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感范文
时间:2023-04-10 04:0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7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26-01
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争执
《商业人士的社会责任》一书是最早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进行真正意义上探讨的。从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开始,作者Bowen认为,“商业人士负有对社会的义务在于执行的政策、制定的决策、采取的行动要和整个社会的目标和价值相一致。”弗里德曼接受企业社会责任的提法时认为,企业应承担并只应承担经济责任,并给出定义:“企业的唯一责任是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戴维斯发展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权力-责任模型”及“责任的铁律”,增加了道德因素在企业社会责任中。学者安德鲁斯、凯思・戴维斯、格里芬和罗伯・L.布卢姆斯彻姆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增进社会福利上,探讨了社会责任和社会福利的关系;同时期,罗宾逊、布朗姆也都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内部超越了经济和法律的其他责任。“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认为,“CSR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特别是指企业在经营上须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是对股东负责。”
二、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
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围绕此论点的争论自其概念提出之后,就一直存在,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反对派:企业只应承担经济责任
1.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破坏资本主义民主表现。哈耶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自由相背,随着企业参与社会活动的广泛,政府干预必然会被强化,而较强的政府干预则会造成资本民主自由的损害。”哈佛教授赖维特也指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将破坏社会民主氛围及其多元价值观,导致企业拥有难以控制的社会权利,企业可能被迫形成单元社会体系。也有观点认为,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变相的政治化表现,会分散企业的资源和竞争力。
2.企业社会责任不利于公司股东地位巩固。有观点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能挫伤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哈耶克说过,“企业唯一的目的是作为出资人的受托者赚取长期利润,如果将资金作为追求长期最大利润之外的用途,就会赋予企业危险的权力。”因此可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之后股东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会降低。
(二)支持派: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
彼得・德鲁克曾指出,“对企业管理人员提出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的原因,在于管理当局继承了社会中的领导职位。”哈罗德・孔茨也直接指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要认真考虑企业一举一动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安德鲁斯提出公司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而利润最大化仅是公司的第二位目标,并非第一位目标。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赫伯特・西蒙等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新视野。
在我国,较多学者支持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在学者卢代富撰写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谭深撰写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等文中均有相关描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如林毅夫所说:“为了社会的繁荣和和谐,要提倡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并使企业的外部影响内部化,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一种,一样都对社会负有伦理道德义务,不仅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且更有责任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企业责任;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15-02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CSR)是现代经济理论的重要概念,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历来受到重视和争论,企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承担责任与企业收益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减少企业承担责任带来的成本和提升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带来积极的收益都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研究的重点。
一、社会企业责任感知的主要理论框架
企业社会责任感概念从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被学者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确立,要求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由此真正意义上诞生了企业责任理论。
1.企业责任的基本概念。企业责任的概念目前普遍采用的是,1953年由美国学者鲍文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明确的:商人应当按照社会对企业的期望目标和价值要求,决定企业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社会行为,进行什么样商业活动,完成哪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件。企业责任不仅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触犯相关的法律,而且要及时回报社会,自愿履行社会义务,主动解决企业力所能及范围内的社会问题。在经过系统的发展后,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被概括为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法制责任和慈善责任,以及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对环境的责任、对顾客的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等。
2.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责任不仅与企业的出资人有关,而且直接关系到以消费者为代表的社会方方面面,企业的行为最直接的影响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是与企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的供应商、客户等,以及企业的雇员等,不仅这些自然人或是法人(集体)受到企业行为的影响,而且这些自然人或法人的选择同样在影响企业能否更好地存在。例如在出现某些企业不负责任的社会行为事件后,企业的社会责任及上下关联方都会受到影响。企业责任能否有效履行都会引起相关利益方的广泛关注,作为企业责任的最直接关系方消费者,将企业是否认真履行了社会责任当成了选择企业产品主要标准,甚至是特定情况下的唯一标准。
3.公众对企业责任的感知。认知和情感因素是消费者对企业责任的最好注解,企业责任是否履行到位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信任度不高的企业通常处在被消费者抛弃或被其他企业取代的行列。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将无形中促使消费者选择该企业的产品,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拥有良好道德形象的企业、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企业,甚至使消费者对企业的感兴趣程度超越了对企业产品的关注度。可以说,在企业产品没有本质上差异的情况下,企业的形象越好,企业责任履行得越到位,该企业的产品往往越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相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甚至出现没有履行必要责任的负面情况时,往往是该企业的产品也被消费者否认,甚至最终决定了消费者的产品选择。
二、企业责任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的主要因素
1.对消费者道德因素的影响。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使消费者在用金钱投票时,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也使企业认识到了要维护消费者道德情感,从道德上让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认同的重要性。例如,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个企业就是好企业,某一个企业在社会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道德角色,那么某个企业的产品就一定是好的。当前,某些医疗机构在我国派驻国外援建的医疗队中担当主要角色,在希望工程或援助贫困地区的活动中不断加大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这样企业的形象就会不断得到正向的积累,当消费者需要对同类产品进行衡量时,就会认为社会责任履行到位的企业一定是服务最好、产品质量最高的企业。相反,那些在环境污染事件、动物保护方面频频遭到曝光的企业,往往被认为是道德上有问题的企业。因此,消费者在选择企业产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避开这类有社会问题和麻烦不断的企业。
2.对消费者认知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企业责任的反映是一种内心的评价,是消费者从自身心理上对企业行为的一种认知,企业的任何社会行为,都会引起消费者的认知与评价。这种评价取决于消费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社会的主流观点,从更高层上说,还涉及地域文化、意识形态、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
3.对消费者信任因素的影响。企业信誉不仅是企业的生命保障,更对消费者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当企业凭借着自己的信誉向社会做出一个庄严的承诺,并且较好地履行了承诺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知往往在消费者心中得到极大的提升,消费者也会倾向于与这样的企业产生关联。相反,那些做出了社会承诺却没有很好履行相关义务的企业,往往成为消费者抛弃该企业的主要原因,因为消费者会觉得这是一家不值得信任、没有信誉保障的企业。
4.对消费者忠诚度的影响。培育一个长久忠诚的消费者,不但需要企业有过硬的产品,切实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还需要企业长期保持良好正面的社会形象,愿意积极从事社会事业,能够从社会事务的处理中,不断改善企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达到带动消费者共同参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的目的。例如,当前在汽车销售行业较为流行的车友会活动,就是号召同款车型的消费者共同参与一些企业组织的公益活动,使消费者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对该企业产生足够的忠诚度,愿意免费为该企业进行宣传,形成强大的社会正相关效应,实现企业服务的增值,使企业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带动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三、基于企业责任建立符合消费者购买意向的营销策略
1.建立有效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营销策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链条中应当时刻贯穿着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推动利益相关方在企业的活动中得到良性的互动,以此换取消费者对企业的支持信任。例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加入了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开展的行为,每销售一件产品就为贫困儿童捐助一分钱等案例已经屡见不鲜,还有像百事公司开展的母亲水窖工程,持续为西部地区饮水工程注入资金活动千余万元。中国远洋集团募捐资金成为中远慈善基金会、腾讯公司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环境保护活动,这些都成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典型案例。当这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成为企业的营销文化,融入企业的日常活动中时,企业的社会关注度、美誉度都会得到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得到消费者的广泛支持,进而全面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2.企业的广告策略积极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广告宣传是最直观、最便捷的影响消费者的手段,在企业的广告策略中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地加入公益性内容,可以有效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认可,正面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例如,眼科医院开展的关注残疾儿童行动,每年免费治愈??例残疾儿童眼病的案例;手机销售商组织的关爱自然、记录山川美景的摄影展活动;汽车销售企业组织的万里探访山区贫困儿童活动等。这些企业在开展社会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产品的优良性能,使消费者在关注企业的公益行为时,对企业的产品有了充分的了解,建立了积极的正相关因素,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3.根据消费者期望来调整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形象是有需求的,消费者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企业应当在社会事务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且希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能够达到消费者的期望值。我国乳制品企业有着庞大的市场群体,消费者要求乳制品企业首先承担的责任就是公开乳制品基本信息,包括乳制品来源、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生产流程等基础数据,以此做到让所有消费者放心。因此,乳制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焦点应当集中在怎样制定适应消费需求的信息公开制度,如何随时接受社会的监督检验,以及有计划地开展消费者生产体验活动,从而满足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需求。从增加消费者购买意愿角度讲,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应当是有重点,能满足消费者期望,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四、结论
企业通过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积极地宣传产品,建立企业在消费者中的积极形象,最终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从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角度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当充分考虑对消费者的影响,包括对消费者的道德影响、认知影响、信任影响和忠诚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根据以上几个因素,选择适合企业的营销策略,在完成好企业社会义务的同时,能够在企业宣传上、企业经营活动上和企业行为决策上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最终实现提升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认可、获得消费者支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祖成.企业社会责任相对水平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关系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9).
[2] 章喜为.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J].商业文化,2016,(3).
篇3
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自开业以来,一直以回馈社会、帮扶社会弱势群体为己任,努力探索各种救助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慈善公益活动。2010年,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以
“爱在太平”为主题,以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企业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爱心图书室”:让爱心不断延续
善国必先育才,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一直关注的重点。2010年9月17日,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为打工子弟小学――张北希望小学建立了一个“爱心图书室”,满载着公司客户及员工拳拳爱心的4000余册图书,被分门别类地摆放在了崭新的书柜里,孩子们手捧他们盼望已久的图书,激动不已。
其实,这已经是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为打工子弟小学建立的第二个爱心图书室了。2009年,北京分公司了解到,北京约有10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在自办的“打工子弟学校”读书。这些学校由于资金不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都十分匮乏,而图书室只能成为孩子们心底的一个梦想。于是,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面向客户和员工发起了“为打工子弟学校建立爱心图书室”活动,希望帮助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当年,就为绿园小学建立了第一个“爱心图书室”,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这促使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领导们决定,将这项公益活动长期坚持下去,每年为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建立一个“爱心图书室”,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送去温暖和关爱。今后,这项活动将一年―年地延续传承下去,让慈善爱心之花在京城遍地开放。
为智障儿童点亮一盏心灯
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无意中了解到,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天真淳朴,渴望关心和爱护,他们期待被人关注,这就是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的孩子们。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1998年成立,是一所民办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不仅提供九年义务教育,还收养了很多被遗弃无家可归的智障儿童。目前该校已有多批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走上了回馈社会的道路。
2010年儿童节前夕,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一行30余人,带着爱心和祝福来到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送去了食品和生活用品,与孩子们喜迎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活动中,孩子们用精心准备的歌声和舞蹈,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掌声、笑声交融在一起,孩子们乐观、坚强的性格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当员工与孩子们一起表演手语舞《感恩的心》时,每位员工的眼里都噙满感动的泪水。
为老人送去温暖真情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0年5月8日母亲节前夕,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组织广大员工带着鲜花和慰问品来到北京市第一福利院,与福利院的老人共迎母亲节的到来。
当天,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的员工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如手语舞、秦腔及京剧等,还为老人们献上了多首革命歌曲。员工们还与福利院的老人、工作人员共同合唱歌曲《母亲》,现场许多老人眼里都闪着泪光。在歌声中,员工为老人们送上了康乃馨和生活用品。现场,一位建国初期公安界闻名一时,如今已89岁高龄的老奶奶,拉住一位员工的手潸然泪下,不仅表达了感激之情,还鼓励年轻人要努力工作,报效国家。
这是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连续3年组织员工慰问福利院老人,通过这个活动,不仅为老人们送去了温暖和关怀,员工们也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环保与助学两不误
2010年4月,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参加“绿色助学公益植树”活动。在增强员工环保意识同时,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奉献―份爱心。
“绿色助学公益植树”活动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办,通过植树,在绿化环境的同时,还将树木产生的经济效益用于扶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已经连续3年组织这项活动,目前累计种下700余株爱心树,共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捐款1.8万元。
灾难无情 太平有爱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大灾无情,太平有爱。在地震发生后,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全体员工即伸出了援助之手,共捐款4.6万余元。5・12地震发生后,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及员工捐赠款物达30万余元,公司还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赴川援助的医疗人员每人赠送了保额达6000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同时,面对突发灾难,太平人寿开通理赔快速通道,及时将理赔款送到灾民手中。
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还积极参与由所辖街道和城管共同组织的“手拉手进社区学雷锋”活动及“心连心,共同走进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社区宣传活动,志愿者们向市民们义务宣传保险知识、提供保险咨询。
篇4
关键词: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情感依恋;商店忠诚
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5-0103-08
一、引言
国内零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此种情境下零售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建立消费者的商店忠诚[1]。如果能让消费者成为商店的忠诚顾客,零售企业就能从中获得竞争优势[2],因为顾客忠诚与企业利润正相关[3]。现有文献已重点探讨了商店忠诚的形成机理,研究了商店形象[4]、商店品牌[5,6]、感知质量[7,8]、商店满意[9,10]、商店环境[11,12]、商店情感[13]等驱动因素对商店忠诚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并非每个驱动因素都直接影响商店忠诚,它们可能通过其它驱动因素的中介作用发挥效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消费者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突出表现是责任消费意识逐步增强。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关注可能对其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他们会将零售商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作为其“是否购买”与“何处购买”决策时的一个考虑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重点探讨了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动因与评价体系,但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测量维度尚不清晰,也未明确消费者对零售企业有哪些社会责任需求。关于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影响效应研究并不清晰,虽然个别研究指出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会对消费者购买产生影响,但是缺乏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与商店忠诚之间关系的系统探讨,不清楚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对商店忠诚的作用机制。
学术界对商店忠诚形成过程中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视,商店情感被视为是对特定商店积极情感态度与顾客未来购买行为的重要驱动因素。情感依恋作为情感因素研究的新视角,已经引起营销学界的日益关注,对它的研究可以为消费者忠诚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研究方向[14]。依据情感依恋理论,当零售商能够促进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关联时,就能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依恋,进而导致消费者持续光顾其商店的行为倾向。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成为营销战略的一种工具来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鉴于此,本研究希望探索消费者视角下情感依恋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商店忠诚中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找到促进零售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和途径。
二、文献回顾
(一)零售企业社会责任
学界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依然存在争执,对其构成提出了多种观点。Wanger等[15]将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概括为零售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对雇员的责任、对顾客的责任和对所有者的责任四大方面;刘文纲等[16]构建了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责任、文化伦理责任和社会公益责任组成的我国零售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孙乃娟和由莉颖[17]基于零售行业的独特性质,从经济、道德、环保和公益四个维度构建大型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沈鹏熠[18]则将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Griffin和Mahon[19]认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必须考虑时间、文化背景、产业、情境等因素,不应该试图去建立一个全球普适的测量体系。因此,本文将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顾客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与公益责任。
在探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同时,学界也开始关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之间关系,探讨零售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所引起的顾客心理和行为反应。一方面,零售企业积极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够帮助顾客形成有利的企业联想或对企业产生积极的情感。在零售环境中,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可能使消费者自发唤起改变情绪的反应,做出对产品质量感知或品牌的有益评价[20],或者在形成对零售企业的商店态度、商店形象或企业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1]。另一方面,这些联想或情感能够提升顾客对企业的忠诚。零售企业社会责任通过零售公司品牌信任对品牌忠诚产生积极影响[20],还通过企业形象对顾客忠诚产生积极影响[18]。
(二)情感依恋
依恋发端于心理学领域,它是人们在生活中与他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情感纽带关系。学术界从个体差异视角与关系视角展开对依恋理论的研究[22]。心理学者多坚持个体差异视角,视依恋为一种个体差异变量,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依恋型态;营销学者对此不太认同,因为消费者个人特征是难以影响和无法改变的。营销学者认为应该从关系视角研究依恋,因为消费者关系是可以培育的[23]。积极的消费者―零售企业关系可以使消费者与企业员工、产品或服务建立情感纽带。
本文聚焦消费者―零售企业关系层面,认为情感依恋就是联结消费者与特定零售企业的心理纽带,这种纽带具有认知、情感和意动的特性。这种纽带的形成源于零售企业的形象,而企业形象是建构在消费者感知零售企业所代表的是什么的基础之上[24]。当认知到零售企业形象与消费者自我关联程度较高时,消费者会自动唤起对零售企业的一种“热切的情感”。这种热切的情感会激发消费者强烈的动机或行为反应,比如产生一种愿意倾注个人资源维系关系的强烈动机,也会产生溢价购买、传播正向口碑等维系关系需要的较高层次的行为反应[25]。而且一旦引发行为,相应的行为不易改变。
(三)商店忠诚
国内外学者对商店忠诚的定义并不一致,许多学者将商店忠诚定义为顾客对于某一商店的重复光顾行为。消费者光顾某一商店并不一定出于购买目的,可能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商品信息或比较价格,更不意味着消费者依赖或喜欢其所光顾的商店。从重复光顾的角度定义商店忠诚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或批评,认为商店忠诚和重复光顾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商店忠诚应该包含更多的含义[26,27]。Bloemer和Ruyter[28]认为商店忠诚的核心在于商店承诺,如果消费者没有产生商店承诺,他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吸引。因此,商店忠诚应该包括行为忠诚与态度忠诚两个方面。
三、研究假设
(一)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对情感依恋的影响
根据情感依恋理论,只有当零售企业有效地促进零售企业形象与消费者自我概念之间的关联时,才能让消费者产生依恋。自我概念是指消费者的自我形象[29]。随着责任消费意识的增强,消费者不仅要求零售企业具有提供低廉的价格、丰富的商品、良好的服务等能力,而且更期望他们能多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好的组织公民。这意味着消费者希望自己或者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内心世界和乐于助人的社会成员。消费者倾向选择商店形象与其自我形象一致的商店购物[30]。
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感知企业形象相联系。企业形象由企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构成[31],Gupta和Pirsch[32]认为商店形象也应由这两部分构成。不过,现有商店形象研究几乎排除了社会责任,主要是根据企业能力来测量的。零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确实在消费者形成对零售企业的商店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8]。零售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会让消费者对商店形象产生积极评价,消费者会认为该零售企业能力强和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到这样的商店购买产品,会让消费者感觉自己在对外展示自我,在帮助别人、做好事,进而产生愉悦、兴奋等积极情绪。可见,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企业形象与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一致性。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顾客责任与情感依恋呈正向影响关系;
H2:员工责任与情感依恋呈正向影响关系;
H3:环境责任与情感依恋呈正向影响关系;
H4:公益责任与情感依恋呈正向影响关系。
(二)情感依恋对商店忠诚的影响
情感依恋的产生意味着消费者与零售商店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系,对商店由然而生积极的思绪与感情。这种思绪与感情会引发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和行为反应,比如密切关注商店、购买意愿较强、传播正向口碑等。Fournier等[33]指出消费者对企业的“爱”能帮助企业防止消费者背叛,提高消费者对负面信息的容忍程度,进而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White[3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情绪状态和情感能对顾客忠诚产生影响作用。Yim等[35]指出,情感在消费者与企业的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对企业信任和忠诚有积极的影响。Ray和Chiagouris[36]指出消费者―商店之间的情感是商店忠诚的最关键前因,它对商店忠诚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研究指出,情感依恋对满意、信任、承诺等关系结果变量具有直接影响[37],而满意是商店忠诚的驱动因素[38],因此消费者对零售商店的情感依恋通过这些关系结果变量也对商店忠诚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上述论述,提出如下假设:
H5:情感依恋与商店态度忠诚呈正向影响关系;
H6:情感依恋与商店行为忠诚呈正向影响关系。
四、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一)研究方法
在借鉴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开发了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各维度的测量题项以及情感依恋、商店行为忠诚与商店态度忠诚的测量题项。为了保证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本文还对80名购物者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删除了部分未通过可靠性检验和因子分析的题项,最终确定了一个包括26个题项的正式调查量表。并在量表后加入有关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的题项,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本研究以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和东营5个城市的购物中心与综合超市的消费者为调查对象。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调查采用了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在5个城市各发放问卷80份,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52份,有效回收率为88%。在有效调查样本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45.4%与54.6%;年龄主要集中在18-55岁间,占比为81.5%;受教育程度在专科及以上的样本占比为76.8%;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样本占比为56.8%。
(二)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18.0来评估研究变量的信度与效度。结果显示,26个题项的KMO值为0.871,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3219.374,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见表1),26个题项归属于7个因子,每个题项在其所对应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50,7个因子累积可解释总方差的71.866%;各因子的Cronbach’s α值均超过0.70,并且CITC指数均大于0.40。这说明它们的信度与建构效度是可
首先,检验情感依恋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与商店态度忠诚之间的中介效应。第一步看自变量顾客责任、公益责任、环境责任与员工责任和因变量商店态度忠诚之间的关系,得到模型4,结果发现自变量顾客责任(β=0.357,T=6.917)与环境责任(β=0.176,T=3.378)的显著性影响得到证明;第二步看自变量顾客责任、环境责任和中介变量情感依恋之间的关系,得到模型5,顾客责任(β=0.369,T=7.279)与环境责任(β=0.211,T=4.154)的显著性影响也得到证明;第三步把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同步放入回归方程中,做顾客责任、环境责任与情感依恋对商店态度忠诚的回归,得到模型6,结果显示中介变量情感依恋(β=0.463,T=10.044)的作用显著,自变量顾客责任(β=0.227,T=4.844)与环境责任(β=0.123,T=2.737)的影响依然显著,这说明情感依恋在此关系中是部分中介过程,即顾客责任、环境责任对商店态度忠诚的影响只有一部分是通过情感依恋实现的。同理可按以上程序检验情感依恋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与商店行为忠诚的中介效应。模型7、模型8与模型9的回归结果说明,情感依恋在公益责任、员工责任与商店行为忠诚之间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即公益责任、员工责任对商店行为忠诚的影响只有一部分是通过情感依恋实现的。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顾客责任、公益责任、环境责任与员工责任均对情感依恋有积极的影响,情感依恋对商店态度忠诚与商店行为忠诚也都有积极的影响;情感依恋在顾客责任、环境责任与商店态度忠诚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还在公益责任、员工责任与商店行为忠诚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同时,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维度对商店忠诚有差异化影响,其中顾客责任与环境责任对商店态度忠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公益责任与员工责任对商店行为忠诚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公益责任与员工责任则对商店行为忠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顾客责任与环境责任对商店行为忠诚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二)启示
在实践层面上,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国内零售企业建立消费者的商店忠诚有三方面的启示:第一,零售企业要注重研究消费者的“自我”。零售企业要对消费者的自我加以仔细研究,可将自我作为细分依据把消费者分成不同市场,针对不同市场制定与承担不一样的社会责任组合,以最大化地实现商店形象与消费者自我的匹配,从而使消费者产生对商店的情感依恋。第二,零售企业应积极培育消费者的情感依恋。如果零售企业与消费者建立起高水平的情感依恋,就可能成为消费者的唯一或首要选择,零售企业在营销渠道中的话语权就能大大增加,同时也能提升消费者对商店的态度忠诚与行为忠诚。第三,零售企业需正确认识商店忠诚。从未来社会发展看,零售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这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研究发现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维度对商店忠诚有差异化影响,因此零售企业首先要明确营销战略的目标。如果目标是追求商店行为忠诚,零售企业应该在承担公益责任和员工责任方面做得更好,比如关心员工的健康与安全、个人发展、收入与福利,以及关注弱势群体与促进就业等;当目标是商店态度忠诚时,零售企业则要在承担顾客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做得更好,比如从事绿色经营活动、降低能耗、节约资源、正确处理顾客抱怨、真实促销、确保零售产品质量与安全等。
本研究也存在需进一步深入之处:一是本研究仅选择山东省5个城市购物中心与综合超市的消费者为调查对象,所得结论适用性受到一定局限,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检验不同地理区域与不同零售业态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差异;二是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维度并不仅仅局限于顾客责任、公益责任、环境责任与员工责任,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其他社会责任维度与情感依恋、商店忠诚之间的关系;三是可以考虑把商店满意作为中介变量纳入到本研究模型中来,实证比较哪个变量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与商店忠诚之间中介作用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ANIC I D, RADASS S. The Role of Satisfaction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in Building Store Loyalty[J]. Economic Trends & Economic Policy, 2006, 19: 67-86.
[2]SIRGY M J, SAMLI A C. A Path Analytic Model of Store Loyalty Involving Selfconcept, Store Image, Geographic Loyalty,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85, 13(3):265-291.
[3]MOHAMMED R, HEATHER F. Loyalty Transfer from Offline to Online Stores in the UK Grocery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005, 33(6): 444-460.
[4]OYVIND H. Are Loyal Customers Profitable? Customer Satisfaction, Customer (Action) Loyalty and Customer Profitability at the Individual Level[J].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6, 22(3):245-266.
[5]MARCEL C, RAJIV L. Building Store Loyalty Through Store Brand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0, 37(3):281-291.
[6]KUSUM L A, KOEN P,JANBENEDICT E M S. Privatelabel Use and Store Loyalty[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8,72(6):19-30.
[7]NIREN S. A Model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and Store Loyalty Intentions for A Supermarket Retailer[J]. Journal of Retailing, 1998, 74(2):223C245.
[8]GABY OS, DE WULF K, HANS K, et al. The Impact of Quality on Store Loyalty: A Contingency Approach[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01, 12(3):307-322.
[9]KOO DM.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Images, Store Satisfaction, and Store Loyalty among Korea Discount Retail Patron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2003, 15(4):42-71.
[10]MUHAAMMAD I, USMAN G, KASHIF U R.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tore Image and Store Loyalty[J]. Journal of Managerial Sciences, 2013, 7(1):75-85.
[11]BAKER J, PARASURAMAN A, GREWAL D, et al.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Store Environment Cues on Perceived Merchandise Value and Patronage Inten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2, 66(2):120-141.
[12]UGUR Y, EMIN B. Retail Store Loyalty: A Comparison of Two Customer Seg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009, 37(6):477-492.
[13]ALAN S D, KUNAL B. Customer Loyalty:toward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4, 22(2):99-113.
[14]温飞, 沙振权, 龙成志. 消费者情感依恋形成机理研究演进[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1(2):31-37.
[15]WANGER T, PELIN B, ZACHARY R. H. The Dark Side of Retailing: Towards A Scale of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008, 36(2):124-142.
[16]刘文纲,梁征伟,唐立军.我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11-17.
[17]孙乃娟, 由莉颖.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及结构模型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4):71-74.
[18]沈鹏熠.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企业形象及顾客忠诚的影响机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7(3):23-28.
[19]GRIFFIN J J, MASHON J F.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 Twenty-five Years of Incomparable Research[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7, 36(1):5-31.
[20]沈鹏熠.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零售公司品牌权益驱动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1):65-71.
[21]郭晓凌, 陈可.零售企业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33(7):92-100.
[22]BALDWIN M W, KEELAN J P R, FEHR B, et al. Socialcogni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Effec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1):94-109.
[23]PARK C W, MACINNIS D J, PRIESTER J. Beyond Attitudes: Attachment and Consumer Behavior[J]. Seoul Journal of Business, 2006, 12(2):3-35.
[24]ELIZABETH C T, OLSEN J. The Role of Service Quality in Influencing Brand Attachment: A Winery Vistor Center[J]. Journa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Hospitality & Tourism, 2006, 7(3): 59-77.
[25]BALL A D, TASAKI L H. The Role and Measurement of Attachment in Consumer Behavior[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992, 1(2):155-172.
[26]REYNOLDS K E, ARNOLD M. J. Customer Loyalty to the Salesperson and the Store: Examining Relationship Customers in an Upscale Retail Context[J]. The 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 Sales Management, 2000, 20(2):89-98.
[27]EVANSCHITZKY H, IYER G R, PLASSMANN H, et al.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Affective Commitment in Securing Loyalty in Service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12):1207-1213.
[28]BLOEMER J, RUYTER K 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re Image, Store Satisfaction and Store Loyalty[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32(5-6): 499-513.
[29]SCHIFFMAN L G, KANUK L L, HANSEN H. Consumer Behaviour: A European Outlook, The Consumer as an Individual, Self and SelfImage[M]. Pearson Education, 2008, 67-281.
[30]HE H, MUKHERJEE A.I Am, Ergo I Shop: Does Store Image Congruity Explain Shopping Behaviour of Chinese Consumers?[J].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7, 17(5-6):443-460.
[31]BROWN T J, DACIN P A. The Company and the Product: 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ustomer Product Respons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7, 61(1):68-84.
[32]GUPTA S, PIRSCH J. The Influence of a Retailer’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gram on Reconceptualizing Store Image[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08, 15(6):516-526.
[33]FOURNIER S, DOBSCHA S, DAVID G M. The Premature Death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1):42-51.
[34]WHITE C J.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od, Emotions,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Loyalty Intentions[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6, 26(8):837-847.
[35]YIM C K, TSE D K, CHAN K W. Strengthening Customer Loyalty through Intimacy and Passion: Roles of Customerfirm Affection and Customerftaff Relationships in Servic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8, 45(6):741-756.
[36]RAY I, CHIAGOURIS L. Customer Retention: Examining the Roles of Store Affect and Store Loyalty as Mediators in the Management of Retail Strategies[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09, 17(1):1C20.
[37]THOMSON M, MACINNIS D J, PARK C W. The Ties that Bind: The Strength of Consumers’ Emotional Attachments to Brands[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5, 15(1):77-91.
[38]CHEN S CH, QUESTERP G. Modeling Store Loyalty: Perceived Value in Market Orientation Practice[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2006, 20(3):188-198.
[39]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 2004, 36(5): 614-620.
篇5
【论文摘要】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是有法律规定,一方面是由道德约束。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责任是义务,而道德约束则是企业的社会良知。企业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在人力资本、环境以及利益等方面,企业所做出的投入。完善经济法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加大执法力度促进企业责任意识,实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完善,加之我国拉动内需进行的政策及财力投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随之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方面,由于体制的关系,中国起步较晚,是因为世界趋势影响才导致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但是仍然显现出发展的不完善和滞后性。本文从经济法视角下,对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我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破来品,主要界定了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后,还应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是有法律规定,一方面是由道德约束。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责任是义务,而道德约束则是企业的社会良知。企业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在人力资本、环境以及利益等方面,企业所做出的投入。企业社会责任最早由美国的民间组织提出,并且了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具体内容有薪酬、童工使用、非自愿劳动、生产安全和卫生、职工的劳动时间、对违规者的处罚措施、职工结社和集体谈判、管理体系以及对职工的歧视等几项内容。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
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模式尚不十分完善,转型时期,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国家在不断地完善经济法,企业是一个社会的微观经济细胞,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型期,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经济利益至上
企业有资本投入,目标是剩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利益的追逐无可厚非。但是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追求利益的行为表现为短视化,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管理者追求既得利益,损害相关利益,比如股东、员工、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国家等和企业发展相关的利益者。不断曝光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企业行为,都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三聚氰胺、苏丹红、恶意拖欠民工工资、虚假广告等等不胜枚举。责任感的缺失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损害,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有人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的。这种说法不失为偏颇,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人类居住环境、水资源环境、空气环境的破坏,在企业的发展中不乏实例。管理粗放,无限制排污,自然资源消耗巨大,噪声及废弃物的排放过度。既影响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也制约了企业的壮大。
(三)公民意识薄弱
企业作为一个实体,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企业的生产活动既是经济活动也是社会活动。旅行公民的职责和义务是必须的。但是一些企业却没有从企业的公民意识出发,缺乏社会责任价值观,表现为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经济法视域下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一)完善经济法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我国颁布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了企业应该有效承担社会责任,这在法制建设中应该是迈出了一大步。但是我们也看到法律内容过于抽象原则化,不利于法律的实施,国家应该制定和颁布《企业社会责任法》以规范企业的行为,增加法律内容的可操作性。配套相关法律,对劳动监察、劳动保护、员工工资、争议仲裁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和细化,形成完善、实效、可操作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规范企业发展中,社会责任承担的行为。
(二)加大执法力度促进企业责任意识
积极制定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的评价体系。企业的发展应该具有宏大的目标,尤其是管理者,要具有博大的胸怀,突破企业自身的视野限制,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制定明确的目标。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全体性的自觉行为,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企业的法律意识,提高执行法律贯彻法规的自觉性。认真贯彻执行《公司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和法规。政府部门要严格执法监察,监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采取评估的措施,奖惩分明,用道德和法律规范和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逐渐形成自觉意识。
(三)实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经济法的约束下,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创建和运营是一个长远的经济活动,所以企业应该具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我们强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企业的发展是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维护社会和谐和自认和谐。
综上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从治理原则和道德标准、对于员工要承担的责任、对自然环境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几方面进行管理和完善,使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有机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这个支柱,在微观经济中,企业好比一个细胞,对社会、对环境的发展和保护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社会责任感 现状 分析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每个人在内心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履行多种义务和使命担当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北京市44家国有、民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选取其中的4家企业,对其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调查共发放23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4份。调查数据均由EXCEL软件统计处理。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高职毕业生在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以及北京市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明确了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建议。通过分析调研数据,为探索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规律,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有效模式提供依据,奠定基础。
二、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及访谈提纲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表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一)参与调查企业的性质
根据近几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去向,对44家企业高管与企业中层部门经理,如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市场部门经理和技术部门经理等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其中国有企业占41.46%,民营企业占48.78%,其他占9.76%。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既有规模较大的知名的上市公司,也有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
(二)关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责任心是企业选用高职毕业生的基础
在问卷调查“企业招聘时对应聘高职生最看重的是什么?”一题中,58.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责任心”,30.88%选择了“专业技能”,5.88%选择了“专业知识”,4.90%选择了“心理素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选聘高职层次人才时把“责任心”放到了首位。这里所说的责任心可视为社会责任感的简单称谓。企业认为“员工的责任心就是企业的防火墙”,责任心是干好工作的基础。访谈发现,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岗位适应期比较长,严重影响了岗位职能的发挥。其原因是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表现为懈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出现此项问题并非专业知识的缺失,而是责任心的缺失。企业认为缩短职业适应期是高职毕业生对自身的一份责任,也是对企业乃至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专业背景要求并不高,而对其岗位适应能力要求比较高。其实高职毕业生可塑性比较强,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快,短期培养效果明显,而适应能力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如果能够适应岗位要求,经过岗前培训,就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因此对于高职毕业生所能从事的多数岗位,专业的背景不是企业的首选,而责任心是企业的首选。
2.爱岗敬业与诚实守信是社会责任感内涵的首要条件
在“您认为在职员工最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爱岗敬业”的比例为46.57%;“诚实守信”为31.86%,“服务意识”为13.73%,“奉献精神”为7.84%。表明企业对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两个方面,企业认为爱岗敬业与诚实守信是忠诚度的体现。忠诚度是立足本职,干好本职的首要条件。处于顶岗实习或刚入职阶段的高职毕业生岗位级别及薪酬比较低,在企业中从事服务类兼职性的工作,例如文科毕业生主要从事接待、文秘、内外联络等事务性基础性工作。工科毕业生主要从事相对简单的操作,例如媒体制作中的转码工作。可以看出,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专业方面要求相对较低,而对忠诚度要求较高。
3.团队合作意识与服务意识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容
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用人时把责任心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关注他们的工作的热情、诚信度、进取心和创新能力。在调查“您对在职员工在团队合作方面的责任感要求”时,选择“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占61.76%,“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占35.78%,“有团队合作意识但无团队协作精神”占1.96%,“不考虑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完成工作任务”占0.49%。调查显示,各类企业对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方面的素质要求较为突出。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团队合作和服务意识是主人翁精神的具体表现,而团队意识与服务意识是密不可分而且互相影响的。
(三)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高职毕业生实际表现与企业对其社会责任感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高职毕业生在经过了一段枯燥且重重压力的工作后,在校学习期间意志品质的缺失问题逐渐凸显,其社会责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概况如下几个方面。
1.高职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
在对高职毕业生“目前最欠缺的社会责任感表现”调查中,“敬业精神”占34.31%,“诚信意识”占13.24%,“服务意识”占29.90%,“创新意识”占22.55%。可以看出,“敬业精神”比例最高。从理论上看,员工工作内在是否有热情是敬业精神的外化表现。如果员工缺乏工作热情,就会出现经常不在状态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从实际上看,在调查“企业对员工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时,87.25%的企业选择了“工作热情高,能力强”,而在调查“您企业中高职学历员工的精神状态”时,选择“工作有激情”的只占46.08%。表明高职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方面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访谈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欠缺敬业精神,主要表现在缺乏工作热情,工作态度不主动,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例如,他们无法胜任工作任务时,既不及时沟通也不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导致工作延迟,甚至影响工作正常运转。由于他们没有中长期的职业规划导致缺乏进取心,工作浮躁且缺乏韧劲,于是缺乏敬业精神的种种表现逐渐凸现出来。
2.高职毕业生缺乏团队意识和服务精神
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的团队意识和服务精神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认同企业文化和角色定位,岗位适应期时间比较长。他们功利性较强,通常以一己利益为重;他们缺乏“团队感”,通常被动的与其他员工合作,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问卷调查“您认为目前高职生最欠缺的社会责任感是什么?”一题中,29.90%选择了“服务意识”,34.31%选择了“敬业精神”,13.24%选择了“诚信意识”,22.55%选择了“创新意识”。可以看出,敬业精神欠缺排在首位,其次是服务意识欠缺。企业访谈中发现,高职毕业生缺乏服务意识的具体表现为对待工作、同事和客户缺乏主动、热情、周到、礼貌;通常只关心自己工作环节的问题,不关心工作程序的上下合作,他们认为这不属于“份内事”;他们缺乏从企业整体需要出发的大局意识,缺乏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3.高职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
“怎样看待高职毕业生的频繁跳槽现象”一题中,选择“正常”的占29.41%,选择“盲目”的占11.27%,选择“对企业不负责任”的占8.33%,选择“没有长远规划”的占50.98%。多数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跳槽虽属正常,但是频繁跳槽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加大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同时也凸显了高职毕业生职业规划不足的弱点。高职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具体表现在长远规划目标不清晰,甚至没有长远规划,导致他们盲目的希望在频繁更换工作换岗位中调试自己的职业定位,如工作中出了问题上司批评几句或短时间没有增加薪酬等一些小事就会导致他们离职。缺乏职业规划还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通常表现为眼高手低,耐挫性较差,这直接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调查显示 “有长远目标,且书面规划清晰”占12.75%,“有长远目标,但无书面规划”占20.59%,“有短期目标,无系统规划”占49.51%,“没有规划,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占17.16%。表明高职毕业生在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情况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企业看来,如果员工的职业规划合理就不会频繁跳槽。
4.高职毕业生缺乏进取心和岗位胜任力
在问卷调查“您对高职学历员工工作态度的评价”中,选择“非常认真”占8.82%,选择“认真”占47.55%,选择“一般”占39.22%,选择“不认真”占4.41%。从工作态度方面反映了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岗位胜任力是企业员工胜任本职位职责的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归属感与责任心主要表现在工作态度方面,主动性欠缺,工作推诿拖沓,出现问题找借口,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访谈调查中发现,在工作能力方面一些高职毕业生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基本能够过关,而处理具有应用能力的任务技能的水平较差,他们的胜任能力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事实上,如果他们工作态度端正、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具有比较强烈的责任感就能够很快胜任岗位角色。例如在企业有的高职毕业生入职后虚心学习,踏实肯干,2至3年之后很快成为团队的骨干力量。
三、思考建议
经过问卷与访谈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诉求,结合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一)注重对高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企业认为针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非常必要。因为高职毕业生在通识方面的状态与其个人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其次,“您认为在校生最应该注重哪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调查结果显示,“遵守规章制度”占11.27%,“团队协作”占44.12%,“工作热情”占21.08%,“服务意识”占23.53%。表明对企业来说,遵守规章制度、团队协作、工作热情、服务意识四项社会责任感都重要,缺一不可。四个选项中比较突出的“团队协作”占44.12%,与“企业对团队合作方面的责任感要求”的高比例调查结果相印证:61.76%的受访对象选择了“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因此,团队精神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应该加大力度。
首先,团队精神的培养应当成为高职教育长期内容并渗透到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得以强化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正确看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其次,高职教育也需要探索出切实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方法。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与他人和谐相处”内容中重点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辅导员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重点训练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注重对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
职业发展规划是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之一,有无规划和规划的程度是对自身负责对企业负责的体现,因而被调查企业建议学校的职业规划要从高职一年级入学时开始,学校和教师也要更多的提供给学生合理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的个人职业规划,并在整个学习阶段对其进行接力式的指导,使之重视调整和完善个人职业规划。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理想信念”与内容重点规划学生的人生目标;辅导员结合《青春起航》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训练。
四、结束语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诉求,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现状与企业的基本要求存在着明显差距,同时了解到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堪忧,突出表现在缺乏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服务精神、职业规划、进取心与胜任力等方面。通过研究明确了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高职毕业生的责任心,即社会责任感。其内容涵盖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意识、工作热情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企业最重视的是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企业认为,如果员工是爱岗敬业的,就会有工作热情,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如果他们具有诚信品质,不做有损于企业的举动,并自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就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够很快胜任企业的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此次调研虽然由于高职生就业分散,跳槽率比较高,对高职毕业生的调查跟踪有一定难度和偏差,但是通过调查为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侧重点的认识迈进了一大步,为探讨构建适应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DFB13123)
[参考文献]
[1]吴小平.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和敬业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王振熙编著.工作意味着责任[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年.
[3]阎海潮,柳靓.缺失与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年10月第5期
[4]李颖,袁利,李阳模.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成因及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10年第5期
[5]傅晓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与培养[J],中国市场,2011年1月5日
篇7
近年来,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现就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责任的兴起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产物,它代表各国政府、企业和其他所有机构在全球化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认同的价值观、通行的语言和行为的准则。自2000年联合国倡导全球跨国公司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以来,各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持续高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强。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在发展的同时,严格履行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金融行业的主要成员,银行业金融机构既是我国经济运行体系的核心参与者,也是我国社会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股东、员工、金融服务消费者、社区、社会的责任,承担着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和公平竞争市场、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行为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社会的需要,服务客户,造福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发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要求,履行社会责任则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21世纪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具备的时代品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转变传统观念,更新经营理念,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赢得社会尊重,提升企业文化内涵。
二、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市场竞争不仅是技术、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更是社会责任意识的竞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是机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认真履行对社会及公众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形象,构建良好的品牌优势和信誉优势。只有取得社会公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才能被市场青睐,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实现健康的持续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影响明显。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已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推动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应该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
三、切实采取措施履行社会责任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银行社会责任问题,从我国国情出发,切实采取措施履行社会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维护股东合法权益、公平对待所有股东;以人为本,重视和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诚信经营,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反不正当竞争,反商业贿赂,反洗钱,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秩序;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社区金融服务,促进社区发展;关心社会发展,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经营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和发展战略,明确社会责任目标。要参照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做法,在授信及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中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要求。要建立适当的评估机制,定期评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篇8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和利益相关方。本次调查初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具有示范意义。
本次调查共发放《大学生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度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4份。经过分析,吉林大学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表现出以下特点:
绝大多数学生听说过“企业社会责任”
476个有效样本中,有448人听说过“企业社会责任”,只有28人没听说过,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还是知道“企业社会责任”的。
认知渠道以老师传授为主
在听说过“企业社会责任”的448人中,大部分是通过老师上课知道的,共计208人。其中商学院、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学生通过上课老师传授的认知比率皆超过50%;法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学生大部分以看书和上网为认知渠道,剩下的学生是通过同学朋友提及或其他渠道认知。
非常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者近半
大学生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总体情况良好,表示非常关注的占11%,与关注和一般关注者合计占88%,而不怎么关注和不关注的仅占12%。
分析还发现,商学院、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学生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度较大,法学院次之,其他学院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随着年级递升,大学生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程度随之提高。
完全知晓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者极少
只有1%的大学生完全知道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大部分大学生只知道企业社会责任的部分内容,近三成大学生一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也不知道。如2/3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SA8000,没有一个大学生完全知道SA8000的内容。
多数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会减少长期利润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否会减少企业的利润
没有大学生会购买责任感差的企业的产品
当得知某企业社会责任感很差时,没有人会继续购买该企业的产品,318人不会再购买,130人不一定,要看具体情况。
建议提高大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知度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都知道“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是普遍关注的,但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认知度不高。
篇9
然而,尽管言必称社会责任的企业众多,但怎样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笔者认为,只有在“上下”、“左右”四大方面切实下工夫,方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社会责任在一般的观念里大都是企业高层的事情,尤其对跨国公司而言,社会责任履行与否、如何履行甚至仅仅是由总部来做出决策。笔者的观点是,社会责任需要由上至下的连贯、系统与统一。
首先,企业的总部、各公司的高级管理层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充足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形成一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常态化机制,并将这一机制纳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之中,与之融为一体,成为企业整合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应该通过培训等方式使其各分公司、部门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都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并在一个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像沃尔玛这样的零售企业,衡量其社会责任不应该仅仅流于企业总部或管理层,更应该从其门店一线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来加以衡量。要知道,只有当企业上上下下的管理者、员工无不具备了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之时,企业方才具备了将社会责任发展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能。
再次,社会责任感绝非纸上谈兵的考核和条条框框的文字标准,而应该通过让管理者和员工参与到一些具体的、定期的社会责任行动中,甚至通过日常的工作、对客户的服务来加以体现和提升。
要真正履行社会责任,还需要企业“左手产品质量、右手社会责任”,以确保产品质量为大前提,在此基础上,注重公益慈善、环保、劳动用工等多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齐头并进。
这两年,因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各种“门”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接踵而至,令消费者防不胜防,甚至引发消费恐慌。造成这些事件的企业,在问题暴露之前,其社会形象都还不错。有些企业,产品质量一般甚至常因质量问题屡遭投诉。但奇怪的是,这些质量一直未有改进的企业,却常常热衷于各种所谓的公益的、能体现社会责任的活动参与。这就不能不说明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一种严重失衡现象:即,轻视产品质量层面的直接社会责任,过于追求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所带来的“面子”上的社会责任“表现”。
这种失衡现象,又恰恰说明了这些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曲解和误读。在他们看来,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极具投资回报比的“软性广告宣传”和“高级公关方式”,更是当企业产品质量等各种问题出现时的“护身符”。
事实上,这是一种大错特错,但又见怪不怪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尤其是在当前,不少所谓的公益组织、慈善机构也充分迎合部分企业这种病态心理的情况下,让这些企业有了偌大的舞台来施展他们所谓的社会责任“心肠”、来加厚他们的这件叫做“护身符”的外衣。
然而,不管在任何行业、任何市场中,产品质量始终是企业的生命。提升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是任何一家企业对社会和消费者应尽的基本责任。万万不能无视产品质量、售后等与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的责任,而仅以为捐点钱就是履行了社会责任。否则,这就是一种病态的社会责任观,对企业和社会发展均无益处。
消费者利益与社会利益直接相关,消费者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连消费者利益都无法保障的企业,也就无任何社会责任可言。
篇10
[关键词]企业;人才战略;激励政策;社会责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113
1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呢?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从被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但好像从来没有形成一个明确而且统一的界定。也许正是这些争议不断地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其推动机制还没有真正的建立,因此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严重不足。另外,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人才市场上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员工被强调为最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之一,对员工的重视程度应该是企业社会责任最重要的考虑要素。本文拟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以及如何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留住人才进行阐述和讨论。
2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21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指的是帮助实现企业的内部责任即赚取利润,同时也要主动担负起对社会、环境以及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生产经营活动快速发展造成的很多为了赚取高额利润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很多企业为了片面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缺少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更严重的是还会损害劳动者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食品安全问题不知从何时起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在公众的视野内,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机制需要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感需要增强。比如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奶制品的质疑,2010年“地沟油”事件引发了社会震荡,2011年“瘦肉精”事件致使公众对肉制品需求的减少等。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企业中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因此,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意识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以及完善。
22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国内的学者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谋求利润的最大化,也要具备维护和增强社会利益的义务。大部分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分成三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例如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待遇,认真完成股东交代的任务,维护股东的权益;第二个层次是中级企业社会责任,比如保护环境,对消费者负责,遵从政府的规章制度等;第三个层次是高级企业社会责任,例如,积极参与慈善捐助、热心于公益事业等。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中国企业都做不到这三个层次。如果一个企业达到了第一个层次,也就是说完成了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义务,达到了第二和第三个层次,才可以说企业具备了全面的社会责任履行的使命感。
3如何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留住人才
31满足员工的需求
企业对于员工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首先,企业应当为员工创造一种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现今任何一个员工对岗位的第一需求必然是安全健康。企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赚钱了,也是在赚黑心钱,这意味着是以损害员工的安全健康为代价的,是不人道、不合法、不符合现代道德规范的,也就是违背了当今世界普遍倡导的人权,必然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企业也必然招聘不到有能力的员工。其次,企业应当满足员工的最低期望报酬额,如果企业付给的报酬不在合理的报酬预期区间内对员工都是不合理的。最后,企业应当让员工看到希望并且能让员工凭着工作业绩公正、公平、合理地获得晋级晋升的机会。
32按照员工的要求量身定做企业社会责任,从而赢得员工的信任
许多咨询公司都建议公司应该为每一个员工量身定做他们的企业社会责任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中,这种做法会满足每一个员工在每一种需求等级下的意愿。几乎每一个员工都有他们自己的特殊需求以及能够激励他们的物质方面的、社会关系方面的以及自我表现方面的需求。因此,如果仅仅基于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框架理论是有局限性而且不够具体的。每个员工对于薪酬、工作环境以及福利待遇都有不同的标准和需求程度,应该根据具体员工的需求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义务。
33增加员工的认同感
员工对企业认同感的增加,可以使二者形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员工基于忠诚的自觉遵从、甘心奉献的目的。那么如何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务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呢?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企业在做出任何决策之前应该充分征求各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确定了其合理性之后,才可能得到员工的认可。其次,企业做出决策或评价以及履行其社会责任时应该公正、公平和公开。最后,适时地将最困难、最光荣的重要工作交给员工,尽最大努力支持员工,安抚和鼓励员工的失败,充分给予员工发言的权利等手段,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34通过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增加员工的认可
许多公司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开始,实施和管理看作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它意味着高级别的经理人决定着公司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然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对于激励和满足员工有着负面的影响。因此,自下而上的方法应该被用来激励员工,使员工有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
4结论
近几十年来,很多管理方面的文献都是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方面的行为。因为大部分公司逐渐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公司经常履行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活动来提高自己公司的声誉和品牌力。除了可以给公司带来声誉方面的提高,其他有关于利润增长和商业扩张方面的益处也会随之而来。然而,内部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员工尤其应当被全面的考虑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中。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同等的雇佣机会、有效的交流、同等的薪资以及工作保障等,这些都可以被认为是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从而可以吸引优秀的员工。因为这些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可以留住优秀的员工,而且可以激励员工使员工满意度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公司长期的发展。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有用而且有效的方式来吸引有能力的员工,从而也能使员工对公司有较高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谢鸿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研究[J].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