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记叙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01:4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记叙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众所周知,命题作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题目所包含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仅仅把写作题目局限在一个僵死的概念上,这种呆板的做法十分笼统,必然导致内容空洞,文笔散漫,无色无彩。所以说,要想出色地完成命题作文,要善于在广阔的范围之内选择其中一点,找好一个角度,扮演成一个故事铺张开来,要有人有事,有枝有叶,有点有面,找到自己亲身经历,有思考有感悟,能细说端详,能灵活驾驭的角度为切入点。实质上就是通过细小的局部来彰显宏大的整体,借助平凡的现象来挖掘不平凡的本质。在普通的叙述描写中,把深刻的人生哲理,巧妙地揭示出来。虽然把题目演绎成故事,但要杜绝见事不见人,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笼统空洞言之无物,更力戒平铺直叙。古人说得好,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曲折的情节才能够扣人心弦,这才是记叙文的生命。所以说,题目演绎成故事以后,不应该是普通的白开水,要让故事跌宕起伏,让人倍感曲折,保证情节波涛澎湃,跌宕多姿。只有给人以创新而不落俗套,才能以有限的篇幅写出的文章,内容充实,详细具体,立意鲜明,令人相见恨晚,出奇制胜。
二、加强指导,重视课外阅,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道出了写作文无话可说的难言之隐,要想改善这一局面。
第一是课外阅读是良好的充电加油场所,既能让叙述开阔眼界,还能增长知识和阅历。如果能做好课外阅读的有心人,边阅读边积累,提高写作能力,也不是难事,指日可待。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外阅读搞得扎实,加上教师的科学指导,质量就会大幅度提高,那么优秀作文中的好词好句,行文谋篇,就会为我所用,从而取长补短。久而久之,自己的水平也会博采众长,得以提高。这就需要做到,每周要坚持抽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
第二是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不能单纯地隔靴搔痒,无的放矢。学生不妨选择他们喜欢的故事或是喜欢的片段,或是佳句,进行朗读。好脑袋不如赖笔头,还要做好读书笔记,勤摘抄,并对这些材料拿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就是同学们之间要相互取长补短,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以后,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知识就不一样,你有一个知识,我有一个知识,互相交流知识以后,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知识了。同学们的摘抄本也不例外,受此启发,同学们如若互相交换,或是点评,或是交流,或是自我充实,资源共享,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就是一本戏。同学们之间就会合作共赢,互利互惠。
第四,教师不要撒手不管。要做到定时抽查学生的本子,针对学生们摘抄的内容或者是精彩的点评,要做到有检查,有点评,要有表扬,有鼓励,有鞭策,有总结。
第五,就是要强调让学生把自己的积累迁移到写作上来,也即学以致用,这才是写作的关键。毕竟,写作不是考积累了多少知识,摘抄了多少佳句,而是要把这些外在的素材变成自己的内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要处理好两个关系,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而运用是积累的升华。学生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便能随心所欲,意到心到,厚积薄发,心到笔到,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毋庸置疑,肯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相比以前,天壤之别。
三、设置情景,丰富想象,合理虚构
该方法取源于一个学生的作文实录,作文题目是一件难忘的事,文中写到,小时候有一次自己口渴得厉害,于是就和妹妹一起偷了妈妈的两元钱去买冰棍吃,结果被妈妈发现了,罚跪在门口,还不许吃饭。我们害怕极了,发誓今后再也不敢偷窃。这件事虽然已过多年,至今还是那样令人难忘。这篇作文不能说意思不明了,也不能说没有条理,不足之处就是叙事太简单,索然无味,十分干瘪,无法令人难忘。这时我便巧妙地设置了如下情景:口渴的原因?偷钱时的动作?心理活动怎样?为什么会被妈妈发现?妈妈发现时的表情、动作、语言又是怎样的?我和小妹在罚跪时有怎样的心情等等。就这么几个情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辅以适当的虚构。如此一来,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下子就灵活了起来,飞笔在纸上沙沙地写起了作文。正是因为设置了这样的情景,才能够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也为他们想象力的飞跃埋下了伏笔。
四、描写之中蕴含思想
文章的主旨是故事的灵魂,主宰着故事的审美价值。要想突出故事的主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故事的主旨,蕴含在描写之中。这就要求在实际写作的时候,要调动一切描段,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突出事情的发展过程,把主题鲜明地表达出来。不要满足于线条式的过程交代,贴标签式的议论鉴定。好的记叙文不能脱离具体生动的描写,如果只有故事框架、空洞的议论,那些平淡的叙述,就美中不足了。除了用陈述性语句交代清楚人、事、物的情况以外,还要用描写性语句,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辅以描段来描写人、事、物,令其栩栩如生,表达出生活的理趣和情韵,同时还要积极采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聚焦式地对人、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重点描写,可形成超凡脱俗的点睛之笔。
篇2
关键词:职校英语教学; 亟需解决的问题; 改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25-001
为了探索建立和健全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中职英语教学,笔者在多年的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一、对构建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探讨
英语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英语教学实践认为,英语教学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体现以课堂讨论为有效载体的合作学习,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并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因此,作为英语老师,要在不断学习和深刻理解英语新课标的同时,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大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有所作为。
二、对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问题探讨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育人任务的主要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在各科教学之中实施德育,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更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在学科教学之中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英语课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这种优势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英语课的德育功能往往被单纯地传授英语知识所代替,存在着与实际相脱离、与学校日常思想教育相分割的倾向,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在不同文化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有禅益的。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在学校德育中优势作用的发挥,应引起我们英语老师的高度重视。
三、对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的探讨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应当成为中职英语教学、包括对话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学生获得并提高自学能力的途径,主要来自课堂。中职学生心理已较成熟,智力进入活跃的高峰期,不但是学法研究的客体,更是学法研究的主体。把学生引上路子,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带进门,而是要把英语教材话题、结构、功能路子这一教与学的指导思想与路径给学生点明,让他们能自觉地把握学的方向。接下来,学生应尝试对所学内容的学习模式进行构建,这种构建,既包括课堂学习模式,也包括课后的复习操练、巩固提高、迁移运用;既包括课堂的整体模式,也包括个人的活动模式,学生对学法通过优化选择而作出一种优化组合,可以看成是对学法运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指导学生对学法运用,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方法,使学法运用更科学,并形成跨学科的融会贯通。教师应具有现代前沿的人才理念,尽可能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学法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会学并培养起终身享用不尽的自学能力。
四、对英语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问题探讨
新课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新的英语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教师要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使其能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灌输性讲解,学生的思维纯属顺向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发散性思维,能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脑智力的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能促使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五、对英语教学中如何建立科学学习评价问题的探讨
篇3
目前现状是这样的: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几乎很少有老师能有三年的发展计划。教学周期是以学期为单位,六个学期简单循环,每个学期除了课文不同外,所受知识与方法大同小异。最明显的表现是初一考试直接与中招试题靠拢,如果不是还有些初二初三的文言文与字词没学,学生直接可以参加中招。这与写作文常见毛病“蜻蜓点水”一样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不到,缺乏全局观,缺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计划,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缺乏方法的指导,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恰恰是“授之以鱼”,老师直接给出结果。下面谈谈具体实施措施:
一、对初中三年语文教学进行整体计划安排
按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中招试卷命题范围,初中语文教学可分为字词积累、名篇背诵默写、口语表达与语言运用、语文综合性活动、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块。除前五类和古诗文阅读按课文教材安排进行外,初一应着重现代文阅读中的记叙文阅读及方法的训练,涉及26大类知识点;初二上学期与下学期除深入初一学习的基础,加强记叙文的学习理解外,分别学习掌握说明文5大类知识点与议论文6大类知识点;初三对现代文综合深入复习。作文教学初一循序渐进通讲作文一般方法,每周一个专题,学生习作以仿写为主,兼顾片段练习;初二专攻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练习,尤以散文与小小说为重,学生在学习背诵名篇名作的基础上加以仿写练习;初三则着重融入自己的生活与感悟,写出既语言优美、结构清晰严谨,又意味深刻的记叙文。考试命题除初三紧扣中招标准以外,初一、初二不一定以中招试卷的模式考试。以本期内容为本,设计符合本期实际学习内容,又能真正检验本期学习效果的试题。比如初一现代文只考记叙文,本期未学记叙文知识点不考。虽中招文言文要求课内课外都要考察,但课内文言文的考察平均每学期仅两篇。初一、初二时文言文考察完全可以只考课外,此文段课内没学到的词语可补充注释。这样可尽可能避免文言文教学中老师重结果,不重过程方法的弊端,也可将老师解放出来,大胆地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时也能真正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为学生长期乃至高中学习打基础。不至于将来让高中老师来补我们初中的欠账。
二、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过程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是一个艰苦的厚积薄发的过程,这很让想迅速提高的人感到无可奈何。如果有人能有什么方法迅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一定是像宋国那个拔苗助长的人,像喂猪大量使用添加剂的人。学生表面提高的背后是潜力的丧失。广泛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须,也是语文教师的必须。广泛阅读在初中阶段,因时间关系又不允许,所以必须去粗存精,那么,必须要读的书是什么?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他独特的特性,而文化又以语文为载体,说白了,语文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在儒家,它又以法、道等百家为枝叶。学生只有把根扎好,其他各家广泛涉猎,才能真正拥有做人的深度与思想的深度。我认为小学与初中是扎根的过程,初中与高中是长枝叶的过程。初中阶段刚好处于关键的中间阶段,可惜的是目前小学没有真正去扎根,这一点我们必须在初一、初二去完成,初三时让他多少长出些枝叶。语文教材中的所有篇章,尤其是记叙文、议论文与古诗文。如果单凭语言华丽优美。能成名篇吗?所有入选课文的名篇其实都有深邃的思想,而真正理解者少矣!是因为教师上课分析给学生听的所谓理解只能来自教参,更因为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没有真正通过阅读与思考扎下中华文化的根。这就是开学初为什么语文老师急着要教参的原因。
三、通用教材是大纲,引进校本课程指导实际教学
现行人教版的教材编订,其实是每册课本大致雷同。一本教材,不管哪一册,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材的体例是造成语文教学缺乏目的与计划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计划性,就必须将课本看做例子,而例子要为教学计划与目的服务,为完成目的,课本中有些课文可以不用或以后学期再用,也应该大量援引课本以外的文章进课堂,编订出适合本年级本学期适用的校本课程,让语文教学走上有计划发展的理想之路。
四、作文教学“授之于渔”,循序渐进
现在,所有语文老师都对作文教学感到迷茫,这主要还是因为作文教学受制因素太多。作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广泛的积累与思想认识的提高等。有了坚实基础之后还需要老师有计划的传授方法,系统的指导,再加学生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写出有理想、有创新性的个性文章。“文以载道”,学习作文需要首先奠定学生的思想基础,这需要学生有明确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文还需要有语言去准确表达,这需要学生有广泛的阅读与大量的背诵做基础。
篇4
在全面贯彻新课标、积极开展新课改、普及素质教育、落实“减负提质”的今天,我们既要注意命题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多样性;也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除此之外,我认为在命题的细节方面,还应该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数学命题的合法性
我首先想到了合法性这一条,是因为对一则网上报道深有感触。2012年10月19日的《广州日报》中提到:“一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一位名叫“阿仔”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是这样答题的,“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广州交警官方微博首先给予评论:完全正确。这则报道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得到了网友的广泛转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数学命题的争论。每小时165千米,的确是超速!行驶12小时,的确是疲劳驾驶!这两点都严重地违反了交通法规。“阿仔”的回答是合理的。所以,这道数学命题虽然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从法理上却站不住脚。
有网友称,这种命题行为是“美丽的失误”。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总觉得有些尴尬,在日常工作中,我也经常出数学命题,而我总是较多地考虑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解题能力、与知识点的结合等,往往忽视了对数学命题“合法性”的思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引起重视。
二、小学数学命题的德育性
学校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一件大事。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迫在眉睫。所以,即便是在命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精心设计,争取在试题中渗透相应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想得到教育,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品质得到提升。
比如这样的一道应用题: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每分钟漏水约20滴,每滴水大约为0.5毫升,这个水龙头一昼夜的漏水约是多少升?照这样计算,这个水龙头一年的漏水量约是多少吨?(1立方米水重1吨)
这道题除了考查学生的运算,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命题者结合数学的相关知识点,无声地渗透着德育教育,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思想教育。
三、小学数学命题的开放性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指出:不同的学生,可以从具有开放性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将获得充分发展、充分展示的机会。我认为,小学数学开放性试题至少有以下三个好处:
第一,教师在平常的课堂练习命题中,设计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
第二,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命题中,大量的题目都是封闭题,对学生来说只有“做得出”和“做不出”两种结果,许多学生都会遭遇“做不出”,久而久之,随着遭遇的“做不出”越来越多,他们就会觉得数学难,学习积极性很有可能因此而受到打击。而开放性试题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就使得学生容易下手。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常常能找到一两个答案,这样,学生就容易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从而加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三,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由于开放性试题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探索性,它提供给学生的问题情景比封闭题所能提供的问题情景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解决数学开放性试题常常需要学生变换思维的方式和角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且无论是对学生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会很有帮助。
比如这样的一道题目:小明带了10元钱到商店里买文具。各种文具的价格如图表所示,请问你能帮助小明设计出几种购买方案吗?请你算一算,并写出来供小明参考。
商品名称钢笔圆珠笔铅笔橡皮练习本圆珠笔芯
单价1元7角8角5分3角8分2角4分3角9分1角5分
这是一道多种解答方法、多种答案的开放题。这道题目的命题目的是通过多种购买方案的设计和计算练习,巩固元、角、分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四则混合运算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命题的人文性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考试往往会导致学生的紧张和恐慌,而心理因素往往会对考试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命题时,要尽量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赶走负面的心理影响。也就是说,负责命题的教师要尽量把试卷设计成一份充满人文关怀,能够消除学生紧张和恐慌心理的试卷。
比如,命题者可以把试卷命名为“数学游乐园”,将呆板枯燥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应用题的名称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动脑筋填一填,比比谁最棒”“动动脑筋,考虑好了再选择”“考考你的计算能力,你可要细心了”“仔细观察,再动手做一做”“解决下面问题,相信自己会解决得很出色”等。结尾用提醒或激励的语言写上:“请你认真检查,争取获得理想成绩。加油!”
篇5
【关键词】记叙文教学 隐性对话
对话设计 《背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77-01
记叙文一般都会有人物对话,有显性对话,也有隐性对话,我们能够直接找到的是显性对话。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度挖掘隐性对话,进行对话设计,自然能够提高文本解析品质,也有助于学生领悟文本表达中语尽而意不尽的妙处。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时,笔者引导学生挖掘隐性对话内容,进行对话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还原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心理
文本中作者故意省略了许多对话,我们学习文本时,应将这些对话还原,进一步把握人物心理、理解文本。《背影》中关于车站相送这个话题,父子之间的意见并不统一,然而文本中却只有短短一句:“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中,“我再三劝他不必去”只是一句简短的描述,具体“我”说了什么,文中并未交代;“他们”指的是哪些人,需要学生去文中寻找;为什么“他们去不好”,父亲并未进行解释。笔者在这里让学生以男生为一组,代表父亲一方设计对话,以女生为一组,代表儿子设计对话。
男生1:虽然对茶房有了交代,但我还是放心不下,怕茶房办事不妥帖,照顾不好你,最终我还是决定亲自来送你,这样就比较放心了。
女生1:本来就没有什么必要送我,这路我又不是不熟悉,你还嘱咐茶房来照顾我,真是多此一举。你亲自来送我更没有必要,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当然能够照顾好自己。
男生2:你一个人去远方,怎么不让人担忧呢?我不亲自来送一送,总感觉不踏实。
学生设计的对话比较合乎当时父子两个人的心理,这说明学生对文本人物的形象与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联系场景设计对话,分析人物情感
人物对话有特定场景,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人物对话,要注意联系人物对话的场景。作者描绘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点。这里虽然并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但父子间的情感交互却始终没有停止过,这里父子间要说的话会有很多,但是文章并未直接揭示。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此场景,展开对话设,分析父子之间的情感。
男生1:列车上你肯定会口渴,但你又不方便去买水果。我去买点橘子来,给你路上吃。
女生1:你行动已经不便了,还想着我的事情,我一个年轻人什么不能干呢?
男生2:列车上有水果卖,可能会很贵,不如在车站带上一些橘子,这样又省钱又保险。
女生2:爸爸,你一个人承担整个家庭的重担,生活的多难已经让你难以承受了,这个时候还想着我,真是让我惭愧和感动。
教师让学生进行对话设计,有助于学生从作者冷静客观的语言中体会隐藏的起伏涌动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对话设计虽然有差异,但都符合场景需要,也与当时的人物思想相吻合。
三、把握对话侧重点,领会文本主旨
文本人物对话一般都会有侧重点,引导学生找到人物对话的侧重点,有助于帮助学生领会文本主旨。从整篇文本来看,作者与父亲的对话并不是很多,而且将侧重点都放在父亲这一边,这显然是作者故意设计成这样的。虽然父亲的话并不是很多,却能够集中表现父爱的伟大。例如,文本中第一次对话,作者只写了父亲一句话:“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作者见到家里状况,心中难过,而父亲却反而给作者以安慰,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笔者引导学生在此设计对话,围绕家庭遭遇来展开。又如,文本中最后一次对话,作者写父亲给我来信,信上说“举箸提笔,诸多不便”,看到这里,“我”会是什么心情呢?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说出作者埋藏于心里的话,让学生体会“父亲”一生为家中生计付出,而今年老体衰,却仍通过信件牵挂子女,正是这份永不变的亲情,让作者禁不住再度流泪。教师让学生展开对话交流,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文本主旨,体验交织于文本中的浓浓父爱与拳拳子女之心。
篇6
【关键词】选课走班;选择性;行政班;教学班;校本教研;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The Gao high school student select elective courses to walk to need
a few problem for solveurgently in the class
Xie Yun-jian
【Abstract】Study of the selectivity be a modern study of importance characteristic, to course of choice then modern school of importance marking.New course of select elective courses system, is an orientation society to diversification the talented person's need, satisfy dissimilarity student of development demand.In newly the course of the implement with grope for the process, ineluctable emergence some so with so of problem.
【Key words】Select elective courses the class of walk;Selectivity;Administration class;Teaching class;The school origin teach to grind;The evaluation of the teacher;The evaluation of the student
学习的选择性是现代学习的重要特征,对课程的选择则是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新课程的选课制度,是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是学生在知识基础、兴趣、发展上的差异在课程制度上得到尊重和保护,是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体现。选课制度创造了老师施展的机会,也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充分体现着对人,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在新课程的实施和摸索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现将我们学校在选课走班过程中出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浅析如下:
1.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问题
1.1走班后,行政班的工作重心从教学管理转到了教育和日常管理上,其教育的作用、职能将退化。
1.2教学班级的管理模式因学生群体的流动性、松散性及教学班形成的短期性给教学班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
1.3教学从行政班中淡出后,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的有机协调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1.4走班后,对学生的管理将从“班主任的管理”过渡到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管理。这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5如何加强对无课学生的管理,怎样指导他们利用学校资源自主学习,也成为了新的管理课题。
2.校本教研问题
走班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储备、上课艺术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选择教师,可以有一至两周的试听时间,所以对教师的要求都提出更高的挑战,实践证明,有的教师深受学生欢迎,选的学生较多,有的教师能力欠缺,以至门可罗雀,从而造成排课、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教师的压力随之加大,而加强校本教研,相互学习、相互听课无疑是提高教师能力最快的一种方式和做法,但走班制教学往往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同时分布在不同的教室上课,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又不易调课,这给校本教研该来极大的挑战。
3.学生辅导问题
由于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的行政班,造成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不够,不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行为;教师课后对学生的辅导不能及时到位,只能是学生有问题时到教师办公室去问,个别胆小或害羞的学生宁可问学生也不去问教师,甚至有问题也不问,造成问题越积越多,教师辅导效率变得低下。
4.高三复习问题
在高考冲刺复习中,又恢复了行政教学班,那么选修课在走班制上课的内容高考复习阶段怎么做呢?由于学生高二年级选修模块不同,高三年级复习时将面临困难。例如,本届高二年级学生语文学科学校提供给学生三个学段共15个选修模块,高三年级到来后,这15个模块内容都不一样,这给教师上课复习、单元检测等增添了不少的困难。
5.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问题
由于选修与走班课程的逐步增多,加之教学单元间的不同模块不同学段间的互换以及为减少学生走班次数,每个模块教学实行2节连排等诸多因素,本应2个学段完成的选修模块有可能1个学段就要集中完成,学生有一个学段空学,另外必修的复习时间明显减少,势必影响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科合格率问题。学业水平的合格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得毕业证,这也是学生及家长都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
6.教师评价问题
6.1因走班每位教师所带学生的数量不一、作业批改量也不一,怎样合理界定教师的工作量。
6.2因教师所开设选修模块不一,有人文方向,有科学方向,模块测验的难易度不一,对教师的学段评价不易操作。
7.学生评价问题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初中是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在此阶段,学生能对社会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是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启发,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心灵和完整的人格,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就目前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看,一些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足、热情不高,同时由于缺乏积累,常常会出现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需以学生为主导,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写作上的积极性,进而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够重视,缺乏兴趣。大部分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上感到困难,归根结底在于其对写作没有兴趣,因此在面对作文任务时有抵触情绪。同时,有的学生认为作文写作只需凑满字数即可,对写作不够重视,时常出现虽然能完成作文但质量不高的情况。除此之外,当前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业余活动时间少,缺乏观察生活的时间,因此,在面对记叙文写作的时候,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例如,教师在布置了关于假期生活的记叙文写作任务后,许多学生在素材选择上就开始犯难,目前多数中学生的假期被各类补习、培训占用,真正能够自由活动的时间极少,即使有少数学生拥有自己的假期,也被大量电子产品、游戏充斥,没有丰富的经历,无法描绘出独特的假期生活,当学生遇到写作困难时,对写作的兴趣便逐渐降低,导致在写作中出现更多问题。2.学生积累不够,语言匮乏。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积累多少的方式,只有拥有丰富的积累和经历,才能在写作时有话可说,避免出现语言匮乏的状况。但是,当前中学生的文学积累不够,除了学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太少之外,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也是重要原因。当前有大量现代化方式供学生娱乐放松,热爱阅读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市场中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以甄别书籍的好坏优劣,因此容易被质量不佳的图书误导。另外,教师在教授写作时通常会教给学生几种写作框架和技巧,这样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形成思维定式,从而局限视野,难以在写作上有所创新,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忽视对生活的观察,在写作中常常无话可说。3.作文题材失真,联系生活较少。真实是写作的灵魂,只有描绘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能流露出真情实感,使文章更具力量。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目前许多学生的生活经历过少,导致在写作中出现逻辑混乱、文不对题的情况,同时,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学生在写作中也会产生胡编乱造的现象,缺乏自身的见解及看法,导致写作题材失真。有的学生即使能够将自身的经历描写出来,但由于联系生活较少,因此使得作文过于单一,没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另外,由于学生在平时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积累的词语和句子较少,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到尤为困难。
二、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1.巧妙设置情节,激发学生兴趣。初中生脱离了小学生的幼稚,逐渐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对生活中的人和事都能产生独到的见解,倘若教师能够加以正确引导,便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体会生活,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需要从学生的整体特征及具体情况入手,巧妙设置情节,激发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学会更好地利用素材。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父爱写作的课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体现父爱的图片、视频等,着重体现父亲的爱都是隐藏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之中的,这样能够带给学生更多启发,从而使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是怎样表达父爱的,或者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可以做到更细致地观察,从细微之处感受父亲的关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设置与写作题材十分贴切的情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写作的重点。同时,当课堂不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时,学生能够从学习中感受到更多乐趣,从而提高写作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寓教于乐。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增加积累。如果说作文是一座房子的话,那么学生的积累就是组成这座房子的砖块。倘若学生拥有丰富的积累,在写作过程中便能做到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同时能将作文这座房子盖得高大结实。由此可见,学生保持积累的习惯十分重要。积累的来源有很多,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是其中较为简单并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目前,许多学生没有阅读习惯,有的学校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阅读课,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学生通过阅读增加积累。首先,教师需向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其次,教师需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除了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之外,也应当尝试涉猎其他领域,以增加自己的积累,同时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最后,教师需通过一些活动巩固学生的积累,例如举办读书交流会、在班级内办图书角等,让学生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并互相推荐、分享好的书籍,使更多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记叙文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记录,因此,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联系生活必不可少。但是,当前的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仍然较少,除了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之外,学生自身的兴趣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课余时间放松的方式已经逐渐电子化,导致对现实生活的忽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多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更多启迪、感悟。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中,体会不同角色的生活情况,同时,可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将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写出从中获得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便能逐渐提升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甚至能对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发表不同看法,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将记叙内容描绘得更完整,使自己的作品更能吸引读者。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记叙文写作的教学,采取科学策略,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并能够在写作中收获知识,感受记叙文写作的乐趣,用写作记录生活、丰富生活,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梁云堂,常刚.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2:23-25.
[2]郑小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J].求知导刊,2015,14:19-20.
[3]李文明.以情趣为教学策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69-70.
[4]李奎文.初中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的教学策略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85.
篇8
关键词:课题意识 设计意识 成果物化能力
中小学校的科学发展依承于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指向于中小学校的特色、优质与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的中小学科研活动中却普遍存在着三种问题倾向――问题意识较强,课题意识较弱;实施意识较强,设计意识较弱;成果物化意识较强,成果物化能力较弱。这三种问题倾向不仅导致中小学校无法获得预期的科研成果,而且降低了中小学科研活动的实效性,更使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大受打击。由此,对中小学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三种问题倾向进行深入剖析与对策分析,是有效提升中小学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以及成功推动中小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针对“问题意识较强,课题意识较弱”的问题倾向,通过问题意识向课题意识的转化策略实现课题意识的增强。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发现并提出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将其提炼并抽象为一个值得深入讨论与研究的科研课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虽然科研课题一定来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非就是科研课题。
一个优良的科研课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一,价值性。即能够为教育理论的拓展提供相关的知识,或者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直接的指导。其二,创新性。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不难,但是要区分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就比较难了。因为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没有研究意识,他们不会甚至不知道运用文献检索来甄别已发现的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与其花如此多的时间重复前人的研究还不如直接将已有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当中。因此,创新性是优良课题的必要条件。其三。可行性。一个有较高价值和一定创新的课题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课题,除非它切实可行,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成形。由此,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非一定就是个优良的课题,因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既可能没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也可能没有一定的创新性,还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无法有效解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良课题的产生既需要问题意识,更需要课题意识。
鉴于此,问题意识向课题意识的转化就成为中小学教师生成优良课题的重要策略。这要求教师,首先,从价值性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是否能够为教育理论带来相关的知识,或者是否对同一类型的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次,从创新性的角度考虑问题及其问题解决是否具有新意。比如,这个问题是否已经有人研究过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是否与众不同等等。最后,从可行性的角度考虑能否成功解决问题。如果仅凭现有的研究团队、研究水平或研究条件根本无法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或很难推进问题解决的深入,那么这个问题也无法成为好的研究课题。实质上,无论是从价值性、创新性还是可行性的角度来实现问题意识向课题意识的转化,其实都是在强调中小学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应具有研究意识。
针对“实施意识较强,设计意识较弱”的问题倾向,通过强化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与过程以及构想预期成果等环节实现课题设计意识的增强。
从逻辑上讲,课题实施依承于理性、完整与优质的课题设计,因而课题设计是有效实施课题的基本前提。但是从现实上看,中小学科研活动中却存在着重视课题实施,轻视课题设计的问题倾向。比如,在课题实施中,教师们根本不知道课题的研究假设是什么,也不清楚是采用什么方法在进行课题研究,所撰写的课题申请报告、课题中期检查报告,甚至结题报告基本上都仅是工作报告,完全没有研究的味道。中小学科研活动中之所会存在重实施轻设计的问题倾向,其原因在于没有厘清课题设计与工作计划的异同,更不知道如何着手进行课题设计。
事实上,对于课题设计应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从“做研究”的角度来看,课题设计是指对课题“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的设想,它侧重于从理论层面对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成果等问题进行构想,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研究假设、研究变量、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问题的设想。其二,从“做事”的角度来看,课题设计是指对课题“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等理论构想如何生成与实施的工作规划,它侧重于从操作层面对理论构想的生成与实施进行全面规划,其具体内容包括要做什么以及做事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基于此,优良的课题设计至少应包括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与过程、构想预期成果等环节。首先,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答案。研究假设的提出对于整个研究活动具有导向与轴心的作用,因为整个研究活动都是围绕着研究假设的论证展开的。具体而言,演绎法、归纳法和比较法是形成研究假设的三种主要方法;“提出科学问题-->形成初步假设-->不断完善假设-->研究假设的表述”是研究假设形成的主要步骤。其次,设计研究变量。研究变量一般包括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对研究变量的设计实质上就是对如何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及测量因变量的设计。研究变量的有效设计直接决定着实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第三,确定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假设与研究变量的提出与设计主要是对课题“研究什么”的具体设想,是课题研究的目标指向;如何依据目标指向,采用什么方法逐步展开具体研究就涉及到“如何研究”,即研究的具体方法与过程。研究的具体方法与过程不仅直接影响着研究的进展,而且直接决定着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因而它是整个研究活动的关键,也是其成功的保障。在中小学科研活动中,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与叙事研究法等是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第四,构想预期成果。研究成果不仅是推动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而且是研究价值的具体表征,更是课题评审的重要依据,还是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的重要载体。预期成果的构想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构想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比如是论文、著作,还是调查报告等;二是设想研究成果的名称、完成时间以及负责人等。
针对“成果物化意识较强,成果物化能力较弱”的问题倾向,通过有针对性地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撰写训练实现成果物化能力的增强。
如上所述,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团队而言,是推动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与研究价值的生动体现;对于课题主管部门而言,是课题汇报与成果评审的重要材料;对于同行而言,是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的重要载体。由此,研究成果的物化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虽然中小学教师也较为注重物化研究成果,但是他们却将成果物化停留于个案的生成、搜集与整理,或者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总结。尽管个案与经验总结式文章都是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亟需加强。这一点,就连教师们自己也意识到了。重庆市龙凤桥小学的教师就认为,“我们的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深度”;朝阳小学的教师也提出,“我们需要专家在研究成果的物化上给予引领”,“新教材内容的持续调整使得我们的大量研究成果(即个案)一夜之间付诸东流!”教师们的呼声与叹惜使我们意识到,成果物化能力的提升应成为中小学科研培训的重要目标。
实质上,成果物化能力就是将研究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生动体现在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中的能力。成果物化能力的提升最终表现在能够撰写出优良的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鉴于此,成果物化能力培养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撰写结题报告的能力。由于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是结题报告的核心内容,因而区分出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并能够有效把握两类报告的侧重点就能够撰写出优良的结题报告。具体而言,工作报告侧重于从工作(即“做事”)的角度来对课题研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以及做的结果如何等方面进行回顾与总结;而研究报告则侧重于从研究(即“做研究”)的角度来对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还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等方面进行反思与归结。二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这里的学术论文既包括普通的学术论文,也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叙事研究报告等。因而,中小学教师撰写学术论文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训练中小学教师学会撰写普通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以及叙事研究报告等。
实际上,透过上述三种问题倾向不难看出,阻碍中小学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症结在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意识强于研究意识,即过多地将科研活动看作是一项工作,而没有认识到科研活动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项研究,更没有意识到研究应着手于问题,受制于假设,依承于方法,着力于创新,着眼于结论或策略,延伸于新的问题。因而,牢固树立研究意识,注重课题意识与设计意识的强化,关注成果物化能力的提升是增强中小学科研实效性的关键,也是中小学通过科研活动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华.“学术的教学”与“教学的学术”―论中小学科研与教学的关系[J]. 教学与管理,2013年27期
[2]刘尧.中小学科研兴校中的教师校本培训[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3]王际海.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2期
篇9
一、传知识,注侧重
无论如何,写作知识是必须要传授的,不传授写作知识,学生就缺乏写作依据,就会在作文的“暗胡同”里瞎摸索,既费时又伤神。所以,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主要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叙述的基本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等有关记叙文写作的知识都必须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牢牢地掌握,并教会学生辨别文章的侧重点,即记人为主还是记事为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都必须是事中有人,人中有事,但其侧重点是不同的。记人为主的,其侧重点是写人,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都应进行细致的刻画。以记事为主的,其侧重点是写事,故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应交代清楚。如魏巍所写的《我的老师》一文,就对蔡云芝老师的外貌、行动等作了细致的刻画,一个温柔、美麗而又颇有爱心的园丁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以记事为主的《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把故事发生的时间(1972年8月3日的夜晚)、地点(马路上)、起因(骑自行车,不留神插
进了快行线)等都介绍得很清楚,使人一目了然。学生掌握了这些,作文时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细观察,善集思
学生作文干瘪空洞,言之无物,几乎成了“通病”。他们望题兴叹,难以下笔,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觉得没什么可写。其实,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学生既有直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也有间接的教材、课外读物。他们觉得没什么可写,主要原因在于平时不留意周围的事物,不会观察生活,不善于积累素材。所以,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对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多加注意,从他们的穿戴、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些细节入手,并加以分析比较,找出最能体现其个性特点或内在品格的地方,然后加以刻画,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生动传神。如《一面》中阿累对鲁迅的刻画,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其最主要的特征——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的胡须以及瘦,所以很成功,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确实,一个人的见识、思维是有限的,但若能把集体的智慧集结起来,将会迸发出无限的火花。我曾出过这样的题目:我最敬佩的老师。大多数学生在外貌描写方面趋向大众化,如“中等身材、大大的眼睛、和蔼的笑容”,这些都缺乏独到的刻画。后来,我特地让学生利用一周时间去观察上数学课的老师,要求他们从外貌、语言、动作方面着手,一周后把各自观察到的材料汇集起来,再加以整理。结果,这位老师的形象被学生刻画得栩栩如生。由此可见,集大家的思维作用是何其之大。另外在人际交流中,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稍加注意,便会发现时有发生,因而,平时就要求学生多长个心眼,多留意、善观察,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有什么人,做了些什么事,事态发展如何,结局怎样,有什么影响等。而且坚持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就观察到的各种人物的特性以及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在班上交流,然后加以整理,取其精华。这样,收集积累的素材多了,学生就会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了,作文的水平自然就相应地提高了。
三、展联想,托想象
一般来说,当今的学生,涉猎面较广,信息量较大,生活也不贫乏,若能打开他们的思路,就有可能出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佳景,而对于思路的打通,联想就是一把金钥匙。我曾出示过“田野”一词,让学生快速联想,只要与“田野”有关,都算正确,而且越多越好。结果,学生十分活跃,你一言,我一语,什么秧苗、禾秆、麦穗、杂草、青蛙、蜘蛛、蛇鼠、昆虫、化肥、农药、牛马、耕田机、收割机、庄稼汉等,甚至由那无私奉献的土壤想到默默无闻,为家乡、为人民、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园丁。接下来对学生联想出来的材料进行筛选、过滤、加工,再以《啊!田野》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相关联想及想象能力。如当注视着那冉冉升起的红旗时,启示学生联想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利益而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才换来了今天的好日子。再想到我们青少年一代是在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红旗下成长的,应珍惜今天,努力拼搏,奋发向上。这样,经常性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自然丰富起来,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更丰满、更充实、更深刻。
四、多博览,重积累
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一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若单凭教科书,知识内容更是微乎其微,因而应要求学生平时多看课外读物,以便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要求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较好的词、句、典故等收集起来,并分析、研究以理解、掌握和运用。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字—词—句—段—篇,篇是由段构成的,段是由句子组成的,而句子是在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词、句子是组成篇章的基础。文章的优劣与作者用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语汇贫乏,作文时就会绞尽脑汁、搜索枯肠也想不出几个好词语来,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面对美好的景物,只有空抒情:“啊!真美啊!多好看啊!”至于如何美,好看在哪里,却无法用词语来形容。有时即使用上一点点,也词不达意,或是句子干巴巴的,枯燥无味,这样,就算有明确的中心、较好的题材、独到的构思,文章也会黯然失色。反之,若学生能博览群书,经常收集词汇,积累佳句,作文时恰当用上,文章定能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当然,除了上述几方面之外,在指导学生写作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时想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哪些值得拥护,哪些应该反对,哪些值得歌颂,哪些应该唾骂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散发出动人的光彩,才能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篇10
1.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
对于农村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工作一贯就是按自己的理解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对于继续教育中提到的新理念、新方法不予理会。这些新理念和方法毕竟是集大家之探究实践所得——集思广益,只有了解了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能找到不足,知不足才能进步,也才知道有许多理念并不是都需要电子白板、需要投影仪才能用。
2.经费问题
西部地区教师普遍待遇低,尤其是农村教师。最近十几年,西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几乎都是由教师自己承担。虽然近几年来我县有部分学校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给予报销,但除了培训费外,还要承担数目不小的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开支。由于以上原因,许多教师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二改善彝良县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参训教师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第一,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当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技巧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第二,对培训者进行专门集中培训。在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单位抽取一定的人员参加由国家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相关专家学者组织的专门培训。这些专家学者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较高认识,参与过课改,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通过他们对地方培训者进行培训,可以整体提高培训者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第三,地方继续教育培训脱离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培训教师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原因。因此,培训教师每年必须对当前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一定的调研,走入中小学课堂,及时挖掘中小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来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训中解决教师们遇到的困惑,才能真正吸引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重视继续教育。
2.培训形式多样化
第一,校本培训模式。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基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要学习内容。它注重在探讨中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第二,专家引领教育方式。让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一起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去,通过专家们的示范以及在专家提供的新的理论指导下,使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第三,集中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当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教师利用假期到指定的学校接受一段时间的继续教育,通过集中培训,完成培训科目,最后通过考试而达到目的。第四,送教下乡模式。由相关部门利用周末或寒暑假让一些经过培训的高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地区的乡镇上对教师进行短期的教育培训,使当地教师便捷地完成继续教育培训。第五,远程培训模式。利用网络教育的便利性,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一个学习培训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课程资源的共享。远程教育培训对课堂的生成、构建、发展、探索,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探求,都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学习方式。
3.增强培训实效性的改进方案
第一,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这样便于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第二,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第三,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尝试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试行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履职考核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
4.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观念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师们的知识、观念必须更新。无论是老教师或是新教师都必须通过继续学习来达到教育思想的改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通过继续教育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化。
5.政府应加大继续教育经费
政府应转变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提供一定的交通、生活补助,减轻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