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7 11:2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语家庭教育

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 少儿 学习习惯

面对升学和成才的新要求,家长们更加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因此,家长怎样认识和对待孩子的英语学习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管家长的英语水平如何,只要充分认识了少儿英语学习的特点以及家长所起的作用,都能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爱学英语、会学英语、能够学习英语。

一、少儿英语学习的特点

1.年龄问题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切实利用好这一关键期的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幼儿阶段是人类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早期儿童对任何语言都具有极大的敏感性,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极强,模仿能力也极强,他们听觉敏锐,心理障碍少。有实验研究表明,英语教学班的孩子较普通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反应更灵敏,性格更开朗。言行举止更大方,尤其是礼貌用语的使用更频繁。语言的训练与运用促进了儿童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2.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特征既简单又复杂。它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可塑性强。首先容易培养兴趣。在家长、教师、同学的引导或影响下,儿童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其次容易适应和接受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等。②情感因素简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外语学习差异的重要因素。③心理负担轻。与成年人相比较,儿童因害羞、胆怯、焦虑等心理因素带来的副作用较小;他们敢于开口,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这有利于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总的来说,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外语学习更有利。但也存在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儿童心理可塑性强,但自控能力差。②儿童在外语学习中能够积极投入,但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③儿童在思维能力不如成年人,他们不善于把握语言的系统和规律,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计划、安排。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在儿童外语学习中,家长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成绩。

二、家长的作用

家长的作用在孩子学习英语过程中很大。那么家长该如何发挥作用,让孩子更好的学好英语呢?引导孩子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听听录音

对于初学者、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学习英语不强调会认读、拼读和书写,主要是加强“听”与“说”的训练。他们能听懂、能应答,就会有兴趣,会有成功感;认读和书写字母则相应地靠后,至于写句子更是往后放了。因此,在少儿英语教学中,强调挺好、说带动读写。多听、多说可以让孩子尽快达到“脱口而出”。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巨大而持久的力量,许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而且,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所以,进行“养成教育”便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它也应当是每一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应当重视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在少年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家长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让他们多学到一些知识或得到好的分数还要重要得多。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以下学习习惯:①认真听、耐心听。即,先用心静听录音或才是说,听准了、听会了,才跟着学说,不要急于说,防止刚刚开始听就急着跟着说,这样做会产生只会跟着说,或离开老师的带读,就不会说的问题;也还会因听不准而说不准。②大声说,不害羞,家长要不断鼓励孩子勇于大声地朗读、对话、答问,以利于清楚地表达自己,也利于他人纠正自己的错误,还有利于培养大胆、开朗、自信的良好个性。③多举手、多练习。要鼓励孩子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以及做“情境表演”等,这样做,增加了课堂上练习的机会,也能得到、同学及时的、更多的指导和帮助。④大胆地联系实际做动作。人们的语音语言和身体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做动作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语言,表达语言,也有助于记忆。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发现中学”,“在笑中学”,这样的学习对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完善孩子的个性,都是很有益的。⑤注重时效。要培养孩子从小就有时间观念,采用多种方法鼓励他们做到并凑成“专时专用、节约归已”好习惯,即学习时专心学,不吃东西,不玩猫;玩耍时好好玩,家长还可争取时间同他们一道玩,以表示鼓励。

(3)培养孩子学习的坚持性、毅力和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尽管少儿英语的教学活动应当做到:生动、有趣、但是,让孩子长时间占用业余和游乐的时间,于晚上或周末甚至假日去上英语课,这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毕竟是有一定困难的,是很不容易坚持的。家长鼓励他们不随便请假、缺课,不但有利于学好英语,也能培养孩子做到做事有坚持性的良好性格。可以说,学习能力的培养,远比学习知识重要,孩子从小学会学习,会学习英语,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更可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这是可以终身受益的。

2.家长配合孩子学习的方法

(1)向孩子学习,拜他为师,会极大地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认真学习的程度。。可以说要想让孩子学得好,首要是让孩子能“爱学”、“乐学”,这是现代教育所一再强调的。

(2)鼓励孩子、同孩子一道大胆地做动作。如问候语、礼貌用语的应答,做过娃娃家等的游戏,画图、涂色、剪拼等,既是有效的学习,也是亲子之间亲切的交流。

(3)鼓励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如在家居物品贴上英文标签,全家人一道学;去公园、商店时,复习有关词、句;主动同外宾交谈等。

3.为孩子创设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

(1)良好的物质条件

这在一般家庭是不难做到的。即,让孩子有自己的学习场所,没有单独房间的,要给他隔出一个“学习角”,放有书架、录音机等用具。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比良好的物质条件还要重要,直接影响孩子的情感智商的发展。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①夫妻和睦、亲子融洽的家庭关系。这是建立在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它让孩子有安全感,能安心学习;它能使孩子有责任感,对家庭也负有责任。②鼓励孩子勤学好问,提倡大家互相学习。③父母亲的良好榜样。我们知道,儿童期的孩子一般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时,父母亲对学习的态度、特别是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父母亲喜好读书、看报,特别是学习新事物、跟上新时代的观念和行为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最长久又深远的无需教育的教育。

篇2

2001年5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综合活动课程的序幕。2001年至2004年,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实验形成阶段。《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课程设计原则是"均衡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课程的选择性"[1],除去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目,其他科目占49%~60%,这就保证了学生多方面学习、实践的机会。在新课改的基础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校活动为基础,以学生自身体验为中心完成教育过程。课程的结果表现为思维中的记忆和身体的记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思维与身体记忆进行教学,使直接与间接经验达到统一。经验的获得与建构需要学生以原有经验为基础,通过同化、重构的方式完成经验的建构。综合活动课程的中心在于建构,而建构的关键在于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参加活动课程带来的教育成果。

一、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与家庭教育的冲突

1.教育思想落后

教育思想的落后与家长的自身经验相关较大。家长都是站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评价孩子的学习和综合活动课程,没有从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教育成长,这种思想限制是家长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形成的惯有思维模式。在没有专业教育人员帮助下,家长很难走出落后的教育思想界限,综合活动课程在家长眼中也成为学校工作的简单变化。

2.教育角色混乱

现代家庭结构导致家庭中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比例严重不协调,一个孩子往往要面对两到四个教育者,家庭无法形成教育核心,孩子的教育时常出现矛盾。通过对家庭的访谈调查,研究者发现祖辈与孩子父母会产生教育分歧,孩子父母由于孩子祖辈的干扰,没能在孩子心中形成教育权威,孩子的教育往往摇摆不定,不知道哪种教育是对的,以致孩子的教育认知、教育行为会产生前后不一致。

3.综合活动课程进行不彻底

在深入到学校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综合活动课程在学校中还处于进行状态,学校教育难以冲破旧的教育思维、习惯。教师教育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学校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新教师的成长,所以每个学校教师往往具有这一学校的特征。学校教育的传承一方面继承了学校的教育风格,一方面也由于旧有教育的特点阻碍了综合活动课程的进行。学校教育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逐渐改变学校的教育传承,在这一过程中综合活动课程的效果可能会打折扣,综合活动课程的进行会不彻底。

4.缺少家庭教育支持

总结中外课程改革,家庭一定会被当作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家长和孩子的意见也被广泛采纳。我们的综合活动课程在取得家庭支持上却很失败。专业的学校教育是综合活动课程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然而"非专业"的家庭教育较少进入综合活动课程研究者的眼目,在家庭教育与综合活动课程结合的研究上极为缺少。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家庭教育与综合活动课程的结合都被忽视。所以,综合活动课程要想再深入,必须将以前未重视的家庭教育当作一个改革重点,获得家庭教育的支持。

二、活动课程与家庭教育契合的途径

1.转变家庭的个体教育观念

家长的个体教育观念和基础教育的社会教育观念的冲突造成孩子的教育责任划分不明确,家长逃避教育责任,而学校教育责任过重。转变这种状况的最好做法就是转变家庭教育的个体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建立社会教育观念,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完成孩子的个体发展,还需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组织家长参与综合活动课程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综合活动课程绝对无法逃避家庭教育的影响。如若综合活动课程要进行下去,必须在实践上解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一致作用。综合活动课程下一步需要进入到家庭,允许家长参与到课程中来,帮助家长建立家庭教育结构,让家长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3.减少智育课程

我们现在的智育课程太多了,多到学生想要有点自己的时间都是奢侈,学生根本不可能再在智育之外发展其他的素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先从减少智育课程开始,先给学生参与其他活动的时间。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并不是教师"放羊",而是减少教师的教育责任,使教师能够有时间、精力照顾到学生的独特性。智育时间减少了,那么教师就需要将精力集中到学生的素质培养。

篇3

一、农村家庭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多数家长未能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提供有效帮助

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加上自身不懂英语,很多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不少家长的思想存在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孩子英语学习上不能给予有效帮助。有的家长根本不重视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初中英语才是主课,小学英语随便学学就行了;有的家长认为英语学习是学校和教师的事,只要学校教育得好,孩子的成绩就一定好;有的家长很重视教育,但急功近利,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只重视最后成绩,成绩好了,表扬一番,成绩差了,拳脚相加。

2.教师未能调动和发挥家长的积极性

第一,教师往往首先关注所教学科,其次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才关注家长。这就造成教师难以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英语成绩较好时,教师怠于同家长交流,很少同家长就学生的学习情况作深入的分析;学生英语成绩很差时,教师要么完全指望家长规范孩子,要么抱怨家长不配合、家长素质低。

第二,教师以“教师―家长―学生”的单线联系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成了家庭教育的主体,孩子成了家庭教育的客体。家长照本宣科地实施教师的建议,孩子被动地接受家长的条条框框,结果教师和家长做了许多工作,但在客观上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剥夺了孩子学习的独立性。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家长的辅助作用

学生是联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不能很好地开发这个资源,就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学校教育也就成了“无土之木,无水之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家庭教育也应该这样,即受教育的主体应是学生而非家长,家长的作用在于为孩子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条件。能否真正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关键还在于,家庭教育是否能真正从孩子角度出发,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给孩子之所需,而不是掩埋学生的本我个性,只一厢情愿地进行成人理想化的家庭教育改革。所以笔者认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关键,孩子的问题还需通过孩子自己来解决。在家庭英语学习中,教师努力的方向不是用家长来规范孩子,而是用孩子来引导家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家庭英语氛围的营造。

“用孩子来引导家长”,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孩子懂得什么,怎么能和家长平等?在农村家庭教育环境中,为了更有效地营造家庭英语学习氛围,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尝试一种新的家校沟通模式:教师―学生―家长―学生―教师―家长。即教师先同学生提前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同家长进行正面交流;然后再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最终达成共识;最后由学生将商议结果反馈给教师,由教师和家长建立联系,公证学生和家长所达成的协议。这确保了当家长单方面毁约时,孩子在心理上有一个坚强的依靠,而不至于使孩子成为家长的从属,最终在家庭教育中丧失主体地位。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成为联系教师和家长,促使双方有效沟通的中介;而教师和家长之间是一种平等且互通合作的关系;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达到促使学生主动、独立学习英语的目的。

1.突出学生成绩,吸引家长主动关注

改变家长的固有认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可能单纯通过学校的教育得以转变。有的教师认为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家长交流,即便有时间也不可能同所有家长建立联系,这样会费钱、费时又费力。然而,如果教师能让家长主动与自己联系,那么所获得的效果就会大有不同。如何使家长主动与学校配合?一个关键就是让家长看到孩子优秀的一面。当孩子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或取得优秀的成绩时,家长多半会主动和孩子一起关注英语。所以,突出学生的成绩是吸引家长主动关注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其一,推行英语学习积分单。根据学生实际,把学生在晨读、课堂和家庭中的表现量化成分数,使家长能直观地看到学生的成绩,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强化家长支持的信心。(见表1)

其二,设立教学开放日。请家长在教学开放日参与到课堂听课中,让家长更直观地看到孩子的进步,再次强化家长支持的信心。

其三,设立温馨家庭奖。对每一个主动与教师沟通和交流的家长进行奖励。具体做法为:给获奖的学生颁发荣誉家庭奖,并允许他们把全家福照片张贴到学校指定的位置,让家长因为孩子而骄傲,让孩子因为家长而自豪,进而引导其他更多的家长主动关注孩子。

2.突出学生得失原因,引导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

正像之前谈到的客观原因一样,很多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怎样才能让这些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他们的孩子呢?在实际教学生活中,笔者采用给学生“拍数码照片并附上赠言”的方式,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笔者以一个月左右为周期颁发一次月奖,对有一定进步的学生进行奖励:笔者用数码相机免费为进步学生拍照、用个人彩色打印机打印并附上相关留言,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帮助他们典藏一段美好的时光。以下是几则照片赠言。

赠言1:你用你的刻苦、认真、仔细听课和扎实复习收获了成功,祝贺你,继续保持!

赠言2:你聪明、善良、乐于助人,值得每位同学学习!为你的爸爸妈妈而感到高兴!

赠言3:虽然你不是最棒的,但你是进步最快的!继续多向别人请教,进步会更大!

赠言4:聪明是你最大的优势,不能静心思考却是你最大的绊脚石,克服它,会更棒!

通过这种拍照附赠言的方式,教师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孩子的问题所在,促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孩子。这不仅使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长、所短,而且也实现了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3.突出学生个人周期目标,引导家长对学生形成合理期待

面对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依然是多数家长的心声。但很遗憾的是,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个体差异。孩子处于弱势,怎样让孩子的成绩不被家长轻易否定,同时又不至于让家长失望呢?笔者尝试了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在每次考试前都写出一个带有阶段性学习目标的计划书,一般以一个星期为宜,然后带回家让家长过目并签字。这样家长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近况、孩子的真实水平,以及督促孩子的侧重点,从而有效地规避“拔苗助长”的现象。(见表2)

4.突出学生情感,引导家长主动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

篇4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都较差,很大部分原因正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曾经和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聊天,问她在家里有没有帮忙做家务,她很快地回答"没有!"我正想问为什么,她就一股脑儿地说开了"我爸爸妈妈说我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有时我想帮忙洗碗,我妈妈就马上叫我去学习!"听了她的话,我一时间竟不知说什么好!

这正是家庭教育的现状中的"望子成龙"型。也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这些家长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1.重视分数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就会几天都没有笑容。

2.舍得投资

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英语班、美术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这样的期望往往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发奋图强,努力实现父母的愿望,而另一种则把学习当成负担,愈发不爱学习,甚至厌恶学习。

曾有人做过一份对一年级学生的调查表,发现家庭教育中有这样几种家庭:第一种: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型。这种家庭的家长特别宠爱孩子,过分溺爱子女,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和家务全都包办代替,替孩子穿衣、系鞋带、上学放学替背书包,养成了孩子任性、难管教、不听家长的话。第二种:"望子成龙"心切型。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孩子期望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行,于是拔苗助长,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只要孩子学的好,其他的品德教育一概不管。第三种:缺乏耐心"粗暴"型。尽管现在许多家长都接受过文化教育,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仍未根除,信奉"不打不成材",于是,对孩子动辄打骂,孩子身心备受摧残。第四种:不闻不问,顺其自然型。这样的家长整天忙于自己的事,对孩子很少过问,总以为树大自直,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篇5

1.家庭教育的内涵。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家庭长辈对于后代行为上的约束和指导,促使后代身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人格、并为其成长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是指一个人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整个教育历程较长,是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2.家庭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表现在孩子人格的塑造上。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对于小孩的人格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孩子的人格健康对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正常发展有很大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康还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走向。其次,这种影响还体现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体健康成长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心理健康对于孩子也同样重要。孩子的完整发展包括人格和心理的发展。作为家长要懂得了解孩子的发展,遵循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发展。

(2)消极影响。家庭用溺爱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就会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分享,不会体谅别人包括不会体谅自己的父母。现代社会中的小孩大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们的宠爱下成长起来,到校园内不会与学生相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不懂得忍耐、包容,很容易发生争执。当今校园内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去组织打架,去年微博上爆出许多初中生群殴弱小事件,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接受的第一个教育,所以有必要重视家庭教育。

二、中西家庭教育的对比

1.教育目标不同。教育目标往往决定教育方向,中西方教育目标的不同是因为中西方对于孩子的期望不同。西方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拥有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把教育目标更多的投入到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上。相比之下,中方家庭教育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未来前景无限光明的成功人士。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个前途无量的人首先要有一份高薪资高待遇的工作,过着安逸幸福的小日子。由于目标的远大,中国父母就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好的学习才会有好的未来。父母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把一切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其他事情不用孩子操劳。因此,中国的孩子应试能力惊呆了西方人,但是独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特别弱。

2.教育内容不同。西方父母注重的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在发展孩子的交际能力时,父母会要求孩子学会与好朋友一起分享。虽然中国也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孩子到了上学阶段后更注重孩子的智能,教育内容失去了平衡。

3.教育方法不同。在西方的家庭里,父母用一种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利。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西方父母会提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孩子有自己的发言权,有自己的选择权,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父母会引导孩子来做选择不是替孩子做选择,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父母不会监督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隐私。

三、西方家庭教育带来的启示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实操能力。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太过关注孩子就会使孩子丧失独立能力。中国父母应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父母不必帮孩子包办。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给孩子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冒险、敢于表现自己,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生存,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听取孩子的意见。中国家庭教育促使孩子和父母都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父母很多时候用许多的否定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指导孩子的行为,还习惯给孩子说“你应该”。家长权力色彩浓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父母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的沟通。只有放下权威,平等交流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才会信任父母,爱戴父母。

3.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一味地让孩子服从自己会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思想,对父母养成依赖。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才能,给孩子更多的空间,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发扬孩子的兴趣爱好。

篇6

家庭环境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主要方面,农村家庭环境同样包括这两个方面,从物质环境上看,现在的农村家庭大多数经济条件有很大提高,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在学习和日常交往的需求;从文化环境上看,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太高,再加之留守家庭隔代教育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致使农村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家庭和谐是指家庭各个成员间能够愉快地相处,在一起健康地生活,家庭和谐既包括夫妻之间的和睦,也包括夫妻与老人、孩子愉快地生活。无疑,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影响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员的和谐程度。

1.家庭的和谐程度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作用。

家庭和谐程度可以分为和谐、一般和紧张三种。影响家庭和睦的最大因素当属父母的婚姻状况,有研究资料表明,离婚家庭中有60%以上的孩子有心理障碍和学习成绩下降现象,原因无外乎离婚时父母双方争夺或者不要孩子,离婚后不管不问拒绝给抚养费或者直接推给老人抚养,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再加上部分老人因此给孩子过多的溺爱,甚至有替孩子写作业现象,严重影响了孩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经常吵架或分居的家庭中有约50%的小学生出现性格冷漠和学习成绩下滑的现象。而在正常家庭中,父亲承担着教养者的角色,母亲承担着抚育者的角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父母分居的家庭也必然会导致孩子成绩下滑。本没有心情关系孩子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方面,家长没有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的意识。给孩子分配任务时,没有考虑孩子是否力所能及,在孩子完成家务时又不能给予肯定,在孩子有倦怠情绪时,却一味地批评。有规律的作息习惯方面,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家长的参与和督促非常有必要,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家长无法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2. 家庭的和谐程度对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作用。

家庭不和睦会直接导致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如饮食习惯,饮食习惯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健康状况,吃饭时家庭氛围不愉快,父母不强调食物均衡,粗细结合,荤素搭配等,孩子身体受到严重影响。卫生习惯方面,如饭勤洗澡,定期洗理发, 按时换洗衣服等个人卫生。除此之外,还要教育小学生注意公共卫生, 树立环保意识等。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家庭文化背景是影响小学生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征及其对子女教育方式的不同也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家庭文化。

1. 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太高,对孩子的功课无法正确辅导,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一旦孩子成绩下降或达不到要求,动辄加以训斥、打骂,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对学校的厌恶心理,出现逃学旷课的现象;更有家长认为成绩好没有用,即便将来考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月工资还不如自己卖早点赚得多,让孩子上学目的只为认识几个字,将来会算账即可。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致使农村孩子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2. 父母文化程度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

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更能体现家庭文化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在学校的再三强调下,选择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的农村小学生依然只占少数;跟同学发生冲突时会主动道歉的少之更少,更有动手打人的现象,家长对此却持“护犊子”态度,不问自己孩子的问题却一味埋怨别人,这反映出来很多家长在平时没有对子女的人际交往行为进行专门教育,也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

目前,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都能满足子女正常学习的需求,但家庭经济因素对孩子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1.家庭经济状况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近些年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有所提高,部分家长加大了对孩子教育经费的投入,由于自己辅导不了孩子学习,过多地期望于课外辅导班、托管班,以为这样既保证了孩子的学习,也能给自己留出更多的工作时间,然而这样却无形中减少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的机会,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辅导老师责任心不强,孩子自觉性差等,这样反而使得孩子的成绩有所下降。

2.家庭经济状况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情况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交际范围。例如,大城市里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孩子与其他学生进行交往时,往往表现出优越与自信。通过访谈得知,这类小学生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已经懂得了好的家庭条件使得他们很有“面子”,并且他们大都掌握两三门特长,如美术、器乐、声乐、英语等,这都需要较好的经济条件给予支持,甚至家长经常带他们出去旅游、参观,增加了小学生的阅历和见识。而一些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无法实现这些,因此这些孩子在和经济状况好的小学生进行交往时,普遍会有无形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篇7

一、以身作则是 “无为而治”的基础

“无为”实际就是“大为”——无须太多干涉孩子,只需要树立榜样。著名儿童作家郑渊洁说过:“闭上你的嘴,迈开你的腿,走好你的人生路,演示给你的孩子看。”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电子计算机。”他打这个比喻是要求父母必须注意身教。

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父母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父母,坚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实实在在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比如:父母叫孩子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父母当然也不要这么做。父母叫孩子要认真学习,父母是否也认真做好什么事给孩子看过?父母没办法做好,又如何要求孩子能做好呀?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作为父母只要以身作则,以道诲人,便可以“无为而治”。

二、爱的教育是“无为而治”的表现

教育如同建造一个房子,打好地基尤为重要。作为父母,需要用心营造出家庭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孩子感觉身边始终有爱围绕着,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是“爱”, 让孩子快乐阳光地过好每一天,在微笑中入睡。只有父母将爱给予孩子,孩子才能将这份爱传递出去。一个阳光的孩子,不需要担心他的未来,他懂得如何面对和解决困难,如何规避危险。

很多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吃苦,给予孩子世间最好的物质条件。但对于孩子来说,那并不是最好的东西,反之,那是父母用金钱为孩子走向深渊在铺路。如今被社会热议的所谓“富二代”现象,本质上是孩子们对爱的奢求,是一种缺爱的表现。有些父母以事业为重,以“忙”为借口,忽略孩子在成长中的教育和陪伴。于是孩子得不到父母精神层面的关爱和陪伴,就会寻找来自于物质层面的陪伴,产生一种攀比的心理需求。当然,过度的关爱也是不可取的。父母把孩子像包裹一样严严实实地裹起来,使孩子失去喘息和伸展的空隙。他们没机会学习生存技能,没机会锻炼处世本领,没机会处理各类事情,没机会经历困苦挫折,就像30 多岁的溥仪连鞋带也不会系那样,面对社会和人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父母该放手时就放手,实现“无为而治”,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三、规则意识是“无为而治”的核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规则意识。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说话做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现在很多父母也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却忽视了规则意识的培养。规则意识的缺失会影响一个人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表现,会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的状态,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所以,父母要引导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具体要求和态度必须取得一致,不然就会造成孩子在不同的标准面前无所适从,或带来行为表现的两面性。风筝飞得高,是靠线的牵引;河水流得快,是靠岸的约束。孩子有了规则意识,父母方可“无为而治”。

四、独立自主是“无为而治”的目标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河北吴桥县有个少年叫刘壮。10 多岁时,父亲病故,母亲精神有毛病,不能自理。他天天早起,做好一天的饭,伺候母亲吃下,然后去上学。晚上打发妈妈睡下,再做家务。一个在别家还需要照顾的孩子,学会了炒菜做饭洗衣,摸索出一套照顾妈妈的方法,还学会了用精打细算度过拮据的生活。几年下来,妈妈的病没再往深处发展,刘壮的学习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当上了三好学生,被省里授予优秀学生称号,并免费治好了刘妈妈的病。另有一则来自报刊的报道:湖南某高校新生军训时,一些父母守望在操场旁边,担心孩子受不了严格的军训,有的父母流着泪求教官别那么狠,放他的孩子一马。

篇8

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探讨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中,家庭教育不容忽视。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家庭的每一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在农村和城市学校教育资源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学生的成绩也会相差悬殊,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在这里,仅结合我在农村中学对潜能生的家庭情况的调查,谈谈农村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一、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在我们这个地区,有的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文化素养较低。虽然希望子女学习好,但是就知识对孩子将来就业的影响认识不够。受思维所限,目光短浅,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有的学生在小学成绩不够理想,就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成绩不理想,也听之任之,对孩子不抱有希望;还有的认为孩子的能力是注定的,不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有过多的投入,影响孩子的认知。虽然家长的文化程度不是影响孩子学习的直接因素,但是家长的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不和谐,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

有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吵闹、打架,甚至有的拿孩子撒气;还有的在家里玩麻将,缺人手的时候,还让孩子帮忙;有的家长离婚后,双方父母都忽略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关心很不够。这些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心理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影响,影响他们的认知,使得孩子无心向学。

三、家庭和学校教育不一致

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部分家长不能够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学生出现问题需要与家长沟通,但是还有些家长不能到校。有的只是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学校,收效甚微。就是连开家长会的时候,还有好多家长推脱不能到校。甚至还有些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推卸给学校,认为孩子的学习完全是学校、老师的责任。致使有的学生经常违反纪律,抄袭作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家长发现了这些问题后直接推给了老师,更有甚者对孩子撒手不管。最后老师对孩子的学为力。

篇9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并不是指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是指家长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目前由于家长的素质问题,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五加二等于零”的状况十分严重,阻碍孩子的发展,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农村家庭教育处于薄弱状态,而农村家庭的道德教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家长素质低下。

1、家长文化素质低。目前农村学生家长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占37%,初中文化的占42%,小学及以下的文化占31%。大部分家长不能科学地教育孩子,往往是感情用事。

2、家长诚信观念弱。在农村不少农民不讲诚信,影响孩子的守信度。

3、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陈旧。农村学生家长大部分只管孩子的学习,不管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当孩子犯了错误,不是训斥就是打骂,这样的教育效果极差。

4、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利润的微薄,使得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涌入到城市务工,造成了大量的儿童留守农村,对这些留守儿童而言,首先是缺乏监管,缺乏必要的家庭引导和监督,很容易误入一些道德、行为上的歧途;其次是缺乏交流,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是隔代、隔亲管教都能替代的,严重的会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性格发展不健全;还有比较明显的就是一部分儿童看着他们父母不上学,在外打工经商也可以很好的生活,潜移默化的忽视了文化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

二、改变现状的策略与措施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育效果,可采取如下的策略和措施:

1、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长自身素质。家长学校是提升家长自身素质的最好途径。各级各类家长学校要正常开展活动,组织家长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转变教 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家长学校在授课的同时,要组织家长开展讨论,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授课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讲实效,要指导家长培养孩子诚实、勇 敢的品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精神,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等。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遇事而诲,遇物而教”,身教胜于言教。例如:我校的家长学校 在妇联、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授课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通俗易懂,深受广大家长的好评,出席率由原来的60%,上升到了90%以上,家、校已形成了教育共 识,教育效果明显提高。

2、加大投入,在农村要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小学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等,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可去之处。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提供场地和各方面的条件,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搭桥铺路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加深道德体验,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3、加强对网吧、电子游艺等游乐场所及音像制品、出版物的管理,创作生产、推荐一批健康科学的、有利于农村小学生成长进步的图书、音像制品,努力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优化农村孩子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

4、建立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似乎已渐渐的被人忽视了,但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是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一是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二是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三是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像医生治病那样“对症下药”,“救死扶伤”,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四是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五是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六是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5、家长要改变过去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等传统观念,积极培养孩子的科学民主、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要改变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6、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要尊重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要多鼓励,不要总是与其他孩子作横向比较,要多看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篇10

【关键词】父性教育 家庭教育 子女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与母亲不同的教育责任。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其《傅雷家书》中也处处表达着对孩子的爱和关心以及自身作为父亲的反思,他的家庭教育观时至今日依然有借鉴和反思之处,对于丰富、发展我国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个体家庭的教育水平都大有裨益。

一、父亲角色的内涵

父亲是家庭生活中的一种身份,是指有子女的男性,获得这种身份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有子女。然而父亲角色的定义并非如此简单,它还未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目前笼统定义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父亲所规定的职责或期待的行为。[1]据此,笔者认为“父性教育”就是为子女提供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说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还有“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父性教育相对母性教育更具刚毅果断、注重理性、个性不拘小节的特点,因此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二、父性教育的得与失

在我国,一直以来由于传统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向来主张“天父地母”、“严父慈母”。傅雷教子严格,这是出于父爱,同时也说明傅雷在承担教子的责任,但多年后的反思却使他发现当初的很多不足,不仅折磨了孩子,也困扰了妻子。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它反映出中国大部分家庭中父性教育的得与失。

(一)教育之得

1.父亲严格要求、爱而不娇的教育态度有利于培养子女的坚强意志。爱子女是教育子女的前提,但不是所有的爱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要使自己的爱对子女的成长有促进作用,应该对孩子爱而不骄,严格要求。

2.作为父亲,正确使用批评惩罚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子女形成知错就改、克制不正确欲望的品质。批评惩罚是对子女的不良思想、行为和品德给予否定的评价,旨在于使子女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促使其克服、纠正不良思想、行为和品德。[3]公正合理的批评惩罚体现的是父亲的爱护和期望,只有为接受惩罚的子女所理解的惩罚才能使其认真思考、改正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3.父亲重视教育、及早施教的教育原则有利于子女的长远发展。傅雷在其家书中说自己的童年和孩子的童年十分相似,他在家庭中接受了父辈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于是在自己长大成家立业后,也用同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后代,家庭教育的这种继承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优势。

(二)教育之失

1.父亲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有消极影响。所谓“严厉教育”是指以打骂、惩罚为主要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4]虽然其目标指向是好的,希望孩子做的更好,但是由于它不尊重子女,不体恤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最终的结果会是一种强大的破坏力。

2.紧张、沉闷的家庭气氛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傅雷没有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与妻子的关系,致使家庭氛围不和谐,使其子女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我国古代重视“齐家”,目的就是要管理好家庭事务,处理好家庭关系,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家庭成员受到熏陶、感染。

3.过于权威而非民主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于“专制”的“独白模式”一方面容易导致子女性格软弱,独立性差遇事缺乏主见,自信力和创造力都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会使子女走向叛逆的极端,子女感受不到爱和尊重,即使孩子表现出服从,但实际上口服心不服,这不是真正的权威。

4.容易引发父亲自身及与其他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父亲作为家庭教育者,时常会引发其作为父亲和教育者的角色冲突,作为父亲,他与子女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对待子女的错误在批评惩罚时会心有不忍,但作为家庭教育者又会心有不甘,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父亲角色的矛盾容易使其剑走偏锋。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反差甚至对立,常见的就是家庭中严父、慈母的矛盾。

三、提升父性教育水平的对策

父亲作为家庭教育者一般都很重视子女的培养教育工作。然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培养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因此,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恰当地选择、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去解决子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一)以身作则,导之以行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亲为子女做出好的榜样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要求子女做到某件事,自己首先要做到,从点滴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父亲的威信就高,就可以取得教育者的资格,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教育工作就会更加有效。并将言传和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掌握分寸,宽严有度

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很难掌控的问题,就是分寸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宽严有度、掌握分寸,既给子女一定的自由让其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要制定一些纪律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意志力。

(三)沟通理解,适度妥协

理解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即它是家庭教育中家庭关系维持、教育目标一致性、教育内容内化活化的基础。以商讨、沟通的“对话模式”与子女交往,有利于增强子女的独立性,提高自信心和创造力。另外,父亲与其他教育者应适度妥协,协商好家庭教育何时宽、何时严,避免在年幼者面前的冲突,确立教育的“合力”意识,共同教育好子女。

【参考文献

[1]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