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1 02:2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产业市场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产业市场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与改革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是在西方职业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早在1997年,我国就正式将其纳入高校的课程设计中,而实践教育的精神多年来也已经根植于云南艺术学院这一综合艺术院校各个专业建设中。在云南艺术学院实践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艺术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类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跨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和操作自然有其特殊性。

1 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的定位和目标

基于多所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过往,我们发现这一专业往往定位较模糊,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贫乏,实践教学少或流于形式,更槠重的是学生基础知识和技巧扎实,不少学生学得死板,学多悟少,在工作实践中很难灵活运用到大学时学过的知识理论,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践教学定位是个系统工程,与所在地域的文化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所属院校的个性特点、专业的定位和学生兴趣爱好及个人职业定位有着密切关系。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售卖的是建立在产业结构金字塔上层的精神产品。高校所在区域及学校本身资源越鲜明有特色,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向下的实践教学定位也就越明晰。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秉持要充分利用云南艺术学院综合类艺术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要更多地挖掘合作企业的潜力来孵化文化创意人才,要培养“能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人才的理念,将专业的实践教学定位于“艺术+政策+市场+管理”,在组合实践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作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改革

经过不断的优化改革,依据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落实于以下多个环节: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周、工作室实践、假期调研、毕业实习实践。

2.1 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理论课的数量较多,针对艺术院校类学生多数活泼好动、个性鲜明的特点,这类课程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就更需要在相关课堂教学中加强课程实践。

首先,在认识层面,本专业教师明确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让学生懂方法,更重要的是用方法。无论是经济类模块、管理类模块还是技能类模块教学的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均以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为辅,具体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承担“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管理”等课程的专业教师应充分考虑当下网络设施便捷,在校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并不稀缺,但学生在校园中,与民族区域文化、服饰的内涵、保护与传承的矛盾等现实问题距离甚远。为避免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弱,教师利用假期带领部分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田野调研大理新华村后,课上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同学们将一手、二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就新华村民族技艺向产品转化、非遗保护的方式等内容提出自己的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今后实际就业工作打下了基础。其次,从运用层面来看,在美术、声乐等技能模块的相关课程上,相关教师经过多年探索,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和实践内容,不刻意追求技能的精准到位,更多地指导学生如何从市场的角度来鉴赏、评价和参与到管理运作过程中去,理性制定教学方案,这类课程均安排了超过70%的学时用于学生实践操作。例如,在学习声乐技能与欣赏课程中,全班师生共同举办的小型音乐会,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场地安排、舞台布置、设备设施管理、服装管理等整个音乐会项目的筹备者、运作者,通过亲身参与运作,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当比例的学生反映参与项目运作使得学习过的创意策划及项目实施、剧场管理、声乐技能与欣赏讲授等多门课程课堂的知识技能更立体化,理论知识得到了印证,让人印象深刻,学习效果良好。总之,对于本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而言,课程实践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形式。因针对性强,又有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并且一个学期学生基本能分组合作完成若干个项目,所以实践效果相对好控制。但因此类实践还是以课堂为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对接,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与真正的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还相去较远,因此在二年级之后引入更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显得尤为重要。

2.2 大二、大三课外实践(假期市场调研、工作室实践、社会实践周)的不断优化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假期市场调研和由工作室承担的专业考察、大二大三社会实践周中开展的创意竞赛和走出校园文产实践。

(1)假期市场调研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具体成果体现为选对方法,与人沟通好,将调研做好,将调研报告写好。从教学安排来看,社会调查主要突出建立更真实的认知,放在大二与大三之间的暑期进行,调查对象主要围绕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相关行业和企业。学生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既能了解和接触社会,熟悉专业服务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呈现问题的文案写作能力。几次教学计划和实践方案中对市场调研的安排和调整较好地实现了以下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市场调研方法、法律法规、文化市场营销、谈判沟通等课堂知识的拓展利用有深入体验,并在拓展性开发利用的同时达到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认识。

(2)工作室实践。为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学院陆续开辟了演出演艺实践演练的多媒体实验室、美术活动策划工作室、后期编辑室等;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商务管理能力、传媒的宣传能力等诸多实践能力。例如,ACE展览策划工作室从事美术展览的策划及实施、艺术沙龙及艺术项目实施等以艺术传播为主要目的实训及教学活动。ACE工作室以具体的美术作品展览项目为依托,采用分组合作与个性培养结合、强调动手实践等多渠道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系列实践策划布展活动,拓展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对接,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作能力。ACE工作室到目前已承办艺术沙龙50余期,策划实施画展8次,如云南省第三届艺术家艺术管理人合作项目暨“无中生有”青年画家邀请展、“聆听记忆的声音”院庆十周年画展和Hi-story主题摄影展等展览活动等。

(3)社会实践周。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周经过多学期的摸索,严格规定落实具体学时和学分,在大三每学期安排一次社会实践周(2周),并从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入手,积极参与企业、社区的发展咨询和企业市场开拓,根据企业、社区等提出的合理需求,设计实践项目,努力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此基础上在近两年确定了基本主题“创意创新”指导下的系列实践活动,如选择企业具体项目构思撰写“创意策划文案”,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举办校内实践周创意策划大赛、创意活动比赛,选拔推荐并奖励学生参与实践周项目的成果申报国内全国性的“挑战杯”商业策划作品竞赛,全国艺术管理专业策划大赛等,将此项成绩作为评选三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重要条件。例如,2014年社会实践周中产生的“黑熊移动书屋项目创意”获得中国艺术学学会第三届全国艺术管理创意策划大赛一等奖;2015年10月社会实践周产生的“萌吉象穿越学堂”荣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挑战者杯”创业大赛铜奖。

2.3 毕业实习实践

在大四毕业前的实习实践阶段,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结合前期学习和实践的体悟自主选择到文化产业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还与当地的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出版局及演出公司、剧院剧场、电台电视台等地方有强影响力的十几家媒体和艺术商演公司某某同学在大学读书期间市场调查实践中发现了自身的兴趣爱好,于大三暑假开始进入昆明当地著名的婚庆公司实习,毕业后在婚庆企业工作了两年后,积累了从业经验,于2014年创立了“缘庆婚嫁定制”公司,企业成立以来,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充满创意、极具特色,在市场上迅速立足,并于2016年9月获世界华人婚庆产业促进会邀请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世界华人婚礼产业颁奖盛典,在本次盛典上,“缘庆婚嫁定制”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婚礼产业品牌榜”提名并最终获奖。

3 结语

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实践教学工作水平与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的实际需求还有距离。仍需通过对每一届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新需求,不断改革实习环节,并遵循“夯实课程实践优化课外实践提升毕业实习有效性”三位一体的模式(图1)对专业特色实践教育展开新思考,致力于更多地开发和利用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学习、成长、社会化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新资源,可以更好地打造学生有效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和市场,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探索的专业实践教育新平台。

参考文献:

[1] 黄河.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以“四个学会”为目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1):45-47.

篇2

记者:张社长,你好!芜湖的报业市场仅外地都市报就有十多种。面对这样的市场局面,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纸张涨价等压力以及省内外媒体的竞争,你们有压力吗?

张维水:压力是有的,但芜湖日报报业集团的实力目前是外埠媒体难以憾动的。 1949年7月1日,芜湖市委机关报《芜湖日报》创刊;1996年1月1日,诞生了她的第一张子报《大江¬晚报》,之后又诞生了她的第二张子报《金周刊・芜湖广播电视报》。可以说,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在芜湖传媒市场上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广告收入都占据着半壁江¬山。

当然,《新民晚报》和《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江¬淮晨报》、《安徽市场报》、《皖江¬晚报》等都市报先后进入芜湖报业市场,在芜湖仅都市报就有十一种之多。外埠报纸的不断涌入,既丰富了芜湖报业市场,也使我们多了许多竞争对手。这些报纸先是通过涨价和厚报来拼实力,后又刮起了 “降价风”,跟我们拼发行。但《大江¬晚报》凭着家乡报纸的亲情和地域优势,特别是自身的特色,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记者:既然外埠的都市报纸对你们没有构成威胁,那么,你们为什么要让《大江¬晚报》走出去呢。

张维水: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实施的《大江¬晚报》走出去战略是居安思危。具体讲,我们有两种考虑:

一是从全球报业形势看,许多媒体出现了减员、减版、减薪的收缩之势,纸质媒体尤其感受到了巨大压力,特别是省城合肥目前是全省办报水平最高、竞争最激烈、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大江¬晚报》落地合肥面临的挑战是极大的,但我们认为,越是危机四伏的时候,越是竞争激烈的时候,越是机遇显现之时,越是办报理念创新之时。《大江¬晚报》走出去就是要变压力为动力,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从我们自身考虑。芜湖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有《芜湖日报》、《大江¬晚报》、《金周刊》、芜湖新闻网、芜湖手机报等五大媒体。《大江¬晚报》诞生后,《芜湖日报》的发展空间明显削弱,《金周刊》虽然实行了差异化发展,但《大江¬晚报》的强势也制约了《金周刊》在芜湖的发展。芜湖新闻网和芜湖手机报是依托《大江¬晚报》而迅速崛起的,《大江¬晚报》数字报的出现,同样也削弱了《大江¬晚报》的发展势头,《大江¬晚报》虽然在芜湖还没有生存危机,但它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从合肥和芜湖报业市场发展空间看,芜湖约有200万人口,都市报有12种,平均每份报纸的受众有约16.5万人.合肥约有600万人口,都市报的数量与芜湖差不多,平均每份报纸受众就达50万人,相比之下,合肥报业市场的发展空间比芜湖要大得多,广告收入也是如此。随着《大江¬晚报》退出芜湖报业市场,《芜湖日报》和《金周刊》通过改版,迅速替代《大江¬晚报》在芜湖的市场份额,这就盘活了《芜湖日报》和《金周刊》在芜湖的发展空间,《大江¬晚报》在合肥的市场份额就成为芜湖日报报业集团新的增长点,这也正是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实施《大江¬晚报》走出去的真正用意。

记者:走出去就意味着变革,而所有的变革伊始都会有不同的声音评说。

张维水:《大江¬晚报》走出去的消息传出后,首先在我们内部激起千层浪,有三种观点左右着人们的思想。

第一种观点是多余论。《大江¬晚报》在芜湖虽然有省内外媒体的竞争,但凭借着家乡报纸的优势,依然保持着发行和广告两个“第一”,其广告收入占芜湖媒体广告的半壁江¬山,日子过得很安逸,走出去纯属多余,没有必要。

第二种观点是悲观论。进合肥是孤军奋战,没有了家乡主场的优势和版面上的优势,《大江¬晚报》凭什么在合肥立足?况且,合肥已经¬有了好几张十分成熟的晚报,甚至有省级晚报,《大江¬晚报》能与它们抗衡吗?许多媒体因世界金融危机而收缩,《大江¬晚报》走出去是逆势而动,选择这样一个困难时期和危险的地点,必死无疑。

第三种观点是开拓论。《大江¬晚报》虽然在芜湖报业市场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发行和广告居各媒体之首,尤其是发行量达到了每二十位市民中就有一份《大江¬晚报》的发行量。但从报业市场的容量来看,芜湖报业市场的发行空间和广告空间均到了接近饱和的程度,《大江¬晚报》如果不开拓新市场,不仅很难再有作为,而且挤占了集团其它媒体的市场。《大江¬晚报》走出去既是报纸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况且,《大江¬晚报》在合肥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只要努力,完成能上一个台阶,完全有市场空间。

面对三种不同的观点,集团党委清楚地意识到,要使《大江¬晚报》顺利进入合肥市场,必须在集团上下开展一场“大讨论”,只有思想统一了,步调才能一致,工作才有积极性,“走出去”才能真正实现。去年5月,集团党委发起了一场题为“省内标树杆,全国创一流”的大讨论,明确指出要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必须实行“三改”:改内容、改版式、改思维,三改联动。

记者:对于《大江¬晚报》的走出去,当地政府部门是如何看待的?

张维水:芜湖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态度是明确的:无论是从芜湖的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高度,还是《大江¬晚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来看,《大江¬晚报》一定要走出去,起点要高,首先进入合肥,再覆盖全省,进而走向长三角。

芜湖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金华对《大江¬晚报》“走出去”倾注了很多心血。他在芜湖日报报报业集团2008年工作会议上指出:媒体市场已经¬开放,越来越多的媒体将会到芜湖来,所以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必须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打造支持未来的媒体产品。李金华特别强调:《大江¬晚报》一定要走出去,首先要选择合肥,越是艰难的地方越有商机。

记者:一张地市报要走向省城没有一套完备的营运体系是很难突围成功的,你们是如何打造营运模式的?

张维水:首先我们主要提出了十个落实措施,即:思想落实、领导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经¬费落实、渠道落实、定位落实,印刷落实和网络落实,确保《大江¬晚报》走出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思想落实。形成三个共识:把《大江¬晚报》走出去工程看作是让合肥人了解芜湖,塑造和提升芜湖形象的窗口;让芜湖人了解合肥,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推动和促进芜湖更好更快地发展;抢抓发展机遇,实施跨地区、跨媒体发展战略,扩大《大江¬晚报》的影响和市场覆盖率,做强做大报业产业。二是领导落实。由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任《大江¬晚报》走出去工程领导小组的组长,并确定由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柯南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三是机构落实。集团设立《大江¬晚报》“走出去”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后,又成立了芜湖日报报业集团驻合肥工作站,选派《大江¬晚报》常务副总编辑¬全面负责《大江¬晚报》“走出去”工程在合肥的各项具体工作。四是人员落实。从工程的具体负责到驻合肥工作站,从发行到经¬营以及派驻合肥记者站的记者均落实到位。五是机制落实。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文件。六是经¬费落实。芜湖日报报业集团给《大江¬晚报》走出去制定了“第一年全面投入、第二年适度投入、第三年保持收支平衡”的投入战略,2009年的总投入将达到500万元,市委宣传部已经¬将《大江¬晚报》“走出去”工程作为芜湖文化产业创新的一个项目将给予支持。七是渠道落实。芜湖日报报业集团与芜湖市邮电局强强联合,解决了《大江¬晚报》进合肥的发行问题,此外,通过合肥工作站与合肥一家零售公司签约,实现《大江¬晚报》在合肥的零售。八是定位落实。确定了“立足芜湖,走向合肥,影响全省,服务长三角,放眼全国和国际。”的办报方向,由《大江¬晚报》领导和采编人员具体负责改版的各项工作。九是印刷落实。与新安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从今年1月1日起,《大江¬晚报》在合肥的代印点正式运行。十是网络落实。组建了一支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队伍。

第二方面,集团依照“走出去”战略成立了合肥记者站。去年9月1日,集团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宣布成立集团驻合肥工作站。 9月2日,集团驻合肥工作站一行四人正式进驻合肥开展工作。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先后出台了驻合肥工作站一系列规范文件;驻合肥工作站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合肥报业市场调研报告》和《合肥报亭、书刊专营店和百货店报刊代售点调查报告》,为《大江¬晚报》的改版和进合肥提供第一手资料;积极申请设立《大江¬晚报》合肥记者站,并得到了安徽省及合肥市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和批准。2009年1月1日起,《大江¬晚报》借“船”下“海”,正式进入合肥市场。借助与芜湖市邮电局和合肥当地零售公司合作,顺利实现了邮政征订和报亭零售。

记者:截至本月《大江¬晚报》已经¬进入合肥市场四个多月了,情况如何?

张维水:势头非常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江¬晚报》在合肥的发行量已经¬在逐步攀升,《大江¬晚报》在合肥报业的排位也逐步靠前;此外,我们在合肥首批招聘10名采编人员时,报名相当踊跃,他们看中的是《大江¬晚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报纸定位。二是从我们在合肥召开的九场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读者座谈会上看,许多读者对《大江¬晚报》走进合肥表示敬佩和欢迎¬,认为《大江¬晚报》架起了城市之间交流的桥梁,是合肥人了解芜湖、芜湖人了解合肥的窗口,给省城带来了一股清新芬芳的气息。全国报业知名专家则认为,《大江¬晚报》走出去是地级市报纸做大做强的勇敢尝试,是中国报业的“芜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