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设置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12 12:1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岗位设置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目的意义
实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事关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和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情况调查,是实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基础。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情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此次调查具体工作。
三、调查对象
全县有关事业单位(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单位除外)及其工作人员(临时工除外)。
四、调查方法和步骤
1、调查方法:调查采用发放调查表的方法进行。
2、调查步骤:
(1)各单位填写《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调查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统计表》和《事业单位人员名册表》。其中事业单位人员名册要用电脑录入后打印一式三份(交主管部门和县人事局各一份),并用U盘挎贝后一并上交县人事局。
(2)各单位填写好调查表、统计表和名册表后,送主管部门汇总后由主管部门送县人事局,没有主管部门的迳送县人事局。
(3)各主管部门对回收的调查表、统计表进行汇总,并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调查表》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统计表》的汇总表和各下属单位的原始表和电子文档数据一并上交县人事局。
3、上交材料:
(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调查表》;
(2)、《事业单位人员名册表》(含U盘电子文档);
(3)、《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统计表》。
以上表格各一式一份。
五、时间安排
(一)年1月12日召开全县事业单位调查工作会议,部署调查工作。
(二)年1月12—22日,各单位开展调查工作,准确填写好相关表册。
(三)年1月24日之前,各单位向县人事局报送材料。
六、要求
篇2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背景:
小区本是居民居住的大家园,而现如今环境问题严峻,小区内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物业管理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小区内居民日常的生活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长江社区认真执行南岗区“1536”发展战略,谨记城市管理“洁净如家”的奋斗目标,对此长江社区倡导洁净、宣扬洁净,势在必行。所以长江社区的工作人员将对小区进行了一次环保清洁活动。
二、活动目的:
1、解决小区内环境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宣传南岗区城市管理“洁净如家”的奋斗目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卫生的队伍中来。
3、在活动中提高自身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加强社区成员的相互沟通、理解,形成一种团结互助、上进的良好氛围。
三、活动主题:
绿色和谐社区
四、活动的具体内容:
(一)活动地点的选择
长江社区活动地点:信恒小区庭院
(二)活动的具体内容
1、清扫地面垃圾及丢弃在绿化中间的白色垃圾。
解决方法:用大扫把直接清扫入垃圾箱,拾取绿化中间的白色垃圾扔入垃圾箱。
2、清除广告纸,牛皮癣(主要集中在楼道出入口,楼道扶梯,下水管道,路灯柱及外围墙面等地)。解决方法:不易撕去的用小铲子铲去,易撕去的直接用手撕,以减少对墙面表层的磨损。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二
走进社会生活,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为此,我校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区公益活动的实施。
二、社区公益活动的目标
1、学生能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公益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社区公益活动内容
社区公益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公益活动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如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帮助贫困活动等。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参与管理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处和团总支负责对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动员、组织。
(二)活动形式
社区公益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要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区公益活动结束后,要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纪录,保存好材料。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学校在组织社区公益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社区公益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区公益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三
一、活动主题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
二、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
活动背景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社区老年人系列公益活动源自北京邮电大学“关爱老年人智慧设计国际交流项目”。本项目为期两年,目的是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和产品。老年人有着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也是最了解老年人需求的群体,故项目组发起一系列在社区的老年人公益活动,邀请老年人同科研人员、设计师一起,探讨科技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
活动目的
通过科研人员、设计师、老年人以及服务老年人的社区工作者一起讨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发现老年人的创造力,输出新的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以及对现有产品/服务的改造意见,探索四位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活动意义
老年人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探讨老年人的需求和解决方法,是一种老有所为;活动的形式轻松愉快,有设计师、大学生共同参与,实现不同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交流,是一种老有所乐。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0月
活动地点社区
四、活动基本考虑
每次活动以社区提前通知、自愿参加为主。分户外和户内两种场合。
户内活动,以茶话会、互动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持续时间在1——1.5个小时为佳,不宜超过2个小时。
户外活动,以随机的谈话为主,同每个人的交流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需备有小礼品。活动要主题明确,材料齐备,活动介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给参与活动的老年人颁发“活跃老龄·乐在创新:老有所为志愿者”证书。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社区服务活动策划方案
2.社会公益活动方案
3.社会公益日活动方案
4.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爱心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篇3
关键词:医院岗位设置;全员聘用;人事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2006年,人事部出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后,全国范围内开展岗位设置工作。我院根据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龙岩市委办、市政府办等相关部位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从2008年开始进行医院岗位设置,并且每三年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作一次调整修正,进一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对提升我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医院岗位设置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岗位设置是医院进行人事管理的基础,也是医院实现发展目标,提升医院整体工作效率,提升员工工作质量的基础。当前我国对于岗位设置及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医院岗位设置也是医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必备内容,是当前医院发展中的必经过程。通过岗位设置,实施岗位竞聘是医院实现人事管理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医院员工工作积极性,培养高素质队伍,优化队伍的基础,在医疗卫生行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形势下我院岗位设置管理的具体实践
1.拟定可行的岗位设置方案
岗位设置管理中的首要问题是岗位划分的问题。如何科W设岗是进行岗位设置工作的关键。我院在岗位设置中依据上级相关文件,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进行岗位设置管理,共设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附设岗位四个类别。
在2008-2011年方案中,设置岗位总量1017个,其中:管理岗位占4%,专业技术岗位占88.3%,工勤技能岗位占7.7%;专业技术岗位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23:37:40。
在2011-2014年方案中,共岗位总量1432个,其中:管理岗位占4.4%,专业技术岗位占90%,工勤技能岗位占5.6%;专业技术岗位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调整为25:40:35。
在2014-2017方案中将管理、专技、工勤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调整为4:90:6;而专业技术岗位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调整为30:40:30,正高级、副高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设置为3:7。
经过结构比例调整,争取了较多的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增加了中高级岗位的比例,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上有更大的空间。
2.强化岗位设置管理相关制度
岗位管理制度是医院岗位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我院在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时,加强对岗位管理制度的建立,结合医院实际管理状况,成立聘任工作委员会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员聘用制改革实施方案》、《职工聘期考核办法》以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等,为岗位设置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也使得医院员工的选择权、参与权、知情权等得到了保障,岗位管理变得更加规范、透明。
3.打破聘任终身制,留住优秀人才
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重要转变,是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的转变。我院在岗位设置管理中,对传统的聘用模式进行改变,打破聘任终身制,将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融合,做到“按需设岗、竟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根据人员的实际状况激发各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等,提升职工工作积极性,为医院培养一支高素质队伍。
三、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体会与思考
1.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制订要以医院战略为导向
岗位设置方案的制订,必须与医院的战略发展方向为导向,才能更好地、科学地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优质的社会服务、优秀的人才培养、先进的科研水平,一流的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我院确立了“以教为政,增强品牌优势,提升综合实力,建设一流学院型医院”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科研,努力提升我院科研教学水平。在岗位设置方案中,不断提高对科教研相关的考核标准,如:的质量,教学工作的开展,科研立项的数量等,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我院科研能力的提升。
2.在实施岗位设置过程中要做好摸底工作
岗位设置工作的开展,实际上是员工的职称晋级,关系到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在每一次岗位设置工作开展前,必须做好细致的摸底工作。摸清参加竟聘员工的业绩水平、考勤情况、年度考核、荣誉表彰、违规记分、论文质量、科研能力等基础信息,并且精确计算出各岗位的空余岗位数。这样才能保证岗位设置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才能更加有序地开展岗位设置工作,保证避免出现复杂的内部矛盾。
3.岗位设置与绩效管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激励机制
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人员的绩效评价是及时了解人员工作质量及效能的重要方式,而激励机制是提升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也是吸引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岗位设置管理最终需要与岗位绩效结合起来,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线的工作绩效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医院的生机和活力。
四、结束语
岗位设置管理是人事管理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医院人力资源优化管理的基础。医院在岗位设置管理中,需根据院内实际状况,制定针对性岗位设置方案,并打破终身聘任制,健全和完善评价及激励制度,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医院职工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促进医院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妹.我院岗位设置管理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7):60-61.
[2]葛丽荣.关于开展医院岗位设置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与财富,2016,8(4):592-592.
篇4
关键词:岗位设置;集约化;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45
岗位体系建设是一个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是支撑组织运作和员工发展的重要工具。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大部分科研单位对职能部门管理岗位的设置主要依据管理业务,这样进行岗位设置符合管理岗位专业化的原则,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专业化设置岗位必然意味着分工细化,使岗位管理维护成本、工作协调成本增加,造成效率降低。调研结果还显示,大部分单位在管理岗位职级设置上多数与职称资历挂钩,“论资排辈,熬年头”现象比较普遍。造成职工工作热情积极性不高,不利于人才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集约化设置管理岗位、精细化设置职级的解决方案,并以所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试点进行验证。
1 集约化设置岗位
所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涉及到的管理业务有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教育培训、薪酬、绩效考核、员工关系岗位管理、员工福利、劳动纪律、队伍建设、领导干部任免、因私出国(境)、两地分居、职称评聘、职业技能鉴定等10几项。优化前按照管理业务设置岗位,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岗位数量高达15,每个岗位分别编写岗位说明书,设置岗位职责、任职资格标准、岗位晋级、降级标准、绩效考核指标。这样每个岗位分工都很明确,职工对业务也很专业。
然而,由于岗位过多导致岗位管理维护成本增加,仅编写岗位说明说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次像职称评聘、职业技能鉴定这种阶段性工作,会造成该岗位的工作量集中在1-2个月,而全年其他时段几乎没有工作量,一些小业务不足以支撑一个岗位的工作量,很多岗位设置之后没有职工,实际上都是兼职,岗位形同虚设。
集约化设置岗位就是按照岗位数量最低的原则,将现有业务分大类进行岗位设置。仍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例,试点实施集约化设置岗位后,整个部门只设置2个岗位,即人力资源管理岗和办事员岗。经过一段时间试点实施,集约化设置岗位的优势慢慢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上从原来要维护15个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岗位职责、任职资格标准、岗位晋级、降级标准、绩效考核指标等缩减为2个,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和难度,同时解决很多岗位实际兼职形同虚设的问题。
(2)部门领导具有更大的调配空间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部门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职工分管的业务,避免发生工作量过于集中的情况,在有突发紧急情况的时候进行人员调配也更得心应手。
(3)部门领导可以对职工负责管理业务进行交叉设置,并且定期轮换,对培养复合型人才,一岗多能,促进职工在岗交流工作奠定基础。
2 精细化设置职级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精细化管理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
职级就是一个岗位所对应的级别。是指工作责任大小、工作复杂性与难度以及对任职者的能力水平要求近似的一组岗位的总和。所以职级设置和设置的精细化程度至关重要。
目前单位对管理岗位的职级设置采用与职称挂钩的方式,这样以职称评审结果为依据进行职级晋升,不用单独设置职级晋升评审,提高了管理效率。然而由于职称指标限制,一部分职工即使达到相应的管理水平却不能及时通过评审,造成岗位职级同样不能晋升,形成恶性循环。
精细化设置职级,提出将岗位职级和职称解藕,建立符合正态分布的岗位职级职数计算模型,实现提前三年预测岗位职级结构风险,对岗位职级职数进行动态管理。同时打破初、中、高级3级职级的设置,将岗位职级细化到15级,做到“细水长流”,保证职工只要有水平有能力所获积分达到要求就可以职级晋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 结论
本方案提出通过集约化设置岗位,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通过精细化设置职级,畅通职业发展通道,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并且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试点,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后续将继续推广试点范围,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方案。
参考文献
[1]楼国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3).
篇5
怒江州人事局:
2009年9月以来,根据《怒江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和州人事部门的安排,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和聘用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确保质量
成立了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x,成员:xxxxxxxx。加强对岗位设置竞聘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和谐、稳妥、顺利地完成岗位设置竞聘工作。
二、学习宣传,政策引领
组织职工对岗位设置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实施方案、等级条件、岗位说明书等进行学习宣传,让每个职工对文件精神及相关政策了如指掌,积极、和谐加入到岗位竞聘工作,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三、执行政策,控制比例
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和要求,严格控制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设置。经州人事部门批复,我单位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5人,设置岗位总量5个,即七级管理岗位1个,九级管理岗位1个,工勤技能岗位3个,既三级工勤技能岗位3个。
四、高度重视,严格竞聘
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做好宣传发动。根据单位实际,制定《怒江州六库工人文化宫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说明书》,个人对照岗位任职条件和履行职责情况竞聘相应岗位,领导小组对竞聘岗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确定竞聘人选,并向全体职工公布,公示拟聘结果。通过职工对拟聘人选的思想、工作表现等综合评价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对拟聘用人选竞聘资格条件进行复查,最后经聘用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公布聘用结果。
五、按岗聘用 合同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 绩效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93-02
2010年高校实施了岗位绩效工资方案,2014年高校岗位设置首次聘任基本完成,绩效工资方案也初步实行。高校岗位绩效工资方案是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涉及因素广,系统繁复,工程复杂的体系,在保障顺利过渡身份管理的用人机制到岗位管理的法制机制,并建立公平合理的高校岗位绩效激励体制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和思考。
一、高校岗位绩效工资现状与问题
随着2006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行,高校规范了原有的津贴补贴制度,2010年开始建立以岗位身份为基础的岗位聘任制度,基于岗位聘任制度进行绩效工资方案的设置。
1.岗位设置制度不完善,绩效工资分配不合理。岗位设置制度改变了旧有体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在各个高校中实施时间较短,在原体制未完全解体前,有些高校在首轮岗位设置实施中仍保留身份管理的管理方式,直接套用身份序列落入岗位管理上,事实上并没有进行身份管理转入岗位管理的转化,而绩效工资方案是以岗位设置制度为前提的,由于对岗位结构和比例分配得不均衡,或者为减少矛盾,让岗位设置制度流于形式,从而使绩效工资方案实施时,偏离了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仍保存原有的分配模式,致使绩效工资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2.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评价功能失效。绩效考核是一项绩效制度最重要的环节,需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对教职工的工作业绩、能力等方面进行多维性的综合评定,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绩效考核都是基于年度考核及述职报告的基础上,受到人为因素等各种因素干扰,难以产生客观、全面和有效的评价报告,从而影响绩效工资合理分配。
3.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项目单一,影响其发挥激励作用。绩效工资的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重在实绩”,在完善规范收入分配制度的导向下,建立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高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里,基础性绩效工资属于保障性部分,由所聘岗位决定,而奖励性绩效工资属于自主分配的激励性部分。大部分高校的奖励性绩效都下放二级部门进行分配,由于欠缺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弱化了其激励作用,没有真正体现教职工实际工作业绩和贡献,挫伤了部分教职工的积极性,也减少了高层次人员的吸引力。
4.绩效管理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岗位绩效工资改革改变了原有的工资体系和结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法规共同执行。目前即将实施的养老保险并轨已经推进了岗位绩效工资结构的调整,但如果没有支撑配套的政策和法规相继出台,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将难以完成。
二、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实施问题的解决思路
1.完善岗位设置制度,合理分配绩效工资。岗位设置制度遵循的是“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和合同管理”的原则,同时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现状,根据办学方针、规模,未来发展的目标及前景,进行充分考虑后,按需设岗、按岗聘用。需要打破原有机制,合理评估岗位比例,调整岗位结构,做到真正的能上能下,实现人员竞聘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绩效工资制度才能真正以岗定薪,改变奖励性绩效单一性,体现不同岗位级别的能效性以及个人业绩和贡献的差异,从而使绩效工资发挥其激励性作用。
2.建立科学绩效考核系统。绩效考核系统是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评定测量教职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的动态考评系统,通过考核制度测评该教职员对岗位的匹配度和工作业绩,从而使绩效工资的分配具备量化依据,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考核这项管理沟通活动,调整教职员工的岗位、工作内容和方向,提高个人工作积极性,只有单位效益和个人业绩挂钩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因此绩效考核系统需要对不同岗位的特点单独制定其考核方法,如对于专业技术岗的专任教师除了目前工作量的统计,还应该对其如课堂评价、备课讲义、课堂录像等,从师德、师风各方面综合理性收集分析,采集日常性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设置短期考核制度,不能只从教学时数和科研课题的量单方面考核,要更重视质的考核;而科研系列人员,除了科研项目数和科研拨款的量化指标外,还要结合其科研项目带来的单位效益衡量。只有各个高校结合自身的现状,并不断建立完善科学动态的考核机制,才能使岗位绩效工资系统真正运行起来。
3.及时制定、实施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目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已经完成了首次变革,但这个系统复杂、涉及各方面利益和各种因素的体系的完善是漫长的而持续的过程,用人机制的改变,除了需要固有思想上转变还有配套过渡政策措施的推进,宏观上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微观上会影响每所高校的稳定与正常运作。为了岗位绩效工资循序渐进的稳定推行,消除高校内部不稳定因素,需完善高校岗位人员聘用制度及岗位管理制度,并配合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衔接,及时出台与其相配套的政策与法规,使岗位绩效工资改革能真正入轨。
三、结束语
高校岗位绩效工资是我国高校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部分,其目标是理顺高校收入分配的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实效的长效机制,兼顾保障性和激励性的系统,实现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多劳多得,以岗定薪,从而优化人岗匹配,激发人员积极性,增加单位效益,以推动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冲.首轮高校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工作的实践探析.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2] 孔令玉.广东省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研究.新西部下半月,2013(3)
[3] 张世华.对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相关思考.北方经贸,2014(2)
[4]郭祥林,陈双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探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2)
篇7
关键词:适应性岗位;个别化设置;策略
我校为保证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如职业技能或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对应措施。
一、适应性岗位的设置
适应性岗位是指基于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开设相关岗位。
1.初步评估,分析学生职业倾向
学校以“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为评量工具,评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全面了解学生适应方面的情况,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所显示的集中优势,确定学校岗位设定方向。
2.联合各方力量,提供资源支持
本研究的有效实施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因此应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岗位选择机会。
(1)社会资源。学校与本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定期到这些企业参观。丰富的社会资源不仅便利了本次研究的适应性岗位的设置,也为我校学生较好的就业前景创造了可能性。
(2)家庭资源。学生家长乐意帮助学校分忧解难,为我校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实践上岗机会。
(3)学校资源。我校为学生提供岗位培训机会,如学校的爱心小超市、食堂、洗车场等工作。我校成立的职业训练教师队伍,为我校学生提供更为系统和有效的培训。
二、适应性岗位设置的个别匹配
1.专业技能评估,按照实际岗位匹配
采用自编岗位技能检核表来评估学生的相关技能,发掘学生的优势。匹配中不断进行调试,以达到最佳安排。
2.结合学生的职业期望,确定轮流试岗岗位
了解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家长对孩子的职业期望,让家长在评估出来的5个岗位中选取2~3个岗位作为重点训练岗位。
三、适应性岗位的实践跟进
1.二跟进,适应性岗位的实施阶段
每个岗位规定时间、地点、任务、人员开展锻炼。
第一阶段:轮流试岗阶段。通过评估确定学生岗位,从2~3个岗位中挑选出适合学生的岗位作为重点训练阶段的训练目标。
第二阶段:重点训练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奖罚制度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态度;重点训练阶段中,学生在岗位上面对无法适应的情况时及时调整。
2.三维激励,适应性岗位的运转保障
奖惩分明的奖励机制是适应性岗位高效运转的保障。本研究采取星级员工制、代币奖励制度、适时待岗制三维奖惩制度,保障适应性岗位的顺利运转。
(1)星级员工制。综合岗位负责人每日评分、定期记录以及巡视教师察看的情况,每月评选出一名“校内星级员工”和“校外星级员工”。通过选拔先进个人激励其他职高在岗学生,并公示照片起到模范作用。
(2)代币奖励制。利用代币奖励制度,对每周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数额的代币。代币在适应性岗位的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工资的作用,对学生理财意识的树立有所裨益。
(3)适时待岗制。讲究奖惩,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如若屡教不改,则暂时将他们列入待岗名单中,根据表现决定是否再返岗。二十多名研究对象并不是都认真遵守在岗纪律,此项制度主要针对个别学生。
四、适应性岗位的教学实践
1.演练指导,了解职场问题
将企业环境引入实际教学,由各种人员模拟实际岗位场景,让学生实践演习,应对突况。由家长、教师模拟工作中的各类冲突场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对帮扶,巩固操作过程
一对一帮扶促使能力较弱的学生能独立行事,符合真实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3.主题实践,熟悉劳动环境
社会主题实践是我校活动类课程之一,该课程安排学生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对各类型的工作岗位形成初步印象。
4.多元评价,展现快乐成果
根据学生的起点、性格秉性、智障类型、发展阶段的不同开展多元化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综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五、研究成果
1.层层把控,发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利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结合多元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较大发展。大部分学生由最初完全没有工作愿望,到现在开始建立工作愿望,开始主动寻求工作机会。之前不服从安排,屡次违反纪律的学生也有了较大改观。
2.多方考量,形成了智障学生适应性岗位设置方案
为规范适应性岗位的设置,本研究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中重度智障学生适应性岗位的设置方案,它将作为设置学生适应性岗位的指导方案。
3.步步为营,构建智障学生适应性岗位的实践模式
逐步构建中重度职高智障生适应性岗位个别化设置的实践模式,涵盖评估、定岗、训练、上岗、评价反馈等过程。教师训练形式多样,多角度全程指导并帮助学生适应岗位。星级员工制、代币奖励制等制度与措施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情况。
参考文献:
篇8
一.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现实背景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响,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沿用全日制动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着重于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自身的身份不相适应,与当今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相距甚远。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长期以来,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被看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从属的、被忽略的地位,更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不科学,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设置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不能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三类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重复,有些内容脱节。同时,必修课学时比例过大,选修课课程种类少,学时数也较少,没有重视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三)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特色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显著区别。成人教育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培养方案,在学员对象、学习过程、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明显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成教生源成份的变化,应届高中毕业生、大专、中职以及中专等生源的比例逐渐增加,急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培养方式单一
企业和社会参与教学、教育的机会少。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环节脱节,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动态,不能及时跟踪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
(五)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随着养殖业、饲料工业和兽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迫切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市场,突出特色
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应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按照畜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要根据成人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考虑学员对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弹性的需要,综合培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
(二)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技能
在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开设综合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增加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力度,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开专业实践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渠道,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据专业特色结合专业认证、专业技能考核等内容制订适合本专业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整体优化,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角度出发,对全部课程进行通盘考虑,整体优化,合理调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协调。适当降低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增加专业课的学时比例;适当降低理论课的学时,增加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合理布局,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课程之间自然衔接,有机融合。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设置多样化的选修模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
(四)规范基础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原则
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既要保证达到国家统一的培养规格要求,又要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特点。规范基础是前提,包括文化基础、学科基础以及各专业主要课程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同时,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状况,尽量开设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课程。根据成人生源从事的岗位不同,对专业需要的侧重点的差异,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可按不同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不同课程模块。
三.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目前,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共有高起本(学制5年)、专升本(学制3年)和专科(学制3年)三种培养层次。根据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了模块式、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加体现其行业要求。通过对我省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掌握了本专业岗位群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增强了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于学员工作的实际,注重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突出应用性与职业性,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在畜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及科技推广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基本组成及学时比例
培养方案共分为6个基本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又根据学员的从业特点,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包括养猪实用技术、养牛实用技术、养禽实用技术、养兔实用技术、养羊实用技术和特种经济动物实用养殖技术等6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学生的专业选择和个性化学习。培养方案中各模块学时数比例如下:高起本:公共课36.3%,专业基础课35.3%,专业课21%,公共选修课3.3%,专业选修课2.6%,实践课1.5%;专升本:公共课28%,专业基础课32.3%,专业课29.5%,公共选修课3%,专业选修课4.9%,实践课2.3%。
(三)以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学校根据社会和学员需求的实际,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和重点课程,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的作用,探索并创新具有成人教育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注意课程衔接。成人教育群体构成复杂,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差异较大。我们注重专科与本科知识的有机衔接,在一些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上,尽可能避免一些课程的简单重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专科知识基础中更深层次、更广内容的新知识、新技能的拓展。同时,注意照顾部分专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适当开设与专业内容相关的选修课,以弥补这部分学生的知识欠缺。二是整合课程内容。科学界定各门课程的知识宽度、深度,确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删除重复课程或重复内容,注重引进新知识、新技术,使教学内容适应最新职业岗位需求。加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到专业贴近产业发展实际,课程贴近岗位实际,教学贴近学习规律实际。三是精简理论,强化实践。针对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课程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工作实际,精讲理论,强化实践。
(四)以因材施教和分专业方向教学为出发点
明确本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把基本规格同多渠道选择相结合。根据本专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技术要求设置基本课程,在基本课程之外,根据不同学生拓展专业或加厚基础的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模块,扩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
篇9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意见〉的通知》(办发〔〕1号)和《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办发〔〕89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岗位设置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我县岗位设置工作必须在年12月20日前完成,为确保这一目标实现,顺利通过省检查验收,现将相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
岗位设置管理是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具有明确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的岗位,划分通用的岗位等级,设定结构比例和任职条件,进行总量控制,促进规范管理。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推行聘用制度的需要,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需要,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需要。同时,收入分配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将岗位作为确定工资的主要因素,这就迫切需要完成岗位设置,为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依据和基础。国家人社部提出,要在年完成全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省政府通过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要求所有省、市、县级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在年底前必须完成岗位设置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消除顾虑,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要求上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全力推进此项工作。
二、采取得力措施推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
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工作专班,深入到各单位进行督办指导,增强各单位做好此项工作的紧迫感。二是坚决执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办发〔〕14号)关于“对未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管理的单位,不得新聘人员或将进入最低相应岗位等级的人员聘用到上一级岗位”的要求。将岗位设置与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挂钩。三是对没完成岗位设置任务的单位,停止受理职称聘任,停止兑现年度工勤技能人员晋升技术等级工资。四是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单位,县政府将严肃问责,并在年度考核中不能被评为优秀等次。
篇10
关键词:组织结构设计;岗位分析;岗位聘用;岗位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20-02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通过开展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岗位管理等工作,在事业单位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岗位聘用制度。该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实现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能够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事业单位实行科学合理、激励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打下基础,促进事业单位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公益服务。
一、岗位设置
1.组织结构设计原则:(1)职能和目标原则。组织结构必须有利于本单位职能和目标的实现,在明确主要职能和目标的情况下,设定工作岗位时就要向与主要职能和目标相关的岗位倾斜。这种倾斜最直观的体现是在数量上,如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单位,其主体岗位是管理岗位,一般要求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50%以上;如主要以专业技术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单位,其主体岗位则是专业技术岗位,例如学校的主体岗位是教学岗位,因此,教学岗位的数量一般应占学校总岗位数的70%以上;如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单位,其主体岗位则是工勤技能岗位,一般要求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50%以上。(2)系统原则。任何单位都是一个系统,它内部的各种机构或部门是其子系统。只有当各子系统和其内的岗位设计合理,各个子系统才能协调运转,整个组织才能高效运转。例如,如果一个学校只有老师,而没有管理和后勤等部门或岗位,显然这个学校不能正常运转。所以,一个单位的岗位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分清主次,又要协调配合,如此,才能保障组织主要职能的实现。(3)集权和分权原则。组织机构设计时,权力既要有必要的集中,又要有必要的分散,两者不可偏废。集权保障保证单位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而分权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合理分权有利于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决策,也有利于上层领导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重大问题。因此,单位在确定内部上下级管理权力分工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单位规模的大小和布局、各项专业工作的性质、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等。(4)横向均衡原则。同级部门、岗位之间在工作量、职责、职权等方面应大体平衡,不宜偏多或偏少,尽可能把性质类同和关系密切的工作归并为一个岗位,以达到用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率。不能一事一岗、交叉设岗和重复设岗。否则,易出现人浮于事、推诿或扯皮的现象。
2.组织结构设计一般步骤:(1)确立单位的职能和目标,单位的职能和目标与组织结构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职能和目标就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同时单位的组织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单位职能的运转。在组织结构设计和调整时,只有对单位的职能和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正确选择单位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征。(2)实现职能和目标需要的活动,并对它们进行分类组合和划分。(3)提出几种备选组织结构设计方案。(4)确定组织结构设计重点考虑的几个因素,如:工作专业化、部门化、命令链和控制跨度等。(5)给各个因素打分,评价其重要性。(6)按因素的重要性给各个方案打分。(7)确定组织结构。
二、岗位分析
1.岗位分析,是系统分析和研究事业单位的性质、任务、职责以及承担本岗位任务的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所进行的过程,其内容:运用岗位调查的基本资料对岗位所承担的工作的各个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判明工作性质、内容、任务和工作条件;对人员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判明岗位所需要人员的知识、经验、能力。即要回答该岗位的名称是什么?基本任务是什么?如何完成这些任务?这些任务的目的是什么?该岗位的任务与其他岗位的关系是什么?执行者对部门的责任是什么?完成该岗位工作的员工需要具备何种资格条件等等。
2.编制岗位说明书,根据岗位分析的结果描写某一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工作环境及任职资格的书面文本。岗位说明书的编写要求用清晰、具体的语言扼要地描述与岗位有关的重要信息资料,一般它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岗位识别、岗位概要、岗位联系、岗位职责、岗位权限、任职资格、岗位环境等。
3.根据岗位说明书的内容确定岗位类别,将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大类。管理岗位分为单位领导岗位、内设机构领导岗位和普通管理岗位。领导岗位、内设机构领导岗位、岗位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确定,管理岗位分为一到十级职员岗位,依次分别对应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技副职、科员、办事员。专业技术岗位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七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三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三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为员级岗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一般原则上为1.3∶4∶4.7控制。专业技术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二级、三级、四级比例一般为1∶3∶6;五级、六级、七级比例一般为2∶4∶4;八级、九级、十级比例一般为3∶4∶3;十一级、十二级比例一般为5∶5。
三、制定岗位设置方案
根据单位职能、原组织结构、现有人员情况等和经组织结构设计及岗位分析后确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结合单位级别、规模和岗位结构比例要求拟定岗位设置方案,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四、根据批复的岗位设置方案,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并按下列步骤组织岗位聘用
(1)公布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招聘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聘期、工资待遇等事项;(2)应聘人员申请应聘;(3)聘用工作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4)聘用工作组织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试或考核,并根据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5)聘用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6)公示;(7)按核准权限逐级上报备案;(8)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五、应从下面两个环节抓好岗位管理工作
1.签订聘用合同,加强岗位管理工作。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指出:“事业单位与职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本意见的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即事业单位须与竞聘成功的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双方按照合同条款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单位,按照合同的条款管理职工;职工,依据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维护自身权益;各级人事部门,依法监督检查事业单位与职工履行合同情况。从合同的签订、履行到聘后岗位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从而促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岗位设置管理的关键环节是聘后岗位管理,它关系到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否成功。不进行严格的聘后岗位管理,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和合同签订等工作将流于形式。因此,在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后,应在完善工作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对受聘人员工作情况进一步加强考核。考核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通过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受聘人员履行职能的意见,报聘用单位负责人员集体决定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是续聘、解聘、奖惩或者调整岗位的主要依据。受聘人员年度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年度考核仍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以解除其聘用合同。受聘人员岗位发生变化后,应当按新岗位确定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并对其聘用合同作相应变更。
2.做好落聘人员安置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和关键,也是一个敏感问题,不仅影响到改革的结果,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在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过程中,由于编制、岗位、条件以及应聘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会出现一些落聘人员,这是建立竞争机制的结果,是人才优化配置、提高队伍素质的需要。
对于落聘人员安置,理想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单位与其解除聘用关系,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让落聘人员直接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实现正常的人力资源流动。但采用这种办法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拥有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拥有成熟和完备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是目前这两点中国做的不充分,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落聘人员推向社会,应立足于单位内部消化,采取内部退养、转岗、高职低聘、待岗培训等方式妥善安置。
参考文献:
[1] 王云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