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6 02:3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反思,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反思范文1我所任教的二年级小学生协调性较差,注意力较分散不易集中,理解记忆力也不够完全,立定跳远动作虽然简单,但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我采取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和手段,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练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合作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使学生在“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兴趣。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利于学习的环境
学习环境对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本课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尝试运用自主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地从事学习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开始时首先让学生模仿小动物跳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游戏内容。这样做改变了以往低年级教学中一切由教师带着学生活动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并且能够给学生多一点自主的选择,多一点独立的思考,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发挥。
二、设计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
本课力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家中玩耍一样,设置一个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三、选择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自控能力与认知能力均较差,但是它们具有好动、好玩、好思考等特点。所以在立定跳远教学时,综合运用练习、思考、探索、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完成探疑过程。这样不但学会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始终沉浸在良性的学习氛围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
四、存在不足:
(1)本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显得学生准备活动时间较长,自主学习时间较短,时间分配不合理。
(2)学生没有进行分组联系。在联系立定跳远的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很好的为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反思范文2在二年级的单元投掷教学中,让我受益非浅。由于上课的教学对象是水平一学生,他们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差,因此,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单元投掷教学目标,三节课的主要内容上都做了适当的安排,即:各种方式的投的动作:投准、投远等。在课的结构设计上,做了精心的规划,即:激发兴趣、身心准备──培养兴趣、自创投掷──积极实践、提炼真知──活跃情趣、渗透教学──验收评价、创导合作──均衡发展、身心放松六个阶段,力求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创新和改革精神。
一、激起千层浪的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教师应努力使其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良好的课堂导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立即高涨,而且对整堂课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导入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了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营造了一个宽松、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简简单单的两片硬纸板、普普通通的旧报纸,学生们情不自禁的跟着老师愉快的做起了准备活动,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自然和谐。
二、实践出真知教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出真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式”教学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现今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创新。所谓“自主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其内涵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投掷教学偏重于技术要领的传授,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投掷形式远离生活实践,更难让学生以此作为健身的方法。在本单元教学中,淡化了投掷技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在学生的实践中积极提取正确的投掷动作,既提高了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投掷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实为一举多得。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多次示范,教师的重点提示,充分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这节课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了分层教学法,以不同的投掷起点来挑战相同的终点,给素质好的学生给予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积极挑战自我;给相对素质差的学生给予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总体来说,分层教学重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在练习时都能处于亢奋状态,既能让优秀生“吃得饱”,又能让希望生“吃得好”,还能让中等生再提高,使学生在求知中感受乐趣。在这节课中,浓缩了许多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既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有助于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作为第一线体育老师的我,还将继续努力。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反思范文3广播操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课外活动。做广播操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反映一个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也是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因此,每学年新生广播体操教学就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广播体操的学习恰恰是很枯燥乏味的。所以我在广播体操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正确而优美的示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正确而优美的示范是教好新操的前提,教师也应当对新的广播操应具有较强的动作示范能力和一定的音乐素养。由此,教师课前要充分熟悉新广播操的动作,掌握动作要领,熟练做好镜面示范。先做完整示范,使学生对新操有所认识,形成完整生动的动作表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中体现新广播体操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动作能力。
新广播体操对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动作方位感、节奏感、音乐美感、动作表现能力和动作模仿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先对学生进行基本动作的“强化”练习,使学生基本动作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如手型、步法以及跳跃移动练习,先学习单个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然后再进行组合练习。
3、让学生做小老师去教学,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优带差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学得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充当小老师去教学。教师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及时予以纠正。如果是少数人的错误,可用简短的语言或者是动作的暗示予以引正,如果是多数人的问题,则要求全体停止练习予以纠正。
4、通过分组比赛,提高学生自觉练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每次课的结束前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谁的动作完成得好,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新操前可以向全校发出举行新广播操比赛的通知,引入竞争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
广播体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高估计学生接受能力,前四节操教授速度过快。
2、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没有树立好广播体操强身心,健体魄的思想,致使个别学生视学习广播体操为一种负担或应付差事。
3、细节动作抓的不够严密。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动机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经验背景,在与创设情境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对知识、技术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加工,从而完成意义建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指力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运动智力。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二、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键,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体现对知识、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练习内容及场地器材的设计中挖掘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因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形造一个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把动脑、动手和谐地结合。如着重提高身体素质时,采用竞赛、游戏等形式,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荣誉感、责任心和进取心;着重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时,采用多种辅助器材及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形成正确的运动知觉,培养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投远是连贯协调运用下肢、躯干、手臂、手腕、指的力量,以最佳的出手角度尽力向前投掷;而投准是协调运用腕、指的力量,并合理地把握力度,对准目标进行投掷。让学生在练习、实践的过程理解、掌握要领、运用技术动作,解决实际问题。如投掷要既远又准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在实践中改良、组合,合理运用知识、技术,减少负迁移,促使学习、探究的内在动机延续不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记忆力、想象力及应变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创造性。
四、技术规范、讲解正确。
篇3
这是一节科学活动课,课题是“找空气、玩空气”。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水盆、吸管、塑料袋、纯净水瓶子。
师:这里有许多材料,它们能够帮助你们找到空气,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想出的办法越多越好。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尝试找空气,教师巡视。
师组织幼儿集中交流。师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空气的,找到了没有?”幼儿好像没有听到老师的提问,仍然在操作自己的材料。老师让幼儿停止操作,加重了语气再次问道:“你是怎样找到空气的,找到了没有?”很快有一名幼儿回答说找到了,老师请他讲讲是怎样找到空气的,这名幼儿自信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找到空气的好方法:我用吸管伸进水里吹,就吹出水泡泡了。师:“空气在哪里呢?”生:“在泡泡里,水泡泡里就是空气。”老师满意地点点头,马上追问道:“空气哪里来的?”幼儿不加思索地回答:“空气是我吹出来的!”老师先是一怔,然后转向其他幼儿问道:“空气哪里来的?”看到其他幼儿很茫然,不知所答,老师继续问:“有谁知道空气哪里来的?”吹泡泡的幼儿很不甘心地抢答:“空气是我吹出来的。”这时大多数幼儿也跟着说:“空气是他吹出来的。”老师有点着急了,向大家解释说:“空气不是我们吹出来的,空气本来就在我们身边,懂了吗?”听了老师的讲解,幼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教学有序地转入下一个探索活动:玩空气。
“空气是我吹出来的!”显然不是老师要的答案,更不符合科学的解释。这样的回答让老师很是为难,有时候还会越解释越说不清。我们该反思老师的提问有效性吗?幼儿为什么会这样回答?
一、老师的提问误导了幼儿思维的方向
老师问“空气哪里来的”,这就意味着空气是有来历的。有问必有答,幼儿就会顺着“空气哪里来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用自己的认识来解释这一问题,最终得出空气是我吹出来的答案。相信即使幼儿不这样回答,也还会有其他不合理不科学的回答,但是幼儿很难作出空气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合理的解释,因为老师的问话已经误导了幼儿:空气一定是从哪里来的。由此我们看到提问不仅会引起幼儿的思维活动,而且还会引导幼儿思维活动的方向。有一则商业小故事说:在一条小街上,有甲乙两家早餐店,都卖粥和鸡蛋。甲家服务员在客人点了粥后追问:要鸡蛋吗?结果总有部分顾客不要鸡蛋。乙家服务员在客人点了粥后追问: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结果很少有顾客不要鸡蛋,乙家每天都比甲家多卖出很多鸡蛋。可见因为问话的不同,结果就完全不同。为了取得师生对话的预期目标,老师对幼儿的提问不仅要科学合理,而且要让幼儿正确理解问题的内涵,否则将会发生为难幼儿也为难自己的事情。
二、老师的提问忽略了幼儿思维的特征
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行动在先思维在后,思维以行动为基础,思维和行动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名幼儿刚刚玩了吹泡泡,采取的行动是“吹”,得到的经验是:泡泡里面有空气,我能把空气找出来。当老师提出空气哪里来的问题时,幼儿的思维并没有相关的直接经验作为支撑,自然地就和刚刚吹泡泡的经验联系起来了,主观地认为泡泡是我吹的,泡泡里的空气当然是我吹出来的了(事实是他吹进去的)。如果要让他明白吹进泡泡里的空气就是他身边的空气,还需要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才能完成。对老师抛出的这样一个听起来不错却很难回答的问题,幼儿是不可能自己进行思维转换而做出合理解释的。既然老师追问的目的是想让幼儿明白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老师就应该让那些选用塑料袋找空气的幼儿来解释,如果和他们对话现场氛围就会轻松很多。因为用塑料袋的幼儿活动范围大,他们在室外找到了空气,在室内找到了空气,在墙角边找到了空气,在窗台边找到了空气,行动让幼儿得到的经验就是到处都有空气,空气就在我们身边。由此设问:你在哪里找到了空气、还在哪里找到了空气(而不是问空气哪里来的),幼儿自然就会回答到处有空气,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三、老师的提问阻碍了多数幼儿的主动思维
篇4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反思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运用能力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围绕激发学生主观内驱动力来优化教学思维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多元化学习过程中,不断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正确学习认知思维和语言感知。这就是英语课程教学所倡导的生态式有效性教学。该模式运用,不仅是丰富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积累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表达运用的有效途径。反思传统教学的弊端,以有效性统筹课堂教学过程优化与方法创新,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尊重学生差异需求,激活积极情感
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情趣浓浓和议论纷纷的情境,真正体现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体价值。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来创设情境式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更能够激活积极学习情感。
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得以体现,应该在尊重彼此学习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多为学生提供可自由交流表达的环境氛围。首先,应该相信学生能够具有自我学习发展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学习余地。其次,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学习过程中大胆自由地表达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才能。再者,多为特殊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多为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多为学困生提供阶梯式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模式运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需要与课程知识目标的融合。
通过尊重学生的差异需要,更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内化生成。例如,《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的“Reading A lucky escape”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英语知识积累来尝试分层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互相提问、默写比赛等形式来掌握阅读词汇。其次,建议学优生和学困生能够运用角色对话朗读的方式来互相学习,以此来增强学困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再者,教师可要求围绕“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article?”来互相表达交流,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感悟。
二、注重任务合作探究,提高语用技能
有效的英语教学应该体现互动的智慧。任务合作模式运用,就是运用项目式学习方法来为学生提供可学习探究内容,以此来发挥学生团队学习力量,引导学生能够深入学习。任务合作探究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深化和语言表达不断提升过程。
在运用任务合作探究过程中,可结合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和学生的学习个性特征来优化组合。首先,设计富有层次性的思考探究任务,让学生能够有可表达交流的话题。其次,注重学习方式优化,可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师生、小组、同桌等资源作用,鼓励合作交流。再者,建议学生能够运用多元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以丰富学习思维,提高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学生在这样的任务合作探究中,更能够提高语言学习运用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 Reading What should I do?”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学习重点,来设计相应的思考探究题目,像:Why does the author feel confused?和How to settle the troubles?等,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小组讨论或者师生对话交流等形式来予以完成,以增强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载体。
三、丰富语言表达思维,培养善学习惯
有效的英语教学应该体现思维情感的多元化和发展性。教师不妨多从学生的语言学习发展思维来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这样的语言表达思维丰富,更是他们善于学习的必然发展需要。
在教学中,围绕学生语言表达思维丰富来创新教学过程,更能激活学生内驱动力。首先,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达学习话题,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其中的深层内涵。其次,多宽容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有信心、有激情投入到课程学习过程中。再者,建议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反思来总结自己学习得失,调整学习策略,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良好习惯,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四、结束语
正如前所言,有效性课堂教学是基于激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基础上的教学互动深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注重突出如下几方面:(1)围绕学生需要优化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策略。(2)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氛围,增强认知体验。(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课堂 教学效率 反思
引言
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业教育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而没有对综合素质教育提高重视,导致学生存在重专业课而轻文化课的情况。所以提高职业教育中语文的重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本文葱语文课堂实践出发,研究探讨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从而发挥人文教育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
语文是学生掌握运用文字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语文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现代社会离不开语文的作用,很多社会工作也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依靠语言文字呢能力和技巧发展而来,是语文作为交流的工具,发挥其独特的魅力。职业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专业的职业技能,才能保证实现就业,这是可以肯定的。在职业教育中设置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的作用,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文字技能,从而增加对文字的把握能力,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专业知识,会更加深入的理解,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技能理论水平。鉴于很多学生误把专业课当成主要课程,而忽视语文的学习的状况,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人才与人才之间的最高层次的竞争就是文化素养的竞争。语文的学习对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对未来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是要从学生思想上转变过来,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需要,不能再只是一支笔、一本书就一节课了,而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的知识点的梳理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具体的化学实验讲解的过程中用现代科技充分演绎,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与感受。也增加了课堂的教学知识密度和容量,不断巩固教学成果和教学任务。利用现代科技展示给学生,增强语文课程的可视性,不断提高相关知识技能储备,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记忆性知识较多,无法进行更多的直观表述,学生的学习模式也比较呆板,无法深入了解与体会相关知识要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量大、速度快,并且有图解说,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建设兴趣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积极探索与努力,不断提高相关知识技能储备,使学生的学习能进行巩固和练习,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接受知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了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不用一字一字的在黑板上进行书写,提高了课堂容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为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复习做好坚实的保障,促进学生的效率的提高,为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
职业教育语文的教学过程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和专业需要进行多多引导和鼓励。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讲解与启发,诱导学生进行重点难点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尊重个体的差异,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才能进行更好的学习,学习效率才能够得到提高,不断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不应该主客不分,先入为主,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潮流,抛却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努力达到教学目标,为学生语文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懈努力。教师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学生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发展多样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和学生对于学习的重新认识和定义。
四、结论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语文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大家充分认识到语文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实现教学目标改革的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优秀的高素质应用人才,继续促进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与增大习题课课堂容量的关系
现在老师们一提起多媒体技术,就想到了能增大课堂容量。确实,在传统课堂45分钟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写得再多,说得再多,学生能接受与预想相比往往差距很大。一项研究显示,对于教师一节课的讲授,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仅为5%。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字、图像、影片、声音等综合呈现在课堂中,让学生调用更多的感官学习,自然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吸引力都大大加强了,而且能补充和拓展大量的课外内容。但是如果不能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就难免出现应用不当甚至滥用的现象。特别是习题课,如果只是将一道道题目用多媒体投出,老师在课堂上盯着屏幕讲题对答案,学生在下面应接不暇抬头“欣赏”,那么不仅没有增大课堂容量,反而不如传统课堂上的讲练评的教学效果好。因此,要正确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有它的优势,但不是只要用多媒体就能够增大容量,甚至要认识到提高习题课的有效性,增大习题课课堂容量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更重要。所以,将习题中不容易用语言描述的或用多媒体技术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的加以展示;将学生的错题呈现在屏幕上让师生共同分析;将相似的易错点进行归类加以知识点网络化,等等,这样自然而然就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从根本上体现了多媒体技术为传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二、正确对待多媒体习题课教学与传统习题课教学的关系
由于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多种教学媒体的结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认识规律,也就出现了在课堂上只要出现多媒体技术就认为是新型的教学方式的观点。在不少老师看来,课件制作越新颖,就越符合最新的教育理念。我在一开始也有这样的误解,因此总在制作课件上而不是备课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但是慢慢我也发现过多的视听刺激反而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走马灯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升反降。板书设计等传统的手段也被抛之脑后,很多课堂不再重视板书,黑板要么空无一物,要么当做草稿纸。其实,教学方式要更新,但这并不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而是取决于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
传统习题课上的逐题讲逐题练固然无法使课堂高效,但如果无法认识到新的教学理念中应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那么即使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无法实现习题课堂上的有效性。不少老师按照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顺序播放式上课,一旦出现变化——本应成为课堂契机,就抓不住,急得满头汗;要么出现问题就把课件调来调去,本应有的从容应对反而做不到了。这种貌似新颖的“教学方式”自然还是本质上的填鸭式教学,虽然形式上有变化。我认为,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情感学习等能力,就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真正关注学生,在备课、上课、听课及反思上下足工夫,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缺少思考的现状。多媒体技术不是能不用就不用,而是不该用就不用,用得合理,自然就会增强习题课的课堂效果。总之,不能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理由而放弃师生互动和交流,而应把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思考,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证。
三、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组合生物习题课教学
篇7
最近,笔者仔细查阅了前几年在教学“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时的教案。整个教学过程是:
1.教师由问题“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F 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来导入本节课;
2.教师拿教具给学生作演示并得出结论:符合题意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3.告诉学生如何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推导过程;讲解定义、标准方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4.教师讲解课本上的例题,学生做练习。
反思这节课,明显存在这样几个缺点:①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教为主体,教师讲、学生练,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失去了自主性和主动性;②让学生死记数学公式,机械地模仿教科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合作学习与情感交流,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姑且不谈这节课是如何令人感到拖沓冗长,就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而言,笔者认识到这节课很有可能是无效的。同时,在课堂提问中,笔者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练习,缺少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
二、对“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的改进
1.精心设置课前导入环节
笔者预想了两个方案:方案一,鉴于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相关性质,因而可以采用直接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方法。方案二,从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入手,即归结为平面内动点到定点和定直线的距离之比问题(比值的范围不同,所得到的曲线就不同。当比值在0到1之间,动点的轨迹是椭圆;比值大于1,动点轨迹是双曲线)。这时可以提出问题:这些比值的范围还应有哪些?即它们的补集是什么?从而得出研究对象:比值等于1时动点的轨迹问题。这样就将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出来了: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经过对这两种方案的研究比较,笔者决定采用第二种方案来导入新课。因为这样的设计,可以在向学生灌输类比的数学思想的同时,也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向学生展示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并且,在得出抛物线的定义后,也可以让同学对生活中的抛物线图形进行深入思考,阐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亦可解释生活的理念。
导入后,在有趣的教具的辅助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数学知识的发生及形成更为自然,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特征。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对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笔者采取先由教师点拨(设点F到直线l的距离为p[p>0]),再由学生自己合理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整理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方法。由于学生建系方法不同(或将定直线当做y轴,或将定点当原点,亦或按照标准方程的建系方法,甚或将定点和定直线斜放于坐标系内),得到的方程式必然不同。教师要在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与学生一起选出最佳建系方法。这样做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自己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答案,更杜绝了让学生死记公式、机械模仿的授课现象。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掌握了椭圆、双曲线的相关知识,可以根据椭圆、双曲线因焦点位置的不同而得出两种标准方程),让他们对椭圆、双曲线和类比抛物线进行对比,得出抛物线因焦点位置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方程的结论,即加入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其他三种表达形式。
除了使用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以外,笔者还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1.平面上一动点M到点F(1,0)的距离与它到直线x=-1的距离相等,求M点的轨迹方程。
2.平面上一动点M到点F(1,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x=-2的距离小1,求M点的轨迹方程。
3.平面上一动点M到点F(1,0)的距离与它到直线x-1=0的距离相等,求M点的轨迹方程。
让学生通过对这三道题的探究,明白抛物线的定义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定点不在定直线上。
经过这样一番精心准备,实际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们的表现相当积极,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3.教学别注意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关照
在完成如何建系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关照。为了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学习,笔者特意在小组活动后找了不同小组中的成绩中游或者中游偏下的学生到黑板前面为全班同学作讲解。
同学甲是以直线l为y轴,以过点F且与l垂直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到的方程为y2=2px-p2(p>0);同学乙是以过点F且与l垂直的直线为x轴,x轴与l相交于点K,以线段KF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到的方程为y2=2px(p>0);同学丙是以点F为坐标原点,以过点F且与l垂直的直线为x轴建系,得到的方程为y2=2px+p2(p>0)。
接着同学们开始点评,有的认为乙的方法好,因为乙最后得到的方程式简单;有的则评价乙没有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进行讲解,即只知道告诉大家如何做,而没有分析为什么这样做,对此,乙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后,知道不同的建系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方程,所以我们在小组内又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使用了以直线l为y轴、以KF的中垂线为y轴、以点F为坐标原点(x轴都相同)三种方法来建系,最后经过比较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原来如此!想不到他们的小组竟然想出了这种合作方式,这种创新的意识不正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急需的吗?
三、对教学过程的再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①在这堂课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基础知识,而且还体验了知识的推导过程,尝试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②让学生到讲台上针对某些内容进行讲解,不仅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并且使之在参与授课的体验中,进一步深入思考应该如何听课,即不能只为听答案而听课,而应该深究答案的渊源,应该学会分析问题。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锻炼了自学能力,培养了团队意识,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了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评价他人,学会了承认他人的优点、容忍他人的缺点,虚心学习、听取意见。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①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对自己要进行的探究比较茫然,找不准思考问题的方向,对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搞不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创设有效的情境,把问题设计得恰到好处,让这些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②个别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不敢发言、不敢表态,逐渐地远离了讨论的中心,显得很被动。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有效提高,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对于成绩暂时处于下游的学生,要从他们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无效的提问。同时,在他们不能顺利、正确地作出回答时,教师要热情地启发和鼓励他们,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积极地参与进来,而不是让课堂变成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一言堂”,杜绝由老师替代思考转变为由好学生替代思考的现象。③做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做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释疑、深化及反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并提高所学知识;同时,要加强对解题的指导,对解题思想方法作必要的概括。而本节课中,学生做的练习以口算为主,笔答的时间少了些,这么做虽然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忽视笔头上的练习,无法展示和了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更无法规范学生的做题步骤。这是需要再次改进的地方。④没有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若能在课件中动态地展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x与y的指数等,那么在对抛物线的其他标准方程进行讨论时,学生将会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篇8
关键词:农业院校;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272-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高校翻译本科专业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建立,翻译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的核心课程及学生心目中期望值较高的课程备受英语教育界及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翻译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起步晚、底子薄的高等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而言,还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忽视课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整体翻译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因此,如何让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在翻译教学体系建设中突出自己的特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翻译课程体系规划、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路进行了理性的、尝试性的探析。
1 翻译课程体系规划
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与城镇,与其他以语言教学为专长的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语言基础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明显滞后,生源质量处于劣势。翻译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的内容设置必须适合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确立翻译基本技能训练与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3月修订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的基本特征。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决定了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既要重视语言基本技能训练,更要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翻译课程建设要顺应时代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应该以市场和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培养理念应当强调实践性和专业性,翻译教学不能同“教学翻译”一样只解决学生语言问题,还应该完成通识教育和专门知识教育。因此,高等农业学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以缩小市场需求与培养现状之间的差距作为切入点,立足毕业生就业环境,将翻译课程体系与本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确立以翻译基本技能训练与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相结合为特色的课程目标定位。
1.2 建立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翻译课程体系
目前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置因“人”而设的情况比较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许多农业院校虽然也设置了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笔译等翻译必修课,但尚未形成课程体系,所设课程教学时数有限,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渗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翻译能力提高的需求。因此,应该逐渐建立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翻译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翻译课程是在第5~7学期开设,学生在1~4学期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主要侧重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因此,作为英语专业方向之一的翻译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突出农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立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翻译能力。整个翻译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突出语言知识技能和专业方向应用能力双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融合性发展的培养规划,突出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三农相结合的战略目标。翻译理论与实践与体现农业院校特色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设置,从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到知识内容上,体现上下承接关系,即翻译理论与实践注重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而以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为特色的课程则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
2 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独特的培养目标和翻译系列课程体系的确立,为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明确了指导思想。翻译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学生的实践环节等各方面呈现新的特色,为翻译教学向科学、系统的方向迈进提供了可能性。
2.1 课程内容改革
翻译教学应该重视翻译理论的介绍,对于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目标的翻译课来说,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重要基础。以往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翻译理论重视不够,认为翻译只要大量练习实践就足够了,忽略了翻译理论对译文的指导作用。杨自俭教授曾建议, 在翻译教学中,“翻译理论部分应占30%~20%,实践部分占70%~80%”。霍姆斯曾将翻译理论分为纯理论和应用理论。本科阶段的翻译课应以应用理论为主,其中的翻译专业知识是教学中的重点。包括: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和原则,翻译的形式,翻译的目的、方法、步骤,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的关系,职业翻译的特点,翻译项目管理,译员的职业素质要求等等。根据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现状,将翻译理论有机地融汇在翻译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改革后的翻译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应用理论介绍,英汉语言对比,不同文本、尤其是农业科技英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前两项主要是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重点,而农业科技英语翻译则主要是高级笔译课的教学重点,课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既注重学生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翻译能力的提高。
2.2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综合翻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大量的翻译实践。改革后的翻译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学生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从翻译材料的选择,到教学各个环节的控制,再到学生译文的点评等等都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组织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翻译课上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更多的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承担部分课堂任务。每节课选出一个小组(以2人为佳)将课前准备好的译文进行讲解。学生不仅仅提供译文,还要介绍翻译的过程,如文章是什么体裁,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哪些特征,翻译此类文章需要注意什么,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点,为解决这些难点用了哪些技巧,通过此次翻译活动有哪些收获,以后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这种教学方法比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更好。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多细节的东西如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进行考核等问题都要考虑进去。如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在翻译中撰写心得,记录翻译的难点、得失和感悟,让学生意识到作为译者身份存在的意义和影响。
2.3 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翻译教学改革绝非一朝一日之事,学生综合翻译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绝非只是一门课所能解决,需要英汉互译、初、中、高级笔译、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科技英语阅读等一系列课程的有效合作支撑。因此,翻译课程体系必须在内容及设计等方面体现上下承接关系,形成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实现方法手段等科学的教学体系。
其次,翻译教学改革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翻译教学改革的成败。但从事翻译教学一线的大多数教师在翻译专业领域都没有从业经验,参加各种翻译课程教学培训的机会也不多,直接影响了翻译教学的效果和改革的力度。因此,翻译教师应该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各种机会参加翻译课程培训,有条件的学校更要创造机会派教师到企业挂职进行翻译锻炼。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有必要和校内其他优势学科的教师加强联系,以弥补现有教师缺乏农业科技专业知识的不足。
最后,要重视学生实习这一重要实践环节。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应该逐步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以供学生实习使用。但目前实习基地的建立还面临经费、方向等各方面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建立社会调研小组,尊重本地翻译市场的需求,以社会如涉外农业公司、涉外农科事业部门和涉外农学行政部门对农科院校翻译方向的学生的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缩小学生翻译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3 结语
总之,高等农业院校翻译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与本校其他优势学科相结合,体现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特色和优势。确立翻译基本技能训练与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定位,建立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翻译课程体系,改革翻译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方法以及学生的实践环节等方面,为翻译教学向科学、系统的方向迈进提供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李圣爱.农业院校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12):55-60.
[3] 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J].中国翻译,2010,(5):39.
[4] 许钧.外语教育:新世界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0,(2):3-5.
[5] 杨自俭.关于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J].上海翻译,2006,
(3):38-42.
篇9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研讨式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09
由于体育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师单纯的对动作构造的描述无法使学生准确的把握动作要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需要体育教师的示范演练,以使学生更加容易、准确地掌握体育项目技巧。体育课的特殊性使得体育课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一成不变,时代在变,模式不变,就造成了体育课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下降。
1 研讨式教学法的理念与特点
研式教学法起源于早期的德国,现在西方一些高校中已应用十分成熟,这种方法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从接受者变为自主者,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以掌握知识。
1.1 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在前面讲解示范,学生就像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通过耳朵和眼睛被动地接受知识,然后再加以练习。学生从一开始接受一项体育技能的启蒙就是通过体育教师的传送,一项体育技能在教学过程的开始就已经在学生的大脑中给定了性,他们能对这种体育技能的动作结构进行掌握,却由于学习过程的枯燥而往往不能对这项运动产生浓厚兴趣长久运用。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还是有一定优势的,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动作构成掌握动作要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又有很多弊端。体育课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能够喜欢上至少一项体育运动,作为平时锻炼身体的方式,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研讨式教学注重人的发展,将教师和学生科学的定位,把一人的积极性变为多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1.2 亦师亦友,师生平等
在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高高在上,一群远远观望的不平等状态,学生对于教师唯命是从,完全按着教师的要求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体育丧失兴趣以至于不能主动学习掌握技能,而教师往往会失去自我批判和反思的意识。研讨式教学主导师生平等,教师既是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于者、追问者、合作者,学生之间通过团队合作学习,主动去接触一项体育运动,利用各种方式了解学习这项运动,在课堂上向同学老师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以朋友和师长的身份与学生就其学习效果进行交流指导,共同提高。研讨式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师从学生处获得灵感还能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得进步。
2 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特点与现状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通过对体育各项运动技能的学习,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使其掌握体育技能,学会一些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以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1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以语言传递信息和直接感知为主,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机械化,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它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接收所学体育知识,锻炼学生的模仿学习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否接受、转化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能力。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降低体育课教学质量。
2.2 我国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几乎每个孩子都要接受基础教育,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特别多,每个班级至少有50人。尤其在河南省,人口基数大,有的学校班级人数甚至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而体育课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授课人数,就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来说,以一名体育教师为主,在学生练习时指导纠正这一环节就要耗时很多,再加之场地器材的匮乏,学生缺少自主练习的机会,体育活动受到制约,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体育课教学质量。
2.3 近些年来,中小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由于学生身体状况而导致的体育事故也逐渐增多,因此许多学校、教师都担心学生出意外而停止了体育课一些科目的教学。体育课上不让学生进行剧烈运动,只能在教师视线范围内活动,这样学生和家长就慢慢地在脑海中形成一种体育就等于危险的意识,抑制了体育的发展,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不能掌握一项体育爱好,不懂得体育健康知识,不会应用体育知识,体质健康越来越差。
3 研讨式教学法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策略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符合当今中小学体育教学规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讨论的机会。在进行体育学习过程中,创设出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并且还能使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关系一起参与到教学中进行探索研究,有利于增进师生关系,促使师生共同进步。
3.1 改变传统教学角色,将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要准确的给自己定位,转变意识并付诸实践,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老师布置的任务,并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像是传统教学模式中那样,教师高高在上,主宰课堂,学生在下面低头闷听,枯燥烦闷,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起着引导作用,还可以和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2 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现阶段掌握体育运动基础、所学内容以及现有场地器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应在第一节课明确学习项目内容(以足球传球为例)、学习这一项目的时间分配以及学习方式,把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方式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例如:通过网络查询,在网上搜索足球运动传球的视频资料,或者查阅书籍,也可以请教身边熟悉这一运动的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先进行初步了解学习,然后把自己搜集学习到的内容在小组中汇合讨论整合。然后在展示课上,每组进行汇报演练,可以是单独的展示动作技能,也可以是团队合作,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接下来,就是同学们之间的讨论过程,对比其他小组学习成果和自己学习成果,每组选出代表做出研讨结果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展示和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对错误地方进行指正,不足的加以补充,这时再让学生自己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3.3 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是体育教学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参与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研讨式教学方法适应当今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发展现状,符合时代要求,在教学中根据教师的指引,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去学习一项体育运动,还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以往教师枯燥的讲解示范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了中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在课余时间主动地开展运动,锻炼了他们的探究合作能力。
3.4 由于现在的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运动事故的频发,许多学校害怕学生发生意外担责任而取消了体育科目,体育课上体育教师的任务就是看着学生不让学生乱动以免发生意外,这样只能导致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成为只会书本知识而无健康体魄的“易碎品”。因此,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应首先明确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义务,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布置学习任务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并让学生和家长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是漫无目的的瞎学,而是按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事先安排好的环节进行的,学生对教师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研究得出最终结果,最后在教师的总结指导下掌握预期体育技术。
4 总结
中小学体育课开设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掌握至少一项体育项目,学习基础的体育健康保健知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弊端,而研讨式教学法正好符合当今教学要求,因此,应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到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平等的环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指导,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团队探究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健康,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伟,谢铁丽.基于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学习方法指 导[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61-162.
篇10
【关键词】体育课 素质教育 认识 反思
体育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体育教学也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坚实基础。
我作为一名从小接受学校正规教学长大的学生,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体育教学,对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有着亲身感受,更对过去的体育教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反思。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许多弊端,造成这些弊端的因素有场地器材以及其他硬件条件限制等客观因素,也有体育老师素质普遍不高、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等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不可否认,场地、器材以及时间这三个因素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些基本的条件根本无法很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然而,受我国国情的影响,各个地域经济条件参差不齐,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差距很大。另外,就是在不同的学龄阶段的体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如高中的体育教学资源明显高于初中,而初中又明显好于小学。由于年龄越小的学生相对学习接受能力也比较低,所以,看似小学和初中所需的体育教学资源并不高,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恰恰相反,因为小学与初中正是学生培养体育兴趣的黄金时期,对体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应该更大。学生需要素质更高的专业体育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兴趣培养和引导,学生也需接触各类体育运动,从而发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
二、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体育教学中的内容和方式都是由学校和体育老师制定的。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很明显地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校普遍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每到临近考试时体育课往往会让位于语数外等课。体育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较多的都是走形式化,体育老师也大多是一套教案用到底,像完成任务一样,并没有以学生为主,从而导致学生普遍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其实,我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导致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体育考试,而不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样其实就使体育课本身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三、师资因素
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限制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原因,过去社会上对于从事体育事业的人普遍都有着一定的偏见和歧视。从而造成了以前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体育专业或从事体育工作,导致高学历高素质体育人才匮乏。虽然这种现象目前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但目前培养体育教学人才的速度远远低于社会的需求程度。许多学校的一名体育老师需要带十几个班级,超负荷的工作量也必然会导致体育老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简化和单一、重复,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体育课上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