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31 23: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重庆;中考;物理试题;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0(S)-0003-4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重庆市2007年的中考物理试题遵循教育部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试卷结构、试题的题型、题量和深度、难度与重庆市教委颂发的“考试说明”一致。
1试题简析
试题重点突出了基础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考查,没有繁难的计算,坚持以水平性试题为主,选拔性试题为辅的原则。
1.1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兼顾知识的覆盖面
试题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最本质的物理问题,涉及的都是物理学科的主干内容。题目内容不偏、不怪,都是考生熟悉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1.2注重物理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
试题通过丰富、鲜活的情景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如:第11题应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分析戴上老花镜后眼睛看上去变大的原因;第20题通过压力和压强关系的简单运算,破解开冰箱门较为费力的一个秘密;第21题根据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认识解决电饭锅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较多试题都属于实际应用问题。
1.3展示过程与方法,突出科学素养的考查
综合性开放题通过情景展现,强调过程研究,从定向思维转向多维开放,强调思维发散。对考生有较高要求,要将所学的知识和规律灵活运用到具体的模型中,运用物理语言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反映考生科学素养的高低。这类题目虽难度不大,却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的一次尝试。
1.4突出学科特色,提高了对实验能力及科学实验方法的要求
目前中考仍然是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试卷通过一道选择题和三道实验题考查了对测量性物理实验的认识、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简单实验的设计、对现象分析和归纳、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和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典型试题剖析
试题5.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倡导“绿色奥运”,“绿色”的含义包括“绿化城市、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绿色奥运”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列作法中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A.随意将矿泉水瓶扔弃在林区
B.选用优质电池,不乱扔废旧电池
C.驾车时经常在居民居住区大声鸣笛
D.电视、空调等电器不使用时仍让指示灯亮着处于待机状态
此题得分率较高。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选项A涉及光学知识,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凸透镜,林区中凸透镜对阳光的会聚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考查考生的安全意识;选项B涉及声学知识,有关噪声的产生和防治,考查考生的环保意识;选项C涉及电学知识,通过选购电池和废旧电池的处理,考查考生的科学消费及环保意识;选项D涉及电学知识,通过电器的待机问题,考查考生的节能意识。此题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也反映出新课程开展以来,学生的科学素养有较大的提高。
试题7.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流传着许多朗朗上口、生动形象的诗句,在我们鉴赏这些优美诗句的同时,常常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对下列几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
B.“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现象
C.“风吹草低现牛羊”――光的直线传播
D.“满架蔷薇一院香”――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此题注重学科渗透,利用古诗词创设情境,考查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分子运动论等知识的掌握。反映了考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试题14.2006年5月20日,我国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蓄水完成后,三峡大坝船闸工作的上游最高水位是175m,下游最低水位是62m,水位相差113m,由113m的水柱产生的压强是_________Pa。三峡大坝的船闸能让大型轮船顺利通过大坝,船闸全长6.442km,轮船至少需要2.5h才能通过,则轮船通过三峡船闸的平均速度约是________km/h (g取10N/kg,ρ水=1×103kg/m3)。
这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试题,借助于三峡通航船闸的情景,考查最基本的液体压强和平均速度的计算。
试题15.为迎接2008奥运会,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体质,学校为同学们开展了丰幅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图1是几位同学正在进行运动的情景,请你观察此情景,找出与同学们的运动有关的两个物理现象,并指出每个物理现象对应的物理知识。(不与示例重复)
示例:
物理现象:甲图中同学举着杠铃静止不动
物理知识:杠铃所受的重力和人对杠铃的支持力平衡
物理现象1:______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
物理现象2:______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
此题选取的情景素材,生活气息浓郁,都是一些考生非常熟悉的体育锻炼活动。考生通过对活动的观察,从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现象,并能把自己的发现,通过思考,与已有物理知识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来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此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关注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相呼应。
部分答卷中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准确地描述出物理现象,或者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不对应。一些考生平时不注意积累物理语言,答卷上的文字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答非所问。反映了考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试题17.小明晚上看书时发现最近家里的电灯老是忽明忽暗,根据所学电学知识,小明对这种现象的原因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并从实验室选择了图2所示器材,想通过实验模拟出电灯忽明忽暗现象来探究其中原因。
(1)小明设计了如图2所示电路图,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图3的电路连接;
(2)闭合开关后,小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电压表示数逐渐变______,小灯泡逐渐变______;再向左移动滑片时,电压表示数逐渐变______,小灯泡又逐渐变______。反复左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即可观察到小灯泡的忽明忽暗现象。由此小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灯忽明忽暗可能是由于______不稳定造成的”。
此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考查学生的电路连接、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答卷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电路连线错误造成灯泡短路;二是部分考生不能从探究过程中分析、归纳出导致小灯泡的忽明忽暗的根本原因是灯泡两端电压的不稳定,而误答为电阻等其它因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8题.同学们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上,仔细观察了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如图4所示)。课后复习时,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经过反复的思考、讨论,提出了对该实验的改进意见,并动手制作出了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A、B为两个规格相同的弹簧秤,C为重物,D为薄塑料袋(质量不计),E是用废弃的大号饮料瓶、带孔橡皮塞以及弯曲玻管自制的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升降平台(摇动手柄,可使平台高度缓慢上升、下降),G为铁架台。
(1)实验中,同学们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秤A的示数______;弹簧秤B的示数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量FA′和弹簧秤B的示数变化量FB ′,它们的大小关系是FA′______FB′(选填“>”、“<”或“=”)。
(2)通过分析,你认为应提醒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请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3)对比图4、图5的两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比较有哪些优点?(请写出三条)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好的演示实验要原理清晰,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所以,此题可从目的性、可操作性、可观性三个方面对改进实验与原实验进行比较。
此题情景素材来源于教材中的浮力演示实验,从实验最本质的问题,考查考生的评估能力和创新能力。试题灵活而不落俗套、新颖而不离基础、强调能力又能体现教材内容,作为整套试卷的压轴题,并无“深奥”与“高不可攀”之感,仔细分析,可以窥见许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包含于题目之中。如阿基米德原理、弹簧秤的使用等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都必须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而不能“纸上谈兵”,沉溺于题海。
此题不仅对实验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而且能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鼓励考生大胆质疑究难,不唯书唯师,人云亦云,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提倡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物理,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
21题.晓丽在A国留学,妈妈去看她时从国内带去了一个电饭锅,在A国使用时晓丽妈妈发现这个电饭锅好像变“懒”了,煮熟同样一锅饭需要的时间比在国内需要的时间长了许多。为了查明原因,晓丽查看了电饭锅铭牌,发现其上标有“220V550W”,她恍然大悟。原来晓丽所在国家(A国)的家庭电路电压为110V,设电饭锅电阻值不变,请你帮助晓丽通过计算判断:
(1)该电饭锅的电阻值为多少?
(2)该电饭锅正常工作时,将质量为1.5kg温度为23℃的水加热到100℃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
(3)用此电饭锅煮熟同样一锅饭,在A国所需时间是在中国所需时间的多少倍?(注:煮熟同样一锅饭需吸收相同的热量)
此题是电学和热学的综合题,取材于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把物理知识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旨在体现物理知识运用的价值。
3答卷中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对教学的启示
3.1对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不全面,掌握不扎实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核心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绝大多数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对基础知识、基本物理规律掌握不扎实,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清楚而造成。有不少教师把精力用在解题上,特别是解难题上,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误认为“背熟”就行,这是学习物理的大忌。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构建好整个初中物理的知识网络,打好“双基”,才谈得上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3.2答题不规范,不能准确使用物理语言描述物理现象
物理学是一门极严谨的自然科学,有着许多特有的规范和要求。一些考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对答题的规范性重视程度不够。如解答计算题时,不写公式,没有重要的解题过程,答案中常漏写物理量的单位,或把单位写错等等。在解答开放性试题时,不能准确应用物理语言描述物理现象、反映物理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答题的规范化训练,掌握好常规题目的解法,重视解决问题思路的条理化、规范化。
3.3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试题中对实验的考查较全面,不仅有基本仪器使用、实验现象的分析,还有实验操作、实验评估,形成了由易到难的梯度,并将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等的考查溶入考题,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充分体现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
2007年重庆市中考物理试题对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和指导意义。能使教师体会到物理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践,体现物理知识的应用性、时代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使学生认识到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物理最本质的问题,夯实基础,而不要过于加深、加难,沉溺于题海,这对学习是没有帮助的。试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转变,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篇2
1.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式试题设计的要求
初中物理试卷考查中包括科学探究问题,但并不是以题目的形式呈现,而是蕴含在各类题型中,以论述、计算、简答、填空、选择等多种方式来多方位考查.初中生科学探究的实践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息息相关.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本质上是与科学知识学习的考查互相联系的.所以,在试题设计时,科学内容与科学探究应作为两个并列的方面.对初中生科学探究水平的考查,关键点应该是学生对科学探究意义与方法的领悟,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各种探究方法,这就要求在试题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试题的开放性,关注学生的思维发散.还应该注意与生活、自然现象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并不是遥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式试题设计的原则
进行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式试题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科学性原则.设计的试题不能出现条件不相容、科学性错误等情况,同时应能充分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其次是适当性原则.学生科学探究水平的锻炼呈现阶段性,应该对应新课标要求,使得设计的试题难度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接着是导向性原则.探究式试题应合理发挥导向作用,提倡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思维.最后是探究性原则.探究性试题中应尽量不能出现学生凭借死记硬背应答的情况,应该重视对学生探究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式试题设计策略
1.试题立意与选材
科学探究式试题设计的第一步是立意与选材,合理的背景材料、准确的立意,是优秀的试题设计的前提.探究性试题的选材立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首先从物理教学问题与实践入手选材立意.物理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都是试题设计的素材.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热水瓶保温性与盛水量间关系”的实验探究时,会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可以从数据分析与变量控制入手,设计探究性试题:图1为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装置,烧杯中放有温度、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分别用热得快进行加热,为比较煤油和水吸热的能力,可以在加热时间相同时,观察的不同,也可以.实验中,加热时间反映了煤油和水的多少.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转换思想及变量控制思想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物理探究能力.
其次,试题也可以选材于生活.如:小明发现,在冰箱门关闭后马上打开冰箱门与过段时间再开门,用力大小有所不同,立即打开冰箱门比较轻松.对于这个现象,他比较好奇,询问老师得知,冰箱门关闭后,冰箱中气体温度下降,压强减小.小明家冰箱门长0.6 m,款0.5 m,冰箱外气体压强为100 kPa,倘若冰箱内气体压强相比冰箱外小千分之一,那么开冰箱门时由于克服压强差而出现的阻力为N.请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这样的题目,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做题时会倍感亲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2.试题构思与调整
选定合适的题材后,需要构思试题的框架,按照考查任务选用合理的结构架势.倘若素材中有数据分析相关的内容,那么可以考虑基于数据应用与分析进行物理试题的设计.先要把提问和题设写清楚,写出题目的关键点,将学生可能的答案与考查目标列出来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依简约、迁移的原则,对试题进行合理的调整.迁移指将试题思路转化到具体的应用情境,以便有效考查学生的探究水平.例如下题:用测量仪器对某物理量进行测量,得到的数据与该物理量呈现简单函数关系,如表2,那么可以推断,如果用该仪器测量5.00单位的物理量时,读数应该是多少?
表1已知物理量Q0.001.002.004.006.00仪器刻度读数S0.000.502.008.0018.00该题为了让初中生做题时容易理解,将问题放在特定的物理实验背景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3.试题的审查与复核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体验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85-01
体验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在体验式学习方式中,一切学习活动都围绕增加学生的体验为目标,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感性认知,借助思考实现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物理课程的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性强,密切联系社会实践,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就为实施体验式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本文笔者结合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实例,就如何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展开论述。
一、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课前体验
预习是整个学习活动的开端,也是学生开启体验式学习的第一步。以往的课前预习,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看教材,做做练习,预习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更好地实施体验式学习,教师要精心地组织课前预习,设计适合学生体验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开展体验式学习,激活学生质疑问难的欲望,积累感性认知,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新课学习。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透镜成像》的相关内容前,由于这部分知识多数都是用语言进行讲述,比较难懂,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和准确应用这一规律。于是,教师设计了体验式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透镜成像的规律形成初步的感知:“同学们,透镜在生活中的用比较常见,比如照相机、放大镜及眼镜等,都利用了透镜成像的原理来生产的。请大家用照相机拍摄近处和远处不同的景物,用放大镜观察一个比较小的物品,看看有什么发观。”这种实践性很强的预习任务让学生的兴趣高涨,他们纷纷主动参与。学生通过观察照片,发现照近景时相机需要离得近,照远景时相机离物体较远;用放大镜观察物品时,为了看得更清楚就要离物体近一些,但是又不能太近。学生的这些亲身体验增加了对透镜成像规律的感性认识,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课堂体验
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体验式学习的动力,也能为学生创造有利的体验环境,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时,教师要借助一些直观、易操作的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鲜活的课堂学习情境,并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沉浸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兴致勃勃地主动去体验,进而收获独特而强烈的体验感受。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相关内容时,教师借助实物为学生创设了课堂体验式学习的情境:教师提供一些装水量不同的水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敲击每个水瓶,仔细倾听不同水瓶发出的声音。为了避免大家同时操作而导致听不清楚,教师让学生一个个轮流敲击水瓶,大家一起来倾听。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学生发现敲打装水量较多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低沉,不够响亮清脆,而敲打装水量较少的瓶子时发出的声音则比较响亮清脆,听得也比较清楚。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呢?大家能不能尝试运用声音传播的知识来解释呢?”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分析道:“装水多,导致敲打后产生的振动比较慢,所以发出的声音较低沉;相反,装水少,振动就快,声音就响亮。”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再结合认真思考,学生很顺利地理解了声音的特性。
三、设计复习活动,增强学生课后体验
课后复习是提高物理学习效果的重要步骤,也是强化学生物理学习体验的必要手段,能够巩固课堂体验式学习的成果,进而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课堂体验式学习完成后,教师还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后复习活动,为学生进行课后的体验式学习搭建平台,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感受。
例如,在教学“声现象”一部分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声现象,教师设计了课后复习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声学的知识,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一个小作品,并在下次上课时展示出来。对于这样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学生的兴趣高涨,他们纷纷主动查阅资料,认真构思设计,积极地开展制作。有的学生做的是“音乐瓶”,有的学生做的是“简易话筒”,还有的学生做的是“跳舞的气球”……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利用声现象的知识制作的,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声学知识,也获得了更加愉悦的学习体验,感受到了物理学习的成就感。
篇4
关键词: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13-01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就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八年级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
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3、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4、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 ,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选择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经过几次改编应该说较有特色,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再进一步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令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为此,我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可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点。
1、插图卡通化
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能否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是值得期待的。
2.实验游戏化
“寓教于乐”是对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探究性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我校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自行尝试过,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3、物理历史趣闻
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八年级学生,其少年儿童的特点十分鲜明,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因此,在教材整体可行的情况下,刊登些物理历史上的趣闻,再配上前面所说的卡通化插图,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这样初中物理教材的“能量”不是更足吗?
篇5
在抓好教材中“实验与思考”的前提下,适当穿插或补充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解答有关问题。
例如:“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是测量教学中的第一个实验,其重要性并不比其它实验低。让每个学生在事先准备的一根木直尺上细心系上细线,代表刻度,使每相邻的细线先后相隔1dm、1cm,然后用此直尺去测量课本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在学生实验时,笔者提出:(1)你所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最小刻度是多少?测量范围多大?(2)你测出的课本的长度值,哪些是刻度线所指示的,哪些是估计出来的?(3)比较使用最小刻度是1dm和1cm的尺子测量出的结果,哪个准确些?为什么?(4)若将细线指示的最小刻度小到mm,测出的结果又会有怎样?如此让学生自己在动手过程中观察对比,对“准确值”、“估计值”、“记录单位”的重要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很自然地对测量中决定准确程度的最小刻度也就有了正确的理解。
二、配合习题,同步训练
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推理性习题,可适当配合同步小实验,使抽象习题形象化,推理习题具体化。
例如: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弄懂教材作业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连接方法,笔者让每两个学生为一组,在课后完成“利用铅笔芯制作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亮度”的小实验,找出定性规律,然后解答两个作业题,结果学生答题轻松、正确,并且还能顺利解释一些有关滑动变阻器的应用性习题。
再如:教材第一册作业中判断哪一根钢棒具有磁性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准备两根缝衣针,配合课文后的小实验,让其中一根磁化,然后亲手去摆弄一下,那么解答这个问题就会比教师的启发、分析效果更好。
三、利用第二课堂,对“症”训练
课内教学内容毕竟要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而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活动的方式、方法上都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搞得丰富多彩,更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有针对性地及时做一些典型的小实验,能收到释疑解难、深化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的效果。
篇6
关键词:“五阿哥” “小燕子” 教学模式
在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本,并且趋向于强烈的人文关怀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历史教学实践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五阿哥”式的历史教学模式有利于解放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教学稳定、健康而有序的发展,展现多元文化的教育观。
一、“五阿哥”式历史教学模式
“五阿哥”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全面剖析“小燕子”类的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借鉴,比较、竞争,具有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的特点,并且通过不断精细化,实用化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的教学模式体系。
二、“五阿哥”式历史教学的实践操作手段
(一)信息传递教学模式变革
传统的信息传递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灌输现成历史理论和结论,让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某种历史解释。“五阿哥”式的信息传递教学模式是:教师事先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指导学生掌握系统历史基础知识,基本历史学习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认识能力。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和组织者,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出发点,落实历史教学的方向,目标,安排历史教学的内容,控制历史教学的活动进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灵活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认真钻研通史、专题史等不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在把握好历史教学内容的难与易,深与浅的同时,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论证等探索活动。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注意引发学生的猜测、质疑等心理活动,以启发性讲授方式为主要手段,传递历史信息,充分展现历史教学的问题性,参与性,开放性。
(二)对抗式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前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主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讨论之前每个学生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交给老师审核,教师进行批示与修改后,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四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辩论得失。
这种讨论法的竞争机制,趣味盎然,可激发学习动机,为了驳倒对方,将促使学生积极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并对自己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使学习不断深入。对抗式讨论法,讲求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着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调把典型教学内容清晰地、重点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通过讨论进行观察,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和反馈。
(三)感知历史的过程――历史情境或场景模拟法
“在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上对新的事物和现象的感知过程,都意味着研究的客体在学生意识中的反映和关于这些客体的正确的表象和概念的形成”[1]学生学习历史的的过程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都是间接性的,为了让学生尽可能的对历史过程进行正确的联想和想象,教师需要借助特殊且形象教学手段,将历史情境、场景以及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复现”“再造”“模拟”“角色扮演”。可通过“原始的文字材料、真实的实物材料、形象的图像材料、动感的音像材料等,能使学生感知到“鲜活”的历史。”[2]实际上就是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情景复现的“设计者”和“表现者”,通过学生学习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相互作用,激发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引导学生在历史场景的角色扮演中,知识的迁移和转化中,感受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判断。
三、“五阿哥”式历史教学模式体系的功能
(一)活跃历史课堂的同时进行有效历史教学
“五阿哥”式历史教学的显著特征是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历史的主体不再是时事造出来的英雄,而是名不见经传的“芸芸众生”,“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触手可及的与社会现实和个人密切相关的生活往事,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共同情感和面对共同问题,把历史学习作为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充满激情和诗意。学生的灵感,悟性和冲动在这个时候被调动起来了,培养“小燕子”类的中学生探索历史,热爱历史的心境,使得历史课堂独具特色,旋律和内涵,通过活跃的历史课堂达到非凡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现代社会“小燕子”类的初中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我国自古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阿哥”式历史教学同样强调“小燕子”类中学生的知与行的结合,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是时代必然。这种教学模式摒弃了“死记硬背”,采取讨论、辩论、演讲、写作,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将所学历史知识及有关理论、观点和方法,用于对历史和社会的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正确处理史与论,古与今,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加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燕子”类初中生不失灵性的状态下,培养他们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三)构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纽带
“五阿哥”历史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历史,得到满足及快乐的同时激发、助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性美,让学生感受生活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在认知层面的‘流畅力’‘开放性’‘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上的增进,培养学生在情意层面的‘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与‘挑战性’。”[3]渗透着娱乐精神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能享受到快乐、充实与成就感。历史所展示的是一幅感人而又多彩的生命画卷,“五阿哥”式历史教学在课堂学习中将历史的真实活力展现出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受到更加令人震撼的心灵冲击,教师可以走近学生心灵,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学习历史。沟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
“五阿哥”式历史教学模式体系符合新课改培养目标,对“小燕子”类初中生的历史学习颇具针对性,有利于贯彻落实新教育理念,促进历史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47
篇7
关键词:合作学习 合作探究 物理教学 具体实施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然而,有的学校为了中考,教师在教学中仍坚持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人在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历届中考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合作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合作探究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实施?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实践。
一、合作学习的实质
1、合作学习是让学生把合作作为一种生活态度
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通过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能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希望学生在面临“合作”或者“单干”的二者择一的情境中能够更多地选择合作,鼓励学生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学生能接受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
2、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成员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携手进步。合作学习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善解人意、接纳别人、欣赏别人,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团队负责,学会恰当地表达、维持、辩护自己的观点,学会适当地妥协,学会承担责任。
3、合作学习是让学生接受同学就是资源、团队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
合作学习一改“同学就是竞争者”的同学观,倡导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同伴不是竞争对手,同伴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团队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的新的同学观。协同就是指教学任务需要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凡是教学任务只有经过小组成员责任分工、角色轮换,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吸取别人的长处相结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作共事、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内容,就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
二、合作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合作探究,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物理新知识的实验探索。实施程序一般是这样的:首先是建立学习小组,其次是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评估等五个阶段。 转贴于
第一阶段:建立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小组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成员组成、规模、角色分配等,建立得好,才能运转顺畅、合作高效。(1)学习小组规模:国内研究表明:合作小组规模较小,易出现冷场,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小组规模过大,结构松散缺乏责任。最理想的规模是2~6人。根据我任教班级学生的实践情况,每小组3~4名学生。(2)小组成员构成:要考虑组内成员的性别、学习成绩、个性特点等因素进行分组,这样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利于组间的公平竞争。(3)探究的角色分配: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所探究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其适宜扮演的角色。
第二阶段: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要有依据或理由,这样少走弯路,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步骤:(1)独立思考;(2)组内讨论;(3)组际评价;(4)达成共识。
第三阶段: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可分两步实施:(1)组内设计:在各组,采用集体讨论、共同商议设计探究实验。(2)班内优选:从各组的设计方案中,择优选出一两种方案。
第四阶段: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阶段的教学程序:(1)实验分工:根据适用内容确定小组负责人、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报关员等角色。(2)实验操作:在负责人的指挥下,组员分工合作,按照实验方案和产品说明书安装调试仪器并进行实验探究,操作员按照实验程序进行操作,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安全(人生安全和仪器安全)。观察员负责现象观察和数据读取,要敏锐发现实验中的细微变化。记录员是书面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要做到实事求是和条理清楚。(3)得出结论: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商议,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书面描述和解释。
篇8
一、认识“问题”的价值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可贵前提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更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一个崭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地提出,有时会给一门科学的研究带来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维常常会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使思维容易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而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从而打破思维定势。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困难的问题时,也会受到刺激,使思维活跃起来。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同时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并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如:阿基米德为鉴定“纯金王冠”是否掺假,冥思苦想了很久而没有结果,未料在洗澡时不经意间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有时反而可能造成思路的堵塞或误入歧途。当某一问题已不受直接注意时,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仍保持对问题的思索状态。而一旦松弛下来,可能产生稍纵即逝的却不乏灵感的思维火花。其实,没有对“问题”的魂牵梦绕、锲而不舍的探究,没有“众人寻她千百度”的执著,也就不可能有“蓦然回首”的惊喜。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启迪“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二、确保“问题”的质量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保证
“问题”的质量十分重要,我认为针对初中物理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综合应用以下原则,有助于提高“问题”质量。
(一)直观性原则──注重问题探究的落脚点
运用形象化材料和实验探究,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展现探究的演绎过程,始终抓住探究问题的落脚点,使学生探究问题的轨迹清晰可见。
例如,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先做课本中的实验,然后提出问题:牛顿是怎样总结前人的经验?又是怎样在前人的基础上推测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
(二)针对性原则──注意问题探究的方向性
如在进行“力”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甲乙两队拔河,甲获胜,是因为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吗?学生往往给予肯定的答案。教师可利用两弹簧秤演示给以否定,使其引起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探究动机,把握探究方向。物理课教学,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是确实感到困惑而不是表现形式上的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能够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每个知识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准他们的思维脉搏,因势利导,提出恰当的实际问题,抓准问题探究方向。
(三)渐进性原则──注意问题探究的节奏性
学生的认知是螺旋式上升的。问题设计应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特点,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教学中,可创设“小步距”问题,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如在“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1)导体电阻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导体的电阻与各相关因素关系可能如何?(3)如何通过实验探究你猜测到的关系?试设计实验电路。(4)在进行导体与各相关因素实验探究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才能得到结论?(5)由本实验可以看到,对多因素的问题,如何控制变量,其基本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会对内容逐步深入理解。
(四)开放性原则──把握问题探究的深广度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开放的建构过程。要激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引发不同的思维,按照不同的理解去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让学生在个体学习、创造活动中体验成功,从而产生再探究、再学习、再发现的新动力。为此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创设多元性、开放性问题。我在初三复习中曾提出一个跨学科问题:如何区分两瓶已失标签的蒸馏水和NaCl溶液?同学们从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出发,进行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的探究,得出好多区分的方法。
(五)发展性原则──落实问题探究延伸点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提出的问题,要恰当地把握问题空间,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宜在学生的基础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之间。需要他们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使探索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学习光的反射后,在探索光的折射时,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光的折射条件是什么?(2)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3)光的折射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这时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设想,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能力培养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六)主动性原则──落实问题探究自主性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04-021.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物理教学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然而,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 "教起来次要, 考起来不要"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课标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 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 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使学生感受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首要任务就是: 尽一切可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 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 学生看", 还可以是"教师导, 学生演", 即边学边实验。
2.初中物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1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实验。要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熟悉各种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充分估计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订出实验操作步骤,尽量减少操作中的盲目性。在预习好的基础上进行正式操作实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失败,并引导其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2.2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更广博的知识,促使学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
2.3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培养学生爱探索的习惯。
3.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一个人通过演示来完成,学生一般没有机会来自己操作,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 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 如学生在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发生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 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 则会印象更加深刻, 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为了加强学生实验, 增强学生操作技能和实验技能.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有相当一部分演示实验完全可以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定律时. 将它与实验结合起来, 使学生便于接受, 使抽象的讲解变为有力的实验事实。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一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老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4.组织学生实验课中分组合作探究
教师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常规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引导他们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物理学方法,实验技巧等。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5.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验证物理知识,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参考文献
[1]倪华鹏.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年S1期.
篇10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不断摸索,认为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呈现物理现象提高课堂效率
很多演示实验,由于器材和条件所限,实验的可见度小,效果差。常常是前面的学生看门道,后面的学生看热闹。例如:演示实验“磁体周围有磁场”时过去我们的做法是,先把六个小磁针放在讲桌上围成一个圆圈状,中间放一个条形磁铁,观察小磁针南、北极的方向变化。但是,由于学生是坐在座位上,只有前排学生能看得清楚。由于磁针太小,就连前排的学生也很难看清楚,为了提高效果,教师不得不将实验送到学生面前巡回展示,白白浪费时间。采用多媒体后,我将磁铁和磁针全部放在投影仪上,整个现象清晰可见,即使坐在最后面的同学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既提高了效果,又节省了时间。
二、虚拟实验改变实验教学的格局
权威人士断言,虚拟现实技术将是21世纪信息技术的代表。它的发展,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样它也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实验教学的格局。首先,它可以极大地扩展教学实验的内容,涉及以前教学实验无法涉及的领域,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第二,它可以方便地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只用少量的资金去购买相关软件而不必用大量的资金去添置实际设备,从而给实验教学本身以更大的自由度。第三,它可以作为真实实验的事前准备,使学生在做真实实验之前就对实验设备和内容有深刻的了解,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减少不必要的设备损失。第四,它可以方便地作为实验教学评价手段,解决以往实验教学不方便考试的问题等。
三、计算机、多媒体、仿真实验扩大了物理实验的内涵,扩展了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
在观察环节,数字化手段可以极大地扩展实验的可视性和可重复性,以往用肉眼观察非常困难的物理现象,现在可以借助数字视频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可以清楚地采集下来反复观察。在数据采集环节上,计算机和传感器等数字手段的介入,可以更快更准地得到实验数据,从而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物理问题之中。在数据分析环节上,利用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可将学生从简单、机械、繁琐的数据处理过程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更有创造力的方面。
四、通过Internet网络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了解学科发展形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
物理学科发展较快,通过Internet网络上的权威网站查看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可以做到紧跟形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物理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从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或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网站论坛。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多媒体只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的。
五、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1.不能将计算机的模拟演示代替真实实验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物理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物理实验是不可替代的。物理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当然对于一些限制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
2.不可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