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时间:2023-03-18 01:4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分布在18-2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趋于成熟,还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和迷惘;因为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无法在短期内调整适应,与周边的环境和与身边同学的关系都很难快速融入,心理落差非常大;不会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恋爱、宿友之间的友谊等感情问题。虽然步入大学,但承载社会与家庭的双重期望,面对大众传媒的无所不及,价值观念的迅速更迭,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来自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强烈的自尊,叛逆的个性,他们的内心大都充满着各种矛盾,心理变化异常剧烈,因而导致大量的心理问题。厌学、抑郁的现象频频出现,心理障碍乃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也时有发生。自身因素再加上外部因素影响,诸多因素导致心理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不稳定,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这一切都引起了高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保证,更重要的它也是践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同时,进一步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方法和策略,让大学生具备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模式”

一词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标志着各种事物之间隐藏的一种规律性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反复出现的相关联的事物中发现和抽取出的有规律的东西,是解决问题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说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于开放式的大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通过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与指导,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正面的、有效的影响与干预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以营造和谐校园人文环境为既定目标,以塑造和完善学生思维架构、价值取向、人格为最终目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在其它教学课程中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进行心理素质行为训练,搞好课外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实施大学生心理测量、心理咨询,改善家庭内部环境,争取社会力量等。这对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心围绕点是积极的“健康心理”,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思维、理解、判断能力;第二,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内心思想状态;第三,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学生)不健康的思维、辨析能力,或是能够评估非正常的思想、内心状态,促使(督促)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期间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思维能力,时刻保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地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属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范畴,而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均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的。换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本质就是服务于学生,引导各专业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同专业或者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富有针对性。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动态性。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对待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因此,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呈现为一种动态的变动趋势。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只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关系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开展与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义重大。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模式实施后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的意义、价值,是运用这种或那种模式可以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有制度来加以约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绝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在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构建一套与现实状况相吻合、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任何事也都不是绝对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复杂的,是针对不同区域、环境、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科学。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探究

(一)结合“五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调查本地的几所高等院校情况看,近几年来都相继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一种形式。如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没有专业的教师,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笼统地混为一谈,而所谓的心理辅导员其实就是政治辅导员,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和帮助。此外,所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有时也形同虚设。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实际意义,由于片面的认识,或者是不愿意主动尝试,导致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不到位,纯粹是为了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需要。对此,明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层次性、动态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高校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时候,必须紧紧依据这“五性”。具体说,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即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选择上,一直到模式的开展与实施,还有后续活动阶段,都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第二,模式的搭建、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尤其是在内容的安排设计上,需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差异性需求来进行调整,从整体性体现出个性,并将每一个个体统一化来管理,层次分明。第三,模式的搭建、设计要尽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的自身变化,所有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均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层次性特点来逐层实施,尽可能地对所建构的心理教育模式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动态调整。第四,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上、政治上及教育管理工作上的重要性,模式的建构必须取得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论证,确实保障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真真切切地为各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够良好运行下去。第五,模式的构建、设计,一定要确保可以作为短期(一段时间内)内的检验和判断标准。可以通过此模式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出部分学生存在的、潜在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加以防范,切实做好心理健康保障工作。

(二)多元化、全方位地构建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新时期,许多高校重新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内涵以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从实际出发,落实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精神,从全方位、多视角来对待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构建立体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总体架构设计上,以实践为基准,以理论教育为辅助,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效运行。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按照“三项两互”模式来进行。所谓“三项”,即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编入到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内容中;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实现其科学化。“两互”,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结合促进。所有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都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构建互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理论教育环节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聘请专业的心理学科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学校各专业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为主,通过传授最基础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具有较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二是在实践教育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即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例如去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进行心理互动,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干预,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及爱心捐助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从心理医学方面开展实践,比如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街道心理义诊、送医下乡等校园公益性活动。总之,通过理论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通过社会实践式的心理教育,更加提升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知高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和开放性思维。

四、结束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是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大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身心处于不稳定期,往往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障碍,产生“心理负效应”。因此,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探寻高校较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势在必行。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项目,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更加有针对性、策略性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包括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运用,对社会学和德育论等学科知识的运用,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做到科学、实效,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102-105.

[2]刘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再认识[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1-152.

[3]王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9-21.

[4]叶金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9):135-137.

[5]孙一方,马小惠,惠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4):184-185.

[6]王炜丽,彭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5(12):150-150.

[7]张德臣,王海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35-37.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 教育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学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找到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一是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好等;三是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对性成熟的焦虑等;四是家庭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五是由个人身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等;初二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初三进行心理疾病防治、心理挫折承受、自我心理调节等教育。除确定内容外,还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首先在于它发挥了学校教育的特点:一是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严密的组织系统、专门训练过的教师以及学生群体。二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 

篇3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小学时期具有很多的发展可能性,个人的许多心理品质也是在这个时期培植起来的。因此,在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应是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学科教学、班队活动等各项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途径。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但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任何一种进入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如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都不能收到实效。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因为学科教学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机会。

1.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功快乐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往往会变成学习困难。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一种自卑心理,往往远离老师和集体,怕受到指责和嘲笑,教师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只是一味地严厉批评,就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讲课不听、不看,不完成作业,长期的累积“欠帐”,使他们与教学之间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从而自暴自弃,步入“灰色”人生。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困生的某一闪光点,鼓励他,帮助他,使他对学习产生兴趣。课上要多给他们机会,使之愿意参与学习,并尝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成功带来的愉悦、胜利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还要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毫无兴趣的学生低标准,低起点,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要开展好适合个性的各种活动,以便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些竞赛可以组织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广泛参与,特别应注意的是为那些学困生设计个性特长比赛,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让他们体验成功,促使兴趣的形成、发展、稳固。

2.适时引导,因材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塑造心灵的复杂工程,教师则是这项工程的工程师和雕塑家,而小学生因为性别、表现及个性等不同特点,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并且要采用多种形式,少说教、多渗透,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教育,促进健康心理形成。

(1)挖掘教材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现行的思品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都蕴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画龙点睛,使学生从中有所感、有所悟。

(2)设计多种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对小学生来说易于接受、乐于参加,因此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形式。教师可以设计巧妙的游戏、讲故事或角色扮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通过提供素材、情境,让学生表演小品、模拟角色、互访互问,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理熏陶。

三、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认真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调节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如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班会活动等。活动内容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就会有更多机会与自己的“心”接触,就有可能自我反省,自我化解,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比听一次心理讲座、上一节心理辅导课的效果好得多。

四、在班级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作为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所不可缺少的社会心理环境,班级及其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强班级建设,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环境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并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提高班级发展水平,增强其组织化程度和凝聚力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创设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集体风气等方式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学校和班级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会理解、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独立,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五、在咨询辅导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4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 康、塑造健康的人格以及今后人生的长远发展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1.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目的是 通过学习让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拥有 健康的心理、遇到心理问题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调适与 完善等,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舞台。

 

2. 发展健康人际关系。在学校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 样的人际关系,如宿舍中的舍友关系、班级中的同学关 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 困扰着同学们,已经成为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通过心 理健康教育课中人际关系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帮助广 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也为今后的 人脉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提高集体环境适应性。对于现在的学生,适应集 体生活和新的环境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难题,因为大多 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环境,通过心 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调适自身的适应心理能力,可 以帮助他们认识新的生活环境,转换自身的角色,从而 上好集体生活的第一课。

 

4. 平衡不良心态。很多学生产生不良心态是因为高 考发挥失利,没有被录取到理想的院校,不甘心又无 奈,或者是把大学生活过分地理想化,实际与理想的巨 大反差引起心态上的不平衡。这两种不良心态的实质 其实就是心理适应性的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可 以从深层面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调节不良情绪等,使同学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从而拨正人生的航 向,认真学习,开始人生新起点。

 

5.引发人生思考。通过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系统 知识,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结合实际进行正 确的人格结构分析,使其对人生有正确的思考,积极分 析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主动地充实和完善自己、让他们 明白任何理想都要通过完成_个又_个具体目标,_ 步_步地去实现,树立信心,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

 

1.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内心体验和实际应用。心 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在于学生的环境适应性、自我管 理水平、学习方法、人际交往能力、交友恋爱尺度、求职 择业取向、人格发展方向和情绪调节策略等方面的提 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的重点 是要把学生引导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来。

 

2.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心理健康 教育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助人自助”在课堂上,教师所 起到的作用只是协助,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从发展、 辩证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和困难,通 过和它们的搏斗来增强对自我的完善,积极启发学生 的思考,从而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和协调自 我。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教育的 终极目标是在于协助学生发展成为_个健康、成熟而 能自我实现的人。”所以,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 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教学 形式,采取以主体综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要注重唤 起学生情绪,引起情感的共鸣。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 教育课的任课教师要主动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摒弃 旧的学科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要改变课程 化、知识化的状态,学会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解决各种心 理问题。

 

三、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在心理健 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 性,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况有 机结合起来。

 

1.提出问题并讨论。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 学生的兴趣,因此问题本身必须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的,必须是为理论服务的,如果提出的问题最终无法围 绕即将介绍的理论展开,那就得不偿失了;另外,问题 还必须是可以引发争论的,没有标准答案最佳,这样学 生就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进行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式 可以是引出_件有争议的事情,或者利用心理测评的 方法提出问题,也可以将典型案例作为问题提出来。

 

2. 讲授理论。讲授法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心理健 康的基础理论,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的最好方式,是普 及心理健康知识必不可少的途经。值得注意的是,讲授 的内容必须是为解释、解决问题服务的,要强调一定的 理论高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 准备是严重不足的,在他们头脑中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是杂乱无章的,甚至有不少经验性的认识是错误的、荒 谬的。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就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形成 心理健康的系统认识,这样就能够及时扫除其错误的 认知,为知识的系统化和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生活作业。所谓的生活作业是指老师要求学生灵 活运用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完成具体的任务。生活 作业的形式要力求多样化,要符合不同学生能力的差 异性,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老师 也可以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如寻找案例、自 我分析、观察并分析他人、向他人释义等,逐步培养学 生用心理学的眼光认识事物。其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 形象都是与理论紧密相联的,都将成为理论的化身,在 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帮助学生以表象的形 式提醒自己以健康积极的的心理应对人生。教师应该 重视生活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作业中进步,学会“以人 为镜”。

 

4. 评价与总结。学生完成生活作业后_定要进行评 价,最好是将学生的自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具体操 作是把学生以_定的方式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生活作 业完成后及时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和互评,并在此基础 上拿出总括性的报告,提出反思与问题。在随后的课堂 讨论中,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呈现生活作业的结果,进行 全班范围内的交流互评。最后,再由教师进行鼓励性的 总结,对学生应用理论的典范给予积极评价,然后再对 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纠正和补充。另外,为了 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比较客观的了解,还可以选取一些 信度高、效度好的心理测验量表,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对某些测试结果可以引导 学生进行反思与剖析,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利与弊,帮 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篇5

一、研究背景

根据近日对绍兴市职教中心新疆内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调研,发现本校的新疆内职班学生的学习焦虑、自卑倾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得分比较高,这表明新疆班学生在学习焦虑、自卑、自责和过敏这四个方面表现得比较严重。此外,高一年级新疆班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都比其他年级更高。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新疆内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我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二、学校的特色心育模式

新疆内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四年来的经验总结,绍兴市职教中心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心育之路。

特色一:一岗四责,全员心育

“一岗四责全员心育”机制,即教职工每人一个岗位,除了履行岗位本责以外,还要承担安全责任、育人职责和行风建设之责。同时,具体规定了教职工全员家访,与学生沟通谈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十一条措施,落实“全员心育,人人受育”的全纳目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每学期都会邀请心理专家来校开设讲座。除此之外,学校还有计划地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各类观摩研讨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培训交流活动,致力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师队伍。截至目前,全校共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5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7人;持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师数达164人,B证5人,A证2人。

特色二:五育联动,创新心育模式

学校努力构建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贯穿生命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四自”教育、综合职业能力教育的五育联动心育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唤醒和激励了学生成功成才的梦想。2014年4月,学校由省教育厅确定为中职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新疆内职班的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习,也要在这里生活,丰富的校园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特色三:家校联动,开展亲子辅导

学校定期开展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组织新疆学生的家长不远万里来到绍兴,考察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放心。学校心理辅导室的章国燕老师在辅导心理有困扰的学生时,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跟家庭教育有关,因此经常和班主任、家长一起探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家校联动,开展亲子辅导。

特色四:重视新疆内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非常重视新疆内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一到高三每学期都开设了心理课,每周一节。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课程内容,包括认识自我、人际交往、学会感恩、理想信念、意志品格、青春期教育、考试焦虑辅导等。通过课堂教育、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三位一体开展新疆内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使来自天山脚下的孩子,在绍兴快乐健康地成长。

近年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新疆内职班的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绍兴的学习生活,人际问题、情绪问题、行为习惯问题不断地减少,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增强,课堂效率也提高了不少。新疆高职班的高考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经过学校的研究决定,2016学年开始,将对新疆高职班的学生与我校普通高职班学生一起开展融合教育,并班上课,这一举措得到了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认可。新疆学生能够逐渐融入本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主要手段,以学校适应、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生涯规划辅导为主要内容,以增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涯规划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自和发展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课程标准》,我校将新疆内职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按学期进行了划分。

1.第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1)心理健康教育始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学,如何界定心理健康,了解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位置和功能,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要求;在开学初为新生设置心理档案。

(2)新生心理适应辅导。内职班的学生从新疆远道而来,会有诸多不适应,如对学校的不适应,对衣食住行的不适应,对学习的不适应以及远离亲人的不适应。学校通过心理适应辅导,让他们了解学校,了解绍兴的风土人情,认识同班同学和各科任教师,适应寝室环境,觉察自己目前的生涯状态,宣泄自己进入学校后的困惑,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 结合为期一个月的军事化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

(3)认识自我的辅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人格特质类型,学会悦纳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价值;协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形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2.第二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1)人际交往辅导。主要内容有: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协助学生认识沟通的重要性,并学会“我讯息”的沟通表达方式;了解处理人际沟通的技巧,并学习使用两个最基本的技巧,即学会倾听和共情;正确认识青春期异往,学习处理异往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学会和父母沟通,感恩父母;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师长。

(2)情绪辅导。主要内容有:让学生学习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学习如何宣泄情绪和调节情绪;学习情绪ABC理论,了解引起情绪变化的是对事情的看法;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够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人际冲突。

3.第三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1)生涯规划辅导。高二的学生已经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绍兴的生活也能够适应,这个时候应该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当的休闲活动,发展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了解什么是生涯,培养对自己生涯负责的态度;教学生认识到生涯抉择时可以获取帮助的资源和途径,并学习使用生涯决策平衡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涯期待,订立3~5年自己在学习等各方面的目标,甚至规划更远的职业目标。

(2)学习辅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价值观,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分享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会调节考试焦虑的方法,学习考试应答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专业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处理个别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提高后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记忆、想象、注意等心理品质,采用强化与积极心理暗示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生命教育辅导。要求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三生教育”,鼓励每一位学生敞开心扉,直面问题和矛盾,畅所欲言。

4.第四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1)生涯辅导。开展生涯辅导,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由于大部分内职班学生要回疆实习或者参加高考,因此,在这一学期帮助学生进行生涯定向很重要。学校协助学生探索职业世界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学习阅读求职广告,选择实习方向;开展实习前指导,让学生学会写求职信,了解职场规则;开展职场礼仪指导、面试指导等职业指导。

(2)高考辅导。解读高考政策,让学生了解目前内职班学生的高考方向;正确认识高考,确定合理的目标,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教会学生应对考试焦虑的方法,进行心理调整。

5.高三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高三内职班学生将进行分流:部分回疆实习,部分回疆参加高考,部分并入内地高职班学习,因此,高三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集中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内容根据具体需要做安排,大体包括考试焦虑辅导、考试策略辅导、目标辅导、自信心辅导等。

篇6

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能否为学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通过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能够自主地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其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让学生具备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两个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事后的补救性治疗,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职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了解,并制订积极的引导和促进方案,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更好地投身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去。2.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治疗方式,能够解决个别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辅导,采用公开讲座和辅导的方式,能够让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大部分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就业不适问题等。3.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不仅关注与学生学习及生活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关注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问题。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涵盖高职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个人情感心理问题、个人职业定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家庭情况心理问题和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高职学校在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求心理健康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背景,掌握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疏导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科学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及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安排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但总体而言,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当前大量高职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事后补救,轻预防。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都会犯的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其指导思想本身并不是真正地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而是以杜绝或消除学生因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后果为目标,这种指导思想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只注重眼前利益,强调如何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减轻心理问题带来的后果,而对于学生平常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普遍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够重视。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是一种补救式的教育方式,而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实质上的改进,更谈不上为学生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重心理疾病治疗,轻健康心理培育。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常犯的一种错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包括部分同学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心理疾病之后,才需要去治疗的,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病人的,而不是针对健康人群的。这种思想既会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导致学生对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积极性。最终的结果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转变成只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开设的教育活动,大大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初衷。3.重被动干预,轻自我修复。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被动的干预教育模式,即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再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被动的干预都是在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后,才考虑如何去解决,解决方式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种被动的干预也只是去弥补和修复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去修复学生的心理品质。而且由于学生长期都是接受这种被动的心理健康干预,因此并没有让学生养成一个自我修复、自我疏导的心理问题解决模式,使得学生不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综合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问题,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而言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并不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解决、自我疏导能力。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本文专门设计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中,分别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设计,使得按照这一模式所设计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1.在实践安排上,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为了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覆盖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全部学习阶段中都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而且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的热点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事实上,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几年时间中,不同的时间阶段其学习要求、学习特点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学生在刚入学时,更多的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学生在学习的第二年,更多的是解决人际关系、情感恋爱等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中,更多的是需要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人生观、职业观等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产生的潜在心理问题,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才能有助于学生自始至终都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获益。2.在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的心理问题治疗是有很大差别的。心理问题治疗是专门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为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这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去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此,这就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理念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核心,而不是盯着针对个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疏导上。3.在教学内容上,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热点问题,疏导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事件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每一届的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都各有差别,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紧贴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逐年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当前社会、满足学生需求。只有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让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疏导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给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有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4.在教学形式上,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疏导心理问题的习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不同的心理健康概念、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会让学生慢慢地习惯于去接受别人的指导和被动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形式上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为老师,互相进行开导和交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自行地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这既有利于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能让这些参与心理健康疏导的学生慢慢养成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效果 师德修养家庭教育学科渗透

【中国分类号】G445

目前,各个学校都在高一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心理教育效果,但没有形成全员育心、全程育心、全方位育心的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因此,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提高教师教学育人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着双赢的意义。

学校应从德育、班主任工作、社团、学科整合、咨询辅导等角度探索全校各部门全员参与的学生心育培养方式,建立起符合学校校情的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探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契合点,使三者形成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培养和锻炼一支重视心育、人格健康、掌握一定对学生心理成长有益教育方法的家长和教师队伍。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仅靠一个心理老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做法是建设一支懂得心育知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去。为了使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有足够的认识,我校的做法是心理教师做《在教育教学巧用心理效应》、《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指导》、《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等讲座,学校还通过定期组织观看《金正坤教授讲教师礼仪》录像资料对全体教师加强师德教育,购进有关心育工作的学习资料。在学习中教师们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了符合心理规律的教育方法及手段,为我们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以平等之心与学生沟通交流,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严禁出现人身攻击、人格打击性语言,就事论事;运用心理分析和诱导的方法代替空洞的说教;扬长避短、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因素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在班级活动中发挥其潜能。班主任结合班级集体活动、各任课教师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去,运用到辅导和后进生转化工作中去,力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努力探索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作为学生主体活动的各学科课堂教学,蕴育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内容。在普及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记忆规律、科学用脑等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教研活动中相互学习和推广优秀经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能考虑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能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激发学习动机、健全人格、发展能力等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比如,我校的政治老师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时,与学生讨论如何能把生意做的长久兴隆,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诚信”的重要性;音乐老师在安排学生欣赏贝多芬晚年失聪时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时,特别强调贝多芬坚强的毅力;体育教师在运动项目安排和教学过程别强调合作精神和勇于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以及不到最后一刻用不服输、沉着冷静的心态……这些成果证明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

在校园环境建设、德育工作、社团活动等学校的常规工作中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开展各类宣讲和实践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很多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有的老师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独立思考、兴趣、意志力、合作、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培养上;有的老师善用鼓励性语言或针对学生的人格特点进行发展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构建"激励、合作、愉快"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有意识地把学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到课后辅导、学生德育工作和不良行为的处理中,运用到班级和课外活动过程中去……

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宣传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考前心理自助知识,在各班级大门和黑板左边写上立志格言、高三年级悬挂励志条幅,营造良好的心育环境。这些做法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让他们始终感到有一种向上的东西、精神的基石。

学校德育、团委、艺体组等相关部门应利用周会、班团会、军训、十八岁成人礼及各种典礼等机会开展与学生心理发展息息相关的爱国、传统文化、集体荣誉、意志、感恩、道德、安全、职业规划等主题的教育;开展如艺术节、运动会、蓝排球比赛、冬季五项比赛等文体活动,这些都是发挥心育作用十分有效的途径。

篇8

康工作。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全面开展。(三)全社会

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改革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一现象在学生身上亦非常严重,尤其是中学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形态和机能处于一生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其智能、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均发生一系列质的飞跃,并对其今后的大半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它更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急速的发展往往产生心理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国内外同行的经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根据调查研究,当前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传统的思维决定了主要还是以学科成绩分数论成败,学习的任务主要还是学生考上大学、重点学校,而唯独很少去关心一下教育的主体——广大学生,他们内心的感受如何,很少去关心一下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令人担忧。因此,学校领导只有态度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极大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而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花瓶,搞务虚工作。

(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全面开展

首先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把心理教育纳入正式活动课程,每学年安排一定的学时,真正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与发展自我、正确开展人际交往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性、情绪和行为的发展指导、健全的人格、青春期教育、毕业生就业辅导、预防心理疾病等。其内容要在总体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自尊、自信、自我控制、学习适应、记忆力、思维力、科学应试、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当然不同年龄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解决不同的心理问题;教育方式以诱导为主,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不断启发学生自我感知和领悟,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选材要讲究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其次是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首先建立心理辅导室,选择合适的地点,最好这个地点不能太热闹也不宜太偏僻,可以在教学楼或图书馆附近。对心理辅导室进行宣传,由校领导、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等对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行介绍,说明其工作的“尊重、理解、同感、保密”的八字原则、以及与“思想教育”、“精神病治疗”的区别,尽量消除学生的疑惑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好奇和盼望的心理。在心理辅导室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标准,主要是使用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作出正确的诊断,以便于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发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

第三、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特别是学生管理者和各科教师与学生密切接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学生管理者在管理学生时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动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经常开展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第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计划地推行新生入学基本情况调查和心理测试制度。对新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品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以学年为周期,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意志力、人际关系、学习心理等几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存人电脑并进行分析,同时把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咨询、训练进行记录存档。

第五、刊印校园心理小报。配合心理课的进行,创办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刊物,栏目可以包括“专家文萃”、“知识窗”、“心语赠言”、“心理调试”、“个案分析”、“同学心语”等,定期出刊,发放到学校各处室、各年级、各班,向学生和老师传授心理知识,从而使大家重视心理健康,追求健康心理。

第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和诊断工作,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等方面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对学生主要存在的躯体化、强迫、敌对性、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自我意识方面出现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此外还可以开展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择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三)全社会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观念、言行举止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社会的不良影响和父母教育的不良方式,常常导致青少年的心理不适应。所以作为学校要把对家长的教育和对社会的宣传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辅导,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四)改革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使未来的中学教师承担起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现代师范教育应有足够的关于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塑造人格健全的跨世纪新型教师。毕业后承担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使其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化的主要力量。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使它步入科学化、个性化、普及化和未来化的发展轨道上来。

参考资料:

篇9

(一)女大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

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的目标就放在能够大学毕业,能够找个工作,对未来事业的期望值不高,缺乏足够的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事业心相对于男生来说较弱。特别是受社会上拜金主义负面思想的影响,少数女学生由于不能抵制物质的诱惑做出一些与年龄和学生身份不符的事情。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一部分女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二)不能很好的控制自身情绪,恋爱与性心理不成熟

女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特别作为女性比较感性,极易受外在因素影响,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缺少理智。一些女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在感情中不能把握自我,一旦投入就把爱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失恋之后,情绪化非常严重,深陷失恋泥潭难于自拔,长时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近年来女大学生由于失恋自杀的人数比较多。女大学生失恋之后出现抑郁、悲观、绝望的情绪,或者出现了一些报复性的视爱情为游戏,玩弄别人感情的行为。由于我们国家对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女大学生在与异往的过程中,对性产生神秘感与向往的矛盾心理,发生之后存在不安全感、害怕怀孕的强迫心理,长期处于后悔、内疚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

(三)在求职中易产生焦虑、依赖性,竞争意识不强

女大学生在师范高校中偏科的现象很严重,多数集中在文科的师范专业,选择外语、艺术、中文、基础教育专业的女生占到85%以上,女生过度集中。在求职中竞争比较激烈,而且女生在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没有男生有优势;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工作中依赖性严重,吃不了苦,竞争意识不强导致女大学生在当今教师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在面对困难时不能正视当前的现实,对前途担忧,就业压力出现求职焦虑,出现就业期望值无限降低的现象。

(四)心理敏感,人际关系不和谐

在大学中碰到的同学、朋友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说话方式、做事的风格都各有不同,在与大家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作为女生,性格中天生很敏感,心胸相对男生来说不够宽阔,对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用合理的方法协调,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还有一些女生性格内向,人际圈子比较小;一些女生比较清高,与身边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容易产生矛盾,引发冲突,影响人黑河学刊HeiheJournal2014年1月际关系的和谐,在交往中被别人隔离,在逃避中自我心理封闭,产生其他的一些心理问题。

二、构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要调动女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的动机。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所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业的基础。

2.提高女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女大学生打破传统的性别的歧视,引导女大学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自己的评价,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引导女大学生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舒畅。女大学生由于比较感性,在受情绪影响之下,会产生诸如忧郁、恐惧、自卑、焦虑等不良等情绪。所以很有必要通过疏导来帮助她们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4.帮助女大学生在交往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保持心理健康。女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克服自身弱点,掌握人际关系的一般技巧,用人格魅力去吸引别人,得到尊重,用真诚去获得友情,在交往中获得别人的帮助与支持,排解心中的困惑。

5.正确看待挫折,加强对抗挫力的培养。女大学生难免会遇到恋爱、求职、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挫折,通过教育让她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正视挫折,查找挫折的原因,及时调整目标使目标能够实现,避免因挫折产生其他的心理问题。

(二)将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在课程教学中,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让她们学习女生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发展的规律,熟悉心理调适的一般方法,增强女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心理调适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解决与学生关系最最紧密、最关心的的心理问题,以学生活动为支撑,以实训为推手,在活动中加强各种心理情况调查、心理实训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综合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以各位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定期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展板、黑板、网络、广播等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2.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心理电影欣赏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她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3.在院系学生会中成立女生部和心理健康教育部,在学校成立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各班配备心理委员,从政策、经费方面给予这些团体相关的支持,鼓励他们积极的开展各种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广泛性。

4.举办心理剧表演比赛、素质拓展大赛、心理健康知识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增强自信心和抗挫力。

5.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兼职、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前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针对女大学生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当新生入校时,通过心理调查问卷,测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注意收集学生相关信息,对那些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与跟踪,根据个体的特点给予疏导与帮助,同时也可以做到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干预和预防,防患于未然。

2.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目前绝大部分的高校都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在咨询室中专门开设针对女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咨询中,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特点,充分认识到她们在学业、恋爱、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惑,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她们解决心理问题,服务她们健康成长成才。

(五)建立专兼职的女生心理辅导队伍

篇10

1.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然而一些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很多高校仅仅依靠一些心理辅导课程来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对于心理援助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增加,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上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际交往过程中,这样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完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有效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采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开展相应的心理互助活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同时学生还能够提升自身的自助能力,从而形成了他助、互助以及自助的模式。

2.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是对传统心理辅导模式的完善首先,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涉及的对象比较广泛,在应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过程中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因此必须具有足够数量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这些辅导员还需要具有较广的接触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其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心理辅导模式能够起到预防和干预的作用。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能够及时地察觉到学生的心理变动情况,切身地体验到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难,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再次,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具有比较强的可行性,相比于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模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并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就能够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场地和时间的要求比较低,学生也能够以一种放松的心理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最后,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生活经历和当事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两者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主要优点,在辅导开始阶段朋辈辅导员就能够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学生对于朋辈辅导员的建议也比较认可,这样能够有效地达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目标。从以上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优点可以看出,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为核心展开。

1.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心理健康的具体含义为基础进行扩展,心理健康既包含心理健康,也包含身体健康和环境健康,只有在保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环境健康。因此对于心理健康的含义可以进行如下定义:心理健康指的是包含身体、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健康。从上面心理健康的定义可以看出,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多方面的健康,国外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中都包含很多部分,只有通过这些部门的相互合作才能够有效地对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应用这种心理健康辅导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能够及时的察觉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需求,使心理健康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增强各个高校之间的联系以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由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和身体以及环境健康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要不断地扩展心理健康的工作范围,要保证工作人员的多样性以及工作服务内容的完整性,在应用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各个心理辅导机构之间的联系,在各个高校之间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充分地利用各个高校的优质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

3.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增强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性。首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朋辈心理辅导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可以在学生群体中举办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源来进行心理辅导,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