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1 15:4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篇1

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这样一来,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抹杀了。

怎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呢?我认为,只有在学生有合作需要时,让学生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物体分类》时可以这样做的:教师提出要求:想一想,把你带来的物体分一分,你打算怎样分,为什么?教师刚说完,学生们马上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带来的东西太少了,根本不用分,也没有相同的物体。“要是几个同学一起分就好了。”一个学生提出来,其他学生也一起附和。教师同意了。于是坐在一起的几个同学马上围在一起,把各自带来的物体堆在一起,看着那么多的物体,他们高兴极了,积极发表意见,有的说,可以形状的不同来分;有的说,可以按颜色的不同来分;有的说可以按大小的不同来分;还有的说,可以按新旧不同来分;……。商量好了分的方法,学生们分工,立即动手。当教师再把要求重说一遍时,孩子们都兴奋的举起了小手。

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在组内交流中,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 

篇2

一、小组组建不应“自由化”,而应科学搭配

现象:学生每组4至6人,大多是按照相邻座位而自由组合的,由于学生各自素质的差异,造成分组不均或分工不合理,因而有的组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善于动脑筋,作业完成率高,质量好;有的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懒动脑筋,容易分散精神,拖欠作业现象突出;有的组在分组合作学习时,个别组员甚至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左顾右盼,做着跟风、走过场的无效学习……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求人人参与,个个体验学习的过程,因而优化组合、科学搭配小组人员是首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感悟:合作小组组建,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组合的参考。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差异等进行合理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其次,及时进行组间调整。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经过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均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平时观察、检测成绩、各小组的合作状况等及时进行各小组成员的调整或重新搭配,科学地调整小组内的合作对象,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了解更多的同学,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第三,明确组内成员分工。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内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工作,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负责将本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合作内容不应“随意化”,而应精心选择

现象:在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比较随意,一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获得的知识技能,并没有思维容量,一些教师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令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反思:有关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概念学习、实践操作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效能。小学数学课程的大多数内容都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尤其在学生还没有养成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时候,就更有必要选择一些特别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来作为开端,然后引导学生逐渐习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感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同时必须掌握两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性。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像“小华第一天做了5朵红花,第二天做了3朵红花,小华两天一共做了多少朵红花?”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复的劳动。而如下的教学内容就很有合作的价值,很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如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统计”的例2时(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94页),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用鲜花、彩球布置教室,模拟召开“六一”儿童节庆祝会,并安排三个连贯性很强的活动,要求学生统计出喜爱不同颜色的人数。做法如下:

(1)引导学生调查统计。教师先在黑板上张贴出红色、黄色、蓝色三组小花和气球,然后抽出4名学生组成一个统计小组,并对组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一个学生负责清点举手学生的人数(即喜爱不同颜色小花和气球的学生数),并报告清点的数据;其他三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用划“正”字、打“√”和划“”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

(2)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将事先制作好的统计图分发到各个学习小组,让每组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并将结果进行组际交流和全班展示。

(3)指导学生总结提高。教师根据展示的统计图情况,要求学生回答3个问题:①调查了( )名同学;②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喜欢( )色的人数最少;③( )色的气球需要买( )个?

上述案例中,教师选择了“统计”这个知识点,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恰当的内容,并精心设计了三个连环活动,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推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整节课闹中有静、静中有动,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第二,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将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学生也极具吸引力。

三 、结果评价不应“单一化”,而应多元发散

现象:在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课前或课堂把自己的旨意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侃侃而谈、滴水不漏,一切皆向着教师设定的目标丝毫不差地找到标准式答案,教师与学生皆大欢喜。

篇3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和激励互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地沟通,使小组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原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2007年开始工作,一直担任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工作,后来调入现在的学校,在这所以城乡结合为主要特色的学校继续着自己的数学教学之路。回想从教的这几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寻找出适合学生、适合自己、适合学校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这几年,我一直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作为我教学转变的重要方式,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和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心得。

一、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这个学期,我们班共有56个学生,我们把他们分成了1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来当小组长,还有两个学习中等的和一个学习较差的同学,每四个学习小组组成一个学习小队,由学习最好的同学当学习带头人,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要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一个学期下来,效果相当的好,每个学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1、开学初建立小组意识。

开学之初安排座位的时候就要确定好每个学习小组的人员,要优良中相结合,要在性格上互补,在有一定的友情,老师也要在确定好各个小组的情况下,在班上加强教育,让他们形成一个小集体,要荣辱与共,同进退,共命运。

2、课前分配好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本学期我在讲《圆的周长》时,就要求我们各个学习小组做好学习准备(绳子、尺子、圆形物体),来共同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课堂中,各个小组都能分好工,准备好东西,合作完成测量、计算,并且讨论出结论。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学生不能尽兴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学任务也肯定不能完成。这就是老师在课前没有预先估计到的结果,因而,没有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3、课堂中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比如,我在进行《比赛场次》的教学时,就要求各学习小队,以每两人“握手”情境,各学习小队9人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分好工,画图的、列表的、计数的等等,然后集中讨论,有什么数学规律。

4、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

二、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表示肯定。

篇4

随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历史学科也在积极努力做着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历史教师也应对这一“课堂模式”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反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我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发现“热闹”的场面背后,只有41%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效果,51%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只是流于形式,8%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浪费时间,毫无功效。例如,在教学中有下面一个片断:

在教学《江南地区的开发》(七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对这一课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认识时,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把结果表达出来,例如,画画、表格、图式等等。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了。笔者身边的一个小组在认真地研究着,讨论着,由于意见不一,争得面红耳赤;离笔者视线较远的地方的一组,四个女同学在认真地讨论着,两个男生在嬉闹,还有一个女同学坐着闷声不响;其他的小组表面看来很认真,但不知合作的结果如何。

十分钟后,小组学习结束。各小组开始交流展示,但效果不理想。有的小组有形式但无内容,有的有内容但形式单一,由此可见,刚才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失败的。

1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

1.1时机不当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1.2分组不科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1.3规则不明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4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1.5评价不全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2 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2.1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首先,必须有合作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和作业或是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是令人兴奋的刺激,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或是可以预见的成就。其次,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而且,创作活动不宜出效果,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

2.2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

篇5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学生的合作不主动

小学英语五年级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尝试在不同的英语课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利用研学案进行教学。在课堂的观察中,笔者发现虽然进行了分组活动,但小组并没有出现真正的讨论和合作,优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使合作流于形式;而组内的中下等生由于多种因素,根本不思考,不讨论。

反思:出现上述情况,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教学设计有偏差,合作话题缺乏趣味性,或者在布置任务后没有先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组织学生使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来激活相关的知识点等,这些因素都会抑制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单一。根据这一原因,笔者对所任教的五年级抽取了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在小学英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普遍采用的是两人小组活动或四人小组活动;仅有7.62%的学生曾采用过6人以上小组活动,14.29%的学生曾按个人意愿分组。在被问及你喜欢的分组类型时,90.5%的学生更倾向按个人意愿分组。究其原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长期面对自己熟悉的同桌和前后桌,导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对小组活动无新鲜感。从学生角度分析,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学生合作不主动、不积极。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笔者通过对本学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英语课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现象。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明显参与度比较高。在英语课堂中,4.29%的学生认为自己参与表达机会少;但是另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及学习困难等因素,缺少发言机会;更有6.67%的学生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参与表达的机会,长久以来,处于听众的角色,使得他们渐渐对一切语言活动表现得漠不关心。

反思: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出现后一种情况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于基础薄弱,他们想参与活动,却力不从心,所以干脆置身事外。另一类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喜欢自己独立思考,他们有能力说,但他们不善于争取机会,即使听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见解,也不加以辩解。据笔者观察,就发言的几率而言,一般男生多于女生,性格外向的多于性格内向的。从教师角度分析,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拖延时间,不敢过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这样长期得不到教师的注意和鼓励,学习困难生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反正教师不会叫到我,我不用做准备。

3.小组讨论中出现使用中文的现象

据笔者观察,普遍的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英语使用习惯,有95%以上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使用中文,更有10%的学生在全部使用中文进行讨论。这就违背了教师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听英语、说英语。

反思: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缺乏用英语讨论的氛围与习惯,加上英语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多。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可能是指令性语言不清晰,导致学生不明确活动任务,再加上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在讨论时间里,开始讲空话。或者教师设置的活动任务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4.角色落实不到位

据笔者调查发现,在英语课堂小组活动中,组员的角色都很单一,即使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也很少采取轮换制。据调查,有75.24%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没有分工轮换制的。因此,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成了各小组名副其实的常任报告员和发言人。

反思:出现上述情况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对学习小组的组建理念不清晰,没有很好地针对小组各同学的优势进行分工。

二、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的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怎样汲取经验教训,通过教学实践去解决这些问题。

1.更新教学理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角,既是活动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当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不足以达成目标时,应给予点拨辅导,观察倾听,以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富有成效。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应由原来的“权威―服从”逐渐变成“指导―参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

教师除了要转变观念,还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合作学习教学技能。通过一学年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总之,小组合作伙伴及小组合作形式应灵活多样,以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在难度适中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教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就对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准备,以实现合作过程中的充分性和深入性。教师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课后反思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就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由于学生不愿合作、不善于合作而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教师要培养学生知道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去搜集有价值的资料的能力。

(2)学会讨论问题

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通过讨论,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讨论问题的要领和方法。

(3)学会表达观点

合作学习评价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外,还要互相了解对方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评价机会,发现问题及时指点,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4)学会合作评价竞争

篇6

关键词 合作学习 中职英语 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相对于“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方法,属于经验语言学习模式(Experiential Language Learning)。它侧重以群体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个人发展、个性和内在的动机及合作意识 (Nunan,1992)。合作学习值得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尝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1 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学习的兴趣低,学习动力的不足,缺乏自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和畏惧等不良情绪,长期处于情感劣势。这些消极的情感、态度反过来又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有必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合作学习通过创设“合作性情境”的课堂氛围,将合作、竞争以及个人的行为融为一体,避免了单纯的“竞争性情境”,使每个学生在利人利己的环境下,体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乐趣。

1.2 符合中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根据笔者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有:(1)通过考试;(2)将来能与外企管理者、合作者进行初步交流;(3)从事相关的外企业务工作;(4)阅读一些有关机器操作使用的简单说明书等。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发展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学会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英语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主线,让中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输入和输出语言的机会。

1.3 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

根据企业对未来员工的能力需求调查,现代企业对应聘者除了专业要求外,还会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出要求,比如团队精神(Teamwork Spirit)、交流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责任意识(Sense of Responsibility)等(蒋乃平,2008)。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合作的机会,如:让leader分配安排任务,inspector督促组员按时完成任务,secretary记载任务完成过程,reporter总结、汇报任务完成情况等等,促使他们在合作中逐步学会用英语表达,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培养规范意识、任务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2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2.1 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及成员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小组目标。

首先,教师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灵活合理地分组。教师在分组前应先对学生的成绩、能力、态度、方法、习惯、性格、性别等情况做全面了解和分析,使得各个小组的整体成员特质构成基本相同,而小组内组员搭配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才能比较有效地开展小组间的竞争。其次,小组成员的组成、担任的角色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每隔一段时间个别微调。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适应不同的合作者,又能让他们保持适度的新鲜感。 再次,有效的合作学习还需有明确的个人责任。在每次分组时,要让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避免出现小组成员互相推诿、互相依赖的现象。

2.2 创设丰富的合作形式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设置了许多适合合作学习的任务,教师应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丰富的合作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listening and speaking部分,有很多对话都是针对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情境设计的。学生通过pair work, group work, role play等方式合作学习,既降低对话难度,保证了每位同学有机会开口,为小组成员共同分角色排演对话提供了可能,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针对中职学生比较畏惧的reading部分,笔者常采用jigsaw游戏合作形式。在jigsaw阅读活动中,让合作小组中的每个学生手中所拿的卡片只是整个阅读材料的一部分,通过对已有信息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对information gap(信息差)产生不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新的信息的欲望。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阅读、合作、交流,使阅读充满乐趣。

笔者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Unit task,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制作手抄报、电子报、海报等等。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讨论,协商安排任务。擅长计算机或美工的成员,负责版面设计;擅长英语的同学,负责内容设计;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小组成员间的异质互补作用,提高了作品质量。近几年来,不少学生的作品在学校举办的科技节评比中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而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3 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有合作而没有评价,便难以激发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赛,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团队竞争”的格局,从而让大多数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评价应及时,公正、全面地反映出小组和成员学习的动态变化。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以下两种评价工具表分别对小组成员以及各个小组进行评价。

3 实施合作学习后的几点反思

教学反思一: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常常以为学生很容易听懂要求,在布置完小组合作任务后,就开始要求小组开展合作活动,没有去落实学生是否完全领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因为不得要领,不得不中途停止合作,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活动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布置任务前,就应当预计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先做一些Warming up活动,充分吸引学生注意,然后用有效的提示性语言,将每个步骤清楚地解释一遍;也可以事先将重点步骤呈现在PPT 上或者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学生领会得更清楚;甚至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按步骤先演示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活动。

教学反思二: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还还常常遇到以下这几种情况:(1)有的小组有的同学在讨论,有的则在一边旁观;(2)有的学生习惯用汉语讨论;(3)有的学生趁老师不注意就停止讨论,去做别的事情。当然,导致这些情况有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平时就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也不善于自主学习等等,也有可能是教师监控和组织不力的因素。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1)教师要给每个小组成员安排明确的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是小组中缺一不可的分子,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2)教师布置完任务后还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合作进展情况。当小组讨论遇到问题时,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当讨论激烈时,教师应予以调解;当一些内向的或者程度较差的学生不知所措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

教学反思三: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合作技巧和合作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良好的合作技巧,合作学习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小组成员以一己之见代替全组的意见,最终汇报以I think… 代替We think…;有的小组成员谁也不先开口,你推我让;有的小组各说各的,无法统一讨论结果;有的小组既不争论也不质疑,很快达成一致。这样的合作活动既不能促进交际和教学,也难以让学生享受合作学习的乐趣,无法享受到帮助别人、互相促进的成就感,无法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

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教授学生一些合作技巧,比如: 讨论和同意,坚持和让步,鼓励他人,达成一致,婉拒他人,解决冲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并慢慢掌握这些技巧。这样,合作学习才能比较顺利地开展。

4 结束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同学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内化合作意识,提升协作能力,提高了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营造合适的合作学习环境,发挥组织者、设计者、管理者、协作者、咨询者和鼓励者的作用,使中职英语课堂充满 “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 David Nunan, Collavo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2] 官步芳等.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5).

[3] 朱旭彬.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探索:小组讨论活动的误区及其优化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2).

[4] 蒋乃平. 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用得上”——来自一线的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5] 林立,王笃勤.《英语》(基础模块)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写作 反思型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85-01

根据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同时,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作文是作者思想的外化,是运用语言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这一规律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 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多数学生的作文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作文交上了便万事大吉,之后就再也不想看了。而教师的任务是负责修改,从词句到语段,事无巨细,但学生对于教师的评语往往一看了之,评语对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起不到多大作用,学生关心的只是分数。有的学生往往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找到一种能引导学生关注作文,并能积极有效地改进文章的不足之处的教学方法。

二 应用反思型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前提条件

反思型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分组对已完成的作文进行重新审视,并且以原作文为参照,进行有效再创作的英语作文教学法。反思型作文分实质上是以作文题目为中心,引出若干个写作分支训练方向。这种训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作文的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生对所选题目感兴趣,才会积极地思考、构思。

1.好的题目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在写作课教学中,要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立意新颖、有思想。有的教师只是简单选择一个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字数的作文。这样的题目有的过于宽泛、抽象,有的与学生的生活毫不相关,有的题目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等。因此,教师在筛选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不选择这样的题目。另外,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简单给出题目换成其他表现形式。教师可以搜集大量与题目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图片,分小组讨论图片或视频。

2.好的题目能拓展学生的思路

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高有低,这既取决于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取决于学生思维联想能力的强弱。学生要写出好的文章,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又要有创新思维能力。有了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才会从多角度立意、多方位构思,从中找出最佳的观点和例证,从而写出好文章。因此,筛选题目时要设计出多思维、多角度的写作空间,使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

3.好的题目能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把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每天可以获取纷繁的信息,他们对社会和生活更加关注,对所发生的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浏览信息的同时,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素材。然而,当教师给出题目时,应引导学生寻找素材,应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素材,这样才能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 反思型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践

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写完的文章进行反思是作文训练中关键的一步。通过让学生对写完的作文重新审视,使学生能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训练活动。在不断的修改和评价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1.对学生进行分组

根据学生的兴趣、智力水平、内在潜力以及写作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组。同时,保证组内成员有基本功扎实、学习主动、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这样才能带动组内其他成员展开讨论。

2.学生在组内反思

第一,全体组员对题目进行反思。针对所给题目,让学生反思:当刚看到题目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觉得题目是否有难度,是否有话可说,头脑中展现了哪些相关信息。综合比较大家的想法是否一致,有没有跑题的现象等。

第二,全体组员对文中的整体脉络进行反思。每个学生可以讲述自己选择了哪种体裁,文中整体框架是如何构思的,每一段怎么写,段与段之间是如何过渡衔接的,对于自己表述的观点是如何阐述的,具体想到了哪些例证,哪些例证会写,哪些表达不出来,原因是什么,是不会单词还是不会用句型等。

第三,全体组员对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反思。小组成员通过反思和比较,总结出哪些词句用得好,哪些段落展开方式用得好,哪些过渡词用得好,哪些修辞手法用得好,如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会恰当地运用明喻、暗喻、夸张、反语等写作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加深对事物的表述,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总之,英语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而又系统的工作。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主动练笔、勤于写作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103-02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积极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应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这节公开课后,老教师的一个问题激起我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是“花架子”,貌似课堂气氛活跃,其实并不是每位学生都有所得,因此我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开展更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我总结了开展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自学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生物自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多数内容又是贴近生活和自然,学生既亲近又熟悉,只是如何用科学准确的生物学语言去学会描述,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这是初中生物课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学生通过自学去掌握生物学的专用名词,学会生物学的专业术语,是十分必要的。

自学时老师先布置学习的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可以是几个问题的思考,可以是设置几道练习,还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学内容自由设计问题。自学后为什么还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提问“我问你答”,展示自己的掌握情况,通过组内合作督促每位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把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再通过交流、评价和适当的点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中也可以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得到小组同学的帮助,如果遇到小组内部无法解释或者有争议的问题,还可以在全班提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又时常给教师带来意外的惊喜。这就是“自学――互学――提升”,自学就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留有一定的空间,小组合作是监督和促进。

自学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选题要恰当、导入方法要得当、问题设置要适当。如情景+问题导入展开话题,在讲解“变态发育”时,可以从《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入手,问学生既熟悉又曾经十分好奇的问题“小蝌蚪为什么总是找错自己的妈妈?”“小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上你感觉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个故事每位学生童年时都听过,对于蝌蚪为什么开始总找不对妈妈,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蝌蚪的身体为什么会悄然发生改变,学生通过自学和组内同学的讨论,加强对“变态发育”概念的理解。这种情景引入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兴奋度,问题又引导学生更好的思考,从而更好的在头脑中构建出变态发育的本质所在。

二、复习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复习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分组主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带动学习中等的学生一起进步。初中生物考试难度不大,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因此能下功夫记忆知识点,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在复习阶段小组成员中以成绩好的学生为首,学会归纳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找出其中的重难点,再尝试将其编制成填空题,督促组内成员按计划完成复习,教师提供表格记录组员的完成情况。

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会比老师一对多的盯更有效,而且有时学得不好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或者是老师讲过多遍的内容,他会羞于或害怕去问老师,而这些问题在小组内部由学得较好的学生,就可以得到解答,学得较好的学生从中也能产生一种“为人师”的自豪感,同时也加深自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并不是完全的“舍己为人”。

复习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两点值得注意:

篇9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还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目的与动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就语文课程而言,几乎所有公开课和优质课展评,小组合作学习都不可或缺。但有些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不用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因为在这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往往是刚出示讨论题,学生还未充分思考,讨论还未深入开展,结论尚未统一,就草草收场,使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没有达到。

2.过程与效果:活而无序,缺乏实效。

通过一些公开课的观摩,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讨论、表现的机会。但课堂中也常出现这种现象,即教师提出合作学习问题后,教室里立即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则“活而无序”。此现象的表现有三:一是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均不作声,既不查阅资料,又不参与讨论,等着老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问题答案;二是有些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讨论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三是小组讨论热闹非凡,成员你说一句,我插一声,发表见解无序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讨论结束了,小组观点还未统一。无论是哪种现象,从实质来说,都不是一种真正的合作学习,实际效果比较差。

3.内容与形式:简单空泛,频繁单调。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发现不少教师布置的合作学习内容空泛,问题指向不明确,导致学生无话可说,造成冷场。也有教师过于频繁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单调的形式使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失去兴趣。当教师宣布小组讨论时,学生已没有开始时的新鲜感,学生的参与面逐渐缩小,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不多。到后来,只有极个别学生独自思考或看书,多数学生则默不作声。

4.反馈与评价:不切实际,片面失衡。

新课程鼓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倡导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但对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性汇报交流的评价,不少教师却走入了一个误区。无论学生回答得怎么样,总是充斥着“你真棒”、“你真行”、“你非常不错”等激励性语言。不可否认,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但用得过多、过滥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实施策略

1.选取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既要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另外,教师的设问要有科学性,同一问题问法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可能不同。学习任务的安排还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顺势而导。一节课中,小组学习的任务不宜安排过多,应有所取舍,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应有的效果。

2.营造“活而有序”的合作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是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困难,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时则混乱的局面。营造“活而有序”的合作氛围是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充分强调并发挥小组长的统领作用,确保学习交流的时间、进程、方向和内容,监督小组成员的学习状态。首先,应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其次,组内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3.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在新的任务和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于他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基础,因此建构的结果各不相同。“一切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之下,复杂的、高密度的、形式多样的沟通与合作”。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的知识小结时,也可分小组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检、互评、互测,达到互教、互学、互助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以往初中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方式,摆脱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天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纵观小组合作运用现状,一些问题逐渐浮现出来,故有必要以高效的应用策略规范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以全面提升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一、巧用“科学分组”策略,改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科学分组”是小学合作学习的基础与前提,但部分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中往往忽略科学分组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更不利于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巧用“科学分组”策略,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这种分组原则不仅有利于同一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确保成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公平竞争,不相上下。例如,在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三章《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中第一节“保存图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法。但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进行科学分组,而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讨论。最后,课堂秩序陷入混乱状态,一些课堂捣乱者趁机凑在一组,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学生不仅没有完成合作任务,反而将合作时间当成了闲聊时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合作学习前一定要进行科学分组。第二,组内成员数量尽可能保持在4~6人,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会引起组内混乱,不利于合作学习,太少无法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同样不科学,故要人数恰当合适。

二、引进“任务情境”策略,激发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引进“任务情境”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所谓“任务情境”策略,即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构建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促使学生成功完成任务。具体而言,这种任务情境的构建主要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法、问题情境法、生活化教学法等多种途径来完成。例如,在第五章《演示文稿的制作》第二节“制作演示文稿”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构建小组合作任务情境。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以“我爱我家”为创作主题的优秀PPT作品,让学生自行观赏,激发学生对演示文稿的制作欲望。在播放作品时,教师可重点将文稿中所插入的音频、视频播放出来,供学生欣赏学习。做好铺垫之外,教师可用PPT课件为学生布置以下合作学习任务:“以‘我爱校园’为主题小组合作进行文稿制作,并通过小组讨论将制作步骤、制作方法归纳出来。”这样一来,小组成员必定在教师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见,构建小组合作任务情境,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实施“任务情境”策略的过程中,要对小组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适当点拨和指导,提高小组合作质量。

三、注重“评价反思”策略,提高信息技术学习信心

评价反思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渗透合作学习法时往往忽视评价反思。一方面,这不利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并改正缺点,提升自我。另一方面,缺乏教学反思不利于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总的来说,教师忽视“评价反思”策略,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评语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很多教师确实对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了评价,但评语往往是“不错”“好”“不太好”“有待改进”等十分笼统的字眼,并没有针对M员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二,不善于基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从自身问题入手。诚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指导者、参与者,更是评价者与反思者,故教师不仅要对小组合作成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公平性、激励性评价,更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积累教学经验,为构建更加高效的信息技术小组合作课堂而努力。例如,在“演示文稿制作”小组任务完成后,对于优秀小组,教师要予以嘉奖,对于较差的小组,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激励其优化改进,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综上所述,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意义。鉴于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巧用“科学分组”策略、“任务情境”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多种应用策略,以真正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尚不成熟,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全面改进应用策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