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1 15:5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设计

篇1

〔关键词〕实验变量 变量类型 变量控制

实验是自然科学验证假设和就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实验是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变化的一种方法。而人为可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在实验中叫做变量。在生物实验设计中对‘变量’的确立、操纵成为实验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若能将实验设计中‘变量’问题解决,高考实验设计试题分数唾手可得。那么实验设计中的‘变量’到底有哪些类型该如何控制呢?

一、变量的类型――实验变量、反应变量与无关变量

1.(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也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pH值”实验中,所调整的各个PH即4.0 、4.5、5.0、5.5、6.0、6.5、7.0、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这些不同PH值变化,酵母菌生长情况(数目多少)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目的就可以达到解释PH值变化(实验变量)和酵母菌生长情况(反应变量)的关系,并用一定指标(如酵母菌数目)将这个关系呈现。

1.(2)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可能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例如:上述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不同PH)外,酵母菌的量、培养基的成分、灭菌情况、酵母菌种类、及培养时环境的温度、培养时间长短等都属于无关变量,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这五个不同PH组别(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产生误差。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要尽量减少无关变量影响,不同实验组别五个变量应完全相同,这样就会排除实验结果差异是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可能性,便于清晰得研究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的关系。

二、变量控制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单因子变量原则指 :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即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做到前后一致。该原则可使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使结果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其具体包含以下两方面含义: 1. 不论该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一个反应变量 2. 实验要尽最大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干扰。例如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作用”的实验中,加入的淀粉和蔗糖已经形成了一个变量因子,若要符合单因子变量原则,加入的淀粉酶量、反应温度、PH等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常量),否则这些无关变量差异将干扰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果分析及结论。再如某生物小组为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种了大豆,并作了如下处理:(表略)

这一实验中,应该改正的错误是( )A .两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地方 B.两花盆都应放在黑暗地方C.两花盆温度不应一样D.两花盆都应浇充足水。这个实验研究的是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故阳光应为自变量,根据单一自变量其他因素(温、度水等)应为常量,所以本题答案为D。本实验两花盆都应浇充足水,这样既保证单一变量,又使大豆不会因缺水而影响发芽。因此在考察单因子变量时,还要尽可能使常量相同且保证实验正常进行而成功。

三、变量控制的有效方法――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指除了一个实验变量外,其余一切因素均保持不变的实验。做实验时,要使一个实验更能说明问题,一定要有正反两方面的实验,即实验中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对比,既能有效排除无关变量影响又能增加实验结果可信度和说服力。

3. (1)对照组和实验组确立

实验中经常要确定对照组与实验组,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依据是否进行实验变量处理来确定。实验研究因素进行处理的组别称实验组,另外未用实验研究变量进行处理的组别就为对照组,例如:萨克斯关于“光合作用需要光”实验中,实验研究因素为‘需要光照’,因此对实验研究因素光进行处理(遮光)组别为实验组,而未对光进行处理(仍光照)就为对照组。第二依据是否处于正常情况来判断,处于正常情况下的组别为对照组,如蚂蚁在寻找食物进行中,头部触角就像天线似的,来回转动,蚂蚁的触角来回运动有什么意义呢?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触角在寻找食物中的作用。该实验需设计两组,一组保留蚂蚁触角,另一组去掉蚂蚁触角,其中保留触角为正常状态,应为对照组。

篇2

关键词:枯草;光谱仪;光谱测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71-02

一、引言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地面光谱测量对航天航空传感器定标、遥感数据解译、遥感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遥感导论》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用于地面光谱测量的仪器就是地面光谱辐射计。地面光谱辐射计能够在电磁波紫外到近红外(300―2500nm)的太阳反射波段内地物的连续光谱曲线,是建立地物标准反射光谱数据库的重要手段。植被跟太阳辐射的相互关系有别于其他物质,如裸土、水体等,比如植被的“红边”现象,即在700nm高反射。很多因素影响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包括波长、水分含量、色素、养分、碳等,这些因素是针对有光合作用的绿色植被的,而非光合作用的枯草的光谱特征由受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影响。枯草是草地可燃物的主要来源,其承载量、含水率的准确反演对草原防火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我校《遥感导论》课程地面遥感实习,选择光谱特征与背景土壤的光谱特征比较相似的枯草,进行了实验设计。

二、实验内容设计

本文以让学生们学习地物光谱的测定方法、认识枯草与背景土壤光谱反射率的区别和掌握绘制反射光谱曲线的方法为目的,设计了样点选择、目标光谱测量、绘制反射光谱曲线和光谱分析等内容。

三、实验步骤

1.地物光谱测量原理。反射率(Reflectance)定义为物体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的比值。光谱反射率(Spectral Reflectance)为某个特定波长间隔下测定的物体反射率,连续波长测定的物体反射率曲线构成反射率波谱(Reflectance Spectrum)。由于测定方式的差异,反射率波谱可以根据入射能量的照明方式及反射能量测定方式给定方向―方向反射率波谱、半球―方向反射率波谱、方向―半球反射率波谱和半球―半球反射率波谱等四种定义。因航空和卫星光学遥感技术获取的是地物某些特定观测方向的反射太阳光能量,可以近似为方向―方向反射率数据,因此本实验将方向―方向反射率数据为依据来进行。

方向―方向反射率波谱:入射能量照明方式为平行直射光,没有或可以忽略散射光;波谱测定仪器仅测定某个特定方向的反射能量。ρ(θi,φi,θr,φr)=,θi,φi,θr,φr分别为入射方向的天顶角和方位角及观测方向的天顶角和方位角,E(θi,φi)为(θi,φi)方向直射辐射的辐照度值,L(θr,φr)为传感器在观测方向(θr,φr)测定的物体表面的辐亮度值。暗含假设目标物为朗伯体。

2.样点选择。实验场地选择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北门天然草地,地处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境内,北纬47°28′00″,东经111°47′30″。选择了植被覆盖度不同的5个1×1m大小的样方(见下页图1)。

3.光谱测量。数据采集采用美国Spectra Vista公司于2013年全新推出高性能地物光谱仪SVC HR-1024I,波长观测范围为350―2500nm。分辨率(分辨率≤3.5nm,350―1000nm;分辨率≤8.5nm,1000―1850nm;分辨率≤6.5nm,1850―2500nm)视场角为4°。采集时间为2016年4月9日、4月18、4月29日10∶00―12∶00,天气晴朗无云、风力小于3级、太阳光强度充足。地物光谱测量前首先对光谱仪进行白板标定。测量高度即探头距离地物1m,每个样方的测量要选取与太阳入射角相同或不同方向进行多次测量,测量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被测样方有阴影。每一次光谱测量均记录了3个观测数据,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样方的反射率数据。

4.绘制反射率曲线。利用地物光谱仪自带的SVC HR-1024i软件进行了样本数据的预处理。对变异较大的样本数据地物光谱曲线进行剔除,然后利用该软件的Overlap /Matching功能对数据重叠部分进行匹配,再利用Merge功能对地物光谱数据取平均进行融合。

5.光谱分析。枯草属非光合作用植被(NPV),主要包含碳元素,以淀粉,纤维素和木质素形式存在,NPV的光谱特征主要受这些物质支配。在短波红外内的波动比较大,与绿色植被相反,SWIR-1和SWIR-2范围内散射占主导。从图2中能看出随着草地返青叶绿素的增加,实测光谱曲线在蓝光(0.45μm)和红光(0.45μm)处吸收特征显示明显。

四、结语

遥感课程中地面光谱测量是较重要的内容,针对该情况设计了枯草光谱测量实验设计。包括样点选择、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等试验内容。地物光谱的测量实习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植被遥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掌握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掌握绿色植被和非光合作用植被的光谱特征,能够解决对此产生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童庆喜,张兵,郑兰芬.高光谱遥感――原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实验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择与生活结合紧密的教学内容,鼓励并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设计化学实验,使之进行合理而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逐步以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归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其学科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素养打下基础。

一、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

化学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实验方法对实验的原理、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等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的过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设计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重视。因此,化学实验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化学实践素质能力的标准之一。化学实验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进行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要设计一个化学实验,就必须在理论上符合实际,设计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等必须与化学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方法论统一。例如,在设计检验SO4-离子的实验时,就不能向待检验的溶液中直接加入钡盐,而是必须先对待检溶液进行稀硝酸酸化,排除SO3-、CO3-等离子的影响。

(二)可行性原则

对于一个化学实验,我们必须保证设计的方案在实验原理、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实验方法以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等方面具有可行性。例如在除去CO气体中的少量CO2气体时,有学生选择使用将混合气体通过炽热炭层的方法,目的是想利用炭的还原性将CO2还原为CO气体。该方案在理论上可以实现,但由于木炭还原CO2是吸热反应,需要很高的温度,中学实验条件下不易实现。

(三)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化学实验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有毒气体物质生成的反应或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如果必须使用,应在实验方案中详细写明并做好防护措施。如在区分稀溴水和稀碘水(均呈浅黄色溶液)时,因溴和碘的蒸汽含有剧毒,设计实验时应通过观察其蒸汽的颜色来加以区分,若采用加热蒸发的方式则非常不安全。

(四)简约性原则

在化学实验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实验装置和采用烦琐的实验方法,应尽可能地采用简约装置,减少实验步骤和实验所用的药品,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实验。如果要除去铜表面的氧化铜,大家很容易想到用还原剂(H2、C或CO)还原的方法,可是这种方法需要高温条件才能进行,对装置和操作要求较高,不宜采用。另外,特别是在有机化学物质的制取过程中就应注意简约性,提高产物产率。

(五)环保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从实验者的利益出发,而环保性原则则是从我们生活的环境出发,对化学实验设计提出要求,这是实现生态课堂,绿色化学的重要表现。

二、化学实验设计的思路

(一)明确目标

在进行实验设计之前,设计者必须对实验题目有全面的认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才能知道“该怎么做”。

(二)确定原理并设计装置

设计者在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之后,应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筛选,从中确定合理可行的实验原理,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确定实验所需的实验药品,并设计出可行的实验装置。

(三)设计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报告

设计者须根据实验装置和实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并预想每一步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对要进行设计的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出实验现象记录表格,表格可以以实验报告的格式呈现。

(四)对实验设计方案做出评价

设计者须在实验设计的后面附上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如实验成败操作的重点、关键条件以及安全要素等,以引起实验者的重视。对于在常规实验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实验设计,设计者可标明实验改进的理由,与原实验进行对比研究,对化学实验设计方案做出合理的评价。

三、化学实验设计的策略

(一)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法

化学世界中变化多样,不同实验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同样的实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所以,设计者要想选择最适合的实验方案,就要从实验成本、实验条件、反应速率、可控制性以及产物产率和纯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如制取氧气,可采取高锰酸钾加热法,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法、电解水法、双氧水分解法等方法。设计者在对比实验成本、实验条件、制得氧气的量和纯度几个方面可知,分解双氧水法为最佳答案。

(二)根据实验途径选择最佳实验装置

设计者在选择好实验途径之后,就要选择相关的实验仪器和最佳的实验装置。设计者应将反应物溶沸点、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和性质、反应剧烈程度以及产物产量大小等因素考虑在内。在检验反应生成物时,还应考虑检验顺序。如检验C和浓H2SO4反应的产物———H2O,CO2,SO2,实验设计时应先将产物通过装有无水CuSO4的无底试管,依次通入品红溶液,KMnO4溶液,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

(三)根据实验结果的要求选择最佳的物料比

实验设计应根据实验结果的要求,合理地选择实验物料比,以确保实验现象明显。如反应原料的不同聚集状态、不同品质都会影响实验现象。

(四)根据产物的不同性质设计最佳收集和处理尾气的方案

在设计实验时,我们要遵循环保性的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尾气的处理上,对于有毒、易挥发、易燃、强腐蚀性,易氧化等物质,都要考虑合适的实验方案才能达到收集或是处理尾气的目的。设计者可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设计出更好的实验设计方案,也可以将多个实验组合在一个实验中进行系列实验,如果是无法在现实中进行的实验,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总之,设计者在进行实验设计之前,都要精心准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前提下,综合应用多种策略,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实验方案。

参考文献:

[1]胡艳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10).

篇4

(1)化学实验设计的意义。化学实验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也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独立地或在教师启发下,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成功地解决化学实验问题,从而产生成功后的喜悦,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劲动力。其次,设计化学实验方案需要学生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可以发展他们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另外,进行化学实验设计还需要学生掌握各种科学方法,如实验、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假说等,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化学实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2)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明确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是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前提。进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是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原则。它是指所设计的演示实验的反应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等,都必须与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论相一致。例如:制CO2最好用稀HCl,不能用浓HCl或H2SO4,因为浓HCl具有挥发性,而H2SO4和CaCO3反应生成的CaSO4反而会阻碍反应的进行,若要用H2SO4,则大理石必须研磨成粉末。

2.安全性。实验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和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如果必须使用,首先应注意有毒物品的吸收处理,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其次,要了解可采取哪些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并详细说明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再次,还必须注意实验操作要规范。有些实验虽然具有一定危险性,但只要按操作规程进行,是不会发生危险的。

3.可行性。设计的实验方案要切实可行,所选用的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得到满足。例如,制取CO2时就不能用C和CuO高温加热来制取,因为这个实验条件要求较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会有CO生成。

4.简约性。简约性是指设计的实验要尽可能采用简单的装置或方法,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药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且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例如,尽量采用随用随取装置,像启普发生器或装有分液漏斗的制取装置;物质的鉴别可先通过颜色、气味、水溶性、密度等物理性质加以区别。

5.经济性。综合考虑原料的用量与价格。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药品尽量少用,能做微型实验的尽量做微型实验等。

(2)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

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下述内容:

1.实验目的。要明确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通过实验要想得到怎样的效果。

2.实验原理。对于化学实验来说,实验的原理一般是化学反应方程式。对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要清楚明了。只有知道实验的原理,才能对实验所需的药品、器材、实验注意事项等明了。

3.实验用品。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品,如,药品、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等。

4.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根据原理、用品等确定实验装置,先画一个实验装置图,做实验的时候根据图连接实验仪器。对实验步骤、操作方法也要明确,实验开始的时候要预先写好,不要到做实验时才去临时决定。

篇5

1.1活动向导作用简介为了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PacketTracer特意为学生和教师添加了一个有用的工具:活动向导。通过活动向导可以使教师非常方便地为学生创建一个非常具体的网络环境,然后让学生完成这个网络的搭建与配置。通过活动向导可以对考题进行分数的设置,一般情况下每设置一个知识点系统就会给这个点设置1分,而该考试题的总分要视该试题所包含的知识点的数量来决定[1]。当我们进入如图1所示的活动向导对话框以后,可以看到左边有10个按钮,它们分别对应10种不同的功能。⑴【Welcome】是欢迎界面,这个界面对活动向导的功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⑵【VariableManager】是变量管理器。⑶【Instructions】是文字编辑器,教师命题的文字和图片部分就在这里进行编辑。⑷【AnswerNetwork】按钮可以打开一个的窗口,在这个窗口中教师可以为自己设计的网络给出答案。⑸【InitialNetwork】按钮可以打开一个界面,通过这个界面可以设置一个网络让学生来完成搭建和设置。⑹【Password】按钮可以为我们设计的网络问题添加密码。⑺【TestActivity】按钮可以打开PacketTracerActivity窗口,在这个窗口中有我们为问题网络编写的说明,也有测试该网络是否正确的按钮和重置网络的按钮。⑻【CheckActivity】按钮的功能与【TestActivity】按钮基本一样。⑼【Save】按钮的功能是将编写好的网络问题保存在磁盘中,文件的扩展名是pka。⑽【Exit】按钮是当我们结束问题的编辑工作时用来退出活动向导界面返回PacketTracer的界面。

1.2HTML基本使用介绍在活动向导中操作指南是设计网络评估测试题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操作指南用户可以知道应该怎样搭建和设置网络。在操作指南的图文编辑中,有不少HTML语言的标签,这些标签写在尖括号中,在文字的前后各有一个,成对出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HTML语言的标签。与此同时,活动向导为网络试题提供试题答案管理器这项功能。在将设计的网络连通后,会出现一个树状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我们可以为这道网络测试题添加所需测试的内容,也会为每一个内容设置分值。在树形结构列表中FeedbackWhenIncorrect栏是错误操作信息反馈栏,教师可以在这一栏中编写一些反馈信息,如果学生在这项操作中出现了错误,那么系统会把教师所编辑的反馈内容显示出来,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2]。

2PacketTracer具体实验案例

PacketTracer模拟器中现有21个实验的学习练习题以及对应的测试题,可供教师在教学、作业、测验中随意使用。每个实验,模拟器都会提供相关的知识、实验拓扑中的路由器IP地址方案以及实验任务和配置过程。根据要求,学生可以进行连线,当完成连线后,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完成情况,也可知道所得的分数。以下是其中两个实验案例。

2.1RIP路由协议相关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思路及背景:RIP是路由信息协议,是使用最广泛的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其他的距离矢量选择协议一样,它也是遵循距离矢量选择协议的规律,RIP每隔30秒就发送自己完整的路由表到所有激活的接口[3]。为了加强对该协议的学习,本次设计考虑到了RIP协议一些重要的特性,如版本1不支持不连续的网络;版本2默认时不接受版本1的更新信息等等[4]。根据这些特性,本次设计的理念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使这些功能能够实现。实验设计拓扑:根据实验需解决的问题,RIPv1与RIPv2之间路由选择的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实验设计要点:⑴掌握RIPv1和RIPv2的基本配置。⑵掌握如何让RIPv1和RIPv2兼容。在属于RIPv2网络并连接RIPv1网络的接口上执行命令,可以使得RIPv2网络接收版本1的路由信息,从而实现RIPv1和RIPv2网络的兼容。实验需达到的效果:希望通过两个实验设计的全过程让学生更加熟悉RIPv1和RIPv2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在今后路由协议的运用中做到游刃有余。实验主要涉及协议: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内部网关协议,是在内部网络上使用的路由协议(在少数情形下,也可以用于连接到因特网的网络),它可以通过不断地交换信息让路由器动态地适应网络连接的变化,这些信息包括每个路由器可以到达哪些网络,这些网络有多远等[5]。RIP是由“网关信息协议”发展过来的,可以说网关信息协议是RIP的最早版本。后来的一个版本才被命名为“路由信息协议”,是Xerox网络服务协议簇的一部分[6]。

2.2OSPF协议相关实验设计本次实验设计思路及背景:OSPF协议是一个链路状态协议,其分层次的概念深受许多企业的青睐,在许多企业网络、校园网络中OSPF都是网络规划师优先考虑使用的路由协议。基于该协议使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就有了本次实验设计的构想。实验设计拓扑如图3所示。实验设计要点:希望学生深刻理解区域的概念。OSPF提出了“区域”的概念,一个网络可以由单一区域或者多个区域组成。其中一个特别的区域被称为骨干区域,该区域是整个OSPF网络的核心区域,并且所有其他的区域都与之直接连接[7]。⑴掌握OSPF基本配置。⑵理解DR和BDR的选举过程并控制选举。同一个广播域的路由器或者一个点对点连接的两端的路由器,在发现彼此的时候,建立邻接[8]。OSPF协议同时使用单播和组播来发送Hello包和链路状态更新,使用的组播地址为224.0.0.5和224.0.0.6。与RIP和BGP不同的是,OSPF协议不使用TCP或者UDP协议而是承载在IP协议之上,IP协议号为89,工作在OSI模型的传输层[9]。⑶多路访问网络以及非广播多路访问网络的路由器会选举指定路由器(DR)和备份指定路由器(BDR),DR和BDR作为网络的中心负责路由器之间的信息交换从而降低了网络中的信息流量。OSPF协议同时使用单播和组播来发送Hello包和链路状态更新,使用的组播地址为224.0.0.5和224.0.0.6[10]。

3实验结果归纳及问题分析

3.1设计结果归纳本次设计实现了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教师编写基于PacketTracer的路由器配置的测试题目,设置分值,设置测试时间及管理密码等,并且可以跟踪检查学生对于路由器配置的掌握程度,方便辅导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这样的测试系统可以在做题的过程中了解自己配置的进程,还可以一边配置,一边检查,方便自测,查找配置缺陷、网络连通障碍等等。尽管在时间以及操作上对考生做了限制,采用PacketTracer来进行实验反倒能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速度,避免了将很多时间浪费在物理硬件设备的连接和调试上。

3.2设计中所遇问题分析本次设计中主要做的就是展现PacketTracer相对于其他网络模拟器的优势方面,从而为将PacketTracer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教学做适当的铺垫。系统设计还存在欠缺,有很多模块操作还不够人性化,对很多错误信息的处理还不够全面。所开发的PacketTracer软件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说在实现控制列表方面,不能够使用自反控制列表等。

4结束语

篇6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物理教材中,通过用条形磁铁插入、拔出串接了灵敏电流表的闭合线圈定性实验,分析插拔磁铁的快慢与灵敏电流表指针摆动的幅度关系,得出“闭合线路内,磁通量的变化率越大,线圈的匝数越多,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也就越大”的结论.在此定性实验的基础上,教材中直接引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显然,上述方法省略了“E与n、ΔΦ/Δt成正比关系:E=nΔΦ/Δt,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这一量化结论的实验研究过程.由于采用手动操作改变ΔΦ/Δt,并且灵敏电流表的指针是瞬时晃动的,实验操作、观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用充磁器和可拆交流演示变压器分别设计并实现电磁感应的定性和定量实验.充磁器结构简单,重量轻、操作方便,在物理实验室中主要是为给条形磁铁充磁,也可为U形磁铁充磁,是学校实验室中必备的器材,一种器材多种用途,它产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比一般永久式磁铁高许多,因此,可以用来定性地演示许多电磁学实验,它是定性实验电磁感应较好的方法.常见的定性实验不能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利用可拆交流演示变压器可以定量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反复实践,设计出了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创新实验方法.

1用充磁器实现电磁感应实验设计

1.1充磁器

充磁器是一种快速饱和充磁设备,是一种多种用途器材,它的作用就是给磁铁上磁,磁铁在刚生产出来,并不具备磁性,必须通过充磁器充磁后才能带磁.充磁器示意图如图1所示,由于充磁器结构上的原因,每次实验通电时间一般不超过几秒钟,否则,升温过快会损坏充磁器.

1.2用充磁器定性的演示法

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将合适的U形软铁棒套上事先绕上两组不同匝数线圈的纸筒,线圈匝数分别为n1和n2(n2>n1),然后插入充磁孔内固定,如图2所示,接通充磁器电源,可见连在匝数线圈为n2上的演示电表V2指针摆幅大些,说明感应电动势和线圈匝数n成正比关系E∝n.(2)将合适软铁棒放入充磁孔内,让连有演示电表V1(或V2)的线圈n1(或n2)分别快速、慢速穿入软铁棒,可见演示电表指针摆动幅度大些、小些,说明感应电动势与闭合线圈内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关系E∝ΔΦ/Δt.

2用可拆交流演示变压器设计电磁感应实验

2.1实验原理与实验设计

根据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当交流电通过原线圈n1时,闭合铁芯中将产生峰值稳定交流变化的磁通量变化率ΔΦ/Δt.如果水平移动变压器上端的横铁轭,铁芯不再完全闭合,一部分磁感线外泄,使铁芯中的ΔΦ/Δt变小,如图3所示.按照上述操作,可改变ΔΦ/Δt的大小.若抽动横铁轭到某一固定位置不动,此时的ΔΦ/Δt比较稳定.

2.2实验过程的实现

为了操作方便,将副线圈放在右手侧,同时在实验中注意安全,勿用身体接触原线圈中的交流电,实验过程如下:

2.2.1定性探究感应电动势E与磁通量变化率ΔΦ/Δt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将多用表V调至交流电压10V档,与4.5V小灯泡并联,串接到副线圈n2,原线圈n1接入交流220V.当横铁轭完全闭合在铁芯上时,多用表电压档测出副线圈中产生4.5V的感应电压.将横铁轭从原线圈端向左缓慢地水平移动,4.5V小灯泡逐渐变暗,当横铁轭移动离铁芯约4mm时,观察电压读数降到3V左右.利用上述直观的现象,通过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行分析验证,可以得出结论:感应电动势E与横铁轭的水平移动有关,横铁轭的移动快慢不同,使磁通量变化快慢不同,产生的电动势大小也不同.磁通量变化快慢类比于速度变化快慢,用ΔΦ/Δt表示,电动势大小与ΔΦ/Δt有关,ΔΦ/Δt越小(大),E越小(大).

2.2.2定量探究感应电动势E与匝数n的正比关系去掉副线圈,换上长导线缠绕在铁芯上替代副线圈,将导线两端与小灯泡串接成闭合线路,并将多用表与小灯泡并联.将横铁轭开口距离调至约4mm后固定不变,开始缠绕导线,由于在n2铁芯上下位置不同,ΔΦ/Δt略有差异,所以选择在n2铁芯下部的同一位置附近缠绕导线,随着缠绕在铁芯上的线圈匝数增多,可观察到小灯泡从不亮到亮的变化过程:在线圈绕到第6匝时,小灯泡微微发光;当线圈绕到25匝左右时,小灯泡已经比较亮了.在绕线过程中,观察多用表上交流电压读数,发现每多绕一匝导线,感应电动势约增大0.1V,可得出感应电动势E与匝数n的定量关系.同时观察到:从铁芯上逐渐解开缠绕的导线到第4匝时,小灯泡仍微微发光,而在缠绕到第4匝时,小灯泡却并不发光,说明有自感作用.通过上述实验,进一步进行分析探究:假设每一匝线圈内的磁通量的变化率为ΔΦ1/Δt,对应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1,则每多绕一匝线圈,ΔΦ/Δt就增大一个单位ΔΦ1/Δt,线路中感应电动势也增大一个E1,由此得出量化的结论: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即E∝ΔΦ/Δt,E=kΔΦ/Δt(1)若E、ΔФ、Δt均取国际单位,上式中k=1,由此得出E=ΔΦ/Δt(2)若闭合电路有n匝线圈,则E=nΔΦ/Δt(3)

3结束语

篇7

一、教材资源的再开发,是优化实验设计的基础

优化实验设计是在传统实验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需要学生自己探索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评估实验成败,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质,培养独立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通过优化实验方案设计,让学生体验创新发现的乐趣,使思维受阻的学生豁然开朗,并激起思维的共鸣,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从调查结果中得出,优化化学实验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设立疑问、激发兴趣,可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状态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

二、准确运用知识迁移,是优化实验设计的途径

小到知识点之间,大到整个章节,关键是教师怎样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去搭桥开路。在进行知识迁移发散过程中,应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安排联系。无数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联系学生以前或正在学习的其他学科知识,能使学生反应更快,教学效益更好。

以点带面,用一个实验设计带动了许多知识的综合巩固应用,涉及知识面较广,包括酸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压强等相关的物理知识,设计出许多精彩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主动探索,就能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并设计出较优的实验方案,充分促进知识、能力、思想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运用问题生成设计情境,是优化实验设计的核心

在化学实验设计中,要合理设置、引导学生提出核心问题,牢牢把握核心问题,把它作为贯穿实验的思维主线,围绕它进行猜想和假设、实验和分析,达到实验最优化的目的。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个体学识与智慧为整个集体所共享,经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修正,使实验设计达到最优化,也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对实验异常的再探索,是优化实验设计的提升

有些实验会出现预料之外的现象,此现象往往包含学生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我们可以抓住这些难得机会,追根溯源获得突破。

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索孕育着创新,也孕育着优化实验的机遇。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仅能体验探究的乐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

五、实验报告的科学准确,是优化实验设计的体现

篇8

【关键词】实验 设计能力 培养

近几年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乃至整个实验方案(包括原理、装置、器材选择、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等)的设计。设计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和实验,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活动。设计性实验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条重要途径。这给我们物理教师如何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一、重视基础——创新之源

创新之根源在于基础,而扎实的基础不仅来源于牢固的知识基础,更来源于知识所体现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这些都为我们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抓好课本上基本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重要基础。

例:有两杯不同的液体,现提供以下器材:(1)托盘天平;(2)弹簧测力计;(3)两个质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烧杯;(4)拴着细线的物块(密度大于这两种液体);(5)刻度尺。请你用两种方法比较它们密度的大小,要求写出:所选用器材的序号,并简要说明比较的方法。

分析:本题涉及实验原理的确定、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法的设计与表达,注重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有一定的开放性。本题可以从密度、浮力等知识入手进行解答。

用相同体积比质量的方法,来判断密度大小。相同体积的判断上,可用刻度尺测量,质量的比较用天平,此方法实质是探究密度概念的实验的迁移。

用浮力的知识比视重的方法,分别测出物体浸没在两种不同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因为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视重就越小,所以视重小的液体密度大。此种方法实质上是浮力中称重法的一个具体应用。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基本实验的教学,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各类实验的设计思想和认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运用,同时还要注意实验方法的拓展,培养实验中的发散性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重视实验问题设计,有的放矢——创新之法

新教材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提出的让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更多,这些问题大多要亲自设计和动手实验才能解答。由于设计性实验具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完成中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通常会卡壳。因此,教师不能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理解为“完全放纵”,而应充分理解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有的放矢地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化。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允许学生在实验中走弯路,犯错误,但老师要及时予以指出和纠正,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有的放矢作为一种创新思考方法是指思考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时,在掌握了一定的有关情况之后,首先应当弄清,需要紧紧盯住和瞄准的目标是什么?在设计实验中,这个目标就是实验目的。它可以引发我们的定向思维,在实验目的的引领下,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给出的条件,运用储备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分析相关物理情景,精心构思实验原理,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安排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程序,最后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例: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的实验设计时,如果教师不给以恰当的引导,学生很难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实际教学中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逐层分析,化解难点。

(1)物质的吸热能力强弱通过哪些物理量的变化反映出来?

(2)物质吸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3)物质的吸热能力与温度的变化及其质量的大小等因素都有关,因此要研究物质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时,要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实现这些方法?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强弱,实质上只需要用相同规格的加热器材,加热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可比较吸热能力的强弱,根据这些条件学生即可自行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表格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完成实验。

三、重视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活动

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延续和补充。要想真正提高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仅在课堂内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生动活泼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活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在学了“光的色散”一节知识后,可以增设“室内彩虹的形成”这一课外小实验。学了磁场后,可增设“指南针制作”这一课外小制作等。因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手脚充分解放,思维充分活跃,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灵感,实验技能不知不觉中得到充分地开发和提高。

虽然教科书中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实验活动,但仅有书上的这些还不够,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适时的补充一些。如主要利用矿泉水瓶借助其他辅助材料,可自行设计完成哪些实验,说明了哪些物理原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脑思考,设计出几十种实验方案,涉及到力、热、光等的许多知识点。通过类似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在实验中,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整理、概括等能力。

四、重视科学调查

加强实验设计能力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设计一些只知实验目的不知实验结论的设计性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实验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并独立得出实验结论,将使学生克服对老师过分依赖的习惯,以及提高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提高学生独立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仅有利于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形成,同时会养成科学而严谨的思维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热情。这可以通过分阶段、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学生科学调查来得以实现。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课后可布置学生对城市建设中的光污染现象进行调查,调查玻璃幕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或危害?如何预防光污染?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科学调查活动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成立若干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

(2)教师要经常性地指导和培养学生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

(3)将教材中设置的和教师自己补充的小实验和小制作内容,按教材知识的编排特点分阶段以各小组为单位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或产品更新换代制作。

篇9

一、化学实验竞赛促进本科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作为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四大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知识,设计的参赛项目是“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和分析”,其中提取溶剂的选择和标准曲线的绘制等方面均需要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相关知识。在实验前期的准备阶段,参赛学生通过翻阅文献和相关书籍,再一次地回顾了在大学本科低年级已经学过的基础化学知识。除了巩固基础知识,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应用仪器分析两大重要的色谱分析方法———“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绿原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理解了它们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而反复多次的仪器操作又能够促进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理论知识。我们组的参赛作品属于综合实验方向,所谓“综合”是指取消二级学科专业界限,在化学一级学科层面上建立的全新的内容交叉、技术综合型实验项目,要将跨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融会贯通在一个实验中。实验项目的创新点之一就是以中药材金银花作为实验样本,对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绿原酸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融合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等多个二级学科内容,初步涉及中药的提取、分离、分析知识,学生因此提前接触了药物分析、中药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药学专业知识,了解了药物的质量分析和质量控制途径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利于对本科高年级药学专业科目的学习。

二、化学实验竞赛促进本科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在化学实验竞赛中,我们在化学实验技能、化学计算、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仪器使用和数据采集及其分析处理、实验报告、图谱解析等多个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虽然平时的实验课程对此也有一定的训练作用,但实验设计竞赛的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更强,需要我们全程控制实验,此外还能够获得专家和老师专业的指导,对实验过程顺利进行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化学实验竞赛促进本科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

在确定实验课题之后、正式开展实验工作之前,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大量文献综述和必要的预实验,从而制订出完善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文献检索方面,学生通过查阅中国药典、中药提取分析方向的资料以及大量有关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实验研究,以药典的检测方法为主,辅以在预实验中已验证行之有效的实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出了提取分析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初步方案。因为以往化学实验课程中,大部分的实验都有固定的方案和实验步骤,使学生无法从实验参考书籍上找到对应的实验方案,从源头上杜绝了学生懒于设计实验这类问题的发生,使学生主动思考。在不断修改实验设计方案过程中,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化学实验竞赛促进本科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

实验操作能力是化学类学生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之一,而目前存在一部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现状,因操作失误而产生的实验事故也时有发生。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和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的管理与重视不够是在校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学生自己必须端正态度,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努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我们整个实验阶段,也发现了一些操作问题。例如定容过程中胶头滴管需要垂直伸入并贴紧容量瓶颈而不是悬垂滴定,在移液过程中取液要控制在液面以下1cm处。这些虽然都是简单的实验步骤,但学生出现了细节上的错误。而在实验竞赛中,团队在一起进行实验,错误就会显现出来,学生因此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除了纠正基本操作问题,学生还学会了薄层板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这本来是在本科高年级才会接触到的实验操作,因为参加实验竞赛的缘故,学生提前接触并自学掌握,比同年级其他同学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三)化学实验竞赛促进本科生实验分析能力的提高

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突发性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得学会分析。在平时的实验课上,实验老师会帮忙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以至于部分学生产生了依赖性,不懂得自己查阅资料进行摸索和验证。实验竞赛虽然也有老师指导,但细节上的问题还是需要自己去处理。我们组在做薄层层析法定性识别绿原酸的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按照文献上的条件操作,但薄层板上没有斑点的问题,在查阅资料之后,经历了换用展开剂和提高标准液、提取液浓度的不断尝试,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薄层层析。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也相当重要,在获取化学实验数据之后,处理实验数据是实验的必要环节,快速而准确的数据处理对获得有益的实验结论非常重要。而在这其中,计算机发挥着特别的作用,Origin是化学实验数据处理以及科学绘图软件的较好选择。绿原酸标准曲线的拟合,高效液相色谱图的重现,标准系列绿原酸溶液高效液相三维图像的绘制,无一不需要Origin的辅助。不同于以往的简单计算,复杂样本分析实验中的数据往往庞大而繁杂,只有借助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加上实验竞赛的要求比一般实验高,我们利用Origin进行难度更大的计算处理,使得学生的数据处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化学实验竞赛促进本科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现在很多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只会一味地按照课本上或老师给定的方案进行实验,不善于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深究,这也是阻碍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因素之一。而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的训练才能养成。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独立完成一个实验之前,学生做实验往往思路不清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仅仅是按照既定方案操作,也不会进行反思。但当学生自主操作整个实验时,各种问题就会迎面而来,总体的实验步骤顺序,条件改变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问题以往不需要学生考虑,是老师的问题。现在学生改变了这种侥幸心理,自己反复探索实验条件,才得到了最终实验方案,整个实验流程条理清晰,体现了从药材—提取—TCL鉴定—HPLC定量分析的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通过设计整个实验方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四、结语

篇10

1.1试件尺寸的选择

混凝土是由粗细骨料、胶凝材料、水、外加剂及掺和料组成的人造混合材料。由于混凝土材料的特殊性,研究其在强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力学性能通常采用大直径SHPB实验装置。本试验采用安徽理工大学Φ74mm直椎变截面SHPB。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利用大直径SHPB实验装置研究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试件的长径比宜为L/D=0.4~1[3-4]。本实验选用试件尺寸为Φ74mm×37mm。

1.2模具的设计与制作

由于混凝土拌合物状态的可塑性,硬化后强度继续发展。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利用Φ75mmSHPB试验装置进行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试件的制作采用钻机取芯的方法,要求钻头的尺寸和试件尺寸一致,成本较高。为保证试件尺寸的统一,自行设计两片式定型组合钢模。

2低温混凝土配比设计

低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常温混凝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性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原材料的物理性质(如水泥的品种、骨料的种类、级配等)、配合比、含水量、养护条件等。考虑到低温混凝土材料实验的统一性,进行了C30、C40、C50三个强度不同强度等级,4个低温养护条件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原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该试验拌制混凝土所用材料有水泥、砂、石、水和早强型防冻剂。其中水泥采用淮南市八公山水泥厂的42.5级P.O;砂:河砂,细度模数为2.7,颗粒级配良好,含水为5.5%;粗骨料:人工碎石(瓜子片)(公称粒径5~15mm,连续级配),含水1%;水:自来水;外加剂:CN-3早强型防冻剂(其掺量以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算)。以上材料质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2.2配合比设计

分别进行了C30、C40、50三个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的拌合物状态的和易性及其强度均符合设计要求。按确定的配合比称量材料,其中材料的计量误差均符合有关规定,机械搅拌,装入设计模具,确保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机械振捣密实,制作试块。

3试块制作与低温养护制度

混凝土的低温养护条件有恒负温养护和变负温养护。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选择了标准养护(标准养护箱)和恒负温养护(其中养护温度有0℃、-5℃、-10℃和-15℃。混凝土试块制作成型后,低温养护24h后拆模,然后放入恒温恒湿养护箱进行负温养护,其中低温箱的温度控制为-30℃~+30℃,温度测试精度为±1℃。养护至规定龄期。把试件取出用电动打磨机进行两端面的打磨(确保试块两端面的平整,使试块两端面的不平整度控制在0.02mm以内)。然后继续放入相应低温养护箱养护24h后取出进行冲击实验。

4冲击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