设。学风是反映整个学校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发展具有积极地影响,通过学风建设提高学习的整体学习、生活氛围,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环境氛围;最后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让学生理解文化建设对促进学习的重要性。

3.2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培养特点

篇9

关键词: 校园文化;小学;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具体说来就是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体师生的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校园内在品味。

二、如何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内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同时,要竭力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社会也就不会认可;但如果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健康、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乐观、勇敢。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其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去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长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同时应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同时学校领导要和老师进行密切沟通,及时有效地配合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

4.物质文化建设

篇10

1.1武术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武术作为一项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除了防身自卫,击技格斗的作用之外其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其功能具有多样性。中国传统武术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这是一种真正身心相应、内外兼修的全身活动,武术锻炼除了可以调节大学生的精神和情感状况,使人的身心更加健康发展之外,还具有知理、明德和守法的作用,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寻求一种和谐的、积极的处世之道,这些恰恰是西方体育所不具有的。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他们毕业走入工作单位大多是公司的中坚力量,大多属于白领阶层,他们的体育锻炼更接近于保健和休闲,更注重养生之道,而武术气功更适合他们锻炼。

1.2武术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品德修养在武术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培养,自古武术界一直流传着“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传统,中华名族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注重礼节,我们经常回听到“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这样的话,而礼节、礼仪在武术教学中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武术提倡“仁”、“义”、“礼”、“智”、“信”、“勇”,这正和儒家思想相吻合,这因为武术最为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武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也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格修养。

1.3武术文化教育能够树立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当今人们在追求金钱至上而道德滑坡的现状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也受得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普遍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多种问题,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他们思想成熟、知识丰富、人格独立,在这一阶段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至关重要。而在武术教学中是非常注重武德教育,而武德讲究“先德后艺、厚德载物”的武术精神,这种武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良好的道德情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此外,通过武术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1.4武术文化教育能够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高校武术教育要把爱国主义精神当作自身的精神支柱进行培养和继承,促进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培育他们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样大学生就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纵观中国武术史,有很多武技高超的将军、名人志士和普通习武的民众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时,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危而心存大义或杀身就义,从而用自己的鲜血乃至生命来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志士所体现出的民族大义,是可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可提升他们奉献社会的精神动力。

1.5武术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整体思维,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理论与思想是浑然天成的,武术的整体思维非常注重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武术教学中把“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子上,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与规范,而武术中的“礼”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和顺、和气,也就是我们讲的“和谐”。和谐的理念在武术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中始终贯穿于内,传统的武术文化中“和谐”的思想是它的最高追求,它力求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和谐的思想在武术中无处不在,这些理念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思维模式,大学生通过习练武术,加深他们对和谐、统一观念的理解,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并善于成就他人;学会宽容、体谅他人并尊重他人,从而在高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6武术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竞争心态创新是是武术运动发展和进步的的灵魂和精神所在。在对武术运动的研究探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武术发展的创新轨迹。从武术的产生和拳种的增加和技法的完善直到现代武术运动,是在不断的创新与推陈出新、去伪存真的过程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新时期的教育理念要求当代大学生首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就是在于它能够正确找到武术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武术运动中的创新就是武术先辈们对先期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和继承的过程,这是一个永无止境、永不停息不断坚持的过程。而武术运动中的创新精神正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值得学习和传承的东西。在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平台通过武术创新教育就是对大学生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培养他们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文化,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那武术文化必然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古武术界人士追求“礼让、谦让”的竞争观、人生观,讲究不为人先、先礼后兵的理念;在解决矛盾时讲究“先礼后兵”的风度。传统武术门派众多,但为了提高武术技艺他们选择的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通过武术比赛相互切磋技艺并进行情感交流,已达到以武会友、结交天下武林朋友的目的。但为了既能得到竞技的提高,并使身体和名誉不受到伤害,共同遵守的原则是“点到为止”以不伤和气为宗旨;在现代武术散打比赛中,也有着对人体要害部位严禁击打的规定。以上这些对武德和比赛规则的要求都充分体现了武术是以“以人为本”的竞争意识和理念。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对大学生武术的教学培养他们良好的竞争意识,克服人性的畸形发展从而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竞争心态。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