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4:2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体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体育论文

篇1

1.1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作教学通过学生间相互帮助解决学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鼓励对方激发学习的热情,当学生通过合作后就会加深对该问题的印象,进一步感受共同完成任务后所带来的成就感。合作教学通过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特长跟优点,通过集体讨论后得出最优方案,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教师也省去了平时学生分散的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懂得与同学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2引导学生认识团队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团队精神跟合作精神,而这种精神俨然已成为当代人必要的一份综合素质,在实际课堂教学模式中加入合作教学模式则能很好的锻炼到每一位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体育项目是可以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的,例如一些田径运动,通过接力赛等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些活动进行当中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的意外,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能够团结有爱,互帮互助,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优良品质。

1.3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合作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通过对不同问题探讨来解决各自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讨不仅能够更加的理解文章所写内容,还能够加深同学们的友谊,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每一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应充分跟学生进行互动,在教学上对于那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讲解,增进师生情感,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跟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新的知识,教师也相对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断提高,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2应用合作教学模式的注意要点

2.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加强合作教学模式的同时,除了提高课堂效率外还更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由于相对比较开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多的是参与到学生当中去,而不只是以一个指导老师的身份去参与,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过多的干预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而教师要是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来教导学生的话,学生就会以一个朋友的角度来跟教师进行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跟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同时也可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这样就能很好的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用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2.2合理安排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此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应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将每一种体育技能进行整合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不高,而且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从而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2.3明确分工责任

任何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只有大家明确自己的目标,将自己职责内的要求都做好,才能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有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往往要借助于他人的成果,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事,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给每一位学生制定各自的任务,明确责任,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进步。

3合作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有序合理的分组

合作教学模式与理论学习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合作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分工合作。仅仅把合作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几个学生凑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只能说这是对合作教学的误解。我们这里所讲的合作教学是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我国许多高校当中一般上大课学生都比较分散,对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更容易接受分组的学习方式,因为分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差不多,所以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大学体育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分组是实际教学的基础。例如,足球项目分组时可以先对那些运球较好的分为一组,其他就可以相对少些,然后对那些运球较好的一组带相对较差的那组,对于那些已经学过的内容,在进行巩固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分组,将那些学得稍微较好的与学得较差的分为一组,这样就可以让那些学得较好的学生带动那些学得较差的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组,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更加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

3.2指导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方法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合作教学,在充分了解什么是合作教学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那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些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从以前的被动去学到现在的更加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观念的转变。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更多是指导学生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不是过多的干预,如果过多的干预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相应的降低。因此,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学会如何独立的完成自己的学习,给予他们学习的自。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团队的重要性,这不仅在学习当中起到作用,也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制定教学内容上,教师应给每一个小组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给每个小组制定任务时要确定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到其中,对于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成员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3提出适当的问题,调整合作学习方式

体育教学中除了教学生一些必要的体育技能外,还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讨论来得出结论。在整个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跟学生确定基础锻炼的重要性,一些必要的身体锻炼还是非常需要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体能储备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可以看作是学生积极恢复身体练习的一个手段。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比较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合理的对每一位学生制定最佳的学习方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跟内容,就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教师跟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使合作教学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里面,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更加深入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4交流经验与总结

篇2

1.1以就业为导向,变革教学新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提出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也应跟随时代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体育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跳出“教”的禁锢,从总体目标出发,进行学科教育向职业化教育的转型,以就业为导向,变革教学新模式。体育专业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大学体育专业教学应从专业特点出发,加强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职业联系,让体育教学服务于就业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1.2重视体育田径运动教学,提高体育技能田径是体育运动中历史最悠久、基础性最强的学科项目,它的形成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之为“运动之母”。作为人体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田径项目有着其特有的体育地位,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的开展都是以田径运动为基础,其可以是个人的锻炼运动,如:单人跑步项目;也可以是团队合作项目,如:接力赛跑等。可以这样说,田径运动内容广泛,灵活方便,其运动规则简单,不受运动规则和人数限制,有着其他体育项目所无法替代的地位。由于田径运动能有效和全面的发展大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能在一定能够程度上激发他们对其他各项体育项目的兴趣。因此,大学教师应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利用田径运动这一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对学生开展田径运动项目的同时,培养他们对其他体育项目的兴趣;在开展其他体育项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育爱好和需要选择体育内容,充分挖掘内在的体育潜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3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在大学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内容授课过程中,教师习惯沿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内容,如此单调、枯燥乏味的体育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模式容易引发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并对此感到厌倦,长期下去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超限抑制,降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成效。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体育与就业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上体育理论课程时,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丰富教学资源,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以便相应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1.4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师生的互动才能达到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教学结合。因为课堂教学活动本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交往互动,教学就不能进行,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为进一步突出教学与学生就业的联系,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减少师生之间的不和谐。这样,教师就能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诱导,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业观,进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结语

篇3

运动是良药,让大学生拥有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目标和意义所在。有研究表明45%的男大学毕业生,10%的女大学毕业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60%的男毕业生,15%的女毕业生形成体育特长。从“不自然,有意”到“比较自然,似乎已经有了从事此种活动的欲望”,再到“不经意间做出某种行为或动作”,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习惯通常会伴随一生、。

1.1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基本情况分析

艰苦专业大学生多为理工科,通常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习处于中上等,男女生比例不协调甚至没有女生,将来工作的环境艰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很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生,生活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调查发现,艰苦专业大学生喜欢体育的程度,男生约为女生的2.5倍,喜欢体育的程度处于中间水平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调查人数中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喜欢体育,对体育没有兴趣的学生大约为调查总数的5%左右、。、态度决定一切。笔者认为,艰苦专业大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除和自身有关系外,也和学校对待体育的态度以及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及体育运动氛围有关。大学生的生活相对独立自由,有很大的群体性趋势。本研究结合我国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及其操作定义“每次运动30min以上,每周三次以上,每次中等强度以上”,另外规定参为体育运动习惯养成者。由表1可见,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比例男生明显高于女生;高年级与低年级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比例基本一致,原因一方面为低年级上体育课,时间也充裕,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步入社会,急于找工作等;处于动荡期的学生(即不确定是否拥有体育运动习惯)占到了调查人数的27%,这部分人群需要及时引导,环境影响,假以时日会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成员。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生理、尊重、交往和自我实现五种层次,而体育可谓贯穿于每一个层次之中。大学生为完全民事行为人,参与体育的动机自然也比较明了。由图2可见,运动减肥、缓解压力、人际交往、文化环境、习惯娱乐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艰苦专业大学生家庭和就业压力比较大,人际交往也相对薄弱,大学的文化和氛围更促进了他们投身体育之中。大学生一个最奢侈的优点就是拥有大把的属于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除上课、吃饭、睡觉等完成必要事情之外的时间,我们把他叫做“余暇时间”。由图3可见,闲暇时间用来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睡觉的大学生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数的64.4%、34.3%和47.3%,看书学习仅为23.1%此外谈恋爱和社交活动也占据了不少比例,明确表示余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艰苦专业大学生比例为31.1%。调查发现,时间不足,身体困乏、懒惰,天气因素是影响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的首要原因。综上所述,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不容乐观,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

1.2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特征研究

1.2.1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式和场所分析大学是个小社会,大学生更愿意彰显个性,更愿意到社会中去历练。高校社团则为他们提供了平台,比如体育社团就会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排在前三位的为集体社团、和社会人、个人自己,场所选择以学校和俱乐部居多。一方面说明大学具有更高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有了独立自主的一面。尤其参与体育社团组织,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特长。特别是艰苦专业大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对很多城市学生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太了解,积极参与社团,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增进学习,扩大交际圈,提高办事能力。

1.2.2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项目选择分析大学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做事拥有自己的主见,在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表现出了特定的时代潮流,当然艰苦专业学生由于经济和传统观念等影响会稍有区别。由表4可见,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主要以球类(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轮滑、足球、游泳、跑步等项目为主,在俱乐部中进行力量练习的学生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每一个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精彩吸引人的一面,艰苦专业学生切不可因为攀比或追风而选择超出自己经济允许范围内的体育项目,最终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1.2.3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稳定性分析体育运动习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稳定性。体育运动本来就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让人发现其魅力所在,当然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天气、环境、搭档等诸多问题。结合“体育人口”的操作定义,发现在校学生是最容易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人群。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点、次/周、时间/次、运动强度和量以及年限等方面。由表5可见,利用课下时间、周六日和体育课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占很大比例,而由于寒暑假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者打工、旅游,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艰苦专业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次数以1次居多,但每次活动的时间超出1h以上的占到了调查总数的44.7%,很少有每次活动不足半小时的学生。艰苦专业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身体机能相对较好。从图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达到了中等强度以上水平,即身体出汗,感觉休息下后身体比较疲惫;强度较大的学生比例为24.6%。由此可见只要是参与体育运动的艰苦专业大学生,基本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运动年限是体育运动习惯稳定性最直观的体现。结合表1、表7可以得出,拥有和处于“动荡期”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运动年限通常在半年以上;一半左右学生达到了一年以上。

1.3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存在陋习情况分析

体育运动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或现象,有些是好的,有些事坏的。大学生生活相对自由松散,自主性强,往往拥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我们暂且叫做“陋习”。文章所指陋习主要为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存在的不好习惯,主要包括不做准备活动、穿便装,戴首饰、空腹或饭后运动、活动过量成瘾、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或喝大量水等。准备活动往往最容易被大学生忽视,即使是慢跑也要适当做一下拉伸和体转等活动,毕竟让身体直接进入剧烈状态,心脏等系统是无法马上接受的。从图6看出,空腹、不做准备活动、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和大量饮水的学生比例颇高;穿便装戴首饰运动的大学生时有出现;每次运动过量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左右。建议大学体育教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合理、科学、安全的运动。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1)体育运动习惯应是个体主动积极性的需求,体现在从事体育运动的场所、形式、项目类别、稳定性四个方面。

2)艰苦专业大学生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

3)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以集体社团、社会人士、个人为主;场所以学校、俱乐部、小区及公园为主;项目类别以球类、自行车、轮滑、足球等居首,自主性较强;时间点以课下时间、周六日、体育课居多;周次数以一次居多,持续时间则较长,强度和量基本适宜。

4)艰苦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存在“陋习”严重。

2.2建议

篇4

体育教学要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的结果。素质教育同样是追求人才整体全面的发展,希望使学生在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都得到发展。这就是大学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相互结合相互呼应。大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塑造自己的转折点。大学不同于小学、初高中的教学,大学主要在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这就更加要求大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素质教育,不单单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尤其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这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过程。在大学中,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省份,不同的背景,这样学生就会出现一系列带有他们各自独特特性的问题出现。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各种问题,产生各种情绪,而导致各种思想以及心理问题。在大学这个阶段,在即将步入社会这个重要的时期,体育教师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生活习惯等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塑造,这将直接关系到即将步入社会这一代青年人的整体素质,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所以,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对于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一)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则。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载体,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老师来实施于学生。因此,教师就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准则,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的体育活动。通过各类活动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并且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在教师积极的响应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大学生一般在20-2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对这个社会以及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于学生已有思想的改变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这就更加要求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素质教育的目标为自己的行为导向,去指引、开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身体特点去安排课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体育教学思想

现在的体育课的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只以教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技能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组织管理、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要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培养新时代有能力的接班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自我,培养顽强的意志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课程中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才是新时代的需要。比如来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听从老师的管理。但是在大学中,需要做到听从老师管理,但是也需要挖掘自身的潜能。在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就可以锻炼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分组的比赛或者游戏,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认识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等等。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本素质,并且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与忍耐等等,就能适应社会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篇5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逐渐同社会接轨,与社会的交流也相对独立起来。近年来,“征信”一词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词语的出现又有何意义。

早在《左传》中就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的说法,意思就是一个人说话能否可信,是可能得到证实的。

为了让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活动,来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我国银行等机构也在近几年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以便及时反应个人的信用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当今社会社会对诚信的重视与需要已达到一个共知、共认的程度。同时,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大学生,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银行为何要采用征信系统并把践行它呢?答案是肯定的

就我们大学生而言,现在与银行的关系无非就是存款、取款、贷款、还款的关系,但现在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相对往年已变得比较困难,这与有些大学生恶意欠费、贷款恶意违约等不诚信现象有直接联系的。银行、电信等从事信用服务的机构使用征信系统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我们业务受理人能够自觉、有责任的对自己的“信”负责,那么“征信”一词是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这也折射出一种现象,即人对人的信用程度降低了,只有靠征信来衡量每个人。“信”在生活中犹为重要,如果有逾期还贷或有其他违反合同的规定,那么,个人信用记录上将被抹上灰色的一笔。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切都在前进,就连一个抽象的词语“诚信”也要用上“征信”来加以考核,看得出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含金量比较高,人们对它的重视也很高。

征信能够使企业和个人从制度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利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形成,而自古以来我国就崇尚诚信美德,现在我国的《八荣八耻》也时刻教导我们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信是立身之本,是每个人品质的保证。诚信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前提。面对征信问题,提高诚信是必要的,诚信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大学里,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很重要,而诚信教育更为重要。作为即将与社会接轨的新一辈,少了诚信教育的引导,那社会就将会像现在这样出现更多的类似“征信”的系统。学校对每位学生采取一定的诚信教育,如诚信与信用作以记录与考评,这也是对银行征信体系的有利补充,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支持。真正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多方面努力与协作。诚信教育离不开日常的教育,更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惩戒奖励机制。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使不诚信行为无利可图。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有力的诚信考核制度保障下让诚信教育成为自我品质培养,提高自我境界的有效工具,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应该注意的。

就银行机构的角度来说,征信就是要通过有利的途径来实现、收获自身本应有的利益。通过合法的制度、正规的管理渠道选择符合自身公司利益的受理人,既是对公司利益的一种保证。也是对未作到诚信的受理人的一种抵制。现在在我国,征信系统也是初显重要作用的。各商业银行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交换信息获取企业或个人信用报告的。对于信用良好的用户或银行业务受理人可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帮助商业银行做出灵活的贷款决策;帮助银行了解客户在异地、他行的借款及还款记录,对客户的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进行客观判断,规避潜在风险;有利于商业银行核实借款人真实身份,收回逾期贷款。这一些都是征信为银行带来的一些益处。

其实对于我们自身,征信系统的出现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与好处。它让银行对客户的信息在少量时间内就能核实、调查清楚。对于一个信用报告好、按时还款、认真履约的人,银行不但能给我们提供贷款等服务,还会在金额、利润上给予优惠。征信系统还会提醒我们自己的贷款还款情况,由此提醒我们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自觉积累自己的信用财富,爱护自己的“经济身份证”。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只在学校接受诚信教育还不能为征信政策做些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以一个有诚信、信用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将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征信所记录的是个人的“信用”信息,一个人诚信与否也与征信有不可抹灭的关系,大学生的助学贷款过程中也少不了要通过征信中心了解贷款学生的信用信息及家庭状况,帮助预测未来是否履约。我们要把征信考核体系当做一个必要的责任来抓,引起大学生对征信的高度重视。使社会对个人的征信信用状况进行密切关注,对征信状况较差的人群起到众人监督的作用。我们大学生要积极宣传征信政策,自觉遵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篇6

1.cet考试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后者受前者的影响越来越大。自1987年推行四、六级考试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更加重视公共英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公共英语教学条件得到了充实和改善,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空前高涨,公共英语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别提到了教学和测试的关系问题:“测试是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科学的测试结果可以为教学提供量化的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因此,测试应以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为基本依据。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测试中,更看重考核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观试题。务必防止应试教学倾向。”①可以看出,在教学和测试两者的关系中,教学是第一性的,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cet考试和大学英语教学两者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培养与四、六级考试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cet中新题型增设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错误的考教理念,造成了cet测试和大学英语教学关系的异化。

2.1绝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把四、六级考试作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倒置考试和测试的关系,使教学围着考试转。受“指挥棒”理念的影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越来越偏离自身的目标,而成为达到四、六级考试目的的手段,成为一种“应试教学”。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有的学校不惜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将本该一、二年级开设的课程推迟到三四年级开设,有的根据四、六级考试要求调整英语课程设置,有的大办四、六级考试辅导班,有的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中“攻关”,有的发动教师研究四、六级考试“规律”,放任教师抛开原定教材,以四、六级考试大纲和有关辅导材料为依据组织教学。学生的英语学习更是全面“服从”考试需要,他们对正常的英语课程提不起兴趣,一门心思做参考题、复习题、模拟题、仿真题。

2.2大学英语教师和管理人员把四、六级考试作为评价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价值尺度,以考试成绩好坏来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政府主管部门在大学教学工作评价中把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作为重要指标,有的大学以教师任教班级学生的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来考核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奖金、津贴挂钩,有的把是否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是否准予学生毕业或能否获得学位的一个“硬杠杠”。如此一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只有唯四、六级考试是从,一切从考试出发,一切为了通过考试。后果就是,四、六级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内容掌握了,英语考试技巧提高了,但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读写能力、翻译能力、交际能力等并没有多大提高①。

在这世纪之交的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无疑这种应试型的大学英语教育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新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外语界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所存在的种种不足,并着手对其进行改革,以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的推出及采用就是这一势在必行的改革的初步尝试。

自1996年1月起,大学英语考试已正式启用新题型,增加主观题目的比例。语言测试的试题根据评分是否需要阅卷人员的主观判断而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一般来说主观题如作文等效度高,对教学的后效好,因此大学英语考试无论四级或六级都坚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观题。自1996年1月起,已延续了十余年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题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偏重客观试题转向主、客观题型合理搭配,重视考生主观应用能力的试题类型。目前已经过研究和实验并可逐步采用的新题型有翻译、听写、简答题。考试委员会还在积极开展其他新题型的研究。采用新题型的目的是更好地使考试为教学服务,在可能的范围内增加主观题的比例,使全国高校在教学中更加重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采用新题型时尽量保持所考核的语言能力构成基本不变、答题时间不变、各部分得分比例分配不变,以保证评价标准的稳定性。例如1996年6月的四级考试,采用翻译题型后,全国重点大学翻译部分的均值为6.75分。这一部分用来取代原来的完形填空部分,而1995年6月全国重点大学完形填空部分的均值为6.72分。这说明采用新题型可以保持评价标准的稳定性。此外,考试委员会还决定今后在考试大纲中列举多种可能的题型,而在某次考试中具体采用何种题型则事先不予公布,以抵消应试教学的心理压力,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此外,要探索对新题型进行等值处理的方法,保证大规模标准化考试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但等值处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提高考试的效度是第一性的,通过考试正确地指导教学才是考试的根本目的②。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适应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使大学生更加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学习,获得更强的参与国际交际的能力,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自1999年初开始试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并于1999年11月和2000年5月两次扩大试点。总的来说,口试推动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遏制应试教学和片面追求单纯通过率,使《教学大纲》规定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更扎实、可靠的基础③。

3.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

概括的说,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必须在明确了正确的考教关系的同时,随着四、六级考试的改革而改革,否则,不但将贻误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更加开放、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问题可能使我们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随着cet新题型的进一步推广,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将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的挑战,即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旧方法和研究新的方法来扎扎实实地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的变化指引我们对近十余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展开反思,以便充分认识其中的偏差和教训,端正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把握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照本宣科”、以测试为目标的教学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善于引导他们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训练,培养他们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这使得教师要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他们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业务水平。

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大都是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教师讲的东西,成为存贮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这是不科学的。教师应该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进行学习的双向交流,使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习,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培养。如何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呢?

笔者概括出以下几种策略:

3.1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改革填鸭式教学方式

应惠兰教授指出:“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教学方法应该分为教法和学习方法两个组成部分”。过去当我们谈到外语教学或教学方法时,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活动能力。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运用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正是遵循这种语言学习规律而创建的。英语是一门实践课,语言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练得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避免整堂课讲授太多的语言点;避免给学生直接指出应该注意什么;避免给学生详细列出语言点的用法,而是应该恰恰相反。老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上课时先让学生讲解课文的大意,然后以问题辩论的形式对文章的主题、背景、写作风格、语言使用等方面展开讨论。教师的讲解是辅的、画龙点睛式的。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点的用法,而且还学会了,并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就能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充实。同时,在当今这个科技得以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也走向了市场,这无疑又给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与促发的有利条件。在英语教学之中增加多媒体教学是转变填鸭式教学的最好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使学生的视野空间扩大,而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使之达到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不仅丰富了课堂,而且受益于学习者本身。教师对一些较难的课文还要进行一些系统的讲解,以适合学生水平的需要。传统的授课法是以单词、语法分析为主体。但这样一来,课文的内容就被割裂了。语言知识很可能变成无本之木,学生兴趣无从谈起,积极性无从调动,结果事倍功半。教师讲解课文的方式要以语篇教学为主,教师要把文章的信息结构,与文章有关的文化背景,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要把语言知识、单词的讲解完全放在篇章内容的整体讲解过程中。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齐备的活生生的语言。

3.2运用交际法进行教学

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是以语言功能——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交际法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eec),中心是英国。交际法重视教学大纲的研究。教学内容以语言功能为纲,针对学习对象的不同需要加以安排。交际法强调教学过程交际化,排斥机械操练,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交际场景中操练,课堂教学活动应模拟真实或近似真实的生活情景。

一方面,注意到各个单词之间的各种系统内关系的同时,还要把它置于句子乃至对话、语篇中呈示。如:角色表演法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对话表演,让学生轮流到台上表演。表演根据学生的水平,分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觉得不难又需要做好准备上台表演。或者进行pairwork或groupwork。在表演中可以准备实物道具,其中丰富的动作、表情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要使教学同真实世界(realworld)建立联系,如用影视片段、多媒体等来实现单个词汇或词汇系列的输入,让学习者感觉生动、易学。对某些动词如swing,snore等,还可以运用表情、动作和声音来演示,其效果比单纯以文字讲解要好。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英语交际情境。如在课堂上播放英语经典原版片,故事内容学生已有所了解,加之画面优美,身临其境,收到了出奇效果。不少同学能把影片中的部分英语对话模仿得惟妙惟肖,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呈现词汇的语用信息。像邮筒(pillarˉbox)在中国为绿色,在英国却是红色。这种信息必须提供给学习者,pillarˉbox这个词暗含的社会文化信息同该词的概念意义同等重要。此外,不少词还具有一定文体意义和情感意义。尤其是具有褒义或贬义的词,其情感意义是该呈现给学习者的。对于指黑人的两个词black与nigger,了解二者的概念意义而不知其情感意义显然会影响交际运用①。前者带有褒义,后者却是贬义,这2种不同的情感意义同相应词语的概念意义一样重要。内含意义与情感意义因个体、文化、社会的不同而不同,教学主体亦要留心这一点。

3.3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和改善外语学习环境

多媒体软件集声、文、图、像于一体,资料丰富、信息量大,其容量、使用功能、新颖程度为普通教科书所不及,在教学中显得十分方便。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可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利用其视觉及听觉器官,紧紧跟随变化中的设备功能及富于色彩的影音材料,从而使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这就摆脱了在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视野中只有那一成不变的老师、黑板、讲台及教科书;听觉中只有那过于熟悉甚至有些单调的老师的嗓音,因而经常只听不看或只看不听,容易走神,心不在焉。总体来说,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在改善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方面优势明显。具体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1)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兼顾;(2)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得以锻炼;(3)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得到保证;(4)地道的语音语调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模仿模式;(5)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能够激发学习者极大的学习兴趣;(6)视听说各感觉器官积极配合,左右脑并用,提高了学习效率②。

篇7

1.课堂进度过快,学生没有反应或思考间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度依赖课件,板书的使用频率大大减少,师生忙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太多思考的间隙,教师把目光移向课件内容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学生课堂上记笔记也有相当大的难度,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很容易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导致学习质量下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2.课件制作耗费时间较长,占据教师大量精力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得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制作过程上,而有可能忽视了对于教材教法的研究。由于多媒体提供的多种功能,教师都想把课间做的更加漂亮,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会反复修改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殊不知这些细节的设计都是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的。课件的建设也不令人满意,偶尔也存在着“电子板书”也就是书本搬家的现象,课件没有起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足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3.课堂活动学生参与性不高

在合班授课模式下,课堂上往往会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但效果也不甚理想。人数多,就会有惰性,总有人偷懒,只要本组里有人“挑大梁”即可。即便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多种手段来设计授课任务,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有些学生也爱理不睬,不愿听课,有严重的抵触情绪。因此,学生在课上由于缺乏交流而没有得到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学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

合班授课下,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式”教学。问题是小组合作时,参与程度不一,往往是能者多劳,不能者不劳。组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难以以团体精神作为支撑来完成实际学习任务。没有得到语言锻炼的同时,也没有加强和培养团体合作精神,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于教师布置的小组课后作业,完成效果就更差强人意了。上课坐在一起,下课便挥手道别,各学各的,毫无团体合作意识可言。

二、建议与解决办法

1.严格课堂管理

针对人数众多的课堂,首先,教师要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旷课,迟到,早退都要有相应等级的扣分,来约束学生,达到最基本的上课要求。如果授课过程中,睡觉,玩手机,讲话等现象出现时,也要有相应的对策处理。比如说,最为普遍的玩手机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教师暂时保管手机几日(SIM卡学生自留);把他正在浏览的内容或者玩的游戏用英文解释出来;接受教师课前就准备好的惩罚措施(表演节目,大冒险抽签等)等等。针对那些上课讲话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加以制止,不能放纵不理,否则不但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还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教学效果。然而,大学生自尊心更强,更要面子,即便他犯了错误,教师最好也不要直接当众批评,可采取委婉的说法和手段来提醒其错误。经常提问是个约束那些爱讲话学生的好办法,既顾忌了学生的脸面,又适时地制止了他们的不恰当的课堂行为。

2.课件与板书结合,控制课堂授课进度

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利用课件的频率相比之下更多,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授课时以板书为主。为了课堂内容衔接顺畅,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可能翻阅课件的速度过快,导致学生无法记下笔记,没有思考机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必要的授课环节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板书内容来放缓课堂节奏,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时候,学生可以思考并记录。不建议把所有授课内容都放在课件中展示,要有的放矢,量体裁衣。

3.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大班授课,对于设计课堂活动的要求更复杂,更具体。如果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学生的积极性应该不高,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教师授课心情,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那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冲动,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重点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可在小组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每个学生使用英语与自己的组员进行沟通来解决实际问题和任务。另外,活动设计上也要新颖灵活,经常变换,比如角色扮演,模仿演讲,学习英文歌曲,经典台词模仿等,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式,都能得到该有的锻炼。

4.构建团体合作精神

在多媒体环境下,以小组形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的最佳方式。通过共同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尤其是用所学的语言。他们没有看到,语言的主要功能在于交流。也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知识只有在不断使用和交流过程中才会被消化吸收并内化为活的语言机制。形象地说,只有通过才能熟练掌握语言知识。不交流、不运用,不可能学好语言。为了构建团体合作精神,教师可设置一些相应的惩罚措施,具体为:如果因为某人的原因,小组没有完成任务,整个小组接受惩罚。这样的话,就会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5.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学岗位了工作了这么多年,相信教师们都会发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学效果。无论一名教师你有多努力,教学水平有多高,你都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因为作为教师,必须要和你的学生多多交流。要是不和他们交流,就不知道他们的想法,跟不上他们思想的步伐,只有和他们做朋友,学生会慢慢喜欢你,了解你,才会更喜欢上你的课,教师的授课计划才得以完成,教师才能更好地灌输他们所需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合班授课的学生人数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机会就会减少,因此,教师更要注重课上课下去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授课方案。

三、总结

篇8

经济时代,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凡:

(1)学生长期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心智将得到训练,精神面貌将得以改善。

(2)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知”的情趣,帮其建立超功利的学习目标。

(3)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文化视野也将进一步开阔,自身的思维能力将得以提升,能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

(4)科学教育符合“科教兴国”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2大学体育教育

2.1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

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有显性内容和隐形内容之分,显性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隐形内容则是隐藏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中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传输体育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在于在运动中,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文化,树立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是人们在运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其中,体育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体育价值观,它能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起到规范作用。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动力来源,具有凝聚、感染的作用,对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特别是团队合作精神有重要作用。

2.2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2.2.1大学体育的教育地位虽然体育教学被认为是智育、美育以及德育结合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受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高校领导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体育不重要,无节制地压缩体育教育的时间,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了。

(2)许多大学体育老师人为地将体育教育中的智育、美育、德育分离开,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一味地向智育靠拢。即只谈运动,议锻炼,没有发挥美育、德育的功能。

2.2.2大学体育缺乏人文教育一直以来,我国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单调,缺乏创新和人性关怀。以体育考试为例,老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体育的结果,而忽视体育的锻炼过程,大都采用相同的考核标准,没有体现个体差异。如为了取得好的成绩,部分老师盲目地增加训练。不仅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

3大学体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3.1加强体育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身心素质是大学生发展其他素质的基本前提,从这一点上来说,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较其他学科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

3.1.1体育促使学生的人性提升我国的体育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修身养性的圆满性,强调内在和谐之美。开展体育锻炼,一方面,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其树立博爱精神,让学生真正做到融入自然环境,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3.1.2体育教育能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人的智力水平主要表现在记忆力、思维力、判断力等方面。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3]美国科学家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运动对脑内海马的影响最大,而这部分区域正好负责人的学习和记忆。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快,能为大脑的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提高大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大脑能借此在大脑皮层的各部建立紧密联系,思维能力、记忆力、学习能力将得以加强。研究还发现,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在同等条件下更不容易疲劳,判断力也更强,这有利于将其大脑的潜力释放出来。

3.1.3体育教育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团队运动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其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势必要克服各种生理或者心理障碍。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抗挫能力。另外,体育赛场上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局势瞬息万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再者,相关研究表明运动时所做的动作能给人以成就感。因此,团队运动能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其形成乐观进取的拼搏精神。

3.1.4体育教育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活动是由老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将得以提升。其次,体育教育中包含大量团队活动,如篮球、足球等,能增强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相互激励,学会互帮互助。此外,从事各种体育活动,学生的角色时常会发生转变,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处事能力。

3.1.5体育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参与和实践体育活动的导向性群体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特定的校园环境,其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作为追求时尚的高级知识分子,不但能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还能从中汲取精华。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时尚性,它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还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提供了平台。

3.2大学体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2.1人文素质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体育观念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转变他们应试思想,学会站在力学与美学的角度去思考体育运动,让学生了解体育中所蕴藏的美学元素、艺术价值,从而消除对体育的排斥和忽视心理,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始终保留有体育锻炼的动机,能在平常生活中积极锻炼,主动学习和探索体育知识,由畏学、厌学变为乐学、善学。

3.2.2体育教育与科学教育联系紧密体育教育与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跳远、投掷运动中起跳、投掷的角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最终成绩。再如,剧烈运动过后喝盐水可以及时补充流失的离子,防止出现血钠症等不适反应。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之后,将进一步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懂得运动生物化学进行体育锻炼,进而提高自己体育锻炼的能力。

4结语

篇9

1.移动学习理念与大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和性质相符和。

移动学习理念与大学语文阅读教育的任务、目的及性质相符,能够为其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材料。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自主性及开放性,它和中学不同,对应试和教学目的没有硬性的要求。但是更加强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得阅读资源和主动阅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提高文学及语言素养,并获得情感、认识和社会等方面的领悟,从而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移动学习理念更加强调学生借助媒体主动获取学习资源,独自进行学习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进行学习时,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媒体连接网络,主动获得要学习的资料。该学习方式最大的有点就是不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所以该教学理念与大学跃文阅读教育的任务和性质非常符合,有助于解决大学语文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在大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而且据调查发现,杭州有超过93%大学生会通过手机进行阅读,并且有每天有超过81%的学生使用手机阅读时间超过了半小时。可以说大学生接触手机阅读的时间超过了接触纸质读物进行阅读的时间,毫无疑问,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能忽略借助于移动媒体来实施,它将为学生提供海量的阅读资料,灵活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理念。所以十分有必要将移动学习理念应用到大学语文阅读教育中来,而且如何让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转化为大学语文阅读的移动学习行为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二、移动学习如何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推广

1.提高对移动学习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重视。

由于老师对移动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受到不良影响,由于老师的“路径依赖”,致使许多老师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媒体和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移动媒体时代中移动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的主要阅读媒介和阅读习惯,甚至有些老师会对此感到反感。所以,学校应该撞门进行教研活动或科研立项,来引起老师的重视。

2.培养学生应用移动学习工具进行大学语文阅读的主动性。

虽然移动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但是能否将其转化成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用的资源,关键还在于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目前虽然学生有很长的时间在使用移动终端,但是在用于语言文学方面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并不乐观。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学生在利用移动终端实施阅读方面的主动性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移动阅读的主动性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问题,对语言文学类的网站的建设、易于阅读的软件的开发等基础性工作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老师也可以通过交流软件构建阅读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主动性。

3.协助学生客服移动阅读中的缺陷。

篇10

1.1物质技术层面的人文关怀

1.1.1体育建筑文化

体育设施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校园体育建筑设施将以实体的形式展示在我们面前,在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其文化内涵。体育馆一直是学校的象征性建筑,承载着学校体育文化的教育理念,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体育教育以一种蕴含人们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性的丰满形象留存于校园文化中,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

1.1.2体育健康文化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从而忽视自身压力下的心身疲惫而带来的健康隐患。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在科学健身、运动保健、损伤及预防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并根据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有效方案,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根据个人所需,运用科学、文明、健康的手段来减轻自身压力,维护健康的身心,以一种最佳状态学习、生活和工作。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并带动更多的人健康有效率的生活,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体育文化在大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2组织制度层面的人文关怀

1.2.1体育组织文化

在良好的制度下,人的思想和行为才会得到良好的指引,组织文化对组织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组织文化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学体育的组织架构在长期的发展中也趋于完善,如负责总体工作的是体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校领导担任,负责体育教学、群体竞赛、课外活动等指导活动的是体育部,负责课程安排是教务处,负责学生的组织和体育社团、体育单项俱乐部的管理是学生处和校团委。分工明确的部门管理,有条不紊的工作模式都是体育教育不断发展必要的组织要求和实施措施。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学生慢慢地接受和认可这种特定的组织,慢慢地意识到组织文化下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和归属感等的群体文化,然后在潜移默化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接受组织文化独特的文化沉淀。一方面实现了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学生体育社团和单项体育协会的组织目标,另一方面更加体现了组织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1.2.2体育制度文化

大学体育教育包含各种竞赛活动,所以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约束体育竞赛纪律和维护体育道德。活动都必须有制度的规定、规则的要求和场地的限制,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原则,体现出一种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一种通过体育教学和竞赛活动营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感化,让他们更有群体意识,从而完善体育文化制度。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