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空巢老人范文

时间:2023-04-03 17:5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爱空巢老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爱空巢老人

篇1

周大爷是社区的一名资深志愿者,今年已经60岁的他见到每个人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周大爷在社区的号召下,大家成为了光荣的志愿者,把社区当作自己的家,成为社区与居民之间桥梁和纽带,以无偿奉献的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挖掘壮大服务的潜能。

周大爷有着古道热肠,退休下来的老人,往往会是空巢老人,身边的子女常常不在身边,周大爷总是会起到核心凝聚作用,他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知识,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细心地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兴趣和爱好,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全身心服务,不仅锻炼了大家的身体,还放松了心情,达到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愉悦,让居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社区的乒乓球联赛是本社区内的一个特色活动,每到活动日,社区内喜气洋洋,欢笑声此起彼伏。老太太、老大爷齐齐上阵,一展风采。

此外,周大爷的手机几乎从不关机,在夜里如果接到居民的紧急求助电话,如夫妻打仗、邻里纠纷等,不论在什么地方,他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帮忙解决问题。周大爷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辖区居民们的信赖,每遇麻烦事,大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好人,缺少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好人。

篇2

关键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当今社会建设者身上所肩负的担子日益繁重,压力不断加大。他们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空闲的时间与精力越来越少,能够给予老人及子女们的关爱和照顾便越来越少。于是,“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两个新生词语所代表的两大人群开始频繁走进我们的视线。老人是社会的财富,儿童是社会的希望,我们从不应因任何因素而忽视对他们的关爱。

一、走近“空巢”与“留守”,认识问题与现实

所谓”空巢老人”一般指由于子女因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他们其中的许多人更是因常年独自生活而产生心情郁闷、孤寂、愁眉不展等心理失调症状。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人。老年人口基数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空巢老人人数的只增不减。毋庸置疑,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留守儿童”,他们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者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过着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孩子。由于父母远在他方,与孩子聚少离多,所以根本无法良好地履行监护职责,对孩子进行悉心的照顾与教导。根据权威部门调查,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不止一个留守儿童。他们中的有些人与人缺乏沟通,内心渴望亲情,教育、安全、生活等方面都缺乏保障,非常容易造成内心自卑、性格柔弱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走上自暴自弃、犯罪的道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常常把暮年的老人比作夕阳,把青春年少的孩子比作朝阳。但是却忽略了,这二者事实上都是片刻的风景。老人的晚年生活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是有限的,孩子们的童年因为迅速的成长也是短暂的,你会蓦然间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故去,已然长大。无论是爱父母还是爱孩子,爱来不及等待。

二、寻找症结所在,把握引发“空巢”与“留守”问题原因

一类社会问题的浮现是社会进程不断向前迈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巢”的空,孩子的守,让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匆忙中不停地反思,不停地修补与完善。深入分析空巢问题的产生原因,我们会发现,首先传统的家庭观念为此埋下了思想祸根。“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从而造成了老人们在思想上对儿女的过渡依赖,极易引发老人们在子女离巢后心灵上的落差,内心郁结。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导致了当今家庭规模的大幅度缩小,引发了子女无力分身赡养老人的问题。再次,当代年轻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所受传统美德教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减弱,敬老、尚老观念日益淡薄,缺乏对老人发自内心的关怀。

造成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从经济方面来看,当今我国农村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滞后,为谋取生计,维持家庭生活,大量农村劳动力不得不涌向城市,离开家乡,离开孩子,进城打工谋取生活费及孩子的教育费等;从人文社会的角度进行审视,虽父母离乡孩子留守在前,但亲人、学校、组织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疏于照顾,缺乏关注,同样是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出现偏差不可小觑的原因之一。但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健康快乐成长的原因绝不仅限于此。

在一次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极具哲理,“当你的父母逐渐老去的时候,不要怨恨他们的一无所有,因为父母们所有的成就就是有了我们,我们未来所有的成就就是父母们有了我们。”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我们就是他们最大的骄傲,人生当中最大的一笔财富;而我们有能力让我们的父母安享晚年,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尊严就是我们人生中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它将比任何事情都证明我们的能力。

三、全面出击,努力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创建美好未来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虽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但是归根究底,他们缺失的是共同的一代人。两个群体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单凭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公民自身、国家、社会从方方面面做出努力与改变。

就老人自身而言,他们迫在眉睫的是需要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建立新型家庭观念,做好子女“离巢”的心里准备。并发展兴趣爱好,建立宽广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就为人子女而言,理应坚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用心去体贴父母,倘若真的无法在老人身边加以陪伴,那么更应注重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政府部门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顺应时代,调整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出台,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供给,发展养老事业,建立国家福利制度,实实在在地从细节出发,减少老人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其他社会各界应当主动开展爱老敬老活动,以尊老敬老为己任,回报辛苦的国家建设者,回报社会。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疏漏、关爱上的缺乏以及心灵上的荒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父母毕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仍旧高度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同时,应以政府为主导,带领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方便留守儿童住校。另一方面,政府应尽量减少政策O篱,适当调整人口管理制度,解决打工子弟入学问题,并且分担教育成本,取消借读费和择校费等一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收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机制体制方面取消留守儿童留在父母身边、接受良好教育所面临的鸿沟。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尽力消除社会偏见与歧视,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成长环境,这将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措施不仅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负责,更是对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付出辛劳的的父亲母亲们最好的回报。

无论是空巢老人还是留守儿童,直击他们所面临问题的本质,直接原因都是由于他们缺少本应陪在自己身边的那个群体――这个社会中的中年人,这个社会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这种联系看似有趣的巧合,实则却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机制体制建设相对滞后,以及有关户籍、升学等不合理的配套政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何使上孝父母、下养子女、挣钱养家三全其美,是值得整个社会认真深入思考的,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必须面对的课题,是在我国走向全面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难题。这是对人心灵与精神的关怀,更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不仅要在物质方面尽可能地给予帮助,更需要从心底出发,将温暖与关爱努力传递。关爱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不仅需要我们勇于面对,更需要我们敢于承担。

参考文献:

篇3

的关键词:城市化、空巢老人、成都、养老体系。

《老有所养》“2011年

成都市统计局大学出版的《成都市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成都常住人口已达到1404.7万,在中国城市人口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重庆。从人口分布来看,成都市65.51%的常住人口居住在城镇,武侯、青羊、锦江、金牛和第五高科技区的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10000人,城市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高出约318.5%,9万人,人口高度城市化。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136.4万人,占总人口的9.71%,比全国8.87%的平均水平高0.84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中,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更为严峻。

2014年3月,国务院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新型城市化已成为中国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早期的基础上成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和方法被称为“成都模式”,成为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研究对象。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结合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实践成都市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巢老人养老体系建设十分必要。自2003年成都市实施“城乡统筹”战略以来,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人口城市化速度显著加快。以十年为对比分析阶段,1993年至2003年,城市人口年增长率约为0.6%,而2003年至2013年,城市人口年增长率上升至2.5%[1]。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展目标》一章中描述了“城镇化率的常住人口达到60%左右,城镇化率的户籍人口达到45%”。成都市早在2011年就达到了国家《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要求。在城市集群发展和人口迁移聚集的过程中,

的城市老年人口明显呈现出“空巢”(Empty和Nest)的现象,即子女与家庭分离、老年人单独生活或与配偶同住。根据中国的国情,

的《空巢老人》在社会学和俄语意义上一般指65岁以上不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空巢老人和空巢家庭现象越来越突出。2004年,中国的空巢老人家庭占老年居住家庭的25.8%,而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空巢老人家庭占30%以上[2]。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大学提供的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市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到33%左右。根据2013年的报告根据成都市老龄委的数据,成都市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3个百分点,赡养系数为17.2%。

比“空巢”家庭更突出的问题是,在成都市有大量空巢老人。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单身老人户数为24.7%,8万户,占空巢户数的57.9%。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劳动力和学龄人口转移到向城镇,而老年人留在农村的现象也反映在空巢老人问题上。截至2010年,成都市有188000名农村老年人独居,20多万对夫妇住在空巢中,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

的空巢老人的出现和增加是人口城市化后现实条件的影响所必然的,如人均居住面积的减少、家庭规模的缩小、人口代际更替的减缓等。从统计数据和相关分析结果来看,成都市空巢老人和空巢家庭有四个特点:总量大、比例高、一人家庭多、农村空巢情况严重,相当于成都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

。社会学家指出,中国的养老金模式是“F1F2F3Fn(f代表代、育、养)”。他认为孩子们有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来支持他们的父母。与传统的家庭模式相比,空巢家庭在养老、照护等方面的功能严重弱化,尤其是一人空巢家庭。因此,更多的护理责任和压力转移到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

在物质生活的养老保障方面,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不同于子女同生活、日常生活、日常护理和帮助相对匮乏。家务劳动、生活资料的采购和家庭维护给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一些空巢老人还存在生活环境差、收入不稳定、子女无法及时获得赡养费等问题。为了确保和稳定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帮助,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儿童需要共同努力。如果

说物质支持仍然可以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来改善老年人的护理经验,那么精神支持就更难了。穆光宗先生是一位人口学家,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老年人的精神支持问题。他认为《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包括三个维度,即自尊、期望和亲情的需要,相应的“满足”是对人格的尊重、成就的平和和和情感的慰藉,空巢老人在精神需求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期望和家庭需求方面。由于他们与孩子的生活隔绝和分离,他们在实现心灵平静和情感舒适方面尤其缺乏支持。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没有做到精神支持服务与物质支持并重。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急需关怀。

对空巢老人养老体系的构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提供养老服务,以及对这一特殊老年群体的养老援助,将是“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社会治理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

根据成都市政府制定的《成都市城乡养老发展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期,成都市需要形成“9073”养老模式。90%的老年人在家中通过自助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和社区服务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提供的各种专业服务实现社区护理和养老。3%的老年人居住在养老机构集中养老。根据这一计划和设计,成都市大约97%的老年人将通过家庭和社区养老度过晚年。

的空巢老人从家庭获得的养老服务相对有限,受现实因素制约,难以改善。因此,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应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加强社会保障来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还强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的理念,提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空巢老人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

应从成都市市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从三个方面加强成都市空巢老人养老体系的建设。

(一)统筹城乡,促进空巢老人养老体系的平等发展

根据2013年的数据,基本养老保险有1320500名退休人员参加城镇企业员工,954400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覆盖超过80%的60岁以上人口。在经济收入方面,由于国家政策和居民自身工作的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实际经济困难的农村空巢老人,应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调整,并给予额外补贴,确保其基本生活。

到2013年底,成都市已建成207家社区微型养老机构,每家有10张床位,共有2070张床位,其中156家社区养老中心位于中心城区,占所有社区养老机构的75%。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尤其需要机构养老。这种城乡养老基础设施的明显差异,显然不利于平等和公平全面为空巢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针对成都市众多空巢老人的特点,农村比例高于城镇,加强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II)的目标是确保空巢老人护理系统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

通过对青羊区成都市400个老年家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然后对25个家庭进行家庭访谈,获得了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第一手数据。在养老模式认知方面,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社区养老非常适合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但同时,超过75%的受访者表示,社区养老服务最重要的是提供紧急联系,而不是为养老金提供集中生活。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需要心理咨询服务,并认为这比家务和其他社区志愿者服务更重要。与传统的老年人口相比,

的空巢老人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他们不与子女同住,紧急联络对空巢老人来说尤为重要。在大力推动社区养老大学的工作时,成都市应该确保每个空巢老人都有来自社区或社会组织的紧急联系人。

的心理健康建设是空巢老人精神支持服务的重中之重。成都市各区县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或聘请专业人员,或引进社会组织,定期为空巢老人提供心理咨询、情感慰藉和文化娱乐服务。

和其他相关养老服务,如家政服务、健康检查服务和集中生活养老服务,可根据空巢老人的需求和总体情况评估,有区别、有针对性地提供,从而保护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权益,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提高空巢老人养老体系的效率。

(III)对与研究相比,提高空巢老人护理体系的建设水平

的国内人口和社会学界在空巢老人研究方面拥有十多年的经验和相关成果,在国际上,除了学术研究,有几十年的有效实践经验。中国的台湾、美国、北欧等国家和地区在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特别是一些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典型城镇,如上海、杭州苏锡常城市群和江苏[5],在老年人口分类护理方面也比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有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成都市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特点,选择离城市最近的城市或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指导成都市空巢老人照顾体系的建设。

也是城乡一体化的缩影,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的缩影。这是成都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力措施。

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领导者,成都市应加快空巢老人养老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人口城镇化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

[1]陈国先成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EB/OL]。四川,经济信息网,2014年9月2日,www.sc.cei.gov.cn/dir1009/199345.htm

[2]许传新。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08年(2)。

[3]黄耀明。空巢老人的心理护理:国内外文化比较[J]。中国老年学,2012(2)。

篇4

这些年来,殷志斌与珠山区众多青年爱心志愿者一起。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而他“瞄准”的服务对象,正是一群没有回报能力而又亟需社会关爱的人——空巢老人。连续多年,他与珠山区社区服务中心一起策划并付诸实施了一项品牌公益活动——“暖冬公益大行动”,让全区数百位空巢老人切身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此举不仅为景德镇市精神文明建设添加了亮点,也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和谐与安宁。

殷志斌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只希望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努力,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加入到关爱空巢老人的爱心团队中,用爱心传递温暖。”

爱心接力数年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人员,虽然平时很忙,但再忙再累,殷志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份——珠山区社区服务中心的青年爱心志愿者。由于工作的原因,殷志斌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这里面除了家境贫寒的孩子、被疾病拖累的重症患者外,最多的就是常年独守空房的空巢老人。他们寂寞的身影和渴望关爱的目光。总会印在他的心里,让他久久难以平静。

拿出自己的工资为贫困孩子捐款、购买学习用品,出钱为需要援助的人解决实际问题,是殷志斌生活中经常做的“必修课”。而这些,他都没有告诉家人和朋友。他知道,自己的微薄之力毕竟很有限,不值得做任何宣传。

如果把殷志斌平时的乐善好施比作是一种量变,那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珠山区社区服务中心联合搞的一次“关爱老人”公益活动,则成为他踏上公益之路的质变标志。他知道,“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成为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次活动过后,他深受触动,为社会上众多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感到异常揪心。在他的倡导和争取下,他所在的瓷都晚报社和珠山区社区服务中心一道策划举办了景德镇首次“暖冬公益大行动”。活动不仅让一批空巢老人得到了实惠和温暖,还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一些爱心市民和读者纷纷加入其中。这让殷志斌深受鼓舞,他决心要把暖冬行动一直做下去。

每年的暖冬公益行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从最初援助名单的确定,到动员爱心商家参与,再到援助活动场地布置……他总是那个默默忙碌的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至今,这项公益活动总计为空巢老人筹集捐款32万元,1000多人次空巢老人从中受益,参与的青年爱心志愿者和商家代表更是一年比一年多。

在此过程中,殷志斌与志愿者们一起坚持爱心接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抽空去看望空巢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陪老人聊天,听老人倾诉,帮老人收拾房间,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老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人间温暖。

爱心感染身边人

“我家漏水漏得厉害,再不解决就要发大水了,快来帮帮我吧!”一次,接到家住周路口街道赛跑坦社区圆栅门27号陈克刚老人的求助电话后,殷志斌二话不说,立刻赶到现场核实情况,随后及时与社区负责人取得联系。在他的协调下,有关部门为陈克刚老人修缮了房屋,陈克刚老人的家至今也未发生漏水现象。为此,殷志斌每次打电话给陈克刚老人询问近况时,老人总不忘对他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还有一次,社区一位空巢老人——70多岁的老奶奶过生日,为了让老人不孤单,把生日过得和其他老人一样喜庆热闹,殷志斌立刻组织10余名青年爱心志愿者一起买来了生日蛋糕和水果送到老人手中,并为老人表演节目。当志愿者们一起为老奶奶唱起生日歌时,这位七旬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连声感谢殷志斌及爱心人士的探望和关心。

殷志斌还经常组织身边的好友利用既有的人脉资源,为老人筹集过年物资,温暖过冬。他还在QQ群里聊助老话题,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他甚至和珠山区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起走上街头,做“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的问卷调查,并独自一人加班加点统计、分析问卷,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更多关爱老人的方法和建议。

一桩桩、一件件平凡的小事,看起来并不轰轰烈烈,然而却浸透着参与者浓浓的情感。在殷志斌看来,“爱心不分大小,只要参与就是一种快乐!”

爱心永不放弃

每当过年时,歌曲《常回家看看》总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不少人还为之潸然泪下,因为它唱出了天下所有父母的期盼。

然而,对那些常年独守在家中、总是与孤独和寂寞相伴的空巢老人来说,子女回家成了他们心中遥不可及的梦。他们或无儿无女,或子女不孝,或子女因故不能回家。每到万家团聚时,相比其他家庭,他们的“空巢”显得越发冷清。因此,来自社会的关爱就成为他们生命旅程中渴望的温情。殷志斌与爱心志愿者又将倡议与践行“陪伴空巢老人过团圆年”“接空巢老人回自己家过年”的活动。

篇5

关键词 空巢老人 身心健康 护理需求 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55-03

Health problem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for the urban empty-nesters

LIU Yuan

(Tian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 China)

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将进入老年期,空巢家庭将成为中国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0%[1]。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空巢老人是生活在空巢家庭内60岁及以上的老人,包括相对空巢老人(和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同住)、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或国内另一城市的)和无子女老人(没有生养子女或子女已故的)[2]。了解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开展相应的护理,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非常有益。现将有关城市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及社区护理综述如下。

1 城市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

1.1 心理健康问题

1.1.1 心理压力因子

包括健康压力、经济压力、情感交流方面的压力、担心子女压力、生活服务压力、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造成的压力。张骑等[3]认为:对空巢老人身体健康构成显著影响的心理压力是身体健康压力、生活服务压力、担心子女压力。

1.1.2 空巢综合征

子女纷纷离开后,面对空荡荡的房子,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危机,多发生于子女离开家庭后独自生活的老年人[3]。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慰藉,空巢带来的寂寞孤独和无助吞噬他们的心灵。老年人缺乏爱,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

1.1.3 焦虑抑郁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和抑郁,而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焦虑[4]。老年人的焦虑往往发展为抑郁或两者混合状态,从而进一步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5]。

1.1.4 孤独

长期空巢老人缺乏心理依赖及对子女的依恋,感到孤独寂寞,产生被遗忘的感觉,独居的老年人比有老伴的老年人体会的孤独感更深。近87%的老人觉得寂寞,这一负面情绪极大影响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1.1.5 以自我为中心

在空巢老人长期生活阅历中,形成一定的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性,很难改变。在处理事情时,坚持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刻板固执,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

1.2 身体健康问题

1.2.1 慢性病患病率增高

空巢老人面临的严峻的问题是急慢性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空巢老人慢性病发病率高,患病率前五位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6],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空巢老人占61.5%[7]。老年人往往有多种不适症状同时存在,给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

1.2.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躯体功能下降,势必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老年人与子女联系方式也影响家庭功能。

1.2.3 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与社会接触减少,生活的重心由社会转向家庭。老年人适应性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一社会情境中,有的适应较好,有的适应较差。由于空巢老人的特殊性,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会更差。

2 空巢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

从低龄老人到高龄老人,从夫妻空巢到独居,从身体健康到体弱多病,空巢老人对照顾的需求越来越多,对需求的专业化也越来越高。赵丽蓉等[8]对成都市5个社区的572例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与子女分开住的老年人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十分强烈,分别为59.3%和61.1%。祝雪花等[9]对温州市585名60岁以上空巢老人调查显示,81.7%的空巢老人有慢性病,其中高血压病居首位。空巢老人社区护理需求高,其中以基础护理需求(测量体温、血压、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最为迫切。代爱英等[10]对北京某社区418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对社区护理项目需求集中在健康知识咨询、健康讲座等健康教育类的护理服务上。目前我国城市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然而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中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而护理服务满足率仅有8.3%。可见,我国急需大力发展空巢老人社区服务,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

3 国内外空巢老人的社区支持

发达国家的空巢老人同样面临亲属支持的缺失,但政府及社区提供的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完整周到,有多种关爱政策支持,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休闲娱乐等遍布各个社区[11]。而国内近几年,才将空巢老人的关爱提上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生活、心理、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各类服务。各街道设立卫生服务中心,每2~3个居委或1.5~2万人设立一个卫生服务站点,居民步行15 min就能到达,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社区老年人就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社区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工作繁重,为空巢老人的服务还很有限。

4 社区护理对策

4.1 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开展家庭访视

社区医务工作者根据社区老人卫生保健需求,定期上门访视,帮助老人测量体温、血压、血糖等,满足老人基础医疗护理需求。并结合家庭或个人的心理,教育、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给予重点的关心。持续的家庭访视能有效控制空巢老人慢性病的客观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12]。上海市开展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与有健康需求的家庭签订医疗服务契约,有健康需求时打电话,医务人员能提供可及的健康咨询服务或医疗保健服务。

4.2 加强与社区支持系统的联系,满足老人需求

社区护士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社区内的现有资源,积极利用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满足空巢老人的身心需求。目前,上海市为多数有需求的空巢老人家庭免费安装了“安康通”呼叫系统。街道提供社区爱心食堂和送餐服务,解决老人吃饭问题。政府在老人医疗保健服务上也有许多优惠政策,社区服务中心设在家门口,老人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如银发行动,完善跌倒意外伤害的卫生保障补偿机制。政府出资、街道举办和管理的老人日托所、为老服务社,解决老人的日常生活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护理院建立长期医疗保障合作协议,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3 注重心理护理

子女经常探望,电话问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利用上门保健,了解老人心理状况,加强心理疏导,让老人提前做好子女离家的心理准备,安排好生活,逐渐接受空巢的事实。加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自信,使身心朝有益健康的方向发展。

4.4 鼓励体育锻炼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鼓励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李玉华[13]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保持和提高认知功能,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消除疲劳,协调人际关系,治疗心理疾病。

4.5 提高空巢老人伤害防护能力

为老人创造安全舒适明亮整洁的环境,清除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席淑华等[14]认为,家庭环境及周围居住环境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但有78.4%的老人安全意识不强。研究发现,入户进行环境干预可降低了老人跌倒的发生率[15]。运用图文并茂的伤害健康教育手段可明显提高高龄独居老人的伤害认知水平,改善了老人伤害的态度及错误行为,降低伤害的发生率[16]。

4.6 家庭支持和宠物伴侣

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表明,婚姻状态和家庭支持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丧偶的空巢老人应鼓励发展夕阳情。老龄问题专家认为,老年人再婚,是社会的进步,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减轻子女的压力,只要处理得当,老年人的生活更幸福、美满[17]。

宠物进入老人生活,给老人带来无穷乐趣,动物伴侣和年迈的老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非常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抚摸宠物可以降低血压,有助于慢性病的治疗和残疾的康复,大大节省医疗支出[18]。

4.7 加强慢性病管理

定期开展慢性病的保健知识讲座和健康知识咨询,增强空巢老人自我保健意识,对影响疾病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19]。上海推出了社区家庭医生制,五年后每家都有“家庭医生”,将大大提高空巢老人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叶, 崔爽, 王宁辰, 等. 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24): 2871-2875.

[2] 田君叶, 刘均娥, 岳鹏. 北京市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其需求[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2): 1718-1721.

[3] 杨芳, 付伟, 刘晓红. 城市空巢老人负性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2, 27(1): 93-95.

[4] 杨秀婷, 王春昕, 王桂茹, 等. 我国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8): 2712-2713.

[5] Schoevers RA, Deeg DJ, van Tilburg W, et al. Depression an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Co-occurrence and longitudinal patterns in elderly patients[J].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5, 13(1): 31-39.

[6] 吕艳玲, 廉薇. 浅议空巢老人的护理[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 10(6): 111-112.

[7] 刘艳娜, 路丽娜. 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7): 3-5.

[8] 赵丽蓉, 李建. 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3, 30(6): 804-805.

[9] 祝雪花, 余昌妹, 姜文莉, 等. 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6, 21(8): 69-70.

[10] 代爱英, 顾湲, 曹杰. 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 3(5): 311.

[11] 黄耀明. 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国内外文化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2): 616-618.

[12] 刘淼, 王爱红. 老年空巢综合征的社区护理[J].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6, 20(10): 2811-2812.

[13] 李玉华. 体育锻炼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 浙江体育科学, 2009, 31(3): 120-122.

[14] 席淑华, 马静, 卢根娣. 知信行理论干预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的效果[J]. 上海护理, 2010, 10(3): 47-49.

[15] 夏庆华, 姜玉. 老年人跌倒居家危险因素干预效果及需求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8): 607-608, 611.

[16] 李春燕, 吴玲玲. 社区空巢老人家庭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9): 26-29.

[17] 江南. 空巢老人的黄昏恋[J]. 现代养生, 2012, 13(5): 42-45.

[18] 李东远. 养宠物有益于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J]. 现代养生, 2010, 11(10): 33-34.

篇6

走访的村户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占全村人们的90%。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大,但甚至也有十岁左右小朋友独自一人居住在家中,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家有老人的一般是奶奶在家照顾孩子,爷爷到山上的家里做农活、忙家务。由于常年干较重的农活,农村许多的老人身体不好,治病也需要花很多钱,对于原本就贫穷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而少部分独自一人在家的孩子便是自己放学就赶回家做饭、洗衣服。与留守儿童交流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一样,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长期和父母分开都十分想念父母,特别是一些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孩子,见到父母的机会就更少。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的抱怨,到了一定年龄,加上亲人的引导,各个都变得很懂事,主动承担家里的负担,很理解父母的难处,他们都会试着去面对现状,去承受这一切。

而在空巢老人之中发现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没法和他们沟通,这些老人很少与人交流。他们有些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也有生活保障,但是内心却充斥着孤独寂寞。心情郁闷、沮丧、孤寂,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但是很大部分还是比较理解子女的处境。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性格、心理健康方面相较非留守儿童而言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习。在留守儿童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有的留守儿童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并且比较早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好,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而有的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散漫、厌学、逃学的症状,遇到难题不会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上进心缺乏。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上的辅导较城市少了很多。

2、性格。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对他们成长过程中问题的解答。在成长环境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所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可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问题与父母存在着空间和时间的代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使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让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控能力差、孤僻、叛逆、自卑、内向等性格趋向。

3、心理健康方面。父母与孩子之间较少的交流与沟通,让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表现出的焦虑,对家庭状况、父母安全等的担忧,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易导致自暴自弃、孤僻、悲观的不良心理的形成。

(二)在空巢老人问题方面则面临一下几个挑战:

1、生活保障。在农村的空巢老人经济问题、生活质量、生活空间都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

2、日常照料服务。农村的空巢老人并不能保证日常生活有很好的照料,通常还必须帮着子女照顾一群孩子,因此在日常照料方面同样面临考验。

3、精神慰藉。毫无疑问,子女是照顾空巢老人的第一责任人。而子女长期在外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在某些方面就会让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在心理方面尤为空虚,精神慰藉得不到保障。

五、原因分析及建议对策

1、留守儿童

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父母与子女缺乏起码的交流和沟通,监护人管理能力的限制等方面。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浮出很多问题和不良现象,但是仍有许多留守儿童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不但在学习中有着优良的成绩,在家庭中也能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们也是非常优秀的。

2、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离开家庭,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与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和学习,这是空巢家庭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造成空巢。三是子女不孝,对老人不闻不问。

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上,虽然原因出现了多样性,但主要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由于生活等各种原因让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学习,而打工又占了绝大多数,从而使他们无法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无法给予他们亲情和家庭的关爱,无法照顾孩子和老人,无法给予精神的慰藉。

根据以上原因的分析,作出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法律、法规方面予以保障。特别是乡、村(社区)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问题列入重要的工作事项。大力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2、社会各界人士应给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以更多的关爱。我国历来就有敬老、爱老和养老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大力号召、动员社会各界多关心,多理解老年人,积极营造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留守儿童方面,积极争取希望工程、各类基金会及企业捐赠资金,发动地方政府、企业家、民间组织协助募集资金,要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关心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3、发展县域经济,将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如果农民工能留在家乡就业,那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就会减轻很多,子女就会有时间来照顾孩子和老人,无论是在经济、家庭生活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学习教育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4、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层次,激发其创新精神,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实现结对帮扶的良好机制。

六、总结:

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此次的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暑假生活而且增加了我的社会实践经验,总的来说是受益匪浅。和这么多优秀的队员们一起努力,苦也变成了甜!“青春三下乡”,我们用青春承担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展示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风貌以及展现了我们是有责任感的一代!

篇7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政府养老;家庭养老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及形成的原因

1.1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第一,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动,使得空巢老人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年幼的孙辈,加重了空巢老人的经济负担。第二,子女不在身边劳务量加重,大多数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本来就堪忧,繁重劳动对老人们身体健康损害严重还增添了许多的心理负担。第三,儿女不在身边长期在外边打工,加上年龄上的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使得子女人生观、价值观念与老人们落后保守的观念产生冲突。

1.2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形成的原因

我国空巢老人增加是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前进的结果,其中主要原因有:

第一,城市化进程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大,于是留在农村的就只剩下空巢老人、妇女儿童、鳏寡孤独者。第二,计划生育政策和老龄化问题叠加。1980年到1990年我国的生育率基本就维持在2.46%,这种生育率的突然下降,导致出生的人口陡降,所以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就不断的上升。第三,传统养老观念与现在养老观念的冲突。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2.1小店区刘家堡乡空巢老人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经济状况欠佳

接受访问的空巢老人中,只有较少的子女为老人上缴生活费,只有老人生病的时候才拿点医药费,或者是过春节和生日,部分老人表示会收到一些红包,不过数量并不多。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年轻人把老年人当成是一种负担,经济上不支持,造成老人老无所养。调查中,以低保和政府资助为主要生活来源又少之又少,这表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还有待完善。

2.1.2缺乏精神慰籍

在大多数类似于刘家堡乡的地区,年壮的子女为了走出贫困,不得不离开父母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完全就成为了没有人关心照顾的空巢老人。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应该是子女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

2.1.3缺乏卫生设备

农村空巢老人经常需要做很多的家务和农活,积劳成病,大多数的空巢老人身体都是亚健康状况。出现重大疾病的几率很高。而他们大多数在医疗方面的常识比较低,有的观念古老的空巢老人还相信菩萨保佑或者封建迷信的土办法来治疗疾病。

三、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对策

3.1强化政府责任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任重而道远,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覆盖范围广、制度合理完善的养老制度,为以后各项政策的落实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制定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实现公平的目标。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和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在完善城乡养老制度上,强化农村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可行性。

3.2提高家庭养老能力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由于养老金的支付需要一定时期的积累,在一定时期内,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生活照料又或精神慰籍,家庭都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也符合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况,发扬孝文化,改变空巢老人和儿女养老意识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建立完善空巢老人养老相关的基础设施,如下棋、打牌、健身娱乐等;对丧偶的空巢老人可以鼓励再婚,社会舆论也不要给再婚的空巢老人压力。

3.3完善农村社会救助

第一,扩大低保的覆盖面,使社会救助帮助到社会中底层的弱势群体。第二,加强法制建设,使公民基本得到法律规定的物质保障权利,让社会救助进入一种有法可依的有序状态。第三,加强在教育、医疗、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帮助,规范城乡救助体系,从根本上帮助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的生活需要。

篇8

关键词:纪录片;历程;感悟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86-04

纪录片的定义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根据纪录片的这种理念,为了真实地再现老人与孩子的场景,明确地表达影片中的思想感情,《角落》采取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拍摄方式,使每个镜头都能展现在观众面前,与观众产生共鸣。

一、纪录片制作过程及构思

(一)主题确定

相对于故事片、艺术片、科学片等而言,纪录片以记录真实为目的。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其中一个弊端就是农村中大量青壮年为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前往大中城市务工,留下年迈的老人独守空房。这些留守在家中的老人,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精神情感得不到满足,笔者来自农村,对此深有感触,借拍摄农村的空巢老人,希望呼吁大家意识到农村空巢老人的不容易,并关爱他们。

(二)前期准备

在主题确定以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空巢老人现象。由于社会对空巢老人的积极关注,摄制组亲历四川省南充市并对其附近的几个乡镇进行了访问调查,其中包括嘉陵区的龙泉镇、西充县的车龙乡和祥龙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南充市农村的空巢老人现象特别严重,并且老人的年龄还普遍偏大。最终确定将此次拍摄地点选择在嘉陵区龙泉镇,龙泉镇是嘉陵区边界的一个小镇,紧挨西充县。

(三)拍摄过程

从2011年9月初开始准备到2012年10月初拍摄完成,前后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摄制组不间断地对老人进行拍摄,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

村里的爷爷奶奶都很热情好客,或许是由于太寂寞了吧,老人们对摄像人员的到来表现得很高兴,不停地讲他们的生活琐事。当得知到来的目的时,他们很感谢,感谢还有人记得他们这些老人。最后,选定了村里的何爷爷和何奶奶为拍摄对象,并暂时住在了他们家。妞妞一直住在何爷爷何奶奶家,她告诉我们爷爷奶奶都对她很好,她也很爱爷爷奶奶,这次听说要拍关注老人的片子,爷爷奶奶都很激动。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三个子女常年在外,只有每逢春节的时候才会回来呆四五天,平时家里只有两个老人,很孤独。

爷爷奶奶的生活很简单,一日又一日地重复着。由于他们年纪都比较大了,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农活,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就和村里的老人唠唠家常。对于这种情况,摄制组担心这样拍出来的片子过于平淡,不能打动人。对于这个问题组员绞尽脑汁,最终决定还是先拍着,但同时也在不断挖掘应该怎么拍摄才能打动观众。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拍摄团队跟随村里的老人,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并进行拍摄。在与老人接触的同时,发现村里还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大都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这个现象在农村十分普遍,特别对于90后,许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留着孩子与老人在家。当时就讨论要不要也关注留守儿童。经过多次讨论,决定直接让妞妞进入我们的片子,原因有三:一,妞妞本身就是一个留守孩子,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一直跟着爸爸,但由于她要读书,爸爸便出去打工了,留她一个人在家;何奶奶一直都很疼爱妞妞,她爸爸出去后就一直让妞妞呆在他们家,帮忙照顾着妞妞;二,妞妞为本组成员知道我们想表达什么,更容易拍摄,更能表现主题;三,妞妞对村里的一切都很熟悉,方便拍摄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观现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有空巢老人的家庭许多也伴随着有留守儿童。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的时候常常把孩子留在家中由老人带着。起初打算把留守儿童的问题一并考虑进去。但如何把这两个问题融入到一起并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这又是所面临的一个问题。纪录片似乎不是只有记录而已,它还需要有一定的线索,通过线索去引导大家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最后,决定以妞妞的视角来讲述农村老人,这样既能表现空巢老人,又能表现留守儿童。到2012年5月我们的片子已大体定型。

到了10月份的时候摄制组再次来到龙泉镇进行最后的补拍并着重采访拍摄一些村里的老人。对村里一位老人的印象格外深,她总是一个人,从来没见着她的什么亲戚。每次来到村里,她表现得很兴奋,一刻不停地拉着我们讲话。听村里别的老人说她老伴早在15年前就去世了,几个儿子都在外面成家工作,很少回家。孩子们都叫她“祖祖”。她今年86岁了,别的都还好就是眼睛不怎么看得见。每次摄像人员来的时候她都给拿点小菜来吃,她总说农村这个不值钱,你们每次来都和我这老太太聊天我高兴,你们来了也没什么好吃的给你们,就只有地里的一些小菜,还怕你们嫌弃。祖祖对我们很好,有时我们回去也会给她带点吃的,她每次都很感动。据妞妞说祖祖一个人生活挺可怜的,她每次回家都会去看看祖祖,陪她聊会天。对于祖祖的这些经历,摄制组感触很深,经过一番探讨后,决定将祖祖也加入到片子中去,相信对观众的震撼更大,最后确定了《角落》最终出版。

(四)作品名称确定

由于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断完善与逐渐成形,本作品的名称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空巢老人

最初确定的主题对象为农村的空巢老人,那个时候只是拍摄了一些何爷爷何奶奶的生活场景,粗略地剪辑出来一个9分钟左右的小片子,其内容和主题表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2.多点温暖,少点孤独

在后续拍摄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中,发现到了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个现象就是,有一次恰逢赶集,摄制组来到街上打算坐车回城,等车的时候随便拍摄了一些街道的场景,透过镜头看着街道上尽是老人和小孩,那个时候摄像人员的内心深深地震撼了。虽前几个月一直在拍摄老人,对这个现象也查阅和关注了许多资料信息,但真正对心的震撼却是在这一次。用镜头看着这个世界和用眼睛看着这个世界是有很大差别的,顿时理解到了传媒人员的那种不懈奋斗的动力与思想,深刻理解到每一个行业都有其伟大所在。“多点温暖,少点孤独”也不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而蕴含了我们的深深期盼,真心地希望社会能给予莫大的重视。

3.角落。角落在这一语双关。首先,角落就其字面意思为偏远的地方,本片的拍摄地点为农村的偏远地区,对城市而言它只是一个角落。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前往大中城市务工,将老人和小孩留在家中,遗忘在角落。角落较前几个名称更具深意,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反思。

二、利用题材决定镜头的指向

题材的最终确定决定着纪录片镜头的指向。虽然纪录片《角落》是从留守孩子的视角来讲述空巢老人的生活,但影片最终反应的重点还是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所以它最终的指向还是空巢老人生活,即以空巢老人生活为主要题材。

在选好题材之后,就决定了我们的镜头应该指向那些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他们具有的特点是:儿女常年在外,老人独守空巢。

《角落》就是以一个留守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两家农村空巢老人真实生活的纪录片。据目前研究表明,农村中大量青壮年陆续进入城市务工,使得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现象十分普遍。

“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作为传媒人员的我们,更是有义务与责任宣扬“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的文化精神,呼吁社会各界人士走进老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在他们的儿女常年不在家的情况下,感受社会更多的关爱与温情,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为获取农村空巢老人们原生态式的生活,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农村里普通的老人,捕捉社会变化带给他们的情感、心理变化[2],并决定通过对何爷爷、何奶奶和祖祖的真实生活进行镜头式的描述,来记录这个现象。

三、以纪录片的真记录他们的苦与乐

角落中老人的感情需要真实的表达,而新时期关于纪录片创作本质属性的阐释和界定里,其中一条是:围绕着以真实性为基础论断的不断补充和延伸。它强调纪录片真的本性,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就需要谨遵这个原则,将老人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感慨以及对儿女期盼的感情,从镜头中流露出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拍摄的时候,从形式层面上进行突破,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采用跟拍手法保持时空的完整性

在长镜头中,保持时空完整性的最理想的拍摄手法就是跟拍。跟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广义的跟拍,即全程跟踪拍摄;第二种是狭义的跟拍,即对一次事件或对一个人物的行为动作进行的跟踪拍摄[3]。根据《角落》的主题而定,最终选择了狭义的跟拍,对两家空巢老人的不同生活方式进行了跟拍,记录下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二)利用同期声保证环境效果的真实性

记录片不仅要展示真实的画面,还要实现环境效果的真实。为了保证环境效果的真实,同期声是必须进入的。影片中,需要对祖祖进行单独的人物刻画,祖祖一切的活动,包括讲话声、扫地声、煮饭声、谈话声等等,都如实得记录了下来。比如当祖祖谈到自己的身世的时候,话语的阻梗,眼眶的湿润以及环境中鸡的晨鸣,几种声音交织出现,能够从平凡的视角里渗透出老人对儿女的无私关爱。影片中的两家老人是千千万万个空巢老人的代表,他们对家人团圆的那一种急切的期盼心理,是任何艺术都无法进行修饰的,在影片里,唯有用同期声,来记录那些声音,这样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也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三)捕捉细节增强纪录片的生动性

任何生活过程都是细节的积累和叠加,好多纪录片的感人之处往往是一些生动的细节镜头。在《角落》中,关于细节的描写很多,如爷爷奶奶吃饭时瞭望远方的细节,爷爷目送奶奶的细节,祖祖拜祭神灵的细节,祖祖大冷天洗红薯的细节等等。如果失去了这些细节,那么这个片子也只是老人们一张张年迈的面孔,只是筋骨,而没有血肉。

四、借助艺术手法深化主题

借助艺术手法深化主题,这主要是在对影片进行后期剪辑的时候运用。在对实际拍摄获得的大量素材进行筛选后,就要根据《角落》剧本,对影片整体进行剪辑。在剪辑的过程中,由于原素材多且杂,剪辑人员遇到许多的困难,经过多次补拍与改动,主要利用蒙太奇剪辑手法,从强化同期声,注重捕捉细节,运用多镜头语言等方面来进行剪辑。

(一)剪辑技巧的运用

首先,在剪辑的过程中,蒙太奇是主要的剪辑技巧。蒙太奇是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由于我们的拍摄方式主要是跟踪拍摄,镜头内容具有不确定性,而为了捕捉老人生活中最感人的画面,特别是老人们在做一些事情的细节,从细节方面展现本片的主题情感,并透露出老人们自身的脆弱,《角落》最终的目的也是以此来使观众的感情与影片的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呼吁的效果。所以,在长时间的跟踪拍摄过程中,获得了相当多的素材,素材合计的时间长达1000分钟,时间跨越度也很大。在这样多的素材里,根据剧本的需要,剪辑组对素材进行整理、筛选,有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剪辑。这样,根据蒙太奇原理进行剪辑就相当有必要了。

其次,长镜头的保留,保证多运用镜头语言。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来描绘被拍摄对象在特定环境以及状态下的处境和情绪,则能很好地表现这个人物的内心活动[4]。如在拍摄《角落》时,祖祖一边剥花生,一边与邻居家摆谈,当说起各家儿女在外工作的时候,手不禁颤抖了一下,摄像师抓拍到了这一幕,镜头很快摇到了祖祖的面部表情,给她一个特写,捕捉到了她面部复杂的表情。这种表情是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的,而这个镜头在片子中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素材的选取

素材的选择可以增加故事的完整性与生动性,深化主题。影片画面与背景音乐的选择尤为重要。首先,选择的声画必须要有代表性,与影片主题思想相符;其次要有感染力;第三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第一,以真实画面展现真实情感。《角落》展现给大家的主要是爷爷奶奶和祖祖两家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农村空巢老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经济条件如何?他们对儿女们的期盼又是怎样的?本片通过对何爷爷和张奶奶以及祖祖三位老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拍摄,最终以老人们日常生活的画面加同期声以及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展现老人们生活的现状。比如说,他们生活是孤单的,首先,因为何爷爷说过,家里面如果没有客人,客厅的电视是很少被打开的;

祖祖观看的电视也已被她播放了无数次。其次,他们心中装满了对儿女的期盼,虽然他们嘴上不说,但从祖祖期盼电话的表情、爷爷奶奶的远望等镜头画面,无不将他们内心的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以声音渲染主题思想。《角落》要表达的主要人物是被社会遗忘在角落里的老人,他们生活简单,心灵孤单,他们需要更多人给予关爱,因此,最终决定以忧伤的情感基调贯穿了整部影片,基于此,影片选择了《神秘园之歌》作为背景音乐。根据《角落》的主题,影片以筷子兄弟的《父亲》作为片尾曲。事实证明,影片在音乐的选择上是非常成功的,对于主题的深化起到了点睛的作用[5]。

五、结 语

在如今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纪录片也在不断进步,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由于纪录片纪实的本性,直接客观地反映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以镜头的形式,记录并再现了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人们通过纪录镜头窥探这个世界的真实所在,引发大家对记录事件的共鸣,对现实的不断反思,对人生的深层追求。本次研究深入农村,实地与老人孩子近距离接触,充分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挖掘出老人心底最真实的感受——对儿女的牵挂。纪录片《角落》切实地反映出了四川省农村空巢老人的真实现状,希望大家观看此片后能感受到老人的内心情感,关爱角落里被遗忘的那些人。通过此次纪录片的拍摄,本人受益良多,但由于水平有限,多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 朱浅加.合理发挥主观精神让纪录片更具传播价值[J].媒体时代,2013(7).

[2] 张永罡.关于生活纪录片创作的几点体会[J].新闻知识,2012(10).

[3] 刘广宇.以真实的名义获取可能的真实:关于纪录片创作中几种拍摄方法的解析[J].新闻界,2007(3).

篇9

【关键词】成都;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一、引言

据统计,我国的老龄化加速发展从 2009 年开始,老年人口年均增加 800 万至 900万人,而到2020年将达到 2.48 亿。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老龄化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凸现。《老年法》中指出:“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成都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如何妥善解决因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关注。社区作为政府的基层部门,应该对辖区空巢老人进行直接的服务关怀。社区养老的概念是指将老人平时居住在家中,以家庭成员和自身的照顾为主,辅以社区养老服务。而社区养老对于空巢老人群体更为重要,由于平时没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更加需要社区担当为他们养老的重任,这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下的养老模式探索。

二、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果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成都将会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和家庭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和养老机构提供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我们了解到成都各社区为实现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采取了很多措施。金雁社区设立了成都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桂溪和平社区组织居民签订空巢帮扶协定。而少城社区为空巢家庭安装爱心一键通。成华区与家政公司合作成立了“成华区彩霞服务队”,帮助不愿意在养老院养老的空巢老人进行专业化的有偿家政服务,针对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服务队还会给予特别的关照和优惠。总体看来,成都对于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模式老存在不足

在养老服务机制上,往往是基层管理人员因为长期接触社区事务,对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有所重视,而上级政府部门对社区居家养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社区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靠社区人员自发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具有不稳定性,缺乏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另外,成都社区没有一个建立起一个分层管理制度,空巢老人在老人群体中常常被忽视。

在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配置方面, 参与空巢老人服务的人员大多是社区临时调配人员和志愿者,参与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建立空巢老人常态化的社区服务机制。

在资金来源方面,成都的大部分城市居委会用于社区养老活动的资金是没有专项经费的,需要街道自己筹集,辅以政府拨款,外加一些民间机构的不定期在物质上的帮助。

在法律权利保障方面,空巢老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立法还有待时日。由于一些老人的子女缺乏传统道德观念,一些社区没有形成一种敬老的社会风气,空巢老人的权益时常受到侵害。由于社区缺乏法律求助的渠道,大部分空巢老人选择默默忍受。

四、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议

(一)完善服务机制,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由于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一个家庭赡养四个老人和代际分居的情况普遍存在。而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府的只能提供有限服务。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该受到重视。结合政府的经济实力和空巢老人家庭状况,在社区形成一个基础养老服务机制,逐步形成居家养老为主,社区的养老服务为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应该无偿或者低价定期向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必要的家庭服务。对于身体不便和家庭贫困的空巢老人应该给予特别的关照。通过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机制实现社区养老功能。

(二)吸纳社区各方力量,打造多样化服务队伍

社区工作受到经费限制,应该鼓励家庭妇女和有意愿的空巢老人从事社区养老服务,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老有所为”。联系爱心企业开设专门的老年服务培训机构,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

另外,通过高校和民间志愿者的行动来倡议更多的人来关注空巢老人的问题,定期安排志愿者对老人进行上门志愿服务,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民政部门应该为志愿者、爱心企业和社区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于积极参与空巢老人爱心帮扶的企业和高校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空巢老人的社区服务中。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社区养老常态化机制

大力加强基层老龄工作,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保障空巢老人服务工作正常进行。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有限的,还需要发挥社会资金的力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让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空巢老人的行动中来,从而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全方位的养老资金供应体系,财政的持续支持是社区养老的常态化运行基础。

(四)建立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为空巢老人开辟维权通道

加强对社区管理者和“空巢老人”家庭成员的法律宣传,提高各方关于“空巢老人”法律权益的意识,加快相关立法的速度。社区可以结合高校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对空巢老人实施法律援助工作。定期组织高校志愿者在社区开展空巢老人法律援助活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会责任心具有良好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普.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山东经济大学,2010.

[2] 张瑞霞.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

篇10

王军霞,是一个传奇的名字。她是中国田径史乃至体育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世界体育赛场上,为国家挣得了很多世界级的荣誉。她成就了世青赛、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四项世界赛事的冠军大满贯,在长跑界的成就,堪称空前绝后,被誉为“东方神鹿”。至今,她仍然积极活跃在长跑界。每年领跑“乐跑赛”、马拉松赛等。并且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公益。

2019年11月,王军霞应 “暖心工程·千万老人防走失计划”公益项目发起人的邀请,作为爱心形象大使,参与了公益宣传短片的拍摄。

同时,感谢参与公益宣传短片拍摄的:著名演员吴樾、“暖心工程·千万老人防走失计划”项目创始人马宏升、民政部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专家(《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执笔人)熊晖教授、中国移动河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刘殿锋等人。

“暖心工程·千万老人防走失计划”公益项目,是2019年8月,为降低老人走失率、提高老人服务率,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主办、北京沃华一星科技有限公司发起、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特别支持、中国移动执行合作的公益项目。

该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向失智、失独、空巢、高龄等易走失老人,免费发放便携式一键呼定位呼叫器(“随身护卫-易健呼”)。并联合全国各地的民政、优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加强易走失老人的应急沟通和长效监护,真正达到让老人安心、家人放心、政府省心的社会效应。

83岁老人日常出门携带易健呼的情形

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预计将达到2.55亿人,而独居、空巢老人将达到1.18亿人左右。中国老人空巢率已经超过了5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70%。而2016年的《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资料显示,中国每年走失老人约50万人。高龄/空巢/独居/孤寡/留守/有记忆障碍的老人,易走失、易发生意外的风险非常非常高。甚至发生意外、去世,过很多天才被发现的这种悲剧现象也时有发生。

世界上最让人遗憾痛心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最等不得的事是尽孝!所以,子女们即便再忙,不能在老人身边尽孝,也一定要与老人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