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25 17:2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篇1

【关键词】新教材 初中 数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过去历来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要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我本人的教学,主要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在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

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每一章节基本上都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家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

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举也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动员起来了,那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四、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篇2

关键词新教材 初中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过去历来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要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我本人的教学,主要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理论学科,教师教学习惯了按部就班的教学顺序,先介绍数学知识框架,再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强硬地把知识点抛给学生,满堂灌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和难以理解,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探究热情减弱,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到了初三,学生为了顺利考上重点高中,埋头于试题的学习,通过做大量的模拟试题来提高自己,数学的学习兴趣早已跑向一边,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教师要从学生学的方面考虑教,多想想自己教的内容,教的方式,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感受学习的乐趣,积极探究,学习效果明显。所以说,教师要转换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来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①利用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探究思维的兴趣。问题能让学生摆脱思维的惯性束缚,走出学习的死角,犹如让学生看到光明,提起学习的精神,投入新的思维过程。②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能把抽象的数学符合、定理、证明的过程展现在屏幕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解决了重点和难点问题,符合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学生在不感到困难的学习中兴趣高涨。③给学生讲述有关数学的历史、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数学家的趣闻等。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让学生知道古代人们的智慧,在世界上所处的领先地位,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态度、职业水准、丰富的学识都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兴趣、思维等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的,构成了教学的共同体。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状况。因为教学活动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只有符合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迎合了学生的心理,才能发挥教师教的作用。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三、优化思路,变化讲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解题思路优化的分析和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和思维发展,能为学生培养严谨、创新的学风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教学上的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可以优化学生思维,因此要将一题多解作为一种解题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可以产生多种解题思路,但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质的提高,要对多解比较,找出新颖、独特的最佳解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解思路。在数学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解题的多样性,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炼出最佳解法,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对于例题的选择,应选一些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尤其要突出重点,反映新课标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在例题的分析和解答时,要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之目的,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实现学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

四、复习基础,重构知识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还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对教材的理解是零碎的,解题规律的探究是肤浅的。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教材,构建知识结构,让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方法技巧,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其次是深入挖掘教材的例题,并以其为主要素材,编拟成突破一个重点、攻克一个难点、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能力的训练思维模式来深化学生的思维,要求他们着眼于教材,扎扎实实从实际水平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充分体会基础知识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切实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对所学知识有个成效性的提高。最后,进行一些数学专题来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能力。特别是在综合复习中,教师要以思维突破为主线,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重视数学题的缜密性与分析问题的思维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激发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他们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扫清学习上的障碍,铺平道路,提高成绩。

五、结合思维训练,强调合情推理,调整证明的要求,强化理性精神

1、加强几何语言的训练与画图教学,是空间与图形顺利进行推理的前提。

2、培养学生的合情与演绎推理能力,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循序渐进。 初中三年级整体一个要求是合情推理。初一是要求能用语言表达推理,不过分注重格式。初二形成推理格式。初三可简化一些推理步骤。另注意合情推理并不是不要逻辑推理,而只是在教学中不要要求太高,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结束语总之,通过这次新课标的数学学习,发现我们在实施这一节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用符合学生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去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初中数学;认知心理

初中数学对于小学数学和高中数学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这个阶段数学学习的难度不断提升,导致很多学生不太适应该阶段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学不明白”的心理,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初中阶段,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助力初中数学教学,这不仅可以使教师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

一、教育心理学与初中数学教学

1.教育心理学

数学教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目前正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其体系和理论尚不完善,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该学科有益于教师分析学生学习的心理,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和教学改革思路。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可以助力改进教学模式,有利于保障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教学氛围。

2.学生认知心理与心理学应用现状

当前学生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主要表现为学习过程中没有循序渐进,没有做到环环相扣,随意性较强。如,学习知识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没有找到学习规律和技巧,对相关的知识没有敏感性,有些甚至沿用过时、单调、机械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不强,主要体现为数学基础薄弱,语言文字理解力较差,影响数学学习,更没有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甚至还没有弄清数学概念之间、定理之间的联系,知识学习缺乏系统性,不能有效地使学习条理化、规律化。心理学是一门体系完整且内容全面的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众多分支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学校教育是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目前,心理学理论已经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入素质教育阶段,心理学理论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和主动学习等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快乐学习数学、主动学习数学、轻松学习数学。可以说,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极其重要的,心理学理论是初中数学教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理解与应用心理学理论。

3.心理学理论对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重逻辑思维的特点,使得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难度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环境,不能及时找到学习初中数学的适当方法,及时调整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就容易在数学学习中感到力不从心和无从下手。此时,就需要借助积极心理学和数学教学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来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研究积极心理学和数学教学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充分理解和领会这些心理学理论所蕴含的实践价值,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帮助学生摆脱消极负面情绪的影响,调动学生对于学习尤其是初中数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数学的理念和方式,最终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积极心理学和数学教学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对于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和学习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应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高效地应用心理学理论。

二、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同理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换位思考、倾听以及表达尊重等方面。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是“讲”与“听”的关系,这种关系形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掌握,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同理心”心理学理论改变教学模式,教师由“讲”变成“分享”,学生由“听”变为“互动”,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平等,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课堂地位,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友好和平等,进而形成和谐、融洽、平等、友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地掌握,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交给学生来讲授,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点与困惑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题目来帮助学生攻克难题。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形成友好、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2.“登门槛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是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低、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低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高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初中,正值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敏感、内心脆弱、不够自信、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烈、具有十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自尊心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登门槛效应”,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以及设计教学环节,形成更加具有层次感、个性化的教学氛围,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对课堂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都给学生合理地制定学习目标,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一方面,目标的设立能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来帮助他们高质量地完成课堂目标;另一方面,口头表扬等激励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权威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权威效应”鼓励学生上进求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性格、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视榜样为前进的动力和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权威效应”理论,用榜样鼓励学生上进求学,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进取心。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榜样,既要避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挫败感,更不能让学生滋生骄傲自大的心理。例如:对于数学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数学小博士”的称号;对于在数学课堂上互动性和参与度比较高的学生,可以给予“参与小达人”的称号。这些学生往往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向优秀榜样学习来提升自我。同时,榜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个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也可以给予“进步之星”的称号,使其成为其他人的榜样。

4.“社会合作的心理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合作的心理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确立一种合作关系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果。多伊奇(1973)通过合作与竞争的实验研究发现,当群体成员的目标与手段都是积极的并相互依赖时,其合作便会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其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在合作交流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合作变得愈发重要,合作双赢的案例数不胜数。对于初中生,正处于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十分强烈的时期,学生的人生阅历不够,而且他们对于合作双赢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学习中常常出现不愿意互帮互助的情况,甚至出现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和小组作业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学习和利用“社会合作的心理效应”,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懂得“1+1﹥2”的真谛,学会主动分享学习心得、互帮互助。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合作,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例如,班级可以成立数学学习互助小组,学生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作业,通过共同探讨和交流来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养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更清楚地认知自我,增强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懂得合作可以双赢。再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懂得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增加学生的数学教学参与度,而且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激励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做到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教学具有开放性。为此,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效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将人们的感觉数字化、将人们的生活精微化。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本人先安排了这样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请学生把他(她)的年龄加上2,再乘以3,然后减去5,再减去他(她)年龄的2倍,把所得的结果报给老师,由老师猜出他(她)的年龄。一个学生报出所得结果是15,通过解方程3(x+2)-5-2x=15即x+1=15,解得x=14,马上猜出这位学生的年龄是14岁,老师说出答案后,学生的好奇心马上提起来了,他们急于想知道老师是如何猜出来的,这时,我告诉他们:“当你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后,你们也可以猜出别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劲头十足,听课十分认真。

二、通过数学活动进行有效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本人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例如,在学习“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内容时,我先请两位同学甲、乙上台来做一个抛掷两枚硬币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抛出两个正面:甲得1分;抛出其他结果:乙得l分,先由甲抛掷10次,乙记录得分,再由乙抛掷10次,甲记录得分,最后统计得分高的人获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踊跃举手要求上来做游戏,我就请了两组(4位)同学上来做这个游戏,然后请同学们判断这个游戏是否公平,学生们先从黑板上的数据直观感受到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我再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个游戏不公平的原因何在,学生们经过分析,得出甲、乙两人获胜的机会分别为25%与75%,接下来我再请学生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使游戏成为一个公平的游戏,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学生都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还向我提出要多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类似的有趣的活动。

三、加强交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提出了数学交流方面的教学要求,我国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数学交流能帮助学生达成对事物全方位的理解。通过数学交流,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对问题的全方位的理解。在数学课堂交流中,让学生提供多种证明方法、一题多解,正是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重视数学语言的学习

对于书上的定义、公式、法则与定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使学生认识数学语言的简洁、准确、严密。同时,要加强数学语言之间的互译,如对代数的法则进行文字与符号之间的互译,几何的定理进行文字与图形、符号的互译。同时,还要加强数学语言与口头语言的互译。口头语言是学生熟悉容易理解的,进行两种语言的互译,可以使学生学会把抽象语言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把非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与应用。

2.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讨论时,学生可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提问、反驳、论证等多种活动,并与别人的思想进行比较,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每一个学生要发展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反省性思维等高层次思维能力,他就应该从更多角度看问题,感受更多的问题情景。因此,让学生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将自己真实的解题思路及思想说出来,形成一个充满对话交流甚至辩论争执的开放性情景,这样的课堂讨论既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进行“说数学”的训练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而且要善于“说数学”。要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可以在课堂上安排“说数学”的活动,它包括:说自己编写的问题:说出题目的解答以及解题的“困惑”、解题后的反思:总结老师一节课或一单元所教的知识、重点、难点;说自己的学习体会,读书上的“阅读材料”的体会以及阅读课外读物的体会等等。通过“说数学”,可以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帮助学生调整思维策略和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时间与空间,同时也增加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往。

4.创设“写数学”的机会

写作并不只是语文的专利,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情境,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有效形式。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

在教育领域,一方面,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在上几何课时,我利用几何画板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一些几何概念和性质,比如,通过几何画板来向学生展示成轴对称的图形,使学生对两图形成轴对称有了直观、生动的印象,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和高,再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相互验证,使学生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和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有个直观的印象。同时,在学习“瓷砖的铺设”时,我还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了许多不同形状的漂亮的地砖的形状,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游安军.数学交流及教学探讨.[J].湖南教育,2002

3.吴海荣,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对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途径。我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更应该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树立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加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作者通过研读数学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结合课程改革方面的信息,在数学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帮助。现将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方法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感觉数学枯燥、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进而更好地学习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数学学习也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而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根据教材上的案例教学外,还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习题中会碰到购物打折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这些数学素材,然后引导他们分析打折后的消费者是否可以省钱,可以省多少钱?让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作用,进而产生学习兴趣。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小练习,让学生统计自己家电话费的缴费情况等,训练学生的统计能力,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了,也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对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交流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联系抽象的数学符号和直觉的数学概念,全面理解事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从数学语言学习、开展课堂讨论和数学交流训练,以及创造数学交流机会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例如,在数学课堂上碰到一些证明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多种证明方法,寻找一题多解,也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和进行反驳,并让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把自己对解题的理解和心得表述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问题,也学会了分享数学经验和相互合作。

三、结合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主动进行观察、实验、验证和交流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学会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进而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例如,在数学中涉及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时,可以先展示几个与圆有关的几何图形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概念画一个圆,并连接圆上的任意四个点得到相应角,找出有多少个圆周角,看谁连的多、连的快,最后讲解圆周角的证明方法,和学生讨论圆周角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和推理论证的能力,也能帮助他们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进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可以介绍学生阅读一些数学小故事,写下自己的读后体会,在课堂上交流学习感受,以激励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多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同时也要加强与同事的经验交流,不断学习探索,数学教学中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对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素质,更好地完成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海荣,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0.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教学体会

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现在我们要改变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是时展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改变是不行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结合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从注重智力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回顾前些年数学教学所走过的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数学体系和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代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地把书本上a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传统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车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尽可能是因为规律是有层次性的)。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三、运用变式设置问题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知道,“要他学”远不及“我要学”所达到的效果。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新颖性,是数学教学缺乏生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去重组知识,而不是从死记硬背的角度,让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责怪学生考试记不住,一算就错,实际上是学生不会演变和识别。知识重复的最好办法是演变和变式。例如对于重要的问题,重点的知识,讲一遍,练一遍是不够的,这要有一个巩固练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新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识别出新情境下的问题模式,识别出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搞“题海战术”用增加练习的次数来代替数学变式的训练。

四、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教师通多讲解、分析和说明,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让学生掌握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有多种方法,再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

五、新课程更注重创新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改变,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改革很难有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要以创新的角色演绎新课堂。

篇7

要]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且这些问题与生活联系紧密. 本文详细阐述了如何结合新教材更好地改善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教材;转变角色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更注重知识的掌握,而知识的运用也仅限于书面的解题应试能力,不注重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而新教材则进一步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如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 目前我国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但其中含有丰富的数学意义. 而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师来说,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将这些实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达到能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他们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

■ 数学的真正意义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所谓数学,不过是学会做题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新教材在不断地纠正我们原先的想法. 数学本身在其看似枯燥单调的数学符号下,本身存在着丰富的内涵,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高度抽象以及进一步的思考和阐释,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的规律并转化为数学语言,以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数学也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数学的真正意义正是来源于人类的实践.

■ 数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需要迫切改进的地方. 其一,教与学的过程严重脱离教材. 这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师上课时忽视教材的利用,上课时让学生只管听课而不结合教材,只是在布置作业时让看看教材. 时间长了,学生也很少重视对教材的研读,听完课之后便只管解题,没有发挥教材的作用. 这种脱离教材的现象不仅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其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对教学过程的解读. 比如,很多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固守原有知识结构,不重视对新教材中情景、猜想、探讨、归纳等方法的运用,教学中往往忽略过程而直接给出结论. 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很多学生不能用科学、连贯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定理,同时不能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滞后,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不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极具趣味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堂上的教与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眼界,让他们学会用数学思想去体会生活中的一切. 而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且远离自己的生活,因此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而实施新教材以来,初中的数学学习完全可以跟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和直接经验,可以让他们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 结合新教材更好地改善教学

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学方法也应有所改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改变固有观念,更新教学方式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重视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既有的知识来理解数学,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对教师来说,首先要选取丰富有趣的教学素材. 生动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他们记忆犹新.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具体的不同情况,选取合适的素材和贴切的教学语言,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采用多样教学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组织更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阔眼界,理论结合实际,增长才干,发挥兴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教学要使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教师应与时俱进,应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辅助教学. 数学的追求与科学发展拥有相同的目标,都追求简易、明了、可操作、方便、易于掌握. 数学通过建模可将复杂现象简化,借助现代高科技工具可使数据变得具体和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鼓励自主学习,促使转变学习方式

数学课不仅要掌握一些公式和解题的方法,还要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未知,并能够习惯于合作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并且通过运用达到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否则无法透彻理解原理;不仅要懂得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在实际中运用,否则知识就失去了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新教材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改变这种学习状态,让他们动起来,主动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创新意识,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探究性. 教师要将有计划的培养各种能力目标展示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中,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思想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课程改革、使用新教材的先决条件,也是保证教学效果、培养新型人才的关键举措.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双方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才可以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并且尊重对方. 与原来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加有利于交流情感,更加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每节内容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 师生之间应该互教互学,形成一个教与学的积极互动. 师生之间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双方可以尽情表达,各抒己见,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并且做到相互评价和补充. 只有建立在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新教材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也才更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8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前提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作为初中教师首先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创新教育不等于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不等同于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进入另一个极端。所谓创新是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教师的创新意识,要改变以纯粹的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而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培养兴趣,趣中学知

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知识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总想弄清楚要学的是什么东西。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也是求知欲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寻找诱发10多岁孩子们兴趣点的突破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唤起学生探索问题、解答问题的乐趣。比如,笔者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边角边”时,先伸出两手的拇指食指成枪状,并对他们说:“同学们,看我左右两手的‘手枪’是不是全等啊?”边说边把两手靠近,展示给同学们看,“看这两枪的两边和夹角是不是对应相等?”随着同学们的兴趣高涨,这性质和判定定理就记住了。

2.鼓励疑问,激励发展

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笔者在讲授新课时总让学生在课下预习,将不懂得地记下来。上课前先让同学们说说有哪些疑问,把握学生的思维难点和歧见,老师上课也有重点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上课过程中也鼓励学生提问,鼓励生生间讨论,最后老师总结,不同学生的疑点总合起来就会把问题看得全面透彻,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避免以前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害怕、学习被动的行为,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关键

1.根据学生特点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利用10多岁学生们的好奇心强,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兴趣源于思考,而思考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因兴趣而学,因乐趣思考,因好奇提出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利用科学知识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同学多看《十万个为什么》、《数理化奥林匹克》之类的科学书籍,在自然的领域里扩大学生的视野,能够让他们串联起各种知识,经常给学生讲解一定的常识定理,一定要结合实际。多给学生讲些科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科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学生形成崇高的科学理想。

3.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初中时代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张扬的阶段,个性发展、好胜心强是典型,合理的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多鼓励少批评,多讲解少训斥,多引导少遏制,不要让学生出现抵触心理,作为初中老师多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自己有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篇9

一 创新教学呼唤数学教师思想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转变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1.正确认识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有创新活动才会有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五新”:学习新思想、掌握新知识、认清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此才能在教材研究和教学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更新、更好的课型。

2.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创建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3.突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新的教学改革推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也一改繁、难、偏、旧的现状,加强了与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鉴于此,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亲身体验,更多地借助计划、操作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猜想,自己发现结论揭示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自主探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

作为教师,首先要摆正位置,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以良好的心态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创建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

在尊师重道的传统理念下,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法挑战的主角和权威,这种僵硬、严肃的课堂氛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谐友好的氛围里才更容易得到开发。

2.兼收并蓄,容纳差异

教师要改掉以前“绝对化”的评价心态,要看到学生的长处,也看到学生的短处,需要老师兼收并蓄,容纳差异,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包容孩子。即使答案有误,面对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教师也要多表扬、少批评,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创新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赏识学生,培养自信

放大学生的优点就是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的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朵智慧的火花。

三 巧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大胆创新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1.加强教学中的学生引导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初中的数学教学其实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偏离了这一轨道,显然与目前实行的新课程理念不相符,学生只是知之甚微,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积极的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2.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创新

学贵有疑,由疑而问是一个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数学的疑问尤为重要,因为数学的答案虽然一般是客观的,但是客观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联想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篇10

一、观念创新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却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待灌的“知识器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获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成长的多方面需求决定了现代教育必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教学中我们要知道指导学生阅读和课本知识相关的有关书籍,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启发。

2.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的转变。传统的一教定学,教师包办代替——“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做法,学生习惯被动学习,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新教学理念倡导的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此我们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尊重学生,相信、肯定、鼓励、赏识学生,人人都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教学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弊端,教学如果只强调学习结果必然走到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去。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凡涉及理论性强的知识,我们关注的是对材料进行怎样处理,怎样分析材料,学生怎样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4.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上了几千节课,送走了几代人,要问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特点有哪些,实在说不清楚,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通病,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切忌公式化、模式化,要勇于积累、总结、创新、提高;教学又是一种艺术,要形成自己特色化、个性化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也是年轻教师走想成熟的集中反映。

5.由重分数向重能力转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要使学生懂得学习、会研究、善创造。与此相适应,学校考试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改革。注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可能有人要感慨,现代教育改革下做学生不易,当一个合格的教师更难,创新教育领域的探索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一点,创新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或者说现代化的教师形象是什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现代教育需要的是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特色型“四合一”的新型教师。这样的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教育思想端正。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方面。

2.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超越范围的多学科知识体系。

3.创新能力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尽快实现由“传承型”向“智能创新型”转变。

4.自主整合课程资源。注意学科内整合和学科间整合。除充实学科内丰富有关材料,捕捉介绍最新信息外,还要注意跨学科沟通,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使其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系统、知识整体。

5.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表现力,这点尤其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需要。

6.语言修养、板书设计是不容忽视的“小问题”。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材的纲目,强调以图表化、要点化、线索化等方式予以体现,直观反映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创新。

三、方法策略创新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素质教育是“合格加特长”的教育,每一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反应速度,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面向全体并不是所有学生平均发展,让学生各个方面的去平均用力,而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的面向全体的教育。因此,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学生与学生之间,每个学生各个方面之间的差异作为教育展开的前提,既要全面化,又要个性化。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反应速度、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给每位学生规划不同的奋斗目标,搭建成功的阶梯,这个阶梯尽管高度不一样,但上每阶,都将是与成功的接近,都会获得胜利的喜悦,都应得到鼓励和表扬,不求全部成功,但求都有进步,都有收获。要注意学生特长的发挥和发展,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维空间,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培养。

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既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又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和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满创造的活力。学校开设每一个科目都有各自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数学科目就要根据本科目的知识结构、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科目特点,开展素质教育。数学教师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更新理念、改革教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科技强国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