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范文

时间:2023-03-25 15:4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新课标

篇1

一、双基扩展为“四基”,“双能”调整为“四能”

新课标》在数学课程的育人方面,进一步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能力培养,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将“双能”调整为“四能”,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这正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体现。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注意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双能变四能;过去的“双能”指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新课标指的“四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涉及的是未知。因此,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是一种自我超越,不仅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概括,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

二、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2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就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要从孩子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定要重视教学的导入艺术,特别是新课的导入。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丰富多样,源于教师怎样灵活的选择设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通过讲故事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这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为这种形式能够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融入到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故事内容的导入,例如,在小学数学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向学生讲述《三个和尚》的故事,当教师将故事讲完以后,教师可以将故事中三个和尚因为分东西和进行的吵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可以伺机设置疑问:三个和尚自身所抢的那份是否就是最大的?同学们能不能予以证明?学生通过听故事已经激起一些兴趣,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积极地去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思考。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融入进学习中去,使学生能够畅游在故事中,当学生进入到故事里时,也就相当于学生已经进入到教学课堂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被激发起来,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自然就津津有味。

二、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新课的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应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眼、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以旧引新,复习导入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孔子云:“温故而知新。”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类比方法和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联接点构建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这样的导入水到渠成,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复习导入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复习仅是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导入新课。教师在具体导入过程中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复习导入的知识与新课内容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避免发生导入内容与新课知识之间的脱节;导入新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只有这样导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操作演示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句具有深远意义的话:人的手和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人的手能够使人的大脑得到极大地发展,与此同时,人的大脑还能够使人的手得到相应地发展,使人的手创造出很多工具、镜子等。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操作研究导入新课能够对学生的探索意识予以培养。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认识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实际感受一下一个图形的边长具体是指图形的哪一个部分,这种设计就能够使学生动脑去思考,动手去进行触摸。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在学生的面前就有了很直观的展示。

五、合作探究,实验导入

小学生活泼好动,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通过观察实验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开辟了良好的途径,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分组讨论、分组实验等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比较,不知不觉发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在合作中实验,在实验中合作,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运用这种方法导入应注意:实验的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六、巧设游戏,趣味导入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教师安排有趣的教学导入,让学生在玩中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的意识,并由无意注意上升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导入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导入时应注意:所设置的游戏应与所授新课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切忌让学生沉迷于游戏之中,忘记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导致本末倒置。

我认为要做好以上几点,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应以以上的几个关注为主导,用好主导的催化剂,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而学之,善学而知之,学而乐之”,把探索求新的精神变成学习乐趣,让探索成为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莉,陈秋宾编著.《做创造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篇3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信息交流的媒介,也是辅助师生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现实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板书越来越少了。原因一,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发生显著变化,板书什么内容显得迷茫。原因二,多媒体迅速普及课堂,教学课件不断推陈出新,板书确有被淡化的倾向。笔者在一次名师课堂中观看了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相交与垂直》,板书精彩、和谐的呈现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思绪万千。

一、板书谈话伏笔难点

板书片段一:

这是黄老师简短开课内容的板书。咋看此板书让人狐疑:什么课?数学吗?通过师生交朋友的话题明白甲是乙的朋友,乙也是甲的朋友,老师用符号语言简明表述甲乙互相成为朋友。在箭头的指引下,文字的表述下学生真切的感受并理解到了互相是什么意思。真让人醍醐灌顶,原来老师是借朋友的话题提前理解这节课的重难点词语,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果不其然,老师又追问互相学习什么意思?互相帮助呢?互相垂直呢?层层跟进,引入新课。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常会创设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知,黄老师不光做好了情境创设,而且配上一目了然的板书,着实让人意外和信服!(见板书一)

二、齐写汉字铺垫 新课

板书片段二:

“垂”字有些复杂,咱们一起来写一写。老师板书,学生书空,一气呵成写下3个垂字(见过程一)。与数学课风牛马不相及的汉字书写,被老师利用得得心应手,这节课同学就要学习垂直、垂线、垂足(见过程二),它们是什么意思了,随后配上3个大大的问号(见过程三)。醒目的问号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欲望。醒目的六个大字告诉学生本节学习的重点,研究的内容。板书真是直观!

在新课标下师生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中发生了较大变化,黄老师利用有趣的书空,大大的问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摘要重点探讨概念

板书片段三: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本节课学习的是几何概念,黄老师却采用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科本位,多媒体直接出示三个概念。要求学生先要看清楚,接着看懂、理解,最后能举个例子讲给同学听。黄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方法学习什么是垂直、垂线、垂足。学生时而细语,时而思考,时而动手实践。什么是垂直?老师带着学生打开了第一个问号,并且顺手擦去了它,这个小小的动作体现出板书经济适用。你认为那些字重要?学生七嘴八舌的说,老师认真的板书记录,把概念的重点字词初步摘要在黑板上(见板书三)。

摘要已经是重点中的重点了,老师还逮住不放,抽学生上台圈最重要的内容。黑板上圈的同学无法下手了,下面的同学在老师的煽动下猜会圈什么,还说出了充足的理由。到最后全都圈起来啦。在圈一圈的板书行为中师生咬文嚼字,明确几何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几何的概念和语言,可以较好地为学习数和度量概念做准备,还可以促进其他数学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老师在板书中逐一打开先前设置的问号,灵活方便,有扶有放;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完善认知;利用板书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成果。老师注重板书生成过程,较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四基教学培养目标。在板书中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妥善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系,牢牢树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四、黑板画图直观演示

板书片段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学习指导》(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教学几何课老师们常常用多媒体作为帮手,花大量的时间制作好课件,上课时直接呈现。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要注意合理运用,注重实效,做到与课程内容整合,致力于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作为全国名师的黄老师,反其道而行之回归传统,采用一支粉笔、一块三角板、一块黑板,直接画图板书教学几何课,以四两拨千斤的架势解决了互相垂直的建型过程,效果奇佳!第一条直线画在哪里?老师利用三角板不停的在黑板上灵活移动,学生明白第一条直线随便画在哪里均可,这一过程的展示如果用多媒体,制作肯定费时、展现肯定生硬。第一条直线老师征求学生意见后选择斜着画(如图线a),摒弃了大多数老师习惯画水平直线的方式,这细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第二条直线怎样画?老师又比划起来,在学生的指挥下画出直线b,为了证明是互相垂直的,老师画图时特别强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出垂线,还做了一个“画蛇添足”的动作,在黑板上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一一量了四个角,无声的再一次强调互相垂直必须相交成直角,故意为之的动作加深了概念的理解,板书用起来真灵活!黄老师采用黑板画图板书演示,本堂课同样实现了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培养,而且演示了图形的生成过程,解决了画图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板书让图形“动起来”,在“运动或变换”中来研究、揭示、学习图形的性质,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性质的本质认识,另一方面,提升了几何直观能力。

篇4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在小学的各学科教学中,数学始终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学科,一直都处于重要位置。这次课程改革,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小学数学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理论与实践逐渐暴露出许多复杂的矛盾冲突,评价方式的改变对教师和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多和更新的要求。

一、谈一谈关于“学生兴趣”与“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问题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但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孩子们如何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而言,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他们的意志、听从他们的安排,尤其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要求每个孩子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和提高。当孩子对数学缺乏兴趣时,“学生兴趣”和“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如何既能满足兴趣又能达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就是坚持人性原则,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如何获得自信和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我以为只有新的“数学课堂”才有可能改变一些什么。

二、谈一谈关于“数学新课堂”的出现问题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提高。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孩子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也应得到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在新课堂中,传统教学方式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是“催化剂”,他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学会学习。这种新课堂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把知识装进脑袋中,而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习的新知识有效地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变成自己的思想。

我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娃娃,刚开始接触新教材、新课堂确实难适应。但经过我们一年以来的努力和尝试。我发现孩子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高,喜欢数学、更喜欢上数学课、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上数学课好好耍哦!”我喜欢听到这样的话语。课堂虽说很轻松、活跃,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片区前列。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新课标也十分关注,他们都觉得这些娃娃表现就是不一样――敢想、爱说、肯动脑,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功吧!

三、谈一谈关于“课程改革”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关系问题

在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老师谈的最多的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已不适应课改的需求。所以只有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

面对农村学校各种资源较缺乏、信息较为闭塞的情况下,我们深知要设计一堂好课往往感觉力不从心,课程紧、任务重、事情多,但我们仍然以极大热情投入在新课程改革的行动中。担心和困惑并存,办学条件的缺乏与新课程要求的、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的、担心基础知识的缺失与教材体系的不尽完善等等。这也同时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课程改革、适合自己的践行之路;要求我们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发展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和学习,要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新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每位教师都应有自己的教学规划:获得知识、充实自己、实施研究、改进教学、反省批判、自我更新、关注学生、关注发展。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中老师和孩子一定要互助互学、转变角色、培养兴趣、消除矛盾。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主动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学精数学。

篇5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26-01

一、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变化

新课改已经融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难题,但更多地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教师难予适应新课改

参与实施新课程的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的理解和行动表现出来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的教师的素质以及素养与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只考虑合作的形式而未能考虑合作的时机。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学生学习评价缺少个性化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啪,啪,啪,表扬他!”“嘿,嘿,你真棒!”的表扬声。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

3、课堂教学方式较陈旧

在数学学习中,有的教师,直接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学生没有目标,讨论研究很长时间,却得不出什么结论,致使不少学生将数学学习与游戏等同起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打着课改的幌子,走的是过去“放羊式”的教学路子。而与之相反的是,不少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思考不出结果,于是小心翼翼地看到,学生稍有困难马上进行指导,看似启发学生思考,实则是将生动活泼的探索过程变成了变相地灌输,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木偶,新课改只是给“教案剧”增加了一个美丽的外包装。

三、新课标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1)备课:变备教材为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解决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论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如何培养学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制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其次,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2、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1)培养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鼓励学生多说。首先,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3、教学互动,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是使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彼此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

4、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同时结合新的有效手段

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适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学质量

作业是任何一个学科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现阶段的作业效果又是否令人满意呢?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应试为中心,重点在于传授各种数学知识,缺乏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素质能力提升的思考。下面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进行分析。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大多采用题海战术,大部分的作业除了课后的巩固练习之外,还存在许多的辅导练习册,甚至还有家长规定的额外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其本质仅仅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这样的作业设计尽管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1)教师在进行练习中,所进行的关于仿照例题的题目过多,并没有足够的创新的题目,这样只能使学生进行简单的重复行为,并不能使知识得到充分的巩固。(2)单纯的计算题过多,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在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题目过多,没有重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充分地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单纯地追求知识的传授,没有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措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根据新课标来进行作业设计,要充分地尊重以及认识学生自身的特点,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数学思维,进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1.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真正地从学生出发,掌握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而小学生其本身仅仅是孩子,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一系列的具有层次性的教学题目,而题目应当充分地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教师在讲解方程时,可以运用鸡兔同笼为背景,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的背景,逐步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与思维能力。

2.体现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应当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自身理解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具有个性化的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魅力。

而所谓的小学数学思维主要包括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当注重通过各种数学练习来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所以,在进行作业选择的时候,教师应当设计一些需要通过合作来进行问题解决的作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进而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新课标;作业探究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使素质教育更加向前发展了。因此,我们借助这个力量使教育教学更加完善发展。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要紧紧抓住创新教育这个中心,开展新思路、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具有创新的思想。我们就作业布置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讨,主要是围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更新传统的一些做法,使作业这个训练手段得到升华和提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能。下面就和广大同仁谈谈这一做法,望大家予以指正。

一、设计新颖有趣的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由此可知,我们在布置学生作业的时候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算啊、写啊。那些机械、死记硬背、硬模仿的做法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要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让他们非常喜欢做作业,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写作业热情,不再把写作业看成是思想负担,这样对减压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让学生写写关于学习数学的周记,参与编辑数学小报,做做数学游戏,讲讲关于数学的小故事,等等,都会增加学生作业的有趣性,调动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要布置发散型的作业

所谓的发散型作业是指一个问题有多个解答方法,也就是一题多解,这样的作业训练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被一个答案所约束。他们的思维更加的广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我们学校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应该怎么来计算?”学生回答了很多,有的说算算每个班级多少人数,然后累计总数,有的说算算全校有多少男生又有多少女生,然后累计总数……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认识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三、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篇8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由三条线段围咸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基本条件,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二、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三、正反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这个定义里,要特别注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概念。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方程,除了正面揭示外,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做如下练习:

在下面各式中指出哪些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

5+3x=8 4x+5×3 3.7x=14.8 9+3×2=15 x=8+9 x÷5=25

通过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学生对方程这一概念就理解得更为深透了。

四、模仿和变换。

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但是,在运用概念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机械模仿和简单变换,要注意进行合情的推理和创造。

如“平均数”概念的教学,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只要能记住平均数的定义,会计算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就可以了。往往满足于变换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模仿套用公式进行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平均数的概念,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作为代数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意义。因此,教学平均数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把握平均数的特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概念的应用教学设计如下:

1.把握平均数的特点。

(1)估平均数。一组同学在演讲活动中的得分分别是6、8、9、8、8、9,估计这些数的平均数,并说出估计的理由。

(2)找平均数。每一幅图中的横线表示图中五个数的平均数,请你判断哪一幅图是正确的,为什么。(图略)

(3)议平均数。平均数是个什么样的数?

2. 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平均数解读信息。

“某地区上一周的平均气温是14度。”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理解:这一周不是每天都是14度,有的比14度低,有的比14度高;这一周每天的气温在14度左右的比较多;把一周的气温加起来除以7是14度;估计下一周的平均气温也在14度左右。

篇9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学法指导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最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当我们把数学问题融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这些内容时,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问题。因此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并用实际生活场景或用动画片、童话故事、游戏活动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简单的统计”中,创设了“动物王国开运动会”的情景: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许多动物报名想一显身手。小朋友对开运动会都有愉快的体验,对开运动会的情景十分喜欢。当老师提出“你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我想知道这次运动会设了那些项目?各有多少动物参加?”有的说:“小动物们喜欢哪些运动项目?”问题的情境与学生的情境距离相近,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就主动并乐意去数一数、分一分。

二、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

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能使学生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一次,我在四年级上课时,向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五一”节放假,“我”和妈妈要从滨海去上海、无锡旅游4天。妈妈先把车票价格、住宿价格和所需要的乘车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让“我”设计出最省钱的旅游线路方案。

妈妈给出的清单如下:

滨海――上海,车费50元,乘车时间6小时;无锡――上海,车费20元,乘车时间2小时;滨海――无锡,车费40元,乘车时间5小时。上海住宿价格:200元/晚;无锡住宿价格120元/晚。是先去上海,还是先去无锡?面对丰富的信息,教师指导学生从节约经费的角度,讨论有几种方案,并思考哪种方案最省钱?学生读材料,对相关信息展开对比、质疑,有的学生发现不管先去上海,还是先去无锡,所需车费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海住宿费高于无锡,尽量少在上海住宿,抓住这一点,就能节省费用。经过思考并计算,学生很快就设计出两种旅游方案:(1)滨海――上海――无锡――滨海,在上海玩一天半,住宿两夜,在无锡玩两天,住宿一夜,合计车费住宿费630元;(2)滨海――无锡――上海――滨海,在无锡玩一天半,住宿两夜,在上海玩两天,住宿一夜,合计车费住宿费550元。经过比较,第二种方案省钱。处理信息、设计方案、寻找规律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他们不仅体会到了正确处理信息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而且在自我处理实际问题中建立了信心,提高了能力。

三、强化数学思维方法的指导。

对学生进行数学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无疑会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在数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时采取了什么方法,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因此教师应积极地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怎样想的,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思维成果,体会不同解题策略的平台,引领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促进思维发展。

案例:比较53( )48+15

生1:因为48+15=63,所以53

生2:因为48+15估一估就是六十多,应填小于号。

生3:48+10就是58,已经比53大了,所以填小于号

生4:因为48+5=53,那么48+15就一定比53大,所以53

生5:如果40+15的话就是55,已经大于53,那么48+15就一定大于53。所以53

……

虽然53

四、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篇10

关键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 内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30-01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有个体差异的,它关乎一个人的感受以及感悟数学的水平。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观察想象,积累直观表象经验

观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经验的方法,是获得并积累直观表象经验的重要渠道,也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获得的起始阶段。小学某些数学知识并不是以逻辑推理为准的,某种程度上数学知识的形成依赖于直观。因此,通过观察想象,积累丰富的直观表象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指一指这些物体上的圆,并请学生说说还在哪里看到过圆,再让学生想一想之前认识的平面图形和圆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辨认常见物体上的圆,激活关于圆的已有认识,并通过想象,初步建立了圆的直观表象。

二、归纳概括,积累数学思考经验

从数学学习的过程看,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知识的应用,还是在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经验的积累都离不开概括与归纳。数学思考的经验可以产生于概括归纳的思考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处处都能运用到概括与归纳,只要教师精心编排,发展数学思考经验这一教学的重要目标不难实现。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例题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计算,否则就失去了一次帮助学生自己体验概括、归纳“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的机会。在比较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产生简化的心理需求,从而确定简化竖式的必要性。这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了算法,还经历了数学思考的过程,从而积累了相关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猜想验证,积累探究发现经验

猜想是探究的开始,但猜想并不是凭空臆想,提出猜想,是需要验证的。这样的活动在数学课堂中比比皆是,学生在探究发现过程中的体验,是数学知识不能涵盖的,是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统计》时,出示习题:小明6~12岁的身高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这幅统计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可引导学生从三个层次思考:1.观看统计图,回答各年龄段的身高是多少厘米;2.分析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如:哪两年间身高长得比较快?或比较慢?3.由此推测,小明14岁时身高可能是多少。

在这个活动中,利用已有数据进行猜想,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已有数据提出想法,而不是瞎猜,也就是说要通过验证。比如若想成为排球运动员,12岁时的身高是180厘米,就是与已有数据背离的主观想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本校12岁学生的平均身高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合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综合运用,积累解决问题经验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综合与实践。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上,一要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二要展开观察、想象、归纳、操作、猜想、实验等诸多活动;三要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能得到加深,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经验又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

例如,教学一下《小小商店》时,进行模拟商店活动。课前准备:发动学生准备好各种玩具及学习、生活用品,再指导学生调查各类物品价格,为商品设计价格标签。布置好三个柜台:“生活用品”“学生文具”“趣味玩具”。这时提问:商店里除了商品还有什么呀?从而引出:竞聘“柜台经理”“售货员”的活动。最后让其余学生扮演“顾客”,拿着自己的学具人民币到“模拟商店”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需要运用分类以及加减法的知识,再加上在生活中学生都有过直接或间接购物的经验,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愉快地度过了这节课。这既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数学,丰富了学生将数学课本知识结合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经验。

综上所述,知识可以传递、技能可以传授。基本活动经验是综合性的,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都有体现,是学生个人的直接经历和感悟,是不能被传播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