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水环境范文
时间:2023-04-05 18: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水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均目前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约为日本的1/2,美国1/4,俄罗斯的1/12。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
面对“滴水贵如油”的水资源,而人类对它的浪费和污染却是令人痛心的:据统计,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达到4000亿立方米,使5.5万亿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14%以上。我国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沱江等已检测出数百种有机物或被报道已经受到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在被检测出的有机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过了地面水质标准,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有机污染物。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在水源保护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全国水源污染仍呈发展趋势,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源的水质标准。在我国水的浪费现象还极其严重,我国农业灌溉大多采用漫灌的形式,农业用水仅有效利用30-40%。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加处理任意排放,使许多水体受到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局面。因此,合理开发水资源,节约用水量和防治水污染,应当成为我国水环境保护工作长期的工作方针。
2造成我国水资源破坏和水污染的原因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如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排放,固体垃圾的肆意排放等,但最终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因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另一类是人为污染是比较严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按污染源分,可分为工业废水污染、城市污水污染、农业回流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它污染等方面。
2.1工业废水污染水在工业上主要是用于洗涤产品、冷却设备、产生蒸气、输送废物和作为生产原料以有稀释等方面,几乎没有一种工业能够离开水。而且工业的用水量非常大,要占人类整个用水量的80%左右,据统计,生产一吨钢需水量30多吨:一吨石油化工产品、一吨纸或一千度电需水200至500多吨、而制造一吨人造纤维则需水1000吨以上。这么大量的工业用水,相应也有大量的废水产生,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总废水量的三分之二左右。2.2城市污水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城市化,大量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于一些很小的地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据统计每人每天约有数百升左右,污浊负荷量为几十克BOD。这些污水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动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及合成洗涤剂等物质外,还含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这种污水会消耗接受水体的溶解氧,也会产生泡沫妨碍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使水发臭变质。
2.3农业回流水污染农业上最大用水是灌溉,其中60-90%蒸发损失,其余10-40%渗入地下或从地表流走。由于耕种、喷洒农药、施肥等工作,使这种灌溉回流水中含有较高尝试的矿物质、富养肥料的有毒农药,也会使水体污染。这些物质化学稳定性极高,在自然界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全分解为无害物质,成为环境是长期存在的污染物质,又易溶解于脂肪,能在动物和人体脂肪组织中积累起来千万危害,同时它难溶于水,借助水的流动而迁移到其它地方,使得许多没有使用过农药的地区,也受到了农药的危害。
2.4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它污染农业废物、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如果转入水中,也会污染水质,这类污染情况相当复杂。有机物质经水中微生物分解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各种有毒物质使水体具有毒性,从工厂排出的废气,如二氧化硫,一旦随雨水转入水中,就变成亚硫酸,它又同水中的氧作用,从而产生具有更大危险性的物质。垃圾场的垃圾雨淋和雪化后可能溶于水,或发生化学作用产生有毒物质,最后漏出场外,流入地势低的城市,或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3针对原因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原因造成的水污染严峻形势,我国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水环境保护、保障饮水安全。
3.1减少耗水量: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浪费又很严重。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单位产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都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3.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工业企业还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拜谢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随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可逐步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使城市污水处理与工业永治理结合起来。
3.3产业结构调整: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能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作用。关、停、并、转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也要对耗水大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要走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源、农业面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的污染。要解决面源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3.5开发新水源:我国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节约潜力不小,需要抓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达到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于缓解山东华北地区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净化海水等可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压力,但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时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3.6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水资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同时进行。
合理开发还必须根据水的供需状况,将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资源统一开发利用,切实做到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
4结论
世界上的淡水供给是有限的,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有限的淡水资源的分配竞争。为了避免水危机,许多国家必须保护水资源,对供水和需水进行管理,减少污染和降低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治理水污染环境的课题已经被列入世界环保组织的工作日程。在我国水源污染已经是普遍存在,有机物正在悄悄地污染着我们的周围环境以至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方面现已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保护法.
[2]水污染控制教程.
[3]中国环境报
篇2
【关键词】 生态理念;滨河水系;水环境;规划
【 abstract 】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 is the river water system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basis, in planning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ecological idea, USES the ecological repair methods of rivers water technology regulation, purifying water quality, reduce the pollution treatment cos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nature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water system.
【 key words 】 ecological idea; The river water system; Water environ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滨河水系主要由水域、护岸和滨水绿化景观三部分组成,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滨河水系承担着保持自然环境生态平衡、调节微气候、提供旅游休闲娱乐场所等各项功能,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更加注重水系在生态系统、滨水景观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水系的综合功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滨河水系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原有的自然水生态系统逐步退化,水体污染,河道淤积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设生态水系,改善人居环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已有许多城市逐渐重视城市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并逐步实施[1]。1989 年,生态学家Mitsch 提出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观念,强调通过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间的互动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近年,日本也效仿德国、瑞士等国,提出应用“生态工法”,对过于人工化的河道、水系进行“多自然型”改造和治理,其基本理念即是遵循自然法则,把属于自然的地方还给自然,让自然与人类共存共荣[2]。下文以《郑州黄河公园滨河水系综合利用规划》为例,阐述生态理念在滨河水系水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性。
一、滨黄河水系概况
(一)水环境现状
黄河郑州段花园口断面为Ⅲ类水质,水质良好,各项评价因子均未出现超标现象。其在花园口断面水质监测表如下(资料来源:黄河水资源公报,2010)。
表1-1黄河花园口断面水质监测表 单位:mg/L
大部分河流水环境质量差,水质为V类水质或劣V类水质,氟化物超标,设监测断面以来,多年水质均为劣V类水质。主要污染物质为COD、BOD、氨氮、总磷等。
(二) 存在问题
1.河流水质污染严重
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长,河道、水库、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多数河流断面水质超过Ⅴ类水标准,无法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河流生态所需要的水质标准。
2.水体生态功能退化,滨河生态环境单调
由于水体严重污染、河道堤岸工程阻隔、生态环境水量不足等,造成河湖萎缩、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化,城市水系中的水生植物、鱼类、底栖生物、微生物、湿地等大多消亡,既丧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也破坏了河湖滨水景观环境。
同时,河道裁弯取直,大量混凝土、浆砌石等建筑材料的采用,堤岸的简单划一,河道内水体污浊,城市滨河生态环境单调,亲水景观建设较为落后。
二、规划目标
完善城市水系规划建设,保护自然的水系生态环境,控制污染,提高水质,改善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利于城区的防洪排涝和生活、生产供水,促进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发展;改造现有河道,改善规划区内河流水质,提高规划区内景观水平。以实现人水和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创造生动、优美、富于特色的城市水空间和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规划理念
充分保持自然水循环机能的同时,建立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健全的水循环体系,加强人工水系与自然水系的联系,充分利用生态工程与生态河道,构建亲水空间,构建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复合生态系统。
改变污水直接入河、入湖状况,实现河湖污水截流进入污水收集或处理系统,并加强雨水净化。对中水,以回用为目标,提出合理的水质处理要求。
建立充分的水量与水质的保证措施,实现自然状态下生态水量的保证,构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舒适的水环境。
四.生态理念的水环境保护规划
(一)保持自然水系形态
自然的水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浅滩和沙洲,才有生机和灵气。如果河流形态过于规则化、均一化,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整体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滨河公园的水系规划应以保持河湖的自然形态为出发点,尊重河道现状,注重蜿蜒曲直的自然流向所带来的空间效果,力求河岸线不规则、河道横断面宽窄不一,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坡度有缓有急,并形成浅滩和深水,即使是新开挖的人工水系也要模拟自然水系的形态,致力于形成自然的河流水系形态,一方面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境,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另一方面为市民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体验丰富的空间环境。
(二)构建生态堤岸
生态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泊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和河水交换和调节,同时具备一定的防洪功能。生态护岸克服了传统水利工程技术的景观效果差,亲水性差的缺点,保留了防洪护岸的功能,并且融入了生态的思想。增强水量的需调功能,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为生物提供多种交流空间。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国内应用成功的实力是成都府南河望江公园多自然型护岸试验工程[3]。
生态河岸与一般河岸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
生态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岸的坡脚护底具有高孔隙率、多鱼类巢穴、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生态河堤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仅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存的生态系统。
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生态河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性”的界面。丰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洪灾;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另外,生态河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蓄水份的作用。
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河流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过程消减有机污染物,从而增强水体自净作用,改善河流水质;另外,生态河堤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造成的不同流速带,形成水的紊流,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促进水体净化。
因此,滨河公园水系规划设计优先考虑采用生态的护坡堤岸,通过生态河堤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建立起阳光、水、植物、生物、土壤、堤体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有利于水体和土壤、水体和植被相互涵养,形成适合生物生长的环境。
(三)人工水体净化
对于承纳污水的河流,在污水处理厂出水进入河道之前,可充分利用自然湿地建立前处理库,形成高效低耗的生态处理系统,并可与生态公园结合起来,形成集科研与环境教育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人工浮岛是一种集净化水质和改善景观于一体的现代环境治理技术,是在水面制造人工浮床,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将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富营养化水体的水面,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削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4]。主要机能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水质净化;(2)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浮岛本身具有遮蔽和饮料条件,构成鱼类、岛类生息的良好生境;(3)改善景观,可以通过浮岛种植一些观赏性的植物,营造水体景观;(4)消波效果对岸边构成保护作用。规划考虑沿主要的景观河道建立多个人工水体净化区,具有人工浮岛的功能。
(四)滨水生态带建设及保护
滨黄河生态区具有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但长期未得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开发和利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利用程度不高,生态链尚未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受到土地、资金、体制等制约,竞争力不强。鉴于此,必须对滨河区域进行高水平规划,并实施统一的建设和管理。
滨水生态景观:沿河两岸人工湖范围内设线性水景为主的生态园林,在沿河的绿色水景长廊中,在主要节点附近镶嵌多元化的以弘扬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主题公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文化与景观的交融。并在适当的位置建造大中小娱乐广场和按园林小品方式,置石刻、相关古今文人的诗词及富于生活情趣的城市雕塑,营造深含意境之美的园林氛围及城市历史文化氛围。
五、 结语
滨河水系水环境保护的根本之术在于消除、截流污水,还水系以自然本色,并加强其生态、文化和休闲功能。滨河水系水环境保护规划遵循自然法则、充分考虑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的融合,通过生态技术的引入,实现人类建设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促进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14(3):6-8
[2] 李平丽.基于生态观的河流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研究―以清徐县水系规划研究为例[J]规划师,2010年,S1(26):46-52
[3] 白世强,张春梅,卢升高.基于维持河流健康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J].人民黄河,2006,28(8): 3-4
[4]程勇, 关永平, 赵泉.环境中景观水体的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0(6):94-95
【作者简介】
篇3
地下水资源水质保护建议与措施: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监测和保护,发展绿色农业。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现状保护措施
一、沈阳市地下水环境现状
根据水文土质条件,我市东部山区、新民市东北部及康法两县低山丘陵区为贫水区,东部山前倾斜平原、康法两县的波状平原为中等富水区,中部平原的浑河、辽河扇地为强富水区、西部浑蒲、辽蒲、辽绕河间区属富水区。
沈阳市地下水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评价。根据沈阳市水资源评价结果。沈阳市地下水水质质量以较好-较差为主。其中单项评价指标总硬度、氨、硫酸根、氯离子等多数为Ⅰ-Ⅲ类,个别为IV类,硝酸根多数为V类,一般为Ⅲ类。地下水水质超标项目主要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铁锰、矿化度等,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并全部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地下水中氨氮超标说明区内地下水水质已受到人为污染,主要来源于有机质的污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及有机化肥等都是污染源;地下水中总Fe超标,可能是地下水原生状态中Fe离子含量较高造成的,并非人为污染。
水质明显恶化趋势的地下水,其中重点是被污染的水质已达到IV和V类的地下水。区内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地下水污染主要表现为潜水含水层中氨氮含量超标。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随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导致的有机化肥使用量的大幅增加并使地下水中氨氮含量持续升高;另外城市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也是导致氨氮超标的原因。
二、环境地质问题及动态分析
沈阳市城市供水主要以地下水资源为主,在地下水开采集中的地区,地下水位连年持续下降,使得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过量开采地下水,改变了局部地区状态下地下水的均衡关系,从而也诱发了许多环境地质问题。
1.沈阳市由于多年对地下水的集中开采,使得我市出现了几处超采漏斗区。(超采漏斗分布变化情况详见下表)
2.地下水超采引发的供水工程问题
由于我市地下水超采区水位的持续下降,导致局部含水层上部被疏干,供水工程开采量少,部分机电井报废,需重新打深井。造成局部地区开采井越打越深,水泵扬程越来越大,地下水位越来越下降的恶性循环现象,给城市及地方工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失。
3.工农业银汉水矛盾加剧,用水成本提高
我市部分地区,由于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中,工业和市政水源井相对较深,连续开采时间较长且开采量较大,产生了与当地农业争水的问题。致使许多农村生活用水井和农业灌溉机电井报废和掉泵,影响了农业灌溉和农村生活的正常用水。如:新民市罗家房乡、三道岗子乡等地区,农村生活用水的压把井多数报废,农灌井开采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石佛寺水源供水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由于地下水资源量的不足,不但给市政水源造成经济损失,也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4.地下水污染问题
沈阳市局部地区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使地表水污染入渗速度加快,地下水污染程度加重,改变了地下水各种状态下化学成分含量的比例。同时,地下水污染范围也随着地下水超采面积的扩大而扩大。特别是沈阳城区及近郊区,没有很好的粘性土防护层,或局部地表覆盖层被破坏,致使地表污水排放后直接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多项指标超出背景值或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三、地下水资源水质保护建议与措施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但是地下水资源量的合理开发利用,更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保护,地下水水质的恶化使水淘汰的可利用量更加减少,从而加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开展地下水水质评价工作是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基础,也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科学依据,对保护现有地下水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沈阳市地下水资源水质保护工作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地表水污染的防治
河水是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之一,防止地下水污染首先要控制地表水污染。各城镇工业及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导致城镇附近河流污染,污染的地表水入渗补给,使浅层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必须控制污染源,治理“三废”,使之达标排放。对于生活污水应尽快完善城市给排水管网,加强排污设施建设。
2.发展绿色农业是保证水环境良好的关健
近年来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施用农药化肥的现象越发严重。盲目大量的施用化肥,不仅难以推动农作物增产,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更会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因此现阶段除应提倡科学合理的施用农药化肥,更应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化肥,鼓励发展绿色农业,引导、改善水环境逐步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禁止浅层地下水对深层地下水的污染
通过地下水水质评价分析可知,部分地区潜水已受到人为污染,出现水质恶化现象,因此要严禁有污染的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混合开采,造成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相通,水质混淆,污染深层地下水。对已停止使用的深井要及时封闭,禁止通过井孔污染深层地下水。
4.加强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工作
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是水质分析评价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工作。应建立一定数量的专用承压水水质监测井,用以加强对深层承压水水质的监测;按不同环境水文地质单元分别布设水质动态监测井,并应在重点点源污染地段增加监测井,以达到从点到面全面了解地下水环境现状。定期对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及预测预报,向有关部门通报,有针对性地对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行科学治理。
5.积极预防与科学治理相结合
篇4
【关键词】水环境 整治 保护
近年来,海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整治和保护工作,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治水之基,坚持把污染减排作为治水之本,坚持把机制建设作为治水重要制度保障,全力推进水环境整治和保护。
1.关于水环境整治和保护取得的成绩
1.1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近年来,市委、市政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契机,加大力度整治城区水环境,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海门市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海门市区域污水处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城区水环境整治和保护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十二五”以来,全市投资约1.85亿元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工程,累计铺设污水管网7公里。
1.2各类重点污染有效整治。“十二五”以来,我市共审批1213个建设项目,没有一起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审批要求,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到100%。先后对37家工业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更新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50套,共计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建成东西部治污管网工程和沿江企业分道排放工程。先后开展了饮用水源、化工行业、电镀机针、造纸行业、工业园区、沿江取排水管道、畜禽养殖、浒通河、通吕运河、机动车尾气、污水处理厂污泥等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提高了全市污染治理能力。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通过“零点行动”、“专项行动”、“夜查”和日常环境执法等形式,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城区水环境有较大改善。
1.3污染减排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我市污染减排,坚持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与推进节能降耗、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突出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监管减排,严格控制增量,削减存量。减排任务,以工程减排为主体,结构减排为辅助,监管减排为手段来实现减排目标。今年我们将对9家超排企业实施关停;全年完成8家企业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完成21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完成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第二污水处理公司三期工程开工建设。这些工作将对城区水环境的改善产生巨大作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由于以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我们对城区水环境进行了多轮治理,但目前看来,城区的水环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2.关于下阶段水环境整治和保护的主要举措
水环境整治和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百姓的福祉。市委、市政府将更加重视水环境整治和保护,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着眼根本、抓住重点,突出当前、立足长效,扎扎实实做好水环境整治和保护的各项工作。
2.1深化认识,合力营造加强水环境整治和保护的浓厚氛围。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水环境整治和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政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十强调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坚定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决心和信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切实营造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整治的社会氛围。我们将充分利用每年“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生态日”、“节水宣传周”等重要节日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的专题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各单位共同营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全民生态意识,把保护水环境、爱护水资源变成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实际行动。三是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借鉴国内外做法和经验,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数据,扩大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2着眼根本,大力推进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一是积极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按照“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根据我市各流域水环境的承载容量,科学谋划农业现代园区的合理布局。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标准化”的要求,积极推进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改进农业的粗放生产方式。
篇5
【关键词】水环境;修复与保护;对策;生态补偿
1流域基本情况
滦河流域包括滦河水系和冀东沿海诸河,北起蒙古高原,南临渤海,西界潮白、蓟运河水系[1],东与辽河流域相邻,总面积5.55万km2,其中山区4.81万km2、平原0.74万km2[2]。滦河流域地跨河北、内蒙古、辽宁、天津三省(自治区)一市,涉及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锡林郭勒、赤峰、朝阳、葫芦岛8个市(盟)31个县(市、旗)[3]。按行政区划分属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4.59万km2、0.79万km2、0.17万km2。滦河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418座;建成引水工程178处[4],设计引水能力16.83亿m3,现状引水能力12.63亿m3;建成提水工程308处,设计提水能力4.96亿m3,现状提水能力3.71亿m3;已建成大型灌区4处,有效灌溉面积达179万亩,中型灌区20座,有效灌溉面积达87万亩。引滦入津工程水源为潘家口水库,取水口在大黑汀水库,通过输水干渠经迁西、遵化进入天津市蓟县于桥水库,再经宝坻区至宜兴埠泵站,全长234km。年输水量10亿m3,最大输水能力为60~100m3/s。引滦入津工程极大缓解了天津城市居民的用水困难问题,也成了天津市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水源[5]。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水资源条件和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水平不同等原因导致流域内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河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水旱灾害频发、流域内水环境监测监管不完善、外流域供水受益方和保护方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流域内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发展的壁垒。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区域缺水与用水浪费并存
2.1.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现状供需分析表明,滦河流域现状多年平均供水量为37.99亿m3,缺水量为6.60亿m3,缺水率达到14.8%。其中,内蒙古多年平均缺水率最大,达到27.3%;辽宁基本不缺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天津、唐山以及滦下灌区的用水需求将逐渐增加,直接加重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担负的供水任务,生活及工业用水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入海水量大幅度减少,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6]。2.1.2区域缺水与用水浪费并存流域内上游水源涵养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节水灌溉面积小,农田综合灌溉定额偏大,农田灌溉用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下游工业多为高耗能、高耗水的冶金、能源、原材料等产业,部分企业缺乏监管,生产工艺落后,节水设施不完善,单位产品耗水量偏高,水重复利用率偏低[7]。流域内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偏低[8],部分城镇给水管网漏水率较高,居民节水意识不强,生活用水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2.2污染物肆意排放,严重污染河道水环境
据调查,目前滦河流域主要污染物为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城镇生活和生产垃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和垃圾三大类。流域内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较为滞后[9],虽然各区(县)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但是城镇生产和生活污水因无法有效收集,导致大量生活和生产污水直排入河,大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更是无序直排,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收集和处理,大量的生活垃圾随径流进入河道,形成面源污染[10]。流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库区网箱养殖数量众多,且分布分散,缺少废水和粪便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形成了明显的面源污染和集中污染,严重影响河道和库区水质。
2.3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2.3.1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受人类活动和近几十年持续干旱影响,流域植物群落退化,水源涵养能力降低,降雨径流关系变化较大,遇强降雨,洪水来势凶猛,泥沙俱下,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滦河中上游地区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广泛,侵蚀强度多为中度以上;随着流域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地表植被受损,保水保土能力下降,有雨时洪水泛滥,无雨时河道基流减少甚至断流,河流生态系统难以为继。2.3.2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流域范围内人为侵占滨岸缓冲带,造成滨岸缓冲带内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水陆间的自然过渡带逐渐消失,植被物种单一,生态系统不稳定,生态机能几近消失;滨岸缓冲带的污染物拦截与净化功能削弱,污染物直接排入河湖,造成河湖水质污染[11]。由于上游经济社会用水量的增加,使得入海水量减少,河口过渡段面积缩小,河口的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存在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河口渔场外移等生态问题。
2.4防洪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小流域洪涝灾害频发
滦河流域中小河流治理及达标比例较低,防洪体系存在薄弱环节。滦河流域有防洪任务的河段治理比例仅为35.1%;治理达标比例为32.2%[12]。以青龙河流域为例:青龙河流域河流纵横交错,降雨量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6mm,年径流深达110mm,洪水特点是峰高量大,水流急,具有较强破坏性,形成大雨成大灾、小雨成小灾的局面。在有水文资料以来的50年间,出现20年一遇洪水4次,10年一遇洪水17次。1949年以来,洪水受灾面积12.54万亩,占土地面积的54.5%,冲毁房屋8020间,死亡人口164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2.5流域水环境监管与综合管理不完善
滦河流域监测站网体系尚不完善,调度与预警系统尚未健全。水环境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水生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环境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流域水环境监察与督查管理体系等尚需完善。引调水工程归属地与受益方分属不同地区,存在跨行政区管理问题;蓄水工程水面利用及周边环境管理监督存在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情况。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监管空白等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流域内水环境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2.6滦河源头既要向外流域供水又要涵养保护水源,任务繁重显失公平
滦河内蒙古段是滦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这一区域生态涵养能力和污染控制水平直接影响着下游几个重要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尤其是城市居民饮用水的质量,因此作为滦河源头的内蒙古段是保障下游城市供水安全的第一个环节。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是引滦入津、入唐工程的源头,而承担水源地保护工作主要责任的却是水库上游的承德市[13]。受益方与保护方不尽一致,显失公平。
3对策与措施
3.1强化需水管理,优化用水结构
针对滦河上游的水资源节约利用和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的现状,必须全面强化水资源节约利用,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强化需水管理,优化用水结构。辽宁省主要是通过发展节水农业,实施源头节水,保障青龙河进入河北水量;内蒙古主要对农牧业现有灌溉设施进行改建,提高输水管网质量,减少输水损失,降低管网漏损率,扩大供水能力,节约水资源。同时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以及饮用水水源地的涵养、保护和综合治理。
3.2大力开展污染源防治行动,严控入河入库污染物排放量
3.2.1治理面源污染,降低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在滦河流域上游地区,采用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一体化处置技术,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时压缩转运、统一处理;逐步减少分散式畜禽养殖数量,鼓励兴建规模化养殖场,对养殖产生的废水、粪便等集中收集制作成有机肥料;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充分利用空间形成立体化、系统化养殖与种植,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制造肥料,整体减少污染物产生量。3.2.2通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提高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能力通过采取配套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设施工程、兴建农村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设施工程、提升改造工业园区污水净化处理和偱环水利用工程,配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设备等点源污染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城镇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及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循环用水率。3.2.3大力整治污染源,保护饮用水源以潘大水库和于桥水库为重点保护对象,取缔、搬迁污染饮用水源地污染源,结合河道治理、底泥清淤等措施控制入库污染物总量。划定落实水源地保护区,加强水源地监控与管理能力。3.3通过采取多样性的措施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针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水环境差异,采取不同措施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在滦河支流的清水河与水龙河以及引滦入津的蓟县内兴建河湖水体生境改善项目,在滦河的上中游地区及天津境内发展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项目,在滦河中游干流和支流开展河流生态保育项目等,通过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改善河流水质、保障生态流量、维持生物多样性。
3.4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提高防洪减灾整体能力
在内蒙古滦河干流出境河段、辽宁青龙河出境河段等有较大影响区域的跨省河段通过加固堤防、修建护岸等措施以提高防洪能力,及时疏浚泥沙淤积以提高河道泄洪能力,通过开展沿岸缓冲区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项目缓解洪峰,减少洪水泥沙量,保证防洪工程长效运行。
3.5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监测全流域水情况
建立滦河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实行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监测全覆盖,通过云平台传输、大数据比对分析等技术,快速、准确地掌握流域内水质、水量、水位等信息变化情况。
3.6外流域调水的受益方应支付相应的生态补偿费
实行滦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全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调配。调送至外流域的水源,受益方应将调来的水所产生的收益分一部分给水源地以及上游的水源保护地作为生态补偿费用,为水源地的涵养和保护买单。
篇6
【关键词】水功能区 排污口 评价与分析 防治对策
水资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重要控制性要素。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构建商丘市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开展商丘市水资源保护工作十分必要。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在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4′~34°51′之间,地处我国豫、鲁、苏、皖四省的结合部,属黄淮海冲积平原。辖民权县、宁陵县、睢县、柘城县、虞城县、夏邑县、梁园区、睢阳区共六县二区,总人口823.4785万人。
商丘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全市气候形成的因素是季风环流、太阳辐射、地形地貌,特别是季风影响比较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2.7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幅较大,多年平均汛期(6~9月)四个月降水量464.7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1%,丰枯比为4.2。
商丘市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7.7053×108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2.8954×108m3,扣除地表、地下水重复计算量0.7919×108m3,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8088×108m3。地表水资源即天然河川径流量,受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影响而异。径流量具备以下特点:年内变化大,汛期与非汛期的径流量差距较大;地域分布差别明显,总体而言,东西部大于中部,南部大于北部,并依次向中北部呈递增趋势。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较为稀缺。
1 水环境状况
1.1水功能区划分
水功能区划分是水资源保护的基础工作,是水污染控制的依据。它是根据全省的水资源状况,并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质的需求,在相应水域划定具有特定功能,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区域。
水功能区划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一级功能区分四类,包括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二级功能区则分七类,包括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
1.2 商丘市地表水水功能区现状调查与评价
1.2.1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此次商丘市评价区域共涉及各县区的8条河流26个站点。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基准年为2011年,现状年无资料的于2013年进行了补充监测,以此作为现状年成果进行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选取PH值、DO、COD、BOD5、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铜、总锌、总镉、总磷等作为评价参数。参加评价的选用汛期、非汛期、全年均值作为评价代表值。本次评价区域全年评价河长520.9kn,Ⅲ类河长94km,占评价总河长的18.0%,Ⅳ类河长28km,占评价总河长的5.4%,劣Ⅴ类河长398.9km,占评价总河长的76.6%。
汛期评价河长520.9kn,Ⅲ类河长58km,占评价总河长的11.1%,Ⅳ类河长57km,占评价总河长的10.9%,Ⅴ类河长59km,占评价总河长的11.3%,劣Ⅴ类河长346.9km,占评价总河长的66.6%。
非汛期评价河长520.9kn,Ⅲ类河长94km,占评价总河长的18.0%,Ⅳ类河长28km,占评价总河长的5.4%,劣Ⅴ类河长398.9km,占评价总河长的76.6%。
评价结果表明:商丘市河流整体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惠济河、通惠渠、蒋河、大沙河、沱河、包河全年、汛期、非汛期水质均为劣Ⅴ类,引黄总干渠、废黄河全年水质类别为Ⅲ类。
随着商丘市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逐渐都市化,加上农村农药、化肥用量的增加,在用水量剧增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水体的污染,所以,水资源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水量上,而且在水质上也日益突出。
1.2.2污染源调查评价
2011年商丘市共调查入河排污口86个,排污口入河方式以暗管为主,暗管排污口有63个、占调查总数的73.2%,明渠21个,占调查总数的24.4%,涵闸2个,占调查总数的2.3%,潜没1个,占调查总数的1.2%。按排污口污水性质统计,工业废污水排污口30个,占调查总数的34.9%,生活污水排污口1个,占调查总数的1.2%,既排放工业废污水又排放生活污水的混合排污口55个,占调查总数的64.0%。排污口的污水排放方式大多数是连续排污,连续排污口85个,占调查总数的98.8%,间歇排污口1个,占调查总数的1.2%。
1.2.3废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
依2011年为基准年,根据调查统计,2011年商丘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268.2 万m3,工业废污水排放量4559.6万m3,混合废污水排放量4857万m3,2011年废污水排放量共13684.8万m3。2011年商丘市入河排污口COD排放总量为9911t/a,其中一般工业废水包含3224.28 t/a,城镇生活污水中包含3786.78 t/a,混合废污水中包含2899.94 t/a;氨氮排放总量为1855.1t/a,其中一般工业废水包含178.358 t/a,城镇生活污水中包含1111.966 t/a,混合废污水中包含564.776t/a。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
通过对各入河排污口调查及监测,2011年商丘市入河排污口废污水入河量8895.12万m3,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入河量分别为5946.6 t和1298.57t,
1.2.4入河排污口排污现状评价分析
(1)评价的目的。通过对各县市及水功能区点污染源现状评价确定流经城镇及功能区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和各污染源的特征污染物及其排放数量,为控制河流水体污染和水功能区化的水质目标进一步改善水体功能提供综合防治规划数据。
(2)评价的依据。以2011年商丘市入河排污口的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入河排污口等标污染负荷法,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进行分析评价。
(3)评价数学模型。为反映各排污口对河流水质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情况,反映各种污染物对水体污染作用的大小,有必要对入河排污口进行评价,评价方法采用等标负荷法和负荷比法。
某污染物的等标负荷 Pi= q *C0/Cs=m/ Cs
式中:Pi―等标负荷(t/d) C0―排污口水质浓度(mg/L)
q―污水排放量(t/d) Cs―水质评价标准(mg/L)
m―排污口排污量(109mg2/dL)
某污染源各种污染物污染负荷比 k =
式中: k ―负荷比(百分比)
pi ― 等标负荷(t/d)
(4)评价结果。
①超标入河排污口评价。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单项污染物超标法,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单项污染物进行评价分析。在实测86个入河排污口中,有62个排污口排放的废污水超过标准,超标排污口占实测排污口总数的72.1%,其中化学需氧量超标的排污口有55个,占实测入河排污口总数的64.0%;;氨氮超标的排污口有30个,占实测入河排污口总数的34.9%;包河超标排污口数为18个,占超标排污口总数29.0%;大沙河超标排污口数为22个,占超标排污口总数35.4%;惠济河超标排污口数为13个,占超标排污口总数21.0%;沱河超标排污口数为9个,占超标排污口总数14.5%;
②等标污染负荷评价。选择COD和氨氮2项主要污染物作为参评项目,它们的等标污染负荷分别为 68.42t/a,78.53 t/a,所占的污染负荷比分别为47.7%、52.3%。商丘市区COD和氨氮等标污染负荷之和为66.79t/a,占全市的46.5%;其次虞城县COD和氨氮等标污染负荷之和为23.31 t/a,占全市的16.2%。
纳污能力计算模型(2)一维水质模型 …
二维水质模型
纳污能力计算 根据水质模型和污染概化结果计算纳污能力,计算公式表述如下:
……
1.2.5纳污能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商丘市水功能区现状水平年2011年纳污能力:COD共计1814.53t,氨氮 223.22t现状年商丘市各水功能区中,COD纳污能力最小的是沱河虞城景观用水区为 1.1t,最大的是沱河夏邑排污控制区为 390.73t;氨氮纳污能力最小的是包河商丘市农业用水区为 1.0t,最大的是包河虞城农业用水区,约为39.75 t。通过计算商丘市河流水质污染较为严重,要实现污染物控制与削减目标,可通过其他水资源保护措施进行削减,才能达到各水平年的规划水质保护目标。
2保护对策研究
2.1重视水资源保护的宣传
大力宣传《水法》,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树立起全民节水惜水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使水资源得到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
2.2加强水功能区管理
根据商丘市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结合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情况,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控,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必要的调整、归并或截污导流。控制水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分配污染物入河量达到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
2.3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保护水环境
加大城镇水污染治理建设资金的投入,增加废污水治理投资扩大废污水处理能力,争取做到废污水达标排放。根据本市水资源的特点,按以下项目安排原则分类提出开源、节流、水源保护等方面的对策和相应工程措施。由于本市水污染现状严重,优先安排水质改善工程,注重水源保护,工程安排顺序水源地优先;节水项目优先;具有防洪、蓄水和保护水环境综合功能的项目优先;商丘市河道污染严重,对底泥污染严重并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的水域,对河道进行清淤,避免底泥的二次污染。开展骨干湖泊水库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大力推进退田退渔还湖还库,限制围网养殖,提高调蓄能力,发挥水质净化功能。
非工程措施有节约用水(城市节水、农业节水和工业节水);城市雨洪利用可增加环境用水量、改善河道水环境有效措施;.利用中水回用;对排污口进行全面规划;治理面源污染;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地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理顺水价关系使治水治污成本与供水价格保持适当比例,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
总之,为促进商丘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目标,应结合水功能区管理科学,合理的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提出限排总量,建立水利环保农业等多部门联合治污的水资源保护地方政策法规,各部门应结合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共同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水环境保护 考试方法 考试改革
《水环境保护》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紧随着人类社会出现的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它以水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想,阐述水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探索人类活动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保护水环境的方法,以解决我国面临的水环境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水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水环境保护》是与实际问题紧密相连的一门课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教学内容、教材更新等难以跟上其发展速度,因此,我们对《水环境保护》课程体系加大了教改力度,如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水环境保护》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是否增强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很多年来,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主要途径是考试,它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1]。合理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可通过考试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反之,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然而,高校现行的考试形式僵化,考试分数重于能力,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3,4]。同样,以往《水环境保护》的课程考试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等方面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教师的教学热情,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在2010级本科生中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考试方式的改革
以往《水环境保护》的考试模式为:期末理论考试(80%)+平时成绩(20%),期末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题型比较单一、固定,造成学生为分数而学,死记硬背,知识面窄。这样的考试不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准确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对《水环境保护》课程的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改革后考试模式转变为:期末理论考试(40%)+期中测评(30%)+ 平时成绩(30%),期末理论考试采用开卷形式,命题结合实例,试题灵活性大,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期中测评中引入实际环境问题,同时引入一些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增加对实践的认识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往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包括考勤以及作业,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改革后,我们将平时成绩由以前的20%提高到30%,考核内容除了考勤、作业以外,增加了课堂发言及讨论部分,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思考,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考试内容的改革
《水环境保护》是根据我国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在水资源保护、评价、规划与管理方面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该课程主要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其基本内容包括:水环境监测、水环境演化原理、水污染负荷分析与预测、水环境模拟预测、水环境质量评价以及水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等。课程内容与实际问题以及政策法规紧密相连,以前的考试内容注重的是教材和课堂讲授知识的再现,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存在明显的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倾向。这种考试的命题形式多为填空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等简单作答的题目,而真正考查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却很少,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考试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考核内容从单纯知识点的考察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方向转变,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考查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的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测试试卷中题目的难度加大,死记硬背的题目减少, 同时增加分析应用题等灵活运用的题目。过去的闭卷考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题目只占30%左右,改革后将其升高到60%,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推进了素质教育。另外《水环境保护》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的课程,由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教材无法适应知识的变化,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教材知识,还应多向学生讲授一些学科相关的国内外前沿知识,把国内外学术动态巧妙融入课程中。考试改革应与课程改革结合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水环境保护》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及思考
考试改革后实行开卷考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考试题型大多灵活多变,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由以前的死记硬背知识点转变为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考试改革后同学们普遍认为,采用开卷考试不仅减轻了死记硬背的负担,而且还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考试成绩有明显的好转。经过本次考试改革,尤其是增加了期中测评,绝大多数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思考、认真查阅资料,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高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明显好转,能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但是在考试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期末考试为开卷考试,这就造成一些学生的依赖心理,平时学习比较放松,比如旷课、上课睡觉、抄袭作业等,对考试产生侥幸心理,养成了不认真复习的不良风气。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卷考试并不是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它的使用只是为了解放学生的思维和大脑,使他们能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必须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仍是一个艰苦的长期过程,不能因为采用开卷考试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总之,《水环境保护》考试改革是考试制度的新尝试,作为学生要真正认识和理解考试改革的意义,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同样,作为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与提高以及考核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使考试在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过程中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婷婷,赵健,姚科,余芳雪,朱彩蓉.四川大学本科生《卫生统计学》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190-193.
[2]高亮.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35-37.
篇8
关键词:河道整治水质污染水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河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关系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已经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各相关部门都十分重视河道整治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景观上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变,防汛排涝系统日臻完整,水环境日趋优美。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环境意识薄弱,河道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等原因,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1,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环境是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要求日趋强烈,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水环境是提升城市品味、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不少地方招商引资和旅游业、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砝码。
2,我国河道治理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片面强调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城市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人工与自然的比例失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3,河道治理对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和问题
近几年,我国开展了以河道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水环境整治工作,河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传统的水利措施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工程建设,忽略了水生态环境的需求,把水从生态系统中分割出来,对水环境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河岸硬化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国在以往的河道治理中,过多地考虑了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实现,大量采用浆砌块石和砼对河岸进行硬化,虽然达到了河岸稳定和洪涝水归槽的目的,但却割裂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将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彻底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也大大降低。
3.2河道截弯取直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以往的河道治理还强调“岸线顺直”、“减少排水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截弯取直的工程措施却将河道变成顺直,水流直泻而下,虽然满足了行洪排涝要求,但对水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而现代生态学中却提出弯曲的水流更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并且尽显自然形态之美。
3.3河道断面单一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在自然的河流横断面上,浅滩与深潭相间,是生物群落的栖息生长之地,而改造过后的河床常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等单一且规则的断面型式,使得水流流速均一化,破坏了原有河道多样性的特征。
4,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4.1 科学合理规划
针对我国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克服单一的防洪排涝的传统观念,需考虑到城镇整体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标本兼治,形成相互沟通、流动畅通的河网水系,从而营造优美和谐的城市水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河道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4.2 实施截污纳管
控制污染源是河道整治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应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将沿岸直排河道的生活污水截流,统一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对于没有条件统一纳管的乡村地区,应在小范围内建立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经初步处理后再排入河道。此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也是截污的一个方面。
4.3 推广河道生态化整治
(1)种植水生植物
对于富营养化的黑臭河道,在河道中种植菹草、大藻、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浮岛。吸收水体过剩的有机营养,使水体恢复自净功能,改善水质,也有利于鱼虾生存,达到平衡生态、消除黑臭的目的。在河道岸边浅水区可种植菖蒲、水葱、芦苇等水生植物,营造丰富的乡土植物群落景观,既吸收污泥营养,又能够保护岸坡防止冲刷和侵蚀,同时还能美化河道水景。
(2)推广生态护坡
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护坡衬底能阻断水体和土壤的自然交换.水下植物无法生存.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良性自然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水体失去自净能力,容易导致河道黑臭。河床衬底还切断了地下水的补给通道,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因此应尽可能采用杉木桩、透水砖、直立块石、绿化植物等护坡形式,以保持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
4.4 加大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行政执法力度
河道水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应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河道水环境保护知识。加大对沿岸居民和企业的教育力度,大力宣传河道保护法规和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爱水、护水的良好风气和环保意识。浦东新区环保部门通过编写、出版通俗易懂的校园环保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和行为引导,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结语:
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对河道治理要避免过去单一工程措施对环境产生的破坏,而注重生态、环境要求,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而对水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总之,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有关方面从长远的、全方位的角度全面深入地研究、从而使河道治理取得最佳效果。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河道整治理念是基石,规划是关键,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加强河道整治,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是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小兵、郑连合.三里河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浅析[J],河北水利,2011年07期.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一)水污染问题是影响湖南发展的关键因素
纵贯湖南省境内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和“八百里洞庭”的水资源,造就了历史上的“湖广熟、天下足”,是湖南省的生命之源。然而,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以及一些人为的破坏,特别是随着湖南省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城镇化加快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应的预防、保护、治理措施不到位,使得湖南省的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2007年环境监测中心在全省主要江河上设置了水质监测站点132个,监测河长5540公里,比2006年增加监测河长1154公里。根据监测及分析,全年Ⅱ类水质河长1481公里,占监测河长27%;Ⅲ类水质河长2479公里,占监测河长45%;Ⅳ类水质河长410公里,占监测河长7%;Ⅴ类及劣Ⅴ类水质河长1170公里,占监测河长21%。污染河段主要超标项目包括粪大肠菌群、总磷、氨氮、挥发酚、石油类、溶解氧等因子。这说明湖南省局部地区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局面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和治理,水资源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投融资问题是湖南省水污染治理的关键
水环境是湖南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花大力气彻底解决湖南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湖南省水污染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加强环保部门对工业污染企业排污的执法监察;从行政角度加大力度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保证运营;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和生态农业建设。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的保护本身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湖南省的水污染防治,属于典型的跨地区水域污染治理,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资金投入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水污染防治的投资渠道及治污工程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是湖南水污染治理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水瓶颈”。
二、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融资现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水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正发生结构性变革:单一的筹资渠道逐步转变成多种渠道,单一的投资主体逐渐为多元化投资主体所取代,我国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格局。
(一)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资现状
湖南省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2003年为516013.88万元,占省GDP5010.95亿元的1.03%,2004年为722419.4万元,占省GDP5612.26亿元的1.29%,2005年为899138.8万元,占省GDP6468.64亿元的1.39%。经省人大提议,湖南省2005年到2007年实施的“环保3年行动计划”,省政府在3年内对省内水环境实施92个重大环保整治项目,三年里投资287多亿元。
(二)湖南省水污染治理融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湖南省的城市污水排放量和生活垃圾产生量也日渐增加,预计到2010年,全省县城以上城市年污水排放总量将达到20亿立方米,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将达到1000多万吨。而目前湖南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满足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基本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湖南预计投资186亿元,力求到2010年,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全省规划出“十一五”环境治理重点项目共154个,总投资达325亿元。为解决湘江流域7市污染问题,“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拟安排在湘江流域的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有108个,总投资244亿元。此外,为加大对工业污染最集中、最严重的长株潭地区污染防治力度,“十一五”期间,拟在长株潭地区实施环境治理重点项目36个,占全省项目总数的23.4%,总投资149亿元。十一五期间是湖南省环境建设的重要期间,投资需求大。目前,湖南省水污染治理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中央财政投入;湖南各级地方财政投入;污染企业环保投入,我国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及水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对企业污染治理的强制性规定,便利污染企业的治污资金形成了水污染治理资金来源之一;排污费收入;国际贷款。
三、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总量不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水环境保护历史欠债多,各水域环境质量要达标,需加大投资力度。水污染治理资金缺口量大,其主要原因有:
1、融资渠道狭窄。受“环保靠政府”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水污染治理融资渠道单一,还是政府唱主角,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资本游离于市场之外,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和排污收费。地方财政受各种因素制约,投入不足,远不能满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排污收费项目单一,标准偏低,收费资源流失严重,收费金额很有限。
2、融资机制落后。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应该与经济体制相协调,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主要依靠市场化手段解决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问题,已是公认的大势所趋。但目前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机制基本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仍然是其融资的主渠道,环境保护市场化程度明显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3、融资权责不分。现行的治污投资体制没有明晰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环境责权和环境事权,没有建立投入产出与成本效益核算机制,没有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和“使用者付费”原则,污染治理责任过多地由政府承担,企业和个人免费使用环境资源、环境公共物品和环境设施,没有或过少地承担相应的责任、成本和风险。
(二)治污投资效率低,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水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及运营效率总的来看还是不尽人意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民营企业参与水污染治理投资的良好市场竞争机制。在水环保基础设施领域,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管理运营设施的模式,这种政府垄断模式从制度上排挤竞争,缺乏效率。
污染治理的社会化程度低。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大部分污染企业都是自己建设处理设施,自己运行管理,较少考虑通过委托合同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效应,让专业化企业治理污染。由于规模不经济原因,中小企业采取“自己建设和运营设施”的分散治理模式也导致了投资效率的低下。而与此同时,我国环境保护服务业的发展又没有及时跟上,没能为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提供良好的外部营运环境。
四、解决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融资问题的对策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关键取决于水污染治理投入能否及时到位,为此必须疏通已有投资渠道,开辟新的资金来源。
(一)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水污染治理资金总量
“十一五”期间是湖南省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投资需求量大,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同期GDP的2.42%。只有建立基于市场的多种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负担环境保护费用的格局,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
1、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形式。发挥环境财政的主渠道作用,继续加大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环保的投入力度,并重点解决跨行政区的水域污染治理问题,从水域尺度统筹资金使用在加大政府对环保财政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区域水环境保护专项基金、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优先上市发行股票,以及企业的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环保融资机制,使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扩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解决目前环保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
2、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各级政府要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除环保专项资金外,各级财政安排的环保治理等经费要逐年增加,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债和其他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企业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环保资金投入。落实工业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产业市场化为突破口,加快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吸引国内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事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的格局。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将改变目前政府作为环保主要投资主体的局面,为国内外的企业及个人、金融机构、投资公司、政府等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投资市场。
3、形成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在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下,为各类环保投资主体创造了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和服务方式,不同的投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选择直接的投资方式或间接的投资方式,也可选择两者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参与环保投资。这样有利于环保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二)建立、健全水污染治理投资的市场机制,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1、明确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法律地位。尽快修订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谁污染、谁负责、谁付费”;“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明确工业企业可自己治理污染,也可委托专业化的治污企业来治理污染,明确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在污染治理中的相关法律责任。污染治理市场化后,针对不同的委托方式,都能找到法律的责任主体。
2、转变政府在环保领域的职能,建立公开、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因外部性的存在,企业生产和个人生活消费对所处的环境的污染,导致市场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失灵,这就需发挥政府的作用,用政府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不足。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的应是裁判员的角色:健全监管体系,实施严格的行业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并逐步完善公开、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率。
3、创新污染治理市场机制。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深化水域内废水、垃圾处理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确保社会公众利益和城市环境效益。建立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无论是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还是城市污染治理设施,其建设和运行都应按企业方式来运作,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实现产权的股份化、投资的多元化,明确投资者之间的责、权、利,增加污染治理投资能力,保护投资者利益。在污染治理领域引入“特许经营”模式,将污染治理特许权给有实力、有经验的专业化污染治理公司,鼓励专业化污染治理公司实行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等,吸收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跨入污染治理领域,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湖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5.
4、马明丽.重庆市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2).
2、秦凤华.流域污染治理4500亿投融资探路[J].中国投资,2008(1).
篇10
关键词:流域;水环境;保护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8502
1引言
水资源与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人类就需要在有水的地方繁衍后代,现如今,水流域已经逐渐演变成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场所。水是人类在现如今最为宝贵的能源之一,流域水是否安全是当今的重中之重。对于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还需要及时地改善与处理,水资源一旦被污染,引发的后果十分严重。怎样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流域水能够被有效地开发利用而不被污染?怎样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流域水的节约工作有效开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从流域水的保护管理工作入手。
2流域水环境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流域水的污染形势十分严峻。根据报道,现如今我国一些地区的污染物排放较高,甚至要高于环境的容纳量,在我国各种水质之中,能够达到要求的净化后进入自来水厂的仅有不到1/3,恶劣的水质达到近1/2,并且在地下水的处理中,我国许多城市的污染仍然较为严重,还有很多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随着水污染环境的逐渐增加,污染的范围程度也越来越大,对于全流域都产生了影响。此外,有些污染物甚至已经进入了海洋领域,其中包括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的混合物,这些污水的混合,使得污染的趋势越来越复杂。面对水资源开发,现如今的一些单位也极不负责,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使得生态用水量大幅度减少;一些本来能够起到净化污水作用的微生物的数量也有所减少,有些流域中的微生物甚至几乎灭绝;对于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水生生物也已经越来越稀少,导致恶性循环,使形势更加严峻。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保护水资源环境,但还是不能有效地对水污染进行良好的控制。
对水资源环境的保护缺乏合理管理也有着一定的原因。现如今,我国对于水资源环境的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相关的内容也有矛盾,缺少对于下面执行部门的执法手段。比如现在的《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二者对于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管理规定不完全相同。《水法》中规定,在处理流域水管理规划时,水利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一同进行,相互协作,但在该“管理规划”时,只包含资源管理规划,却不包括污染管理规划。污染防治规划在各个法律法规中都不完全统一,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防治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而且在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水污染中,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在污染出现时需要承担责任者,而在现实情况下,有很多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水污染,这就需要具体明确相关条例,落实责任到个人。
在实际过程中划分水功能区制度也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在《水法》中,对于水功能区,规定水功能区是由水利部规定的,但是水环境功能区是由国家环保总局划定的,这就产生了二者概念上的冲突,不仅会造成管理上“我推你,你推我”这样的矛盾,还容易造成二者对于整体水污染治理方面工作上的重复,引起资源的浪费。而且对于资源上的分配,二者都无法准确地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其次,在流域水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整体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现如今,水利部有七大部门对流域进行规划与管理,但是也无法做到相互协调,仍然存在着局限性。并且,在一些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办公室,经常可以看到无人负责的情况,这也是一个严重的弊病。对于水资源管理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难题,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长期以来缺乏稳定的投资,这也一直制约着水资源保护的发展道路。目前水资源管理一般为政府投资,内容包括对于整个环境治理改造的资金、污染超标的资金,以及建设资金等,资金尽管数目可观,但是水资源的开发工程所需的资金要求也十分巨大,很多都是数亿元的项目,经常也是入不敷出的现象。此外,资金投入的地区性要求非常高,一般水资源保护设施的收益具有很强的地区外部性,但是往往由于政府对于这些投资方的不够重视与信任,使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资方很少参与。由统计数据显示,只有环境保护的投资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改善中国的环境质量,显然,目前的投资还不够充足。
最后,在进行流域水管理综合保护时,地方政府的监督职能也不够完善。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根本目的在于使得当地政府有最充足的效益,而对于水资源保护管理来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来源,就可能造成在处理水资源管理时不注重长期效益,仅仅追求短期效益。在实际的运作中,地方政府只关注自己的行政效益,却忽视了运行过程中的环保功用,从而导致了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冲突,并且也因缺乏交流,阻碍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影响了部门之间的协调。有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内部就有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效益,甚至忽视了流域水保护,出台一些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政策,这样就极大地损耗了自然资源,经济水平提高了,但是环境变差了,特别是在有职能交叉的一些部门当中,这种情况出现得最为普遍,影响了后期工作。
3流域水环境保护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水资源的污染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不能一拖再拖,一旦出现有污染环境的现象,必须立即解决环境问题,否则就有可能对流域水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并且是无法恢复的,这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财产损失,还有可能是在整个资源层面上的环境污染。
3.1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水平
就目前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并且有些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执法方式不够多样化,甚至一些法规与环境保护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除此之外,还有执法不严的情况,执法活动较为随意,对于执法的规模与进展都进行临时活动,不考虑后果,这样很难对污染者进行及时的处置,也可能导致污染的现象反复发生,所以,应划分不同管辖位置,进行合理的调控操作,对于流域内部的一系列活动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明确流域内部的相关法律条文,克服法律法规中的空白与矛盾之处,组织制定相关机构的建立,并设有一定量的处罚。
3.2构建相关机构,进行管理调节
针对目前管理机构的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方面还不很完善,监督与分工部门还有极大的差异,我国的水环境管理体制涉及到多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但是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之中,管理监督并没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也不够严格,往往不尽如人意,需要进行逐步排查,找到失误出现的根源,进行及时的调整。并且,跨区域管理也存在着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所以要在管理过程中统一监督与管理,增强环保机构的实际职能权力,加强法律法规管理。
此外,还应该设置一批与流域水环境保护相关的专业机构,对组织开展水环境的保护制定应有的建设,实施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增强经济的基础下,促进水环境的保护。这不仅仅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还需要各个机构之间相互明确自己的任务,做到责任到人,防止机构之间出现交叉,明确制定管理流程,在工程开工之前就签订环境保护协议书,防止流域水资源产生污染,一旦出现环境的污染立即就有相关单位进行严格审查,明确污染发生的部位,找到相关负责人,达成解决的协议,及时清理污染物,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同时需要建立相关的应急机构,时刻做到岗位有人,能够找到负责该问题的相关责任人。
3.3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管理力度
无论是环境保护资金还是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国家的财政预算都对其缺乏稳定的供应来源,所以,在环境的保护过程之中,相关的执法力度才往往不够,执法水平不严谨,对于水环境的检测设备更是少之又少,加上污水处理的设备也不够多,从而耽误了污染后环境的及时处理。要及时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在投资之中环境保护能够顺利进行,这需要政府能够出台相关的经济手段,刺激流域水环保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也使其能够在城市水污染过程中有效运行。政府应该积极鼓励民众和民间供应商积极投资,增强信任,进行长期的合作。
4结语
目前水污染的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处理起来也十分艰巨。对于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进行长期的工作,并积极向其他国家进行学习,引进高科技等手段,合理有效地处理其中的问题。目前,对于流域水的环境管理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环境保护方面,只有做到环境不被污染,才有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取收益,本文对流域水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建议,希望流域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也会越来越顺利地进行。参考文献:
[1]孟伟,张远,郑丙辉.水生态区划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J].水科学进展,2007,18(2): 29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