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趣事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4:5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趣事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趣事作文

篇1

奶奶的老家在山东烟台的乡下,我们一家先在首都机场坐飞机,到了烟台,然后,又换乘了一辆面包车赶往乡下。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绿树和小草,在绿树掩映中整齐地排列着一间间小房子。乡下的空气很清新,就北京现在再连着下几场大雪也没有那儿的空气好。

在一座院落前,我们停了车。还没有等我下车,一个老爷爷露着两颗大牙,兴冲冲地把我抱下了车。经奶奶提醒,我才知道,这是二舅爷。然后,又进来一个比我矮的,而胳膊上缠着绷带的男孩,而舅爷让我叫他哥哥,要是不介绍,我还以为他是我的弟弟呢,他的胳膊是前一天骑车的时候摔骨折的。最后,我又认识了我的舅奶奶和大哥哥,我真高兴。

不一会儿,我和哥哥们就熟悉了。据哥哥们介绍,舅爷家种了几百棵果树,还有一大片花生地呢!我和哥哥去了地里,又是摘苹果,又是拔花生,吃得不亦乐乎,那新鲜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嘴馋的我别看吃成了这样,可是我还不甘心呢,因为我还惦记着那些香甜的栗子。

篇2

在暑假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奶奶住的临江。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乡村。

到奶奶家的时候,我碰见了哥哥。吃过午饭后,哥哥提议去江里抓鱼。“好啊好啊”大家都兴奋起来。一路上,大家欢歌笑语,一会儿就到了大江。

一下车,我就被眼前的景色给迷住了。天空上,太阳向江水洒下柔和的光,白云也在天空上飘来飘去,好像在祝贺我们到来。时不时还有几只鸟儿在欢乐的歌唱。对面的山坡上,满是翠色,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江水是那么的清澈,清澈到了忍不住喝一口的感觉。轻轻的吸一口新鲜空气,顶上你喝十杯蜂蜜水,是那么甜,那么清新。到这儿来看一看,绝对会让你把城市的喧嚣烦恼随之抛到脑后,展现在你面前是全新,梦幻般的景色。

“哎,想什么呢”哥哥问。“没什么没什么”“一起抓鱼吧!”“好呀”。我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要抓那条肥的,看我的。我挽起裤腿,脱掉鞋子。进入了江里。鱼在这二,我伸手就去抓,这条鱼真是滑,拿都没拿住,让它给跑了。我心想:哼,敢跟老娘作对,不想活了。那条鱼悄悄的回头,好像在说:“小样,没有点儿工夫就别来了。”但我毫不气馁,仍继续抓。我一会哈腰,一会在河里奔跑,一会拿着石头砸。终于,在我不断的努力下,这条肥鱼终于落网了,我得意洋洋的向伙伴们显示。

大家拿出木架,点上火。把鱼用竹签串好,开始烤鱼,过了一会儿,一阵香味闯进我的鼻子中,鱼考好了。我们用石头当盘子。“考的这条鱼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鱼。”

篇3

双休日,我和妈妈、外公、外婆一起去乡下二姨家玩。

一路上,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可爱的小鸟,和匆忙的人们。不一会儿,二姨家到了,我们一下车,二姨家的小灰狗就跑来,摇着大尾巴,好像在说:“欢迎你们光临。”妈妈给我和小灰狗照了一张相。

这时,爸爸喊了我一声,顺着爸爸的喊声,我回头一看,哦,原来那边有两头牛在吃草。一头花牛,一头黄牛。我欣喜若狂,连蹦带跳跑过去,走到花牛旁边,想摸摸它毛茸茸的身子,不料它后腿一伸,想踹我一脚,吓得我后退不及,摔了个屁股蹲儿,把雪白的新衣裳也给弄得脏兮兮的,真是乐极生悲!一转眼,两头牛不知为什么打起架来,它们头顶着头,角对着角,四脚叉开,一副摔跤手的模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我便连忙大喊:“黄牛,加油!黄牛,必胜!”果然,黄牛在我的呐喊助威之下,把花牛赶得老远。黄牛赢了!

这次乡村之行,真是趣味多多,笑话多多啊。

篇4

一个精采的童年,不是永远考第一、也不是我毕业领了什么奖、更不是要比谁的朋友比较多,毕业了,终究该分离;我们比的是,谁有办法不遗忘它、也能够微笑着道别,朝下一段旅途迈进。时光,就像一架喷射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生初一童年趣事作文600字左右,供大家学习。

中学生初一童年趣事作文600字左右1记忆中,童年有趣的事就象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随着时光的流逝,有的事渐渐淡忘了,而有的事印在脑海里却怎么也抹不掉。今天我就写出其中一件事讲给大家听听吧!

记得六岁那年,我在读幼儿大班。某个星期天,我在客厅里玩耍,手拿塑料“金箍棒”学着孙大圣,一会儿站在登子上作“登高远眺”,一会儿扬起棒子学“棒打妖精”,一会又学起杨子荣端着木制冲锋枪“横扫千军”。

妈妈在洗漱间闻得客厅里哇啦啦的吼声,问我在干啥。我不敢吭声,只好收住阵,蹑手蹑脚地来到洗漱间,贼头贼脑地探头一瞧,只见妈妈在洗衣衣服,随着她手搓衣服,盆里便冒起许多透明的小泡泡。在灯光的照射下五颜六色,好看极了。我看了颇觉有趣,便用手去抓泡泡,左抓一下,右抓一下,可是,泡泡碰到手指就破灭了,哪怕是轻轻地抓,也会破灭,虽然我始终在努力地抓它也不行了。我有点急了,转身一用力,脚下的洗衣盆翻了。妈妈好气又好笑,我只好灰溜溜地跑开了。

转眼又到一个星期天,我独自一人在家觉得很无聊,突然想起抓泡泡的事,兴致顿起。想到妈妈是用热水冲泡白粉的,我便到厨房找来白粉,试着用热水冲泡,边冲边美滋滋地想着,马上就会有许多彩色小泡泡飘出来。没有什么脏衣服要洗,我就将我的小手帕放入盆中搓,搓来搓去,可就是不飘小泡泡,手反而弄得粘呼呼的。

我不知是何原因,心中又急又气。正在这时,妈妈回来了,问我怎么了,我便将事情向妈妈说了,妈妈不由得苦笑起来,用手指在我脑门上轻轻一点,“傻孩子,你拿的是烧菜用的淀粉,不是洗衣粉,怎么会有泡泡呢”?听罢,我恍然大悟,自己感觉也好笑,久久地愣着。

童年时代是天真的,是快乐的,随着斗转星移,童年正渐渐离而而去,可童年时代的那些幼稚有趣的事儿,现在回想起来仍忍不住捧腹大笑。上面的这件趣事,后来妈妈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做事,首先要将道理搞清楚,不能照着生搬硬套,否则就会弄出笑话来,甚至犯错误。所以,此事至今令我难以忘却。

中学生初一童年趣事作文600字左右2“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得叫着夏天……”夏天,知了的欢唱让我的童年生活听见了笑声,茂盛的梧桐树让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色彩,调皮的伙伴让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生机。

小时候,每年暑假,我都会走进乡村,亲近大自然。城市里的喧闹与灰尘在山村里不见得无影无踪。那里空气是那么地清新,天空是那么地明朗,一切又是那么地寂静,使我感到心旷神怡,满心愉快。乡村的田野一片金黄,勤劳的农民正忙着收谷子,我在阡陌间欢快地走着,放声背着《悯农》这首古诗。背完了,我便驱赶着土鸡,学着黄牛“哞哞”的叫声。累了,我就蹲在小溪旁,观看鸭子戏水。乡村的风光是我童年生活中的一幅绚丽的图画。

小时候,每到夏夜,我都会来到梧桐树下,和小伙伴们讲故事。我们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放开自己甜美的声音,编出一个一个生动、搞笑的童话故事,与伙伴们一齐分享。讲完故事,我们来到一处草坪里,踮起脚尖,提起裤边,让自己的脚轻轻踩到草坪地,竖起耳朵,静静细听,虫子的歌声有多美。之后,我们在草坪里相互追逐,欢乐的笑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夏夜的谈话声、虫声、欢笑声是我童年生活中的一曲优美的旋律。

小时候,每到酷暑,知了就会在树上唱着夏天的歌,我则跑到外公的菜地里玩耍。虽然天气闷热,但是,外公的菜地里,南瓜、冬瓜、黄瓜的藤向四处攀爬,一片片绿叶挡住了强烈的阳光,外公的菜园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我有时在菜园里静静的观看蚂蚁搬家;有时让外公用竹棍和塑料袋制作捕虫的工具,然后挥舞着它,去捉翩翩起舞的蝴蝶;有时摘一个个红扑扑的番茄解渴;有时在菜园里的杂草中,拔几根狗尾草编出几只毛茸茸的小狗。外公的菜园是我童年生活中一道迷人的风景。

我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完美的夏天让我的童年散发出更灿烂的光芒。

中学生初一童年趣事作文600字左右3童年的回忆总是那么精彩,童年的遭遇总是那充满天真的童趣。回忆起童年时期的那段“小巷历险”,我总是心有余悸啊!

记得那是我上三年级的时候,与同学们一起去旱冰场溜冰,其中一人是与我同路回家的。时间嘀哒嘀哒的过去了,转眼间就到了9点半,溜冰场就要关门了,同学们也各自告别,准备回家去。可是刚走到门口,那个要与我结伴同行的家伙就被家长接走了,丢下我孤零零的一人。我的心一颤,真后悔当初没有叫妈妈来接我。

可是怨气归怨气,家还是要回的嘛。于是我不久就来到了小巷前。现在就是我要好好思考思考怎么回家的问题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还是决定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自己从小巷子里回家。虽说这不是我第一次经过这条小巷子了,可还是孤身一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穿行回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恐惧。

小巷里。凛冽的寒风把枝头的树叶刮的唰唰作响,偶尔又听见一声猫叫,节奏此起彼伏。我的心也随着节奏,慢慢的加速:“咚,咚咚,咚咚咚……不知腿什么时候也不听使唤了,软弱无力,难以自拔啊!

虽说平时也没少看走夜路的文章,都是顺利通过的。可为什么一实践到我的身上来,就如此困难呢?不仅如此,眼睛面前还总是浮现出一些鬼的“倩影”……

想着想着,就听见一阵急促而又沉重的脚步声,那陌生的背影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巨大。脚步声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突然,一只后摸着我的头,我的心咯噔一声凉了。就在我差一点昏厥过去的时候,耳边又回响起一句熟悉的话语:

“怎么这么晚了还不回去啊?还我们在家里面干着急。”

回头一看,原来是爸爸啊?还以为是真的遇着鬼了呢!

如今再回想起来,真像是一场梦啊!

中学生初一童年趣事作文600字左右4童年是一幅美丽的乐章,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记录着我们的成长。每当我回忆起童年的`趣事,就会忍不住会心一笑。

小时候,因为害怕我噎着,妈妈总是把水果切成小块,并细心地将水果中的籽取出。我也曾问过为什么,妈妈说:“因为种子吃到肚子就会发芽。”那时我害怕极了,怕一不留神就会有棵树从嘴里长了出来,对于碧绿皮肤上泛着黑条纹的西瓜更是惧怕。

到了可以自己啃西瓜的年纪,我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更是小心翼翼。祸事终究难免,有一天我没注意把西瓜籽吃下去了!我异常恐惧,哇哇大哭起来,心想这下西瓜一定要从我的嘴里长了出来,一个大西瓜挂在嘴边我怎么和小朋友做游戏怎么吃饭呀!

不论爸爸妈妈怎么安慰我,我都哭个不停。妈妈对我说:“宝贝儿,没事儿,只要你每天多喝水,西瓜苗儿就无法成活,这样,它就不会长出来了。”“哦。”我像抓到一棵救命稻草似的,赶快去接了一杯水,咕噜咕噜两下就喝完了,我又摸了摸肚子,似乎觉得舒服了些。

在此后几天里,我都不停喝水,而且喝得是热水,因为我想树木应该怕热,我可以把它烫死呀。过了几天,妈妈摸摸我的肚子,又把耳朵贴在我的肚子上听了听后说:“嗯,小苗儿不会成活了。”我心里的是石头终于落了下来,开心地笑了。之后两年里,我一直都不敢再吃西瓜,甚至看到超市摆的西瓜都避而远之,直至我懂事之后才明白,西瓜籽是不会在肚里长成大树,会随人的排泄物中排出体外。现在我吃西瓜,还会想到我三岁时做的傻事,还有那从无邪的童真。

童年是美好的,有时一瞬间的记忆可以让你回味无穷。

三岁时,我来到宜昌,第一次远离大山面对一个繁华的城市,陌生中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当我和姨妈牵手来到夷陵广场,一群群鸽子从身边飞过,我似乎找到了熟悉的环境,开心地说:“好多小鸡子呀!”一句话引得旁人都笑了起来。姨妈买来鸽食,我把鸽食一洒,鸽子就成群地飞过来,相互逗趣,青绿的草地上一群雪白的小精灵,绿草地上增添了几分生动,也给我的童年抹上了生动的色彩。

童年就像沙漏,时光一旦流去就再也不可能返回,但童年更像一盘CD,时时刻刻记录曾经发生的故事,让那些美丽的记忆珍藏于心!

中学生初一童年趣事作文600字左右5童年就像是一片金黄的沙滩,而这个沙滩上有着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贝壳,只要你随手拾起一个贝壳,就可以发现蕴藏在贝壳里的趣事,使你回味无穷。当然,我也不例外,在我小小的童年中,就有这样一件趣事——

小时候,我寄住在姨姨家,姨姨家呢!喂了许多大公鸡。有一次,姨姨去给公鸡喂食,我跟在后面。看着它们吃食不像我们一样大口大口的吃,而是一口一口的啄,我感到很有趣,就蹲下来看它们。看着看着,我忽然想起了电视机里面的斗牛,心想:那些斗牛的人真帅啊!不如今天我也斗斗鸡,耍耍帅吧!想干就干,我随地拾了一根小竹竿后,就小心翼翼的向一只领头的公鸡靠近。

鸡就是鸡,一点都没有反应能力。我已经站在它的身旁了,它还全然不知,仍专心致志的啄食。冷不防我把竹竿摔在了它身上,它一下子翻了个大跟头,随即扑棱着翅膀又站了起来,伸着脖子,偏着头,“喔喔”大叫,好像在说:“好啊!打扰我吃饭不说,还竟敢打我,看我怎么收拾你。”看着它的阵势,我也不甘示弱:“哼,不就是打了你一下嘛,有什么可嚣张的,应该是我来收拾你才对,赖好也灭一灭你的'焰气。

篇5

1.在朗读与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感情,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主动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和内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加字。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本课11个生字,理解“魂牵梦绕、摇曳、恬静、飘逸”等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作家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多朴实无华的芦苇,给他留下了许多甜蜜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去看看那故乡的芦苇。请同学们把课文齐读一遍。

师:咱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生词。(出示生词:魂牵梦绕 飘拂 飘逸 小心翼翼 欢呼雀跃 纯真 恬静 触须 )

师:谁愿意读读这些生词?(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读好了生词,谁能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芦苇美景 童年趣事)

生:课文主要写了故乡的芦苇。

生:课文不仅写了故乡的芦苇,还写了作者的童年趣事。

师:看来上节课同学们都学得特认真。

【这一环节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梳理了本课的主要内容,也为下面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品读课文

1.赏芦苇美景

师: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了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但令我魂牵梦绕的却是朴实无华的芦苇。那么令作者魂牵梦绕的芦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芦苇什么地方吸引了作者?

师:都读完了,谁来说说作者眼中的芦苇是什么样的?(指名读句子)

生:“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师:这就是作者眼中的芦苇,来,同学们一块儿读读这一句。(生读文)

读了这一句,你认为芦苇什么地方吸引了作者?

生:故乡的芦苇特别多。

师:你从哪里来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一片片,一簇簇”这两个词中感受到的。

(播放课件:一片片、一簇簇)

师:为什么作者不用一片、一簇,而用一片片、一簇簇?

生:因为一片片、一簇簇更能突出芦苇的多。

师:对。故乡的芦苇到底多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地方也能看出芦苇的多?

生: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师:对,在故乡,芦苇几乎布满了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故乡的芦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多,所以作者在这不用一片,而用(一片片),不说一簇,而说(一簇簇)。让我们把这两个词放进句子中读一读,注意读出芦苇的多。(指导学生读句子)

师:除了多,芦苇还有什么吸引作者的地方?

生:芦苇很绿、很美。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生: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播放课件: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

师:你认为芦苇绿在哪,美在哪?

生:芦苇有“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

生:芦苇美的就像碧玉、轻云一样。

师:“就像”你很会用词,因为(这是一句比喻句)作者用碧玉比作(秀枝)突出秀枝的(绿),(板书:绿);用轻云比作(芦苇)又写出了芦苇的(轻盈、美丽),

(板书:轻、美)。

师:在作者心中,芦苇可以和碧玉、轻云相媲美,从中你知道什么?

生:作者很喜爱芦苇。

师:说得太好了。谁能读读这句话,读出芦苇的美,读出作者对芦苇的喜爱之情?(指名读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嗯,读得一般般。

生:我认为他读得不太有感情。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

生:我认为要把芦苇轻盈的特点读出来就要读得轻些、柔些。(生读)

师:能把这么长的句子读流利已经不错了,如果你能读得再轻些、柔些会更美,来,再试试。(生读)

师:你的进步真大,老师为你高兴。绿色的芦苇迎着轻风摇曳着,此时的小村多静啊,千万别破坏了这份宁静,谁再来轻声地读一读。(生读)

师:芦苇美,你的朗读更美。请你读。(生读)

师: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谢谢你。

师:同学们,那么多,那么绿,那么美的芦苇,作者用他准确、生动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芦苇图,耳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想看看芦苇美景吗?

(出示课件:芦苇美景图)

师: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芦苇真美呀,我都陶醉了。

生:芦苇给家乡带来了美景,所以作者写芦苇。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一次来感受芦苇的美,感受乡村的恬静吧。

(齐读句子)

师: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美妙的句子也应让人过目难忘。这么美的句子,咱们来试着背一背好吗?

(师生合作背诵第四自然段)

【朗读有目的性,层次性,让学生通过朗读一步步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例如:在初读描写芦苇美景这一句时,谈感受,体会芦苇之美。再读,谈芦苇给乡村增添了美景,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情感一点点与文本产生共鸣,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的朗读热情被点燃,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书声琅琅中,既品味了作者优美的语言,又品味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让我们听起来亲切自然,水到渠成。】

2.忆童年趣事

师:美丽的芦苇让我魂牵梦绕,芦苇丛中儿时那欢乐的记忆更让我难以忘怀。下面就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去感受那一份快乐。

(出示自学提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自由朗读课文7—9自然段,交流、讨论:课文写了几件童年趣事?给这几件事加个小标题。你觉得哪一件事最有趣,把最能体现作者快乐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生读文,思考,画词、句。)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课文写了几件童年趣事?

(根据回答板书:吹芦叶哨 放芦叶船 捉纺织娘)

师:在这三件事中,你觉得哪件最有趣?

生:我最喜欢吹芦叶哨。孩子们被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碧绿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师:你认为“忘情”是什么意思?

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师:孩子们无法控制什么感情?

生:高兴、愉快的感情。

师:是的,吹芦叶哨对孩子们来说的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师:谁还想说说自己喜欢的事?

生:我喜欢折芦叶船。欢呼雀跃这个词最能体现孩子们的快乐。

(出示课件:“开船啰!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师:你认为 “欢呼雀跃”怎样理解?孩子们为什么“欢呼雀跃”?

生:欢呼雀跃就是特别高兴,高兴得又喊又跳。因为小船是他们自己折的。

师:说得好。如果是你看着自己的小船慢慢漂远,当时你会做些什么,喊些什么呢?你能带着自己的想象欢呼雀跃地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说、读)

师:你们感受到了他的欢乐吗?同学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欢呼雀跃的心情?

(面带笑容、声调提高、语速加快、还可以跳起来读)

师:那么谁来试试?(生读句子)

师:现在你感受到他的欢乐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掌声感谢。还有谁愿来试试?一个人放芦叶船就这么快乐,如果大家一起来放芦叶船一定会更快乐。同学们,咱们一起来放芦叶船好吗?

师:(模拟放芦叶船的情景引导学生读句子)好,请起立!大家拿好自己的芦叶船,然后小心的移到水面上,放!男孩子,快看。你们的船队漂起来了,快欢呼起来吧!

(男生读句子)

师:哟,女孩的船队也动起来了,咱们也赶紧欢呼起来吧!(女生读)

师:同学们,放芦叶船有趣吗?你还喜欢哪件趣事?

生:我喜欢的是捉纺织娘。因为晚上我们可以听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甜蜜的梦乡。

师:伴着纺织娘的歌声入眠这是一件多美的事啊。同学们知道纺织娘吗?老师这有几张纺织娘的图片,咱们一块来看看。

(出示课件:纺织娘图片)

师:这就是纺织娘,正如作者所说,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地玻璃纸似的羽翼。它能发出轧轧的叫声,就如同女子在纺纱织布一样,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纺织娘。

【在学习童年趣事时,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更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努力营造学生好学、喜学、乐学、会学,教师爱教、乐教、会教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师生得以共同发展。】

3.情感的升华

师:童年里我们吹(芦叶哨),折(芦叶船),芦苇丛中捉(纺织娘),故乡的芦苇不仅美它还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如此多的乐趣,让我永远(不能忘怀),

(板书:不能忘怀)

师:聪明的你再想想,除了这三件趣事,芦苇还可能带给我哪些童年的欢乐呢?

生:在芦苇丛中捉迷藏。

生:去露营、摸鱼。

生:在芦苇边的河里捉虾。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一件件童年趣事足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多年来令作者魂牵梦绕的却是(朴实无华的芦苇),为什么每当想起芦苇作者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

师: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而对于作者来说这些回忆都是和故乡的芦苇分不开的。所以作者(生: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师:芦苇在作者的记忆中成了故乡的象征,芦苇与故乡是不可分割的,对故乡的怀念,就是对芦苇的怀念;对芦苇的热爱就是对故乡的热爱。所以作者(生: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师:作者不能忘怀芦苇美景、童年趣事这都是因为作者(爱芦苇,爱故乡)。

(板书:爱故乡 爱芦苇﹥

【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谈童年趣事,以此感悟芦苇给作者所带来的美好回忆,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芦苇、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

三、感悟写法

师:作者对芦苇、对故乡的深情让人感动,而他如诗一般的语言更让人陶醉。下面我们来欣赏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我想请咱们班读书最棒的同学来读。(推荐一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这里的景色很美。故乡很美。

师:故乡的美是因为有了:

(生:小河、野花、菜花、棉花。)

师:虽然写得很美,可既然写的是芦苇,它们都与芦苇没关,这不是多余吗?为什么?

生:不多余。这样会更能说明作者对故乡的喜爱。

师:故乡这么美所以(作者很爱自己的故乡)在作者心里,这么多的美景却比不上朴实无华的芦苇,从中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师:(作者对芦苇情有独钟)这一段虽然没有直接写芦苇,但却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对故乡的(热爱),而这也恰好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那么这一段多余吗?

生:(不多余)

师:其实,在这里作者用小河、野花、菜花、棉花来作为芦苇的陪衬,目的是为了突出芦苇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模仿这一种写法来写。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故乡的芦苇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欣赏了芦苇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芦苇带给作者童年的欢乐,还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说出几个写“故乡”的诗句来?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更多有关思念家乡、赞美家乡的诗文、歌曲,也可以有感而发,写一写自己的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篇6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作文教学 途径策略

一、积累词汇:奠定作文训练的基石

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这点对我们乡下的语文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但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学活用,得心应手,可不是简单地布置和适时地检查这么简单,可要费些心思和精力的。

首先,让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得词汇的积累。农村孩子手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甚少,本人所在班级每个学生手上平均只有一、两本不算像样的课外读物,有的家长甚至舍不得给孩子买书。在这种状况下让学生去阅读,积累词汇,不是纸上谈兵吗?为此,我从一年级开始对所教到的课文中的生字进行扩词,一、二年级的时候出现在小黑板或生字卡片上让学生读;到了三、四年级首先让学生熟读,再写在本子上,基础差的学生与优秀生结对子进行“扶贫”。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我都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让他们给自己买一两本有益的课外书籍。通过几个学期的坚持,有效地克服了孩子可供阅读的书籍不足的问题。现在学生们不但词汇丰富,而且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分类、优化和运用能力。在学生积累词汇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监督力度,那么词汇积累只能变成徒有形式的做法。因此我找到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让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分类,挑选若干个词语进行造句、写话训练,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促进了词语的运用。第二,早读课放手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既积累了词汇,又丰富了知识面。第三,积累的词语佳句要让学生尽量理解,平时通过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汇等做法,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语感。

二、拓展题材:丰富作文训练的素材

农村孩子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就谈不上作文题材的丰富性、多样性。怎么办?鉴于这一现状,我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习作素材的拓展。

首先,让学生从电视节目里寻求拓宽作文题材。如,布置学生看热点新闻、精彩童话、历史故事等,老师安排实践课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说。到了三、四年级,我就让学生先说,后以日记、短文的形式练写,并及时给予讲评肯定,从而达到以说促写的目的。

其次,合理利用各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提炼出写作的题材。例如学了《品德与社会》中的《今天我当家》后,就让学生回去当一天的家,并做好记录进行习作。学生都觉得很新鲜,也就言之有物了。

第三,利用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大扫除等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抓住那精彩而难忘的瞬间,捕捉习作的素材。比如,我们利用大课间活动进行男女生拔河比赛:全体男生对全体女生;男女生一对一。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习作时就下笔有神,写得有声有色。

这样,从电视上的新鲜事、学科间的联系、活动里的趣事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拓展题材的做法已经小有硕果,绝大多数同学的笔下都能写出新鲜事物。

三、模仿习作:迈入作文训练的门槛

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习作,深入体会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并运用学到的作文技巧写作相同类型的文章,从而拓开学生的思维,突破学生写作思路的拘囿,以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如在习作前,老师出示例文或下水文,对此层层剥茧,重点放在讲解例文特点,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人物选取事例,并把这些事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这种范文教学方法,看似不脱俗套而又缺少新意,但它在农村小学生作文训练的初、中期却行之有效,不可或缺。只要我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在学生作文训练中,学生就可以从不会写作文逐渐过渡到会写作文,从怕写作文逐步过渡到愿意写作文。从习作教学实践来看,此种方法易学且能立竿见影。当然,这样学生的作文较多地沿袭原有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可能缺乏学生的独立、新颖的思考。这就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去做习作训练的前期准备。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它有着固有的原理和方法可循,但也有更多的坎坷不平路。作为一名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找出一种适合自己、适合所教学生的习作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苏伯琴《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J](《新语文学习》2011.4)

篇7

命题态势

一、命题特点:常态化、文化化、广义化

自2004年起,全国10多个省市的高考开始自主命题。到2008年,5年来全国累计出现了84道高考作文试题,这些试题与过去相比,大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直接涉及社会热点的题目有所减少。5年来只有有限的几道题,分别是:2005年上海卷“当今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2006年全国卷Ⅱ“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现象”,2007年全国卷Ⅱ“丛飞资助贫困生材料”,2008年全国卷Ⅰ“汶川特大地震”等。需要指出的是,对于2008年全国卷Ⅰ“汶川特大地震”这道紧扣时事热点的作文题,评论者褒贬不一――赞扬者肯定其“着眼于当前举国关注的抗震救灾”“着眼于与现实接轨”“让我们看到了高考作文背后的厚重与担当”,批评者则指出,高考之前与地震相关的文章早已“满天飞”,他们对本题还能不能有效测试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深表忧虑。笔者的看法是:此题的命制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汶川地震对我们的生活、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确实太大了,引导考生加以关注未尝不可;另一方面,紧扣热点的命题以往很少出现,偶尔用之,也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广大考生不能由此认定高考作文就是考时事热点,复习时只针对当年的热点话题来积累素材,甚至直接准备相关范交到考场上套用――如果持这种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也是会误事的。

(二)明确预设主流思想的题目仍有一定数量。比如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江苏卷“人与路”,湖南卷“谈意气”,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辽宁卷“我能”及四川卷“一步与一生”,2008年辽宁卷“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四川卷“坚强”等作文试题。

(三)中性化题目的比例有所加大。这类试题的特点是不作清晰的思想预置和审题限制,可供表达的观点广阔多元,自由灵活。比如2006年湖北卷“‘三’的联想”、安徽卷“读”,四川卷“问”,2007年福建卷“季节”,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和重庆卷“酸甜苦辣说高考”,2008年上海卷“他们”福建卷“果汁・咖啡・矿泉水”。天津卷“人之常情”等作文试题。

(四)追求浓郁的文化色彩、审美品位的题目迅速增多。这类试题的特点是从中外典籍中选取命题素材,加以美学化的提升,从而有胁于激发考生写作的情绪和灵感。比如2006年全国卷Ⅰ“乌鸦学老鹰抓羊”,北京卷“北京的符号”,福建卷“‘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等三选一”,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7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北京卷“读古诗写感想”,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2008年湖南卷“感悟唐诗名句”,山东卷“春来草自青”,浙江卷“触摸都市/感受乡村”等多道作文试题。

综上所述,高考作文命题淡化了说教色彩,越来越常态化,文化化和广义化。

二、命题走向:人文性、自然性、科学性

已付诸实施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将逐渐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更加侧重于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学性,引导考生关注人生体验,抒写内心感受(像“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之常情”等都是范例。)

就命题本身而言,随着十几个自主命题省市的相互推动,命题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在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漫画作文之后,半命题作文、选题作文以及给出开头要求续写后文等考查形式,均有出现的可能。

备考建议

“稳中求变,变中求稳”向来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展望2009年高考,笔者对作文有如下备考建议:

一、明确三个基本问题

(一)明确命题形式上的总趋势。目前,高考作文已进入“多元(各种命题形式)并存”的阶段。连续多年考查话题作文,使学生作文出现了一些流弊(比如结构现象难以避免、文体意识薄弱等),而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等本身就有自己的长处,完全可与话题作文交替出现。所以在2009年的作文备考中,各类题型的训练要兼顾,对它们的写作要领都应该了然于胸(比如就立意范围而言,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分别要求立意必须在标题、话题、材料的范围之内)。尤其要重视新材料作文,2008年高考,全国卷的两道作文试题采用的全部是新材料作文的设计思路。作为全国卷的考题,对其他自主命题的省市起着引领,导向和渗透作用,估计2009年采用这一形式命题的考区将进一步增多。

(二)明确好作文的标准。什么样的作文才算优秀之作?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给出的答案是:第一,不能跑题。第二,有独到,机智的构思,要人家读了你的文章,不禁感叹:“亏他想得出来!”第三,文章内容实在,但又很灵动活泼。第四,文字表达基本功好,要有有内涵的文采,而不是张扬的文采。所以在平常的作文备考中,我们要在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下足工夫。

(三)明确材料选择的注意点。考场作文由于主题和篇幅的限制,可供选择的材料也是有所限制的。首先,选择材料一定要切合主题,与主题游离的材料一定不会得高分。其次,所选择的材料一定不能太长,要精练,能把观点说清楚就可以了,一则材料一般应不超过300字。再次,所选择的材料一定要新鲜。所谓新鲜,是指新近发生的热点事(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刘翔退赛”事件等),有趣事(比如“山寨文化现象”等),或者早已发生过,但别人不知道或没有运用过的材料等。比如:

姚明――背着天生致命的缺陷上路

一直以来,姚明被人们称为“上帝的礼物”,仿佛他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理应成为今天的姚明。而事实上,是他的坚韧与汗水让他拥有了今天的成功,让他成为了篮球场上的核心人物。

姚明8岁那年患了急性肾炎,病治好后却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左耳几近失聪。第二年,父亲带他到区体校学打篮球,虽然他兴趣很浓,但他听力差,反应迟钝,体力也跟不上,只要绕着球场跑上两圈,整个人就累得气喘吁吁,连球都拿不稳了。见此情形,教练特意给他检查了身体,这次检查又有了恐怖的发现:姚明两肩狭窄、胯骨宽大,导致步伐不够灵活。而且,他的跟腱短,属于跳不起来又跑不起来的“刀削脚”;他的臂展长度比身高要短6公分,使他在与同等身高的队员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下风。这些缺

陷,几乎每一项都足以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的致命弱点。父亲没有将检查结果告诉儿子,只是问姚明到底喜不喜欢打篮球。姚明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父亲的支持下,姚明背着一个个天生致命的缺陷上路了。他从增强体能入手,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他频频出入于各种比赛场合,不断从别人的嘲笑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也是从那天起,他的休息时间从来没有连续超过20天,甚至做梦都在思考如何打球。凭着过人的毅力,他的篮球越打越好,知名度越来越高。22岁那年,他成功地登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NBA赛场,并在之后的两年连续入选NBA“全明星”阵容。

李小龙――带着先天的缺陷上路

“我绝不会说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这就是不断挑战极限的李小龙的名言。李小龙小时候的体质比一般人还弱,还有身体缺陷――长短腿(两腿长度相差一寸)、高度近视(近视达1000度)、个子矮小,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李小龙不仅练就了一身惊世骇俗的武功,还自创了截拳道,从一个平凡的人最终成为一代武林宗师。

以上两则材料就是隐藏在姚明和李小龙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很有新意。对于姚明和李小龙,如果我们选择众所周知的材料来写作,那么,这些材料很可能落入窠臼,作文也不容易得到高分。

总之,大家应把埋头读书与放眼生活结合起来,养成勤于观察,体验,积累的良好习惯,丰富生活经验,储存有用,新鲜的素材,才能在行文过程中游刃有余。

二、切实做到四个“强化”

(一)强化审题意识。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要求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所谓“规定性”,无非是要求你必须写什么,必须怎么写。这主要有以下四个维度:

(1)立意――命题作文要抓住题眼新材料作文要多方挖掘材料中蕴藏的意义;话题作文要直击话题的内核,“定点”自己最深的感悟。

(2)重心――对文题中的题眼,要义或内核,必须充分展开(一般不少于整篇文章的三分之二,否则可能被阅卷者视为游离中心或旁逸斜出)。

(3)文体――“自选文体”可选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篇XX文”则只能写成指定的文体,“除XX外,文体不限”就不能选取被禁用的文体。

(4)题目――命题作文不能另拟题目,否则就会被硬性扣去2分;半命题作文则要在补题上狠下工夫;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需要自拟题目,要切合文章的主旨,内容,展示作者的才思。

(二)强化思维训练。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文字功夫固然要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要学会换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式,学会将直觉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想、联想想象思维等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做到思路活跃,文思泉涌(特别是要加强对联想、想象力的开掘)。例如以“脚印”为题作文。在审清题意(一般应着眼于虚指义进行构思;所谓“脚印”,其实就是人生的轨迹。也就是说本题涉及一个如何走好人生道路的主题)的基础上,具体的立意是多样化的:

(1)大地是稿纸,脚印是诗行。人人都在用自己的脚印写着自己的人生史诗。

(2)所有的路都会有尽头,没有尽头的是开拓者的脚步。

(3)智者坦然地走自己的路,留下脚印任人评说,愚者频频回顾,听众人对自己脚印的评说,终于不知道该如何迈步了。

(4)脚印的美,不在于它们能否拼成精美的图案,而在于它们把人生渡向了什么样的彼岸。

(5)脚印可以涂改,可以修饰美化,甚至可以彻底抹掉。但脚印连成的人生履历却无法改变。

(6)所有的路都是由脚印衍化而成的,而脚印一旦固化成路,又极有可能误导后来者的脚步。

(7)受人敬仰的脚印。多从荆棘丛中踏出。

(8)名贵的鞋子,留下的脚印未必名贵。

(9)走错了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错了却不承认,还要把自己的脚印诠释为人生经典。

(10)道路越泥泞,留下的脚印越清晰。负载越重,留下的脚印越深刻。

篇8

【关键词】悦读;低段孩子;探索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①

有一根“魔杖”,它确实是有魔力的,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更为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

摘录:“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是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探索:悦读阅美越读越乐

去年接手一年级,为了让孩子们早日进入阅读的状态,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起:营造读书氛围,实现“悦读”

读书,需要持之以恒。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见成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读书,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老师要鼓励学生读书,家长要支持学生读书。让学生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皆是书。我的实施办法有:

1.每周推荐

孩子们看书有时就是图一时新鲜,这个新鲜感过了,书就往往被随处一丢,任它身上满是灰尘也无人问津。很多家长反应给孩子买了很多的书,但真正用心看完的却很少。我们班也做过图书角,可发现很难吸引低段的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给孩子们推荐了《火鞋与风鞋》,没想到引起巨大的轰动,孩子们都争着看。之后,我就尝试着进行每周给孩子们推荐一本好书,然后作为班级的“漂流图书”,让它在孩子们中间竞相传阅,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价值。看完后在扉页上签名;每周通报学生的借阅量,表扬爱读书、爱护书的学生,激励读书少的学生,在班级里形成喜欢读书的氛围。

2.午读二十分

一二年级的孩子比较浮躁,不容易静下心来看书。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尤为重要。每天午后二十分中,播几首轻松的音乐,让孩子们一起静静地看书。鼓励爱看书的孩子,一个学期后很多孩子慢慢跟上了。现在,班里孩子最享受的就是这午后的悦读时光。

3.阅读需要诱惑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

前段时间,推荐孩子看《夏洛的网》,先给他们介绍书中的主要人物,激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接着,答应孩子们只要班里20位同学看了此书,我们就可以看同名的电影,孩子们可兴奋了!悦读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看电影的同时也帮助了孩子进一步理解书中的内容。

二、承:由课内到课外,实现“悦读”

我校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围绕专题组织内容,在选文上有不少的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这为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让阅读成为快乐的天地。

1.在读中感受乐趣

先请看《雨点儿》的教学片断:

师:过了不久,大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看,这是一片有花有草的地方,下了一场雨……(课件出示雨前到雨后的情景)

师:在没有花也没有草的沙漠上,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渐渐的,雨停了……(课件演示情景)看着图画,你能说说下雨后的美丽景象吗?

师:书本是怎么说的呢?

(学生自读课文)

师:为什么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生:因为下雨后花草的心情很好,所以更漂亮了。

师:为什么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会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呢?

生:因为花和草长出来要浇水。雨就是水。

师:谁愿意美美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一个学生读后)他读得怎样?你能自己找对手比赛读吗?一起加动作表演读一读。

师:这一切都是谁的功劳?你喜欢雨点儿吗?

师: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呢?

在本段教学中,运用课件的动画效果,再现雨前雨后的情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用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分析。在课堂上关键还在于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美美地读、比赛读。在整个过程中既有朗读,又看图,交流时还加入自己的动作,充满了情趣。

2.在想象中感受乐趣

《泉水》这篇课文很美。一位教师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流水的声音,配上富有乡村气息的柔美音乐和人们的欢声笑语,想象这水、这景、这人、这情,开启了学生的想象之源;然后初读全文,认读生字,了解泉水流经之处,它的所见、所闻和泉水的语言及行为,感知想象之奇;接着诵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品味泉水,同时又以说演作辅,体会想象之美;再想象说话,承接作者的思路,进行口语交际,启动创新之门:最后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激创新之情。

3.在表现自我中感受乐趣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也愿意从小伙伴那里获得阅读的信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交流和展示才能的舞台。在学完了《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后,我在班级里开展“太空生活”汇报活动。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找资料等渠道了解了很多太空里有趣的事。

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的紧密结合,不仅扩展了孩子们的读书领域,也使他们感受了读书的乐趣。

三、转:转变功利性的想法,实现“悦读”

据报道,有不少的高中毕业生高考结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教科书和习题书撕掉,有的甚至全部烧掉。“听着撕书时发出的吱吱声,感觉就特别爽,每撕一页,心中因为考试所产生的压力就减少一分。”有位学生这样说。他们有了一时的成绩,但是也种下了厌书的心理。这教育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对此,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陈伟新总编表示了忧虑。他认为当下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功利阅读”的现象占主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品种也不够丰富。有的家长一看孩子长时间读课外书,就怕影响学业,其实应该鼓励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课外阅读能力,快乐阅读是最为重要的。

四、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实现“悦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就提出了让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便要求我们从一二年级开始就应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阅读与写话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小练笔就是让学生在本子中记录下自己读书后的一些想法、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或对文童的补白和仿写等。当然学生在“创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坚持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丰富积累,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结尾:不是尾声

余秋雨说:“有效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们才二年级,悦读之路也才刚刚起步。悦读阅美,越读越乐是我们低年级老师所追求的,也是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注释:

①尹建莉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作家出版社.2009.8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搅动人心中的匕首

9世纪中叶,阿拉伯新、旧音乐派别分裂,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伊夏格・阿尔一莫希里(1shaq al-MawsiIi,767-850)坚决维护旧音乐,反对一切技巧炫耀。出于不能控制的嫉妒,伊夏格把他最好的学生兹尔雅布(Ziryab,789-857)赶出巴格达。兹尔雅布去了西班牙,带去伊斯兰活的音乐传统。相传兹尔雅布有一手堪称了得的乌得琴技。究竟如何了得,今人已无法亲耳听证。但在今天西班牙吉他和弗拉门戈吉他繁复如金丝穿梭火烫如金珠滚落的乐声中,我们仍依稀能想见当年那种风华。许多现代音乐学家认为,阿拉伯乐器乌得(Ud)是欧洲乐器诗琴(即琉特琴)的祖先,而中东的游吟诗人又是西方民谣艺人的祖先。

15、16世纪,东方的弹着琉特琴边走边唱的游吟诗人经常出现在欧洲大陆,这影响了欧洲民间音乐的发展。由于制作工艺简单,携带方便,不久欧洲大陆田野村镇便遍布了这种民间的弹唱声。古代的民谣诗人怀里抱着的肯定是琉特琴而不是吉他,从16世纪的风俗画,更早时期的人像雕刻,尚能追忆出远古的时风光影。琉特琴跟吉他很像,但是有11根弦。今天这种乐器还有人弹,却已艺学精奥如庙堂之高,听朗恩・麦克法兰(Ronn McFarIane)的苏格兰琉特琴和阿瑙尔・伯拉罕(Anouar Brahem)的突尼斯乌得,我觉得琉特、乌得就是吉他,更精致更细腻的吉他,比吉他更古更深更美。

16、17世纪,吉他更多地被使用了,6根弦的吉他,显然比11根弦的琉特琴好弹,也更容易将注意力转向唱的部分。比较公认的研究认为,吉他几乎与琉特琴于同一个时期由阿拉伯人传进西班牙,但直到600年后才得以流传,折射出音乐从宫庭向民间的递演。

欧洲大地上的游吟者,游走在人群中,身份更接近于说书艺人。他们不专门于写诗,节律性的长短句只是方便吟唱的必需。他们也不专事于撰写历史,说历史、传信息、谈论时事更是说书人的本行。所以民谣艺人着眼于生活,以叙事为主体,把唱歌当说话。短叙事曲(Ballad)是最常用的形式,包容了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长叙事史诗着重讲史,将节的概念扩展为“行”和“体”。如今仍完整保留这种传统的阿拉伯人、乌得演奏大师瓦哈布(Mohamed AbdelWahab,1910-1991),他的歌一唱几十分钟、几个小时,不分节,也并非组歌,就是一个大曲子,像一个人表现的诗剧。在他活跃的60多年里,阿拉伯歌手无不受他的影响。

吉他弹唱的野风,一行四百年。18、19世纪,当苏格兰的农民诗人彭斯和英格兰的民歌学者夏普开始集中地采集这些原野大地的花朵,发现游吟者不只是游吟者,还是民间诗人、酒徒、信息传播者、讽喻现实的小丑、助兴人、诗诵家、史诗杂匠。由于传布广远,全凭口耳相传,有时同一首歌流传的版本多达100多种。

那是生命:真实的事物?

它在蓝色吉他上行进。

一根弦上有一百万人?

所有的行为都在,

所有的行为,无论错对,

所有的行为,无论强弱?

情感疯狂地呼唤,

像秋风中苍蝇的叫声,

那么这就是生命;真实的事物

蓝色吉他的声音。

盲人莱蒙・杰斐逊(1 897-1929)是一个赤贫家庭的七个孩子之一,因为自小双目失明,父母只能让其学习音乐,所谓学习,其实就是一边自己摸索,一边沿途卖艺混口饭吃。最早的乐器是自制的,用一个废木盒子外加一根琴颈,搭几根弦,一把木吉他就这么成了。成年以后,杰斐逊把达拉斯作为他的露天表演舞台,以街头流浪的巡回演出形式,将自己的个人经历改改编编,最终唱遍了德克萨斯每一个城镇乡村。

“他最普遍的主题一一贫困、酗酒、暴力、女人,有时甚至较公开地谈论――反映他生活经历的面貌。”1925年底,杰斐逊第一次离开家乡,应唱片公司之邀北上芝加哥录音,四年里留下了大约90首歌曲。而录音和唱片销量的所得,变成了这个“黑瞎子”雇车与司机在城里兜风的消遣费用。卖唱的瞎子也兜风,这是杰斐逊的酷,酷的后面却透出这个黑人艺人难以排遣的凄苦。杰斐逊用极为自由的方式,表现演唱上与吉他弹奏上都极为即兴复杂、有些居然是已经失传的手法;在谈论信仰、宗教或生活叙事时,杰斐逊的信口编唱自然完美。

1929年,杰斐逊酒醉后倒卧道旁。一个外貌如盲流的黑鬼,冻死在街头也无人过问。直到半年后,这个倒毙在芝加哥风雪中的人才被验明身份。他去世后,他的唱片再版了数十次。2000年,久经寻觅一夕在手的Blind Lemon Jefferson《Moanin’AllOver》终于在我的CD唱机上旋转,老黑人苍老的声音穿过65年的尘封岁月轰然降落,才发现它就是哭喊,比哭喊更让人锥心地疼痛。在盲人莱蒙・杰斐逊的时代,欧陆民谣经过黑人的继承和改良,变黑了,变蓝了,美国人叫它布鲁斯,我们则大而化之,称其为美国民谣。

杰斐逊死的时候,伍迪・加思里(1912-1967)刚刚15岁,是俄克拉荷马奥基玛小镇上最穷的白人。家中的一系列变故,使他不得不在一年前退学,开始了四处流浪的打工生活,流浪中他学会了弹吉他,用吉他卖唱谋生。在从得州流落到加州的过程中,加思里目睹了经济大萧条的刺目现实,尤其是与城市民歌手、剧作家、地下文人圈的交往,使他日益受到左翼政治思想的感染,道义感日趋强烈。以亲身经历的各类事件为素材,加思里创作了《富饶的牧场》、《旱区难民》、《这土地是你的土地》等歌曲。为普通民众而歌,为底层人民而唱,立意于唤起民众的觉悟,成为加思里的艺术追求。他曾这样表达自己的立场:“我不会去唱那些富婆的第九次离婚或者某个怪人的第十个老婆。我没时间去唱这些东西。即使有人每周付我十万块钱我也不会唱。我只唱那些普通的人们,他们干着被人认为是琐碎和肮脏的艰苦工作。我只唱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由于一个叫卢马克思的民谣采集者,这个城市流浪者、抱吉他的街头卖唱艺人,于1930年代被美国发现。加思里谱写和改编的歌曲有1000多首,这些歌曲中的一部分成为美国的珍宝,收进了国会图书馆。在动荡的五六十年代,加思里的歌曲突然复兴,成为民权斗争的武器。

加思里写有一本自传,叫作《奔向光荣》,这部传记记录了他大半生的云游、吟唱生涯,充满了革命者的豪迈和民间的热情。有一本看过这部书的人被加思里迷住了,这个人就是鲍勃・迪伦。

那人俯身,调校

吉他琴弦。日子青郁。

他们说:“你抱着蓝色吉他;

弹奏的事物并不真实。”

那人笑道:“蓝色吉他上

事物改变了本来的面目。”

他们又说:“你弹奏的曲调

必须既高于我们,又是我们自己,

蓝色吉他上的曲调

必须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一把木吉他,一只口琴,一口如苍老巫师的男人腔,在整个60年代,鲍勃・迪伦(1941-)成为引 领新民谣发展的主导。由于延承了加思里的吟唱生活和精神品格,一段时间他被称为“伍迪之子”。在1962-1 966年的5年中,迪伦出版一系列经典专辑,《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时代在变》、《席卷而归》、《重返6 1号高速公路》、《无数金发女郎》,这些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歌手,也影响了几乎所有门类的艺术家。

与传统民谣的直接写实不同,迪伦的歌词一直是象征性的,早期是枝叶纷披的隐喻和意象,后期是大量的《圣经・旧约》典故。他将晦涩多义的现代诗与民间歌唱质朴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60年代民谣成为知识分子的先锋艺术。他在歌词上的创作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影响,歌词中充满广阔的暗示和哲理性的意象。这时,民谣已不单是民间传统的代名词,更是时代象征、民间思想的代言。

迪伦曾说,民谣音乐带给人的亲切感,是任何别的音乐形式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民谣的魅力所在。1963年初,迪伦从英国学习传统民谣回到纽约,开始他行将震撼世界的创作。这创作一开始表现为对传统全神贯注的吸收和改编,其后表现为对这些传统规则和限制的――打破――这是最有力量的打破,比一切现代派的胡作非为都更为惊人,它是来自于传统内部的颠覆,并最终成为传统自身无比强大的发展和新生。迪伦是多变的,他以自己的激烈变动紧紧抓住了周遭世界的激烈变动。正像后来我们所看到的,这是一个变化剧烈的年代。而迪伦的每一次转向,都恰当地成为时代转向的一个敏感坐标。

我弹不出完整的世界,

虽然我用尽了力量。

我歌咏英雄的头颅,巨大的眼睛

古铜色的脸,但并不是一个人,

虽然我尽力弹出完整的人。

弹他时几乎做到了这点。

如果小夜曲

和人一样重要,那么

完全可以说是小夜曲

弹奏蓝色的吉他。

60年代中期以降,台湾发生西方流行乐在青年学子中大举风行的狂潮,鲍勃・迪伦是影响这一时期大学校园的最大人物。有两个人留下了这段生命的暗记,一个是张培仁,把自己唤作“兰迪”,还有一个是陈升,把英文名取为“鲍勃”。

那时候他们都还是小孩子。但弹吉他的潮流很快在这批小孩子中间兴盛起来。70年代,民歌社团、校园竞歌逐渐红火。唱片公司推波助澜,举办起校园民歌的大赛。

侯德健开始出来。不修边幅,衣冠不整,穿着破拖鞋成天翘课的名牌大学生,功课不上进却酷爱着吉他。1978年美国与台湾断交,引发系列政治地震。侯德健一小时一挥而就的《龙的传人》,在两岸相继爆发性流行,成为台湾校园民歌最红火的一章。侯德健代表的是民谣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传统。但在一个时局动荡、政治严苛、诸事敏感的年代,现实从来不是那么容易反映的。反西化、回归民间、回归现实、艺术寻根这样的诉求,迟早如囊中之锥越出艺术,刺激了政治。民谣艺术就是现实,追求现实的艺术不可能不触及政治。

斗转星移,70年代最热门的美国民歌已经不是鲍勃・迪伦,而是连年占据广告牌前列、唱着《乡村路带我回家》的约翰・丹佛。这时青年学子手上的吉他弹唱歌本,丹佛是最流行的教材。丹佛的格言随着吉他唱本曾流布广远:“酒太少了使人沉醉,太多了令人痛苦,所以我只能寄情于山水。”

叶佳修推动了对山水人物、田野风情、自然趣事的热衷。风花雪月、淡淡琴声、清新男生女生让刚刚从政治大一统中走出的人们眼前一亮,哇!这么好听!《乡间小路》、《赤足走在田梗上》、《外婆的澎湖湾》、《踏着夕阳归去》……一系列叶氏名作成为两岸人民永恒怀念的金曲,而1970年代,则成为整个华语圈共认的“过去的好时光”,有着代表着过去、好时光、旧甜蜜的一大堆“老歌”,在民谣吉他的絮语声中,诉说着爱情、美景、好日子、春夏秋冬,非但不痛苦反而是甜蜜浪漫无比的流浪:《蜗牛与黄鹂鸟》、《兰花草》、《小茉莉》、《踏浪》、《秋蝉》、《浮云游子》、《雨中即景》、《阿美!阿美!》、《思念总在分手后》、《恰似你的温柔》、《橄榄树》,“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当我的手指在琴键上弹奏音乐

同样的声音

在我的心灵上也弹出音乐

那么音乐是感情,而不是声音

那么音乐是我的感觉

在这房间里,我渴望你

该仔细看一看吉他这门乐器了。从400年前,甚至推至更远,推至吉他的前生,中世纪的琉特琴家族。虽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流转,这种吉他弹唱乐曲却一直有着一张统一的脸孔。当我们拿着一些古曲,拿着这个民族、那个民族不同的吉他歌谣,我们发现了这彼此相仿的统一样貌。它是歌唱生活的,沾着土带着血连着肉,讲着歌手出生的区域或生活社区中的一些事;它是说着话唱歌的,边说话边唱歌或同时又说话又唱歌、唱的歌里有说话、说的话里有唱歌。它是民间的人唱给民间的人听的,自学成才,自我成长,没有讲堂,没有宗师,社会是它最大的学校,街头、酒吧、人群聚集地是它最好的表演场所。

而吉他歌曲,一直是在吉他的套子中行进。吉他这门乐器,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成千上万作曲者后面最大的作曲者。六根弦定住了规范的大小调,最容易最明朗的和弦是C大调主属和弦,吉他歌曲便在和弦与和弦规范转换之间找到了旋律的方向。

吉他的孩子,你们歌唱着吉他,也被吉他歌唱着。

毫不足怪,1994年《同桌的你》平地而起,几无宣传地走红,打着1983-1993校园创作大搜集的旗号,校园民谣在大陆风行起来。才子高晓松,歌手老狼,不仅成了清华大学的名人,也成了每一所大学的名人;每一个大学的吉他弹唱者,都被《校园民谣》这小小的磁带鼓动起来,校园民谣不只是流行曲调,一时还成了波及全国的高校民间运动。吉他的习练者本来就多,现在找到了一个出口,一个艺术的热梦。

台湾民歌不远,鲍勃・迪伦太偏,新一代吉他演练者的最佳偶像或许是保罗・西蒙。西蒙的诗意、美感、被误认的少年腔都太得大学生的心了。于是,在高晓松、沈庆撺掇下,“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冬季的校园”、“漂亮的女生和白发的先生”、“流浪歌手的情人”等所代表的校园生活,被放大、歌唱、传播。大学生们把它当作自己的抒情,吉他弹唱者用它来吸引女生、聚众。漫画化地看校园外的世界,无比美好地美化过去的日子,成为经济大潮震荡之前,精神玩味者充满幻觉的流行病,校园民谣终究变成布尔乔亚的虚浮美感。众多校园歌手用几年的努力证明,他们只具有一点点的音乐入门知识,做音乐本来必须有的天才,他们没有。所以出了校门,民谣歌手就上班去了。

像是校园民谣另一半的和声,城市民谣、新民谣在另一个方向唱响。李春波、艾敬,《小芳》、《艳粉街》、《一封家书》……李春波用东北味的大实话鼓荡起知青的怀旧、上山下乡生活中的艳遇,又让打工者、异乡青年、外地大学生在一封家书中找到共鸣;同样是东北,沈阳姑娘艾敬充满期待又语义暖昧的“1997快点到吧,我就可以到香港啦”,也成为一个 时期跟政治挤眉弄眼,有话不说、话里有话的通俗符号。

校园民谣、城市民谣、新民谣,是这一时期中国民谣场景中最大的景观,却不是最重要的景观。以民谣极端分子的眼光看,它是不是民谣都成问题。真实世界被关在门外,还离得很远。现实生活还并未发生,苍白得割不出一滴血。说起大陆的民谣,它并不主要在贴着民谣标签的各种事物上发生。

同一时期摇滚领域中的张楚、何勇、王磊、郑钧、许巍,显然是民谣更强大的一翼。张楚用《上帝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为民谣诗人正了名;何勇用他的《钟鼓楼》,用“姑娘姑娘,漂亮漂亮;警察警察,拿着手枪”唱出了只有成年人中的儿童才能唱出的儿歌;王磊用他四川打工者的身分、川剧的老底子、赤子的血性唱出了经济起飞时期国家底层盲流的苦痛。与传统民谣相通的是,它们是带着的,是哭,是比哭更锐利的喊叫。

不易被人看到的、坚定地自封为民间、民歌、俚俗的人士,在校园民谣的风雅、城市民谣的可爱对面出现了。现实的部分很容易变成意识形态,出现了关注无产者命运的张广天和力图要表达工人阶级观点的黄金刚;真正的生活和底层不应该是校园和录音棚,所以小河、万晓利出现了(酒吧),雪村出现了(市井),杨一出现了(街头),野孩子、苏阳出现了(民间,大西北)……

参考着中国大陆新的吉他一民谣场景,历史差不多已经说清了民谣的简单与复杂。这是离生活最近的艺术,连着身子带着肉,所以民谣是最简单、最朴实的艺术;由于离生活最近,在人的身体中直达人生的基层,所以它最狠,像是肉搏,又可能成为最本原、最先锋的艺术。

民谣中的诗人,诗人中的陋俗者,因才华过多而不满足于在套子中打转的天才,在民谣领域发起了各种艺术的冲锋。先锋景观成为2000年之后最大的中国民谣景观。要三言两语说清这其中的复杂幽深是不可能的,就举他们有趣的唱片名来意会吧:“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尹吾),“上西天”(朱芳琼),“飞的高的鸟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小河),“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美好药店),“人人都有个小板凳,我的不带入21世纪”(胡吗个),“到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my little airport),“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左小祖咒),“一巴掌打死七个”(胡吗个),“沉默如谜的呼吸”(周云蓬),“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万晓利)……

而民谣最神奇的一面是,我们知道它是外来的,但它又分明说着好像是我们自己的母语,它很容易变成各民族自己的艺术,像一个从小捡来的孩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跟养父母越来越像。其中原因大概是,民谣是生活一说唱的艺术,它支持着说,所以在吉他的套子里允许和鼓励着口音和地方方言。虽然吉他和弦是纯正的西方和声,世界各地却都不乏既弹着吉他、又毫不含糊说着自己本族语言的民谣歌手,甚至经由歌手的改造,这吉他演奏也说出地方方言的节奏和音调来。乌得是阿拉伯的乐器,琉特琴是西方的乐器,吉他是西班牙、英国、美国的乐器,毕竟最后,他们都是人的乐器。

于是,民谣的地方话,中国的民谣艺术,民族的和本土的音乐语言,一点儿也不含糊地在这些人身上发展起来:说湖北话的胡吗个,说维族话的艾斯卡尔,说蒙古话的杭盖,说北方话的岂珩,说北京话的沙子,说西安话的许巍、杨嘉淞,说西北话的野孩子、苏阳,蹩出了民间一先锋一诗人惟我独有的自制黑话的左小祖咒……

麋集的思想,麋集的梦

梦见遥不可及的乌托邦。

山的音乐似乎

不断飘临,不断消逝。

2007年,与侯德健同辈、比侯德健还要老的台湾卑南族歌手胡德夫,推出平生第一张录音室专辑。

2007年,一把吉他走天下的林一峰,走香港走内地,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与“峰迷”见面。

2007年,小河、万晓利、苏阳、洪启、小娟,北京的民谣会一场连着一场。

2007年,陈绮贞、陈珊妮、“苏打绿”、“自然卷”、曹芳、黎亚,小众民谣在都市里流行起来。小众民谣称呼自己另有一套术语,不叫小众叫小资,不叫民谣叫Indie,不叫民歌叫Pop,但它骗不了人,吉他还是吉他,吟唱还是吟唱,叙事曲还是叙事曲。

2007年,李志头三张个人小样――《被禁忌的游戏》、《梵高先生》、《这个世界会好吗》――陆续为人所知。这些工艺粗糙、包装丑陋的自制唱片,通过网络时代的隐秘通道,激起了虚无青年冰冷的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