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说课稿范文

时间:2023-03-24 06:4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说课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说课稿

篇1

一、分析学生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兴趣,喜欢学习别人的运动技巧。自信心强,但有时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还存在着任性,娇气、依赖性强、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他们团体意识逐渐加深,除对个人的竞争有兴趣外,对团体

争也发生浓厚兴趣。开始注意教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灵活的安排多样的跳法练习,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气氛,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天地,让学生由学习,在观察思考中得到启示,得到锻炼。多表扬,少批评和指责。同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有效的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益于各层次学生得到提高。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成功感,给学生带来: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获胜了的开心和自豪,正确引导学生,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

二、教材的选择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繁简和速度的快慢而很容易地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由于设备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是小学体育教材中较好的内容。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还可促进少儿智力、身高的增长,增强少儿心肺功能和胃肠功能。

三、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使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中,并大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动作。相信我能行,告别我不行。

运动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用跳绳练习的方法,并了解跳绳的知识、对身体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跳绳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心理健康目标:在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得到成功的喜悦。

社会适应目标: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

四、组织教法:

1、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我校的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学科整合课题,我在体育教学中把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科目都加入到课堂。

2、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我以英语对话的形式进行课堂常规,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准备部分先让学生进行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然后在动感的音乐下完成自编操,充分热身,为上课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而结束部分以悠扬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放松运动,陶冶情操、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目的。

3、由于跳绳的种类和方法很多,在安排课时,按照由单人——双人——多人——集体、以及短绳——长绳、单绳——多绳等顺序练习跳绳的各种方法。使同学的练习由简单逐步到复杂,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向新的目标挑战。然后让学生充分联想:用跳绳我们还可以做什么练习?并练习自己喜欢的内容。

4、将多媒体引入体育教学,通过动画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包括:跳绳特点、对少年儿童的益处和跳绳应注意的问题)。而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5、在教学中,我适当的参加各组的练习,加深了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让同学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最终在五个学习领域中完成水平二的教学目标,使每位同学在本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进步。

五、课的设计

准备部分:首先,在《地道战》的歌曲中,进行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在动感的《动画片》音乐下跟老师一起完成自编操,充分热身,为上课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

基本部分:1、让同学进行友伴分组,练习以前掌握的跳绳方法。同时,在电脑中查找自己想了解的有关跳绳的资料。包括:跳绳特点、促进少儿智力和身高的增长、增强少儿心肺和胃肠功能、对身体素质提高、练习跳绳时的注意事项和一些练习跳绳的方法。特别是对心肺、胃肠功能中,增加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在跳绳中,心脏的跳动和肺部的运动。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跳绳的方法,而且了解到了跳绳的相关知识。

2、通过多媒体进行猜谜游戏,导出一种长绳的练习方法——《闯三关》。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电脑的演示,然后进行分组练习,比比哪组学的快。然后,学生可以选择老师给出的跳绳方法练习,也可以自由创编练习,比一比哪组学的快?哪组的跳法最新颖?

篇2

关键词: 说课法;学校体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18-010引言

说课法是体育教学中常用来考评教学者教学能力的一种方法。说课法要求教学者在没有学生互动配合的条件下,利用简短的时间,将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措施等逐一演示出来,使评课者对教学者的教学意图有所了解,从而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笔者在数年的学校体育学教学中,深感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的必要性,因此在学校体育学教学中引入了说课教学法,以使学生教学基本能力得到综合培养。

1说课法对高校学校体育学教学的辅助作用

1.1 说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在学校体育学教学中,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体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仅靠理论教学,学生对这些实践性强的内容体会不深,理解不透,对学生日后的教育实习以及实践教学能力产生影响,高校学校体育学教学效果无法充分体现。在说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会、亲身运用,通过反复的练习,对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的时机、效果,教学组织措施的使用都会有切实的体会,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效果。

1.2 说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功,必须常抓不懈。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由于性格过于内向、害羞,不善于语言表达,在日后的教学中并不能真正发挥所长,教学效果不佳。有些学生登上讲台时过于紧张,声音发颤,语言表达词不达意,归根结底是平时锻炼少,语言基本功不过关。作为体育师范生,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突破的一关。很多学生通过数次说课练习,在人群中大声讲话,胆量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自信心增强,在教育实习中都有良好的成绩。

1.3 说课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对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的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在学校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教学技能进行了传授,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缺少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在说课教学中,学生要对教学目的深入理解,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对教学设计认真思索,对教学手段方法筛选运用,对教学组织严密设计,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量,也是学生各方面知识融汇串通的实践,有利于学生迅速提高。

2说课法在高校学校体育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说课法在高校学校体育学教学中的训练需要经过认真的研究,仔细规划,制定好实施的详细计划,逐步实施,不能操之过急。

2.1 第一阶段: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阶段该阶段的时间安排在学校体育学教学的初始阶段,侧重于对学生教学基本功—语言表达加以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向全班师生讲述生活故事、影评、读书观感等,题材、文体不限,时间简短,3-5分钟即可,锻炼学生的胆量及语言表达能力。

2.2 第二阶段:教学专项能力训练阶段随着各种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法、教学设计等知识逐渐传授给学生,说课的第二阶段可随之进行。如课堂教学了体育知识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即可组织学生对其中的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演练,发现学生在各种教学方法运用上的优点及不足之处,由教师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及时掌握该项知识点。

2.3 第三阶段:说课综合训练阶段该阶段应在学校体育学的教学接近中后阶段才开始,该阶段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同时对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有一定认识。在说课法运用中,首先让学生事先准备,提交说课稿,教师审阅,修改后,在全班师生面前进行说课练习。要求学生能将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教学主要内容、教学组织措施等方面通过10-15分钟简短的展示出来,体现学生对一节课的综合把握。

3说课法体育教学注意事项

3.1 说课教师要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如果说课教师没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较强应变能力,那么面对评委们的提问和置疑很容易“卡壳”。

3.2 体育说课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演示体育教学有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特点,如示范优美、动作刚劲的教师可以通过现场示范来代替过多的语言,动作本身就是无声的语言,是最好的“多媒体”。

3.3 不要忽略教学预计说课者对说课内容应该有一个预计,并作为说课的一项内容。预计中应包括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意外伤害情况、时间控制上的调整以及补救措施等。

3.4 说课整体要流畅,各个环节过渡要自然比如,“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下面我重点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接着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特色……”。

3.5 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说课的目的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然后再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应当明确的是理论来自实践,首先应抓实践,否则,说课的“理论依据”就便成了“纸上谈兵”。

4小结

说课法有利于弥补学校体育学教学中理论知识较多而实践运用较少的弊端,通过练习,让学生既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又能很好的把书本所学转换为自身所用,既克服了学校体育学教学中的单调枯燥,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学以致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建业.浅析启发式教学法及运用[J].中国校外体育,2011,(06).

篇3

一、精讲多练,创建特色

“说课”是体育教学由最初的“直觉型”转向以理论、比较、鉴别和指导的“科学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说课”是根据科学目的、内容、方式、媒介、心理环境结构(学生、教师) 和社会生活环境结构等,运用教育控制论的原理,对体育教学整个过程的构思与设计进行述说,使其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方式。“说课”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形成教学特色的一项重要措施。

不管是室内说课还是室外说课,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增强授课效果,使听课者对课程的全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一堂体育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精于启发引导,教师只要用20 %的“导”,为学生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指明方向,让学生积极参加80 %的“练”,思考、身体练习、识记、形成技能,讲为练服务,使学生在练习中完成教学任务。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提高教学质量。

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和身体发展的水平,以及学校的场地设备、器械和地区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只有找到教材要求与学生需求的结合点,才真正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促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优势互补,提高素质

1、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体育教学活动中讲究默契配合,要求每个教师要先有角色意识,明确自己在合作中的位置、作用,恪尽职守完成好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互补表现在说课过程中,其一要求教师各自讲述自己对大纲、教材的熟悉与理解程度,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艺术;其二要求教师说出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教法与学法指导,也要求教师阐明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持,对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大有裨益。

2、取长补短、发挥专长。

由于每位体育教师运动技术、技能和运动素养方面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体育教学也需要各种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所能、所专和所长,让教师承担他所擅长的教学的说课,发挥其所长。教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发挥出体育科组的群体优势,收到“1 + 1 > 2”的说课效果,给体育教学带来一派生机与活力。

三、提高自我,创新发展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讨教材过程中,涌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教法与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学法决定教法,教法转化为导法,导法渗透学法。

篇4

关键词:课程设计与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特色与创新

所谓说课,是指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解读,即对课程的理性思考和重新审视,主要包括讲什么、怎么讲、为什么讲三个层面。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属于课前准备的一部分,与课后的反思总结有所不同。说课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重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二是重在分析,说课不仅要摆过程,还要说道理。说课要把握要求,容量适当,立足于“课”,寓技于“课”。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

1 突出课程定位的明确性。课程定位要做到明确必须考虑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本校的办学定位,这属于课程定位必须参考的宏观层面,课程定位中要折射学校定位的核心理念,将学校办学精神在课程中巧妙渗透;二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属于课程定位必须参考的中观层面,专业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确立的具体依据,本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和综合素质要通过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来确定,结合岗位(群)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阐明每门课在课程链条中占据的位置和起到的支撑作用,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总之要做到课程定位的关系构架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性质明确。

2 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课程设计首先要阐释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从总体进行把握。课程的职业性是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具体反映,是课程的本色,职业性表现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岗位(群)任职资格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托,以岗位面向明确、任职要求具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3 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新课程体系改革强调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为一体,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虚拟实训或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真切感受职业氛围,在大量的反复练习中认同角色、磨练技艺。同时还要注重教学见习、阶段性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有机统一,单项技能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层级式推进。

4 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课程设计开放体现在实训室建设开放、教师队伍开放、课程内容开放、课程形式开放几个方面。实训室建设开放主要是要实现校企共建实训室,可以在学校建企业的实训室,也可以在企业建学校的实训室,以实训室为依托具体开展合作;教师队伍开放主要指人员的交流互派,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学校同时也可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逐步达到人员的良性互动,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整体素质的普遍提升;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指课程内容来自实际工作任务,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实际工作必备的技术要求,以第一线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零距离对接;课程形式的开放性指课堂不是唯一学习的场所,要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把课堂延伸到车间、工地、酒店、医院。

二、教学内容

1 内容选取的针对性。行动体系课程改革是对学科教学体系的划时代革命,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确立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教学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要求选取内容;二是要形成融技能培养、知识传授、价值观(态度)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内容;三是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对各种工位及技术要求进行深入分析;第二步进行人才需求分析,及时根据需求调整专业面向;第三步把本专业的各种工作任务整合为典型任务,在整合过程的同时对本专业的能力点和知识点建立体系;第四步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行动领域;第五步根据教学论和高职理念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第六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由新手到专家的子情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针对课程开发和构建的过程而言的,选取的内容是服务于未来从业的需要,指向性明确。

2 内容选取的适用性。内容选取的适用性既指选取的教学内容适应未来从业的需要,所选取的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息息相关,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又指选取的内容能够满足学校现有实训条件,便于开展实施。

3 内容组织的科学性。有了材料,如何进行剪裁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内容组织的科学性主要指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要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课程质量标准,同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一是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二是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三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合理设计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体现校外、校内实训及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

4 表现形式的先进性。表现形式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作为行动体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载体:一是教材及相关资料,具有齐备性、适用性、先进性和特色性;二是这些教材(含实训教材)及相关资料、教学资源库(含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导、视频、网络资源等),强调要有行业企业专家或专业人员参与编写;三是内容符合课程设计要求,能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三、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的前瞻性。教学设计的前瞻性指设计理念先进,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整合和序化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的要求,恰当采取工学结合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教学方案,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地阐明各种教学方法使用的目的、实施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在课程建设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时,特别要体现恰当与充分,必须满足教学实际需要的有效性。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由直观展示向内核揭示深化。

4 教学条件的共享性。一是教学队伍结构,教师师德要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队伍结构合理,比例恰当,即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合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合理,校内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合理。二是实训条件,分校内实训条件及校外实习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采用校企组合新模式,特别注重满足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能融教学、培训、职业鉴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于一体。校外实习条件安排科学,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局合理,数量适度,功能明确,管理规范,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教学效果评价反应的内容应是针对本课程的一个概括性的总体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评价及社会评价两部分。教学评价分为三个方面的评价:即校外行业企业专家评价、校内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校外专家评价主要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相关人员或本行业权威人士的评价,而不是本课程校外兼任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要有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部门提供的近三年学生依据评价体系所作出的评价统计;社会评价主要指本课程的社会认可度,一是学生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二是本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三是本课程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

五、特色与创新

课程建设的独创性。课程特色与创新点是指在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上的突破及独创性成果,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它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深层次的凝练和理念的提升,是对课程理念、教学模式内涵的高度概括。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能集“编”、“导”、“演”、“教”于一身的“说课”形式正悄然兴起,它能综合反映教师素质、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师教学业务能力。通过开展说课活动,不断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迅速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施起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 高效课堂

如今在各小学的放学时间,我们经常会在校门外看到这样一组画面:一群戴眼镜的“小博士”背着大大的书包匆匆走过,一些肥胖的孩子耳朵里塞着耳机不疾不徐地往家走去……我们禁不住会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份学生体质报告单表明,我国儿童的体质状况每况愈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深知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努力,也必须做好这件事情。

一个体育教师能做的是什么?那就是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打造体育“高效”课堂势在必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紧紧围绕这一点,努力打造高效优秀的体育课堂,也逐步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验同大家一起分享。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1.准备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生感到乏味、厌烦。在教学中,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

2.准备活动要具有小学特点。小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小学体育的准备活动应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小学生的准备活动应根据身体发育特点,以游戏或简单易学的动作为基本,再结合教材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3.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准备活动的结合。准备活动不只是做个游戏、做几节基本操。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准备活动是为主教材服务的,因此要有的放矢,使与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教材有关的肌肉群、器官以及各主要系统机能得到充分的活动。

二、灵活的组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1.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

2.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在六年级体操教学中,教师是通过“球体运动”来阐明常用滚动和滚翻的原理,并以此促进滚动技术形成的方法,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体操一例,随着课时的变化,教师可采用“看谁做得好”一类趣味性游戏或竞赛等,达到提高兴趣的目的。

3.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石

1.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反思。教师一定要树立专业化发展的意识,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及《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中的落实和体现,注重体育学科专业化知识与更新。学科专业化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教师要拥有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的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反思进行教研和改进,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2.打造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教师在思想方法、兴趣爱好、能力气质等方面各不相同,表现在教学工作中就有了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表现,只有在教学领域中善于总结经验、摸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独特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师应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其所长,发挥优势。在教学艺术探索上,既要虚心治学,又要勇于创新,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特长,打开教学思路。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创造性地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备课实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式,为祖国的栋梁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M]。

篇6

(一)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有些学生一开始就没有掌握好单词的准确发音,不能正确辨别一些容易混淆的音素,导致听不清也说不准。学生的词汇量达不到,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对于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不熟悉,都造成了听的困难,也造成了口语表达的吃力。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师平时授课语速较慢,学生形成习惯,当遇到正常语速或连读、重读、弱读等语音语调变化时,很难听懂。进行口语表达时,不能正确模仿其语音语调,说出的英语句子呆板、生硬,基本上是逐词逐句的翻译。

(三)受母语干扰严重

许多学生听到一些语言信息后,习惯于逐句翻译成中文,而口语表达时又习惯于逐句把中文翻译成英文,不能将语言信息转化为情境,不能直接用英语思维,影响了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英语就像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创造语言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加大听说练习,摈弃以教代学的观念。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

“磨刀不误砍柴工”。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让学生人人打好语音基础,不仅对听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于记忆单词也有很大帮助。从而让学生准确地发音,准确地听出信息。

(二)把听力和口语结合在一起练习

在听教材中的材料时,要“抱住西瓜再捡芝麻”;听句子回答问题时,要把题干和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听对话和短文时,先抓住主旨大意,让学生用简短的句子表述出主旨大意,然后再单句训练,让学生模仿其语音语调,复述所听到的句子。处理教材中的朗读材料时,先设定几个问题,然后再听,最后再模仿录音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材料或概括大意,这样就把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学生对于听力中的语速、语音语调等都能掌握,自己在口语表达时也能熟练运用。

(三)减少母语的干扰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原则,多创设听说的情境,多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表达思想,不断巩固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进行对话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如讲What do you want to be?这一句型时,I asked one of the students:“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The student answered:“I want to be a reporter.”接下来我转向他的同桌问:“What does your neighbour want to be?”在问这个问题时,我加重了does your neighbour的发音,这个学生意识到了我的用意,He answered:“My neighbour wants to be a reporter.”而且他在回答问题时也加重了wants的发音,回答得非常好。接下来我问第一个同学:“Why do you want to be a reporter?”He answered:“Because I think it’s an interesting job.”我又问他的同桌:“Why does he want to be a reporter?”同样我加重了does he的发音,He answered:“Because he thinks it’s an interesting job.”这样通过对话,不但训练了句型,还训练了人称和数的变化,既训练了听,也锻炼了说。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课堂上进行这种听说训练时,有些学生可能听不懂你的意思,或者在进行口语表述时出现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应以不挫伤学生积极性为原则,尽量忽略学生的错误,采取鼓励、肯定的态度纠正其错误,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增强其听说的自信心。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课堂上表现消极,英语课堂教学就会变成“一言堂”,枯燥乏味。

(四)坚持课前五分钟的Free Talk

篇7

一、舞台学说——导与演的关系

如果把讲台看作是一个微型舞台,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是导演,学生则是演员。高明的导演一定懂得如何精心布置舞台,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演员的表演欲望,懂得细心挖掘演员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演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演员在舞台上能够挥洒自如,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从而将演技发挥到极致。同样的道理,智慧的老师也应该像导演一样,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构建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动机,集中精力潜心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改变学生生命状态的“窍门”,从而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学习,以自己的天性、方式、思维、语言,自我选择,专注于学习,乐此不疲。有了“舞台”,教师的“教”就相当于导演的“导”,学生的“学”就相当于演员的“演”。学生“演”的效果好不好,取决于“两高”:一是学生的表演天赋高不高,这是基础;二是导演“导”的水平高不高,这是关键。因此,处理好“导”与“演”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何正确处理好“导”与“演”的关系?

1.转换师生角色,变“教师”为“导演”,变“学生”为“演员”。要处理好“导”和“演”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从内心里搬开横在师生之间的那张讲台,把三尺讲台看作是一个微型舞台,把自己当作是导演,把学生看作是演员。导演不是舞台的主角,而是幕后人员,不会随意跑到舞台前对演员指手画脚,更不会站到舞台上和演员抢占风头。所以,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就应该相信学生,做到在课堂上不和学生抢占风头,要沉得住气,要耐得住“动”。

2.精心设计导学案,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李炳亭先生关于教学的四个隐喻之一是:教学是1+3=5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即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转化,精心设计导学案是关键。一名优秀的导演在组织演员拍戏之前,一定会对剧本精挑细选,包括人物的台词都会字斟句酌,力求做到唯美。同样的道理,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演”,就要做到脑中有标(新课标),心中有本(教材),眼里有人(学生),认真分析学情,精心筛选训练题,设计出最优质的导学案,巧妙地将教师的“教”设计为“导”的形式,引导学生成功地开展自学、对学、群学,学有所获。

二、风筝学说——放与飞的关系

在高效课堂思想体系下,学习是什么 ?李炳亭先生作了形象而精辟地论述,他总结归纳出了关于学习的四个隐喻,其中第一个就是:学习就是做游戏。这种说法让我眼前为之一亮,使我想起了和孩子们一起放风筝的情形。其实,教学很像是放风筝。风筝飞得高不高,飞得远不远,除了风筝的制作好不好之外,最重要的还在于放风筝的人是否懂得放风筝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像是风筝,而教师就像是放风筝的人,学生的“飞”取决于教师的“放”。

1.选择合适的天气、场地——即创设好的学习环境。放风筝最好选择晴朗的天气,天气好,人的心情也格外舒畅,还要有微风。没有风,风筝飞不起来;风太大,风筝容易栽跟头。除了天气适宜之外,还要选择开阔的场地。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体验到学习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轻松、快乐,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合“放风筝”的环境。教师要慷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不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物”。教师还要尊重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敞开心扉与老师平等的进行知识和智慧地交流,师生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

2.掌握放风筝的技巧——抓住时机,收放自如。风筝能够飞上天,除了有风之外,还需要提线的牵引,因为断了线的风筝注定是飞不远的。这个提线的牵引在教学中就好比是教师的引导,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会形成“众鸟乱飞”的景象;反之,教师干预过多,又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碰撞,灵感就不会产生,学习就缺乏了主动性。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绝不犹豫不决;懂得该煽风时就煽风,绝不冷眼旁观;懂得该提线时就提线,绝不“放任自飞”。教师“放”的技巧越高,学生“飞”的能力就越强。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放手”和“引导”的尺度,既不“牵着”学生走,也不“弃学生于不顾”,这样教师的“教”才会游刃有余,学生的“学”也会水到渠成。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三、足球学说—— 抛与练的关系

教学是什么?李炳亭先生说“教学就是踢皮球”。一个优秀的足球教练,一定善于引导球员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鼓励球员发挥优势,督促球员弥补不足;一定擅长打造团队,充分调动所有球员的主观动能性,并激励他们勇于拼搏,乐于战斗,精诚团结,众志成城;一定能够立足于自己的岗位,保持好自己的角色,绝不会“越厨代庖”,跑到足球场上代替球员踢球……教师很像是足球场上的“教练”,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用自己的“教”来代替学生的“学”。学习必须是发生在学生身上,并形成学习情感的“经历和体验”。

1.坚持激励为主,增强学生自信。一名优秀的足球教练,他一定懂得激励比责备更能激发球员的斗志。因此,无论是在赛场外,还是在赛场上,球员总能感受到教练鼓励的眼神和激励的话语。有了教练的激励,球员才能在赛场上自信满满。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学生有了教师的激励,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因此,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一优点,这样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有哪些优点更能带给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优点给予真诚的赞美,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贴近。同时,教师也要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的缺陷或不足,并通过恰当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奋起直追,不断进步。

2.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一场精彩的足球赛,是所有足球队员团结协作的结果,凝聚着集体的汗水和智慧。因此,每一个球员除了自身的完美表现之外,还必须和其他球员配合默契。球员在球场如此,学生在课堂也是如此。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教育资源,学习的过程就是与人合作的过程。合作生出智慧,合作产生效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人合作的意识,并学会最大限度地与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收获最美的果实。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让合作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阶梯。

篇8

关键词:专题网站;B-SLIM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072-02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颁布后,高职院校英语教材、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教改等发生很大改变。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院校尝试将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采用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专题学习网站。其特点是:教学内容针对性强,资源丰富,师生互动形式多样,体现了网络学习的优势。

一、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听说课现状

生源少,规模小,学习资料少,特别是听说资料少,体现了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听说课的现状。据笔者对全国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师进行的调查,多数学校使用外研社《致用英语》听力和口语教程,及高教社《英语听力》《英语口语》通用教材。教材除配套录音带或光盘、教师用书外,没有其它参考资料。教师任务重,备课以教参为准则,钻研教材教法少。

对本专业学生的访谈及问卷调查显示:挣脱高考应试的牢笼,大部分学生学习愿望强烈,但因基础差,面对网上混乱的教学资源十分迷茫,提升听说能力提高欠方法。因此,开发一个基于课程要求和网络环境、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网站十分必要。然而,近年专题网站教学出现专题资源选取不当、教学设计水平不高、网站互动功能弱、教学活动单调、评价系统不完善等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1]为此,笔者探讨用B-SLIM教学模式来优化专题网站的建设。

二、B-SLIM教学模式

由加拿大著名第二语言教育专家奥兰卡博士创建的B-SLIM“Bilash’s Success-guided Language Instructional Model(Bilash成功语言教学模式)”,是在融合多家二语习得、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其教学环节共分为教学计划与准备、可理解输入、内化、语言输出、课堂评价等五个教学阶段。[2]在教学设计方面,强调“语言建架”,学习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对新知识和技能进行“同化”和“顺应”。其主要支撑理论有:

1.“输入假说”与7+/-2的记忆“组块学说”

B-SLIM中的输入阶段应用到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说”和Miller的7+/-2的记忆“组块学说”。“输入”理论强调:①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难度应是“i+1”;②输入必须是有趣的,密切相关的;③输入不是以语法为大纲的;④语言输入必须是大量的。这一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注重可理解性知识的输入,学生才能吸收并自由输出知识。Miller的7+/-2”组块理论则明确提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容量在5~9个组块之间波动。教师可据此对输入容量进行有效控制。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认知智能等8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B-SLIM在教学输入形式、方式上(视觉、听觉、韵律)多样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多方智能的协调,优化其组合。

3.“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使用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对B-SLIM的启示是,学习者的能力只有在社会和合作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得到逐步发展。要强调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教师随时给学生提供帮助。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部分。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协作应贯穿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意义的建构是最终目标。

三、B-SLIM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思维的启示

依据“输入假说”与7+/-2的记忆“组块学说”及“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选择专题资源时,应考虑:①学习资源的难易;②学习活动组织及其内容的动机激发;③学习任务顺序及步骤。设计教学内容时,每堂课的语言知识点输入必须是有趣的、密切相关的,选择的材料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在5~9个之间。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及时地训练,对新知识和技能进行组块化,对知识举一反三,扩充和提高组块容量。教学资源要考虑内容的顺序和教学步骤要适合学习者的理解需求,让学习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达到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同化”和“顺应”。选择的材料要考虑能否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多元智能。

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给网络教学设计的最主要启示,在于知识内化阶段,课程设计时要注意:①学生是认知主体,教师是主导;②协作学习及其过程的交互性设计。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和运用知识;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能将新的语言知识纳入已有知识图式中;学生任务、小组活动,使新的知识与旧图式逐渐达到平衡,构建新图式。

四、英语听说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原则

结构化知识、拓展性资源、协作学习平台和评价系统是专题学习网站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3]结合以上的课程设计思维及多媒体技术,遵循以下原则,建立较完整的网络化探究学习支持环境。

1.主体性原则

网站内容的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能力的拓展来选材。教学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活动中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其主体的构建。

2.自主性原则

教师和学生能利用多种检索方式,从融入教学目标、经验和策略等的巨大专题资源库中迅速得到自己所需资源。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变化进行资源重组;学生可据学习需要及自身特点,选择、组合学习资源,自主地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创造性学习。教师和学生能利用各种评价手段,测试和评价学习成果。

3.交互性原则

教学网站可提供实时在线的交互训练,学生可通过信息交流、参加讨论、即时测试等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师生交互、学生交互及学生与课件间的交互,进一步展开分析和探讨,协作性和研究性地学习,使传统教学过程得以有价值地延伸。

4.扩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专题学习网站资源丰富,但还是要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来不断地完善它。因此,专题学习网站的选题也应该具有较大扩展性和开放性,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开展,网站包含知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本文分析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听说课教学现状,提出进行专题网站建设的构想,并提出用B-SLIM先进的教学模式来指导专题网站课程的建设,以期能建设高质量的学习网站,为高职网络教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敏,李兴保.对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的调查与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4,(6).

篇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日语;听说能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牛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突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日语教学应注重语言交际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高职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问题。

1影响日语听说能力的因素

1.1学习兴趣不高,不够重视

学生学习兴趣不大、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很多学生只注重精读、语法、阅读等课程的练习,认为听说只是外语学习中的较次要的一个科日,从而人人减少了对听说方而的兴趣。并且咋一听都是学过的语法和单词,没什么可新鲜的,认为自己已经会了,只是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才会听不准,说得不够灵活。

1.2语言基础不扎实,对文化习俗了解少

人多数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词汇、句型和语法,却不能灵活运用,听不懂完全日语式的会话,以至于影响了听说能力。词汇量少,而造成对此单词的错误理解或难以理解,从而导致听力无法准确和顺利地进行。在语法方而,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日语的语序、暖昧表达,以及授受关系、敬语等的使用。除此之外,对文化的理解和渗透也是造成听说能力差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必须对所学语言的文化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学日语要多了解一些日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

1.3教师教学方法单调乏味,训练不足

传统的听说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使其成为单纯的接受者,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听说课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单调、乏味,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而且听说课的课时较少,单纯课堂上的训练和练习远远不足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2日语听说教学中的方法建议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日语语言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日语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对日语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日语学习环境,坚持用日语组织课堂教学,用优美的语音、语调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选用实用性、应用性教强的,比较生动、有趣的音频、视频内容,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同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使他们享受到日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持续饱满的学习热情

2.2增强学生对日语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日语听说能力

大胆开口讲日语是提高日语听说能力的重要环节。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克服害羞自卑的心理。教师应对他们多进行鼓励和赞扬,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师要巧妙地对待山于紧张、粗心引起的口误和小影响理解的错误应少纠正或小纠正,那比较严重,小纠正就会影响理解的错误应采取委婉的方式,小能打击学生开口说的积极性发现有严重地方口音的学生可进行个别辅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听说练习。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理解和识别能力后,会不断地自我纠正,使错误逐渐消失。

2.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听说能力是日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是衡量一个学生日语水平高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掌握了听说技能,刁一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如何掌握听说技能,首先要学会一些必要的语言知识,积累一定的词汇惯用句型,这需要大量的记忆、反复地模仿、练习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坚持晨读,背诵课文,坚持收听NHK的广播以及日语相关的音频内容等,积极参加第一课堂、外语角以及朗读、演讲比赛等日语有关的各项话动,从而使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学习日语

2.4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掌握常用的惯用句型,培养学生的听说技巧

决定日语听说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掌握词汇量和惯用句型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听说能力的好与坏因此,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和惯用句型越多,听说能力就越快越好,也能与日本人进行正常交流,所掌握的词汇和相应句子会脱口而出,并且学会多种听说技巧也很重要。听力练习可以分为精听和泛听,这两种方法是听力练习的根本。精听练习时给应用型本科学生不同题材的会话,要求学生们捕捉到每一个词、每一个惯用语,没有任何疏漏和不理解之处之后设定特定场合,进行情景对话练习泛听锻炼的是学生对日语的总体把握的能力,培养日语的语感,从严格意义上说泛听能力是建立在精听基础之上的

2.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日本文化知识

在提高听说能力过程中,仅依靠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即使听清了素材中的所有单词,也并小等于真正理解了素材内容的含义因此,在听说教学中,应加强导入有关日本文化知识。教师叫一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各种有关日本风俗习惯、生话知识方面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增加必要的日本文化知识,使学生同时获得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内容而且通过日本文化知识的导入,小仅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淑敏. 俄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J]. 科技展望. 2016(03)

[2] 朱爽.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培养浅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2)

篇10

关键词:课堂展示;行动研究;大学英语听说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1]为大力提高合肥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我们增加了听说课的比重,实行小班教学。课堂教学由以前的以听为主变为现在的听说并重,增加了大量说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法,教师提前布置和单元主题相关的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形式不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课堂展示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其他同学不能充分理解课堂展示的内容,从而影响小组活动的效果等。本研究拟采用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探讨如何通过策略培训将学生汇报或展示的内容更有效地传达给听众,使小组合作学习获得预期效果。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专业2013级新生的两个教学班,共91人,其中一个班45人,另一个班46人。小组活动为日常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划分小组时,由于授课对象是新生,以“自愿组合、合作愉快、就近方便”为原则将每个班的学生分为8个组,每组约4-6人,设组长1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行动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是“由课堂实践者就自己实践的某些方面开展的研究”[2]。其目的“不仅仅是描述、解释课堂教学……而是要引起课堂教学的变化与改进”[2]。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基本的研究过程可归纳为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3]。针对具体情况,我们将本研究环节细化为:发现问题,初步调查提出假设,确认问题行动和实施结果分析和反思。具体方法包括问卷、录音访谈、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思日志。

(三)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初步调查

新学期伊始,教师组根据教学单元主题结合学生的兴趣布置了相关的话题和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并向全班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形式不拘。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学生进行口头汇报的过程当中,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人说话或低头做自己的事,似乎课堂展示与其无关,只是汇报者自己的事。为此,笔者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听不清也听不懂同学在说什么;(2)这个话题我不感兴趣;(3)我觉得这有点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背背单词或看看课文。

2.提出假设,确认问题

基于以上调查,我们提出以下假设:(1)学生发音不标准、语速快、声音小;(2)汇报的形式和内容不足以引发学生的兴趣;(3)学生习惯了教师控制课堂、学生做笔记的传统教学法,不习惯听同学的汇报。

为验证以上假设,在本学期听说课第三单元展示课结束后,笔者对执教的两个自然班共91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课堂展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1)口语表达能力弱;(2)准备不充分,展示的内容不够充实,质量不高,语法错误多,有的学生只是简单收集、整理、拷贝和粘贴信息,不能激起听众的兴趣;(3)缺乏课堂展示技巧;(4)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意识。此外,笔者还发现许多大学生还没能达到熟练应用语言的阶段,过分依赖母语思维,母语的负迁移严重,在课堂展示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口头报告时主题不清、重点不突出、逻辑性和层次性差,上下文衔接不紧。因此,如何通过策略培训来提高小组课堂展示效果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3.行动与实施

(1)通过举办主题小讲座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以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Cotterall指出,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5],而元认知策略培训就是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规划和评价,使外语学习成为学习者自觉能动的认知活动[5],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是课堂展示策略培训的重中之重。

针对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所持的观望和消极的态度,教师通过小讲座阐述合作学习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课堂讨论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有趣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并提供必备的词汇和句型表达,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使他们逐渐适应合作学习,为保证任务高效、高质地完成,我们要求组长在第一时间确定任务流程和组员分工。小组展示采用小组自评(25%)、小组互评(25%)和教师评价(50%)相结合的评估方式,最后成绩记入平时成绩。要求学生建立小组学习档案,其中包括小组共同完成的展示提纲以及修改稿、每位组员的贡献及每位组员的反思日志。

鉴于大一新生自主学习意识较淡薄的现状,我们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定时检查任务的完成状况,同时,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任务完成的情况予以评分,并与平时成绩相关。

(2)向学生示范如何搜集和整合资料,从而形成充实的展示内容,提供英语常用的语篇结构的框架供学生学习和模仿,在准备过程中对展示小组进行指导

展示内容是展示的核心。针对展示主题不清、重点不突出、逻辑性和层次性差、上下文衔接不紧等问题,笔者制定了如下行动研究计划:提供英语常用的语篇结构的框架供学生学习和模仿;从网上找一些PPT,让学生对比,使他们了解结构一致、措辞整齐的语言更容易理解和记忆[6];然后给学生示范和讲解如何做到语言简练、结构和措辞整齐一致:使用关键词或短句;采用平行结构使语言结构和措辞整齐一致,如关键词的词性一致,都使用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短语等。

对展示小组进行指导,每个单元的课堂展示活动安排如下:集体制作好的PPT提前一周发到老师邮箱;老师收到后提供书面反馈,小组成员修改;修改稿再发到老师邮箱,老师和小组成员约定时间面谈,并进一步修改,定稿后进行课堂展示。

(3)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语音和展示技巧培训

课堂展示的效果受语音、语速和观众互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第一次展示前,教师简单介绍个人陈述、对话、情景剧、讲故事等形式,但学生多选择熟悉的个人陈述为展示形式。展示后,他们在问卷中指出“展示形式单一,不能引发兴趣”。第二次展示前,详细讲解各种展示形式的优缺点,展示形式适应展示内容的方法,并对每个组予以个别指导。这一次展示时,形式明显丰富,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展示组与听众缺乏互动,音量小,语速快和语调平淡等,于是,我们利用课堂录像和大学生演讲比赛优胜者的录像与学生分析探讨音量、节奏、眼神交流等展示技巧。

(4)课后通过电子邮件共享培训资料并讨论

4.评价(结果分析)与反思

一学期的行动研究结束后,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一是课堂展示的效果,二是此次行动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课堂展示的效果

通过笔者的观察和学生的问卷以及反思日记可以看出,这次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首先是学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开始的观望、不以为然、只关心自己的展示到后来的认真观看其他同学的表现、热烈讨论并积极参与。第二是英文语篇的组织能力增强了。最初,学生会将搜集到的英文原文拷贝,然后直接大段地粘贴到PPT上,做展示的时候照读,而且往往读得非常快,观众既听不清,也没时间看完PPT上的密密麻麻的文字,结果是展示结束了,观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有的小组过度追求简洁,PPT上干脆只有图片和孤零零的几个单词。有的小组追求内容全面,结果主题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次次的尝试、修改,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学期末时他们多数都能较好地按英语思维模式合理安排内容,做到主题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晰、语言简练、措辞一致。第三,小组档案袋的使用有效地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度和反思能力。

(2)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语言知识的学习效果。小组课堂展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专题语言输入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但是,在第三次展示结束后的录音访谈中,有学生提到虽然他们确实在展示中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心理素质,但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他们很少会去看各组发到公共邮箱里的展示文稿和相关资料。

其次,要增加个人评估的比例。目前评估主要是以小组评估为主,对个人评估少,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虽然承担任务少,但获得的分数与完成任务多的同学相差无几。因此,日后评价有必要加大个人评估比例,并将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

总之,行动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反思性实践行为,在本研究环节中,我们发现要想改进教学实践,教师必须及时总结反思学生展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寻求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对策,进行下一轮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够获得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

[2] Nunan,D.&K.M.Bailey.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A Comprehensive Guid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17,227.

[3]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2.

[4] Cotterall,S.Readiness for autonomy:Investigating learning be

liefs[J].System,1995,23(2):195-205.

[5] 任庆梅.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基础英语教学

效果[J].山东外语教学,2003,(4):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