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18 20:4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篇1

一、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世行在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建立在成本和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发展和制定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

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

因此,可持续发展包含环境保护及其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甚至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二)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这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严格地说,他们是在良心的制约下做工作,没有完善的法规制约下的企业化经营,很容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绝大多数的风景区在五一、国庆等旅游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我国古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HO和CO[,2]的含量持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还有许多奇山异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

(四)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云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缅甸逃跑,就是窜出自然保护区,毁坏庄稼、伤害人畜。座落在湖南、湖北交界处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仅剩下长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万亩;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洪湖水面。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业、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3.城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出立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篇2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湛江市旅游

收稿日期:2011-05-09

作者简介:罗春林(1985―),男,广东英德人,助理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教学、旅游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89-03

1 引言

湛江市旧称广州湾,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是一个富有亚热带风光的美丽的海港城市。湛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湛江市现有景区(点)60多个,其中4A级景区2家(湖光岩,蓝月湾温泉度假村),3A级景区6家(东海岛、植物园、森林公园、鹤地银湖、雷州天成台、吴川吉兆湾),2A级景区4家(金鹿园、雷祖祠、雷州西湖、南三岛伊甸园)。近年来,湛江加大力度开发海岛度假、海鲜美食、游览观光、生态休闲、最美乡村、红土文化、娱乐保健、特色购物等黄金旅游线路。

2009年,湛江市接待游客1 151万人次、旅游收入53.3亿元,分别增长29.1%和13.2%。仅2010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 400万人次,年均递增20%,旅游收入65亿元,年均递增15%。湛江市现有高标准酒店6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24家,客房8 867间、床位15 649张;非星级住宿设施共510家,客房13 260间,床位22 440张。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发展状况,要促进湛江市经济的发展,加快旅游经济建设,促进其持续发展,是湛江市的必然选择。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辐射面广、产业链长,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综合带动效应。湛江市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转移富余劳动力到旅游行业来,同时还可以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近5年来,湛江旅游业创收达200多亿元。

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保护问题,而是从人类的总体社会生活和长远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包括人类的需要;资源限制,即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长远协调;公平,即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强调首先要发展;强调持续性,即生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强调公平性,即发展机会的平等性;强调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产和消费上应当尽可能地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少排放污染物,力争实现循环利用。强调人类的文明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对自然界精心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它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更替。我们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2.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需求,并通过现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在确保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实现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

2.2.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必须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以内。

(2)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具体包括旅游产业的总量与旅游业的市场总需求相适应,在生态规范下的经济最大化。

(3)旅游地的品牌确立和形象得到可持续的维护。

(4)旅游产业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制度变革。

(5)国民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

(6)旅游地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区域社会群体的特性之上的,地方文化与行为特征,伦理道德与价值观都成为地方旅游业保持特色、扩大市场、吸引客人的文化内涵。

3 阻碍湛江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3.1 旅游行业监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湛江市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政府与景区管理部门各自为政,造成景区管理混乱。景区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变化多端,乱涨价严重,存在着“质次价高,质价不符”的现象。一些景区、景点门口尾随游客推销商品的现象比较严重,景区内商品价格过高,存在宰客现象。旅行社旅游报价偏低,旅游商品价格混乱,游客意见大,投诉多。酒店宾馆行政管理不到位,旅游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的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旅游行业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由于某些工作人员的态度欠佳,服务质量较差,应变能力弱,在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时,往往容易引起游客的误解和不满甚至争执。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严重损害了湛江市的旅游形象。

3.2 环境污染严重,对景区环境影响很大

电力、石化、制糖、水泥是湛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该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这几类工业对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有:自然资源及能源的急剧减少;排放的有害气体致使酸雨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烟气及粉尘增多;废水、废渣等排放升高;噪音污染加大;放射性污染等。这类工业的厂房有些是靠近那些风景区建立的,排放的有毒烟气和粉尘随风飘向那些风景区,给风景区的环境造成很大的环境破坏,影响景区吸引游客的魅力,间接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

湛江市是欠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旅游基础设施也很落后,高星级酒店只有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24家。一些旅游景区的旅游接待设施逐渐老化,特别是道路的破损、旅游住宿设施的落后,不能满足游客高品质要求。住是旅游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来湛外地游客一般选择住三星级以上的宾馆,尽管湛江三星级以上的宾馆有一定的数量,但真正够“星”的并不多。另外,湛江的宾馆大堂客房的档次普遍不高,宾馆就只管旅游团吃、住等宾馆的事务,而出游地点、交通工具方面的服务好像就与其无关似的,给旅客留下极坏的印象。

3.4 旅游景点单调,缺乏旅游品牌

湛江市旅游业的发展一直以旅游观光产品开发为主,大多数景区都是以观光产品层次的出发点来开发的,致使该市的旅游产品单一,结构很不合理。一些在省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是主要以观光游客为主流客源。像金鹿园、森林公园等,旅游产品单一,景点硬件水平明显滞后;景色单调,而且环境保洁工作怠慢,造成发展缓慢,品位不高,难以形成品牌,影响了湛江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3.5 旅游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及科学整合和深度开发

湛江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统一规划,旅游项目的建设大都具有盲目性,景点相对较小而且层次低;大大项旅游项目不多而且缺乏竞争力;高端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无法满足高端旅游需求,以致游客来参观游览过后觉得没玩头,这样很难吸引回头客。

4 湛江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做好湛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为了湛江市旅游的发展,湛江市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摆上重要位置。拨出专项基金作为旅游规划资金,聘请专家编制湛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突出重点”的思路规划开发和建设景区,总体规划应该包括一下几点。

(1)基础设施规划。含铁路、公路同湛江市旅游市场相适应、相对接的规划和风景区、市区道路通讯电力供水设施规划。

(2)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湖光岩风景区、植物园、森林公园、鹤地银湖、吴川吉兆湾、雷州西湖、南三岛伊甸园等景区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老景区的适度完善开发和新景区的建设规划。总体规划要体现权威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4.2 做好旅游环境保护,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湛江市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参与。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对景区里面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要保护;同时要控制好景区的客流量,避免景区的环境容量超负荷,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破坏。

4.3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制度建设,完善旅游管理机制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平安和谐、有序竞争的旅游市场秩序。抓好旅游安全生产。加强旅游安全生产监管,全面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重要节假日旅游接待,做好大型进湛旅游团队跟踪服务,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确保旅游活动安全顺畅。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加大旅游市场专项执法力度,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依法打击“零负团费”、黑市、黑车、黑导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旅游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旅游部门颁发的技术标准,按照标准的要求来规范服务行为,抓好酒店评星、景区创A、旅行社评级等规范化建设,促进酒店、景区、旅行社不断提升硬件档次和服务水平。

4.4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人员素质

旅游业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服务行业,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是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必须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一是抓好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守法诚信、服务敬业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和服务技能竞赛活动,组织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高层次的培训进修和考察学习。逐步完善旅行社导游薪酬制度,设立市导游管理中心,加强导游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在湛院校及其师资力量开展旅游教育培训,提高湛江市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增强湛江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

4.5 加大旅游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遵循旅游经济独特的发展规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旅游投入,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湛江旅游的吸引力。目前,为了改变旅游交通落后的局面,湛江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以公路、铁路网络,建成沈海线遂溪至徐闻高速公路、东海岛跨海大桥、国道325线文车至比罗坑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国道325线石门桥扩建工程。加快推进茂湛铁路、海湾大桥西连接线、湛江疏港公路海大路口至蔚律港一级公路建设。此外,湛江一批旅游在建重点项目工程目前进展顺利,建设步伐加快。这批旅游在建重点项目主要有:吴川吉兆湾国际海洋生态度假中心、徐闻大汉三墩旅游区、开发区存亮村等旅游景区;湛江金沙湾大酒店、民大喜来登酒店、君豪酒店、广州湾时代广场等高星级酒店;湛江美食休闲广场、市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项目。

4.6 开发绿色旅游,营造旅游新概念

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环境或环保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即农村旅游,即发生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的活动。绿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结合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同时考虑到重化工产业在湛江沿海布局落子,迫切需要进一步调整思路,以促进重化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自然、生态、经济与社会的适应,走出一条城市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因此,对绿道建设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分层次、分区域建设,渗透入新的旅游素材,凸现生态主题,尝试建设环市绿道观光长廊,或贯穿雷州半岛或海湾的绿色生态旅游观光长廊。经过若干年努力,打造成富于地域特色的现代生态绿色旅游观光长廊。

4.7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高端休闲旅游区

湛江市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把一些临近的景区串联起来,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提高景区竞争力和影响力。湖光岩风景区是我国唯一的火山湖(玛珥湖),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可以把湖光岩片区、森林公园、南亚植物园等周边景点整合起来,使之串联并融为一体。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火山湖旅游休闲度假新热点,彰显城市生态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区,重塑湛江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新形象,为景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旅游生态学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6(2):61~62.

[2] 魏小安.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旅游调研,1997(9):17~18.

[3] 池雨民.略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长江论坛,2000(5):142~145.

篇3

马兰兰,(1989―),女,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攻儒家伦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显得尤为重要,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可持续旅游,旅游环境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国都在着力提高旅游环境质量,以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旅游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环境的日趋恶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旅游业给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出来,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旅游业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愈加严峻,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特别是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不得不反思长期以来的旅游政策,不得不重新思考发展旅游业的新途径。

旅游是一种欣赏、控制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旅游业者开始认识到如果旅游与环境不能和谐共存,旅游业将成为短命产业,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和自然遗产的依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影响,以及旅游需求对于人类尤其是对于未来人类基本需求的重要性。

作为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尤其要最大限度地为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发展,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带来的成本代价,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需慎重考虑自然环境发展客观规律。

大众旅游的出现可以使大部分人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大众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并不矛盾,但为何大众旅游的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而这些消极影响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呢?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旅游者的不适当行为导致旅游目的地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比如旅游者在旅游区内乱扔垃圾,攀折花木,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

二是旅游供给者不适当的开发和经营活动,造成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旅游生态环境的被破坏。比如在经营中只注重短期效益而忽略长期效益;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目的地超负荷运转,一味地迎合旅游者的口味,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等。

三是游目的地政府的某些不适当行为,政府由于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程度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采取两种行为:(1)对旅游经营者的行为不加干预或干预很少。 (2)不适当干预,比如政府充当了本应由商业性企业充当的角色。不难发现,大众旅游之所以会给可持续旅游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原因不在于大众旅游本身而在于大众旅游的不适当发展,而是如何发展大众旅游的问题。

人类要转变近代以来征服自然的传统,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从儒家天道与人道一致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寻找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遵循生态规律

我们应该依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旅游的要求,进行旅游开发。首先,要通过专家科学考察和论证,提出旅游区生态环境安全容量,并据此确定旅游发展的规模;第二,景区内旅游路线的设置。各项旅游设施建设的规则布局要尽力做到不破坏自然景观,不污染自然环境,不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努力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完整;第三,旅游服务设施要本着‘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安排建设,不要在景区内修建宾馆,饭店和娱乐设施等。

二、树立生态理念

自然界是活的有机整体,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生物具有与人类平等的生存权利,,生物之间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补偿、相互协调,才能共同生存和发展。

几乎所有的旅游活动都要涉及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这三者是否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否遵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对能否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其教育,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使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

三、节用生态资源

篇4

关键词:旅游业;庐山;别墅名山;老化;更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引言

庐山风景秀丽,其知名度响誉海内外。经历了百年多的锤炼,庐山旅游业已经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2002年旅游总收入191.06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数240895人次,比上年增长22.6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1610.77美圆,旅游业的飞快发展显示了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体现出旅游带动经济战略的巨大效应,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

二、旅游产品老化

庐山景区、景点的开发比较早,但品位不高,其自身发展,完善的速度缓慢,缺乏创新,没有形成精品线路。整体科学规划差,景区景点建设开发和旅游线路编排缺乏面对资源及市场的系统研究;投入少,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大产业列入“预算内”的投入不够,没有很好地盘活资源存量,以资源换取更多的建设资金;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庐山风景名胜区不是一级政府,很难统一规划、独立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利于精品线路尽快形成。

(一)旅游线路缺乏创新

作为旅游产品,庐山的常规线路为一线,二线,三线。这三条线路概括了庐山的主要景点,但是庐山的线路组合存在一成不变的弊端。

2010-2015年庐山旅游线路为 一线:黄龙寺,黄龙潭,花径等二线: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三线:石门涧等。2010年常规路线为一线: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花径,天桥,险峰,锦绣谷,老别墅的故事。二线:含鄱口,五老峰,三叠泉。三线:石门涧,东林寺等。前几年的旅游线路与今年的相比,除了植物园换成了老别墅的故事以外,大体一致,旅游景点没有创新。

(二)接待设施老化

庐山旅游业的开发较早,基础设施供给与游客的需求不一致。特别是宾馆方面,四星级,三星级占少数,其余均为准三星,二星等。很多宾馆是由以前的别墅改造而来,而别墅大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代久远。因此宾馆接待设施,规划布局过于落后。宾馆在投入方面考虑很少。山上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是云雾笼罩,潮湿的空气加大了宾馆设施的损耗,服务人员大都为当地居民,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不健全,职业素养不高。

三、旅游产品更新

作为旅游产品,有着其固有的生命周期。庐山也不例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庐山的旅游产品已经处于成熟期,现实游客迅速增长,潜在顾客已经很少,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已达到饱和状态,销售量达到最高点,后期的销售增长率趋于零,甚至出现负增长。

(一)线路重组

线路的更新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其具体措施为强化山下旅游景区的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庐山为中心,突出文化名山、政治名山、风景名山和度假名山特色。庐山旅游区要着力打好“世界文化景观”这张牌,进一步搞好庐山景区环境整治,着力建设和完善庐山仰天坪旅游度假区、历史名人诗词碑苑、庐山识真馆、中华民族故土园、等别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二)接待设施改造

接待方面需增加服务设施项目,注重旅游设施现代化,营造西式氛围别墅,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分析,提前淘汰一些前景不利的产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宾馆餐饮方面:对一些过时的宾馆进行重建,加强涉外宾馆、饭店的管理与创建,建立风味餐馆和小吃一条街,配套景区、景点建设一些中、低档的旅游宾馆、饭店和特色小吃店。文化娱乐设施方面:要营造赣文化的浓重氛围,突出搞好富有江西风情,游客参与性强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庐山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从旅游线路,接待设施,旅游形象三方面入手。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制订出庐山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把庐山规划建设成为独具西式别墅风格的特色旅游地和假日休闲区。

(一)旅游线路的创新

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线路的不断更新,庐山由于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因此要促进庐山旅游景点合理组合,线路不断更新,吸引力最大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改革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新机制。加强庐山景区的管理与协作,重点发展山上旅游线路的同时,加快山南,市区等其它六个游览区的开发。七个游览区重新组合,合理搭配,打造出精品旅游线路。实行线路多样化以适应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二)接待设施的完善

接待设施的加强可以强化旅游投入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遵循旅游经济独特的发展规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旅游投入,加快实现由大投入小产出,向小投入大产业、不投入也产出的阶段转变,大力提高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促使旅游集团的形成。目前,庐山缺少四、五星级宾馆,缺少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但旅游形象的确立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五、结束语

庐山的旅游文化影响着江西旅游的大方向,因此庐山旅游业发展的成败至关重要。本文从庐山旅游产品入手,论述了庐山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在文章中笔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其解决方案,措施或许不够全面,不够成熟,还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与指导。笔者呼吁庐山景区的管理者能够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与协作,从庐山旅游业现状出发,排除旅游发展障碍,不断创新,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规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持续发展要求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桔竭。因此,可持续发展包含环境保护及其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乌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々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二)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八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周庄景区就是因为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而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而本身设施存在着局限性,使得周庄环境卫生得不到保证,水体污染逐渐严重。虽然周庄在南北水系建阀,但是其更新速度远比不上其污染的速度。

(三)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许多风景区在旅游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以莫高窟为例,在7至9月的旅游最旺季节,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本身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敦煌研究院能提供的数字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摄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在高湿度条件下会与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大量水汽可使存在于壁画中的可溶盐溶解向壁画面移动、累积。当洞窟内干燥时,可溶盐又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这样使颜料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壁画易产生霉菌,而霉菌生长代谢中的产物及死菌体会严重污染壁画并使颜料变色。所以洞窟不断经受着各种破坏,加之壁画制作材料质地脆弱,许多壁画已经产生了空臌、酥碱、起甲、变色、霉菌等多种病害。

(四)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云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缅甸逃跑,就是窜出自然保护区,毁坏庄稼、伤害人畜。座落在湖南、湖北交界处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仅剩下长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万亩;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洪湖水面。

(五)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苏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

(六)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 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三、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 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2 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体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3 城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出立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 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三)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一一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篇6

关键词:民族旅游;旅游文化整合;旅游文化冲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3-0037-03

国内重视发展旅游业的原动力主要在于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把旅游业视为出口创汇、拉动内需、活跃市场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壮大,城乡差距、东西差距在不断扩大,为了统筹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国家实施旅游扶贫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中西部民族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保存了古朴的民俗风情和罕见的自然景观,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然而,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大批游客的蜂拥而至为民族地区注入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负面效应。

本文试图从旅游文化整合与冲突的角度审视民族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对策,以促进民族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旅游文化的整合与冲突

(一)旅游是一种跨地域的文化交流

当一个旅游者经过一番周详的计划而最终举步离家时,他是在开始一段经验过程,也就是说,旅游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他经过不断地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和互动,从而取得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并因获得愉悦从而满足其旅游需要[1]。这种“跨文化交流从现象看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所有的远程旅行、旅游都是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中进行的接触,由此也肯定会产生跨文化交流”[2]。

旅游活动的跨文化交流表现在人与人的交流和物我交流两个方面。在对旅游景观的欣赏中物我交流表现得异常强烈。人文旅游资源中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每每吸引着大批游客的到来。旅游者的知识、经历越丰富就越能积极地审视旅游观赏对象,理解观赏对象的文化内涵。作为旅游观赏对象存在的自然景观,大多经过人工化合,有人力的追加,旅游者和观赏对象间物我交流的同时也包含着人与人的间接交流。“山水无绿不成景,风景无文难有情”,大凡名山圣水常常是文人骚客喜好之地,并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典故轶事或神话传说。即便是旅游者领略的纯粹的自然景观,这种文化的交流依然存在,因为此时自然界的景物在游人眼中都有了灵性,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从旅游决策到旅游结束,旅游者都要与他人进行交流,既包括与旅游从业人员的交流,也包括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交流。与旅游从业人员的交流是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之间交流的桥梁,旅游企业的宣传、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目的地代言人的角色。与目的地居民的接触有助于旅游者充分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但是这种交流的范围、深度、真实性往往与旅游者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二)旅游文化的整合与冲突

文化整合指的是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相互接触、碰撞、取舍和融合的过程,文化冲突指的是“旅游者在与接待地区居民相遇时,会意识到各种价值体系的不同,甚至相互对立,旅游通过个人之间的实际相遇,造成了一种文化的冲突,一种社会的冲突”[3]。 旅游活动的跨文化交流必然伴随着旅游文化的传播与扩散,其对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和旅游客源地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活动,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为文化的整合与冲突。

1.旅游文化整合与冲突的发生机制

旅游文化是“在现实的或潜在的旅游活动中表现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体及其旅游社会环境中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文化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但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不能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互不统属、相互独立地两个部分,二者永远是合二为一的,永远是一个物质――精神的统一体。旅游文化的纵向层面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3]。

与旅游文化的层面结构相一致,旅游文化的整合与冲突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些层面上,其整合的深度及冲突的强度不尽相同。当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时,在相互作用和沟通的过程中,会对目的地社会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意识行为的改变,另一种是表现行为的改变。如果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改变只是体现在表现行为上而没有意识行为的改变,那么这是一种文化漂移现象;如果表现行为和意识行为两者都有改变,则是一种文化涵化现象。文化涵化是一个向不同于自己原来文化的异文化学习的调整发展的过程[2]。主客双方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首先表现为旅游者对当地山水风景、文物古迹、工艺品的喜爱,他们拍照、录像、购买旅游纪念品,更有甚者刻下“到此一游”(一种喜好的变异),客人也穿上与主人同样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不亦乐乎。当地居民也因为旅游者的示范效应,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当地的制度也会有相应的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客双方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一般来说,主客双方的文化交流过程是按照由外层逐步向核心层次渐次发生的。

2.旅游文化整合与冲突的双向不平衡性

当两种文化相互接触时,不论时间长短,都会产生借鉴的过程,这种借鉴并不是对称的,而是极大地受到接触者的社会与经济背景及人口性质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强态势文化更深刻地影响改变着弱态势文化,也即一般优势法则。旅游者所传播的文化是一种强态势文化,其背后是相对于目的地居民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一面对民族旅游区怀有远方崇拜的心理,另一方面又以其张扬的性格凌驾于目的地文化之上。而目的地居民出于经济目的一般会容忍旅游者的一些不礼之举。与旅游者浅尝辄止的接触方式不同,当地居民长期大量地接触旅游者,会更多地受到旅游者的影响,最终导致当地社会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这种不平衡性是基于主客双方在经济上的较大差距,当差距微小时,双方的交流呈现出势均力敌的状态,其不平衡性相对削弱。

二、我国民族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风情被同化――旅游者所不期望的

在旅游者蜂拥之势前,少数旅游者和专家学者的来访不足以对这些地区产生深刻影响。随着旅游业开发进程的加快和范围的扩大,大批资金注入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生活,这些民族和地区突飞猛进地进入现代社会。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突出表现为民族风情被同化,民族特色在消失。大批游客的涌入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在旅游者的强态势文化影响下,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传统就此转型。旅游地的传统民族服饰被同化就是一个例证。如云南大理白族现在穿传统服饰的妇女已明显减少,各种形式的超短裙、T恤衫、牛仔裤流行起来。这种同化消损了民族特色,是旅游者所不期望的。

(二)目的地的“热情好客”―― 一种商业扭曲行为

民族地区具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大规模发展旅游业之前,对于少数旅游者、学者的到来,人们真诚的接待、攀谈,这种热情是发自内心而又无意识进行的,这对久居城市中的人来说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旅游者把这种友好的待遇向亲朋好友传达,把这种纯真善良的民风化为优美的文字。当旅游业进一步发展而接待大量旅游者时,情况就发生变化。特欧使用多克希激指数来衡量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反应,结果表明:75%的人出于经济目的欢迎游客的到来;75%的当地人享受的服务和设施要低于旅游者;99%的人认为当地针对旅游者制定的价格过高;78%的人几乎不与旅游者交流,即使交流也只是指路而已[4]。旅游业的发展导致的商业化、土著居民边缘化的倾向以及“接待疲劳”已经改变了主客双方交流的方式与内涵。游客还可体验到这种“热情周到”,但再也不是那种纯朴的自然流露,而是一种职业化的热情。旅游者所能接触到的大多是从事旅游业的商人,而不是负载着民族文化的居民。旅游者逐渐开始意识到在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中想要再体验到质朴纯真的热情将是何等的奢侈与天真!

(三)民族风情展示――失去民俗内涵的作秀

民俗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时间节令性,但是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抑或为了旅游业主的需要,这些人并不一定就是当地人)将千年传承发展而来的独特民俗文化开发成特色产品搬上了舞台(这个舞台也许就是当地的田园),这其实就是一种失去内涵的“作秀”。1998年贵州出版社出版的《贵州文化旅游指南》不无诱惑地向读者介绍说,若能在享受黄果树瀑布的自然之美时,“顺便一观”这种原始古朴的“戏剧活动”(跳神),将会是“极美的精神享受”;并且还进一步透露出由于搞旅游开发当地的习俗已为之做了适应性调整,许多当地戏班子已可以“应中外游人之邀,临时开箱即兴表演”,而“不必等到传统的节日”。这就是说,传统中满足乡土祭祀和自娱需要的“内部活动”,变成了旅游需求趋势下专事展演的“外向活动”[2]。尽管这些表演有利于拯救某些濒临消失的民俗,在一定意义上有益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但这种表演已经剥离了民俗本身的某些性质,在内涵上失去了其固有的意义,在形式上是一种愉悦性的文化。

(四)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严重的文化冲突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一些旅游点的景区开发建设、保护与管理不当,原始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云南丽江古城人满为患,云南大理的洱海游船污染,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在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破坏性的旅游开发,著名景区九寨沟因接待大量的游客造成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文化和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并在相适应的过程中达到平衡,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可避免的对当地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泸沽湖水曾一度受到污染。水是泸沽湖的灵魂,水质的恶化对泸沽湖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长期以来,摩梭人的饮食起居、风俗习惯、都与泸沽湖的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皮之不存,毛何附焉?一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不得不另迁他处,原有的文明将消失殆尽”[2]。

另外,由于资金和知识技术制约,很多当地居民只能从事简单的接待,甚至成为廉价的劳动力。而真正赚得巨额利润的是那些拥有资金的投资者。再加之商人对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政府监管不力,所导致的对环境破坏性的、对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将加大当地人的不满。他们也可能将这种不满向旅游者发泄,这种文化冲突的加剧不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还可能产生其他社会问题。

三、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保护主体,强化政府保护民族文化的主导作用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渊源所在。民族旅游区要想获得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注重特色文化的保护。要保护好那些体现着民族特性,属于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的文化,涉及到民族的观念、习俗、礼仪、制度、宗教、艺术、文学、建筑、遗迹、体现民族特色的景观以及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

旅游文化的保护涉及面广,政府要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多种职能。“从理论上说,旅游企业即民族旅游的决策者和开发者从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利最多,是民族文化保护理所当然的主体。但是,由于在民族旅游文化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旅游企业作为外来经济资本的代表,因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它主要追求一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不是长远的社会文化效益。因此,将旅游企业视为民族文化的保护者是不现实的”[5]。

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为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感到自豪,最有认同感,最有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地域生态系统的愿望。同时也只有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植根于此,民族文化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但是,当地人民常常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境地:一没有经济上的支配权,二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作保障,三是有些居民甚没有保护意识。

鉴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政府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主体,起主导作用。为此,一是要健全立法、监督机制,对于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制约;二是要宣传教育,树立企业和公民的保护意识;三是要协调利益分配,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受益。如果政府不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下文提及的保护措施在实际运作中也将困难重重,因为我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府,并且地方政府往往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置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于不顾。

(二)建立协调机制,促进当地居民的参与

“在民族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寻求一种科学的旅游开发模式,实施民族文化旅游的保护性开发,使下层的普通民众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开发者和受益者,而不只是旁观者、被开发者和消极影响的受害者”[5]旅游者从旅游业中的获利情况与对旅游业的态度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旅游影响所持态度积极程度相对偏低。可能是旅游目前与农民经济联系较弱的关系”[6]。在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丝毫不能忽视当地居民的作用,政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调动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离开了民族传统文化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民族传统文化的内隐因子将失去作用,这就像把鲜花从枝头上剪下来插入瓶中、把鱼从江河中捞出放入鱼缸内,其生命力必定是不能持久的”[7]。

(三)摒弃伪民俗,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舞台上的民族风情展示是对民族风情的一种不真实的反映甚至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的亵渎。有一些景观特别是人造景点,在当地文化生态中找不到存在的根据,就瞎编乱造民俗物及附会各种民俗传说等。西南某些景点在开发民族图腾资源的时候,仅在门前或广场一角立两根或若干根所谓的图腾柱,乍看起来高大、神秘, 深入研究一下,完全没有价值,无非是把西南民族的傩具搬来,从柱顶到柱根,随意拼凑而成,与图腾柱离题千里[8]。又如鄂伦春族的民居建筑,是五六个并列的“撮罗子”,他们之间不能前后排列,原因是房后有供神树,人们是不可以随便看到神的, 如果违背这一民俗,也就亵渎了萨满的神灵[9]。“民俗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民俗本身就是与一定人群生存密切相关的人俗,一种联系历史、展示现在、遥望将来的独特文化,不是随便由什么人拍拍脑袋就可以随意制造的”[10]。在发展民族旅游业的过程中要摒弃那些粗制滥造的、歪曲的文化,清理那些玩弄民俗进行不健康的活动的伎俩,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还文化以“本色”。民族文化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是只要“本色”不要发展,故步自封,固守落后。而是要创新形式,将其内涵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种方式展示出来,既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又可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四)保护民族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地域环境,是旅游者前来观光探索的吸引力因素。生态环境破坏之后,会造成自然灾害破坏生态平衡,其修复的成本要高于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当地人表现出比较相同的态度。有研究表明“……居民对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重要性态度的调查反映,75%左右的居民认为旅游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重要。”旅游业已经造成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不及时治理,将直接威胁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会导致植根于当地地域生态系统之中的民族文化的变异。

四、结语

民族旅游所依赖的资源特殊性决定这种资源的易损性,讨论民族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其目的不是反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而是要认清问题、加强保护以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对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不是不顾历史发展规律和当地人的幸福而固守其原始落后的面貌,而是要保存民族地区文化中优秀和精华部分,这样不但可以保持旅游吸引力,而且也可保持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繁荣还是衰落,取决于民族旅游地区的文化及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让当地人受益两个关键因素,毕竟民族旅游所依托的主要是当地居民、特色的文化以及造就和哺育这些民族的生态环境。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旅游文化研究》(L07DSH02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 谢春山.旅游文化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 史蒂芬・佩吉等.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刘莉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 马晓京.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3,(01).

[6] 陆林.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6,(10).

[7] “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座谈会纪要[J].思想战线,2001,(04).

[8] 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03).

[9] 邓永进等.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10] 陈勤建.文化旅游:摒除伪民俗,开掘真民俗[J].民俗研究,2002,(02).

[作者简介]夏正超(1980―),男,河南固始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产业与旅游市场营销。

篇7

关键词:华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可持续发展

一. 研究区概况

(1)地理位置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距西安以东120公里。北临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凭藉大自然风云变幻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1]。华山景区旅游路线长度20km,景区面积159.28km2,景区正式管理人员750人,非正式管理人员500人。景区引用泉山水,全部通电,线路移动无线网络全覆盖,华山景区旅游路线长度20km,景区面积159.28km2,景区正式管理人员750人,非正式管理人员500人。景区引用泉山水,全部通电,线路移动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发状况良好,是一个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风景区。

(2)旅游发展

自古以来华山就是负有盛名的旅游胜地。据统计,近4年该风景名胜区年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大关,并在不断增长之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节假日期间,游客人满为患,不仅旅游组织困难,而且破坏了自然环境和旅游环境(气氛),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华山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面对游客的激增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有必要对华山风景区进行旅游环境容量的预测,确定其适合的旅游人数,避免对风景区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和地理社会调查的方法:1.问卷调查法。小组人员在风景区内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和来源的的旅游者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再通过小组人员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总结;2.野地理社会调查法。研究组成员分两个小组,一组到华山景区不同的旅游景点进行了实际调研,另一组到华山景区管委会、华阴市旅游局、旅游宾馆、酒店、餐饮部门等进行实际调研,获得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三. 华山旅游区环境容量测算与分析

(1)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

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是表征某一旅游目的地,在特定的时期内,在保证该地资源与生产的连续性、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文化的连续性、发展质量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旅游人数或者旅游活动的强度[2]。对于旅游环境容量的内涵和计算方法,尤其是山区旅游环境容量,国内已有较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3-9],一般可以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两大类:基本容量包括资源空间容量、生态环境容量、经济发展容量、当地居民心理容量和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5个子系统;非基本容量包括合理容量、极限容量、既有容量、期望容量等[10]。本研究中旅游容量的计算主要包括了旅游资源容量、社会心理容量、旅游设施容量和生态环境容量,最后依据木桶原理,将所求得的最小的旅游环境容量值作为华山风景区的最终旅游环境容量。

(2)华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及其分析

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得到华山的旅游资源容量是2796300人次/年,社会心理容量值较大,旅游设施容量值为2100000人次/年,生态环境容量值也较大,不影响容量的测算,所以最终依据木桶原理,得出华山风景区的实际旅游容量值应为2100000人次/年。(关于华山环境容量的计算,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成果中已经进行了计算,本研究是在前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故此处不再重复计算。)

从图1可以看出,华山风景区近年来接待旅游者人数虽突破了百万人次,但这距离实际的旅游容量值还有较大的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以促进华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华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可知:华山风景区旅游人数接待量远小于理论旅游环境容量,大量的旅游资源被闲置与浪费,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游客接待人数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良好。针对华山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针对于近年来全国有些旅游风景区内出现宰客、欺骗旅游者的现象。华山风景区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华阴市及华山风景区的饭店、宾馆、商铺、小摊贩管理,避免出现宰客和欺骗旅游者的情况,给旅游者一个好的印象,以便以后吸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来华山旅游。

第二,鉴于本次对华山旅游风景区的调查分析,最影响华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因素是基础设施不足,因此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城市内及风景区的住宿地和就餐地、增加城市内及旅游风景区的停车位数量、增加观光车数量等,为更多的自驾游游客和长途游客提供多种档次、配备齐全、具备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

第三,现今,交通承载力是影响一个风景区环境容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适当增加西安、渭南、陕南及华阴市周边地方的客车班,提高火车承载力,改善华山联系周边老化的路况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修建公路及专用路道,完善交通网。

第四,华山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条件。但随着旅游的发展,华山风景区旅游旅客的增加,生态环境也受到严峻的考验。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华山风景区的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减少垃圾、塑料袋、一次性污染物对土壤、水体、植被的破坏,给旅游者打造一个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秀美的舒适旅游环境。

第五,好的宣传是一个旅游风景区的明信片。加强对华山风景区的宣传至关重要,如拍有关华山地区题材的电视、电影、宣传片等。让不知道、不了解华山的游客更好的去了解、欣赏华山奇险壮观、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引起来华山旅游的兴趣。

第六,顺应国家节假日制度改革趋势,实施假日制度创新,从政策角度解决客流的时间性不平衡分布,并与国内其它重点风景名胜区共同构筑开放式网络信息平台,做到旅游市场信息资源共享。华山风景区周围旅游资源密集,如少华山、合阳湿地、历史名城韩城、党家村、西安大雁塔、钟楼等,可利用旅游资源的互补优势吸引游客。

第七,社会治安是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旅游风景区更是如此。加强对华阴市区及风景区周围的社会治安管理,减少甚至杜绝偷盗、抢劫、的社会治安问题,确保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给游客提供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

第八,提高景区管理者素质,增强对游客的服务意识。在节假日及旅游旺季人流量过饱和时,管理者应积极有效的和游客沟通,安抚游客情绪,避免与游客发生冲突与矛盾。维护风景区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钱紫华,陈晓键. 华山客源市场结构和游客行为调查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118-122.

[2] 崔凤军,杨永镇. 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 地理研究,1997,16(4):47-54.

[3] 王建丽,任丽军. 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锦屏山旅游规划为例[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87-90.

[4] 汪君,蒋志荣,车克均. 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环境承载力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125-128.

[5] 樊姝玉,杨达源,聂献忠. 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为例[J]. 1999,11(2):52-58.

[6] 万金宝,朱邦辉. 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K].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22(04):31-35.

[7] 董杰,刘庆友,杨达源,唐继刚. 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探[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6):112-114.

[8] 张晓慧,陈强. 楼观台森林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2):207-211.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75-02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推行低碳旅游,倡导低碳消费是河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的引导及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全球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式,摒弃“三高”经济增长模式,倡导“三低”经济运行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专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同年11月25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会议认为旅游业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节能环保,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总体要求指出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节能环保,推进低碳旅游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强化旅游业发展科技支撑,丰富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与中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推行低碳旅游、倡导低碳消费是河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

二、低碳经济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了对高能耗产业市场准入管理,停止审批焦化、电石、铁合金、化学制浆(草浆)、酒精等项目,从严控制产能过剩的电站项目和规模小的化工项目等。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利用天然气和煤气、提高环境绿化率,维护自然的碳汇能力。一些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减排效应显著,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作为河南省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之一——旅游产业,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旅游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指标与“十五”末相比实现倍增,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预计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河南省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虽然河南省旅游业在经济产业中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带动作用也更加突出。但是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几个问题。

首先,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利用。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开发旅游景区(点),在旅游景区(点)的建设中重开发,轻保护,使得景区(点)布局分散,整合不足,同质化严重,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损害和浪费。同时旅游景区(点)的吸引力弱,知名旅游品牌不多,游客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并且客源波动性大,节假日热,景区游客容量超载,从而增加了碳排放量,导致旅游景区(点)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较弱,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差。

其次,旅游企业运营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旅游企业运营中主要包括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和运输业的参与者,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一些经营者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使用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产品,不仅浪费了许多资源而且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最后,旅游参与者低碳环保意识的不足。

目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高碳化趋势,虽然大多数旅游参与者对低碳旅游持积极态度,但是多年的生活习惯成为落实低碳措施的阻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旅游参与者对低碳认识水平不足和存在误区,导致不知道该如何实施低碳行为。

三、河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抓住“十二五”时期发展机遇,立足满足人民群众旅游需求,把旅游产业放在国民经济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放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充分发挥河南省旅游产业的综合优势,全面释放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巨大潜能,倡导旅游参与者从低碳技术、碳汇潜力和低碳生活方式三方面大力推行低碳旅游。

(一)积极发展和运用低碳技术

1.旅游资源开发

为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利用生态学理论和循环经济法则,创建低碳循环型景区。结合国际相关绿色环保标准和国家出台的政策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环保与开发的地方性法规,在景区创建中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审批、景区容量规模的控制、景区配套设施智能化、环保化水平、清洁能源利用以及对游客的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控制要求。从而降低碳排放量,实现创建低碳循环型景区。并且在河南省大力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时应采用低碳循环型景区的示范推广机制。目前焦作市通过发展旅游把黑色煤城变为绿色山水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全国范例,被全国旅游界誉为“焦作现象”。栾川县以旅游业为引领,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向“中国旅游强县”跨越的“栾川模式”。把这些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典型模式,在不同层面进行经验总结,积极稳妥全面规范化推广低碳循环型景区。

2.旅游内容确定

(1)旅行社

在旅游行程中,旅行社企业为了树立绿色品牌,可以通过低碳绿色营销,为游客设计出可行的低碳旅游产品和线路。特别是在旅游节能减排的重点之一交通方面,相关资料显示,航空飞行交通占总排放量的3%,预计到2050年会达到7%,其他旅游交通、住宿和相关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3%。因此,当旅行社在设计线路和选择交通方式时,结合河南省各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优势,应采用低碳技术装备、降低燃料消耗的交通工具,尽可能实现低碳组团。

(2)旅游餐饮住宿

旅游活动中餐饮住宿占用了旅游消费大部分的能源和水资源,为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餐饮饭店应坚持低碳清洁生产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在建筑、供热、空调、照明、电器使用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新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比如利用风源热泵系统或地热提供热水和蒸汽,利用中央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提高综合节能效果。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员工培训管理、客人宣传教育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从而使旅游餐饮住宿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二)在旅游中发展碳汇潜力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能力。有关资料表明,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因此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根据河南省林业厅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全省有林地面积502.02万公顷,森林面积336.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16%(林木覆盖率26.53%);与2003年相比,全省森林面积净增66.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3.97个百分点。特别是,栾川县地处洛阳市区西南,栾川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3.3%,名列河南省第一,有“中原肺叶”之称。河南旅游各地可根据自身地理森林特点,增加景区森林覆盖率,加大绿化面积,有效的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保护和美化旅游区环境。

(三)倡导低碳旅游生活方式

1.发挥政府引导宣传作用和加大政府执法监管力度

低碳旅游应以政府主导为动力,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引导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河南省的低碳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全省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切实加强旅游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环境执法力度,严格禁止批复耗能高、排污量大的旅游项目。对于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可再生资源循环使用以及低碳项目开发的,政府应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融资信贷渠道等方面进行扶持。

河南省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告等多种媒体,以及举行一些低碳公益活动,加大对低碳旅游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广泛宣传教育,使人们形成低碳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节约能源和资源,倡导低碳排放,增强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从而使公众积极自觉的低碳旅游。

2.积极倡导低碳消费

在旅游活动中,积极提倡公众低碳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支持循环消费,倡导节约消费,使公众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主要从购买旅游产品和娱乐旅游两层次引导和实现低碳绿色消费。旅游中绿色消费行为是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的适度节制性消费。对于低碳旅游产品的包装是在不影响性能情况下,力求所用材料最少、易于回收和再循环的的适度包装。也就是说,倡导公众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产品,用环保的手提袋代替塑料袋等。而娱乐旅游以不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目的,多采用在旅游目的地可以就地取材,旅游者参与性强的活动或游戏。

四、结束语

河南作为旅游资源大省之一,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具有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留下的丰富文化史迹。依托这种资源、区位交通、文化等特色和优势,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高效利用,不断提高河南省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 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篇9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或者先导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以入境旅游为主的时期。

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业以海外入境游为主导。其特点是,我国旅游业尚未被确定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接待工作的开展仍带有较多的政治色彩。

(二)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也逐渐地开始选择旅游这种娱乐方式,旅游开始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其特点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并行发展。

(三)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全面发展时期。

1997年至今。1997年是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时期,我国旅游业业务经营基本格局再次出现新的变化,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业务的分工也做出了新的调整。

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目前主要呈现以下状态:

(一)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广。但总的来说任处于一种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改善交通、增辟新的景点、美化环境、修建不同规格的酒店等。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旅游业带来了重要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动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带动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两个舞台,我国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形象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以及国内旅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五)高科技信息化广泛应用于旅游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旅游业经营管理手段、思维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人力,而且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途径,并可以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三、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景区的掠夺式开发及粗放式管理。

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资源的保护,这是很多景区存在的致命性硬伤。而管理的不完善进一步威胁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认识上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很多地方政府对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形成具体有效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

(三)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

邻近的地区之间各自为战,没有把资源的整合开发纳入周边地区的大格局中来考虑。缺乏总体的战略眼光。很多地方没有完善的发展规划或者发展规划不够科学。

(四)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开拓缓慢。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还未完善,造成在宣传促销上资金短缺乏、力度不大、科技含量不高、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广,市场开拓缓慢。以致很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形不成买点,知名度不高。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入境旅游增长迅速;居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大大带动了国内旅游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升决定了境外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逐渐重视起来,旅游业各方面设施已具相当规模,旅游业得到很快发展并趋于成熟。旅游业的全面迅速发展,也为国际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想要较好的处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大力倡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以保证旅游业很好的造福于人类。

(一)强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新机制并加强旅游立法工作。

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保障旅游效益的不断增长。对景区进行三权分离,即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使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相互独立以建立现代旅游体制。而立法的不断完善将会很好地监督和管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使旅游市场规范化运作。

(二)强化景点线状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景点的线状开发就是要把旅游资源进行线性整合,把邻近的相似的或者互补的资源连接起来。此举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的逗留之间;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整合,进而提升旅游品位。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缓解过度开发资源和资源保护的矛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更加有利于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树立品牌战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品牌有着极大的认可,品牌就是口碑。我们要打造知名品牌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关于生态旅游,古德温将其定义为:保护物种和居民的低影响的自然旅游,这种保护成员以资助或者直接实现,或是通过为当地社区和当地居民带来间接实现,因为当地可以将这些收入用于野生动物及遗址地区的保护。从生态旅游的定义即可清楚的看出来,生态旅游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与可持续成分,他要求发展旅游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重视旅游资源与景区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注重资源的利用率。

生物圈保护区是生态旅游的一个积极的例子。设立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成为解决公园环境问题的一种手段。从空间上来说,生物圈有三个地带组成:1.一个核心区;2.一个缓冲带;3.一个过渡带。生物圈是联系自然区域的一个网络系统;是227种生物地理区域代表;是特殊环境的典范。生物圈保护区面积很大以确保有效的保护。这些生物圈为科研、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标准与依据,它们受到法律的保护;生物圈将与位列其中的现有保护区共同存在。

发展生态旅游,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景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保护与合理开发规划很重要。景区规划人员要尽量保留景观最自然、本色的一面,对自然景观要尽可能的进行人为加工、改造,提高最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五)充分利用我国的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

我国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注入,从而使旅游业更具魅力与吸引力。要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旅游者的素质,提高对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更要遵守当地生态法规,加强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联系,为旅游业创造更多资源,价值也是值得研究、实践的问题。

宗教文化对旅游者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是很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提高了旅游业的文化价值。宗教因素的注入,使旅游业更具有活力与魅力,使旅游业向着综合性、多样化、特色化趋势发展。宗教文化与旅游相联系,既传播了文化,又提高了旅游的文化价值,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可谓是达到了双赢的境界。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阶层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区域、共同历史作用下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的社会性、稳定性、传播性、变异性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中国各地的民俗与生活很贴近,十分有趣,总能引起游客的新奇感。所以,要注重民俗资源的开发,对其进行完善、精品化、综合性开发,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六)合理开发与推销旅游产品,为旅游创汇扩大渠道,增加途径.

要合理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此了解消费者购买旅游产品的动机与其需求,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带动旅游消费从而有效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要开发推销旅游产品,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收集消费信息,分析旅游消费者对那种类型的产品有兴趣。2.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开发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推销方式,达到更好的推销成果,从而使旅游业得到发展,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大力实施“五个统筹”,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子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旅游业,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走出一条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子。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大力推进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农村旅游,扩大城乡旅游交流,逐步实现城乡旅游协调发展。四川省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盆周山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加快这些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二是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在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推动区域旅游联合,逐步实现不同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加强省内各旅游区的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分布状况和市场需求,对全省旅游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宣传促销;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三是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发挥旅游业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吸引投资、增加收入等方面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社会事业方面的作用,逐步实现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重。四是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加快发展旅游业这一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同时,更加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逐步实现旅游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五是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同时,更加重视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旅游资源、两个旅游市场,逐步实现国内外旅游的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加快旅游业发展,关键在于激活各种旅游生产要素,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旅游资源,根本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以下几个转变。

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使之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近年来,四川省紧紧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实践证明,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为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契机。

推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资金短缺是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投资经营主体。旅游业的发展,为民间资金转变为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开辟了新天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通道。

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把握人力资源这个关键,抓住人才资本这个根本,实现旅游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和向人才资本转化,为推进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撑。

拓宽发展思路,实现旅游业发展新跨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跨越,必须拓宽发展思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发展综合型旅游和特色旅游,实现国内游与入境游并重和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在旅游业发展的理念上大胆创新,充分认识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树立全局的理念,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实现各地区、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形成全社会发展大旅游的良好局面。二是树立开放的理念。放开市场,大力推进旅游投资开发体制和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三是树立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在推行规范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感情化服务上下功夫、见实效。四是树立建设精品的理念。着眼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景区建设、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上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标准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精品。五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并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在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上大胆创新,推出全面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新举措。一是切实加强规划工作,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力求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二是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实现旅游市场结构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入境游均衡发展转变。三是实施精品战略,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四是进一步促进旅游要素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观光游向商务、会议、度假、休闲游的转变。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大胆创新,构建整合优化旅游资源的新机制。加快旅游市场开放步伐,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出让开发权、经营权、使用权,鼓励支持海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合资兴办旅行社,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形成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