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4 03:2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能训练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体能训练计划是实现大学生训练目标和训练过程的规划,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作用、类型分析,探讨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能 训练计划
一、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作用
大学生体能训练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其基本运动能力,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发展及预防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大学生中仍有不少人不能积极参加体能训练,而在参与体能训练的人群中也存在着体能训练不合理、不科学,甚至违反训练规律、原则的问题,也因此而导致了健身效果差、体能素质提高不明显,运动损伤渐增、放弃训练等问题的发生。体能训练计划是实现大学生训练目标和训练过程的规划,是体能训练过程的前提设想和预先安排,对体能训练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类型
大学生通常在校3年以上,可把其在校期间的整个训练期看作一个系统,结合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综合分析,可把体能训练分为总计划、学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一)体能训练总计划
体能训练总计划也称体能训练全程计划,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能训练的总规划、总设计,是体能训练目标实现的预定方案,是学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制定的依据和总体部署,通常包含大学生体能训练总培养目标、大学阶段体能训练的内容、方式等等。
(二)体能训练学年计划
高校体能训练与其它学科教学安排相同,通常以年度作为院校教育过程的基本时间单位。学年训练计划,是对一年体能训练的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是学年体能训练的纲领性规划,对完成体能训练的总计划及实现年度训练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体能训练月计划
体能训练月计划是根据学生本月训练的目标、内容、任务而进行设计的训练方案和规划,在训练目标、内容等要明确,如柔韧、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提高到多大程度或水平,减肥要达到什么效果等等。
(四)体能训练周计划
体能训练周计划是学生每周训练安排的方案。周训练计划在制定上,应以训练内容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合理安排,确保各项素质得到有效锻炼。
(五)体能训练日计划
体能训练日计划是上述所有训练计划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日计划分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训练负荷、训练间歇等方面,日计划尽量考虑年龄、性别及身体机能状态,使得训练计划更具有普适性。
三、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设计策略
训练计划的设计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方式、负荷安排、注意题四个方面。
(一)训练目标
训练目标是通过系统的体能训练使身体形态、机能、运动成绩及心理素质达到某一预定水平。体能训练总计划的目标要体现远期目标,通常可设定4-6个目标,以体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学年训练计划通常设定3-5个目标,要注意不同目标间的联系和顺序安排,保证相当比例的学员能够达标;月训练计划要体现近期目标,应考虑训练的可行性及对远期目标实现的可能;周训练计划的目标与当月的体能训练计划目标一致,可根据一周内不同类型的训练设计分目标,如力量训练,第一次训练可安排股四头肌,第二次可安排胸大肌、第三次可安排腰腹肌。日训练计划要体现具体目标,例如当日力量训练的目标肌肉为股四头肌等等。
(二)训练方式
训练方式指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体能素质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体能训练总计划在训练方式上重点对本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运动方法体系、手段体系、途径等进行整体性设计。学年计划在训练方式上通常根据对应的训练目标大致选择训练方法、手段和途径,但之前应根据学生的FMS测试水平为依据;月计划在健身方式的选取上要根据月训练目标及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训练条件、环境等确定并及时进行调整;周计划在训练形式选择上应多种多样,避免单一,通过变换具体的训练方法,一方面能更好地达到健身训练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日训练计划中要对整个训练所涉及的所有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途径进行详细的构思,与当日训练负荷要协调一致。
(三)负荷安排
体能训练总计划在负荷安排方面,要呈现出递增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宏观的设计,以确保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学年计划中,训练负荷不必过于细致、精确,能够基本确定训练频率尚可,训练频率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体质情况来决定,通常每周锻炼3次以上效果较理想;月训练计划中要体现运动强度的递增态势,运动强度的设计是难点,选择适宜的训练计划是学生体能素质提升的保障及训练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运动强度;周训练计划中对除了有明确的负荷强度、负荷量外,还应当包括训练的总时间,通常每周累计训练时间应在9-10小时左右,时间过短效果差,时间过长容易疲劳累积,甚至造成训练伤;日训练计划的训练负荷制定要针对该日的训练目标进行训练量、强度等方面的精细化设计,确保训练负荷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生理变化相适应。
篇2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要从兴趣、情感着手,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说话的欲望,让每个学生敢于与别人交际,乐于与别人说话。众所周知,低年级的学生大多词汇量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难以清楚完整的表达一句话的意思。大多学生又胆小怕事,怕一句话说错了或说不完整会被老师批评,被同学们嘲笑,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敢举手发言,少数人虽能举手发言但声音轻,想说又说不清楚。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不敢说话的现象,教师应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并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在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说话能力高低的前提下,主动接近学生,真诚地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多把热情洋溢的掌声送给学生,多把真诚的微笑送给学生,直至消除儿童的胆怯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主动地学习,让他们爱说想说,乐于表现。进一步提高低年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说话训练时,为了使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正确,我经常结合生字词的识字教学,让学生在认清字形、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把字扩成词,把词扩成短语,把短语说成一句通顺的话,或者结合阅读课文,从中摘录有关句子,提出句子中“谁?怎么样(或干什么?)”或“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干什么?怎么干的?结果怎样?”教学生认真朗读教师摘抄出来的句子,并要求学生依照句子学习说一句完整的话。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教师可一边听,一边面微笑,偶尔画龙点睛地评上几句,并不失机地给学生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享受说话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是说话能力高的学生,还是说话能力 低的学生,在受到表扬时,总是情绪激昂,非常兴奋活跃,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因此,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要求说话,彻低地扫除了说话胆怯的心理障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利用插图,指导说话,培养说话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要从说一个词到说一句话,再由一句话到几句话到一段话,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步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性事物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低年级教材中的插图一幅幅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插图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材料,为培养学生说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平时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插图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中的内容有条理,有次序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文中有两幅插图,我先出示图一,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图片上画着什么?乌鸦想干什么?乌鸦能喝到水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犹如一把开启学生思维、话匣子的钥匙,学生兴趣十足,纷纷举手发言,说得有层次有步骤。学生从图中说出“乌鸦”“瓶子”“水”等词,并能连起来说一句话:“乌鸦口渴了,要喝瓶子里的水,可是喝不着。”这样,学生在了解图中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后,很容易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并把话说具体。接下来出示图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乌鸦想到办法了吗?它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地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乌鸦想出了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喝着了水。”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把两幅插图的内容连起来说说,学生说得既完整又具体,充分达到了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凭借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入情入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图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能使学生把话说得具体、生动完整又非常有次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想象,发展思路,提高说话能力
篇3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实习训练;主体;主导
技工院校的学生都是中考或高考失利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课堂领悟能力、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普遍比较薄弱。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观念就读技校。因此要想教好技校生,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教师更要加强教学研究,采用更好、更科学、更有实效的方法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技工教育姓“技”,本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重点是突出技能训练。传统的技工教育是先学后练,即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集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第二阶段再是考工集训。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专业理论知识时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知识显得不感兴趣。这样由于没有感观认识,学生得不到动手训练,学习效率往往较低,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想学甚至厌学。再到考工集训时,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前面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忘记很多,对实际操作产生一定影响,使得学习效率事倍功半,极大地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成效不高。
当今,技工教育提出了“一体化”教学理念,部分学校开设的一体化专业或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么我们计算机教学能否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将“讲”和“练”两方面有效有机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
笔者近期对计算机技能训练进行了一体化改革的一点思考,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使计算机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够连贯统一,有效节约了教育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技校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操作水平。
1 体化教学的含义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涵义,即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专业理论课与专业与实训课进行组合式的教学。这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学体系,将整个课程中的理论,实验及实训等教学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一体化的设置和编排;再将讲授、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进行一体化的设置和辅导;整个多媒体教室,机房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也同样进行一体化配置;一切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教育核心,将专业课程知识,职业能力培养,技术素质教育融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理论和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授课过程要具备安全性、科学性、严谨性、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有利于自学或自作、自我测试、作业展示等。
2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全球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各行各业依赖于计算机、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操作成为了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我校的计算机教学是作为各专业的必修课而设立的,计算机专业(五年制高级工)的学生要考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级工,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达到计算机初级工的标准。因此,计算机教学是我校高度重视的长线专业。
2.1 理论意义
将本课程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训练项目进行一体化教学,通过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具体实施、考核评价、总结反馈五个步骤,让学生了解“做什么”、“怎么做”、通过“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要重点突出技能训练,边练边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2.2 实践意义
2.2.1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技能训练教学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团队合作模式,要突出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动手,遇到问题共同探索,理论与训练同时进行,教授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2.2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师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能力。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了,教师的压力、工作量大了,但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教师,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2.2.3 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计算机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可以有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一体化教学,可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最终得到的是市场的认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3 计算机技能鉴定一体化教学授课过程
3.1 授课环节构成要素
以计算机操作员高级工技能鉴定考核中的“3.3.1样式应用”为例进行一体化授课教学。
授课地点为计算机房;授课过程具体包括课前准备、明确任务、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小组讨论、提高技能、考核评价和成果展示、教学总结。
(1)课前准备:教师检查机房安全设施设备、准备好所需文档文件。
(2)学习目标;教师明确本小节学习的目标,即了解样式与模板的概念;能够创建和编辑样式。
(3)制定计划:学生自学教材,根据学习目标,自行制订本小节内容的学习计划,计划中要明确我要“做什么”,我要“怎么做”。
(4)组织实施:学生按自己所订计划进行实践操作。
(5)小组讨论(并发言):小组成员间讨论学习成果,不懂的问题互相帮助。
(6)提高技能: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技能操作作业,在作业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操作要领。
(7)考核评价:提交作业,教师进行考核,同时根据作业质量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如好、中、差的作业进行讲评,对好的作业进行成果展示。
(8)总结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授课过程注意事项
篇4
关键词: “维修电工技能训练”;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是一门针对高级维修电工考证开设的课程。
它以实践为主,但是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就将出现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可明显地体会到这点。很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理论是基础,非常重要。但是,学生往往不喜欢学习理论,或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用理论指导实践。根据这些情况,笔者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下面以“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中的PLC控制电路教学为例,探讨教学方法。
一、实物演示,从现象到原理
电路的原理非常重要,如何能讲清楚是个难题,让枯燥的原理分析变得生动些更不容易。传统的教学习惯根据原理图分析电路,然后得出电路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就显得死板。如果先从电路的现象入手,通过视频演示、实物演示等方法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再来分析原理,效果将会好很多。
PLC控制电路总共有三个考核电路。每个电路的控制方法不同,现象也不同。每个电路都事先连接好,用实物投影或者录像的方式演示电路的现象,先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根据电路图分析电路的原理。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分析原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例如,第一个项目是电机的双速控制,如何让电机双速运行、主电路如何连接是难点。很多学生只能机械地按照原理图连接,却不能理解原理,操作起来非常死板、呆滞,容易出错。教师如果先展示电机的双速运行,引出如何连接的问题,再点出双速电机的三相绕组的内部结构特点,从绕组的接线变化角度分析变速原理。学生对原理有了根本的理解,接线时就显得从容自如,连接方法也多样化。又如,电机的制动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是直接演示电机的迅速停止,学生马上就能理解。
二、教学做融合
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学生学是为了做,所以教学做是一体的。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一件事要怎么做就要怎么去学,怎么学就要怎么去教。不管教学做还是做学教都离不开做,做要在学和教的基础上才能做得更好。教学做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故称为教学做融合。
一个控制电路的分析内容较多,包括原理分析、程序分析设计、电路接线图设计。大量的信息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降低学习的效果。所以,将讲解内容分解成块,边教边学边做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对于电路的接线图设计,教师在分析设计的思路技巧之后,分发设计图纸,让学生边学边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思路,在设计时有很高的兴致,碰到难点,也可以一起讨论,气氛活跃。
三、理论实践交替进行
教学的开始是先教再实践,但是实践后,还是要回到理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而更进一步地指导实践。这个环节是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学生的实践效果来看,往往很难将电路的运行现象与电路原理联系。理实交替更多应用在电路出现问题的时候。分析电路的故障原因,是对理论的回顾,更是进一步地理解实践的意义。教学方法是:学生电路连接好后,选择几个有问题的电路板,通过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全部学生,一起分析故障的现象,结合理论,从而判断故障出现点。例如,可以首先观察PLC的指示灯。因为电路是PLC控制的电路,先要确定PLC正常。个别电路板PLC指示灯正常,电路却没有反应,那么判断是连接上出问题。回顾设计的I/O接线图与实物接线图,分析故障点。在这个过程中,结合线路分析,就能很好地巩固设计的知识。又如,如果能耗制动电路制动效果失效,那么首先可以对电路其他部分的功能进行肯定,缩小故障范围。然后分析制动的原理,是哪些电器控制制动,判断故障点。在故障排除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制动原理与效果。
“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今后还需要不断探索实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白洁.浅析将维修电工考证融入课程教学中的方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7).
篇5
【关键词】钳工工艺 技能训练 一体化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158-02
职业技工学校因其较为实用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和重点就是如何更好地将技术理论知识融入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中,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学生毕业后的知识技能在企业中的应用效果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采用一体化教学进行具有实操性的技术传授,特别是钳工技能的教学是目前一种较为实用、有效的方法。
一 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对钳工专业的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一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的实质是对该教材的教学环节进行整理和融合。通过对教材中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理论进行提炼,结合实际操作将整个教与学、了解到应用视为一个整体,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通过沙盘式教学来保证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钳工专业涉及的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复杂性,而一体化教学利用最直观的方式令受教者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可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的需要。由于其汇聚多方面的因素来制定教学内容、方法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同时又通过不同模式很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易于受教者吸收、消化知识,也常被称为最快显效教学法。
二 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一体化教学虽然具有较多的优点,但要建立一套最适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
1.多角度创建优质一体化教学氛围
形而上的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理论教授内容枯燥乏味,会严重阻碍受教学员的学习热情。因此一体化教学中应从多个角度积极调动一切因素来保持教学气氛的活跃。采取教学双向因素思考可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可行方案。如教授者可以在同行之间进行交流,掌握学生对哪些课程反应较好,从这些课程中找到共通点,或组织教师开展讨论会激发思维,研究如何调动学习气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同时要令学生真正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和实际意义。如,可采取“抛砖引玉”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课程讲解过程中穿插小故事令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第四模块“锉削”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有关刀具的尺寸学员掌握起来有难度,经常会出现超差现象。教授者可在教学过程中分解优化控制刀具工件尺寸精度的锉削技能,进而用概念、公式等理论进行讲解分析。还可在过程中对于锉削平均值进行设疑,发起“自己如何测出?”的类似提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寻求答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训练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在探索积累锉削余量的利用时,教师先进行总思路的讲解,即根据积累锉削余量规律,当工件进行粗加工(余量较大)时,应尽量缩减测量次数,提高工效;细锉时,应增加相应测量频率,此时,应相应减少每次积累锉削的余量,防止尺寸超差。当实际操作时再进行巡回指导,针对学生个体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的不同,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每个解决思路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来应对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令学生较快速地掌握锉削技能和较为安全的技巧,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针对难题突发个案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多渠道开展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建立在多渠道、全方位的基础上,将教学理论通过视、听、触、感、观等实际操作强化教学内容,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战教学的有机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让学员从认知、做事、生存和共处等层面理解专业技能达到成功步入社会的目的。开展有声有色的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打造师愿教、徒乐学,教学相长的良性局面。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动态教学、形象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例如,技工学校可在每间教室或公共大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提前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图像显示、动画模拟、数字分析和文字说明等功能系统地组织在一起,为学生营造一个集图文、声像、数形于一身的直观的、生动的教学环境。这不仅能将传统课程书写板书的时间节省下来,还可以拓宽知识面,更多地传递专业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教学“主轴箱常用机构的装配与维修”一节时,可制作简单立体的3D装配动画,利用网络图片和实际中的机器装配的生产场景进行形象展示。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有效刺激学员的形象思维。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利用社会相关企业这一渠道进行现场观摩。以该专业相关的基层设备相关参数,如机械压力机的工作特性和安全性的内容带入企业参观中进行讲解。通过企业现场生产中对曲柄压力机的种类、型号的识别。从工作中曲柄压力机的技术参数设定来熟悉各种参数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现场观摩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3.坚持以质为本的一体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实践创能新力
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高素质人才的输出。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以教学质量为根本,以激发学员创新能力为原动力。一体化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不能只依靠教师的热情和现代化设备,还要从学员本身出发。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科学化的教学控制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设置过程中要不断研究课程、开发教学新思路、进行课程的调整和改革。同时还应建立公正、公平、具有竞争力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切实可行地使教学质量的控制取得成效。此外,不能忽视对学员教学的反馈环节,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教与学的可持续循环发展。例如,在《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材“车床操作”这一环节针对铰孔、攻丝的理解。如果仅凭教授者在台上描述,学生无法完全掌握如何进行种类的区分、工具的组装等问题。教授者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尝试将具体的铰刀实物分发到学员手中或带到模拟现场,边讲解、边让学员对照实物加以理解。待讲解完毕学生可以清楚地明白和区分各种铰孔和攻丝。又如,讲解《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一书中关于“车床操作”的教学环节时,可将讲课现场布置在实习现场。通过作业现场的对照车床操作为学生实时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进行切削用量、切削液等相关思考;讨论正确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并不时设置现场提问环节,激发学员们大胆假设;鼓励他们合理开展、想象创新:如在传动机构中是否存在更加合理的可能?若存在,应该如何进行改造?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培养他们勇于创新、树立安全规范操作施工作业的意识和观念。
三 结论
传统式教学已远不能适应职业技工学校向社会输送高质储备人才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理论结合实践、多元化、现代化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职业技校的长期教学发展战略。一体化教学应时而生成为这种创新型教学的领头羊值得被更广泛地推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电力拖动控制线路 一体化 技能训练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是技工院校电气维修方向传授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专业核心课。随着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许多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工厂已被现代化企业代替,市场对技工院校毕业生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迫使技工院校对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尤其是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电子、机电、数控等专业,更是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环节入手,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进行深层次研究与实践,以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境,彻底改变过去技校毕业生只能从事低层次体力或简单重复劳动的状况。
由于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自然成为当前课改、教研的重点。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笔者学院机电、数控等系的专业教师经过反复摸索与实践,大胆地“请进来、走出去”,逐步形成一体化的技能训练模式。通过对多届学生理论、实训成的综合比较,以及学生通过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的达标率,特别是对毕业生企业一线工作情况的调查反馈,笔者发现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是十分有效的。
一、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意义
一是,其适应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教育改革特别是职业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理多次指出职业教育改革对于经济建设的迫切性及特殊的现实意义,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当前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并且适应企业一线的需要。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以往人们往往将“人才”简单地定位于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而忽视了企业一线的技术工人。事实证明,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技能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二是,适应了技校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一体化技能训练不仅关注技校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强调其将来职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的提升,这就能使其将来就业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空间。
二、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内涵
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采用普通义务教育的教学模式,但其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差距,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特色。而一体化技能训练不仅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训练、考核评价融为一体,还将学校校内师资的外聘与学生的进厂实习结合在一起,达到理论、实训一体以及学校、企业一体,从而真正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的“无缝对接”。这样培养出来的技校毕业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走上生产第一线,达到一线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大大缩短企业的培训时间,降低企业的人力培训成本,深受企业的欢迎。现在该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技工院校采纳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三、一体化技能训练实践
1.明确任务、要求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是一门集专门理论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处理电气控制线路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训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与电力拖动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达到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中级)的要求。而教学要求的设定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应达到的要求包括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结构、基本原理、选用原则及其拆装维修方法,掌握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掌握常用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方法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熟悉电动机的自动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及其调试与维修。
2.科学开展教学
篇7
技能操作队伍与经营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并称为中石化集团公司的三支队伍,它对集团公司的良好安全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支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集团公司的运营好坏。为此我们需要建立起一支具有良好操作技能的技能操作队伍,并平时对这支队伍有计划有批次有针对的开展日常培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求适应油田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
江苏油田技师学院常年从事对油田各层次技能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受训学员和送配单位对培训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求我们培训出来的学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而我们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远远不能满足这些新的要求。为此我们有必要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全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实习教学的需求。本文主要以采油工技能操作训练中常见的玻璃管量油为例来探讨一体化教学在我校实习教学中的运用。
一、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一体化教学法全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环节的整理融会,将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糅合在一起,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往往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内容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并灵活运用在操作实践中。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技能教学将教学在组织形式上人为地分离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块,由不同教师利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对相同学生进行有不同侧重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下面我们以采油工中常见的玻璃管量油为例来具体说明。
1、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通常来说,传统技工院校在组织架构中,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往往分别设岗,由不同学历、不同从业背景的教师来担当,这样他们所讲内容的侧重就有多不同,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可能。以玻璃管量油操作为例,理论教学往往由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采油方向科班出身的教师出任,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更侧重于从工程上来讲量油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很好的教会学生如何用公式来计算量油常数,但往往由于缺乏现场实践经验对如何计算参数提取自己也不是很明白。而实习教学往往又是由前线工人出身有很多年现场实践经验的采油技师担任,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更侧重于对量油的具体操作和常见问题处理,知道怎么去对计算参数提取,常常也知道计算公式,但是往往由于专业水平的缺失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计算,严重的时候由于实习教师岁数较大和文化水平较低,甚至不知道如何套用公式来计算。再加上我国技工院校学员学习能力普遍薄弱,学习动力普遍不足,老师讲不透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遇到理论老师不懂实践和实践老师不懂理论,更是懒于学习和思考。
2.学习兴趣的缺失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想通过单纯的靠理论讲解和反复训练来设计教学,缺乏互动与交流,这样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往往将教学演变为教师一个人的演讲,学生玩手机和发愣、睡觉的较多。技工院校的学员本来就普遍对简单的说教缺乏兴趣,以玻璃管量油为例,在学习理论时搞不清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性,感觉不用学习量油房结构也知道怎么去操作,而在学习实践时又由于简单枯燥的反复训练而厌学情绪严重。严重的时候,一部分学员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悲观心理。
3.创新和应变能力的扼杀
技工院校的学员虽然普遍学习能力薄弱,但是恰恰是由于缺少条条框框的束缚,往往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思维和很强的应变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死练死学,试图将学员们培养为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扼杀了他们对技术上的思考,阻碍了他们对工艺改革的尝试,操作时遇到问题时不懂得如何去处理,束手无策。
三、如何运用一体化教学来改进传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体化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它将教学在组织形式上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糅合在一起,以一体化教材为指导,由“双师型”教师授课,利用一体化实训中心,将教学环节模块化。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很多弊端,下面我们再以采油工中常见的玻璃管量油为例来具体说明。
1.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体化教学在师资上组建了一支相适应的“双师型”队伍,即授课教师同时具有工程师和技师的业务能力和上岗资质,自身在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采油方向进修或毕业的同时,还具有采油队常年现场实践的经验,同时学校在教学条件中又建有一体化实训中心,这样便可以以一体化教材为指导,来进行模块化教学。
以玻璃管量油为例,“双师型”教师先在一体化实训中心的配属教室为学生讲解量油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简单讲述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带学生去附属井场,通过操作示范和巡回指导来带领学生具体操作练习,并在操作示范的过程中给学生结合所讲量油房流程结构来讲解:量油液面上升或下降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关这些阀门,开关这些阀门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操作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和为什么要注意这些事项。在讲解量油参数计算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讲公式是如何推导的,还要带着学生去测录计算量油常数所需的参数,并辅以实测数据来进行量油常数计算。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做到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去很好的理解这个计算,而且对公式也记得更为牢靠。
2.加强学员的学习兴趣
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员良好学习环境,让学员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强调学员对知识的运用和对技能的掌握,课程评价上以学生学好为准。这样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
技工院校的学员普遍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停留在同一事物上,同时又对很多未知事物更加充满好奇心,勇于探索,教师完全可以在课程设计上针对这一现象,将教学模块设计的更加科学人性化,将教学任务细分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让学员们在每个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都不是太难,通过努力都能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以成就感的同时也让学员掌握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玻璃管量油为例,在学习量油房流程时要将每个学习任务细化,比如说在教授如何量油时,先将量油操作细分为几个环节,其中在讲解如何通过倒流程来压液面时,先让学员思考压液面的具体工作原理是什么,再思考压液面时哪些阀门要开和哪些阀门要关,最后思考阀门的开关的先后顺序。这样将本来比较复杂的几个操作环节细分为几个相对简单的环节,就大大的降低了思考的难度,让学员自己思考,不但得出结果,加深了记忆,还让学员得到了成就感的同时学会了为何这样操作和如何自我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多设计几个互动环节,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员在学理论时想如何去操作,操作时想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3.积极培养学员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通过一体化教学,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掌握了操作背后的工作原理,避免了大量机械的反复训练的同时给了学员以更多思考的时间。教师完全可以有意识的利用休息的时候,以聊天的形式问问学生如果发生漏油怎么处理,量油房有没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等等。
篇8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指导系统;研究指导
体能是源于竞技体育的专业词语,是一个非常广泛、非常开源的领域。泛泛地说,体能是除专项技战术之外,所有基础运动能力的总称。具体地说,体能可以是涉及身体形态、体成分、以及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的综合属性。一场比赛需要有好的战术来使用会使球队的整体实力上升,但好多战术必须要有足够的体能来支撑,如果没有足够的体能就算你有大把的应对战术也发挥不出来。
一、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
体能是由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在篮球中我们熟知的乔丹、科比、詹姆斯等一些球员他们如何可以在球场上担任起球队的灵魂任务因为他们有过硬的技术以外还有充足的体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充足的体能能使你的投篮姿势不会改变只有你投篮出手姿势不变形的情况下才能增加你的投篮命中率,对于篮球这种以得分为目的的运动项目一切战术都是围绕着进球为目的以阻止对方进球为要求而开展的。我国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不明确。无论哪种运动项目在制定训练内容时,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其影响比赛成绩和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即项目特征或项目特点是什么。教练必须深刻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特点,它是实施正确训练的前提,否则将导致训练效果甚至事倍功半,事与愿违。我国对现代篮球运动竞赛制胜规律的特征认识模糊,重视技术战术训练,轻视体能训练,导致我国篮球运动员体能在高水平比赛中不能完全适应激烈比赛的需要,专项体能缺乏导致技战术发挥不好。(2)训练方法简单。当前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训练手段、方法简单化,体能训练手段方法简单化反映在训练方法单一落后。如力量训练时杠铃挂帅。目前先进的力量训练方法除杠铃外,还有大强度的跳跃练习器、综合力量练习器、等动和电刺激力量训练,以及各种组合力量训练;对速度的训练单纯认为加速跑就可以提高了;耐力训练单纯采用田径式长跑。(3)体能训练的无计划性和欠系统性。篮球运动员体能的提升是需要周期的,只有坚持持之以恒的体能训练,才能达到体能素质的提高。但是当前,很多大学的篮球教练在学生的体能训练中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没有根据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制定一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体能训练计划。
二、篮球体能训练系统的实现
(1)丰富体能训练的内容,创新体能训练的方法。对篮球运动员来说,体能训练主要包括核心力量的训练、速度的训练和耐力的训练等。要根据不同体能项目训练的需求,丰富训练内容,创新训练方法。(2)制定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这是保证体能训练持久进行的保证。这就需要篮球队的主教练和体能教练等对运动员的体能状况进行分析,对薄弱环节进行把握,然后根据运动员体能的普遍性问题制定体能训练的中、长、短期计划,并根据各个运动员自身体能情况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计划。这样有助于将体能训练具体化、系统化,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时,要充分参照国内外关于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3)模式化训练方法。针对球队的整体特点和技术战术风格,采取相应的体能训练模式,将个体素质经过训练使其融入到球队,提高球队整体素质。模式化训练方法要求以球队的整体技战术风格为原则,以提高球队的集体体能素质为目的,通过一定的内容练习,按一定的训练量度和强度控制球队整体体能训练。就目前我国篮球运动专项技术体能训练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应认真学习和探索并及时做出科学的改善,从而促进我国篮球事业的快速发展。
篮球是一个对抗性很强的项目,所以体能的消耗也跟力量有很大的关系。即使你照这个训练方法练成了田径场小霸王,但是如果核心力量和对抗跟不上的话打比赛的时候还是会感到吃力,所以要把体能和身体素质的训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做到在场上游刃有余。
篇9
【关键词】射击 运动员 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在射击运动员的整个训练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断地提高体能素质是射击教练和射击运动员主要的训练目标。尽管目前我国对射击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仍旧没有形成系统的训练体系,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还未有效地结合起来,体能训练的策略有待改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射击运动员的需要。因此,要对射击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强对射击运动员体能训练策略的研究,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素质,帮助射击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
1 射击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射击指的是射击运动员使用枪支对目标进行瞄准并进行精准发射以及命中的过程[1]。在现代,射击更多地被当成一种娱乐活动为人们所喜爱,是体育比赛中常见的一种竞技项目。体能训练是射击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只有保证体能训练内容的合理性,才能提高训练的质量,进而促进运动员射击水平的不断提高。射击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力量的训练
运动员射击的时候离不开手臂、腰腹以及腿部的基础力量,它们是射击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进行力量训练的时候重点要放在上肢、腿部肌肉以及腰背的训练上。射击的时候需要保持身体的平稳,还要下肢做好支撑,才能更好地射中目标。腿部肌肉是运动员稳固下部支撑、完成技术动作和比赛过程中长时间保持站姿的首要保证[2]。腰腹是人身体的重心之所在,腰腹的力量状况关系到运动员是否能保持身体的平稳及站姿的维持。所以,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射击教练要重视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保证运动员上肢、腰腹以及腿部肌肉的良好状态,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1.2耐力的训练
耐力训练也是射击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射击对运动员的耐力要求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对神经中枢的神经耐力要求却非常高,因为射击的时候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才能射中目标。因此,经过长时间的科学合理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大脑皮层的抗疲劳能力,在帮助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同时极大地提高运动员心血管的耐力,加快运动员恢复的速度。运动员射击时身体和精神都处理紧绷状态,如果缺乏耐力的话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所以为了提高运动员身体的平稳能力,必须要进行耐力的训练,才能确保运动员获得理想的成绩。
1.3协调性的训练
协调训练是射击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运动员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在体能训练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协调性训练。运动员在完成射击的过程中需要肌肉群、肌肉内部的相互配合,因而运动员动作的协调性训练就显得势在必行。射击运动员射击的整个动作过程都高度的一致,需要较高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准确性才能保证动作到位,而保证动作到位就必定要进行协调性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动作过程及肌肉群之间的配合协调得以有效地实现,保证运动员射击水平的提高。
2 射击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三大阶段
射击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的发展和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实现训练的目标,并将训练的成果转化为比赛的动力。根据射击项目及体能训练的特点,体能训练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体能强化训练阶
体能强化训练阶段是射击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体能强化训练会不断打破身体机能的平衡,使运动员的肌肉产生较大的反应,所以在这一阶段应做好体能强化训练的工作,对影响运动员体能状况的各项因素都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尽量将由于进行体能训练而对技术动作的影响降到最低,才能保证射击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技术水平都得到较好的提升[3]。
2.2体能保持训练的阶段
体能保持训练阶段主要是为了维持巩固前一阶段的训练成果。这一阶段的体能训练应注意的是体能及技能平衡发展的维持,而不是体能的提高,因为体能的持续升高或者降低都会影响到运动员射击水平的发挥,所以本阶段做好维持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2.3体能弥补训练的阶段
在进行射击运动员弥补体能训练的时候,要根据运动员本身体能的实际情况,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弥补运动员体能的缺陷,帮助运动员将体能状况调整到最为理想的状态,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保证运动员的射击水平。
3 射击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有效策略
对射击运动员来说,体能训练是进行技术训练的基础,影响着运动员射击技能的掌握和发挥。在射击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制订有效的训练策略,最大限度地提升训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超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3.1训练过程中将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有效结合起来
射击技术是射击运动员应具备的一项最重要的技术,它是射击项目的核心技术,因此,射击运动员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不能只重视体能的训练,而是要将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安排训练。如果射击运动员只是不断地进行体能的训练,时间一长会对运动员造成诸多不良的影响,而将两者结合起来,运动员体能训练差不多的时候穿一定的射击技术训练,不仅可以缓解体能训练造成的疲劳,还能提高运动员的技水平,保证运动员的双项发展,进而促进射击运动员整体水平的提高。
3.2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以激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训练氛围对运动员训练的有效进行尤其重要,好的训练环境可以激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消除一部分疲劳,使运动员保持好的训练状态,进而促进训练效率的提升。因此,训练的时候要重视训练氛围的营造,例如,教练要营造好的训练氛围,保证训练场地的整洁安静、训练设施的安排合理;运动员要遵守训练的规定,听从教练的安排,注意保持训练场地的环境;在训练场地粘贴一些具有鼓励作用的标语,以振奋运动员的精神,提高他训练的积极性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员才能有好的训练环境,才能刺激运动员训练的欲望,激发他们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达到训练的目的。
3.3训练结束后及时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一个逐步强化的过程,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各种体能的训练,训练后及时进行肌肉和神经的放松也是体能训练过程中要关注的。射击运动员有时训练的强度很大,除了训练之前要做好关节和肌肉的活动,避免训练中肌肉拉伤和关节受伤以外,训练结束后也要及时进行肌肉和神经的放松,以保证训练的状态。比如说,训练结束后,运动员适时地做好颈部、肩部以及腰部的按摩和放松;适当地做一些力量的训练,以缓解肌肉高度紧张的状态,从而保证恢复的速度等。
3.4科学合理地制订体能训练计划
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是提高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教练要尽量保证训练计划的科学合理,以满足运动员训练的需要。在训练之前,教练就要制订详细的、科学的整体训练计划,并在训练中严格执行,如有不足要及时进行调整,以提高计划的适用性能。科学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还要考虑运动员之间的差异和运动员的具体情况,以保证训练计划的针对性,进而促进运动员整体水平的提升。此外,运动员本身也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以和教练的体能训练计划相辅相成,提高自身训练的效率,从而实现自身射击水平的质的飞跃。
3.5对体能测试给予高度的重视
体能测试能准确地反映运动员近段时间体能训练的成效,并能反映出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不足之处,为运动员下一步的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所以,射击运动员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要给予体能测试足够的重视,才能很好地突出训练的效果。运动员可以一个星期做一次小的体能测试,测试近几天训练的状况,对不足的地方及时采取弥补措施。一个月做一次大的体能测试,对这一个月的训练情况做一个有效的反馈,以为下个月训练计划的制订提供借鉴。教练要关注运动员的体能测试,对他们测试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帮助运动员制订适合他们的体能训练计划。
综上所述,在射击项目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进行射击训练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训练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关注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将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结合起来,以保证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射击教练要做好相关的训练工作,以保证训练的成效,更好地实现训练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射击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鹏辉.关于射击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J].商情,2013,5(17):256.
篇10
摘 要 本文讨论了现代职业网球体能训练理念,在训练方法方面提出了网球体能训练基础原则和基本训练方法,训练方法重点讨论了力量训练、平衡训练、有氧能力训练、无氧能力训练、场地反应速度灵敏素质训练等内容,并提出基本训练手段。并从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在预防伤病和康复体能训练的基础上,保持体能训练的连贯性;赛期必须科学的安排体能训练;体能训练的安排有阶段性区别;建立良好的符合比赛特点的神经肌肉模式与心肺机能的适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 网球运动 体能训练
一、网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体能训练是网球训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能训练是整个网球训练中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能训练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应融为一体。第一,体能训练中的各项内容的安排应合理:首先是在制定多年或全年计划时,根据所划分的阶段制定出体能训练任务和目的。同样的道理,在制定大周期、中周期,甚至小到周训练计划和课计划时,也要对体能训练做出具体的安排。为了更好地制定体能训练的内容,我们应该对项目特点、运动员特点和场地设备有充分的了解。
结合项目特点体能训练也要有针对性,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必需考虑到网球项目特点,对网球动作技术结构以及参与工作的肌肉有清楚的认识,另外对各肌肉群参与工作性质和比例也应有所了解。只有这样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时,才能有宏观的控制,并且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上有依据。
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在对高水平运动员施训时,其中主要一个原则是因人施教。除了要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还要针对他的特点进行训练:做到发挥其优点,弥补其缺点。充分考虑到训练条件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前,必须对训练场地的好坏、器材的质量与数量、恢复条件有全面清楚的了解。因为它们都是组织实施训练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中国国家网球队在深圳观澜冬训,那里有很好的力量训练房,几乎可以选用器材练习到每一块肌肉,条件在国内是一流的。如果回到各个省队,条件就没有那么好。这就需要教练动脑子,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体能训练。
二、网球体能训练内容
网球是一项要求运动员持续不断对球做出快速反应的运动项目,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以下各种能力:迅速接近球的能力、迅速转向的能力、伸展能力、急停的能力、平衡能力,并在比赛过程中始终维持较高的技术水平。这就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柔韧性、力量、耐力、爆发力、速度、平衡以及合理的身体成分。因此,也需要针对这些素质和能力进行训练
三、体能训练的安排有阶段性区别
根据训练时间离比赛的时间不同,体能训练可分为一般性准备阶段,专项准备阶段,赛前阶段,比赛阶段。不同阶段里体能训练的内容,负荷与侧重点是不同的,从而使得体能状态在比赛时达到最佳状态。一般性准备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专项和高水平的体能训练做好准备,内容全面,侧重于有氧耐力、基础力量练习等;专项准备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性的提高专项素质,内容结合专项需求,负荷逐渐增大,时间缩短,侧重于速度、爆发力和无氧训练;赛前阶段的主要目的使是体能继续保持和提高,训练变成专项的大强度小运动量的训练,随着比赛的临近减少有氧训练量和训练总时间,加大力量训练的重量,增加灵敏性、速度、爆发力和无氧训练。
四、正确认识体能训练的作用
体能训练是网球比赛取胜的基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仅包括技能和战术能力,还包括体能、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因此在体能训练中,教练员应该使运动员清楚网球比赛不仅仅是在比技术和战术,还在比体能和心理,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能,才能在激烈的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技战术水平。现在的ATP比赛,特别是顶级选手之间较量,体力消耗非常大,没有很好的耐力作基础,想取胜是不可能的。
体能训练既训练身体又锻炼意志品质体能与意志品质是两个孪生兄弟,在体能提高的同时,意志品质也在不断地提高,另外意志品质的提高,可以使运动员去承受更大强度的体能训练。现排名第一的阿加西曾经说过“没有一定的体能,就谈不上意志品质”。体能水平和意志品质水平是一致的,一个运动员如果体能水平很低,无论是在训练场还是在比赛场上都不可能表现出很好的意志品质。
五、结论
(一)从供能系统上分析,网球运动在比赛过程中以ATP供能和有氧供能为主,有氧代谢是基础,无氧代谢是核心。
(二)在力量训练中,网球运动在基础力量训练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对腕、肘、肩、腰、腿的专项力量,尤其是专项快速力量的训练以技术的完善和提高。我们通过各种力量训练的方法提高这些专项力量是力量训练的关键。
(三)在耐力训练中,网球运动要求高水准的一般有氧耐力与专项耐力相结合。如此,才能适应比赛中回合间歇期的身体完全恢复、乳酸消除以及适应多拍回合中的乳酸环境的供能。
(四)在柔韧训练中,网球运动需要肩、腰等关节的灵活性。提高这些关节的柔韧性可以起到提高运动中的表现,预防运动伤病等重要作用。
(五)在速度训练中,网球运动需要在快速反应,高速奔跑,高速急停急转和变向中完成技术动作,因此,提高反应,跑速和急停急转的能力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兴通,郭培民.论网球运动与体能训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67-68.
[2] 蒋宏伟.第11届全运会江苏省男子网球队夺冠的制胜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3(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