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2:3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却只看见满眼残冬的萧瑟。山林苍黄,梧桐树已无叶可落,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寂、悲凉……
走进山林,顿时鸦雀无声,伴随的,则全是风吹树林,那一片片孤独的银杏叶儿发出的悲鸣,那银杏树上几片金黄的叶子在寒风中飘零。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明白了它们那种树对生命的渴望。它们不愿凋落,仍在枝头上随风摇曳、摇曳……
伴随着对春天那种向往、那种憧憬,我带着那份渴望,步随在幽幽竹林之中,一阵微风拂过,竹叶伴着春风的伴奏,在为春天演奏一首对春天美好向往的歌谣,竹叶飒飒作响,竹笋侧耳倾听,一切张显出了春天的美好,初春的宁静,那么自然、那么和谐!这使我见到春姑娘的心情更迫切了。
带着那颗对生命充满向往的那颗炽热的心,又随之来到了花林。漫步在幽幽林荫之间,那香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那种花香里有一种桃花夹杂着一种淡淡的梨花香,又仿佛夹杂着一种淡淡的青草香,远处看那一片桃花林,像天那一片云霞,朦胧之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园,走近观赏,那一簇簇桃花竞相开放,一朵一朵地伫立在枝头,显得朝气蓬勃,十分美好,一团似一团地,仿佛一位位妙龄少女,在向人们展开美丽的笑靥,多么可爱,多么娇鲜!
远离了城市那些喧嚣的噪音,抛开世间那些繁琐的事情,抛弃那些枯燥无味的生活,抬头吧!用微笑面对人生,向人生发起挑战,不要做生命的奴隶,要做生命的主人,
篇2
咏春
在冰雪融化之后,这里迎来了第一场春天的雨。雨点“稀里哗啦”地敲打着“大地木青”,仿佛也在说:“大地母亲,春姑娘来啦。”“大地母亲”在冰天雪地的沉睡中醒来,雨水洗刷了她的“眼睛”、“脸庞”与“嘴巴”,更为她的“孩子们”成长提供了水分。因为如此,小草、树木、花朵原本有阳光的滋养,现在更有了雨点的“激励”,使它们“挺拔”起来,为春天添加了一幅“春雨滋润万物”美好的画面。是的,这正是春雨的功劳,春天才更加美丽。这不得不让我摇身一变,叹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颂春
草地上一片嫩绿,花朵儿上有着蜂围蝶阵;树上有着“音乐家”的鸣唱;河流也发出清脆缓缓的声音。这真是和谐的画面!春雨后,草木茂盛起来。清晨,嫩绿的树叶上增添了少许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树叶似乎有着钻石般璀璨的光芒。这里有着各种动物生存的讯息,也有着露珠的晶莹剔透,还有的正是这春天里唯一不可缺少的翠绿。这一幅场景,勾勒了这春天的风光,这正是春天与其他季节不同之处啊!使我不禁在心中大喊道:“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伤春
温暖的春风来到这片动人景色中,它似乎也加入了这场比赛。它吹拂着整个大地,使它们“蓬荜生辉”。它踏着“寒风刺骨”来到这湿润的季节,自己也发生了改变。在冬天里,风是悲凉的,同样它也加速了许多生物的寿命的迅速“发展”,在冬天里它是无情的。但它也未必是无可奉献。春天是由“无情”演变而成的,它深藏着许多的生命,在春天既是生物的贡献者,也是春天里的一种“寒风凛冽”的“困境”。此时我坐落在苏轼的身旁,与他共吟起了<<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惜春
篇3
春天究竟在哪儿呢?我决定试着去找一找。上学的路上,经过旁边的几棵小树,微看见树尖上的一点绿,突然觉得它们是多么的可爱。它们眨着绿色的小眼睛,左看看,右瞧瞧,似乎在找自己的同伴,脸上浮出一丝的失望。要不是为了绿化这个城市,它们也就不会和自己的同伴分离了。它们眺望远方,它们多么想回到自己的故乡--森林啊。
来到校园,我似乎已找到了春天。花坛里冒出了绿色的星星点点,一朵朵紫色的小野花已相拥在一起。我想它们此时的心情和我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春天的来临而充满喜悦。
春天的到来。一阵暖风从我身边拂过,像是在沐浴,又像是在享受。树枝上总是会出现几只小鸟,在咯咯的笑。向阳坡上,露出葱绿似的嫩芽。向远方望去,万树千枝可真是叠景披翠,可真美啊!可是自从来到了城市,我就再也没有见过这番景象了,再也没有闻过那清新的嫩草味儿了。这儿一年四季永远不变,每天映入眼帘的都是那些高楼大厦和在马路上驰骋的车辆。幸好,风是不受约束的,它的本色仍是存在的。
篇4
关键词:导入;技巧;设计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个开端就是导入。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进入”的意思,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导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进入课堂学习中。所以,导入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精巧的导入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效的导入也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和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根据课型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甚至教学环境的不同、学习氛围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要讲究技巧性,语文课的导入需要精心设计。我个人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就结合我发现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成功案例谈谈我的感悟。
案例一:现代诗《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导入
授课前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里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学生,看它像什么?有的说像鸡蛋,有的说像太阳……我随即告诉学生,能够从一个简单的圆圈想到这些事物,这种思维过程叫做联想。所谓联想,就是人们“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的过程,是从已知到已知。那么谁能在上面添上几笔,它又能成为什么?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有的学生画成了一只小鸟,有的画成了一张灿烂的笑脸……随即告诉学生,这种思维的过程叫想象。想象是指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属于从已知到未知。本节课的学习就认识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思维形式,它们在《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中被诗人运用得淋漓尽致。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了眼聆听全诗,看看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哪些意象。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想象能让这门艺术锦上添花,有了学生的参与,这门艺术就更加鲜活生动。就这样通过导入设计的技巧,一节课的重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还使学生留下印象深刻。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案例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教学导入
教学开始前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来创设情境。这些图片有魅力风光,也有荒芜惨景。就此图片向学生提问: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绘这番景象呢?给学生一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作出回答。接下来再展示一些枝杈横斜、荒凉杂芜、死气沉沉的图片。追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美景你又会想到什么?你又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绘这种景象呢?通过对比,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并就此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我们新疆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罗布泊,就如同前面图片中一般的美丽,而现在的罗布泊就是后面的这番景象。此时画面的强烈反差正在冲击学生的心理,而我顺势导出课题,然后从解读课题中的“泊”“消逝”“仙湖”等词语引导学生对课题及内容进行解析,并在对课题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至此,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对象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则乘胜追击,回放一遍图片,将学生回答的内容富有深意地当作解说词配在相应的图片中,再次从视觉和情感上去冲击学生的思想。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后续的教学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也会非常投入,这主要归功于能够根据课型抓住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的结果。
案例三:作文指导教学《寻觅春天的踪迹》课堂教学导入
对于本课的导入主要有以下两个环节。
1.给自己的祝福
同学们,我们在每一个节日都曾经为别人祝福过,但是你们自己为自己祝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为自己送上几句祝福,选一个季节,在这个特定的季节里,尝试为你自己写一句祝福语,在这个祝福语中最好有你的名字,然后准备展示给大家。
设计这个环节的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以关心自己、为自己祝福来激发兴趣,二是要引导出学生对四季的认识,最后着眼点是有关春天的话题。
教师归纳、点评、板书引导出春天这一话题,然后进行第二个环节。
2.春天的寄语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渴望的心情。
并对学生的展示互评,使课题导入进一步明确,使本课的写作目的进一步明朗,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是有可能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被充分地激发,那么教师采用了朗读自己写的春天的寄语来进一步地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教师的寄语如下:
春之色为花/于青色之律动/于绿色之活力/寓意五彩缤纷
春之情为雨/于沙沙之轻柔/于淡淡之恬静/寓意生机无限/愿你在春天里/每天都快乐
人之悦为心/于天地之韶华/于山川之灵秀/寓晴雪之滋润
人之情为友/于涓涓之细流/于暖暖之春日/寓情万紫千红/愿你的一生中/暖如春天!
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以便更好地完成对“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写作的指导目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要讲究技巧性,要因时、因材、因主题等多种不同的因素而精心设计,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篇5
一、关于“什么是综合性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实践活动,贵在“综合”。它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成长。既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又有语文能力的提高;既是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又是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读写活动,或单纯的知识积累,或是单一的某种训练。总之,活动的内容要综合;活动的方式要综合;活动成果要综合。
综合性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综合性的语文实践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无论是观察、思考,还是搜集、整理材料,都要强调学生的个人实践。
二、关于“教什么”
现在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教师不知道教什么?
有些把语文综合性活动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比如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这一活动,有些老师就上成了单一的口头作文形式的作文课。其实这一活动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外,至少还应容纳如下内容: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正视它,理解它,从而健康地成长;学会倾诉个人烦恼,让别人分担烦恼,让自己去分担他人烦恼,培养同伴间相互理解之心,进而学会共处;感受人间之爱的存在,树起阳光的心态,驱散烦恼的阴云。
有些老师过于依赖课本。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活动时,老师只是让学生查阅、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诗歌、散文等。就没有利用我们周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融入自然、关注自然、感悟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拓宽视野,提高能力。
因此,在关于“教什么”问题上我们提倡几个转变。
首先是教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获取信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掌握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活动计划”、“活动总结”;学会“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对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等。
其次是自由设计活动内容。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不是“圣旨”,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地区特点作相应的改动,这其实也是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的必经之路。如:七年级下学期的“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聊城地区的学生完全可以把探寻“黄河”引申为探索“京杭古运河”“东昌湖”航道的活动,调查有关此航道的过去、现在,为航道污染提出建议,为航道创设公益广告等。
第三是因地制宜,充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我们聊城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旅游胜地。有光岳楼、山陕会馆、东昌湖、景阳冈、狮子楼、曹植墓等著名风景区,也有鲁仲连、曹植、、傅斯年、李苦禅、季羡林等历史文化名人。教师只要转变了语文课程观,拓宽了语文课程的视野,便能发现了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新鲜的学习资源。比如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自然界的异常表现等,都可以让学生组织起来,行动起来,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有所表达,有所提高。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家庭、社区、自然、社会,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学习研究价值的,有助于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都应纳入综合性学习中,“成分”越丰富,“土地”越“肥沃”,语文之花才开得越鲜艳。
三、关于“怎么教”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所以教的方式要彻底转变。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注重探索与研究的过程。
我认为,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除了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比较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与主题特点,采取灵活方式来进行。如“感受自然”“寻觅春天的足迹”“说不尽的桥”就可以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自然,去观察、摄影、感悟;如“古诗苑漫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就可以采用搜查资料、摘抄积累、朗诵比赛、成果展览等方式进行活动;如“走进小说天地”“戏曲大舞台”就可以采用讲故事、表演、赏析等方式进行。
篇6
一、充分感知、理解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对教材的理解就越深刻,就越有创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借助形象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内涵,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丰富的想象力。如,教《狼》一文,讲到“屠户杀狼”这一情节时,我叫一名朗读最好的学生来读这段文字,要求其他同学根据教材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情景描绘,想象那鲜明的“狼亦黠矣”形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体会狼的狡猾、贪婪,最后,说说自己由教材中寓言故事悟出来什么道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寓言道理的感悟,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再如,教《斑羚飞渡》一课时,运用边读课文边猜想的猜读法,激发、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猜读法,就是在读课文时,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读下去,而是要学生把书和上,自己先试着想象新情节的情形。例如,读到“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可以想象一下这群生性温顺的斑羚进退维谷时的惊慌失措,当读到“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时,可以想象一下,随着这几声吼叫会发生什么事?等等。这样猜读,调到了学生想象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加速、加深了学生对镰刀头羊的形象分析和文章主题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想象力。
二、走进社会生活,增加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初中学生来说,光靠教材积累知识,来发展想象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不断地扩大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
1.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大自然是丰富想象的一部好教材,里面有用之不竭的资源。让学生细心观察,认真领悟,努力捕捉景物的特征(形象、颜色、气味、质地等)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中,我带领学生走进了大自然,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生命在春天里生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加深了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同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使学生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走进自然、尽情想象中得以提升。
2.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社会生活是丰富想象的另一部好教材。我经常叫学生注意家庭、学校、社会上发生的事,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都要细心,以增加知识和经验的储备量。如有关“家”的公益广告: “Family”一词,最终演绎为“father”“and”“mother”“I”“love”“you”,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3.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资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阅读课外资料是丰富想象的一个快捷有效的途径。我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好书,好读书,努力使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增长知识,丰富想象的材料,同时又能在阅读中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提高语言素养。如法布尔的《昆虫记》里,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总之,课外阅读会为想象力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反过来,一切创造性的想象也同样离不开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应多给学生创设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时空,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
1.深入文本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如给课文安排一个不同的结局,或给课文写个续篇,或将课文略写的地方充实些细节内容,或改写神话故事、古诗等。如给《最后一课》续写结局,班上一位小男生竟然把韩麦尔先生想象成“五号特工组”中“马云飞”式的传奇人物 ,在他的改写中阿尔萨斯人们也过上了由被奴役到胜利解放的全新生活。
2.结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例如,让学生写“假如……”,“二十年后的母校”;或给学生一定的材料来作文,等等,以激发、训练写生创造性想象力。同时也不可忽视学生的周记、日记,甚至“一天一句话”。
篇7
从上学期期终测试情况来看,跟其它班级相比较,学生的进步较大。但学生仍然存在成绩悬殊的情况,优秀率不高,差生较多,及格率90%左右,平均分80多分。
思想表现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强,有少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尚未形成,上课学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发言不够活跃。
学习心理方面,有2/5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勤奋,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能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有2/5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但学习自觉性和稳定性不足,上课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1/5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人生思想转变历程;《我的母亲》节选自传,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不懈追求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含有哲理,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具有诗化、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艺人的故事。"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以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每单元五篇。教学时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领悟的能力。"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5、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2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做好开头的转化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篇8
教室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长期以来,有的教师往往把“主要”当成了“唯一”,不敢越雷池一步,其中不乏教了一辈子语文,却从来没有一次在教室之外进行语文教学的经历。如此一来,自然而然造成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脱节,语文学习时空的封闭,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个性得不到张扬,更谈不上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笔者在语文教学一线从教二十余年,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道理,力求在“轻负高效”的前提下,适时利用课本剧、相声、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元素,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通过以上的尝试,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产生了兴趣,但笔者总感觉教学空间受限,犹如“戴着镣铐跳舞”(钱梦龙语)。在我尝试把部分语文课从教室里搬到室外之后,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了。在这些课上,学生更真切地体验了生活、自然和文学作品的魅力。
一、语文室外体验课的理论支撑
1 开展语文室外体验型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强调:“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尽量利用身边的资源来为教学服务。
2 开展语文室外体验型教学,符合中外教育家的教育观点。为了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陶行知提出了“六个解放”,其中有一个“解放”就是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笼中,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也有一句名言:“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语文教学一经联系现实生活,就能使远的变近,空的变实,死的变活,还能使教学过程由沉闷变得流畅,由冷漠变得热烈,由苦成乐事。将室外体验型学习作为语文室内教学活动的补充,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学生感受生活的问题情境,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认识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倡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多元复杂的生活,从而迷恋大自然这所学校:“我们坐在山冈上,感受七彩的晚霞、夏天的黄昏、星星的闪光、蝈蝈儿的齐鸣……空气中弥漫着草原野草的芬芳。”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让学生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听、去看,去细细品味“天人合一”的意境,认真体会人的心灵广阔,领略大自然的独特造化,达到封闭式课堂无法达到的教育境界。
3 开展语文室外体验型教学具备建构主义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聆听别人关于这种体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室外的空间才是学生生活的真正空间,教学中有必要带学生到自然中和生活中去观察、去学习、去体验。
二、语文室外体验课的组织类型
1 说明文室外体验课。初中教材中有很多说明文,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在室外组织教学就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为了上好这一课,我选了一个晴朗的日子,领着学生在操场上席地而坐,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阳光,大家的心情都特别开朗。在我的引领下,他们一边观察云彩,一边思索问题、交流体会,学生与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本在这节课中被实践、理解并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2 综合实践活动室外体验课。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让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孩子走出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创造。例如“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带学生深入大自然中观察、感悟,然后写成诗歌、散文、随笔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写作类室外体验课。许多语文教师认为,作文课是最难上的语文课。其实,只要我们大胆改变那些传统的、古板的书本教学、理论教学、室内教学,把作文课上成写生课、活动课,还会担心学生不喜欢吗?走出教室,学生就会处在一种新鲜、亢奋的状态之中。一旦学生有了切身体验,文章便如行云流水般真情流露,他们也就体会到写作文并不难,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罢了。
由于室外语文课的侧重点不同,除了以上三种类型,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三、语文室外体验课的组织策略
一般来说,语文室外体验课的实施都需要三个过程:课前的准备,课中引导观察、讨论记录和课后的总结点评、深化提高。
1 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资源条件选择室外授课的地点,学校操场、花坛、图书馆、公园、田野都可以成为语文室外体验课的教学场所。其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或活动安排,向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分好学习小组,指定组长负责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落实。
2 课中引导观察、讨论记录。到了指定地点后,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转化为文字材料。在室外,学生的思维往往比室内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给学生增添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保证安全,要尽量让学生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活动,教师也要特别关注活泼好动学生的去向。
3 课后总结点评、深化提高。在回到教室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要求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整理,根据各自的特长与同学合作,或写成文章,或编写小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应予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