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2 20: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调查核实情况
经过与县森林公安局、镇深入林区开展的排查摸底,镇村确实存在盗伐集体商品林、滥伐个人所有的自留山、责任山林的现象确实存在。2014年至今镇、镇共受理并办结林业行政案件90件、罚款8.23万元、没收违法所得0.04万元、没收木材60立方米,办理刑事案件2件、治安案件1件。其中2014年截止目前已查处镇村林业行政案件5件、刑事案件1件、口头警告1人。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是由乡镇村组负责管理的集体林,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管护人员形同虚设且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得罪人的思想,导致集体林、自留山、责任山管理失控。
二是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已分山到户,原八十年代栽植的商品林已到轮伐期,加之我对木材采伐利用控制较严,但受经济利益驱使,部分村民变相出售或滥伐自家自留山上的林木现象十分严重。
三是市场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成都地区木材可以自由买卖,木材价格高加之漩映地区临界都江堰市,交通便利,特别是地震后村村通水泥路,部分林区也修通了水泥路,这在给农户带来快捷交通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偷运木材提供了便利。
四是在该地区,一些微型面包车主受利益驱使,偷拉盗运十分猖獗,部分面包车主甚至结成团伙作案,采取盯梢、跟踪等方式掌握森林公安、巡山护林人员行踪,逃避打击,藐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蓄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五是打击力度不够。近年来,县环林局与县森林公安局对该地区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多次组织开展专项打击活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依然突出。一是通讯手段现代化,违法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强,有效打击难度大。二是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林业行政执法处罚力度小导致违法犯罪成本低,林业行政执法的威慑作用不强。
三、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是开展全面的清理工作。通过到重点林区现场查验登记造册,落实权属所有人;通过走访群众,了解盗伐滥伐情况。
二是县环林局、森林公安局行政执法队伍加强路巡路检工作,从运输环节堵截非法运输。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森林管护和宣传引导工作。一是国有林森林管护人员,在对国有林进行管理的同时,协助镇、村两级做好集体林地的管理工作。二是村集体管护人员应充分掌握其管护环境,做好管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各乡镇人民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听取护林员汇报巡山管护情况,发动群众积极提供违法犯罪线索,切实加强源头管理。同时,将护林员工资与监管工作挂勾,纳入考核后依据工作开展情况发放工资。三是各乡镇和村组要在村民大会(或户主大会)上宣传《森林法》、《省集体林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做到家喻户晓。
(二)整合力量集中整治。由县人民政府统一协调安排,落实部门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多措并举,形成合力,集中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或政策,着重对林区的乱砍滥伐、偷拉盗运、乱垦、乱占林地行为给予严厉处罚。
篇2
一、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情绪管理
情绪心理学家斯托曼将情绪定义为感受。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一般是指某一情绪发生的频度和强度过度时,引起情绪之间、情绪与认知及人格适应性的冲突,并加重负性情绪的反应。[1]大学生情绪管理即对大学生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而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情绪沾染了网络的色彩而具有新的特点。
1.从众性。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趋向成熟的阶段,中学时代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和相对单一的生活目标(高考)让他们对具体事件的分析和理解相对片面,也相对简单。当网络更是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爆炸时代带给他们铺天盖地的信息,其中,网络舆论尤其是对热点事件的评判最易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大学生由于认知评价的片面性和社会阅历的缺乏而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导致大学生情绪具有从众性的特点。
2.起伏性。因为大学生情绪具有从众性的特点,所以当外部的情绪导向发生变化,他们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化。而网络信息量庞大而迅疾,网络舆论的导向会随着信息的充分披露而产生快速反应,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舆论导向的波动时,观点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而由于大学生的情绪反应比较强烈,他们对外部的刺激格外敏感,因此网络的介入令大学生情绪的起伏性更加鲜明。同时,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又极易影响周围的同学,从而使情绪的起伏性更具普遍性。
3.极端性。如前所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未成熟,尚处在青春期的他们看待事物很少能做到客观公允,甚至有些极端,所谓的“愤青”就是对他们之中较为极端的人群的称呼。而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网民的言论常常具有非常鲜明的感性色彩,他们会基于自己的主观倾向做出忽视客观事实的判断,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则令大学生们很容易接触到一些极端言论并为其所影响,这种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使得极端性成为更多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二、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手段。
网络日益普及,网络舆论则围绕社会事件和公众言论,普遍存在于网络空间,因此,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主要接受群体之一,其情绪表达方式深受网络舆论的影响,流于简单、直接,传递观点时缺乏责任感。网友在发表言论时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容易情绪冲动,对事件缺乏客观、理性的判断。同时,互联网管理的疏缺和匿名性也导致网络舆论中不乏无端的谩骂和不当的引导。很多网友在跟帖中并不能对事件理性分析,而是对不同观点横加指责,甚至恣意发泄情绪,而很多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道听途说、奇谈怪论在网络上并不鲜见。此外,网上还经常出现附和他人意见、缺少分析与判断的所谓灌水帖。当网络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互联网的生存状态必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表达的方式。
在这样的情势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则可以在引导的过程中,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社会活动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甄别网络舆论的精华与糟粕,理性对待网络舆论对社会事件的评析,不从众、不盲目,形成自己的判断与想法,变冲动为理智,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产生积极健康的情绪。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应当成为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手段。
三、高校校报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得当,势必能够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成效。
作为高校的主流媒体,高校校报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当网络媒体迅猛发展,“议题设置”不再是大众媒体的专属特权,民众可以随时随意将自己的“议题”在网上,任何事件都可能在网络的助推下成为社会热点和舆论焦点,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对校报传播的单向性提出了挑战,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也对校报传播的滞后性带来了冲击,作为传统媒体,校报必须面对这样的窘境,但是校报并非无能为力,校报相对于网络媒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校报的权威性高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鱼龙混杂,不少网络媒体还缺乏作为大众媒体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心,不仅大大损害了网民的利益,更是导致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的丧失。高校校报则不然,作为学校党委的机关报,校报承担着校内信息的重责,校报宣传的事件客观真实。而校报在校内的普及度很高,因此,学生常常通过这个渠道了解校内发生的重要事件,权威性提升可信度,学生普遍认可校报这个传播平台。有了信任的基石,校报便可以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上有所作为。对于网络舆论聚焦的社会热点事件与现象,校报可以围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深度报道,正面引导。
2.校报内容的针对性强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受众广泛,因此网络舆论必定观点交汇,百家争鸣,不可能为大学生厘清正确与谬误,更不可能为大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校报则不然。在某种程度上,校报亦承担着育人的职责,也是为学生服务的工具。面对网络上扑面而来的各类事件、各种评论,校报会根据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和教育导向选择适合的内容加以刊载。对于一些颇具普遍性的现象,校报会结合校园里的真实事例采写新闻,使社会热点更加贴近大学生,也让大学生从身边的故事中有所思,有所得,比如考碗、村官、蚁族等等。
3.校报的易读性优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必须依托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传播信息,缺少这些工具,受众便不能从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网络舆论也不可能影响受众。在大学校园,电脑并非全面覆盖,手机上网也往往局限于QQ、人人网、微博等交友、聊天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舆论的传播。校报则不然,纸媒体便于携带,方便阅读。此外,网络媒体具有无限延伸的空间,能够容纳庞杂的信息,受众淹没其中,不知主次,校报则规避了这一缺点,有限的版面要求内容精要、具有可读性。因此,校报的易读性远远胜过网络媒体。
既然校报相比网络媒体有优势,那么校报可以也应该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校报要有占领校园舆论主阵地的意识。对于纷繁的网络舆论,校报要及时传递主流信息,经常清洗非主流信息,加强政治观的引导;校报要倡导奉献,教会感恩,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校报要介绍新鲜的教育理念,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科学精神的引导;校报要营造人文气氛,提升学生个人素养,加强人文精神的引导;校报要宣传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加强就业观的引导。
其次,校报要有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举措。相比社会报刊,校报版面有限,校报必须精选稿件,使有限的版面发挥强大的作用。除了及时报道校园重大事件,宣传学校中心工作,校报要选取校内先进典型,树立榜样,营造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进取健康的人生目标,抵挡不良的网络舆论的攻击;针对网络热点话题,校报要从各种观点中辨析是非,选取适合大学生的角度加以分析,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借力打力,使网络舆论为我所用。
校报既不能完全独立于网络之外,也不能完全被网络所同化,而应该在正确认识网络对舆论宣传的作用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校报网络版的作用。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大数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25
随着我国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移动智能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也越来越普及,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工具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相关部门如何快速收集网络上的舆情信息,跟踪事态变化,及时向有P部门通报,是新形势和新环境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网络上承载的信息和数据越来越多,给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网络舆情信息相关部门可以从网上海量的、多样的信息中迅速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如何浓缩并解读海量的信息,提高舆情数据的研判能力是大数据环境下舆情分析的重要挑战,大数据技术将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从目前研究舆情的文献来看,舆情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社会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分析、大数据舆情分析三个阶段。Facebook、推特、微博等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掀起了研究网络舆情的热潮,Nathalie Henry通过推特获取了2012年法国大选中网民情感取向数据,并对大选结果进行了预测,证明社交网络媒体确实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喻国明(2013)在文章中指出网络舆情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简单粗放的研究阶段和当前海量的网络舆情研究两个阶段。孙帅(2014)等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探求网络舆情的进化规则,创立了网络c情变化发展的分布模型,并且发现其适应的分析方法。李弼程(2010)等人创立了多种网络舆情的姿态分析模型来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判断。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特点、新变化,将大数据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工作中起的重要支撑作用,既可以推进互联网现代化的治理,还可以提高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2大数据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用
应用在网络舆情的大数据技术有很多,目前比较成熟的是Apache 软件基金会提出的 Hadoop 分布式计算系统基础框架。框架包含多个大数据技术开源项目,相关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计算模型(MapReduce)、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数据仓库工具Hive和分布式数据库 Hbase,其中对大数据网络舆情分析起着关键作用的是MapReduce。Hadoop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MapReduce模型实现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监测、分析以及舆情的趋势分析、跟踪预警,从而提高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还可以有效利用与管理硬件资源和存储资源,提供更高的数据存取能力。Hive可以快速查询数据、挖掘数据并迅速建立索引。基于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数据库Hbase的使用,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数据实现分布式存储。
传统的监测工具、方法和流程难以处理现在海量复杂的网络舆情,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技术因其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存取效率极高、灵活的应用平台能力以及可以通用的硬件系统诸多良好的性能,可以在海量数据的环境下完成舆情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及突发事件预警支持、舆情信息报告等工作,满足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相关工作的高标准和高要求。Hadoop是当前学术科研界和企业实务界用来解决大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的主流技术,更加缩短了数据处理的时间、降低了综合成本。
3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31前期:搭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
搭建具有公信力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该平台应同时具有网络舆情宣传、评价、报告和处理等功能。通过平台,我们可以及时收集、跟踪网络热点问题,第一时间研判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在收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传播、处置信息;及时反馈处理的舆情信息、作出评价并定期舆情报告。通过平台,可以有效地掌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
32中期: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不仅适用于事件舆情的前期爆发阶段,也适用于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其他阶段。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可以把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疏导,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减小影响,并防止事件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33后期: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事后体系
善后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里必要的步骤,主要协助舆情相关部门恢复网络的正常秩序,防止或控制此事件舆情再次发生,为以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理提供经验。所以,事后体系应该包括对现有处理方案的评估、总结和舆情数据库的建立。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数据库,便于以后及时查阅、完善网络舆情的事后体系。
4结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目前来看,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网络舆情分析算法、舆情监控系统的研究,对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相关的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还不能满足现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需求。确实,现在网络舆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情报方面的工作,但是加入大数据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从定性的方法慢慢变成定量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总结了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的应用及应对策略,展望下一步研究可以从可视化方面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解决网络舆情问题。
参考文献:
[1]Jennifer Bachner,Kathy WHillAdvances in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Attitudes Research:The Policy Studies in New Zea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2014,23(1):45-53
[2]Nathalie Henry,Jean-Daniel Fekete,Michael JMcGuffinNodeTrix:A Hybrid Visualization of Social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12,46(3):1302-1309
[3]喻国明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2-9
[4]李艳灵,李刚大数据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J].网络通讯与安全,2015,15(11):14-15
[5]汪可大数据路径下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张宁熙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5,35(6):38-42
[7]张倩大数据在突发事件政府决策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73-79
[8]孙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9]李弼程,林琛,郭志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2010,29(7):54-57
篇4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应对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网络舆情应对现状
纵观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已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社会舆论格局,促发了网民的权力意识觉醒,但网络舆情的负面因素依旧存在,对社会发展造成威胁。政府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网络舆情工作高度重视,但仍存在着应对不及时、应对不主动、监管无序化、问责不到位等问题,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维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思想认识来看,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认识欠全面。
一是对网络舆情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正面回应不够。有的片面认为网络是年轻人的娱乐工具,有荒诞低俗甚至“很负面”的东西,所以在工作中仍按传统工作方法和模式行事; 有的对网络民意的关注往往停留在“高点击率”、“高关注度”、“大量跟帖”、“群体性”之类的问题上,而除此之外大量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理;有的是对网民反映的问题,特别是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等问题,不择手段地进行“删帖”,甚至一味排斥、打压,不少网络举报人因此获罪,使一些网民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了网上举报的积极性。二是视网络舆情为民意的全部,对网络舆情过度依赖。盲目迷信网络舆情功能的强大,要求对网络舆论全面放开,不加干涉,听任网民发表观点,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网络舆论失控,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舆论混乱。
(二)从管理体制来看,“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实行中存在不足。
我国现行的网络管理体制是“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即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同时参与,中央、省属、外宣媒体都参与地方网络市场的竞争,使得整个网络媒体结构多元化,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化,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齐抓共管的现象,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重复搜集、分散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而且在机构设置方面,某些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不够健全。首先,虽然某些地方政府部门都设有网络舆情监测中心、站点,但很少设立应急机构,所以发生突发事件时常常由于准备不足而应对迟缓。其次,设立的机构间还未形成完整对接的严密规范的系统,内外协同联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区县以下的网络舆情监管站点有虚设形象,从监测人员的配备到其文化素质及政治敏感度等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还达不到现实要求。
(三)从机制运行来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不系统。
网络舆情信息的庞大、变化的突发及影响力的强大加大了政府应对工作的难度,要保证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就目前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来看,虽然在实践的基础上已逐渐对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整个工作机制还未达到系统化的要求,如存在工作流于形式,人为因素作用较大;缺乏主动引导,依旧采取封堵舆论的方法;缺乏应对预案,透明性不高、应对失当等问题,使党和政府经常处于被动和被质疑的局面。
(四)从法律制度来看,网络监管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对互联网的立法还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等,它们的颁布对我国网络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法规较零散,不够系统,有些法律较为陈旧,已无法应对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缺少外在的法律约束不仅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身处网络群体中,“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助长了网络暴行的蔓延。
三、实现网络舆情科学应对的对策
(一)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理念。
首先,增强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产生媒介信息的能力。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政府官员需要学会运用官方网站、媒体网站、网民留言板、官方机构或官员个人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手段,进行信息和意见沟通。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成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职责要求,使网络成为了解世界、掌握资讯,科学决策、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平台。
其次,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一要强化占领舆论阵地的责任意识。各级政府官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发挥政府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的政治优势和思想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正面宣传,扩大主阵地的影响力。二要强化把握舆论导向的责任意识。政府要努力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占领网上新阵地,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多样化的思想热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意识形态。三要强化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意识。政府官员要利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解决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
(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
1、实现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科学化。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常态,各级政府应该设立网络舆情常设机构来保证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常规性与延续性。从长远发展和管理需要来看,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常设性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进行垂直管理。而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需设立网络舆情应急机构。它是在其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临时机构,由宣传部门、职能部门、公安部门、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办公厅等成立领导小组。另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和问题,还应组织成立“顾问团”。为避免出现应对失误,可聘请权威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公共危机处理专家等组成“顾问团”。
2、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
跨时空性是网络舆情与一般社会舆情的重要区别。网络舆情可以瞬时由一点辐射到地域上处于极度分散的广大受众,从而引发舆论狂潮。因此,政府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就要努力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体制内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应在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信息共享及部门间协同工作体系,以便统一调度应急所需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权力资源和经费资源等,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政府需做好更多行业和网民自律的宣传,通过政策和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为其提供保障,最终形成“网络主导、官民联动、上下互通、快捷通畅、条块结合、密切协作”的立体式、全方位网络舆情快速反应体系。
(三)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1、建立完善的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研判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关键环节,需要确定一套科学的研判流程。这包括:初步筛选--深入分析--综合判断--报告写作。初步筛选,即要将预设的目标舆情或热点舆情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来。主要通过建立归类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和图表呈现的方式来筛选。深入分析,即探究这些有价值的舆情的生成发展规律,找出其信息来源、传播路径、利益诉求和网民参与动因等,分析舆情走势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综合判断,即结合初步筛选与深入分析的结果划分舆情危机等级,提出方案。报告写作,即通过对网络舆情定性与定量的判断,最终要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报告,做出规律总结和研判结论。只有确立严谨的研判工作流程,才能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
2、建立系统的预警机制。
首先,根据研判结果确定预警等级。将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划分为:非常态的轻警告(IV级,蓝色)、警示级的中度警情(III级,黄色)、危险级的重警情(II级,橙色)、极度危险级的特重警情(I级,红色)。其次,建立预警组织体系。一是建立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与纵向体系。相关的中央到基层的各工作网点,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使预警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建立政府到公众的立体体系。政府是预警的主体,社会中介组织是沟通与反应民意的重要组织也可承担预警的责任,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或理论支持,而社会公众是网络舆情最初感知的社会主体。三是建立网上到网下的双层体系。在预警工作中,既要密切关注网上舆情的发展变化,也要通过了解网下社会的动态,适时调整方案,提高预警能力。
3、建立完备的引导机制。
政府需实现引导途径多元化。通过借助网络发言人、网络留言板、官方机构与官方微博、网络评论员等进行舆情引导。具体注意事项:一是完善网络发言人机制。借鉴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和制度,坚持“说明大事,说细实事,说透难事,说清坏事”的引导原则。二是制度化回复与办理网民留言。成立固定的工作机制,明确办理机构和流程;组建网络留言督办处,真正做到“件件有回复,件件能落实”。三是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过硬的网评队伍,是将网络舆情引导好的重要组织措施。
4、建立高效的处置机制。
首先,实现案情处置程序化。通过科学的计划制定,完善的部门协调,充分的人财物保障,可将网络舆情案件的处理从非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变成程序化的决策过程。这有利于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其次,加强对相关官员的问责力度。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要求,对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中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政府官员进行问责。最后,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后,要对危机情进行系统反馈和评估,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以不断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
(四)加快推进网络监管法制化。
1、尽快制定一部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监管法》。对网民正常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界定,以规范其信息识别、、传播等行为,切实保障其正当的权利;对网络平台、网站、网络中介的职责进行合理的规范,加强对微博、社区网站等的有效管理;对政府监管的职责、监管的标准和方法作明确的界定,使政府互联网监管规范化。
2、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和补充。凡现行法律体系中与互联网相关且仍然适用的,应当保留;对已经不再适用的,应及时予以废除、修改和完善;凡现行立法不能涵盖的事项,要进行补充立法。从而形成一个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行业自律规范共同构筑的我国信息网络安全规范体系。
注释:
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7-148.
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期待在法制监管“度”上展现智慧. http:///2010-12/16/c_12888614.htm.
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6.
篇5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36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43-04
Study o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Emergenc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Chen Qian Chen Qia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d some intensive research o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emergenc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university emergenc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which include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echanism,event judged mechanism,resource mobilization mechanism,event tracking mechanism and recovery mechanism.Then it did some intensive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of each sub-system to make the response mechanism valuable.
〔Key words〕emergency;internet public opinion;response mechanism
1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概念界定
网络舆情研究的兴起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学者对网络舆情的内涵、诱发因素、演变机理、预警与引导都有相应的研究,尤其在其内涵方面已经形成初步共识,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刘毅[1]和曾润喜[2]的观点,即网络舆情的本质是网民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的集合。在网络舆情概念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展开研究,包括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片面化呈现[3]、演变机理[4]和应对机制[5]。然而却少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该如何回应,也没有构建具有实践价值和普及价值的回应机制,理论的缺乏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影响的广泛性和地位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笔者则试图在此领域有所突破,尝试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结合刘毅以及曾润喜对网络舆情的界定,笔者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定义为网民在与具体高校有关的突发事件的刺激下形成的并通过网络传播的具有倾向性的态度、意见、以及情绪的集合。与普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同的是,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客体是高校内部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与高校个体有关的突发事件,此类事件发生后,高校的名称往往成为网络信息标题的核心标签,网民态度和情感的表达也以高校为中心。
2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构成
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各种力量的互动推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放大效应与聚焦效应的联合作用增加网络舆情的穿透性和破坏性,群体极化效应的启动则易使网民最初带有倾向性的观点走向极端。处于舆论中心的事发高校必须采取措施对舆情走向加以引导,以避免网络舆论引发的蝴蝶效应所带来的损害。事实上,围绕事件本身展开的评论所具有的倾向性反映着网民的某种诉求,如对高校学术造假的声讨便体现网民对学术道德的捍卫,对道德价值体系的维护。学术造假当事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后,网络舆情也开始进入衰退和消解状态。然而诉求的多元性以及网民参与动机的差异性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对当事人或者当事行为的直接处理往往并不总是能满足网民的诉求,必须建立系统的回应机制来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正如塔罗和蒂利所指出的那样,机制是有着明确界限的重大事件在各种不同条件的作用下,以相同或极其相似的方式,使特定的一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那些经常重复发生的具有因果关联的机制链的组合和作用推动着事件的发生和发展[6]。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主要有以下部分构成:(1)信息汇集机制。互联网去中心化以及匿名互动的特性打破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网民只要愿意就可以通过发帖、转帖、跟帖以及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网民都是记者。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相关信息都能够在网络社会得以呈现,要响应这些带有诉求的信息就必须对其进行收集。(2)事件研判机制。主要对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如议题的性质和网民评论的趋向等。(3)策略选取机制。根据对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所得到的结果制定和选取针对性的策略以提高回应的效果。(4)资源动员机制。资源动员是回应策略得以实施的关键,资源动员的程度直接决定事发高校对网络舆情回应的成效。(5)事件追踪机制。通过资源动员将策略实施后,必须对网民的反应予以追踪,最直接的就是时刻关注网络上与事件相关的帖子、评论以及新闻的情况。当网络舆情不仅没有呈现消解趋势反而更加激进的时候,则要再次启动信息汇集机制、事件研判机制、策略选取机制以及资源动员机制。反之,则启动事后恢复机制。(6)事后恢复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尤其是网络舆情的形成使事发高校内部生态平衡受到干扰,如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和学校声誉遭受的损失,必须采取措施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回应机制的6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示意图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Feb.,2012Vol.32 No.23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运行
3.1 作为回应基础的信息汇集机制运行
信息汇集机制是整个回应机制运行的基础,其运行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整个回应机制的效果,也决定着能否成功消解网络舆情。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相关的信息便会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在网络上,尤其当事件超乎网民意料的时候。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扩散的催化剂,它们的介入使事件信息扩散到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引起网民的激烈讨论,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私人博客、社交网站以及聊天工具等都成为信息的载体。信息汇集的主要工作就是关注和搜集各类载体上承载的信息和评论。事发高校内部师生员工对于事件本身的态度和意见也是信息汇集的重要部分。两类信息的汇集路径是有所区别的。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的原则。数量上主要由两支工作队伍来保证。面向校外传播载体的舆情核心团队,由校党委宣传部、新闻学院专家学者以及校舆情信息中心成员(如果事发高校未成立舆情信息中心,则可以将学生组织中负责宣传的人员纳入其中)组成。主要负责从网络海量信息中搜集与事件有关的信息,对于网民关注的热帖以及热门议题、各网络媒体以及知名博客的报道和评论要重点搜集;面向校内的舆情协助团队,由辅导员和主要学生干部构成。通过学生会干部监测学校BBS的动态,搜集在校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通过辅导员和班干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舆情协助团队所搜集到的信息要及时上报至舆情核心团队以作汇总。质量上主要强调的是舆情核心团队要对所有的信息按某种方式分类汇总,如日期、帖子的关注度,网络媒体报道的倾向等,从而提高事件研判机制的运行效率。
3.2 具有导向功能的事件研判机制运行
事件研判机制的运行以信息汇集机制所搜集到的信息为依据,研判的结果对网络舆情回应策略的选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件研判机制的运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鉴别,将歪曲事实甚至虚假捏造的信息单列出来,并判断信息的发出者是网络媒体还是网民个体,分析信息发出者的动机,将蓄意制造混乱的网民或者网络媒体与由于缺乏完整信息而产生误解的网民或网络媒体区别开来,从而为回应策略的选择提供支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舆情核心团队专家学者要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原始材料中梳理和提炼出对回应策略选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从已有报道中发掘各大媒体的立场,找出对事发学校持中立尤其是支持态度的媒体;对网民的评论进行深入研究,观察是否出现网民评论泛化的现象,即网民的评论是否已经超出涉事高校本身而扩大到其他层面;对已有的主要议题和热点评论进行分析,总结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找到解决事件以消解网络舆情的关键症结所在;形成研判书面报告。研判报告要突出重点,重视关键节点,要预测舆情走向以及事件发展的态势,从而使得回应策略的选取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
3.3 决定回应方式的策略选取机制运行
策略选取机制主要是根据事件研判的结果以及高校拥有的资源状况选择合适的回应策略,不同的策略对应不同的回应方式。笔者通过对已有案例的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为避免受到过多的关注通常采取实质性的回应方式,即处理行为的实施者并积极满足回应对象的诉求。如2010年3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书记车轧女记者事件 被媒体曝光后,武昌分校领导4月2日便召开董事会紧急会议,免除陈定友(行为实施者)职务,亲自向报社记者道歉,并对记者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武昌分校对事件的回应方式充分满足了报社、网民以及问题最初反映者三方的需求,从而避免了因网络舆情的极端化发展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武汉大学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教训也使得实质性回应备受重视。武汉大学在处理张在元事件的过程中主要以法律为依据对网民和网络媒体的质疑进行被动型回应以化解他们心中的不满,由于解聘张在元的行为事实上是合法的,张在元家属的诉求便被武大所忽略,形式型回应也被武大所采纳,从而导致其面对道德指责的无力,事件相关网络舆情也不断走向并对武大造成较大困扰和损害。其实回应的方式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华科武昌分校与武汉大学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所取得的截然不同的效果与他们策略的选取息息相关。武大在张在元事件中的被动局面便是策略选取的失误造成。策略的选取要遵循以下原则:效果最大化原则。所采纳的策略应尽可能满足主要诉求主体的需求以消解其对学校的负面情绪,使得诉求方对学校的认知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消解网络舆情,将学校遭受的损害降至最低;信息完备原则。主要是指学校在选取回应策略时要将事件相关信息尽可能完整的呈现在公众和媒体面前,避免其以爆料的形式出现而引起网民情绪的剧烈波动并最终致使学校处于被动地位。例外的是如果学校在对事态发展趋进行势判定后发现信息完全呈现会造成严重影响的话则要慎重考虑。前瞻性原则。所采纳的策略应该考虑网民和网络媒体未来可能的关注点,以将其消解在襁褓中。
3.4 决定实施效果的资源动员机制运行
资源动员机制是策略顺利实施的关键。从广义层面看,信息汇集机制的启动便可以视为资源动员机制运行的开始,此时资源动员机制发挥的是辅助作用,支持信息搜集工作的展开。而笔者所探讨的主要是作为回应机制核心组成部分的资源动员机制如何运行。资源动员机制主要由“内聚动员”和“外扩动员”[7]两部分组成。内聚动员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学校内部的积极力量尤其是学生群体参与到策略实施中来。高校学生的爱校热情在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活跃于各大网络论坛的学生群体能够及时发现事件信息并及时进行回应,他们的自组织回应能够降低学校的官方色彩从而使信息具有可信性和易接受性。学生群体的参与甚至能够直接消解正在形成中的网络舆情。在2010年8月份发生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招生门事件 中,浙江学院并没有对事件作出官方回应(官方回应是指以事发高校的名义和身份相关信息)。帖子出现初期网民的评论也以指责该学校为主,浙江学院学生参与跟帖(根据网友的跟帖内容判断)后,“网友dd丢丢船”所的帖子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信息被挑选出来,网民的评论逐渐转向帖子主人“网友dd丢丢船”,使其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事件也因此渐渐平息。外扩动员的重点在于争取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持。与网络论坛相比,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的多层信息把关体系使其报道的新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并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大众传播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正面报道能够有效引导网民对事件的看法,其对议题的选择也有利于分散和转移网民的注意力。事发高校应该主动与在事件研判时发现的友好媒体进行沟通,使其对事件的报道以及对议题的选择尽可能配合学校的回应策略。高校也应充分信任这些友好媒体,告知其事件的完整信息。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争取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运用政府的资源为网络舆情回应服务。
3.5 检验实施效果的事件追踪机制运行
网民和媒体以事发高校为中心发表意见和看法,高校的相关行为被不断放大,当事发高校为引导和消解沸腾的网络舆情而采取措施进行回应时至少可能产生两种结果:多方诉求得到满足,高涨的舆论开始衰退或者措施本身对网民和媒体起到刺激作用并推动网络舆情持续高涨。为此,高校对网络舆情采取回应策略后需要对网络社会的反应进行追踪。事件追踪机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关注策略实施后网民和媒体对事件的态度进而为决策提供依据。高校采取回应措施后,部分媒体会以不同的新闻标题进行报道,关键词的选取基本可以看出媒体的立场。网民以新闻报道为基点进行的评论也反映网民对高校行为的满意度;检验回应措施的效果从而为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经验和教训。对于效果的考察主要依据媒体对事件的报道量和网络论坛帖子的数量以及网民对于相关新闻的评论数目是否有所增加。当三者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时则说明回应效果较好;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解进行跟踪,重点监测可能出现的舆情反复现象。网络舆情衰退过程中,刺激性信息的输入往往会再次诱发网民的共鸣,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将使事发高校重新陷入被动状态。
3.6 促进系统平衡的事后恢复机制运行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社会便会出现与之相关的各种评论,由于所发生的事件往往与网民对高校原有的形象认知不符合,为弥补这种差异性带来的心理失衡,网民的评论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和负面性,从而对高校的形象造成巨大损害。而正在形成期的高校学生群体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具有不稳定性,当他们通过网络接触到这些负面评价时,对学校的既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便会有所削弱。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社会经验的部分学生甚至在舆情回应过程中以各种方式发泄消极情绪。然而,大多高校在处理因突发事件而形成的网络舆情时往往着力解决事件在社会系统中造成的影响以便尽快脱离舆论风暴中心以致忽略对学校内部生态系统的恢复。因此,必须依靠事后恢复机制的运行来促进系统的平衡,具体来说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学校应向在校学生表明其对事件的处理态度以及对网络舆论的态度,从而使得其明白学校的立场和苦衷并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应借助各种形式让在校学生了解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形成过程以帮助其正确地认识网络上对学校的负面评价;通过与友好媒体合作策划积极网络事件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讨 论
本文试图构建具有实践价值和普及价值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为高校应对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情提供相应的指导。该机制由信息汇集机制、事件研判机制、策略选取机制、资源动员机制、事件追踪机制和事后恢复机制构成,其目标是引导和消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将事件对高校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各子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每个子机制的运行好坏不仅决定其他子机制的运行状态,而且直接影响整个回应机制的效果。在结合案例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当某个子机制运行发生偏差时,事发高校容易在网络舆情的回应中陷入被动状态并成为舆论风暴席卷的对象,如武大张在元事件。当然,这不意味着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必须严格按照回应机制所设置的流程进行,那就与本研究的初衷相背离。笔者所希望的是该机制能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3]方付建,王国华,徐晓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的形成机理――基于网民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0,(4):26-30.
[4]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0,(4):41-45.
[5]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3-96.
篇6
关键词 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185-02
1 网络舆情危机概念及表现形式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而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网络舆情危机是针对某一特殊事项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较广的舆情,在相对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并在一个社区或更大范围内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映,最终,与事项刺激方或事项本身形成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网络舆情危机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危机所影响到的部门和人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1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在我国网民中,高校学生占有着不可忽视的比例。而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一个精英群体,因而他们对国家政治和新闻有着比较高的关注度。但因为学生自身某方面的限制,他们思考问题缺乏全面性,因而当某件事情的发生或即将发生在广大的学生中引起共鸣时,可能会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因为这些事件可能从网络中走向现实社会,成为。
1.2政府网络舆情危机
当某件事情的发生在网络上引起网民的巨大反映时,也可能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如“7·23”动车追尾事故,进而形成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迅速找出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和及时公布,以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1.3企业网络舆情危机
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带动了社会化媒体的流行,如论坛、博客等。它的出现,使消费者能即时发表对企业的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并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形成一种舆论,影响企业的发展。如果不利于企业的言论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将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形成企业网络舆情危机。
2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原因
根据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网民结构的影响
根据我国《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有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他们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及新闻的关注度很高,且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经验不足,比较容易冲动,因而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和偏激,进而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危机。
2.2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事件的当事人掌握的信息多于普通的网民,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网络信息的不对称。若当事人未对事件的发生缘由做出及时的回应,则会形成网民猜测,并将其猜测的结果公布到网络平台如微博中,然后经过大量网民的迅速转载而泛滥,导致舆情危机,进而对社会或个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2.3网络道德的缺乏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部分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时并没有遵循公正、公开的准则,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甚至有的网民在网络上捏造事实,或者是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他们把网络当做一个可以随意发泄自己不满情绪的地方。当过多的偏激言论或虚假事实聚集在一起时,就会影响他人的判断力,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对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威胁。
3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增加自身的透明度和政府工作的效率,使人民群众对政府产生信任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引导,使其从负面逐渐向正面进行转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管理和对不法网络行为的惩罚力度,督促各个网站对网上的一些虚假信息进行删除,同时及时向网民公布官方消息,使那些虚假信息不攻自破,还网民一个健康、可靠的网络环境。
其次是学校方面,学校应该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的研究,了解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结合学校的报刊,广播等各种媒体资源,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同时学校应该通过向学生讲述网络舆情危机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来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遇事沉着、冷静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后是自身方面,为了保障健康的网络环境,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该以身作则,学会自律,正确、积极地使用网络。尽管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网络是一个公共的环境,我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应该基于基本的事实,客观、公正地对事件进行评论,而不是将网络当作是一个发泄个人不满情绪的平台,还他人和自己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最后,建立一个网络舆情危机评估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迅速、及时地评估。应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当某件事情的发生引起网民的迅速关注与跟帖时,根据某种方式对其进行一个评估,评估其转移到现实社会中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实时的监测,一旦发现很有可能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则应在对该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的同时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尽可能的减少该事件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所带来的危害。
4 结论
通过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网络舆情危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应该意识到网络舆情危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从政府、学校、自身三方面加强危机预防同时重视危机评估,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9-82.
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直接舆情 间接舆情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现如今,大数据浪潮已汹涌来袭:40亿部手机、10亿台电脑,随时随地向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服务器发送数据,近6亿手机网民随时上传和交流数据信息。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这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围启动政府管理改革、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利器。作为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信息通道——舆情监测,也在大数据时代面临巨大的考验,需要推动从间接舆情搜集管理的模式,迈向间接舆情搜集管理和直接舆情搜集管理相结合的新阶段,推动舆情监测和社会管理更加科学化。
一、形势描述:大数据时代的含义及其对社会各领域的科学化冲击
美国IBM公司把大数据概括成三个V,即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和快速化(Velocity)。这三个特点也反映了大数据所潜藏的价值(Value),我们可以认为,这四个V就是大数据的最基本特征。《纽约时报》网站2012年3月21日刊载文章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这一领域拥有专长的人士正面临更多机会。文章指出,“大数据”正在对每个领域造成影响。举例来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IBM数据顾问的职责就是帮助企业弄明白数据爆炸背后的意义——网络流量和社交网络评论,以及监控出货量、供应商和客户的软件和传感器等——用来指导决策、削减成本和提高销售额。在科学和体育、广告和公共卫生等其他许多领域中也有着类似的情况,正朝着数据驱动型的发现和决策的方向发生转变。哈佛大学量化社会科学学院(Institute for 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院长加里·金(Gary King)称:“这是一种革命,我们确实正在进行这场革命,庞大的新数据来源所带来的量化转变将在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中迅速蔓延开来。没有哪个领域不会受到影响。”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埃里克·布吕诺尔夫松(Erik Brynjolfsson)提出,如果想要理解“大数据”的潜在影响力,可以看看显微镜的例子。显微镜是在四个世纪以前发明的,能让人们看到以前从来都无法看到的事物并对其进行测量——在细胞的层面上。显微镜是测量领域的一场革命。布吕诺尔夫松进一步解释称,数据测量就相当于是现代版的显微镜。举个例子,谷歌搜索、Facebook(脸书)帖子和Twitter消息使对人们行为和情绪的细节化测量成为可能。2012年2月于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大数据是讨论的主题之一。这个论坛上的一份题为《大数据,大影响》(Big Data, Big Impact)的报告宣称,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以纽约市为首的警方部门也正在使用计算机化的地图以及对历史性逮捕模式、发薪日、体育项目、降雨天气和假日等变量进行分析,从而试图对最可能发生罪案的“热点”地区做出预测,并预先在这些地区部署警力。
二、现实分析: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政治、文化意义理论分析
综合来看,大数据是一个包含文化基因、政治态势、经济走向、营销理念的金矿。这个金矿有这样几个特点:
1.后台化。诸如腾讯、百度这样的网络公司有能力借助大型高速计算机存储和管理散布在论坛、聊天、社区、微博、手机等传播终端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从前端来看,是由用户各自加密码自我保护的,但在后台还有一个技术出口,端口是由这些网络数据公司依法把控的。
2.可控制。在大数据技术角度来看,借助高速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就是一个饭店的大堂,各个栏目、社区、群、组甚至是私密的聊天,在管理者来说,就像饭店大堂里用帘子隔开的所谓“包间”,都是可以通过技术“中控”看得一清二楚的。
3.精准化。“一叶知秋”的文化寓言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可能成为现实,原因是这样的判断基于海量信息的科学化分析。比如,社会或社交网络上的微弱联系以及独立、偶然的信息呈现,在传统的统计技术下,就像地下贫铁矿,对开采技术要求高,开采价值也不大。但现在,高速计算机系统可以将这样的微弱联系进行历时空的对比交叉分析,从而可以探测或预测更多信息,原来近乎神话的“蝴蝶效应理论”变成现实——突然爆发在现实中的一个事件,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最终追踪到网上一个帖子甚至一句话、一个短信、一个人。从理论上来说,后台的这些数据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信息金矿,如果能够加以合理、合法的利用,新型传媒终端给传统社会管理带来的机遇远大于挑战——研究的内容开始涉及如何采集庞大的数字化数据集合,用来科学预测和阐释网络上的集体化行为。
三、问题概括:大数据时代对舆情监测和管理的影响
以往的舆情收集一般是由专业研究人士、智库机构和内参部门等通过社会调查、访谈、统计和定性的方法,针对媒体报道、论坛BBS、社会上出版流通的出版物、聊天工具等进行概约化的统计、分析和判断,得出一些社会现象和事件描述性特征以及趋势预测。一言以蔽之,既往的舆情研究是对“已经”物理呈现在研究者“眼前”的文本进行统计和分析,其对研究者的社会、政治、文化素养以及资料来源广度和信息覆盖程度要求很高。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所有文本都已经数字化呈现和流动的前提下,一方面是呈现在研究者面前的物理文本相对数量呈下降趋势,更多的文本以电子的形式分布在不同的传播终端;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催生的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使有关各个方面情况描述、叙说和分析的文本绝对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举例来说,腾讯QQ一个月积累下来的文字量即可以达到7200万字,这是一个海量的信息流通。
如此,就给舆情的监测、统计和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题。一方面,海量的数字信息使既往的研究者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搜集舆情信息已经呈现出愈发捉襟见肘的状态;另一方面,海量的数字信息及其高度的分散程度(包括手机、BBS、论坛、QQ、各种聊天工具、甚至是商务通信工具、博客、微博以及日新月异的传播终端等)给研究者搜集信息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囿于信息数量以及信息搜集难度的极度扩张和研究手段的相对萎缩,使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愈发带有主观臆断、片面性、临时性、阶段性、闪烁性,从而使舆情分析的质量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借助这样的舆情分析造成形势误判的风险呈现不断加大趋势。这样的一种状态,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不可不察。
四、对策建议:把握大数据时代机遇,推动舆情监测和管理更加科学化
大数据时代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数据流越来越大,管理难度加大;但另一方面,相对于以往纸质文本的呈现形式和传播形式,电子文本的传播形式更容易通过高速计算机和搜索工具进行检索和监控。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数字技术推动政府的管理之手不断地后退,真正地朝向“看不见的手”的管理模式进步。数字技术给中国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物理性的机遇和条件。
为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机遇,提升舆情监测管理以及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议如下:
1.尽快完善数据管理立法,确保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和网络数据公司合法使用后台数据。但是要注意不能因为单纯的商业利益将这些后台数据出售给境外的分析机构,否则会直接危及国家信息和文化的安全。
2.确立直接舆情搜集管理和间接舆情搜集管理相结合的方针。从理论角度来看,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分析,通过后台数据监测、统计以及精准化的分析和定位,提供量化的科学数据,即所谓直接的舆情搜集管理。而以往的间接舆情报告就相当于传播学研究的“焦点访谈”,又再一次通过专业人士的眼光对数据进行分析,更能有效地印证舆情质量。二者相互配合,将极大地提升舆情分析科学化水平和舆情报告的精准性、对策的针对性。
3.整合以往的舆情监测统计分析单位,或归口依法管理,或在宣传部下设立大数据舆情监测管理部门,对口采集广电、报纸等传统媒体信息,通过门户网站、商业网络和数据公司,开发数据洪流,呈现真实舆情。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面前,把握数据的时效性,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运用前沿技术,则可以有效地把握大数据时代给中国提供的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历史性机遇。
篇8
关键词:监狱;网络舆情;科学技术
监狱是我国重要的刑罚执行机关,是我国司法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于监狱网络舆情的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十分不完善。我国对网络舆情分析的研究始于2005年,之后相关的研究逐年递增。截至2014年11月,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网络舆情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共有5782篇,以涉警舆情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共有78篇,以监狱(网络)舆情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只有5篇。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阶段对于公安、司法等涉警行业的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究才刚刚起步,文献成果较少。
1国内监狱与网络舆情突发问题应对的现状
1.1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是广大公众,充分利用互联网,自由表达自己的态度、意见、观点和情绪等。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网民虽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性,但是不代表所有的民意。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是网络上的各种社交软件、新闻网站等。网络舆情经过网络的传播,与一般的现实舆情不同,有许多独特的特点。第一是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网络交流十分简单而且方便,能够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第二是网络舆情具有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的特点。公众由于心理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或者受其他公众的影响,常常出现不理性化的舆情。再加上网民的责任意识不高,没有网络文明的意识,出现了不少相互谩骂、恶意攻击的问题,情绪化和非理性化严重。第三是从众化和群体极化。在网络舆论中,存在着故意夸大事实,歪曲事实的问题。一些志同道合的网民在网络上交流沟通后,出现群体极化,甚至更加极端的情况,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渐渐脱离现实情况。而且网民的从众心理比较严重,常常不顾及事实,只听别人的一面之词。1.2监狱网络舆情监狱网络舆情由于其特殊性,具有自己的特点,监狱网络舆情具有敏感性、突发性、负面性、可控性差的特点。监狱是司法机关的重要部分,既有教育改造的职责,也承担着刑罚的执行责任。监狱工作具有保密性,成为人们挖掘的重点,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监狱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关注。尤其是涉及到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处理,非常容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其后续的连锁反应,也十分严重,对于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是一个严重的考验。监狱在公众心中的正义形象将会受到影响,甚至带来社会恐慌。1.3应对现状近年来,监狱网络舆情的负面舆情不断上升,并且舆情的发生点分布不均,有网络暴力向现实演变的趋向。随着媒体结构越来越多元化,监狱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舆情的受众越来越多。但是传播主体大多判断能力不高,没有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很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出现盲从的现象。目前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监狱相关机关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前期没有危机预警,在后期恢复阶段,处理能力有限。监狱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不规范,没有危机意识,并且在工作中出现了违法违纪的行为,造成了舆论危机。在案件曝光前,已经发现并进行了处理,但没有向社会公布,造成了曝光后的被动局面,没有把握控制舆情危机的最佳时期。而且与媒体缺乏沟通交流,造成舆情反复,降低了监狱执法的公信力。
2监狱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问题
2.1决策层不重视,没有应对的长效机制决策层不重视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没有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造成对网络舆情危机可控性差的局面,影响执法机关的公信力。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应该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并没有纳入其中。监狱不能准确地评估网络舆情危机,缺乏长效的预警机制以及管理机制,往往造成危机进一步爆发。2.2缺乏监狱信息化建设人才目前,监狱缺乏信息化建设人才,监测舆情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仅靠一些检测人员的主观判断,往往使涉警舆情在第一时间错过了处理和应对。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网络舆情危机意识,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读网络舆情危机,便不能及时控制危机,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不能及时消除公众的质疑。2.3经费紧张当前,各级监狱机关正在建立网络舆情的应对体系,在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部分监狱的机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不能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5]。许多地区的信息化建设,都是通过自筹的资金进行的,对于全区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系统的建设,很难实施。资金不足,经费紧张,不能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的培训工作,覆盖全区或者全省的网络系统不能建立,缺乏必要的网络监控和处理机制。2.4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监狱现有人员信息化水平较低,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不重视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没有后备人才,往往造成网络舆情危机进一步扩大。当前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有限,技术手段比较简单,没有良好的危机检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无法保证对于网络舆情危机,能够有效地进行控制和处理。
3监狱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
3.1重视网络舆情危机处理领导决策层要重视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建立长效的预警机制和管理机制,完善应对处置预案。可以设置网络舆论危机管理小组,负责网络监控和信息的,及时判断舆论的导向、性质和可能的后果等,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公众的质疑,避免舆论进一步扩散[6]。要及时整理和收集网络上各种信息资料,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预测潜在的危机。可以联合专家学者和司法人员,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提高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3.2加强信息化人才建设,充实后备人才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对现有工作人员的要定时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制定完善的人才计划,充实后备人才。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能够掌握监狱管理的工作,又了解信息化假设,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传播规律,相互配合,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危机管理团队。3.3增加资金投入,改进网络技术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需要有政府财政的支持,加大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通过改进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利用网络技术,能够对相关的网站信息进行分类,从中挑选出与监狱网络舆情相关的内容,判断舆情的结果,并对监狱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测。
4监狱与网络舆情突发问题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要培养高素质的监狱信息化专业人才,既要重视网络技术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刑事执行机关管理的培养。要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的权重,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关注网络舆情的内容和趋势,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预估和判断。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技术,使教学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具有实用性的人才。
5加强校局合作,努力为司法行业系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要加强相关院校和监狱机关的合作,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政法警察类院校要充分发挥办学的优势,使学生参与到实践问题的处理中,积极与行业相关部门合作,完善监狱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系统和应急方案。对监狱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划分,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学生应对不同情况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要继续丰富校局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学校应当紧密跟随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继续加强与行业有关的应用研究,力争为实务部门解决具体问题。总之,当前我国监狱在处理舆情危机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建立长效的应急机制,资金和人才投入不足。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促进监狱部门更好地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王治荃.新媒体背景下监狱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与对策——以“讷河监狱囚犯猎艳案”为视角[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13(2):107-111.
[2]许林,于瑮.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及应对[J].学术论坛,2014,37(9):23-27.
篇9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突发事件;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297-02
据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 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而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的最新互联网调查显示,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美国学者费姆·邦茨认为,“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受众获取信息的又一重要载体, 其影响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网络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网络引导着高校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
一、网络舆情的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指的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扩散、传播性强。网络时代使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打破,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而网络媒体可以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消息,具有及时、信息量大等特点。而高校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一大族群,在查看新闻、搜索信息、跟帖评论、邮件收发、软件下载、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等网络活动中,是最长时间、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一个族群。他们善于利用QQ、MSN等聊天软件,博客、微博、论坛、网络社区等各种的载体形式,转载、评论和分享各种所关心的事件,从而使信息短时间内扩散到网络世界及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近几年又以微博的转播速度最为惊人,往往一个事件或受关注人物的言论,能在一小时能转发上万条。
2.随意性高,可信度低.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介失去了信息的垄断权,在网络世界,只要愿意,人人都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分享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在没有经过任何监管机构的审查便可,致使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未经证实的信息,而网络匿名性的特点进一步助长了这些未经证实甚至于虚假的信息在网络的传播。可见,随着网络信息供给量的增加,其可信度却并未提高。
3.互动性强,影响力大。而网络的另一个特点是参与度高,互动性强。与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使一个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通过互动及思想的交流,网民很容易在某一事件中找到与增加观点相同的人,即使观点存在差别,也能在不断的互相交流中,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并达成共识。而一些没有自我观点的网民则更容易盲从于已达共识的言论,从而使更多的人对这一个事件产生相同想法,致使这一想法成为这一事件的主流观点,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声势的网络舆情。
而这种情势进一步发展,会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所谓“群体极化”倾向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既是对某一事件,刚开始并没有任何偏向或者有着某些偏向,受到经常浏览的网页的主流观点的影响或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同的群体,以致其偏向继续移动,从而形成极端的观点。最终失去控制,影响社会稳定。而高校学生虽然充满爱国激情、政治敏感度高、思想开放活跃,但由于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尚未完整建立,又具有思想波动大、不成熟,又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充分认知、行为非理性化等特点,在网络空间的频繁交流,同步互动,论点争论中,对网络舆情的是非分辨能力较低,或多或少必定会被网络舆情所感染和影响,这使高校学生成为最容易被诱导,被网络舆情所影响的一个群体。
二、就事件我校采取的措施
此次的事件,就体现了网络舆情扩散性强,随意度高,影响力大的特点。由于高校学生有着高政治敏感度,对时事、社会事件又有着高关注度,而这种社会时事事件的网络舆情中的刺激性信息,往往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反应,并迅速通过QQ、MSN等通讯软件形成串联,从而极有可能演变成一次高校突发事件。在此次事件中,全国大多城市的高校学生都通过网络互相联系,通知,并举行了游行等抗议活动,但也有部分学生和社会人士在各种抗议活动中失去理智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做出伤害他人人身安全的违法事件。
在此次事件中,我校采取了一些很有效的措施:(1)关注时事动态,及时了解事态的进展。(2)做好预案,提前做好发生突发事件的准备。(3)让班主任,辅导员等及时了解学生想法,并及时上报给学校各级领导。(4)学校由上至下采取责任制,加强(尤其是九一八前后)的值班工作。(5)九一八当天确保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去向,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6)九一八后,开展班会活动,讨论怎样理国,并要求上课老师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7)各级召开会议,阐明事件的持久性,要求各级教职工不要松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动向,及时疏导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爱国。通过此次事件,我校掌握的一些经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利用网络的特点,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以应对各种高校突发事件。
三、在网络时代如何应对高校突发事件
1.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做到事前预防,科学应对,事后总结。所谓事前预防,就是学校应该时刻关注校园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中学生的动态,及时捕捉一些有苗头,有倾向性的问题,并在网络中给予正确引导,将此不和谐的苗头尽早消除。
所谓科学应对是指网络舆情一旦出现不可控制的苗头,要及早启动预案,做到第一时间分析舆情内容及性质,预想舆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时对预案做出修正及调整,切勿机械运作,一定要科学灵活应对。事后总结是指要客观的评价每一次的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并对存在的不足的地方加以改善及调整,以应对不同性质的高校突发事件。
2.老师应在网络、课堂及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高校中,老师的言论往往对学生有着较深的影响力,有时老师的一句无心言论,会把学生导向错误的一方。在现代网络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教师大多通过QQ群、校园网等网络手段与学生沟通,课后及网络上的言论更需注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避免过激的言论与行为。在平时应大力宣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3.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管理网络系统。信息的收集对于有效防范高校突发事件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高校的信息收集和管理网络应该是一种从学生到领导、从领导到学生的通畅的信息传输系统。所谓从学生到领导是指从班级调查员(心理委员)—班长—辅导员—各二级学院领导—学校领导的信息的完全畅通。从领导到学生则是指:学校领导——学校各部门—各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学生的信息传达体系。我校已建立了这样双向的体系,且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之中。
我校还可建议网络的信息收集管理系统,设立各级匿名信箱,使师生的各种意见都能第一时间快速的接收并加以处理,使矛盾消失在萌芽状态。
四、结论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之下必须注重网络舆情的发展,做好网上与网下教育的结合, 在获取网络舆情中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点。总之,网络时代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开辟新途径、新课题来更好的适应这一新的时代变化,否则,网络时代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难以进行。
参考文献:
[1] 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
篇10
>>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管理系统在施工企业设备采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微博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仓库在高职院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WebGIS技术在名优农特产品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三维GIS在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管理系统在设备采购中的应用研究 VPN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自动备份技术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管理系统在雷达产品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政务微博发展研究综述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论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无线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Multi_Agent智能决策在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奥巴马政府加入Twitter革命[EB/OL].(2009-04-27)[2013-05-03].
[4]郑磊,魏颖昊.政务微博危机管理:作用、挑战与问题[J].电子政务,2012,(6):2-6.
[5]刘依卿・微博.政府危机公关新手段[J].宁波大学学报,2012,(5):125-129.
[6]李多,周蔓仪,杨奕.网络平台对于政府与网民之间关系建设作用的探索――以伍皓的微博为例[J].新闻知识,2010,(8):49-51.
[7]Pu Li.Investig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disasters:Three essays on microblogging and 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FOSS)environment[C].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2012.
[8]杨妍.自媒体时代政府如何应对微博传播中的“塔西佗陷阱”[J].中国行政管理,2012,(5):25-31.
[9]Tobias Ed.Using Twitter and other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o provide situational awareness during an incident[J].Journal of Business Continuity & Emergency Planning,2011,5(3):208-223.
[10]Waters,Richard D,Williams, Jensen M. Squawking, tweeting, cooing,and hooting: analyzing the communication patterns of government agencies on Twitter[J].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2011,11(4):353-363,11.
[11]Vladimir Barash,Scott Golder.Analyzing Social Media Networks with NodeXL[M].California :Morgan Kaufmann,2011:143-164
[12]C.Williams,G.Gulati.Social media in the 2010 congressional elections,Paper delivered at the 2011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C].Chicago,IL2011.
[13]J.Stromer-Galley.On-line interaction and why candidates avoid i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0,(5):111-132
[14]张浩,尚进.微博时代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创新[J].中国信息界,2011,(9):35-38.
[15]李雅.从政务微博看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J].电子政务,2012,(4):34-40.
[16]Craig Chavez,Michael A.Repas,Thomas L. Stefaniak.A New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Residents: Local Government Use of Social Media to Prepare for Emergencies[J].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City/Coun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10,(8):247-258.
[17]Kavanaugh, Andrea L. Fox, Edward A.Sheetz. Social media use by government: From the routine to the critical[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2,29,(4):12,480-491.
[18]Crowe, Adam.The social media manifesto: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emergenc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Continuity & Emergency Planning,2011,5,(1):12,409-420.
[19]农专文.政府微博在网络问政中发展前景与困境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16,35-36.
[20]姜胜洪.微博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2,(3):47-51.
[21]刘运来.微博时代政府在危机公关中公信力建设研究――以三亚“天价海鲜事件”为例[J].今传媒,2012,(5):17-18.
[22]姚宝权.突发自然灾害政务微博的实证研究――以北京7・21暴雨为例[J].怀化学院报,2012,(9):48-51.
[23]赵鸿燕,李金慧.西方政务微博的应用现状与管理对策[J].中国记者,2012,(12):114-115.
[24]Hyehyun Hong.Government websites and social media's influence on government-public relationships[J].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 Public Relations,2013,39,(4):11,346-356.
[25]蔡钰.“微博问政”与政府管理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1):78-79.
[26]罗双江.对突发事件中微博传播效应的思考[J].传媒观察,2011,(3):29-31.
[27]Kavanaugh, Andrea L. Fox, Edward A.Sheetz. Social media use by government: From the routine to the critical[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2,29,(4):12,480-491.
[28]陈显中.政务微博引导网络舆情的机制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5):9-13.
[29]WALL ST. 10 Ways Twitter Will Change American Business[N]. Time,2009-03-29.
[30]赵一鸣.微博在网络舆论中的传播机制与对策[J].青年记者,2011,(15):71-72.
[31]匡文波,郭育丰.微博时代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以“7・23”甬温线高铁事故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2,(2):64-70.
[32]Liu Zhiming,Liu Lu,Hong Li.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retweeting in microblogging[J]. Internet Research,2012,22,(4):24,443-466.
[33]Hemant Purohit, Andrew Hampton, Valerie L.Shalin,What kind of conversation is Twitter? Mining psycholinguistic cues for emergency coordin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6):2438-244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