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5 15:4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5-10ppp-0c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the Case Teaching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CHEN Dai-jin
(Guangzhou KangD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department, Guangzhou 511363, China)
abstract: How using case teaching promo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basic theory study, thu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trengthens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is the question which is worth studying earnestly. The article regarding this subject, has discussed concrete practice of the case teaching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 teaching should grasp six key links.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Basic theory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以及灵活运用
这些理论来解决本专业中的网络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 背景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要么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要么脱离实践应用,泛泛而谈,以至学生觉得理论性的东西看起来深奥难懂、学起来枯燥无味,用起来更是糊里糊涂。这种现象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尤其明显:学生普遍感觉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理论太深奥太复杂,畏难情绪很重,学习兴趣不高,职业能力不强。一方面是社会上急需大量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网络专业的学生在能力上与社会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那么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改善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网络人才的能力要求,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笔者承担了高职网络专业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利用案例教学对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将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学习在空间上从课本延伸到职场,在学习方式上从以前的死记硬背为主转向以职业应用为主,积极进行了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
3 案例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从而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课中引入案例教学,将抽象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和精湛的网络技术涵寓于具体的案例之中,是消除学生对理论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
3.1 利用案例教学,降低理论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利用案例教学,降低理论难度并非指少讲或根本不讲理论,而是指如何在学生现有基础上,善用典型案例将理论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逐个分解、逐步细化,并结合案例的应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点讲透,讲细,讲得深入浅出,讲得让学生真正明白。学生只要真正明白了这个理论,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它深奥复杂了,从而对理论的畏惧心理也就会慢慢的消除。
大家知道,一个大型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是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对初次接触网络的学生来说,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地向其讲授网络组成及相关理论,由于我们的学生底子薄,学生肯定觉得网络系统太多太深,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对他们以后更一步学习网络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善于利用案例教学将复杂抽象的网络理论逐步分解,并结合相关知识点在职业中的具体应用,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逐步消除学生对理论的畏难情绪,从而提高网络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在具体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学生日常接触的校园网作为典型网络案例,采用案例教学,向学生们系统地讲授广域网、局域网的基本网络架构、子网组成及划分等理论。虽然学生们对网络有了初步认识,但还是觉得理论太深,凭自己现有能力无法实现组网。对此笔者一方面采用案例教学,对网络进行深入分析,逐步放大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子网构成,逐个剖析子网模式并讲授其组成原理,从而进一步降低网络的复杂度。另一方面,为增强理论教学的现实性,笔者常常带学生去实地参观案例中涉及到的相关网络设施,并及时向学生展示网络理论对技术实践的指导,将案例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亲身感觉,让学生觉得网络并非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从而逐渐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随着网络案例被划分的越来越小,相关理论难度越来越接近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学生们慢慢感觉到网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所涉及理论也不再那么深奥了,对组建出复杂网络也就有了信心。
3.2 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兴趣,转变学生学风
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兴趣就是要利用案例,引导学生以所学专业作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并提高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职业发生兴趣时,他就能发挥整个身心的积极性,并集中精力去获得他所喜欢的职业知识。
笔者曾对学生的职业兴趣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的职业兴趣不强。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选择并非学生的兴趣所至;
(2)进校后学生感觉到所学专业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
(3)在基础理论的学习中,老师的讲解太过专业化,学生大部分听不懂;
(4)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5)理论学习无用论。长期受此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以至无心上课,天天呆在宿舍玩网络游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的先导,也是唤起学生情绪和激情的关键,增加师生案例互动、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用学生熟知的日常事例来设置成功案例、问题案例或悬念案例是激发学生职业兴趣的好策略。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笔者进行如下探索:一是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比如课间休息、网上交流等),向学生宣讲网络毕业生的大量成功案例,逐步让学生认识到以所学专业作为职业同样能大有作为,以增强他们的专业兴趣;二是在讲授网络理论时,除降低理论难度外,更是大量采用学生熟知的日常案例,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理论,比如在讲授IP地址的知识点时,我就采用邮政投递的案例,让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为什么要有IP地址,如何设计IP地址等;在讲路由和网关的理论时,我就采用商品流通的案例,让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路由和网关的工作原理;三是设置各种问题案例或悬念案例,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在职场中的具体应用,在一系列模拟案例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四是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作为案例,传授给他们良好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笔者还注意引入学生的作业作为案例,在每次作业后进行评讲,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差距,学习他人的长处;还注意引入实验作为案例,每次实验前鼓励学生上台演讲,共同探讨实验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及要把握的关键环节,每次实验后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演示,成功的分享经验,实验失败的找出问题,并在理论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3 利用案例教学,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利用案例教学,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通过案例,在基础理论够用的基础上,运用案例所涉理论灵活地指导职业实践,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笔者以网络理论和公式结论的应用为突破口,注重它们的应用环境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驱动”,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职业案例,比如网络职位应聘案例,通过模拟招聘中网络职位的应聘过程,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网络技能展示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加职场成功率;比如网络故障排除案例,通过完全模拟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错综复杂的网络问题,来帮助学生将书本理论和职业实践相结合,锤炼他们对网络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环节,每次在实验前笔者都要求学生预先写好有理论支撑并且有详细操作步骤的实验报告,交给笔者检查,没有实验报告的同学必须补齐报告后才允许进入机房进行实操。考核时以能再现课程案例为考核目标,对于已经完成实验的同学,笔者要求他们抛开课本,将原实验“推倒重来”,直到能熟练再现教学案例,对于未能及时完成实验的同学,鼓励他们聘请已经完成实验的同学作“技术指导”,共同找出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4 实施案例教学应把握的六个关键环节
案例教学已成为高职基础理论教学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实施中,它以典型案例为媒介,调动起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能有效降低理论难度,激发学生职业兴趣,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如下六个关键环节。
4.1 网络案例要精编。精心选编网络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为此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网络案例要有典型性,针对性,所呈现的问题或悬念要具有代表性,要针对具体网络问题选择或设计;二是网络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就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案例要有启发性,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们在案例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4.2 课前准备要充分。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做足每次课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比如案例情境设置,学生角色扮演,案例讨论顺序及要求等。
4.3 引导讨论要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因此讨论也成为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一是要为学生创设自由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参与,积极讨论。二是在发言对象的选择上要注意差异性,要让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讨论中。三是教师要当好“主持人”的角色,在学生讨论出现“跑题”现象时能及时通过点评等方式将之拉回正题。四是要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在讨论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网络知识,更要明白“做事就是做人”的道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4 评价总结要到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评价十分重要,根据高职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个人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注重“赏识评价”,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成绩。还要注意评价标准多样化,重点是评价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有效。
4.5 理例结合要紧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网络理论的讲授与案例应用紧密结合,以理支撑例,以例验证理。
4.6 教师角色要转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不仅要在专业及教学能力上狠下功夫,更要积极做好以下角色转变:一是由“主体”转变为“主导”。二是由“权威”转变为“合作者”。三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建构者”。四是由“独角演员”转变为案例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高职教育已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改革也一直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从案例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了理论教学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高职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曾令奇.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5(4):55.
[2]李合亮.论网络教育时代老师角色的转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5(1):51-52.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校教育出版社,2005.
[4]钱方明.改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2002(11).
篇2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156-02
1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 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 “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 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 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
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
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 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 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 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 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
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晓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4.
篇3
目前,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需求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很高。所谓信息素养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也必须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各高职院校应该针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安排足够的教学课时和实验场所。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不同时期有着各异的课程教学标准。
1 课程学习领域定位
根据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本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本文由收集整理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本课程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确定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我们以岗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而且培养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他应当是适应整个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基本概念,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具有操作现代典型计算机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课程学习目标具体设计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等。
2.1 课程知识目标:(1)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2)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基础知识及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3)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4)计算机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5)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的应用和信息安全。(6)计算机常用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2.2 课程能力目标:(1)信息表达能力: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的能力。(2)信息处理能力: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3)信息获取能力: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的能力。(4)信息交流能力: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2.3 课程方法能力目标:(1)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4 社会能力目标:(1)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与社会沟通交流能力。
3 确定课程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课程学习内容可设计为: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内容、设计学习情境等。
3.1 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适应的岗位大致包括行政管理、简单财务管理、文书编辑、计算机操作员以及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岗位。在此,我们可以根据岗位需要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如电脑选购、windows操作、会议邀请函制作、招聘简章制作、个人简历制作、职工工资表制作、企业销售情况统计、单位业务统计报表与分析、产品推广宣传片制作、网络信息检索和处理、电子相册制作等。
3.2 确定学习领域内容: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可将学习领域内容设计为以下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internet应用、常用工具软件。
3.3 设计学习情境:此环节是将选取的典型工作任务细化为适应教学的学习情境,具体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教学方法与课时、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条件与资源等。
4 课程资源建设
4.1 编写情景案例教材,根据课程目标,编写相应配套的教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料。
4.2 教案:全院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材、统一要求、统一授课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考核。因此,采用统一的“指导性教案”。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和其他特殊情况,在“指导性教案”的基础上适当增删修改,形成实施性教案。“指导性教案”要根据授课计划的安排,明确每一次课的内容、主要知识点,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根据内容特点确定教学方法。编写格式要规范。
4.3 多媒体课件:所有章节都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每一次课的多媒体课件都要作为一个小课题来做。充分运用文字、声音、图象、动画各种媒体信息形式,增加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4.4 建立教学资源网站,包括教学论坛、签到系统、作业上传和下载、资料下载、网上考试等等,加强学生教师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4.5 建立实训案例库:开发建立案例库,案例选择尽量与专业需求挂钩,为专业发展服务。
4.6 建立自主学习系统,重要知识点的案例讲解录像、演示性屏幕录像、模拟练习屏幕录像、网上自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4.7 开设工作室,让学生课余时间承接文档编辑等业务,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4.8 试题库建设:据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考纲要求,编制考试题库和练习题库,每题都进行试题分类和属性设定,规划分值和得分点,形成可入库的单题。试题库建设可以逐年积累,为以后建立机考系统打基础。
4.9 实验场所建设:多媒体教室与微机实验室结合的一体化教室,硬件:投影仪一台
局域网环境,可访问广域网,多媒体计算机45台。软件: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2003软件包、网络教学软件。
5 课程考核方法
5.1 在课程考核上,建立一套完整与符合实际的考核方案,以考促学,以考促训,采取“过程+期末+社会实践”考核方式,以“应用考核”为核心的考核体系。5.2 过程成绩包括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项目作品三个方面,并且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具体操作时候做到:(1)学生每次上机练习时有过程记录、评价;(2)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评价;(3)大、小作业评价。5.3 在学生考证方面,可以推行《ceac认证办公软件应用专家证书》作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该证书的考核方式采用案例考试,注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师资队伍配备
6.1 团队规模:基于每届1个教学班的规模,配置专兼职教师2人;其中,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1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互补性强。
6.2 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具有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相关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配置相关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6.3 课程负责人:熟悉计算机网络、通信专业相关技术和高职教育规律,能熟练配置、维护、测试计算机网络,教学效果良好的“双师”教师。
6.4 “双师素质”教师:“双师”比例达到70%以上,承担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的专业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
篇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公共必修的基础课程,在教学方面教师工作量大,设备不足,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了为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使用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来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目前,该门课程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等问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勉强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缺乏让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目前,高职新生入校时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差异大,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有个别学生在入校前几乎没有接触电脑。根据这种现状,如果用学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3)计算机教学中结合专业内容少,没有真正落实解决专业相关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与相关专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除了进行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外,还要建设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让教学资源库应以网站的形式出现,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知识提供帮助,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2 研究方法
本课程教学资源库是经过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全体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认真的总结教学经验,共同协作完成的。我们还将不断的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充实到网站中,另外我们还将结合项目化教学理念,不断地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使整个资源库充分发挥教学功能。
3 研究内容
3.1 项目设计内容。
首页第一栏是菜单栏,共8个菜单(包括基本信息、课程信息、教学信息、教学录像、课程拓展、在线学习、资料下载、交流互动等),每个菜单是弹出型块状菜单,比较详细的显示相应内容模块的内容。第二栏是信息展示栏,以图片的方式展示本课程的特色信息。第三栏是重要常用内容连接栏目: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在线学习等。
3.2 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1)主要特色:内容全面,网络结构设计合理,更新快,实用性高,真正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帮助,改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过分依靠课堂教学的现状。
(2)创新点:①设计项目化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学习兴趣。②提供在线测试系统,供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测试。③网站提供很多套近年来计算机一级机试及笔试试卷及考试素材,为学生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提供帮助。④制作教学视频,既有课堂教学重难点教学视频,又有实验实训演示视频,帮助学生攻坚克难。⑤收集最前沿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帮助拓宽知识面。⑥网站整体内容布局的科学合理等。
4 实践过程与分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库是由本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建设的,由于这门基础课程覆盖面广,利用该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进行更好地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资源库的大纲、电子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下载资源库的机试电子试卷文档和机试用素材等来完成实验实训环节。
(2)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各章节教学视频、重难点内容讲解等视频加强学习,弥补课堂上课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提问有关问题,老师可以及时进行解答。
(3)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中“课程拓展”栏目,学到本门课程教材以外的内容。
(4)资源库里面有在线测试模块,可以让学生对本门课程各章节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
5 研究成果
该教学资源库以教学光盘的形式提交,并制作成课程网站放到学院网站“精品课程”栏里面,为教师网上备课,相互间教学交流等提供平台,也为学生课外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拓展自身能力提供帮助。
6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教师进行教学及教学研究、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引起了各个高校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也不断丰富和开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延锦、余胜泉.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6.
[2]赵志升,李静,杨小姝.浅析基于教育知识管理构建教育资源网站.教育与职业,2007.
篇5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所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理论课程以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理论课程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学校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基础。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应该是面向各个领域的应用,而不只是面向计算机学科。2008年学校新入学的本科学生有四千二百多人,计算机中心组织基础理论课教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试验。将目前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收获,作为一种教学方面的探讨,希望和其他教师以及各相关部门进行交流探讨。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城市里的学生在中学就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这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不够系统,还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中学时基本没有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学校近几年招收的新生中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比例较大,约占总人数的70%,入校新生计算机水平的较大差异给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现象较严重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理论老师上课时,学生只能看和听,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下课后又没有及时回顾和上机操作,学习效果不太好;而上实验课时,由于相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时间差,知识的延续性被截断,甚至有些班级理论课老师还没有教而实验课老师先上课的情况也有,导致实验课学习效果也不太好。
2.3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考入大学,但同时学生的质量也一定程度受到影响。有的学生以为进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了,有的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以为到大学是该享受的时候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的学生难以适应大学教育的新方法,等着老师像中学时那样进行手把手教授和灌输,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强。
2.4在线考试与作业系统试题库与教材内容不配套
学校有一套很好的在线作业与考试系统,通过它可以调用试题库随机抽题自动生成作业题和考试题目,实现无纸化作业和考试。系统能自动批改客观试题,教师只批改主观试题,总分的统计和考试结果分析也基本是自动生成,现代化程度较高,提高了习题的灵活性,减轻了教师的改题负担。但由于试题库中的题目年代久远,跟不上时展,虽然不断在修改和更新,但由于题量很大,教材又不断更换,有相当多的试题在现用教材中找不到答案。试题库与教材内容的不配套,延长了网上作业的时间,打击了学生网上做作业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支付上机费用有压力,因而减少了做作业的次数。
2.5个别教师认识不足,讲课效果不佳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教师同样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个别老师平时不备课,上课照着课件念,或者自己另搞一套,凭经验讲一些东西,不系统、不连贯、不生动,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意愿降低。
3针对问题采取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面这五个问题,中心组织从事基础课教育的老师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抓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根据已有的条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并在2009年的教学活动中付诸了实施。
3.1上好第一堂课,树立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十分重要。首先,教师欢迎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并做自我介绍。这样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接着告诉学生:大学学习和高中学习是不同的,是从灌输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的转变,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课后学生一定要预习、复习和深入学习(比如从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同时告诫学生进大学不是进了保险箱,以后找工作光有成绩册不够,重要的是要有技能,必须利用大学的宝贵时间精通多门技能,作为将来谋生的手段。这样,学生的危机感上来了,学习时主动性自然就强了;此外还要告诉学生学校的相关纪律,要考勤、做作业、写实验报告,一旦违反校规,就不能参加考试;然后将上课的时间进度、每章节多少课时告诉学生,以便进行预习。这些内容交待完后才能开始新课程的讲授。这虽然看似简单的开场,其实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将这些统一做在了多媒体课件中,要求每个老师进行讲述。
3.2学进度,学课件,互相沟通,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统一
计算机中心统一制作全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教学日历、教学课件发给授课老师参考,同时要求教师据此修改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日历和课件上交计算机中心,中心把理论老师的教学日历发给实验老师,以使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进度一致,各班级的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名字显示在网上,方便教师间的交流。计算机中心在每两周召开的例会中都召集基础课老师协商,进行授课指导。中心正副主任和督导组老师不定期到课堂听课,进行现场指导,使授课老师自觉、积极地备课,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3完善试题库,使之适合当前教学内容和教科书内容
计算机中心组织基础课教师对试题库进行统一的修订,使得试题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科书的更新而更新。有些试题虽然在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但只要这些知识是应该掌握的,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书都不难找到答案,这部分试题还是会保留下来,并且这类试题数量不多。通过完善试题库,保证了试题库的总题量和试题质量。
3.4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对于入学新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通过走访也了解过其它兄弟院校的解决办法,有些学校的做法是:新生入学后,先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试,根据摸底考试的成绩,将学生分成高、中、初几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其中高等层次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过对学校具体分析研究,我们没有采用这种做法,因为中学时期的信息技术学多是不系统的,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却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原理性的知识,如果免修很可能遗漏一些知识。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共同学习的方式,鼓励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这样大家能得到共同提高。
4实践效果和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改革实践,学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期末考试的检验,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7.5%。
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至今已满一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强了,基本的操作都会了,尤其是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有的已开始自学网页编制、程序语言,有的开始报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在欣喜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如下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其中有些可以通过计算机中心基础课教师的努力做到,有些工作则需要学校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4.1加强管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必须加强学生管理,多鼓励学生。学校还应在校风上进一步抓紧,良好的校风会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跟着大家紧张起来,到教室去自习。但目前学生自习的人数还不算多,这与学校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其次,对于厌学情绪较重的学生或是不喜欢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学生,还需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把自己的照片或偶像的照片、歌曲做成幻灯片文件,举办一些计算机打字、操作比赛等等,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也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4.2加大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投入力度
虽然学校有很多计算机机房,但似乎仍不能满足需要,学校还很缺乏学生课余自由上机实验练习的场所。建议学校决策者加大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对计算机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让学生有课余实践练习的场所,可收取适当费用。但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应考虑开设免费的计算机实验室。
4.3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听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所有内容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精选内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介绍最主要的概念。教师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听课,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4进一步完善考试题库、优化教学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及教案
试题库应跟着教材的内容和时代的发展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断淘汰过时的内容,增加新鲜的题目。必要时可以根据各位基础课老师的教学经验组织自己编写教材,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教材相对稳定,使得修改试题库的工作量大大减轻,有利于教师的教课和学生的学习。
5结束语
大学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仍然以它特有的高速度在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许多规律并未被充分认识,因此必须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渗透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探讨教学规律,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更深入、更扎实地向前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还只是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仍将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5902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资源库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必修的一门基本课程,是各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学生各自的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
近年来随着资源共享化校园的建设,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我院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以及民办院校教师的流动性强、流失严重,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严重地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建设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我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院公共必修课程,教师工作量大,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主要都是由信息技术学院的专业老师承担,但部分是其他行政人员兼课,缺乏足够的业务、经验的积累,更缺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的经验。
(2)教学资源不规范,教学标准不统一。教学课件、教案、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的建立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课程进度会因老师而异,课程考核内容也会有所差别,这样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性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效果不好。从教师方面看,备课、讲授内容常常只限于书本知识,很少与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相关知识领域相联系,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学习的热情。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资源库建设及改革目标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强的环境下,保障教学质量。通过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研究团队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教改方案,课程内容的改革本着教学内容突出职业需求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场真实的案例作为实践的项目。
3 共享资源库建设及教学改革内容
在确定改革目标后,本课程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资源库建设和教学改革。具体的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实践环节,进行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将现有的教学与劳动部的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结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分为七大基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 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模块、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模块、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常用工具软件模块。按模块式讲授、综合实践、考核。
(2)建立共享资源库,为各教师和学生提供综合、优质的教育资源。资源库所包括的内容有:①教学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实训指导书、教案等;②教学课件:主要是本课程的各章节教学课件;③操作素材: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操作内容,列举部分操作素材及样张用于学生上机操作;④互动交流:针对某些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师生课堂上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
(3)对以往上机考试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往上机考试为教师出一整套试题,每名学生都答一样的题,存在一些弊端。《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院公共必修课程,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批阅学生试卷时,工作量大。上机考试改为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辅助系统》,系统具有自动出题、随机组卷、计时收卷、实时评分和记录成绩功能,大大提高了考试以及教师阅卷效率。每名学生的考题是随机产生的,与周围学生的考题均不相同,所有考题均可由任课老师根据本班的学习情况进行抽取,具备针对性,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辅助系统》具备平时练习和正式考试两种使用方式,学生平时可以加强练习,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操作水平。
(4)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任务式驱动的思想,全过程贯穿了任务式驱动的思想,建立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任务前提下掌握知识。
4 课程改革特色
(1)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将以前零散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服务。
(2)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方法设置课程体系,符合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宗旨。
(3)实现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5 可行性分析
5.1 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1)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一直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围绕这一课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在教研室工作会议中多次对公共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研讨。
(2)在教学资料收集方面,历时5年,我们已经将原有的教学大纲改革为共享教案、完成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料的整理;在教学资源库支撑平台方面,目前课题组成员也已具备了研究和开发基础。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把以往的上机考试改革为使用教学辅助系统进行考试。
5.2 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学校现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室10个,并且每个研究组成员均为计算机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校一贯重视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建设与研究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全面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对批准立项的项目,学校予以大力支持并督促院系领导加强管理,指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确保人力物力的需要。
课题组成员均在高职院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有自己的认识。此外,在课题研究中除了专任教师之外,还有来自企业的专家的指导,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篇7
关键词:装饰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辅助教学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1.7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1-0000-02
"Computer-Aided Design" Assisted Teaching Site Construction Study for Decorative Design Major
Shi Bianbin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Dongyang322100,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Art Deco design professional computer-aided design,both to be able to learn to proficiency in all kinds of art and design software,as well as decorative cartographic knowledge,art and design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Various kinds of supporting the design software lack the necessary linkages and coherent system of students is difficult to grasp.Assisted teaching site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is necessary,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line teaching.This article from the website thinking o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programs to explore the website of this course assisted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Decorative design professional;Computer-aided design;
Courses;Assisted teaching site;Construction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方式,同样也给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带来了新的发展。建设辅助教学网站,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全新的学习工具,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且可以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学习者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专业课程辅助教学网站作为网络教育的具体应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一)学生对艺术设计软件的接受能力不一致。一般高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之前时已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个体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接受水平不一致,或由于中学时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使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软件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弱。有的同学接受较快,认为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太多进度太慢,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进度,而无法集中精力。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主要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涉及的软件多,操作命令多,如3DSMAX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有时甚至需要教师多次重复,才能让学生理解。而有些软件如Photoshop虽然相对较简单,但学生反映,在课堂上能听懂能理解,但课后就忘记了许多操作命令。而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课堂上也不可能多遍重复讲解,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如何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将这门课程学好,很有必要使用课堂讲授和教学网站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本课程的辅助教学网站。如将较难理解的软件操作步骤作演示讲解并录制成课堂视频录像,也可以在线导学,通过教学课件将各个操作技巧详细解析。在网站上上传教学录像、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方便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
(二)装饰设计专业的设计软件除了要掌握软件的操作,更要将专业知识融合进去。虽然目前网络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视频教学很多,但大部分是针对软件操作应用的教学,而很少有把专业知识溶入到软件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学会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各类软件的操作应用,但仍然不会画图或者图纸不规范的情况。同时各类辅助设计软件彼此之间也缺少必要的联系和连贯性。比如,从工程制图软件AutoCAD到高级建模软件3DSMAX的学习,不仅是建模的方法改变,更是造型思维与结构思维的相互变化与联系。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则会产生混淆和无所适从,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学系统。
目前在院校从事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教学,能要能熟练掌握设计软件的各项菜单、命令,讲透每一个菜单、命令、工具,运作原理,又要有相应的美术基础、设计能力和独创性思维能力。目前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的装饰艺术设计教师,既掌握各类计算机设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又具有较好制图知识和创意思维能力的教师比较少。针对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独立的软件教学,而是要将软件和专业设计知识很好地结合。因此,有必要补充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设计并开发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辅助教学网站,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装饰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思路:
(一)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有所不同,既要掌握必要的艺术设计软件,还要有进行一般装饰艺术设计的能力。首先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学习和操作练习,一般要求掌握三个方面的能力:包括装饰工程图纸设计(AutoCAD软件)、三维效果图设计(3DS MAX软件、Lightscape、VRay等渲染器)和平面设计(Photoshop、Coreldraw)三大方面。分别应用于绘制装饰施工图、室内外效果图、效果图后期处理、设计方案和文本排版制作的能力。因此对以上软件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操作的教学极其重要。
掌握软件操作的同时要掌握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一般流程、设计方法及制作技巧。根据实际岗位工作流程进行建筑装饰艺术设计,掌握装饰施工图制作、室内外效果图制作。着重在于制作的技巧、方法等的教学和素材图库模型等的收集。
(二)辅助教学的网站设计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教学网站,补充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提供教学资源,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专业课程的教学网站应结合课程内容,起到拓展和桥梁的作用。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及时上传授课视频、电子教案PPT等,及时布置作业,补充室内外三维模型、图库和材质库等。提供各类内容丰富的综合资源,便于学生下载使用。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直接在网上沟通,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这不仅解决了因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接受差异带来的问题,能面向不同计算机学习水平,也解决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涉及的软件多,学习内容多、课时较少等现实问题,丰富了教学形式,增加了学习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本课程的辅助教学网站设计应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目前网络上有较多的艺术设计软件视频教学,但很少有软件讲解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不是简单的教学生这些软件操作技能,而是要强化学生的工作意识。将软件的讲解融合在设计案例中,既学会操作软件,又学会工程制图、效果图制作、效果图后期处理及设计方案的排版表现等。教学内容复杂,操作命令多,可以录制并上传课程教学视频,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课后辅助作用,满足教学需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大量的装饰施工图图库、三维模型、材质库、效果图后期处理素材库、实例欣赏等。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这些学习资源。
(四)网站设计应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丰富网站相关的学习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便利,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被激发,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自主性更强。让学生按照各自不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案例习题的练习等
三、本课程辅助教学网站的建设方案
补充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开发建立辅助教学网站,努力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满足实际装饰艺术设计岗位工作的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教学的教育网站。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一)教学内容。在建成的网站平台上课程定位、课程发展沿革、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计划、课程设计等。使本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一清二楚,教师要及时和更新授课录像、电子教案、PPT课件、教学计划与要求、教学进度、布置作业及考试要求等,为学生在课后能及时复习和预习提供便利条件。
(二)提供教学资料、视频录像、专业素材、作品欣赏等。网站提供每一个任务的学习目标,计算机艺术设计软件的学习教程、电子教案、电子讲义及一些素材、模型、图库等,提供教师课堂视频教学实录、资料、素材、案例和图片等资料,上传学生优秀作品。并可随时下载。
(三)教学网站提供问题解答、交流与讨论等平台。平台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方便,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作业、习题、思考题、测试题、课程答疑等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学生在网上可以完成课前预习、课程学习、课后巩固等。
作业布置和习题测试。教师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按软件或题型进行作业练习和测试,将做完的作业再上传到网上,教师可及时批改作业,保存作业。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任课教师评分。这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加强不足之处的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课程答疑。建立教学网站讨论区,学生之间自由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网站上或者通过E-mail回答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结语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学习网站的建设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相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教学网站的建设中应体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提供丰富的教学学习资源,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发挥网络的优势,形成较好的反馈方式和交互界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在线交流平台,使传统课堂讲授和辅助教学网站相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廖信斌,刘晓红.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网站建设[J].职业时空,2008,9
篇8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高校;技能;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62-03
随着计算机深入应用到生活中各大领域,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对高校提出了极大挑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社会各个行业,而各行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衡量标准正是其执行办公自动化的程度。因此,办公自动化技能是信息时代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多数高校会在大一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这其中包括一些办公自动化基础类软件Word、Excel、Power point等,其目的则是为切实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水平,最终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及日后工作打好基础。
一、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
(一)高校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
高校性质不一,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的方向自然各不相同。在一些综合类高校,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对办公自动化技能掌握的程度相差甚远。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学习,从第二年开始进行专业软件的学习;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进行第一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后,便转为本专业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后接触计算机的程度由各学校自己裁定。对于一些专业性质较强的高校,如财经类、医类学校,多数也都把计算机类知识介绍到了入门的水平,而在开展了专业知识类教学后,计算机类课程也都被放到了边缘位置。总而言之,在多数高校中,计算机类课程主要用于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而不是将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种培养方式下毕业的高校学生,办公自动化技能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齐。
(二)吉林师范大学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
吉林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类高校,从计算机教育程度深浅不同出发,可以分为计算机类专业和非计算机类专业。由于计算机类专业四年的教学重心都是计算机相关应用软件与理论的学习,其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较全面,因此,主要以非计算机专业其办公自动技能培养现状为例,来探讨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培养方式。
本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入学当年会进行一整年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育,占总体受教育时间的25%。具体教授内容如下:
上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内容为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以及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础性内容,对于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高级应用部分留给学生课下自行学习。
下学期依据文理科差异及各专业学生特点,开设不同专业软件类课程。包括:Access数据库原理与应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Visual 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Photoshop等课程。
二、现有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从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来看,现有方式存在一定缺陷。
从课程体系上来说,计算机公共课的重要环节是新生入学的第一年,掌握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门有等级认证的应用软件。经过一年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学生们便远离了计算机,转去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真正用到计算机的实践环节却要等到四年之后。长时间的搁浅状态,不难想象毕业生对计算机相关内容的陌生隋景。
从教学模式上来讲,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分离。旧教学模式下,教师理论讲解课程时,学生始终处于“听”的状态,知识点讲解完毕,学生不能马上实践所学内容,而是隔段时间之后再进行上机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保留程度不高,自然掌握程度较差,而且对不会的知识得过且过。
从实验内容方面来看,新生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在进人大学校门之前,已经对计算机基础内容有所了解,只是操作内容局限;而一些学生则根本没接触过电脑,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甚少。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实验内容,不但未考虑到因材施教,反而会使熟悉计算机的同学产生自满情绪,即使对未掌握的知识也忽略不听了。这种实验模式带来的必定是掌握程度较差。
三、培养方式改革
针对现有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一)调整现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主要采取三级教育体系,并对应体系设置相关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一级:大一上学期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入门普及教育,对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培养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巧。
二级:大一下学期,针对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设置相关专业计算机课程,具体可开设“Access数据库原理与应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专业软件,为日后就业及应用奠定基础。
三级:大四上学期,开设“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主要为掌握office现有软件的高级技能,为就业打好基础,比如word高级应用中样式的定义以及设置不同页眉页脚之前节的操作,为毕业论文的设计铺路筑石,打造全新的“秃闲陀τ萌瞬拧薄
经过调整之后的三级课程体系和内容,在基础课程之上,提升高度,与大一的课程设置遥相呼应,既跳出了计算机知识长时间搁浅的状态,又掌握了新的办公自动化技能,同时为完善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接口贡献了力量。
(二)改变教学模式
为跳出理论脱离实践的怪圈,推行“理论+实践――课课融合”教学模式。保留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时间比重仍为1:1,但对每节课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具体为,基于所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课课融合,即理论讲解之后马上进行课堂实践,及时发现不符结果的问题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既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也会将问题都解决在课堂之上,加深学生印象,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理论+实践――课课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整改实验内容
以提高毕业生“办公自动化技能”为根本出发点,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调整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对办公自动化技能的认识。
从全局角度出发,为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办公自动化技能”以及运用信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水平,对实验内容的调整至关重要。尽量设置应用性强的实验课题,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点运用的方向,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采用案例驱动机制,让学生把握知识点的连贯性。
从局部个体出发,“因材施教”。为程度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实验内容,针对同一知识点,选择难度不等的应用实例。采用案例驱动机制,每节课都针对所学知识点设计一个案例,这些案例都取自于实际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比如在word综合应用中,设计案例对毕业论文进行排版;在excel函数应用中,设计某航空公司的贸易情况统计数据等等,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用处,既加深了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又巩固了知识点的实践掌握。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理论知识的深度消化。
(四)合理建立考评体系
推行考评体系合理化,建立综合考评体系。不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着重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具体为:不局限于闭卷考评形式,结合实际应用实例,采取现场上机考评或制作成型作品并配合答辩环节等考评机制,综合考评学生的素质。尤其考评对各行业办公自动化技能的掌握程度,必要时可现场生成案例。针对学生制作的成型作品环节,教师逐个点评,提出相关建议,并结合学生答辩,辨析学生的制作能力。
也可以采用过程式考核方式,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开放式考核,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形式,随堂测试,测试完毕当堂给出成绩评价。这种考评方式下,考核结果汇报及时,对学生个体的把握准确,而且做到了学生期末考试零负担。
(五)辅改革
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采用多媒体手段授课的同时,借助电子教案形象生动地展示授课内容,并利用“凌波多媒体”、“红蜘蛛”等授权软件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即时反馈学生的听课状况,比如可利用学生举手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状况;采用屏幕监视掌握学生实践的总体动向;点击个体机展示,将个别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借助点名签到在节省时间的前提下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利用文件传输快速下放案例及试题或收取学生作品等。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方便了教师对知识点的渗透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为教师对课程的总体把握提供了手段。
篇9
高职新生计算机水平也很不均衡,高职非计算机专业以普及与扫盲为宗旨的“零起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已不适应学生要求。由于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及计算机文化水平差别较大,使得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好掌握。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计算机技能成为高职生求职就业的优势,同时,也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必须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管理。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学计划。即对学院各专业制定学计划、教学大纲,并针对专业特点,拓宽为专业服务的部分模块,作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要求。统一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必备知识模块、操作技能模块及目标要求,并对每个模块知识点和技能训练所需要的具体教学课时做出规定。
学要求。即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执行过程及教学目标做出统一要求。一是通过专家组、同行和学生三个方面监控、评价来达到要求。二是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检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材和统一考核取证。即要求配备材,教材内容应与信息行业技能鉴定或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鉴定相配套,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取得信息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鉴定证书,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使用计算机的应用型人才。学习计算机基础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能够应用于各个专业领域,使计算机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研究、工作的一种现代工具。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施教,更要注重计算机技术应用内容的传授,重点培养高职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从教学大纲开始。在对计算机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各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编写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提出知识模块、操作技能模块及实现目标要求,既要有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又还强调计算机技能实践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反映当前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的最新发展。教学大纲要每年组织研讨修订,以使教学内容更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其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目前高职学生的现有计算机文化水平及不同生源间计算机水平的差距。处理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照“保基础,重能力,尊重个体差别”的原则。保基础是指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学生能达到课程要求的基本水平。重能力是指注重对学生计算机素养的提升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掌握计算机技术为专业学习研究服务。尊重个体差别是指在前两个原则基础上,教学内容编排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计算机水平,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其发展提高的空间。
再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依据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结合信息行业技能鉴定和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鉴定内容、企事业单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满足其计算机信息技能鉴定和专业对计算机素养的要求。
2、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首先,教学“程序”改革中,要实施“任务驱动”。传统教学的三部曲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列实例。即采用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的方法,是一种“先基础,后应用”的金字塔模式。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以搭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应采取新三部曲教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高,即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的方法,直接面向应用,按应用需要来组织课程模式。如,对于文字处理、办公软件、网页设计等。因涉及实际应用内容多,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精选案例,注重“精讲多练”,注重启发,注重教学系统设计。事实证明,这种以模块教学为主导,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次,改革教学“中心”,要开展“主导-主体”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逐渐地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学习型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使得有限的“课内学习”变成“全程性学习”。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自主学习型策略、网络协作学习策略及基于资源学习策略等。这些策略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适合计算机素养个体差别较大群体的教学实施,并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主动性。此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和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产生“立体化”的教学效果。
3、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从黑板加粉笔、计算机加大屏幕到现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改善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网络化教学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但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要着眼于人才培养,要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 教育教学 注重实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一种必须掌握的工具,因此,对中职学生普及计算机教育是一件必须而且重要的工作。而从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不难发现,一些熟练操作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图片后期制作等软件的人才在社会上炙手可热,能够获得相当理想的回报。而具备网页设计、电子商务等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更是不愁找不到饭碗。因此,笔者认为,作为职业技能教育为方向的中职学校,还应当在认清当前教育教学不足之处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一、制约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实效的因素分析
(一)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由于近年来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得职业学校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普遍厌学,学习目标定位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主动性不强;加上无线互联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娱乐化的社交软件,使得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毅力和兴趣更加不足。
(二)教学模式单一,内容相对抽象
不难发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学校计算机课程仍然是一节课讲,一节课上机的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学生要面对许多抽象的新名词,这些翻译过来的汉化文字都是学生从未接触过也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因此,导致学习这些知识的适应过程较其他课程漫长了很多。
(三)教学硬件环境亟待提升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不仅要上好理论课,而且要及时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延伸,也就是上机操作。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授课模式已不能适应计算机教学,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上机练习的机会,才能使投入的设备更充分地发挥作用。而这些要求由于校舍、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使得许多中职学校还难以达到。
二、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效的思路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飞速发展,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是难以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如今,多媒体、投影、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已经逐渐取代了黑板和粉笔,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学生成了问题解决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思维敏捷,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敬业精神,注意动态发展,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学校也要适时组织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加强对教师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计算机教师应当在计算机上备课、出试卷、制作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学校每年也可以组织人力、财力鼓励计算机教师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开发和研究,通过各种鼓励和奖励的方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教师的知识储备。
(二)合理设置专业
不同的中职学校,学习的侧重点也不同。笔者认为,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上,应当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发展情况设置相关合理实用的专业。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面对当前社会对“一专多长”人才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培养全面发展而又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保证充足的上机时间,注重培养操作技能,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其次,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再次,选择一本好教材,拓宽讲授内容。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培养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断激发学生学好计算机的学习动机。
(四)建立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就是学生在教指导下,借助各种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投影机、幻灯、录像、图片等)去探究和操作,以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 上一篇:119消防宣传活动日
- 下一篇: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