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范文

时间:2023-03-28 07:3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120-02

合作学习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于上世纪末走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并勃兴于新世纪。其中动因之一就是教育部于2001年7月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正是契合这一教育理念,从而使其成为实施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的必然选择。

合作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可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得到张扬,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将其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必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无效现象。毋庸讳言,小组合作学习似乎成为当下新课改中老师们追求的一种时尚,只要是公开课、优质课或者展示课,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就必不可少,它成了教师是否具有新理念的“试金石”。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不难发现,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悖其旨意、舍其精髓的现象比比皆是:小组合作学习追求表面热闹,而不讲究实效;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时间把握不好,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很多的合作学习实际上变成了形式主义。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无效合作学习的成因归结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合作主题过于简单

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是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要处于最近发展区内,不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这些问题经过学习者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得到解决。只有这样的难度才会激发学生合作的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①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来说的,对于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内容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只有当学生切身感受到凭借自己的力量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在这个问题里蕴藏着多种多样的解题思路,有各种不一样的想法的可能性存在,在小组合作时智慧的火花在其中碰撞,借助合作达到了来之不易的成功,学生们才会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有了合作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探索合作方式,真正地合作起来。

“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我们的学生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小组合作才是有价值的,切不可为了合作而合作。”②若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一有问题,无论合适与否、难易如何,一律采用分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算是一节创新课,这样的合作意义不大。事实上,如果所讨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自己解决,就没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

二、合作学习时间安排不合适

很多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前没有认真看书,学生对要合作的内容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更不要说深思熟虑了。在匆匆忙忙展开的讨论中,要么不动脑筋、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要么偏离主题、胡拉乱扯……这样的合作,学生非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不经意之中被剥夺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一些开放程度高或者难度大的题目,学生需要深入地思考、广泛地讨论方能解决问题时,教师为了赶进度或不拖堂,一再催促学生,最终仓促“收兵”,合作学习遂成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

三、合作学习小组分配不合理

合作学习中小组的划分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而实际情况往往是鉴于班额的庞大,小组合作基本按座位就近组成,有的小组中有好几个优秀学生,而有的小组则都是些接受慢、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小组合作中,优秀的小组一马当先,操作准确,汇报完整,出尽风头;而慢的小组则永远跟在后面,来不及思考,也用不着思考。小组内也是一样,永远是优等生掌握着大权,差生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儿,合作学习成了优秀学生活动的舞台,而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普通学生的学习权利。这种“学困生围着优等生转”的现象必然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变教师教为好学生教,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的结果。③与此相对,好的合作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使学困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有所进步,中等生也能在合作中获得自信心”。④

四、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未得到训练

有的合作学习课前教师做了充分准备,然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学生不会合作。他们不能合理的分工、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讨论的时间成了其中的点缀。如何准备,如何分工,如何倾听,如何汇报――诸多合作学习中应有的合作技巧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上未得到有效地训练,而“临时抱佛脚”,期望学生有一个有条不紊的讨论交流,自然不可能水到渠成。

五、教师角色转变不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未从仲裁者变成引导者、参与者,只是一个“开始合作”的发令者,是一个“这个小组最棒”的评价者。学生讨论时,教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小组合作中来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倾听,对合作过程中学生的交流不加关心,不能对出现的问题做及时的解答,对讨论过程中迸发的思想火花缺乏发现,追求的只是让每一个小组在讨论之后乖乖地钻进自己设计好的“框”里,完成一节课所要求的教学目标,至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更是无暇顾及。

六、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题目时,由于对教材研究得不深不透,没有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未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更多的时候是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临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向学生明确说明小组合作的要求和目的,不但使一些没有思维价值的、甚至是一些根本不用讨论就能解决的问题充斥其中,而且对临时出现的一些情况缺乏应变,使合作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

七、教师理论准备不到位,没有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

新课改之下,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用一个全新的理念塑造自己,指导自己的工作,但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了以前的经验,去其糟粕的同时也将精华一股脑地扔了。于是,无原则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认真听老师讲解等统统贴上“传统的”、“应试的”标签,从课堂里剔除出去。而实际的效果并没有因为老师的新理念而发生质的变化,甚至走向反面。因此,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在合作学习中选择匹配的合作方式来实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实现,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沦为“美丽的徒劳”,需要每一位教师进行不懈的理论探讨和细致的实践研究,惟其如此,才能使合作学习做到实处、收到实效。

[注释]

① 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② 袁军辉:《小组合作不能停留于形式》,《四川教育》,2007年第9期。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师;三度教学

小学数学让学生开始学会正规的计算,小学数学让学生开始感受数学的规律,小学数学让学生开始领略数学的神奇。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片新奇的学习天地。对于教师来说,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所有的学生都将从这儿出发,然后再去开拓另一片知识的土地。面对小学数学的教育,面对小学生的教育,笔者选择了三度教学,即束缚有度、奖赏有度、情感与思想的调度,下文笔者将详细地对三度教学进行阐述。

一、束缚有度。无规矩不成方圆,面对当下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去遵守社会的规章制度,其实教学亦是如此。小学生需要束缚,教学需要制度。只有适当的束缚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束缚有度。

1、纪律有度。只有拥有良好的纪律,才能保证营造出好的课堂氛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都十分地清楚小学生的性格。他们活泼可爱,他们好动、好表现,当然这些也是他们优点的一部分。纪律有度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清场所,看环境再决定释放自我的性格和情感。由于小学生刚刚踏入校园,他们还未习惯被束缚,还不习惯校园课堂生活。因而,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在课堂上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到自己的情绪。遇到开心和不开心的事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同学分享,遇到问题也要马上问同学。这样的情况屡屡发生,也就会导致课堂氛围的杂乱无章。当然这就必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时这也是学生性格缺陷的一部分。课堂是学习、掌握知识的场所,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是需要的,但是这应该是由教师去带动,并且能在教师的掌控范围内,才不至于让课堂氛围失去方向。因而,小学教师在教学之初要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让他们理解课堂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在适当的场所控制自我的情绪也是一种能力。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需要在良好的氛围下开展,小学生的性格也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导向。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埋下伏笔,因而,纪律有度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前驱步骤。

2、思想无度。就目前社会上反应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上拥有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人才正在逐渐地流失。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笔者不禁开始深思:是否是我们最初的教学已经在剥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于是,笔者觉得重视思想这方面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才刚开始接触到正规的教学,因而他们的思想还是较为原本的思想,没有受到太多框架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保留这份珍贵的思想,又要引导这份思想的成熟和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拥有了一份有别于他人的宝贵的独特思想,那么,教师要做的应该是鼓励和指导他(她),让他(她)能够保持并发展这份思想。事实上,适当地鼓励和指导,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也能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并且同时拥有了一份独特。总之,即使小学数学教学教给学生的是统一的知识,但是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思想,让他们在正确的导向下畅游无度的思想世界。

二、奖罚有度。针对小学生的性格,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况,笔者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奖罚有度是可行的。有支持才会有后盾,有鼓励才会有上进,小学教师理应成为学生的后盾。当学生有所进步时,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适当的鼓励能让学生备受鼓舞,能让他们保持自信,能让他们愈战愈勇。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应该适当地给予惩罚。适当的惩罚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这次的错误,是为了防止他们的下一次出错。至于奖励,笔者更赞同的是精神上的象征奖励。物质的奖励可能会让学生养成不良的习惯,也容易让他们被宠坏。精神上的奖励更能鞭策学生的前进,也更能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因此,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在同学、家长面前表扬他们,让大家目睹他的进步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家一同进步。当学生犯下错误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又不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在学生犯错时,私下教育是最好的惩罚方式。很多时候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或者家长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受,因而在进行教育时更容易触碰到学生敏感的心灵,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因此,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教师或者家长都要顾及到学生的感受,采取一种委婉的教育惩罚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认同自己的错误。奖罚有度,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情况适当地调整。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70-01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教师在教学领域需要认认真真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为达到上述目的,要提高教育艺术,讲究多种方法优化组合使教学有张有弛,提倡教学明主,形成生动活泼、愉快的教学局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的认识从感知外界事物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少或失去主观能动性,教学就不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启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并对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赖于教师在“导”字上狠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兴趣是人们集中某个对象,并具特定感彩的心理状态。它既是儿童热情认识的需要,也是儿童学习的强大动力。人们常常把学习兴趣比作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其内心是愉快的,行动是积极的,观察、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就会最主动、最有效。基于这种认识,我主要采纳以下几个策略:

一、游戏引趣

爱玩,可以说是儿童的天性,好动是儿童年龄特征之一,自我约束能力差是儿童的弱点。对这些特征和弱点引导不当,都会成为影响学习的障碍。如果单靠限制学生的“动”,在课堂上让他们正襟危坐,“老老实实”的听讲,这犹如困住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失去了主动权,上一堂课又苦又累,久而久之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这几年来,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发挥儿童好玩好动的特点,把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活泼的数学游戏,适当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为学习而“动”。“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如:初入学的孩子学习写“2”,我先引导孩子整体观察出2字的形状像鸭子,再逐步观察2字各部分,为了观察方便,给2字添上两笔,呈鸭子状。然后整理成“2”字歌谣,学生听了喜形于色,很快上口。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规范的字形,而且感到了数字的可爱,学习有趣。当孩子坐不住或书写疲劳时,我适时带领孩子表演2字歌谣,既活动了肢体、放松了肌肉,又巩固了知识。一堂容量大的数字教学课在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完成。

二、设疑激趣

兴趣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巧布疑阵、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等活动,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好奇心。这种疑问和好奇心正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例如,学习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过去,有一个李财迷爱财如命。市场上卖的鸡蛋每500克称10个,价格是1.54元。李财迷让小伙计去买,并想从中扣他的工钱,就出了一个难题:给小伙计拿了1.50元,非要买来500克鸡蛋不可,买不来就不给工钱。你能帮助小伙计想出一个办法吗?学生非常好奇,但没有想出好办法。这时,我神秘地说:“答案就在这节我们要学的知识。”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学习。原来,可以分10次去买鸡蛋,每一个鸡蛋0.154元,“四舍五入”只花了0.15元,买500克(10个)共花0.15元。聪明的小伙计用数学知识斗败了这个财迷。

三、利用多媒体引趣

数学教学活动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恰当的运用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十分有益。教学手段运用得当,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活动,更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图示、投影、录音等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当然,还可以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做成教具和学具,变静为动增强形象性和趣味性。如:我在讲授“角的认识”时,除了运用扇子、直尺、三角板、表盘等,还选用电视机天线作为教学用具,两根天线的另一端可以拉长,想象无限延伸的射线,并选用吹塑纸剪成细条做了一个“角”,可以任意撕去两条“角”的两条边。这个演示让学生观察到两种变化过程。

一种:两条“射线”逐渐延伸,角的大小不变。

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另一种:一条“边”旋转,角的大小变了。

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合有关系。

这个媒体的运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明细的角的表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且这个教学媒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亲切、有趣。接着我借助幻灯片演示一遍,学生一目了然,成竹在胸。可见,巧用教学媒体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总之,设计有效的引导性材料,是促进学生发生、产生良好教学结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对于导学的设计和运用需善于反思,理性选择,精心设计,合理使用。这样,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最大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金明祥,徐智.浅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S1):55-56.

[2]石慧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05):111-112.

[3]金明祥,徐智.浅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S1).

篇4

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每个学科都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小学数学是其中最为关注的学科之一。国外的课程改革进行的较早,美国和苏联率先开展了小学数学改革,此后,逐渐蔓延到其他国家,将这次改革推向,中国也不例外。数学是此次改革中的指导科目,而小学数学是打好数学理论基础的基石,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学科。本次进行的小学数学的改革,涉及区域大、教学改革幅度广,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改革的特点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改革存在的弊端,进而总结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

二、小学数学改革的特征分析

1.小学数学改革的特征

综合分析小学数学改革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1)冲破了对数学系统的硬性分割。抹掉了课本中代数和几何的划分范围,在小学课本中融入了部分初中的基础内容,使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更充实、全面;(2)融入了一些现代的数学知识。例如:简单的函数公式、集合的定义及统计学等,让小学的数学课本更加系统化;(3)优化了以往的数学知识。新课改将原有的数学知识进行结构化的处理,使课程内容更加严密,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4)规范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及计算原则。新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并应用数学符号及专业用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所散发的独有魅力。

2.小学数学改革的弊端

对于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有上述积极的特征,同时也有很多弊端是我们不容躲避的,归纳这些弊端对于指导小学数学向着良好的势头发展意义重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过于重视数学特性的彰显和数学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部署,导致抽象的概念太多。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定义很吃力,负担太重。学生为了保证完整无误的记住数学定义而死记硬背,常常没有真正理解定义中蕴含的数学内容;(2)加大了课本内容的难度,阻碍了学生在自学课程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新课改后的教材内容比原有教材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难度也有所提高。教材中的某些定义是教师都很难全面掌握的,对于学生而言更是无从下手。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会对其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反作用,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很难保证。(3)高难度的教材内容导致教师在要求学生具有更高能力的同时忽视了教学技能。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注重学生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定义。(4)仅通过简单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一些发散性较强的思维方式只是稍作介绍,影响了学生形成全面、周密的思考方式。与此相关,学生的知识是由教师强制性的灌输而进行记忆的,如果稍遇到一点复杂的问题,就很难进行独立思考。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次课程改革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调整并不完全尽如人意,仍然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在知识层面上,本次改革适应了当今教育的需求,却没有考虑到授课对象,也就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效,对知识的掌握速度慢,掌握程度差,没有将学生的基础性及个性列入编制教材的因素当中。另外,因为数学课程内容过于繁琐、枯燥,所以缺少生活材料供教师应用,老师也只能延续以往应试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课程讲解。面对高难度的教材,教师的精力被耗尽,无暇关注学生的接受效果和思想变化。小学生尚不能对如此抽象、难度极高的数学教材并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在接触知识时,一般都要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快乐与成功感。事实中,由于课程教材的难度过大,小学生需要用很长时间来理解课程知识,这就打击了学习的兴致,出现成绩降低、信心下降的情况,更有甚者对数学学习出现恐惧心理,影响以后的成长。因此,即便小学数学的教材经过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时代要求相悖,或者依旧沿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将无法释放出课程改革的意义,也无法助力小学生的成长。只有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之间紧密的配合才能通过新课程内容的讲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因素

正因为当前小学数学改革中尚有弊端,我们在进行小学数学授课时,要谨记以下要点,唯有把这些关键因素融会贯通到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育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学生要熟练掌握必学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基础,进而为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根基,鼓励学生面临学习中的重重困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数学基础知识指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及数学技能的本质,而不是仅在表面层次上进行理解。(2)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同纯粹的数学环境相联系,让学生利用综合性的目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更深入的理解知识的本源。(3)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接受能力。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自然较强。可以让学生在进行课程讲解时,更直观的掌握知识的重点,增强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更深入的记忆相关内容。(4)协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作为当今社会的小学生,教师应重点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动手能力,努力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思维,培养数学素养。

四、总结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备课

无论我们是个人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都必须要经过周密思考,用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有一部分教师上课时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语言使用不准确,都是因为备课不过充分造成的。那我们要怎么备好数学课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必须从下面三方面下手。

一要备好教材

1、用心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教学评论的依据。评价一堂课,应该首先看这堂课目的定得是否合适,为完成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措施是否得当,教学目的完成的情况如何。这就是说,一个数学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的,再考虑为完成教学目的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明确教学目的,就必须学习并钻研教学大纲

2、从整体出发,系统分析和研究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数学教师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们和作用。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教案。如果在教学法中积压一节,教一切,不了解这一切在整体中的地们与其它章节的联系,就很难谈上吃透教材和融会贯通。

所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要深刻领会编者意图。能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樗。

3、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

一节数学课,不管老师是用传统的眼光,还是用新的教学理念去评价,有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都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不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备课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

所谓的重点也就是所学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往往也是一堂课的难点。所以只要我们找出了重点也就找准了难点。备课时要一定突出重点。在一堂课中,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引导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课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4、创造性使用教材

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就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要备好教学程序

1、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休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这一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安排各个环节的先后次序及主次地位

2、启发学生思维,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而数学的思维来自问题,所以在备课时,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于疑。”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微妙的问题,疑难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设计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3、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几年来,许多教师明确地认识到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在转变,由过去的重结果为重教学过程,在教学浪潮上做了相应的改革,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富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班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4、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形成训练

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的两根强有力的支柱。数学基础知识六在明处而数学思想方法则藏在暗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抓一根丢一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用两根支柱的思想支配,理清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体系。尤其要把数学思想方法像数学知识一样,归纳到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分析中去,弄清每一章节主要体现什么数学思想和运用什么数学方法。并深刻挖掘这些思想方法所起的功能和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教学过程教给学生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等,都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并受其指导。如果忽视这些过程就意味着答去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

三备好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里面的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夭的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

篇6

关键词:阅读意义;现状分析;渠道探讨

小学数学需要阅读,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加深对题意和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加强小学数学的阅读教学,也是小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在现实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害怕耽搁时间,对数学的阅读通常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有些教师,加强了阅读,但指导不得法,阅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就此做一番探讨。

一、开展小学数学阅读的意义

1.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

数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合乎逻辑、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2.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便能得到自由发展。

3.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时地遇到问题,也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一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阅读现状分析

目前,数学阅读普遍被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认识有偏差,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认为研读数学教材那是老师的事,学生只要听懂课,会解题就行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再者,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数学阅读不像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快速或选择性浏览,而是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往往需要读写结合,用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因此学生对数学阅读普遍缺乏兴趣。另外,与学校领导对数学阅读重视程度有关,在安排早读课时,往往只考虑语文和英语的早读课的安排,事实上造成学生数学阅读在时间使用上的不足。

三、开拓小学数学阅读渠道探讨

1.选择最佳阅读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阅读时机,对于较易理解的、不算太抽象的概念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边讲解边阅读的方法或讲解后阅读的方法。如第八册教材中关于几何形体知识的内容可安排在讲授之前阅读;“简单统计”可采用边讲授边阅读的形式;而第十册“数的整除”一节宜安排在讲授之后阅读,因为这一节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知识点很多,学生很难把握整体把握。

2.引导正确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时,要精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规律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斟字酌词,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和规律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导的思路。文中符号、图表应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分析,以达到数形结合的目的。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加以引导,应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例题的各个步骤。故而数学例题的阅读,笔者认为应提倡三思:一思解题思想与方法;二思每步的根据和理由;三思有无其他解法。因为“掌握数学术语不是简单地记忆词汇,而是一个掌握数学抽象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注意阅读每句的引言,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反思、体会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真正理解新引出的概念、原理的抽象概括过程,形成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用笔做各种记号或在空白处加上理解说明以促进记忆,重点概念、公式、法则要用心记,几何形体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图形模式的记忆,结合图形将概念、公式“图形化”。

3.指示阅读方向

我国著名思想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起始阶段,不论是安排什么时机的阅读,都应精心设计些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设计的问题首先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概括性,能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形式宜多样。其次还要体现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字面理解层次,这种问题即不需多深入地读就可以回答,比如,面积、周长的定义。第二,解释层次,这种问题比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要深入,涉及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比较及发现规律的技巧;比如,自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2后,分数的大小变化吗?同除以2呢?如果同乘3或除以3呢?这样设计,让学生有了阅读的方向,既理解了教材,又提高了课堂效益。第三,创新层次,这种问题要求超出教材之外的新思想和新见解,或做出个人的独到判断等。比如,你还可以怎么想?这种问题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4.提升阅读空间

篇7

关键词:数学味;小学数学;课堂;探讨

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许多学校都积极响应,对教学做了很多改革,小学数学课堂逐渐的忽略数学的本质,数学味慢慢的被遗忘、被冷落,有些时候还会出现数学教育不均衡的现象。“数学味”是指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在教学当中我们通过数学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提升。因此,我认为有以下几种让“数学味”回归小学数学课堂。

一、“数学味”教学中的“味”

(一)真确认识“数学味”重要意义。学习数学是为了掌握数学思想,数学的逻辑已经方法,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我们形成的数学思维解决我们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然后可以通过数学的语言方式把这些问题以及我们解决的方法完完整整的描述出来。而数学教学就是要让我们通过教师的传授,理解数学的一些概念,理解数学的方法,理解数学的含义。“数学味”教学就是要在教学当中我们通过数学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提升。这个对于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提升逻辑思考能力有很多的帮助。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味”的教学方式建立一个充满“数学味”的教学课堂能够防止学生纠结于数学的抽象的概念,去建立一个数学逻辑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逻辑思考能力有重要意义。

(二)在教学中“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结合。因为“生活味”着重于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将数学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而“数学味”则是着重于体现数学教学过程中概念的理解以及数学推理过程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把“生活味”和“数学味”结合起来。这个要从小学开始做起,“数学味”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本质,掌握数学的思想以及数学逻辑思维,和“生活味”结合起来能够加强学生对这些思想,对这些逻辑思维的理解。

二、让“数学味”回归小学数学课堂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味”的教学方式建立一个充满“数学味”的教学课堂能够防止学生纠结于数学的抽象的概念,去建立一个数学逻辑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逻辑思考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情境教学数学味化。情境教学数学味化,就是要通过教师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引发数学味,从而让数学课堂更加的有趣。这样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一定要多鼓励表扬学生,不要轻易批评孩子,采用课堂竞赛的方式,学生们比较容易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同时,教授数学课,尽量都采用课件教学,课件制作得很漂亮,也有动画性,学生们也比较感兴趣。然后每周对孩子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表扬两次,每次都会发奖品,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在登记表上记录得五角星的数量,学生们对这个比较在意。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时候,对于学生们来说,所以学习的内容很杂,所涉及到的概念也比较多。这个时候,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把数学味引入教学当中,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用一个数字造一句话,对于造的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比如,用“5”和“60”造一句话,只要句子通顺,联系紧密课堂所学内容即可。这时候,学生就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唤醒简单的数学情境,由于“60”和“5”这两个数涵盖了因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及“2、3、5”的倍数特征等很多知识点。“60是5 的倍数,5是60的因数。”

学生可以各发己见、畅所欲言,通过学生的畅言,讨论,“因数和倍数”复杂的知识点就能够在这样的情境中被学生整理出来,既达到了数学教学数学味化,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比较杂,内容比较多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二)编写教学方案,合理利用“数学味”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自然的现象,理解什么是“数学味”的精髓,而教学是要注重实用性的,通过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或者帮助。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更好的在数学课堂中让“数学味”回归自然。另外需要考虑的数学本身有很多抽象的东西和推理过程,所以要往能够培养学生抽象推理能力的发展去思考。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数学科学规律的概念,然后去揭示这些规律,从而让学生形成数学素养。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编写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的、正确的把“数学味”融入教学之中。

要让“数学味”回归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理解数学的本质,根据数学本质“数学味”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我们形成的数学思维,解决我们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当中,我们通过数学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 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 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一┆diyiFANWEN.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

四、问题探讨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篇9

【关 键 词】 数学;复习课;教学

说起复习课,有些老师认为太简单不过了,就是做做题而己。有些老师又认为太难了,复习了等于没复习,学生还是没把知识掌握好。其实,复习课是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就是要把平时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串联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其基本任务就是整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清晰化,并具有拓展性。在小学数学的复习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序的分类、综合,加以整理,运用对比、迁移、综合等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复习时,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易混淆、难辨析的概念,抓住其本质属性,运用全方位的比较,使学生增强对记忆概念的深刻性,学生即使出现遗忘,通过回顾课堂上上课的情境,就会很快找到记忆的空间。

(一)数学概念的相似性

数学概念不仅存在差异性,还存在着共同特性。许多数学概念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隐含着一定的共性,如果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共性,运用这种特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或没有把握数学概念之间的共性,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学习效果不理想,所以在复习时,教师更要深钻研教材,注意挖掘各概念之间存在的共同性,使这类知识形成一个整体,也能提高对一系列概念的理解与巩固。

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首先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认清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将分数中的分子、分母,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转换成比式中的前项与后项,并用具体的数字加以计算,从而得出结论,使三者概念融为一体,连成一串,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二)数学概念的差异性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的概念存在相似之处,而小学生的年龄小识别能力较差,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往往只注意了概念的表象,而忽略了其本质属性,所以在教学数学概念时,首先要认真分析概念的特性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几个关联密切的概念,让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认清相关概念的差异,从而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同时又进一步巩固相关的几个概念,发挥出举一反三的作用。

在教学互质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格式让学生对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弄清楚互质数是针对两个数而言的,不一定非是质数不可,而是存在公约数只有1这一特性。然后再运用质数与质数,合数与合数,质数与合数的举例比较,使学生不仅全面认识互质数的性质,重要的是还进一步理解了质数和质因数的意义。

(三)数学概念的发展性

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但不是简单的重温,而应让学生明白这部分知识是怎样发展而来,如复习周长、面积、体积的意义时,首先从它们的意义、单位和计算公式三方面去理解,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白,面积是周长的发展,体积是面积的发展。两个长度单位相乘是面积单位,三个长单位相乘就是体积单位。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部分知识,也能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发展,知识就向外延伸拓宽了。

二、运用迁移的方法把理论知识转化实践能力

无论是单元的复习课、学期的复习课,教师都必须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点―线―面的分类,作纵向、横向或不同角度的分类,进而作知识系统的整体综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然而知识的系统化又不是复习课的目的,而是在于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各种学习能力。因此,必须针对系统化的知识内容,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实际,编制有质量、有典型的习题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能力训练,使所学书本的知识能够迁移,并加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各种学习能力。

如我在复习了“比和比例”后,必须把知识迁移到分摊电费的这类实际问题中;复习了几何,就会把知识迁移到算为一个水池涂水泥要多少水泥,一个水池里装有多少立方米的水这类应用题上。这样很自然地就能把知识向生活实践的迁移。

三、有机结合所学知识,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教育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学科教育也是如此,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更新观念,站在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全面地开展内部认知心理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既让学生学会了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把所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如设计租车方案,在不同的商场选同一种商品哪个商场合算等,都是学生运用各种数学知识才能解决的,都能有利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在复习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明确复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复习指导》编写组. 小学数学复习指导[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猜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83-02

而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过分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轻视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猜想力贫乏、创造力低下的现象。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加强学生的猜想训练,培养以猜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充分发挥猜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当一个学生对某个学科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思考并想方设法地去解决本学科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的数学猜想,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再去验证,这样能克服枯燥地把知识介绍给学生,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就在不自觉中喜欢学习数学,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二是有利于更为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的特点是严谨、逻辑性强,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注重了知识的表象,或者去死记知识,这样在运用知识时就会出现“我知道这个内容,但就是不会用它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困惑。所以教学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掌握这些知识,而在讲解数学知识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逐步地猜想这些知识,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办法。

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真正的学习在于发现或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观察、猜想、论证、应用,可以达到发展智力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合理猜想,使学生熟悉了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提高了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的过程,锻炼和培养了他们深刻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创造能力。

二、猜想走进数学课堂教师应该具备相关的技能

教师要成为会猜想的科研型的教师。很难猜想,一位既不懂猜想也不会猜想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猜想能力的学生。教给学生猜想教师自己必须懂猜想、会猜想。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数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猜想能力,懂得现代教育心理理论,大胆地猜想和教猜想,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摸索猜想规律,总结经验,并在理论上加以探索、论证。

探索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学必须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但真正能做到展示知识的生动发生过程的,惟有让学生参与猜想。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学中必须渗透“猜想+验证”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数学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当前好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培养猜想能力的教学模式。

加强方法论意义上的以猜想为内核的学法指导。拉卡托斯指出:朴素的猜想构成了数学发现的逻辑实际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断言,没有猜想和证明就没有数学。因此,应教会学生怎样猜想,如引导他们怎样整合材料、提出疑问,又如何猜想结果或问题解决的途径;介绍各种实现猜想的途径、规律、方法;共同研究猜想途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

三、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策略

一是设置悬念,诱发猜想。猜想,最常运用于对新知识的探索起步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猜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新知之间的桥梁。设置悬念,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新课开始时,要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强烈懂得求知欲望,让学生猜想

二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观察滚动的长度从而得到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

三是在设计“一题多解”练习,激发猜想。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例2后,可安排练习:小明看一本书,已经看了全书的3/7,还有48页没有看。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讨论并交流:有多种方法解答。

方法一: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首先猜想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根据“已经看了的页数是剩下的3/4”,列式计算:48×3/4=36(页)。然后再进行验证“已经看了36页”是否正确。

方法二:可以用方程计算。因为单位“1”未知,猜想可以用方程思想解题。解:设全书有x页。X―3/7x=48,解得:x=84,84―48=36(页)。然后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方法三:根据“倍比”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猜想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问题。根据“已经看了全书的3/7”可以知道:已经看了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3:4,列式计算:48÷(7-3)×3=36(页)。再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四是探索结构模式,鼓励猜想。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尝试、善于猜想、探索,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猜想、尝试、探索的喜悦,并能够形成一定的模式为学习新知服务。

结语:反思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不利因素,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去质疑、去探究,要重视培养他们的猜想能力、猜想意识和猜想习惯,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