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范文

时间:2023-03-23 20:1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篇1

1.毕业生就业流向

这里主要是指就业行业流向,毕业生就业的流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的“质”。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流向来看,以到医疗单位工作和专升本为主要流向,从问卷调查统计到的情况来看,应届毕业生主要流向是三甲医院、三甲医院以下及二甲医院以下,所占比例分别为45.3%、28.4%和10.4%。在问卷调查中,计划参加全日制专升本的毕业生比例为20%以上,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

2.毕业生就业期望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工作月薪,60%以上的毕业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20%左右的毕业生期望在5000元以上;对于工作地点,80%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在省城或者临近省城。薪酬和工作地点作为就业的风向标,最能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3.毕业生就业评估

大学中所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方面,40.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相当多的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重要性;89.8%的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需要继续加强,其中意向参加函授专升本的学生比例达50%以上,说明很多医学类大学生对提升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的需求增加,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提高;在获得求职信息的渠道方面,52.5%的学生选择校园招聘会、老师或亲戚朋友介绍,只有少部分选择人才网站、媒体(电视、报刊等),可见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少,大学生应该增强主动出击意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方面,72.5%的学生希望去事业单位,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参加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可见大学生应该转变落后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观,也应多培养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在大学自主创业方面,当今中小城镇医疗体制尚在完善中,自主创业机会多,但20.5%的学生选择在毕业后不考虑自主创业,从事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创业有风险,但是大学生应该相信自己,充分重视自主创业;在大学就业观念方面,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感觉迷茫,有34.2%的学生感觉就业前景一般,分析原因是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够,就业信息获取不足,大学生应该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就业观念。

二、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

1.社会方面

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对学生就业进行“统、包、管”模式,以前如护理、检验等专业以定单班的形式计划招生已经极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方式,大学生就业进入市场化。然而社会就业市场体制的不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之一。其次,用人单位设置过高条件造成就业难。有些用人单位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学历,提高选招录用标准,重学历而轻能力。

2.大学生的个人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希望到环境舒适、待遇丰厚、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乡镇农村等医疗行业劳动力严重缺乏的基层单位工作。同时,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知识量储备不足、知识面狭窄,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诚信、敬业和责任心,适应能力较差等。此外,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方面,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极力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机会成本的回报。个人职业理想与实际就业环境有着很大冲突和矛盾。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择业定位存在偏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毕业生也必然要“就业大众化”。一味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大学生想去的地区或单位需求过少或者没有需求,而求才若渴的地区和单位却招不到人,这样势必造成就业难的局面。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努力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大学毕业生应清醒地意识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树立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着力提高个人能力、专长和素质。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努力操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多观察、常看书、勤思考,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目前事业单位招考、职称考试、升学考试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考查,学好理论知识不仅为今后的各种考试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掌握主动权,努力谋取到自己理想的职位。大学生必须意识到岗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竞争,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有良好的开端。

2.增强主动出击意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面对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观念严重滞后。目前就业选择的市场化,要求学校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坐、等、靠”思想,要主动出击。大学生要增强竞争意识,多关注网上的招聘信息,同时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抓住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因此,毕业生要提高就业率,应当做到知己知彼,主动出击,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3.树立新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

随着社会职业和岗位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走向了“大众化”,毕业生要合理定位,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调整就业期望值。可以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做起,转变一岗终身制的思想,先就业再择业。大学毕业生应面对现实,从社会和市场实际出发,树立正确和客观实际的就业观,摒弃“基层医院招人难,基层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职称晋升机会少”等错误的思想。目前省会城市、沿海大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竞争激烈,且很多医疗机构已经饱和,招聘量少,即便招聘,在要求上也不断提高,大专职业院校的学生很难达到标准。在中西部或基层单位,虽然条件稍差一些,但机会更多,发展空间更大。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可以锻炼加强基础的知识、技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协调医疗机构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分配,从而有利于个人事业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现今,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有利于大学生来基层就业,值得关注。

4.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充分重视自主创业

目前,对于高校毕业生,各级政府不断放宽创业市场准入条件、加大创业资助和扶持、鼓励开展网上创业或以个体经营等灵活方式创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具备创业条件,大学生应尝试进行自主创业,但要清醒地面对自主创业可能遇到的艰难和风险,只要能发挥潜能,施展聪明才智,终将成就一番事业,走出一片就业的新天地。

5.大学生应树立积极乐观的就业观念

篇2

【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医学院;就业;长效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中残疾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就业有更加紧迫的需求。由于残疾人的自身条件限制,以及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医学院校成为残疾人重点选择的院校类型,因此医学院校在对待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有更为艰巨的任务。然而,当前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日益严峻,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之路更为艰难,此现状值得各个医学院校以及社会各界持续深入关注。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有利于促进残疾人教育的发展和残疾人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做好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解决其生存问题,保障其合法权益,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一、医学院校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基本状况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了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为85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其中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了《2013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中显示,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率维持在45%左右。而在这之中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占大多数,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方向有一半以上以医学为主。例如: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在校残疾人大学生共44人,其中专业在医学方向的有37人,占整体比例的84%。

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国家和地方有关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政策及分析

1.国家有关政策及分析

为维护残疾人的平等权益,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其明确指出国家保护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一方针,使得残疾人大学生在解决其的就业问题上有据可循,并为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指明了方向。

2.地方有关政策及分析

以河南为主要分析对象:根据《河南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相关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承担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义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6%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未达到规定比例的,每年度应当向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于残疾人来说,现行政策的实施既为残疾人安排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用人单位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给残疾人就业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

综上,国家和地方关于残疾人就业问题上积极推行相关政策,借以保护残疾人权益,但由于全国缺乏统一的法规政策与强制性措施,使其在落实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残疾人自身条件的分析

从身体素质情况来看,残疾人包括损伤、活动受限以及参与的限制,因此残疾人在身体素质方面较常人处于劣势。心理素质方面,因其身体素质方面稍有欠缺,会带来部分心理问题,但同样也更容易锻炼成坚毅的性格。就其能力素质而言,因自身缺陷反而易表现出比较坚强的意志,而且通过磨炼,其他功能得到代偿,更能专注于学习和生活。从社会适应能力对比,虽然残疾人在社会中会遭遇歧视,但也会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拓展自身的精神世界,同时更加努力的去适应现实世界。

(三)市场经济下的就业环境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同时高校毕业生2014年已达到727万人次,供需结构性矛盾极度突出。其中由于残疾人大学生劣势明显,就业过程中各种歧视屡见不鲜,其就业情况也更加严峻,具体如下:

残疾人就业歧视状况:

(1)就业机会歧视。由于残疾人大学生的身体缺陷,使得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也将优先选择正常高校毕业生以满足社会的竞争需求。

(2)工作待遇歧视。由于就业环境及其严峻,导致部分就业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缺乏优势,未享受到企业提供社会保险和平等的权利。

(3)环境歧视。就业服务机构没有为残疾人就业创造良好的无障碍环境,限制了残疾人获得就业服务的机会;部分用人单位也以此为由拒绝招聘和录用残疾人。

三、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

(一)国家政府组织要完善相关政策为残疾生创造就业条件

(1)政府组织各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在学生毕业前提前介入,针对每一名残疾人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

(2)政府组织要支持残疾人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建立残疾人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基地。

(二)医学院校加强对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医学院校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

(1)为残疾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改善其自卑心态。

(2)优化校园环境,完善无障碍设施器材建设。

(3)丰富校园生活,拉近残疾人大学生和同学、老师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4)监督在校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使其成为专业上的拔尖人才,提高就业机会。

2.医学院校加强对残疾大学生专业技能培训

(1)根据在校残疾大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依据其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就业计划。以河南中医学院的针灸推拿系的针灸推拿专业的残疾大学生为例,若此学生仅下肢有缺陷,学校会从大一时就开始择重在针灸技能方面对他进行培训,同时涉及简单的推拿技能,为其自身健康和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2)为残疾大学生设置专门的就业信息渠道,帮助残疾大学生寻找实习机会。

(3)要针对残疾大学生就业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开展就业救援活动,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层次。

医学院校在对在校残疾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指导,帮助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理性选择职业,积极主动就业的同时,还要做好应往届残疾大学生就业需求的调查摸底工作以及对残疾大学生的职业测评工作,根据不同的测评结果做好必要的就业指导。

3.医学院校加强对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

(1)学校对大一残疾学生针对性展开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

(2)学校可以邀请历届创业成功的残疾大学生回到学校给在校的残疾大学生分享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成功创业。

(三)医学院校对残疾人大学生开展帮扶行动

据了解,除了国家、各地区建立各项机构各项政策以外,各个残疾人大学生所在学校也对其学习生活以及就业创业作出努力。以河南中医学院为例,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

(1)发放就业补贴。由学校登记对各个残疾人大学生进行帮扶,定时发放生活津贴,从经济上缓解残疾人大学生生活负担和家庭压力。

(2)辅导员进行就业创业一对一帮扶。直接将辅导员和残疾人大学生一对一进行绑定,不定期询问和帮助残疾人大学生生活和就业创业等相关情况,积极了解其生理和心理变化,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残疾人大学生获取最新招聘救治信息以确保其更好的就业创业和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篇3

>> 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弱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试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教育大众化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歧视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

[3]苏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D].,2002.

[4]潘锦棠.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的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4(3).

[5]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

[6]中国青年报.女大学生为何赢在考试却输在就业 就业难在哪儿[Z].2008-03-21.

[7]刘笑燕.从性别意识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前沿,2007(1).

[8]徐智策、张志艳、张雪梅、孙瑞晓.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

[9]王艺.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成因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78.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状况;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27-1.5

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发展教育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大学生就业状况,关系到国家及大学生自身事业的发展状况,也是影响社会、家庭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状况,提出有效地解决途径,也是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保障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大学生就业相关含义

1.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

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为: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由就业的动机、就业的定向、就业选择范围、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就业观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所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

2.就业的含义

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它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获取劳动报酬的过程,二是就业必须得到劳动报酬。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1.可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知识型人才,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核心基础,大学生就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使大学生就业可以顺利进行,对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起到关键的作用。

2.可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关系到国家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反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它可以加强高等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

3.是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可以让大学生在根本上了解自身的状况,使大学生正确的看清自己与社会间的差距,从而加强学习和锻炼,他们不应该是因为就业而就业,而应该通过就业这种方式,来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服务社会思想不强

部分大学生受经济利益影响,人生价值发生倾斜,就业理想功利化,很少有人考虑去基层锻炼。在对利益发展进行衡量的时候,他们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中基本上没有人结合国家利益考虑,所以,目前的大学生,缺乏历史和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一起向大城市涌进,而对于边远的基层无人过问,这就造成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不均衡,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

2.没有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

大部分大学生在刚入校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目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可是却有很少的人能够很早的把我自己的就业方向。他们缺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对自己也没有很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在就业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把工作仅作为一种挣钱谋生的方法,他们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事业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见。他们只会眷顾工资待遇、薪酬福利,而对于职业兴趣和发展前景很少考虑。这样,便很容易使他们选择了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

3.左顾右盼,没有明确的方向

很多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都是边看边瞧,他们缺乏诚信思想和明确的方向,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态度造成了就业观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更有甚者,在应聘材料中无原则地抬高自己,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而违约现象也是经常在发生。然而,这些大学生由于没有诚信思想,造成他们的就业观也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同时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影响了学校和就业单位的正常工作,也阻碍了其他同学的顺利就业。

4.没有自信心,依赖性强

目前,在准备就业的大学生中,他们过分的依赖学校及家庭为他们推荐工作,想要自己找工作的学生很少,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缺乏应有的自信心。然而,想要自主创业的学生也比较少,即使他们考虑过自主创业,但是他们仍然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准备。他们对于创业中即将遇到的困难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他们也缺乏战胜风险精神,担心失败又害怕挫折。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对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进行就业竞争缺乏足够的自信。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1.充分发挥社会和政府的政策优势,扩大就业渠道

政府职能对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势,把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进行变革,完善劳动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建立和发展。为大学生的就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基层、西部等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2.不断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和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就业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也是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意识,把就业观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思想教育,把就业观教育定做基础,不断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学习观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所以,深化大学生思想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中产生的歪曲意思和思想,不但可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2)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应,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慢慢形成的。,所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3)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高校应通过加强各种宣传活动的开展,逐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通过深入开展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个性化的就业观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从入学开始,学校就要把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大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就业观教育氛围。

3.向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发展

社会和高校是对毕业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要是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只依靠社会和学校教育是很难满足要求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认识价值问题

国家和社会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识人生价值的形成,对于就业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要正确理解,积极寻找符合实现自身价值的方法。而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还是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调适。然而外部环境仅起到推动作用,关键还是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态度,才会做到事半功倍。

五、总结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从大学生角度来看,就业观的转变是一个非常不轻松的话题。如果想要改变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首先就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视,经过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积极努力,大学生的就业能问题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J].思想政治研究,2008(1).

[2]彭志刚,潘一鸣.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难,表面看是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的原因,实际上是企业与毕业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错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就业力不足,才是出现这种错位的最主要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造成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由于高校设置的专业或者课程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大学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培养和指导,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高等院校来讲,在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各高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二、对不动产学院的培养“成果”――毕业生在校经历与毕业后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自设立以来,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确定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2006―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在学校各院系中名列前茅,学生的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仅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就接收了17位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能力强。

针对不动产学院2006―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我们于去年进行了实地调研及抽样问卷调查。同时我们还对这些毕业生在校时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及辅导员进行了调研,考察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从中总结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因素。观点如下:

(一) 成功就业的因素调查

在促使不动产学院毕业生成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实践能力占了很大比重,人际沟通以及创新能力也成了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指标。其次是专业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团队精神。而在学习成绩这一项上,只有一少部分同学选择。

(二) 大学期间最着重培养哪方面能力的调查

虽然排序有许多种,但是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排在最前的是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由此观之,态度决定一切,加强个人的实践、学习能力,积极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才是在实习实践最需要具备的素质,这正和不动产学院一直以来提倡的“谦虚做人,勤奋做事”相吻合。

(三) 大学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及这一经历对工作的影响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曾经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有45%选择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培养和提高,有35%的毕业生认为从中学会了团队合作能力。可见,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四) 大学期间参加实习实践对工作有何影响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有78%的毕业生认为参加实习实践的经历使自己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学会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这表明,学院鼓励学生在重视课堂学习的同时,走出校门,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各行各业去实习实践,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正确的。

(五) 正式工作后需要加强自身哪些能力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普遍认为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自学能力,另外,组织、创新、沟通、应变等各方面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院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就注重这些方面能力的学习与培养。

总的来看,不动产学院毕业生专业能力较强,大部分都在房地产行业工作,房地产企业对该院毕业生比较接受。这说明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接触行业,积累经验有助于提高其就业力,进而获得企业的认可。

三、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我们针对“企业不愿意录取应届大学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类总结,归纳如下: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大学生在学校中的教育被称为温室教育方式,进入社会后,应变能力及上手能力比较差,吃苦精神也比较欠缺。

(二) 求职心态上有很大问题

不少大学生往往自视过高,自我定位不准,就业方向摇摆不定,心态浮躁,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中,对现状容易产生不满,对企业忠诚度较低。

(三) 应届大学生缺乏实操经验

在学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过于书本化且零碎,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欠缺实际指导性,专业深度上也达不到要求。企业更愿意录用一些有经验的专业性人才。

(四) 个人修养方面有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太注重对自身修养和气质的培养,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为人处事能力不能达到企业标准。

通过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大学生毕业时就业力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的最重要因素。二是学习成绩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四、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一是大学生应珍惜在校期间的经历,发挥主动性,有意识的参加社会工作和实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和学习的能力,形成开朗的性格,这样将有利于毕业后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提高今后的生存质量,成就美好的人生。

二是高等院校必须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从不动产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必须首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增强可雇用性。通过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社会迫切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实践性教学,提倡和鼓励探究式教学,以实践和动手为主要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尽可能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条件,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在重视课堂学习的同时,走出校门,到企业去实习实践,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通过实习、调研、科研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的岗位上认识自己,早日进行职业规划,确定奋斗目标,根据目标来不断充实、调整,在实践中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就业安排上,按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三兼顾的原则,毕业实习和就业直接挂钩,让学生早一点接触社会和企业,减少学生在单位的试用时间,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也提前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篇6

>> 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小语种对大学生(非小语种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调查 小语种专业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去向分析 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小语种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赣南地区药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与思考 小语种高职毕业生就业趋势 数学专业跨专业考研的优势与劣势 小语种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的关系研究 浅谈数学专业学生在工科背景科技创新项目中的优势与劣势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综合研究 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状况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与劣势 非洲的优势与劣势 劣势与优势的转变 保护的优势与劣势 数学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1-20/2013-09-22

[3]吕霄霄.对江苏省外语专业小语种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4]金志茹.论区域性小语种的就业优势与前景[J].海外英语,2013(13)

作者简介:

张育萌(1993~),女,天津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日高等教育比较。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调查 建议 现状

一、调查的目标及意义

现今社会普遍聚焦于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承载着万千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直接关联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表现了“教育是民生,也是国计”这一重要思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反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也表现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探索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对高校、大学生和政府劳动就业有关部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解析调查数据,大学生能够了解如今的就业现状,由此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调节自己的就业计划; 从高校角度来看,对加快学校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肯定会产生积极的鼓励作用,为大学生建立科学的就业观及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拓展创业提供数据; 也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拟定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提供数据,对完成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就业观是指人们对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根本观点和基本看法。科学就业观就是求职者在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前提下,以客观上认识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为基础,实现社会发展相适应和自我需要的就业观念。大学生能成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立科学的就业观。为深入的解析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谋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笔者在2013年6月份在渤海大学管理学院,使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了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95%。其中,男生57名,占总人数的60%;女生38名,占总人数的40% ;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20% 、40% 、40%。经过对有效问卷的解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大学生的就业观。

(一)毕业后的打算。现今,许多家庭承担了大学生四年的学习费用、生活费用之后,无力继续负担他们读研的费用。因此,有50.5%的大学生毕业后就就业,为减轻家庭负担。可是严重的就业形势,也令部分大学生选择继续进修。调查结果表明,有28.4%的大学生有继续进修的想法,有21.1% 的大学生求职进修两种准备。虽然这其中有、大学生对自身要求的提高以及研究生扩招的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也反应出了大学生打算通过深造推迟或逃避就业的意图。

(二)选择的就业地区。调查表明:部分学生选择将来在北京、广州和上海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工作。希望能够更快地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理想,但是仍有68.4%的学生选择回家乡工作,主要因为着重创业环境和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三)职业性质的定向。大学毕业生在“最希望去哪种单位工作”一题中,选项分别是:国有企业占44.2%,外资企业占28.4% ,事业单位占15.8% ,党政机关占11.6%。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型国有企业的用人、管理和薪酬等机制,更加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而外资企业又用其完善的培训制度、优越的经济待遇、良好的用人机制对毕业生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大部分毕业生也被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稳定性吸引着,这反应了大学毕业生们在调查与思考求职过程中出于一种安全心理,从职业稳定性的角度出发选择。

(四)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有12.6%的人不清楚自己适合从事哪种职业,不能依据自身特点培养核心竞争力,不知如何应对未来职场的激烈竞争。多数大学生只看见眼前利益,就业时缺乏长远目标,更趋近于追求高地位、高薪水的工作。

三、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思考

(一)政府部门采用的相应政策。

推进大学生就业。政府部门努力探索的课题是在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的同时,怎样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系统。我国急需建立大学生就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系统而且充分发挥其作用,从根源上使大学生走上依法就业的道路。各级政府部门政府应该多在利益机制上做文章,制定相关政策,真正给社会企业实惠,最大程度的激发社会企业吸收大学生的动力。如果社会企业有动力了,那么就会减少大学生就业障碍。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增强校间、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家间的毕业生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建出全国性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资料库和人才信息网络系统。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就业需求信息,使毕业生能够与用人单位透明地交流。

(二)高校的应对办法。

把大学生就业与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校课程改革相结合。大学生就业是高校的责任。高校的精力、兴趣和有限的资源应该整合到专业和培养人才、课程改革中。这是大学生的就业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谈大学生就业就失去了意义。展开全程的就业指导,协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面对全校的学生,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分层次、有计划地设立就业指导课,贯通学生的整个大学。一年级把入学教育和职业介绍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协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成长目标和发展方向。二、三年级主要加强专业性教育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四年级学生解析就业形势,同时提供就业信息,进行择业技巧、方法等具体求职知识的教育。学校的就业指导要从现实情况出发。要有特色,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把就业指导与学校的特点、类型联系起来。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多数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了解企业需要,集中精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在优良的大学文化氛围里,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信息,与同学交流经验。学校应大力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加强职业能力,逐步使他们的就业观、理想追求和思想意识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对就业构成合理的期望,为以后的就业乃至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优势专业内涵。2010 年10 月1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台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十二五”计划期间,国家提出了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这将使企业对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居面,高校应积极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依据社会需求,深入的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展开跟踪调查,加大专业结构调节力度,紧密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不断更新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优化优势专业,大力培育理论功底、实践能力都具备的大学生。坚持特色化发展,加快学校合理定位,强力促成深层次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二)坚持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和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 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型战略。把扩大就业和治理失业当作政府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责任和核心目标,变成对各级政府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和业绩考察的核心指标。第二,大举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各类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尽管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小,可是对社会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三,各级政府出台更多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第四,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工商注册、税收、贷款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倾斜。通过良好的环境、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自主就业。第五,加大户籍、人事制度改革。冲破因户籍制度的就业市场条块分割,给大学毕业生公平竞争的机会。第六,政府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培训机制和失业保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未就业的或失业的大学生归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围,并给出相应的帮助。同时,有目的的设立多种培训班,提高大学生的就核心竞争力。

(三)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把握就业市场与经济社会走势的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积极适应人才社会需求,不仅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还要加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的专业课程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设置,多征求相关就业单位的意见,根据单位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使供求平衡。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首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操作联系起来,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其次,把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就业的对口单位联系,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做到“授人以渔”。

(四)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团队。其中包含各二级系部的学生管理队伍;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专业课教师;“两课”教师队伍;汲取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社会学等专长的教师 ;聘请一些就业、创业的成功人士做兼职创业指导师等等。二要有全程抓就业的意识。学校要把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通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并且把其加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依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一年级的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让他们知道所学专业的全部就业出口,协助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使学生未来几年的学习能有方向的进行。中间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职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针对大四学生主要进行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服务、择业指导和对于各个地方的就业优惠政策进行解说,使学生充分了解并利用好这些政策。协助毕业生科学的分析市场,客观的认识自己,协助毕业生掌握择业技巧,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成功的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五)结合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择业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协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择业要把社会需要和自身的特长有机结合,尽量选择能够最大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职业。踊跃地去基层就业、创业,通过实习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鼓励企业吸收应届大学生,给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不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心也是必要的。各级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对优先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采取资金补贴或政策倾斜等政策。媒体也应该积极宣传各类有关就业的先进典型,鼓励和指引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就业。

结语

大学生应自身作出调整,认清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其一,应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建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在不适应就业环境的条件下,大学生可以先选择从基层开始,也可以选择灵活的就业方式,包括临时就业、兼职就业等,在就业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积累经验,挖掘潜能,磨炼自己,使自己的能力更上一层楼,然后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以现实为依据,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就业的主动权。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专长、能力和团队精神将是决定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完善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得到理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曹积稳,袁秀川,李晓华.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1001- 9146(2012)01-0066-04.

[2]达拉.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及对策.

篇8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民办高校所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本文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针对影响就业状况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几点改进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民办高校;就业率;影响因素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民办高校毕业生由于社会认可度低、学科结构不均衡、校园文化积淀浅薄、用人单位衡量倾向存在偏差、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就业准备不充分、创新能力不足等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主体等因素使得其就业竞争力偏低,相当一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状况不满意。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十几年的迅猛发展,现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与传统公办高校相比,由于受到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支持、生源质量等若干因素影响,同等条件下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就业质量参差不齐。根据2014年6月9日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初次就业率仅为44.3%,在平均起薪上,本科生整体为3278元,而民办高校(包含独立学院)仅为2610元。这说明民办高校的整体就业率要远低于传统公办高校。虽然各地就业主管部门统计的年底就业率及各民办高校对外公布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甚至有的民办高校接近100%,但公众媒体则普遍认为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要远低于官方公布的数据,而民办高校学生及其家长由于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往往认为就业率会更低。

二、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专业因素。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和专业选择时,会受到家长、亲戚、朋友等的影响,甚至有些学生的志愿完全是家长填写的,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家长的意见和决定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较大。

2.就业心理因素。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民办出身”及其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等,导致其对自我认知不足,因而出现自卑和不自信等心理。这说明,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积极面对上面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3.家庭因素。学生的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社会网络等会对学生的就业状况产生直接和显著影响,民办高校的学生在此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民办高校的学生有70%来自于城镇家庭,其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普遍优于农村生源学生,因而能够为其提供物质保障,甚至能够为就业提供良好平台和帮助。

4.学生个体因素。民办高校毕业生与公办院校学生在学校层次和学业成绩上存在很大差距,与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差距更大,但他们却在面试中胜出,成绩和证书只能作为用人单位的一个基本门槛,而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能力等恰恰是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这些个人特质能够为其带来更多的效益。

三、应对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及培养计划。应立足于就业市场,以需求为导向,适时开设市场急需或紧缺专业,如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相继申办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一方面可以弥补市场空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民办高校突出专业特色。

2.完善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使学生充分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摒弃因出身民办高校而产生的就业自卑感。民办高校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契机,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标准进行定向委托培养,并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开辟新的渠道。

3.加强学生个人能力和就业素质的培养。民办高校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可以以个体为对象,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量身定制个性培养计划,不同时期侧重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厚积薄发,为毕业生良好就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春玲.“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所985高校毕业生的调查[J].江苏社会科学,2012

篇9

关键词: 麦可思数据 就业价值取向 对策建议

一、基于麦可思数据①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对麦可思从2010届到2015届,南京晓庄学院学生就业五年的大数据跟踪,我们共分析了本校14647名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通过对就业情况多维度的统计分析,了解本校学生就业率情况、就业去向与专业相关度情况、月收入水平情况、就业去向和分布情况,通过以上数据梳理,重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特点。

1.就业随经济发展呈有规律起伏,就业价值观是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按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博士提出的定律,国家经济好坏对大学生就业率有着直接影响。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更多高素质就业者,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加,导致就业岗位数增加,理论上说必将对就业率的提升有所帮助。反之,经济增长速度变慢或者呈负增长,导致社会各行业就业率下降。

图1 南京晓庄学院非失业率统计表(2009―2015年)

通过近几年对本校大学生非失业率统计表的对比,从大趋势上看,就业率总体上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不断攀升,呈上行趋势。但追究细节,并不尽然。从图1中发现,我校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就业率都处于低位,究其原因是2009年经济危机,社会整体经济状况不佳,整体失业率提高,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明显。2010年以后,经济状况开始回暖,2011年~2013年这三年的就业率处于高位稳定。有一点值得一提,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2013年的就业率不降反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社会经济状况、就业环境只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面,而大学生面对困难及时调整自我,其中就业价值观的转变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样,2015年江苏省毕业生人数激增1.1万,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校大学生就业率不降反升,充分说明毕业生认清形势,及时调整就业心态,转变观念的结果。

另外,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包括就业制度在内的在不同经济社会形态下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学生就业“统包分配”,过渡到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阶,毕业生就业时有了一些灵活性的选择空间,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被看重,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大众化形成,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价值观变化已经渗透到就业价值观之中,价值观更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因此,就业率呈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总体上就业率随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就业价值观对就业状况有重要的影响。

2.就业意向趋向于务实,就业目标多元化。

所谓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指毕业生作为知识的使用者,能够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否用到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问卷中是由毕业生回答自己的受雇全职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相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③。

图2 南京晓庄学院就业去向与专业相关度百分比柱状图(2009年~2015年)

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到前面几年,工作去向与专业相关度的百分比总体呈下行趋势。但在2010年时,就业去向与专业相关度突然降低很多。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2009年经济危机,社会总体经济情况不好,导致就业难,毕业生慌不衤罚以“先找到一份工作再说”为前提,放弃等待专业对口的工作。

而总体下行趋势说明,越来越多大学生愿意选择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图标反映出的价值取向的特点说明,大学生就业意向趋向于务实,就业目标更加多元化。毕业生就业目标趋于现实主义,更加理性务实,同时,基于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学生将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择业时的主要标准,他们越来越少关注专业相关,更多的是在现实中关注个人利益的实现(即哪个工作有前途又有“钱途”就选哪个),以及关注是否符合个人兴趣及特长(高考选择专业时很多是由家长选择,并非个人兴趣所在)。而社会需要与贡献则是毕业生最不为重视的因素。

但是在2015年,我校专业相关度数据转为上升。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狠抓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分制体系中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初见成效。专业建设和专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有一定成果。

3.就业的功利主义色彩渐浓,薪水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这个统计表中,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月度现金收入。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④。

图3 南京晓庄学院月收入平均值统计表(2009年~2015年)

图4 南京晓庄学院月收入分布图(2010年-2013年)

从上面图3中可以看出,本校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平均值呈逐年递增状态,说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说明毕业生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成本日益增高。结合图4月收入分布图不难发现,2010年薪水主要集中在1500~2000元这一档,2011年薪水集中区域上浮至2000~3000元档,到了2012年集中在2500~3000元档。到了2013年,薪水集中区域仍然保持在2500~3000元的水平,同时,薪水在3500~4000档的比例高达16.2%,为历年最高。

尽管本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不断增长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因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但薪资水平并不能完全替代就业质量,反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功利主义色彩日渐浓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更加务实理性,特别是在工作选择标准上,主要标准以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为主。一方面是基于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以成败论英雄,以金钱多少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价值观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体现。有研究表明,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的因素,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收入看做择业的第一标准,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⑤。

4.就业观趋于理性,就业去向更多元。

图5 南京晓庄学院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2010年-2013年)

图6 南京晓庄学院2015届毕业生去向分布⑥

根据麦可思统计的近四年的数据结合图6中2015届就业去向数据,不难发现特点之一是大学生毕业半年去向仍以受雇全职或受雇半职工作为主;而比例占据第二位的毕业去向是读研和留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对严峻就业形势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希望通过考研、出国留学等方式缓解就业难。另一方面反映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及时就业。

特点之二是创业人数总体比例偏少。尽管目前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目前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全社会鼓励创业、扶持创业的环境及氛围还需要进一步形成,高校创业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不够,学生创业实战能力不强等。

图7 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类型分布图

图8 2015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⑦

另外,在受雇工作的毕业生群体中,通过图7图8可以看到,毕业生中在一般企业工作的占了近八成,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就业人数占将近一半,说明我校毕业生的定位比较准确,能够认清就业形势,不盲目迷信大企业,就业观趋于理性。排在第二位的是政府及科研机构及其他事业单位。统计近四年中基本比例都在21%~22%之间,只有2013年突然上涨至27%。究其原因,主要是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生认清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扎堆考公务员、村官和事业单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稳定且有一定收入保障的工作。

二、对策建议

1.要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结构,通过邀请创业成功者或者企业家进行授课、在实践中增加实践环节等方式,向成功企业家学习,是学习创业的捷径,创业精神需要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的培养。二是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举办创业模拟比赛、创业孵化园、成功校友论坛等,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创新实践、勇于创业,吸引各大高校校友聚合抱团合作创业。三是调节国家政策,政策的调节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减免费用、放宽经营场所限制等益处,提供创业资助政策及各种实践的机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性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值得学习借鉴。如黄淮学院提出,首先提倡以应用技术开发和转化为依托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创业不再只是简单的开个门店、培训机构中介、物流快递点等这些普通的营销形式,而是提倡指导学生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定位的高品质创业,其别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其次以创新教育为主,提出岗位创新和自主创业并重。最后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创新是创业的灵魂,该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更提出岗位创新的新概念,在已有工作中发挥创新精神。学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即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

2.要建立多渠道就业观念。

高校在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同时,更加要鼓励新型灵活的就业方式。现在“90后”毕业生中出现的一种值得借鉴和引导的方式――隐性就业。这种隐性就业的方式相对灵活,常见方式有开网店、全职做家教开补习小班等,他们的工作不再限于毕业后投奔企事业单位,方向也不再限于考研、考公务员。这些“90后”“隐族”们能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目的是自由和快乐。尽管有专家认为,“隐性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应对就业难的权宜之计。但笔者作为一线就业指导人员,认为可以对毕业生的“隐性就业”加以引导和帮助。例如,引导开补习班的、当私教的,在积累几年经验后自主创业,扩展其业务规模;再如将网店、网络等工作发展壮大,使之形成新兴职业。在引导就业的同时,提醒同学们不能以隐性就业为最终目标,关键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将这类“隐性的”、不稳定的就业逐步发展成“显性的”、长久的就业模式。在当前社会市场能提供的岗位很少的情况下,以此正价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办法。

3.提升就业指导理念,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

数据分析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功利化倾向日益凸显。完善就业指导方式,提升就业理念则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中之重。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就是很好的方式之一。如利用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平台,将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融入其中。专业课老师可以在课程中谈及本专业未来就业方向,该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作用。这个专业毕业后能干什么,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工作前景如何,增强就业与专业相关度,强化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就业质量。再如,在思修课中可以谈及就业中的爱岗敬业、业道德、操守、基本职业素养等。因为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毕业生的爱岗敬业远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4.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及价值观教育。

对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最直接的一定是就业指导课堂。在就业指导课上不仅谈及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应对就业的方法、面试求职技巧,更要谈梦想、谈理想和让学生明白不仅仅是为了钱和生存而工作,更要找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的方向。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再结合自己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进行职业选择。而不是教学生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功利主义价值为上,引导学生找工作时,不以薪水高低作为取舍工作的唯一标准、首要标准,注重工作中个人的收获与成长,重视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培训等软实力,将眼光放长远。

注释:

①本文数据2009~2013年引用的是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麦可思数据调查2010届―2013届)。2014年数据缺失,2015年引用的是南京晓庄学院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编制).

②麦可思对全体毕业生邮箱发送问卷进行调查,所得数据为被调查邮箱数。被调查邮箱数=有效邮箱数-退订邮箱数,有效邮箱数=初步清理后的有效邮箱数-调查中发现的错误邮箱数.

③2012届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④2013届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⑤刘润泽,本科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况研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5(30),160-161.

⑥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14.

⑦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27.

参考文献:

[1]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年―2013年).

[2]南京晓庄学院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

[3]吴蔚.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究.思想理论教育,2014(02):91-94.

[4]李阳.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5]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2):123-125.

[6]黄俊会.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3):67-68.

篇10

[关键词] 财经类 大学生 就业质量 评价体系

大学生就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以及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已成为社会以及高校关注的焦点。单纯用就业率来衡量高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经难以解释愈显复杂的就业问题。由此大学生就业质量应运而生,在以就业率为基础下,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反映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能力,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将选取财经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就业质量理论为基础,尝试性地构建出其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涵义

欲搞清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定义,就必须先对就业质量有一个规范性的了解。目前,对于就业质量比较统一的定义为: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刘素华,2005)。而早先的工作满意度也在理论上与之区别开来了,李斌认为,二者存在包含的逻辑关系,即就业质量是基于工作满意度上的更广阔的概念。同时,Lucie Davoine在其博士论文(La Qualité de l’emploi:Une Perspective Européenne,2007)中,也将工作满意度与工资归于就业质量之下。由此可见,就业质量所包含的内容之广,是主观与客观范畴相结合的产物。

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财经类大学生为对象研究其就业质量,通过文献的查阅发现,曾向昌将毕业生就业质量定义为: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专业和所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且符合其就业意愿。其仅仅从高校的角度出发,仅仅强调了学生就业质量与高校之间的相互关系;秦建国将大学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是比较科学的,既强调了工作的满意度,又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感受,从主观以及客观的角度符合就业质量所涉及的范围。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主体思想方面,许多学者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史淑桃主张“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追求,并认识、处理好资源配置和就业质量的相互关系,把人的幸福与发展作为就业质量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同时,也要注意指标的简化与客观性,确保评价的操作性和信度。”李斌则将构建方针分为6大原则,分别为: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为:在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在主观与客观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真正反映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实质状况,确保体系的可操作性以及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除以上理论研究之外,也有从实践出发探讨有关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类研究,李颖、刘善仕与温赛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SPSS11.0社科统计软件,了解大学生对就业质量最重视的因素,总结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韦勇则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听取专家意见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各因素之间进行比较,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关系,进而得出各项因素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涂晓明为考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测试三个假设,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普通线性回归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并对样本做了描述统计以及多元统计分析,最终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比。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站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成果的跨越性角度上来说,其创新价值体现在:(1)测评指标的多元化,不再以单一的就业率为衡量就业状况的唯一指标,这使得对于就业状况的评价更加全面更加符合实际;(2)测评方法的科学化,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以数据结果作为研究的依据,这使得研究更具信度。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仍然有可以向前跨一步的空间,即以毕业生的专业领域作为分类标准,研究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就业状况的评价体系的调整问题,针对不同领域的学生能够采取不同的而更精准的衡量手段,从而达到因人施测的目标。

三、指标设计

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指标的设计至关重要,其不仅关系到是否全面地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真实状况,还关系到是否对于高校、政府等机构正确制订改革体制与方针思想具有参考性价值。由此,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目前,在关于就业质量指标研究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1.数据指标。曾向昌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高校就业指导建设的评价体系,提出就业质量率概念,即符合就业质量定义、满足就业质量条件的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应就业人数)的百分比。并同时设置了7个环节:人才需求目标与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环节、教育、教学管理及实施环节、教学质量环节、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率环节、在系统中就业质量率环节的输入是教学质量环节、就业指导环节以及教学质量监测反馈环节;其次,李金林、应伟清与吴巨慧分别从就业单位及岗位层次与毕业生的自身发展途径上看,考虑“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就业率、重要岗位就业率、上研率与出国深造率”;从毕业生就业心态上看,考虑毕业生“岗位与兴趣相适率,岗位自我满意率,岗位与能力相适率以及平均薪金水平与待遇”。以数据指标为核心的优势在于能够直观的通过数字准确地了解当前的总体概况,而其不足之处在于过于笼统。此外在不能排除相互数据指标间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仅仅以数字说明问题很难确保指标的独立性,因而无法满足某一特定人群具有特殊性质的测量。

2.定性指标。所谓定性指标是指被评估对象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了某种程度,属于何种性质。应用于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定性指标与数据指标一样也被广泛使用。Lucie Davoine & CHRISTINE ERHEL在其论文《Monitoring employment quality in Europe》中将指标分为:体面工资与工资不平等、技能与培训、工作条件以及性别和家庭因素。F.Thomas Juster& Greg Duncan将就业指标除去工资以外分为三类:边际收益(包括健康医疗保障、养老金、带薪休假、病假与残疾保障等)、工作环境和消费收益(包括可支配空余时间和社会关系等)。而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目前国内领域内比较主流的指标设计为:工作的性质,指是否为自由、自愿的选择就业、聘用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稳定性、职工培训)、工作环境、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以及李斌提出的分别以大学生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和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指标为大类设计指标:工作条件,包括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与工作报酬;专业的对口性、工作的稳定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职业发展前景以及福利和社会保障。定性指标的好处在于,弥补了数据指标的不足,使各个指标之间能够相互独立,因此能够较全面细致地评价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体系构建

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因此,欲研究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就必须先从其专业特点着手,笔者在参考了大量文献后得出如下结论:

1.财经类大学毕业生的实践应用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较弱,需要职业培训来弥补。而往往培训的作用不仅仅在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规范性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积累经验的科学性方法,其对于提高工作能力有指导性的作用。此外,由于财经类大学生大多数从事的工作性质对于操作性有一定的要求,工作经验也因此对于财经类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得到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近几年来,财经类专业已成为热门专业,直接导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人数庞大。虽然就业市场对于此专业的需求也较大,但是仍然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也因此,财经类毕业生专业学不以致用,在工作中学习的现象较普遍。

3.财经类大学生由于其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物理环境会好一些,危险系数等较低。故一般指的工作环境主要指的是软环境。

鉴于以上的特点,笔者将针对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分为三大类,并且按重要性优先级顺序排列(见图1):

第一类:薪酬福利以及个人发展

1.薪酬福利。薪酬的概念可分为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内在薪酬是为完成的工作而形成的思维形式。工作者从工作中得到的技术多样性、工作特性、自和反馈的程度高低,决定了内在薪酬的高低。外在薪酬由货币薪酬和非货币薪酬构成,货币薪酬即是获得的货币收入, 而非货币薪酬指的是福利(王轶丽,2006)。显然,薪酬福利是人们生活必须的一部分,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最主要的指标。

2.个人发展。它包括晋升的机会、企业的性质(类型、规模、所在地区等)、职工培训、工作性质以及能力和兴趣与岗位的相适性等。相对于其他劳动者,财经类大学生作为技术和管理工作的知识劳动群体,有着较强的事业使命感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当其基本生活需要得以满足之后,很可能会去更多地谋求个人发展和社会尊重。因此,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在探索中谋求发展是当代财经类大学生得到职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第二类:工作稳定性以及专业对口

3.工作稳定性。工作的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质量的好坏,因此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工作的稳定性是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考虑因素。进而对于财经类大学生而言,工作的稳定程度也关系到是否能够进一步完善职业发展,以达到晋升的目标。

4.专业对口。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教育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具有经济理性的思维模式历来都是高校教学的宗旨。而财经类大学生在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在养成从面到点,在从点到面的理性思考方法。如何在成本与收益中寻找平衡点,在既定的条件下又如何谋求更多的边际利益,这些经济学的概念同样可以运用于就业过程中。故作为财经类大学生站在就业理性的角度来说,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能够在专业上不断更新理论认识,从而更能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第三类:劳动关系以及工作环境

5.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在此处主要包括;是否依法签订、履行劳动合同;劳资双方是否平等;劳动者是否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劳动者是否能参与和自己有关问题的决策,其民利能否得到保障;工会组织能否发挥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作用;有无各种歧视等。其涵盖了,劳动合同、工会组织、劳动保护等。劳动关系的好坏不仅仅体现了法律以及道德的尺度,而且往往会影响到工作的稳定性,所以关于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中劳动关系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6.工作环境。这里指的工作环境分为软环境以及硬环境,软环境包括:企业的声望、人际关系、社会认同以及企业文化和自身原则的契合度。硬环境又包括工作的物理条件和工作的安全条件。财经类大学生作为管理技术层面为主的群体,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是软环境,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来说是迈向社会的以及角色转换的第一步,因此能否做好这一步对于整个就业状况来说至关重要。

五、总结

在如今“人本主义”、“人性化”为主题的时代中,就业质量作为人们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国内外的学者专家们在不同维度上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标却是一致的。从宏观角度上来说,就业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安定和经济是否能够稳步发展。而从微观角度上来说,其关系到企业是否合理配置了人力资源,员工的就业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其次,对于以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为职责的高校来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以及其办学能力的标准之一。最后,对于就业者本身来说,工作过程中的状况将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在人生规划和发展。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力量,因其特殊的地位更应该予以特殊的看待。

鉴于此,笔者以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作为研究范畴,从就业质量的内涵、体系构建以及指标设计三个方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构建了关于就业质量评价系统的整体框架。此外,关于各个测评指标之间的权重比仍是一个待探索的问题,这也将会是笔者继续研究的动力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

[2]李斌.试谈基于就业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J].燕山大学学报,2009.3

[3]Lucie Davoine,2007,LA QUALITE DE L’EMPLOI :UNE PERSPECTIVE EUROPEENNE,Université Paris I PanthéonSorbonne,Centre d’Etudes de l’Emploi.

[4]曾向昌.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系统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6).

[5]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

[6]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

[7]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

[8]韦勇.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测算[J].鸡西大学学报,2009.

[9]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

[10]李金林,应伟清,吴巨.构建高校就业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5.

[11]LUCIE DAVOINE,CHRISTINE ERHEL,2006,Monitoring Employment Quality in Europe:European Employment Strategy Indicators and Beyond,Document de travail n°15,Centre d’Etudes de l’Emploi.

[12]F. Thomas Juster and Greg Duncan,1975,Going Beyond Current Income,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