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物事迹范文
时间:2023-03-14 17:5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国人物事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私有经济. 私有财产.
剩余权
的改革开放,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发展,而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私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国有在改革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在改革后发展也比较缓慢,而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改革开放前基本没有,它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其发展势头及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是国营企业所自叹不如的。可以说,20年来经济增长的根本来源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而在非公有制经济当中,私营经济又无疑起到核心作用。
尽管私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其却是在一个十分不利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时常受到各方面的非议及各种歧视性政策的制约:许多私营企业可以大展身手的行业不许他们经营;限制私营企业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市;银行不愿为其贷款;限制自营进出口权等,凡此种种,举不胜举。一方面,党和国家承认私营经济的合理合法性及其在主义建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私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构成部分,他的存在符合“三个有利”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国家又在许多方面对私营企业进行限制甚至歧视,严重恶化了私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其地位甚至不如外企,使其成为我国各种所有制企业中的“二等公民”。这本身就已是自相矛盾了,难道“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体现在各种歧视性政策上吗?
其实,透过各种制约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发展的表象本身,应当看到,造成这种不平等现象及矛盾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私营经济,私营企业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私有经济的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我们知道,思想指导人们的行动,因此,当这种带有偏见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时,私营经济不公平的生存环境便不可避免了。
首先,在关于公有制经济同私有制经济关系的问题上存在认识误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这种思想不但体现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已经深入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当中。传统的社会主义把公有制与私有制绝对对立,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是不可调和的,而理论根据则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运动是不可调和的。资本代表着私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则是广大雇佣劳动者利益的代表。这种公有制与私有制在理论认识上的绝对对立,使我们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处理实际问题时都自觉不自觉的站在公有制立场上排斥资本,排斥私有经济。这就使我们在看待私营经济及私营企业问题上,虽然也看到其促进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方面,但仍过分强调其通过雇佣劳动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存在着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一面。进而得出结论:私营经济必然具有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作用。于是乎,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系列的限制、监管,乃至歧视的政策便随之产生了。事实上,变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而市场经济又是一种以个人为主的自主性经济,要求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以私有财产、私有经济为基础的。同时,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商品交换同样是以私有财产存在为前提的,没有私有财产,就不可能有商品交换。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与私有财产具有先天的统一性。因此,如果我们一方面喊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另一方面又对市场经济的存在基础--私有财产“横眉冷对”,要想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私有财产真的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吗?他们的矛盾真的是不可调和的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我党历来以为指导思想,因此在论述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绝对对立关系时,也一再强调这是马克思思想原理的体现,着事实上是在某种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关于公有与私有关系的认识。马克思指出,“如果抛开私有财产的异化,那么私有财产的意义就在于本质的对象,私有财产是在和生理的需要上建立起来的,就每一个人而论,为了获得适当的东西而满足他的需要,他们不辞劳苦和不惜生命地去发挥他的一切才能。由此可见,马克思否定的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是私有财产转化为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这也是公有与私有对立和矛盾的根源所在,而对于以独立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相结合的优点,马克思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的。而我们在理论认识上往往片面强调马克思关于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对立的论述,而对于马克思所阐述的私有财产、私有经济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公有经济同私有经济的同一性的问题避而不谈,或者认识不清。这必然造成我们在经济实践中对私营经济及私营企业的错误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阻碍作用。清代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大公者,集天下之私。”也就是说,公其实与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公中有私,私中有公,因此,公应当顾及到社会中每个人,每个利益团体的利益,两者是息息相关,容损相依的。可见,我们在公与私的认识上,有时还赶不上古人。
其次,由于长期受到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私有财产绝对对立观念的影响,以至于人们在许多关于私有财产、私人利益等方面是存在偏见的。这种认识误区并不会因为我们承认了公有与私有的相容性而消失。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自然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强调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问题在于,在强调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却却往往忽视了对私有财产和个人利益应有的承认与保护。在《宪法》第一章第十二条就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同时在第十二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在用词着句上便可见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地位差距。更为重要的,对个人利益及私有财产的偏见与轻视已渗入到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当中,进而对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其实,每个人天生都是“自私”的,这个“自私”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说,每个人都是看重自身的个人利益及私有财产的增殖的。亚当·斯密曾说:“人们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就可以达到最大。”可见,只要我们的“自利”行为不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自利行为那么不但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整个社会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同样,在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单元就是“理性人”概念,其具有“个体本位主义”、“自利原则”、“理性原则”三个基本特征。其核心就是人如何理性的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毫不夸张的说,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外国人是人,中国人同样是人,外国人是理性的,中国人也没有理由失去理性,有理性就要去追求私人利益,这是任何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都无法抑制和抹杀的。事实上,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本能都是无处不在的,这也是为何人民公社时期自留地的收成往往比生产队要好;国企经济效益为何赶不上私营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长期轻视私有财产,缺乏对私有财产及产权的有效保护,已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银行存在大量坏账,企业间存在大量三角债,资金〔尤其是私有财产〕大量流向国外,皆是因为缺乏对财产、产权的有效保护所致,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我们对于私有财产的认识误区,尤其是要从上肯定私有财产的地位,加强对私有财产及产权的保护,这不但有利于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第三,在如何看待资本与雇佣劳动、剩余价值的问题上我们也存在认识误区。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制度而放弃资本主义制度?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人剥削人的制度,而社会主义制度却在人类上首次消灭了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剥削是千真万确的,这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表现的尤为明显,资本家为了更大限度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加强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工人仅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浸透着血污和肮脏的东西。”可见,资本与雇佣劳动是存在着对立和斗争的。这也是符合“理性人”的假设的,理性的企业主和劳动者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资本与劳动力的对立和斗争也是必然的。我国的私营企业内部当然也存在资本与雇佣劳动者的对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现实。正视这一现实是完全必要的,而问题就在于,矫枉往往过正,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看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私营企业主对工人的剥削,但任何事物都应当辨证的看待,就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资本与雇佣劳动也具有同一性,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而且,这种同一性会随着私营企业由维持生存阶段向寻求发展机遇阶段的转变而越发显著并居于主导地位。同样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厂商也会尽力使工人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及健康的精神状态,调动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这事实上是对人力资本的尊重与有效利用,应当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如果人力资本的产权受到侵犯,他很可能会完全或基本上失去创造价值的能力,而这当然是私营企业主不希望看到的。因此,私营业主为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也必然要减轻工人负担,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工人积极的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对自身收益的增加也是有益的。可见,私营企业与工人,资本与雇佣劳动在商品生产中已结成了利益的共同体。私有制的性质也逐渐由古典私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工人更多的参与管理,持有企业股份,即使所有者又是劳动者,斗争性淡化了,资本与雇佣劳动更多的表现为同一性。因此,如果我们的观念仍停留在古典私有制上,只关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斗争性,是不符合资本与雇佣劳动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现状的。
另一个值得充重新审视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私营企业家在企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应得的收益,按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只有雇佣劳动者才创造价值,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这一观点从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及古典私有制角度来看,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不足之处,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私营企业中企业主与工人之间的不同作用看作是社会分工不同的结果,是一种脑力与体力,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分工。如果说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创造,那么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就不是劳动,就不创造价值吗?尤其从我国私营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主不仅投入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还投入了自己的技术、管理及社会关系方面的资源,超强度的工作及极高的风险压力,因此,即使根据按劳分配原则,他们也应该获得较高的报酬。澳籍华裔经济学家扬小揩就认为,“老板的剩余权就是管理知识的间接价格,是对企业家思想的间接定价的工具,剩余权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着段话是有其道理的,试想,如果没有这种剩余权,哪个企业主还会去追加投资,去改善管理,我们的国民经济又如何得到发展?因此,当我们谈到私营企业主时,不要把他们不加区别的想象成贪得无厌,惟利是图的,只会吸食劳动者血汗的吸血鬼,其实,他们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劳动者,付出了普通劳动者无法付出的复杂而繁重的劳动,只不过这种劳动太无形,以至于人们往往无法察觉。
二十于年来,中国的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肌体中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但是,成绩并不能掩盖阻碍私营经济发展的种种问题,还是那句话:思想决定人们的行动,因此,只有解放我们的思想,更新我们的观念,正确认识关于私有经济与公有经济的关系;每个人利益及私有财产的性质和地位;资本与雇佣劳动,剩作价值等核心问题,才能深刻认清我国私营经济私营企业的性质,进而制定出有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1) 刘秀华:《从劳资关系看的基本性质》
(2) 张波:《何去何从——二十一世纪中国民营经济前景预测》
篇2
[关键词]采摘机器人 障碍物 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D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264-01
1、机器人采摘的现状及意义
自然条件下,机器人进行采摘作业时,植物本身的分支以及还没有成熟的果实就像障碍物一样分布在成熟果实的周围,给采摘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为了设计出一条快捷的机器人的采摘途径,使得采摘过程中可以避开障碍物对所要采摘果实的影响,这成了采摘形机器人的路径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在果实采摘如何避开障碍物的探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障碍物的形状各不相同,很难进行具体的描述;机器人避开障碍物模型的建立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将障碍物的空间转化为平面空间更有一定的难度[1-3]。为了简化果实采摘过程的复杂程度,很多研究人员对如何避开障碍物进行了探究。
本文主要就进行果实采摘过程中机器人如何避开障碍物进行了深入探究。对未来果实采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关于避开障碍物机器人模型的建立过程
首先在进行机器人模型的建立之前需要对机器人的空间结构进行描述,选取合适的机器人将其机械臂作为本次模型的操作部件,对进行计算的模型的要求是其关节必须都是旋转式的,同时采取建立坐标系的方法将机器人的坐标值表示出来,并分别表示出旋转向Z轴以及X轴的偏转角。由于不管旋转角如何转动,有些连杆并不受旋转角的影响,始终在同一个平面内。有些旋转角的运动方式对避开障碍物并不产生影响,因此,只有其中一个连杆对障碍物应该进行什么样的路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其次,在实际的避开障碍物机器人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进行规划的难度。因此为了减少计算量,本次模型将比较抽象的三维模型进行了简化,用把机器人以及障碍物映射到平面坐标系中的方法,对其进行平面研究,这一步骤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构建空间结构的模型时需要建立映射式的模型使得避开障碍物模型的建立更加易于操作[4]。
映射式的空间模型建立之后,就可以非常简便的将原有的如何进行避开障碍物的问题进行转化,使其转化为平面内的避开障碍物的问题[5]。并在此基础上将避障的工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转化,此外还需要计算出碰撞时关节角的临界值,运用相关的公式,算出避障关节角的大概的取值区间,在此区间内选取符合要求的临界角。根据所求出的结果和障碍物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可以计算出更加合适的模型,这时求出的关节角的碰撞临界值可以使得障碍区域变为封闭又光滑的面。
3、机器人采摘过程中应怎样避开障碍物
机器人采摘过程中避开障碍物的关键是求出一些关节处的夹角,这些角关系着机器人各个连杆之间的初始位置的夹角到终点关节处夹角的变化,因此这个步骤十分关键。在这些中间角的求出过程中终点关节处的夹角最重要,需要对这个夹角进行最合适的选取。
确定这个夹角的过程如下:首先根据目标点在空间内的具置以及实验过程中所设定的角度,利用相关公式对关节处的终点夹角进行求解,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关节处的终点夹角的有多个数值。求出这个角的数值之后,再利用所构建的映射模型求出机机器人障碍物所占用的空间。两者相互结合找出最合适的关节连接处的终点夹角。
根据所得的最合适的关节角,在此基础上对避开障碍物的路径进行一定的描述。现将其过程作如下简述:要求新杆的影子长度在水平面必须满足一定的关系式;然后求出障碍物空间的最合适路径。此时对应的新杆会在各个转角的位置形成一系列的数值平面,这些平面是没有障碍的。不同的旋转角所形成的竖直平面是不一样的,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断的调整旋转角的大小。不同的旋转角对应不同的竖直无障碍平面,调整角度和竖直平面使终点角可以达到所要求的角度。
4、对机械人的采摘过程进行试验
由于番茄的生长环境比较特殊,障碍物的形状又比较特殊,所以选择番茄进行试验更有代表。随意抽取一块番茄试验田进行采摘过程的实际操作。首先选取合适的目标,根据观察确定番茄的大概坐标位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由于各个连杆之间的初始关节处的夹角已经求出,并且合适的终点位置的关节角在上述过程中也已经得到,所以综合两者并根据如何避开障碍物设计的途径,先调整新杆的长度,调整到合适的状态,然后计算出旋转角所决定的如何避开障碍物合适。通过反复的试验可以知道,按照理论构建的空间在平面内的映射模型所提出的避开障碍物的路径设计可以对番茄采摘实现顺利的进行,因此,也证明了机器人在平面内的映射模型是正确的。
5、结语
文章通过构建便于计算的映射模型验证了平面进行的避开障碍物模型的建立是完全正确的,此外,对如何进行障碍物的避开过程中最合适的终点夹角的计算是运用函数得到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机械人避开障碍物过程中的平面路径,并获得一系列竖直相交面,这些相交的竖直面表示连杆之间的位置,有这些竖直相交面再对其余的角度进行规划就会十分简便。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只要在采摘过程中能够合理避开障碍物,机器人采摘必定在未来的果实采摘技术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伟,杨扬,原魁.机器人-空间障碍边界建模与无碰路径规划[J].机器人,1998,20(4):280-286
[2]陈树人,戈志勇,王新忠,等.番茄采摘机械手-空间障碍计算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1): 191-194.
[3]陈靖波,赵猛,张珩.空间机械臂在线实时避障路径规划研究[J].控制工程,2007,14(4): 445-447,450.
[4]蔡健荣,赵杰文。水果收获机器人避障路径规划[J]. 农业机械学报,2007,38(3):102-105,135.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83―01
高中政治课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活动设计”比较多,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把教学内容活动化的理念。就《生活与哲学》这个模块来说,涉及到的活动设计达到90多个。那么,如何认识、处理、使用好这些活动设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笔者在教学中的粗浅看法。
一、忽略或者干脆不用
有些活动设计比较陈旧,不能体现政治课的时政性,就可以干脆不用。比如,教材第23页的探究材料,其中有些内容比较难,不符合高中生的思维认知,就可不选用。再如,教材第35页的第一个探究材料,有些内容比较简单,一眼就能看出答案,不利于高中生思考,也可不选用。
二、重新改编以后再使用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活动设计进行重新改编再使用,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比如,教材第58页的两个探究材料,一个说的是木桶,一个说的是宋代人冯湛造船的事例,离学生生活太远,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我在备课时,结合学校的“五一运动会”,让学生思考探究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班如何报名参加运动会的项目才有可能夺得团体总分优势?另一个是接力赛中怎样选拔运动员、怎样组织每一棒就有可能获胜?这两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会让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自然而然参与热情就高,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直接采用
有些活动设计,如支撑教材观点的,可以说是教材素材之一,就必须要选用。比如,教材第20页的两个探究材料就属于这种情况。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探究四个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可以掌握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当然材料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必须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有些活动设计就是知识点的补充和完善,也要直接采用。比如,教材第13页的的两个活动,其中孟子的话就是考察的知识点,用来考察主观唯心主义;朱熹的话,也是会反复考察,所以学生要有意识地记忆,知道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四、更新完善以后再使用
时代在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也在进步,所以对有些比较陈旧的数据、资料、人物事迹更新以后使用效果更好,也能更好地体现这门课鲜明的时代特色。让学生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教材第94页探究材料二说的是好民警邱娥国的先进事迹,我在备课时换成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罗阳的先进事迹,学生比较喜欢,一则时间贴近学生,二则学生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有所了解,容易认同教材的观点。再如,教材第105页活动设计――她的成功之路,我用西北师大附中自强不息的好学生刘大铭的事迹做了更新完善。因为是同龄人,学生们更能认同刘大铭的事迹,更能明白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五、拓展以后使用
教材第48页的活动设计是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以后,各国并没有停止对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追求,让学生明白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追求真理永无止境。但是我在备课时,并没有停留在这一阶段,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了资料。我提了一个问题: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学生都会陷入思考,他们自然明白,既然追求真理永无止尽,那么就要学会战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再接再厉!这样对学生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他们自己思考获得的认识,比教师直接“灌输”的要起作用得多。
六、创新以后再使用
篇4
1.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答题。
新闻材料:北京时间2月14日消息,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今晚进行,郎平凭借最近两年带领中国女排取得的卓越成绩,以及体现出的励志精神,荣膺年度感动人物。2013年4月,郎平被任命为新一届女排国家队主教练,尽管带队之初遭遇过艰难险阻,但郎平很快展现出自己的出色带队能力,2014年女排世锦赛时隔16年再夺亚军,而去年世界杯带领中国女排时隔12年第四次夺得世界杯冠军。毫无疑问在郎平的带领下,中国女排除了成绩上的进步,团队精神和队员气质也值得肯定,郎平功不可没。
⑴请你用一句话给这则新闻材料拟写恰当标题。
⑵请你结合材料,给郎平写一段颁奖词。
⑶对于郎平荣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球迷也是纷纷点赞:“感动你我,感动中国,祝贺郎平教练当选感动中国人物,作为强者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请你也写一段跟帖表达对郎平的赞誉。
2.阅读下面2015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的颁奖词,按要求答题。
颁奖词:
①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
②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③浸渍了一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④青蒿一握,水二升,
⑤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⑦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⑴这则颁奖词的顺序被打乱,其正确语序是( )
A.④②③①⑥⑦⑤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③④②①⑥⑦⑤
D.④③②①⑦⑥⑤
(2)屠呦呦凭借药品青蒿素的研究,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你知道其名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出自《 》。
3.阅读2015感动中国人物阎肃事迹,按要求答题。
中新网2月15日报道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今晚举行,已故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当选。
阎肃原名阎志扬,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为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曾担任歌剧《江姐》编剧,并为主题曲《红梅赞》作词,令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电视剧《西游记》里,一曲《敢问路在何方》使他的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另外,阎肃还曾创作过好几出颇有影响的京剧现代戏,比如京剧《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红岩》、《年年有余》等,备受观众喜爱。
本月12日,阎肃老先生因病在京逝世。虽然斯人已去,但一代艺术大师精神永存。
2015年度人物颁奖词:【阎肃 弦歌感人肠】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融入大海; 。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⑴阅读上面的文章,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⑵请你在语段的横线处写一段文字,使前后连贯一致。
4.请你欣赏大国多良材徐立平的颁奖词,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我的赏析: 。
5.阅读下面的新闻,请你按要求答题。
广西新闻网 南宁2月14日讯(记者黄河畅)“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14日晚8时,“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千万八桂儿女为那位鞠躬尽瘁的“校长爸爸”再度落泪。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大型评选活动,每年都会评选出10位人物,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此前,在央视发起的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网络投票中,莫振高获得2305574票,名列第8位。
⑴阅读该语段,请你从中提炼三个关键词。
⑵莫振高从教四十三年,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有强烈的事业心,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对莫老师写一段评价语。
6.根据下面的提示,请你按要求默写。
⑴盛德表一乡的买买提江・吾买尔村书记,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的 “ , ”能概括其高尚品质。
⑵国内一个帮助走失、被拐、被遗弃儿童寻找亲人的公益网站――“宝贝回家寻子网”引发网民关注。网站创办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打拐”四年解救200余名儿童。打拐路漫长,他们俩依然前行,用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 , ”能概括此情此景。
⑶1990年,中国女排青黄不接,郎平放弃国外俱乐部的优厚待遇,重新披上1号战袍返回国家队,用《出师表》的“ , ”来形容,恰如其分。2014年,众望所归的郎平重掌女排帅印,尽管已经53岁了,但她带领女排斩获世锦赛亚军。
⑷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以及陆续筹集而来的3000多万元人民币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他也因此被称为“化缘校长”和“最好的校长爸爸”。他一生默默无闻,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用李商隐《无题》中的“ , ”概括他一生的精神最为妥帖。
7.阅读2015感动中国特别致敬奖“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事迹,请你为他们拟写致敬词。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他们中既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 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
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
致敬词:
【参考答案】
1.⑴郎平荣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赞其唤醒大国梦想 ⑵示例: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燃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⑶示例:一生为排球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不管是球员还是教练,你都是独一无二的。
2.⑴D。 ⑵《诗经・小雅・鹿鸣》
3.⑴阎肃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⑵示例:是一枝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
4.示例:该颁奖词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地阐述了获奖人徐立平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研究火药”比作“手中的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徐立平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高贵品质。
5.⑴示例:埋头苦干、鞠躬尽瘁、校长爸爸 ⑵示例:莫振高同志用自己的人格、能力、水平、业绩在全社会树起了典型。他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追求卓越的一生,他的一生是精益求精的一生,他的一生是热爱与奉献的一生。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爱国主义 情怀与表现
为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广泛收集有关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项目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分发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回收有效率为89%。在认真梳理、分析调研材料的基础上,作出以下调研报告。
1.调查情况简介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方面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刻关注国家动态
据统计,87%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阅读网站新闻,搜索相关论坛,观看电视新闻报道等方式了解国家时事,关注国家动态。
尽管寝室没有电视,学生在了解外界信息方面主要依靠网络和报纸书刊,信息量有限,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有绝大多数同学了解和关心涉及国家的问题,说明多数的学生是时刻关心国家时事的,从而反映出多数学生是爱国的。
(二)从实际出发,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
调查显示,93%的学生愿意加入志愿者行列,为国家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纵观近几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大事,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志愿者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救助受灾群众。同样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更有大批志愿者出现在大街小巷,向国内外友人提供帮助。这些行为都在无形中感染着人民群众,唤醒着更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情怀
据了解,81%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偏向理性化,反对用暴力或更激进的方式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对在抵制日货方面的行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用理性的方式解决为题,如参加由合法的签名游行示威活动、在外国餐厅就餐时索要发票等。
(四)提升自身修养,展现爱国主义精神
调查中发现,有68%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的队伍中去,成为国家的后备力量,在国家为难之时挺身而出。75%的学生有意向继续相关专业的深造,希望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以现代化非武力的专业化技能解决国际争端。
2.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的过程中虽然反映出了很多主流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人们的期望相比,有些学生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的。根据调研情况所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一)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成度还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12%的学生对国家大事一点也不了解,同时,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还有一小部分对国家的事的了解基本源于听周围人的讨论,甚至根本不知道。
就此我们认为,对待时事的关注程度很大程度上能显示出一个人对国家的热爱程度。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还不够,这就显示出了大学生对国家现状和前途的不关心。
(二)一些大学生的爱国行动的参与热情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14%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合法的爱国游行等活动。与此同时,8%的大学生认为当中国遭到外来侵袭的时候,个人权利至高无上,他们表示不会去参军。
我们认为,大学生缺乏参加爱国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大学生对爱国行为的认同度和参与程度还不够的,有8%的学生认为个人权利至高无上,换句话来讲,也就是这些学生认为个人权利高于国家,在国家遭到侵略的时候也不会挺身而出,为国献身。
(三)一些大学生对爱国主义行动过于偏激
据调查分析,一部分学生认为对于达赖集团策划暴力犯罪事件、破坏奥运圣火传递、西方恶毒攻击中国等事件,应动用武力来解决。这种激进行为过于偏激,更多是寻找娱乐趣味,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事件,不应采取不理智的行动。
(四)一定比例的学生对祖国的认同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32%的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可能将会移居海外,不打算移居海外的只有26%,另外还有18%的人犹豫不决。
打算移居海外的学生认为,国外的经济较比国内发达,国民素质较高,教育体系发达,生活条件好,政治制度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等。他们认为国内各方面较比国外都相对落后。我们认为崇洋的心理,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较低。
3、解决办法
(一)增强集体荣辱感
参加座谈会的同学纷纷表示要做好分内工作,多参加校园活动,增强集体荣辱感,作为表达爱国热情的最好方式。只有集体观念强,才能形成强烈的爱国情。
(二)不断推陈出新
爱国主义教育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应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我们的心田,让人们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一定要铺天盖地,也许一部电影,一卷著述,一则故事,一首歌曲,一个游戏,一个活动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之处,让人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由此看来,形式的创新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同样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确保与时俱进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媒体在宣传爱国主义的时候,引用的还是很久以前的例子,虽然很有代表性,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物事迹会有更好地宣传效果。
(四)正确引导,注重实践
大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做事容易激进,易被眼前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理性思考问题,因此需要大学生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指导自己的爱国行为,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这一方面的教育,学校方面可以举办相关社会实践,如体验贫苦生活,让大学生亲身去体验,去了解,使感性思维方式上升到理性高度。
参考文献:
【1】陈海青.钱伟长爱国主义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篇6
通过史料加深印象
历史教学中,丰富形象的v史史料总能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而这种情景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更容易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得到人性的自我反省。涉及到战争史时,历史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反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始终是一个对社会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因素,战争既可以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消毒剂、助推器,又可以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破坏和遏制作用,所以战争史是历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战争的剖析,从而让学生正视暴力和战争的残酷,进而让学生树立起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珍视生命、维护和平的观念,这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例如:在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这一课时,笔者选取了大量的国外素材,让学生用当事人的眼光来审视欧洲参与的这一战争,如英国学者安德里森的著作《影像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BBC纪录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纪录》等,这些内容有机地穿插于教学过程中,配合翔实的资料讲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同站在欧洲战场,时而紧张,时而悲伤。当一幕幕战争的惨烈跃入他们眼帘的时候,也在无形中让学生产生了对战争的厌恶,让学生知道战争是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摧毁与重建,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和巨大的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的损失,进而认识到无论哪种战争,就战争本身而言都是人类的不幸。
选择不同的战争史料,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和认识,甚至是不同的结论。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战争史料的价值和真伪,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战争。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当事人记录者的立场考察历史信息的背景,辨别真伪,更要培养学生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宏观的对待历史问题,更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可信的历史,纠正以往对历史的一些片面认识和错误了解。还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领悟历史。培养学生从相关资料的解读中进入历史情境,学会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事件并去重建古人的行为动机与意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立场的“史料”中了解真正的客观的“战争”。
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学生感受
在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课程所具有的育人价值被首先强调。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现代教育强调学科的育人价值,而历史本身就是育人价值系统学科的一个分支,在人文性方面理应更加关注。在历史教学中还可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收到烘托的教育效果。将战场上这些形形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讨论环节:“我们应如何看待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他的个人冒险行为能不能解决民族冲突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知道使用暴力的手段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将矛盾激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强烈的爱国之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不理智的行为是不应该受到推崇的,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又如: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指导学生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大国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制作成时间表,比较内容及分析其对战争进程和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理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对战争的作用及影响。
在实践中增强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需要长期学习的,不可能用一两节课就能培养好学生的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把握好每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深入时,创设各种情境,激感体验也变得至关重要。
例如:在课堂中,笔者设置了一些符合当时战争背景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历史的发展。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可以借鉴,避免重蹈覆辙。学生们可以作为前线的指挥官,后方的补给官,军营里的司令官,甚至当时的一名普通老百姓,设想自己能为祖国贡献什么,自己会为战争带来什么?如一战法国前期被动的局面和法国军装的关联,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情境,由学生自行探究其意义和影响。在课后,适当布置访问或拓展的任务,由学生结成小队去了解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英雄事迹、豪言壮语等。
篇7
1.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组织能力,完善“团委团支部”的管理体系,强化组织领导,配备好团支部的领导班子。及早选好学校新一届团支部干部,把一批有朝气、有才能、热心共青团工作的先进青少年吸引到团委班子中来,让我校共青团工作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使团委工作能有序有效的进行。
3.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使团委能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以服从于学校的管理、服务于年级、班级的管理为原则,正确协调处理团委活动与各部门管理的关系,使之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4.深入持久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深入学习安全、纪律、学风教育月活动和强化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根据青少年学生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教育方式,深入持久地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共青团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
6.2010校团委工作计划以活动为载体,陶冶团员青年的情操,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团的生命在于活动,今年,校团委将以“五·一”、“五·四”、“清明”、“端午”“十·一”、“校园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型活动做到有方案、有纪实、有总结,同时每次活动做到认真设计、布置和实施,加强对各支部活动情况的考查力度,突出活动的实效性。
(一)、完善基础工作常规管理
1、不断规范完善初中部团务工作,重点加强团费收缴、团籍档案管理建设等工作。
开展“我是团员我光荣”活动,进一步明确开展团员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确定通过开展“举团旗、学团章、交团费、唱团歌、戴团徽、过团日”等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团员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工作中,分三阶段、按步骤推进团员意识教育:一按规定内容开展团员意识教育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有益的尝试。二以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带动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三通过开展团员意识教育,夯实基础,提高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初中部团支部能履行职责,开拓进取,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青年团员的健康成长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元旦前举行开展各项有益活动,使一大批学有所长,多才多艺的特长生脱颖而出,为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和交流创造条件。
(四)重点抓好小干部的培养,在团、队、会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能力。
1.明确团支部工作制度。
各班级抓好支部的建立工作,民主选举产生班级团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工作中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共青团的传统“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定期召开各类会议。平时多注意与团支部书记交流、商讨工作,了解支部团员动态。重视对团支部和团干部的考察,开展评比优秀团支部和优秀团干部的活动。
积极参加上级团组织的会议,认真完成所布置的任务,搞好团内信息调研,继续加大团工作宣传力度
任务总结:
一、上学期工作回顾:在秋季体育节特别是运动会上全班同学在支委会及班委会的领导下,各项比赛积极参加、努力练习,成绩显著。宣传部制作了多期黑板报,并带领团员学习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召开了三次支委会议,对支部大会未部署的工作进行部署。
二、本学期工作总体部署1、三月3月25日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通过主题团会分发学习材料等方式进行安全教育;2、四月4月4日清明节,组织团员祭扫革命烈士墓;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对同学们进行讲演进行环保宣传;3、五月5月1日,做好假期工作5月4日,青年节,组织活动纪念90周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活动届时由支委会安排;5、七月7月1日、7日,建党节、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期考考试动员
篇8
语文教学缺乏人文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所认识。要摆脱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真正走出这一怪圈,使语文焕发其应有的光彩与魅力,行之有效的出路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如何弘扬人文精神,至今依然闪现着艺术光泽的古代语文教育,对当前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尊重古代语文教育人文传统,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发展古代教育思想,是优化语文教学的关键。
中国古代语文,不是近现代学制意义上的语文学科;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也不是近现代学制意义上的语文学科教育;它是集经史子集为一体、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大语文教育。也就是说,从孔子的年代起,直到19世纪末,中国的汉语文教育,一直是同儒家伦理道德、经世济时教育、知识百科教育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学伦理、学哲学、学历史,学科学,学技术,也就是学语文,语文教育一直身兼数任。这种多功能性充分表明了古代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学语文,同时学做人,这是中国语文教育历久不衰的传统。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这种人文传统是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文追求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中,“人文”一词出自《易经》,“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显然。这里对“人文”的界定。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而“观乎天文”的目的,就在于把握自然的运行变化之轨迹与法则。而“人文”,则是文明的极致,“观乎人文”的目的,就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尤其作为“礼仪文明之邦”的中国。对于“人文”有着独特的理解:所谓的“人文化成”就是对人文理念,并把这种道德精神明确地转化为人文精神的核心观念,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学纲领。这种谋求道德完善和道德主体的挺立的努力,使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更多地带有“高山仰止”般的道德境界。
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古老信念为肇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人文价值的追求。可以说,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张扬着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精神价值。尽管传统语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纠缠在一起,缺乏明确的学科意识,但是它所具有的悠久的人文传统,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动力。如何焕发传统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促进当前的语文教改走向理想境界,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这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基本任务。
语文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至今仍可作为我们实施人格教育的借鉴。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育,也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已经形成了人格教化的系统理论。并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格教育的方法。如古人的“性习论”原则。他们认为人格是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性”指的就是先天因素,“习”即后天因素。先天因素的“性”,只是人的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只是为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不是现实性,要想使其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就必须通过“习”的熏染,习染的过程,也就是人格社会化的过程。更加可贵的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从“性习论”原则出发。不仅认识到社会化的重要,同时敢把人看做是活生生的主体,因此,在人格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灵活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我们要学习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有益经验,并赋予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有歌颂祖国、热爱人民、歌唱自由的优美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有美与丑、善与恶的评判标准,有宽容、豁达、侠义等做人的准则……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可以直接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形成完满人格的道德特性;还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独立性等品质。也可以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而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如认知方式、认知结构、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等,虽然它们不直接属于健康人格的范畴,但正是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形成,它们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的内在条件。
二、弘扬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这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首要任务。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在漫长的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凭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厚德载物的集体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是语文教学民族性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传承是精神与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的传承;也是在潜移默化、熏陶、浸染中濡养一个富有民族气性的中国人。一个富有民族感的龙的传人。这是每一位有责任心、有民族气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必须结合时展的新要求,牢牢抓住爱国主义这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深化和增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使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独立的光荣传统,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爱国主义更是一种责任。语文教育要通过中国历史上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杰出人物的光辉业绩,有效改变部分学生存在的“重个人轻社会,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轻精神,重索取轻奉献”的责任意识淡化现象,使他们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在语文教育中还要激励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久经磨难而永不衰弱的根本原因。学生要继承这种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勇于进取,在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困难与挫折面前保持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不畏艰难,锲而不舍,不断提高人生的境界。
三、重视学生良好情感的培育,这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任务。
篇9
[关键词]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三维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40 ― 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体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种价值理念,党的十报告明确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与主要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核心目标。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迷失、理想动摇、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再加上南疆地区高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以从容应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经济落后问题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一、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南疆地区主要聚居着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相对来说宗教氛围比较浓厚,长期以来深受宗教极端思想的侵染,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青年的高等职业教育给予了政策、资金的倾斜,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在对当前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要认识到很多方面还有所欠缺。从国家层面来看,对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够细化,学生不关注政治,认为国家大事离自己很遥远,再加上所处地域的特殊性,主人翁意识严重缺乏。从社会层面来看,部分学生意识薄弱,践行程度低,价值观的培育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现阶段,南疆地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公共理论课为主,学生并不重视,也不能充分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主流意识形态渐行渐远。同时,由于受到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南疆地区高职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也受到冲击,他们思想上出现了迷茫和混淆,难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自我价值观。这种种现实说明,南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不可松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价值观的培育,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殊意义
首先,培育南疆地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同志曾经明确指出:要“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景的重要力量”。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将近一半的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是少数民族中文化水平较高、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社会群体,是未来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和中坚力量。加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有效指导实践,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是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需要。新疆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斗争形势十分复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南疆地区的高职院校甚至出现了一些分裂组织、团伙,严重扰乱学生思想,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帮助,统领南疆地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同时,是创新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比本科院校学生的要薄弱,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更新,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还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
三、三维视角下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一)丰富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疆地区的特殊区情是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依据,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要根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总体要求,又要兼顾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疆精神是有机整体,正视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多种社会现实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所以在教育内容注重主导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南疆地区高职院校汇聚多民族学生,各民族文化决定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但是南疆地区学生历来是国外敌对势力侵略、争夺的对象,因此将新疆从长远来看,加强南疆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根本上是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树立国家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的和谐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疆地区高职院校要注重丰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其中,让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外社会实践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教育仍然以灌输式为主,这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非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加上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少数民族比较多,要兼顾到宗教、民族、社会经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使学生产生从内化到外化的蜕变,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首先,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在各类课程课堂教学中都可适当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根据时展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使中华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其次,高职院校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成立六十七年和新疆发展六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鼓舞,进而增强自信和认同。另一方面,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入新疆地区的人物典型案例,从人物事迹中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行为上起到引导的功用。特别是要加强预科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预科教育是我国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学生而在他们进入大学前开设的过渡性教育,在这一衔接阶段就对这些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克服心理、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障碍的同时,成长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
(三)拓展教育渠道,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为丰富多样的方式,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多元化渠道。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引导外,南疆地区高职院校还要以网络平台为载体,通过党团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教育途径,以实践活动为辅助,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中,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学习视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用中华文化和思想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受到主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将此作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开展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增强的服务、奉献意识;引导学生到企业一线实践工作的时机,将理论学习和积累在实际社会工作中践行;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距离感受红色洗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渠道。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主页、qq空间等,营造一种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南疆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全体人员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高职院校作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渠道,引导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高职院校生长、开花、结果,南疆地区高职院校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新疆和谐稳定长久发展提供思想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李中波.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责任感的特点〔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3〕刘艳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1).
〔4〕陈晓晖,武一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析――以理工科高校为视角〔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篇10
[关键词]纪录片 创作理念 变化 趋向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78-02
在我国电视开播的时候就有纪录片了,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真正蓬勃发展起来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进入一个社会的转轨期,社会的经济结构、伦理价值、道德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转移。那个时候,社会普遍的文化心态是:厌恶虚假,渴望真实;回避空谈,力求实际;远离梦幻,追求现实。也就是说,历经苦难的国人活得越来越实在,要求越来越实际。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所生存的社会,关注事态的变革和发展。而此时随着电视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电视纪录片也深受欢迎。纪录片反映了真实社会的生存状态,也让观众感到自己已经融入社会群体之中,同社会更贴近,纪录片让观众更加了解社会。所以,当时的电视纪录片绝大多数是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也适时地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纪实派,他们几乎把“纪录”与“纪实”等同,追求一种“新闻现实”,此类纪录片也创造了我国纪录片创作的高峰,引起了电视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不过近几年,纪录片的另一种创作理念正在悄然地形成。
2001年,在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的评选中,由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英与白》获四项大奖,引起了评委及观众的强烈反响。《英与白》似乎给沉寂许久的纪录片界带来一丝生机。
《英与白》一开头就紧紧地锁住了观众的目光:镜头中所有的景物和人都是180度的翻转,观众眼前的世界都是正反颠倒的,这样一组镜头增强了观众的好奇心,往下看才知道是出自一只大熊猫的视角,它隔着栅栏,在杂技团的饲养室里攀爬。喜欢仰卧的大熊猫看世界当然是反的。这是一组有趣然、也有指向的镜头,采用的是隐喻表现手法,是纪录片常用的手法,但是这组镜头也为整部片子定下了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的基调。英与白的错位和所谓的异化都是由此发生和继续的。创作者用熊猫的眼睛代替自己的眼睛和镜头,所以也可以说是创作者的主观干预。《英与白》作者在《纪录和现实》一文中说:“我们纪录在录像带上几百个小时的东西被我们称为‘素材’。是什么东西的‘素材’呢?不就是‘想法’‘观念’‘主题’这些主观领域的素材吗?”他由此断言:“对于任何一部纪录片,这个过程都是思想操作的过程。”
其实,导演张以庆的这种主体性,在他之前创作的《舟舟的世界》中就已经表现出来。在片中,创作者记录舟舟的弱智生活,但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他通过弱智青年指挥家舟舟,热情地呼唤人性,赞美人性,这就是一种主观抒情。纪录片《英与白》也再一次生动地演绎了张以庆的这种主观创作理念。所以有人说,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界,张以庆是自觉地运用、公开地倡导主体理念的重要人物。
然而张以庆的创作理念也遭到了国内一些同仁的强烈反对。电视理论专家洪国航批评说,《英与白》不是真正意义上拍出来的,而是编出来或是想出来的,它逐步印证和阐述作者理性化的观点。洪国航认为,纪录片应该尊重和纪录事实,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改造事实,纪录片创作不允许虚构细节,否则就意味着纪录片的消亡。
梁蓬飞、殷俊认为,张以庆的作品不仅突破了影像表现形式,而且还过度膨胀了纪录片本体意义,使纪录片偏向创作主体,而且是主观表现,颠覆了作为独特电视文艺形式的真正价值,他们认为这是创作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再现客体的本体元素的双向异化。
纵观人类历史,凡有思想观点的激烈冲突与争论时,必然孕育着真理的萌芽和新的真理诞生。对《英与白》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或许可以发现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变化,以及基本创作新的趋向。在回顾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时,不难发现,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文化背景、大众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一)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注重教化和指导
列宁说纪录片“是形象化的政论”。其实,列宁的这段话的原意是:新闻片要有适当的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然而,却被后人误解为纪录片的定义。
当时的创作特征是:第一,声画分离。既以解说为主、画面为辅,大多是声画不一,也就是业内说的“声画两张皮”。第二,注重文字。创造者往往根据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事先写好作品解说文字,再按次开始拍摄。第三,依赖解说。通过播音或解说,把要宣传的思想直接灌输给观众,达到说教的目的。这种纪录片是顺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弘扬主旋律而创作的,也是对广大受众进行思想教化和行为指导的模式之一。
那时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个:一个是孔令铎、庞一农在1958年拍摄的《英雄的信阳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第二个是1966年由陈汉元编辑、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收租院》,这部片子在全国造成强烈的反响;第三个是系列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1981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编辑、摄像孔令铎、屠国壁;第四个是让全国电视观众像看连续剧一样看的纪录片――《话说长江》,那是1983年由中央电视台的戴维宇、王化南、乔广礼等摄制的:时隔不到3年,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话说长江》的姊妹篇――《话说运河》。这些片子的基本特点是:通过介绍革命历史、先进人物事迹、祖国锦绣河山和建设新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讲求客观与再现
当时的理念基础是巴赞的观点,即“纪录镜头,冷眼旁观的镜头,摆脱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从而激起我们的眷恋”。
199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的电视纪录片《望长城》(总导演刘效礼,总摄影韩金度,音乐音响总设计平),它是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抛弃了“教化与指导”,寻求“客观与再现”,在创作中,它有着全方位的、整体性的突破和创新。
当时的创作特征有以下几点:
1.再现过程。此类纪录片大多是以“顺叙”的方式,再现生活的过程。在跟踪拍摄的过程中,人物、情节、故事就会一一再现出来,完成客观地再现真实生活的任务。
2.原生态的再现。纪录片开始重视记录生活的原生形态,对真实的生活不做太多的雕琢和粉饰,尽量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
3.声画并重。这时期的纪录片重视采访者的同期声和拍摄时的现场声,也是那时推出的一个纪录片的创作观点:“视同期声为艺术生命”。
从《望长城》开始,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无一不是“客观与再现”。例如康健宁、高国栋编导,宁夏电视台制作的《沙与海》获1991年度“亚广联”纪录片大奖;王海兵编导,四川电视台制作的《藏北人家》获1991年度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孙增田编导,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最后的山神》,获1993年度亚广联大奖;王海兵编导,四川电视台制作的《深山船家》,获1993年度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这些作品将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推向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新纪录片运动”。
(三)21世纪初――主观与表现
台湾纪录片研究学者李道明的观点:“纪录片一般是指有个人观点去诠释世界的,以实有的事物为拍摄对象,经过艺术处理的影片。”在这种创作理论的指导下,纪录片的创作思路一改“客观再现”,变为强调主体意识,提升主观思想,通过屏幕展现的客观事物来阐释创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观念意识。我国纪录片的理念也走向了主观、表现的原则。创作特征是:
1.符号语言。大量运用暗示、象征、对比、强化、隐喻等符号语言和修辞手段,以此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情感。
2.寄寓含意。片中通过客观存在的事物表达深刻的含意,留给观众足够的联想空间,从而引发观众再创作的能力。
3.理性印证。片中所拍摄和记录的事物,都化作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可以讲是创造者印证和阐述的过程。
二、《英与白》的创作理念
张以庆就是这种主观、表现创作理念创作的代表人物。他执导的电视纪录片《英与白》主要内容是:在武汉杂技团里住着一只叫做“英”的大熊猫,它是世界上仅存的、被驯化可上台表演的熊猫,也是惟一和人居住在一起的大熊猫。还有一个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的女驯兽师“白”。“英”和“白”组成的这个家庭已经14年了。片中是另一个主角是一台不断提供着外部世界信息的电视机。一只熊猫、一个人、一台电视机――即是片子所要表现的全部生活。
在片中反复出现的一组符号是铁栅栏和木栅栏的意象,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片中首先出现的是大熊猫“英”在笼子里百无聊赖的情形,笼子在这里最先作为囚禁“英”的工具而出现,笼子里的“英”甚至时不时地有忧伤和迷茫的表情。编导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是与同类隔离的“英”孤独而忧伤的内心,以及他对自己的同类和丛林乡愁似的向往。接下来出现的是“白”,透过镜头看,她日复一日,好似在铁栅栏里活动,很明确的主观视角,很强烈的暗示,借以暗示“白”内心的桎梏和困顿。第三个层次,是木栅栏后面同样神情迷茫的小女孩娟。如果说前一层次白的孤独还可以看作个体的孤独,那么,娟作为符号的出现,则把这种孤独感扩展到整个人类。一个小女孩,还没有历史,也没有多少经历,脸上的茫然和小小的孤独的身影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第四个层次,即栅栏里的电视机。在片中电视机是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象征出现的,镜头经常贴着栅栏拍,显得格外突兀,不由不让人联想到整个人类社会经常面对的困惑和无能为力。在此片中,栅栏是一个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没有栅栏,创作者便无从传达他的主观意图。
可以说,《英与白》所张扬和表达的人文主旨是深刻而明晰的。在“白”的生活中的“英”和“英”的世界里的“白”(人类)以及电视机所展示的人类社会的事件中,浓缩进了对人类的孤独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失误的思考,透出对人性和人格的关照。
三、《英与白》的获奖情况
《英与白》在2001年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金熊猫大奖。(参赛作品来自世界各地,共342部,423集)《英与白》一举获得四项大奖,获得了国际的认可――
最佳长纪录片奖评语:这是一部人文内涵丰富的影片。在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世界里,人类的情感元素却顽强地沿袭着。这一发现,使得影片具有绵长的冲击力。
最佳创意奖评语:影片以独特的角度切入英与白的生活,又从他的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带有普遍人性的美。
最佳导演奖评语:导演用心观察、深刻思考生活,自由地运用纪录片语言,将一个平常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最佳音效奖评语:音效真实自然,与画面融为一体,无可取代。
一部顽强进行“主观表现”的电视纪录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并获得如此高的整体评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英与白》的成功鲜明地昭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许是具有颠覆性的。
【参考文献】
[1]洪国舫.纪录片的主观干予――与张以庆商榷[J].电视研究,2002年,第2期:33-35页.
[2]张以庆.记录与现实――兼谈纪录片《英与白》[J].电视研究,2001年,第8期:12-16页.
[3]梁蓬飞,殷俊.客观与真实的异化――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批评[J].西部电视,2002年,第2期:24-27页.
[4]高鑫.纪实型专题节目创作思辩[J].电视研究,1995年,第5期:29-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