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设想范文
时间:2023-04-11 14:4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设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专英语;现状分析;设置情景
当前,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对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大的要求。现阶段的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在未来的就业需求,还需要从各方面给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些要求和我们中专的教学课程设置是一致的,但是因为目前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一,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基础学科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如何根据现实情况,抓好英语教学,下面我从现状分析和未来改革设想来提出我的一些观点。
一、中专英语现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来自山西各个不同地方的中学,入学基本没有分数限制,学生素质没有保障,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来自教育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学生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储备都不一样,但他们有着共同特点:不愿学习,没有学习动力,组织纪律性差,意志力弱,自控力差,因而给老师带来很多教学上的困难。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完成初中学习。据我统计,110名学生中,有50%多以上中考成绩是个位数,剩下基本也都是在10~50分之间,他们不具备根据音标认读单词的能力,词汇量达不到教育部对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每次所要求的作业自己做不了,抄袭作业的学生大有人在。他们当中甚至有部分学生是在家长的逼迫下来中专学校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2.教材、课时分析
(1)目前我们使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教材,这套新教材虽然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这本教材比较简单,和初中英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它不是一套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和我校学生所学专业没有任何联系,学生所接触的英语课本和他们所学专业知识完全是脱节的,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个教材时认为还是学的初中的词汇、会话,根本没有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失去了学习英语新知识的兴趣。
(2)英语教学课时不足,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要求基础模块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教学时数为128~144学时。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54~72学时。而我们学校只安排基础模块教学,课时数也只有64~72学时。
3.学生未来就业形势
我们学校专业是农业畜牧这方面专业,学生就业面不是很广。在很多学生甚至家长看来,学习英语对他们没有很大的意义。目前英语可能对未来在大城市搞销售的学生会稍有用处,但是对很多自主创业,比如自己经营宠物医院,在农村销售饲料的学生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了。
总之,目前中专英语教学面临的现实状况大致就是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工作很难往前推进,亟待改革。
1.改变观点、了解学生
针对学生现实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原有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想办法激发、调动、强化学生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认知的满足和老师的认可,从而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尽量设置一些课外的内容,能和学生未来工作有关系的一些教学场景、教学手段(比如设置几个销售饲料场景等)让学生参与,在这个执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肯定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一定要提前进行教学准备和具体安排,我会把专业词汇、关键词、场景中会用到的日常句型等提前写在黑板上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构造对话,进行具体场景练习,先选出基础较好,发音较准的学生组织对话练习,营造出学习的氛围,创设出在未来工作中也许会碰到的实际情景,给予学生具体指导,一个词一个句教他们,让学生在这样具体的环境中学习英语,应用英语,从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从而意识到英语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进一步喜欢上英语。
2.要把德育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让学生明白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一定有存在的价值,存在就是合理的。虽然说基础不太好,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和未来的职业素养挂钩,学生未来在从事职业的时候,一定有很多不如意之处,但是因为生存等原因迫使学生不得不接受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坚韧性格的培养,这是学生对社会、对工作的一种尊重,这就是一种基本职业素养。所以可以鼓励学生索性把学习英语当成未来的一项工作去对待,每天坚持多一点,抱怨少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由英语基础差、成绩不好、不敢开口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3.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目前是一周两次课。我的安排是一次课是以英语为主,一次课是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英语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每个模块相关话题的基本词汇、句型;而在综合能力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具体情景完成故事讲解、情景剧表演、个人才艺展示等等内容。这些不是要求必须用英语完成,我们是分小组进行,学生能配合完成则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真正走进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真诚,学生才会和老师共同营造快乐、和谐、宽松的氛围,才能充分表现自己。尽管只是点滴的进步,微弱的突破,都要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一点点地感受成就感,积累成就感,主动积极参与进来,享受主动学习的快乐。在这样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团队协作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
总之,中专英语教学困难重重,但是任何困难都会有办法解决,只要教师不断地摸索、探究、实践、钻研业务、及时学习、提高自己、真情地亲近学生与了解学生,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找出真正适合中专学生英语教与学的方法,能真正改善中专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尽情享受英语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设想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是可以为我们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它具有涵盖范围广、 知识较灵活以及学习周期长的特点。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来剔除教学中的瑕疵,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现在的教学改革只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却真正忽视了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性。教学内容问题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真正从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来说,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基本的拼音、字词、句子入门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和探索,例如:古诗词、文言文、名著等,还会涉及对外国文学的学习。虽然我们各个的语文教材存在差异且经历过数次的改革,但是纵观语文教材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内容的编排并没有大的革新和更换,只是参照先前的教材版本进行细小的变动。这就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并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针对教学内容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文课程目标的设置;它是语文课程标准层面的问题,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养和相应的语文能力。第二、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它是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问题,即教什么的问题,为了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教授什么样的内容。第三、语文教材内容的设置;教材顾名思义即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学习的内容,语文老师和语文教材的编制者可以寻找和提供相应的对策和方法。第四、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即根据实际的学生学习情况和课堂情况来确定实际教学中叫什么以及怎么样去教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从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说,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下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课程的设置和目标的实现都是以完成主观计划为主要方式的。采用的还是常用的填鸭式、整堂讲的老方法,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和智力开发。但是我们从小学开始到高中阶段的教育都是以单方面的接受为主要的方式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我们的逻辑思维缺乏、实践和创造力明显不足。但是现代化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启发式教学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设的学习目的是非常的有帮助的。这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近几年就有不少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关于学生阅读的教读法:其中有六个读书步骤:默读课文、查词典、分小组互查互评读书练习,教师讲课,写读书札记和熟读课文;除教师讲课外,其余五步均为学生主动活动,它突出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这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表现在对板书的书写和讲解上,要问一下学生是否听懂和理解了,而不是一味的赶进度草草结束一节课的讲解,会问问学生的反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形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还应注重提高科学性。其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一方面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引进,例如,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密不可分,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等表达形式,领会文章的理想内容,又通过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领会,深入理解文章在表达思想内容上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进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语言运用中尽量做到规范、优美、文明、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感染熏陶的方式,使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有利于师生双方配合默契,相互促进,而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达到有机统一,优化组合;第二是要符合教学目标、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反映规律,遵循原则。
参考文献:
[1]杨飞云.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解读与思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6):42-46.
篇3
关键词:轻松课堂;师生互动;个性教育;突出主题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一、课堂教学难题
三尺讲台一直被认为是神圣而庄严的传播知识、培育高尚情操的地方。在如此崇高使命的指导下,教师往往倾向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向学生传播尽可能多的知识;往往用严肃的表情自我约束和约束学生,塑造出紧张而严肃的课堂,致使理应神圣的殿堂走上了歧路。
(一)沉闷课堂。即讲台上教师慷慨激昂,讲台下学生纪律良好。然而,教师偶有提问,讲台下仍然一片沉静。师生没有达成共鸣,教师只好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从这位教师的立场出发,抱着神圣讲台理应传播知识的心思教学无可厚非。然而,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已经使学生应接不暇,陷入沉闷状态。同时,教师一直保持严肃的表情会让学生不敢言谈。
(二)躁乱课堂。即教师在讲台上竭尽全力地讲,学生在讲台下竭尽全力地喧闹,师生两不相干。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失败源于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实际上是教师未抓住学生的心,致使其为逃避课堂而违纪。沉闷课堂和躁乱课堂表明,师生间思想交流的共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学生则以沉默或反抗的行为表示对课堂教学抵触,教师在神圣讲台上传播知识塑造人才的美好初衷以失败告终。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深厚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深切理解学生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沉浸于课堂中主动吸收和消化知识。从学生角度出发启发和引领他们探索新知识。
二、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本着师生共鸣的原则,针对高等专科学生特点,笔者设想了几点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一)轻松课堂。《教育心理学》曾谈过,人如同水。水能哭,水能笑。向水播放动听优美的音乐时,水的波纹就会变得美丽动人;向水播放悲愤的音乐时,水的波纹就会变得可怕难看。学生如水,要使其积极向上、茁壮成长,教师必须向他们展示美好的音符,即真善美,使他们感受到爱与尊重。在面对不擅长的事情时人们常敬而远之。高等专科学生在以往抽象学习中处于劣势地位,自然对学习活动心生畏惧。面对课堂,学生不仅无心学习,更无法开动创新思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即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师生互动。心理学上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高等专科学生多属于第一种,活动好动,为人热情,注意力易转移,故长时间地安静听课比较困难。此外,长时间被动听课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互动。
(三)个性教育。高等专科教育的职业性要求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感。高等专科学生来源多样化,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甚至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德国在培养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个性,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着力培养学生在求异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突出主题。罗伯特・弗兰克在《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中讲,针对同一个对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理解的问题,没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回答正确率比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高两倍。他认为,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表现欠佳的原因是:经济学课堂上,教授一次给学生灌输的概念繁杂而模糊,学生难以理解透彻。高等专科课堂理论教学犯了同样错误。设计一到两个主题,佐以大量案例分析的课堂,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能教会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笔者试将以上设想应用于《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中,效果良好。在教学中,我院经济学基础选用的是吴汉洪的《经济学基础》(第三版),是经济学的入门教材,相对于国内的很多经济学教材而言,比较适合高等专科的学生使用。但是,开学不到一个月的实践,发现学生对它总是提不起兴趣,普遍反映该课晦涩难懂。笔者开始反思,经济关乎个人的财富积累,谈起应该是使人兴奋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学生反应?
笔者仔细分析学生特点,发现学生对于传统的经济学教材借助数学公式、图形、假设等较抽象阐明理论的方式不太习惯,甚至难以接受,挫败了学生天然的兴趣。为还原该课趣味性,每堂课设计了一个经济理念,抛弃数学公式,仅用日常生活琐事说明。
比如讲经济学的稀缺,一般的经济学的稀缺是相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任何的资源总是显得不足。为了让同学们把握这个概念,笔者举了清人打油诗《十不足诗》为证,让学生感悟人心似海、永不知足那种欲望无限的心态。
比如经济学的需求,首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我们的欲望(需求)划分一些层次,并举出具体例子。借此谈起满足人生不同层次需要的经济基础――收入;再深入到收入风险――通货膨胀。
比如,同学认为比较易于混淆的两个基本概念:纳什均衡和占优策略均衡。笔者给同学举了两个例子,性别之战和囚徒困境。通过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让大家掌握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知识。
这样一堂课一个主题的讲解方式,使学生对经济概念理解透彻,能够尝试着在生活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经济学,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让枯燥的经济理论有了生活的气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结语
通过高等专科教学体验,笔者发现目前高等专科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设想了一些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毕竟从教时间有限,经验不足,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还很不成熟。比如,在个性化教育中尚未找到明确的思路;简化主题的课堂案例不够充分生动。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尚需对教学工作进行长期的摸索及对教育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茅于轼著.生活中的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美)博伊斯著.徐,李思凡译.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很多人觉得很简单,其实要真正要上好这门课程,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有很多难点的。例如学生层次不同;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同;内容多而杂;操作和上网很熟练,但其实一些实用操作基本不会。因此,我院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在多年该课程教学基础上,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队伍、教材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教学内容
1.1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内容作为基本教学内容
随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等级证书渐已成为社会各行业选择本行业实用性人才基本标准。我们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讲授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要求的计算机知识。这些知识的确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年一次的教师毕业巡回检查,二是与毕业学生建立的长期联系,三是通过教师为企业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1.2以就业岗位需要制定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要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标,就必须拥有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包括了学生毕业后适应实际工作必备的计算机知识。
我们设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计算机基础部分;②办公软件应用;③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④计算机硬件基础;⑤常用工具软件使用;⑥程序设计基础;⑦数据库基础。
目前我们在运行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操作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的模式。其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部分、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计算机硬件基础、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计算机操作实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实际的能力,要求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进行归纳及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使学生了解当前流行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掌握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件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及选购方法,掌握计算机的组装技术和维护技术,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目前只对计算机专业开设。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我们的设想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操作实训”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分别开设“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微机原理”等课程,同时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作为选修课向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我们先后使用了多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但这些教材和参考书很难满足我们的实际要求,因此我们正在编写一套《计算机应用基础》及配套实验书(非计算机专业用)的教材,力图体现我院多年教改的成果,并采用案例进行编写,使得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
目前我们已经编写了《计算机操作实训》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的编写特点是:案例驱动、紧贴实际、拿来即用。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模拟练习软件也是我们的辅助教学资料的一部分。该模拟软件包含了25套仿真试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由于该模拟软件有标准答案和详细的操作步骤,所以模拟软件的练习是学生课外去完成的,教师只在开学初简单介绍该软件的使用。
3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实际案例驱动教学。精选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的计算机操作内容作为教学案例,使得学生能应对实际中的计算机应用问题。
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准备利用网络平台来辅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网上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已经做好的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级考试大纲、教案、学习指导、上机习题与指导、理论习题与答案、在线测试软件(利用我院为广东电信开发的职称考试系统)。此外,我们还准备实现网上学习论坛、网上互动操作、网上操作演示等功能,为师生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
我们对教学各个细小的环节都精心设计,例如实验报告、实训报告就是针对课程精心设计的,非常细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最后,用我院开发的广东电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职称考试)系统对学生进行考试,体会企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4实践教学
4.1课内实践教学
授课教师随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
以实际案例驱动教学。将对广东电信、东莞移动、佛山移动、湛江国税等企业所做的培训案例作为授课案例。
4.2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包括:
每年一度举办“打字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气氛;
Office创意设计比赛也在筹划中;
微机社成员将所学计算机知识为全院学生服务,如为同学购买、排障、维修计算机;
我院计算机机房的创建和整改也有学生的参与;
学院学生电脑托管机房完全由学生组建和管理。
5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期末考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只在期末突击复习;有些学生由于平常没有好好学习,期末突击来不及,就有作弊搏一搏的心理。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对该门课程的考核做了改革,具体考核方式和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表现――10%
作业和实验报告――10%
平时实践――20%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分组练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2-0349-02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目前我校所有专业在第一学年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由公共计算机教学部门统一安排授课。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其中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与应用、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Excel电子表格处理。学生统一参加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平台)考试,以证代考。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存在城市、城乡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已经相当娴熟,而有些学生可能接触计算机的机会都不太多,基本的鼠标键盘操作都存在问题,若对他们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显然会出现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程度好的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无学习兴趣,程度差的觉得教学内容太难跟不上而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散漫,教学效果变差。
本课程的周课时已经压缩到2课时/周,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不得不围绕考题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课程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考证,失去了本课程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最初初衷。
以证代考,使本课程失去了基本的教学考核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失去了评价的机会和权力,平时的课堂表现变得不那么重要,教师无法客观的给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打一个成绩,而只能依靠省一级考试的成绩来定,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不够重视。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同类课程总共安排了48课时,浙江职业技术学院4课时/周,湖州师范学院是本科院校,2课时/周,浙江中医药大学是本科院校,4课时/周,这四所院校讲解的都是浙江省计算机一级的内容;温州医科大学是本科院校,讲解VB程序设计为主,组织学生参加省二级考试,6课时/周。
可见,各个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或是减少课时,或是增加教学内容,但大多都忽视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性,而选择相同的教学安排。
2 课程改革设想
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在教学上采用“小班化教学”,采用RPL(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即对学生以前的工作经验、志愿工作、学校学习、人生经历、体育经历等进行认证和考核,避免重复培训。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设想主要面向课堂教学,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首先应对新生进行入学测试,选择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题作为试题,如文字录入、Word基本操作、Excel基本操作(可参考高中试题),通过该测试将学生分成基础班、进阶班,按程度分层教学。对基础班学生可以仅介绍课程内容,对进阶班学生可以在介绍课程内容之后适当添加较难的进阶内容。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分组练习”,将基础班和进阶班学生配对分组,实现“一帮一”,改变原来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模式,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模式显然比较吃力,而发动水平较好的学生去辅导相对较弱的同学,既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又可以更好的调动课堂的教学气氛。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应将本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设计适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作业,提高学生专业计算机操作水平,比如对于商贸类的学生,“网络购物”教学内容可以讲的更加详细,与本专业有关。如果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借着作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一举两得。
最后,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修改,考虑取消“以证代考”,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课程成绩可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课堂作业(包括自身作业完成情况和互助情况)、期末实践考核和省一级考证情况。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可以打一个分数,期末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随机出题完成实践考核,省一级考证情况作为附加分。
3 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十分重视,随着浙江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系统要求的不断升级,学校第一时间就决定对公共机房进行升级换代;我校已多年顺利组织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入学测试环节应该不成问题,利用新生军训期间,按批到学校机房进行课程测试,时间上可操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一直注意练习题的收集,可以为入学分班测试系统的开发提供需要的题库;本课程现有专任教师有20多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居多,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师普遍都有创新精神,热衷于教学改革实践。
4 课程改革的意义
“分层教学”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跟专业相关、学生能力能够达到的内容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小班教学,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指导。“分组练习”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让已经会的学生能够掌握的更加牢固,不会的学生在同学“一对一”指导下也能掌握;“过程性考核”将更看重整个教学环节,能给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一个更客观、真实的评价。
采用“分层教学+分组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完成我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艳,高艳,袁凤玲.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9:47-49.
[2] 任杰,吴桂玲.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1(6):169.
篇6
关键词:就业;实践;自学能力;终身学习
一、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从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出发,以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应用为典型案例,基于普华永道提出的财务管理职能的跃迁模式,提出以下设想:
第一,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本科段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上是未来紧缺高层复合人才的毛坯,首次就业基本上处于企业的实务性岗位和初级管理岗位,相比会计和金融专业以及高职毕业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因此首次就业并非优势群体,高校需要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特色教学,在动手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设置上与企业单位的需求有效衔接。
第二,毕业生在初级岗位上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业务流程有所了解,逐步融入到企业的财务预测、决策、分析等专业流程中,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论教学与财务管理实践相结合。
第三,作为能力模型的终端,CFO是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长远目标,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CFO相比可谓径一周三,相去甚远,因此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兴趣。一方面,自学可以拓宽思维、提升智力、坚实能力,不具备自学能力就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另一方面,专业信息容量大、更新快、跨学科性强,学生需要在工作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成就自我,实现理想。
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
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不能或缺,但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模式的主流,在硬件设施方面,部分高校专业实验室设施薄弱,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就业后表现出所学专业转化不了岗位实际能力的现象,不能满足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
财务管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缺乏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措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将来的提高与发展,解决不了财务管理社会需求高端化与本科毕业生低驾驭力的矛盾,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以及未来的工作实践能力。
(三)缺乏研究型和综合型师资,学生缺乏持久学习动力
财务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相关学科转行而来,对本学科前沿缺乏了解,忽略学科知识的互为补充、互为启发的关系,忽视了其他理论向本专业的知识渗透,无法通过案例和情境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提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专业课程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教改创新培养新型人才
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为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应进行以下的教学改革。
(一)触类旁通,强化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基于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专业而构建,需要具体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方法来解决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各学科知识互为补充、互为启发,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而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背景知识,提供企业投融资实务中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因此学习财务管理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避免成为樗栎之材。
提高动手能力,不仅需要学生熟悉各种基于会计实务操作的软件,提高电算化水平,同时,由于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对各项财务活动建立决策模型计算评价指标,因此,高校应提倡学生尝试用Excel VBA编制软件并建立各种模型,包括应收账款、财务预测、利润管理等模型。这些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使用价值,可以提高财务分析的精确性和的决策判断水平,需要学生利用实验课,结合理论知识同步地反复尝试与操练,高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包括投入建设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安装必备软件,配备指导教师等,校外实习可以利用校企联合设立的实习基地,实现供需对接,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金针度人,潜移默化地提高综合素质
即使是以企业为典型应用,学生面对的也是不同情境的企业模式,如集团型、中小型等,因此现代教学理念是以通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毕业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可胜任复杂背景的就业环境,财务管理专业应当通过合适的手段和策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构成自己的理解,通过行为投入,认知投入,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形成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以投资学课程的教学为例,企业对外投资是重要的战略活动,投资学的核心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可行性分析,最重要的部分是基于报表的财务分析,作为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益尝试,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以同业竞争的上市公司并购为背景项目,首先是通过信息技术搜集整理相关财务信息和政策背景,项目组可自行分配流程与任务,将敏感性分析、筹资分析、风险分析、赢利分析分别赋予不同的项目成员完成,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总结评价,形成投资可行性报告,完成从资金投入到价值增值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利用资源,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三)厚积薄发,象牙塔内构筑通向CFO的桥梁
1、明确目标,正确规划。高校老师作为学生进入校园的指引者,走出校门的指导者,肩负着让学生在转型期无缝对接的重要使命,从学生跨入大学校门的伊始,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就业前景,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介绍知名CFO的成长经历和经典案例,使学生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立感性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从而立意高远,勤勤恳恳地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为将来的发展坚实铺路。
2、提倡自学,锻炼思维。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遗忘曲线规律,课堂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只能使学生短暂地记住结论,所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感是教学重点,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产生对教学的质疑,从而激发学生有兴趣的自学行为。如在财务分析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现金流和应收账款存在问题的个案,当学生通过报表分析得出结论后,教师应当启发学生通过相关资源查找原因,比如是原材料上涨,成本提高的原因,还是产品积压,货款回收不畅所导致,通过讨论、对话、辩论的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不再把兴趣点集中在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枯燥的数字上,不满足于通过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要读懂数据背后的故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就可以把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着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3、善于读书,终身学习。持续学习能力与成就动机是CFO的核心胜任力之一,学生要在未来实践中能很快领会和胜任管理实务,并能随着工作要求的变化逐步提高自身的可塑性,就必须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这对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尊重的是学识渊博的老师,他们对于各学科的知识能够兼收并蓄,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专业持久的兴趣。因此要想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老师自己也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要实现自身向研究型和综合型教师的转变。研究型教师既向学生介绍未来行业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理论,同时注重教学方法和学生个性心里的差别化研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综合型教师不仅熟悉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而且精通相关学科,了解新兴学科,能自如地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当中,并通过校园局域网将精品课程、电子教案、讲座公告等进行,进行在线答疑,更有效地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这样的教师将成为教育发展与变革的主力军。
篇7
1.对民办高校学生达标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参加全日制统招专科《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1995、2000、2005级的各500名男生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年龄约在18~22岁。对他们1995、2000、2005年的6个项目测试数据进行整理。测试严格按照《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执行。评分严格按照大学生男生的评分标准。
1.1 测试的项目
从1995到2005年对民办高校500名男生的肺活量,50米跑,台阶测试,1000米,立定跳远和实心球进行测试。
1.2 分析测试结果
经过测试我们对其结果进行百分比的换算,95年到2005年其测试的6个项目百分比不断的下降,不及格率从95年的3.9%增加到2005年的23.7%。数据进一步说明学生体质不断下降,我们的教改迫在眉睫。
2.民办高校学生体质下降的影响与分析
体育课程是在校学生最主要,最积极和最有效的健身形式。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所以教改要以体育课的目的为宗旨。经调查在近几年部分民办高校实行选项后学生体质出现不断下降,分析下降原因显的尤为重要。
2.1学生体质的连续下降
当前,中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报道说,2004年,广东省对学生体质的检测报告显示,依据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的不及格率最高,达到10.25%。2003年,无锡市某高校对即将毕业的2000余名大学生进行体检,结果发现一个系里67名男生中竟有将近三成血压偏高;大学男生肥胖症发病率由1995年的6.7%上升至10.7%。学生的健康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我校学生的体质也不容乐观,其原因较多。对外事学院部分体育教师进行走访调查。90%以上的教师认为体质的下降有以下原因:①体育课选项太过于自由化,②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③学生轻体育重文化的思想形成已久,④部分体育教育者的不负责任,⑤场地的限制等等。
2.2校方不应默认,选项课纵容和助长学生怕苦怕累的消极思想
一方面学生的体质状况堪忧,另一方面我们实行的教改,完全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被称为“运动之母”的田径项目却逐渐地被冷落。“其实,田径运动对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最有益处的,但现在很多学校都把一些很好的项目砍掉了,怕出事故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学校体育应该在推进观赏性体育项目的同时,也不能排斥竞技性的体育项目。
我们认为,校方不应默认,纵容和助长学生怕苦怕累的消极思想。艰苦的项目,尤其是对今天整体体质持续下降的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更独特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3体育课程的目标应有强制性的进行
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学生的体质决不仅仅是个人的,身体的健康是关乎个人,家庭,社会,民族乃至国家的大事。既然健康的身体是挑战自然,是家庭幸福,是社会,民族和国家作出更大贡献重要保证。在今天,一些能很好提高学生身体机能体育项目就更应强制性的要求,才能确保我们的学生能更好承受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2.4期待中的一种教学模式
就学生自身来说,完全厌恶体育运动的年轻人是少之又少的,然而在现实中喜欢并没有转换成一种动力,或者说一种结果。
可以肯定的是,学校设置体育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无端地设置一道身体素质考核的屏障,如何让学生喜欢锻炼、自觉锻炼应是学校体育课的最终目。所以作为我们,要制定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论怎样,因为害怕出事故,不让学生锻炼的想法是不能有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必须找到一种解决的办法,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不是健全的人才,我们体育工作人员也不是合格的老师。”
当然锻炼习惯不是单靠学校使劲就能养成的,其间有一个文化背景的问题。据了解,西方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强调提高 生活质量,比如锻炼身体,而他们的学生从小功课压力不大,有大量时间锻炼,所以西方国家大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意识都比国内的大学生要强。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3.结论和建议
篇8
关键词:高级英语教学改革 综合技能 文化知识 交际能力
1.《高级英语》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主干课程之一,为针对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课文多选自原文,内容及题材多样化,涉及政治、文学、教育、哲学、语言等方面,是一门教学难度较高的课程,要求授课老师具备较高的综合性知识水平。旨在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即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培养连贯表达、以批判性的眼光分析并用英语流利表达、即兴演讲等能力;扩充词汇量、掌握阅读技巧以便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掌握用英语写作文体的思维方式、英语段落结构及写作方法,尤其是论述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加强英汉互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只是此课程要求的一个方面,提高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也同样重要。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章进行深入认真地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具有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敏锐的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最后,通过此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由此可见,《高级英语》是一门教学难度较高的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是重要前提之一。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在学生英语基础能力低下的过去具有极大的优势;然后,今天的外语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在上大学前都已经系统的接受了九年的英语学习,发音、词汇、及语法有较好的基础,老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这种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需要采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从而能够真正实现高级英语的教学目的与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继续抓好语言基本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重点应放在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上”,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
2.《高级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
2.1综合技能的加强
听 受母语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总会将自己的语言习惯、意义、方法及形式应用到英语学习当中,对英语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全英语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目的语输入频率和机会。而目的语的输入是把第二语言尽可能地转化为内在输出的过程,这一转化的完成标志着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以英语作为载体进行教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全英语氛围,其中涉及一些常见的课堂活动,如英语演讲等等,让学生能够养成一定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英语就会和母语一样运用自如。
培养学生听VOA, BBC英文广播的习惯,采取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记录。采用课上针对时事新闻提问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在课下认真收听了广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的敏感性,还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让他们对世界时事有所了解。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看英文电影,多听英文歌曲。在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听力,还可以学习一些地道的日常俚语。
说 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尤其是在warming-up的活动设计过程中授课教师要考虑到这一点。合理的lead-in activities,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调动他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第五册为例,本文笔者在处理第1单元 The Fourth of July时,首先给出了一些关于美国奴隶制度及废除奴隶制度后黑人的社会地位等历史背景知识,之后给学生展示了很多当时的旧照片让他们分组讨论黑人可能遭受的种种歧视,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很多学生对照片进行了很细致的分析并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鼓励学生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英语主题班会、演讲和辩论赛。这样既给自己创造了说的机会,还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学生还可通过托福及雅思口语频出题来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个过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读 结合范文,对词汇、修辞、阅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讲授修辞基本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文体鉴赏能力,这对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也会有很大帮助;阅读技巧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文章的主旨,对文章结构的划分也有助益。
严格要求学生课下对即将要见到的单元进行预习,包括词汇预查、文体及全文中心思想的把握、段落结构及句子的理解,对于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难句予以标注,以便课上更有针对性的听课。除此之外,要求学生多读英文报纸,如21st Century, 及其他英文电子报纸;阅读英文小说的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方法
写 如前所述,课上对文章文体、主旨及结构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课上时间有限,大部分的写要留给学生课下来做,每个单元后都有相对应的关于词汇、句子及翻译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以巩固。
译 翻译是专业八级考试中的很重要的一个考察题型,也是很多学生的失分点。结合书中的练习题,针对翻译中常用的英汉互译技巧和方法予以讲解,而且对真题中的汉英和英汉翻译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为了提高考生的实战能力,本文笔者还精心挑选了10篇模拟翻译练习(英译汉和汉译英各5篇)供学生练习。
2.2 文化知识的扩充
Thomas L. Friedman在他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挑战的时代,现在的年轻人不仅仅要跟本国的同龄人竞争,还要跟其他国家的年轻人竞争。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它所涵盖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同等重要,让他们对异国文化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在处理文化冲突时的换位思考能力,懂得包容文化差异,平等的看待各国文化。
文化教学并不是教学生去记忆一些文化事实,而是培养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文化教育。很多情况下,学生不能用英语灵活、得体、有效地表达思想,究其原因,不是学生没有掌握语言方面的知识,而是文化意识匮乏。因此,教学重心也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上。培养学生在文化层面上的换位思考能力,不要只是狭隘地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即培养学生的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多元性,树立多文化平等观,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善于“”,跨越文化障碍,尽可能避免文化冲突。
本文笔者没有直接讲解第2单元 The Struggle to Be All-American Girl,而是让学生一起观看了主题相关的电影The Joy Luck Club, 同样描述作为第二代移民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文化碰撞和冲突,并针对此电影反应出来的几个主题将学生分组,如love and marriage, family, role of women, language as barrier等,要求学生做group presentation,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有一定的论据支持。貌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学生们课下做很多工作:认真的研习电影,主题在电影中哪部分得以体现,全组讨论,个人任务划分,分头完成任务,汇总ppt, 对ppt进行调整,group presentation。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制作ppt的能力、作报告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是一种非常好的授课形式。学生的课后反馈也极好,普遍反映通过对电影的深入分析学到了很多东西。
2.3 交际能力的提高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斯大林曾说过:“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一个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听、说、读、写、译这五会能力的形成。一个人获得了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并不说明他已经真正形成了英语交际能力。这只是交际能力所需的第一大类知识——语言知识。正如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D.Hymes)指出的那样,“一个学语言的人,他的言语能力不仅是他是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包括他是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他还需要另一大类知识——就是如何正确地、得体地和有效地使用第一大类的语言知识。只有这两大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进行成功的交际,交际能力才算真正形成。
要想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话,授课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些真实的对话情景。让学生在对话情景中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本文笔者曾让学生分组录制15分钟的全英文campus tour宣传片,让学生们以讲述者的身份来纪录并讲述校园内比较有特点的地方,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帮助他们了解了校园文化,培养了他们作为校园成员的荣誉感。
3.结语
为了让《高级英语》的教学更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更有收获,授课老师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教学理论,使其教学法更加的合理化、系统化,从而提升授课效果,让学生的综合技能、文化知识及交际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何兆熊.综合教程(5)[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胡龙青.《高级英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8, 18.
[4]李兰梅.外语教学与夸文化意识的培养(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
篇9
1 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新时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职业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因为未来人才必须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尽快地适应社会,融于社会的发展中,所以对于职业学校特别是专业课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线路课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由于其原理抽象,内容繁杂,再加上学生底子薄这一现状,他们初学这门课时感到非常困难,难以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从而也严重妨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教学效果的增强。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克服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结合当前实际,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电子线路这门课程既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又非常重视实验教学的实践环节。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传统的电子线路教学往往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进行的,通常在前几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后几周再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抽象的理论知识是教师通过粉笔在黑板上画电路图,给学生分析电路特征的方式来进行传授。这样下来,教师讲授得非常辛苦,却得不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学生听得很吃力,却往往得不到要领,很难对有关理论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课又通常是几个实验放在一起来做,对于理论知识不是很扎实的学生,很难做到运用几周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在整个实验中,学生总是机械地按照实验要求来进行接线、读数。当整个实验做完,学生的感觉就是忙忙碌碌,甚至有时候所得的实验结果是正确和错误都搞不清楚,没有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由此可见,电子线路课程有待于改革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教学过程和实验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2 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2.1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虚拟实验
让学生进行实验,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检验课堂上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学生是否掌握,以及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很难将一个实验室搬到课堂中来,倘若有虚拟实验室,便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让抽象的理论即时得到检验,给予学生感官上的认识,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有机过渡。
虚拟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模仿真实过程的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路设计中的很多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完成,从而减少大量手工设计中的繁复劳动,并且还保证了设计的规范。可见,电路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简称EDA)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因此,利用EDA进行电路设计已成为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电子线路虚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造成一个模拟环境,通过电路的建立和对数据与电路功能的分析,达到实验效果和目的的一种新方法。
Multisim2001是美国Electronics Workbench公司开发的电路仿真软件,它是一个用于电路设计和仿真的EDA工具软件,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子线路的仿真实验和电子系统的仿真设计。EDA技术是现代电子工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它具有简单明确的界面,功能强大,操作很是方便。它既有丰富的元件库,又有丰富的各种仪表仪器库,也就是电路仿真所需的东西一应俱全,随要随取十分方便。在元件库或仪器库中,单击所需的元件或仪器,然后单击工作区就把它们调入工作区了。通过鼠标拖动把它们放置在所需的位置,然后按照设计好的电路原理图进行连接。连接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单击一个节点,再单击需要连线的另一个节点就可以了。单击电源开关,系统就会按照内置的电路规律改变电路的状态。双击测试仪器,则测量结果马上呈现在屏幕上,就像在做真实的实验一样。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很方便地增减、重组组件,随意改变元件参数和仪器的测试状态,以达到要求的结果。教师在讲授一些电路的抽象理论时,就可以用这种方式边讲边演示,学生不仅学习兴趣倍增,而且理解透彻,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等到实验课时,学生有了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实验。
2.2 电子线路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电子线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单靠课堂的听说和实验室的做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实验时间呢?可以利用开发电子线路课件来达到这一目的。电子线路课件设计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注重基础。在课件中应包含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2)内容灵活。为了使学生掌握电路参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实验电路的参数进行修改,并且随时观察修改后的结果,加深对电路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大胆设计实验电路,并且进行仿真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设想
当今经济发展处于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企业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中,会计信息化也正是信息化企业建设的核心环节。随着经济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企事业单位已普及会计电算化,需要会计电算化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因此许多高校也开设了这门课程,但现在从学校毕业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却无法胜任用人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只有采取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才能真正的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在现今普及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也更加重要,尤其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的财务人才必将面临着更新机遇与挑战。应对日益频繁复杂的会计业务,采用会计电算化进行财务处理,已经达到共识。但因如何更好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使之经济发展,适应社会呢?由于这是一门新的课程,不论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存在不少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从各高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各不相同,有的是培养“高级管理者”,有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于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缺乏考究,因此需要明确的制订出正确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上会计电算化教师特别重视实践技能的操作,以学生熟悉某种财务软件操作为宗旨,但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所需要的知识各不相同,有的外企或大企业的需要用到ORACL等英文财务软件,或者是ERP技术信息的管理;则另一部分的同学则只需要熟练操作金蝶、用友等专门的财务软件与系统数据的维护工作。面对社会上不同的需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简单的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财务软件操作技能上,同时也不能高要求的定位于编制程序上。
2、教学内容制定不合理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也没有总体规划,所以大部分教师在授课中选择某一特定的财务软件的使用说明作为教材,而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操作方法,对软件的基本理论不作详解,造成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认识模糊,不了解系统的全貌,更谈不上深入使用。其次也忽略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的介绍,如仅是财务软件操作的重视,则对其他软件的忽略,那么就很难使计算机在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效率与质量方面发挥作用;第三,教师往往在授课中注重账务处理和报表管理模块的操作,忽略了其它如采购、财务分析、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的操作,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上手不快。
3、教学实践效果不佳,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差
在实践课上,一般都是一名教师对40-50名学生,很验证做到一对一指导和检查,学生无论是遇到系统还是操作上的问题,都不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实践能力大打折扣,而会计电算化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许多高校为学生提供上机练习的机会也非常少,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也是较差的。由于实践教学的缺乏,以至于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上的效果。
4、师资队伍知识的老化
很多高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型,不是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系统知识,就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财务专业知识,真正“科班”出生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少,很难适应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随着Sybase 、Oracle等大型数据库在财务会计软件中的广泛应用,随着ERP等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不断完善,随着电子商务等新领域与财务会计软件的逐步整合,站在会计电算化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深感压力之重,因此,师资队伍知识的老化是阻碍会计电算化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5、教学方法单一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论在普通教室进行,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在机房中进行,学生在计算机上使用财务软件,按照例题机械化的操作完成,结果正确就算达到课程的要求,此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性得不到提高,亦也不具备创新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表现不出教师业务水平与业务素质,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定制教学目标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企业的需求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企业需要既熟练操作财务会计软件又精通会计业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这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的前提下,还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相关的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出具有熟练专业实践技能、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才。例如:
1、初步掌握某会计软件的相关功能的使用,具有独立操作会计软件的技能。
2、了解如何组织、管理企事业单位会话电算化工作以及会计信息的加工与运用。
3、理解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的控制与基本模型,并了解它体系结构与原理。
4、在熟练操作会计软件的基础上,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继续学习财务软件的开发与维护方面的知识。
(二)设计多元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包括有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应用软件、计算机语言,还包括会计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以及其他相关专业课程中涉及的会计电算内容。从实际情况看,不同的企业运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同,所以在这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宁可学生知识面宽一点,广度优先,以拓宽应用基础,学习实践操作为主,这样可以大部分满足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方式,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注重介绍流行技术,拓宽学科的跨度,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系统、全面,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结构知识。教师同时也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网络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娱乐教学法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也可以将这四种教学法相结合起来,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网络教学法及虚拟教学法为辅,娱乐教学法作为调味剂的教学方法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学用结合较快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加大学生的实践环节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实验设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主要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会计电算化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好的会计理论知识基础上多上机练习实务操作和会计软件的操作,还要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会计软件,因为企业有可能使用的财务软件各不相同,不同的会计软件的设计风格不同,操作方式也不同,多操作几种软件,可以取百家之长,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使学生适应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财务会计软件操作的同时,还要学好的计算机知识,包括编程和一般的维护知识,以拓宽学生会计电算化方面知识和解决在操作财务软件中出现的一般问题。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知识的建设
面对教师理论与技能落后的现实,从事会计电算化的教师当务之急要提高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使之掌握会计、审计、计算机网络、物流、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知识,夯实基础。同时教师也应自学,使会计电算化知识技能得到提高,学校也应把会计电算化知识技能作为对会计专业教师考核的指标,只有教师在不断的更新、补充新的知识,才能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要求。此外,还可以聘请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技术人员给教师培训,或让教师到企业中锻炼,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把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三、总结
会计电算化的出现,是会计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改革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教师、学生、企业各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东晶,戴蓬军.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6(7).
[2]赵桦.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